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蘇北新農村建設案例調查研究報告

--鄉情微調研

蘇北新農村建設案例調查研究報告

根據中心黨委統一安排部署,第三黨支部黨員同志結合個人生活實際,利用節假日返鄉探親時間,通過走訪交流、實地查看,資料查閱等形式,對所在鄉“三農問題”開展微型社會調查研究。通過聚焦具體案例展開的現實情況,基於實地調研和普遍性摸底,該區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尚存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現將案例調研報告形成如下: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高溝鎮墩南村,位於漣水縣城正北方向20的公里左右,235省道從村的西邊和北部腹地穿過通向灌南縣,全村地塊呈南北長方形分佈,面積近10平方公里,全村下轄有24個村民小組,自然村莊近60個。全村有農戶826戶,總人ロ5034人,耕地6316畝。其中水稻面積5036畝,魚塘580畝。特種養殖水面1200畝。全村共有黨員76人,村兩委幹部9人。

一、農村發展缺乏明確的規劃引領

目前該村除危房改造正常進行以保證居住安全外,一律不允許新建房屋和其他建築,村容較爲破敗老舊,常駐人口稀少,主要以留守老人和未達學齡孩童爲主。有建房能力想自己建房的農戶,至何處建房以及建什麼樣的房經過探訪並無明確的安排,地方上目前只是泛泛動員村民進縣城購房和進村居民點安置給予補貼外,全面的新農村建設規劃,過渡期規劃安排,宅基地退出機制等方案目前並未公開。該村目前在灰墩街南已啓動一處居民點建設,但是距離南邊的自然村莊較遠,另外一個居民點在鄰近天鵝村,毛坯入住需20萬,普通村民的接受度較低。據更多的走訪瞭解,該村周邊許多鄉村的新村建設目前仍處在自然無序的發展狀態。

二、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渠道狹窄

該村在土地經營形式上,仍以傳統的家庭土地承包種植農業爲主,普遍施行稻麥兩茬輪作,農民種地收入微薄,因此幾乎每一家的青壯年人口都外出打工,人口外流嚴重,常駐人口老齡化,常年居家的多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老年人爲主,絕大部分只以種田爲單業。近年來,地方黨委政府經過探索研究和部署,已開始部分特種養殖的推廣,但由於土地流轉微乎其微,且承包經營的多是外地人,吸納的本村或鄰郊務工人員有限,工資收入也非常有限,至於其他的副業收入、財產性收入近乎爲零,普通農民的增收渠道仍然有待拓寬。

三、農村基礎設施不足,農民居住環境欠差

多年來,鄉村雖然鋪設了數量較大的農村四級路網,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地區的農民行路難的問題,但因居住分散村莊零散至今尚有自然村莊沒有通上水泥路,再加上近年來汽車的逐步普及,農村道路標準低、質量差導致的行路難及安全問題進一步突出。另外根據統一部署、正在進行的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工

程以及"廁所革命"面廣量大,非短時間內能夠全部解決到位。地方政府面臨的困境一是財政劃撥預算的缺口補足尚需支持,二是村落地廣人稀年齡結構畸形,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設計成本高易浪費等顧慮。

四、強化農民社會福利保障,提升農民綜合素質任重道遠

政府雖然已取消了傳統的農業稅並給予60週歲以上年老的農民一定的養老金,實行大病統籌醫療保險,種地補貼等。但離真正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仍有距離,普通農民羣衆頭上的"三座大山"仍然是教育、醫療、養老。家庭子女教育花費、重大疾病治療以及不能充分就業仍是導致農村羣衆返貧的主要原因。另外農村的一些陋俗和不良習氣(如賭博,高利貸,婚嫁天價彩禮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普通農民的經濟負擔,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羣衆進行思想文化教育和就業技能培訓,提升綜合素質。

五、以每一個家庭都參與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已不適應當前農村特別是蘇北農村的發展要求,應適時退出歷史舞臺。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一個時期對刺激農業生產力階段性發展、解決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起過非常巨大的作用,它的歷史貢獻不容否認,但是發展到今天,隨着農業現代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不需要也沒必要讓全體農民一齊上陣解決吃飯問題。事實上,以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養活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也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相當一大批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其他的行業。事實上現在目前以墩南村爲樣本的蘇北絕大部分農村家庭都不是以土地收入維持家庭生活的,種地更多體現的是農民特別年老農民對土地的一種情節,青壯年幾無種地熱情及積極性。這樣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勢必受到影響,因此有必要把土地集中起來實行集約化種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比,併爲其他行業提供穩定的勞動力資源,從而推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針對以墩南村爲樣本的蘇北農村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此經過研究總結,我們也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力推動鄉村振興的規劃引領

地方政府要立足長遠超前謀劃,對全縣範圍內的規劃居民點高標準統籌規劃,分期分批有序實施,選擇那些地勢開闊,羣衆居住相對集中,資源秉賦比較好,農民羣衆認可的地點進行規劃安排,做好基礎配套,掛圖作戰,分步驟實施,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特別是要編制好詳細的圖紙資料,讓羣衆有圖可查,同時兼顧不同層次羣衆的認知水平和經濟承受能力擬出不同方案,以便不同層次的羣衆都能接受。

二、全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是新農村建設的"牛鼻子",沒有土地流轉做基礎,"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土地流轉好了,大部分的農民才能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才能解決在外打工羣衆的後顧之憂。土地流轉的基礎是首先搞好土地確權發證工作,土地確權發證要以二輪土地承包面積爲基礎進行。該村的部分村民要求以實際耕種的土地面積爲基礎確權是不合理的,容易引發很多矛盾和糾紛,也不利於壯大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土地出租報酬可以貨幣的形式,也可以採取和糧食掛鉤的形式,亦可以採取綜合的形式,總之要採取羣衆可以接受的形式快速推進土地流轉。流轉出來的土地統籌規劃,可以承包給有實力有信用農戶的家庭農場經營,也可以承包給一些以農副產品爲原料的大公司運作,防範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最大限度保證農民羣衆利益不受損失,既要確保農民羣衆的眼前收益,也要爲未來的發展留足空間。

三、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改善農民居住環境

要大力推進新農村的居民點規劃建設,地方政府和村集體要拿出資金進行前期配套建設,根據規劃做好道路橋涵,給水排水及電氣管道等,規劃設計好各種規格的地基尺寸及工程圖紙並集體做好前期准入手續,這樣統籌統建、委託代建、農戶自建的可以同時上馬,極大提高新農村建設的進度。同時居民點實行物業專項管理,有效守護居民點居民生活環境衛生,農村農民居住環境髒亂差的問題就可以迎忍而解。

四、駐地開辦現代農業技術知識培訓學校,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建議在農村人羣聚居區或交通方便區駐點開辦農業技職工培訓學校,發揮農民培訓主陣地作用,通過多種形式抓好基層農技人員、村幹部、中心農戶、示範戶和骨幹農民的教育培訓,圍繞科學生產和增效增收,不僅是要農民想學什麼就辦什麼培訓,更要將一些現代化具有科學技術含量的三農產業到人羣中、地頭間,並切實做好講解說明和推廣應用,有效激發廣大農民參與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同時,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現場操作、現場諮詢,切實解決了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難題,農民通過培訓知識運用切實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自身技能和綜合素質,爲農民個人以後發展拓寬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收入提高也可以吸引帶動新一批農民加入其中,形成良性循環。

五、探索新時代現代農村發展之路,培養新一代新型農民

以新農村建設和土地流轉爲抓手,推動農村園藝、觀光、旅遊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尤其是注重特色產業培育,從特種養殖集體批發、農家漁館農家莊園採摘、“網紅”農產品直播帶貨等新模式入手,幫助農民升級賺錢路徑和手法,提高農產品利潤空間。另外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新型農民可以充分拓寬視野增加就業選擇渠道,他們既可以到農場務農領取工資,可以去城市的商場就業,也可以到開發區的工廠打工,更可以自主創業。農民的收入上去了,同步醫療教育選擇權利,福利和生產生活條件保障纔會實實在在的提升,農民的生活才能真正意義上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