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二化學教案多篇

高二化學教案多篇

高二年級化學優秀教案 篇一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選修3第一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選修3第一章第一節《原子結構》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本節教學內容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在複習原子結構及元素週期表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從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特點出發,結合元素週期表進一步探究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係。第二部分在複習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原子半徑、電離能以及電負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規律。本節教學需要三個課時,本--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二、教學對象分析

1、知識技能方面:學生已學習了原子結構及元素週期表的相關知識和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變化,具備了學習本節教學內容的基本理論知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

2、學習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初步掌握了理論知識的學習方法──邏輯推理法、抽象思維法、總結歸納法,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基礎。

三、設計思想

總的思路是通過複習原子結構及元素週期表的相關知識引入新知識的學習,然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表的關係,再結合教材中的“科學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最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元素的外圍電子排布的特徵與元素週期表結構的關係。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人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探究法,堅持以人爲本的宗旨,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瞭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週期性變化規律;(2)瞭解元素週期表的結構;(3)瞭解元素週期表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和討論交流,進一步掌握化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方法──邏輯推理法、抽象思維法、總結歸納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同時把自己融入科學活動和科學思維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和認知的規律性,在認識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的重點:元素的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表結構的關係。

2、教學的難點:元素週期表的分區。

高二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的第三節常見的兩種有機物。學好這一節,可以讓學生掌握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了烷、烯、炔、芳香烴的性質,又爲後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帶動了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掌握乙醇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

②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乙醇是醇類物質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的難點。

(2)重點、難點的突破,可設計兩個突破點:

①乙醇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問題探究、化學計算和分子模型來推導,電腦展示來確定,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掌握乙醇結構的同時,也學會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②通過實驗探究和電腦多媒體動畫演示的辦法認識和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二、教法活用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3.計算機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於學生掌握乙醇化學反應的本質。

4.歸納法:通過學生的歸納和邏輯推導,最終確定乙醇的分子結構。

三、教學輔助手段

1、說實驗:

①乙醇與鈉反應,可作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且取用的金屬鈉儘量大小一致,表面積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銅絲一端捲成螺旋狀,以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使反應速度加快。

2、說現代化教學手段:乙醇主要化學性質可用以下兩個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個反應的過程可用電腦動畫模擬,以便讓學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應的本質及斷鍵的部位,讓微觀反應宏觀化。

高二化學教案 篇三

一、說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化學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國中),在化學平衡之後有電離平衡和水解平衡,很顯然,化學平衡在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它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通過對本章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業生產的化學原理的理解,又爲以後學習電離平衡理論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礎。

2、本節教材簡析

本節教材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化學平衡狀態;第二部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化學平衡移動;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礎是核心,教材是在簡單介紹固體溶解平衡的基礎上引出跟可逆反應對應的化學平衡並以CO和H2O蒸汽在1升容器中發生的可逆反應爲對象,在分析、討論的前提下引出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及其特徵,爲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打下理論基礎,過渡自然,給出知識的先後順序合理,介紹知識採取以老(溶解平衡)帶新(化學平衡)的辦法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所以,第一部分教材的編排,問題的處理,完全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總規律,教學時必須遵守。

而後一部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採取先吃定心丸(即直接給出定義)後用實驗證明的辦法,我認爲這個順序有其不足之外,而將實驗驗證放在化學平衡移動定義之前,先以實驗產生既定事實,之後再抽象歸納出概念較好。列寧說過:"從生動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所以,先通過實驗現象找出規律,然後再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化學平衡移動"的定義來,很自然地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完成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大綱》的要求、教材編排意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初步掌握化學平衡和化學平衡狀態的特徵;初步掌握濃度、壓強、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素質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

4、重點及難點的確定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學習很重要,但最終學生必須用該理論來解決實際化學平衡移動的問題,所以"濃度、壓強、溫度等外界的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由於學生對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將向着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的理解有較大的難度,故而對該原理中重點字詞"減弱這種改變"的理解、剖析進而加以掌握是本節的難點。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聖陶先生"教是爲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啓發式,並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不斷設疑,析疑,解疑。

2、對涉及原理的解釋,力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模擬的電化教學手段加以解決,即遵守直觀性<>教學的原則。

採用方法1,有利於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於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採用方法2,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知識,且能使他們的認識過程遵守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一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並能提高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現代的教學,應以發現爲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指導大多數學生用"發現"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同時還應注意不要忽視那些個性特徵很強的學生,一定要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

爲了不使我們的學法指導活動落空,我們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力求把教師的講授轉變爲啓發誘導,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轉化爲主動探索,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促使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爲一個整體。

四、說教學程序

1、巧妙複習,引入正題

打破傳統問答式的複習方式,應用計算機模擬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及化學平衡的特徵。

(這樣做可以克服傳統複習枯燥乏味的缺點,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求知慾。更重要的是將不可用肉眼觀察到的微觀粒子之間的化學反應,以實物模擬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變抽象爲直觀。)

2、精心設疑,實驗探究

設問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已經建立的化學平衡會不會發生什麼變化?

(這樣不僅開門見山地將本節研究的中心問題提了出來,而且使學生爲之一動,此時,他們會在心中想"化學平衡在外界條件改變時到底會不會發生變化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新問題的求知興趣。

在這種情境和氛圍中,由教師分別分次演示實驗1—4、1—5、1—6,其中實驗1—4、1—5放在投影儀上去做。

這樣可以增大實驗的可見度)

此時只分析討論條件改變時,平衡變還是不變的問題,變如何變,爲什麼這樣變?通過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

關於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先讓學生進行預測,後用實驗論證的方式開展教學。

(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分析實質,深化認識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之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再次設疑:"爲什麼當外界條件改變時上述化學平衡會發生移動呢?這些變化有什麼規律呢?"

這些問題只要教師稍加點撥,或經學生互相討論,大多數同學都可以從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這一角度加以理解,並順利得出化學平衡移動的定義。

(這樣做可使學生感覺到,通過實驗,他們發現化學平衡可能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學平衡在外界條件改變時爲什麼移動,既從直觀到抽象,即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產生認識上質的飛躍,使他們的思維加深。)

4、聯繫實際,加深理解

在學習了化學平衡移動之後,要聯繫實際,給出反饋題,啓發學生思考。並由他們自己做出正確答案,以加深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和認識。

(讓學生做反饋練習的目的,用於檢查本節課的教學效果,發現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彌補的措施,在輔導時進一步完善教學活動)。

高二化學的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用化合價升降法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標

通過對各種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紹,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的訓練。

教學重點: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的原則和步驟。

教學難點: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鑑的經驗。

教材分析: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確書寫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側重理科學生所應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種,本節介紹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種。

教材從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變化遵守質量守恆定律引入,說明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可以根據質量守恆定律來配平,但對於較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根據質量守恆定律來配平不太方便,進而引出用“化合價升降法”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

本節教材通過三個典型的例題,對三種不同類型的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細緻分析;介紹了三種不同的配平方法,培養了學生靈活看待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訓練了學生的辯證思維。

教材還通過問題討論,將學生易出錯誤的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用配平時應遵循的原則—化合價升降總數相等,進行分析判斷,強化了配平的關鍵步驟—使反應前後離子所帶的電荷總數相等的原則,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重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利用學生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概念和接觸的一些氧化還原反應,學習本節內容。教學中應採用精講精練、講練結合的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學生一步到位,隨意拓寬知識內容。

1.通過複習,總結配平原則

教師通過以學生學習過的某一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爲例,引導學生分析電子轉移及化合價的變化,總結出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原則—化合價升降總數相等。

2.配平步驟

[例1]、[例2]師生共同分析歸納配平基本步驟:

(1)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分別標出變價元素的化合價,得出升降數目。

(2)使化合價升高與化合價降低的總數相等(求最小公倍數法)

(3)用觀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質的化學計算數(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還原的原子(原子團)數通過觀察法增加到有關還原劑或氧化劑的化學計量數上),配平後把單線改成等號。

該基本步驟可簡記作:劃好價、列變化、求總數、配化學計量數。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礎上採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屬於經驗之談,是對學生辯證思維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爲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議在分析完每個例題後,補充針對性問題,強化技能訓練,鞏固所學知識。

另外,關於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可組織學生結合教材中的“討論”、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滿足原子個數守恆、電荷守恆、化合價升降總數相等。然後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練習加以鞏固。通過設置該“討論”內容,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配平的知識,強化了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在學習化學中的重要作用。

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教師可補充配平的另一種方法—離子一電子法,以及不同化合價的同種元素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時,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確定方法:氧化產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價態不能高於還原產物中被還原元素的價態。

如: (濃)— 氧化產物是 而不是 或 ,還原產物是 而不是 。 氧化產物 的還原產物 。

典型例題

例1 一定條件下,硝酸銨受熱分解的未配平化學方程式爲:

,請配平方程式。

選題目的:複習鞏固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當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難時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寬視野,達到簡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題適於任何學生。

解析:一般可根據元素化合價的變化關係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升高3×5

降低5×3

爲了簡化配平過程,也可通過反應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價及變化關係

5/2NH4NO3 —— HNO3+ 2N2↑+ 9/2H2O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N:+1——→+5 升高4×1

2N:(+1—→0)×2 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題時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價不能出現交叉現象

解答: 5、2、4、9。

啓示:對於同種物質中同種元素價態不清或同種物質中同種元素的價態不同時,只需根據化合價法則,找出元素的相應化合價,抓住質量守恆、電子守恆,就可正確配平。

例2 已知 在下列反應中失去7mol電子,完成並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 選題目的:加強對“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依據是化合價升降(電子轉移)總數相等。”的理解。此題作爲提高能力可介紹給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

高二化學教案 篇五

目的要求: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

初步學會滴定管的正確操作]

瞭解中和滴定的全過程,爲學生進行定量實驗打下基礎。

重點難點:中和滴定的操作

教學過程:

引入

化學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簡單的一種,但是滴定的手段有很多種,根據具體情況可以採用不同的滴定方法(如:酸鹼滴定、氧化-還原滴定、沉澱滴定、絡合滴定),而酸鹼滴定是滴定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掌握此種滴定法是化學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板書

第五節 酸鹼中和滴定

一.一.酸鹼中和滴定

1.原理

提問

(1)在一定量的鹼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時,鹼和酸應該有什麼定量關係?

引出

H+ + OH == H2O(中和反應實質)

n(H+)== n(OH-)

根據此種關係,我們可以通過酸鹼相互反應來測知未知液濃度

(2)不同酸鹼的定量關係

HCl + NaOH === NaCl + H2O

1mol 1mol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1mol 2mol

H3PO4 + 3NaOH ==== Na3PO4 + 3H2O

1mol 3mol

(3) 溶質的物質的量(mol)=物質的量濃度(mol/L)x溶液體積(L)

n = cV

閱讀

在酸鹼中和反應中,使用一種已知物質的量濃度的酸或鹼溶液跟未知濃度的鹼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測出二者的體積,根據化學方程式中酸和鹼的物質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計算出鹼或酸的溶液濃度。

例題1

在未知濃度氫氧化鈉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鹽酸溶液0.29L才能完全中和。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板書

(1) (1) 定義:用已知物質的量的濃度的酸或鹼來測定未知濃度的鹼或酸的方法。

(在化工生產和化學實驗中,經常需要知道某種酸或減的標準濃度,例如:在實驗室有未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溶液,怎樣測定他們的準確濃度呢?這就需要利用上述酸鹼中和反應中的物質的量之間的關係來測定。)

高二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篇六

一、對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離子鍵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週期律和元素週期表後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爲系統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爲今後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材內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過複習國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並引出電子式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3、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點:

①離子鍵;

②電子式的書寫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於接受感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並結合《新課標》的內容標準:認識化學鍵的含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並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一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①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教材內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設計的程序

提出問題→實驗(鈉和氯氣的反應)→進行表徵性抽象→再進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結論(離子鍵的定義)→離子鍵的實質→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實例→反思與評價程序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