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立足優勢 發揮農信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作用

 立足本土 發揮貴州農信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作用

立足優勢 發揮農信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作用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對農村金融提出的任務是,要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迴歸本源,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的金融需求;2018年9月,中央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明確了金融如何支持鄉村振興,從健全金融支農組織體系、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和完善金融支農激勵政策三個方面提出了農村金融如何發展與發力的框架規劃。

鄉村振興戰略是此前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升級版,實施該戰略意味着中國進入鄉村治理與發展的新階段。對應於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總量也出現大幅提升。比如,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要求涉及到對大量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建設與維護的金融支持,尤其是綠色金融服務支持。同時,各種經濟與社會因素的變化會導致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和供給結構的改變。比如,我國農村地區面臨着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和村莊空心化等問題,這意味着與老年人和少年兒童相關的金融服務需求會相對增加。農村大量中青年放棄農業生產,同時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市民化,會加速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經營方式取代分散小農的經營方式,從而影響有關人員的儲蓄、消費和投資的選擇,城鄉之間的儲蓄和信貸需求結構分佈。

總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強大的資金投入保障,需要農村金融機構立足優勢,發揮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力軍作用。

二、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農村工作的總綱領和中心任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繼“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後,黨在農業農村發展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飛躍,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大戰略選擇,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行動,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更加深刻、全面的總體要求。十九大報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五句話、20字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貫徹落實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準確把握總要求和理解新內涵。

(一)產業興旺是核心,就是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

(二)生態宜居是關鍵,就是要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大力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淨的田園風光。

(三)鄉風文明是基礎,就是要促進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推進移風易俗、文明進步,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使農民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四)治理有效是保障,就是要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讓社會正氣得到弘揚、違法行爲得到懲治,使農村更加和諧、安定有序。

(五)生活富裕是目標,就是要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經濟寬裕,衣食無憂,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三、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現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運行的血脈,金融興,則經濟興。在中央連續多年聚焦“三農”,發佈一號文件以來,金融在政策引導下對三農經濟進行了有效支持,在三農領域進行了大膽創新,取得了良好效果,亦存在短板不足:

(一)涉農信貸連續增長,但缺口依然不足

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6)》(逢雙年出版,2018年尚未面世)現實,自2007年創立涉農貸款統計以來,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餘額累計增長361.7%,9年間平均年增速爲18.8%,涉農貸款餘額從2007年末的6.1萬億增加至2016年末的28.2萬億(預計2017、2018年繼續增長)。但這一規模仍然無法滿足廣大農村地區的需求,調查發現,至少30%有金融需求的農戶仍難以獲得貸款,缺口較大。這一缺口的填補,需要的不僅僅是各金融機構加大放款力度,更重要的在於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

(二)銀行網點不斷增加,但尚未達到全覆蓋

目前,農村地區銀行網點和助農取款服務點數量分別達到12.66萬及86.49萬個(數據來自全球經濟數據網站),對行政村覆蓋率超過90%,金融全覆蓋進度大幅提升。但整體來看,金融網點覆蓋密度不夠高,農村交易結算仍以現金爲主。近幾年,互聯網及移動支付等方式在農村實現了快速發展,但適用對象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下人羣,普及率不高,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居民難以享受服務。

(三)農村金融供給主體多樣化,但風險管控難度增大

近兩年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農村地區大範圍佈局,城市文化與農村傳統思維不斷碰撞,以此爲基礎突破傳統金融,興起了電商金融、農村P2P、農業產業鏈金融、農村消費金融、公益理財助農等衆多互聯網模式,成爲傳統金融的有效補充,有效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但數字時代的信息交流超越了行業和領域界限,讓金融與非金融的邊界變得更加模糊,也讓金融知識匱乏、風險識別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羣體特別是三農羣體面臨着很大的風險。

四、鄉村振興戰略中農信機構的優勢與機遇

農信機構始終堅守立足“三農”、服務中小的市場定位,熟悉農村的現狀、農業的特點、農民的需求,是金融業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農信機構持續做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具有先天優勢,也面臨歷史發展機遇。

(一)多年根植農村形成的客戶基礎

截至2018年末,全省農信資產總額達到  萬億元,佔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   %,涉農貸款餘額  萬億元,發放扶貧小額貸款   億元,涉農貸款餘額、扶貧小額貸款餘額分別佔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  %和  %,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金融服務三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省機構網點最多、業務規模最大、服務“三農”和普惠金融領域貢獻最爲突出等基礎優勢。

(二)國家頂層惠農政策引領

十九大再次明確了國家對三農基礎性地位的肯定和重視,從中央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核心落腳點是促進城鄉資本流動、要素流動,最終實現全面小康。在頂層政策引領下,工商資本集羣下鄉、土地規模流轉經營、農民財產收入增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將成爲新時代下“三農”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並由此形成新的資金來源、實體來源,爲農信機構迴歸本源、持續服務三農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目標客源。

(三)強力的產權改革爲農信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開拓了創新路徑

十九大提出延長農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至2058年。長期性和穩定性使得農村土地的含金量大幅提升,在“三權分置”(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引領下,農村產權的交易、抵押、擔保功能將被有效激活,從而改變過去農村地區缺乏抵押物的傳統格局,提升農戶的財產性收入,大大豐富農村地區融資方式、對象和渠道,爲農信機構迴歸本源、持續服務三農發展提供創新抓手和途徑。

(四)差別的監管調控爲農信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充實了資金支持

宏觀調控日漸精細和精準,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差異化貨幣政策已邁出實質性步伐,三農金融債、支農再貸款、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定向降準、普惠金融定向降準等差別監管動作已全面落地,愈發強化且鮮明的監管引導將爲農信機構迴歸本源、持續服務三農發展注入更多支持。

(五)日趨健全的財政支持機制爲農信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了風險保障

財政政策對三農金融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直接資金投入和間接補貼引導雙軌並行。預期未來三農業務的多方風險分擔機制將更爲健全,爲農信機構迴歸本源、持續服務三農發展強化穩健性。

五、農信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角色定位

農信機構因農而生、因農而長,努力爲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務,既是強化“四個意識”、履行政治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把握歷史機遇、迎合形勢發展的重要路徑,更是強化市場優勢、助推改革轉型的重要選擇,要着力扮演好五個角色,突出主力軍作用。

(一)做銜接新政策的主力軍

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從中央到省市,相關規劃政策密集出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線圖逐步清晰。農信機構要切實發揮對三農政策的研判、分析、解讀能力,強化政策銜接,既要清晰掌握國家的頂層戰略方向,又要充分了解服務區域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措施部署和重點領域,深度開展調研工作,掌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動向、新需求,結合實際形成自身的工作意見,找準切入點和發力點。

(二)做引領新業態的主力軍

積極順應鄉村振興的各類新興業態,不斷深化和豐富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工作內涵,發揮農信機構地緣優勢,按照統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推進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深加工、科技農業、農村電商、物流倉儲、文化康養、生態旅遊等延伸產業鏈和客戶羣的服務滲透,積極支持鄉村旅遊、綠色金融、田園綜合體、農村電商等新業態發展,通過支持現代農業、科技農業、產業農業,推動傳統三農業務轉型提質。

(三)做服務新主體的主力軍

積極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產生的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來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變革創新,推動訂單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新模式發展,持續推進金融服務主體由單一農戶、農企向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延伸,推進客戶結構提檔、升級。

(四)做激活新要素的主力軍

密切跟進國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落地,及時研究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農村宅基地、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土地增減掛鉤等政策實施情況,以“三權分置”改革和延長農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爲契機,加大金融產品的研究和創新,緩解三農經濟實體“貸款難、抵押難”問題,大力支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推進。

(五)做推動新動能的主力軍

根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等發展機遇和動能,進一步優化服務渠道建設和網點佈局調整,加大科技金融研發及推廣工作,打造全方位、立體式的縣域金融服務網絡,在讓廣大農民享受方便快捷金融服務的基礎上,積極對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助力農業農村發展動能轉換。

六、農信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領域和舉措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遵循,也明確了農信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領域。

(一)圍繞“產業興旺”總要求,推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大力支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以區域特色農產品爲重點,大力支持生產加工骨幹企業做大做強。以品牌農業爲重點,大力支持“三品一標”認證企業。以特色資源爲重點,支持水電、旅遊、文化等特色資源開發項目,實施“一區(縣)一策”。

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科技農業。支持高端農機制造、良種培育、生物工程等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成果轉化運用。做好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園區新主體綜合服務。以設施農業爲重點,不斷提升種養業主要環節機械化生產水平。

大力支持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更好帶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爲重點,支持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農業服務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業態,大力支持都市田園綜合體創建。

(二)圍繞“生態宜居”總要求,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積極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支持農村水污染防治、“廁所革命”等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發展兩型農業模式,加快清潔能源開發與利用,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服務縣域新型城鎮化工作進度,建立發展新農村。

積極支持特色(生態)小鎮建設。認真研究各地政府特色小鎮規劃,立足資源稟賦、產業積澱和地域特徵,在特色小城鎮基礎設施、特色產業開發、公共服務體系、古鎮保護改造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特色小鎮的承載能力和發展水平。

積極支持美麗鄉村建設。以各地美麗鄉村示範村爲重點,推動“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向鄉鎮延伸。探索支持農村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資源環境綜合開發項目,推動自然風光、歷史人文、鄉土風情與現代化生活方式有機融合。

(三)圍繞“鄉風文明”總要求,推進城鄉融合一體發展

推動縣域旅遊產業發展。結合區域資源、文化、產業差異,做好知名景區和旅遊大項目開發改造支持工作,大力支持休閒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等優秀鄉村旅遊項目,推動鄉村旅遊產業振興發展。

推動農村醫療文化教育等事業發展。探索運用貸款、保理和產業基金等業務,支持大企業開展整村開發、農房改造、環境治理、公共服務等項目建設。加大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建設施配套建設資金支持,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推動消費信貸和民生金融業務。把握農民市民化和農村消費升級發展機遇,大力拓展農民進城購房、自建房、汽車消費和生活消費信貸業務,提高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圍繞“治理有效”總要求,推進農村金融生態建設

深化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加大對農村地區金融機具的布放和互聯網金融推廣,暢通線上線下聯動服務渠道。依託網點下沉、渠道廣泛的優勢,在普惠金融服務渠道全覆蓋、消滅空白村的基礎上,進一步走村入戶、延伸服務,加大對普惠金融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貧困戶、三農實體等鄉村振興精確開展金融行爲。

深化農村改革配套服務。持續推進全國“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協助各地政府建立健全農村產權登記中心、評估中心和交易流轉平臺,不斷創新豐富農村產權信貸產品,助力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提高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深化農村信用環境建設。積極參與農村徵信體系建設工作,與政府共同構建“守信受益、失信懲戒”的信用激勵約束機制。助力政府增信體系建設,配合政府建立多種形式的涉農風險補償基金,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信貸投放。

(五)圍繞“生活富裕”總要求,推進金融精準脫貧攻堅

紮實推進扶貧小額信貸工作。加大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入戶宣傳力度,開展對有勞動能力、有貸款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信用評級全覆蓋。推動扶貧小額信貸依法合規發放,對符合信貸條件、有貸款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嚴格落實“應貸盡貸”。

紮實推進產業扶貧工作。以產業扶貧爲重點,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訂單幫扶、就業幫扶、技術幫扶、租賃幫扶等各類產業扶貧方式,促進產業扶貧信貸規模和帶動人數持續增長。

紮實推進精準扶貧模式創新。結合各縣各區實際,探索資本市場扶貧、金融電商扶貧、異地搬遷扶貧等新模式,發揮農村地區金融扶貧工作站“最後一公里”的渠道優勢,駐村入戶、摸底需求,精準滿足扶貧開發差異化金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