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浙江省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多篇

浙江省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多篇

浙江卷大學聯考優秀作文 篇一

得與失,是終點,是起點,還是過程?我認爲都是,也都不是。得與失,是人生某一階段對所做事情的一種判定,一種結果。什麼是終點?終點就是一段路程結束的地方。什麼是起點?起點就是一段路程開始的地方。什麼是過程?過程就是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但我認爲得與失是起點或者是終點,都割裂了事物發展的聯繫。而過程,是得與失這個結果所經過的階段,不是得失的本身。

綜上所述,我認爲,得與失,不僅是終點,也不僅是起點,而是人生中的一個個節點。得與失,是對前段時間工作和學習的歸納和總結。

人生在世,我們總要經歷某些事情。在人生的某一階段,我們面對的都是未知的人生。由於時代不同,條件有異,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最終的得與失,都是事物發生的自然結果。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先確定哪些是得,哪些是失,然後從“得”中歸納出經驗,從“失”中吸取教訓。比如說,我在高二年級參加學考,語文成績是A,數學成績是C。A是符合我的預期,是“得”;而C不符合我的預期,是“失”。那麼,我語文爲什麼考得好?是因爲我對語文的興趣大,平時喜歡閱讀,作業比較認真。這些是成功的經驗,我要好好歸納總結。爲什麼數學考不好?是因爲我不喜歡數學,作業也不認真做。這些都是失敗的教訓。爲了改變數學成績差的局面,我要好好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多花時間,認真對待,爭取在大學聯考會考出好成績。所以說,得與失,就是對前段時間的歸納和總結。

得與失,是爲後一段時間工作和學習提供參考。總結前段時間的得與失,就是爲了下一階段處理事情提供參考。有經驗,可以借鑑;有教訓,必須避免。有了經驗,做事就有章可循,也能增加信心;有了教訓,做事就能避開不利因素,避免重蹈覆轍。古代有一個官員,精明能幹,處理政務井井有條,頗受同僚、上司讚賞。但因爲貪污受賄,被罷免官職。經過多方奔走,他重新任職。他沒有接受教訓,還是管不住自己的手,結果第二次被罷免官職。他的一個窮親戚得知後,跟他講了一個故事。窮親戚說,他家有一頭毛驢,第一次過橋的時候,不小心踩進了橋上的小坑,傷了蹄子。治好之後,毛驢每次過橋,都小心避開小坑。而你,第一次因爲貪賄被罷官,第二次還是因爲貪賄被罷官,你還不如俺家的毛驢。這個貪官,兩次免職,就是沒有吸取教訓。如果這個官員,第二次上任後,利用自己超強的能力,一心爲國爲民,就能名利雙收,怎麼會又被黜免?所以說,前段時間的得與失,能爲後一段時間的工作提供參考。

在漫長的人生中,一段時間的得與失,構成了生活中的一個個節點。在每一個節點,我們都要總結經驗和教訓;在每一個節點,我們都要開啓我們下一段航程。只有鑑往知來,我們才能總結過去,做好當下,展望未來,我們才能創造出屬於我們的美麗的人生。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二

童真猶如早晨的空氣,那樣的清爽,那樣的天然。

而現在童真日漸消失,在孩子們的身上永遠都少了曾今所擁有的那一片最爲真摯純潔的天真。而多的是一些呆板和本不該有的成熟。

在這個經濟飛速進步的年代中,平板電腦取代了大自然。一種叫身臨其境的感覺代替了親身體驗。孩子們很少再會出門知道自然去和蝴蝶們一起捉迷藏,去和鳥兒們一起唱歌。他們只是在家對着電腦看節目,玩遊戲,聊天。在那裏他們也知道他們所謂的大自然。那個所謂的大自然帶給她們的是什麼?是過早的成熟,是對遊戲的癡迷,還是那雙隨着他們一生的近視的眼睛。

失去童真的孩提年代是無趣的,是不完整的。童年是美好的,在童年裏有大量事是大家需要去領會一下。那比在電腦前呆着愈加有趣,來的更有意義。

在當今社會中還存在着一批孩子,他們由於貧窮。在很小的時候就得承擔起家裏的重擔。更本就沒有領會到他們本該有的童年美好。他們由於家庭起因在本該享受父母的愛的時候就成了小大人,照顧起了他們的爸爸媽媽。

在前不久記得有這樣一篇報道讓我看了十分的感動和憐惜。在四川某個山區,有個小女孩由於他的母親在她出生沒多長時間就離他而去了。他母親的離去換來了他的來臨。但是老天彷彿一直喜愛和他開玩笑一樣,就在她還只有5歲的時候他爸爸就患上了疾病,全身癱瘓。可憐只剩爺爺奶奶兩個靠一些蔬菜買賣來供他讀書。懂事的他在努力讀書的同時還照顧他的爸爸。喂他吃飯,幫他擦身,跟他講話彷彿是在呼喚他的醒來。小小的她背上揹負着比同齡的孩子多出好多倍的艱辛苦楚,但是重來沒有一句抱怨。而爺爺奶奶也只是心痛卻又無能爲力。那種心酸又有幾個人能理解呢!

上天是不公平的,他剝奪了部分人享受童年開心的權利。讓他們在還沒有機會享受時就硬把他們劃除在孩童名單中。

日漸地孩子們在主動和被動兩種狀況下與童真這個定義愈來愈遠。童真日漸消逝。大家不經想問童真哪兒去了?而它沒有回答只見一個孩子愈走愈遠,最後只留下一個模糊的身影!

生無所息,生有所息浙江大學聯考話題作文 篇三

如果生命有形態,那麼它應該是一條咆哮着奔向海洋的大江,它帶着能夠捲走一切的毀滅性力量,一路向東不回頭,毅然而決斷。

如果生命有形態,那麼它也應該是一淙潺潺流水,平靜地躺在高原草地間,涌動於靜夜的月光下。它安逸的,在天地之間享受着日月精華,挪步行走着,同時也感受着生命的氣息。

生無所息,生有所息,是選擇勤者的艱苦奮鬥,還是選擇智者的遠離世俗、修身養性?這看似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是真的難以調和、互融麼?其實不然。若說人生是畫者手中的調色盤,那麼這兩種態度正如黃與藍,唯有兩者以相應比例相調後,纔可生成那抹明亮的綠色。

人生,便是這兩者的統一。

青春年少時,我們應是一匹日月奔波的千里馬,踏過千山萬水,尋遍天涯海角,只爲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盞明燈。生無所息,青春的風采即是生命的脈搏,在人生篇章中以昂揚的鬥志爲劍,在青春石板上刻下流暢飄逸的文字。

正因爲生無所息,我們才能透過歷史的長河,看見勾踐臥薪嚐膽時的淡然與剛強,痛的是身、苦的是口,但心的堅強只會愈加深刻。即使是那荒涼的戈壁,也曾因生無所息的蘇武而燦爛一時。大漠的狂風吹皺了他的'皮膚,年復一年的日曬吹白了他的鬢髮,那帶着趕羊鞭的雙手變得枯黃,是誰孤獨地在黃沙的世界中哀嘆,又是誰在青燈黃卷邊宵夜軒食?生無所息,也許多少夾雜着些許孤寂與無奈,但這份執着與奮發圖強的精神將是靈魂不可缺失的寶藏。

當人生如西下的夕陽,當生命再無精力“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時,取清風明月,藏於袖襟之中,在心中開拓一片心曠神怡之地,做一個斑斕美麗的夢。生有所息,它使我們不會迷失在生命的追逐之中,人生的美麗與精彩,需要我們用心靈去呼喚,用靈魂去感受。遠離喧囂的世俗,用廣闊的胸懷去擁抱這天地,於是,我們便也擁有了梭羅居於瓦爾登湖邊時的平靜,擁有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那份悠然。且把浮名換作淺斟低吟,生有所息,換得魂魄片刻的安寧。

那漢水垂釣的莊周,近看似一汪幽深的泉水,但那深沉潛涌着的,卻是遠方的大哲,是來自靈魂最睿智的語言。生無所息,生有所息,一如中華千年的智慧所追求的外圓內方,雙面修繕着生命的內蘊。

追隨光陰不倦,嚐盡歡樂與辛酸,在千萬次的愛恨別離之後再靜看千古風雲,悠悠山河,風急海闊。

浙江卷大學聯考優秀作文 篇四

《老子》中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古人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參透了人生的本相,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萬事都是福禍相依的。人生如一場馬拉松,在跑道上奔跑的我們會遇到無數個“關卡”,即人生考題,而如何看待得與失這一問題,便是我們在人生跑道上一定會遇到的考題,不過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人交出的答案都不相同。

得與失就是人生的新起點。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纔是真實的人生。“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方有說難》《孤憤含;《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經歷得與失,關鍵在於我們選擇以哪種態度去面對得失,有的人面對得失,心情大起大落,或喜或悲,在有所得時,得意忘形、驕傲自滿,在有所失時,則一蹶不振、畏畏縮縮。只有以平常心去面對得失,方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從得或失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收穫不斷前行的力量。

有的人將得與失看成人生的終點,終目患得患失,這樣的“唯結果論”將人生編寫成一本“功利書”、全然忽略了生活中的逸趣與美好,也忘記了懷抱對未來的希冀與夢想。如何面對人生的得失,無數文人早已給出了答案。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慨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醉在《後漢書·馮異傳》中直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蘇軾在身處“舊居無一席,逐客猶遭屏”的窘迫處境時,仍然能自我開解:“且喜天壤間,一席亦吾廬。”面對屢遭貶謫的一生,蘇軾曠達樂觀的心態讓他能夠淡然地面對際遇的浮沉。他將得失看作生命的過程,並不在意一時的榮辱得失,始終將對個體經驗的超越和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追求放在首位。正是擁有這份“坐看雲捲雲舒”的淡然心境,蘇軾才能體悟到生命的真正意義。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五

夜幕昏沉,燈光漸漸暗下去,朦朧的光撲面而來,一眨眼我的周圍佈滿了車水馬龍,陳舊的建築兩立,一個孩子在喊着“賣報賣報啦”,我猛然一驚,這可是風雲吧變換的民國?

我走進一家酒樓,茶樓酒肆,熙熙攘攘,我穿過酒廊,只見一個身着藍衣眉眼不俗的女子拿着一份報紙走過,我覺得她很面熟,便小心上前,問她:“小姐,請問發聲什麼事?”

只見她雙目炯炯地打量了我一秒,微笑道:“女權運動正轟轟烈烈,姑娘可有什麼看法?”

我感覺她身上有一股女俠之風,心生敬意:“我很贊同,希望盡我綿薄之力。還有,我孤身一人,願小姐……”

她溫柔一笑:“以後你可以叫我張瑾。來吧!”她伸出了手,“跟我來”

我握緊她的手,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

瑾給我安排了一個女子學校的宿舍房間,我爲學校做一些編輯之類的工作以謀生。瑾是女權運動的一員,已婚,丈夫王氏,並已有一個兒子。

她常常和他的好友英、豪一起飲酒賦詩,對月撫琴,談論時事,人稱她們“瀟湘三女傑”。我經常靜靜坐在她們旁邊,覺得心中敬意更加蓬勃,可惜我才蔬學淺,只能在背後支持她們。

有一日我問瑾:“現在外面這麼動盪,你參加革命,不怕嗎?”瑾一笑:“這是我的夢想。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若沒了夢想,我又何談歡愉?”我拉住她的手:“我支持你”。

瑾匆匆抓起包裹,目光堅定:“我要走了”我心生擔憂:“日本那麼遠,你自費東渡留學,不會過得很艱苦嗎?”她的聲音純淨清澈:“如此的燃情歲月,不傾盡一切圓夢,救國救民,更待何時?”

我眼淚盈眶:“保重,我等着你的歸期。”她擁抱了我,便轉身離去。我拉起藍簾,看着她漸行漸遠。這個女子,總是堅強勇敢得讓人心疼而敬佩。

我是從瑾的朋友麟哪裏得知瑾回國的消息的。瑾一回國就加入了光復會,國內革命形勢轟轟烈烈地發展。瑾爲了不牽連家庭與丈夫離婚,與家人斷絕關係。

如此的巾幗之威、一腔孤勇,在這亂世梟雄的變幻裏,她當真是一個傳奇人物。

我只能在她累時,讓她在我新開的茶店裏小憩一會兒,聽她講他國外的經歷。縱時光冗長,人生不易,我卻覺得她的人生是不悔的。當然,我是之後才這樣認爲的。

我最擔心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麟起義失敗被捕,麟的弟弟偉的供詞牽連了瑾。周圍的人都在勸瑾離開逃難,她堅定不移:“革命要留學纔會成功。我意已決。”

我滿眼淚水,憶起初見時她的樣子,她訴說時事時的俠氣,她被捕時的大義凜然。

在那個刑場,我拼命撥開人羣,撕心裂肺地哭喊:“瑾,不要!你不能死……”

她彷彿沒聽見,只是淡然一笑,向劊子手要了筆紙,寫下一些東西。緊接着手起刀落,我的心惶惶然墜了下去。

在後來,我得知了瑾最後寫的是什麼。——秋風秋雨愁煞人,愁盡千古,壯志未酬,佳人已逝。我憶起她臨走前,我問她:“瑾,你後不後悔?她眉眼盈盈,一如往常的端莊:“怎麼會?”

我恍然醒來,窗外浙江山依舊,可風雲人物不再。原來與瑾相處的時光,只是夢一場。

對於瑾,後人有詩深深緬懷:你用利劍舞出迷惘/你用鮮血寫下惆悵/秋的詞句/淒涼悲壯/捨棄紅塵/終生芸芸/懷着敬意/目送你/一路風塵……

浙江卷大學聯考優秀作文 篇六

得與失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它們出現在每個人的生命旅途上,無論我們願意與否。如同材料中那位倖存者一樣,當他在荒島上唯一的安身之處被燒燬之後,他失去了生存的希望,而正是因爲燃燒的濃煙,他被發現而獲救。人生路途上,失去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因爲失去的同時我們也在得到。而我們應該在失去時不懊惱,在獲得時不驕傲。

范曄有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美國有一位少年在一所全封閉寄宿學校訓練的時候,因爲訓練的強度過大,往往他盛第二碗飯的時候,鍋裏的飯早已被其他學生搶完。當他媽媽來看他的時候,他對他媽媽說了這件事。他媽媽笑着對他說:“你可以先盛半碗飯。”少年聽後迷惑不解,但他像他媽媽說的那樣做了,結果當他吃完半碗飯的時候,他發現其他同學還在吃那一大碗飯,他卻又有機會盛另外一碗飯了!當我們處於困境時,如果能換一種思維去思考問題,我們將收穫意想不到的成果。(這段應該邊敘邊點題)

貝多芬雙耳失聰後,他咬着小木棍,用細棍的震動來感知音樂,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他失聰後,並沒有放棄,而在自己內心清靜的環境去創作。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爲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更加努力發奮去學習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她克服巨大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所以當一扇幸運之門關閉時,另一扇就會打開。貝多芬和海倫凱勒都以坦然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不足而更加努力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段也應該點題)

然而,得到並不意味着能戰勝一切。世上也不乏有因爲自己先天的優勢而驕傲自大,最終淪落的人。貴族出生、掌握大量兵權的項羽和出身市井的劉邦,地位懸殊,在秦末動盪激烈的舞臺上,原本最有可能奪得天下的項羽結果卻落得烏江自刎,性命不保,而最後得到天下的卻是劉邦。成功人士始終用最樂觀的精神控制自己的人生心態,而取得了成功。

在生活中,我們既要享受收穫的喜悅,也要享受失去的樂趣,以坦然的心態去面對得與失。

浙江卷大學聯考優秀作文 篇七

古人云:“有得纔有失。”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有得失,當面臨得與失時,我們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種坦然的態度,這樣才能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挫折,最終取得成功。

《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中的“物”指的是物質,當人們面對物質得失時,最不能把握的便是自己的情緒,因爲小小的得失就會大喜大悲。然而范仲淹卻能夠世外,他收穫的是食糧,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麼無論有什麼困難,都能夠冷靜面對。相反,如果我們過於在乎得與失,就會變成患得患失,《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患得患失的結果就是影響我們的性格,我們會變得優柔寡斷,從而一事無成。所以,在得失面前,千萬不能患得患失。

荀子的《魚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得與失是衡量一個人價值觀的標準。不同的人在決策同一件事時,都會有很多種結果。根本原因不同的人對於得與失的把握有所不同,通常只有認爲得大於失,那麼纔會去做這件事。如果得失不能得到平衡,那麼只能放棄。如果是一位戰士,那麼他首先考慮到的肯定是戰爭的勝利;如果是一位教師,那麼首先想到的是採用什麼方法把學生教育成爲一個大寫的人;如果是一位商人,更應該會注重得失,得大於失纔是他賺錢的基礎。不同的人有不同人生觀、價值觀、觀,而如何決定得與失纔是一個衡量一個價值的標準。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這是一種面對得失的樂觀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與失是不由人控制的;如果遇到,得與失也是註定,在這時,擁有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顯得尤爲重要。《塞翁失馬》又何嘗不是如此,塞翁因爲失去了馬,之後又引發生了一系列悲喜之事,但不管周圍的人對他是怎樣的態度,有怎樣的評論,他都是自己的觀點,面對得失泰然處之,最終使他的兒子免去了一場兵災。”無爲而治”,“無爲”並不是真正的沒有作爲,它說的是人們在遇到得與失問題時,能夠用一種平常心去看待,冷靜地去思考問題,從而最終解決問題,成功。

得與失本就沒有那麼絕對,保持本心纔是面對得失的。

浙江歷屆大學聯考作文參考 篇八

“無論人的一生是多麼得(的)漫長複雜,他終將反應於一個時刻,那就是他大徹大悟究竟是誰的時刻。”博爾赫斯如是說道,確然,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要學習那些由具體知識構成的文字之書,繼而閱讀由世事閱歷壘砌的無字之書,最終讀懂那本我們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心靈之書。這一過程其實正如哲人蘇格拉底所言:認識你自己。

人的一生不是一場盲目的追逐,相反地,那應是不斷地認識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馬斯洛曾提出過“需求理論”,將人生概括爲實現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和自我精神五個需求的過程,而這五個需求實際上是遞進達成的。閱讀有字之書,我們的頭腦變得充盈,我們具有了保護自我安全,實現自我生存的能力;閱讀無字之書,我們的人格開始健全,我們能夠在社會中相處,甚至獲得他人的尊重與褒美;而在實現了上述需求之後,心靈之書的書頁向我們緩緩展開,以我們的知識與閱歷爲基礎,我們有能力感知精神深層次的表達,認識自我,實現自我,達到那個“大徹大悟”的清朗境界。

然而觀當今之世,讀有字之書者泛泛,讀無字之書者不鮮,唯讀心靈之書者寥寥。有人說,這是現實的壓力逼着人們從精神世界中抽身,可的確應該這樣嗎?我想起加繆用不無溫情的筆觸描繪的那個走下平原並感到幸福的西西福斯。是的,從睡夢中醒來後,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如西西福斯推動着那塊名爲“現實”的巨石一次又一次地走上山崖,可是當我們讀懂了那本心靈之書的啓迪,讀懂了我們精神的渴求,讀懂了自我的意識,心靈的聲音指導着我們,“帶着幸福的微笑走下平原”。

知識的掌握、閱歷的豐富與精神的昇華,這三者體現的,應該是和諧統一的人對自我的一次次突圍。囿於軀殼之中,有時我們也會感受到女詩人辛波斯卡所描繪的那種“我即是我的阻礙”的無力感,但也正是這種侷限性,促使着我們自覺地反抗着那些看似命定的桎梏。我們認識了人生的不足並盡己全力修補,誰能說這樣的人生配不上一支激越昂揚的戰曲或是頌歌?誰能說這樣的人生不是在書寫屬於自我、屬於靈魂的浩蕩傳奇?

“別做觀衆了,試着自我評判!”加繆的話語正在耳畔,人生突圍的號角已然吹響,三本大書在面前緩緩翻開,這是屬於我們的人生,這是靈魂光榮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