靈感範文站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多篇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多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知詩歌內涵,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過程與方法

瞭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品析詩歌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誦讀,品析詩歌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

難點:

能通過詩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理解詩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林徽因是中國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爲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

很多人認識她,是因爲樑思成、徐志摩、金嶽霖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今天讓我們走近林徽因,來學習這篇課文《人間四月天》。

(二)初讀課文

【作者簡介】

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樑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爲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她的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其中代表作爲《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僅51歲。

【創作背景】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最初發表於《學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關於本詩的創作意圖,學界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爲悼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難,是爲了趕赴林徽因舉辦的演講會,而當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難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得昏倒在地上,還委託丈夫去出事地點撿了一塊飛機殘片,把它掛在臥室的牆上。情深至斯,令人無限嘆惋,因此不少人在讀《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時,堅信這首詩是爲徐志摩而作。另一說是爲兒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樑從誡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悅中爲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

【標題解讀】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豔麗、豐碩與富饒,不少人認爲詩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對“徐林戀”念念不忘,仍然記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別丟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們借用“四月天”來指代兩人未能圓滿的愛戀。

總而言之,不論爲什麼寫作,這都是一首“愛”的頌歌。

【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娉婷(pīng)鮮妍(yán)冠冕(miǎn)呢喃(ní)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美。

鮮妍:鮮豔。

呢喃:本課形容燕子的叫聲。

(三)精讀課本,貫通全文

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1.詩中的“你”指代哪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

指代“人間的四月天”“四月早天裏的雲煙”“鮮妍百花”“新鮮初放芽的綠”“一樹一樹的花開”“燕呢喃”“愛,暖,希望”,突出了“你”嬌柔、溫和、靜雅的特點。

2.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意境?

明確:

意象:四月天、風、雲煙、星子、細雨、花、月圓、新芽、白蓮、燕。

3.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筆下的意境,以及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的四月,該如蘇東坡筆下的江南春景。明淨、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蓮花一樣,美麗、帶着愛的光輝。

這樣的季節裏,“你”已超越了這樣的季節:“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伴春飛翔的燕子,美麗輕靈,帶着愛、溫暖和希望。

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自己的長子樑從誡的,用來表達她對孩子的無比的喜愛之情,以及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請同學們再品讀詩歌,仔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明確:

這首發表在1934年《學文》上的作品,是爲兒子樑從誡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對兒子降臨人世的喜悅和對兒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詩是一首表達母愛的親子之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首對生命的讚歌。表達了對兒子的無比喜愛和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四)細讀課文

1、這首詩給人的感覺很美,你認爲它美在哪裏?

【交流點撥】

音樂之美:本詩韻腳工整,格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選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詩,色彩柔和,動靜相宜,晝夜雨雪都寫得極其純淨美好,營造出一個優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黃昏吹着風的軟”“細雨點灑在花前”“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以異於尋常的倒裝句式帶來一種新奇的閱讀美感;

情感之美:本詩所抒發的情感,是母愛也好,愛情也好,都不失爲一份輕柔、純美、真摯的動人情感。

2、詩人爲我們呈現出了什麼樣的人間四月天圖景?結合詩句分析。

【交流點撥】

詩人給我們呈現出一幅清新明麗、溫潤豐美的人間四月天圖景。

和煦的微風在春光裏飛舞,黃昏的雲煙瀰漫,繁星在夜空閃爍,細雨灑落花瓣;百花潤澤鮮豔、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潔明淨,草是鵝黃、芽是嫩綠、蓮是潔白,繁花一樹樹綻放,春燕一雙雙呢喃,這些景和物都給人一種溫馨柔媚的感覺。

(五)研讀。

1、文章用了什麼創作技巧?【明確】

第二人稱,與“你”對話。在呢喃、在絮語中吟唱出作者對“你”的情感。“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句讚頌,引出對“你”的描繪,“笑聲點亮了四面風”“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將四月天裏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圖景:帶着百花的冠冕而來,笑聲點亮四面風,是輕柔的,是溫暖的,是搖曳的,帶來希望。

多重比喻,具體了“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裏的雲煙”,變化萬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態寫照;“你”像“雪化後那片鵝黃”,溫暖嬌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動描繪;“你”是“新鮮初放芽的綠”,青翠欲滴,是生機活力的特質刻畫;“你”還是“愛、暖、希望”,濃烈真摯,是滿載情誼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動靜結合。本詩意象瑰麗多姿:“四月天”“雲煙”“鮮妍百花”“白蓮”“燕”,意象與意象的串聯,編織成暖春圖。朦朧的“雲煙”、“吹着”的“風”、“閃”動的“星子”、“灑在花前”的“細雨點”,呈現出一種輕柔飄逸的動態之美;“夜夜的月圓”、“期待中”的“白蓮”,又是一種靜謐寧和的靜態之美。動靜結合之中,抒發了愛的真諦。

2、請同學們再品讀詩歌,仔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明確:

這首發表在1934年《學文》上的作品,是爲兒子樑從誡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對兒子降臨人世的喜悅和對兒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詩是一首表達母愛的親子之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首對生命的讚歌。表達了對兒子的無比喜愛和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拓展延伸

作爲新月詩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輕靈溫婉的筆觸留下不少經典詩作,而新月詩派中另一位詩人——卞之琳,也爲我們留下了不少經典篇章。請同學們品讀卞之琳《斷章》,比較這兩位詩人各自的詩歌特點。【交流】

徐志摩《再別康橋》,卞之琳《半島》等。“新月派”詩歌提倡新格律詩,主張“三美”: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學習修辭方法:比喻、擬人、對偶

2、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蘊含的深刻性。

3、培養學生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感情,從中接受美的薰陶。

4、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過對北方雪景的描繪所迸發出的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當今英雄空前的偉大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北方冬天的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它覆蓋着原野、山村、村莊、道路。漫天皆白,玉龍飛舞,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詩興大發。毛澤東同志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板書課題)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陝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盪,過後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爲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後《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投影)

正音:分嬈遜數汗

解詞:惟餘競折腰紅裝素裹風騷

(二)整體感知

1、範讀全詞(或放朗誦錄音),學生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齊讀一遍。

3、教師講解: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實景有飛雪、冰封、長城、黃河、羣山、高原;虛景有雪晴後的紅裝素裹,大氣包舉,氣象雄偉。下闋議論、抒情,評論古代英雄的不足,讚美當代革命英雄,充滿對革命前途的必勝信念。

(三)重點學習與訓練

1、學習上闋。指名學生朗讀,提問,上闋分幾層意思?理出寫景順序。

解題思路: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名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後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豔麗多姿。

2、逐層分析上闋結構:

①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

解題思路: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裏冰封,千萬裏雪飄,寫也視野的遼闊。“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麼像白象在奔跑?

③問題:“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解題思路:“須”表明雪後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雲,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雲海茫茫,雪山巍巍,花鬆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豔多姿!

3、學習下闋,指名學生朗讀,提問:下闋可分幾層?

解題思路:分三層。前兩句爲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爲第二層,評古;後三句爲第三層,論今。

4、逐層理解下闋:

①問題:爲什麼說前兩句是過渡句?它的作用是什麼?

解題思路:“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英雄人物爲之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麼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麼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麼區別?

解題思路: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詞與後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於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麼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麼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麼區別?

解題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歷的英雄人物來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個字結住評古,氣勢逼人。“風流人物”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這裏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當時毛澤東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因此“數風流我物,還看今朝”正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這種“天下大任,捨我其誰”的英雄豪情。“風流”不單指建功立業、打江山,還指有文采、有欣賞水平。最後兩句的意思應是:如果數點一下真正才華橫溢、文采飛揚、能夠領略和欣賞江山秀美的人,還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領袖,當然也包括我嘍!

④作者在下闋爲什麼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

解題思路: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

5、齊讀這首詞兩遍(可放錄音或範讀,讓學生小聲跟讀一遍,第二遍高聲齊讀)

(四)梳理、總結、擴展

1、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後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寫歷史人物,最後深化開掘。整首詞始終洋溢着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

2、比較閱讀。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寫過一首題爲《江雪》的(投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冰封雪凍的千山萬徑,寒江垂釣的孤獨漁夫,言簡意深,請同學們分析,這首詩與《沁園春。雪》在感情基調上有什麼不同?(學生思考後回答)

解題思路:柳宗元因參加革新運動失敗而遭貶,他的政治思想和遠大抱負不能實現,內心的苦惱與憤懣反映在詩中,就是那個卓爾不羣、孤芳自賞、“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澤東的詞作大氣磅礴,格調高亢,充滿了熱愛祖國河山、以天下爲己任的豪情壯志。這種差別,主要是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境遇,特別是胸懷的闊狹造成的。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2、根據自己的印象,寫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數不限。

九年級上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

2、激發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啓發學生感受現代詩歌的節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3、初反覆朗誦,感知清新明朗,節奏歡快的詩歌語言。

教學重點

1、用喜悅、歡快的語調朗誦全詩,體會本詩明麗清新的風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詩的主題,感受作者飽含的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

2、聯想想像法。

3、評析欣賞法。

4、探究學習法。

教學用具

錄音機、教學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大家還記得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嗎?在中華詩歌的寶庫裏,還有許多燦若星河、異彩紛呈的現代詩,她們吸收了幾千年詩詞深邃的神韻,借鑑了外國詩藝自由的腳步,感受着新時代清新的氣息,裝點了中國乃至世界詩壇的盛裝。今天,就讓我們和着喜悅、輕快的節拍,去聆聽“雨說”,去感受現代詩歌的魅力。

二、解題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出生于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輾轉大江南北,1949年隨家人去臺灣,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學習,獲藝術碩士學位。此後一直保持沉默、很少發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寶刀未老”,勤耕不輟,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爲抒情主人公,被稱爲“浪子詩人”。現旅居美國,爲“現代詩社”成員,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雨說》是他復出之後於1979年寫成的,此時詩人雖身在美國,卻心繫祖國,以滿腔的熱忱關注祖國兒童的成長。詩歌以新穎而鮮活的意象,靈動而多情的語言,抒發了對兒童濃濃的關愛之情,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真誠的祝福。詩中“雨”成了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正寄寓了詩人真誠的希望。

三、研習課文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田圃(pǔ)禁錮(jìngù)留滯(zhì)喑(yīn)啞(yǎ)襁(qiǎng)褓(bǎo)

(2)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邊聽邊就語調、語速、語氣、重音、停連等作標記,感受全詩洋溢着的音樂美。

朗讀指導:

(語調:如第一節應讀得急切,表達出對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節應讀得輕柔、溫和,以示“雨”之關愛;第五節可讀得歡快一些,傳達喜悅之情;第八節應讀出高昂之氣,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第九節讀出欣慰之情,顯示全詩的主旨。

停頓: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當/田圃/冷凍了一冬/禁錮着種子”

重音:如“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記着,你們嘴裏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點的詞要重讀。)

2、具體研習

(1)播放範讀錄音帶(並配音樂),請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詞語,並通過聯想、想像把這些意象所在的詩節描繪成一幅圖畫。

意象詞語如:雨、田圃、牧場、魚塘、小溪、雷電、風、門窗、簾子、蓑衣、斗笠、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你們等。

畫面描繪(如第五節):在淅淅瀝瀝的春雨裏,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們嬉戲的腳印清晰可見,牧場上的新苗正在抽發,池塘裏的魚兒活蹦亂跳,還有唱着歌謠的溪水……

(2)自由吟詠,請學生結合自己想像的畫面,給“雨”前邊加上恰當的修辭成分,並思考詩人寄予“雨”怎樣的內涵。

明確:大地企盼的春雨;親切溫柔充滿愛心的春雨;與孩子一起嬉戲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潤大地,播種希望,她給自然界帶來生機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詩抓住“雨”這些特點,讚頌人間永恆的愛,於是“雨”成了春的腳步,愛的使者,她給孩子們帶來笑聲,給世界帶來希望。

(3)找出你認爲最能體現本詩主旨的一些詩句,反覆吟詠,細細品味。

明確: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有一天,你們吃着蘋果擦着嘴/要記着,你們嘴裏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齊讀第七、八節,品味其中的“笑”。

明確:第七節中,詩人借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這些自然界的精靈,抓住它們生動的一剎那,抒發自己對勇敢、樂觀、自信的讚美。第八節,用兩句氣勢高昂的對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將感情推向高潮。有了愛,纔會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纔有希望,“笑”體現了詩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3、欣賞品味

(1)細膩精巧的運筆。

“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

賞析:“愛心”點明“雨”之所指,而“絲縷”則形象描繪出愛之細之柔,“天地”包括田園、牧場、山峯、白雲等,極言愛之廣之濃,無私、博大,使人讀後如沐春雨。把這樣一個豐富深刻的內涵寓於形象貼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們吃着蘋果擦着嘴/你們嘴裏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賞析:捕捉孩童吃蘋果這一細節,擷取內涵豐富的那份“甜”,化爲“祝福的心意”,雖卒章顯志,卻不露聲色,體現了中國傳統詩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詩自由的風格。

(2)擬人化的藝術手法。

詩人賦予“雨”人的思維和行爲,她時而“溫聲細語”,時而歡呼雀躍,一會“探訪”大地,一會“親近”孩子,田圃、牧場、山峯、雲端,到處都有她的身影,既親切又生動,這渾身散發的靈氣和展現的真情,怎不讓人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

四、課堂小結

涵泳全詩,詩人鄭愁予爲我們送來了一位溫柔可親,卻又勇敢樂觀的愛的使者,我們也和那些孩子們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潤裏,意猶未盡。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着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爲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語)。

五、作業佈置

模仿本文,以“的述說”爲題,寫一首詩歌。

九年級上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使學生了解新詩的特點。

3、引導學生體驗新詩的意境及思想內容。

4、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難點:

1、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使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本詩的思想內涵。

2、象徵的表現手法。

3、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教學設想:

1、引導學生了解艾青新詩創作的特點及本詩的寫作背景,爲學生準確理解這首詩奠定基礎。

2、注重朗讀。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意。

3、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寫作手法,品味重點詩句,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4、課堂上給學生更多自我表現的空間,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理念,以朗讀爲主,讓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詩歌深層含義。故此,學習方法上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課時安排:

教學步驟:

課前佈置:

A、蒐集詩人的有關材料;

B、查閱有關抗日戰爭的史料;

C、選閱一些愛國詩歌,準備朗讀比賽;

一、檢查學生課前作業的完成情況。

二、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着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着詩中所迸發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運用多媒體播放有關抗日戰爭的鏡頭和圖片,學生談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爲《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爲“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勳章。學生蒐集資料較詳細的給予口頭表揚。

九年級上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學習庸碌、憑弔、扶掖、諛詞等字詞,讀準字音,理解含義。

2、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於面對現實、勇於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並繼續奮鬥,纔是真正的“堅強”。

3、體會信中講述道理和抒發感情的兩種方式。

【教學重難點】

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於面對現實、勇於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並繼續奮鬥,纔是真正的“堅強”。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複習書信的格式,導入新課

二、師生問答

1、這兩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聰的信後的回信。請瀏覽這兩封信,說說它們的主題各是什麼?

第一封信,如何面對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對待成功。

2、第一封家書的開頭稱呼是什麼?爲什麼要這麼稱呼?

稱呼是“聰,親愛的孩子”,因爲傅聰當時正是精神消沉的時候,這樣溫情的稱呼,會給傅聰帶去父母的愛。

3、在兒子面對挫折和心靈的苦悶時,作爲父親,傅雷是如何勸解的?

提示:注意課文中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寬慰,不必爲父母擔心。其次肯定兩點:一是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傾訴苦悶的對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緒的起伏中渡過。最後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傅聰如何面對情緒跌宕的建議。

4、傅雷運用太陽、雨水、五穀、莊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麼?

總結:要學會保有平和的心態,控制情緒的起伏。然後,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訓,引以爲戒。(太陽、雨水、五穀和莊稼的比喻,是說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二課時

一、師生問答:

1、第二封信,寫在傅聰獲獎之後。在信的開頭,傅雷把兒子的信比喻成什麼?表現了什麼樣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禮物”。表現了傅雷夫婦對兒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後的喜悅。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達對兒子成功的激動的?

結合奧運冠軍的感受,體會傅雷作爲父親,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達對兒子成功的喜悅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動和喜悅,分爲三個層面: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賞藝術的喜悅;爲了祖國的榮譽而激動。

3、傅聰的成功,使傅雷異常激動,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這種喜悅之情中?他還寫了什麼?

他並沒有只停留在這種喜悅之情中。他還稱讚了傅聰面對掌聲、讚美的冷靜。

4、傅雷用“我更高興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麼作用?

這句話承上啓下,從對兒子藝術成功的喜悅之情延伸到對兒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興、更安慰的是傅聰沒有被成功衝昏頭腦,沒有因爲暫時的成功減少對藝術的探索和追求。

5、在兩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堅強”。他對於“堅強”的理解是什麼?你能夠找到兩封信中,對“堅強”內涵的直接解說嗎?

關於“堅強”的解說:第一封信中“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越來越堅強”,第二封信中“你能堅強(不爲勝利衝昏了頭腦是堅強的的證據),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

總結:在傅雷看來,堅強,既是能夠面對人生挫折、情緒跌宕,更是能夠正確對待掌聲、讚美,用一種平和盼心態,寵辱不驚,勝不驕,敗不餒。

6、在傅雷看來,堅強的境界是什麼?

是擁有二顆赤子之心。

7、怎麼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純潔。

赤子之心,是藝術創造的峯。而這種心靈的純潔是人類共同的美好願望。

8、傅雷結合音樂院長對傅聰的評價,以及舅舅關於傅聰小時候的記憶,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議。你能夠找到嗎?

希望傅聰做新中國的鐘聲,把中國的古老文明傳遞到世界藝術殿堂的各個角落,並且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詩人靈魂的民族,因此音樂的表現力應該增加“氣吞鬥牛”的陽剛之氣。

9。組織討論: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緒的“矛盾與快樂”問題,比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關於如何面對人生情緒起伏的解說。

第一封信裏,他說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強調“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以此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趨向“完美”。

評價:作爲一位偉大的學者,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傅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藉助兒子成功的機會,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砥礪,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總結

這是兩封普通而又不尋常的'家書:普通,在於它們是一位父親寫給身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內心告白;不尋常,在於這兩封家書,從兒子的日常生活出發,既給予兒子藝術的教誨,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聰,已經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爲藝術上、思想上的知音。

三、作業:討論完成課後練習

傅雷運用古戰場的比喻,目的是什麼?提示:對於第一封信的學習,要抓住傅雷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餘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鬥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1、知識目標:

生字詞、運用對比塑造人物、描寫景物,閏土、楊二嫂形象的意義 ,小說中議論語句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2、能力目標: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魯迅先生通過小說所抒發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創新目標:

抓住故鄉人物的變化和景物的變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題。

【學情分析】

七年級和八年級年級時各學了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給學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學習本文較易理解。但文中的議論有難度,因此理解議論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教師應重點講解。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家鄉人物和景物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這是本文的重點,學生已具有初步賞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賞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

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整體感知,分析段落結構。

教學流程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介紹作者。(採用提問的形式)

2、寫作背景:

短篇小說《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1年12月初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1919年8月,魯迅在北京買下了的住宅,於11月21日遷入,結束了長期的會館生活。12月1日,魯迅離開北京南返,於4日抵故鄉紹興,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賣掉故宅後,魯迅將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賣的賣”,都處理了,4月24日下午,魯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於29日回到北京。

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夥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30,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樵悴,向魯迅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後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於小說《故鄉》之中,並以章閏水爲原型,塑造了閏土這個樸實的農民形象。 二、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聽錄音,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詞:

陰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腳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嚇(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陰晦 蕭索 聚族而居 無端 家境 素 如許 潮汛 蘇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輾轉 恣睢 三、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把課文分爲 三個部分,並用1~2句話概括出課文內容。 四、自讀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鄉的時節、地點、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敘述“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一部分着重寫故鄉人物的變化,又可分三層。

一層(6~33段):寫“我”和母親相見、談話。

二層(34~52段):寫鄉鎮小市民楊二嫂的破產和巨大變化。

三層(53~77段):寫閏土的到來,他的變化,使“我”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美好向往徹底破滅。

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感觸,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哲理性的結尾,深化了小說的主要思想。 五、作業 用1~2句話概括你對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一、師生研討

1、組織教學,瞭解學生們的預習情況。

很高興今天能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魯迅的小說──《故鄉》。

這篇小說的情節其實看這個題目就知道,它是圍繞哪兩個字展開的?(板書)

“我”的閱讀──以填空“這是一篇(關於)__________的小說。”的形式瞭解學生們課下閱讀情況。

2、討論題:

⑴ “我”已經有多少年沒回過故鄉了?

20多年。

⑵ 那麼,眼前的故鄉還是二十年前的故鄉嗎?

不是。

⑶ 眼前的故鄉什麼樣呢?

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⑷ 二十年前的故鄉又是什麼樣?

美麗的,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

⑸ 到目前爲止,我們可以看出,小說中至少有兩個故鄉,20年前的故鄉和現在的故鄉,20多年間,故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生變化的僅僅是故鄉嗎?還有沒有別的?

⑹ 師生討論:故鄉的人物、環境、經濟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⑺ 請同學們解答老師的疑問:我們都知道,理論上講,歷史是向前發展的,而實際上,故鄉的發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說是歷史的倒退,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⑻ 魯迅先生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他爲什麼不在美麗的故鄉上下功夫,而要爲讀者描寫這樣一個破敗、蕭條的故鄉呢?魯迅並沒有在小說中明確地揭示這一點,他越含蓄,留給讀者的空間就越大。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呢? 二、教師小結 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爲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故鄉》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課後作業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瞭解小說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淳樸天真、可親可愛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情真意切親密無間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着的中國勞苦民衆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貌:西施圓規”

職業與性格:美貌招生意無業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憤怒別離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爲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

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我”,20年後,或許不會再成爲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

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書:

悲(對比)變——農村破敗人際隔膜

教後反思:

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爲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纔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纔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纔有可能成爲個性化的閱讀。

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介作者毛澤東的主要事蹟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讀準“莽”、“遜”、“嬈”、“騷”、“朝”、“分”、“汗”等詞的字音。

3、掌握課下 註釋中列出的重點詞語的字形及含義。

能力目標

1、能夠準確熟練地背誦全詩。

2、揣摩詩歌中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寫景、

情感目標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2、理解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議論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難點

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自學討論法、閱讀理解法、自主評價法。

教學g過程

一、導入新課,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投影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調歌頭讀詩詞》: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萬兵。

眼底六洲風雨,

筆下有雷聲。

細檢詩壇李杜,

詞苑蘇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師略作解釋,請學生髮表意見。

2、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毛澤東的代表作《沁園春雪》

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對毛澤東詩詞進行了高度評價,同學們通過高亨的這首詞,對毛澤東的詩詞會有初步的認識。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入新課學習。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通過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資料略)

欣賞視頻材料,對毛澤東同志的生平與寫作背景進行深一步的理解。

爲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首詞的內涵作準備。

三、配樂朗誦

事先製作教學軟件:選一些雪景圖片,包括高山、大河、長城等雪景圖片,疊加自下而上移動的《沁園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讀錄音。

觀看視頻材料,讀準“莽”、“遜”、“嬈”、“騷”、“朝”、“分”、“汗”等詞的字音。

掃除文字障礙,感受詩歌的意境。

四、深入閱讀,理解思想和藝術

(一)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這首詞的題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寫雪的?

2、詞的上闋哪些句子總寫北國雪景?這些詞句創造了一個什麼意境?

3、賞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4、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試加以分析。

(二)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分析:

1、詞的上闋

2、前三句。創造了一個廣闊博大的意境。

3、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化動爲靜的寫法;寫出了山的連,原的高。

4、虛景。從“須”可以看出。

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啓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交流、傾聽、評價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由眼前的景色聯想到哪些內容?

2、作者對詞中傑出的歷史人物進行的總體評價是?

3、誰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四)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分析:

1、詞的下闋。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批評他們缺乏文學才華。

3、新時代的人民羣衆。

五、分角色指導朗讀

1、再次欣賞配樂朗誦。

2、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課文。

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

六、小結

《沁園春雪》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爲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