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葉聖陶教育思想的學習體會

目錄

關於葉聖陶教育思想的學習體會
第一篇:關於葉聖陶教育思想的學習體會第二篇:關於葉聖陶教育思想的學習體會第三篇:學習葉聖陶教育理論的心得體會第四篇: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第五篇:葉聖陶教育思想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關於葉聖陶教育思想的學習體會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當代卓越的文學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傑出的貢獻,被譽爲一代宗師。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響了近一個世紀的中國教育,對於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讀的《葉聖陶教育名篇》這本書收錄了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有關教育的精華文章。全書從教育雜談、教學雜談、語文雜談等三個方面闡述了葉老的觀點。所編入的文章中葉聖陶老先生不僅對語文教育上的許多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還對教育上的許許多多問題作了深切詳明的論述,提出了精闢、獨到的見解。其中葉聖陶老先生不僅論述瞭如何當好教師這個問題,還在反覆強調讓學生養成好習慣,或者說,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葉聖陶在1941年寫的《論寫作教育》、1945年寫的《革除傳統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針對當時的教育的歷史背景和現狀論述的觀點,仍然發人深省,給我們以現實的啓迪和教益,使我們看到科舉傳統的教育精神是源遠流長的,並不隨之一個歷史時代的宣告結束而從人們的意識中消退。教學中的裝進去、倒出來的“瓶子觀點”,等等,尋“根”是可以在科舉傳統的教育精神中尋到的。 所選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時代的教育意義,集中體現現了葉聖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讀來,仍不過時,對當下教育具有着啓發意義,更是教育工作者的優秀讀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歷史的風口浪尖,爲探索中國的現代教育之路鞠躬盡瘁。《陶行知教育名篇》實爲我們教師的巨大財富,我讀後受益匪淺。

下面我結合葉老的觀點來談談在現在如何當好教師。

首先,不能做下列類型的教師。

1、翻譯型教師。這類教師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上課的工作是“把紙面文句翻譯成口頭語言。”結果是語文教師沒上好語文課,其他學科都象是上語文課。

2、天花亂墜型教師。這類教師“喜歡發揮,可是發揮不一定集中在所講的那篇文章”。只要抓住某一內容,就天南地北,任意發揮。學生倒也聽得很有滋味,但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滿堂灌型教師。這類教師全然不顧學生感受,只顧着自己講一堂課。他們把學生當成“瓶子”,把知識往裏裝就是他們的全部工作了。

4、應試型教師。這類教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應付考試上,喜歡搞“題海戰術”。全然不顧學生的經驗和思想,讓學生辛辛苦苦的練習,最大的目標定在應付將來的入學考試。正同從前十年窗下,應付科舉考試,“最大的目標在應考時候能做得成幾篇適合考官胃口的文章一模一樣。”

教師的不良教學行爲遠不止此,如批改作業時自以爲是;在對待學生的態度方面,總想着怎樣“制服”學生,讓學生“吃癟”;或是採用“無爲而治”的“策略”,眼開眼閉,放任不管,任他們搞得天翻地覆等等。

令人擔憂的是,時代發展到今天,這些行爲在一些教師的工作中依然存在!所以,轉變教學觀念,改進工作作風,改革教學方法,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大事。

其次,說說我們教師應該如何做?

1、重在“身教”。葉老認爲,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爲人師表。教師要“言教”,但更要“身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則’,教育工作者自己作出榜樣來,讓受教育者自動仿效,收到的效果當然比光憑口說深切得多”。“當然,‘言教’還是有用,還是需要的,”但是,“教育者如果光要求受教育者這樣那樣,自己卻不去實踐,這怎麼行呢?”受教育者會懷疑,“原來你光是嘴上說說的,並不打算去實踐的。你說的是不是由衷之言呢?我們是不是應該照你說的去做呢?”這樣一來,“隨你怎麼翻來覆去嘮叨,再也進不了受教育者的耳朵,更不必說深到心坎了”。“唯有教師的話跟他的實際生活完全一致,不但像平常說的‘說得到做得到’,而且要做得到才說,情形就大不相同。那時候學生非常信服,願意照着教師的話積極地實行。”

由此可見,“‘言教’並非獨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於‘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實際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爲人師表’,就是一言一動都是以爲受教育者的模範。”歸結爲一句話,就是“凡是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是勸戒學生不要做的我一定不做。”

葉老的觀點給新時期的教師以這樣的啓示:新課程要求學生探究,我們應當先去探究;新課程提倡研究性學習,我們應當先去研究;只有親身體驗,我們的教學才最有說服力,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2、認識學生。所謂認識學生,不光是“學生的狀貌、性情、家庭情況之類。”教師所要認識的是學生“將來做什麼樣的人,”“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社會裏,這個社會將過渡到什麼樣的社會,他們在這裏頭將起什麼樣的作用”。“這個認識是根本,是源頭。”

所以,教學“必須從學生出發,認清楚教體育,語文,史地,理化……跟培養學生的總目標有什麼關係,該怎樣教才能達到培養學生的總目標。教的是某一門功課,爲的是針對着總目標給學生必要的培養。”

新課程是時代的產物,它所提出的三維目標是依據社會發展而定的培養目標,爲的是培養適應“學習型社會”,“合作型社會”的勞動者。作爲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發展着的社會,認清當前和未來的形勢,深刻領會新課程所提出的總目標,結合學科特點,“針對總目標給學生必要的培養”。任何“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3、幫助學生爲學。“教育”這個詞,“‘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含義。”“無論怎麼好的行爲,如果(謝謝你訪問好範文)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都必須化爲習慣,纔可以一輩子受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怕多費學生心力,我要他們試讀,試講,試作探討,試作實習,做許多工作,比僅僅聽講多得多,我要教他們處於主動地位。”

“我不但把我的一點兒東西給與他們,還要誘導他們幫助他們得到他們的一點兒”。“若有人問這叫什麼,我的回答將是:‘幫助學生爲學’”。

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平等中的首席”,要

求教師成爲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根本轉變,爲終身繼續教育奠定基礎。那麼,確立“幫助學生爲學”的觀念,提高“幫助學生爲學”的能力,當然是新時期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了。

第三、稱職的好教師的標準

1、目的明確,思想端正,對教學有正確的認識。教師從事的是教學工作,教學工作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葉老一貫反對爲了應付考試的教學,他認爲:如果“將目標在應付將來的入學考試,”結果是象過去科舉時代一樣,“養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讀爲生的‘儒學生員’。”而不能培養善於用所學知識“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葉老在《我呼籲》,《還要呼籲》,《不應單純追求升學率》等文章中強烈批評了單純追求升學率的做法。他指出:“學校要對全體學生負責,不能只抓畢業班,忽視非畢業班;在畢業班,不能只抓少數‘尖子’,放棄大多數學生。”否則,“簡直沒有一點兒教育的氣味了”。“教師必須兼顧全班,使全班學生均有進益,此是天經地義。”

面向全體學生,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未來勞動者的素質都能提高,是新時期教師工作的目標。如果勞動者素質都到了一定的高度,“工人農民的絕大部分甚至全體工人農民都成爲知識分子”,“就沒有單把某一羣人稱爲知識分子的必要了。這樣的境界是值得咱們嚮往的,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全國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科學技術都必須極大的提高。所以我想,這樣的境界應該是咱們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目標。”

2、重視體驗,勤於實踐,獨立思考,對教學有獨特見解。教師工作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歸結爲一句話,就是“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要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教師自己就得有看書讀書寫東西的好習慣。”“教師出身於學生”,“只教而不作,能派上用場的不就是學生時代得來的一點兒甘苦嗎?老話說,三日不彈,手生荊棘,這點兒甘苦保得住永不褪色嗎?”教師如果“下水”,能親身體驗學習,對教學內容就會非常熟練,非常敏感,“這樣的時候,隨時給學生引導一下,指點幾句,全是最有益的啓發,最切用的經驗。”

所以,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學習,研究學法,以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

教師還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葉老對依賴別的教師,依賴現成教案,依賴集體備課的教師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指出,“這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功夫還在自己,只靠別人那裏拿來,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少下功夫是不行的。”“原則可以共同商量,怎樣適當地應用原則還是靠自己。”“所以靠拿來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鑽研。”

可見,教學個性化是好教師的標誌之一,也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必須努力追求的一個方向。

3、不斷改進教法,探索教學規律,善教,善導。葉老一貫反對一講一聽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他指出: “國小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這一十六年得消磨在坐在教室裏的椅子上聽教師講課上!疲憊,厭倦,疲憊,厭倦,像兩道糾纏無已的繩索,緊緊捆住學生的身心。”“想到一十六年的枯坐聽講,替他們難受極了,甚至想起了消極的念頭:何必受教育呢?”

葉老竭力主張學生爲本的教學,提倡採用啓發,誘導,討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自學自得。他強調:“教師當然須教,而尤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逐漸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授之謂也”(23)。“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於引導啓發,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地講說,學生默默地聆受”。“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後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就好比牽着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我想,在這上頭,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作爲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從中應該受到不少啓發:教師要積極鑽研、探索各種方法,在指導學生學習方面多下功夫:這也是對一名合格教師提出的要求。

4、對學生負責。葉老認爲對學生負責是教師一切工作的前提。他指出:“討論教學技術,無論如何精當,若是教師不負責任,也是枉然。”“我們覺得負責的教師真是太少了。教師得先肯負責,才能談到循循善誘,師生合作”。“學生學習態度不認真。這應該由老師負責,老師沒有用種種辦法養成學生認真的習慣。”

因此,作爲一名稱職的好教師,就應該把學生放在首位:不僅要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還要敢於承擔責任,把學生的錯誤歸結爲自己教學的失職。

當然,好教師還要重視自己在政治、業務等方面的進修和提高。 “教師增加本錢,最爲切要。”教師進修提高的方式,可以是從書本上學,也可以從其他教師那裏學,還可以在實踐中學,從學生那裏學。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提高,才能適應教育的不斷髮展和變化。

在七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葉聖陶先生身體力行,躬行實踐,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們學習葉老的精神,學習葉老的教育思想,就是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教育家的優良傳統,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不斷創新,爲開創教育事業的新局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第二篇:關於葉聖陶教育思想的學習體會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當代卓越的文學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傑出的貢獻,被譽爲一代宗師。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響了近一個世紀的中國教育,對於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讀的《葉聖陶教育名篇》這本書收錄了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有關教育的精華文章。全書從教育雜談、教學雜談、語文雜談等三個方面闡述了葉老的觀點。所編入的文章中葉聖陶老先生不僅對語文教育上的許多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還對教育上的許許多多問題作了深切詳明的論述,提出了精闢、獨到的見解。其中葉聖陶老先生不僅論述瞭如何當好教師這個問題,還在反覆強調讓學生養成好習慣,或者說,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葉聖陶在1941年寫的《論寫作教育》、1945年寫的《革除傳統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針對當時的教育的歷史背景和現狀論述的觀點,仍然發人深省,給我們以現實的啓迪和教益,使我們看到科舉傳統的教育精神是源遠流長的,並不隨之一個歷史時代的宣告結束而從人們的意識中消退。教學中的裝進去、倒出來的“瓶子觀點”,等等,尋“根”是可以在科舉傳統的教育精神中尋到的。 所選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時代的教育意義,集中體現現了葉聖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讀來,仍不過時,對當下教育具有着啓發意義,更是教育工作者的優秀讀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歷史的風口浪尖,爲探索中國的現代教育之路鞠躬盡瘁。《陶行知教育名篇》實爲我們教師的巨大財富,我讀後受益匪淺。

下面我結合葉老的觀點來談談在現在如何當好教師。

首先,不能做下列類型的教師。

1、翻譯型教師。這類教師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上課的工作是“把紙面文句翻譯成口頭語言。”結果是語文教師沒上好語文課,其他學科都象是上語文課。

2、天花亂墜型教師。這類教師“喜歡發揮,可是發揮不一定集中在所講的那篇文章”。只要抓住某一內容,就天南地北,任意發揮。學生倒也聽得很有滋味,但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滿堂灌型教師。這類教師全然不顧學生感受,只顧着自己講一堂課。他們把學生當成“瓶子”,把知識往裏裝就是他們的全部工作了。

4、應試型教師。這類教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應付考試上,喜歡搞“題海戰術”。全然不顧學生的經驗和思想,讓學生辛辛苦苦的練習,最大的目標定在應付將來的入學考試。正同從前十年窗下,應付科舉考試,“最大的目標在應考時候能做得成幾篇適合考官胃口的文章一模一樣。”

教師的不良教學行爲遠不止此,如批改作業時自以爲是;在對待學生的態度方面,總想着怎樣“制服”學生,讓學生“吃癟”;或是採用“無爲而治”的“策略”,眼開眼閉,放任不管,任他們搞得天翻地覆等等。

令人擔憂的是,時代發展到今天,這些行爲在一些教師的工作中依然存在!所以,轉變教學觀念,改進工作作風,改革教學方法,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大事。

其次,說說我們教師應該如何做?

1、重在“身教”。葉老認爲,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爲人師表。教師要“言教”,但更要“身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則’,教育工作者自己作出榜樣來,讓受教育者自動仿效,收到的效果當然比光憑口說深切得多”。“當然,‘言教’還是有用,還是需要的,”但是,“教育者如果光要求受教育者這樣那樣,自己卻不去實踐,這怎麼行呢?”受教育者會懷疑,“原來你光是嘴上說說的,並不打算去實踐的。你說的是不是由衷之言呢?我們是不是應該照你說的去做呢?”這樣一來,“隨你怎麼翻來覆去嘮叨,再也進不了受教育者的耳朵,更不必說深到心坎了”。“唯有教師的話跟他的實際生活完全一致,不但像平常說的‘說得到做得到’,而且要做得到才說,情形就大不相同。那時候學生非常信服,願意照着教師的話積極地實行。”

由此可見,“‘言教’並非獨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於‘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實際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爲人師表’,就是一言一動都是以爲受教育者的模範。”歸結爲一句話,就是“凡是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是勸戒學生不要做的我一定不做。”

葉老的觀點給新時期的教師以這樣的啓示:新課程要求學生探究,我們應當先去探究;新課程提倡研究性學習,我們應當先去研究;只有親身體驗,我們的教學才最有說服力,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2、認識學生。所謂認識學生,不光是“學生的狀貌、性情、家庭情況之類。”教師所要認識的是學生“將來做什麼樣的人,”“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社會裏,這個社會將過渡到什麼樣的社會,他們在這裏頭將起什麼樣的作用”。“這個認識是根本,是源頭。”

所以,教學“必須從學生出發,認清楚教體育,語文,史地,理化……跟培養學生的總目標有什麼關係,該怎樣教才能達到培養學生的總目標。教的是某一門功課,爲的是針對着總目標給學生必要的培養。”

新課程是時代的產物,它所提出的三維目標是依據社會發展而定的培養目標,爲的是培養適應“學習型社會”,“合作型社會”的勞動者。作爲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發展着的社會,認清當前和未來的形勢,深刻領會新課程所提出的總目標,結合學科特點,“針對總目標給學生必要的培養”。任何“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3、幫助學生爲學。“教育”這個詞,“‘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含義。”“無論怎麼好的行爲,如果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都必須化爲習慣,纔可以一輩子受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怕多費學生心力,我要他們試讀,試講,試作探討,試作實習,做許多工作,比僅僅聽講多得多,我要教他們處於主動地位。”

“我不但把我的一點兒東西給與他們,還要誘導他們幫助他們得到他們的一點兒”。“若有人問這叫什麼,我的回答將是:‘幫助學生爲學’”。

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平等中的首席”,要

第三篇:學習葉聖陶教育理論的心得體會

學習葉聖陶教育理論的心得體會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現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他從事和關注教育工作70餘年,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的鉅子。他思想博大精深,既體現文化鉅子——教育家葉聖陶的教育個性,又體現寬廣的時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內涵。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在正進行的新課程改革中,汲取借鑑葉聖陶教育思想,對於我們豐富教育素養、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行爲,昇華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葉聖陶教育思想具有巨大的現實性,新課改需要葉聖陶教育思想來引領和指導。

愛學生,這是教師首先要具備的價值觀。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公平的對待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這個學生是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幫助他們,教育沒有愛,猶如池塘之沒有水。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每個學生都是一座寶藏,而教師就是發掘寶藏的人。這種愛的力量是每個學生所需要的。用愛來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也纔會愛你。

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當多的糊塗和錯誤觀念。有人認爲說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細越好。在教育過程中“多與少”、“講與練”、“低與高”、“得與舍”、“專與博”??一系列矛盾應從哲學高度去認

識和解決。前一段流行一句口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動人。而最近,有識之士指出,不能窮教育,對,但“不苦也要苦孩子”,應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學吃苦是學做人的起點。深圳人感嘆“有錢難買少年窮”,這裏充滿了辯證教育思想。哲學家說:“少則得,多則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運用到教學領域,一些教師少留作業或不留作業,反而提高了質量。“奇人教師”魏書生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無爲”教育要實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課改,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中的學生是發展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所以,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爲中心,牢固樹立學生的主體的觀念,老師的身份角色,是“導”,是輔導、引導、開導。教師在面對學生時,應該肯定學生的差異,而絕對不能強求一律,強求整齊劃一,應該強調學生是有個性的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一個學生就是一個世界。我們應該關注每個學生的差異,千萬不可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學生,也不能用一種方法對待所有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個性是千姿百態的,而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應該豐富多樣。讓我們的教育能夠讓我們的教學活動塑造人的個性。

心中有了學生,想到了學生的未來,就能自然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了主體地位,就能關注學生的個性,而一旦關注了充滿個性的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緒體驗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新課

程理念倡導讓學生在寬鬆、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教師要努力把微笑帶進課程教學中。一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不要輕易批評學生的活躍好動,適時地應用激勵性語言、動作和神態,來激發學生的新的求知慾望,使課堂成爲學生自由揮灑的天地,語文課上成詩意的語文課。蘇霍姆斯基說過:”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傳授到另一個頭腦中去,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心靈的接觸。”這就是說,教師要具有一顆“童心”,願意走進學生豐富多彩、曼妙無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教師要有換位思考的心理,時刻想着如果我處在學生的位置會有怎樣的情緒感反應,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義傷害了學生而不自知,在動機和結果之間出現巨大反差。

第四篇: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

潤物無聲:從教到不教的藝術

——學習葉聖陶教育理論的一點體會

作爲我國現代教育的一代宗師,卓越的文學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他的教育思想歷久彌新,影響越來越深廣,其科學性、先進性和前瞻性已被人們普遍認識。汲取借鑑葉聖陶教育思想,對於我們豐富教育素養、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行爲,昇華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義。作爲一名青年語文教師,葉老的教誨如一盞盞指路的明燈,讓我獲得了很多啓迪。在此試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學習葉聖陶教育理論的一點體會。

葉聖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這一教育哲學思想綱領,是他大半個世紀中對語文教育的真切體認與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濃縮。

早在1922年,葉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師授與”的觀點,在這之後又多次提出類似的看法。解放後,他在不同的場合又反覆強調這一觀點。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來常以一語語人,凡爲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以其欲達到不需要教,故隨時宜注意減輕學生之依賴性,而多講則與此相違也。”“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而學生能自爲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葉老在這裏對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與途徑,這種認識,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統。這一思想最完整、最嚴密、最精確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給《中學語文》雜誌的題詞:“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爲要進入這樣的境界。”針對語文教學,他說:“在課堂裏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教會學生自己學語文,充分發揮語文這門工具課的作用,使其終身受用之。

對葉老一貫的教育思想,我是這樣理解的:教是爲了不教,這裏的“教”是手段,是途徑,“不需要教”是目的。從“教”到“不教”,有一個漸進過程。教師首先要“教”,且要“教”好。最終才能達到“不教”的目標。教師不是單純地教授書本上具體的文化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指教授給學生去掌握那些獲取文化知識時所要採用的方法、手段和途徑。教學過程不是單純地教授某一門具體學科到結束,而是使學生在“不需要教”的過程中,仍然主動地不斷地去擴展文化知識。

怎祥教,才能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從而達到不需要教呢?

首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要實現“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就必須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葉聖陶先生一再強調的。葉聖陶主張平等地對待學生。“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爲‘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有了歡樂,我將永遠保持它;有了憂慮,我將設法消除它。”“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對每個學生都抱尊重、愛護和信任的態度。葉聖陶的學生觀,同那種只對少數“尖子”感興趣,只對少數學生負責的觀念,是根本對立的。

在此基礎上,葉聖陶說:“教育的對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業的中心”。要使學生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必須還學生以教學活動中心的地位。他歷來主張把“改變教育與受教育的關係”作爲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傳統的教學觀認爲教師是教學的主宰,教學過程被僵化成爲教師“念一句講一句”,學生“看一句聽一句”,“學生除了聽講以外再沒有別的

工作”。“被動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罰的感覺”。這樣的“教”,是不可能達到不需要教的。在日常教學中,雖然我們都提倡以學生爲主體,但在課堂實踐中,卻容易忽略學生真正的想法和需求,這是需要時時警惕注意的。

其次,教師要注重啓發誘導,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葉聖陶提倡的以學生爲主體,不但沒有忽視教師的作用,反而對

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說:“老師對學生是極有幫助的.所謂幫助,主要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引導學生自己去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已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葉聖陶說:“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善於引導啓迪”,“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之所以是受刑罰,是因爲沒有啓發學生思維,沒有讓學生動腦動手。葉聖陶說:“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後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牽着手走,卻隨時準備放手。”“讓他們在學習的當兒,肢體肌肉與精神心思一致地參加在裏頭自由活動,主動而不被動。”

對此,我在實踐中是有所體會的。如在上《琵琶行》一課時,這首長篇敘事詩的大意並不難把握,針對“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一名句,不少同學認爲這句和今天流傳的意思一樣,是表示女兒家的害羞之態的。對此我適時引導學生思考,“一曲紅綃不知數”飽經風塵的琵琶女爲何還如此扭捏害羞呢?對此學生們表示出濃厚的探究興趣,七嘴八舌地討論,最後大家都認爲,與其將“猶抱琵琶半遮面”理解爲表現琵琶女的羞澀,倒不如說是表現了琵琶女年老色衰的自慚形穢,礙於禮教深夜不應會見男客但知音難求,盛情難卻,最終現身的遲疑。這與後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思想感情是前後聯繫在一起的,以此爲切入點,使學生自覺參與課堂,加深了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更培養了學生脫離教輔資料,獨立思考的能力。我更深地體會到,引導啓發,是教學活動的要義。惟其如此,才能實現葉聖陶所追求的佳境:“循循善誘,教學相長,學生如坐春風,如入勝境,自然樂於學習.勤於學習.思考問題,試作實驗,老師只給簡要的提示,學生須作艱辛的努力才得解決,當解決的時候,學生的歡快好比爬上了峨媚的金頂,正是繼續努力的推動力。”

再次,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實現“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必須讓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葉聖陶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看成是整個教育的本旨。他說“教育的本質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論

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他一生都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針對語文教學,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爲特徵的學科,他更是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他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養成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纔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略談學習國文》)在“知識”與“能力”之間,必須以“養成習慣”爲橋樑,所以,“養成教育”始終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

在引導學生自學方面,葉老認爲包含有兩方面意思思:一是“教了一,同時要引導來學的人能夠反三”;二是引導來學的人“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葉老一貫主張“教是爲了下需要教”,教師在教知識的同時,要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教給規律。學生一旦掌握了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能夠舉一反三,能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就有自學能力。有了能力,便能運用自如,進入學習的自由王國。

在教學學習實踐中,我發現在教學上有經驗的教師是經常注意在各個環節引導學生自學,並教給學生自學方法的。如學生預習時,教師拿出預習提綱,提出帶有啓發性的問題;教給學生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出發,再到部分,又回到整體的閱讀方法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發展了思維,學到了自學方法。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求變、善變,迫求改革,力圖創新,不斷達到一個新的境界,這樣的能力確是終身受用不盡的。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僅僅靠幾堂德育課班會課是無法做到的。更多的要依靠日常教學中體現的德育力量。日常教學是德育最基本、最經常的形式,教師人格示範的德育力量以及教師教學中所產生的德育效果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知識涵養的增加和人格的成長也應統一於日常的教與學之中。葉老曾經說過:“我想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諸如熱愛

國家關心他人的習慣,禮貌誠篤的習慣,虛心自強的習慣,閱讀書寫的習慣,勤勞操作的習慣,求實研索的習慣等等。”

總而言之,葉聖陶教育理論的形成,有着豐富、深厚的基礎。“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哲學綱領,具有獨創的見解、豐富的科學內涵與時代精神,體現着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這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新課程理念有許多相通之處,它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途徑,我將在學習中繼續實踐,用葉聖陶的的教育思想照亮語文的新課堂。

第五篇:葉聖陶教育思想

葉聖陶的教育思想

葉聖陶(1894-1988)原名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葉聖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參與發起“文學研究會”。1919年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並在《新潮》上發表小說和論文。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國第一部童話集。1928年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倪煥之》。朱自清與葉聖陶爲至交,對葉的短篇小說有中肯的評價,參見我們的導讀文章《葉聖陶的短篇小說》。另外,我們還在原典精讀欄目中轉載了《稻草人》和《倪煥之》的不分內容,參見:最後在拓展泛讀欄目附有其詳細的創作書單。

葉聖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中學畢業後,因家境清貧即開始當國小教師,並先後在中學、大學任教,建國後先後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教育部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務,爲我國的教育和文化事業兢兢業業,鞠躬盡瘁。

在深沉的現實關懷統轄下,葉聖陶既有着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又在此基礎上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論知識。關於教育的目的,他主張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教育是人類獲得生存資料和經營生活的一種工具,教育應該有助於幫助學生認識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參見《教育與人生》。關於教育的方法,他認爲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修養,身教重於言教。(參見《教師的修養》)。他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他反覆強調習慣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爲“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主張“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他的這些教育觀點可以參見葉老的教育總結性文章《如果我當老師》。

葉聖陶有着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尤其對於語文課(包括之前所謂“國文科”)教學有着十分精到的論述,無怪有人說不讀葉聖陶無以教語文。對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論述最爲精當的,是呂叔湘先生爲《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所作的序,參見《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序》。葉老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來自語文教學第一線的,因而有着很強的實戰性和指導性,例如他對於語文教學活動中課外書的利用(參見《給學生閱讀的自由》和《略談學生讀書》),他對於學生作文的論述和建議(參見《葉聖陶談寫作》和《和老師談寫作》)等等,相信會給您以啓發。

早在1920——1921年間,葉聖陶就爲少年兒童創作了《兒和影子》、《拜菩薩》、《成功的喜悅》、《小魚》、《兩個孩子》和《損害》等多篇小詩,這些以兒童生活爲題材的詩作,充

分體現了“五四”以後科學與民主的時代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對兒童教育問題的關 注。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於童話創作。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這部作品,魯迅在1935年稱它 爲“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以後,又寫了《聰明的野牛》、《鳥言獸語》、《冥世別》等童話,還 創作了童話歌劇《蜜蜂》、《風浪》等。

推薦訪問其他精彩範文:

葉聖陶教育思想摘錄

《葉聖陶教育文集》體會

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學習葉聖陶論著心得體會

讀《葉聖陶教育論著選讀》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