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一

一、蘇州鎮的基本情況

蘇州鎮位於敦煌市西郊,東有沙州鎮,西有青海石油管理基地,南有敦齊公路開發區,北有黃曲鄉。敦煌市主幹道陽關路東西交叉,新城區古城路南北貫通,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鎮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萬畝。現轄齊家橋、高太保、魏家橋、蘇州寺、板橋、武威寺、賀州堡、孟家橋、楊家堡、姚家溝等10個行政村,5783戶,21000人。XX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預計達到4.2億元,農業總產值3.09億元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探索城郊農業發展模式,核心是以負責任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和務實的措施,積極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根據我鎮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實際情況,城郊經濟的發展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加強和改進。一是在跳出農業、抓農業方面,雖然已經確立了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但對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和統籌規劃的研究並不全面,仍然存在協調性不強、統籌規劃不足的問題。受發展空間、思路、投入能力等諸多條件限制。,大規模、高質量的發展還停留在追求單位產出和單位效益的層面,綜合運用生產、管理、銷售和流通手段來提高產出效益的實用方法不多。由於受到基地、規模、市場等因素的制約,產業化發展不夠均衡。農產品大部分屬於初級加工,跳出蘇州,整合全市力量,彙集全市資源自用,沒有大的進步。第二,在提高組織化程度方面,雖然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對如何組織農民、如何發揮合作組織作用的研究還不到位,還存在專業化程度低、支持力度小等問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如何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和加強合作意識,有效克服小家庭和小戶獨力經營的生產方式,提高面對市場、進入市場、控制市場、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走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道路,是當前的推動。“三農”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在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方面,雖然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建設得到了大力推進,但對如何加強管理、如何調動基層組織在實際工作中的積極性的研究仍不深入,仍存在基礎工作薄弱、創新能力弱等問題。面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大多數基層幹部仍然停留在現有的心態和工作模式上。在組織農民進行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繁榮農村文化、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等方面,一些農村幹部仍處於等待思想、發呆的狀態,思想觀念亟待轉變,促進發展和諧的能力亟待提高。第四,在建立和完善新農村管理體制方面,雖然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新管理體制的配套性、長效性和激勵性的研究還不全面,還存在體制不完善、機制不活躍等問題。

三、關於加快城郊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明確發展目標,走郊區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郊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圍繞休閒、生態、觀光、觀光農業、名優農產品積極開展項目包裝,積極開展各種相關招商活動,以有限的資源做好精細農業。

2、充分利用城郊結合部的區位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生產蔬菜、畜禽等副食品,振興第三產業,形成城鄉新型產業結構和城郊農村經濟體系。

3、以城帶鄉,以鄉促城。面對耕地逐年減少的現實,我們應該引導農民向城市聚集,以“城鄉一體化、共同發展”爲目標,借鑑城市管理的成功經驗,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整治村莊面貌,以城帶村,以城帶村,實現城郊農村城鎮化和城郊農民市民化,使城郊農村經濟成爲城市經濟的一部分。

(二)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打造農村品牌效應

1、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在種植結構上創造特色。隨着城市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城郊農業的功能和作用不斷擴大。發展生態農業、精品農業、旅遊農業、觀光農業、花卉農業和農業度假區已成爲發展城郊經濟的捷徑。各地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的特色農業。

2、堅持在發展中有特色,在特色中有差異,在差異中創造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特色餐飲等產業,形成特色優勢和規模效應,促進城郊特色農業發展。以產業化的方式推進城郊農業,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以產業化經營的方式把農業作爲產業和項目,實現企業經營、產業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

(3)加快我市郊區經濟發展的一些做法

近年來,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我鎮不斷總結提煉,在發展城→←郊經濟中形成了一些適合自身發展的思路。按照“科學佈局、擴大規模、完善功能、彰顯魅力”的總體思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在齊家橋、魏家橋、板橋等郊區村莊發展以居住、商業、娛樂、餐飲爲主的商業服務,促進城郊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在齊家橋村一組開發建設高標準的酒店式公寓及配套設施,爲外來務工經商人員提供優良的居住環境,規劃建設外來人口居住服務區和勞動力市場。二是依託當河海關線和溼地公園優勢,在齊家橋村和高太保村發展以農家客棧、農家餐飲和採摘園爲重點的農業旅遊觀光區。三是依託北外環和東格鐵路過境,依託鐵路貨運碼頭建設,大力發展以專業市場、礦產流通和物流中心爲重點的倉儲物流配送區。四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開闢城鎮“四縱四橫”交通網絡,構建“四縱四橫”產業框架。

第一、一些建議

一是加大全市農業資源的科學整合利用。通過優化全市農業生產力佈局,建立完善的農業市場體系和完整的農業信息網絡交流平臺,全面整合全市農業生產、加工和流通力量,建立產業聯動機制,建立農產品價格預警機制,全市形成了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農業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圍繞培育新型農民,制定全市新農村人才建設規劃。通過實施提高新型農民素質戰略和城市人才服務農村戰略,加快城市農村實用人才、涉農專業人才和農村基層管理人才建設,爲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加大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品牌建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現實選擇。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

最新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二

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爲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爲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爲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爲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戶39戶,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_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爲內容的高半山脫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爲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衆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蔥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衆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蔥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__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爲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

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爲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脫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脫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爲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爲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

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爲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爲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戶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爲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衆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衆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爲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

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衛生醫療機構爲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衛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溫”爲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戶、“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三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爲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爲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用心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20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爲3651元,同比增長14%;20xx年爲4218元,同比增長16%;20xx年到達4881元,同比增長15.7%,個性是20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爲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結構調整問題。

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應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潛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

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構成規模。農戶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爲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構成必須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爲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收入。

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潛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狀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20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xx%以上,個性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20xx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此刻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爲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羣衆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羣衆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必須範圍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羣衆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狀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羣衆的凝聚力愈加弱化,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必須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到達54820萬元,實際加工潛力到達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稅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到達3.7萬戶。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戶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戶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稅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爲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爲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戶,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潛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必須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

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構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構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戶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爲農民一方,也必須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爲。

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此刻產前對市場的預測潛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四

一、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較好,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以2014年爲例,各項農業工作指標均順利完成,蔬菜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面積達到18、6萬畝,產值突破9、3億元,標準園建設成效顯著,建成千畝蔬菜標準園7個;農村沼氣建設指標全部完成,新建沼氣池300個;惠農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共落實農機具、良種、沼氣、一事一議、設施蔬菜等方面的補貼資金1600餘萬元;農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測土配方施肥、植物檢疫、病蟲防治、農民培訓、農業執法、種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顯;新增專業合作社8家,土地流轉面積突破8000畝,“三資”管理趨於規範,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財富積累機制。農業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爲建設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存在的問題

(1)資金不足。發展現代農業各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高,從生產設施建設到栽培管理都較以往更加嚴格,爲此,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而據我們調查雖然近兩年各級對農業有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仍不能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由於歷史原因,現在農村信用社、農行等金融部門不願發放小額貸款,更加加劇了資金瓶頸問題,制約了農業產業發展。

(2)組織化程度不強。當前農民進入市場很不順利,原因之一是組織化程度低。針對目前家庭經營爲基礎的現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最好辦法是通過合作社組織農民。但就目前全區的實際情況看,各類合作社數量雖比較多,但真正能夠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並不多,沒有具備一定實力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很難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抱團發展。

(3)品牌效應不太明顯。以蔬菜爲例目前,雖然我區已經註冊了“營綠”、“碧緣”、“乾綠”等蔬菜品牌,但在開拓蔬菜銷售市場方面都處於各自爲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沒有擰成一股繩,創立代表本區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產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應不明顯。

(4)技術服務不能及時跟進。專業農技人員缺乏,基層農技推廣組織不健全是我們的現狀。所有技術服務工作全部由農業技術綜合股一個部門承擔,業務上不堪重負,鄉鎮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完全處於“真空”狀態,有名無實。區農業局現有工作人員中,非農專業人員多,涉農技術人員少;工人多,幹部少;初級及中級職稱人員多,高級職稱人員少。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全面的技術服務,對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術服務隊伍現狀嚴重阻礙了農業向前發展。

2、發展對策

(1)拓寬融資渠道。建議政府在加大農業發展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組織建立產業發展融資平臺,適當地爲融資提供擔保,協調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合作社及農戶的關係,使二者之間建立起合作互信關係,提高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政策吸引,調動社會資金參與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寬融資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建議制定專項的扶持政策,對發展有機蔬菜產業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予以扶持,使其運作更加規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其中。

(3)培樹“廣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議對現有的蔬菜品牌資源加以整合,聚零爲整,抱團發展,逐步培育並樹立在京津市場叫得響的,能反映有機蔬菜發展特徵的大品牌,進一步提高我區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農技服務體系。建議區政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鄉鎮農技服務隊伍建設,落實人員編制,給予經費保障,使空轉的鄉鎮一級農技服務機構真正運轉起來。在確定人員編制中,重點向農業系統予以傾斜,落實高層次人才待遇,引進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級職稱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紮根,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三、農村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農民負擔監管還存在一些間接收費問題。一是少數部門仍然違規向村集體收取資料費、培訓費、學習考察費等費用;二是村街報刊超限額,存在報刊訂閱向村街攤派,部門刊物過多過濫等問題。在今後的監管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減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列入專項治理的重點內容,屬於哪個部門,由哪個部門負責治理,沒有文件依據收費的要堅決不能再收。明確要求鄉鎮各部門確需向農民或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收費的,需要經過區減負辦審覈備案,以防止亂收費行爲的發生;村街訂閱報刊應堅持自願的原則,不能強行攤派。報刊徵訂要嚴格按照省規定的標準執行;三是加大農民負擔的執法檢查力度,督促減負工作的更好開展,查漏補缺,確保今後農民負擔執法檢查中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2、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問題突出。一是村民實際籌資比較困難,部分村街存在集體墊資現象,把應發給村民的福利代替籌資。二是由於申報程序比較繁瑣,部分村街申報項目的積極性不高。三是上級資金撥付遲緩,造成報帳不及時,影響下一年度項目申報。四是未將籌勞納入獎補範圍,獎補數額小,難以滿足村街公益事業建設的實際需求。今後我們將盡量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點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3、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夠規範。一是管理體制不暢。各鄉鎮(辦事處)農村集體“三資”委託代理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業務的是鄉鎮財政所長,長期以來財政部門執行的業務處理程序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處理程序,與農經部門的業務處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別,實際工作中很難貫徹落實農經部門的政策法規和有關規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項財務監管制度很難落到實處。從調研中發現有的村街民主理財小組難以真正發揮監管職能,對村集體的財務收支活動的監管流於形式;有的村街大額開支沒有履行民主議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會選舉產生,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調研中還發現有的鄉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對於村街財務審批手續把關不嚴,收入不及時入帳。村委會開支嚴重鋪張浪費,個別部門違規向村街收費等現象。在今後“三資”管理中,一是要繼續加強財務制度建設,規範財務管理程序;二是規範農村集體財務收支審批程序;三是切實履行民主決策程序,實行民主理財。

4、農村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資管理工作體制不順,人員短缺。二是由於村街幹部基於村街穩定因素考慮,對歷史遺留問題大多本着後人不理前帳的態度,對清理覈實和履行民主監督程序心存疑慮,對應收款不積極清收,應付款不主動償還,對無償或低償使用村街資產的情況也採取迴避的態度;此外,區城區周邊村街出租資產的數量較多,情況複雜,資產清理起來比較困難,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體資產又很少,因此村街對建立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工作不積極不主動,也影響了此項工作的開展。在今後工作中還需進一步加強對鄉鎮村街開展此項工作的督導檢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導工作開展,通過反思已建立機制村街的經驗做法,推動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關措施,力爭年底前實現全覆蓋。

5、農村經濟審計處於“真空”狀態。我區沒有開展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審計工作。具體原因是:一是農經管理體制不順。我區農村集體三資委託代理服務,全部由鄉鎮(辦事處)財政所代管,農業部門的相關經濟政策及報帳制度不能在鄉鎮(辦事處)財政所代管的村街帳務中得到較好的落實,造成開展審計監督工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二是審計力量薄弱。我區農經人員少,縣鄉兩級農經管理人員只有3人取得審計證,審計力量與任務相差懸殊,致使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難以開展。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存在的困難依然是農經管理體制不順和審計人員缺乏。建議區政府充實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最佳範文 篇五

鄉鎮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紐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無論我們如何開展工作、如何去談發展,許多工作都離不開鄉鎮,都需要鄉鎮去抓好落實。新的歷史時期,作爲一名鄉鎮長,要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的堅強領導下,依靠全鎮幹部和社會各方力量,始終保持專注發展定力,以綠色發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爲取向,以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爲主線,以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羣衆增產增收爲抓手,發揚“爭、搶、拼,追、趕、超”的高縣“亮劍”精神,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緊盯發展第一要務,以“經濟發展”爲調研課題,經過深入基層、深入羣衆等開展了詳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江鎮經濟發現現狀

文江鎮位於高縣中東部,幅員面積157。4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3。5平方公里,轄31村6個社區56個居民小組,總人口8155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929人。南廣河在境內穿流而過,地勢複雜,大部分屬深丘山區,最高海拔1081。2米,最低海拔325米,森林覆蓋率達35%。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紫砂泥、石英砂等。

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隨着各項政策的落實,鎮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基礎建設步伐加快,鄉村條件明顯改善,主導產業初具規模,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農村大局和諧穩定,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近年來,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2。07億元,年均增長5。73%;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77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4億元,年均增長1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12億,年均增長1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6億元,年均增長11。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8元,年均增長10。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556元,年均增長25。07%。

二、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着經濟社會建設的快速穩步推進,文江鎮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同周邊鄉鎮相比還有着一定的差距,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是經濟總量偏小、結構單一,要素瓶頸制約加重,重大項目推進乏力,投資持續保持增長的難度加大。

二是新興產業支撐力不強,生態優勢轉化效益不高,工業企業轉型升級難度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產品附加值不高,實體經濟發展後勁不足。

三是經濟轉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逐漸顯現的歷史遺留問題解決難度增大,信訪維穩仍是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

四是財政收支矛盾凸顯,財稅缺乏新的增長點,各類剛性支出不斷增多,財政支出壓力增大。

五是公共服務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扶貧攻堅、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不少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三、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經濟轉型調結構,突出“三高”抓發展

調整發展思路,用高理念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走勢,努力提升新常態下駕馭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能力;高水平服務中小微企業,正確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高質效提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信心和決心,千方百計跟進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是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在產業轉型升級上克難關,以鄉村旅遊拉動一、二、三產業發展,以服務現有企業,孵化小微企業爲引擎,切實推進新興產業、農副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休閒養生、新業態旅遊等項目建設。策劃、包裝、實施一批以“PPP模式”推進的項目,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城鎮開發、公共服務等領域。二是要強化項目要素保障,優化財政收支結構,着力培植新的稅源增長點。大力支持小微企業做大做強,着力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整理,積極爭取啓動騰龍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全力保障煤、電、氣、水等生產生活要素。三是認真研判文江鎮域企業生存發展空間,制定“一企一策”幫扶方案,主動幫助企業解決要素瓶頸問題和生產經營難題,鼓勵企業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引導企業從生產加工向研發設計、售後服務、使用全過程延伸,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產品培育。

(二)優化第三產業,突出“三園”建亮點

依託百里茶葉觀光長廊、高洲酒業生態園、黃草坪紅豆杉康養基地,打造3個鄉村旅遊示範亮點。一是以城郊結合部的劍南村、東山村、勝利村爲重點,力爭打造全縣最大的觀光采摘園。二是以高洲家園爲元素,打造以籟笏村爲中心的喀斯特地質園。三是以黃草坪爲中心,優化踏浪湖花河長廊,做大做強科毅茶業雲嶺五色採茶示範帶,發掘花莊村紅色遊旅文化底蘊,打造紅豆杉康養基地休閒園。

(三)社會事業重發展,突出“三業”抓提升

把教育、衛生、就業作爲政府工作的重點,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一是突出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提升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水平。力爭柳湖幼兒園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二是突出衛生事業全面發展。推進村級醫療站標準化建設,加強村醫生醫療防疫知識業務培訓,服務羣衆就近就醫,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示範鎮創建,力爭縣一醫院、中醫院醫療水平大幅提升,不斷優化婦幼保健、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加強食品藥品管理,全力保障人民羣衆食品藥品安全。三是突出勞動就業保障持續發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務,堅持創業帶動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失地農民、退伍軍人自主創業和返鄉人員回鄉創業,每年實施技能培訓2000人以上,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000個以上,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000人以上;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勞動保障所軟硬件建設,充分發揮其服務功能作用。

(四)城鄉環境呈新景,突出“三化”抓整治

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打造力度,努力實現治理“五亂”標準化、城區管理優質化、新村建設標美化的目標。一是“五亂”治理標準化。認真落實《城鎮建設發展規劃》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規劃》,按照整治“垃圾亂扔、廣告亂貼、攤位亂擺、車輛亂停、工地亂象”的要求,加大城郊結合部、南廣河、宋江河沿線、農村公路沿線、村莊山溝等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力度,全面消除“髒、亂、差”現象,爭取創建爲省級衛生鎮,讓城鄉環境更乾淨更美麗。二是城區管建優質化。加強城區網格化、信息化和標準化管理,落實城區管理巡查機制,集中整治城區佔道經營、違章搭建、亂停亂放等行爲,保持良好城市秩序。加強柳湖公園、濱河公園和建設路、板橋、上車站三個農貿市場的綜合監管,規範小商販經營活動,處理好底層羣衆進城謀生與營造城鎮居民良好生活環境的關係。爭取啓動文江城區油化工程,加快城中村棚戶區改造,改善城區居民居住環境。主動融入縣上省級文明縣城、國家級衛生縣創建工作,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三是新村建設標美化。爭取易地搬遷和危房改造政策扶持,新建和改造農房10萬平方米以上,拓寬和硬化農村公路50公里以上,達到主要幹道通鄉村客運的道路標準,加大農村客運車輛的投入,進一步提高老百姓安全出行的便捷度。提升飲水質量,保障生產生活用水,擬在李家溝水庫下游新建大型集中供水點、新建整治山坪塘100口、新建整治溝渠50公里。提升農村生產生活用電質量,完成第二輪農網升級改造任務,改造線路310公里、增設臺區16個、新增變壓器16個。改善生活能源,降低羣衆生活成本,提高羣衆生活質量,擴大民用天然氣覆蓋面,新鋪設管道50公里以上。

(五)依法治鎮全覆蓋,突出“三基”抓深化

加強宣傳、責任、治理工作,努力提升依法治鎮水平。一是宣傳教育全覆蓋,夯實輿論基礎。要深入推進“法律十二進”及基層法治示範創建工作,提高羣衆學法守法用法水平。按照省、市要求,認真組織開展“法治融入節日”活動,不斷增強羣衆法治意識。制發《法治扶貧工作制度》,廣泛開展法治宣傳、幫扶和教育,切實增強羣衆法治意識和致富創業動力,讓法治的陽光照亮每一個羣衆的心田。二是落實責任全覆蓋,夯實主體基礎。嚴格落實《文江鎮推進依法治鎮“一崗雙責”責任制》,與鎮、村(社區)、組幹部層層簽訂法治責任書,全面推行法治工作目標責任制,凸顯“關鍵少數”的示範作用。三是突出治理全覆蓋,夯實底部基礎。按照《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要求,及時清理確認行政權力事項,執行好《重大行政決策“三合性審查”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裁量標準動態調整、重大執法決定法治審覈等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實施細則》和現代社會治理體制,推行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工作,不斷提高全社會依法治理水平。深入推進平安建設,堅決防止重大治安案件和暴力恐怖事件、大規模羣體性事件和重特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發生,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

我們將按照縣委確定的“圍繞一個定位”“鎖定一個目標”“發揚一種精神”“實施五大戰略”“推進7+1八大亮劍工程”發展思路,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經濟發展讓人民高興、政治清明讓人民高興、文化繁榮讓人民高興、社會和諧讓人民高興、生態優美讓人民高興”的各項優惠政策,用好用活各項惠民舉措,加快推進文江鎮經濟社會全面持續健康發展。

最新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六

一、調查目的

(一)通過對一個地區的農村經濟社會的調查來獲知其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從而評估類似的農村經濟,最後上升到全國,循序漸進的瞭解當前農村發張形勢。

(二)找出所調查農村的經濟發展的途徑,調查農民的經濟來源,以及該地區農村經濟來源的總體模式和發展的趨向。

(三)通過對該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調查和分析,找出制約經濟發展的原因,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該地區按照地理優勢所忽略的某些經濟發展渠道。

(四)將調查分析後提出來的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便於對該地區農村經濟模式進行完美化,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調查對象

農村羣體、經濟現狀

三、調查方法

1、調查問卷。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 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 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

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

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稅、小額信用貸款等

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各題均採用封閉式設計,要求調查對象根據實際情況在各題所列的選擇項中選取一項,作爲對該題的回答。

2、調查問卷的分發。調查問卷由指定人員在農村隨機分發,當場回收。回收率爲100%。

3、數據處理。調查問卷數據由SPSS統計軟件處理。

四、具體調查結果分析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羣男女性別比爲20:13。

調查人羣的平均年齡爲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羣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羣中3/4的人具有國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羣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羣。 從婚姻狀況來看,92%都已婚。

從職業狀況來看, 85%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

家庭平均人口爲5人左右。

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對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三)關於農村教育程度的調查情況

此次調查,共調查了四家人中的主要成員。從調查對象表中,我們知道了,14個人中,有3個文盲、9個人受過初等教育,2個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分應該收到義務教育的孩子在外地打工。總體上來說他們的文化素質都很低,但比較起過去幾年,相對提高。教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如果教育低、文化素質低、

掌握科技的本領低、經濟發展就緩慢,甚至停滯。此次的調查是抽樣調查,對個別家庭進行調查,從而發現問題,才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從地理位置來說__村離城鎮和縣區都不遠,有着優越的教育條件啊!但是爲什麼教育成果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好呢?通過對部分家庭進行了訪問調查得知以下幾個原因:

1、經濟條件困難,不能支付較高的教育費用。

2、學生本身不喜歡學習,或者對學習用處認識不當,厭學。

3、父母或者監護人對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而不允許孩子繼續求學。其實教育和經濟是兩個互爲因果的問題。必須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教育要從孩子做起,小孩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後備軍,提高小孩的教育勢在必行,當今國際國家的競爭主要是靠新的科技、新的血液。一個國家發展的前途的好與壞都和小孩子教育素質有着很大的關係。國家現在爲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增加就業崗位,實行的“一村一大”給農民帶去了新的思想,新的種植方法,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決,經調查發現大竹村農民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問題。首先是農民收入不高,只好讓自己的孩子上支付最少、質量最差的學校,因此孩子學到的知識就會很少,有時還會誤導孩子。其次是父母爲了賺錢養家和支付孩子上學,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更不會給自己的小孩請家教輔導,還有的是農民自身沒有多高的知識也不可能教自己的孩子。我做出自己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七

一、面臨的挑戰

從經濟形勢看,早在去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這意味着金融危機後實施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將正式轉向穩健的信貸政策。隨着央行多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意味着中國貨幣政策的收緊操作已經到來,信貸收緊、利率上調導致金融機構貸款受限。從競爭形勢看,近些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迅速,股份制銀行紛紛跨域經營、增設網點,各家銀行都在產品服務、營銷機制上下功夫,大中城市的金融市場競爭白熱化,縣城金融市場競爭不斷升溫。從全國看,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城鎮化率越高的地區,農信社的市場份額越低。隨着經濟不斷髮展,城鎮化也不斷髮展,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老大”的局面將受到嚴重衝擊,這對於農信社的信貸工作是嚴峻的挑戰。從豐寧縣情看,豐寧地處冀北,集老、少、邊、窮、壩於一身,是國家級重點扶持貧困縣。全縣經濟總量小,綜合實力弱,經濟欠發達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農民增收、財源增長、城鄉統籌等都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大量的信貸資金支持。加之,豐寧被河北省列爲環首都綠色經濟圈14個縣之一,一批重點企業和項目將落戶豐寧,並開工建設,隨之而來的是資金需求量進一步加大,信貸供需矛盾增加。

二、採取的措施

在國家由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情況下,爲確保全縣“三農”貸款需要和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該聯社積極採取措施籌集信貸資金,想方設法增加信貸投放。

一是千方百計組織存款,壯大信貸資金實力。截至6月末,該聯社各項存款餘額達到25.85億元,比年初增加3.32億元;

二是深挖內部資金潛力,大力清收和盤活不良貸款。清收不良貸款是增加信貸投放的有效途徑,年初開始,聯社就牢牢抓住這項重點工作不放鬆,制定了嚴格的目標考覈辦法和責任追究措施,實行領導帶頭,部室包社和全員清收等多種措施,使不良貸款大幅下降,截至6月末,已收回不良貸款7794萬元,比年初下降51.17%,所收回資金全部再次用於支持當地“三農”生產;

三是積極爭取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彌補支農缺口。聯社在深入調查掌握支農貸款需求的基礎上,爲確保春耕生產貸款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資金需求,4月份向人民銀行借入支農再貸款1.2億元,緩解了信貸規模和資金的雙重壓力。

四是準確把握信貸頭寸,用足、用活、用好信貸規模。該聯社認真做好全轄每一天的貸款發放及回收情況的摸底統計工作,做好轄內貸款規模的調劑,確保每個月的信貸規模既佔滿又不超,杜絕了農戶借不到錢,信用社貸款規模又佔不滿的問題,使有限的信貸資金髮揮出了更大地效益。

五是拓展貸款方式,方便客戶借貸。他們採取農戶小額信用、農戶聯保、擔保抵押、公司+農戶、公司+農戶+訂單、農戶貸款企業擔保等方式的信貸“套餐”,客戶符合哪種貸款方式,他們就採用哪種方式放貸,對種植大戶和農業重點龍頭企業,採取幾種貸款方式並用的形式進行支持。

三、取得的成效

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了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截至6月末,全縣信用社已累計投放各項貸款9.86億元,同比增加3.83億元,增長62.3%。

首先是保證了備耕春耕生產的資金需要,爲不失農時地做好備耕春耕生產貸款發放工作,凡是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業生產所需貸款及時足額發放,突出支持種植大戶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真正使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及時借到了錢、種上了地。入春以來,該聯社已投放備耕春耕生產貸款2.4億元,確保了備耕春耕生產的貸款需要。

二是確保了全縣農業戰略性調整,使農業產業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保證糧食生產貸款需求的前提下,投放貸款2.2億元,突出支持蔬菜種植和肉類生產,加快了112線設施農業產業帶建設,年內新增冷棚350個、日光溫室150個、蔬菜恆溫保鮮面積4000平方米,全縣13各鄉鎮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8畝;使鳳山鎮、五道營鄉和土城鎮的集觀賞、採摘等於一體的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的產業園區建成;年內新增肉牛規模養殖場10個,標準化雞舍400個,實現肉牛存欄16萬頭,年出欄肉雞1200萬隻。

三是促進了農村信用共同體建設。投放貸款2.2億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形式的信用共同體建設,新增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累計達到4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50家。四是推進了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使“一城、五區、八基地”建設步伐加快。貸款1.1億元,重點投向五區和八大基地建設,通過主打“一主兩翼”、休閒旅遊這“兩張王牌”,使農業觀光基地、有機食品基地、園藝花卉基地、休閒度假基地初具雛形。同時,圍繞京北第一草原、洪湯寺溫泉峽谷、白雲古洞等景區,扶持建設採摘園、家庭賓館、馬隊等鄉村遊項目,特別是貸款300萬元加快了“京北第一草原”大汗行宮建設,提升了豐寧旅遊的品位和檔次。五是確保了民營企業貸款需求,使民營經濟成爲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優先滿足優質重點客戶資金需求,貸款1.96億元重點支持了順達、宏達和翱翔等一批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大量的信貸投入,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截至6月末,全縣實現財政收入55237萬元,佔全年預算任務的87.68%,同比增收26844萬元,增長94.54%。

鄉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八

一、基本情況

xx村地處洋河鎮區南部,全村19個村民小組。村有黨員97人,13個黨小組。全村面積7300畝,耕地6400畝,人均耕地1.3畝,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和玉米爲主。外出打工是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每年外出務工近千人,20xx年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爲7200元左右。屬區定經濟薄弱村。

二、發展現狀分析

現有基礎

1、發展優勢

一:農業基礎比較好

人均耕地面積約1.3畝,每戶耕地5畝多,耕地土質好,水利溝渠基本暢通,發展高效農業有基礎。

二:養殖前景比較好

土地資源豐富,農戶儲存小麥和玉米比較多,給養殖提供了便利。全村現有養雞、養羊、養豬、養牛專業戶8家,養殖規模都不大,經濟效益不是太好,需要引導和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

三:高效農業有一定規模

目前已流轉土地400多畝,種植50畝大蒜專業戶1家,種植350畝糧食專業戶1家。

2、不足之處

一:爲民服務能力較弱

村部黨羣服務中心功能室配套不全,沒有村民活動中心,服務功能弱化。

二:交通和水利設施比較落後

村莊內部道路未達到莊莊通,高標準農田不到一半,有些路段和橋樑破損比較嚴重,部分排澇溝渠破損形成堵塞,影響農業生產。

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

目前,全村93%的耕地面積仍然是傳統模式的小麥和玉米種植,產量效益不高。工業方面基礎十分薄弱,只有一個傢俱加工廠,規模不大,工人素質不高,機械設備陳舊。三產服務業零星敲打,僅有幾家路邊小超市,幾家出售洋河小酒廠的散酒。

三、發展思路

洋河鎮是中國聞名酒都,是宿遷市經濟重鎮,圍繞洋河鎮酒都重鎮、生態旅遊特色鎮的發展定位,中興村將重點發展特色高效農業項目經濟。

一是打造洋河鎮區南部特色鄉村示範點,圍繞村莊、道路、橋樑、溝渠、綠化等開展環境整治,美化村民生產生活環境,提高村組規範管理水平。

二是建設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園。在洋河全鎮生態高效農業發展規劃中,重點發展規模種植糧食作物和規模養殖畜禽,引進綠色食品加工項目,實行“網上直銷”,打造蘇北傳統農業特色幸福鄉村。

四、具體舉措

1、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圍繞洋河新區“十三五”規劃,對現有產業發展進行總體規劃佈局,加強土地流轉,爲專業化、規模化和生態化發展種養殖創造條件;統籌規劃村莊佈局,爭取整理土地800畝,用足用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鼓勵有條件的村民承包土地,進行專業化種植、養殖,發展規模生產,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土地資源。

2、改善發展環境

大力解決中興村到鎮區的交通建設問題,積極向新區和鎮彙報協調,利用新一輪村居佈局規劃調整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農村道路建設補助資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修橋鋪路、維修溝渠。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發展環境,積極邀請企業落戶中興村,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畜禽綠色食品“網上直銷”企業、木材加工業,帶動當地羣衆就業,轉移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3、強化村民的教育培訓

一是重點抓好農業新技術培訓工作。組織種養殖技術人員進農戶、到田頭,手把手傳授新技術、新方法,讓一部分想致富的能人先行先試,推廣蔬菜大棚種植和畜禽規模養殖,而後再帶動影響一批人。

二是是依託社區教育中心,發揮黨羣服務中心功能,開展農村社會學習型活動,通過廣播、發放宣傳資料、辦黑板報、定期讀書交流和召開羣衆會等形式,更新村民觀念,使黨的惠農政策宣傳多樣化,農技培訓講壇常態化。

4、加強村組幹部隊伍建設

針對在家老黨員多的實際,實行老黨員公開承諾制,發揮老黨員覺悟高的特點,做好政策宣傳、羣衆意見建議的收集和疏導、鄰里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村支兩委結合村實際,制定長遠發展方案,以發展高效農業爲契機,整合集體資產資源,積極發展集體牽頭、村民廣泛參與的發展項目,推進集體公益事業建設,切實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及時出臺優惠政策,既要有序組織勞務輸出,更要千方百計引導外出創業成功的村民,回村投資創業。

鄉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九

7月13日,xx大學精儀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隊趕赴河北南馬莊鄉。進行了爲期一週的社會實踐調查工作,此行,我們帶去了33個貧困國小生的學費,共計3036元,餘件衣物及三臺電腦,還有在南馬莊當地進行健康和法律宣傳的宣傳冊200餘冊。在那裏,我們對當地的學校和貧困學生進行捐助,幫助這些家庭緩解經濟壓力,同時我們進行了當地農村經濟和教育問題的調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實踐小組進行了討論,得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也給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一、合併學校的問題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走訪了南馬莊鄉所有村落,當地有一條國道,國道附近的幾個村交通還算比較方便,孩子上學也可以到就近的幾所國小,但當我們來到處在山裏的樺木溝村時調查發現,該村竟然沒有一所學校,我們採訪了該村的村支書,他告訴我們,樺木溝村本來是有兩所國小的,一個在上莊,一個在下莊,孩子們上學都可以就近,而自從幾年前縣裏下了合併學校的通知後,這兩所國小都被取消了,這個村的孩子上學只能去離這5~6裏地的謝臺國小,樺木溝村到謝臺村全是山路,孩子們每天上學都要家長陪同步行去,我們親自走了一趟,這一趟山路下山都要一個小時,還是我們走得比較快的情況下,每位家長每天接送孩子往返就要四個來回,這極大地佔用了家長們的勞動時間。

而在離鄉政府最遠的桑樹堰村,情況比這還要糟糕,桑樹堰在離鄉政府十幾裏地的大山上,該村沒有國小,孩子如果要上學,只能到十幾裏地外的小關城村,同樣只能走山路,所以村子裏有孩子的家庭都搬到了其它村子或縣城裏,該村的人數也越來越少,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該村未來很有可能面臨消失的窘境。

若果說這些國小校是通過合併來使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起來形成更大的教育規模和提高教學質量的話,我們還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接下來的調查發現的問題就讓我們很難接受了。

南馬莊鄉僅有一所中學——馬莊中學,當地的孩子國小畢業後都要在這裏念國中,而從今年開始,這所中學不再招收七年級學生,原因同樣是學校合併,當地的國小畢業生如果要上學的話就要去北城鄉的一所中學或是縣城的新源中學,這些學生在那裏只能住宿,無疑又曾大了日常開銷,這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又添上了沉重的負擔。我們在入戶調查時瞭解到,一個國中生的每年學雜費是720元,再加上吃住的費用,一些條件還可以的教庭都吃不消,更別說那些佔當地人口多數貧困的家庭了,而這些孩子所面對的只有殘酷的事實——輟學。

採訪回來,我們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眼睜睜的看着一個個稚嫩的臉龐,本來應該坐在灑滿陽光的教室裏認真地聽老師講課,而這些孩子卻要過早的離開那裏,去面對艱苦的生活,他們面對的卻是我們不能承受之重。當地教育部門想提高辦學質量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提高辦學質量和讓所有孩子都上學,孰輕孰重?我想任何教育主管部門是絕對不能以犧牲孩子受教育的權利爲前提的。教育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辦的事業,一個只有國小文化的人,又怎麼可能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所以我們認爲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對此項決定慎重考慮,應該多聽取學生家長意見,結合當地實情,有針對性地所制定方案,當地中學應儘可能保留。其次,當地政府應該儘快集資,將當地一些偏僻山村的路修建起來,解決當地孩子上學難的問題,這纔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一步!

二、“一費制”的問題

按照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的要求,自秋季開始,在貧困地區中心國小試行“一費制”收費辦法,具體做法是:在嚴格覈定課本費和雜費的基礎上,中和考慮兩項費用制定一個合理的收費標準,只向學生收取一次費用,不再收取任何其它費用。該舉措是中央爲了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規範農村教育收費,更好的治理亂收費現象而出臺的。據瞭解,全國人大已作出決定,今年下半年開始,全國貧困地區普遍推廣一費制,並計劃在某些特定地區實行義務教育免費制。

我們這次來到南馬莊鄉,我們資助的每個學生捐助92元。我們調查時看到他們這學期所交的費用單據上寫着92+38+50=180元。92元爲一學期學費,38元爲雜費,50元爲微機費,也就是說我們的資助解決了他們的學費,而剩下的由他們自己承擔。雜費38元還是可以接受的,那剩下的50元微機費又怎麼解釋,而我們在來之前的準備過程中,當地校長也沒有和我們提到過這件事。我們在調查中得知,微機課從國小二年級開始開設,每週兩次課,上課時多是練習打字。我個人認爲,當地學校提前對學生進行計算機知識的初衷是好的,可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孩子們連學費都交不起,這50元的微機費更讓他們難以接受,而且購進10多臺電腦的費用,足可以好好改善一下學校的設施,有的孩子連坐的凳子都要從家裏帶過去,這種情況下,開設微機課實在是不能讓人理解的。再有,此類課程如果真非開不可,那在國中或高中階段開設也是不晚的,每年爲這門課程交100元,大概能抵上一學期的學雜費了。而和當地老師及校長的談話中,他們說這門課完全是自願的,之後詢問孩子家長時,他們卻並不知道是自願的,孩子聽老師的話要交錢就回來向家長要,而在農村家長並不清楚上的課要教些什麼,以爲是課就要上,而且別的孩子都上,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太委屈了,只能東拼西湊把錢交了。這在富裕地區也許並不算什麼,而在如此貧困的地區,教育部門應當考慮一下當地的實際情況。

據我們瞭解的情況,實行一費制後,國小生一學期爲360元,國中生一學年720元,這個數目在大城市裏也算很高了,雖然實行了一費制,但費用沒有明顯降低,作用並不顯著,而且國小升國中由於費用增高,所以輟學率依然很高,這的確是一個應該重視的問題,我們真不希望看到能保證孩子上學的“一費制”最後只變成了“一廢紙”!

三、辦學經費的問題

和當地中心國小校長的談話中,我們瞭解到,當地國小教師的工資由縣裏統一發放,基本保持穩定。但國小校的辦學經費少得可憐,一年只有500元,當我們來到學校看到實際情況後,真如校長所說的,殘破的教室,損壞嚴重的課桌椅,孩子們經常因爲椅子散了而摔到地上,地面凹凸不平的小操場,只有兩個快散架的籃球架,學校裏沒有什麼體育器材和實驗教學的教具。當我們把我們捐贈的足球交到校長手裏時,校長臉上閃過一絲無奈的笑容,和我們說這些東西我們還得鎖起來,不然孩子們不小心打碎玻璃我們都沒有錢換,聽過這些,我們心裏又是一陣心酸。

針對這些現狀,我們認爲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第一、要加大教育投入,畢竟教育是一項沒有錢都要搞的事業,縣鄉兩級政府更應注意對農村加歐語的重視程度,真正把農村基礎教育擺在發展的優先地位,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力度,要把學校的辦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按時劃撥給學校,以保證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展開。

第二、注意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學校一方面可以積極爭取社會力量辦學。另一方面,要採取措施,積極開展勤工助學活動,拓展創收門路,增加收入以彌補學校辦學經費的不足。各級政府也要積極爲農村學校勤工助學創造條件。

四、農村學校教師素質的問題

五、山區農民的收入問題

這可能是我們來到感受最深的一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在縣城作了幾份對比性的調查,縣城居民主要是工人,或從事第三產業和服務業,平均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對於當地的物價水平可以接受。

當我們來到南馬莊鄉,作了近百份問卷調查後發現,當地的貧困農民的情況是如此一致,人均五分地,一個四口之家可耕地兩畝左右,農作物清一色全是玉米,偶爾有人種馬鈴薯和豆類,但產量很小,一畝玉米地平均打七八百斤玉米。令我們驚訝的是,他們收穫的農作物從不做現金交易,全部都用來自己家吃,偶爾換一些細糧吃(當地145斤玉米換50斤大米,100斤玉米換50斤白麪),一年到頭下來,如果這個家庭只靠種地根本見不到一分錢,甚至連來年的再生產都無法保證,當地可耕地面積少,土質不好,農作物單一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因素,農民日常其它開銷都是靠在農閒時間打零工,但因爲沒合法手續,他們的工資經常被拖欠,有的在外面辛苦一年竟然一分錢都拿不到,還有的在山裏家裏騰不出多餘勞力的,只能靠養幾隻雞或豬,或者是上山採藥,同樣是辛苦勞作一年,這些農民一年下來不是收入很少僅二三百元,就是一份收入都沒有,有的甚至還要拉債。看到這些情況,對我們這些去調查的學生觸動很大。

自從農業稅減免後,每家每戶都省了二三百元,確實讓農民把勒緊的褲腰帶送了送,之後的糧食提價也保證了農民的利益,而在當地的農民所面對的問題,卻不僅僅是幾項政策就能解決的,這還有待對當地經濟進行更深入的考察,去尋找問題。

六、貧富不均的問題

在當地,貧困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在廣泛調查這些貧困農民的情況後,我們也對村子裏一些比較有錢的人進行了訪問,希望能從他們那裏得到一些致富的經驗。例如,我們來到一個村子,該村村支書很熱情地招待我們,我們中午飯就是在他們家吃的,來到他家時,感覺他家的建築很扎眼,和其它岌岌可危的房屋形成鮮明的對比,高大寬敞的小樓房更像是一所別墅,家裏電器一應俱全,衛星電視裏的竟然能收到國外的頻道,這和我們在村子裏看到的其他人家真是天壤之別。在我們對他詢問一些情況時,他卻是閉口不談,我們只知道他開了一個礦,是礦主。但之後發現的情況令我們異常氣憤,當他家的孩子過來和我們見面時我們發現他竟然是我們資助的33個貧困生之一,因爲貧困生名單是當地學校提供上來的,可見在確定名單時,這裏面肯定在村支書和校長之間存在問題。這頓飯是我們來到應該是我們吃的比較好的一頓飯,但我們大家的心情卻十分沉重。

其實,我們想反映的問題並不是這個村的村支書致富的方法是否光明正大,我們只希望作爲一個村的書記,應該想着怎麼樣一心一意爲人民服務,帶領全村的村民共同奔向小康,要造福人們,而不是隻造福自己。以上我所說的畢竟是我們看到的一些個別現象,其實我們到的村子大部分村幹部都是不錯的,例如,桑樹堰村,是給我感受最深的地方,那裏交通不便,人民生活都很貧困,當我們來到書記家裏時,看到的情況讓我們很感動,一件幾乎不能住的破房子,一年800元的工資,書記孤身一人,但和他的談話中,我們卻絲毫感受不到書記對自己家情況的不滿意,他和我們始終在談修路的事情,打通一條唐縣和縣之間的路已經成了書記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正是有這樣一個人民公僕在農民中間,始終想着農民,我們的農村纔會有希望!

七、對當地政府的一些看法

對於南馬莊鄉貧困的問題,我們覺得政府在這方面應該有所作爲,畢竟當地人民靠自身條件搞發展的機會和可能性都很小,政府應該主動給與當地人民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導或是資金方面的支持,而我們在對當地人民進行調查時得知,當地政府從沒有主動給當地農民以幫助,也從沒搞過一些致富的方案。當地農村農田沒有任何灌溉設施,農民每年只能靠天吃飯,村民種地也只是憑自己的經驗,沒有任何科學種田和管理方面的知識,因爲種田知識上的不到位經常會造成減產,鄉里也從沒派來過技術員到農戶中去,一些偏遠山村根本沒有像樣的路,大運輸車開不進去,商品交換都成了問題。也許政府資金緊缺可能是這個問題的理由,可僅僅是被動等待是不會有發展的,當地政府應主動聯繫渠道、籌措資金、制定方案、合理有效開發當地礦產和旅遊資源,這都是積極可行的。若果當地政府仍然不作爲,當地貧困問題是得不到根治的。

這次社會實踐歸來,大家的心情都很複雜,我們都想伸出幫助之手去幫助這些貧困農民,可我們畢竟只是大學生,我們沒有大量資金去資助他們,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去發現問題和反映問題,這也是我們這次社會實踐的最重要的目的。希望我們所作的努力能夠得到大家的關注,我們的力量是微小的,但社會的力量是強大的。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其中八億多是農民,農民問題是我們國家的根本問題,如果農民自身的根本利益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這個社會的根基就不紮實,其他的發展又從何說起?我們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這個問題,解決它。作爲一個學生,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會有自身的侷限性,得出的結論也是不成熟的,但我們仍願意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十

一、xx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xx地區轄7縣1市,現有總人口798.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39.62萬人,農村勞動力455.64萬人,鄉村從業人員412.11萬人。國土面積26853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549.44萬畝(其中,水田68.66萬畝,旱地480.78萬畝),保障灌溉面積431.3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11.75%)。

(二)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情況

1、預計20xx年,xx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DP)6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資性收入85元,家庭經營收入1850元,財產性收入35.92元,轉移性收入360元。

2、主要農作物生產值情況:20xx年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954.22萬畝,產值190.73億元,(其中,玉米257.24萬畝、23.35億元,鈴薯5.3萬畝、86.7億元,水稻66.32萬畝、5.76億元,小麥92.29萬畝、1.22億元,油菜85.52萬畝、2.41億元;蔬菜253.98萬畝51億元,烤煙66.98萬畝、13.49億元,茶葉面積29.2萬畝、1.38億元,中藥材20.7萬畝5.5億元。預計20xx年糧食產量263.05萬噸,佔全省糧食總產的23.65%。畜牧業肉類總產33.67萬噸,其中生豬28.95萬噸、產值55.4億元,肉羊0.50萬噸、產值2.4億元,肉牛2.12萬噸、產值7.5億元,預計20xx年xx地區肉類總產33.67萬噸,佔全省肉類總產的17.5%。

3、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至20xx年12月,全區共有龍頭企業97家,其中部省級龍頭企業21家,地市級龍頭企業97家,擁有資產xx億元,20xx年營銷總額9.5億元,帶動農戶130餘萬戶;全區已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943家,社員28945戶,合作社擁有資產5.4億元,流轉土地87.3萬畝。

20xx年農村沼氣建設投入建設資金11475萬元,xx農村戶用型沼氣池5.1萬口,大中型沼氣池3口,沼氣後續服務站95個,現全區建成農村戶用型沼氣池23.4萬口,適宜建池覆蓋率達到29%,綜合三改配套率達到62%。

二、“十一五”期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判斷

“十一五”期間,xx地委、行署認真落實xx試驗區的相關精神,緊緊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以增加農民收入爲核心,以農業結構調整爲抓手,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確保糧油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以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爲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一)糧油生產總量不斷增加,單產水平不斷提高

在糧油生產上,以穩定發展,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爲目標,通過加強優良新品種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普及,在穩定糧油作物播面的同時,努力提高單產,實現糧油生產穩定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5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由250.52萬噸增加到20xx年的263.05萬噸,糧食單產水平由262公斤/畝,提高到276公斤/畝,全區糧食需求總量約322萬噸,常年生產量達到270萬噸,調入量17.46萬噸(主要是糧食品種之間的調劑,其中大米約14萬噸),調出3萬餘噸,總體看來,糧食基本實現自給。油菜種植面積85.52萬畝,常年總產xx萬噸左右,單產xx公斤,並以xx康星油脂有限公司爲龍頭,促進了油菜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二)農業生產結構逐步調整,優勢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十一五”期間,xx地區結合本地實際,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爲抓手,以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爲重點,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強化投入力度,以良種繁育爲基礎、基地建設爲中心、標準化生產爲保障、產業化經營爲動力,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1、生態畜牧業發展迅速。

xx地區充分發揮具有污染小、天然草場面積大(620.33萬畝),灌木林(630萬畝)、林地(1800畝)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總量大(年生產量326萬噸),綠肥種植廣(300餘萬畝)、人工草地保留面積大(80萬畝),飼料來源廣泛(年可用於飼料的糧食和農副產品200餘萬噸)等優勢因素。以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的重點,突出抓好規模養殖和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創新工作機制、調整生產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組建合作組織”的四項措施,強力推進生態畜牧業的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肉類總產由29.42萬噸增加到33萬噸(增加112%),畜牧業產值由40.61億元增加到67億元(增加164%),畜牧業佔農業總產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個百分點),養殖戶由1.8萬戶發展到13.6萬戶(增加7.5倍),養殖業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養殖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發展畜牧業的資金穩定在3億元,養殖戶達12萬戶,肉類總產增加到50萬噸,產值達200億元,佔農業總產值50%,養殖業收入達20xx元,佔農民純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龍頭企業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0xx個,至20xx年,xx地區畜禽生產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馬鈴薯產業穩步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高、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優勢條件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通過加強馬鈴薯良種擴繁體系建設,大力推廣脫毒馬鈴薯,加強馬鈴薯市場建設,加快馬鈴薯加工業發展等措施,促進馬鈴薯產業的穩定發展。現xx地區成爲國家確定的馬鈴薯種植發展優勢區域,成爲全國馬鈴薯四大主要產區之一,成爲我省馬鈴薯最大產區。20xx年與20xx年相比:馬鈴薯總產值由34.1億元增加到86.7億元(增加2.5倍),種植馬鈴薯農戶由40萬戶發展到86萬戶(增加2倍),馬鈴薯單產水平由1212.1公斤/畝提高到1278公斤/畝,馬鈴薯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馬鈴薯產業的資金達到5000萬,種植農戶達90萬戶,馬鈴薯總產值達xx億元,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馬鈴薯龍頭企業發展到xx家,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3、蔬菜產業規模迅速擴大。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態類型豐富,交通(鐵路、公路)建設加快等有利條件,通過強化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加快蔬菜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大對蔬菜產業扶持力度等措施,促進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蔬菜種植面積由172.1萬畝增加到253.98萬畝(增加1.5倍),蔬菜總產值由20.97億元增加到51億元(增加2.4倍),蔬菜單產水平由13.2公斤/畝提高到62.5公斤/畝,種植蔬菜農戶由135萬戶發展到170萬戶(增加40萬戶),蔬菜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蔬菜產業的資金達到1億元,種植農戶達180萬戶,蔬菜總產值達90億元,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營銷與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50家、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4、茶葉產業迅猛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資源豐富,宜茶麪積大等優勢條件,以茶產業作爲生態治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過強化政策和資金扶持,全面整合“烏xx”、“三xx”、石漠化治理、整村推進等工程(項目)資金髮展茶產業,以新茶園種植及無性系茶苗推廣應用爲基礎,加快準建立茶園基地建設和無公害及有機茶產地認證,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茶葉總產值由0.365億元增加到1.37597億元(增加3.8倍),種植茶葉農戶由3.8萬戶發展到7.6萬戶(增加2倍),茶葉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馬鈴薯產業的資金達到1.5億元,種植農戶達35萬戶,茶葉總產值達30億元,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xx%,茶葉龍頭企業發展到20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5、特色經果產業加快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態類型多樣的有利條件,以xx蘋果、xx核桃等爲重點,整合“三xx”生態保護項目、退耕還林鞏固成果項目、國家生態功能區建設項目和爭取國家、省級精品水果項目,加大特色經果業資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轉,以特色產業基地和精品示範基地建設爲基礎,以水果產業基地高標準建設爲抓手,全面推動特色經果業的發展。

6、中藥材產業呈快速發展之勢。

xx地區充分利用xx半夏、大方天麻、xx百合等一批地道藥材在國際國內影響較大的優勢,通過制定規劃、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爲基礎,以示範基地建設爲核心,以“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爲主體,加快中藥材種植向規模化、規範化發展,促進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中藥材種植面積由8萬畝增加到20.7萬畝(增加2.5倍),中藥材總產值由0.9億元增加到5.5億元(增加6.1倍),種植中藥材農戶由1.6萬戶發展到3.5萬戶(2.2倍),中藥材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規劃至20xx年,全區中藥材種植農戶發展到12萬戶,中藥材總產值達到30億元,中藥材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藥材龍頭企業發展到3-5家、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三)優勢特色產業佔農民收入比重不斷上升

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優化了產業結構,提高了生產效益,不斷髮展成爲xx地區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長點。20xx年與20xx年相比,優勢特色產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爲農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時,隨着優勢特色產業的不斷髮展,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產業集成度的不斷上升,優勢特色產業的經濟效益也將更加凸顯,爲該區生態治理、脫貧致富,以及爲xx地區乃至全省“工業化、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十一五”期間,既是xx地區獲得投入最多的時期,同時也是xx地區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投入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力度最大的時期。據統計,xx地區在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經果、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投入上,20xx年與20xx年相比,由0.4365億元增加到7.2292億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態畜牧業投入資金由1255萬元增加至34887萬元(增加27.8倍);馬鈴薯產業投入資金由20xx萬元增加至4200萬元(增加4.2倍);蔬菜產業投入資金由590萬元增加至4580萬元(增加7.76倍);經果產業投入資金由20萬元增加至3180萬元(增加xx9倍);茶葉產業投入資金由500萬元增加至9460萬元(增加19.92倍);中藥材產業投入資金由900萬元增加至985萬元(增加17.8倍)。經果業、生態畜牧業、茶產業、中藥材產業成爲投入增加最多的產業。

(五)產業化發展不斷加快

“十一五”期間,xx地區結合優勢特色的發展,以加快產業化發展爲核心,通過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和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促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擴大產業基地規模,促進優勢產業區域的形成,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農產品名特優品牌建設,加快產業化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xx地區在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方面的龍頭企業由20家發展到6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發展到784個。目前,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00家,固定資產達xx億元的龍頭企業有75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xx55個。建成特色經過林130萬畝、生態畜牧業人工種草基地113.2萬畝、商品蔬菜基地131.9萬畝、茶葉基地29.2萬畝、中藥材生產基地20.7萬畝,較20xx年分別增長65%、87%、11%、217%和228%。累計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61個,面積56.31萬畝;產品認證47個,年產量18.75萬噸;有機農產品認證20個,綠色食品認證1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9個;獲xx名牌產品稱號9個、省證明商標xx個,地理標識產品4個,專利授權4個;獲xx省名特優產品27個,地區優質農產品認證130個。目前,全區已建成優勢特色產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400餘個,初步形成以xx、xx爲主的優質肉羊產業帶,以xx、xx、xx、xx、大方爲主的馬鈴薯商品薯產業帶,以xx、大方、xx、xx爲主的夏秋反季節蔬菜產業帶和以大方、xx、xx、xx爲主的優質辣椒產業帶,以xx蘋果、xx核桃、xx櫻桃、xx柑桔爲主的精品果業產業帶,以xx、xx爲主的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帶,以xx半夏、大方天麻爲主的中藥材產業帶。此外,xx地區的xx縣獲“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大方縣獲“中國皺椒之鄉”及“中國天麻之鄉”,xx縣獲“中國竹蓀之鄉”,xx縣獲“中國貢茶之鄉”,xx縣獲“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等稱號。

(六)結合實際,制定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規劃

xx地委、行署及相關部門結合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3321”工程,即:建設300萬畝草地畜牧業、300萬畝特色經果林、300萬畝蔬菜,200萬畝茶葉、200萬畝中藥材。配合3321工程的實施,提出了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工程和“十帶百園”(xx個5萬畝以上的的xx大特色產業帶,3個5000畝規模以上的特色農業示範園),具有全區的戰略高度。另外,xx地區根據本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情況,結合省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分別制定了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特色經果林發展規劃、茶產業發展規劃、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及油菜油脂產業發展規劃等。這些規劃的制定,進一步明確了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對於下一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七)不斷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撐體系。

20xx年以來,地委、行署相繼出臺了《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6號)、《關於建設特色農業基地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2號)、《關於實施“三萬”農業示範工程推進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3號)、《關於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9號)、《關於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的意見》(畢署發[20xx]3號)、《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畢署發[20xx]6號)、《關於大力推進特色林果產業發展,促進生態建設和農民增收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7號)、《關於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意見》(畢署發〔20xx〕26號)、《關於加快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畢地黨發[20xx]16號)、《關於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畢地黨辦發[20xx]2號)等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發展馬鈴薯、草地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果林、蔬菜、高山生態有機茶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提出了“做優基地、做大產業、做強加工、做響品牌、做活市場”,“貿工農、產學研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思路,在全區組織實施“3321”工程即特色農業基地建設。

三、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是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快時期,但是,由於該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人口衆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較差,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

一方面由於該區域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該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嚴重不足,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差,受自然災害影響大。目前區域內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在保灌田土的覆蓋面、人均半畝口糧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的水、電、路配套等方面嚴重滯後,亟待改善。僅靠試驗區自身力量,短期內難以解決,要實現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必須下大力解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

二是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雖然xx試驗區結合當地實際,不斷深化改革,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試驗、林權制度改革試點,財政扶貧資金貼息、信用社貸款的扶貧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創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別是作爲“先行先試”的試驗區,在政策優惠制定方面,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系改革與建設方面,在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方面,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投融資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方面,在調動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工作積極性,建立合理的分配製度等等方面,均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調動多方積極性,促進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確實提高該區域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強。

“十一五”期間,從中央到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政策,特別是對xx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工作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持,xx試驗區成爲投入增長最快、增長最多的時期。但由於該區域長期投入嚴重不足,欠賬較多,加之區域內原有的自然經濟條件較差,從改革開發以來相比較,無論是投入的總量,還是人均的投入量,xx試驗區均處於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撐能力較弱,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

近年來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顯著進步,特別是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對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區域內農業生產的方式較粗放、良種覆蓋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標準化規範化技術的普及率不足,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等問題較普遍,隨着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科技支撐能力弱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區域內的農業科技研發能力、科技儲備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與示範能力、產業化升級的科技支撐等都還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強。xx試驗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6.4年,低於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爲6.75年水平,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接受新知識、技術能力的能力弱,特別是試驗區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滯留農村的多是老年、婦女和兒童,農業生產勞動力素質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體系有待健全。

xx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產業技術支持體系建設、標準化規範化技術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體系、市場營銷和信息體系建設等方面,有待加強和完善。

四、對促進xx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xx試驗區成立以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關於支持xx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工作推進建議方案的要求》精神,積極支持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xx試驗區人口數量、國土面積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區,貧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區,是全省具有重要戰略的地區。加快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於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xx地委、行署及相關部門結合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3321”工程(300萬畝草地畜牧業、300萬畝特色經果林、300萬畝蔬菜,xx萬畝茶葉、xx萬畝中藥材),結合工程的實施,制定了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工程和“十帶百園”(xx個5萬畝以上的的xx大特色產業帶,113個5000畝規模以上的特色農業示範園)措施,明確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思路和目標,思路清晰。

我們認爲:在促進xx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要始終堅持實施“工業化”、“城鎮化”帶動戰略,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產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用城鎮化理念促進農村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在鞏固糧食基礎的前提下,要以創新體制機制爲動力,市場爲導向,科技爲支撐,項目爲載體,良種良法配套爲基礎,規範化基地建設爲重點,產業化發展爲保證、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爲根本,下大力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1、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加快體制機制建設。

充分發揮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有利條件,加大改革創新步伐,要創造更寬鬆的政策環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體制機制創新爲動力,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快試驗區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創xx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機制,建立充分調動社會各類資源積極參與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爲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對試驗區支持力度。

從中央、省級層面,要制定對xx試驗區更大的支持政策,在項目、資金、人才等各方面,進一步加大對xx試驗區的支持。特別是要加強試驗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在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水電路配套等多方面給予更大支持。

3、加大對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持。

一是建立xx試驗區與省級農業主管部門、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建立緊密聯繫的專家團隊制度,充分利用專家資源優勢,爲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充分發揮專家團隊優勢,獲得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持。

二是建議xx試驗區農業主管部門,按照確定的重點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強與部、省相關部門單位的聯繫,組成特色產業專項考察調研組,深入試驗區開展專項調研,從全省發展的戰略高度,對試驗區各優勢特色產業,再次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進一步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明確產業發展的措施,促進區域產業之間的合理銜接,強力推進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

三是省級農業主管部門在農業產業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農田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民科技培訓等方面,將xx地區納入優先支持和建設範圍。

四是試驗區政府、農業部門,要充分考慮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總體佈局,充分整合有效資源,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共同推進產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