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清楚地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概況,包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科學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貢獻的有關史實,由此進一步瞭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本中插圖的觀察、想象以及對具體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宋元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系統的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歸納的能力。

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科學技術和文化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以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於探索、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燦爛的宋元文化,可見宋元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啓明清,以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文化高峯。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

本課的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上述發明和造紙術的發明,統稱爲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1)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隋唐時期出現雕版印刷,但它畢竟費工費時,且不經濟,印刷術的改進創新成爲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宋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解決了上述問題,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並逐漸傳至世界各地。

(2)指南針的應用與傳播。早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製成了“司南”;北宋時,隨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們用磁針指南製成了指南針;也是在北宋,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航海事業,成爲一種準確可靠的導航儀器;南宋時,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爲後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3)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它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開始應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廣泛應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4)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和傳播,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領先地位,是我國成爲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誌,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本課的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四大發明的傳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但七年級學生對世界歷史的內容知之甚少,對這一問題難以產生聯想和分析。結合馬克思、培根的話,讓學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變,建立其歷史的縱橫聯繫,會有助於對難點的理解。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階段示意簡圖》,通過對示意簡圖的閱讀得出結論:中華文明悠久綿長、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2、講述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教師可按以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1)回憶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發展狀況以及現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關知識,從已知的知識入手──溫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處”,教師適當舉例說明。如:宋太祖時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後堆積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場。另外,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書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學生通過示例歸納出結論,並切實感到改革雕版印刷術的必要。

(3)觀察教材中畢昇的畫像,閱讀小字部分,瞭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簡要歸納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單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議把“動動手”的活動在此時進行,既可以親身感受活字印刷的過程,又可以體驗發明創造的艱辛,並有助於理解學習的內容。

(4)對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體會畢昇的創“新”在哪裏?突出兩個“變”:變死字爲活字,變死版爲活版,既經濟又省時。

(5)引導學生思考“活字印刷術發明的作用”。

(6)結合地圖瞭解活字印刷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7)指導學生觀察插圖,進一步瞭解活字印刷術在以後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的狀況(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導學生聯想到今天,印刷業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到“光與電”的時代。(舉例:今天印刷出版的速度)

3、學習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要求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閱讀、插圖的觀察和史料的理解,對指南針的發明過程(戰國、北宋)、指南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以及指南針的應用(北宋)、傳播(南宋)的過程作出解答。

4、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漢代的司南模型時,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它的發明是人類從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歷史飛躍,併爲簡單實用的指南針的製作奠定了基礎。第二,提出設問引導觀察: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製成的)培養學生觀察、識圖的能力。引導學生觀察宋朝的羅盤針模型時,帶着下列問題進行思考:羅盤針比司南有哪些進步?它是用什麼方法制成的?這種導航儀器爲什麼會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應用?它的廣泛應用對中國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既瞭解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又能加深對科技發明是時代的產物的認識。

5、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材料,並用計算機大屏幕顯示另外提供的資料。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北宋朱《萍州可談》

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爲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以上材料中分別獲得了什麼信息?突出的變化是什麼?北宋時指南針已經用於航海,特別是在陰晦天時要靠指南針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觀測日月星辰。南宋時則完全靠指南針來定方向。兩材料都說明指南針已成爲船舶航行辨別方向的護身法寶。“沉石尋孤嶼,浮針辨四維”,南宋詩人朱繼芳的詩句更道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由於小小的浮針而打開嶄新視野的豪情。指南針的應用使人類可以全天候航行,將“原始航海時代推至終年”。由此指南針也被世人譽爲“水上之友”。它的傳播,爲後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創造了條件。通過材料的閱讀和分析,引導學生感知歷史現象,作出合理的想象,並適時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講述。

6、學習火藥的應用和傳播,首先要明確中國是火藥發明的故鄉,火藥在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於戰爭。第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出示材料:

“開慶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爲筒,內安子窠,如燃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宋史·兵志》

由學生依據材料描繪突火槍的外觀、製造時間、結構及燃放時的特徵。突火槍是古代的一種用火藥發射彈丸的竹管射擊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是步槍、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至阿拉伯和歐洲。第四,大家動腦筋,觀察、閱讀導入框中的發射圖和文字材料,比較金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今天的火箭發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學習了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後,不僅要能夠分類概括,還要掌握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加深對重大歷史意義的認識。造紙術的發明,爲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是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爲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通過大屏幕出示資料)英國近代科學家培根的精闢論述: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東西,已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四大發明是中國的先民們以罕見的聰明才智爲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跡,是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二

一、學習目標:

1、掌握世界上古老的趙州橋、雕板印刷、唐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我們認識到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峯,激發我們的民族自尊心。

學習重點:李春和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光耀千古的詩

學習難點:趙州橋結構的先進性;雕版印刷術的作用;對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欣賞

二、自主學習

充分準備(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並牢固記憶)

(一)科技

1、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城最宏偉富麗的建築是 。

2、趙州橋的設計者: ,它的地位是: ,比歐洲早 年。他的特點是: , , , 。

3、雕版印刷術: 朝印刷的《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 [來

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學(詩歌):

1、詩歌的黃金時代是在 朝。

2、李白詩歌特點是: , , , ,稱他爲“ ”。

代表作品:《 》、《 》

3、杜甫詩歌特點是: , , 其詩被稱爲“ ”

代表作品:“ ”、“ ” 他被尊稱爲“ ”[來源:ZXXK]

4、白居易詩歌特點是:提倡 , , 。

代表作品:《 》、《 》

( 三)醫學

1、唐朝傑出的醫學家是 ,他被尊稱“ ”, 他的醫學著作是《 》。

三、小組討論,知識擂臺(交流檢查預習情況

四、課堂探究 (要求: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據所學知識你能總結出隋唐時期領先世界的“世界之最”嗎?你認爲怎樣才能保持科技成就的領先地位?

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看 書或背誦)

六、當堂訓練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唐代長安城最宏偉富麗的建築是: ( )[

A.大雁塔 B.皇城 C.宮城 D.大明宮含元殿

2、唐朝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A.羅馬 B.巴格達 C.長安 D.開羅

3、在我國民間有“滄州獅景州塔,趙州石橋大菩薩”的民諺,這裏的“趙州石橋”是何時

修建的?( )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4 。趙州橋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爲: ( )

A. 它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石拱橋 B.它是隋朝 傑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C.它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 D.它是唐朝傑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5、如果讓你設計一座仿照隋唐時期的建築,你認爲它應該具有哪些特點?( )[來源:學§科§網]

① 規模宏大 ②氣魄雄渾 ③華美而不纖巧 ④整齊而不失呆板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哪項成 就是我國的四大發明? ( )

A.曲轅犁 B.筒車 C.印刷術 D. 麻沸散

7、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年代是:( )

A. 西漢 B. 三國 C. 隋朝 D. 唐朝

8、古人云“棋琴書畫詩酒茶”,可見自古以來“詩酒”就不分家,那麼中國古代“自稱臣是

酒中仙”的詩人是:( )

A.杜康 B. 李白 C.杜甫 D. 白居易

9、關於杜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②他的詩多反映複雜動盪的歷史年代,因而被後人稱爲“詩史”。

③他最著名的詩篇就是“三吏”和《長恨歌》。

④由於他的創作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人們稱他爲“詩聖”。

A.①②④ B. ①③ C.②④ D. ② ③

(二)讀唐詩,品興衰:

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

—— 《憶昔》杜甫

材料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春望》杜甫

請回答:①材料一與材料二各反映了唐朝哪一時期的景象?

②對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內容,指出杜甫生活的時代。

③通過兩首唐詩,你認爲詩歌創作的源頭是什麼?

七。學(教)後記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瞭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繫。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並把有關內容標註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當宰相。(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爲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爲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爲,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爲什麼?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遊,當你領一個旅遊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遊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遊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後,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

四、課後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爲()

A.文景之治B.開皇之治C.開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燬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後對絲織業進行限制D.皇帝以後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製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B、日本C、朝鮮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水排D.曲轅犁

5、唐朝陶瓷製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於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B、邢窯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裏飲茶的場景B、田野裏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着唐三彩D、後堂掛着“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於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裏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裝的西域人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敘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三、課前準備

師:蒐集本課的資料,相關的圖片。生:在圖書館蒐集有關大運河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導言引入

師:講述“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那麼隋煬帝專爲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否對。隋朝是怎樣建立的?大運河是如何開鑿的?(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互動授課

讓學生閱讀第一框的內容師: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統一全國的?有什麼意義?生: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589年,滅掉陳,統一全國。引導學習概括出“結束了西晉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的局面,開創?大一統?的局面,爲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過渡:封建王朝從漢朝以來,都注重以農立國“夫農天下之本也”經濟繁榮的基礎在於農業,那麼,隋朝經濟發展如何呢?

師: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生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2:“隋帝勵精圖治,改革制度,發展生產”。

師:從哪些方面可見經經濟繁榮?

生1:人口激增2:糧倉豐實引導學生閱讀第二框內容“大運河的開通”

投影:大運河的圖片,放輕音樂生:結合地理簡介大運河隋朝大運河在605年開始,到610年全線開通,以洛陽爲中心,他分爲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經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長四五千裏,是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大運河開通後“高旅往返,船乘不絕”。

師:大運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全國統治。”

師:“隋煬帝專爲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爲什麼?”

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在小組交流。生:不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既有貪戀江都的美景的動機,蒐括江南財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強大,帝王的霸氣。

師:隋煬帝對爲什麼能夠開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生: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師: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學生分小組討論:全面分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出示唐朝詩人皮日休的詩: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開鑿大運河徵發幾百萬人,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苦難。”“開通大運河,成爲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推動了南北經濟交流,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鞏固了隋朝的統治”學生比較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麼區別?補充:當今運河相當於三條鐵路運輸量,每日通過船隻三百餘艘。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五

【課程標準】

瞭解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知道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以及秦朝滅亡的史實,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爲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羣衆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解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爲了鞏固統治,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爲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爲什麼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3、過渡: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他又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徵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最終讓他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成爲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二、新課講授

(一)秦的暴政

1、學生閱讀教材,瞭解秦的'暴政的表現。

2、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爲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3、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爲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大澤鄉起義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爲延誤軍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裏的內容後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瞭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後,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後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爲著名。

(三)、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鉅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裏的史料。

2、讀最後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誌,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後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六

一、教學思路: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製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願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製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的內容: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國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爲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後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啓下的作用,而且佔據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並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爲現實多取決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五、教學方法: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

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七、活動評價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於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於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範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於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後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八、學習過程: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啓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瞭解了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爲七國中實力最爲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後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九、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師:同學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麼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創建的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一》。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麼是統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範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範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並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一”,瞭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麼回事?生:

師:戰國七雄指哪些國家?當年的七國都是威震四方,傲視羣雄,爲什麼只有秦國能掃除六國,完成統一?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一霸業,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嚥氣(燕、齊諧嚥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後,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展爲統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並記憶)

生看圖回答並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一戰爭,爲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閱讀材料討論: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後發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了。便於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一後,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爲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麼,秦王嬴政將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統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爲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後人稱其爲秦始皇。並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後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爲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後稱爲秦始皇。

師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裏,政事無論大小,最後全由皇帝裁決。(伴隨着皇權制度的確立,秦始皇開啓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

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置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爲“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麼?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

師: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並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師過渡:有人幫着秦始皇管理中央了,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選擇在地方實行什麼制度?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徵收賦稅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麼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中央郡在地方縣裏師展示(中央集權示意圖)課件並解讀:至此,秦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就形成了,這裏要明確一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謂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徵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於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通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並回答。經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情景一:秦統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亂。情景二:秦朝統一以後,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於各國度量不統一,在交換中出現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於秦的發展?如果你作爲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徵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那麼,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馬”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佈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於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麼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燬了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現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佈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麼,秦始皇是用什麼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師:請大家帶着下列問題看書,然後回答:1、秦是怎樣鞏固邊疆,維護統一的?2、從地圖找到長城的起止點?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築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着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着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徵、文化和力量。

小結:完成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措施簡表。

師:本課我們瞭解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秦始皇),探討了他爲實現和鞏固統一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可概括爲:(1)完成統一:公元前221前,秦滅六國,統一全國;(2)鞏固統一:政治上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修築長城。

師總結:秦始皇完成了中國曆第一次也是最偉大的一次統一。這次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爲中華民族朝着統一大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七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爲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於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瞭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爲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爲“倭寇”。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台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爲已任的愛國情懷。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瞭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着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蒐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羣衆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啓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爲單位,查閱書籍、雜誌、網站,蒐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蒐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爲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啓,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製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爲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遊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遊,旅行社都會爲遊客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遊,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遊線路呢?那麼,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蒐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蹟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蹟一日遊的線路,帶着老師去旅遊。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遊,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蒐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製的錄像或製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蹟。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蹟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遊或XX地一日遊的設計線路。最後,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遊。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啓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着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爲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繫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啓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

(5)在瞭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爲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着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爲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髮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九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啓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爲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啓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爲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爲鑑的開明思想,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爲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於後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着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說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

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裏的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二)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啓開元,治宏貞觀”,爲什麼如此評價?

3、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瞭解情況並指導。

4、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啓“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爲一位有作爲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後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

(2)你知道什麼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爲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瞭解閱讀情況並進行指導。

3、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 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爲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通過歷史故事,學生明白“成有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

見賢思齊: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非淺呢?請舉例說明。(讓學生說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簡述:唐太宗以其氣度贏得賢才諫臣的支持,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善於接受他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後)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里,米鬥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

——《資治通鑑》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設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爲下一步學生學習唐朝歷史作鋪墊。)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師:正是唐太宗實行的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開始富強,你

是如何來看待唐太宗的統治呢?

三、試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提出問題1:“通過學習,唐太宗給你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教師小結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仍然繼續唐太宗的政策,爲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評價她“政啓開元,治宏貞觀”。

五、課後探究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對武則天的學習與探究相對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武則天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課後佈置一道探究題給學生。

1、出示圖片:無字碑。武則天留了一塊無字碑給後人,她認爲她的千秋功過應由後人評說,你怎麼看?

七、板書設計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啓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貞觀之治

1、原因:(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爲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篇十

[課標內容]

簡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說明民族關係的發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元世祖重視農業;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貢獻;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關係的發展。

①通過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評價,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闡釋歷史現象和辯證思維的能力。

③分析歸納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現,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一分爲二的方法,從是否有利於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來客觀評價成吉思汗。

②瞭解蒙古政權武力征服南宋的過程,具體分析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從歷史現象本身的複雜性,客觀議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統一。

③仔細閱讀《元朝疆域圖》,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圖》,瞭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稱在元朝時已經確定,並對照《亞洲地圖》,瞭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全面瞭解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感知元朝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做出的貢獻。

②通過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長與統一蒙古的過程,感知困苦與挫折對英雄人物成長的磨礪,從而有意識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

③通過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後堅貞不屈、從容就義的事蹟,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

④通過蒙古和元朝的統一及蒙古政權的擴張,認識戰爭的多樣性,支持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的掠奪戰爭。

[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元朝的大一統;②元朝民族關係的發展。

難點:①關於對成吉思汗的評價;②關於對文天祥抗元鬥爭的評價。

[教學方法]

導讀、問題討論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兩宋時期,我國先後出現了哪些少數民族政權/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兩宋時期,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遼、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權等。這個時期,封建國家處於分裂狀態。直到元朝統一全國,才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分裂割據的局面,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元朝是怎樣建立和統一全國的?這一時期民族關係發展的情況怎樣?

導入新課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國的建立

二、元朝大統一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滅南宋

3、行省制度與宣政院的設置

4、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民族關係的發展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2課元朝民族關係的發展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爲大汗,尊稱(),都城在()。

2、()年,()建立元朝,定都(),即今北京。()年,元朝統一全國。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是抗元英雄()的詩句。

4、元朝建立了()制度,並在中央設()管轄吐蕃,()正式成爲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元朝還設置(),管轄()和()。

5、()重視農業生產,禁止把農田改作牧場,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把()作爲考覈官吏的重要條件,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6、元朝時,用()已成爲江南地區的主要家庭副業。

7、元朝時,松江農家婦女()對棉紡織業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8、元朝時,全國的棉紡織中心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是()。

9、國際性的大都市,唐朝時的城市是(),元朝時的城市是()。

10、元朝時,形成的新民族是(),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更多內容請點擊:

國中>七年級>七年級歷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