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市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市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調研報告

市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主力軍,是最好的聯繫農民的金融紐帶,其穩健經營關乎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但是,從市場經濟機制和行業管理體制雙軌運行中的情況來看,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資產質量低劣,不良貸款比重大,資金週轉緩慢,盈利性太差,負債結構粗放,籌資成本偏高,組織資金處於劣勢,況且社會拖逃賴廢貸款現象嚴重,維權難度較大。諸此矛盾都因政策扶持不力所致,對農村信用社生存發展構成威脅,本課題組就“縱觀財務狀況,呼請政策扶持”、“不良貸款成因及對策”、“維權現狀與思考”作了調研,並對農村信用社穩健經營亟需政策支撐作了呼籲,現分項報告如下。

一、縱觀財務狀況,呼請政策扶持

常寧市農村信用社現有24箇中心農村信用社,60多個分社、380多名員工,截至9月底各項存款餘額達到105678萬元,比上年底淨增17580萬元,增長19.96%,各項貸款餘額達到70752萬元,比上年底淨增12576萬元,增長21.62%,存款、貸款增幅增額居同城同業首位(請收藏本站)。但是,財務狀況堪憂。今年9月底止,財務總收入1515.4萬元,其中利息總收入1305.6萬元,財務總支出1673.2萬元,其中利息總支出712.9萬元,稅金支出64萬元,虧損157.8萬元。2014年,財務總收入4410萬元,其中利息總收入3486萬元,財務總支出4553萬元,其中利息支出1499.4萬元,虧損93.7萬元,歷年虧損12331萬元。2014年底前待覈銷應收利息569.2萬元。近三年來,繳納各種稅收602.8萬元,其中2014年繳納193萬元,2014年底繳納195.5萬元,2014年度繳納214.3萬元。

爲適應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需要,信用社自身要清產覈資,明晰產權,澄清底子,認真分析經營中的問題和矛盾,取得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實行以聯社爲一級法人機構獨立覈算,自負盈虧的管理模式。同時要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對農村信用社稅收應出臺減免政策,以消化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促進農村信用社穩定、持續、健康發展。一應減免營業稅或降低營業稅率。二應減免企業所得稅或稅前利潤彌補前五年虧損延長彌補前十年虧損。三應減免覈收抵貸資產產權過戶的各項稅費。四應減免處理抵貸資產、閒置房產的土地增值稅。五應減免戶產稅土地使用稅。六應對2014年底以前待覈銷利息政府實行專項資金扶持。如果省政府出臺優惠的稅收政策到位,就常寧市農村信用社2014年底而言,覈銷2014年底待覈銷利息125.9萬元,繳納稅收214.3萬元,繳納拍賣抵貸資產增值稅70萬元,那麼,2014年度會實現盈利316.5萬元,增效410萬元,利潤率由-2.16%,提高到7.3%,增幅9.46%,資本金利潤由-5.4%,提高到18.2%,增幅23.6%。

二、不良貸款成因及對策

根據調閱有關資料,常寧市農村信用社2014年底不良貸款佔比爲65.55%,2014年底不良貸款在上年底基礎上絕對額壓縮6478萬元,比例下降11.31%,但仍然佔貸款總額的44.24%,農業貸款、其他貸款佔比較高,2014年佔66%以上,2014年佔44%以上。

(一)、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形成原因:

根據調查分析,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貸款受市場因素制約,影響正常回籠。常寧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以種植養殖佔爲主導地位,由於農戶特別是一些大的種植戶養殖戶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自有資金不足,市場因素一旦出現風波,貸款就難以收回,形成呆滯。特別是前幾年,常寧大力發展養豬事業,信用社扶持了一大批上規模的養殖戶,搞養殖,由於當時全國牲豬養飼過熱,供過於求,市場價格急劇下跌,所有養殖戶虧本,養殖越多虧本越大,致使貸款大量沉澱。

2、行政干預信用社發放貸款,致使貸款形成呆滯。前些年,當地黨提出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當地經濟口號,大規模發展企業,搞崗山地開發,搞形象樣板工程,對一項目評估論證不足,盲目上馬,通過“協調會”形式,要求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因盲目開發,盲目上馬,企業關停,有的還未建成就宣佈倒閉,致使信用社發放的貸款收回無望。如松柏鎮朱陂村一直是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掛點單位,93年開始籌建冶煉廠,總投入200多萬元,縣委、縣政府多次通過協調形式加壓力,從松柏信用社貸款150萬元,廠子建成後投資幾天時間,虧損嚴重,被迫關停,信用社貸款長期掛帳,不能償還。

3、財政困難,黨政機關貸款難以收回。截2014年9月底止,常寧市財政局以及各鄉鎮財政所和其他一些黨政機關39個單位在信用社貸款餘額達1930萬元,其中常寧市財政局在聯社營業部貸款595萬元發工資,已形成呆滯多年。各鄉鎮財政所多年來在信用社貸款餘額959萬元,其用途發工資、上解農業稅、修路等。目前鄉鎮財源緊張,不但老貸還款無望,還不時向信用社要求增加新的貸款。

&n

bsp;4、企業破產改制,大量逃廢農村信用社債務。1996年當時常寧市形成一股破產風,破掉銀行信用社貸款實行所謂的輕裝上陣。企業破產後,換一塊牌子,原班人馬繼續經營。2014年以來,新一輪的破產改制風潮對信用社造成嚴重危害。原來企業生產經營本身不景氣,貸款就大部分形成不良貸款,企業破產改制,使信用社貸款安全受到嚴重影響。截止2014年9月底止,因企業破產改制,使我市農村信用社4413.41萬元貸款本息受損。

5、農村合作基金會歸併不良貸款收回無 望,加重了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佔比。1999年16個基金歸併到農村信用社,歸併貸款1186萬元,已置換的貸款仍有780萬元未收回,還有301萬元貸款至今仍未置換。

6、黨政幹部拖欠農村信用社貸款比重大。一些黨政幹部國家工作人員自借或幫他人借款,到2014年9月底止,已逾期或形成呆滯的676筆,金額747萬元。信用觀念淡薄,信用社多次催收效果甚微。

(二)、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降比對策

爲了降低不良貸款佔比,搞好農村信用社經營,要加大不良貸款管理清收力度,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落實責任到社到人,加強考覈。對不良貸款聯社確定一個總的降比目標任務和淨壓縮任務。聯社將任務分配到信用社,信用社將任務落實到每個信貸員,按照百分制考覈,降比清收任務佔大頭,按完成任務比例計分計算工資,加大員工工作壓力。

2、成立專門的不良貸款清收管理機構,對不良貸款實施託管。對貸款實施分帳管理。

3、黨政機關政法部門要出臺一系列清欠措施,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政法部門要關心信用社的維權工作,要嚴厲打擊恣意逃廢農村信用社債務的行爲。對惡意逃債、賴債者,一經起訴到法院要一追到底,執行到位。對黨政幹部國家工作人員拖欠貸款由政府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實行停職、停工、停薪,不調動、不提拔、不評先政策,並視爲下崗分流的主要對象,經委、組織部、監察局對其實行誡勉談話,簽訂“軍令狀”,創造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

4、對破產改制企業所欠貸款以及原農村合作基金會歸併不良貸款實施剝離,由財政予以補貼。

5、對財政、黨政機關貸款以及基金會,由上級財政予以撥款解決。

6、責任貸款落實追究制度,加強廣大員工的責任感和清收力度。

三、維權現狀與思考

(一)、維權工作現狀及面臨的種種困難

1、企業改制過程中的政府行政行爲是農村信用社依法維權難以突破的一道屏障。2014年10月份常寧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企業改制辦公室,公佈改制企業中國有和集體企業改制整體出售企業一共有12家,共欠農村信用社貸款本金873.7萬元,結欠貸款利息523.86萬元,共計1397.56萬元,企業出售後除繳納養老保險金和安置職工外,債務清償成爲一句空話。例如常寧市穗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6年6月6日以廠房作抵押,向宜城信用社申請貸款85萬元,現已累欠利息47.9萬元,共132.9萬元。該企業在此次改制中,整體出售給衡陽一個公司,出售價額300萬元,安置職工500萬元,該廠欠銀行貸款1200萬元,其他外債500萬元,農村信用社向改制辦申報債權,但改制辦以企業職工安置無法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爲由,拒不償還信用社貸款本息,使農村信用社依法維權步履艱難。

2、法院在處理改制企業案件時過於謹慎,是農村信用社依法維權無法左右的制約因素。我市實行企業改制是從1997年開始,常寧市城關、松柏、柏坊3個信用社在4個企業的310.86萬元貸款,因企業破產將無情破掉,貸款將成一張空白紙。常寧市氮肥廠破掉松柏農村信用社貸款195.6萬元,常寧市桐梓水泥廠破掉柏坊信用社貸款27萬元,常寧針織廠破掉城關信用社貸款10萬元,宜城社68.26萬元,聯社營業部10萬元。2014年常寧市政府正式成立了企業體制改革辦公室,據瞭解企業改制是破產和整體拍賣兩種形式,企業絕大部分是負債經營,在公佈第一批改制企業中,有三個企業在我市3個信用社的84.5萬元貸款,受到損失,分文難收。目前,已經宣佈破產的常寧市第一水泥廠,通過法院主持召開債權人會議,宣佈所有銀行債務清償率爲零。此廠破掉2個信用社共57.2萬元貸款本息,其中聯社營業部39.2萬元,板橋信用社18萬元。常寧市松柏木材公司已進入改制程序,實行政策性破產,該公司總資產爲492萬元,總負債達937萬元,在松柏信用社貸款40萬元,信用社依法起訴而法院卻不予受理,一旦進入破產程序將血本無歸。常寧市羣英大廈在城關信用社貸款56.2萬元,隨着羣英大夏法人代表更換,新官不理舊帳,拒籤貸款催收通知,現已超過訴訟時效,在今後改制過程中,信用社的貸款將損失貽盡。據

第二篇:市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調研報告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主力軍,是最好的聯繫農民的金融紐帶,其穩健經營關乎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但是,從市場經濟機制和行業管理體制雙軌運行中的情況來看,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資產質量低劣,不良貸款比重大,資金週轉緩慢,盈利性太差,負債結構粗放,籌資成本偏高,組織資金處於劣勢,況且社會拖逃賴廢貸款現象嚴重,維權難度較大。諸此矛盾都因政策扶持

不力所致,對農村信用社生存發展構成威脅,本課題組就“縱觀財務狀況,呼請政策扶持”、“不良貸款成因及對策”、“維權現狀與思考”作了調研,並對農村信用社穩健經營亟需政策支撐作了呼籲,現分項報告如下。

一、縱觀財務狀況,呼請政策扶持常寧市農村信用社現有24箇中心農村信用社,60多個分社、380多名員工,截至9月底各項存款餘額達到105678萬元,比上年底淨增17580萬元,增長19.96,各項貸款餘額達到70752萬元,比上年底淨增12576萬元,增長21.62,存款、貸款增幅增額居同城同業首位。但是,財務狀況堪憂。今年9月底止,財務總收入1515.4萬元,其中利息總收入1305.6萬元,財務總支出1673.2萬元,其中利息總支出712.9萬元,稅金支出64萬元,虧損157.8萬元。2014年,財務總收入4410萬元,其中利息總收入3486萬元,財務總支出4553萬元,其中利息支出1499.4萬元,虧損93.7萬元,歷年虧損12331萬元。2014年底前待覈銷應收利息569.2萬元。近三年來,繳納各種稅收602.8萬元,其中2014年繳納193萬元,2014年底繳納195.5萬元,2014年度繳納214.3萬元。

爲適應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需要,信用社自身要清產覈資,明晰產權,澄清底子,認真分析經營中的問題和矛盾,取得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實行以聯社爲一級法人機構獨立覈算,自負盈虧的管理模式。同時要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對農村信用社稅收應出臺減免政策,以消化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促進農村信用社穩定、持續、健康發展。一應減免營業稅或降低營業稅率。二應減免企業所得稅或稅前利潤彌補前五年虧損延長彌補前十年虧損。三應減免覈收抵貸資產產權過戶的各項稅費。四應減免處理抵貸資產、閒置房產的土地增值稅。五應減免戶產稅土地使用稅。六應對2014年底以前待覈銷利息政府實行專項資金扶持。如果省政府出臺優惠的稅收政策到位,就常寧市農村信用社2014年底而言,覈銷2014年底待覈銷利息125.9萬元,繳納稅收214.3萬元,繳納拍賣抵貸資產增值稅70萬元,那麼,2014年度會實現盈利316.5萬元,增效410萬元,利潤率由-2.16,提高到7.3,增幅9.46,資本金利潤由-5.4,提高到18.2,增幅23.6。

二、不良貸款成因及對策

根據調閱有關資料,常寧市農村信用社2014年底不良貸款佔比爲65.55,2014年底不良貸款在上年底基礎上絕對額壓縮6478萬元,比例下降11.31,但仍然佔貸款總額的44.24,農業貸款、其他貸款佔比較高,2014年佔66以上,2014年佔44以上。

(一)、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形成原因:

根據調查分析,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貸款受市場因素制約,影響正常回籠。常寧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以種植養殖佔爲主導地位,由於農戶特別是一些大的種植戶養殖戶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自有資金不足,市場因素一旦出現風波,貸款就難以收回,形成呆滯。特別是前幾年,常寧大力發展養豬事業,信用社扶持了一大批上規模的養殖戶,搞養殖,由於當時全國牲豬養飼過熱,供過於求,市場價格急劇下跌,所有養殖戶虧本,養殖越多虧本越大,致使貸款大量沉澱。

2、行政干預信用社發放貸款,致使貸款形成呆滯。前些年,當地黨提出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當地經濟口號,大規模發展企業,搞崗山地開發,搞形象樣板工程,對一項目評估論證不足,盲目上馬,通過“協調會”形式,要求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因盲目開發,盲目上馬,企業關停,有的還未建成就宣佈倒閉,致使信用社發放的貸款收回無望。如松柏鎮朱陂村一直是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掛點單位,93年開始籌建冶煉廠,總投入200多萬元,縣委、縣政府多次通過協調形式加壓力,從松柏信用社貸款150萬元,廠子建成後投資幾天時間,虧損嚴重,被迫關停,信用社貸款長期掛帳,不能償還。

3、財政困難,黨政機關貸款難以收回。截2014年9月底止,常寧市財政局以及各鄉鎮財政所和其他一些黨政機關39個單位在信用社貸款餘額達1930萬元,其中常寧市財政局在聯社營業部貸款595萬元發工資,已形成呆滯多年。各鄉鎮財政所多年來在信用社貸款餘額959萬元,其用途發工資、上解農業稅、修路等。目前鄉鎮財源緊張,不但老貸還款無望,還不時向信用社要求增加新的貸款。

4、

第三篇: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關鍵

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關鍵

一是轉換經營機制

這次改革,國家給予了農信社包括資金支持、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多項扶持政策,有效地減輕了歷史包袱,資產質量、財務狀況有了明顯好轉。但是,改革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輸血”,而是培育和恢復“造血”功能。即在給予農信社政策扶持的同時,激勵和引導其切實轉換經營管理機制

,逐步走上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目前,對於已經落實了國家扶持政策的大多數農信社來說,必須切實將工作重點轉到轉換經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方面,否則,改革扶持政策所產生的積極效應將付諸東流,改革就可能前功盡棄。因此,鞏固改革成果、促進發展的關鍵在於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轉換經營機制,首先是制定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如貸款、投資管理責任制,規範業務工作流程和崗位監督,推行嚴格的問責制,加強內部稽覈審計,推行全員競爭上崗用工制度,等等。在這些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一種動態的激勵、約束、獎懲的機制,使這些制度得到貫徹和落實,並最終形成一種固化的良性的運作方式,促進農信社業務快速發展和經營效益的根本改善。

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重在建立健全不同產權模式和組織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劃分各級聯社、農信社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以及理事長、主任、監事長的職責,完善議事制度和決策程序,增加“三會”透明度,形成權責統一、運轉協調、有效制衡、行爲規範的治理形式和組織制度。尤其要強化社員(股東)的股權意識和監事會的監督職能,形成對高級管理層的制衡,弱化農信社內部人控制行爲。

2、實施有效監管

一是堅持分類監管的原則。對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省級聯社、縣統一法人社和兩級法人社,區別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監管標準和監管方法。二是突出監管重點。當前,針對農信社管理薄弱的現狀,要把合規性監管放在農信社監管的首位,作爲防範經營風險的重中之重,同時加強風險性監管。三是加大處罰力度。對於監管中發現的問題,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嚴格責任追究制,真正使監管有權威、有作用、有成效。四是以監管促發展。把審慎監管與業務創新和搞活經營有機結合,以監管促發展,在發展中防範風險。五是多管齊下。監管部門、人民銀行、地方政府、省級聯社都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發揮監督管理職能,加強相互間的配合、交流和溝通,共同促進農信社規範、穩定、健康、持續地發展。

3、理順管理體制

目前,農信社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基本到位,除天津、上海和北京外,其他省份都選擇了省聯社作爲政府行使管理職責的機構。省聯社已開始履行自己的管理職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以下兩個方面需高度重視,着力解決:一是省聯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導、協調、服務的職責,“管什麼、如何管”,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完善。二是新的管理體制的建立,省聯社管理、監管部門監管、農信社自主管理三者之間必然有一個磨合的過程,但應努力縮短這一過程的時間,要在進一步明確各自職能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有利於農信社健康發展和服務於“三農”發展需要的新體制、新機制。

4、增強支農服務

農信社必須牢固樹立爲“三農”服務的方向,要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要求,順時、順勢調整服務重點,拓寬服務領域,改善服務方式,增加服務品種,增強服務功能。各級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門,應按照市場引導和政策指導相結合的原則,督促農信社堅持爲農服務的經營方向。要區分不同類型合作金融機構,加強對支農工作的監督和指導,對改製爲銀行類的機構,也要根據當地農業產值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明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支持“三農”,並加強對支農情況的監督和檢查。

5、重視人才建設

制約未來農信社發展的關鍵所在,是高管人員的素質不適應和專業人才的缺乏。加強農信社人才隊伍建設,是增強農信社市場競爭能力的客觀需要,可以說無論如何重視都不爲過。以上問題既是目前農信社改革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又是農信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長遠措施,事關農信社改革最終目標的實現。

第四篇: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詹袍

當前,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事關農信社的自身發展,事系農村金融市場的大局穩定。因此,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如何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全面遵循“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原則,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係,使農信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更好地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下面就深化農信社改革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談一談個人淺見,旨在拋磚引玉。

一、加強基層組織領導

農信社改革以來,聯社一級黨委和基層農信社黨支部的組織架構業已完成。因此,必須在做好黨委自身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基層農信社的組織領導,把基層農信社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納入農信社目標任務,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檢查、同步考覈、同步獎懲,使物質利益與精神鼓勵有機結合,大力宣傳思想政治工作中新經驗和先進典型,促進農信社思想政治工作更好開展,纔能有效發揮基層農信社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應有作用,爲農信社業務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

二、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

農信社在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過程之中,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完善,黨組織要與農信社的決策層雙向進入。要鞏固發揮好農信社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關鍵一條就是要從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協調好與理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的關係,在聯社和基層農信社領導層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建立共同的奮鬥目標和一致的前進步調。因此,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通過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參與農信社的重大問題決策,把握好農信社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與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的改革緊密結合,這樣才能爲農信社吸納人才、提高素質、加快發展、增加效益起到積極作用。

三、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一方面,農信社的業務發展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的協調和引導,離開了思想政治工作,業務發展的方向就容易出現偏差;另一方面,農信社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實效性的工作,離開了業務發展的實踐,思想政治工作也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聯社要高度重視,成立專門的部門和配備專人負責思想政治工作;農信社主任要親自抓思想政治工作,使農信社思想政治工作發揮統一思想、凝聚人心作用,推動農信社業務發展。一是要明確服務思想,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農信社業務發展之中,始終抓住思想政治工作和業務發展工作的最佳結合點,克服相互脫節的“單打一”、“兩張皮”、“跳獨角舞”和“唱獨角戲”的現象,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能爲業務發展工作鋪路搭橋。二是要擴大覆蓋面,選準切入點,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農信社拓展業務發展的各個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與塑造信合精神、形成信合文化、構成信合理念緊密結合起來。三是要增強滲透力,深入分析,準確把握農信社的發展態勢,尤其要善於掌握農信社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的發展前景,通過長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養和修養,增強幹部職工思想意識,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業務綜合素質,自覺地抵制違規違紀行爲和案件事故的發生,才能真正保證農信社業務發展前景的實現。

四、現實思想政治工作與合規建設的有機結合

農信社的根本宗旨是“立足農村、服務三農”,抓好乾部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合規文化則是農信社的企業文化的核心,合規文化中的“合規從高層做起”、“合規人人有責”和“合規創造價值”等價值理念,是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與合規建設的結合點,有利於農信社的科學發展。一是方法上的互補。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側重於通過有效的溝通和啓發,力促思想意識、道德觀念的建設;而合規建設在工作方法上則側重於通過有效的技術和管理,力促合規意識、職業觀念的建設。兩者在方法上各有側重,在實踐中有機結合、相互補充,既能更好完成各自的管理目標,又能更好地確保農信社科學發展。二是功能上的結合。思想政治工作有利於形成企業強有力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而合規建設則有利於形成企業強有力的理解力和執行力。兩者在功能上的有機相合,融入於農信社的企業文化建設,將能更好地爲農信社事業發展的提供強有力“內驅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總體目標。

五、思想政治工作要與時俱進

農信社在市場經濟競爭之中,必須結合自身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不斷創新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確保各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從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一是作風要轉變。思想政治工作要變被動爲主動,理論時事學習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思想教育要具有超前性,把苗頭性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二是工作上要創新。隨着深化農信社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農信社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爲發展“三農”經濟,支持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迫切要求農信社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發展觀,研究農村的新情況,解決農村的新問題,有的放矢開展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推動農信社建設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業務創新。三是方法上要創新。自覺摒棄思想認識上的不合時宜的觀念,善於利用多種渠道、多種形式開展思想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及時化解各類矛盾,保持員工隊伍的思想穩定,鼓舞員工鬥志昂揚地投入到農信社各項工作中去,全心全意服務於農信社事業。

第五篇:農村信用社改革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

農村信用社改革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

胡志軍

〔內容摘要〕 本文通過深入實地調研,闡述了六枝特區農村信用社以改革爲契機,深化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壯大自身實力,擴大“三農”信貸投入,有效地促進了六枝特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啓示。

〔關 鍵 詞〕 農村信用社改革 產業結構調整 調研

〔作者介紹〕 六盤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農村信用社作爲以服務“三農”爲宗旨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六枝特區農村信用社以改革爲契機,通過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的改革,不斷壯大自身實力,擴大“三農”信貸投入,有效地促進了六枝特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總結成功經驗,探索農村信用社與地方經濟互動發展作爲出發點,市政府研究室於2014年5月組織人員對六枝特區農村信用社改革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調閱資料、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等方式,形成了《六枝特區農村信用社改革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內容如下:

一、六枝特區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情況

六枝特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成立於1954年,隸屬於中國農業銀行,1996年底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係,歸屬人民銀行代爲管理,全特區共有12個基層信用社和1個特區聯社,均爲獨立法人機構。爲適應形勢不斷變化,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不斷嘗試對農信社進行改革,但由於先天性的體制弊端和沉重的歷史包袱,導致農信社普遍存在產權不清晰、治理結構不完善、歷史包袱沉重、管理體制不順、資產質量較差等等諸多困難,全國大部分農村信用社處於虧損狀態,六枝特區農信社也陷入了經營困境,根據2014年12月進行的清產覈資,六枝特區農信社資產總額38340萬元,負債總額38236萬元,所有者權益104萬元,股金652萬元,呆帳672萬元,資本充足率爲-0.55%。

爲推進農信社進一步深化改革,滿足新時期農村金融的要求,2014年6月27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15號),確定了包括貴州在內的8個省市農信社作爲試點進一步深化改革,並給予了減半徵收營業稅、免除所得稅、由中央財政對信用社支付保值貼補息、人民銀行發放支農再貸款資金和購買央行票據置換不良資產、允許農村信用社實行靈活的利率政策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爲農信社的改革提供了優越的宏觀環境。同年10月,《貴州省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臺,六枝特區列入全省九家農信社統一法人試點改革單位之一。市、特區政府和農村信用社搶抓改革之機,充分利用優惠政策,積極推進特區農信社的改革。

(一)加強領導,推進改革。通過省、市改革會議,充分認識到搞好這次改革對解決“三農”問題、加快特區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和作用,把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作爲當前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六枝特區政府下發了《六枝特區政府關於成立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六府辦〔2014〕168號),由區長蔣承雲任領導小組組長,六枝特區農信社領導和相關單位領導爲成員,實行了特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及時協調解決改革中的實際問題,有力地推動了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清產覈資,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取消了12個基層信用社法人,將原12家農村信用社合併爲統一法人的六枝特區農村信用社,實行了“統一法人、授權經營、分級覈算、單獨考覈”的管理體制,並按照法定程序成立了新的理事會、監事會,聘任了經營班子。由特區人民銀行、財政局、審計局、稅務局和聯社等單位對原有資產負債進行清核,並將清查後的一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劃歸改革後的六枝特區信用合作聯社所有。通過統一縣級法人,實現了資源的統一配置,大大提高了農信社的經營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增強了風險防範能力。

(三)消化包袱,增資擴股。結合本地實際,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制定下發的有關文件,準確把握和利用政策,做到了依法合規。一是爭取到央行專項票據1000萬用以置換呆帳貸款,消化歷史包袱;二是取消了不合理開戶限制,通過特區黨委、政府協調,將轄區內機關行政事業單位、鄉鎮賬戶都開設在六枝特區農信社,並由特區黨委政府向社會公開發出《關於大力支持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積極入股倡議書》,發動廣大農戶、工商企業和自然人入股農信社,使農信社股本金從改革前652萬元迅速增加到2014萬元,同時捐贈辦公用房以提高農信社的資本充足率;三是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力度,在特區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從幹部職工開始清收,逐步延展到一般居民,清收不良貸款270萬元。

(四)轉換經營機制,增強經營活力。通過在發展理念、市場定位、經營管理和內控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創新,使之更加科學完善。一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了理事會、監事會,構建了理事會決策、經營班子管理經營、監事會監督的“三權”制衡格局,形成了科學有效的經營機制。二是堅持以服務“三農”爲立社宗旨,以“立足六枝、服務六枝、發展六枝”爲經營理念,不斷拓展支農業務。三是完善內控制度,制定完善了財務開支管理辦法、信貸管理辦法、人事勞資暫行辦法等數十個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在定員定崗定責爲主的崗位體系和業績評估、激勵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能進能出”的勞動用工制度,“能上能下”的幹部管理體制,“能多能少”的分配製度;對貸款實行五級分類,提高信貸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科學的內控制度實現規範化管理。通過一系列的內控機制的建立,實現了“業務拓展到哪裏,制度建設跟進到哪裏、內控措施落實到哪裏”的發展要求,使農信社進一步完善成爲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

(五)加強宣傳,擴大影響。深入地宣傳了農村信用社的性質、服務對象、經營宗旨、業務種類、存貸款政策、原則以及農村信用社改革方向和發展前景,通過宣傳,讓農戶進一步瞭解農村信用社,使農村信用社是“農民自己的銀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推進了農戶對農信社存貸的積極性。

通過特區政府和農信社的共同努力,特區農信社改革工作進展順利,部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清產覈資、增資擴股和清收不良貸款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經營效益明顯改善,到2014年底,全區農信社各項存款達到4.9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4.18億元,實現營業收入近3327萬元,較去年同期淨增1029萬元,實現帳面利潤100萬元,較去年減虧增盈734萬元,爲下一步繼續深化改革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二、六枝特區農信社改革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

通過改革,六枝農信社進一步確立了“在支農中加強服務,在服務中加快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壯大”的信貸工作思路,立足於服務“三農”,把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作爲目標,不斷擴大和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引導農民多渠道發展生產,支持重點農業,推動地方產業佈局區域化、經營集約化、發展規模化、生產專業化。在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大量收縮縣級以下營業網點的情況下,爲“三農”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持,發揮了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到2014年底,六枝農信社貸款總量佔到特區全部金融貸款的44.28%,發放農業貸款3.45億元,爲本聯社總貸款的83%,佔全特區農業總投入的90%。

(一)做好典型,引導產業發展。根據特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不斷調整信貸投向,以支持高效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作爲農村信用社經營的的重要舉措,通過幫農戶尋找市場信息、出點子、送技術、貸資金等方式,積極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的產出比,取得了較好效果。木崗鎮抵崗村原來是貧困村,特區農信社經過調研後,積極幫助其發展養牛,提供小額信貸,並僱請技術人員作指導,現在戶均養牛達3頭以上,已成爲遠近聞名的養牛基地。支持新場鄉蒼腳村村民王錦祥養羊,兩年內從20只山羊迅速擴大到300多隻,出欄200多隻,並通過王錦祥還帶動十多戶農戶發展養羊。貸款巖腳鎮82戶農戶34萬元種植反季節毛豆,年純利7萬元。扶持巖腳鎮發展養雞協會和養豬協會,發放貸款150萬元,發展前景看好。

(二)抓住重點,做大特色產業。緊緊圍繞六枝特區政府確立的“品種調優、產品調特、規模調大”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路線,傾斜資金,優先對農業生產大戶和有市場潛力的種植、養殖戶給予重點資金扶持,支持種養業大戶擴大生產規模,推進特色產業和產品的基地建設。同時鼓勵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使農產品能更迅捷進入市場。2014年以來,六枝特區農信社貸款760餘萬元,發展了一批養牛、養羊、養雞、冬瓜、大蒜、蔬菜等十餘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基地,併成立了專業農業技術營銷協會,使六枝特區基地建設和專業化、規模化農業得到快速發展。大力支持農村企業發展,積極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對全特區鄉鎮企業貸款15302萬元,涉及採礦業、製造業、商品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房地產開發以及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等行業,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的問題,幫助企業度過經營難關並進一步做大做強,爲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三)優化金融環境,確保穩健發展。以創建“信用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活動爲載體,以增強農民信用意識爲目標,在全特區開展了信用戶評定工作,完成了全轄區農戶的經濟檔案建檔工作,評定信用農戶面達建檔農戶的50%,對信用農戶的發證面達到80%。推行“走百戶”工作模式,通過上門服務,把小額信用貸款送到農戶手中,盡力滿足農村合理資金需求,切實減輕農民利率負擔,在國家規定的利率浮動範圍內,將年利率限制在基準利率的10%—40%以內,儘可能地給農民以利率優惠,千方百計減輕農民利率負擔,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積極擴大“三農”貸款的總量。在加強風險防範的前提下,適當擴大授信額度和扶持範圍,合理確定貸款期限,突出小額信用貸款的便利性和靈活性。加快電子信息化建設步伐,開通了大額支付系統,所有營業網點開通了全省通存通兌及銀聯信合卡業務,使農村金融服務更爲便捷。

三、六枝特區農信社服務“三農”存在的困難和不足

(一)政府和農信社缺乏有效的互動機制。在三農工作中,政府工作和農信社業務存在較大的脫節,一方面政府在制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發展戰略時,側重於產業佈局和行政引導,沒有將農信社貸款視作資金支撐體系納入規劃,或者由於缺少溝通而在制定規劃時不能將產業規劃發展與農信社資金投向緊密聯繫。另一方面農信社對政府產業規劃和經濟戰略信息瞭解不夠,不能及時給予重點產業和經濟域給以資金支持,與政府制定的規劃或重點產業關聯不夠,相互脫節,不能形成緊密聯繫、和衷共濟的局面,資金效益和社會效益未能形成有效整體全部發揮。

(二)農業發展滯後導致農業貸款抗風險能力差。一是農業的天生弱質性。六枝特區雖然是我市農業條件較好的縣區之一,但總體仍然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弱的狀況,農業生產季節性強、週期長,農業種植基本上是靠天吃飯狀況,突發的自然災害和疫情等能給農戶造成災難性打擊,2014年僅自然災情就造成了農業經濟1687萬元的直接損失,對農村信用社投資回報造成負面影響。二是農業科技水平不高。農業科技推廣常規技術多,高新技術少;產量技術多,品質技術少;知識形態技術多,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的技術少的問題。農技推廣機制不活,服務體系覆蓋窄等問題也較爲突出。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一方面農業產業規模小,大部分地區是碎種零養,儘管近幾年發展迅速,規模仍很有限,“背兜裝不完,汽車裝不滿”現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龍頭企業少,規模小,農產品加工滯後,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銜接不緊,並且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弱,農村各類中介組織發展緩慢,加之信息傳遞緩慢,導致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質量都不能較好的與市場需求快速對接,農產品商品化率低,附加值小,致使農民還貸能力差。

(三)農村信用社發揮金融支農“主力軍”的作用還面臨很多困難。一是農村信用社正處在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預期改革目標建設成爲“符合現代金融企業要求的、有特色的農村社區性銀行業機構”還有很大差距,支農服務尚缺乏體制上的保證。二是農村信用社資金規模小,放貸能力與農村實際需求不相匹配,2014年全特區金融存款爲19.86億元,而作爲支持農村主要金融力量的信用社存款額僅佔全部的24.82%,在調查中各企業和農戶普遍反映生產發展資金不足,按照現在每戶5000元的貸款需求,全特區直接面對農戶的貸款額度就要達到6.45億元,並且隨着下一步農業結構調整深入和農

村經濟的發展,“三農”對貸款的需求還將進一步增加,從這一點來看,現有農村信用社的資金規模是遠遠不夠的。三是農村信貸需求主體數量大,高度分散,經營規模小,貸款額度難以滿足農戶需要,貸款期限與農業生產週期脫節。由於現代農業已打破傳統農業的春種秋收模式,向反季節、長週期發展,一些特色農業生產週期大多也在2-3年左右,有的項目投資回報期要3-5年,而農戶小額信貸,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幾個月,與農業、養殖業的生產週期不適應。四是小額信用貸款不能完全滿足農戶發展規模化種植、養殖業和發展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化經營的需要。這些生產經營所需資金量較大,初期投入多、風險大。而農戶信貸額度太小,一般也就在2014~3000元,最高5000元,難以滿足要求。五是農戶和農村企業貸款抵押難,擔保難,防化風險的機制不健全。農民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也沒有專門的擔保基金或機構爲農戶提供擔保。

四、六枝特區農信社改革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啓示

(一)高度重視改革工作,進一步推進農信社改革。地方黨委、政府要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農信社改革的重要意義,深化農信社改革不僅關係到農信社的穩定健康發展,而且事關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大局,要增強支持農信社改革的主動性和責任感,貫徹執行好《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的意見》(國辦發〔2014〕66號)和《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與發展的意見》(黔黨發〔2014〕20號)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實國家和省級政府對農信社有關稅收、費用減免等各項改革優惠政策,做好農信社改革的協調調度工作,做到“參與而不干預”,服務“到位而不越位”。把協助農信社發展、防化金融風險和優化農村信用環境作爲工作重點,制定地方扶持措施,努力爲農信社創造一個良好的改革、發展環境。農信社要繼續加大深化改革力度,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幫助,進一步消化歷史包袱,以建立有利於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經營體制、現代企業制度爲核心推進改革發展,使農信社儘快步入機制活、包袱輕、發展順的軌道上來。

(二)多渠道吸引資金,壯大實力。一方面,農信社要用好國家給予的靈活利率優惠政策,繼續採取“以貸引存”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吸引存款;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組織能力,幫助農信社組織存款,吸收股金,引導各類涉農資金、財政預算外資金存入農信社。第三,要通過廣泛宣傳農村信用社在服務“三農”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其知名度,增強農民的信任度,廣泛吸納農村、農民閒散資金,千方百計擴大農信社支農資金來源,增強農信社支農資金實力,減少其他金融機構對農村資金“抽血機”的不利影響。

(三)建立政社合作機制,加強資金引導。吸收存款是農信社發展的基礎,組織好信貸則是農信社提高效益壯大發展的關鍵環節。建立政府與農信社的“政社”合作機制,引導資金投向重點產業、規模產業、效益產業,讓農信社參與到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規劃中,使其作爲解決“三農”的主要資金支撐,通過政社聯席會議、社企項目洽談會等形式,向信用社推薦項目,對農信社資金給予科學引導;通過以支農資金和扶貧資金進行貼息鼓勵農戶、企業向農信社貸款,擴大信貸規模,使農信社既能達到政策性支農要求,也能實現商業性贏利,讓本地資金爲本地服務,減少資金外流。

(四)加強農村信用建設,優化金融環境。一是政府要履行自身職責,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堅決維護農信社債權,通過司法行爲打擊惡意逃廢債務行爲,使經濟行爲主體在維護正當權益上有法可依,塑造良好的信用環境。二是政府和農信社相互配合,把“信用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創評活動與創建新農村中“鄉風文明”工作與進行有機結合,對文明信用記錄優良的村鎮,可以適當給予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資金和信貸傾斜,通過強化幹部考覈機制,使其成爲誠實守信的帶頭人,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培養農民的信譽觀念,逐步在農村信用社與農戶之間架起誠信橋樑。

(五)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防化農信社金融風險。針對農業產業的“弱質性”和農村、農戶有效抵押不足的情況,政府要儘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大力推進農村信用擔保和農業保險制度建設,設立農業信貸擔保基金、中小企業擔保基金、開展農村商業保險業務等,對農信社風險損失

進行必要補償。同時發揮綜合行政力量,幫助農信社建立風險預警、防範、處置機制,明確責任,形成合力,切實防範農信社可能出現的系統性和區域性支付風險,確保農村金融安全。

(六)開發金融產品,滿足市場需求。隨着農業產業一體化的進程,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不應僅僅侷限於種植、養殖等初級產業,應逐步往次級產業鏈如運輸、加工等環節進行擴展,最大程度地滿足農戶的一般借貸需求。對高產、高效、優質、生態等規模化特色農產品基地,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流通市場,農資生產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同時在擔保方式、授信額度、貸款期限和利率、還款方式上實行更靈活的辦法,有效滿足這部分資金需求。對其他涉農領域及消費信貸領域的金融需求,農村信用社要根據農村市場的變化,積極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信用卡、中間業務、貼現以及適合客戶需求的其他金融消費品種,努力滿足鄉鎮企業、其他各類經濟組織的資金需求以及羣衆臨時性資金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