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多篇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多篇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雙基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不知處”和“意欲”的意思及詩句的含義。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感受人物鮮活形象。

思維發展目標:

以《尋隱者不遇》爲例,學習並運用讀懂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再將“畫”變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古詩二首》第一首是《尋隱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詩中敘述了他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事情。《所見》。

文章主題:《尋隱者不遇》通過一問三答的形式,將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所見》刻畫了一個機靈活潑,天真可愛的牧童形象。

寫作特點:《尋隱者不遇》採用問答體,通過尋訪者與童子的問答形式寫出,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所見》用對比的手法,描寫了牧童歌唱和捕蟬時不同的樣子。

本文知識點梳理:

1、字詞:“隱、振、蟬”注意是前鼻音。聯繫上下文體會“不知處”“意欲”的含義。

2、理解並背誦兩首詩。

3、學習將古詩改寫成文。

教學設計: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教學《尋隱者不遇》。

第二課時:教學《所見》。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中意境是重點。

將古詩改寫成現代文是難點。

教學準備:幻燈,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意境,背誦《尋隱者不遇》。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節奏分明、意境優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齊讀課題。

二、交流資料,檢查預習:

1、課前同學們都對課文進行過預習了,找到了哪些相關資料呢?

(指名交流,重點放在詩人賈島的介紹上,板書“推敲”)

2、檢查詩文朗讀情況,相機正音。

3、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這首詩的題目,你能否知道這首詩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尋找隱者沒有遇到)

4、詩人爲什麼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三、朗讀詩文,理解詩句:

1、自讀詩文,想想詩人爲什麼沒有遇到隱者?

2、集體交流。(引導學生說出全詩大意,對於重點詞語的理解可稍做點撥。)

3、從剛纔同學們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在“童子”的介紹中得知有關信息的。那麼,這四句詩那些是詩人說得,那些是童子說的呢?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4、“松下問童子”,可全詩並沒有出現詩人的問題?你能將他的問題補充完整嗎?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5、連起來說說詩人尋訪的過程。

四、品讀詩文,想象意境:

1、引導想象:

l 古時候交通不便,詩人千里迢迢前來拜訪,當得知童子的師傅採藥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時他會怎麼想?

l 隱者在山中採藥,如果進山尋找,有沒有可能遇到?此時他會怎麼想?

l 可是山中雲霧濃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隱者容易嗎?此時他會怎麼想?

2、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不遇、可遇、難遇這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於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而詩人將這一系列的`問答和心情的變化,濃縮成短短20個字,其間必定經歷了許多的思考。這反覆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誦讀詩文,化詩爲畫:

1、朗讀詩文。

2、背誦詩文,腦中想象畫面。

3、拓展:隱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能根據詩句做出一些推測嗎?

4、課堂練習:將詩文改寫成現代文。

△附板書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問

言師採藥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雲深不知處。 難遇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詩句中的重點詞語,能說出古詩的大概意思;憑藉詩句,想象詩人與童子對話的情景,感悟隱者高潔的性格及詩人對他的仰慕,感受古詩的語言魅力。

二、教學過程

(一)走近詩人知“賈島”

1.同學們,人們寫文章時的用詞造句都要反覆推敲。你們知道“推敲”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嗎?這裏邊還有個故事呢! (師講述賈島因斟酌“推”、“敲”而衝撞韓愈的故事,並簡介賈島生平。)

2.唐代詩人賈島的創作態度極爲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爲“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高度凝練、耐人尋味,一首《尋隱者不遇》便可見一斑。你看,唐朝大詩人韓愈是這樣稱讚他的——(課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雲頓覺閒。天恐文章渾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再看看,北宋詩人梅堯臣又是怎樣評價賈島的——(課件出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3.賈島的詩爲什麼能寫得這麼好呢?他是把詩當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他寫詩以刻苦認真著稱,常爲得一個好字而費盡苦心。請看——(出示賈島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4.唐朝後期,還有不少詩人成了賈島的超級“粉絲”,把賈島的畫像和詩歌供奉起來,燒香膜拜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 (課件出示:笛聲悠悠,寧靜的高山深林中,浮現《尋隱者不遇》的詩句,動情的配樂詩朗誦在耳畔響起……)

[故事,是學生最喜愛的。悠揚的音樂,美妙的畫面,動情的朗誦,能迅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學習古詩的情境。而對詩人的瞭解, 可以爲進一步領悟詩歌作鋪墊。

(二)走進詩句識“童於”

1.理解詩意。師:這首詩讀來琅琅上口,簡單易懂,老師相信同學們自己就能讀懂。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討論。

2.觀察圖畫。詩人賈島前往山中尋訪隱者,可惜沒有遇到,於是他以這首詩記錄下了與隱者的徒弟的對話。請觀察插圖,結合詩句想象詩人與童子是怎樣一問一答的。

3.引導推測。學情預設:“松下問童子”,是怎樣問的? (師父在家嗎?)你怎麼知道詩人是這樣問的? (根據童子答的“言師採藥去”推斷。)請用簡練的表達還原詩人的問話。 (在何處採藥?在山中何處?)小結:詩人的寫法多妙啊,寓問於答,言簡而意豐。

4 。 角色扮演。教師扮詩人間,學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對話的過程中,詩人的心理經過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出示填空題: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樹下站着隱者的徒弟,於是滿懷 地問:“請問你師父在嗎?”童子答:”師父採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裏採藥?”童子答: “就在這山裏。”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於是又問:“在山裏的什麼地方呀?”童子答:“雲霧瀰漫,不知道在哪裏。””唉!”詩人嘆了口氣,徹底 了。)走近詩人走進“詩”——

6.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讀詩只能讓人明白詩句寫了什麼,僅得“象”;體會了詩中情,才得“意”。 “意”與 “象”相融合,纔有意境。學古詩,既要顯 “象”又要得“意”。這一教學環節,利用多種手段,意在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情,感悟詩的意境。教學時要讓學生領悟到: 區區20個字,既描繪了有趣的情景,又隱含了詩人的情緒變化。這樣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詩語言的無窮魅力。]

(三)走出詩歌尋“隱者”

1.吟誦演畫,品詩味。

(1)同學們,我們的古詩多美啊!它的語言美,美在簡練、生動;它的節奏美,像音樂般鮮明、優美;它的意境美,讓人身臨其境、陶醉其中。一樣好東西,你愛它,會反覆地看,反覆地摸;一首好詩,我們也要反覆玩味。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玩賞這首詩的韻味,可以深情地朗誦,可以配上調子吟唱,可以編故事,可以找同學演一演,可以簡要勾勒詩中 的畫面……

(2)學習成果展示。

(3)小結。師:一首好詩,激活了同學們創造的智慧,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享受,詩人的才華令我們讚歎。

[閱讀欣賞是個性化的行爲。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玩味古詩,可以激發創造潛能,張揚學習個性。多角度展示學習成果,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感受。]

2.拓展延伸,賞詩文。

(1)讀賈島的《尋人不遇》。 “聞說到揚 州,吹簫有舊遊。人來多不見,莫是上迷樓。”要讀出”詩人尋人,亦是賞景,景美心怡,雖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樂趣”的情致。

(2)讀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恃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思考:詩中哪兩句詩與《尋隱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相對應。

(3)讀僧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教師要爲學生解釋最後四句詩的意思。

[語文教學應當有情感關懷的使命,應當有價值引導的功能。在欣賞詩文的同時,學生對詩人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也會深有感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悄然達成。語文課程的價值得以有力開掘。]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詞。

3、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並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1、能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薰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 隱 者 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裏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3.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如,詩人爲什麼沒遇上?有沒有問問其他人?爲什麼不在那等一會兒?

二、自學課文

1.藉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麼人,他們在幹什麼?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鬆、採;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鬆、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麼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麼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 採 藥 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採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雲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鬆: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鬆。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裏"。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後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採: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採摘的動作。第一筆爲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 :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