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推動農村居民收入提升調查研究報告

【概述】

推動農村居民收入提升調查研究報告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子夜”爲你整理了這篇推動農村居民收入提升調查研究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2021年以來,彭陽縣對標“四大提升行動”,以促進就業爲抓手,以發展產業爲支撐,以落實政策爲保障,科學統籌、精準施策,充分挖掘增收潛力、拓寬增收渠道,深入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全力推進各項工作落實落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穩定增長。

一、主要成效

2021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514.3元,同比增長10.5%,其中:工資性收入4934.8元,增長12.9%;經營性收入6211.8元,增長7.7%;財產性收入1.8元,增長109.1%;轉移性收入2365.9元,增長12.1%。

(一)全面促進就業,激發工資性收入活力。舉辦“春風行動”等系列就業活動16場次,累計轉移就業人數6.2萬人,其中就近就地就業25905人;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480人,農村實用人才培育200人,小寺村產業技術培育50人,建立農技人員包村聯戶工作機制,選派156名專業技術人員開展面對面、手把手式農業生產技術服務指導,指導培訓農戶1.8萬餘人次。

(二)大力發展產業,挖掘經營性收入潛力。打造牧草、養殖、林果、蔬菜、中藥材及小雜糧、生態雞、中華蜂等土特產六大農業產業板塊,建設農業產業示範基地17個,打造“2652”“5350”肉牛養殖示範村36個,種植牧草65萬畝、蔬菜8.5萬畝、糧食作物74.7萬畝,牛、羊、豬、雞飼養量分別達到17.7萬頭、50.6萬隻、7.8萬頭、116萬羽,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65億元,同比增長1.9%。實施二三產業爭先行動,構建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煤炭綜合利用“三大工業鏈條”,落地紡織加工項目2個,完成技術改造項目10個,原油、原煤產量分別達到12萬噸、635萬噸,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95億元,增速6.8%。成功舉辦“山花節”“梯田節”等文旅活動,累計接待遊客50.96萬餘人,實現社會綜合收入2.03億元;積極培育電商新業態,先後組織直播帶貨活動68場次,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額1.26億元,同比增長18.9%。

(三)深化農村改革,強化財產性收入保障。深化農村土地改革,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03萬畝,累計流轉土地面積達21.98萬畝,實現土地流轉收入2198萬元;穩慎推進宅基改革,完成30個村村莊規劃測繪、調研,全年聯動審批農村宅基地196宗7.8萬平方米;實施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38個,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純收入2223萬元。

(四)精準發放補貼,築牢轉移性收入底線。全面落實養老、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提標政策,發放城鄉低保10699.6萬元,特困救助995.36萬元,臨時救助864.87萬元,高齡津貼858.04萬元,孤兒養育津貼257.12萬元,殘疾人津貼1642.3萬元;兌付各類涉農惠農獎補資金1.97億元。

二、存在問題

雖然彭陽縣在推動農村居民收入提升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

(一)用地存在限制。結合開展“土地權”改革,盤活了一批移民遷出區閒置宅基地和廢棄學校、村部等建設用地,但在嚴格落實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政策,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的前提下,全縣肉牛養殖、工業發展、鄉村旅遊等產業開發用地依然十分緊張。

(二)飼養成本攀升。飼草、玉米、油渣、麩皮等主要飼草料價格不同程度上漲,牲畜養殖成本增加,同時牛羊交易市場疲軟,生豬價格持續下跌,牲畜飼養成本升高,養殖利潤空間縮小。

(三)就業承載較弱。龍頭企業未能充分發揮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作用,且本地缺乏能夠吸納城鄉剩餘勞動力的大型企業和支柱產業,安置就業人員的能力有限。同時,地方特色產業、重點工程項目季節性、階段性用工特徵明顯,持續增收效應不足。

(四)利益聯結不強。農民、村集體和龍頭企業之間未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導致農民未能從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同時土地流轉效益也比較低。

(五)內生動力不足。全縣農村整體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低下,人均農業產出低,同時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內生動力不夠強,創造財富、致富增收的幹勁不足,存在小富即安的情況。

三、推進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中央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爲總抓手,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爲路徑,緊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鄉村產業高質高效、農民財產保值增值、農村社會保障提升四個關鍵,走好“龍頭企業負責專業種植、養殖、營銷+村集體和羣衆參與土地流轉、投資參股、就近務工、利潤分紅”路子,整合多方力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提升農民收入,全方位推動產業就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羣衆獲得感、幸福感。

預計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731.4元,同比增長9%,其中:工資性收入5418.4元,同比增長9.8%;經營性淨收入6727.4元,同比增長8.3%;財產性淨收入2.0元,同比增長11%;轉移性淨收入2583.6元,同比增長9.2%。

四、重點舉措

(一)持續推進農民創業就業。一是強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大縣內企業、扶貧車間、重點在建項目對於本地用工的比例,拓展臨時性、季節性用工崗位,暢通就近務工信息渠道,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充分發揮閩寧協作平臺作用,通過“點對點”形式,發動各鄉鎮羣衆赴閩務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區外轉移就業。二是保障低收入家庭就業。進一步加大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力度,穩步增加生態護林員、鄉村保潔員等農村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就業困難羣體,有效保障“零就業”家庭就業增收,增加低收入家庭工資性收入。三是鼓勵農戶自主創業。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長效激勵機制,全面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建立“創業貸款+創業培訓+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加大助農貸款和創業貸款扶持力度,營造大衆創業濃厚氛圍。

(二)持續提升產業質量效益。一是做大做強農業。發展專業化、規模化種養殖模式,持續推動種養殖品種、技術統一和產業鏈延伸,對於紅梅杏、朝那雞、冷涼蔬菜等小體量農業,走精品化路線,着力解決好種源保護、規模擴大、品牌培育、營銷方式創新等問題,同時創新龍頭企業與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切實把農民嵌入產業鏈,實現農民四大收入全面穩步提升。二是做優做活工業。培育招引體量大、帶動作用強的工業企業,尤其加強規上工業企業的培育,開展規上工業翻倍行動、科技賦能工業行動和營商環境優化專項行動,爲全縣提供穩定充足的就業崗位。三是做精做細服務業。發展數字經濟產業和文旅產業,打造數據外包產業園,強化對於農村青年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打造高品質特色精品民宿和鄉村文化旅遊創新點,強化對於農村文化等文旅資源的價值轉換,真正讓數字經濟和文旅產業成爲帶動農民增收的輔助抓手。

(三)持續深化農村重點改革。一是落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任務。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先行試點工作,加快土地承包面積摸底,先行先試,探索延包經驗。做好土地確權變更登記後續工作,做到“應確盡確”,妥善解決農村土地經營糾紛,規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二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產權制度改革“回頭看”,重點從身份認定、股份量化兩個方面查缺補漏,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管理,健全資產管理各項制度。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實現全縣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益穩定增長。三是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培育以生產託管爲主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實施以耕、種、防、收生產託管服務爲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四)持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一是加強困難羣體救助。全面落實防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和精準動態幫扶機制,實施階梯式救助模式,及時兌現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困難殘疾人補貼等保障資金,精準發放困難羣體臨時救助、急難救助、大病救助,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二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基礎養老保險調整機制,適當提高居民基本養老金髮放標準;落實企業減免工傷、失業保險等政策,持續推進失業保險補貼、失業金髮放、援企穩崗、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等工作。三是擴大社保覆蓋範圍。在按期完成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任務的基礎上,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鞏固參保登記成果,擴大新業態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羣體參保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