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 篇一

摘要:美聲和民族唱法在當下聲樂教學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在聲樂教學中逐漸將兩種唱法相互借鑑與融合,這樣的歌聲將具有美聲和民族聲樂的特色,彌補了各自單一歌唱中的不足。本文簡單探討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差異對比及融合的措施,希望能夠給聲樂教學一點新的啓發。

關鍵詞:聲樂教學;美聲唱法;民族唱法;融合

聲樂即人聲演唱,聲樂教學包括美聲和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按字面意思即優美的聲音,即唱法本身就涵蓋了優美的特點。民族唱法,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根植與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點,產生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域風格的歌唱形式;由於我國民族衆多,涵蓋的民歌也是多種多樣,因此民族唱法更具有多樣性。聲樂發展至今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是中國現代聲樂的兩大重要標誌,同時兩種唱法本質區別較大,教學如果能將兩種唱法有機融合,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成效。

一、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對比差異

1、氣息運行的異同

聲樂,是由人聲來演唱表達情感的音樂形式。聲樂教學不管是美聲還是民族唱法都需氣息的運用。中國唐代音樂文獻《樂府雜錄》中說:“善於歌者必先調其氣”,可見氣息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兩種唱法中共同需要嚴格練習的。民族唱法,氣息運用講究從中腹部(丹田)醞釀,胸腔而發。美聲唱法,氣息卻是由胸腔和腹部共同呼出。教學中有專業三點強調,即印堂、橫膈膜、下腹部這三點,就是歌唱中氣息運行呼出的關鍵。實際演唱中,民族唱法教學強調唱出細緻清晰的單線型聲音,即重視氣息和聲音的一致性,而美聲唱法則重視氣息的保留和存儲,強調儘量能用最少的聲息發出最動聽的聲音,演唱中關鍵在於氣息的呼出,配合協調聲門,讓氣息平緩而舒暢。所以說,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強調氣息的運行與呼出,強調腹腔對於氣息的把握與控制,只是在實際聲門呼出,最後形成的聲音效果上存在很大差異。

民族唱法重視聲音的線性流出,強調聲音的強度與清晰度,氣息運行期望達到的效果是歌唱情感、歌詞、音樂的交匯,展現出民族獨具特色的唱法音調。美聲唱法始終重視聲音發出後的優美度和動聽度,所以在運氣方面大多予以保留,並不在意聲音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線性凝聚力,只要氣息能夠順暢的在聲腔中流動,讓氣息運行下的唱詞展現出優美的表現形式即可。所以從最終聲音效果上看,美聲唱法的氣息較深厚,聲音柔美、飽滿且稍顯鬆散,重視共鳴,善於將唱詞與氣息運行交匯合成,通過氣息運行表現唱法的整體共鳴之美。而比較民族唱法,聲音鏗鏘有力,氣息強且淺,聲音明朗且衝擊力度大,聲音效果亮、薄,真聲頻繁,氣息運行抒發快且相對徹底,帶來的是直接而透徹的聽覺體驗。此外,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語氣上也有很大差別。民族唱法語氣相對多變,不拘泥於一種固定音調,氣息運行多變,有提氣、歇氣、換氣等。美聲唱法要求唱詞不允許被語氣打破,基本就是按照曲調轉變,樂句的分句來換氣。

2、嗓音運用的異同

嗓音運用是整體聲樂教學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其重點在於嗓音的運動方式,強調嗓音的運用技巧。不論民族方法和美聲唱法,聲音都是由人體的咽喉器官流出,只是流出方式上兩者還是有着顯著差異的。民族唱法具有悠遠的歷史,形成過程中受地域文化、生活習俗等,特別是受民間戲曲和說唱藝術的影響非常之深;所以不同地域在唱法風格上有着顯著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又在固定範圍內,都有着單純、直接、鏗鏘有力的特色,彰顯我國整體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民族唱法共鳴教窄,聲音單純,一般唱詞明朗,情感鮮明而直接,歌唱特色亮、脆,歌唱效果、柔,嗓音流出真聲較多。美聲唱法重視嗓音流出的技巧,一般嗓音力度稍弱,氣息有所保留,配合嗓音部分的氣息都是對應合理劃分的,以便能夠在完美的氣息配合下發出最爲動聽的聲音。美聲唱法爲確保嗓音發出較爲清晰、圓潤、鬆弛,一般會將喉頭位置放低,強調聲音流出靠近口腔上方,實現寬廣、統一的音域開拓,歌唱情感表達是貫穿、連續的。另外,在嗓音的運用上民族唱法有一個有別與於美聲唱法的特色之處。民族唱法具有“潤腔”的獨特技巧,潤腔過程一般帶有演唱者的表情傳達,體現出演唱者的主觀刻意技巧添加,是民族唱法情感表達的直接性的鮮明特色。潤腔技巧的表現過程一般帶有顫抖、連滑,伴隨假唱,在各種民族歌曲中隨處可見,若缺少潤腔技巧,即會失去民族唱法的靈魂特徵。潤腔是民族唱法有別與美聲唱法的獨特之處。

3、共鳴展現的異同

美聲唱法的共鳴之處在於整體統一,整體統一的共鳴效果能夠最大化的將聲音傳達,提高演唱者的嗓音的穿透力,最大提高美聲唱法的表現效果。聲樂教學中對於美聲唱法的共鳴訓練尤爲重視,通過口腔的打開,最大化提高共鳴展現空間,因此對於咽喉部的運動要求非常細緻。頭腔共鳴是美聲唱法展現共鳴效果的最基本方式,頭腔共鳴能夠將嗓音聚集高位置產生面罩共鳴,使得整體嗓音具有高度的穿透力和悠遠的傳播距離,聲音效果更加飽滿、圓潤。民族唱法的共鳴主要是其民族音樂文化和音樂審美決定的,因此每種民族唱法的共鳴效果都有其特定性。大體上民族唱法共鳴多表現在局部,展現方式大多是口腔共鳴和鼻咽腔共鳴,有別於美聲唱法的胸腔共鳴。民族唱法的局部共鳴特色使得整體的民族歌曲演唱各部分間會有鮮明的對比效果,強化了歌曲藝術的跌宕起伏感,提高了演唱情感的表達張力。民族唱法發聲嗓音很多出力與鼻咽腔,使得嗓音流出前傾,表現出的嗓音明朗、敞亮,柔和而嫵媚,唱詞隨曲調自由切換,不刻意追求氣息與嗓音的配合度,而側重在嗓音流出的張力,使得嗓音共鳴展現方式富有戲劇性感染力。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共鳴在表現方式和唱法技巧上雖有明顯不同,但是兩者追求的共鳴意義和共鳴效果卻是共通的。兩者共鳴展現技巧、共鳴彙集位置在認識上具有共通性,同時表現共鳴效果的嗓音流出技巧方面也有很多理論相通性。

二、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方式

1、從聲樂觀念上融合美聲和民族唱法

聲樂教學不只侷限於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的舞臺演唱表演能力。聲樂舞臺表演能力不僅是舞臺演唱過程中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的表達,同時需要學生具有足夠的舞臺表演組織和演唱排練組織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都是需要具體的聲樂課堂給予足夠的教學培養,教學培養的指導理念便是樹立學生正確的聲樂觀。聲樂觀念是所有學習聲樂藝術的人必須有的對於聲樂藝術的基本價值觀念,它的本質是個人對於聲樂藝術的愛好,表現個人對於聲樂藝術的探索精神和目標追求。目前聲樂教學普遍存在兩種極端現象,即喜愛民族唱法的學生對於美聲唱法毫無借鑑,更沒有融合意識,只是單純侷限在民族唱法教學本身的規範要求上,反覆練唱那幾種固定形式和技巧,封死了民族聲樂的發展空間,使得學習單調而枯燥。另外喜愛美聲唱法的學生同樣有這種現象,學生使用始終輾轉在美聲唱法的嗓音技巧和共鳴表現上,很少涉獵民族唱法領域,美聲唱法也固封在領域,得不到發展和革新。這種現象使得聲樂教學想要將兩種唱法順利的融合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聲樂觀念入手,教導學生理性辯證看待每種唱法,認識到每種唱法都有其不可忽視的優勢和不可避免的缺陷,從而進一步認識唱法融合帶來的聲樂綜合演唱效果的提升。所以聲樂教學必須要求學生同時具備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技巧和能力。

2、從技巧借鑑上融合美聲和民族唱法

聲樂教學屬於音樂文化傳播範疇,所以教學內容本質上存在地域文化差異。美聲唱法源自於歐美,唱法的靈魂就是表現美感,因此對歌唱效果的動聽度要求極高,演唱效果追求靈動曼妙,極富藝術性,往往有華而不實的空洞。我國民族唱法體現的是各個民族在悠久的歷史文化影響下結合生活勞作,表達出一種最直接真摯感情,所以唱法表現的直接生動,追求給聽衆最真切直白的情感傳達,要求歌唱效果必須明朗透徹、生活氣息濃厚,不過往往有膚淺的世俗之嫌。兩種唱法的融合將會各自彌補單一唱法的單薄寡淡,給聲樂注入不一樣的靈魂和活力,因此融合教學應從兩種唱法的技巧上相互借鑑,深入開發融入應用領域,這種教學理念可以作爲各大高校聲樂教學的一個主要教學方向。美聲唱法畢竟和民族唱法雖有諸多差異,但是融合教學只要摸清其中的有效切入點,找出具體融合方式,就可以更好的實施。目前各大高校已經給出了具體的聲樂教學改革方向,要求美聲唱法的必須加強民族風格的投入,而民族唱法必須重視聲樂美感的提升,所以這樣的改革方向也給聲樂教學關於兩種唱法的融合帶來明確的教學方法指導,便於實施兩種唱法技巧上的相互借鑑,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

三、結束語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各有利弊,高校提出兩種唱法融合的教學模式確實從源頭解決了各自唱法單一的缺陷。不過兩種唱法作爲整體聲樂教學的主要內容,只有完全教會學生各自唱法的基本理論和技巧,纔有機會進一步融合貫通。

參考文獻

[1]耿俊超。試析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

[2]薛靖淳。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鑑與融合[J].教育藝術,

[3]張海強。微探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

作者:向章元 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 篇二

摘要: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對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素質教育是國家培養新世紀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音樂鑑賞能力來實現的。

音樂是通過歌唱、演奏等獨特的表現方式反映生活與大自然的方式和手段。它是一種通過鮮明的節奏、歡快的樂曲、優美的歌聲和豐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啓迪人的特殊藝術形式。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它通過特殊的表現形式賦予教學獨特的魅力,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有直接的作用和功能。

關鍵詞:普通高校音樂教學音樂素質

1.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普通高校音樂教學中,學生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音樂課成了最受大學生歡迎的課程。近年來音樂課堂教學出現了許多可喜的新現象,音樂課堂生機盎然,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發揮,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課堂氣氛熱鬧非凡。很多音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在努力探索如何在教學中實現互動,提高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樂趣,真正實現培養學生音樂素質的目的。

2.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

音樂欣賞活動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有人認爲“欣賞是音樂活動的中心”,音樂的創作、演唱、演奏,最終都是爲了聽,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欣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音樂是善於表現和激發感情的,它的最大特點是感染人。音樂欣賞的過程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又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2]。音樂欣賞具有普遍性,無論是音樂專業學習者還是非音樂專業學習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都能有所體驗,只是感情體驗的深度與廣度不同而已,由於每個人的個性差異,所欣賞的角度不同,欣賞深度也就不相同。在音樂教學中,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質是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3.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習慣時,要幫助學生樹立對音樂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只有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激情,逐漸地培養音樂素質[3]。

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是現階段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高校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是進一步增強學生參與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體驗和鑑賞音樂的能力,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促進當代大學生身心和諧與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是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重要手段。要具備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學生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學會感受音樂、體會音樂,感受音樂作品豐富的情感,體會音樂作品中美的境界。這樣有利於學生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提高文化修養,爲提高音樂素質做好鋪墊。

4.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由於前期受教育程度和個人自身條件不同,以及各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普通高校大學生音樂素質是存在差異的,普遍的問題就是音樂素質往往不高,而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整體音樂素質。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每一位大學生都可以接受音樂教育,每一位音樂教師的最終目的都是把每一位受教育者的音樂潛能挖掘出來,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普遍提高,最終喜歡音樂,終身受益。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及課本的不斷改革和深化,我們要使學生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高校音樂老師要明確學生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爲不同程度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音樂素質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在音樂中享受快樂。音樂教師應該不斷開發音樂課程,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動學生音樂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培養全面音樂素質人才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5.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我們要致力於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培養創作精神和創造能力,激發音樂創造力,爲以後學生的音樂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創造力的培養不僅可以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更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他們的音樂潛能。

6.結語

總之,在普通高校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關係到學生的全面成才與發展。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實際,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和音樂理論,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爲學生今後步入社會,適應、滿足社會需求,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餘丹紅。大學音樂鑑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4):65-66.

[2]陳海丹。高校音樂教學欣賞之我見[J].東方企業文化,2011,(5):172-173.

[3]葉高峯。高中音樂鑑賞能力結構分析[J].中國音樂教育,2005.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人們普遍要求開展素質教育,而國小音樂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國小生的健康成長。在國小音樂學習過程中,要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鼓勵國小生個性化發展,融入音樂遊戲教學法。可以利用遊戲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如節奏鮮明的音樂、不同的音樂節奏、豐富的旋律變化等,都可以爲兒童創建生動形象的遊戲情境,在音樂學習中引入遊戲,不但與兒童喜歡遊戲的天性相一致,還可以有效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兒童愛上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

關鍵詞】國小音樂;音樂遊戲;應用

一、音樂遊戲的重要性

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引入遊戲,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人類由於擁有了音樂提高了自己的審美能力,所以說音樂是一門高級藝術。其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主要特點就是,具備較強的感染力與表現力,音樂利用歌唱、傾聽、舞蹈等各種形式感染人的情緒。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不拘一格,如戲劇、嘻哈、說唱、美聲等,國小時期的音樂學習不可能涉及上述各種類別,但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全面的講解,幫助學生掌握更豐富的音樂知識,對音樂有一個深入的瞭解。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引入音樂遊戲,在激發國小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對音樂的認知,使國小生主動投入到音樂學習過程中。利用引入音樂遊戲不但可以創建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還能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呈現各種各樣的遊戲,讓學生一邊參與遊戲一邊學習音樂。國小生年齡還小,都喜歡做遊戲,利用音樂遊戲可以進一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創建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得到學生的信任,推動音樂教學的順利開展。國小階段的學習對人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國小學科當中存在着大量理論性內容,國小生不易於掌握與學習,會遇到各種困難,而利用音樂遊戲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國小生的健康成長。

二、音樂遊戲在國小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1.應用情景再現音樂遊戲

國小生因爲認知原因,還不能理解較爲深奧的學習內容,利用引入音樂遊戲可以爲學生呈現形象直觀的學習問題,要注意引入的遊戲不易過難或簡單,要與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接受能力相適應,教學內容要融入學生的現實生活,這些材料可以爲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場景,學生置於學習情境中可以主動參與音樂學習,主動去探索去研究音樂知識。利用情景再現結合音樂遊戲,要求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學習內容,然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呈現課堂情景,不但要實現學習情景的再現,保證其中的情節發展必須一致,同時還需爲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感受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深入瞭解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從而再現教材內容,從事角色扮演的學生不但可以在表演過程中牢固掌握音樂知識,而且觀看的學生也可以被學生的表演所折服,從而投入自己全部的身心,集中了注意力,可以使音樂遊戲收到更好的效果。利用情景再現的音樂遊戲不但可以吸引學生,還可以將學生引進學習情境中,保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從而順利掌握各個音樂知識點,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大多學生對這種學習模式充滿着探究慾望,而且希望上課時再次進入這樣的情景當中,由於提高了音樂課堂的活躍度,表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應用於音樂教學當中,而且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也可以應用,音樂教師要善於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內容科學選擇最爲合理的遊戲,做到這一點才能將全體學生引入學習情境當中,提高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掌握更加完善的音樂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如在學習《小花貓和小老鼠》時,首先要求學生說出小花貓與小老鼠的性格特點與興趣愛好,接着要求學生分別扮演小花貓與小老鼠,鼓勵學生一邊說一邊唱一邊表演。這種教學模式可以爲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可以充分感染學生的感情,使學生沉浸在同伴間的表演當中。又如教師在教學音符時,與可以引入遊戲的做法,可以將抽象的音符轉變爲形象的遊戲,鼓勵國小生分別扮演小青蛙,將1、2、3、4、5五個音符作爲五個臺階,當扮演小青蛙的學生踏上第一個臺階時,全體學生學唱“1”,踏上第二個臺階時,學唱“2”,如此循環往復,在提高學生參與興趣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習效率。

2.利用遊戲學習音準

國小音樂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是音準的練習,只有掌握準確的音準,才能開展後面的音樂學習。國小生由於思維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音準學習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難點,利用遊戲設計來解決音準學習中存在的困難,順利開展音樂教學。教師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開展音準教學,爲了幫助學生順利理解理論知識,可以引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事物,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所以,在音準學習中引入遊戲的做法,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同時,也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教師將小貓爬樓梯作爲音階,利用小袋鼠的跳躍作爲小跳音程等,利用這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概念,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熟悉的事物學習抽象的音樂理論,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3.通過主題遊戲激發學生的參與能力

在國小音樂學習過程中,音樂遊戲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投入到音樂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遊戲情境,鼓勵學生積極扮演其中的角色,如在學習《兩隻懶烏鴉》的歌曲時,學生在演唱時,應該使用充滿表現力的聲音來表現歌曲內容,必須要正確演唱四分休止符。教師可以首先講解歌詞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認識到辛勤勞動的重要性,不能在生活中無所事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將《明日歌》與《兩隻懶烏鴉》結合在一起學習,鼓勵學生參與不同角色的表演,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且也幫助學生掌握了音樂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國小音樂學習中引入音樂遊戲,可以創建國小音樂高效課堂。利用充滿吸引力的遊戲,鼓勵學生共同參與、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國小生的音樂印象,可以達到提高音樂素養的目的。所以,國小音樂教師還要轉變音樂教學理念,不斷學習,掌握高水平的專業教學方法,研究與國小生年齡特點相適應的遊戲教學手段,充分利用音樂遊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國小音樂教學的順利開展。另外,遊戲與音樂知識還需協調一致,音樂遊戲只是音樂教學的一種工具,要認識到過度使用徒勞無功。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引入音樂遊戲,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是在音樂教學中引入充滿吸引力的遊戲來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從而順利掌握音樂知識,提高音樂能力。因此,需要國小音樂教師要及時轉變音樂教學理念,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教學技能,積極研究與學生認知規律相協調的音樂遊戲教學法,大膽創新、敢於探索,幫助國小生掌握更爲豐富的音樂技能,促進國小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夢嬌.音樂遊戲在國小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實踐[J].音樂時空,2016,(06).

[2]楊璨.如何調動兒童在鋼琴演奏初級學習階段的主觀積極意識[J].音樂時空,2015,(23).

[3]李理.音樂遊戲融入國小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探討[J].藝術科技,2015,(02).

[4]韓雅楠.國小音樂教學與影視音樂結合的實踐與探究[J].北方音樂,2015,(02)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 篇四

摘要:百色學院作爲地處偏遠山區的地方高校,近年來爲了適應學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在聲樂科目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創新教學理念,以培養出更多在新時代背景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合格人才。本文將以百色學院聲樂教學爲例,分別從教學現狀、觀念、模式及內容等幾個方面淺談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聲樂課教學改革。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改革

一、聲樂教學現狀

聲樂課是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聲樂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聲樂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發聲方法,培養良好的歌唱習慣,能夠精準闡釋歌曲的美,從而爲其未來的歌唱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百色學院,每年大一開學第一週,聲樂教研室都會進行一次新生水平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制定每個學生的教學方案。聲樂學習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學習過程,在教學時間安排上每個學生每週一個學時,形式上對大一、大二實行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大三、大四以小組課、個別課相結合的方式。在各個年級段期末結業考試時,學生也能夠很好地完成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大部分學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在大四階段從很多學生的就業實習單位反饋來看,學生們很難與實習單位的要求相適應。出現以上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聲樂教學缺乏對社會發展的關注,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比較單一,爲了適應這種就業的變化,聲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聲樂教學觀念的改革

(一)新型的辦學定位。學校的辦學定位就是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既需要大量的學術型高端人才,也需要大批從事技術開發與應用的應用型人才。在這種背景下,必須明確一個原則來培養人才。百色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大部分畢業之後去了廣西當地中國小從事教師工作,也就是說聲樂教學要從以前的聲樂表演型向師資型人才傾斜。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聲樂的學習不僅要學會如何唱歌,而且還要學會教別人如何唱歌,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舞臺實踐能力,還要具備說課、做示範的能力。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培養的音樂表演學生必須適應社會的需要,在辦學思想和辦學定位上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使學生學有所長,學即能用,培養以爲社會音樂文化服務爲宗旨,集理論、表演、教學、演唱於一身的應用型人才。

(二)教學角色的轉換。以往的聲樂教學和別的其他科目教學過程一樣,教師和學生是傳授知識和被傳授知識的關係,教學的中心是教師,學生唯師是從,學生很難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還有的教師十幾年不換教材,聲樂教學曲目和時代脫節,使學生學習的曲目難以滿足社會需要,教學效率、效果大打折扣。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教師必須制定新的教學方案,不斷改變灌輸式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去經歷、去探究、去比較、去感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以協助者的身份只在關鍵性步驟上略加指引,鼓勵學生增強自我意識和創新意識,正確面對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總結適應自己的學習方式,使教學效果大大提升。

三、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小組課與個別課的改革。個別課就是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非常適合因材施教,教師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方案,非常具有針對性,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歌唱天賦,而且還能夠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這也是我國聲樂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延續過來的教學模式,幾乎存在於所有音樂院校。隨着教學的深入,小組課也有它的弊端,特別是在知識的信息量上了解偏少,無法使學生系統性、完整性地瞭解聲樂教學規律。另外一方面一對一的教學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並不適用,無法使他們對所學知識及時消化,還會加劇他們的疲勞,這時就需要小組課的加入,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們在談論比較中逐漸掌握聲樂學習技巧,提高聲樂表演技能,然後教師逐步對他們進行一對一指導。

(二)分年級教學模式安排。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聲樂教研室將教師四個學年教學計劃進行了重新規劃,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方面。一年級新生主要是聲樂基本技能的訓練,每個月三次“一對一”的個別課,教師主要講解呼吸、發聲、咬字吐字及共鳴等方面的知識;一次小組觀摩課,讓學生們彼此評價,分辨正確的發聲、呼吸方式。二年級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情感處理,主要是以個別課和小組課交叉結合爲主,教師結合音樂作品本身進行詳盡講解,同時進行啓發式引導。三年級以聲樂實踐訓練爲主,模式上主要以小組課、集體課、合班課爲主,同時帶領學生到聲樂實踐基地進行實地演出訓練,培養學生舞臺表演綜合能力。四年級是實習訓練階段,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鍼對性的指導訓練,全面提升學生的實際演唱能力和水平,帶領學生深入學習基地,爲學生赴社會實習保駕護航。

(三)啓發式教學的反饋。啓發式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以啓發學生的思維爲核心,以問題設置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多開一些小組課、集體課、合班課,教師以講座式的教學方法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設置一定量具有引導性、啓發性的問題留給學生在課下自己解決,在下次回課的時候教師就不同學生所回答之問題進行深入剖析、點評,鼓勵學生多思考、勤實踐,自我創造、更新,從自身出發去學習和掌握聲樂技能,在相互瞭解中提高學習進度。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獨自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近一步的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演唱水平和舞臺實踐能力。

四、聲樂教學內容的改革

(一)課程內容的多元化。在以往的聲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上主要是以教師的口傳心授、模仿、範唱爲主,專業課的學習只讓學生在演唱技能上得到了提高,關於聲樂基礎理論方面的知識就相形見絀了。所以在學生大一、大二兩學年,學校就將學生的主專業課改叫聲樂基礎,這個基礎除了小組課、個別課之外還涉及聲樂演唱發聲的原理與方法、歌曲藝術風格處理、嗓音保護、鋼琴伴奏與演唱聲部的配合等相關理論內容,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能夠更好地使學生對聲樂專業術語進行掌握,瞭解演唱審美,明確聲樂演唱基本方向,爲學生以後從事聲樂教學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突出地方特色。衆所周知,廣西是山歌的海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佈置適量的山歌讓學生學習是必要的,引導學生髮現壯族山歌的藝術美,定期帶領學生到民間採風,向當地的歌王、山歌傳承人請教,設置相關教學環節帶領學生去戶外舉行山歌對唱,或者是晚會、歌圩等。這種不拘泥於課堂的交叉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聲樂教學內容,而且還使學生掌握了不同的演唱技能。

(三)歌唱語音的訓練。歌唱語音在聲樂教學中佔據重要位置,是聲樂教學內容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一般來說,歌唱語音訓練在聲樂教學中分爲嗓音歌唱發聲訓練和聲樂作品訓練兩個部分,在百色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臺詞正音這門課也在一定程度上起歌唱語音訓練的任務。爲了集中解決學生在歌唱語音知識和語音發聲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學校必須開設包含歌唱語言學、歌唱語音學、普通話語音、意大利語音等專門的歌唱語音訓練課程。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爲了應對一些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歌曲的唱歌要求,還可以開設這些不同語言的訓練課程,這是因爲學生不可能只學習一種語言的歌曲,世界上有幾百個國家,語言種類更是成百上千種。所以唱未經改編的歌曲是最能領會作曲者的創作內涵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者對歌曲風格的把握,進而完美詮釋歌曲內涵。通過語音課程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了解語言學、語音學和歌唱語音發聲技巧,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控制語音發聲能力,改正不正確的發聲習慣,進而提高語音歌唱控制技術,最終達到吐字、咬字符合歌唱發聲要求,完美詮演繹唱語言內涵。

五、結語

聲樂教學作爲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跟社會的發展步伐,適當調整教學方式,增強學生業務能力,使其能夠使用今後的社會發展。作爲一名應用型本科高校聲樂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聲樂教學觀念、變通教學模式、改進教學內容,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引導學生深入聲樂作品的本體,挖掘與聲樂作品相聯繫的音樂知識,帶動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型、適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聲樂教學改革[J].藝術百家,

[2]張春陽。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芻議[J].藝術研究,

[3]李首明。關於構建科學、合理的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一些設想[J].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 篇五

【摘要】隨着職校教育的迅猛發展,職校院校的音樂藝術教育也如火如荼,併成爲素質教育中的生力軍。作爲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生力軍的職校院校,開展音樂藝術教育自然也是當仁不讓。但由於種種原因,職校音樂藝術教育發展緩慢。本文針對職校音樂教育現狀,對如何發展職校音樂藝術教育展開了進一步討論。

【關鍵詞】職校 音樂教育 現狀 思考

隨着教育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爲當今一個熱門話題。作爲素質教育中的生力軍,藝術教育也進入了一個全面啓動的新階段。音樂教育不僅可以抒發情感、陶冶情操,發展人的形象思維,提升人的審美能力,還能培養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進而加強社會主義 精神文明建設

作爲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生力軍的職校院校,開展音樂藝術教育自然也是當仁不讓。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職校音樂藝術教育發展緩慢。本文針對職校音樂教育現狀,對如何發展職校音樂藝術教育展開了進一步討論。

一、職校音樂教育存在的現狀

作爲素質教育中的生力軍,藝術教育也進入了一個全面啓動的新階段。但職校音樂藝術教育依舊存在不少誤區,主要體現:

1、職校的音樂教育未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由於教學模式大都沿用師範音樂學院式的教學模式,缺乏實踐性,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知識結構、培養方向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合理因素。

2、音樂教學缺乏專業性,教師的專業水平整體不高,學院缺乏學術和科研的氛圍。

3、人才培養目標與任務不明確。“鮮明的職業崗位針對性”和“培養社會發展的應用性人才”是職校教育的重要特徵,但在培養目標與任務上存在步入本科師範院校誤區的傾向,使得自身發展現狀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造成社會認可度不高,影響了招生以及人才培養的質量、就業困難等。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現實,在遵循高職教育的基本規律上,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職校音樂類專業的自身建設,在辦學特色上下足工夫,並打造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加強職校音樂教育發展的策略

1、改進課程設置,適應自身特點。在新時期基礎音樂教育大改革的形勢下,職校院校音樂教學課程模式應該相應地作出改革。職校音樂教育,應當在借鑑音樂專業本科院校以及其他職業音樂院校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在音樂課程設置上有所側重:綜合性職校院校應以基礎音樂教育爲目標,以求學生全面發展爲目的,另外,還應當要求學生能用正確的方法來指導和教授學生,把全面放在首位,在全面的前提下能有一門專長;對於藝術類職校院校,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之後,應當突出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二次理解能力、創造性獨立演繹音樂作品的能力。由於現行的專科教育在校學習時間大都爲三年,實際專業學習時間只有兩年到兩年半,而本科比專科學生多出一年時間,在課程設置上,學校可以弱化某些空洞乏味的公修課,調整某些專業課,多建設直面實際工作的選修課(如形體、語音、作曲、市場營銷、院線管理、器樂演奏,等等),突出應用,此外,學校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將有關聯的科目合併,而沒有必要像本科院校將課程劃分得那麼細,如《音樂欣賞》和《音樂史》可合併爲《音樂史與名作欣賞》;《初級和聲》與《歌曲分析與寫作》《鍵盤編配》合成《音樂創編》等等。

2、要加強師資建設,適應教學的需要。“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高職校院校要不斷加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

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無論在學歷結構、職稱結構,還是在教學能力、科研水平,整體上並不盡都合理。

爲了改變這一狀況,學校應當招賢納士、積極引進優秀教師,聘請知名的專家教授和在某一領域有成就的人才,到校講學或擔任某學科的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帶動專業學術氛圍、科研水平,提升本專業知名度。另一方面,則要引導教師“厚德崇教、爲人師表”,在音樂知識與能力的言傳身教中感染教育學生,還要爲年輕音樂教師的繼續教育、專業深造提供積極鼓勵與大力支持。此外,學校還可以建立、健全教師獎勵機制和優秀教師帶動機制,鼓勵在職教師做學習型教師,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從而打造一支高學歷、高素質、高水平的音樂教師隊伍。

3、明確培養目標和任務,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藝術實踐教學體系。職校音樂教育首先要充分明確新時期自己的培養目標和任務。職校院校音樂教育雖然是一種藝術教育,但它的根本屬性仍然是職業技術教育,也必須堅持就業導向,不能像專業音樂院校那樣過於注重舞臺,而應當針對社會的需求,注重學生從教能力以及相關技能的培養,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藝術實踐教學體系,爲社會量身打造音樂人才。藝術實踐教學是職校音樂藝術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橋樑和紐帶。對於職校音樂教育來說,如何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藝術時間體現顯得尤爲重要。針對藝術實踐教學,學校可以從三方面開展:

(1)因地制宜開發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課程,增加實踐課程比例,除常用的聲樂、舞蹈、鋼琴演奏外,還應當增加各種類型的排練課,從而確保實踐教學任務落實。

(2)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如將院校課堂音樂教育與教學與企業藝術社團,羣衆性音樂藝術文化站等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

(3)充分利用院內實踐教學基地,組織舉辦各種形式的音樂會和各類比賽,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高雁南。職校的音樂教育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0.(8).

[2]吳明思。淺談職校院校音樂教育的多元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3).

[3]鬱文武,謝嘉辛。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 篇六

[摘要]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提升國中學生審美觀念的重要一課。通過音樂教育,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對於人文教育、美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國中教育作爲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人才的啓蒙和培養有着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國中;音樂教學;審美

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中學音樂教學必須對青少年的美育教育進行合理的滲透,使之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大綱》也對此做出明確指示:“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爲,音樂教育的價值在於通過不同的音樂體驗,讓學生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平衡綜合的邏輯思維,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因此,音樂教育對於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提出了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策略的幾點建議,希望對當下中學音樂教育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國中音樂教學的審美價值

1.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正確審美

音樂美是一種聲音藝術美,它是依靠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的變化和對比相合組織起來,形成音樂形象,並依靠人們的聽覺來感受的一種藝術,它不僅有利於保護學生和嗓音,還能轉換學生大腦中樞的興奮中心,更好地調節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正確地審美還可以陶冶和培養學生具有優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更好地啓發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理想。總之,藉助於音樂的娛樂性能、教育性能和審美性能,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引導中得到發展,更客觀地去認識世界,使他們有意識地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語言美、行爲美和心靈美,從而有益於社會風氣的淨化,更進一步鼓勵學生爲振興中華而努力,爲將來爲祖國多做貢獻奠定基礎。筆者在國中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深感:在音樂教學中只要時刻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傾聽音樂,學會欣賞音樂帶給人的無形之美,就能夠宏觀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角度,對審美認知的形成也有極大的助推作用。音樂通過營造氛圍,能夠對人產生心靈的淨化作用,通過正確引導,能夠對人的審美能力進行深入挖掘,提升審美的能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傾聽音樂的習慣,在聽前教師要提出啓發性問題,要求學生帶着一兩個問題來聽,欣賞當中需要做必要的講解,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講解一定要少而精,切忌煩瑣,在學生欣賞之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然後教師再做簡要的講述,是啓發學生想象和聯想的關鍵。生動的語言、富有意境的圖畫或幻燈、錄像等,都可以在生活經驗和音樂間架起聯想、想象的橋樑,最終達到引導學生“以聽審美”的教學目的。

2.國中的音樂教育能夠立足於社會美德

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大凡深有造詣的教育家都深諳此道,因爲音樂作爲萬德胚胎的源泉,可以把外在的道德規範內化爲人格要求,這就是正所謂的:人心自有語言難通而音樂可通的領域。因此,音樂教育要幫助學生辨是非黑白,知善惡美醜,要擔負起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完善品德的重任,使學生形成鮮明的愛憎感情。衆所周知,現代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它能對人的感官引起強烈的感染力,美好的音樂緩緩地傳進學生的內心,喚起美好的感覺,達到心靈上的共鳴。教育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這對於培養學生正確審美情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操是十分關鍵的。國中的音樂教育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立足於社會美德,引導人們的內心對美的感悟,對人才的審美認知進行優化,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和健康的審美價值觀。音樂教材中豐富的歌、多彩的曲都蘊藏着美,美善合一的理念貫穿於學習的始終,音樂情感所表現的多態美使孩子情感豐富,適時誘導,適度拓展,促進學生在聆聽、演唱過程中產生共鳴,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求真、向善、愛美。如中國傳統器樂影響的代表作之一《梅花三弄》這首古琴曲,它的主題音樂節奏平穩,曲調流暢,音調高亢。它以梅花挺拔、剛健來比喻超塵脫俗的形象,以梅花抗嚴寒、傲風雪的性格來比喻不屈不撓的高尚品格,隱喻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是一首美善合一的經典古琴曲。

二、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策略

1.建立平等師生關係,創造良好課堂氛圍

由於信息時代的到來,老師已經不再是傳播知識的主要來源,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多種途徑獲取想要學習的內容。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老師不再是教育的掌控者,領導者,不再是教學的中心,而是“平等地位的首席”。音樂老師在國中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當轉變思維,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領導者的位置上,應該和學生平等溝通,教學相長,作爲參與者加入到教學活動中。不斷探索,使學生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提高教學有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師要積極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氛圍中敢於質疑、敢於提問。在老師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老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能對過程中的不足及時予以提醒,讓學生恰當地進行改正和完善。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獲得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同時,對國中音樂教學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比如在講解《友誼地久天長》時,我先是表達了一年多來與同學們共處過程中體會到的一些感動細節,以此來表達我與同學們除了師生情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永久的友誼,接着再動情示範,在教室裏邊走邊唱《友誼地久天長》這首歌曲,使學生更加直接地感受音樂作品所傳遞的信息,沉浸在我的真情表達之中,渲染良好的學習氛圍。接着我引導學生一起與我合唱,通過互動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情感表達,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更好地活躍了課堂氣氛,爲接下來的講解做出了有效的鋪墊作用。同時,現代技術的迅速發展,讓國中教育在生動活潑氛圍中進行成爲了可能。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好奇心。同時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質疑,在質疑和解決質疑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不斷進步。

2.在課堂中建立良好的審美情境

音樂作爲審美教育的重要的途徑,通過在課堂中建立良好的審美情境,能夠使學生很好地完成審美教育的目標。情景的設置是音樂教學中情感化的基礎和重要保證,通過審美規律設計音樂審美情境,能夠更加貼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產生共鳴效應,使學生在不自覺間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在創設情景中需要注意,在音樂教學的不同階段,創設的情景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教《大海啊故鄉》時,我先是配樂請學生朗誦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思鄉詩,將學生引入到思鄉的意境中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母親、對家鄉以及生活的熱愛。在同學們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後,我再適時引入《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進行示範唱,示範唱時要求學生劃拍默唱;再引導學生跟琴學唱,學唱過程同樣要注意力度的處理以及前後情緒的變化;之後我又解釋了類似“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走遍天涯海角,總在我的身旁”等歌詞的意境,引導學生感受大海的寬闊和多姿多彩。使學生感受到生命源於海洋、音樂源於生命,號召同學們嚮往美好,熱愛生活。實踐證明,將音樂情景教學用於教學過程中的連接,能夠使學生更加熟悉相關的情景設置,能夠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使得學生對新事物的審美接受得更快。如果將音樂情景教學,用於教學內容中,能夠極大地豐富原有的審美內容,使得審美效應更加怡人、感人、化人。因此老師在設置音樂審美情景時,要明確教學目的,將音樂審美情境所產生的教學效果發揮到最大。讓音樂審美情景能夠對審美教育起到鋪墊、烘托和促進的作用。

3.引導學生學會感受美、鑑賞美、表現美

音樂鑑賞能力是通過認知聲樂和器樂作品,來提升自信自身的情感內涵,是一個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陶冶情操,啓迪智慧,愉悅身心。而引導學生學會在音樂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音樂情趣,審美能力和表現創造力。要想正確地引導學生在鑑賞當中感受美、表現美,首先就需要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鑑賞的過程中,隨着音樂的變化,不斷地改變自身的思維。通過聯想將感性的審美思維,轉變爲理性的分析體驗中。當學生運用音樂要素對相關作品進行審美分析時,能夠不斷提升自身感知音樂作品藝術形象的能力,從而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例如在欣賞音樂《動物狂歡節》中《獅王進行曲》段時,可適時運用語言構成懸念,如樂曲中將會出現獅王威猛吼叫聲,而且這種吼叫聲會在音樂進行中出現若干次,懸念形成,剩下的只是讓學生在音樂聲中結合他們從生活中得來的知識進行印證了,這正是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聯想加深對音樂作品的領悟與理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又使學生在應用、拓寬和延伸的活動中嚐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情感的滿足。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收音樂的薰陶,並在其中學生感受美和鑑賞美,進而在生活中處處表現美。因此,在進行音樂鑑賞課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身的感官體驗到的美的。感受,變成具體的文字和圖畫,久而久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從而實現學生的全身心發展。

三、結語

總之,我們應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將音樂學習作爲一個審美體驗,只有通過審美教育,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個性、自信心和創造性。我們一定要增強以審美爲核心的觀念,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旭蕾.淺議新課程背景下中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32):104—105.

[2]李鋒.審美與鑑賞教學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考試周刊,2013(46):184.

[3]李振奇.高校音樂教學滲透審美教育的探析[J].北方音樂,2014(03):23.

[4]徐中睿.師範音樂審美教學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05.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 篇七

摘要:多媒體手段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應依據多媒體教學的特點,結合多媒體教學的特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關鍵字:多媒體手段;國小音樂;音樂素養

音樂教育是國小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學科,通過音樂的教學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由於音樂教學的特殊性,傳統的音樂教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單純的依靠教師的授課,照本宣科的教學使得音樂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音樂教學的改革進程中,將多媒體技術引入音樂課堂中,運用生動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音樂課堂更加生動,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

一、多媒體教學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特點

(一)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全球的資源信息共享,學習的內容不再受到課本知識的限制,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較,多媒體技術極大的豐富了教學內容,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教學內容結合相應的視頻、文字、動畫等方式,讓學生更爲直觀的感受音樂的魅力。如在學習“找春天”這節課之前,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春天在哪裏》的歌曲,並藉助多媒體課件播放春天裏的美麗景象。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爲學生拓寬知識面,不要將視野侷限在教材內容中,以直觀的視覺和聽覺的刺激激發國小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以後接受更深層次的音樂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過程的生動性。音樂的教學過程與其他教學過程不同,單純依靠教師的語言描述不能充分的展現描述教學內容,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教學過程枯燥、缺乏生動性。國小音樂教學過程可分爲基礎音樂知識教學環節、歌唱教學環節、音樂欣賞環節等,教師在國小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可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例如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音樂教學視頻,學習著名音樂家的演唱曲目,觀看音樂劇等,這樣不僅能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形象,也顯著提高了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三)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是現在教學理論中交互性的必然要求,交互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進行及時的互動和交流,以便提高教學質量。這樣教師能及時的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能更好的掌握學習內容,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提高學習效率和提升學習質量。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平臺,與學生進行歌曲的演唱、對唱、合唱等,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二、多媒體教學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國小生的學習特點是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注意力很難集中,所以國小的音樂教學應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運用豐富的教學內容,生動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依據國小生的學習特點,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直觀形象的描述更能激發他們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於低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從聽覺和視覺等方面更能幫助學生全面的學習音樂知識。如在學習搖籃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歌曲《小寶寶要睡覺》《唱給媽媽的搖籃曲》等,讓學生跟隨歌曲進行表演、演唱,激發和培養國小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二)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傳統的音樂教學由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師不能完全準確恰當的描述有關的音樂知識,使得學生對於音樂知識的學習十分有限,限制了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不利於提高教學質量。現在隨着多媒體技術在國小音樂課堂的運用,學生學習欣賞音樂不用再依靠教師的現場演奏,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極大的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教師可將有限的精力放在其他音樂環節的教學中,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學生也可以欣賞到優秀的音樂作品。如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著名歌唱家波切利演唱的《今夜無人入睡》,雖然學生不能到現場感受到美妙的音樂,但是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和學生也能欣賞到同樣精彩的音樂盛宴。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豐富了音樂學習的內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具備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自然而然的,音樂的教學水平和質量也就逐步提高。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音樂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音樂愛好,國小階段的音樂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多媒體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帶給學生美的體驗,使學生欣賞到優秀的音樂作品,從視覺和聽覺多方面鍛鍊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提高學生髮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如在欣賞歌曲《春天來了》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春天視頻,在視覺上形成美的刺激,然後播放歌曲,在聽覺上形成刺激,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春天到了,萬物復甦,風和日麗的美麗景象,真正感受到歌曲的內在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國小音樂教學中將多媒體技術與音樂教學實際內容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應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爲學生日後的音樂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蔡輝。多媒體教學——音樂課堂上的雙刃劍[J].成功(教育).2012(04)

[2]楊俐嘉。多媒體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利弊分析[J].兒童音樂,2011(02)

[3]溫虹青,溫桂生。論中國小音樂教學中“度”的把握[J].江西教育科研,2010(06).

聲樂論文五: 題目:論地域特色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以川南民歌爲例 篇八

民歌是民族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組成元素之一, 可以充分展現民族文化特點以及地方特色。我國高校的聲樂教育應該不斷吸取地方民族音樂的精華, 將其傳承與發展下去。川南地區一般爲丘陵地帶, 和風細雨、氣候宜人。巴山蜀水以及較爲封閉的環境孕育了川南民歌文化, 使其蓬勃發展。當地的山歌又稱“神歌”, “神歌”其實是指早晨的山歌, 由於方言諧音被讀作“神歌”。可以說, 川南民歌是獨具特色的地方民歌, 是我國民族音樂中重要的寶藏, 需要深入研究。

一、高校民族音樂現狀

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更加註重精神層次的追求。在西方聲樂文化充斥着民族聲樂文化的背景下, 我國高等院校民族音樂教學面臨着種種機遇與巨大挑戰。目前, 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 缺乏民族性

川南地區大多數高等院校的聲樂教學, 其主要的課程還應用着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 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審美的培養都偏向於使用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式。教學過程中, 教師一對一地傳授學生技法, 但教學內容與川南地區特色民歌結合度不足, 相對缺少個性和鮮明特點。

民歌是廣受歡迎的歌唱形式, 不但源於其特殊的發聲和氣息, 最主要的是其內含的特色地域文化、語言特色等。風格、韻味及語言是地域民歌的核心, 因此, 學習者的藝術修養對地域民歌的學習而言非常重要。在川南地區高校的聲樂教學中, 很多院校都缺乏對當地民歌的具體研究, 從而不能很好地將川南民歌特色融入課堂。許多地方高校開始設立民族聲樂教學, 民族聲樂在總體上逐漸走向成熟, 但筆者認爲, 當下民族聲樂的教學方式仍缺乏民族性以及地域文化特色。

(二) 缺乏民族聲樂教材

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 民族聲樂教材相對缺乏, 這不利於民族聲樂教學的效果提升。可以說, 民族聲樂課堂中基本是講授傳統的聲樂理論以及表演方式, 缺乏代表性的曲目研究。川南民歌的曲目十分豐富, 出現在高校的民族聲樂教學中卻僅有少數幾首, 學生的接觸面很小。這種程度的學習遠遠不能滿足實現民歌教學目的的需要。

(三) 師資力量不足

從聲樂教學的實際內容來看, 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師資源仍有較大欠缺, 從事民族聲樂教學的教師人數遠遠少於美聲教學的教師, 這其中包括一些專業音樂學院, 學校聲樂方面的教師比例失調, 民族聲樂教師缺乏等。這種現狀十分不利於川南地區民歌教學, 同時也限制着川南民歌的發展, 大力增加民樂這方面的師資力量, 對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川南地區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意義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 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文化衆多, 各具特色。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中, 不僅要融入各個地區的民歌特色, 還要體現民歌背後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川南民歌爲例, 川南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 在當地高校聲樂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 民歌的傳承與發展要依賴聲樂教育來帶動。因此, 川南民歌與當地高校的藝術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一) 傳承家鄉民歌特色

地方高校就招生比例而言, 本省學生比重較大, 這爲川南地區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奠定了基礎。民歌產生並流傳於人們的生產以及生活中, 川南民歌是當地人民風土人情以及生產生活的體現, 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 是他們的鄉音。如新編民歌《槐花幾時開》是川南民歌的代表性作品, 其歌詞精煉、旋律優美、感情真摯樸實。這首民歌的歌詞自清代開始就已被收錄, 經過不斷的演變, 作爲一首經典作品被納入高校教材中。學生在學習或演唱時, 要特別注重對家鄉熱愛之情的表達。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 高校民族音樂的教學能夠加強川南民歌的分量, 讓學生感受家鄉的音樂美, 增強民族責任感。

(二) 瞭解川南的歷史以及人文知識

在川南民族聲樂教學中加強對川南民歌的學習, 可以增加學生對川南地區民歌的誕生歷史以及環境的瞭解。川南民歌的曲目衆多, 反映川南地區歷史文化以及人文傳統, 所以, 學習民歌同時也是學習和了解其歷史的過程。學生在學習川南民歌的過程中, 不僅可以學習到民歌特色的演唱方式, 還能深入瞭解民歌所蘊含的歷史以及人文知識, 加深對當地文化的熱愛, 對川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促進民歌傳承發展以及信息交流

川南民歌是一種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的載體。加強川南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 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民歌曲目, 並且學習與發揚其內在精神。川南民歌教學, 不僅要傳授傳統的教學內容, 還傳授學生對歌唱技巧之外的背景文化知識, 這樣學生才能更充分地意識到民歌文化的內涵, 瞭解其歷史文化以及人文知識, 從而更好地學習川南民歌。如“川南民歌第一村”天仙鎮“唱響川南民歌, 傳承民俗風情”民歌賽的舉辦, 響應了傳承民歌文化發展的號召。比賽以一首獨具川南魅力的《那溪那山》拉開帷幕, 13支參賽隊伍有着不同的腔調、風格, 盡情展示川南民歌的魅力:《爬海歌》通過唱跳的表現形式, 再現歌詞場景, 十分幽默;《乾哥哥》是男女對唱的演奏方式, 表現出乾哥哥追求嫂嫂的苦澀愛情;天仙國小的《太陽出來紅豔豔》將本次大賽推入高潮, 從孩子們的臉上看出川南民歌的傳承希望。該次大賽完美落幕, 是一次較好的交流機會。高校教學應該多組織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民歌比賽, 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民歌, 從而熱愛民歌表演。

三、川南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一) 強化川南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地位

川南地區高校聲樂教學一般都會結合當地民歌特色來培養學生, 同時汲取其他地方民歌精華, 以提升學生對川南民歌的認識。對於部分學生來說, 其受西方聲樂教學的影響, 對傳統的民歌教學認同度不高。然而, 民歌象徵着民族特色的聲樂形式, 也是川南民歌的可貴之處。只有深入地學習民歌文化, 才能領悟其內在的文化蘊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 只有深入瞭解川南民歌, 並且認真地學習, 才更容易讓學生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領會其深厚的文化精髓。

(二) 利用新媒體形式傳播川南民歌

川南民歌體現川南地區自然人文環境的獨特。川南地區面積雖然不大, 但是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文化以及語言差異, 因此各地的民歌也就各具特色。川南地區高校的民族聲樂教育發展前景廣闊, 教學內容需要不斷完善。隨着新媒體時代的發展, 傳播途徑以及載體都發生巨大的變化, 傳統的傳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文化傳播。文化的發揚需要各種載體來傳播。因此, 高校不僅要重視川南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研究, 同時還要創新教學方法, 爲學生提供更多接觸民間歌手的機會, 這對其體會民歌的魅力, 對民歌藝術的傳播也起到很大作用, 如藉助新媒體平臺去大力宣傳川南民歌文化, 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去搜尋資料, 或者通過目前最流行的直播軟件去分享學習民歌的過程, 以及觀看一些民歌選手的直播來學習川南地區民歌文化。同時可以在學校舉辦演唱會或者是學術研討會, 引導學生去深入瞭解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 發現民族音樂的音樂美, 從而更能彰顯川南民歌的文化內涵, 激發學生去學習以及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

(三) 編寫教材, 豐富樂曲寶庫

對於高校民歌教學課程中, 要選取一些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川南民歌曲目, 編寫成音樂教材, 以方便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可以錄製一些經典的川南民歌曲目, 製作成MP3或者是視頻格式, 豐富川南民歌的音樂庫;或者教師製作完整的多媒體課件, 來展示全新的課堂模式, 視聽結合;也可以找尋一些能重點體現川南民歌風格特徵的曲目, 在課堂上重點學習。

結語

川南地區的民歌研究對於高校聲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在高校民歌聲樂教學中應用廣泛, 需要重點學習、傳承川南地區文化以及人文知識。川南地區高校要利用好自身教學平臺去傳承和發揚川南民歌的文化內涵, 爲該地區建設文化大省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格根莎娜。以科學發展觀看少數民族聲樂教育之發展[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7 (S1) 。

[2]易丹丹。地域特色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以浙江民歌爲例[J]。美育學刊, 2016 (3) 。

[3]翁葵, 韋家燕。論構建少數民族地區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特色——以壯族原生態民歌融入爲例[J]。音樂創作, 2012 (11) 。

[4]柏樂。從原生民歌到新民歌的發展看中華民族聲樂發展趨向——以《瑪依拉》和《瑪依拉變奏曲》爲例[J]。當代音樂, 2017 (19) 。

[5]申育林。領悟本旨不違宗與時俱進不違時——以《再唱一曲巢湖好》爲例[J]。論新民歌之道[J]。合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3 (5) 。

[6]肖黎聲。關於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的幾點思考——“‘珠江·愷撒堡鋼琴’第三屆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比賽”觀後[J]。歌唱藝術。2013 (12) 。

[7]崔姝聲。傳統民歌在當代民族聲樂中的價值體現——基於傳統民歌的聲樂教學實踐[J]。樂府新聲 (瀋陽音樂學院學報) , 2013 (4) 。

聲樂論文三: 題目:聲樂伴奏中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就業前景分析 篇九

社會的不斷進步, 對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日增加, 爲了培養更多的人才, 各高校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加, 專業的門類也在不斷細化。但在不斷的擴招之下, 高校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在下降, 而社會對於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 這無疑造成了人才相對缺乏的狀況。茶藝藝術指導是茶文化興起之後出現的一門學科, 將茶藝和音樂進行了完美的融合, 而隨着高校各專業不斷的擴招, 該專業的畢業生也面臨着就業困難的問題, 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畢業生中, 高端人才缺乏, 技術過硬的人才少, 畢業生的社會經驗很少, 在課本上所學的知識也難以融會貫通用於實際中。

1 聲樂伴奏中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就業現狀

1.1 專業畢業人數衆多

茶藝藝術指導屬於藝術類專業, 相對於其他普通專業來說, 升學門檻較低, 尤其對於文化課的要求。很多高中生爲了減輕學習壓力, 會選擇茶藝藝術指導專業, 這個專業的學習壓力不大, 這使得短短几年的時間內報考相關專業的人數激增, 而到畢業時, 因爲該專業所需的人才數量較少, 因此, 很多人就會面臨畢業難的困境。聲音伴奏中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發展時間相對於其他專業來說短, 社會需求不大, 而大部分的畢業生專業水平不高, 缺乏相關的工作經驗, 對市場的把握能力較差, 而相關公司需要的是成熟的人才, 這也就使得茶葉藝術指導專業的畢業生很難就業。

1.2 專業地域性限制強

我國雖是茶葉大國, 茶區的數量也較多, 但茶藝卻有一定的地域限制, 多集中在福建、雲南等茶區密集、茶文化發展較好的地區。而目前的大學畢業生, 多把北上廣深等經濟發展迅速的一線城市作爲首選的擇業區, 而福建、雲南等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自然成爲了備選項。而茶藝藝術指導專業人才往往是在這些經濟發展緩慢, 茶文化發展較好的城市中需求較大, 該專業的畢業生要想提升其專業就業率不得不走向這些城市。專業的地域性限制影響了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就業率, 使很多專業畢業生不能從事該專業。

1.3 專業學生成本較高

一般來說, 藝術類專業的成本比普通專業的成本較高, 因爲藝術類專業對於場地、器械、及藝術審美的培養都有要求, 並且藝術類專業平時在專業上所花的時間也較長, 甚至很多的相關專業的學生需要參加校外的培訓班。較高的投入, 使其畢業後在就業崗位的選擇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畢業生認爲, 投入瞭如此高的成本, 理應有高的薪金。在實際的調查中發現, 八成的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畢業生對目前就業的薪酬不滿意。

2 聲樂伴奏中茶藝藝術指導專業就業困難的因素分析

2.1 國家相關就業體制不健全

隨着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增多, 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成爲了亟須解決的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 就是讓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能夠獲取一個合適的崗位, 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 以促進社會的穩定。而其中的待遇薪水問題, 則是需要國家有相關的政策進行保護的。在我國, 企業的性質主要有國有企業、公私合營企業及私營企業等, 這些企業是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場所, 對於茶藝藝術指導專業來說也不例外。但就目前來說, 聲樂伴奏中茶藝藝術中指導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企業主要是私營企業, 很多的私營企業在用人制度上不夠規範, 保障體系不夠健全, 甚至很多的企業沒有失業、醫療、養老保險等相關保障制度, 這使得相關專業畢業升高, 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因此在選擇就業崗位和就業場所時有諸多的顧慮。正是由於國家相關的就業體制不夠健全, 使得很多的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畢業生轉行考公務員、事業單位等, 有的甚至直接放棄本專業。

2.2 茶藝藝術指導畢業生的自身問題

從大學走向社會是一個相對艱難的過程, 意味着有獨自承受的能力, 但很多的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畢業生習慣於依賴於父母,習慣接受父母的安排, 從而將自己的就業壓力轉嫁到父母身上。在高校畢業生中, 尤其是茶藝藝術指導等藝術類相關專業的畢業生, 多有強烈的攀比心, 在就業過程中, 很多學生會就家庭的背景進行攀比, 甚至拿父母的人際關係進行攀比, 這使得其沒有自我承擔、自己奮鬥的意識。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大學生的升學過程往往都是一帆風順, 沒有面對挫折的能力, 容易在遇到就業問題時, 缺乏積極性, 自暴自棄, 這些都是其心理素質過低的表現。此外, 由於國家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就業體制不夠健全, 絕大多數的相關專業畢業生對未來的就業形勢表示擔憂, 企業與畢業生之間也缺乏有效的溝通。學生將其專業指導寄希望與企業實習期, 而學校關注的僅僅是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率, 對於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畢業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3 提升聲樂伴奏中茶藝藝術指導專業就業的對策

3.1 提升茶文化的文化地位

茶文化是我國璀璨的文化之一, 茶文化不僅在我國極具影響力, 甚至在國外也佔據了一定的文化地位, 但事實上, 絕大多數人對於茶文化的瞭解只能說是一知半解, 與其相關茶舞、茶藝、茶樂等相關內容發展相對滯後。茶文化地域性的限制阻礙了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畢業生的就業, 其根本還是在於茶文化所衍生出的一些文化內容還沒有爲人所熟知。聲樂伴奏中茶藝藝術指導專業是將茶樂與茶藝相結合的一門專業, 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樂音形式和茶道文化, 但就目前看來, 與之相關的就業崗位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並沒有很多, 這無疑說明了我國傳統的茶文化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 想要提升聲樂伴奏中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 就要提升茶文化的文化地位, 讓更多的人認識並欣賞茶藝, 而促進其他非茶區的地區能設立各類茶文化的企業及茶館等與之相關的'地方, 從而能增加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

3.2 建立健全的茶藝藝術指導專業就業制度

上文已述及, 政府在各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領導者也是參與者, 政府像一隻無形的手, 起到有力的調控作用。聲樂伴奏中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過程中, 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引導, 政府要以社會需求爲出發點, 制定相應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制度, 指導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畢業生就業。國家制定規範的就業制度要從人才的培養入手, 也就是說要以社會導向爲出發點, 在現有的茶藝藝術指導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上, 構建形成健全的專業就業制度, 並打通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就業渠道。要從茶藝藝術指導專業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入手、爲高校學生提供相關的實習崗位, 並在其畢業前期開展相關專業的校園招聘, 做到對茶藝藝術指導專業就業科學的引導和全面的規劃。

3.3 優化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課程設置

社會的需求的專業就業的導向, 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主要功能就是傳承和發展我國的茶文化, 因此, 培養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複合型人才是當務之急。隨着全球文化一體化進程的加深, 我國的茶文化及其相關的內容所受的重視與日俱增, 社會對相關專業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 但目前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使得很多企業即使是缺乏人才也不會盲目的招高校畢業生。因此, 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提升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質, 一方面, 要從茶藝藝術指導的專業知識入手, 將課本知識和專業技能相結合, 提升其文化修養及專業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養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服務意識及從業態度, 在課程的設置上要重視專業實習的權重。總而言之, 就是要讓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課程設置符合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 通過全面分析、合理設置, 提升高校人才的培養能力, 從而提升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的就業率。

4 結語

茶藝藝術指導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專業, 開展專業的時間較短, 其課程設置及相關制度仍有待加強,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 對於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 聲樂伴奏中茶藝藝術指導專業亦然, 但就目前看來, 其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因此, 聲樂伴奏中茶藝藝術指導專業要以社會的需求爲出發點, 提高國民對茶文化的重視, 加強課程的設置, 健全高校就業制度, 解決茶藝藝術指導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谷津陽子 (Yatsu Yoko) 。中國茶藝在日本推廣現狀及前景實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 2015.

[2]宋曉維。試論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J]。廣東茶業, 2013, (03) :34-37.

[3]陳學林。合理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培養適銷對路的高職茶藝人才[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7, (20) :174-175.

[4]覃紅燕, 施兆鵬。茶藝表演研究述評[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5, (04) :98-100.

聲樂論文四: 題目:傳統戲曲元素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 篇十

談到民族聲樂的起源, 我們可以一直追溯到遠古時期, 一些文獻中有記載民族聲樂的相關信息, 由於受當時的條件限制, 民族聲樂表現形式沒有保留下來, 我們只能從文字記載中瞭解, 這就造成我們對遠古時期的民族聲樂的瞭解少之又少。迄今爲止, 我們瞭解的最古老的聲樂表演就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表演唱”。隋唐之前, 中國的民族聲樂只存在於宮廷之中。宋代之後, 在普通百姓生活的場所出現了“瓦市”“勾欄”等娛樂活動, 以及其後的各種“戲樓”“茶館”的興盛, 是中國戲曲真正的搖籃。

二、傳統戲曲和民族聲樂的聯繫

(一) 傳統戲曲的特點與民族聲樂的含義。

中國傳統戲曲有着獨特之處, 第一, 戲曲的表演形式是以一定的標準將不同的藝術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 在體現共性的過程中展現個性;第二, 傳統戲曲是通過音樂和舞蹈的結合來表現現實生活, 這些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第三, 中國傳統戲曲主要是通過“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來表現現實生活, 例如白臉的曹操, 紅臉的關羽等。

民族聲樂則是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特徵, 給人們展現出了多樣化的音樂演唱形式。民族聲樂與戲曲、民歌、說唱的表演不同, 它是繼承併發揚這些傳統演唱藝術, 同時, 也不斷吸收、借鑑西歐美聲唱法的優點和歌唱理論, 從而形成的具有藝術性和時代精神的新民族歌唱藝術。

(二) 傳統戲曲元素與民族聲樂的聯繫。

戲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 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方面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戲曲藝術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它不僅融合了民族樂曲, 而且還融合了宗教音樂、宮調等藝術表演形式,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久盛不衰, 保持活力。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大衆對傳統戲曲與民族聲樂越來越喜愛, 民族聲樂植根於我國傳統文化土壤中, 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 已經得到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完善和擴展。從而擁有自己的演唱和表演風格。

傳統戲曲和民族聲樂都是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傳統戲曲和民族聲樂既有聯繫也有區別, 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協同發展。傳統戲曲與民族聲樂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一樣的文化特色, 民族聲樂吸收了傳統戲曲的優秀成分, 用來豐富聲樂的表現形式, 例如, 傳統戲曲中的板式變換、豐富的演唱技法等, 不僅使民族聲樂得到發展, 同時也使傳統戲曲本身得到了更好發展。

三、傳統戲曲元素在民族聲樂中的應用

(一) 傳統戲曲對民族聲樂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藝術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 通過不斷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 不斷髮展完善自己, 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現代民族聲樂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戲曲文化, 同時還借鑑西方的聲樂美學和聲樂演唱技巧。在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過程中,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爲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 傳統戲曲元素體現在民族聲樂中。

對戲曲演唱者來說, 一般要求比較嚴格, 通常演唱需要秉持“字正腔圓, 聲情並茂”的表演手法, 戲曲大多來自民間, 其中有很多表演形式, 如京劇、豫劇、黃梅戲等。這些都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 演唱者引用詩詞歌賦, 通過說唱等形式表現出來。民族聲樂藉助傳統戲曲的表演方式, 通過聲調在字與字之間的改變及抑揚頓挫的表達, 將歌曲蘊含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聲調和氣息在傳統戲曲和民族聲樂中也十分重要, 好的聲調和適合的氣息, 可以很好地將演唱效果表現出來。演唱中國傳統戲曲時, 演唱者的呼吸方式主要是丹田運氣, 可以運用丹田的呼氣方式來調整演唱氣息, 再加上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和獨特的表演技巧, 可以大大提高演唱效果, 從而帶動觀衆、感染觀衆。

傳統戲曲表演中融合了大量的肢體語言、聲音等動作, 完美體現了韻律美與聲音美, 民族聲樂不斷從傳統戲曲中吸取經驗和演唱技巧, 從而發展完善自己、壯大自己。

參考文獻

[1]馮曉玲。傳統戲曲元素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 2017, (13) :75.

[2]王志昕。中國傳統曲藝與戲曲元素影響下的民族聲樂[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 2011, 08 (1) :96-99.

[3]閆曉宇。民族聲樂作品中的傳統戲曲元素略談[J]。音樂論壇, 2015, (16) :39.

[4]肖娜。中華民族聲樂作品中戲曲元素的融合[J]。音樂論壇, 2015, (16) :38.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 篇十一

【摘要】傳統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社會的許多方面產生着積極的影響,這也是高校聲樂教學必然融入傳統音樂的緣由,本文就對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傳統音樂文化;融入策略

當前教育事業呈現迅猛發展的態勢,高校教育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許多高校教師開始意識到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這就需要聲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極創新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將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普及學生傳統音樂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聲樂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及發展。

一、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意義

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意義主要表現爲以下幾點:一是推動聲樂教學的發展。部分高校聲樂教師缺乏創新意識,教學理念落後,過於重視音樂技能與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對傳統音樂文化學習加以忽視,影響教學效果。我國作爲歷史悠久的大國,擁有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這就需要教師將傳統音樂文化的作用加以充分發揮,構建具有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加強聲樂教學與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實現聲樂教學的良好發展。二是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音樂作爲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民族文學、地理、宗教和歷史等傳承的有效路徑。只有瞭解一個國家的音樂史,才能瞭解其歷史發展脈絡、民俗民風、地理風情、傳統文化等[1]。當前音樂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佔據了很大的比重,代表着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特色,能夠利用欣賞與傳唱的方式來加以傳遞,易讓人們接受和認同。因此發展音樂文化有利於發揚民族精神,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三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把握音樂知識和發聲技巧,還需要掌握好歷史的精髓,詳細瞭解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創造更爲完整的音樂,成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可以說,學生通過學習音樂,能夠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與鑑賞能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實現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策略

(一)運用感知能力

學生在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對民族音樂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呈現多樣性的感知,這些都是對美的體驗與享受。對於民族音樂而言,其沒有對美的限制,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需要,對民族音樂之美加以體會與感知。當學生欣賞民族音樂之後,可以自身的感悟爲依據提出問題,如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感情體驗和唱法等,然後進行討論與演唱,在感知和實踐中強化自身的能力與知識[2]。此外,教師在掌握歌曲的氣韻和意境之後,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技術要素,如調式、調性、力度、速度、音色、節奏和音高等,使其更加深入理解音樂的含義,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

(二)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隨着科技的發展,教育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富與先進,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事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高校聲樂教學,爲其提供了原唱資料。在高校聲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欣賞原汁原味的音樂,對聲樂作品中的情感與內涵進行深入理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與審美水平。以《山路十八彎》爲例,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原唱,設置相應地音樂背景,讓學生欣賞音樂,感受彎彎的山路,體會歌曲中對家鄉的熱愛及對山路的讚美之情。另外,教師在聲樂教學中可藉助多媒體技術的視頻、錄音和圖片等功能,將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展示,化抽象爲具體,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強化學生的歌唱技巧與傳統音樂文化水平。

(三)重視情感的融入

音樂是人們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情感作爲音樂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其傳遞是音樂發展的重點。教師在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需要對音樂文化中蘊含的情感加以重視。引導學生了解聲樂作品的歷史文化與創作背景,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情感變化情況,全面瞭解作品的情感歷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驗和感悟作品的情感,感受音樂的魅力,促進聲樂教學效果的提升[3]。如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教師可先介紹該首歌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對其音樂背景和生活背景具有一定的瞭解,激發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然後教師可講述民族音樂的唱法,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嗓音來進行訓練,演唱出具有自身風格的歌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常建萍。高校聲樂教學中如何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策略分析[J].黃河之聲,

[2]劉琨。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融入研究[J].黃河之聲,

[3]劉小番。淺談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J].音樂時空,

聲樂論文二: 題目:現代信息技術在師範聲樂課程中的應用 篇十二

現代信息技術是時代發展至今的產物, 它的出現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爲習慣, 應用到教學之中, 能有效整合教學資源, 優化教學設計, 爲課堂教學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中是時代的要求, 是師範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是培養綜合型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師範聲樂課程中應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 聲樂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 從師範院校角度來說, 師資隊伍壯大, 師資力量增強, 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均有較大改變, 從學生角度來說, 學生掌握了紮實的聲樂專業知識, 敢於突破傳統學習方式的束縛,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爲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縱觀當前師範院校聲樂課程發展實際, 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教育改革之初, 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下, 示範聲樂課程的開展卻不是很樂觀。傳統教學理念根深蒂固, 在較短時間內還無法完全擺脫。

1、聲樂學習的“難點”

一直以來, 聲樂學習的“難點”在哪?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人們, 那麼難點究竟在哪?歸根結底, “難點”就在於師生在課程教學中總在尋找“位置”和“感覺”, 這種看不見、摸不到的概念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如此一來, 理解教師思維的學生自然不費力氣便能很快理解, 但對於“心中有自己想法”的學生則達不到什麼成效, 這些所謂的“感覺”對聲樂課程教學並無益處。

2、教學設備的侷限

鋼琴、音頻播放器、鏡子、黑板是傳統聲樂教學中必備的“幾大件”, 雖然近幾年大多學校對設備進行了更新和增加, 但傳統的教學方式仍在延續, 學生在教師“感覺”和“經驗”的指導下進行聲樂演唱, 聲音位置的高低、聲音腔調的圓亮都是教師所關注的重點。學生完全依靠教師的指導進行反覆練習, 一味地模仿限制了學生的自我創造能力, 學生對教師從心底也產生了深深的依賴感。教師爲學生播放音頻時, 一段完整的曲目很難進行鍼對性的教學, 在課程教學中不僅浪費時間, 也無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在信息化時代發展的今天, 各師範院校在聲樂課程教學模式上仍離不開傳統教學模式, “一對一”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大班”普遍性的教學模式, 從形式上看頗爲合適, 但在高校招生人數日益增加的當下, “一對一”教學模式很難實現, 而“大班”的普遍性則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掌握知識, 這種形式化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起到針對性的作用, 反而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也會使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教學上, 不得不減少備課、做科研的時間, 對師範聲樂課程的長遠發展來說, 是極爲不利的。

二、從辯證的角度看現代信息技術在師範聲樂課程中的應用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在兩面性, 現代信息技術在師範聲樂課程中的應用也不例外, 本文中筆者從優勢和劣勢兩個角度, 以客觀的視角來分析現代信息技術在聲樂課程中應用的侷限性和促進性。

1、促進性

現代信息技術以直觀性、形象性、便捷性、實效性的特徵爲人們所喜愛, 在聲樂課程教學中也深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網絡信息方便蒐集以及進行資源整合, 學生在學習時, 能更加系統、方便, 節省不必要的時間消耗, 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2、侷限性

聲樂的學習需要天賦與汗水, 它是一門要求極高的藝術學科, 簡單的模仿與學習無法促進學生唱功的進步, 只有經過刻苦、努力的練習, 才能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因此, 大量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過多傳遞理論知識, 對學生練習能力的提高具有侷限性。

事物的發展具有兩面性, 無論哪種技術的出現和使用, 都會顯現出其優勢和劣勢, 作爲信息化時代下的聲樂專業工作者, 應充分認識到其不足, 藉助新的手段和方法不斷加以完善和創新, 爲師範聲樂課程教學的進步與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 有效應用到師範聲樂課程中

1、現代信息技術在聲樂集體課中的應用

集體課是以班級或年級爲單位進行授課的一種教學方式, 其目的在於強化學生的音樂知識理論, 使其掌握正確的發音原則和方式, 建立正確的聲音理念。集體課減輕了教師多次重複的負擔, 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師範聲樂課程之中, 以課堂演播方式進行呈現, 引導學生進行模擬演示, 對於純理論知識的講解, 可以利用PPT、投影儀等加以輔助教學, 爲學生介紹各個時期聲樂發展特徵、流派、代表人物等, 直觀化、便捷性的教學方式, 節省了板書的時間, 豐富多彩的畫面使學生更加願意學習。教師在介紹聲樂某一發展時期特點時, 除文字描述外, 還可以蒐集該時期的社會背景、相關作品等資料, 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對作曲家、歌唱家進行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 使內容更加充實和直觀。

2、現代信息技術在小課教學中的應用

傳統課程教學中, 教師依靠自身教學經驗, 對學生進行概念講授, 由於學生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 因此, 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各種概念不甚瞭解, 對發聲器官的位置、發聲概念等缺乏瞭解, 對於抽象的專業術語 (如:聲音支點) 瞭解不到位, 聲樂課程顯得深奧難懂。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教師可以通過Flash、AI、CAI等軟件製作課件, 將人的發聲器官, 歌唱時各個器官以動態畫面的形式製作出來, 引導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概念, 現代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具體性特徵讓複雜的知識簡單化, 學生學習時不用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和技巧。

3、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前、課上、課後的應用

課前預習, 學生通過互聯網蒐集相關資料, 對歌曲的時代背景、流派、作曲家、演唱家等相關資料進行了解, 細緻地分析旋律和對詞等,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前預習, 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分析作品。

課上學習,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音樂作品, 引導學生進行練聲, 運用Nuendo軟件來製作簡單的練習曲伴奏, 豐富學生練習時的趣味性, 幫助學生糾正音準、把握節奏。

課下複習, 一些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很好, 而在課下卻很難找回這種“感覺”, 課下學生利用手機、DV、錄音筆等電子設備錄製課堂內容, 課下多加學習、練習, 將課下練習時的狀態與課上加以對比, 找出問題, 改正問題。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 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課堂教學效率。

四、結語

現代信息技術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相對於傳統聲樂教學來說, 現代信息技術更能帶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新時代發展的今天, 新的課程教學方式, 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以現代信息技術爲依託, 不斷提高師範院校聲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豐富教學手段, 爲教育改革發展提高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汪媛媛。淺談現代信息技術與高校聲樂教學的整合[J]。媒體時代, 2015 (10) 。

[2]盧亮。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聲樂演唱分析[J]。北方音樂, 2015 (7) 。

[3]張春明。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具體運用[J]。都市家教, 2010 (10)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