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課文原文及教案【精品多篇】

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課文原文及教案【精品多篇】

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品味詩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感受詩人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味意象,感悟詞中闊大的意境。

2、領會詩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一首詩:《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你知道本是誰所作嗎?毛澤東。看看毛澤東的情懷,想想我們現在考進華理大附中(許多人一副落喪的樣子)的心態吧,我們不一定都具備毛澤東那樣的領袖氣質,但至少要自信啊!

順便再看一首毛澤東的詩:《立志》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引入到《沁園春·長沙》。

二、齊讀全詞。正音。

三、瞭解大致背景。

四、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誦讀欣賞

①結合欣賞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聽朗讀錄音。

②結合註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表明地人物、時間、和地點的詞:“獨”“立”“洲”。

關鍵詞句:上片“看”字、下片“憶”字。“萬類霜天競自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等。

有表現力的詞句:上片“萬”“遍”“漫”“爭”“擊”“翔”。下片“揮斥”“指點”“激揚”“糞土”等。

2、整體感知

思考:本詞描述了幾幅畫面?試根據內容給各幅畫擬出小標題。

討論、明確:

描述了四幅畫面:

獨立寒秋圖 湘江霜天圖

崢嶸歲月圖 中流擊水圖

五、再誦詩歌,品味鑑賞

1、寫壯景,抒豪情

①獨立寒秋圖:注意“獨”字。

②湘江秋景圖:抓住“看”字。注意視角、用詞、手法。

品味明確:

遠眺: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靜)

近觀: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靜、動)

仰視:鷹擊長空  (動)

俯瞰:魚翔淺底  (動)

總寫:萬類霜天競自由

小結:遠近結合,總分有序,動靜交錯,紅綠輝映,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色彩絢麗的湘江秋景圖。

③崢嶸歲月圖:抓住“憶”字。思考什麼叫“書生意氣”?

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熱情奔放。“糞土當年萬戶侯”,怎樣的情懷啊?試回想一下《沁園春·雪》中哪些詞句的思想內容與此相近。(齊誦:“昔秦皇漢武……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④中流擊水圖

品讀“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想象詞人當年曾和同學舊侶,在激流中奮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擋了飛速前進的船舶的情景。

討論:“中流擊水”這一情景蘊含着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採取象徵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雲壯志,以天下爲己任,以及在新時代的大潮裏,乘風破浪,鼓槳前進,立志振興中華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

2、對比手法:詞中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

①色彩:“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

②動作:“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

③明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

④暗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當時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暗含)

3、語言品味: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有表現力。

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爭”字活現出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用“擊”而不用“飛”,準確的表現了鷹的矯健身姿,有氣勢;用“翔”而不用“遊”,精當的描繪出游魚在水中像鳥一樣盤旋的狀態,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霜天”圖,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刻認識,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片回憶了往夕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與戰友們爲了改造舊中國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給出了“誰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爲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中國的革命青年。

六、齊誦全詞。

齊讀下面這首詩《詩人·領袖》(印發)

你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

二萬五千裏是長一行。

常於馬背上構思,

便具有了戰略家的目光。

戰地黃花,

如血殘陽,

成了美的意象。

有時瀟灑地抽菸,

擡頭望斷南飛雁,

寬闊的腦際卻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暢想,

神思飛揚起來,

飄成梅花漫天的北國風光。

相信你是嚴肅的詩人,

屈指數算,

一首氣勢磅礴的詩,

調動了半個世紀的醞釀。

輕易不朗誦,

天安門城樓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詩眼,

嘹亮了東方!

七、拓展

1、比較分析《沁園春·長沙》中“同學少年”和《沁園春·雪》中“風流人物”的形象。

2、閱讀下列詩句,比較本詞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爲氣,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楚辭》

②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③碧雲天,黃葉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西廂記》

④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紅樓夢》

3、課外摘抄五首以上毛澤東詩詞。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二

今天上完了《沁園春 長沙》,在備課的時候我把意象及情與景的關係作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何突破重點和難點,我在設計上想了很多的辦法,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寫情,我從作者的寫作思路上切入的,讓學生朗讀課文,並抓住文中線索性的詞,根據線索詞的變化,理清作者寫作思路,如“立”、“看”、“悵”、“憶”、“記”。

上片重點講看的部分,寫作者看到了什麼,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學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藉以寄託情思的物象。爲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國中學過的《天淨沙 秋思》爲例,加強學生對意象的理解。作者寫了這些意象,有什麼樣的特徵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呢?這首小令學生很容易理解。從而和古典的詩歌聯繫在一起,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寫景詩的寫景角度,描寫手法

寫這些意象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描寫手法呢?注意觀察角度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些意象組成的一幅什麼的圖景,這樣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發出了誰主沉浮的感嘆。進而過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寫景,下片呢?抒情,寫景是爲抒情做鋪墊的。

下片注重抒情,這就和作者的經歷、精神氣質有關,和知人論世結合起來,在這樣的壯闊的背景下,作者所抒發的是革命豪情。

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從表現手法的角度看,學生根據板書能夠分析出來,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中顯志。

從講的效果來看,學生分析的很到位,但從整體來看,教學過程有一點亂,對課堂的把握度不夠靈活。

爲了鞏固學生對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題進行跟蹤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毛澤東詩詞的特點。

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瞭解《沁園春·長沙》的寫作背景。

2.瞭解詞的發展簡史。

3.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學生誦讀能力。

2.着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熱愛。

2.感受革命前輩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熱情。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以樂景寫哀,景中寓情,情中顯志。從詞中可以感受到詞人的心情是惆悵的,寫的又是寒秋景物,卻毫無過去一般舊詩詞裏的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是活潑、美好的。原因在於越寫山河的壯麗,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詞人正是在這不一致中突出了強烈的革命精神。當然,這裏面也含有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感情。

2.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

3.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爭”字、“擊”字、“翔”字等都極爲準確精當。

【解決辦法】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誦讀。

2.補充古詩文(小說、戲劇)中學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證。

3.精講必要的歷史知識。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外提前準備:注音,細讀註解,反覆讀,完成預習作業。

2.課堂隨教師誦讀——美讀——成誦。

3.觀看多媒體。

4.自由討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課內美讀成誦。

2.通過抓住主要意象來把握內容大意。

二、誦讀、背誦

1.抽查學生朗讀,教師點評。

2.教師範讀或放錄音。   

3.全班誦讀,背誦。

三、寫作背景

1.指導閱讀詞前說明文字。

2.對下闕有關內容的解說。

這首詞寫於1925年深秋,大約是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糞土當年萬戶侯”。

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同志在長沙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的活動。特別是創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爲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四、帶着練習二,就“意象”問題作必要的點撥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詞人情思的形象。本詞的上片描寫了一幅湘江秋景圖,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現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

詞用凝鍊的語言塑造形象,表達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從釋句入手,釋句則應從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現力、含有豐富意蘊的關鍵詞、句來分析,儘量做到抽象的詩句、詞句能夠闡釋,含蓄的句子能夠解釋。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把握意象,還應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憑着聯想和想象,補充字面所沒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細節,揣摩語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並感受之,領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體字幕)

1.把這首詞和《沁園春·雪》作比較,自選角度,寫300至400字賞析短文。

2.把《沁園春·長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較賞析。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的】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詩詞鑑賞能力。

2、背誦全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對於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張繼筆下的秋天。“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維筆下清靜無爲的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王勃筆下秋天。那麼,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樣的呢?該不會只有一個秋──中秋吧!大家的秋暫時不談,欣賞完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給我們描繪的秋天後,也許你們心中的秋天會更美。

毛澤東用古典詩詞形式寫現代精神。他的詩詞,記錄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他生前同意並公開發表的詩詞有39首,其中,以“沁園春”爲詞牌的長調(91字以上)只有兩首。國中我們學習了《雪》,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長沙》。長沙是毛澤東革命人生的中國,讓我們追尋偉人的閃光足跡,走進偉人的崇高心靈。

二、背景介紹

這首次作與1925年,正是北伐戰爭的前一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發展,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農民起義。同時國共兩黨統一戰線已經確立,但革命該由哪個階級來領導完成,成爲了黨內外鬥爭的焦點。這年深秋,毛澤東來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遊橘子洲,寫下這首詞。

三、誦讀鑑賞

1、整體感知,熟悉內容:

⑴ 聽範讀正音:

舸、寥廓、崢嶸、稠、遒、遏。

⑵ 生齊讀,熟悉內容。

2、形象,理清思路──熟讀,試行背誦:

⑴ 《長沙》是一首記遊之作,共有兩段(在詞中,段稱爲闋):

上闋寫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誰主沉浮;下闋追憶往事,表現青年時代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理想,暗答了上闋的提問。思路十分清晰。

下面請同學們找出顯示思路的關鍵性詞語。

(立、看、悵、問、憶、記)

⑵ 記關鍵詞順着思路背,自由朗讀,試行背誦:

(記關鍵詞順着思路背)

檢查背誦,若不能背,說明原因可能是沒有進入意境;若能背,指出還要深入體會,具體把握情感特徵。

3、鑑賞評價: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後,我們還要深入體會,具體把握情感特徵。

⑴ 聯想設疑,製造懸念:

① 前三句交代了事情的那些要素?

(時間:寒秋,地點、人物、環境。)

② 請一位同學說說這三句話的大意:

(前3句的正常語序爲──寒秋,〈詩人〉獨立〈於〉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

③ 這裏採用特殊語序,有什麼表達效果?我們先來看看,“獨立”能否改爲“直立,站立”?

(不能。獨立不僅表明作者是一個人,同時可以讓讀者想像此人名隊湘江北去時的英雄氣概。

詩歌語言常用變序,這裏用將“獨立”置前,增強了表現力。它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物從景中推出,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發讀者生髮種種想象與聯想:

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李白“獨坐敬亭山”,閒適很,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更是超脫,那麼詩人“獨立”橘子洲頭,又要表達怎樣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圍中,聯繫“長沙”、“湘江”,我們會想見屈原“哀秋冬之緒風”,宋玉“悲哉秋之爲氣”,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審言“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詩人南下──廣州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我們接着往下看。)

④ “看”統領的七句,描寫了一幅湘江秋景圖,寫到哪些景物?

(明確:山、林、江、舸、鷹、魚:萬類。)

體會到怎樣的意境?這些景物有何特徵?

(討論提示:紅葉、綠水、鳥飛魚躍,這些景物單獨看上去也很平常,我們可以聯想到一些詩文名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從唐僧玄覽詩中化出的名句,見國中課文《鳥飛魚躍的聯想》

但詩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組合有序:或遠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總。並從數量〈萬、百〉、範圍〈遍、漫〉,色彩濃度 〈盡染、碧透〉,運動力度〈爭、擊、競〉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徵。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是一幅色彩瑰麗的圖畫,晚秋靜穆的偉大中律動着勃勃的生機,掃盡千古悲秋之氣。)

⑤ 從這壯闊的深秋意境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態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個消極悲觀的人,面對同樣的景物,可能是這樣的感嘆:秋光雖美,但寒冬將至;又或者是,秋光正好,但何日再遊?

明確: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在對大自然中萬類生物的激情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這種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具體體現在哪裏?──對家國命運的由衷關懷。所以,作者作者由觀景進而抒情,“悵”和“問”來直抒胸臆。)

這裏:誰主沉浮實際是指什麼?

(背景: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這時候,站在我們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遊人,而是一個關懷天下的哲人。

(朗讀提示:要讀出深思。)

⑵ 讀下闋:

① 下闋開頭兩句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承上啓下。“攜──憶”由寫景敘事抒情轉入到往事的回憶,過渡十分自然。

② 下面的恰字統領到“萬戶侯”。

深沉的思索自然喚起了詩人對年青時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動的思念和追憶,那是怎樣的人和事呢?(這裏給同學們補充一點歷史資料。)

1911年,18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開始了他在此地長達13年之久的求學和革命鬥爭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師讀書,常和同學在橘子洲一帶遊覽游泳;

B、1918年4月,與何叔衡創立了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爲奮鬥目標的新民學會;

C、1919年底組織和領導湖南驅逐軍閥運動。

這首詞用七句詩的語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係親密團結。

“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爲。

“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鬥行動。

“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

③ 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

④ 這首次的上片和下片是怎樣有機聯繫起來的?

大家還記的《沁園春·雪》“數風人物,還看今朝”裏的風流人物是指什麼人?

(指才華出衆,品格超羣,對歷史有傑出貢獻的人。)

⑤ 《沁園春·長沙》中的“同學少年”可算是風流人物嗎?爲什麼?

(同學少年,意氣風發,風華正茂,關心國家命運,富有鬥爭精神,是中國革命的主力,當然是風流人物。詞的下片通過些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同學少年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同學少年,藝術的回答了上片“上片誰主沉浮”的問題,這樣,上下兩片就有機的聯繫起來。)

三、整合小結

綜觀全詞,造像寫意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遊人;借景抒情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詩人;深沉發問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哲人;懷人憶事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羣戰士。

鑑賞方法:誦讀入境,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形象;瞭解抒情方式,體會情感特徵。

四、賞讀結束

放投影片毛澤東詩詞手跡,聽配樂朗誦帶。

請朗誦水平好的同學朗讀全詞,要求讀出感情。

【板書設計】

投影: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立──造像寫意──遊人 獨立深思

看──借景抒情──詩人 關懷天下 悵

問──直抒胸臆──哲人 憶舊言志 攜

憶──懷人憶事──戰士 主宰沉浮 記

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知識點 篇五

①沁園春:詞牌名。“沁園”爲東漢明帝爲女兒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園林,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爲皇后之勢,竟強奪公主園林,後人感嘆其事,多在詩中詠之,漸成“沁園春”這一詞牌。

②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說是寒秋。

③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大的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南的海洋山,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說是湘江北去。

④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小島,西面靠近嶽麓山。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所謂長島,指此。自唐代以來,就是遊覽勝地。

⑤萬山:指湘江西岸嶽麓山和附近許多山峯。

⑥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盡染,此處化用王實甫《西廂記》中“曉來誰染霜林醉”句意。

⑦漫江:滿江。漫:滿,遍。

⑧舸(gě):大船。這裏泛指船隻。爭流:爭着行駛。

⑨“鷹擊”二句:鷹在廣闊的天空裏飛,魚在清澈的水裏遊。擊,搏擊。這裏形容飛得矯健有力。翔,本指鳥盤旋飛翔,這裏形容魚遊得輕快自由。

⑩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萬類,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⑪悵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悵,原意是失意,這裏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激昂慷慨的心緒。寥廓,廣遠空闊,這裏用來描寫宇宙之大。

⑫蒼茫:曠遠迷茫。

⑬主:主宰。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沒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長,這裏指興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着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

⑭攜來:挽,牽。來,語氣詞,無實義。百侶:很多的伴侶。侶,這裏指同學(也指戰友)。

⑮崢嶸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崢嶸:本指山的高峻,此處意謂不平凡、不尋常。稠:多。

⑯恰:適逢,正趕上。同學少年:毛澤東於1913年至1918年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院。1918年毛澤東和蕭子升、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

⑰風華正茂:風采才華正盛。風華:風采,才華。茂:豐滿茂盛。

⑱書生意氣:書生:讀書人,這裏指青年學生。意氣:意態氣概。

⑲揮斥方遒(qiú):熱情奔放,勁頭正足。揮斥,奔放。《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方,正。遒,強勁有力。

⑳“指點”二句:評論國家大事,用文字來抨擊醜惡的現象,讚揚美好的事物。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指點,評論。江山,指國家。激揚,激濁揚清,抨擊惡濁的,褒揚清明的。

㉑糞土當年萬戶侯:意思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糞土,作動詞用,視如糞土。萬戶侯,漢代設置的高一級侯爵,食邑萬戶,享有萬戶農民的賦稅。此借指大軍閥,大官僚。萬戶,指侯爵封地內的戶口,要向受封者繳納租稅,服勞役。

㉒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擊水:作者自注:“擊水:游泳。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裏引用祖逖的“中流擊楫”典故。這裏指游泳。

㉓遏(è):阻止。飛舟:如飛之舟,言其迅速。

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整體賞析 篇六

此詞上闋主要寫景,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着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萬山紅遍”正是詞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詞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七句,爲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問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下闋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自然地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將無形的不平凡歲月,化爲一座座有形的崢嶸山峯,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這首詞的崇高美,是以情爲經線,景爲緯線,交織而成的。

全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表現了詞人和戰友們爲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爲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部編版高一上冊語文第一課《沁園春·長沙》課文原文 篇七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近現代〕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課文原文 篇八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