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2、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3、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裏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教學重點】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

2、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對登月技術的理解。

2、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阿波羅登月”視頻)我們剛纔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麼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記錄這一段真實歷程的呢?今天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二、快速閱讀,概括要點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瞭解文章主要內容。聽讀中,勾畫出下列字詞,並利用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⑴觀測

⑵暢談(chàng)

⑶里程碑

⑷昂首挺立

⑸遙遙在望

⑹可望而不可即(jí)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在文中篩選圈點出表示時間的短語,思考:

⑴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飛船升空前的準備、飛船飛向月球、登月艙登月成功、飛船返回地球四個階段。

⑵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能夠比較詳細地瞭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

3、指名學生詳細複述事件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細節,其餘學生補充遺漏的情節。

4、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教師明確: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

⑴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

⑵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

⑶樹立登月紀念碑;

⑷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⑸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⑹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5、朗讀課文的1~2語段對登月事件及意義的概說,根據文章語言環境的提示,篩選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要素。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6、精彩朗讀並背誦文章最後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

7、師生共同歸結課文思路:

文章採用“概括──評說”的結構方式:

第一部分: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評說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第四階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三、精讀課文,研討細節

1、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的第5、11語段,其他同學在課本上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麼?

教師明確:

富有吸引力的數字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爲2650公里,速度爲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爲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爲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爲什麼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明確: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回答,教師稍作點撥:“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說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儘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裏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說明。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對宇航員的讚歎。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四、課堂小結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歷史,重溫經典,在歎服人類用聰明才智譜寫壯舉的同時,月球的神祕仍然吸引着人類探索的腳步,精彩神話的創造就孕育在這堅實的探索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鮮活的現實,讓我們共同祈祝人類未來更美好。

五、佈置作業

根據情況提示,展開想像,口頭描述一個片斷。

提示:你駕駛着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二

一、學習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三、教學難點:

學習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情境引入)月亮的傳說

天上的月亮原來是方不方、圓不圓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熱得使人透不過氣。一對青年男女立志興利除弊,爲人民做好事。力大無比的男青年將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點點修理得圓圓的。可是,月亮的光還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織綿能手,她潛心爲月亮編織了一幅美麗的絲綿,讓男青年掛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蓋起來。這樣,月亮的光就不那麼刺眼了。後來,男女青年也來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織綿,過着美滿幸福的日子。

月亮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追隨宇航員的腳步,去找尋答案吧!

二、預習檢測

1、作者簡介

朱長超,1944年10月生,現爲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思維科學學會籌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2、文題解說:

“月亮上的足跡”中,以“足跡”來比喻人類對月亮的探索歷程,形象生動,也有利於按時間順

序娓娓道來。同時,文章標題富有懸念,能引起讀者的想象。

3、背景資料

爲了打破蘇聯的航天優勢,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計劃——“阿

波羅”登月計劃。此計劃先後有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本文選自《20世紀科學發現縱橫談》(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記敘的是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登月這一事件。

4、嘗試爲下列加點字注音。

可望而不可即。( )橢。圓( )鐵鍬。( )濺。落( )液氫。( )昂。首( )燃料罐。( )暢。談( )里程碑。( )登月艙。( )

5、解釋下列詞語。

可望而不可即:。暢談:。里程碑:。昂首挺立:。一葉孤舟:。

三、整體感知。

聽錄音,思考以下問題。

第一次先學後教,小組合作。(整體感知)

1、梳理文章結構,概括文中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一層(第3—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二層(第5—10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三層(第11—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四層(第13—15自然段):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

2、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爲幾個階段?

四、研讀與探討

第二次先學後教,小組合作。

1、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3、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4、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說的“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這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含義是什麼?

5、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五、拓展延伸

第三次先學後教,小組合作。

1、想象一下,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4、你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古詩句,請寫下來。

六、課堂小結:

《月亮上的足跡》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瞭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奏響歌曲《我的中國心》)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立志成爲明天學科學,愛科學,並和平利用科學的新型建設者。

七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目的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

3、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

難點: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l)暢談:盡情地說。

(2)昂首挺立:仰着頭直立着。

(3)遙遙在望:形容距離遠可以望見。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2、閱讀全文,思考自讀提示和課後練習。

二、導入

小時候,奶奶給你們講過嫦娥奔月的故事嗎?傳說月宮中不僅有嫦娥,還有捧酒的吳剛,還有搗藥的玉兔。你們想到月亮上去會會他們嗎?

1967年7月21日,人類登上了月球,讓我們跟着登月的宇宙飛船去月球上瀟灑走一回。

三、正課

1、用5 分鐘時間快速默讀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回視,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2、請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分成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紹美國宇航員拜訪了月球。

第二段:從“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具體介紹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全過程。

第三段:從“登月歸來後不久”到完。

評論登月的意義。

3、提問: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討論並歸納:可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登月前,介紹宇航員來到發射架下,進人狹小的指令艙。

點火,火箭緩緩上升,兩級火箭自動脫落後,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啓動工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先繞地球飛行,飛行狀況正常。第三級火箭再次發動,進入登月軌道。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它自動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登月艙開始降落,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階段:登上月球。登月艙打開了艙門,宇航員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開始作業,3個小時後停止作業,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第三階段:返回地球。登月艙發動機起動了,它不斷地上升,不斷地加速,進人預定軌道,與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羅 11號”飛船對接成功。丟棄登月艙,飛船開始向遙遠的地球飛去。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時候,三個大型降落傘在空中張開,“阿波羅11號”飛船濺落在預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邊的海軍救起。

4、提問:宇航員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討論並歸納;做了九件事。

①檢查了登月器的着陸情況,發現一切正常。

②他們拿出鐵鍬,採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樣品。

③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

④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

⑥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

⑦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⑧取出美國的星條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⑨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話。

5、提問;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文章中精確地運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字,使文章說明得更準確、更具體。

6、提問:登月有什麼意義?

討論並歸納: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四、小結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真實記錄了這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精確地運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字,使文章說明得更準確、更具體。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根據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個詞語表達。

1、仰着頭直立着。( )

2、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

3、距離遠但可以望見。( )

4、不停地運動行進。( )

(二)如果你是宇航員,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麼?展開想象,寫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 瞭解記敘語言的平實準確

2) 把握文章記敘的主體內容

3) 分析人類登月的現實意義

2、技能目標

1) 速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大意

2) 準確概括文章各節要點

3) 網上迅速搜索相關資料

3、情感目標

1) 正確理解登月的意義

2) 瞭解人類偉大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

4、媒體目標

1) 展示圖片和錄像片段,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 安排學生利用手提電腦上網蒐集相關資料,培養學生組織概括並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概括文章要點的能力、網上迅速搜索相關資料的能力

難點:迅速準確概括文章要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5`)

1、情景導入

(背景midi音樂:《城裏的月光》或《但願人長久》)

展示美麗的嫦娥奔月神話圖,簡述人類最早的登月嚮往。

展示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書影,簡介凡爾納作品。

2、引入課文

(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員的照片)

時至1969年,人類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月亮。讓我們記住這三個人的名字,並一起來看看,當時宇宙飛船是如何飛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間以及空中一級、二級火箭脫落的錄像片段)

(二)學習新課 (25`)

1、速讀課文

思考問題:登月過程可以分成哪幾個階段?

明確: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離地球,飛向月球

3)登月成功,開始工作

4)勝利返航,暢談感想

2、細讀課文,

1)完成表格

時間 事情進展

1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2 發射後2分42秒 第一級火箭脫落

3 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啓動工作

4 火箭發射後13小時30分 宇航員進入夢鄉

5 19日晚8點33分

6 19日晚9點32分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7 20日上午7點32分

8 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9 21日上午ll時39分 登月艙打開艙門

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11 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12 22日0點15分 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13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14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登月全過程圖片文字資料展示,學生自由討論,概括要點)

(2)宇航員踏上月球后做了幾件事?

1) 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

2) 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

3) 樹立登月紀念碑

4) 安裝各種儀器進行科學探測

5) 插上美國國旗

6) 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三)課文小結(5`)

1、登月意義

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說的:這一小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2、語言特色

平實、準確

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文章運用的數字體現了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了記實報道的特點。

(四)學生活動 (10`)

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人類宇航發展史、當代宇航發展現況

每組選一個代表組織材料發言,概括講述查找到的資料內容。

(五)作業佈置

網上搜索關於人類宇航發展史的相關資料,收集整理成文。

四、教學組織策略

1、教學方法

1) 多媒體演示法

人類成功登月的事件雖然家喻戶曉,但現在的國中學生,距離這件轟動全球的歷史事件已經有一定時間,能真正通過電視電影直觀瞭解這個重大的歷史場面的人,還是很少的。本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音像資料展示到學生面前,使學生比較直觀地瞭解了人類登月的全過程。

2)情景導入法

一節課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導入這個環節非常重要。本節課結合中外歷史中關於人類登月的傳說和幻想,配以合適的背景音樂,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順利引出正文。

3)速讀訓練法

本文是自讀課文,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閱讀,迅速抓住文章要點。本課安排學生在三分鐘內速讀課文後,迅速找出課文要點,培養學生的速讀能力和抓課文要點的能力。並要求學生將在網上搜索到的資料迅速整理歸納,培養了他們的語言歸納的能力。

2、學生活動

1) 自由討論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本節課以學生活動爲主體部分,安排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得出結論。教師從旁點撥。

2) 電腦操作

利用學生手中的手提電腦,在課堂上佈置電腦操作練習,讓學生自己作表格,既能達到教學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 網上搜索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學生在網上搜尋人類宇航發展史、當代宇航發展現況等資料,拓展了課文內容、擴大了學生知識面,並且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提高了他們的信息素養。

五、多媒體手段的選擇和應用

1、選擇: 登月全過程圖片展示

登月火箭升空錄像資料4段

學生上網搜索所得資料

2、應用

1) 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 突破課文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3) 運用網絡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隨想

國中語文第二冊課文《月亮上的足跡》是一篇說明文,文章內容包含了許多相關的天文知識及科學概念,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內容較爲抽象,單純分析課文語言很難令學生理解具體的內容。從前講讀這篇課文的時候,總會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卡殼,尤其是難以形象地描述登陸月球這一振奮人心的時刻,總讓人感到有所不足。傳統教學粉筆黑板和教師的語言很難彌補這種不足,課堂難免空洞乏味。

社會科技的進步使多媒體引入課堂成爲普遍情況,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它對課堂傳統模式不足之處有極大的補充。飛船升空的影象視頻、登陸月球的現場圖片、地面指揮中心的熱鬧景象、以及踏出人類第一步的宇航員的光輝形象……學生在品讀課文精緻描述的同時,觀賞着與之相關的豐富圖片與視頻,更能容易接受和掌握這些本來繁瑣和枯燥的知識,原本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本來對科技知識就有很大的好奇心,這樣豐富的課堂既滿足了學生好奇的心理,更是容易刺激他們繼續求知的慾望。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教師在上完課文之後,繼續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搜尋資料,查找到更多更新的宇航發展現況,這樣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學生去主動汲取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既圓滿地完成了課文教學的要求,更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習慣,可謂是一舉三得。

多媒體教學方法當然不是萬能的良藥,但是它在彌補傳統教學的許多不足方面確實有着得天獨厚不可取代的優勢,只要我們能正確看待它的優劣,真正把多媒體用在合適的地方,發揮它的優勢,就一定能使課堂綻放光芒。

你對月亮知多少 篇五

1、(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⑵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爲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爲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於作者把登月的複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麼?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麼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並朗讀、評析。

⑶探究3: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說爲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教材分析 篇六

《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其設置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這篇課文敘述的是20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探險──登月。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這一題材本身就能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足夠的興趣,而這節課的與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祕緊密相連,關於月亮的資料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文現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兩者聯繫起來作爲一個月亮的課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因此,學習這課,不僅要了解登月的知識,還要精心搭設“橋樑”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切實開展關於月亮的科學與人文的探究活動。

月亮上的足跡優秀公開課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七

創意說明:教師指導閱讀,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以及蒐集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並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科學探索的精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一輪明月往往會引起人們無數的遐想:那裏曾有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 也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佳句。人們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無窮的奧祕。隨着時間的推移,終於在1969 年7 月21 日這天,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的足跡終於踏上了月球。現在,讓我們跟隨航天英雄一起,去共同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二、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課文(平均每分鐘500 字) ,邊讀邊畫出文中表時間人物事件的語句。

提示:大屏幕出示搶答題:時間———人物———事件———

2、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把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看哪一小組畫得又快又好?

提示:評出最佳小組,並請學生講解示意圖。

3、如果用四字短語來概括這幾個階段,應怎麼概括?

提示: 登月準備—飛向月球—登月成功—登月歸來。扣住關鍵詞進行歸納。

4、大家發現沒有,在寫登月全過程的時候,用了大量的數字,時間精確到分秒,在文中畫出來,說說這些數字起什麼作用?

提示: 準確,科學,真實。這也是寫實報道的特點。

三、精讀賞析

1、大家看看,宇航員到月球上做了哪些工作? 爲什麼要做呢?

提示: 在書本上畫出, 共六方面。目的是便於科學研究,開發利用月球。

2、對於這次人類登月的全過程,我們已有了一個較全面的瞭解,當飛船指令長阿姆斯特朗談起這次行動時,他說:“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

說,是巨大的飛躍。”你怎樣來理解?

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顯示了人類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 有了第一步, 就會有第二

步、第三步。齊背這一句。

四、合作探究

“阿波羅”號登月計劃的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時至今日三十多年,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過。同學們一定也有許多自己的見解和設想,現在就請同學們自由探討一下:

1、就這篇課文,你還有什麼補充的嗎? 還有哪些新發現?

2、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 這樣做合適嗎? 如果讓你來設計一種更新的登月計劃,你怎樣設計?

3、你還知道人類探索宇宙奧祕的其他成果嗎?

五、小結

六、作業佈置

1、在小字本上抄下你在本課所積累的詞語。

2、想象作文:假使你駕駛着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 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速讀課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②提高理解、歸納能力及信息篩選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進行交流、探究

②拓展思維,激發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堅信有夢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實現。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處理信息的能力。

2、激發學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奧祕的興趣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相信只要有夢想最終就可以實現。

教學方法

1、師生間和同學間的討論式多向交流

2、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相結合

3、(開放式)探究法

教學準備

1、教學媒體。

2、瞭解月球及宇宙知識;做好課件並蒐集與太空相關的網站。

3、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鼓勵學生閱讀相關的課外書籍,並上網查詢資料。

教學設想

本文爲一篇科普小品文,教學中以正確的閱讀方法把握文章內容,感受科學氛圍。利用文本提高理解、篩選、歸納能力的同時,激發其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引導學生創新,教師首先要創新,所以,我在處理這篇看似平淡無奇的文本時,脫出窠臼,挖掘出了一個不同於常規思維的主題──只要有夢想,(去努力)總會有成真的一天!並將其作爲一個全新的教學目標,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始終,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結合文本及科學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教師營造出民主氛圍。

教學過程

【導入】

(尋夢的)鳥兒飛過天空,沒有留下痕跡,卻在人類心中喚起亙古不變的夢想(課件:嫦娥奔月、敦煌飛天)。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飛天夢的民族,追尋着夢想,我們已經在奧妙無窮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跡(課件:“神六”升空──中華兒女多奇志,敢教神舟傲蒼穹!神舟六號宇宙飛船載着費俊龍、聶海勝環繞地球在太空中飛行77圈,勝利歸來)。伴隨着不懈的追求,憑着智慧和勇氣,人類已經把登上月球這千古神話變爲了現實!30幾年前(1969年)三位人類的精英已經將足跡踏上了月亮,今天,讓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探尋──《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並讓學生打開自讀課文第19課)

【新課學習】

1、快速閱讀·整體把握文本

(1)(閱讀文章,要善於把握關鍵詞語)引導學生結合預習歸納文本主題詞:登月里程碑夢想成真

(課件)有夢想就一定能實現嗎?(師生交流。我們正是多夢的年齡,我們卻不知道自己的夢想到底能飛多高、多遠)

同學們,請快速瀏覽課文,在感受人類登上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刻,感悟人類尋夢之旅,梳理人類登月這一故事梗概,然後用一句最簡明的話表述文章內容(1969年美國三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登上月球)(強調抓住要素)

時間: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1969年7月21日上午1l點56分20秒)

地點:美國佛羅里達州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事件: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登月

要素中,哪一點最富於變化?──時間要素

(2)登月、圓夢,多麼美好的記憶。登上月球又是多麼龐大而又細微的工作,作者卻能用簡潔而優美的語言講述得清清楚楚。同學們自讀課文──依據富於變化的時間要素,小組同學共同用文字完成“宇航員登月流程示意圖”。(看誰最會讀書,最善於捕獲信息並重組信息)

(與學生交流並指導學生依據時間推移完成“流程圖”)

準備升空

1969年7月16日

加燃料吃早飯登上飛船

飛向月球

當地時間9點32分點火騰飛

每秒6.8公里──每秒7.67公里──每秒10.5公里

19日晚上8點33分,飛過月亮與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7月20上午7點32分,登月艙開始降落。

登月成功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降落月球

1969年7月21日上午11點56分20秒登月里程碑

開始工作……

返回地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地球大氣層。

(引導學生將“流程圖”與課文相結合,)整個過程歷時195個小時,漫長的過程,卻能寫得有條不紊。思考文章條理清晰的原因?

──詳盡的時間變化(精確到秒,嚴謹的科學態度,另數據如6.8、7.67、10.5公里每秒)──以時間爲序,是一種安排條理的好方法。

讓你記憶最深的是哪個時間?(人類記住那一刻猶如母親記住我們的生日!人類有多少夢想可以成真?)

(齊讀“1969年7月21日上午11點56分20秒”所在的一段)

(3)宇航員在月球上留下了哪些足跡?

①檢查登月器;

②採集月壤和月岩;

③樹立紀念碑;

④安裝電視攝像機;

⑤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

⑥安裝激光儀;

⑦安裝月震儀;

⑧插星條旗;

(提問:五星紅旗什麼時候能插上月球?由誰去完成?──“神舟五號”宇宙飛船橫空出世,再一次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非凡智慧和偉大創造力的民族,五星紅旗插上月球的日子爲期不遠了;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實現飛天夢的英雄,如今,伴隨着“神舟六號”載人航天的成功,中國人實現登上月球的千古夢想指日可待!今日中國,因爲更高,所以更美!)

⑨和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話。

2、交流合作·賞析文章

3、品味·昇華

登月成功,僅僅是美國人的驕傲嗎?

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驅們,成功固然是英雄,失敗也是英雄,是他們駕馭着人類的夢想,足跡踏上了月球。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一個叫萬戶的中國人第一次用火箭嘗試了飛天──生命換理想!三位美國宇航員的成功代表人類的成功,這是人類的文明。正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說: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

4、拓展延伸(聯想與想象)

自從人類把足跡留在月球,“廣寒宮”不再給人一幅冷漠的面孔,我們在地球之外又多了一片播撒希望的沃土!如果你是畫家,你會爲宇航英雄畫一幅神采奕奕的特寫嗎?;如果你是歌唱家,你會爲航天英雄唱一首讚歌嗎?……作爲中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少年,當我們慨嘆“月亮上的足跡”時,你的思想是否正在叩擊着未知世界的大門?是否正邀遊於廣袤的太空世界?──“月亮上的足跡”給我們什麼啓示?(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提示:遠古人類的未知世界乃是整個神祕的自然界,對日月星辰的神往與探索便成了千古夢想;人類發展到今天,所面對的未知世界難道僅僅侷限於月球嗎?“宏觀”與“微觀”世界)

備選答案:

(1)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總生活在搖籃裏。──去未知世界裏尋夢!

(2)飛天不再僅僅是夢想,人類已經能夠自由地翱翔於天地之間。人類的足跡,將會延伸向何方?

(3)──建立太空家園建設太空城建立月球基地移民火星建設黑洞城市。

是啊,世界從來不缺乏成功的喜悅,人類卻永遠需要構思着燦爛的夢想。當夢想成真的時候,人類最需要──創造新的夢想!面對未知世界,請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簡短的文字寫出你心中的夢想……

(提示:今天,我們固然沒有能力創造未來,卻能創造夢想!30個字左右)

小結: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今天,我們創造夢想;明天,讓夢想燃燒,讓人類的足跡遍佈宇宙!

【結束語】

人類播撒着希望、耕耘着希望,也收穫着希望!讓我們順着阿波羅宇航員的足跡,懷揣夢想“可上九天攬月……談笑凱歌還”!

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①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②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瞭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祕》、《十萬個爲什麼》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爲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

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祕是人類的嚮往,什麼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於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並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脣,不回讀),並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爲幾個階段?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並參與討論。

然後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並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後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①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並共同探究,深人體會。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7.b.宇航員登月後做了哪幾件事?c.人類登月有什麼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②合作探究: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並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後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並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並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並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②科學家爲什麼要蒐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採集土壤、岩石是爲了科學研究、開發並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着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爲期不遠了。願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着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①假如你駕駛着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爲《我駕飛船登月》。

②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在寫作中儘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鍊學生裝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