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第4課《古詩三首》課文原文及教案精品多篇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第4課《古詩三首》課文原文及教案精品多篇

杜牧《山行》詩歌鑑賞 篇一

江蘇省宜興市萬石實驗國小    張建峯   郵編214212

教材簡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中通過對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的描寫,勾畫出了一幅絢爛的山林秋色圖。教學的過程中,我在識字的基礎上,重[]點讓學生理解詩句,從中體會到詩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讓學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感受到這是一首秋的讚歌。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三個生字“徑”“楓”“霜”,能說出詩句中“坐”、“於”的意思。

3體會詩中所描寫的秋色以及詩人對秋天、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重點、難點:體會詩中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學習生字、瞭解秋天。

1用換部首的方法學習生字。

經(   )       楓(  )     雪(  )

徑(   )       瘋(  )     霜(  )

指導學生觀察上面一行與下面一行字有什麼異同,然後再教學書寫方法,最後指導學生讀音上的區別。

2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板書:秋天)

3對啊!“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橙黃橘綠時” 指的就是絢爛的秋天。

4你覺得秋天什麼最美?(學生討論,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可以描述,可是吟詩,也可以歌唱)

二、設計情境,導入古詩。

1在這絢麗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節,我們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書課題:山行)

2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

3初步說說,讀了這首詩,你發現秋天的山上怎麼樣?或問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麼?

三、品讀古詩、感悟秋天。

(一)遠上寒山石徑斜

1師:深秋時節,當我們沿着彎彎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時你看到滿山枯黃的樹枝雜草,你會有一種什麼感覺?

生:一種荒涼的感覺。

生:看到樹木枯黃了,光禿禿的山,讓人感覺冷嗖嗖的。

(師: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順着學生回答引出詩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

3讀好詩句。

(二)白雲生處有人家

1這彎彎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裏呢?我們順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麼?(出示圖片)

生:我看到了白雲。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聳入雲了。

生:我還看到在山頂上隱隱約約還有幾戶人家居住在那兒。

2看圖體會:有白雲的地方是什麼樣子的?

生:虛無縹緲,就像是人間仙境。

3那幾戶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雲生處,你們想不想到他們家去看看,去做一回客?

生:想。

(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1正當我們意猶未盡地趕去做客的時候,我們乘坐的馬車卻突然停了下來?是什麼美麗的景色吸引住了詩人?(學生隨意說說)

2那我們也下車跟着詩人去看看吧。聽!詩人正在吟誦這兩句詩呢!誰來讀一讀。(指名讀一讀)

3讀了這句詩,教師點撥:在這裏“坐“是”因爲“的意思,“於”指的是“比”。然後問學生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學生自由朗讀,獨立思考)

(1)詩人是因爲喜愛什麼才停下了車?(楓林)

(2)秋天的楓葉是什麼顏色的?我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不是一片楓葉,也不是一棵楓樹,而是一大片的楓樹林,紅得像火一樣的楓樹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絢麗,更加紅豔。告訴我,看到這麼美的楓樹林你們喜歡嗎?

(3)此時此刻,我們不禁會想到春天那滿山遍野的紅杜鵑來,與它相比,實在是遜色不少,難怪詩人會吟起這句詩——(學生齊讀霜葉紅於二月花)

(4)師:這麼美的景色你想用什麼方法來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數碼相機把它拍下來,然後放在自己的相框裏。

生:我想寫一篇最優美的作文來描寫它。

生:我想用畫筆把它畫下來。

四、吟誦古詩、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誦古詩,並談談:讀了這首詩你想說些什麼?

2一首《山行》讓我們領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板書唐 杜牧)你還知道他哪些詩?(清明)

3古詩的魅力可真大呀,讓我們一起來吟誦這首杜牧的《山行》。(學生一起吟誦)

獲2008年“藍天杯”優秀教學設計三等獎

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

江蘇省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

杜牧《山行》詩歌鑑賞 篇二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0

《山行》《楓橋夜泊》教學設計一

教學要求:

⒈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⒉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⒊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⒈板書課題。

⒉介紹作者。

這首詩詩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爲後人傳頌。

⒊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麼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⒈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⒉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麼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⒈認讀生字“徑”“飄”

⒉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麼?

⒊指名讀課文。

⒋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⒈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⑴爲什麼稱爲“寒山”?

⑵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遠處看到了什麼?

讀第二句。

理解“白雲生處”。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⒊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爲什麼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麼?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句話的意思。

⒋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於”。

紅葉比什麼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複習

⒈背誦《山行》

⒉《山行》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色?

二、學習第二首詩《楓橋夜泊》

⒈揭題,解題。

⑴板書課題。

⑵指名讀題。

⑶解題。

⑷介紹作者。

⒉自學課文。

⑴輕聲讀課文,讀好字音,畫出生字詞。

⑵自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查詞典。

⑶想想每首詩的意思,同座可以討論。

⒊檢查自學情況。

⑴認讀生字。

⑵指名讀課文。

⑶質疑。

⒋理解每句話。

⑴理解一二句。

輕聲讀一、二句邊讀邊想象詩句中的描繪的畫面。

這是什麼季節?從那兒可以看出來?這是詩人的心情詩什麼樣的?

理解“愁”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句話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學習第三、四句。

指名讀三、四句。

回答問題。

①“姑蘇”在什麼地方?

②到是什麼意思?

③說說三四兩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⒌總結全詩,體會情感。

這首詩描寫哪些景物?抒發了詩人什麼心情?

⒍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注意停頓和重音。

範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練習背誦。

⒎指導書寫。

三、作業。

⒈用鋼筆描紅。

⒉背誦課文。

⒊抄寫詞語。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範文)地址

本文轉載江蘇國小語文教學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第4課《古詩三首》教案 篇三

教學要求:

1.自主學習本課生字,能工整書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藉助註解,瞭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略秋天美麗的景色。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感受文字美,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的意境,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藉助註釋和插圖讀課文的預習任務。

2.教師準備掛圖,以及表現秋天情調的樂曲磁帶,便於配樂朗誦。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說話訓練,進入秋景。

同學們,你能以秋天爲內容,說一句或幾句描寫秋天景色的句子嗎?(生說話練習)

二、故事導入,揭示課題:介紹杜牧、嶽麓山。

1.下面請同學們先聽一則故事,然後猜猜他是誰?(課件:簡介杜牧)

故事發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時期,有一位文學家,他從小就有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學習,認真創作,25歲就考上了進士。他的詩立意新奇,優美雋永,骨氣雄勁,在當時文壇別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謂文武全才。但當時,動盪不定的社會環境,使他有志難伸。他在長安做過幾年官,但沒有實權,長期在江南求職,後還到湖州做過刺史,相當於市長。對江南美景情有獨鍾,寫下了許多詩篇。在江南如詩如畫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雖文武全才,卻無人賞識,所以他的詩大部分較爲低沉,但一首詩除外,這首詩以它優美清新的風格傳唱千古。這首詩就是________,這位詩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麼意思?這座山在哪裏呢?

湖南長沙的嶽麓山。(課件:嶽麓山)

嶽麓山地理:位於長沙市區湘江西岸,屬南嶽衡山山脈的一部分,其高峯海拔297米。愛晚亭環亭全是楓樹,每逢深秋時節,這裏成爲觀賞紅葉的之處。

特色:嶽麓山腳下,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古木森森。在嶽麓山腰青楓峽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詩“停車坐愛楓林晚”爲命名來由的愛晚亭。亭的周圍到處生長着一人抱不住的楓樹,盤根錯節,一片連一片。每到深秋,楓葉流丹,紅舞秋山。嶽麓山景區秀如琢玉,山上遍佈名勝古蹟,自西漢以來,歷代都有遺蹟可覓,以愛晚亭、嶽麓書院、麓山寺、望湘亭等爲有名。愛晚亭環亭全是楓樹,每逢深秋時節,這裏就成爲觀賞紅葉的之處。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去湖南長沙的嶽麓山觀賞紅葉似火的楓葉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詩意。

1.(課件:山行)讓我們一起來跟着朗讀,自由朗讀古詩,個別朗讀。

2.學生根據註釋,理解詩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來,準備提問。

3.小組交流詩意。

4.檢查自學效果:

誰願意來檢查大家的自學情況呢?如:

我想請XX同學回答,回答正確後這位同學有權請後面的同學回答他提出的問題。

5.預設問題:

(1)詩人首先遠遠地看到什麼?

寒山、石徑。

①什麼叫寒山?什麼叫石徑?“斜”是什麼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麼意思?

(2)接着詩人又看到了什麼?

白雲、人家。

①“生”是什麼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麼意思?

(3)詩人爲什麼停下車來呢?“坐”是什麼意思?“晚”是什麼意思?第三句是什麼意思?

(4)“霜葉”是什麼意思?“紅於”呢?第四句是什麼意思?

6.同桌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再自由讀古詩,體會哪幾個字用得特別好,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詩,體會詩韻。

1.你認爲古詩中哪些地方寫得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生提問)

2.生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先獨立研究再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1)“寒山”點明瞭季節,這個“寒”字使人彷彿看到了……

“石徑斜”的“斜”給人以立體的感覺,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山頂。

(2)“白雲生處”說明山高,“有人家”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機,起到靜中有動的效果。使人彷彿看到了……聽到了……

詩人在山腳下看到了什麼?此時爲什麼突然停下來了呢?

(3)前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是啊,畫面上蒼茫的山,潔白的雲,隱約可見的黃土茅舍已經很美了,這時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片火紅火紅的楓樹林,在晚霞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迷人,詩人置身這紅豔豔似火的滿山楓林中,激動不已,怎能不停下來細細觀賞。你認爲第三句中哪個字能表現詩人此時的心情──“愛”。

(課件:楓樹林)下面請同學們欣賞楓樹,邊欣賞邊想,此時我們與詩人一起來到了楓樹林,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4)夕陽下的楓樹林是如此美麗,詩人突然覺得這楓葉比什麼還紅?(二月花)

哪個字能表現楓葉的特點?“紅”字。透過這個紅字,我彷彿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鮮花是紅豔的,可在夕陽映照下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更紅豔。詩人僅僅是讚美楓葉的顏色紅嗎?詩人更重要的是在讚美什麼呢?(請注意“霜葉”的“霜”。經霜打過的楓葉一般都是怎樣的?你認爲詩人在讚美一種怎樣的精神呢?)楓葉那種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精神不正是詩人一生的追求嗎?

五、指導誦讀詩句。

詩句這麼美,風景這麼美,我們要怎樣才能讀得美呢?找出你認爲重要的詞句,帶着讚美的語氣朗讀。閉眼,邊背邊想象剛纔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種形式反覆讀,直到背誦。)

六、課外作業。

改寫《山行》或畫一幅山行圖。

一首好詩是美的,一幅好畫是美的,一篇佳作會更美,你願意把剛纔遊覽嶽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嗎?你願意把它畫下來嗎?

第二課時

一、介紹引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蘇軾嗎?蘇軾是我國宋代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蘇東坡。他很欣賞一位詩人,叫劉景文,蘇東坡寫了一首詩送給他,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這首詩,好嗎?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聽師讀,要求:聽準字音。

2.自己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3.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5.師生交流。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老師相機點拔。

3.師生交流。

4.教師讀,學生看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發揮想象,有感情的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想一想,議一議。

你認爲一年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爲什麼?

六、指導書寫。

1.師寫生看。

2.生抄寫生字,師個別指導。

第三課時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說說自己可愛的家鄉,抒發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2.想象古人離開故土後如何抒發思鄉之情。

教師引述: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下這首詩。(課件顯示課題——夜書所見)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多媒體課件放映第二張幻燈片)觀察電視中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放映第三張幻燈片,重點指導生字詞)

3.放映第四張幻燈片,指導古詩朗讀: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4.藉助字典和詩後註釋,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並圈出不理解之處。

四、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老師範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兩句詩的意思。

(放映第五張幻燈片,畫面中出現兩個問題。)

問題一:詩中描寫了哪幾種事物?

問題二:這首詩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學生四人爲一小組進行討論,各自對上面的問題發表見解。

3.(放映第六章幻燈片,畫面出現參考答案:)老師重點點撥理解:

答案一:詩中描寫了梧葉、秋風、兒童、燈明。

答案二: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有感情朗讀。

五、拓展閱讀。

你還知道哪些思鄉的詩句?(放映第七張幻燈片)

《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杜牧《山行》詩歌鑑賞 篇四

山 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爲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爲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爲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爲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爲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着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