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尋隱者不遇》教案新版多篇

《尋隱者不遇》教案新版多篇

《尋隱者不遇》教案 篇一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隱、者、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裏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3、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如,詩人爲什麼沒遇上?有沒有問問其他人?爲什麼不在那等一會兒?)

二、自學課文

1、藉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麼人,他們在幹什麼?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鬆、採;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鬆、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麼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麼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採、藥、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採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雲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鬆: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鬆。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裏。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後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採: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採摘的動作。第一筆爲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

1、開火車讀卡片(包括認識的字並用要求會的字口頭組詞。

2、讀拼音填空(先獨立完成再當堂訂正)略。

二、朗讀、背誦課文

1、個別、集體等多形式朗讀。

2、練習背誦。指導:詩從問了童子後,童子先後告訴他師父採藥,接着告訴詩人,師父就在這座山裏,不過山高雲深,我不知他在何處。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鞏固練習

1、口頭選詞填空。

師父、童子、詩人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2、完成課後練習3。

3、填空,再讀一讀。

_____,採藥去。只在此山中,_____。

尋隱者不遇 篇二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 隱 者 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裏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3.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如,詩人爲什麼沒遇上?有沒有問問其他人?爲什麼不在那等一會兒?)

二、自學課文

1.藉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麼人,他們在幹什麼?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鬆、採;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鬆、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麼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麼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 採 藥 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採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雲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鬆: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鬆。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裏"。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後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採: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採摘的動作。第一筆爲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 :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

1.開火車讀卡片(包括認識的字並用要求會的字口頭組詞。

2.讀拼音填空(先獨立完成再當堂訂正)略

二、朗讀、背誦課文

1.個別、集體等多形式朗讀。

2.練習背誦。指導:詩從問了童子後,童子先後告訴他師父採藥,接着告訴詩人,師父就在這座山裏,不過山高雲深,我不知他在何處。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鞏固練習

1.口頭選詞填空。

師父 童子 詩人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2.完成課後練習3。

3.填空,再讀一讀。,採藥去。只在此山中,。

尋隱者不遇 篇三

平淡出新奇樸實顯壯美--《尋隱者不遇》教學拾遺

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八冊第19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是歷來爲人傳誦的名篇。

短詩採用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筆墨雖不多,卻曲折有致,各具神韻。

我在教學中,覺得有如下兩點需着重體會:

一、體會詩裏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採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雲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於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麼話,詩中並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着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採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裏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着內在聯繫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松下”可見松樹的高大,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採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雲深”,既寫出了雲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爲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有條件的教師,可依照詩句將鬆、童子、“我”所在的環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一。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以上所寫兩點,只是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的一部分內容,如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串講、朗讀指導中進行教學,還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尋隱者不遇 篇四

教材分析:

《尋隱者不遇》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詩歌記敘了詩人前往山中尋訪隱者而沒有遇到這件事。課文主要寫了詩人與童子的問答,體現了隱者高潔的性格以及詩人對他的仰慕。本詩的特點是寓問於答,平白如話,意境幽遠。

學情分析:

本次教學,對象是農村的孩子,對他們來說,見識不夠廣泛,表達慾望不強。特別是剛剛從完小來的那一大部分學生,習慣了灌輸式的教學。新課標倡導,要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多元化思考、獨特性表達、創造性運用”。因此,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敢於談自己的感受,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讀課文,用自己的心靈來想問題,用自己的嘴巴來做評價。

設計理念: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記敘了詩人前往山中尋訪隱者而沒有遇到,非常失望的這件事,教學時我主要分三個板塊:一是初讀,讀順,讀出詩的味道。二是細讀古詩,理解詩意。先幫助學生採用多媒體理解“雲深”的意思。再創設情境,想象賈島和童子會說些什麼,並表演,其實就是讓學生說詩意。三是抓住意象,感受隱者的形象。爲了使學生能感受都隱者的正直、高大、心懷百姓的形象,我將詩中的景物與隱者聯繫起來,從而使學生很容易體會隱者的心懷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能理解古詩,理解“不遇”、“言”、“雲深”等詞語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情與境,從而瞭解詩中事,領略詩中景,感悟詩中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古詩的教學,理解詩中隱者的形象,感悟隱者的情懷,感悟古詩選詞煉句的精妙和豐富的內涵,從而受到美得薰陶。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朗讀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隱者的形象,感悟隱者高大、正直、心懷百姓的情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質疑解題

1、自經典誦讀以來,我們背過許多的古詩,你能背幾首大家聽聽麼?(學生自由背)

[設計意圖]:背誦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爲學生理解古詩起到定向發動的作用。

2、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

板書課題:尋隱者不遇

讓我們一起來美美的讀讀課題吧。(齊讀課題)

3、你知道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誰麼?你瞭解他多少呢?(教師相機補充)

4、解題

(1)你能用““尋”、“隱”、“遇”組詞麼?你知道它們在題目中的意思麼?

(2)誰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3)再次讀題,說說你想弄清楚哪些問題啊?

[設計意圖]: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疑,不光讓學生理解了題意,而且也爲這首詩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讀得有點詩味。

1、過渡:下面我們就來讀讀詩句,看看你們剛剛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從中找到答案。

2、這首詩每位同學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達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錯,字正腔圓。

第二遍:要讀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讀出詩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學生練讀古詩)

[設計意圖]:三遍朗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了不盡相同的訓練要求,大家可以擇其達到的要求來做。

3、指名學生讀,速記點評,注意鼓勵學生。

4、字音大家都讀的很準了,再讀古詩,看看古詩寫了些什麼呢?你覺得這首詩該怎麼停頓呢?

(提醒第二句停頓“言||師|採藥去”)

[設計意圖]:古詩的停頓並不是句句停頓的格式都一樣的,有些故事要根據意思來停頓。這首詩的第二句就有一些特別,讓學生根據句意來停頓,無形中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5、指導朗讀古詩,讀出節奏。

[設計意圖]:語文是“語”和“文”的結合,語文教學讀是根本,要實實在在地把課文讀通。

三、細讀古詩,理解詩意。

1、讀了這首古詩,你有不懂得字詞麼?提出交流。

多媒體出示:一座山,山上雲霧繚繞。相機理解“雲深”。

2、角色扮演,在對話中理解詩意。

(1)賈島到山中去尋訪聖賢之士,沒有找到,卻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體出示:賈島與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圖)

(同桌中一位扮演賈島,一位扮演童子,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表演問答)

[設計意圖]:多媒體插圖的展示,創設了情境。同桌的表演使學生很快的進入到情境中,爲理解詩意做好了鋪墊。

(3)指名學生上臺表演。

(4)他們精彩的表演讓我彷彿身臨其境,這樣情景詩人是怎麼寫的呢?

(5)多媒體出示古詩,教師範讀。

同學們,讀讀吧。爭取能讀出詩中的情景。

學生練讀,然後指名學生試讀。

[設計意圖]:老師入情入境的範讀,感染着課堂的每一個人,將學生帶進了詩的意境之中了。

3、賈島在和童子的對話中,他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帶着這樣的情感變化,我們再讀讀古詩吧!(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沒有情感的語言文字,是一種詞藻的堆砌;沒有真情的語言文字,會顯得非常的蒼白無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動,語言文字抓得再紮實,也是不到位的。從一定的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就是一種情感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真我”,露“真情”。當然,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感受課文的情感因素時,不可忽略了教師的示範和影響,教師應成爲“課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態、語言、情緒等去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使他們和課文同悲、同喜、同激動、同平靜……只有這樣自外到內的學習,才談得上提高語文素養,纔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

四、抓住意象,感受隱者的形象。

1、過渡:詩人尋訪隱者,結果沒遇到,詩人很失望。那位隱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竟然令詩人如此仰慕?再讀古詩,看看能不能從古詩中找到答案。

2、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雖然在詩中沒有寫隱者,但詩中所寫的景物卻與隱者有密切的聯繫。找出詩中所寫的物,看看它們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們和隱者聯繫在一起,你會有新的發現。(學生再讀古詩)

3、隱者隱居起來是不是並不關心這個社會,不關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過悠閒清靜的生活呢?你們在找找看隱者幹什麼去了,你從中讀懂了什麼?

4、學生交流,教師稍作點撥。

(採藥,治病救人,心繫百姓,不辭勞苦,菩薩心腸)

5、多媒體出示,總結回顧。

這就是詩中的隱者啊,他像松樹一樣(     ),像白雲一樣(     )。他去深山採藥,救死扶傷,他心裏裝的是(       )他就像雲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薩!

[設計意圖]:對詩中景物特點的分析,有助於學生理解隱者的內心。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隱居起來的世外高人啊,才華橫溢,胸懷寬廣,悠閒灑脫。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高人呢?

六、作業。

將《尋隱者不遇》這首詩寫成一篇300字的小故事。

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賈 島          隱 者

滿懷希望       正    直

失    望       高    大

一線希望       純    潔

徹底失望       心繫百姓

教學反思:

這首詩主要寫了賈島去山中尋找隱者,結果沒有找到的一件事。讓學生感受隱者的形象是古詩的難點。教學時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找出詩中所寫的景物,並說說這些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學生能比較容易的說出“山”的“高大”、“雲”的“純潔”,“鬆”的“正直”、“四季常青”。接着學生思考:這些景物與隱者有什麼聯繫呢?對於這個問題學生說不出來,於是我引導學生:隱者上山幹什麼去了?他做這些是爲了什麼?隱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竟然令詩人如此的仰慕?指導學生把隱者與前面的雲、山、鬆各自特點相結合,學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隱者的正直、高大、純潔、心繫百姓的形象了。

尋隱者不遇 篇五

初讀古詩交流資料

還未開課,悠揚婉轉的笛聲在課堂上空飄蕩,屏幕上,遠山、叢林、碧潭……那麼悠遠、靜美。

孩子們微微閉着眼睛,完全進入了意境,臺下一千多名與會者期待的目光注視着講臺,整個大廳靜靜的、靜靜的……只見執教的張筆春老師優雅地來到孩子們中間,一會兒摸摸這個的頭,一會兒拍拍那個的肩,一會兒又親親這個的臉。孩子們一臉幸福地笑着,老師和孩子之間是那麼融洽、和諧,情誼融融……臺下的聽課老師看到這一幕,無不爲之感動,都讚許地直點頭。

“鈴……”上課鈴聲響了。課,在詩意般的氛圍中開始了——

師:中華民族有着悠遠的歷史,在漫漫的歲月長河中,留下了無盡的寶藏和智慧。我們的土陶藝術,我們的國畫,我們的書法,我們的民樂,我們的文學,構成一座宏偉精深的寶庫!古詩,就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絢麗斑斕的瑰寶。你們聽:

[笛聲悠悠,寧靜的畫面上出現《尋隱者不遇》的詩句,漂亮的童體字從四面八方飛入,經過一番碰擠後,排列成整齊的四行,還熠熠生輝。動情的配樂詩朗誦在耳畔響起……]

孩子們驚喜的目光注視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動。

師:能與老師一起輕聲朗讀嗎?

孩子們早就按捺不住了,搖頭晃腦地讀起來。坐在後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來了,還邊讀邊比畫。聽課的老師們開心地笑了。

(續)[民樂還是那麼悠揚,畫面還是那麼寧靜、悠遠。]

師:多美的畫面,多美的意境!我們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心境來學習這一首古詩呢?

咦,怎麼提這樣的問題?臺下的老師們吃驚地看着張老師。孩子們側着腦袋思考着,一秒、兩秒、十秒,孩子們的眼睛一亮,一個個直接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生1:我認爲應該用熱愛的心境來學習!

生2:我認爲應該用欣賞的心境來學習!

生3:我認爲應該用讚美的心境來學習!

生4:我認爲應該用輕鬆的心境來學習!

生5:我認爲應該用深沉的心境來學習!

生6:我認爲應該用平靜的心境來學習!

生7:我認爲應該用激動的心境來學習!

生8:我認爲應該用陶醉的心境來學習!

生9:我認爲應該用愉悅中又有憂愁的心境來學習!

孩子們紛紛爭搶着發言,課堂氣氛活躍極了。

師:好!讓我們帶着各自的心境,走進今天的學習中。張老師特意送給你們一個環節,準備讓你們在這中間感受愉悅的心境是什麼味道。

大約停了十秒鐘,老師故作神祕地:

課前我們一起商量過要做兩件事,沒忘吧?

孩子們驚喜地大聲叫:沒忘!

一個小男孩站起來大聲說:第一件事收集資料,第二件事擴大閱讀。(沒搶到機會的孩子失望地搖了搖頭)

師:現在要你們選擇,展示這兩樣成績,你們願意先展示哪樣?請說明理由。

生1:我願意先展示收集資料,因爲收集資料比較有趣,我就喜歡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擴大閱讀,因爲讀書的過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兩種觀點的孩子們紛紛站起來發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這時候,張老師微笑着比比手勢。

師: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說服另一部分同學才行哦!

(孩子們又激動起來)

生1:收集資料的過程非常辛苦,擴大閱讀卻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後甜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呢?

生2:同學們,我有個小祕密要告訴你們(故意停頓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說嘛,快說嘛!)想知道嗎?請跟我們一起展示收集資料吧。

(終於,孩子們達成一致意見:先展示收集的資料。)

抒情優美的古箏曲那麼輕那麼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蒼松、書童,那麼靜那麼美……

師:行,準備好,展示收集的資料。

收集了作者資料的,請到講臺的左邊;

收集了古詩解釋的,請到教室的中間;

收集或準備了其它資料的,請到教室的後邊。

短短几十秒鐘時間,孩子們飛快地找到了小組。課堂臨時組建的合作學習小組成立了。張老師就像一位指揮家,用眼睛快速“掃描”完三個學習小組後:

師:這麼大的三個組,沒組長可不行,每組儘快推選一位組長吧。(很快,小組內通過自薦和推選,每組內都有一位孩子高高舉起了小手。)幾位組長,請跟張老師見見面吧!

師:請組內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出書寫手及主講人,然後由組長組織大家交流資料,時間:三分鐘。

小組內,一會兒在舉手,一會兒在鼓掌,然後,各小組開始了激烈而又緊張的交流。只聽見這兒在叫:張老師過來一下;那兒又附在老師耳邊悄語……最後,有的小組的孩子一陣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師:(巡視教室一圈,見所有孩子都安安靜靜地回到了座位。)準備彙報吧。聽清要求:

1.彙報時,小組成員集體上臺,如果不願意上臺,也可以不去。組長需介紹本組分工情況,推選一位聯絡員協調書寫手與主講人的速度。

2.需書寫的內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書寫手自己確定,又可以小組成員商量,還可以請老師當參謀。我個人認爲左邊寫古詩,右邊寫解釋比較好。

3.主講人需講出資料的出處、來源。組內的其它同學可以作補充,其它組的同學,除了認真傾聽外,更要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一個小組的同學上場了,他們展示的是:收集的詩人賈島的相關資料。書寫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寫上了詩的題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彙報的同學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組長介紹本組的分工情況,接着,主講人上前一步介紹了賈島的生平、相關詩集、寫《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的情況。書寫手站上了小凳子,一邊聽主講人講解,一邊在黑板上進行記錄。主持人講完後,組長問:請問我們組的同學還有補充嗎?組內的同學作了相應的補充後,組長便宣佈“彙報完畢”。

第二個小組彙報的是關於古詩內容的理解情況。這一個小組幾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這一組有四位書寫手,也有四位主講人。當主講人講到哪一行詩的內容時,一位書寫手在黑板的右邊寫古詩,另一位書寫手馬上在黑板右邊相應的位置寫下了古詩的解釋,聯絡員忙得跑上跑下,由於孩子們收集的資料的出處不同,下面的同學也紛紛站起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整個課堂完全成了孩子們的天地。張老師一直參與其中,並起着組織、協調的作用。

“咦!寫古詩、寫解釋,和過去有什麼不同?”

“當然不同!這可是學生自己在學嘛……”

兩位老師小聲的議論着。

第三個小組的孩子走上了講臺。一位個子高挑的女孩子向大家介紹:爲了收集這首古詩的中英文對譯,我們跑遍了成都的大小書城,可是,結果同樣是失望。很多古詩都有英文翻譯,爲什麼這首古詩沒有呢?我們中間好多同學都準備放棄,但是,我們不甘心。於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學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國了嗎,他爸爸還是博士生呢,我們何不找他呢?經過一番商量:我們撥通了美國長途,叔叔爽快地答應了我們,曾望還在電話裏激動得大叫,說他想回來上這堂課呢。叔叔通過e—mail把這首詩的翻譯發給了我們,現在,我就請咱們班的英語高手讀給大家聽聽。一位精幹的小男孩站出來,接過一張單,讀了起來,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講臺跟小男孩一起讀,總算流暢了。下面的孩子紛紛要求他們教讀,於是,課堂一片琅琅。小書寫手飛快地在黑板上寫着英語,還忍不住大聲跟着讀,聽課的老師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讀了起來。

不到十五分鐘,課就好像接近尾聲了。剩下的時間如何安排呢?聽課的老師心中不由得嘀咕起來。張老師一臉地自信走上了講臺:

師:到現在爲止,我們已經弄明白了這首古詩的內容和含義。其實呀,好多同學在上課前就明白了古詩的意思。浪費了你們的時間,對不起了。(張老師面對孩子們,真誠地鞠了一個躬。老師們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弄明白這首古詩,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終點,而是這節課學習的起點。(這時候,不僅孩子們一臉茫然,聽課的老師一時也回不過神來。稍許停頓後。)那應該做些什麼呢?先看同學們的板書吧。

鑑賞古詩體會意境

師:我請凡是認爲自己讀詩讀得好的孩子讀讀詩。

(幾乎全班孩子都很自信地站起來,大聲朗讀。)

師:請凡是認爲自己讀文章讀得好的孩子讀讀解釋。(一半以上的孩子站起來了,朗讀得很有情感。)

師:喜歡英語的孩子們,請你們大聲讀讀英文部分。

(幾乎全班孩子站起來大聲朗讀。)

師:請同學們評評,哪部分聽起來簡單易懂。

(孩子們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後,一致認爲,解釋容易懂,英語比較羅嗦。)

師:張老師疑惑了,這個賈島,他爲什麼不明明白白地就寫解釋,而要寫成那些詩句呢?

生1:如果我是賈島,我要表現自己與衆不同,當然,我不會寫人人容易懂的解釋,而要寫成很美的詩句。

生2:我認爲古詩讀起來非常順口,容易記,容易背。

生3:我認爲古詩很神奇,我們習作時,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達一個意思,古詩幾句就表達清楚了。

……

[屏幕上閃現着不斷變化的山水畫面,配以舒緩的民樂……]

師:同學們說得多好,古詩語言美,美在簡煉,生動;古詩節奏美,像音樂一樣鮮明、優美;古詩意境美,讓人如身臨其境,心曠神怡,陶醉其中。而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個字就表現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古詩。你們告訴張老師,怎樣才能把古詩的美讀出來?

(同桌小聲商量後,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帶着讚賞的心情讀。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詩句想象成圖畫畫面。

生4:要有鮮明的節奏感。

生5:要被古詩陶醉。

……

[屏幕顯現出一幅幅山水國畫,配以輕柔的民樂……]

師:好,在音樂與圖景中讀起來。這次讀,不是一般的朗讀,而是玩味,一樣好東西,你愛它,就會反覆地摸,反覆地看。一首古詩——我們中國的優美的古詩,我們也要玩味。同學們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讀,坐着讀,走來走去地讀,一個人讀,幾個人讀,都可以,開始吧!

話音剛落,教室裏便熱鬧起來了,同學們有的搖頭晃腦,有的做着摸鬍鬚的動作,還有的倆人對讀……各有各的姿態,各有各的表現形式。整個會場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國民樂、國畫所包圍。聽課者也不知不覺被感染了,沉浸在詩的意境之中。

品味賞玩延伸拓展

師:剛纔有兩位同學對讀。這首古詩寫得很美,又寫得很好,確實寫的是對話。主要人物是誰呢?(孩子們不假思索地齊聲回答)我們來對讀一次,張老師讀詩中的“我”,你們就是──(生齊:“童子”!)

師:這當中有好多問答都省掉了,能展開想象補充出來嗎?(四位孩子進行了補充。有的補充了賈島說的話;有的補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補充了當時的情景……)

師:我建議同桌的兩位孩子演一演,如果認爲自己還行,可以就地站起來演。

孩子們開始表演起來,有幾個孩子還跑到講臺上表演,有的孩子硬把同桌從座位上拽起來演。聽課的老師開心地大笑起來,會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我準備請兩位同桌上來演,看看誰勇敢。

話音剛落,五、六個孩子就往講臺衝,最後,機會被坐在教室中間的兩位同學搶到了。其他同學因爲另一位表演夥伴要麼動作慢,要麼害羞給耽誤了,一臉的沮喪。老師跟最先上來的同學商量,但他們不願意讓出機會,沒能搶先的同學也嚷嚷想表演。這時,張老師機智地對獲得機會的同學說:“有勞你們幫我們全班同學表演了。”轉身對沒能表演的同學說:“就差一點點,把你們的經驗告訴他們,他們會表演得更好。如果你們願意,就跟老師一起做觀衆吧”。進而,面向兩位表演者:請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工的?

師:(面向全班孩子)請同學們分別給小徒弟及詩人提提建議。

孩子們提議:詩人和童子應該交換一下,因爲詩人個子要高一點,童子個子矮一點;還提議:詩人應該拄着柺杖,摸着鬍子,童子應該天真爛漫一點。(兩位孩子進行了表演。)

師:你們認爲兩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們的建議嗎?用一句話評評演得怎樣?

(孩子們對錶演進行了一番品評,都認爲表演中融進了大家的意見。)

師:從演的當中,你對比古詩,想說些什麼呢?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來說:“好凝練呀!”張老師立刻捕捉到這一課堂上的閃光點——

師:能幹的孩子,能告訴老師您從哪兒來的這個詞語嗎?

生:(語出驚人)我從書上看到的。短短二十個字爲我們勾勒出了鬱郁蒼松,幽幽青山,活潑的書童,博學的詩人。我的感覺只能用凝練來表達。(掌聲,熱烈而持續,這是爲孩子出色的表達喝彩。)

生2:中國的古詩太美了,可惜我現在才發現。

師:孩子們,讓我們把朗讀當作一種爽心的賞玩吧!

[屏幕上國畫與書法快速交替出現,國畫爲詩的意境畫,書法爲各種字體寫的《尋隱者不遇》詩句。詩句從四面八方飛入,每一行詩的字體都不同,並且,每個字都熠熠生輝。輕柔的民樂在耳邊迴旋。]

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們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大聲背誦,有的甚至站起來邊比劃邊背誦。整個課堂氣氛再次推向高潮。

師:現在想說點什麼嗎?(孩子們臉上泛着紅光,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這就是愉悅的心境,嚐到味道了吧?還不謝謝張老師送的這份禮物。(孩子們鼓起掌來,聽課的老師也鼓起掌來。)孩子們,隨着擴大閱讀的展示,我們還將體會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孩子們用手勢比着勝利者的姿勢,激動得大叫起來。

師:能不能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先介紹!

(孩子們齊聲說“好”!)

師:我介紹的還是一首賈島的詩,能讀的,想讀的,跟我來吧!

[屏幕上出現了一扇大門,兩位古時候的小書童站於門兩邊,大門徐徐開啓,“題李凝幽居”出示在這一背景上。哇!孩子們興高采烈,輕輕地跟着老師讀起來。]

師: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賈島吟唱這首詩時,爲一個詞犯了難:“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他不斷做着“推”、“敲”的動作,正好來了一位大官,賈島沒來得及迴避,被推到大官轎前。

這時,有位同學高高舉起手。沒等老師請他,“呼”地一下從座位上站起來,大聲說:“張老師,我在收集資料的時候讀到過這個故事。”其他孩子一見,急了,又是對他擠眼睛,又是做手勢,這位同學好像沒看見似的。張老師走到這位孩子身邊,讚賞地說:“你真了不起,請你幫老師接着介紹好嗎?”孩子滿意地笑了,一陣掌聲響起,這是送給張老師的。

生: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學家──(孩子一時語塞,張老師馬上接口:韓愈。)韓愈問明白了,說:“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輕輕敲着柴門,發出清脆的敲門聲,這不好嗎?”賈島大悟,於是決定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個故事就叫“推敲”。(譁!大家又一次鼓起掌來。)

師:我們的古詩都是經過反覆推敲的,所以才那麼美,我們在習作時,也要認真推敲,寫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顯現靜止的國畫背景,抒情的輕音樂也輕輕響起。]

師:現在,終於該你們展示了。(張老師故意拉長聲調。孩子們忍不住再次歡呼起來。)方式由你們自己決定,可以是背誦,也可以像張老師那樣,通過計算機幫忙,與大家共同分享。

這一來,教室裏簡直像彙集了無數文人墨客,孩子們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們豐富的積累:有背誦唐詩的,有背誦宋詞的,有背誦元曲的;有學着詩人的樣子,一邊背誦比畫,一邊從座位上緩緩走向講臺的,也有先佔據講臺,然後背誦着、比劃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獨自背誦的,也有幾人一起背誦的,還有帶領全組齊誦的。這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剛畢,那邊“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又起;前面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後面是“天姥連天向天橫”。最有趣是,有一個學生揹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來到前臺,目不斜視地吟誦着《江南好》:“江南好,風景……”聽課教師中有人認出了他,悄悄地嘀咕開了:呀!這就是那個全區聞名的調皮大王?孩子的朗誦剛落音,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我們看到了:有好幾位聽課老師在擦眼淚,孩子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閃閃……這時候,整個會場融爲一體,全然沒有界線。只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看看錶才發現,整整過了十五分鐘。

師:孩子們,老師知道你們還想展示對嗎?可是,就快下課了,怎麼辦?

孩子們着急得大吼:我們不想下課。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師,你不看錶吧,我們不下課好嗎?整個會場靜得出奇,老師們都讚許地點頭。張老師眼圈溼潤了……

師(激動地):孩子們,我們大家一起來,大聲朗誦自己最喜歡的詩詞吧!

孩子們紛紛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大聲誦讀起自己喜愛的詩詞,和着孩子們的稚嫩的童音,會場上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師:孩子們,如果覺得還不盡興,可以將你的詩詞與同學交換,課後再讀!(耶!孩子們鼓起掌來。)這節課很快就將結束了,學到這裏,孩子們,你有什麼話想說嗎?

生1:我覺得中華文化太燦爛輝煌了,長大後,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將中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國,我是了不起的中國人,我會多讀古詩,研究古詩,寫出很美的古體詩。

生3:這節課,我知道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生4(那個調皮王):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想學習。

師:一個人得到一份收穫,與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幾十份收穫,我們今天真稱得上是一個大豐收日。

[雄壯的交響樂奏起來,屏幕上世界各國的文化標誌性建築快速閃過……]

師:這節課,我們賞讀了一首古詩《尋隱者不遇》,還讀到了其它很多古詩,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我們的文學寶庫豐富多彩,隨着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還將有更多更美的好詩好文出現。同時,我們還必須瞭解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張老師相信:未來的大文學家中,將有你們的名字!你們有這個自信嗎?

“有!”“我有!”“我們有!”

課,在孩子們激動的叫喊聲中結束……

剛下課,幾位老師就來到主席臺,找到“全國創新教育研討會”的組織者,深情地含着眼淚說:“太謝謝張老師了。我們是幾位中學教師,如果每個老師都這樣教,我們的孩子不知會有多能幹!”

《尋隱者不遇》教案 篇六

活動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3.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古詩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古詩詩句相關圖片、背景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引出題目。

1.教師講述賈島《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引出題目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島寫的一首古詩,叫做《尋隱者不遇》。

3.初步瞭解題目大意

二、初讀古詩,理解古詩大意

1.播放音樂,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幼兒欣賞

2.教師再次朗誦古詩

3.幼兒嘗試跟着教師一起誦讀古詩

4.教師解釋古詩大意

我們已經一起朗誦過這首古詩,下面來聽聽這首古詩說的是一件什麼故事。

詩人在松樹下問一童子,你師傅在哪,去幹什麼啦?童子認真的回答說,師傅採藥去了。但我只知道,師傅在這座山裏,具體在哪個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讀古詩,分段理解

1.(出示插圖).圖上畫的這兩個人是誰?(詩人和童子)

2.詩人是在哪裏碰到這個童子的?從古詩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生的地點。

教師小結:在一棵松樹下面,詩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問童子一些事情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一句。

3.這個童子與隱者是什麼關係?他是怎麼回答詩人的'?

教師小結:童子說他的師傅上山採藥去了。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二句。

4.童子的師傅到底在哪裏呢?古詩裏的那一句說到了?

教師小結:童子的師傅就在這座山裏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三句。

5.最後詩人有沒有找到童子的師傅呢?答案就在最後一句裏。

教師解釋第四句古詩的意思:山上的雲太濃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裏。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四句。

四、創設情境,表演古詩

1.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古詩數遍

2.請幼兒扮演詩人和童子表演古詩,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尋隱者不遇》教案 篇七

師:我們已經預習了這首詩,現在開始學習。

(師板書課題,並範讀全詩)

師:請同學們將這首古詩用自己的語言改成對話短劇進行表演。

(生按課文內容自由組合,分角色自編自演,興趣濃厚;師巡迴觀察,不作指導、提示,讓學生充分自主參與)

師:(20分鐘後)同學們,請停下,現在各小組注意,準備表演。

(學生齊刷刷舉起了手,有部分學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隻腳邁出了座位)

師:(鼓勵)嗯,好樣的!請A同學到前面來表演。

(A生平時沉默寡言。只請這一位同學上來,是想知道學生對古詩中角色的認識)

師:(試探性地問)你一個人表演可以嗎?

生A:不行。我想請B同學和我一起表演。

(生B也是一個學困生)

(生表演開始,師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彎着腰,步履蹣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還有人鼓掌)

(師筆錄一:彎腰、蹣珊,與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嗎?

(師筆錄二:對“隱者”身份有誤解)

生B:(一愣,可能是對“爸爸”一說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應了過來)他採藥去了。

生A:在哪裏採藥?你知道嗎?(補充設疑)

生B:在山裏。(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裏?(補充設疑)在山裏什麼地方?

生B:不曉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學和同伴B生。課堂上出現了短暫的沉靜)

(師筆錄三:學生對古詩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師用眼神鼓勵,示意繼續進行;生鼓掌,師示意靜)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裏?

生B:(用方言)曉哇地(不知道)。山這麼大,霧這麼濃,不曉得在什麼地方。

(表演完畢)

師:不錯,很勇敢,好樣的!只是有幾個……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來,並大聲地喊)有問題,有錯誤。

師:(示意“靜”)哪位同學說說有什麼問題?

生:“師”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聲爭辯)不,不,我是太慌了,“師”是“師傅”。

師:好,好,別急!“師”是“師傅”,沒錯。

生:“尋隱者”不是馱背,不可能走不動路。(表示對錶演中“彎腰”、“蹣珊”不能接受)

生:第三問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師:現在還有一點時間,請同學們討論兩個問題:一是怎樣糾正前面兩位同學表演中的錯誤:是“尋隱者”在尋“隱者”的過程中,感情有什麼變化?

(根據課文中的情景,感情變化是:興奮——失望——興奮——失望)下一次課上我們接着再來。

[教後記:將這首古詩由講讀課改爲活動課,基於兩點考慮:

一是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靈感,使其實現由猜想到認知的飛躍;

二是由此詩的寫作特點所決定,理解必須藉助想象來完成。]

尋隱者不遇 篇八

範立耘

初讀古詩交流資料

還未開課,悠揚婉轉的笛聲在課堂上空飄蕩,屏幕上,遠山、叢林、碧潭……那麼悠遠、靜美。

孩子們微微閉着眼睛,完全進入了意境,臺下一千多名與會者期待的目光注視着講臺,整個大廳靜靜的、靜靜的……只見執教的張筆春老師優雅地來到孩子們中間,一會兒摸摸這個的頭,一會兒拍拍那個的肩,一會兒又親親這個的臉。孩子們一臉幸福地笑着,老師和孩子之間是那麼融洽、和諧,情誼融融……臺下的聽課老師看到這一幕,無不爲之感動,都讚許地直點頭。

“鈴……”上課鈴聲響了。課,在詩意般的氛圍中開始了——

師:中華民族有着悠遠的歷史,在漫漫的歲月長河中,留下了無盡的寶藏和智慧。我們的土陶藝術,我們的國畫,我們的書法,我們的民樂,我們的文學,構成一座宏偉精深的寶庫!古詩,就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絢麗斑斕的瑰寶。你們聽:

[笛聲悠悠,寧靜的畫面上出現《尋隱者不遇》的詩句,漂亮的童體字從四面八方飛入,經過一番碰擠後,排列成整齊的四行,還熠熠生輝。動情的配樂詩朗誦在耳畔響起……]

孩子們驚喜的目光注視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動。

師:能與老師一起輕聲朗讀嗎?

孩子們早就按捺不住了,搖頭晃腦地讀起來。坐在後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來了,還邊讀邊比畫。聽課的老師們開心地笑了。

(續)[民樂還是那麼悠揚,畫面還是那麼寧靜、悠遠。]

師:多美的畫面,多美的意境!我們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心境來學習這一首古詩呢?

咦,怎麼提這樣的問題?臺下的老師們吃驚地看着張老師。孩子們側着腦袋思考着,一秒、兩秒、十秒,孩子們的眼睛一亮,一個個直接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生1:我認爲應該用熱愛的心境來學習!

生2:我認爲應該用欣賞的心境來學習!

生3:我認爲應該用讚美的心境來學習!

生4:我認爲應該用輕鬆的心境來學習!

生5:我認爲應該用深沉的心境來學習!

生6:我認爲應該用平靜的心境來學習!

生7:我認爲應該用激動的心境來學習!

生8:我認爲應該用陶醉的心境來學習!

生9:我認爲應該用愉悅中又有憂愁的心境來學習!

孩子們紛紛爭搶着發言,課堂氣氛活躍極了。

師:好!讓我們帶着各自的心境,走進今天的學習中。張老師特意送給你們一個環節,準備讓你們在這中間感受愉悅的心境是什麼味道。

大約停了十秒鐘,老師故作神祕地:

課前我們一起商量過要做兩件事,沒忘吧?

孩子們驚喜地大聲叫:沒忘!

一個小男孩站起來大聲說:第一件事收集資料,第二件事擴大閱讀。(沒搶到機會的孩子失望地搖了搖頭)

師:現在要你們選擇,展示這兩樣成績,你們願意先展示哪樣?請說明理由。

生1:我願意先展示收集資料,因爲收集資料比較有趣,我就喜歡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擴大閱讀,因爲讀書的過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兩種觀點的孩子們紛紛站起來發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這時候,張老師微笑着比比手勢。

師: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說服另一部分同學才行哦!

(孩子們又激動起來)

生1:收集資料的過程非常辛苦,擴大閱讀卻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後甜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呢?

生2:同學們,我有個小祕密要告訴你們(故意停頓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說嘛,快說嘛!)想知道嗎?請跟我們一起展示收集資料吧。

(終於,孩子們達成一致意見:先展示收集的資料。)

抒情優美的古箏曲那麼輕那麼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蒼松、書童,那麼靜那麼美……

師:行,準備好,展示收集的資料。

收集了作者資料的,請到講臺的左邊;

收集了古詩解釋的,請到教室的中間;

收集或準備了其它資料的,請到教室的後邊。

短短几十秒鐘時間,孩子們飛快地找到了小組。課堂臨時組建的合作學習小組成立了。張老師就像一位指揮家,用眼睛快速“掃描”完三個學習小組後:

師:這麼大的三個組,沒組長可不行,每組儘快推選一位組長吧。(很快,小組內通過自薦和推選,每組內都有一位孩子高高舉起了小手。)幾位組長,請跟張老師見見面吧!

師:請組內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出書寫手及主講人,然後由組長組織大家交流資料,時間:三分鐘。

小組內,一會兒在舉手,一會兒在鼓掌,然後,各小組開始了激烈而又緊張的交流。只聽見這兒在叫:張老師過來一下;那兒又附在老師耳邊悄語……最後,有的小組的孩子一陣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師:(巡視教室一圈,見所有孩子都安安靜靜地回到了座位。)準備彙報吧。聽清要求:

1.彙報時,小組成員集體上臺,如果不願意上臺,也可以不去。組長需介紹本組分工情況,推選一位聯絡員協調書寫手與主講人的速度。

2.需書寫的內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書寫手自己確定,又可以小組成員商量,還可以請老師當參謀。我個人認爲左邊寫古詩,右邊寫解釋比較好。

3.主講人需講出資料的出處、來源。組內的其它同學可以作補充,其它組的同學,除了認真傾聽外,更要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一個小組的同學上場了,他們展示的是:收集的詩人賈島的相關資料。書寫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寫上了詩的題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彙報的同學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組長介紹本組的分工情況,接着,主講人上前一步介紹了賈島的生平、相關詩集、寫《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的情況。書寫手站上了小凳子,一邊聽主講人講解,一邊在黑板上進行記錄。主持人講完後,組長問:請問我們組的同學還有補充嗎?組內的同學作了相應的補充後,組長便宣佈“彙報完畢”。

第二個小組彙報的是關於古詩內容的理解情況。這一個小組幾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這一組有四位書寫手,也有四位主講人。當主講人講到哪一行詩的內容時,一位書寫手在黑板的右邊寫古詩,另一位書寫手馬上在黑板右邊相應的位置寫下了古詩的解釋,聯絡員忙得跑上跑下,由於孩子們收集的資料的出處不同,下面的同學也紛紛站起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整個課堂完全成了孩子們的天地。張老師一直參與其中,並起着組織、協調的作用。

“咦!寫古詩、寫解釋,和過去有什麼不同?”

“當然不同!這可是學生自己在學嘛……”

兩位老師小聲的議論着。

第三個小組的孩子走上了講臺。一位個子高挑的女孩子向大家介紹:爲了收集這首古詩的中英文對譯,我們跑遍了成都的大小書城,可是,結果同樣是失望。很多古詩都有英文翻譯,爲什麼這首古詩沒有呢?我們中間好多同學都準備放棄,但是,我們不甘心。於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學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國了嗎,他爸爸還是博士生呢,我們何不找他呢?經過一番商量:我們撥通了美國長途,叔叔爽快地答應了我們,曾望還在電話裏激動得大叫,說他想回來上這堂課呢。叔叔通過E—mail把這首詩的翻譯發給了我們,現在,我就請咱們班的英語高手讀給大家聽聽。一位精幹的小男孩站出來,接過一張單,讀了起來,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講臺跟小男孩一起讀,總算流暢了。下面的孩子紛紛要求他們教讀,於是,課堂一片琅琅。小書寫手飛快地在黑板上寫着英語,還忍不住大聲跟着讀,聽課的老師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讀了起來。

不到十五分鐘,課就好像接近尾聲了。剩下的時間如何安排呢?聽課的老師心中不由得嘀咕起來。張老師一臉地自信走上了講臺:

師:到現在爲止,我們已經弄明白了這首古詩的內容和含義。其實呀,好多同學在上課前就明白了古詩的意思。浪費了你們的時間,對不起了。(張老師面對孩子們,真誠地鞠了一個躬。老師們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弄明白這首古詩,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終點,而是這節課學習的起點。(這時候,不僅孩子們一臉茫然,聽課的老師一時也回不過神來。稍許停頓後。)那應該做些什麼呢?先看同學們的板書吧。

鑑賞古詩體會意境

師:我請凡是認爲自己讀詩讀得好的孩子讀讀詩。

(幾乎全班孩子都很自信地站起來,大聲朗讀。)

師:請凡是認爲自己讀文章讀得好的孩子讀讀解釋。(一半以上的孩子站起來了,朗讀得很有情感。)

師:喜歡英語的孩子們,請你們大聲讀讀英文部分。

(幾乎全班孩子站起來大聲朗讀。)

師:請同學們評評,哪部分聽起來簡單易懂。

(孩子們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後,一致認爲,解釋容易懂,英語比較羅嗦。)

師:張老師疑惑了,這個賈島,他爲什麼不明明白白地就寫解釋,而要寫成那些詩句呢?

生1:如果我是賈島,我要表現自己與衆不同,當然,我不會寫人人容易懂的解釋,而要寫成很美的詩句。

生2:我認爲古詩讀起來非常順口,容易記,容易背。

生3:我認爲古詩很神奇,我們習作時,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達一個意思,古詩幾句就表達清楚了。

……

[屏幕上閃現着不斷變化的山水畫面,配以舒緩的民樂……]

師:同學們說得多好,古詩語言美,美在簡煉,生動;古詩節奏美,像音樂一樣鮮明、優美;古詩意境美,讓人如身臨其境,心曠神怡,陶醉其中。而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個字就表現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古詩。你們告訴張老師,怎樣才能把古詩的美讀出來?

(同桌小聲商量後,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帶着讚賞的心情讀。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詩句想象成圖畫畫面。

生4:要有鮮明的節奏感。

生5:要被古詩陶醉。

……

[屏幕顯現出一幅幅山水國畫,配以輕柔的民樂……]

師:好,在音樂與圖景中讀起來。這次讀,不是一般的朗讀,而是玩味,一樣好東西,你愛它,就會反覆地摸,反覆地看。一首古詩——我們中國的優美的古詩,我們也要玩味。同學們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讀,坐着讀,走來走去地讀,一個人讀,幾個人讀,都可以,開始吧!

話音剛落,教室裏便熱鬧起來了,同學們有的搖頭晃腦,有的做着摸鬍鬚的動作,還有的倆人對讀……各有各的姿態,各有各的表現形式。整個會場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國民樂、國畫所包圍。聽課者也不知不覺被感染了,沉浸在詩的意境之中。

品味賞玩延伸拓展

師:剛纔有兩位同學對讀。這首古詩寫得很美,又寫得很好,確實寫的是對話。主要人物是誰呢?(孩子們不假思索地齊聲回答)我們來對讀一次,張老師讀詩中的“我”,你們就是──(生齊:“童子”!)

師:這當中有好多問答都省掉了,能展開想象補充出來嗎?(四位孩子進行了補充。有的補充了賈島說的話;有的補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補充了當時的情景……)

師:我建議同桌的兩位孩子演一演,如果認爲自己還行,可以就地站起來演。

孩子們開始表演起來,有幾個孩子還跑到講臺上表演,有的孩子硬把同桌從座位上拽起來演。聽課的老師開心地大笑起來,會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我準備請兩位同桌上來演,看看誰勇敢。

話音剛落,五、六個孩子就往講臺衝,最後,機會被坐在教室中間的兩位同學搶到了。其他同學因爲另一位表演夥伴要麼動作慢,要麼害羞給耽誤了,一臉的沮喪。老師跟最先上來的同學商量,但他們不願意讓出機會,沒能搶先的同學也嚷嚷想表演。這時,張老師機智地對獲得機會的同學說:“有勞你們幫我們全班同學表演了。”轉身對沒能表演的同學說:“就差一點點,把你們的經驗告訴他們,他們會表演得更好。如果你們願意,就跟老師一起做觀衆吧”。進而,面向兩位表演者:請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工的?

師:(面向全班孩子)請同學們分別給小徒弟及詩人提提建議。

孩子們提議:詩人和童子應該交換一下,因爲詩人個子要高一點,童子個子矮一點;還提議:詩人應該拄着柺杖,摸着鬍子,童子應該天真爛漫一點。(兩位孩子進行了表演。)

師:你們認爲兩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們的建議嗎?用一句話評評演得怎樣?

(孩子們對錶演進行了一番品評,都認爲表演中融進了大家的意見。)

師:從演的當中,你對比古詩,想說些什麼呢?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來說:“好凝練呀!”張老師立刻捕捉到這一課堂上的閃光點——

師:能幹的孩子,能告訴老師您從哪兒來的這個詞語嗎?

生:(語出驚人)我從書上看到的。短短二十個字爲我們勾勒出了鬱郁蒼松,幽幽青山,活潑的書童,博學的詩人。我的感覺只能用凝練來表達。(掌聲,熱烈而持續,這是爲孩子出色的表達喝彩。)

生2:中國的古詩太美了,可惜我現在才發現。

師:孩子們,讓我們把朗讀當作一種爽心的賞玩吧!

[屏幕上國畫與書法快速交替出現,國畫爲詩的意境畫,書法爲各種字體寫的《尋隱者不遇》詩句。詩句從四面八方飛入,每一行詩的字體都不同,並且,每個字都熠熠生輝。輕柔的民樂在耳邊迴旋。]

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們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大聲背誦,有的甚至站起來邊比劃邊背誦。整個課堂氣氛再次推向高潮。

師:現在想說點什麼嗎?(孩子們臉上泛着紅光,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這就是愉悅的心境,嚐到味道了吧?還不謝謝張老師送的這份禮物。(孩子們鼓起掌來,聽課的老師也鼓起掌來。)孩子們,隨着擴大閱讀的展示,我們還將體會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孩子們用手勢比着勝利者的姿勢,激動得大叫起來。

師:能不能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先介紹!

(孩子們齊聲說“好”!)

師:我介紹的還是一首賈島的詩,能讀的,想讀的,跟我來吧!

[屏幕上出現了一扇大門,兩位古時候的小書童站於門兩邊,大門徐徐開啓,“題李凝幽居”出示在這一背景上。哇!孩子們興高采烈,輕輕地跟着老師讀起來。]

師: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賈島吟唱這首詩時,爲一個詞犯了難:“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他不斷做着“推”、“敲”的動作,正好來了一位大官,賈島沒來得及迴避,被推到大官轎前。

這時,有位同學高高舉起手。沒等老師請他,“呼”地一下從座位上站起來,大聲說:“張老師,我在收集資料的時候讀到過這個故事。”其他孩子一見,急了,又是對他擠眼睛,又是做手勢,這位同學好像沒看見似的。張老師走到這位孩子身邊,讚賞地說:“你真了不起,請你幫老師接着介紹好嗎?”孩子滿意地笑了,一陣掌聲響起,這是送給張老師的。

生: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學家──(孩子一時語塞,張老師馬上接口:韓愈。)韓愈問明白了,說:“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輕輕敲着柴門,發出清脆的敲門聲,這不好嗎?”賈島大悟,於是決定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個故事就叫“推敲”。(譁!大家又一次鼓起掌來。)

師:我們的古詩都是經過反覆推敲的,所以才那麼美,我們在習作時,也要認真推敲,寫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顯現靜止的國畫背景,抒情的輕音樂也輕輕響起。]

師:現在,終於該你們展示了。(張老師故意拉長聲調。孩子們忍不住再次歡呼起來。)方式由你們自己決定,可以是背誦,也可以像張老師那樣,通過計算機幫忙,與大家共同分享。

這一來,教室裏簡直像彙集了無數文人墨客,孩子們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們豐富的積累:有背誦唐詩的,有背誦宋詞的,有背誦元曲的;有學着詩人的樣子,一邊背誦比畫,一邊從座位上緩緩走向講臺的,也有先佔據講臺,然後背誦着、比劃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獨自背誦的,也有幾人一起背誦的,還有帶領全組齊誦的。這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剛畢,那邊“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又起;前面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後面是“天姥連天向天橫”。最有趣是,有一個學生揹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來到前臺,目不斜視地吟誦着《江南好》:“江南好,風景……”聽課教師中有人認出了他,悄悄地嘀咕開了:呀!這就是那個全區聞名的調皮大王?孩子的朗誦剛落音,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我們看到了:有好幾位聽課老師在擦眼淚,孩子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閃閃……這時候,整個會場融爲一體,全然沒有界線。只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看看錶才發現,整整過了十五分鐘。

師:孩子們,老師知道你們還想展示對嗎?可是,就快下課了,怎麼辦?

孩子們着急得大吼:我們不想下課。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師,你不看錶吧,我們不下課好嗎?整個會場靜得出奇,老師們都讚許地點頭。張老師眼圈溼潤了……

師(激動地):孩子們,我們大家一起來,大聲朗誦自己最喜歡的詩詞吧!

孩子們紛紛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大聲誦讀起自己喜愛的詩詞,和着孩子們的稚嫩的童音,會場上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師:孩子們,如果覺得還不盡興,可以將你的詩詞與同學交換,課後再讀!(耶!孩子們鼓起掌來。)這節課很快就將結束了,學到這裏,孩子們,你有什麼話想說嗎?

生1:我覺得中華文化太燦爛輝煌了,長大後,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將中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國,我是了不起的中國人,我會多讀古詩,研究古詩,寫出很美的古體詩。

生3:這節課,我知道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生4(那個調皮王):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想學習。

師:一個人得到一份收穫,與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幾十份收穫,我們今天真稱得上是一個大豐收日。

[雄壯的交響樂奏起來,屏幕上世界各國的文化標誌性建築快速閃過……]

師:這節課,我們賞讀了一首古詩《尋隱者不遇》,還讀到了其它很多古詩,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我們的文學寶庫豐富多彩,隨着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還將有更多更美的好詩好文出現。同時,我們還必須瞭解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張老師相信:未來的大文學家中,將有你們的名字!你們有這個自信嗎?

“有!”“我有!”“我們有!”

課,在孩子們激動的叫喊聲中結束……

剛下課,幾位老師就來到主席臺,找到“全國創新教育研討會”的組織者,深情地含着眼淚說:“太謝謝張老師了。我們是幾位中學教師,如果每個老師都這樣教,我們的孩子不知會有多能幹!”

尋隱者不遇 篇九

佚名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註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爲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採藥去”,採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採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採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雲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瀰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作者簡介]

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