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物理教案(精選17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7篇《高中物理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中物理教案》相關的範文。

高中物理教案(精選17篇)

篇一:高中物理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進一步深化對電阻的認識

(2)掌握電阻定律及電阻率的物理意義,並瞭解電阻率與溫度的關係

2.能力目標:

(1)通過類比,培養學生分析解決三個變量之間關係的科學研究方法

(2)通過從猜想→研究方法→實驗操作等一系列探索過程,使學生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3.德育滲透點:

(1)通過對各種材料電阻率的介紹,加強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2)通過我國對超導現象的研究介紹,激發學生愛國和奮發學習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電阻定律

2.難點:電阻率

3.疑點:超導現象的產生

4.解決辦法

①對於重點,主要是通過課堂上師生一起(教師動手,學生觀察)探索,最後用科學的處理方法導出定律,這樣加深了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滲透。

②對於難點,主要是通過與電阻的比較,從而明確電阻是反映導體本身屬性;電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屬性。

③對於疑點主要是通過實驗來加強直觀感覺。

三、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啓發式教學

四、教 具:

電阻定律示教板(含金屬絲) 學生電源 電流表 伏特表 滑動變阻器 電鍵 導線 火柴 廢棄的“220V 40W”白熾燈 幻燈片 投影儀 計算機 自制CAI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1.爲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強度,怎樣做?

由歐姆定律I=U/R,只要增加導體兩端的電壓U或降低導體電阻R即可。

2.R=U/I的含義,如何測定電阻(讓學生自己設計電路)?

從上述的回答我們不難發現電阻R與兩端電壓及流過電流強度無關,那麼它由誰決定呢?

(二)進行新課

1.探索定律——電阻定律

①R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科學猜想)

(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

②解決方法——控制變量法。(回憶歐姆定律的研究或牛頓第二定律的研究)

③演示實驗 幻燈投影電路圖。

A.出示電阻定律示教板、金屬材料

B.教師與學生一起連接電路,先讓E、F分別接A、a,測得一組數據(U、I)記入下表。然後把a、b用短導線連接,E、F分別接A、B,又得一組(U、I).再把A、B用一短線連接,E、F分別接A(B)a(b).又得一組數據(U、I).

C.換用E、F分別接不同材料金屬絲C、c,又得一組數據。

D.分析數據

a)先定性觀察→R與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b)定理推理

2.電阻定律

①內容——在溫度不變時,導線的電阻與它的長度成正比,跟它的橫截面積成反比。

②表達式

說明 ——長度 S——橫截面積 ——比例係數

3.電阻率——

①單位 歐米

②物理意義 反映材料導電性能好壞。在數值上它等於用該材料製成的1m長,橫截面積爲1m2的導體電阻。

③測量——學生思考

(幻燈投影書上154頁各材料電阻率——20℃時)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瞭解爲了電業工人的安全,爲使在相同電壓下電流小,選用電阻率較大的橡膠、木頭等製造電工用具把套。

④電阻率與溫度關係

由表格上面寫着20℃,要學生明白這意味着這張表格的數據是在20℃時測得的,即電阻率與溫度有關。

[演示](幻燈投影電路圖)

連接,用火柴點燃來加熱白熾燈燈絲後再移開。

現象: 發現小燈泡先變暗後又慢慢變亮

材料的電阻率隨溫度變化而變化。利用金屬的電阻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製成溫度計(電阻溫度計),但也有些材料的電阻率不隨溫度改變而改變。

(三)例題精講

【例】 把一均勻導體切成四段並在一起,電阻是原來的多少倍?拉長四倍後是原來多少倍?

解析:由電阻定律

切成四段體積不變,

故 S→4S

所以 變爲

同理拉長四倍後, 變爲原來的16倍

(四)總結、擴展

打開計算機,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再次展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再現實驗現象,形象直觀,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節課主要通過猜想→探索→得出定律的過程驗證,並得到了電阻定律,由實驗感知電阻率與溫度的關係,關於超導的應用有待同學們進一步去探討。

六、佈置作業

1.第154頁(1)(2)(3)題做在作業本上。

2.思考154頁(4)題

篇二:高中物理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2、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的概念,掌握這幾個物理量之間的關係並會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確要研究圓周運動中的最簡單的情況,勻速圓周運動,接着從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週期、頻率、轉速等概念,最後推導出線速度、角速度、週期間的關係,中間有一個思考與討論做爲鋪墊.

教法建議

關於線速度、角速度、週期等概念的教學建議是:通過生活實例(齒輪轉動或皮帶傳動裝置)或多媒體資料,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有運動快慢與轉動快慢及週期之別,有必要引入相關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學習線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據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結合課件)引導學生認識弧長 與時間 比值保持不變的特點,進而引出線速度的大小與方向.同時應向學生指出線速度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學習角速度和週期的概念時,應向學生說明這兩個概念是根據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和描述運動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每通過一段弧長都與轉過一定的圓心角相對應,因而物體沿圓周轉動的快慢也可以用轉過的圓心角 與時間t比值來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據勻速圓周運動具有周期性的特點,物體沿圓周轉動的快慢還可以用轉動一圈所用時間的長短來描述,爲此引入了週期的概念.講述角速度的概念時,不要求向學生強調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講述概念的同時,要讓學生體會到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線速度的大小、角速度、週期和頻率保持不變的圓周運動.

關於“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間的關係”的教學建議是:結合課件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幾個物理量在對圓周運動的描述上雖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是有聯繫的,並引導學生從如下思路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點:線速度、角速度、週期的概念

教學難點:各量之間的關係及其應用

主要設計:

一、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物理量.

(一)讓學生舉一些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

(二)展示課件1、齒輪傳動裝置

課件2、皮帶傳動裝置

爲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認識,引起思考和討論

(三)展示課件3:質點做勻速圓周運動

可暫停.可讀出運行的時間 ,對應的弧長 ,轉過的圓心角 ,進而給出線速度、角速度、週期、頻率、轉速等概念.

二、線速度、角速度、週期間的關係:

(一)重新展示課件

1、齒輪傳動裝置.讓學生體會到有些不同的點線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週期不同,有些不同的點角速度、週期相同,但線速度大小不同;進而此導同學去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圓周運動是一種特殊的曲線運動,也是牛頓定律在曲線運動中的綜合應用。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多,且許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線速度)在時刻變化,因此,本單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學困點。教師如何根據自己的學生把握教材的難易,設計好教案,對順利完成好本單元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

1、向心力:一本參考資料給向心力下了如下定義:做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到指向圓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我認爲這個定義是不確切的,其一是容易給學生產生誤導,認爲做圓周運動的物體要受到一個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某一個力、或幾個力的合力、還可以是某種力的分力。魯科版在本知識點教材處理比較好,先通過細繩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圓周運動的演示實驗,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圓周運動的物體一定要受到一個始終指向圓心等效力的作用,這個力叫做向心力。這個定義也比較科學,學生容易接受,且給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間,教師在後面的教學中,再通過圓周運動的實例引導學生逐漸認知向心力。在新課教學中,對有些複雜問題應循序漸進,不可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學習向心加速度,根據牛頓第二定律,這個加速度一定是由於它受到了指向圓心的合力,這個合力叫向心力。這樣給出向心力顯得有點抽象,學生不容易接受。

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過質點做勻速圓周運動,找出△t時間內的速度變化量△v,△v△t求出平均加速度,當△t趨近零時,△v垂直於速度v,且指向圓心,既爲質點在該位置的加速度,稱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後給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學方案,邏輯性強,學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來龍去脈,但由於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極限概念,大部分學生感到學習困難,從課堂效果上看並不好,因此本教學方案適宜優秀學生。魯科版教教材是通過圓周運動物體的受力分析,總結出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那麼它必然存在一個由向心力產生的加速度,這個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與向心力方向一致,始終指向圓心,然後直接給出向心加速度的數學表達式,省去了複雜的數學推導,使教學難度大大降低,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學生感覺容易接受,師生互動較爲活躍。

篇三:高中物理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瞭解物體的彈性;

2、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彈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祕,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建立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

【難點】

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前,給每個學生小組分發彈簧和尺子,讓每個小組試着把玩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壓彈簧,用力彎動尺子等。在操作過程中思考被拉或壓的彈簧,彎動的尺子的有什麼共同點是什麼?大家可否試着舉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諸如這個彈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體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由此引入物體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是源於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這種力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彈力。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概念: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提問:剛纔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學生會產生疑惑分歧,但教師此時可以不用詳解,而是做現場演示實驗1,讓學生觀察用手擠壓時XX形變(雙手握住注滿紅墨水的燒瓶,用力擠壓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液麪上升。)

爲了讓學生有更直觀深刻的印象,也會用視頻播放演示實驗2:桌面微小形變的激光演示(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M和N,讓一束光依次被這兩面鏡子反射,最後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個光點。用力壓桌面,觀察刻度尺上光點位置的變化。)

學生觀察後思考: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觀察到什麼樣的實驗現象?我們用了什麼樣的方法?那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分析得出:通過微觀放大的方法觀察,我們發現原來不容易觀察的瓶子和桌面也發生了形變。

歸納: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一切物體都可以發生形變,形變分爲很多種類,有些物體在形變後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提問: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是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恢復原狀呢?請舉例說明?

學生能舉出有時彈簧拉得過長就恢復不了原狀。指出:如果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後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根據前面的鋪墊,總結彈力的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例舉蹦牀的例子說明。

(二)幾種彈力的方向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書與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學生一起分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指出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都是彈力。

舉出實例:給出吊燈圖片,做出分析。以燈爲研究受力對象,鏈子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吊住吊燈,鏈子發生形變。鏈子被拉長,就要企圖恢復形變。這裏施力物體——鏈子,受力物體——燈。這時候鏈子對燈的拉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

做出總結:彈力方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接觸面指向受力物體,繩的拉力總是沿着繩子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環節三:鞏固提高

給出如下三個圖片,要求學生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歸納總結:

三種接觸情況下彈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觸,垂直於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2)點面接觸,垂直於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3)點點接觸,垂直於接觸點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體。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歸納彈力的相關知識點。

作業:預習後面胡克定律,瞭解彈力大小的特點。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篇四:高中物理教案

一、設計實驗

讓學生闡述自己進行實驗的初步構想。

①器材。

②電路。

③操作。

對學生的實驗方法提出異議,促使學生思索實驗的改進。

鎖定實驗方案,板書合理的器材選擇、電路圖、數據記錄方法、操作過程。學生按照學案的過程,補充實驗器材,畫電路圖,並且簡單陳述自己的實驗操作過程。

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異議,討論實驗的改進方案,並修正器材、電路圖、操作方法。設計實驗部分是一個難點,教師要進行引導,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在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啓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

二、進行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困難學生。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實驗。

實驗數據之間的關係非常明顯,要讓學生從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感受歐姆定律發現的邏輯過程,傳授學生控制變量法。

三、分析論證

傳授學生觀察數據的方法,投影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數據找到問題的答案,最終得到結論。學生根據教師投影出的問題觀察數據,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規律。

四、評估交流

讓學生討論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決辦法,教師引領回答幾個大家普遍遇到的問題。學生小組內討論。

使學生意識到共同討論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借鑑別人的經驗。

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擴展記錄表格,讓學生補充。

投影一道與生活有關的題目。學生補充表格。

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這個練習很簡單,但能使學生沿着前面的思維慣性走下去,強化學生對歐姆定律的認識。

這一道練習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歐姆定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小結

讓學生歸納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回顧實驗的設計和操作過程,既強化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學生歸納。

讓學生意識到課堂回顧的重要性,並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五、教學反思

學生對實驗方法的掌握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實驗難度比較大,主要在實驗的設計、數據的記錄以及數據的分析方面。由於實驗的難度比較大,學生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所以實驗的評估和交流也比較重要。這些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協助,所以這次課採用啓發式綜合的教學方法。

國中物理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並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爲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二,注重學法指導。

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爲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爲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科技的發展,爲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臺,爲“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模型法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思考。

篇五:高中物理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運算,並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3、學會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學會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物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生活情景的再現和實驗模擬體會物理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3、通過對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實際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義,並感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繫生活實際情景,激發求知慾望和探究的興趣。

2、通過對力的分解實際應用的分析與討論,養成理論聯繫實際的自覺性,培養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按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教學難點: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觀察一幅打夯的圖片,分析爲什麼需要那麼多人一起打夯。

2、模擬打夯,指出用多個力的共同作用來代替一個力的作用的實際意義,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個力分解成幾個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個力可分解爲幾個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個力的作用可以分解爲任意幾個力,最簡單的情況就是把一個力分解爲兩個力。

(三)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遵循什麼規則?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因此把一個力分解爲兩個分力也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四)力的分解實例分析

以一個力爲對角線作平行四邊形可以作出無數個平行四邊形,因此把一個力分解爲兩個力有無數組解,但如果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

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

[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將物塊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壓彎,同時物塊沿斜面下滑.

[結論]重力G產生兩個效果:使物體沿斜面下滑和壓緊斜面.

[分析]重力的兩個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傾斜角有何關係?

[結論]通過作圖和實驗演示可看出傾角越大,下壓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

[問題]遊樂場的滑梯爲什麼傾角很大?山路爲什麼要修成盤山狀?

[分析]斜面傾角越大,使物體下滑的力越大,物體越容易下滑,故公園滑梯傾角較大,但山路若直接從山腳往山頂修,則傾角太大,車輛上坡艱難而下坡又不安全,是不可行的,修成盤山狀則可解決這個問題。

二、直角支架所受拉力的分解

[實驗模擬]同學甲用一手撐腰,同學乙用力向下拉甲同學的肘部,讓同學談體會,即分析向下拉肘部的力產生的作用效果。

[實驗演示]在支架上掛一重物,觀察橡皮膜的變化,分析重物對支架的拉力產生的作用效果。

[分析]支架所受拉力一方面擠壓水平杆,另一方面拉伸傾斜杆。

[分解]按效果分解拉力並作出平行四邊形法。

三、劈木柴刀背上力的分解

[觀察圖片]爲什麼一斧頭下去,木樁被劈開了?作用在斧頭上的力實際產生了什麼效果?

[小實驗]同學甲雙手合十,同學乙用一隻手試圖從甲的兩手中間劈下去,體會手上的感覺。

[分析]乙同學的手向兩側擠壓甲同學的兩隻手,因此刀背上的力的作用效果也是使得刀的兩個側面去擠壓木柴。

[分解]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刀背上的力,作出平行四邊形,並比較分力與合力的大小關係。

[思考]由生活經驗可知砍柴的刀越鋒利越容易把柴劈開,爲什麼?分析分力大小跟分力夾角的關係。

[體驗]通過小實驗體會在合力一定的情況下,分力大小隨其夾角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用一根羊絨線,中間吊一個砝碼,觀察當抓住線的兩手距離不斷增大時線有何變化。

○用兩個彈簧秤共同拉一個砝碼,拉的夾角逐漸增大,觀察彈簧秤示數的變化。

[規律總結]在合力一定的情況下,對稱分佈的兩個分力的夾角越大,分力越大。

[應用]

○如何把陷進泥潭的汽車拉出來?

○如何移動一隻很重的箱子?

(五)小結:

1、知道什麼叫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3、掌握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

篇六:高中物理教案

學習目標:

1. 理解質點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種科學抽象,知道實際物體在什麼條件下可看作質點,知道這種科學抽象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參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選擇參考系。

學習重點:

質點的概念。

主要內容:

一、機械運動

1.定義:物體相對於其他物體的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2.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運動,無論是巨大的天體,還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處在永恆的運動之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二、物體和質點

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

①質點是用來代替物體的具有質量的點,因而其突出特點是“具有質量”和“佔有位置”,但沒有大小,它的質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體的質量。

②質點沒有體積,因而質點是不可能轉動的。任何轉動的物體在研究其自轉時都不可簡化爲質點。

③質點不一定是很小的物體,很大的物體也可簡化爲質點。同一個物體有時可以看作質點,有時又不能看作質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物體可以看成質點的條件:如果在研究的問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及物體上各部分運動的差異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體看做一個質點。

3.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將實際問題簡化爲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學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之一,這種思維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質點就是利用這種思維方法建立的一個理想化物理模型。

問題:

1.能否把物體看作質點,與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嗎?

2.研究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的運動,能否把汽車看作質點?要研究這輛汽車車輪的轉動情況,能否把汽車看作質點?

3.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質點嗎?

【例一】下列情況中的物體,哪些可以看成質點()

A.研究繞地球飛行時的航天飛機。

B.研究汽車後輪上一點的運動情況的車輪。

C.研究從北京開往上海的一列火車。

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運動的木箱。

課堂訓練:

1.下述情況中的物體,可視爲質點的是()

A.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研究地球自轉運動的規律。

C.研究手榴彈被拋出後的運動軌跡。

D.研究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

2.下列各種情況中,可以所研究對象(加點者)看作質點的是( )

A. 研究小木塊的翻倒過程。

B.研究從橋上通過的一列隊伍。

C.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面運動的木箱。

D.汽車後輪,在研究牽引力來源的時。

三、參考系

1.定義: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處在永恆的運動之中,在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擇另外的一個物體作爲標準,這個被選來作爲標準的物體叫做參考系。一個物體一旦被選做參考系就必須認爲它是靜止的。

2.選擇不同的參考系來觀察同一個運動,得到的結果會有不同。

【例二】人坐在運動的火車中,以窗外樹木爲參考系,人是_______的。以車廂爲參考系,人是__________的。

3.參考系的選擇: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參考系可以任意選取,選取參考系時要考慮研究問題的方便,使之對運動的描述儘可能的簡單。在不說明參考系的情況下,通常應認爲是以地面爲參考系的。

4.絕對參考系和相對參考系:

【例三】對於參考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參考系必須選擇地面。

B.研究物體的運動,參考系選擇任意物體其運動情況是一樣的。

C.選擇不同的參考系,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不同。

D.研究物體的運動,必須選定參考系。

課堂訓練:

1.甲物體以乙物體爲參考系是靜止的,甲物體以丙物體爲參考系是運動的,那麼,以乙物體爲參考系,丙物體是( )

A. 一定是靜止的。 B.一定是運動的。

C.有可能是靜止的或運動的 D.無法判斷。

2.關於機械運動和參照物,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A. 研究和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定參照物。

B. 由於運動是絕對的,描述運動時,無需選定參照物。

C. 一定要選固定不動的物體爲參照物。

D. 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地球爲參照物。

篇七:高中物理教案

一、預習目標

預習“光的干涉”,初步瞭解產生光的明顯干涉的條件以及出現明暗條紋的規律。

二、預習內容

1、 請同學們回顧機械波的干涉現象 以及產生的條件 ;

2、 對機械波而言,振動加強的點表明該點是兩列波的 ,該點的'位移隨時間 (填變化或者不變化);振動減弱的點表明該點是兩列波的 ;

3、 不僅機械波能發生干涉,電磁波等一切波都能發生干涉,所以光若是一種波,則光也應該能發生干涉

4、 相干光源是指:

5、 光的干涉現象:

6、 光的干涉條件是:

7、 楊氏實驗證明:

8、 光屏上產生亮條紋的條件是

;光屏上產生暗條紋的條件是

9、 光的干涉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的,這是爲什麼?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什麼叫光的干涉

2.說出產生明顯干涉的條件

3.準確記憶產生明暗條紋的規律

學習重難點:產生明暗條紋規律的理解

二、學習過程

(一)光的干涉

探究一:回顧機械波的干涉

1.干涉條件:

2.干涉現象:

3.規律總結

探究二:光的干涉條件及出現明暗條紋的規律

1.光產生明顯干涉的條件是什麼?

2.產生明暗條紋時有何規律:

(1)兩列振動步調相同的光源:

(2)兩列振動步調正好相反的光源:

(三)課堂小結

(四)當堂檢測

1、 在楊氏雙縫實驗中,如果 ( BD )

A、 用白光做光源,屏上將呈現黑白相間的條紋

B、 用紅光做光源,屏上將呈現紅黑相間的條紋.

C、 用紅光照射一條狹縫,用紫光照射另一條狹縫,屏上將呈現彩色條紋

D、 用紫光作爲光源,遮住其中一條狹縫,屏上將呈現間距不等的條紋.

2、20xx年諾貝爾物理學家將授予對激光研究做處傑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如圖所示是研究激光相干性的雙縫干涉示意圖,擋板上有兩條狹縫S1、S2, 由S1和S2發出的兩列波到達屏上時會產生干涉條紋。已知入射激光波長爲λ,屏上的P點到兩縫S1和S2的距離相等,如果把P處的亮條紋記做0號亮

條紋,由P向上數與0號亮紋相鄰的是1號亮紋,與

1號亮紋相鄰的亮紋爲2號亮紋,設P1處的亮紋恰好

是10號亮紋,直線S1 P1的長度爲r1, S2 P1的長度爲

r2, 則r2-r1等於( B )

A、5λ B、10λ. C、20λ D、40λ

課後練習與提高

1. 在雙縫干涉實驗中,入射光的波長爲λ,若雙縫處兩束光的振動情況恰好相同,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1= 地方出現明條紋;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2=

地方出現暗條紋;若雙縫處兩束光的振動情況恰好相反,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3= 地方出現明條紋;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4=

地方出現暗條紋 。

2.

用白光光源進行雙縫實驗,若用一個純紅色的濾光片遮蓋一條縫,用一個純藍色的濾光片遮蓋另一條縫,則

(A) 干涉條紋的寬度將發生改變.

(B) 產生紅光和藍光的兩套彩色干涉條紋.

(C) 干涉條紋的亮度將發生改變.

(D) 不產生干涉條紋 [ D 】

3. 雙縫干涉中屏幕E上的P點處是明條紋.若將縫S2蓋住,並在S1 S2連線的垂直平分面處放一高折射率介質反射面M,如圖所示,則此時 [ A ]

(A) P點處仍爲明條紋.

(B) P點處爲暗條紋.

(C) 不能確定P點處是明條紋還是暗條紋.

(D) 無干涉條紋.

篇八:高中物理教案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後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複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係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後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爲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創設平臺,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並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於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於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於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鍾,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築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爲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徵;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錶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徵;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並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佈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爲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爲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爲主,涉及的問題聯繫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境I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麼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麼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錶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設問2:以上兩類圓周運動有什麼不同?鐘錶指針所做的圓周運動有什麼共同特徵?建立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動畫

情景:月、地快慢之爭。

多媒體動畫: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線速度表

表達式。

演示1:用細繩捆着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突然鬆開繩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圓弧切線方向運動。

演示2:通過實物投影演示旋轉的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佈,顯示線速度的方向。

情景:變換教室內電風扇的變速檔,看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不同情況,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體動畫: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角速度表達式。

活動討論、實驗、交流、小結。

識別: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圓周運動可以看作是勻速圓周運動。瞭解學生對勻速圓周運動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觀察分析:磁帶、塗改修正帶、自行車鏈條等傳動設備中,兩輪軸邊緣各點的線速度有何關係。瞭解對線速度概念的理解情況。

算一算:計算壁掛鐘的時針、分針、秒針針尖的線速度大小和它們角速度的倍數關係。瞭解能否通過實際測量獲取有用數據,靈活運用線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小實驗:提供回力玩具小車,玻璃板,建築用黃沙,通過對實驗的觀察說明汽車車輪的擋泥板應安裝在什麼位置合適,瞭解對線速度方向的掌握情況。

釋疑:評判地球與月亮之爭。

小結:幻燈片小結。

3、教學主要環節本設計可分爲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播放錄像和演示,歸納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第二環節,通過觀察對比,建立理想模型,歸納勻速圓周運動特徵,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第三環節,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藉助多媒體動畫,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線速度、角速度定義和公式。

第四環節,以學生活動爲中心,針對幾個實際問題開展討論、探究、交流,深化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環節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創設情景]播放錄像:森林公園三環過山車的運動。

[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說說過山車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質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勻減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等)

2、什麼條件下物體將做曲線運動?

[演示]讓乒乓球從斜面上滾下到達水平桌面上做直線運動,請一個同學向着與球運動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觀察球的運動軌跡有何變化?

[結論]當物體受到的合力與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引言]運動軌跡是圓的曲線運動叫做圓周運動,下面我們就從圓周運動開始學習如何對曲線運動進行研究。

第二環節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觀察討論]鐘錶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它們與過山車的圓周運動有什麼不同?

(鐘錶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勻速轉動的,而過山車的圓周運動列車的速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

[提出問題]怎樣給勻速圓周運動下定義呢?(引導學生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定義勻速圓周運動)

[結論]質點在任何相同時間內,所通過的弧長都相等的圓周運動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它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們如何對圓周運動進行研究呢?

第三環節線速度、角速度概念

[創設情景]地、月快慢之爭

地球:我繞太陽運動1秒走29.79千米,你繞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繞一圈,我28天就繞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問題]怎樣定義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引導學生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類比)多媒體動畫: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結論]線速度定義:質點經過的圓弧長度s與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圓周運動的線速度。

公式:單位:m/s(米/秒)

[問題]速度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怎樣的?

[演示] 1、用一端連有細線的小球,將線的一端套在釘子上,釘子豎直立在桌面上,給球初速讓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圓周運動,突然向上抽出釘子,看到球沿圓周的切線方向運動;

2、通過投影儀觀察旋轉圓盤邊緣紅墨水飛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紙面上的徑跡分佈;

[結論]線速度方向:沿圓弧的切線方向

線速度表示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它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不斷改變的,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是“勻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開教室內的電風扇,變換不同的檔觀察它轉動的快慢。(引導學生認識要引入與線速度不同的、描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物理量)

篇九:高中物理教案

教學目標

1、知道液體的宏觀性質(具有一定的體積,不易壓縮,有流動性),從而瞭解液體的微觀結構:液體的微觀粒子也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動,但液體分子沒有固定不變的平衡位置.

2、能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初步說明液體表面張力現象.瞭解表面張力現象在實際中的應用,並能解釋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

教學建議

1、表面張力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從分析液體表面層的分子分佈比液體內部稀疏得出的.液體表面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爲引力,在液體表面各部分間產生了相互吸引的力,即爲表面張力.

2、對錶面張力現象在實際中的應用,學生只要能從液體表面張力要使液麪收縮到最小來解釋有關現象就可以

教學設計示例

一、課堂引入

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則的運動,分子之間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又使它們分散開來,我們看到自然界中物質的三種狀態:液態、氣態和固態,便是由於分子的這兩種作用而產生的三種不同的聚集狀態。爲了更好的研究微觀分子的排布對物質宏觀性質的影響,我們分別研究物質的固態、液態和氣態——固體、液體和氣體;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固體,今天,我們來研究液體。

板書:第三節 液體

二、新課講解

1、對比液態、氣態、固態研究液體的性質

問題:對比氣體、固體,討論液體與這兩種物態的宏觀性質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

教師給一提示:宏觀性質有形狀、顏色、硬度、延展性等等。

教師總結:

(1)、液體和氣體沒有一定的形狀,是流動的。

(2)、液體和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而氣體的體積可以變化千萬倍;

(3)、液體和固體都很難被壓縮;而氣體可以很容易的被壓縮;

教師講解: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發現,液體的性質介於氣體和固體之間,它與固體一樣具有一定的體積,不易壓縮,同時,又像氣體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這些性質是由它的微觀結構決定的。下面,我們來對比一下分子的這三種聚集形式。

2、液體的微觀結構

(教師在講解時,可以通過視頻演示來表現分子的三種聚集形式;可以參考媒體資料)

表面張力的作用使得液體表面具有收縮的趨勢,在體積相等的各種形狀的物體中,球形物體的表面積是最小的,所以露珠、水銀、失重狀態下的水滴等等呈現球形。

問題:請學生們分析下面這些現象,並解釋產生的原因?

(1)雨傘的傘面有細小的孔,爲什麼水不會從孔裏漏下去?(因爲水將紗線浸溼後,在紗線孔隙中形成水膜,水膜的表面張力使得雨水不致漏下.)

(2)將分幣輕輕地放在一碗水的水面上,爲什麼分幣會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這是由於表面張力使得液體表面形成一個張緊的薄膜,當分幣放置上後,使得液體表面發生形變,產生彈力,這樣受力平衡,所以分幣會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三、典型例題解析(參考典型例題)

四、小結

五、分析課後習題

篇十:高中物理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只受重力作用,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拋出的運動,是平拋運動.瞭解平拋運動的定義及特點,它是本節的基礎內容.

2、複習曲線運動的條件,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使學生理解勻變速運動不一定是直線運動,還可以是曲線運動.

3、掌握研究平拋運動的方法,在學生已有的直線運動和運動合成的知識基礎上,將平拋運動分解爲水平的勻速運動,豎直的自由落體運動.利用勻速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由合成的知識得出乎拋運動的規律,運動軌跡.

能力目標

訓練邏輯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採用多媒體,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開門見山,給出平拋物體運動的定義,通過演示實驗和頻閃照片引出平拋物體運動的處理方法,接着討論平拋物體運動的規律,最後通過例題加以鞏固落實,同時又附有思考和討論及課外小實驗,比較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議以及教學重點難點

教法建議

平拋的規律是本章的重點知識,物體的運動按路徑分爲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平拋物體運動是曲線運動的一個重要模型,同時也是同學們首次研究曲線運動.要結合教學課件和演示實驗,通過同學的討論達到教學目的.引導同學利用運動會成與分解的知識將平拋運動分解爲水平的勻速運動,豎直的自由落體運動,利用勻速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由合成的知識得出平拋運動的規律.這是研究曲線運動的基本方法,化曲爲直,化繁爲簡.掌握位移和速度公式,軌跡方程.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方法,培養能力.平拋的教學重點是利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將平拋運動分解爲水平的勻速運動,豎直的自由落體運動.再利用合成知識求平拋運動的位移及速度.這也是難點.

教學設計方案

平拋物體的運動

一、平拋運動

引入:粉筆頭從桌面邊緣水平飛出,觀察粉筆頭在空中的運動

定義: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這樣的運動叫平拋運動.

學生舉例;可看作平拋運動的生活事例.

二、平拋運動的規律:

(一)介紹水平豎落儀.演示:兩小球同時從同高處落下,一小球自由落體,一小球平拋,它們總是同時落地

(二)用錄像放慢動作,兩小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任何時刻總在同一高度,說明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的分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

(三)利用課件1:引導分析水平方向:不受力,初速度 求出初速度,所以要測水平射程.

【思考】根據平拋運動的知識,若想求出初速度,還有什麼方法?需要已知什麼條件?

篇十一:高中物理教案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教學目標】

1、瞭解人類探索宇宙奧祕的發展簡史,增強求知慾;

2、理解開普勒三個定律的內容和意義,會分析行星運動的基本特點;

3、理解開普勒第三定律橢圓運動規律到圓運動規律的轉換;

4、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動手的思想和能力,建立科學的宇宙觀。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學情分析】

1 、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 從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基礎來看,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可能只是通過 國小的科學課、報刊、雜誌、電視等方式對有關科學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對科學 家的發現、 發明、 創造內容的瞭解應該是非常瑣碎的, 無系統的天體運動研究歷 史方面的知識,但對天體的運動學習應該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

2 、學生認知能力上的欠缺。 從學生的認知能力看,由於行星運動抽象、無法感知,學生在理解行星的 運動規律上會存在障礙,同時橢圓在數學上還未接觸過,也會給學生造成困惑。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重點難點】

1、理解和掌握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認識行星的運動

2、對開普勒行星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教學過程】

活動1【講授】新課教學

引入新課:

自人類誕生之日起,我們就對這茫茫宇宙充滿了好奇,希望探索宇宙的奧祕。我國古代產生了很多與此有關的美麗神話傳說,比如關於宇宙的來源——盤古開天地。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科學家對宇宙萬物有了一定的認識。現在,我們知道,宇宙是這樣產生的——宇宙大爆炸。 本節我們就共同來學習前人所探索到的行星的運動情況。

進行新課 :

一、古人對天體運動的看法及發展過程 在古代,人們對於天體的運動存在着兩種對立的看法,被稱爲“地心說”和“日心說”(教師介紹相關物理學史)。

1、“地心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繞地球運動;

2、“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繞太陽運動。

【提問】“日心說”和“地心說”哪種觀點更正確?日心說的觀點是否絕對正確?

若地球不運動,晝夜交替是太陽繞地球運動形成的,那麼每天的情況就應是相同,事實上,每天白天的長短不同,冷暖不同,而“日心說”則能說明這種情況;白晝是地球自轉形成的,而四季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形成的。 “日心說”也並不是絕對正確的,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而太陽系只是宇宙中衆多星系之一,因此太陽並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是靜止不動的。迄今爲止,人類還沒有發現宇宙的中心。

二、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古人把天體的運動看得十分神聖,他們認爲天體的運動不同於地面物體的運動,天體做的是最完美、最和諧的勻速圓周運動。開普勒研究了第谷的行星觀測記錄,發現假設行星作勻速圓周運動,計算所得的數據與觀測數據不符,只有認爲行星作橢圓運動,才能解釋這一差別。

出示表一:節氣表。

由節氣表分析可知,一年中四季的時間爲:春季92天,夏季94天,秋季91天,冬季90天。如果地球運動軌道是圓,四季的時間應該是相等的,四季時間不等,說明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不是圓,而是橢圓。

1、開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軌道定律)

【認識橢圓】 橢圓有2個焦點,半長軸用 表示,半短軸用 表示。

2、開普勒第二定律:對任意一個行星來說,它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面積定律)

【提問】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如果一顆行星繞太陽沿橢圓軌道運動,它在遠日點 和近日點 的速度大小相等嗎?

由圖易知,相等時間內在遠日點附近運動的弧長 小於在近日點附近的弧長 ,因此可知,遠日點速度小於近日點速度,即 。

3、開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軌道的半長軸的三次方跟公轉週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週期定律)即: (k爲常量)

提問:比值k與行星無關,它可能跟誰有關呢?來分析下面一組數據。

出示表二:太陽系行星與地球衛星半長軸、週期一覽表

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圍繞太陽運動的八大行星的K值相等,圍繞地球運動的2顆衛星的K值也相等。由此得出結論:K值只與中心天體有關。中心天體相同,K值相等;中心天體不同,K值一般不同。

【注意】開普勒第三定律也適用於繞行星運動的衛星。 實際上,多數行星的橢圓軌道與圓十分接近(課本33頁圖6.1-3),在中學階段的研究中我們按圓軌道處理,那麼行星運動過程中就沒有近日點和遠日點。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開普勒三大定律表述爲: 行星繞太陽做圓周運動,太陽處在圓心位置; 行星繞太陽運動時線速度(或角速度)不變,即行星做勻速圓周運動。 所有行星軌道半徑的三次方跟它公轉週期的二次方的比值相等,即 。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課堂總結】

本節學習的是開普勒行星運動的三定律,其中第一定律反映了行星運動的軌道是橢圓;第二定律描述了行星在近日點的速率最大,在遠日點的速率最小;第三定律揭示了軌道半長軸與公轉週期的定量關係。在近似計算中可以認爲行星都以太陽爲圓心做勻速圓周運動。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實例探究】

[例1]關於行星的運動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動

B.行星軌道的半長軸越長,自轉週期就越長

C.行星軌道的半長軸越長,公轉週期就越長

D.水星離太陽“最近”,公轉週期最短

分析: 由開普勒第三定律 可知,a越大,T越大,故CD正確,B錯誤;式中的T是公轉週期而非自轉週期,故A錯。 答案:CD

[例2]有兩個人造地球衛星,它們繞地球運轉的軌道半徑之比是1:2,則它們繞地球運轉的週期之比爲 。

分析:設兩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半徑分別爲r1、r2,週期分別爲T1、T2,且r1:r2 =1:2,則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 ,則得出結果。

篇十二:高中物理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形變的概念,瞭解彈力是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

2、能夠正確判斷彈力的有無和彈力的方向,正確畫出物體受到的彈力。

3、掌握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夠運用二力平衡條件確定彈力的大小。

2、針對實際問題確定彈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斷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回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彈性限度:如果形變超過一定限度,物體的形狀將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3、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

4、形變有拉伸形變、彎曲形變、和扭轉形變。

(二)基本技能:

1、應用胡克定律求解彈簧等的產生彈力的大小。

2、根據不同接觸面或點畫出彈力的圖示。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彈力是物體發生形變後產生的,瞭解彈力產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斷和大小的確定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2、彈力的有無和彈力方向的判斷是教學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

教法建議

一、關於講解彈力的產生原因的教法建議

1、介紹彈力時,一定要把物體在外力作用時發生形狀改變的事實演示好,可以演示橢圓形狀玻璃瓶在用力握緊時的形狀變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顯的形變實驗,如礦泉水瓶的形變,握力器的形變,鋼尺的形變,也可以藉助媒體資料演示一些研究觀察物體微小形變的方法。通過演示,介紹我們在做科學研究時,通常將微小變化“放大”以利於觀察。

二、關於彈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1、彈力的方向判斷是本節的重點,可以將接觸面的關係具體爲“點――面(平面、曲面)”接觸和“面――面”接觸。舉一些例子,將問題簡單化。往往彈力的方向的判斷以“面”或“面上接觸點的切面”爲準。

如所示的簡單圖示:

2、注意在分析兩物體之間彈力的作用時,可以分別對一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確切說明,是哪一個物體的形變對其產生彈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講解繩子的拉力時,可以用具體的例子,畫出示意圖加以分析。

篇十三:高中物理教案

知識目標

1、瞭解什麼是能源,瞭解什麼是常規能源,瞭解常規能源的儲備與人類需求間的矛盾

2、瞭解常規能源的使用與環境污染的關係。瞭解哪些能源是清潔能源,哪些能源可再生。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日常生活現象提高概括物理規律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第二類永動機無法制成的講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人類改造自然時必須遵從自然規律,違反自然規律將一事無成

通過介紹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提高爲人類美好未來努力學習的覺悟

新課教學

師: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產業中我們都要消耗能量。另外,自然界中進行的涉及熱現象的宏觀過程都具有方向性,而產生的能量耗散問題,使得能源問題成爲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能源。

一、能源:凡是能提供可利用能量的物質和自然過程。

常規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的儲藏是有限的。

問:常規的能源使用帶來了那些負面影響呢?(①溫室效應②酸雨③化學煙霧④放射性污染)

(1)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由於大氣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增大而形成的。石油和煤炭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碳。

(2)酸雨:大氣中酸性污染物質,如二氧化硫等物質會使雨水中的酸度升高,形成“酸雨”。煤炭中含有較多的硫,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硫等物質。

(3)光化學煙霧:氮氧化合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大氣中受到陽光中強烈紫外線照射後產生的二次污染物質。主要成分是臭氧。

另外常規能源燃燒時產生的浮塵也是一種污染。

常規能源的大量消耗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即損害人體健康,又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破壞經濟資源,損壞建築物及文物古蹟,嚴重時可改變大氣的性質,使生態受到破壞。

二、開發新能源:綠色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綠色能源:在釋放能量或能量轉化過程中對環境不造成污染的能源叫綠色能源。

問:可以開發那些清潔相對無污染的能源呢?(①太陽能②風能③生物質能④核能⑤水能)

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的中東地區一直是發達國家關注的焦點,外交、軍事莫不圍繞着這片從地表上看毫無魅力的區域打轉。世界警察(美國)和他的隨從們最願意去管中東的事情:兩次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說明能量消耗巨大的富國們對石油的心痛程度。

令以一方面,“替代品”――新能源的研發、形式層出不窮。

1、水能:水作爲能量的載體,被太陽能驅動地球上三棲(水、陸、空)循環。地表水的流動時,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區,形成可利用的水能資源。目前世界上水力發電還處於起步階段。

2、海洋能:由於地球受月球和太陽引力的週期性不均衡,海水發生非氣候性的漲潮和落潮現象,形成潮汐。潮汐蘊含着巨大能量,既可以用來推動機械裝置,又可以用來發電。

此外,由於海水錶層和深層間的存在很大的溫差,利用這種溫差也可以發電(因爲水的沸點與氣壓有關,如果建造一個裝置,用抽真空的方法使表層的海水在20攝氏度時汽化,並推動汽輪機,再將深層的冷水提上來使蒸汽冷卻,如此周而復始,就可以發電了。除這種方法外,還可以用低沸點的流體如丙烷和氨來作爲熱機的工作介質)。法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溫差發電站,發電容量爲14,000kW。

3、風能:利用風的機械能發電,風能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能源。據有關專家估算,在全球邊界層內的總能量爲1.3×1015瓦,一年中約爲1.4×1016千瓦時電力的能量,相當於目前全世界每年所燃燒能量的3000倍。其中1/10爲可取用的極限量。

風能的優點是:總能量巨大,利用簡單、無污染、可再生。缺點是:能量密度低(當流速同爲3米/秒時,風力的能量密度僅爲水力的1/1000)、不穩定性大,連續性、可靠性差,時空分佈不均勻。

4、沼氣:利用厭氧微生物在密閉條件下分解(廢棄)有機物,產生沼氣,沼氣具有很高的熱值,燃燒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空氣,不危害農作物和人畜健康。生成沼氣的原料本身就是各種廢棄物,生產過程可以減少(有機物)垃圾的數量。

在農村到處可以看到許多生物質的廢棄物,如人畜糞便、秸稈、雜草和不能食用的果蔬,等等。將這些廢棄物收集起來,經過細菌發酵可以產生沼氣,用沼氣做燃料和照明,也可以發電。

5、太陽能:太陽能是一種可廣泛利用的清潔能源。我們目前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兩種:

一是將陽光聚焦,將光能轉化爲熱能(傳說阿基米德就曾經利用聚光鏡反射陽光,燒燬了來犯的敵艦)。在日照充分的地方,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已大量使用太陽竈、乾燥器和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的構造要簡單的多。因爲不需要它產生太高的溫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將太陽能熱水器的集熱器製成箱式、蛇型管式、直管式、平板式或枕式,通過管道與水源和儲水箱相連。太陽能熱水器在我國北方比較常見)。

二是將太陽能轉化爲化學能,再用化學能發電。比較常見的光電池是硅電池(它能將13%―20%的日光能轉化爲電能)。許多電子計算器和其他小型電子儀器現在已經採用太陽能電池供電,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更是主要依靠太陽能電池來提供電力。

但是陽光在達到地面以前要經過大氣的反射、散射和吸收,能量損失較大,加上陰天、晝夜變化和雨雪等降水過程的影響,目前地面上利用日光發電受到一定限制。

無論是生物質能、風能,還是水力、溫差和潮汐能,歸根結底都是太陽能的轉化形式。即使礦物燃料,也是通過生物的化石形式保存下來的億萬年以前的太陽能。

6、地熱能:用地熱採暖、將地熱用於農業、水產養殖業、工業生產等,在全世界範圍內受到關注。(從直接利用地熱的規模來說,最常用的是地熱水淋浴,佔總利用量的1/3以上,其次是地熱水養殖和種植約佔20%,地熱採暖約佔13%,地熱能工業利用約佔2%)。

利用地熱能,佔地很少,無廢渣、粉塵污染,用後的棄(尾)水既可綜合利用,又可回注到地下儲層,達到增加壓力、保護儲層、保護地熱資源的雙重目的。據美國地熱資源委員會(GRC)1990年的調查,世界上18個國家有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5827.55兆瓦,裝機容量在100兆瓦以上的國家有美國、菲律賓、墨西哥、意大利、新西蘭、日本和印尼。我國的地熱資源也很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很低。主要分佈在雲南、西藏、河北等省區。除以上利用外,從熱水中還可提取鹽類、有益化學組分和硫磺等。

7、核能:鈾在自然界中有三种放射性同位素:U235、U238、U234,在衰變過程中放出熱量。在軍事上鈾主要用來製造核武器和核動力燃料。鈾的和平用途十分廣泛,其中最主要的是用作核電反應堆的燃料。

由於核電具有發電成本低、對環境污染小和安全等優點,世界各國,尤其是工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大力發展核電,估計到2000年核電將達到世界總髮電量的25%左右。我國已建成秦山、大亞灣核電站,目前還有多處正在籌建。

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綠色能源儲量豐富,只要我們科學開發,合理利用,必將對人類做出前所未有的貢獻。

篇十四:高中物理教案《碰撞》

課 題:碰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碰撞的特點,物體間相互作用時間短,而物體間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瞭解正碰、斜碰及廣義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學會用動量守恆定律解決一維碰撞問題。

重點:

強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

難點:

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

教學過程:

1、碰撞的特點:

物體間互相作用時間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彈性碰撞:

碰撞過程中,不僅動量守恆、機械能也守恆,碰撞前後系統動能之和不變

3、非彈性碰撞

碰撞過程中,僅動量守恆、機械能減少,碰撞後系統動能和小於碰撞前系統動能和,若系統結合成一個整體,則機械能損失最大。

4、對心碰撞和非對心碰撞

5、廣義碰撞散射

6、例題

例1、在氣墊導軌上,一個質量爲600g的`滑塊以15cm/s的速度與另一個質量爲400g、速度爲10cm/s方向相反的滑塊迎面相撞,碰撞後兩個滑塊並在一起,求碰撞後的滑塊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質量爲m速度爲υ的A球跟質量爲3m靜止的B球發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彈性的,也可能是非彈性的,因此,碰撞後B球的速度允許有不同的值。請你論證:碰撞後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嗎?

(1)0.6υ(2)0.4υ(3)0.2υ。

7、小結:略

8、學生作業P19 ③⑤

篇十五: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能量守恆定律是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對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重要基礎之一;能量轉化和守恆思想貫穿整個高中教材,是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的重要“工具”。機械能守恆是高中學生對能量轉化和守恆的啓蒙,它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是必須牢固掌握的一個重要規律。

(二)教材處理

人教版必修教材,僅以自由落體爲例很快得出機械能守恆定律,對學生掌握知識(深刻理解機械能守恆的實質和機械能變化的原因)和訓練思維、發展能力不利,這裏作了改進,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得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實例探究,再結合一般過程作理論推證,然後總結出定律,闡釋機械能守恆的實質,最後是定性應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並且在探究、推理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探索發現能力,領悟物理學研究方法和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重點和難點

根據知能、方法、情感三要素確定。

1、重點: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推理分析過程、定律的內容和定律條件的實質性理解;發現物理規律的一種常用方法(特例探究+演繹推理法)和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分析歸納)、形象思維(過程描述和想象)、直覺思維能力的訓練。

2、難點:根據定律的推理分析過程歸納總結出機械能守恆定律、定律條件的實質性理解和發現定律科學方法的領悟以及機械能守恆定律空間對稱美的認識,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熱愛物理學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一)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1、高中新課程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和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教材特點(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會一體);

3、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機械能和機械能總量的概念(動能、勢能統稱爲機械能,它們的總和即爲機械能總量);

(2)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涵(由對象、條件、結論組成)和外延(宏觀、低速,慣性參考系成立);

(3)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條件的實質(能量只在機械動能和勢能之間轉化);

(4)初步會用定律分析實際過程機械能是否守恆(和能量轉化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得來過程:提出問題→實例探究→發現結論→理論推證→總結規律→初步應用,領悟發現物理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實例探究+演繹推理法,提高探索發現能力;

(2)理解構建機械能守恆定律結構的方法及其意圖(機械能守恆定律來龍去脈結構化,使學生形成知識組塊,提高直覺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初步樹立變中有恆、能量守恆、物質不滅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初識尋找守恆量的意義;

(3)初識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空間對稱美。

三、教學方法

(一)教學手段的選用

投影儀和電腦。其作用有:將物理情境、規律的推理過程、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和機械能守恆定律知識方法結構,利用多個實驗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領悟機械能守恆問題中的研究對象的選取。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1、指導思想:(1)有利於學生參與對概念、規律等內容的探究認識過程(主體性、探究性);(2)順應學生認知、能力、心理和情感發展規律(發展性、和諧性);(3)遵循發現物理規律的一般程序、思維方法和實驗依據(方法性和規律性)。

2、教學方法:教師指導與學生探究相結合的發現法。

四、學法指導

(一)基礎

學生通過國中機械能定性知識的學習、高中絕大部分力學知識和本章功、功率和動能定理的定量學習、理解和掌握,學生在物理知識結構、思維的深度(獨立性、獨特性、發散性與批判性)和認知方法策略等方面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學生對學習物理的科學方法、物理規律由來的思維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力、應用力,物理學科學美(簡單、對稱、和諧和多樣統一)的鑑賞力均需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二)宗旨

針對定律由來的實例探究和實例分析推理過程,創設激活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物理情境,遵循科學家發現物理規律的思維模式和方法,進行探究發現式學習,進一步發展思維深度,逐步掌握髮現物理規律的探究步驟和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探索發現能力。

(三)措施

引導學生通過參與、體驗、探究、敘述,實現“三個發現”,感悟“兩個模式”,強化物理觀念的形成。

1、三個發現,培養探究發現能力:

(1)發現功能關係W其它力=E2-E1;

(2)發現機械能守恆定律:實質是W其它力=E2-E1的一種特殊情況;

(3)發現快速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恆的方法(和能轉化法)。

2、兩個模式,強化物理觀念的形成:

(1)思維模式:從生活情景到物理模型建構的思維過程(重過程):

(2)體驗模式:強化物理觀念的形成(重聯繫)。

篇十六: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

一、設計思想

在舊教材中,《曲線運動》關於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通常通過演示圓周運動的小球離心現象,演示砂輪火星痕跡實驗,採取告知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爲該位置的切線方向,由於軌跡是瞬間性,實驗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過曲線軌道實驗演示曲線運動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與舊教材相比,能獲得具體的軌跡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無法證明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

筆者通過簡易自制器材,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並自己獲得如何畫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強調科學探究的過程。筆者還通過當堂設計自行車擋泥板,以便學生把自己獲得的知識應用於實踐,體驗學以致用、知識有價的感受。還要求學生觀察自行車的擋泥板驗證自己的設計作爲課外作業,體會STS的意義,提高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教學基本要求:知道什麼叫曲線運動,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發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與曲線彎曲情況之間的關係。

本課是整章教學的基礎,但不是重點內容,通過實驗和討論,讓學生體會到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時刻改變的,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速度的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

模塊的知識內容有三點:1、什麼是曲線運動(章引);2、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4、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三、學情分析

在國中,已經學過什麼是直線運動,什麼是曲線運動,也知道曲線運動是常見的運動,但是不知道曲線運動的特點和原因。由於國中的速度概念的影響,雖然學生在第一模塊學過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對“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的掌握有困難。

學生分組實驗時,容易滾跑小鋼珠,要求學生小心配合。幾何作圖可能難以下手,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學生主要的學習行爲是觀察、回答、實驗。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曲線運動中位移的分矢量表示法及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時一直變速運動。

(2)知道合運動、分運動分別是什麼,知道其同時性和獨立性。

(3)知道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4)會用作圖法和計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與分解問題。

(5)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6)會判斷軌跡彎曲方向(發展要求)。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交流的探究過程;

(2)經歷並體會研究問題要先從粗略到精細,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

(3)嘗試用數學幾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主動細心觀察,注意關注身邊的科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感受到科學研究問題源於生活實踐,獲得的結論服務於生活實踐,體會學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結論不能主觀而要有科學依據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4)初步養成小心翼翼做實驗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實驗過程。會標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難點:如何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如何畫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教學活動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教師的指導性和服務性。在教學媒體設計上:強調以試驗教學爲主,以多媒體爲輔助(投影問題與習題)。在教學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刺激回憶先決性的學習──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幫助──引出作業──提供作業──提供反饋──評價作業──促進保持和遷移,通過問題鏈把教、學、練、評有機整合。在學習過程上:突出學生髮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應用。在探究方法上:突出整合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認知過程上:突出人類的學習規律和認知規律,即,由粗略研究到精細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在理念上:突出科學的研究源於生活實踐,服務於生活實踐;認識到“下結論必須要有科學依據”。

七、學法指導

1.對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要從力與運動的關係、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的角度來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時,速度的方向時刻在變化,不管速率是否變化,其運動狀態肯定在變化,所以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所以受合外力肯定不爲零.

2.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指的是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合成與分解,跟力的合成與分解一樣,遵循相同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拋體運動是在恆定外力作用下所做的勻變速曲線運動,恆定的外力是改變速度大小的原因,也是改變速度方向的原因.

篇十七: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能的定義式,能用動能的定義式計算物體的動能;

(2)理解動能定理反映了力對物體做功與物體動能的變化之間的關係;

(3)能夠理解動能定理的推導過程,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

(4)能夠應用動能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歸納推導方式推導動能定理的表達式;

(2)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理解理論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學思維的重要意義;

(3)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對比牛頓運動定律,掌握運用動能定理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其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定理的歸納推導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通過對動能定理的應用感悟量變(過程的積累)與質變(狀態的改變)的哲學關係。

教學重點:動能的概念;動能定理的推導和理解。

教學難點: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過程:

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

1、對“動能”的初步認識

追尋守恆量中,已經知道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動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應該與物體的質量與速度有關。

你能通過實驗粗略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嗎?(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什麼關係)。

方案1:讓滑塊從光滑的導軌上滑下與靜止的木塊相碰,推動木塊做功。

實驗:(1)讓同一滑塊從不同的高度滑下;(2)讓質量不同的滑塊從同一高度滑下。

現象:(1)高度大時滑塊把木塊推得遠,對木塊做的功多;(2)質量大的滑塊把木塊推得遠,對木塊做的功多。

實驗結果:

(1)高度越大,滑塊滑到底端時速度越大,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速度越大,對外做功的本領越強,說明滑塊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2)滑塊從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對外做功的本領不同,是因爲滑塊的質量不同,在速度相同的情況下,質量越大,滑塊對外做功的能力越強,也就是說滑塊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歸納: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方案2:被舉高的錘子下落可將鐵釘釘入木板中,高度越高,錘子越重具有的動能越大,釘鐵釘得越深。

2、對“動能的變化”原因的初步探究

前邊我們學過,當力對物體做功時會對應某種形式的能的變化,例如:重力做功對應於重力勢能的變化,彈簧彈力做功對應於彈性勢能的變化,那麼什麼原因使物體的動能發生變化哪?

(1)多媒體演示實驗:

實驗1:小球在空中下落過程,重力做正功,動能增大。

實驗2:沿粗糙平面滑動的小車由運動到靜止,由於摩擦阻力做負功,小車的動能減小。

(2)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要求學生觀察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受力、各力做功,及物體動能的變化情況?

(3)得出結論:外力做功(牽引力、阻力或其它力等)是物體的動能改變的原因。

3、定量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的變化之間的定量關係

(1)就下列幾種物理情境,用牛頓運動定律推導: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的變化之間的定量關係。

用多媒體展示:

情境1:質量爲m的物體,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與運動方向相同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

情境2:質量爲m的物體,在粗糙水平面上,受摩擦力的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

情境3:質量爲m的物體,在粗糙水平面上,受到與運動方向相同的水平外力F和摩擦力的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

按學生基礎情況分組推導,將結論填入下面的表格中,並用語言表述本小組的結論:

物理情境

結論

1

2

-

3

教師在學生表述自己得出的結論(各組的分結論)後,引導學生得出動能定理的具體內容。及其理解動能的概念。

結論:合力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量。

分析總結、講解規律

1、動能

(1)“”是一個新的物理量

(2)是物體末狀態的一個物理量,是物體初狀態的一個物理量。其差值正好等於合力對物體做的功。

(3)物理量定爲動能,其符號用EK表示,即當物體質量爲m,速度爲V時,其動能:EK=

(4)動能是標量,單位焦耳(J)

(5)含義:動能是標量,同時也是一個狀態量

(6)動能具有瞬時性,是個狀態量:對應一個物體的質量和速度就有一個動能的值。

計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質量是173㎏,運行速度是7.2㎞/S,它的動能是多少?

答:EK=mV2/2=4.48×109(J)通過計算進一步理解動能的物理意義。

2、動能定理

有了動能的表達式,前面推出的W=mV22/2-mV12/2就寫成W=EK2-EK1

師生討論、、的物理意義,最後得出: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做的功等於物體在該過程中的動能變化。這個結論叫動能定理。

(1)內容:合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做的功等於物體在該過程中的動能變化量。

(2)表達式:W=EK2-EK1

(3)討論:

①當合力做正功時,物體動能如何變化?

②當合力做負功時,物體動能如何變化?

③當物體受變力作用,如何計算物體動能的變化?

④當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如何計算物體動能的變化?

答案:

①當合力做正功時,物體動能增加。

②當合力做負功時,物體動能減小。

③當物體受變力作用,可把過程分解成許多小段每一段按照恆力運動是直線分段求解。

④當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可把過程分解成許多小段每一段按照恆力運動是直線分段求解。

3、應用練習

例題: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爲5.0×103㎏,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達到L=5.3×102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思考:

(1)該題中敘述飛機的一個什麼過程?答:飛機的起飛過程。

(2)飛機的初速度多大?末速度多大?做功的位移多大?V初=0V末=60m/sL=5.0×103㎏

(3)起飛過程中有幾個力?大小方向如何?

答:四個力。重力、支持力、牽引力、阻力。其中牽引力和阻力做功。牽引力做正功,阻力做負功。

(4)如何求解合力做功?答:兩種方法:①W分=F合L②W分=F牽L-fL

解:飛機起飛初動能EK1=0末動能EK=mV2/2合力功有W=F合L

根據動能定理:F合L=mV2/2-0,根據飛機起飛時受力F=F牽-f阻

F牽=mV2/2L+f阻=1.8×104(V),飛機受到的牽引力是1.8×104(V)。

4、拓展訓練:

(1)該題中飛機起飛過程中牽引力的功轉化成什麼了?(討論完成?)

答:牽引力做的功轉化成了飛機起飛的動能和飛機與地面摩擦的內能(即摩擦力做的功)。

(2)本題是否可用牛頓運動定律來解,與上面解法有何不同?(用牛頓運動定律重解例題)

(3)物體的運動爲多段運動組成,是否可用動能定理來解?如何來解?(舉個例題)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