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公文 > 鄉鎮街道公文

鄉村振興激發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激發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激發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重在治理有效。近年來,我縣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標本兼治,創新社會治理理念,探索多元化治理新模式,推動鄉村組織振興,維護農村和諧穩定,實現了農村的長治久安。

齊抓共管促和諧

塔集鎮閔橋村和施尖村成爲率先舉行換屆選舉的全省三個觀摩點之一。選舉現場,經過宣佈投票辦法、宣佈選舉工作人員、查驗密封票箱等環節後,村民們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分別來到驗證發票處,憑選民證(委託投票證)領取選票,在祕密寫票處寫票後,將自己神聖的一票在總監票人的監督下投入投票箱。經啓封、清點、公開計票等環節後,當場選出村委會主任和村委會委員。結果一宣佈,現場便爆發出陣陣掌聲。

閔橋村無候選人直選、施尖村投票站選舉,具有代表意義,其選舉的組織形式和操作方法,得到了與會者和廣大村民羣衆的認可和普遍好評,爲全省村委會換屆工作提供了可借鑑的“金湖樣本”。這一年,通過科學安排、精心組織、穩步推進、改革創新,全縣118個村民委員會100%成功完成換屆選舉工作。通過村民自治,引導村民參與自主決策、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參與村級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了村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

爲了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我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核心引領作用,強化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實施村居幹部隊伍“源頭工程”,開展鄉村振興頭雁能力提升系列活動,把農村幹部培養成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壯村富民好“頭雁”。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成爲推動科學發展、帶領羣衆致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堅強戰鬥堡壘。加強農村自治組織建設和管理,完善鄉村“一委一居一站一辦”治理體制,形成以村黨組織爲議事主導、由村民議事會決策、村民委員會執行、村民監事會監督的村民自治平臺。同時,依託現有的社區組織和各級職能部門,系統優化社會服務管理力量配置,建立起以“格”爲工作基礎、以“網”爲運行依託,全縣共劃分成403個網格,配備網格員403名,形成早發現、早處置、早解決問題的工作機制。

建章立制聚合力

“只要關注這個微信公衆號,配合着村裏‘三務’公開微信羣,無論在哪,只要動動手指就能知道村裏支書、主任們做的究竟對不對。”日前,前鋒鎮淮勝村村民紀建波拿着手機,一邊說,一邊點開他關注的“金湖村權30條”微信公衆號。

進入公衆號後,主頁面列出了“村級權力規範運行指南”和“村級各項職責事項”以及“典型案例”,點進去之後,展現的是一張張權力事項清單、一個個事項辦理流程圖和一個個發生在村民身邊的鮮活案例,既簡明扼要,又通俗易懂。底部設有“政策諮詢”、“權力監督”和“工作動態”3個一級板塊,可以查詢到低保、危房改造款等基層羣衆最爲關心的惠民政策主管部門聯繫方式,又可以隨手監督舉報,向紀委反映黨員幹部的違紀問題線索,有了這個公衆號,每個村民都是村集體事務的“監督員”。

在塔集鎮,金平村村民陸善明正在通過電視查看村裏的資產資源等公示內容,通過遙控器上下翻動着:金平村共計2137畝水面,張平承包1430畝,用途養魚蝦蟹,合同期限5年,交款方式每年一交……合同、發票、憑證、附件內容等一一映入眼簾。

鄉村治,則百姓安。農村要成爲安居樂業的家園,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治理。近年來,我縣修訂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積極探素具有各村特色的“1+X”(“1”即《村民自治章程》,“X”即根據自治章程制定的若干《實施細則》)的村民自治模式,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依託黨羣聯席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制定《村級權力清單30條》,出臺《關於完善村幹部選育管勵規範化建設的意見》等,深化村居幹部AB崗值班、農村黨員聯繫服務羣衆等制度,督促指導村居幹部規範履職,打通羣衆參與民主監督的“最後一公里”。

富民安村保穩定

走進呂良鎮大莊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迷人的鄉村畫卷:田間,渠道相通,路相連;遠處,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掩映在樹叢中,房前,老人悠閒地曬着太陽;休閒廣場,小孩在健身器材上鍛鍊身體。一條條平坦潔淨的水泥路環繞着田野、穿越村莊,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畫撲面而來。“瞧瞧,我們這環境不比城裏差吧。”70多歲的陳大爺一開口滿臉自豪。

大莊社區曾經是呂良鎮有名的“後進”村,村級經濟薄弱,村民上訪不斷。全村只有一條3m寬的水泥路,坑坑窪窪、破舊不堪;村裏環境衛生狀況也很糟糕,露天廁所、糞缸臭氣熏天;生活垃圾亂堆亂丟,蚊蠅滿天飛,尤其是夏天,村民們要捂着鼻子走路。

鄒正清擔任社區黨總支書記後,想方設法招引項目落戶大莊,力爭通過提高村集體經濟,徹底解決大莊村環境整治難、集體收入增收難、幹羣關係融洽難的“三難”問題。如今,大莊村已經從2010年集體經濟收入不足2000元的經濟薄弱村,增長爲65萬元的富裕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從不足7000元,增長至17100元,真正實現村強民富。村黨組織的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同和接受,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所在。銀塗鎮紅湖村兩委堅持走“發展工業強村、興辦實體壯村、發展二三產業富民、生態創建美村”的道路,開創了村創業點、農民居住點、現代高效農業示範點“三點合一”的新農村格局。2018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60萬元,人均年收入26000元。村集體經濟壯大了,爲了讓發展成果惠及村民,紅湖村於2018年投資800餘萬元,新建了黨羣服務中心和文化禮堂,利用文化禮堂建起了紅白理事會場所,設置了村民活動室。如今,村民們尊重鄉規民約的多了,違法亂紀的少了;紅白事勤儉節約的多了,大操大辦的少了;勤勞致富的多了,無所事事的少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富裕起來的農民自然而然有了更高的道德追求和精神追求。各級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因勢利導,結合自身特點,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活動,把“德治”納入鄉村治理的重要範疇。

呂良鎮的鄉賢堂以鄉賢文化爲底色,利用豐富的鄉賢文化資源,系統挖掘和整理古今的鄉賢事蹟,廣泛傳播和頌揚優秀的鄉賢精神,使鄉賢文化滲透到廣大城鄉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形成向上向善、積極進取的文化導向,涵養了主流價值觀,充分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我縣在全省率先開辦“鄉村振興講習所”,全面建設鎮村文化禮堂、道德講堂,用老百姓聽得懂、願意聽的方式宣講新思想新戰略,累計開班650餘場次、受衆6萬多人。此外,我縣大力開展文明戶、好婆媳、金湖好人等評比活動,羣衆素質高了,獲得感幸福感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