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幼兒園課程遊戲化教學實踐論文精品多篇

幼兒園課程遊戲化教學實踐論文精品多篇

幼兒園課程遊戲化教學實踐論文 篇一

幼兒教育是孩子們的基礎教育,孩子們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但主要活動卻是遊戲。孩子們活潑、好動、好玩,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動形象的課程教育,遊戲教育便是不二的選擇。將幼兒的學習和遊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們能夠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玩樂,對於幼兒園教育的探究和持續性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隨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進步,教育越來越以人爲本。幼兒園的教育方式在逐步發生改變,以遊戲貫穿幼兒教學已經成爲當下幼兒教育的主流。在對幼兒實施遊戲化教育中,我們對此進行了如下探索與研究。

一、幼兒爲什麼要遊戲化教學

幼兒教學遊戲化,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融於各種遊戲之中,教學遊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爲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遊戲對於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已經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認同。福祿貝爾曾說:“遊戲是兒童發展的最高階段,遊戲給人歡樂、自由、滿足……它具有一切善的來源。一個能夠痛快地、有着自動的決心、堅持地遊戲,直到身體疲勞爲止的兒童,必然會成爲一個完全的人、有決心的人,能夠爲了增進自己和別人的幸福而自我犧牲的人。”這段話體現了遊戲對幼兒們的身心發展有着極大的作用。

二、對遊戲學習的探索與嘗試

1、選擇恰當的遊戲

幼兒教師在選擇遊戲時應該注意遵循以下原則。

(1)遊戲教學的目的與任務。在遊戲中要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如:在一次畫春天時,有個幼兒園的教師將遊戲“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結合起來,幼兒在遊戲中參觀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鮮花、嫩草、綠樹、蝴蝶寶寶等。作畫中因爲有了遊戲所豐富的實物印象,幼兒自然而然畫出了生動活潑的圖畫,教學目標“畫春天”自然地體現在遊戲中。

(2)靈活指導不同類型的遊戲並且考慮到所教幼兒的身體、智力、社會性和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對待不同的幼兒,我們應該採取不同的遊戲方法,控制好遊戲的難度。以幼兒爲學習主體,對待不一樣的課堂選取遊戲難度,老師通常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遊戲。當幼兒需要幫助或者出現大的常規性問題時,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間接的指導,但是時刻以不干預幼兒的遊戲爲準則。

(3)根據不同的學科靈活採用不同的遊戲形式。語言課以說爲主,所以課堂上可進行角色扮演遊戲,表演遊戲;音樂活動,可進行音樂遊戲歌唱大賽,聽歌猜歌名;體育活動,可組織同學們進行各種體力遊戲……

2、營造輕鬆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

(1)情景融入。在《小螞蟻和大西瓜》這個活動時,老師帶上一個黑色的帽子說:“我現在是小黑了,你們和我一起來搬西瓜吧!”這句話一說孩子們立刻被帶入到情景中,孩子們就把自己當成了“小黑”的小夥伴小螞蟻,後面的活動孩子們就很願意和老師一起繼續下去。包括後面的模仿螞蟻搬西瓜的樣子,孩子們在情景中玩得開心也學到了知識。

(2)豐富的肢體動作讓課堂生動活潑起來,讓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加上動作,自己編排會更加記憶深刻的遊戲。如:在一次《春天在哪裏的》音樂教學中,老師讓同學們根據音樂自己編排動作進行表演,然後上臺演出。這樣不僅讓同學們學會了音樂,還發展了創造性思維。

3、成爲幼兒遊戲的夥伴。老師是幼兒活動的主要指導人,在活動中老師要融入遊戲中,與孩童們一起玩樂,不要讓幼兒覺得你是一位監督者。在活動中要多方面地鼓勵學生們,肯定學生們的勞動成果,對待不同的學生,老師應該給出不同的參考意見,讓學生們自己選擇比較。在遊戲課堂結束時,老師一定要重視活動的評價總結,重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個性品德。

三、遊戲化教學的重要性

1、遊戲化教育能夠促進孩子們的智力發展。遊戲總是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融爲一體的。在遊戲的過程中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只有自我探索、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判斷能力想出辦法解決這些問題,遊戲才能進行下去,才能體會遊戲所帶來的樂趣。遊戲培養了孩子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2、遊戲促進社會性的發展。遊戲是社會活動的一個濃縮,它把一些複雜的社會現象融入遊戲中,用遊戲玩樂形式呈現出來,在遊戲中讓幼兒認識事物及規律,並學會處理各種社會關係,在遊戲中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學會合作,認識自我,促進自身社會性的發展。

3、遊戲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質。一個遊戲的成功完成,在其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幼兒們在遇到困難時首先便會嘗試解決困難,在嘗試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中便無形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促進了他們日後的成長。

4、遊戲在兒童情感的滿足和穩定方面有重要價值。美國醫生辛德勒曾說:“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於身體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緒的力量。”精神愉快,積極樂觀有利於兒童生長髮育。遊戲活動積極有趣味,讓孩子們都能熱情參與,積極性高漲,以認真的態度對待遊戲。遊戲能夠使兒童克服緊張情緒、消除憤怒,有利於兒童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遊戲是幼兒園教育的主導活動,是符合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的一種獨特活動形式,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生活是孩子學習的大課堂、資源庫,幼兒學習的動機、動力來自遊戲生活,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指向於幼兒課程遊戲化,從而培養幼兒愛學習的天性。因此,幼兒學習的內容不能脫離生活遊戲,幼兒園課程遊戲化應該和生活緊密相連,其過程本身就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兒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在遊戲中愉快學習,接受知識,培養了良好的個性品質,就說明遊戲化教學達到了最佳效果。

幼兒園課程遊戲化教學實踐論文 篇二

隨着我國幼兒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近些年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發展趨向已經十分明顯,這不但是我國幼兒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過程。因爲只有多元化的課程類型才能適應我國不同地區幼兒園發展的實際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課程建設才能保證我國幼兒園教育的健康發展。本文針對我國幼兒園課程發展的需要,就幼兒園遊戲課程的概念界定、內在意蘊、基本特點以及價值取向等問題進行簡單探討。

一、從字面上來分析

“遊戲課程”是“遊戲”和“課程”兩個詞的組合,這一組合本身反映了遊戲和課程間所蘊含的內在必然聯繫,這種聯繫集中體現在幼兒的“發展”上幼兒的遊戲在自然狀態下一般都是自發的,所以也就具有了開放性的特點,這種特點凸現了遊戲的娛樂功能,而隱含了發展功能。教育者要對幼兒的遊戲活動加以引導,其目的是在幼兒享受遊戲的娛樂過程中將隱含的發展功能進行挖掘,使之從隱性轉變爲顯性。爲此,遊戲指導者在不破壞幼兒遊戲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對幼兒的遊戲進行改造,使之變成系統、有序的系列活動方案;換句話說,幼兒園的課程必須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兒喜歡和適應的方式開展,在內容上要以幼兒熟悉的生活常識和各種活動技能的訓練爲主,在目標上要以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爲核心,這就是遊戲課程。簡言之,所謂遊戲課程是指以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爲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結構化、規範化、技能化的遊戲活動方案。遊戲課程的這一界定具有五個方面的內涵。首先遊戲課程的目的是保證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兒喜歡的遊戲活動爲主;再次,在內容上要以幼兒熟悉的生活常識、維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爲核心,要以獲得直接經驗爲主,以學習間接經驗爲輔;第四,在要求上保證幼兒的自主性活動和教師的參與指導相結合;第五,在評價上要以幼兒獲得滿足爲基礎,以社會要求和個體需要相結合的整體發展程度爲評價標準。

二、從幼兒遊戲的本質意義分析,幼兒遊戲的核心功能就是娛樂

其他功能都是在這一功能基礎上衍生和發展出來的。如果遊戲的娛樂功能消失,那麼遊戲活動中所產生的其他功能,諸如行爲規範功能、認知開發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會大打折扣。從幼兒的內在需要來看,幼兒進行遊戲並沒有什麼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兒之所以遊戲就是爲了遊戲,就是因爲喜歡和高興,就是爲了娛樂;幼兒在遊戲中能夠體驗成人難以理解的快樂,他們將多種情感、多種角色、多種嚮往融入自己的遊戲中,而這些活動都是幼兒自覺完成的。從現實上看,幾乎所有的幼兒都喜歡遊戲,沒有人引導,沒有成人的訓練,每一個幼兒天生就是遊戲專家。在多數情況下,沒有成人的參與幼兒也能非常順利地進行遊戲,成人“虛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參與,反而容易破壞幼兒遊戲的正常開展。遊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必需,是幼兒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兒的天性。遊戲課程正是尊重幼兒的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爲了更好地適應幼兒本質發展的需要,首先,遊戲課程應該是生成的。就是說遊戲與課程互爲生長點,即課程生成遊戲和遊戲生成課程。遊戲生成課程強調用自得其樂的活動豐富和補充“預設課程”,將遊戲作爲課程的生長點,新的課程便不斷生髮出來。課程生成遊戲強調用“預設課程”的內容豐富和充實遊戲。在教育中引入積極遊戲,並將“預設課程”作爲積極遊戲的生長點,用課程的內容來充實遊戲,這樣也就可以得到“發展”和“享樂”雙重效果。將課程作爲遊戲的生長點後,不僅教育效果十分明顯,發展的目標能夠得到高質量的實現,而且學習者也會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獲得樂趣,能夠享受教育的過程,從而有利於增進學習者繼續學習的興趣,對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其次,課程是對話的。對話是一種自由地來回、融合而產生的更新或創生的現象。對話致力於消解種種兩極對立。課程作爲遊戲,課程本身成了“對話”的延續。在課程中,教師、兒童與作爲“文本”的課程、教材進行對話。這裏,兒童與教材之間不再是傳統認識中的那種生硬的對象性關係,而是一種“我”與“你”的平等對話關係;這裏教材作爲文本,它是一種語言,它像一個“你”一樣自身說話。它不是一個客觀對象,而更像對話中的另一個人。在這種對話中,教師和幼兒不斷實現着多種視界的溝通、匯聚、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見得以克服,不斷形成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實現自己人生經驗的增長。

最後,課程是體驗的。從形式上看,遊戲課程是假想的、虛構的,但從實質上看,遊戲者在遊戲中獲得的體驗卻是真實的。課程作爲遊戲,在遊戲的境界裏,教師與兒童都作爲遊戲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無所謂主體,也無所謂客體,遊戲者與遊戲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與遊戲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們獲得的是一種真切的體驗。課程作爲遊戲,是兒童的全身心投入過程,是兒童生命的全部展開。兒童不是站在對象的旁邊,而是進入對象,與對象融爲一體,真正去體悟、創造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三、遊戲課程作爲一種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幾種基本特點

自主合作性。遊戲固然是源於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遊戲之所以成爲遊戲,是因爲遊戲者將生活中的自我經驗和他人經驗進行了改造,把本來不關聯的事情通過想像、情感等因素進行了聯繫,再加入情節而形成。這些過程在一般情況下是遊戲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兒遊戲來說,不但每一個幼兒都喜歡遊戲,都具有策劃遊戲的能力,而且也都善於合作。根據這一特點,將幼兒的遊戲進行重新策劃形成教育方案的遊戲課程,必須充分體現幼兒在課程實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兒在感受快樂和合作中學到有價值的知識。

開放靈活性。遊戲課程既具有遊戲本身的開放性特點,也具有課程本身的結構性,所以遊戲課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課程實施中的刻板的結構和過程,而是崇尚過程和結果的有機統一。由於在課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兒的參與,重視幼兒的自我感受、自我體驗和需要,所以,遊戲課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閉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對開放和靈活的。一種方案可以有多種實施方法和運行規則,組織者的任務之一就是將這些實施方法和運行規則,不斷連接形成一種完整豐富的結構體,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要求和幼兒的實際需要。

整體系統性。遊戲課程作爲一種教育方案,在結構上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在內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統性。課程應該是指導性的方案,而不應該是一種執行程序;遊戲課程強調的是整體上的連貫統一,使幼兒熟悉的生活內容歸納組織成具有主題性的整體結構和系統遊戲活動。

四、課程是人的活動,課程價值體現着人的價值,人的價值與人的全面發展關係密切

幼兒處於人生的起始階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價值。人的價值體現在人生的整個歷程之中,要從人的整體價值上來看待幼兒。因爲每一個體的終身發展都是通過不同階段的獨特性與連續性的過程完成的,每一階段都有其發展特點,每一階段也都有其獨特的發展任務,不同階段任務的完成都必須尊重該階段發展的特點才能保證教育活動的有效性。所以幼兒園教育必須:一要充分重視幼兒在現階段獲得發展的價值,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特點;二要體現現階段的價值成爲後續價值的基礎,重視每一幼兒作爲獨立個體的“可持續發展”之需。幼兒園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兒園教育課程必須指向使幼兒成爲何種特徵的人,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和途徑使幼兒具有這些特徵,又怎樣保證幼兒具備這些特徵,成爲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兒教育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幼兒園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幼兒園教育課程是整個終身教育開端階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識的指導下與幼兒教育情境相互作用,從而使幼兒獲得全面的基礎素質,並使幼兒得到適宜性發展的非義務性課程。簡言之,幼兒園教育課程旨在促進幼兒全面基礎素質的適宜發展。由此可見,塑造完整人格,發展兒童的主體性,實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體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統一的,統一於發展人的全面素質的教育。世界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之一就是要體現課程追求的共同價值,這是幼兒園課程理想價值取向的合理選擇。遊戲課程的價值取向,理所當然的體現幼兒課程的價值取向,而且由於遊戲課程強調遊戲的內在精神實質,注重“享樂”,而“享樂”從根本上尊重了該階段兒童心理髮展的本質特點和需要,重視了幼兒階段兒童認識外界客觀世界和環境的特點,尊重了幼兒在接受和認識事物過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響的特點。正因爲這樣,幼兒園遊戲課程的價值取向更重視幼兒當下的現實存在,強調幼兒在現階段獲得發展的價值,注重現階段發展對其以後發展的基礎性價值。

幼兒園課程遊戲化教學實踐論文 篇三

自《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佈以來,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以遊戲爲基本活動的理念得到了更爲深入的實踐。江蘇省於2014 年開展了幼兒園課程遊戲化建設,旨在引導幼兒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遊戲觀和課程觀,推進幼兒園實施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學前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重新認識遊戲的價值,並將遊戲的精神和理念切實滲透到幼兒園課程實踐中。

一、當前課程遊戲化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是未能很好地處理好遊戲與教學的關係,“羞談”或“忌談”教學。在行政指導的驅動下,課程遊戲化作爲江蘇省幼兒園教育去國小化的重要手段,遊戲被再次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少幼兒園和教師開始對既有的教學組織形式表現得遲疑不決,尤其是忌談集體教學,以爲提教學就是在走國小化的路,沒有堅定的教育立場,使教學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遊戲組織方式不恰當,存在兩個極端傾向。一種傾向是遊戲始終處於教師的高控之下,教師以設計教學的思路設計遊戲的主題、場景、材料、人物、規則等,在整個遊戲過程中幼兒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構的經驗,難以獲得愉悅的遊戲體驗。另外一種傾向則是放任幼兒的遊戲,認爲遊戲既然是幼兒的自主活動,那就應將遊戲完全交給幼兒,教師主動放棄自身的指導和教育職責,成爲一個純粹的旁觀者。這樣的遊戲多數無法深入,幼兒也只能獲得一種淺層次的快樂。

三是遊戲化課程構建缺乏方向和目的,無法真正理解課程遊戲化的內涵和覆蓋的範圍。這也就是說,課程遊戲化對於多數教師來說還只是一個概念,不明確其具體內涵,更沒有在深層次上把握課程遊戲化的本質,也就不可能使遊戲真正成爲幼兒園實施教育教學的一種基本手段。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蘇省教育廳“幼兒園課程遊戲化項目”推進會上的講話指出,課程遊戲化不是用遊戲去替代其他課程活動,其根本目的是要把遊戲的理念、遊戲的精神滲透到各類課程活動中,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同時提升教師課程建設水平和課程實踐水平。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一是幼兒園和教師未形成科學、系統、成熟的兒童觀、教育觀和遊戲觀,未能跟上學前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幼兒是在與外部環境不斷互動的過程中實現經驗、知識的獲得和自我的建構的,這一過程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而非成人全部預設和安排的,教育應該只是爲幼兒創設“有準備”的環境。幼兒園教育應該從兒童的主體性出發,實現從傳統的“重教”向“重學”的轉變。而遊戲活動是除生活活動、學習活動之外發生概率最高、幼兒參與範圍最廣的一種活動,某種程度上兒童的存在狀態可以被視爲一種遊戲着的狀態。杜威也曾強調,遊戲精神代表幼兒心智的發展態度。[3]可見,遊戲是聯繫兒童與教育的橋樑,與形式相比,遊戲的精神纔是課程遊戲化的內核。正因爲教師以成人的評判標準去衡量幼兒,使教師難以把握遊戲對於幼兒成長的意義和作用,對於需要以何種形式、施以何種教育才能促使幼兒獲得全面、恰當的發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學的認識,在課程遊戲化的實踐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師培養未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而長期的實踐又固化了教師的教育觀念與行爲技能。不能有效地組織遊戲活動,首先與當前的教師培養模式有關,我國學前師資的培養存在重知識、重技能的偏頗,知識化傾向導致實踐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則把藝術技能從教育實踐中抽離出來,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養的完整性,使得教師難以滿足遊戲活動對綜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觀念及行爲技能更是使教師難以內發地對已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效反思,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爲。可以說,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礙了課程遊戲化的有效實施。

二、推進課程遊戲化的策略

幼兒教育的本質是要使兒童獲得愉快的成長體驗,其過程要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尊重兒童的興趣與需要。這決定了幼兒園開展的遊戲活動應具有生活情境性和開放性,並要有良好的環境支撐。

(一)加強教師培訓,解決課程遊戲化的認識及施教技能問題

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是課程遊戲化有效推進的前提。各級教育部門、教師培訓機構和幼兒園應廣泛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如採用集中培訓、專題報告、主題沙龍、答疑和辯論會、現場跟蹤與臨牀診斷等方式,幫助教師解決在課程遊戲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如下問題:一是幼兒園課程爲什麼要遊戲化,以此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遊戲觀。之所以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強調遊戲的價值,是因爲遊戲更爲貼近幼兒的發展特點和發展需要,幼兒的行爲與活動充滿遊戲精神。課程遊戲化是克服幼兒園教育國小化的重要手段,但更爲根本的是,遊戲是幼兒的存在方式,成人應該尊重幼兒的生活世界和成長規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把自身意志強加於幼兒;二是正確認識遊戲與其他教學組織形式的關係,遊戲只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遊戲有組織形式和精神內核之分,幼兒知識的學習和經驗的獲得也並非只有通過遊戲才能獲得。重要的是,與單純地在形式上以遊戲代替其他教學組織形式相比,遊戲更應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發展目標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在遊戲中主動探索和構建對事物的認識,才能獲得精神的愉悅和心智的發展。因此,教師要能根據教育目標和實際條件,恰當地選擇教學組織形式,不能將教學簡單地等同於“國小化”;三是如何開展遊戲化的課程活動,這需要教師明確自身在遊戲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幼兒受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其自發開展的遊戲活動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進一步的支持和引導,才能使遊戲走向深入。因此,教師在遊戲活動中要同時扮演遊戲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從兒童的視角引發遊戲,從成人的視角引導遊戲,進而促進幼兒遊戲活動的有效開展。這就意味着,還要培訓教師掌握具體的遊戲活動組織技能,包括設計符合幼兒發展需求和現實情境的遊戲的能力、觀察幼兒遊戲行爲與情境的能力、及時對幼兒遊戲進行修正和調整的能力,從而保證遊戲始終不偏離幼兒發展和教育的目標。

(二)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明確課程遊戲化的方向及內容

課程是教育活動的內容載體,遊戲化則是幼兒園課程應具有的基本特點。要把遊戲當作幼兒園主要的課程組織形式,就必須加強遊戲化課程體系建設,使之成爲園本課程的一種表現形式,爲此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課程開發和建設能力。由於課程遊戲化強調的是遊戲精神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所以這一課程形態不是對原有課程體系的顛覆,而是要在幼兒園所有課程活動中體現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遊戲精神,這是遊戲化課程建設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準確把握課程遊戲化的這一內涵外,還必須把握幼兒遊戲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環境創設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開放性,即不管何種形式和內容的遊戲,都必須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爲前提,注重幼兒的活動體驗和自主探索,並對遊戲活動進行及時的調整和修正,避免過度使用統一和量化的標準評價幼兒。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在開發主題特色課程的過程中,圍繞“海安花鼓”這一主題,先組織幼兒觀看花鼓舞表演,引發幼兒模仿的興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況下鼓勵幼兒用雪碧瓶、小棒、紅色即時貼等材料製作花鼓,從而完成整個遊戲過程。如此開放和富有生活性的遊戲,就可以將教學目標與幼兒的發展需求有效融合在遊戲中,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

(三)改革教學管理和評價機制,優化幼兒園遊戲活動評價

與集體教學相比,遊戲活動是一種更爲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側重。課程遊戲化強調遊戲精神在教育活動中的滲透,強調保證幼兒有充分的遊戲時間,這就要求改革教學管理和評價機制,優化對遊戲活動的評價。適當打破原有的剛性管理制度,採取因人而異、因活動而異、因教育目標而異的課程和教學活動評價制度,注重過程導向,才能給課程遊戲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間。例如,對於新入職或課程組織能力較弱的教師,可以制定較爲明晰和剛性的活動指導和評價方案,讓這些教師參照方案組織開展遊戲活動,但對於理論功底較深、施教能力較強的教師,則應允許他們根據教學需要和教學實際組織遊戲活動,在實踐中不斷提升他們對課程遊戲化的認識和組織遊戲活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