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繫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繼農業之後,就是工業,它不單是一場生產的變革,而且給社會帶來了空前無比的變化,所以人們稱現今工業生產爲主導的社會爲工業社會。工業社會的出現至今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使物質生產、社會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觀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速度之快、擴散之廣、影響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業生產是利用物理的、化學的或者微生物變化來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一般來說,只要具備土地、勞動力、資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設備等即可進行工業生產。運輸、土地和集聚是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大主要因素。工業生產的投入——產出關係決定了工業內部的聯繫,工業聯繫又爲工業區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影響工業發展的各個區位因素是不斷髮展變化的。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如資源的日趨枯竭,使開採成本提高,“三廢”的排放導致環境的嚴重污染,某種產品出現世界性生產過剩、市場疲軟、價格下跌等等,都會導致工業轉移,在新的合適地區產生集聚,這種集聚往往是同類產業的大彙總,爲了降低成本,開發新技術,形成了專業化產業區,又爲了共同生存,加強環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邊環境。

教學重點

1.工業區位因素。?

2.工業聯繫。

教學難點 工業聯繫。

教具準備工業區、居民區佈局與風頻圖,工業聯繫和產業鏈、某大企業景觀圖。

課時安排 2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並掌握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大主要因素。

2.從工業生產的“投入-產出”關係看工業聯繫。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預習和師生共同學習,理解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聯繫當地工業發展和佈局的現狀,理解工業聯繫的必要性。

3.學會應用列表、循環圖分析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使用辯證的、全面的、聯繫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逐步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2課時?

導入新課

師 上節課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工業是相互聯繫的,具體到某一企業,則受到資源供給、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市場需求和環境容量的制約,而這些因素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經營者爲了降低成本,獲取最大利潤,必然會依據條件的改變尋找最低運費點佈局工業,這就會引起工業的遷移和工業集聚。?

推進新課

師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1內容後,自主學習並思考:

1.世界製造業重心轉移的軌跡如何?

2.爲什麼勞動密集型產業會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質量高、迅速創新的產品和高度專業化的服務,爲什麼仍由少數發達國家控制?

生 閱讀教材,思考討論後回答。

問題1:世界製造業重心轉移的軌跡:1851~1900年,英國→德國。1879~1930年,德國→美國。1950~1990年,美國→日本。20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在,發達國家→東亞、拉丁美洲。20世紀80年代,→中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

問題2:①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多屬於傳統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②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不斷提高,環境壓力日益沉重。③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低,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所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由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

師 (強調)提醒一個問題:發展中國家在引進外資企業的同時,要嚴格審覈工業的“三廢”排放量和其他污染問題,防止盲目引進,以防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機會轉移污染工業。

問題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質量高、迅速創新的產品和高度專業化的服務,因其產品性質特異、利潤豐厚、經濟效益好,不僅具有廣泛的品牌效應,有些產品還涉及到國家機密和安全問題,因此,發達國家一直維持着高端產品的壟斷地位。

師 這是造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文化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作探究]

學生閱讀教材P72材料,小組討論,完成1~2題。

問題1:(1)原因:

①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機的市場需求量大增。

②相比於高端產品而言,電視機生產已不屬於高新技術,再加上日、美兩國國內市場的飽和,這類工業也逐漸向中國遷移。

③中國三大品牌電視(長虹、TCL、康佳)生產技術日臻完善,產銷兩旺,所以在世界所佔的比重上升。

(2)影響電視機制造業轉移的主要因素是:①市場;②知識和技術。

問題2:原因:

①資源供給方面,美國內地、墨西哥、東南亞等地資源豐富,材料供應充足;

②以上三地勞動力素質水平在不斷提高,工資水平卻低於美國硅谷;

③市場需求量和環境容量都很大。

師 (總結歸納)同學們的評點精確到位。近年來,地理大學聯考中簡答題比重逐步提高,要學會運用地理原理、規律審視具體問題,總結要點要逐條、有重點地列出,同時要注意語言簡潔、書寫工整。

(展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專業鎮分佈”圖)

師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由於實行了開發區在稅收、地價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這裏獨資引進或合資合作建設了爲數衆多的工業企業,憑着技術先進,依託國際市場,經過20多年的建設,珠江三角洲地區已成爲我國四大工業基地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其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長江三角洲地區,其中廣州市、深圳市國內GDP分別居我國計劃單列城市的第3、4位。

板 書:

三、開發區和專業化產業區

思考:我國的珠三角、長三角、浙江溫州等地區專業化生產程度很高,已形成了“一縣一品”“一鎮(鄉)一品”的生產格局。試分析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生 專業化生產,使同一個工業部門的企業相對集聚、分享了專業化協作、專業化商場營銷網絡、社會化服務等好處,上下游配套工業得以健康發展。專業化服務部門也隨之興起,所在區域呈現出該種工業的文化氛圍。

[合作探究]

討論: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專業鎮興起的原因是什麼?它們有什麼發展特色?

學生分四個小組討論後,選派代表發言,教師總結歸納要點。

原因:

①歷史基礎較好,廣州自清朝起就是對外開放的商埠,對外聯繫較密切。

②改革開放的政策惠及該地。

③毗鄰港澳,經濟輻射作用強。

④著名僑鄉,華僑、港澳同胞回鄉投資建設,帶動了珠三角地區的發展。

⑤企業發展方向明確,技術先進,國際市場把握較準確。

發展特色:專業化生產,同一工業部門的企業相對集聚,“一縣一品”,“一鎮一品”。

(承轉)幾乎所有的工廠都產生廢棄物,不同的工廠所產生的廢棄物,在性狀上有很大不同。環境質量是投資環境和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着工廠的生產成本和經營效率,因而成爲工廠的區位因素之一。

板 書:

(四)工業與環境

課件展示:

“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單位產量污染控制費用示意”圖。

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 單位產量污染控制費用示意

1.污染物排放量與單位產量的污染控制費用之間有什麼關係?

2.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污染工業正在由城市向農村轉移,是否合理?爲什麼?

學生思考回答。

問題1:污染物排放量少,單位產量的污染控制費用較高。隨着處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單位產量的污染控制費用在逐漸變小。

問題2:不合理。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企業行爲。地區之間的有關環保法規,污染治理費用、對污染治理的要求差別很大,農村地區治污費用少,治理要求低,企業爲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潤,將污染企業轉移到農村,應該受到環保法規和部門的有效制止。

生閱讀教材P74“循環經濟與環保產業”。

師 (1)爲了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生產過程必須從“資源-產品-污染排放”轉變到“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模式。

(2)開發清潔技術,推廣使用無磷洗衣粉、無氯紙,可降解包裝材料的國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國。

課件展示:

課堂訓練

1.以保護環境和垃圾資源化爲目的,將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屬於同一類的是( )

A.玻璃瓶、塑料袋

B.廢銅爛鐵、破布料

C.舊報紙、易拉罐

D.爛菜葉、果皮

2.1996年6月5日以“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爲主題的活動日是 …?( )

A.世界環境日 B.世界地球日

C.世界氣象日 D.世界糧食日

答案:1.D 2.A

師 要求學生做P74~P75兩個活動,完成問答及填空。

生 活動1:(1)

①水泥廠、釀造廠對大氣都有污染,其區位選擇條件應是當地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說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其中釀造廠對水源也有污染,還要考慮佈局在河流下游區。

②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均對水源產生污染,其區位選擇條件應是市區河流下游。

③化工廠、煉油廠均對大氣有污染,其區位條件也應該是市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④發電廠、鋼鐵廠的主要污染物有廢氣、廢渣,所以應選擇在當地主導風向的下風向的遠郊。

(2)在淮河流域陸續關閉一大批污染嚴重的造紙廠,雖然會給當地經濟造成一定損失,犧牲一點局部利益,但是還淮河以本來面目,一條清澈的淮河,卻保全了淮河流域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

活動2:(學生填寫)(1)墨西哥、捷克、匈牙利。

(2)江蘇、浙江、廣東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課堂小結

現代的文明社會,幾乎無時無處不與工業生產有關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現代工業,就沒有現代文明。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爲二的,工業在創造現代文明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污染,產生了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因爲污染最終還是要靠發展來解決的,綠色GDP概念、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正是爲解決上述問題而出現的。

板書設計

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本節學習的重點是農業區位。通過對農業區位的分析,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思維看待農業問題,明確自然、交通、技術、社會、政策等因素只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一般條件。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還有深刻的原因,即這種地域分工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每個地區除滿足區內需要外,還能爲區外提供大量商品性農產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見,農業地域類型是不同地區利用各自的特有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並在地區間進行商品交換,是農業生產社會分工在地域上的具體體現。

由於本節內容多,概括性強,涉及面廣,教學時要注意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可適當補充一些學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分佈和生產特色,從而深刻領會農業生產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原則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農業區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農業生產類型。

教學難點 1.社會經濟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2.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

教具準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學生:蒐集當地的農作物品種及影響農作物分佈的因素。

課時安排 2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明確農業的概念,理解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2.明確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理解農業地域形成的深層原因及其發展變化,瞭解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及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所學知識,結合實例,學會分析影響本地區的主要農業區位因素及所屬農業地域類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人類農業生產活動與環境的關係,樹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師 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並思考問題:畫面上的人們從事的是什麼生產活動?這類生產活動有什麼特點?

課件展示:視頻資料“三江平原的種植業、青藏高原的畜牧業”

生 (看錄像,思考上述問題並作答)他們從事的都是農業生產活動。有些是從事種植業,通過種植農作物獲得產品;有些是從事畜牧養殖業,即通過放牧、養殖動物等來獲得產品。

師 對。他們的這些活動都是農業生產活動。農業是直接從野生動植物的選育、馴化、栽培、優化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農業種類不同,是因爲不同地區的條件不同所造成的。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就來探討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及農業地域類型。

板 書:

第二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一、農業區位因素

推進新課

師 (承轉)從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繫。那麼,哪些因素影響着農業的區位選擇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一節思考這個問題。

生 (閱讀教材並討論回答)農業的區位選擇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科學技術三大因素的制約。

師 (激勵性評價後精講)農業生產作爲社會經濟活動,不僅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又要受到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規律的制約。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生產與佈局。

師 請同學們看一組材料,並思考材料當中所提出的問題。

課件展示:

我國的“明前龍井”茶,是浙江杭州龍井鄉用每年清明前採摘的新茶精製而成的,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馳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將此茶種帶回國精心栽培,但始終沒有種好。

問題:說說我國“明前龍井”在日本種不好的原因。

生 (觀看投影,並分組討論,回答)日本與中國江南的自然條件不同,日本的氣候、土壤等條件不適合茶樹的生長。

師 (總結)是這樣的。不同作物,所需條件是不同的,由於茶樹性喜溫溼的氣候和酸性土壤條件,所以在我國的江南一帶生長較好,而日本的土壤不適宜種植茶樹,所以日本人儘管想精心培育,卻不能成功。這說明,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佈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農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板 書:

自然條件

師 萬物生長靠太陽,說明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光照,那麼光照對農業生產具有什麼重要意義?請同學們討論這個問題。

板 書:

光照

生 (討論並回答)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太陽輻射爲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師 (總結)農作物生長離不開光照。但光照條件在各個區域是不同的,如新疆,由於氣候乾旱,光照十分充足,而英國,由於受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光照條件則較差。同時,不同農作物對於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瓜果生長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而多汁牧草則可以在光照較差的條件下旺盛生長。所以光照長短、強弱的地區分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農作物的地區分佈。

(承轉)農作物的旺盛生長,不僅需要光照,而且也必須滿足一定的熱量條件。請同學們看相關內容並討論熱量條件對農業生產有何重要影響。

板 書:

熱量

生 (合作探究,討論並回答)熱量是農作物生長髮育的基本條件。熱量條件不同,農作物的種類和種植方式也不同。

師 (總結)熱量不僅制約着農作物的產量,而且關係到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請同學們看一段資料。

課件展示:“中國南北方農業佈局及耕作制度”的影像資料

問題:我國南北方的主要農作物種類及耕作制度有何不同,其影響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生 (觀看材料並分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通過材料可知,我國南北方的農作物不同,南方主要種植喜熱的甘蔗、橡膠等作物,而北方則主要是喜溫的大豆、蘋果等。同時,作物熟制也不同,南方水稻可達一年三熟,而東北則爲一年一熟。

師 很好。熱量是農作物生長髮育的基本條件,我們常以活動積溫,作爲衡量大多數農作物熱量條件的基本指標,積溫不同,適宜的農作物種類和耕作制度也不同,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當的作物品種和耕作制度。

(承轉)熱量和光照都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而任何農業活動都必須在土地上進行,所以土地資源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

板 書:

土地

(提問)討論當地在利用土地資源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

[合作探究]

學生討論,並選代表回答。

生 人口增長,建築用地增多,土地污染嚴重,農業用地不斷減少。

師 (精講)對於一個區域來說,土地數量是有限的,可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也是有限的。隨着人口的持續增加,人地矛盾日趨尖銳。爲了緩和人地矛盾,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同的土地應該有不同的利用方式,而且,不同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比較高的經濟價值,接近城鎮的土地適宜於發展城郊農業和高效農業。如江漢平原的耕地,由於水源豐富,又較肥沃,就可以種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且產量較高,而像內蒙古高原,由於缺少水源,較適宜發展畜牧業;城市郊區由於地價較高,農業生產只能選擇經濟價值較高的農產品,如花卉、蔬菜等才能獲得較高的收益。

另外,地形對農業的影響也較大,坡度大於18°就不利於發展種植業,宜發展牧業或林業,山地自然帶的垂直分異使農作物的分佈隨海拔不同。

板 書:

地形

(承轉)請同學們討論:農作物的生長除了與上述因素有關外,還離不開什麼?

生 水分。

板 書:

水分

師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任何農業生產活動都離不開水,那麼,水分是怎樣影響農業佈局的呢?請同學們從水的作用、我國降水的時空分佈對農業的影響方面來討論。

生 (合作探究,得出結論)水分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沒有水就沒有農業。水分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又是動植物生存、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的輸送者,一切農業生產過程只有在水分的作用下才能順利完成。對於不同的區域來說,水分在時空分佈上具有顯著的差異性。我國降水量的空間分佈是東部多,西部少,並且表現出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遞減的趨勢。水分比較多的地方可以發展水稻生產和淡水養殖,水分比較少的地方適合經營旱作農業。

師 (激勵性評價後,總結)通過上面的學習可知,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有很大的依賴性,主要體現在熱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方面。

課件展示:

課堂訓練

分析影響下列農業活動的主要自然條件:

①古巴大規模種植甘蔗。( )

②吐魯番盆地生產長絨棉和葡萄。( )

③天山地區的冬夏牧場。( )

④橫斷山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隨海拔高度而變化。( )

①—熱量 ②—光照 ③—地形 ④—地形

(承轉)同學們的答案很正確。農業生產不僅與自然條件有關,還與其他衆多因素相關。請看下一組材料。

課件展示:“以色列的智能農業”圖片和材料

在以色列,有一種智能的節水壓力灌溉系統。這種系統不但可以通過塑料管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而且在灌溉前可先將化肥溶入水中,使水、肥灌溉同時完成,用少量的水肥就能達到最佳效果。更神奇的是,這種灌溉系統的整個過程全部由計算機控制。埋在地下的溼度傳感器,可以傳回有關土壤溼度的信息;有的傳感系統還能通過檢測植物的莖和果實的直徑變化,來決定灌溉的間隔;等等。計算機收到這些信息後,便自動調節和控制灌溉,既節水,又省時、省力。

師 請同學們思考,以色列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是什麼?

生 (分析材料討論回答)科學技術。

師 由此事例可見,農業技術因素對農業生產的發展十分重要。它主要包括勞動力、技術裝備、生產技術、種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板 書:

(二)農業技術因素

師 (提問)不同的農業生產活動對勞動力的要求有何不同?

生 (合作探究後回答)各種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就種植業來說,經濟作物對勞動力的需求要大於糧食作物,種植水稻的勞動力需求又要大於小麥。

師 (補充總結)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勞動者藉助土地、農具、種子、化肥、農藥等來完成農業生產活動。不同農業生產活動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同,而不同的耕作方式、耕作技術等對農業生產影響也很大。請看以下圖片。

課件展示:

請同學們思考:這兩張圖的耕作方式有何不同?對農業生產有何影響?

生 (討論並回答)A圖是手工勞作,B圖是機械化作業,兩種方式主要是農業生產技術不同;先進的技術裝備能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師 對,先進的耕作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使勞動力不斷地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有利於加強農業的專業化進程。農業生產技術涉及良種培育、耕作技術、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如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培育的雜交水稻,因單產高而被外國媒體稱爲“東方魔稻”。

(承轉)對於種植業來說,由於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人們的種植方式及耕作制度也有很大差異,那麼,農業生產有哪些主要方式呢?

生 種植方式主要有單作、間作、套作、連作等。

師 (精講)不同地區,人們的種植方式是不同的,如華北地區的玉米與大豆的套作,南方水稻田的連作等。採用不同種植方式,目的是爲了充分利用當地的光、熱、空氣等資源,並且可以做到養分互補,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率。

另外,由於不同地區的熱量條件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耕作制度,如一年一熟、兩年三熟、一年兩熟、三年五熟等。一個區域在確定了農作物種類和數量後,要採取合理的種植方式和耕作制度,並落實到具體土地上去。

課件展示:

課堂訓練

簡要分析影響下列農業生產活動的主要技術因素:

a.培育良種 b.機械化 c.節水技術

①雜交水稻使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 )

②美國一個大型農場只需要少量農業工人。( )

③以色列乾旱地區農業生產生機勃勃。( )

答案:①—a;②—b;③—c

(承轉)由以上學習可知,自然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農業技術因素是提高農業生產率的重要條件,那麼,農民在土地上生產什麼,生產規模多大又與什麼因素有關呢?請看屏幕展示的資料:

“我國20世紀90年代蘋果暢銷,北方許多地區盲目擴大蘋果的種植規模。到了2004年,我國市場上蘋果供過於求,不僅價格大跌,而且出現嚴重的滯銷局面。”

師 請同學們思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生 (討論後回答)市場條件的變化。

師 (精講)市場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農產品的價格。當某種農產品供不應求時,其價格就會上升,導致更多的農戶進行生產。當某種農產品供過於求時,其價格就會下降,致使生產這種農產品的農戶減少。可見,農業區位選擇要綜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對市場可能的變化作科學的預測。

師 (出示材料)①我國北方市場上銷售着南方的熱帶水果。②春節期間南方的鮮花裝點着北方家庭的居室。爲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

生 (討論後回答)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交通運輸和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

師 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爲擴展。另外,世界上各個國家的農業生產,一般都受到國家政策以及政府幹預的影響;我國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積極建設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這對我國的農業區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我國三江平原的國營農場,就是在我國政策的指導下產生的。

課件展示:

課堂訓練

分析影響下列現象的主要社會經濟因素:

①產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現在歐洲人的餐桌上。( )

②產自荷蘭的鮮花,裝扮着日本的高級酒店。( )

③上海郊區的乳牛場,飼養着來自丹麥的奶牛。( )

④產自我國華南的熱帶水果,大規模進入北方市場。( )

⑤2004年,我國北方蘋果大量滯銷,導致蘋果銷售價格大幅度下跌。( )

答案:①冷藏保鮮技術 ②運輸條件 ③飼養技術 ④運輸條件 ⑤市場供求關係

師 請閱讀教材,瞭解以下問題:

1.綠色農業的產生背景是什麼?

2.綠色農業的含義是什麼?

3.綠色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有何不同?

4.發展綠色農業的根本途徑有哪些?

學生自主學習後,明確問題答案如下:

問題1:近些年來,農業生產的弊病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例如高成本、高污染、土壤退化、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嚴重依賴、單一化經營所導致的病蟲害等。農產品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

問題2:所謂綠色農業,是指以生物技術爲基礎,通過生物工程失去自然界物質和能量的自然變換與農產品品質提高的一種農業發展新模式。

問題3:與傳統農業不同,綠色農業必須以“綠色”爲核心,妥善處理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問題4:更新傳統觀念,依靠技術進步,降低生產成本,注重生態經營,是發展綠色農業的根本途徑。?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構成了農業的三大區位因素。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同時要加大技術投入,並根據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隨時調整農業生產,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從而使農業不斷持續發展。

板書設計

高二地理必修3教案: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從容說課

受地質規律的影響,資源供給在全球的分配是極不平衡的。這就產生了生產區與消費區的空間分離,這是現代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徵。交通運輸就是利用各種運輸工具,使旅客、貨物沿着特定的線路實現空間位移的過程。它是邊疆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和各部門的重要紐帶。現代交通運輸方式共有五種: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管道。方便快捷、經濟安全,形成了高速化、網絡化、全方位的交通運輸綜合體系。交通運輸網絡一旦形成,其對聚落、城鎮分佈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本節課我們要探討的就是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學重點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

2.交通運輸與城鎮的分佈。?

3.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佈局。

教學難點 交通運輸與城鎮的分佈。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交通運輸是進行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重要條件。

2.掌握交通運輸與聚落、城鎮、商業網點佈局之間的內在聯繫。

二、過程與方法

1.案例分析,結合所在家鄉的具體個案,明確交通運輸對聚落、城鎮的形成和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2.讀圖分析,理解我國北方城鎮與南方城鎮在選址時考慮的區位因素不同。

3.自主探究,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佈局的關係。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又反過來指導感性認識的辯證的觀點。

2.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 通過第三節的學習,我們知道運輸是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運輸既然能影響到工業的發展,那麼一個地方的交通運輸佈局勢必對該區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板 書:

一、交通運輸與聚落

(一)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

推進新課

師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6~P77頁,並分析“我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線路分佈”圖。

課件展示:

我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線路分佈

思考:我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與主要交通線路分佈有什麼關係?

生 (思考後回答)幾乎所有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都與主要交通幹線相連。在南方,河流乾、支流匯合處,河流入海口,因擁有發達的水運條件和頻繁的商貿活動,更有利於形成較大的城市。

生 閱讀教材P77活動,結合上圖,合作討論完成1~2題。

問題1:我國東部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城市衆多,爲了區域之間聯繫的便利,形成了縱橫交錯,立體交叉,海、河、陸、空並存的立體化交通網絡。這種經濟方便、快捷迅速的交通網絡促進了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員和信息的溝通。

問題2: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條件有三大項:①高原多年凍土層;②高寒缺氧;③生態環境脆弱。

師 (承轉)交通運輸不僅對聚落(點)的形成有決定意義,而且對聚落空間佈局(形態)也有深刻的制約作用。

板 書:

(二)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佈局

師 (1)列舉我國南方依水而建的城市及其對應的河流(三個)。

(學生回答)揚州(京杭大運河)、蘇州(京杭大運河)、杭州(錢塘江)。

(2)列舉我國北方三個主要樞紐城市及其在此交匯的鐵路幹線。

(學生回答)鄭州(京廣線、隴海線)、石家莊(京廣線、石太線、石德線)、徐州(京滬線、隴海線)。

(3)讀教材圖3-31“華北民居”和圖3-32“江南水鄉”,分析比較兩處在屋頂坡度、牆壁厚度、房屋朝向三個方面的差異,並簡要分析其原因。

(學生回答)

課件展示:

屋頂坡度及原因牆壁厚度及原因房屋朝向及原因

華北民居坡度較小,甚至是平頂。降水較少,利於曬糧厚度大,土磚牆,有時是窯洞,利於保暖坐北朝南,避風向陽

江南水鄉坡度較大,降水較多,利於排水厚度較小,多窗,利於通風,防水防潮依河流走向和山勢走向而定,全年溫暖溼潤

師 北方地區,地形平坦開闊,聚落佈局多呈團塊狀,道路呈棋盤式。南方地區,河網沿河道、公路分佈,多呈帶狀。

(活動)(1)在南方,河流乾、支流匯合處,河流入海口,因擁有發達的水運條件和頻繁的商貿活動,更有利於形成較大的城市。

(2)可作爲一項社會活動開展,調查後寫出設計方案在班內交流。

(承轉)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出現了商品交換的場所——集市,許多早期城市是在集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鎮的興起,人員和物資交流的需要,促成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而交通運輸網絡的形成和發展,又會改變城鎮分佈格局,加快城市的發展。

板 書:

二、交通運輸與城鎮分佈

師 沿河設城,是我國南方城市佈局的一般規律。

讀“我國南方內河航線和主要內河港口城市分佈”圖,

生分析後回答:城市的興起往往傾向於河流的三種部位:①內河航運的起訖點;②幹、支流交匯處;③河流入海口。

師 請在圖中分別找出以上三種部位上興起的典型城市。

生 ①宜賓 ②武漢 ③廣州

師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交通運輸與城市發展”部分,找出:

1.沿河發展的城市;

2.依陸路交通系統發展的城市;

3.因相同線路的鐵路修建而顯著衰弱的水運樞紐城市。

學生合作探究,回答問題。

問題1:上海、廣州、武漢、重慶的形成和發展皆得益於水運,而黃河入海口卻未能形成大城市,其原因如下:①歷史上黃河下游多次改道,長期無固定入海口。②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河口泥沙淤積嚴重,無法建港。③黃河下游已成“地上河”,泥沙含量大,航運價值不高。

問題2:我國城市多沿主要交通幹線分佈。城市分佈稠密地區,交通運輸佈局也密織成網。

問題3:在南方,河流乾、支流匯合處,河流入海口,因擁有發達的水運條件和頻繁的商貿活動,更有利於形成較大的城市。

學生閱讀教材P79~P80(包括活動內容)。

師 (點撥)關於城市興起的區位因素,是指早於城市而存在的,並給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帶來決定性影響的地理事物。主要有礦產資源、河流匯合處,入海口、鐵路、旅遊、科技、宗教等,同一因素,可以是某一城市興起的主要區位因素,也可以是另一城市的派生物。如京漢(北京-武漢)鐵路是石家莊這座城市興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卻是武漢的派生物。

師 (提問)列舉因礦產資源的開發、河流匯合處、入海口、鐵路的修建、旅遊資源的開發、科技、宗教、軍事城堡等區位因素而興起的城市。

生 礦產開發:大慶、阿伯丁(英)、攀枝花、六盤水。

河流匯合處:重慶、武漢。

入海口:上海、廣州、鹿特丹、漢堡、新奧爾良、布宜諾斯艾利斯。

交通:株洲、懷化、石家莊。

科技:聖弗朗西斯克“硅谷”、筑波(日)、班加羅爾(印)、楊陵(中)。

宗教:拉薩。

軍事城堡:嘉峪關。

師 (提問)從揚州、濟寧、聊城等運河城市的興衰,我們得到什麼啓示?

生 (回答)交通運輸條件始終是城市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

板 書:

三、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佈局

師 (提問)(1)交通運輸是通過哪兩點來體現對於商業佈局的影響的?

(2)商業中心與商業網點相比有什麼不同?

生 (回答)(1)人流和物流。

(2)商業中心是地區和城市的物資集散中心和綜合服務中心,商業中心之下有許多商業網點,商業網點由若干個商店組成。

學生閱讀教材P81活動,讀兩幅圖,思考回答。

生 小組討論後,歸納回答。

問題1:山區的交通線路沿山谷、河谷、等高線相同或相近的地區佈局,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可在兩城鎮之間的線段佈局。

問題2:山區商業網點沿公路、河谷分佈,比較稀疏。這是因爲山區人口少,分佈零散。平原商業中心、商店也沿主要交通幹線分佈,比較稠密,這是因爲平原地區人口稠密,分佈相對集中。

課件展示:

課堂訓練

課堂小結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交通運輸就在制約着人們的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影響着聚落的空間佈局,對城鎮的形成和發展有着決定性影響,對商業網點的空間分佈形態、佈局,甚至經營方式都有着巨大影響。同學們可以聯繫當地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理解掌握。並對城鎮分佈、商業網點佈局和商業活動的方式,提出你的建設性建議。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