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月亮上的足跡》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月亮上的足跡》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月亮上的足跡》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觀測、暢談、里程碑、昂首挺立、一葉孤舟、遙遙在望”等詞語。

2.瞭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訓練學生快速閱讀,並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裏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法。本文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時間線索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就關於報道人類登月的文章如自讀課本中的《登陸月球》進行對比閱讀,充實有關細節,培養探索太空的興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及膠片、月球地貌的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訓練學生快速默讀文章,用圈點勾畫和記錄摘要獲取要點信息、概括課文內容。分析文章表現手法,如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等。利用課堂實踐活動,瞭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探索月球的奧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多媒體顯示月球地貌、宇宙飛船探訪太空的的資料)

(教師簡要解說圖片內容)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資料是怎麼得來的嗎?對,是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拍攝的。那麼,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朱長超的《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二)(多媒體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要點點撥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解釋詞語

昂首挺立:

一葉孤舟:

遙遙在望:

小心翼翼:

二、整體感知

2、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3、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4、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爲幾個階段?

5、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說明。

三、理解探究

6、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7.

7、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

8、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9、在寫登月全過程的時候,用了大量的數字,時間精確到分秒,在文中畫出來,說說這些數字起什麼作用?

10、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四、拓展延伸

11、假如你駕駛着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爲《我駕飛船登月》。

五、學習小結

12、通過本文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啓示?

達標檢測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1)áng()首挺立(2)軌道()(3)橢圓形()

(4)小心yìyì()(5)鐵鍬()(6)狹zhǎi()

2、解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雖說是近鄰,離地球也有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3)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順敘的方法,即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的順序來敘述的方法,這樣讀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後後總共可以分爲四個階段,請各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每一階段的主要內容。

(二)課內閱讀

①三名宇航員在艙內吃了晚飯。在發射後13小時30分開始平靜地進入夢鄉。地面站停止對他們發出指令,以免干擾他們的好夢。他們必須好好休息,因爲要成功地進行登月飛行,沒有良好的體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飛行。它飛過了月亮和地球距離的中間點,在19日晚上8點33分,又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這個引力的靜止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這一距離上引力平衡。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着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來呼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按計劃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宇航員緊張地工作着,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故障,就用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着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並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飛船繼續在繞月軌道上飛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員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着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處是細小的顆粒,有點像地球的海灘。緊接着,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這幾個語段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你的依據是什麼?

2、“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飛行”這句話運用的修辭是;“它發着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這句話運用的表達方式是。

3、“這個引力的靜止點”指的是什麼?你知道它的具體位置嗎?爲什麼把它叫做“引力的靜止點”?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點的“他們”所指代的內容是一樣的嗎?請具體說明。

5、第⑤自然段劃線的句子是四個短句,很有氣勢,充分表達了作者無比激動的心情。請你換一種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這種心情,應該怎麼說?

6、你知道我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是在什麼時候嗎?對我國進行的載人航天飛行活動你有什麼看法?

(三)拓展閱讀

人類爲何對月球情有獨鍾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衛星。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願望。每當中秋佳節,皓月當空,把酒賞月,其樂融融之時,蘇東坡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們對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願。

②人們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麗動人的月光,但可能並不知道,月亮原來與人類的生命還息息相關呢。美國謝魯皮爾遜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陽系最初形成時,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牽引,成爲它的衛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過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現強烈的潮汐起伏,這種劇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氣溫劇增,導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漿在高溫及高牽引力作用下,出現旋轉式滾動,其結果產生了磁場。正是這一“超巨”磁場,對地球形成了一個“保護盾”,減少了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的侵襲,因而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長。如果沒有這個“保護盾”,外來的射線會將最初出現在地球上生命幼體全部殺死,使生物根本無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長、繁殖。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講,月球成了地球上衆多生命的“保護神”。

③現代科學研究也證實,人的心理變化也和月亮的盈虧週期有關。這是因爲人體約有80﹪的液體,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樣對人體中的液體發生作用,從而造成人體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滿月時爲生物高潮,這時人的頭部和胸部的電位差比較大,容易激動,導致人的情緒極不穩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發作。人們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就連人類的謀殺、毒害、抑鬱和心臟病的發作也都與月亮的盈虧有關,並認爲月亮產生的陽離子能誘發人的反常行爲。人們相信,隨着科學技術不斷髮展,必將更多地揭示出人類與月亮的深層次的奧妙。

④月球也是解決日益困擾着人類的能源問題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於真空狀態,太陽輻射可以毫無阻擋地到達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並聯式的太陽能發電廠,能長期獲得穩定的電能。由於月球既無磁場,又無大氣,太陽風離子可以毫無阻擋地抵達月球表面。加上小天體的撞擊,致使月球表面覆蓋的5—10米厚的月壤層都富含太陽風成分,如氫、氦、氖、氬、氮等,其中作爲核電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蘊藏量極少,容易取用的估計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層5—10米的土壤內就含有氦-3總量達到100—500萬噸,可成爲人類萬年以上長期使用的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發電燃料。

1、解釋下面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其樂融融

(2)息息相關

2、“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願望”,你能舉出實際的例子嗎?

3、根據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與地球之間的“磁場”是怎樣形成的?

4、月球對地球的“保護盾”的作用體現在哪裏?

5、“精神不正常者”爲什麼多在月夜發作?

6、從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從哪兩個方面爲人類提供能源?

7、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留傳久遠的詠月的句子。在我國古代有很多詠月的名句,你還知道哪些?請舉兩個例子,並指出作者是誰。

如:從小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

答案19月亮上的足跡

學習過程

1、昂首挺立:仰着頭挺着胸站立。

一葉孤舟:單獨的一艘小船。

遙遙在望:在望:可看見。遠遠地可以看到。

小心翼翼: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

2、略

3、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

4、登月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5、略

6、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

7、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

8、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9、準確,科學,真實。這也是寫實報道的特點。

10、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

11、略

12、略

達標檢測

(一)積累與運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

2、(1)只能老遠的看到,卻無法與之接觸,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遙遠,要登月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爲標誌的大事,很形象得說明了人類登上月球的意義重大。(3)心裏嚮往已有很長的時間,表明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想法由來已久。

3、準備、升空、登月、返航。

(二)課內閱讀

1、時間順序;依據是有表示時間的詞語,如:發射後13時30分;19日晚上8點33分;19日晚上9點32分;7月20日上午7點32分;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21日上午11點39分;11點51分等。

2、比喻;描寫。

3、“這個引力的靜止點”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爲月球和地球在這一點上引力平衡。

4、不完全一樣: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員”;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們”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

5、可以把四個短句都單獨各起一段,這樣更有氣勢,更能表達作者那種無比激動、自豪之情。

6、20xx年楊利偉;開放性題,可以從增強國防、國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說即可。

(三)拓展閱讀。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歡樂的樣子。(2)形象地說明了月亮同人類生命的關係非常地密切。

2、如:我國神話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

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過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現強烈的潮汐起伏,這種劇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氣溫劇增,導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漿在高溫及高牽引力作用下,出現旋轉式滾動,其結果產生了磁場。

4、減少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的侵襲,使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長

5、因爲滿月時爲生物高潮,這時人的頭部和胸部的電位差比較大,容易激動,導致人的情緒極不穩定。

6、(1)太陽輻射形成的太陽能;(2)核電燃料氦-3。

7、(1)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3)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內容的要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

【教學難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情分析】

指導學生在快速閱讀中中獲取文中的信息,提取課文主要內容;還要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的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過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引人課題

同學們,古往今來,人們仰望明月,總會產生無盡的情思與遐想。古詩詞中,就有許多歌詠月亮的詩句,你能說出一兩句嗎?(學生回答)還有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以及“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等等。所有這些,都體現了人們對月亮的神往,人們幻想有一天能夠登上月亮。1969年7月21日人類實現了這一夢想,首次登上了月球。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感受那令人難忘的、驚心動魄的一刻。本節課我們學習一篇記實報道《月亮上的足跡》。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學生自學字詞。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2、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指名學生回答第1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擇其要點大屏幕顯示。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階段:

⑴升空前的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⑵飛向月球(5~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⑶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⑷返回地球(16~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指名學生回答第2題,其他同學在書上作好標記。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

⑴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

⑵採集月壤和月岩。

⑶樹立登月紀念碑。

⑷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⑸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⑹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展示圖片)

3、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4、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作者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抒情,但字裏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對宇航員的敬佩。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麼作用?

2、阿姆斯特朗談到登月的意義時說:“這一小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

第1題,因爲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爲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

第2題,先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稍作歸納。

“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時光飛逝,時至今日,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止過,你知道人類探索宇宙奧祕的其他成果嗎?

(讓學生談談,互通有無,增長見識,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聯繫“神六”來談。

五、想象力訓練

1、假設你成爲中國第十代宇航員,經過漫長的宇宙飛行,看到了一顆陌生而美麗的星球……展開想象,描述這一情景。

2、展開想象,設計一個更新的登月計劃。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

六、課堂總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瞭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今天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跡》一課,開始在準備時,我本不是採用今天的教學方法的。當我拿到這篇課文,一看課文是一篇通訊報道式的說明文時,我腦海裏就想起中央電視臺的直播節目,我想要是用央視連線前方記者的形式來講述登月的四個過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們農村國中學生這方面素質還達不到這個要求,而一時要達到這個要求有點困難,這啓發在經後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口語和概括信息能力訓練。於是,今天我採用學生自主閱讀,主要訓練學生概括信息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思考習慣,讓學生成爲課堂的真正主人。

這一節課下來,教學效果非常的好。同學原來是非常聰明的,他們完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解決課文中問題。當然老師的主導地位也是很重要的。這節課給我反思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教師要熟悉教材,教學的各個部分應作好安排,怎樣導入,怎樣結尾,哪些是重點,各部分時間安排好。如果把上課比作打仗的話,教材就猶如敵人,要摸透敵人,纔能有取勝的機會,因此,切忌打無準備之仗。戰前要根據敵我雙方情況採取正確戰略戰術,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勝利。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運用啓發式的教學方法以,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正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教師不主體,學生纔是主體,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自身作用是引導、激勵、啓發,而不是牽着學生鼻子走,強迫和代替學生學習,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

這篇課文題材新穎,本身就能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足夠的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點來進行啓發學生學習,培養學生在快速閱讀中獲取課文信息能力。

七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四

教材分析

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其設置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月亮上的足跡》這篇課文敘述的是20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探險--登月。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能力目標: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體會作者蘊涵在字裏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德育目標: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蘊涵在字裏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教學方法

1、探究閱讀法。本文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時間線索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讓學生自主探究。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就關於中國“嫦娥一號”有關報道,培養探索太空的興趣。

●教具準備

教師 瞭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做好關於這一課的課件。

學生 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爲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聽寫詞語

2、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嫦娥奔月的傳說)

古往今來,一輪明月往往會引起人們無窮的遐想:那裏曾有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 也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千古佳句。人們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無窮的奧祕。隨着時間的推移,終於在1969 年7 月21 日這天,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的足跡終於踏上了月球。現在,讓我們跟隨航天英雄一起, 到月亮上走一走,去共同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板書課題、作者)

(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祕是人類的嚮往。)

二、快速閱讀,探究質疑

學生就不懂的問題自由提問並相互解答。

要點:

1、在文中篩選圈點出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

(1)登月的全過程按時間發展和空間位置可以分爲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階段。

(2)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

(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比較詳細地瞭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

2、複述事件過程,能說出具體細節。

3、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1)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2)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4、“土星5號”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這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什麼?

比喻。表現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

5、讀課文的第5、11語段的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麼?

(富有吸引力的數字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爲2650公里,速度爲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爲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爲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三、回味課文

根據課文題目討論:(課件)

1、人類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個足跡是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留下的?

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2、登月過程分幾個階段?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些事情?

準備、升空、登月、返航

(1)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2)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3、課文最後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說:“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怎樣來理解?

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顯示了人類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 所以說“是巨大的飛躍”。

(齊讀這一句)

四、課堂小結

美國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隨着我國“嫦娥一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爲期不遠了。希望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着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但願到那時,我們再相會,那時的你,那時的我,那時我們再聯絡。

五、想像訓練

同學們,伴着“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這熟悉的兒歌,我們不知不覺中走過了孩提時代。的確,如洗的碧空、如盤的圓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們的目光。假設二十年後,你成爲中國的宇航員,駕駛着一艘宇宙飛船,來到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

六、課後作業

我國古代詩歌作品中有許多關於月亮的名篇佳作,請寫出你最欣賞的佳句(不少於5句),並以一句爲例說說喜歡的理由,推薦給同學、朋友。

七、板書設計

月亮上的足跡

朱長超

登月時間: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人物:阿姆斯特朗

登月過程:準備、升空、登月、返航

七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五

月亮上的足跡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1.這是一篇 ,真實記錄了 。沒有過多的 和 ,但字裏行間,讀者能體會到登月成功後,作者透露的 之情,以及作者對於人類 的讚歎。

2.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3.根據課文介紹的登月知識,選出錯誤的一項( )

a.宇航員的氧氣袋中只剩下一個小時的氧氣,不能長時間呆在月球上。

b.人類登止月球的準確時間是1968年7月21日。

c.月球在離地球38萬公里的軌道上繞着地球運行不息。

d.首次登上月球的三位美國宇航員是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4.“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5.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表達方式:

⑴1969年7月的拜訪月球,是人類向探索太空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宇航事業一塊新的里程碑。

表達方式:

⑵“土星五號”開始發出隆隆的聲音,大地劇烈地震動起來,火箭緩緩上升。

表達方式:

⑶“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爲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表達方式:

⑷1969年7月,太陽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裏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表達方式:

6.文中出現表現時間的數詞,有的甚至精確到秒,作用何在?

7.“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這句話連用三個“預定”有什麼作用?

8.選詞填空:

⑴他們終於代表全人類( )了月球,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a.登上 b.拜訪 c.征服 d.考察

⑵他們( )來到發射架下,乘下電梯,來到指令艙前。

a.健步 b.邁出 c.踏步 d.快速

⑶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 )。

a.遙遙相望 b.遙遙在望 c.遙遙相對 d.觸手可及

⑷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 )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a.想念 b.渴望 c.神往 d.盼望

閱讀下面的對話,然後回答9-12題。

甲:現在這廣告怎麼啦!老拿詞語開涮呢!做蚊香廣告,叫“默默無蚊”;做女帽廣告叫“一戴添嬌”;做止咳藥廣告叫“咳不容緩”。說不定哪天做香腸廣告會冒出個“吃心不改”呢!

乙:真是糟透了!爲了維護語言的純潔,應禁止用篡改詞語的方法做廣告!

丙:這就不對了!企業做廣告,一是花了錢的,二是不違法的。人家有自己的自由,別人管不着。況且從語言角度講,人家只不過利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方法,不能算篡改。

甲:那也要注意社會公益,不能污染文化市場啊!弄得國小生都不知道詞語的本來面目了。

丁:你們都是瞎扯,聽聽我的高見吧!  我看哪,用也可以,但不能濫用,不能一味地摹仿別人的廣告創意。

戊:其實,諧音雙關用好了也可以。人家“百年潤髮”就把影星“潤髮”的名字和“潤髮”的廣告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效果很好嘛!可見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巧妙、自然。

9.他們爭論的焦點是什麼?

10.五位同學的談話,主要有幾種觀點?答案正確的一項是:( )

a.—種:不能這樣濫用詞語做廣告。

b.兩種:①不能這樣濫用詞語做廣告。②可以利用詞語諧音雙關做廣告。

c.三種:①不能這樣濫用詞語做廣告。②可以利用詞語諧音雙關做廣告。③可以利用詞語諧音雙關做廣告,但要巧妙自然,不能濫用。

d.四種:①不能這樣做。②可以這樣做;③要注意社會公益。④可以這樣  做,但不可以濫用。

11.文中有一句用語不得體,把它找出來。

12.如果你也加入了爭論,你會怎麼說呢?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不知爲什麼,每當一想起那個盛夏的晚上,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靜,心裏總覺得有使不完的勁頭。

那天傍晚,天氣悶得讓人透不過氣來。我面對着兩道數學題,一張張語文練習篇子,還有作文,煩極了。我走出家門,來到大街上閒逛。路過一家圖書館,我便走了進去。

圖書館裏人不算多,幾個老幹部模樣的人正在那兒看着報紙,幾個年輕人在書架上翻找資料。我到書架前找了幾本連環畫報,坐在椅子上翻起來。

不知過了多少時候,忽聽“啪”的一聲,把我從畫報的故事情節中“驚醒”,我擡起頭,看見一位年輕的姑娘正在吃力地拾起摔在地上的柺杖,嘴裏還輕輕地說着:“對不起。”我注視着這姑娘,見她一身樸素的打扮,右腿已被截去。這時,我心中一動,擡起頭再看她的臉,汗水正從她的額頭上流下來,她用手臂拭了一下額頭的汗,又低下了頭。她手裏拿一本厚厚的外文資料,”邊看邊寫,汗水向斷了線的珍珠,一滴滴地往下掉。在她旁邊的桌子上有一塊乾麪包,一個空水壺倒在地上。顯然,她在這兒少說也渡過了一個下午,她,在這悶熱的盛夏,在書海之中,渡過了整整一個下午,也許更長。

我眼前模糊了,我彷彿看到一位強者在大海的風浪裏拼搏,奮鬥 。這要是一個健全的人,也就不足爲奇了。然而,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就沒有那麼容易。她*的是什麼?意志,堅強的意志;毅力,驚人的毅力。 看看她,想想自己,自己不正是缺乏這種精神嗎?

一陣清脆的鈴聲,打破了我的沉思。啊,已經十點半了,到閉館的時間了。我漫步在大街上,望着星光閃耀的天空,感慨萬千。⑴這時,從背後傳來柺杖的聲音,越來越近。我傾聽着,一會兒這聲音彷彿超過了我,遠遠地超過了我,消失在遠方。

一陣涼風襲來,我不禁打了個冷戰,清醒了許多,⑵我回想起剛纔的一切,心裏充滿了說不出來的力量,我邁開大步向前走去。

每當我想起這件事,每當那“嘩嘩”聲在我耳邊響起的時候,它就像一面小小的戰鼓,激勵我奮勇前進。

13.這篇文章中的“我”與拄柺杖的姑娘在哪些地方形成對比,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14.文章第5、6、7三個自然段主要寫了“我”的心理活動。每一段各寫了“我”怎樣的心理活動?三段聯繫起來看,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有什麼作用?

15.分析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

16.第4自然段對拄拐姑娘多次描寫,運用的描寫方法是:( )

a.行動、語言、心理 b.行動、心理、外貌

c. 行動、語言、外貌 d.行動、語言

17.從全文看,對“找”進行的描寫,運用的方法是:( )

a.行動、語言 b.行動、心理

c.心理、外貌 d.外貌、語言

18.“我眼前模糊了,我彷彿看到了一位強者在大海的風浪裏拼搏、奮鬥。”這個比喻句的本體是:( )

a.拄拐姑娘

b.一位強者在大海的風浪裏拼搏、奮鬥。

c.大海的風浪

d.拄拐姑娘刻苦攻讀。

《月亮上的足跡》答案

1.紀實報道;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議論、抒情;喜悅;聰明才智 2.飛船升空前的準備;飛船飛向月球;登月艙登月成功;飛船返回地球。 3.b 4.從表面現象看,這“一小步”是宇航員離開登月艙,踏上月球的行走的步伐,而實質上對於宇航事業和整個人類來說,這一步象徵了人類征服太空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因此它是巨大的飛躍。 5.依次是:議論、描寫、說明、記敘 6.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真實性;二是因爲這些時間都有紀念意義。 7.表明飛船一切盡在人類預料之中,說明登上月球這一高科技的嚴密性,也體現了說明文嚴謹的語言。 8.略 9-12.略 13.智力 14.邏輯順序 15.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 16.準確性、嚴密性 17.介紹了對智力的多種解釋;並通過人和動物大腦皮層的比較,說明了人的智力比動物的智力高很多。 18.略

七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 瞭解記敘語言的平實準確

2) 把握文章記敘的主體內容

3) 分析人類登月的現實意義

2、技能目標

1) 速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大意

2) 準確概括文章各節要點

3) 網上迅速搜索相關資料

3、情感目標

1) 正確理解登月的意義

2) 瞭解人類偉大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

4、媒體目標

1) 展示圖片和錄像片段,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 安排學生利用手提電腦上網蒐集相關資料,培養學生組織概括並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概括文章要點的能力、網上迅速搜索相關資料的能力

難點:迅速準確概括文章要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5`)

1、情景導入

(背景midi音樂:《城裏的月光》或《但願人長久》)

展示美麗的嫦娥奔月神話圖,簡述人類最早的登月嚮往。

展示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書影,簡介凡爾納作品。

2、引入課文

(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員的照片)

時至1969年,人類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月亮。讓我們記住這三個人的名字,並一起來看看,當時宇宙飛船是如何飛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間以及空中一級、二級火箭脫落的錄像片段)

(二)學習新課 (25`)

1、速讀課文

思考問題:登月過程可以分成哪幾個階段?

明確: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離地球,飛向月球

3)登月成功,開始工作

4)勝利返航,暢談感想

2、細讀課文,

1)完成表格

時間 事情進展

1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2 發射後2分42秒 第一級火箭脫落

3 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啓動工作

4 火箭發射後13小時30分 宇航員進入夢鄉

5 19日晚8點33分

6 19日晚9點32分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7 20日上午7點32分

8 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9 21日上午ll時39分 登月艙打開艙門

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11 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12 22日0點15分 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13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14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登月全過程圖片文字資料展示,學生自由討論,概括要點)

(2)宇航員踏上月球后做了幾件事?

1) 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

2) 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

3) 樹立登月紀念碑

4) 安裝各種儀器進行科學探測

5) 插上美國國旗

6) 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三)課文小結(5`)

1、登月意義

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說的:這一小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2、語言特色

平實、準確

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文章運用的數字體現了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了記實報道的特點。

(四)學生活動 (10`)

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人類宇航發展史、當代宇航發展現況

每組選一個代表組織材料發言,概括講述查找到的資料內容。

(五)作業佈置

網上搜索關於人類宇航發展史的相關資料,收集整理成文。

四、教學組織策略

1、教學方法

1) 多媒體演示法

人類成功登月的事件雖然家喻戶曉,但現在的國中學生,距離這件轟動全球的歷史事件已經有一定時間,能真正通過電視電影直觀瞭解這個重大的歷史場面的人,還是很少的。本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音像資料展示到學生面前,使學生比較直觀地瞭解了人類登月的全過程。

2)情景導入法

一節課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導入這個環節非常重要。本節課結合中外歷史中關於人類登月的傳說和幻想,配以合適的背景音樂,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順利引出正文。

3)速讀訓練法

本文是自讀課文,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閱讀,迅速抓住文章要點。本課安排學生在三分鐘內速讀課文後,迅速找出課文要點,培養學生的速讀能力和抓課文要點的能力。並要求學生將在網上搜索到的資料迅速整理歸納,培養了他們的語言歸納的能力。

2、學生活動

1) 自由討論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本節課以學生活動爲主體部分,安排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得出結論。教師從旁點撥。

2) 電腦操作

利用學生手中的手提電腦,在課堂上佈置電腦操作練習,讓學生自己作表格,既能達到教學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 網上搜索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學生在網上搜尋人類宇航發展史、當代宇航發展現況等資料,拓展了課文內容、擴大了學生知識面,並且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提高了他們的信息素養。

五、多媒體手段的選擇和應用

1、選擇: 登月全過程圖片展示

登月火箭升空錄像資料4段

學生上網搜索所得資料

2、應用

1) 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 突破課文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3) 運用網絡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隨想

國中語文第二冊課文《月亮上的足跡》是一篇說明文,文章內容包含了許多相關的天文知識及科學概念,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內容較爲抽象,單純分析課文語言很難令學生理解具體的內容。從前講讀這篇課文的時候,總會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卡殼,尤其是難以形象地描述登陸月球這一振奮人心的時刻,總讓人感到有所不足。傳統教學粉筆黑板和教師的語言很難彌補這種不足,課堂難免空洞乏味。

社會科技的進步使多媒體引入課堂成爲普遍情況,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它對課堂傳統模式不足之處有極大的補充。飛船升空的影象視頻、登陸月球的現場圖片、地面指揮中心的熱鬧景象、以及踏出人類第一步的宇航員的光輝形象……學生在品讀課文精緻描述的同時,觀賞着與之相關的豐富圖片與視頻,更能容易接受和掌握這些本來繁瑣和枯燥的知識,原本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本來對科技知識就有很大的好奇心,這樣豐富的課堂既滿足了學生好奇的心理,更是容易刺激他們繼續求知的慾望。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教師在上完課文之後,繼續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搜尋資料,查找到更多更新的宇航發展現況,這樣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學生去主動汲取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既圓滿地完成了課文教學的要求,更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習慣,可謂是一舉三得。

多媒體教學方法當然不是萬能的良藥,但是它在彌補傳統教學的許多不足方面確實有着得天獨厚不可取代的優勢,只要我們能正確看待它的優劣,真正把多媒體用在合適的地方,發揮它的優勢,就一定能使課堂綻放光芒。

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

3、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

難點: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l)暢談:盡情地說。

(2)昂首挺立:仰着頭直立着。

(3)遙遙在望:形容距離遠可以望見。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2、閱讀全文,思考自讀提示和課後練習。

二、導入

小時候,奶奶給你們講過嫦娥奔月的故事嗎?傳說月宮中不僅有儲娥,還有捧酒的吳剛,還有揭藥的玉兔。你們想到月亮上去會會他們嗎?

1967年7月21日,人類登上了月球,讓我們跟着登月的宇宙飛船去月球上瀟灑走一回。

三、正課

1、用5分鐘時間快速默讀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聲,不回視,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2、請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分成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紹美國宇航員拜訪了月球。

第二段:從“這一年的7月16日”到“三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具體介紹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全過程。

第三段:從“登月歸來後不久”到完。

評論登月的意義。

3、提問: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討論並歸納:可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登月前,介紹宇航員來到發射架下,進人狹小的指令艙。點火,火箭緩緩上升,兩級火箭自動脫落後,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啓動工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先繞地球飛行,飛行狀況正常。第三級火箭再次發動,進入登月軌道。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它自動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登月艙開始降落,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階段:登上月球。登月艙打開了艙門,宇航員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開始作業,3個小時後停止作業,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第三階段:返回地球。登月艙發動機起動了,它不斷地上升,不斷地加速,進人預定軌道,與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丟棄登月能,飛船開始向遙遠的地球飛去。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

層。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時候,三個大型降落傘在空中張開,“阿波羅

11號”飛船濺澆在預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邊的海軍救起。

4、提問:宇航員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討論並歸納;做了九件事。

①檢查了登月器的着陸情況,發現一切正常。

②他們拿出鐵鍬,採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樣品。

③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

④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

③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

③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③取出美國的星條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話。

5、提問;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文章中精確地運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字,使文章說明得更準確、更具體。

6、提問:登月有什麼意義?

討論並歸納: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四、小結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真實記錄了這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精確地運

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字,使文章說明得更準確、更具體。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根據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個詞語表達。

1、仰着頭直立着。()

2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3、距離遠但可以望見。()

4、不停地運動行進。()

(二)如果你是宇航員,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麼?展開想象,寫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八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他們已經勝利着( )落。

(2)乘( )上電梯。

(3)但是供( )給( )他們呼吸的氧氣卻很有限。

2.根據下列各句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2)盡情地談。( )(3)辭行。( )(4)仰着頭直立。( )3.按課文內容填空。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終於代表全人類________了月球,________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________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準確地說,第一個踏上月面的人是阿姆斯特朗。b.兩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個星球的探索。c.宇航員乘飛船直接到了月球。d.宇航員在飛向月球的過程中是不能休息的。5.阿姆斯特朗在評價他們離開登月艙、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時說:“________。”6. 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表達方式:⑴1969年7月的拜訪月球,是人類向探索太空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宇航事業一塊新的里程碑。(      )⑵“土星五號”開始發出隆隆的聲音,大地劇烈地震動起來,火箭緩緩上升。(      )⑶“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爲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⑷1969年7月,太陽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裏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二、閱讀理解二、閱讀理解

(一)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處是細小的顆粒,有點像地球的海灘。緊接着,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6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們的任務很多,但是供給他們呼吸的氧氣卻很有限,只夠使用四個小時。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緊。他們檢查了登月器的着陸情況,情況一切正常;他們拿出鐵鍬,採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樣品;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紀念碑刻着地球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圖像,上面還刻着:1969年7月,太陽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裏作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後,奧爾德林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他們又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還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還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他們又取出美國的星條旗,神色莊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這些工作完成後,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總統熱情地祝賀他們登月成功。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他們的氧氣袋中只剩下夠一個小時使用的氧氣。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們停止作業,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他們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艙,脫掉登月服,換上艙內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頓中飯,甜甜地睡了七八個小時。1.選段寫了________。2.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情?                          3.“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作者精確地寫上這一時間的作用是什麼?                                                                              4.從宇航員和總統通話可以看出________。5.在月球上,爲什麼兩位宇航員要神色莊重地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6.比較下面兩種說法,看哪一種更好,爲什麼?(1)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尼克松接通了電話,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2)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

(二)人類何時飛出太陽系①宇宙航行是當今人類最遠大、最美好的理想。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宇宙航行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爲航天,即衝出地球大氣層,在太陽系的廣闊空間內活動:第二階段爲宇航,即衝出太陽系,到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更加廣闊的宇宙空間活動。②人類的航天時代,如果從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算起,已有4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人類掙脫了地球的引力,飛出了地球村,登上了月球。可人類總嫌飛天的步伐太慢,總以焦急的心情盼望着——何時才能飛出太陽系,進入宇宙時代!20世紀70年代人類放飛的太空天使“先驅者”和“旅行者”探測器,到目前已飛行了二三十年,跋涉60億千米,已飛越了最遠的冥王星軌道,但它是否已飛出了太陽系呢?③其實,太陽系的邊界十分廣闊,如果以太陽風影響所及的範圍來計算,半徑可達135億千米~180億千米;如果以太陽的引力所及的範圍計算,半徑可達15萬億千米,約1.5光年。由此可見,上述的飛行探測器離太陽系的邊界還差得很遠很遠。從宇宙的尺度來說,太陽系只是滄海一粟,跨越一條小河溝容易,要跨越大洋,就必須具備足夠的條件。就目前人類對宇宙的瞭解認識和所具有的航天技術,對宇航來講是遠遠不夠的,還遠遠不能適應飛出太陽系的要求。目前及今後的十年內,人類主要是重點開展太陽系內的航天活動,並開展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努力取得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④對於飛出太陽系的航行來說,眼下還只是一張白紙,任憑人們去設計、去幻想。目前人們的設想之一是必須開發質量小、作用時間長和高能的空間動力能源。如電能火箭、激光火箭、核能火箭以及微波動力飛船、激光動力飛船、反物質推進星際飛船等等。必須大大提高宇宙飛船速度,以每秒幾百千米、幾千千米、幾萬千米、十幾萬千米甚至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這樣,人們在數十年的有生之年,纔有可能飛出太陽系,去別的恆星系、銀河系或更遙遠的河外星系進行星際航行。⑤何時能飛出太陽系,取決於我們地球人類的智慧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努力吧,也許在幾十年、上百年後,人類嚮往星際航行的夢想就會成爲現實。1.上文第③自然段劃線的句子運用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是爲了說明_______________。2.根據人們目前的設想,人類要能飛出太陽系必須突破飛行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道難關。3.上文分別介紹了宇宙航行的兩個階段。先介紹航天階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介紹宇航階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未段“也許在幾十年、上百年後”爲什麼不能刪去?                                                                             三、寫作練習①夜晚遙望星空,我們總會有無數的遐想。現在,已不只是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相會的年代了,科學,已經使我們和其他星球成爲近鄰。你瞭解哪一個星球,就做一次暢想,以“假如我登上________”爲題寫一篇作文,不要受什麼限制。②我們看到過好多科學家探險的故事,我們很爲他們的獻身精神所感動,你想給同學們介紹一個嗎?那麼就開一次班會,或三五成羣也可以,推舉一個同學當主持人,進行“講科學家探險故事比賽”,最後民主評選出第一名。 參考答案一、1.(1)zhuó(2)chéng(3)gòng jǐ 2.(1)可望而不可即(2)暢談(3)道別(4)昂首挺立3.拜訪  邁開  樹起  4.a  5.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6.依次是:議論、描寫、說明、記敘 二、(一)1.宇航員走出登月艙到回到登月艙這段時間在月球上工作的情況2.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登月紀念碑,安裝各種儀器進行科學探測,插上美國的星條旗,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話等。3.表明這一時間不同凡響,它標誌着人類探索太空的巨大飛躍。4.美國政府對這一次登月活動的重視程度  5.標誌着是美國宇航員首次登上了月球。“神色莊重”表現了宇航員的強烈愛國之心。6.(2)更好些,簡潔、讀起來易帶感情,而(1)則比較平緩一些。(二)1.列數字;太陽系的邊界十分廣闊(或“飛行探測器離太陽系的邊界還差得很遠很遠”)。2.動力能源;飛行速度。3.狀況(或“成果”);設想。4.“也許”表推測、估計,刪去後語意變得比較肯定,而人們對幾十年、上百年後的情況,難以作出準確的判斷。三、略

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

2、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七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十

寧波東海實驗學校童紅霞

預習作業:1、熟悉一下課文,摘錄自己在讀書中發現的疑問。

2、根據課文中提到的時間,把登月過程列成一張表格(包括時間、事情)。

一、導入: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裏,如果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讀出來的就只能是書呆子而不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爲真正的現代讀書人,當然應該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今天上課前,老師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們班級裏有多少同學是真正“事事關心”的?

老師的問題是:你知道在XX年10月這個月份裏,中國大大小小的媒體報道中最熱點的新聞是什麼嗎?(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首次載人航天成功。)

邀請大家一起再回顧一下“神舟”五號發射的全程錄象——約4分鐘。

導入到課文學習。

二、小組合作,理清內容:

1、小組內交流預習時自己設計的表格,並互相補充完整。

2、把這些事件進行“合併”,看可以把登月過程分成哪幾個大的階段?

三、配合圖片深化內容:大家最有興趣深入瞭解的是哪個階段?

選擇其中學生感興趣的階段詳細瞭解,另外的則略過。

注意各個部分深化時運用不同的方法:

1、“準備階段”:1)課文寫到了哪幾個方面的準備?(火箭發射架、宇航員)

2)仔細觀察圖片“火箭發射架”,填完整描寫的句子。

的火箭發射架上,“土星5號”火箭像一樣,。

3)看圖片“宇航員”,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他們嗎?

2、“升空階段”:把“阿波羅11號”飛船升空後去往月球的過程畫一張簡單的示意圖。3、“登月階段”:大聲自由朗讀,能不能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一下:兩位宇航員在月球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動賓短語的形式進行概括。

4、“返航階段”:“對接”圖片簡要說明。

四、“意義”探討:爲了登月,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覺得值得嗎?意義何在?

——先請同學說,然後一起讀“課後研讀”的練習二,幫助同學理解。

——總結人類登月的意義:①人類智慧的結晶②科學探索史上的巨大飛躍③探索外層空間的嶄新起點……

五、拓展和延伸:小組合作設計一個“登火星計劃”。

——提示:可從登火星的最佳時間和路線、生存裝備、實驗考察的內容等方面選擇一項。

——如果制定的速度較快,在課堂上交流幾組的計劃。

六、通過學習,是否把預習中發現的問題都解決了?是否有新問題產生?

(1)科學書上說的登月時間和我們課文中的時間不同,你知道是爲什麼嗎?

(2)在返航時,宇航員把登月艙甩在太空,你認爲這種做法合適嗎?舉出你的理由來。

(3)直到今天,還有些人說美國人登月是個“騙局”,因爲在那些照片上發現了很多疑點,你怎麼看?

(4)……

七、總結和作業:一堂課的結束不是“結束”,而恰恰是我們新的學習的開始,希望大家在課後,能繼續發揚科學探究的精神,去解決學習中不斷髮現的新問題,好嗎?

作業:課外找資料繼續探究月球奧祕,準備“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反思:

與其說這是篇語文課文,倒不如說它是一篇介紹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當。因此在這節公開課的整個準備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中出現:如何才能在教學中上出語文課的特點來?如何才能把新課程的理念貫徹其中,真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經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後決定把着眼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在教學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精神、科學探究的興趣;第二、注意與科學學科的整合和有意識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技大事;第三、讓他們明白髮現問題的重要性,並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

從整個教學的過程來看,預先定的目標能基本達到,學生一頭的反應也不錯。

考慮文章比較通俗淺顯,所以教學中沒有在文本研讀中花太多的時間,只是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先把課文內容理清,在課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組合作進行交流和小結;在接下來的“登月過程”的深化中,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程度選擇其中兩個部分進行了稍微詳細的解析——其間注意對學生的一些語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學科整合……)提出要求和進行培養;後面對“登月意義”的探究和設計“登火星計劃”,可以說是對學生傳統學習習慣和方式的挑戰,因此花了些時間,應該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師習慣放在教學中間的“問題探究”放在最後,則是考慮到與本單元“綜合實踐活動”的配合、以及最終要告訴學生的一個道理:課堂的結束並不等於學習的結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學習的開端。我們總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再解決……”,鼓勵學生養成刻苦鑽研、深入探究的科學精神。總體上採用的是“框架式”結構,便於靈活機動地根據學生的動態組織教學。

當然,沒有一堂課是沒有遺憾的,我們不也是在這樣那樣的遺憾中逐漸成長、成熟的嗎?認真反思一下,自己覺得主要還有兩個問題值得繼續探索:

1、像這樣在課堂教學最後把學生的問題全部“還”給學生,對好的同學可能確實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話題,但是對於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學來說,會不會這些問題從此就被“塵封”了?是不是在課堂上討論解決更好?如果是那樣,放在哪個環節中更合理呢?

2、從整堂課的反應來看,雖不如專家所誇獎的那麼好,總體上還差強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課後的感覺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學生一頭還放不開。固然有公開課的壓力和借班上課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還是理念上沒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換骨”,還不能真正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來更開放地組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