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文中人物的對話描寫。

4.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體會“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

教學重點

文中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

教學難點

體會“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資料,瞭解“臘八粥”的相關民俗。有條件的可以找來沈從文《臘八粥》的全文,仔細閱讀,對小說全文的大概內容先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臘八粥》,請一個同學來讀一下課題。

二、初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請其他同學們認真在心裏跟着讀。

3.這篇文章圍繞臘八粥講了一件什麼事?

4.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三、默讀課文,圈畫批註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八兒”。

2.“八兒”這個人物並不是一層不變的,請默讀圈畫相關語句

3.學生圈畫後彙報。

4.教師及時總結:

他的心理活動變化構成了本課的線索,可以此爲突破口。從“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親見時的驚訝”。

四、總結昇華

1.文章中有關臘八粥熬煮的。描寫也不可忽視。如第一自然段寫的:“把小米,飯豆,棗,慄,白糖,花生仁兒合併攏來糊糊塗塗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着,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着,大匙大匙朝口裏塞灌呢!”

2.學習作者語言的妙處。

3.當堂積累下來。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能正確讀寫“慣、圃”等11 個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絃、和諧、清脆”等詞語的意思。

2.默讀課文,能夠聯繫課題,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3.掌握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4.能從文中找到關鍵語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5.能夠結合生活經歷,與同學交流生活中遇到與文中的“我”類似的趣事。

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能夠聯繫課題,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教學難點:

1.掌握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2.能從文中找到關鍵語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出示表的圖片)問:這是什麼?(板書:“表”)

2.問:表裏面有什麼東西?(出示表內部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說出表裏面有哪些東西?

生看圖回答。

師總結:表裏面有螺絲、有齒輪、有錶針等,但著名的作家馮至童年時卻認爲表裏面有生物(板書“生物”),他認爲表裏有個活着的小蠍子之類的小動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這一段認識,這個有趣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第16課《表裏的生物》。

3.板書課題,生齊課題。

二、出示預示提示

1.學會“慣、圃”等11個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3.文中在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

4.學了課文之後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讓學生帶着預習提示聽課文錄音。

三、整體感知

1.畫出生字詞,自學交流並彙報。

(1)生自己讀

(2)指名讀

(3)歸納這些生字的特點(都是“蟲”字旁)。

(4)學生欣賞這些動物的圖片並瞭解它的特點。

2.再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了小時候的“我”認爲(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爲(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話(表裏有個小蠍子在裏面)。

(1)讓學生帶着這段練習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2)指名完成這段練習。

(3)師進行點撥並板書出主要內容。

四、深入學習,體會人物個性

1.課文中主要出現了兩個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

(1)請同學在文中找出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的句子。

(2)同桌之間互相讀讀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說說你很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讀哪些描寫的句子,學生聽後進行點評。

2.思考。

(1)小時候, “我” 有一個觀點,“凡是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事實,然後通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來的結論。

善於觀察 善於思考

(2)父親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卻能發出聲音,聽到表聲後“我”有什麼反應?從這一系列的反應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個怎樣得孩子?

愛聽着聲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親不允許我動,但是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不敢,因此心裏很痛苦。

好奇心強

(3)從“我”對父親提出的一系列的問題中,你認爲“我”是一個怎樣得孩子呢?

渴求知識、求知慾望強

3.總結:“我”和“父親”的形象就是在一個個具體事例得以呈現。

五、總結

從上面的分析、討論、朗讀中總結“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六、作業設計(任選一題)

1、你對哪些事物產生過強烈的好奇心?當時你是怎麼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吧,請你也像作者那樣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將你的童年趣事寫一寫。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知識教學點:

⑴瞭解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日趨破產的社會現實

⑵小說三要素的複習。

⑶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訓練點:

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時代中的人物。

⑵朗讀、品味關鍵詞句,理解小說的主題。

3、德育滲透點:瞭解舊中國農民生活悲慘、農村日趨破產的根源,使學生懂得只有國家強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覺地爲祖國的騰飛而讀書。

4、美育滲透點:透過作者在文中描繪的理想中的故鄉的美好圖景,教育學生爲建設美好生活而勤奮讀書。

【學法引導】

學生要能很好地讀懂本文的思想內容,需要對課文所寫人、事的時代背景有所瞭解。學習課文時,一方面結合作者的描寫,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後變化對比着寫的意圖,從而有利於對文章的理解。對有豐富內涵的語句,應多誦讀、多品味,以求有所領悟。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⑴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特點。

⑵小說所刻畫的人物的社會意義。

2、難點:內涵豐富的語句的品味、理解。

3、疑點:作者對孔乙己和楊二嫂的態度相同嗎?

4、解決辦法:課堂上的朗讀與分析精彩片斷爲主要手段解決“重點”“難點”宜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領會,“疑點”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點撥、拓展完成。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錄音機、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查找有關背景資料,瞭解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的現實及根源。

2、朗讀課文精彩片斷,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3、討論分析:

⑴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會根源。

⑶作者對文中人物所持的態度。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瞭解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

2、作了解性閱讀,理清全文脈。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二、整體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後,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經濟發展,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麼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銳感覺,進行認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許多的以農民、農村生活爲題材的作品中,進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視。《故鄉》一文,從閏土、楊二嫂十年的變化的角度,揭示了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索、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

三、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簡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⑴聽錄音朗讀一遍,思考本文的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

⑵學生討論後,對上三者明確。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⑴指一名同學朗讀第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

“我”漸近故鄉時的心情怎樣?

明確:漂泊的艱辛,思鄉的深切,返鄉的激動。

⑵漸近故鄉時,“我”見到的故鄉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景象是“蕭索”心情是“悲涼”。

⑶ 小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故鄉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爲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⑷見到故鄉冬景圖後,“我”的感受怎樣?用文中話回答。

明確:“啊!……好得多了。”

⑸怎樣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確:寫出了現實與記憶中的故鄉的反差之大,飽含着對故鄉竟然如此的驚異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⑴ “我”記憶中的故鄉怎樣?文章第31節說“似乎看到了我美麗的故鄉了。”記憶中的故鄉到底美麗在何處呢?’

提示:景、事、人。

⑵分析景點:

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少年閏土月夜刺猹圖)

景物:天空、圓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藍、金黃、碧綠。

景象特點: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豔麗,美好動人。

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麼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麼感覺呢?(充滿生氣和活力)

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爲少

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的象徵。與現實中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⑶分析少年閏土:(事、人)

“我”記憶中的少年閏土的肖像怎樣?(“紫色”“圓”“小”“明晃晃”可見少年閏土健康可愛。)

“我”回義了少年閏土哪幾件事情?可見他是個什麼樣的農村少年?

明確:教“我”雪地捕鳥——活潑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樸素,熱情勇敢,多知。

告訴“我”貝殼,跳魚兒——見多識廣。

哭着不肯分離,互贈禮物——友誼深厚、純真。

作者怎樣更好地突出閏土說話滔滔不絕的?

明確:用了許多省略號。

⑷ 小結:故鄉到底“美麗”在哪裏?

明確:美在有許多新鮮景,美在有許多新鮮事,更美在有心裏裝着無盡希奇事,有着深厚、純真友誼的童年夥伴。總之,美在兒時的記憶中。

四、總結、擴展

全文按“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活動爲線索,記敘“我”的所見、所聞、所感。

本節課所學內容,除了初步展示現實故鄉的蕭條外,多在回憶,突出了記憶中故鄉的美。在對比中,寫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國農村日趨破產的現實。

五、佈置作業

1、少年閏土是一個什麼樣的少年?

2、預習下文,思考楊二嫂的及中年閏土的形象特點。

【板書設計】

故鄉

魯迅

回故鄉:故鄉冬景圖:蕭索、荒寂心情:悲涼

到家與在故鄉:與少年閏土的友誼農村破產

楊二嫂的變化農民生活痛苦

中年閏土的變化。

離故鄉:對舊社會不滿,寄希望於未來。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閏土,楊二嫂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二、整體感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閏土的形象,本節課我們將見到二十年後的閨土,在對閏土二十年前後的巨大變化及楊二嫂的變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及作品的主題。

三、教學過程

1、複習、預習:

⑴二十年前後故鄉的景象有哪些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⑵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中,又重點以寫誰爲主?

2、分析中年閏土:

⑴少年好友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閏士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①肖像變化:

“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小氈帽”——“破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問:中年閏土的臉色爲什麼會變得“灰黃”?“很深的皺紋”和松樹皮似的手”說明了什麼?

明確:臉色“灰黃”是飢寒交迫造成的營養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松樹皮”似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結果。

問:59節中“終於”一詞,體現了閏土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明確:重逢的喜悅——想要敘舊、暢談——想到自己的現狀、淒涼——自卑自賤一終於恭敬地稱“我”老爺。

②稱呼的變化:

問:“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閏土心目中兩人之間的什麼變化?

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

問:“厚障壁”比喻什麼?

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③語言變化:

問:中年閏土的話中也有許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什麼作用?

明確:顯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表現了他的遲鈍麻木。

④神態變化:

問:神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羞”“高興”天真活潑——“歡喜”“淒涼”“像石像”“像木偶人”。

問:“石像”這個比喻說明閏土的精神狀態起了什麼變化?

明確:由於飽受生活的折磨,已經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

問:是什麼原因使他發生這樣大的變化?用文中話回答,並理解這句話對錶達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確:“多子……木偶人。”說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是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問:閏土爲什麼要揀“香爐”和“燭臺”?

明確:把未來寄託神佛。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民形象。

⑵ 小結: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明確:說明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衆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分析楊二嫂形象:

⑴楊二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變化又說明了什麼問題?

今日肖像:凸顴骨、薄嘴脣、圓規——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語言、行動: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終日坐着——體現性格安分守己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後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經濟破產的另一個側面。

⑵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楊二嫂的善良、樸實。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

4、見到故鄉的景和人發生如此變化後,“我”產生了什麼樣的心情?

明確:由下文“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可見“我”對故鄉鉅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着重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解放前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國農民傳統的美德——勤勞、善良、忠厚,但因長期遭受經濟的壓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個社會折磨得像個木偶人。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老一代農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心和同情。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個既遭受壓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她的種種惡習是持否定態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寫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通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並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這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有近六百年曆史了。

紫禁城的城牆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門:南面午門,北面神武門,東西面東華門、西華門。宮城呈長方形,佔地七十二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城牆外是五十多米寬的護城河。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瓏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築羣規模宏大,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從天安門往裏走,沿着一條筆直的大道穿過端門,就到了午門的前面。午門俗稱五鳳樓,是紫禁城的正門。走進午門,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橋的北面是太和門,一對威武的銅獅守衛在門的兩側。

進了太和門,就來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臺基上。臺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有漢白玉欄杆圍繞着,欄杆上面刻着龍鳳流雲,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個圓雕鰲頭,鰲頭嘴裏都有一個小圓洞,是臺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二十八米,面積兩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宮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檐斗拱、額枋、樑柱,裝飾着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十二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龍寶座,背後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着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裏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着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着下面的寶座。樑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着流雲火焰。

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這條線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向南從午門到天安門延伸到正陽門、永定門,往北從神武門到地安門、鼓樓,全長約八公里。

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裏接受朝賀。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寶座上,殿外的白石臺基上下,跪滿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着儀仗,大殿廊下,鳴鐘擊磬,樂聲悠揚。臺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裏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繚繞。

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這是一座亭子形方殿,殿頂把四道垂脊攢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個大圓鎦金寶頂,輪廓非常優美。舉行大典時,皇帝先在這裏休息。

中和殿後面是保和殿。雍正以後,這裏是舉行一級考試——殿試的地方。

從保和殿出來,下了石級是一個長方形小廣場。廣場西起隆宗門,東到景運門。它把紫禁城分爲前後兩大部分。廣場以南,主要建築是三大殿和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叫“前朝”。廣場北面乾清門以內叫“內廷”,是皇帝和后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築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和東六宮、西六宮。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裏接見外國使節。

乾清宮後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後面是坤寧宮。坤寧宮是皇后宮,也是皇帝結婚的地方。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合稱“後三宮”。佈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樣,但莊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彩畫圖案也有明顯的變化。前三殿的圖案以龍爲主,後三宮鳳凰逐漸增加,出現了雙鳳朝陽、龍鳳呈祥的彩畫,還有飛風、舞鳳、鳳凰牡丹等圖案。

後三宮往北就是御花園。御花園面積不很大,有大小建築二十多座,但毫無擁擠和重複的感覺。這裏的建築佈局、環境氣氛,和前幾部分迥然不同。亭臺樓閣、池館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來到這裏,彷彿進入蘇州園林。

從御花園出順貞門,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對面就是景山。據說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時候,用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來的,現在成了風景優美的景山公園。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築羣,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時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的描寫,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

3、閱讀課文,使學生懂得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做錯事要勇於主動承認錯誤。

4、收集身邊的小故事,從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感悟道理。

2、能結合生活中自己身邊的小事談感受。

教學方法:

自讀感悟,讀說結合。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吃西瓜嗎?談一談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西瓜的文章。

2、板書課題——摸瓜。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3、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讀課文,體會情感變化

1、讀課文,體會小夥伴想出辦法摸瓜時的高興心情。

2、默讀“摸瓜”部分,畫出表現人物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當時的心情。

3、爲什麼送瓜?體會情感變化。

四、擴展延伸,練習說話

1、文中的人物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2、如果換作你,你會怎麼做?說一說。

五、作業

1、認讀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學會分析文章開頭與文章結尾,並試着將學到的知識學着這樣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習作中,並再找一些寫得好的文章,感受這樣寫的好處。

2.讀一讀詞句段運用中的句子,並聯系所學古詩,說一說哪些事物在古詩中賦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託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3.讀句子,感受外貌描寫的作用。

4.積累名言警句。

教學重點

1.學會分析文章開頭與文章結尾,試着將學到的知識融入自己的習作中。再找一些寫得好的文章,感受這樣寫的好處。

2.聯繫所學古詩讀一讀詞句段運用中的句子,並聯系所學古詩,並說一說哪些事物在古詩中賦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託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3.讀句子,感受外貌描寫的作用。

4.積累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學會分析文章開頭與文章結尾,並試着將學到的。知識學着這樣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習作中,並再找一些寫得好的文章,感受這樣寫的好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分析文章開頭與文章結尾,並試着將學到的知識學着這樣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習作中,並再找一些寫得好的文章,感受這樣寫的好處。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出示課件】出示“開篇如爆竹,結尾如撞鐘”引題:同學們,有一句話叫做“開篇如爆竹,結尾如撞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開頭要像放鞭炮一樣,一鳴驚人;結尾呢,應該像撞鐘一樣,清音有餘。可見,寫開頭和結尾多麼重要呀!爲了讓同學們能寫好作文,真正當個小作家,我們這堂就來學習優秀作文的開頭與結尾。

二、引用例子,講解方法。

文本資料:學生自己讀文本資料,再分析作用。

開頭的方法有什麼呢?(板書:開頭)

【出示課件3】總結開頭的方法及作用:(板書)

1.點題式。即一開頭便照應題目,簡潔明快,開門見山。(一學生讀此方式的開頭,比如我們學習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就是點題式。)

2.設問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

這也是我們常用的開頭方式,《藏戲》一文的開頭就是設問式。(學生讀)

3.描寫式。描寫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動物,總之用美的語言寫出特點。例如《草原》再介紹非常好用的開頭方式:

4.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詩歌、諺語、人物語言等。(舉例)

假如我想寫有關父母的愛的,可以引用我們學過的什麼名言呢?“父母是愛是天地間最偉大的愛。”

那如果我想寫有關努力學習的,我可以引用哪句古詩呢?

【出示課件4】總結結尾的方法及作用:

那結尾的方法有什麼作用呢?(板書:結尾)

1、首尾呼應。

2、總結全文。

3、點明題旨。

4、意猶未盡。(板書)

三、回顧課文,拓展延伸

【出示課件5、6】課外延伸其他文章的開頭、結尾:學生想一想、找一找你認爲寫得好的文章,把開頭結尾列出來,和同學們一起交流。

三、總結方法,運用習作。

最後老師想說,寫雖有章法,但並無定法,只要寫得詳細、生動就是好。所以只要同學們開動腦筋多積累、多學習,你們纔會寫出更好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聯繫所學古詩讀一讀,並說一說哪些事物在古詩中賦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託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2.讀句子,感受外貌描寫的作用。

3.積累名言警句。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出示蜜蜂、梅花、月亮的圖片。(板書:蜜蜂梅花月亮)提問:同學們,看到這些圖片,你會聯想到些什麼?抽學生回答,教師引導:看到某些事物,就會讓人聯想到某一類人或是產生某一種情感。有些詩人就把他們寫進了詩歌。現在我們就來讀一讀。

二、總結寫法

【出示課件7】學生展示收穫,教師適時點評引導:共同點是都用了“託物言志”(板書:託物言志),強調這是本節課的知識目標。不同點是“物”的不同,“志”的不同。

三、拓展延伸

請同學說說其他“託物言志”的詩句。【出示課件8】

四、分析作用

師:古詩因爲有了“託物言志”的手法,才顯得魅力無窮;現代散文同樣也有自己獨特的添加色。

【出示課件9:文本資料】

學生自主讀句子,感受外貌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並分析如果刪去這些內容,是否會影響文章的表達效果。

生分析,師總結:

1.通過外貌描寫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態度等,在人物刻畫時又起到加強的作用。

2.體現人物性格的特徵,對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五、日積月累

【出示課件10-15文本資料和分析】讀一讀這些名言,想一想它們的意思。同桌之間交流,彙報。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原意是說,柳枝比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很用心種植,也難使其成活。比喻有些事情努力追求卻沒辦法達到目的,而有些事情並沒有刻意去做,卻很好地完成了。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出自:《增廣賢文》

解釋:藥雖然很苦,但是對病人的病有好處;誠懇的勸告、尖銳的批評雖然聽起來讓人不舒服,但是有利於聽的人改正他們的行爲。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養老孝敬,可是親人卻失去了。教育子女,應該好好的對待自己的親人,不要等到失去了親人以後再去嘆息。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

在過富有的生活的時候要想到以後可能會過貧窮的日子,不要到了一無所有的時候再來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也就是“居安思危”的意思。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在你真正應用知識於實際中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學的知識不夠;很多事情不親身經歷,不會知道它的難處的。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咱們學習了很多語文寫作的小妙招,希望可以在平時的習作中運用起來。

教學反思

1.“詞句段運用”中,學生關於外貌描寫對錶現人物特點的作用體會不夠深刻,應多舉事例,讓學生加以體會。

2.學生對“日積月累”中的名句體會較深刻,能快速組織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