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沁園春 長沙》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沁園春 長沙》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語文 -《沁園春·長沙》 篇一

目標: 誦讀、領會; 上闕:

品味、鑑賞 秋景 絢麗多彩、充滿生機

寫景提出“誰主沉浮”

意象                  下闕:

“意” 詩人的思想感情 抒情 意氣風發、激昂慷慨

“象” 所寫的客觀物象 設問回答“誰主沉浮”

.教案點評:

以語言爲依託,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出這些詞語的豐富含義。體會上下闕的景、情、志的和諧地統一。

探究活動

?學生自願結組(3~4人)從中學《語文讀本》第三冊中選取自己喜歡的現當代詩歌中的一首,集體備課,然後將討論內容展示給同學們。形式各組自定。

語文教案-沁園春 長沙由本站會員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請註明出處!

語文 -沁園春 長沙 篇二

.教案示例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毛澤東這首詞在意象選擇上的特點及意義,從而把握詞人的寬廣胸懷和深沉的思緒。

以語言爲依託,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出這些詞語的豐富含義。

教學難點:

上下闕的景、情、志如何和諧地統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沁園春·雪》的內容,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朗讀。師問:你今天重讀這首詞感受如何,以一句話表述。

二 整體感知

1.明確本節課學習內容及學習目標

板書課題

板書:誦讀、領會;品味、鑑賞

1.  誦讀

生自讀、生齊讀,大家對某生的朗讀作評析,看該如何準確把握節奏和感情。

老師範讀或朗讀較好的學生範讀。

2.視教師和學生情況,可採用就本詞的內容、寫法或理解有困難之處質疑,根據質疑,迅速梳理,組織學生討論作答。或直接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直接組織學生學習。

① 詩歌語言的跳躍性很大,爲了表達的需要,語序往往倒裝,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們藉助想象把詩意組合起來。看看開頭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怎樣調整就更順暢一些,請具體表述出來。(深秋時節,我獨自站立在橘子洲頭,望着湘江水向北滾滾流去。)

② “看”這一領字,一直控制到哪裏?這幾句視角和寫景順序極有特色,以四人小組爲單位討論特色何在?(遠眺,近觀,仰視,俯察;先勾勒出羣山、層林、江水、船隻、雄鷹、游魚……,然後染色“盡染”“碧透”色彩鮮豔豐富美麗,最後賦予動態“擊”“翔”“競”……)動詞用得好,爲什麼好?作者筆下的秋景給我們的總體感覺是什麼?(絢麗多彩、充滿生機)

③ 聯繫我們曾經學過的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筆下秋景,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作者對景物的選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於立益,同時也與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氣度、經歷關係密切。毛澤東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偉人,是胸懷大志的傑出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範,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

④ 有同學說“上闕就是純寫景”,你也這樣看嗎?請結合課文具體分析?(宇宙萬物給在秋天裏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長,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面對此景,詩人不由發出“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通過詢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自然聯想到人類社會。形象地寫出了詞人關注國家命運,寫出了詞人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寫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⑤ 上闕提出“誰主沉浮”,下闕怎樣回答的?(小組討論明確)

(“攜來”兩句,寫出就在這橘子洲頭,詞人曾與許多戰友聚會、遊覽,度過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自然從上闕的舊地獨自重遊,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恰”統領中間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最後三句,以設問作結,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誰主沉浮”。主宰國家命運的,應是以天下爲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蘊含着意氣風發的豪邁之情,抒情中顯露出主宰沉浮的凌雲壯志。)

⑥ 聯繫“時代背景資料”,突破難點,體會本詞景、情、志如何和諧統一的。

齊聲誦讀全詞。

所謂“意”是指詩人(創作主體)的思想感情,所謂“象”是指所寫的客觀物象(創作客體)。詩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爲可以感知的形象符號,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的融合。

板書設計:

語文 -《沁園春·長沙》 篇三

【教學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與聯想,實現“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主動積極地感受詩詞意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已的看法並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鑑賞詩詞的能力、方法,並且能夠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難點】

一、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重、難點)

二、瞭解詞的結構及有關知識(重點)

三、指導學生掌握鑑賞詩詞方法,訓練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難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對於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與感受:(幻燈片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憂國傷己)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清靜無爲)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少年壯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九霄。(老而彌堅)

二、誦讀(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習全文

1、前三句點明瞭時間、地點及人物

寒秋,(我)獨立橘子洲頭,(看)湘江北去。

問題:寒秋作何理解?

明確: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賞析由“看”字領起的秋景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綠色給人以活力

(百)舸――(爭)流 競爭給人以動力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要點:“擊”透出猛、勁;“翔”突出輕、快。這遠比用“飛”與“遊”好得多。

練習一:在下面橫線處填入適當的動詞,並說明理由。

虎――深山,魚――潭底,駝――大漠,雁――長空

奔 擊 行 嘯 翔 遊 鳴 走 排 藏

3、用一句。總結性的話概述此秋景特徵:

萬類霜天競自由。

4、面對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麼?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小結:此上闋由景生情,表達了一個胸懷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壯志。

5、齊讀下闋,說說這段爲我們塑造了怎樣的少年形象?

明確:風華正茂,意氣奔放,指點江山,胸懷天下,糞土當年萬戶侯。

6、問題:上、下闋的最後一問是否相同?若不同,則請說明。

明確:上闋爲設問,引出下文;下闋爲反問,迴應前文。

四、結合《沁園春·雪》,引導學生了解有關詞知識。

與學生同背《沁園春·雪》,並出示此詞全文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問題:仔細分析這兩首詞,談一談它們在結構上有什麼相似點?

明確:字數相同,相應位置的結構相似,韻腳相同。

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後段十二句。一般呈現出雅馴典重、曠達疏放、豪邁悲壯的風格。

練習二:根據有關詞的知識,從選項中選出恰當的一項:

沁園春 蘇軾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晨霜耿耿;雲山離錦,朝露溥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呤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A、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B、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C、漸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D、漸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五、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瞭解作者作品特點:氣衝斗牛,胸容天下。

練習三:閱讀以下兩首詩,請說一說哪一首是毛澤東作品。

詠蛙

果然生就大肚樣,會有人來下池塘。人靜夜寂叫荷葉,“不是膽小是謙讓。”

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詠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獨臥地上似虎形。春來我不先張嘴,哪個魚鱉敢吭聲?”

六、小結、作業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從本首詞中悟得一些,並能給你們的生活一點幫助,中那將是一大幸事。

請仔細誦讀本詞,並能熟練背誦。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九霄。

練習一:在下面橫線處填入適當的動詞,並說明理由。

虎 深山,魚 潭底,駝 大漠,雁 長空

奔 擊 行 嘯 翔 遊 鳴 走 排 藏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練習二:根據有關詞的知識,從選項中選出恰當的一項:

沁園春 蘇軾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 ,晨霜耿耿;雲山離錦,朝露溥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呤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A、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B、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C、漸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D、漸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練習三:閱讀以下兩首詩,請說一說哪一首是毛澤東作品。

詠蛙

果然生就大肚樣,會有人來下池塘。人靜夜寂叫荷葉,“不是膽小是謙讓。”

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詠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獨臥地上似虎形。春來我不先張嘴,哪個魚鱉敢吭聲?”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確立

《沁園春·長沙》是《成人中等學校高中課本·語文》(上冊,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單元第一課。這一單元教學要求爲兩大點:一是瞭解詩詞的一般知識,提高鑑賞詩詞的能力;二是學習詩詞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圍繞這兩點,我定下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與聯想,實現“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主動積極地感受詩詞意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已的看法並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鑑賞詩詞的能力、方法,並且能夠了解詞的有關知識。其中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是重、難點;瞭解詞的結構及有關知識爲重點;指導學生掌握鑑賞詩詞方法,訓練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爲難點。

二、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分析

學習詩詞,首要在於營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氛圍,以便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詩詞形成一種感性認識。爲此,在導入這一環節中,我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鑑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由此,我採用誦讀方式,幫學生疏通字詞,解決詞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再次,在詩詞中,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膚,是可感,可親的;情是景的靈魂,是輕靈,飄渺的。因此,解讀詩詞的捷徑就是從賞景入手,進而把握詩情畫意,進而瞭解作者。基於這一認識,在教學中,我着重落實了對於本詞的秋景賞析但又不侷限於對景的分析,更在於引導學生體察詞情、詞境。另外,在詩詞賞析之中,必須重視詩詞遣詞造句的特點,因而,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訓練,以讓學生對此有所感悟。在達到這些目標之後,再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筆下的文章特點,進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對詞的結構及特點在國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爲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沁園春·雪》,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試着歸納出詞的一些特點,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有關知識,並通過訓練加以強化。第五,有這麼句古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又有這麼一句話“好讀書,不求甚解”,都說明了誦讀的重要性。因而,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加強誦,力求達到當堂背誦本詞的目的。

三、簡要說明教學方法

基於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動手、腦及發展學生能力的目標,本課中,我基本上採用以學生爲主體,開拓學生思路,放手讓學生動手的師生互動教學方法。在此,必須說明一點:師生互動是這節課教學方法的精髓,是一個互輔互促的動態過程。

四、教學反饋(課後補充說明)

兔邊分玉樹,龍底耀銅儀。會當同鼓吹,不復問官私。

沁園春長沙 篇四

高中語文教案:1.1《沁園春•長沙》 (人教版必修一)

【基礎知識】

重要字音:

沁(qǐn)園春百舸(gě) 崢(zhēng)嶸

寥廓(kuò)揮斥方遒(qíu) 漫(màn)江 攜(xié)來 浪遏(è)飛舟

多音字:

汗水 可汗 數字數典忘祖 數見不鮮

重要字形:

沁香 分泌 謾罵 漫江惆悵 爲虎作倀 蒼茫 滄桑 阻遏 碣石

重要詞義:

崢嶸:本義形容山勢高峻突出,引申爲不平常。

揮斥方遒:熱情奔放,勁頭十足。遒,強勁有力。

激揚:激濁揚清,批評壞的,褒揚好的。

近義詞辨析:

寥廓:(天空)高原空曠。

遼闊:(土地海洋等)遼遠廣闊。

意氣: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觀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

義氣:由於私人關係而甘於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如講義氣。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滾滾洪流,不可遏止。

文學常識:

詩歌:古代文學體裁之一,起源於古代勞動。《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了我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戰國時期在南方出現的楚辭體代表作《離騷》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的先河。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爲界,詩歌分爲新體詩和舊體詩。“五四”以前的詩歌統稱爲舊體詩,其中舊體詩又以唐代爲界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唐代以前的詩歌統稱爲古體詩,近體詩從唐代纔開始興起。古體詩和近體詩的主要區別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韻、講究平仄、對仗。近體詩又分爲律詩、絕句和排律。律詩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絕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五四以後興起的新體詩也有格律詩和自由詩之分,其中用舊格律填寫新內容的稱爲格律詩,像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其它的稱爲自由詩,像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詞:是詩歌的一種。詞的全名爲曲子詞,是與曲調相諧和的唱詞。詞起源於隋唐之際,隋代已有聲腔,曲調,但不見曲子詞。到了唐五代開始出現發間曲子,也就是有了樂譜後而按譜寫詞,名爲曲子詞,後簡稱爲詞。現存最早的民間曲子詞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經室中發現的敦煌曲子詞。現存最早的文人詞是李白的《憶秦娥》和《菩薩蠻》。因而李白被尊爲“百代詞曲之祖”。詞發展於五代,到了宋代發展到頂峯。根據風格特點,詞有婉約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數,詞有小令、中調和長調之分。

【文本釋要】

這首詞作於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期間,重遊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瞭時間、地點和特定環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時節,獨自一人佇立在橘子洲頭,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個“看”字,總領七句。遠望羣山,重重疊疊的樹木遍染紅色。近看湘江,滿江秋水碧綠澄澈,船隻爭相行駛。仰望天空,雄鷹有力地翱翔。俯視水中,魚兒歡快地暢遊。宇宙萬物都在這秋天裏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這幾句,詩人描繪了在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爲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千,不禁發問: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纔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這一問道出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橘子洲曾是詩人與衆多革命同志聚會的地方,它見證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舊地重遊,自然引起詩人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一個“恰”字,總領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學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鬥志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評論,經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這幾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遊泳,儘管風高浪急,連船隻行進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卻以同洶涌的急流拼搏爲樂。這裏以設問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這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回憶了往昔的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爲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爲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青年革命

【疑難點撥】

1.這首詞既寫景又抒情,說說作者通過寫景抒發了什麼樣的情感。

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寫景抒情詩文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即在景物描寫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詞中分別寫了山、林、江、舸、鷹、魚;又分別描繪了它們的特徵,如紅、染、碧、流、擊、翔;再突出它的數量、程度、範圍,如萬、層、漫、百、長、淺;再展示它們的空間位置,如空中、水底、遠、近、高、低等。最後由點到面,“萬類霜天競自由”,用一個“競”字寫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澤東眼中的秋,呈現出了一種色彩斑斕、生機勃發的美,一種催人奮進、給人力量的美。面對這樣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澤東抒發了改天換地的壯志豪情,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浩嘆。

2.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句詩與前面的秋景有什麼關係?由讚美秋景到提出問題,其中內在的聯繫是什麼?

答:在前面描寫秋景的基礎上,詩人甩開了“景“,一下子提出”誰是大地的主宰“這樣一個問題,由自然景物過渡到對社會的思考,這兩者之間的相通之點就是以奮鬥求生存。自然界中的“萬類”尚且不畏寒冷而“競自由”,顯示自己生命的力量,何況我們有思想有壯志的青年?這一問,顯示了青年毛澤東以天下爲已任的宏大胸襟。

【課外鏈接】

《沁園春長沙》賞析(嚮明)

1.萬山紅遍,一派壯麗秋景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於外在方面,體現爲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爲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繫起來,讚歎:“大哉!堯之爲君也。巍巍乎,唯天爲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澤東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爲鮮明。《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這首詞上半片着重寫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裏。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嶽麓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嶽中由綠變紅的烏柏、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豔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萬里無雲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裏,魚羣擺動鰭尾,任意遨遊。作者以短短四句詩,描繪出一幅立體的寥廓萬里、絢麗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當代嶺南畫派大家關山月濃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圖。不愧爲“驅山走海置眼前”(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咫尺應須論萬里”(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的大手筆。它與作者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雪》所描繪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均是雄奇偉麗的全景式風景畫。

2.風華正茂,一段崢嶸歲月

崇高美表現於內在方面,則爲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這種抒發,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作者想起當年曾和同學、朋友,在橘子洲一帶散步、游泳,暢論天下大事的情景,回憶起那一段難忘的崢嶸歲月。

這首詞寫於1925年深秋。大約是在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所寫的。毛澤東同志從1911至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羣山中聳峙的一座又一座崢嶸的高峯。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在這崢嶸歲月裏,作者和他的同學如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熱情奔放。詩人巧妙地化用了《莊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的意境,來形容新時代的青年從舊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自由奔放的胸襟。(揮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當旺盛有力的意思。過去有人解釋“揮斥”爲批判駁斥,“方遒”爲專家權威,是不準確的。)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是對“崢嶸歲月”“揮斥方遒”的進一步具體化。面對“萬山紅遍”的美景,他們既讚歎錦繡河山的壯美,又悲憤大好河山的沉淪。於是,發表激濁揚清的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鄙視當時的“萬戶侯”──軍閥如糞土。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同志在長沙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的活動。特別是創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爲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這些既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具體內容,又是寫作這首詞的時代背景。瞭解這個背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體會詞中閃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靈的美的光芒。

3.中流擊水,一腔拿雲心事

“少年心事當拿雲。”(李賀《致酒行》)詩人和同伴們的拿雲心事,從“攜來百侶曾遊”到“糞土當年萬戶侯”,可說是 直抒胸臆,盡情傾吐,如長江大河,滔滔而下,氣勢磅礴,痛快淋漓。在結尾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則是採取象徵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雲壯志。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一種解釋認爲“擊水”爲游泳,在激流中奮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擋了飛速前進的船舶。我總感覺這一意境與作者讚揚“百舸爭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傾向於“中流擊水”即“中流擊楫”的轉化。《晉書•祖逖傳》: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來“中流擊楫”就成了立誓復興祖國的代詞。在這裏正表示詩人要在新時代的大潮裏,乘風破浪,鼓槳前進,立誓振興中華的壯志豪情。使人讀後彷彿聽到了一顆愛國愛民的赤心,在怦怦躍動,從而感受到一種偉大胸懷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劉勰說:“繁採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龍》)謝榛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爲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四溟詩話》)這首詞較好地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雖着重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着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則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片的抒情樂章。

下半片雖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爲一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峯,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爲經線,景爲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選自《毛澤東詩詞鑑賞》,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刪節)

【教材練習】

一、反覆朗讀並背誦這首詞,注意把握情感和節奏。

答:朗讀前可先劃分節奏,標出停頓、重音和韻腳,再儘可能把自己想像成站在橘子洲頭的青年詩人,面對大好秋色,然後吟誦這首詞。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這首詞的感情基調,理解詩人的情懷,從而更準確地讀出這首詞的意蘊。

二、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詞所描寫的湘江秋景,看看詩人主要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思緒;詞的下片轉到“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圍繞“同學少年”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懷?

答:上片通過寒江、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霜天競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社會的樂觀態度和壯志豪情。下片寫了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擊水中流、浪遏飛舟的同學少年,表現了“同學少年”以天下爲己任、改造舊世界、創造新天地的戰鬥精神。

三、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的詩人、書法家。課外欣賞毛澤東的詩詞和書法作品,並與同學交流心得。

答:毛澤東創作的詩詞,大多有他自己的書法手跡留世,這就便於把他的詩詞和書法結合在一起來欣賞。欣賞時,要使學生感受到毛澤東詩人的豪情、書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浪漫是如何高度統一的。當前許多學校都開通了校園網,可以組織班上同學在網上發起專題討論,讓更多的同學瞭解毛澤東的詩詞藝術和書法藝術。同時,不妨動員學校語文老師參與其中的討論,並以此爲契機,讓校園網進一步成爲學生語文學習和交流的園地。

【大學聯考鏈接】

閱讀下文,完成第1~4題。(上海大學聯考試題)

望 海 樓①

米 芾

雲間鐵甕②近青天,縹緲飛樓白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③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

[注]①望海樓:宋時在鎮江城內。②鐵甕:鎮江古有“鐵甕城”之稱。③滄州:濱水的地方。

1、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聳立雲間,鄰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詩頷聯在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從         和           兩個方面拓展了詩歌的境界,增強了詩歌的氣勢。

3、對“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確切的一項是( )

a、登樓望江,聯想到了三峽的險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詩人的酒樽裏。

c、征帆流舸,激起詩人飲酒的豪情。

d、濤聲陣陣,引發詩人作詩的雅興。

4、這首詩的頸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

附答案:1、烘托望海樓的高峻。(這是襯托手法的運用)2、“三峽”和“六朝”,一個是地理概念,一個是年代概念,是兩個不同的緯度,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思考,所填空應該是:空間、時間。3、b

4、這首詩的頸聯所寫的角度不止兩個,如“紅日”和“白煙”是從色彩角度,“畫角”則是從聲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則是從動態的角度等,但根據題目要求只要回答出兩點就可以了。

【課內閱讀】

1.詩詞爲了押韻,往往顛倒詞序和句序。“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的正常順序本來是

a.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b.寒秋獨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c.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獨立寒秋

2.《沁園春•長沙》的上闋描繪了一幅秋景圖,能體現這幅畫面特徵的一個字是

a.盡 b.碧 c.爭 d.競

3.對《沁園春•長沙》的賞析,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詞既描繪了湘江寒秋圖,又抒發了革命者的豪情壯志。

b.這首詞描繪了深秋的蕭瑟景象,寫出了作者心中的悲涼情緒。

c.用詞準確精當是這首詞的一大特點,如“萬山紅遍”,一個“萬”字摹出了羣山疊嶂之態,“遍”字繪出了紅色的徹底。

d.從詞中可以看出,詩人和一羣同伴在長沙經歷了不平凡的歲月,見證並參與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4.對《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抒情方法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詞借景抒情,藉助豐富的想像和雄奇的畫面來表達詩人的豪情。

b.上闕對寒秋嚴霜下萬物蓬勃活躍、奮發自強的情狀做了描繪,爲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氣氛。

c.這首詞由眼前事,過渡到對景的描寫,直接抒發了詩人的豪情。

d.這首詞由眼前所見,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的感情。

【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問題。

水調歌頭游泳

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1、選出對第三個整句(即“不管……寬餘”)的分析中不正確的一項( )

a、詩人既是寫實,又是比喻。

b、詩人用比較的方法,進一步表現了在風浪中搏擊的豪邁之情。

c、詩句抒發了詩人勇敢、無畏的革命激情和鬥志。

d、詩人覺得只有與風浪搏鬥才能感到舒暢。

2、對詩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項不正確( )

a、這句話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復返,比喻時間的流逝,告誡人們,要努力創造美好的事物。

b、詩人借用這句話,是激勵自己和人民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設自己的國家。

c、這句話在詞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d、孔子的話是一個比喻句。

3、對下片第三個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西江”指的是從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長江。

b、“石壁”指計劃要建的三峽大壩,“巫山”即巫山山脈,長江橫截穿過巫山,形成著名的長江三峽。

c、“巫山雲雨”這個典故出自《高唐賦》。

d、“高峽”指巫峽,“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庫。

4、對整首詞的藝術特點的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豐富奇特的想像

b、巧妙地引用歌謠

c、借用古語來過渡和抒情

d、用神話故事來烘托祖國建設的突飛猛進

5.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紅葉(沙白)

風,把紅葉/擲到腳跟前/噢,秋天!/綠色的生命也有熱血,經霜後我才發現……

a.詩中“擲”字,寫出了秋風勁吹,楓葉零落之狀。“腳跟前”暗含了作爲抒情的主人公的“我”,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感受。

b.“噢”字委婉曲折地引出詩人的一番領悟,這領悟又可分爲兩層:第一層是一般人都有的感受,第二層蘊含了詩人獨有的感受。

c.“綠色的生命也有熱血”,“綠”一般象徵和平、蓬勃生長,“紅”一般象徵流血、奮鬥、犧牲,詩人道出了二者內在聯繫的必然。

d.詩人說是在“經霜”後才發現這一真諦的。“經霜”語涉雙關,即是對楓葉經霜變紅的實寫,又是暗喻在坎坷曲折的人生中所經受的考驗。

6.對下面一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我遙望(曾卓)

當我年輕的時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爾擡頭/遙望六十歲,像遙望/一個遠在異國的港口/經歷了狂風暴雨,驚濤駭浪/而今我到達了,有時回頭/遙望我年輕的時候,像遙望/迷失在煙霧中的故鄉

a.“狂風暴雨、驚濤駭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

b.詩的上闋是說:年輕的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很慢,遙望六十歲,彷彿非常遙遠。

c.詩的下闋是說:到了六十歲的港口,回首一望,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青春歲月有如故鄉一樣親切。

d.這首詩通過時間轉換爲空間的巧妙構思,告誡人們華年易逝,喚起人們成就學業,事業的緊迫感。

附答案:課內閱讀:1.c 2.d 3.b 4.c

課外閱讀:1.d 2.a 3.d 4.a 5.c 6.a

語文教案-沁園春長沙 篇五

語文教案-沁園春長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瞭解《沁園春長沙》《採桑子重陽》和的寫作背景。

2、瞭解詞的發展簡史。

3、《沁園春長沙》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4、《採桑子重陽》由議論而轉入寫景抒情,含哲理意味於直敘,議論,寫景之中,寓深情於秋光的宏觀概寫之內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學生誦讀能力。

2、着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熱愛。

2、感受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熱情。

3、感受革命前輩的奮鬥情懷,戰鬥豪情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以樂景寫哀,景中寓情,情中顯志。從詞中可以感受到詞人的心情是惆悵的,寫的又是寒秋景物,卻毫無過去一般舊詩詞裏的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是活潑、美好的。原因在於越寫山河的壯麗,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詞人正是在這不一致中突出了強烈的革命精神。當然,這裏面也含有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感情。

2、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

3、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爭”字、“擊”字、“翔”字等都極爲準確精當。

解決辦法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誦讀。

2、補充古詩文(小說、戲劇)中學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證。

3、精講必要的歷史知識。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外提前準備:注音,細讀註解,反覆讀,完成預習作業。

2、課堂隨教師誦讀――美讀――成誦。

3、觀看多媒體。

4、自由討論。

沁園春長沙 篇六

一、背景

這首詞的題目是《長沙》。長沙是毛澤東早年生活學習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25年,是北伐戰爭開始的前一年,全國各地工農活動風起雲涌,如火如荼。1925年1月,黨的“四大”在上海召開。大會指出,中華民族革命,必須有無產階級參加,並取得領導地位,才能取得勝利。1925年10月,毛澤東從韶山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頭,面對絢麗的秋景,回憶往昔的歲月,寫下了這首詞。

二、文學常識

詞,是我國詩歌中的一種特殊文學體裁,起源於兩漢,盛行於宋代。特點是每首詞都有詞調,叫詞牌。例如本詞的詞牌叫“沁園春”,因東漢竇憲仗勢奪取明帝女兒沁水公主的園林,後人作詩以詠其事,因此得名。詞牌與內容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有些詞在詞牌下另有標題或小序,表明主題或寫作緣由。

三、預習檢測(請給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園春(qìn) 百舸(gě) 崢嶸(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揮斥方遒(qiú) 浪遏飛舟(è)

三、閱讀訓練

1、 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

上闋寫景:描繪湘江絢爛多彩的秋色圖。 下闋抒情:抒發凌雲壯志、革命豪情。

上闋寫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闋追憶往事,表現青年時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上闋的提問。

2、 詞的上下兩闋各有一個"領"字,請找出來,並說說各領起幾句。

上闋"看"字;領起七句。     下闋"憶"字;領起八句。

用“看”字領起,一直貫到“自由”,與下闋用“憶”字領起作用一樣,均稱做“一字領起”,有領起下文的作用,直貫鋪敘七句。這種鋪陳排比的手法,也就是古人所說“賦、比、興”中的“賦”。

3、 上闋中,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什麼角度來描繪絢爛多彩的秋色圖的。

四個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個角度:遠眺、近觀、仰視、俯察。

上闋寫景:描繪湘江絢爛多彩的秋色圖,作者從眼前的山、楓林、江水等個別之景而聯想到世上一切萬物。

提問:這種寫法稱  [從實到虛]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遠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近觀)

天空:鷹擊長空 (仰視)     水底:魚翔淺底 (俯察)

4、 全詩的"詩眼"是什麼?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六、煉字煉意

1、 獨立寒秋       "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

2、 層林盡染       "染"字用擬人手法,寫出秋色之深。

3、 鷹擊長空       "擊"字顯示出雄鷹展翅奮發,搏擊大氣的強勁有力。 擊”透出猛、勁。

△ “爭”  提出:船會不會自己爭着行駛?   “爭”既寫船,又寫人,寫出了人的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  提出:能看到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動,說明了什麼?

這句與上文“漫江碧透”相呼應 ,說明作者在這裏用“翔”既寫了“魚”又寫“水”。"翔"字寫出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翔”突出輕、快。

△ “競”  以一個“競”字說明萬物爲生存,爲發展不停競爭,引導學生得出,“競”是  對前面三個動詞的高度概括。

“湘江秋景畫” 提問:這幅畫除了充滿生機還具有怎樣特徵?

“色彩鮮明”、“色彩繽紛”, “紅”、“碧”、“白”(船帆)、“黑”(黑鷹)、“藍”(藍天)。

△“紅”  引導學生得出紅色往往給人朝氣蓬勃,喜慶祥和之感。由此可見,作者當時 內心中充滿激情。

△ “碧”  引導學生得出秋天葉黃葉時,看到碧綠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的綠,那樣興奮、舒服、愉快。

這幅湘江秋景圖具有怎樣的特徵?充滿生機。紅”與“碧”:一個熱情奔放,一個明淨可愛,對比鮮明;

“擊”:飛鷹雄姿,矯健有力,更覺天空秋高氣爽; “翔”:游魚從容,輕快自如,更顯江水清澈見底。

△ “憶”  要求學生聯繫作者的經歷,尋找作者到底“憶”些什麼,以及提出作者爲何  “憶往昔”?(意在寫“今朝”,回答“誰主沉浮”)

△ “恰”  (1)讓學生談談“恰”這個領字的妙處,讓其描繪作者及其革命戰友的當年 意氣風發的畫面。

(2)老師重點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熱情奔放。

△ “曾記否”三句

(1) 讓學生分析“擊”、“遏”,領略人物的激昂豪邁。

(2) 老師重點明確作者在這三句中把整首詞的感情基調推向高潮。

(3) 讓學生體會作者“主沉浮”,“到中流擊水”的寓意。 以天下爲己任,蔑視反動派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

七、品評鑑賞

前3句的正常語序爲——寒秋,(詩人)獨立(於)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詩歌語言常用變序,這裏將“獨立”置前,增強了表現力。它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物從景中推出,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發讀者生髮種種想象與聯想

明確:上闋“看”統領的7句是借景抒情,“悵”、“問”是觸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闋的“攜”、“憶”、“記”表明是懷人憶事抒情。

A.“看”統領的借景抒情

寫到哪些景物? 明確:山、林、江、舸、鷹、魚:萬類。

體會到怎樣的意境?討論提示:紅葉、綠水、鳥飛魚躍,這些景物單獨看上去也很平常,我們可以聯想到一些詩文名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吳均《與朱元思書》) 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從唐僧玄覽詩中化出的名句,)

但詩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組合有序,或遠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總。從數量(萬、百)、範圍(遍、漫),色彩濃度(盡染、碧透)運動力度(爭、擊、競)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徵。

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則暗喻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是一幅色彩瑰麗的圖畫,晚秋靜穆的偉大中律動着勃勃的生機,掃盡千古悲秋之氣。(壯闊的深秋意境)

從這壯闊的深秋意境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態度呢?

明確: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在對大自然中萬類生物的激情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家國命運的由衷關懷。 本來秋天容易給人以荒涼肅殺、清冷慘淡之感,秋風蕭瑟,萬物凋零,所以中國古代就有着“悲秋”的傳統文化心理。秋天在那些悲秋的文人墨客的筆下是一種冷清慘淡的景象。

思考: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爲何毛澤東筆下之秋卻“別有懷抱”、與衆不同?這和詩人的哪些方面有關?筆下的秋景爲何如此絢爛多彩,充滿生機?如: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憂國傷己)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清靜無爲)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少年壯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九霄。(老而彌堅)

明確:“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秋景,實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揚樂觀的革命精神的體現。毛澤東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範,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於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詩詞充滿豪情壯志,筆下的秋景也絢爛多彩,充滿生機。

B、“悵”、“問”直抒胸臆 上闋最後三句爲小結,章法上叫“煞尾”。“

詩人立而觀景,借景抒情,蓄積的情感終於爆發爲直白的發問,昇華爲哲理的思索。這時候,站在我們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遊人,也不是普通的詩人,而是一個關懷天下的哲人。

[賞析]

聯繫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經歷,體會這一問顯示了作者青年時代以天下爲己任的壯志凌雲。這裏是體現了作者借景來抒情的藝術手法。 作者描寫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並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沁園春長沙 篇七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節課題

沁園春·長沙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⒈把握新詩與現代詩歌的概念,瞭解什麼叫做意象,初步進行詩歌鑑賞。⒉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⒊背誦詩歌。過程與方法⒈研究傳統文化與詩歌意象間的關係,進而解讀詩歌。⒉反覆誦讀詩歌,體味詩人蘊涵於作品中的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體會詩人以天下爲己任的歷史責任感。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的情景關係,體味詞中作者的感情。教學難點初步認識意象,瞭解意象在詩歌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鑑賞詩歌。

教  學  內  容

教學環節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1.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沁園春·長沙》是高中第一冊的第一課,屬於古典詩詞。這一課擔負着培養學生對古代詩詞學習興趣的重任,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再者,在這一課教與學的過程中要使學生初步瞭解中國古典詩歌的鑑賞i方法。教學本課是授人以漁的最佳時機;同時,本課的教學應該讓學生掌握古典詩詞的相關基礎知識,爲以後的古典詩詞鑑賞作準備。總之,《沁園春·長沙》是高中生學習鑑賞古典詩詞的基礎和門檻。

2.教學思路與方法:

教學思路

首先,學習詩詞要營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氛圍,以便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詩詞形成一種感性認識。在導人這一環節中,可以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鑑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由此,要採用涌讀方式,幫學生疏通字詞,解決詞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再次,在詩詞中,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膚,是可感,可親的;情是景的靈魂,是輕靈,繚繞妙的。因此,解讀詩詞的捷徑就是從賞景入手,進而把握詩情畫意,進而瞭解作者情感。在教學中,應該着重落實對於本詞的秋景賞析但又不能侷限於對景的分析,更在於引導學生體察詞情、詞境。

第四。在詩詞賞析之中,必須重視詩詞遣詞造句的特點,可以考慮設計開放性的訓練,讓學生對此有所感悟。

第五,在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對詞的結構及特點的理解較國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們可以進行比較閱讀(如《沁園春·雪》),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試着歸納出詞的一些特點,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有關知識,並通過訓練加以強化。

第六,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加強誦讀,力求達到當堂背誦之目的。

教學方法

基於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及發展學生能力的目標,本課教學採用以學生爲主體,開拓學生思路,放手讓學生動手的師生互動教學方法。師生互動是這節課教學方法的精髓,是一個互輔互促的動態過程。特別強調的是:誦讀必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3.教學準備師生共同準備與本課相關的文字和視頻資料。典例:文章的寫作背景資料,毛澤東的生平及思想資料,毛澤東遊泳的歷史資料,中國古典詩詞中寫秋的名篇名句,關於湘江的地理資料等等。教師準備《沁園春·長沙》和《沁園春·雪》的朗讀音頻資料。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宛如一枝枝綻放的奇葩,裝點着文學永恆的春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20世紀的中國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獨領風騷的大詩人——毛澤東。毛澤東不僅是全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筆挾風雷的詩人。他用古典詩詞形式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或抒情或詠物或懷古,描寫了風起雲涌、波瀾壯闊的生活,記載了中國人民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程。他的詩詞,既是他革命人生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又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我們學過《沁園春·雪》,能不能背誦一遍?從這首詞作中,我們已經感受到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和磅礴氣勢。這堂課我們學習他用“沁園春”作詞牌的另一首詞“長沙”。讓我們通過誦讀一起來品味這首詞的語言,領會它的意境,同時感受感受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導語設計之二: 對於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與感受: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憂國傷己)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清靜無爲)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少年壯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九霄。(老而彌堅)二、寫作背景介紹。1、解題“沁園春”是詞牌名,“長沙”是題目。相傳東漢外威竇憲仗勢奪取明帝女兒沁水公主園林,後人作詩詠其事,此詞牌由此而得名。又名《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一百四十字,上片四平韻,下片五平韻。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某些詞牌的命名,與創始之作的內容有關聯,但後人倚聲或依譜繼作,則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賦詞牌本意,也可以撇開詞牌本意自由發揮。詞的標題和詞牌有着嚴格的區別,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 如沁園春是詞牌,長沙是標題。2、背景現在,讓我們重溫歷史的畫面,來了解這首詞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生齊背《沁園春·雪》。﹡板書:《沁園春·長沙》毛澤東一九二五年﹡認定本課學習目標。﹡由背誦〈沁園春·雪〉導入目的在於溫故而知新。 詞:詞興起於唐,盛行於宋,配樂歌唱,句式不齊,也稱長短句。詞最初稱爲“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爲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爲“詩餘”。

詞的分類:詞分爲小令、中調、長調,這是依字數的多少來劃分的。58字以內爲小令;59至90字爲中調;91字以上爲長調。1925年2月,毛澤東同志從上海回的回到韶山,從事革命活動,軍閥趙恆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毛澤東同志祕密離開韶山,到達長沙,並獨自去橘子洲頭,是後作《沁園春·長沙》。三、誦讀感悟。大家邊看課文邊想象畫面,初步感受課文內容及詞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1,聽讀,初步感受詞的意境——放範讀錄音,聽範讀正音:舸、寥廓、崢嶸、稠、遒、遏2,朗讀全詩,進一步熟悉全詩內容⑴初讀,入境,審美感知——學生自由朗讀

⑵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詞的意境

請兩名同學分別用自己的語言把本詞描繪出來。

四、朗讀、領會,品評、鑑賞。師:詩歌語言的跳躍性很大,語序往往倒裝,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讀懂詩句的意思,還得靠讀者自己通過想象,進行合理的調整和補充。本詞的開頭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就是這樣。哪位同學能按調整好的正常語序,把三句的大意順暢地說一下?這裏將“獨立”置前,“獨立”這個詞增強了表現力。師: “獨立”能否改爲“站立”“直立”?師:對。當時,軍閥趙恆惕正在通緝毛澤東。詩人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祕密到達長沙,獨自來到橘子洲頭。一個“獨”字再現了當時的特定環境,但身處險境的詩人仍然“獨立寒秋”,坦蕩從容。這個“獨”字讓我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還記得嗎?師:背得很好。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之後,被貶永州,身處逆境時寫的一首詩,表達了詩人與惡勢力絕不妥協的心志。柳宗元是“獨釣寒江”,毛澤東是“獨立寒秋”,意境相似。當然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它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物從景中推出,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發讀者生髮種種想象與聯想: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學詩歌要知人論世,才能從更廣闊的面上理解詩歌主旨和感情。﹡出示原詞,欣賞手跡。﹡用毛澤東的手跡激發學生想象的思維和激情,更有感染力﹡用標準的範讀規範學生的朗讀節奏以及感情把握。

﹡ 師提示朗讀技巧(注意節奏的把握)。﹡反覆朗讀,深入領會本詞意境和詞人胸襟。﹡再讀,歸納概括內容、章法,品評、鑑賞。生:寒秋,(詩人)獨立(於)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生:不行。“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學生齊背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李白“獨坐敬亭山”閒適;柳宗元“獨釣寒江雪”隱逸;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超脫;而詩人“獨立”橘子洲頭,是要表達砥柱中流的氣概。這種環境,正是一位思想者最喜歡的,朱自清不也選擇了“路上只我一個人”的晚上麼?師:再接着往下欣賞,注意,這裏出現了一個“看”字,它包括哪些內容?師:對,共7句。在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一般上下闕都有一個,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這種領字。《沁園春·雪》上闋的領字是哪個?

師:對。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這裏詩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找同學來讀一下。

師:“看”是領字,要稍加停頓,以下幾句要讀得抑揚頓挫,還要注意關鍵字的重讀,要情緒飽滿,充滿興奮喜悅之情。現在大家再齊讀這7句。師:這幾句描寫了一幅湘江秋色圖:描寫的視角變換和寫景順序極有特色。前兩句“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詩人是怎樣看的?對,是遠眺,這寫的是“遠景”。接下來兩句“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詩人的視線又怎樣?這是“近觀”,寫的是“近景”。“鷹擊長空”怎樣看?寫的什麼景? “魚翔淺底”怎樣看?寫的是什麼景?師:這幾句寫山紅、林染、紅碧、舸爭、鷹擊、魚翔、萬類競,景物多而不亂,分別從四個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個角度:遠眺、近觀、仰視、俯察來寫,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現在請同學們設身處地,體會詩人“獨立橘子洲頭”,飽覽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觀賞這些秋景時的神情、動作連起來表演一下。毛主席的“手”該怎樣是倒背好,還是插腰好? “視角”的轉換是快點好,還是慢點好?對。是興味盎然地品味觀賞,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馬觀花。現在我讀這幾句,再來表演一遍好嗎?神態要自然,要從容,有偉人的氣度。師: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的花朵。”黑格爾說:“想象是最傑出的藝術本領。”接下來讓我們完整地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看誰的腦海中綻開的想象的花朵最美麗。讓我們閉上雙眼,放飛思緒,給思緒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樂的旋律,飛入這個絢麗多姿,生機勃發的世界吧!生:“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竟自由”7句。 生:望。生讀。﹡師範讀此7句。﹡生齊讀。生:放眼望去——遠眺。生:收回來——近觀。生:仰視——高景(生模仿) 生:俯瞰——低景(生模仿)﹡板書。生上臺演示。生:插腰。生:慢點好。﹡生演示。遠望千山萬嶺,楓林如染,像熊熊燃燒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發,像戰場上無數奮進的勇士。擡望眼,雄鷹舒展強勁的羽翼,翱翔長空;低眉處,魚兒自由地翕乎往來,遊戲水中……師:讓我們一起展開想象,把詩人所描繪的秋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

第一步,勾勒形態:將羣山、層林、江水、般只、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變爲彩屏,火紅的楓林,湛藍的天空,碧綠的江水……讓畫面的色彩更鮮豔,更豐富,更美麗;第三步,使畫面動起來:金風送爽,滿山的楓葉,像烈火熊熊燃燒,江水緩緩流淌,千百船隻競相踏浪穿波,雄鷹在藍天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戲……第四步,讓畫面更細緻、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譬如船上被風鼓緊的白帆,游魚閃閃的細鱗,水底的沙石……師:同學們在自己的“大腦熒屏”上看到這一切了嗎?感覺到秋色的美好嗎?嗅到秋的氣息了嗎? 師:這幾句中,你覺得哪幾個詞用得好? (從細處着眼理解詩人煉字煉意的功夫和創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來的不同表達效果)師:“染”爲什麼用得好?師:其實古人早就用過“染”這個詞,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名句。只是讀來讓人心上黯然。師:這漫山遍野像火一樣的楓林,很容易使人聯想起什麼?師;“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還會讓人聯想起哪句詩?二者有無區別呢?師: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寫出了楓林的火紅,意境開朗,把秋景寫的極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優美的寫景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則暗喻蓬勃發展的形勢,其內涵更深一層。師:“鷹擊長空”其實是說雄鷹在天空翱翔,那麼,“擊”改成“飛”可以嗎?師:“翔”改爲“遊”好像更準確一些,魚兒怎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呢?﹡放音樂。生:看到了,感覺到了,嗅到了。生:染、擊、翔。生:用了擬人手法,寫出秋色之深。生:讓人聯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勢蓬勃發展,“萬山紅遍”,大有燎原之勢。生:杜牧“霜葉紅於二月花”。生:不好。“擊”能顯示出雄鷹展翅奮飛,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生:“翔”寫出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在修辭上這叫“移用”。從物理學上講,“翔”比“遊”受的阻力小,當然更輕快自由了。說得好。“淺底”並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你想,藍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魚兒像在天空中游動,在天空中游動不是很像飛翔一樣嗎?古人就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師:其實詩句裏不光這些動詞用得精練形象,在詩人眼裏,山是萬山,林是層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萬山紅就要紅個遍,層林染就要盡染,漫江碧就要碧個透,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毛澤東用詞是多麼精妙,多麼生動傳神。據工作人員回憶:毛主席寫作時,常在屋裏踱來踱去,時而凝眉沉思,時而昂首吟哦,時而坐下來寫幾句,又搖搖頭,把紙揉成一團。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員發現紙簍裏已裝滿了大半。毛主席錘鍊語言“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值不值得學習?﹡補充練習:虎——深山,魚——潭底,駝——大漠,雁——長空 奔 擊 行 嘯 翔 遊 鳴 走 排 藏師:最後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並做了哲理性昇華。既然世間萬物都在秋光中爭着過自由的生活,在鬥爭中獲得生存自由,那麼作爲萬物之靈的人類,特別是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不是更應該競自由嗎?這實際是對被壓迫人民的一種什麼?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起來,爲生存自由而鬥爭。師:同學們看,毛澤東筆下的秋景,意象密集,但組合有序,或遠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總;並從數量(萬、百)、範圍(遍、漫),色彩濃度(盡染、碧透),運動力度(爭、擊、競)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徵,將一幅壯美的湘江秋色圖栩栩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種高超的寫作技巧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師:如果讓你用一個四字短語來概括毛澤東眼中的秋景的特點,應該怎麼說呢?是的,絢麗多姿,充滿生機、美不勝收。師: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什麼是愁?離人心上秋也。在“寒秋”的氛圍中,聯繫“長沙”、“湘江”,總會讓人想到屈原“哀秋冬之緒風”,宋玉“悲哉秋之爲氣”,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審言“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還有什麼“自古逢秋悲寂寞”、“風急天高猿嘯衰”、“草本搖落而變衰”、“秋風秋雨愁煞人”等等。我們國中學過的馬致遠的《天﹡萬→山之多;遍→紅之廣;層→林之密;盡→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爭→爭先恐後的熱鬧場面;擊→飛之矯健;翔→遊之輕快(本指鳥盤旋的神態);競→有力地突出了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值得學習。生:號召和呼喚。遠 望==>萬山紅遍(高)[羣山]近望==>漫江碧透(低)[江水]仰 視==>鷹擊長空(高)[長空]俯 視==>魚翔淺底(低)[水面]動作之勁==>爭、擊、翔色彩之濃==>紅、碧數量之多==>萬、層、百競爭之烈==>紅綠爭輝,船隻爭流,鷹魚爭樂生:色彩斑瀾,生機勃勃。﹡本段爲全詩意象集中處,要引導學生重點品味意象的特點及其對詩境的營造所起的作用。這個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詩人富有特色的語言體會意象。同時,可以讓學生比較賞析其他有關秋的詩句,加深理解意象的選取對詩人情感表達的作用。淨沙·秋思》,不也是寫秋的悲涼嗎?那麼,毛澤東筆下的秋爲何如此絢麗多姿、充滿生機嗎?爲何如此與衆不同呢?,這與一個人的什麼有關?毛澤東是一介普通書生嗎?是的,毛澤東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範,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於哪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境界開闊,氣勢磅礴,他筆下的秋景一洗古代“傷秋”之士的那種哀傷嘆息的悲酸之態,而是以生動的描寫把讀者進一個新地境界,使人心胸爲之開闊,精神爲之振奮。詩的品評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決定於人品格的高下。難怪詩人不是順勢而問“秋光正好,何重遊?”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悵寥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個“悵”字的含義十分豐富,它原指失意,這裏用來表達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緒。其實,“悵”本意是“望”,但“悵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憂的望,也就是說“悵望”這個詞包含着一種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這樣蓬勃、絢爛,而現實社會卻又是如此沉悶、黑暗,“獨立寒秋”的詩人,仰天俯地,悵望廣闊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憂。禁不住向蒼茫大地發問:誰來主宰你的盛衰枯榮?“主沉浮”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師:詩人“獨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軍閥追捕的處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懷祖國,關注着國家的前途,憂思着民族的命運,這是一種什麼心境?師:“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全詩的“詩眼”。上闋就是這樣通過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表達了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下面齊讀上闋。五、教師小結。古往今來,凡志趣超羣、報負高遠之士,常常覽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別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間時,長時間積蘊的關於生活的艱辛、社會的憂患、天地之鉅變等方面的感觸,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誦於口頭,或瀉於筆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陳子昂登上幽州臺,萬千感慨化作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登高吟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嘆時運之不濟、人生之短促。這類名篇佳作不勝枚舉。生:與氣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關。生:不是。他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傑出的政治家。﹡生討論回答,師補充。﹡比較古代文弱詩人和革命領袖不同的胸襟和氣度,從而理解詩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寫照,領會本詩流露出的詩人的革命豪情。生:主宰國家的命運,掌握民族的前途。生:是憂國憂民的心境,是以天下爲已任的心境,是革命偉人廣闊崇高的心境。﹡補充;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925年,工農運動蓬勃興起,國共第一次合作,共產黨內部關於革命領導權問題的爭論。毛澤東創作的這首詞,與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爲開闊,氣勢梗爲恢宏,哲理更爲厚重,達到了美與力的最佳融合。詞的上段,勾勒出無比壯美、充滿生氣的秋天圖畫。首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好似猛地推出的電影特寫鏡頭:我站在橘子洲頭,身軀被清寒凝重的氛圍所籠罩,腳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點明瞭時節、地點和環境,又爲下文的描寫作了非常自然的墊鋪。後面由“看”字領起,連貫直下,一氣呵成。遠望:萬山紅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視:鷹擊長空;俯察:魚翔淺底。遠近高低,盡收眼底。這是一幅充滿了強烈動感、強勁力度、濃烈色彩和個性特點的立體秋色圖。一“爭”一“擊”一“翔”,充盈着劇變之動、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靜爲動,透視着頑強的生命動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紅是“紅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數量之多:山以萬計,林以層數,舸以百論;第三是情緒之烈:紅綠兩種顏色爭輝,船隻競相前進,鷹與鷹較量,甚至連水裏的魚也要與雄鷹比試。當然,這是詞人將自己的激情注入萬物,使筆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個性色彩。特別是“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化實爲虛,兼類而及,將意境昇華爲深邃莫測卻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閃射出哲理的光輝。走筆至此,詞人的筆陡一轉彎,化景物爲情思;“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個問題你想過嗎?他想過嗎?其他的偉人想過嗎?沒有。但毛澤東想了,也問了,這是“天問”,是主宰歷史命運的世紀之問,要知道,毛澤東當時僅32歲!六、作業1.背誦全文。2.課內:意境描述——再次默讀上闕,將眼前再現的情景描述出來。3.課外:將你的“意境描述”進一步完善、豐富,寫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課下相互交流。﹡生齊讀。﹡總結本課內容,進行德育教育。

教學後記

教 學 問 題 集 錦

解 決 問 題 措 施 及 實 踐 結 果

問 題 原 因 分 析

《沁園春·長沙》教案 篇八

一九二五年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