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我與地壇》教案新版多篇

《我與地壇》教案新版多篇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 篇一

學習目標:

1、篩選信息,理解把握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容

2、學習本文表達思想內容的方法。

3、評價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生死和生活的態度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課前聽音樂。說出音樂名和作曲者?

學生回答,《命運》貝多芬

簡介貝多芬:

貝多芬,28歲開始耳朵有病,聽力逐漸衰退,到32歲基本上已喪失聽力。《命運》交響曲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面對不幸,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譜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也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

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勇敢抗爭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個。

二、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中國中。1969年去陝西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後,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加入中國作協。代表作有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務虛筆記》、散文《合歡樹》、《我與地壇》等。其中《務虛筆記》、《我與地壇》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經典作品”。他的作品一類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

三、閱讀品析第一部分

“這古園彷彿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總問:作者認爲自己和地壇之間有“緣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壇之間的關係?

1、我是在什麼情況下來到古園的?

明確: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地時候。

2、“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時候”指什麼時候?爲什麼說這時候纔是我該來的時候?

明確:“這時候”指“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太陽——”地壇“剝蝕——淡褪——坍圮——老柏樹——野草荒藤——”的時候,也就是說地壇以已褪去昔日的榮華顯耀,略顯滄桑,但這種滄桑恰恰是某種生命力的顯示,“老柏樹、野草荒藤”正是暗示這種生命力的具體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這時來到地壇必然會得到某種慰藉。這正是作者“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運的起點。如果不是一個“沉靜的”而是一個“炫耀、浮誇”的地壇在等待作者,那對於處在“最狂妄年齡”的作者意味着什麼?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指什麼?

明確: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壇的意圖”的作者眼中的地壇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荒蕪並不衰敗。“蜂兒、蟬蛻、螞蟻、瓢蟲、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課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則生存着,這顯然也給了作者以啓示,爲了逃避來到這園子的作者是真真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動的。

5、課文中象這樣蘊涵着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什麼地方?如何理解?

明確:六個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變

身體殘疾精神不變

6、在園子中有了這麼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終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得出了什麼結論?

明確:1、爲什麼生;2、怎樣活。地壇幫他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則不是由他一個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寫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他的母親。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請同學概括

7、如何理解地壇和作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

三、閱讀品析第二部分

1、分組概括母親的形象

明確:2、3、8段。善解人意、疼愛、理解、體諒、寬容、痛苦、擔憂、驚恐、默默承受、堅忍、——

2、文章是如何來寫母親的形象的?爲什麼這樣寫?文中幾次出現“現在我纔想到”、“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並不是直接表現,而是通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愛展開。反覆寫表明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文章更加動人。也更自然。

3、作者與作家朋友談到學寫作的最初動機時,認爲朋友的想法過於簡單天真了,聯繫作者發表第一篇小說後的想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明確:通過對比突出母愛的偉大,突出了母親苦難的命運,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

4、誦讀第五段。這些蒼涼的文字來自心靈深處,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這樣凝重蒼涼的文字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動的熱流。

5、作者讀懂了母愛,理解了母親的痛苦,也理解了母親的命運,體會到了強烈的愛與痛交織的情感,母親的命運給了作者什麼啓發?

明確: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6、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思考,在最後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請集體朗讀。

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五、結束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一、抓住關鍵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綿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語言。

二、熟讀課文,解讀作者對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養學生面對苦難的承受能力。

三、通過學習,體味作者對親情的獨特感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培養學生養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擁有,學習體諒父母進而寬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觀。

教學重點:地壇和母親對我生命求索的啓示,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係 。

教學難點: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與死”的思索。

教學步驟:

一、設置情境,激情導入(放映背景音樂)

導語: 有這樣一個人,從小生長在北京城,16歲時從清華大學附中國中畢業,18歲時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主動去陝北農村插隊落戶,21歲時因積勞成疾回北京住進醫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從此以後再也沒能站立起來。曾有的年少輕狂,所有的豪情壯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樓,他一度痛不欲生。後來,在母親的奔走下進了街道的一家小廠,每天在那裏畫彩蛋。再後來,他成了一名作家,當他第一次獲獎,他的健康的朋友們把他從輪椅上擡爲他歡呼時,他一直倔強的昂着頭,但委屈的淚水卻忍不住流淌下來。這個人就是史鐵生,今天讓我們看看他是如何走出當時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關鍵,整體把握

問: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作者僅僅是寫了我和地壇嗎? 還寫了母親。

現在請同學們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壇”、“母親” 三者聯繫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第一部分 我與地壇

1、問:他是“跑”到地壇去的嗎?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麼了?(用課文的原句來回答)

“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 ,“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2、問:“獨自”跑到地壇去。爲什麼“獨自”去?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找出課文的句子來分析。

“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寫出了作者那時的孤獨、頹廢憂鬱、痛苦自傷的心境。

3、問:“總是”到地壇去。爲什麼“總是”到地壇去?(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作者到那裏去是爲了逃避,像個遇到傷害的鴕鳥一樣想把自己藏起來。

4、問:那麼地壇的有什麼特點讓作者如此眷戀?

5、問:哪些地方體現了地壇這一景物特點的?

明確:第2、3、5自然段。

6、聽錄音朗誦。考慮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如何體現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這一特點的。?

同學找出寫“荒蕪”的句子。並簡要分析此處作者的語言。

剝蝕了浮誇的琉璃 淡褪了炫耀的硃紅

坍圮了一段段高牆 散落了玉砌雕欄

四周的老柏樹,到處的野草荒藤(幻燈片展示)

同學找出寫“不衰敗”的句子;稍分析此處景物的特點。

老柏樹愈見蒼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蕩

蜂兒、螞蟻、瓢蟲自得其樂

蟬蛻、露水、草木各顯其美(幻燈片展示)

7、這些景物給了作者什麼啓示?

啓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即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8、這個啓示使作者的命運起到了什麼樣的變化?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決定面對所遭遇的苦難打擊,不再逃避、頹廢和自傷,就是他“決定”活下來了。

9、聽這一段景物描寫的錄音,思考此段描寫對作者思考“怎樣活”的問題有何作用?

石門中的落日將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燦爛

一羣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

蒼黑的古柏沒日沒夜地鎮靜地站在那兒

草木和泥土的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氣味

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

滿園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幻燈片)

——或永恆或坦然面對或勇敢抗爭

這些環境的永恆特點給作者思考“怎樣活”提供了一種氛圍和啓示。所以說我與地壇的關係十分密切,她讓我在那裏找回生存的勇氣和決心。用課文的詞語來說是有一種“宿命”的“緣分”。甚至可以說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總是”要跑到地壇去。在我狂妄時,地壇在無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傷時,地壇在寬容地接納了我,並毫無怨言的讓我在那裏思考了15年。

(過渡)地壇的滄桑睿智、寬容接納在某種程度上像一個人,誰? 我們的母親

第二部分 我與母親

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那麼就有幾個問題要問同學們:

1、作者以前的行爲給母親到底出了一個什麼“難題”?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

3、可見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4、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麼樣的啓示?(劃出回答前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

答:(1)“難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爲給母親出了一個什麼難以解決的矛盾?

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

(2)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母親這種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啓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是“怎樣活”的一把心靈鑰匙: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張揚地去愛自己的兒女,去愛這個世界。

5、問:作者知道這一點是在什麼時候?又是怎樣知道的? 他還有機會向母親回報嗎?

“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是通過“設想”而知道的。

沒有,“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其中蘊涵着對母親的深深的懷念,更有着對母親無盡的歉疚和抱憾終生的痛悔,,可見,這裏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啓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讚歌。

6、清讀最後一段,仔細品味最後一句話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僅僅是表現母親爲擔心我而找尋我走了很多路嗎?

這句形象地表現了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思考,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更主要的是母親與地壇已合二爲一,融爲一體了。閱盡滄桑的地壇以寬闊的胸懷靜靜地接納包容了曾經痛不欲生的我。歷盡苦難的母親以聰慧堅忍的關愛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壇像一個悲天憫人的智者,盪滌着我的靈魂的,母親是一個聰慧而堅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沒有地壇我不知道該不該活下去,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沒有母親我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地壇是曾經的母親,母親過世後融入地壇,母親是現在的地壇。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壇,在精神上仰賴地壇,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戀地壇,因作者對生存的全部理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是地壇給他提供了審視人生的空間,並給予他許多感悟,從而改變了作者的生死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地壇在不動聲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壇的滄桑睿智、寬容接納在某種程度上像一個人――我們的母親,不斷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

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纔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生命的解讀,對母愛的詮釋。

三、吸收遷移

1、閱讀《我與地壇》其他部分,體味作者語言風格,填空。

(1)要是以園子裏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 ( )

A 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

B 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

C 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

D 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

(2) 以心緒對應四季?( )

A是臥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現 A的殘忍與渴望;

B 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裏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

C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裏,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黴的東西;

D伴着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不發出的信;

(3)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 )

A 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

B 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着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鏽,文字已不清晰;

C 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盪着串串楊花;

D 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

(4)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 )

A是一首短歌或詩,

B 是一羣雕塑,

C 就是一幅畫,

D 是一部長篇小說。

2、每個人都有母親,每個都有家庭,你的父母是如何以他們深沉情感面對你的呢,而你又感到了其中的幾成呢?(根據預習,自由發言,可配樂)

總結:讓我們正視生命的客觀存在,從容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愛我們的母親,珍愛我們的擁有,像地壇和母親那樣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寬容廣博的胸襟,堅強堅忍的耐力,毫不怨天尤人的心態。

四、鞏固探究

作業:

1、抄寫第三部分這段文字,並在以後的寫作中仿寫。

2、總結地壇與母親的異同,並從傳統文化中探究“地――母”之間聯繫的根源。

3、推薦閱讀史鐵生另外的作品《秋天的懷念》加深學生對母親的理解。

五、板書

《我與地壇》的教學設計 篇三

一、地位與作用: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一課,也就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教材體例的系統上來說,從第一冊的“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到第二冊的“篩選信息”、“研究探討”、“分析評價”,是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爲訓練要點,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適應新世紀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從這個方面上來說,《我與地壇》正處在這個訓練體系的較高層級上。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兩篇文章對“分析評價”這一訓練點進行了鋪墊,那麼在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層級,它所要求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僅僅是一個訓練點這麼簡單。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獨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對生命的認識。

2、抓住文中的關鍵句,揣摩語言。

(設計依據: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啓示。)

三、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四、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爲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

(設計依據:課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義,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

五、文章特點與關鍵: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本篇課文超過7000字,是本學年度最長的一篇課文之一;教材同時將其確定爲“自讀”課文,在課時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長度構成了一對矛盾。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勞週期較短的現象;而課文說的是一個相對“沉重”甚至“沉悶”的話題。怎樣在45分鐘裏將學生的注意力儘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7000字的文章的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六、教學方法:通過提問—啓發—討論—評價的步驟學習課文。

(設計依據:作爲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鑑於本篇課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義,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領悟,自己體會到,完成感情的自我昇華,很顯然比教師直接將所謂的“經驗”“教訓”告訴給他們要來得深刻得多。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領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採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後通過討論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七、教學方式:

(使用依據:本文是通過學生默讀、誦讀去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通過討論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節課中利用明膠片和投影儀將幾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顯示出來,並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去思考。)

八、課時安排:1課時

九、指導學習:課前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設計依據:根據本文篇幅較長的特點,課前預習,自學是必須的。自學指導的要求是通過作者直接的語言去理解文章。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十、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挫折對於每個人來說幾乎是必將經歷的。有些人面對命運中的挫折望而卻步,使成功從手中流逝;有些人卻能夠勇敢面對,昂首前行。這些人最終成爲生活的強者,爲人們所尊敬,例如:司馬遷、張海迪、貝多芬等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失去了雙腿。他歷經磨難,經過一番苦苦的掙扎最終成爲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史鐵生有這樣一句話用來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着,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藉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着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到底他的這些文字是怎樣體現出他的靈魂,讓我們一起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內心,去獲得我們自己的體會。

(設計依據:通過作者自己對名字的解釋,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經歷下的特殊情感,使學生感受更爲真切。)

2、讀準下列字詞:

宿( )命 坍圮( )( ) 玉砌( )雕欄 亙( )古不變 撅( )

捋( ) 蟬蛻( ) 窸窸窣窣( )( ) 嘈( )雜 熨( )帖 猝( )然 倔強( )( ) 雋( )永 恪( )守 焦灼( )

(設計依據: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礎知識。)

3、思考問題: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幾小節是對地壇景物的描寫?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地壇的景物(作用)?

②作者是怎樣理解地壇的意圖?(用文中的話)

③比較3、5兩段的景物描寫,有無發生什麼變化?如果有,這種變化意味着什麼?(請位同學朗讀課文第5節,其他同學思考)

④在地壇,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地壇又爲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

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哪幾小節是對母親的描寫?

②作者通過哪些場景去描寫自己的母親?反映了母親怎樣的心境?

③通過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我們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發生了哪些變化?(討論)

4、重點研討,總結評價

①通過這堂課的分析理解,請同學們概括一下母親的做法給了作者一個怎樣的啓示?(思考)

②文中有段“設想”非常耐人尋味,可以說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次跨越,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設想”,作者是無法得到這樣的啓示的。就讓我們通過這個“設想”共同去體會“母親的偉大”。

③課文最後寫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從全文看,此處的“車轍”“腳印”是可以有象徵意義的。那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徵了什麼?

(設計依據:按照

(五)作業:有人說寫作是“本於內心的鬱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堂課的作業就是以《地壇給我的啓示》爲題寫一篇類似讀後感的文章,不計長短,關鍵要發自於你們的內心。

板書設計:

附一:

我與地壇:絕望——思考——希望(怎樣活)

我、地壇、母親

我與母親:頹廢——理解——堅強

附二:

送“我”——理解——(行爲描寫)

憂“我”——堅忍——(心理描寫)

找“我”——焦急(關愛)——(側面描寫)

《我與地壇》的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明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感受深切的母愛

2、揣摩懇切、深沉的語言

教學重點:

地壇、母親給我的生命啓示

教學方法:

師生討論,領悟、鑑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地壇與我。行不行?不行。這篇文章寫的是我與地壇及人和事,“我”是主動的,生命遭到厄運,是“我”主動到地壇這個“寧靜”的地方去,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整整十五年,是地壇給了“我”關於生命的啓迪,這篇文章後面部分寫到其他人和事都與地壇有關。寫這樣題目的文章一定要分清兩者之間的關係。

二、簡介作者:(多媒體顯示)

三、檢查預習:

指名學生解釋詞語:宿命心魂

(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解釋)

四、課文研讀

1、史鐵生對生死的感悟是和一個特殊的環境聯繫在一起的,這就是地壇。請快速閱讀第一部分,思考,地壇有什麼特點,用文中的話來回答:“荒蕪但並不衰敗”。

哪些文字揭示了故園的特點,指名學生朗讀第3節,第5節,第7節有關文字,體會語言的特點。

2、我與地壇有着怎樣的聯繫?(第2節寫我與地壇的緣分——“這古園彷彿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園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園能夠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並給他以生命的啓示,可以說,自他殘疾以後再來到這裏,古園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園的破敗烘托了落魄頹唐的精神狀態和悲苦的命運,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蕩卻讓“我”感到萬物盛衰皆自然。

地壇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接納了我。荒蕪不衰敗,生命永恆。

2、作者從荒蕪的地壇得到了生命的啓示,這個啓示是什麼?能說說你的看法嗎?

(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辯論的問題……)生不該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着應順從自然。我雖殘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極地想到死,應豁達地面對死亡,以平靜的心態看待死亡,從而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即熱愛生命。

請學生回憶有關生死的名人名言。例: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地壇這座歷經400年滄桑的古園,饋贈作者的是如此豐厚,使他從不幸中走了出來,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去尋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作者從心底發出這樣的感激:“哦,地壇,我的古園,你是我的精神家園。”地壇——精神家園。

3、怎樣面對殘酷的不公平的命運,這個問題的解答,也不是史鐵生一個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親的伴行,是母親的'愛和理解幫他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

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有關文字

討論:(1)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是什麼樣的難題呢?(指名朗讀第3節開頭一段文字)明確:兒子殘疾,又沉默寡言,獨自上地壇,情緒變化無常,使本已痛苦的母親更增了悲傷和恐懼,卻又不知道爲兒子做些什麼。

(2)母親對“我”的關愛有什麼特點?(默默的愛,痛苦忍耐)

(3)史鐵生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一種情感?

範讀第8節(多媒體顯示答案“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強、羞澀)

母親的“活法”,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待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所以母親是史鐵生生命的航標。

4、爲什麼寫母親寫得這麼感人?設想母親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語句形象的突出了母親的焦慮、空虛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因此,“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慮也許是對的”,這樣沉痛的文字,敘議結合,自然滲透深沉的感情,寫得既飽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對母親的最深切的理解。

六、母愛感言

1、《懂你》(多媒體播放),2、聯繫課文、歌詞,談談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對母愛的認識。3、(多媒體顯示)歌頌母愛的名人名言。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裏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脣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熱地佔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爲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劉墉告誡中學生說,中學時期是孝順父母的最好時期,等你功成名就再來孝順父母時,已經來不及了。

七、總結課文(多媒體顯示)

《我與地壇》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的故事,地壇——精神家園,第二部分寫在地壇這個大背景下我與母親的故事,母親——生命的航標。母親與地壇合二爲一。因此,題目只能是“我與地壇”。

讓我們在史鐵生對生命感悟的昭示下,充分利用我們的優越條件,用我們的辛勤努力,碰撞開一條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讓我們的母親都爲我們感到驕傲。(下課)

教後感: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一課時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教案考慮兩點:一,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會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二,營造一種感受親情的氣氛,讓學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因此,第一部分着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從母愛與愛母的層面上引導學生體會生存的意義。這樣設計容易操作,從教學實踐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