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開展建始“絲絃鑼鼓”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調研報告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開展建始“絲絃鑼鼓”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調研報告

開展建始絲絃鑼鼓”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調

按照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方案的調查研究環節的具體要求,結合我局民族文化傳承發揚工作實際,就長樑鎮旋龍村絲絃鑼鼓民族文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建設絲絃鑼鼓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學校初步方案,供局班子會交流並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一、調研概述

1、調研時間:2019年9月-10月;

2、調研地點:長樑鎮旋龍村;

3、調研對象:絲絃鑼鼓文化有關傳承人。

4、調研方式:座談、現場走訪、查閱資料

二、主要問題

絲絃鑼鼓從建始縣長樑鎮起源,逐步發展推廣,形成了在全縣範圍內的絲絃鑼鼓網絡。隊伍龐大,從業人員衆多,有普及面、有羣衆基礎,它構成了建始縣基層羣衆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建始絲絃鑼鼓所面臨的前景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打鑼鼓的人越來越多,會絲絃的人越來越少;教鑼鼓的人越來越多,真正的名師專家越來越少,尤其是在現有的絲絃鑼鼓班子中,把絲絃的曲牌能按套路演奏完整的爲數不多,就連打得響絲絃鑼鼓的班子也是屈指可數。鑼鼓大衆化了,但絲絃越來越淡,品味越來越低。

建始絲絃鑼鼓文化處在一種自生自滅的發展困境。面對僅靠絲絃鑼鼓演出難以維持生計的尷尬局面,從藝人員不得不考慮養家餬口的眼前利益。再加上現代音樂文化的衝擊,藝人們操業的門路也越來越窄,絲絃鑼鼓的生存更加困難。近些年,絲絃鑼鼓文化授徒、培訓少,承擔民間文化傳幫帶責任的年青藝人也就更少了,這類人才出現了青黃不結的斷層帶。

另一方面,絲絃是一種較高雅的民間器樂演奏方式,學精弄通很難。絲絃曲牌本身產生在人們生息的社會活動中,有喜慶歡樂的;有傾訴宣瀉的;有雄偉狀觀的等各種音樂形象。同時,像伴奏樂器中的月琴、三絃、京二胡、京胡、簫、竹笛等樂器,沒有一定的演奏功底是上不得雲臺的。由於配器和演奏要求,有些精湛的技法與表現形式不品味到曲牌的韻律,是無法達到音樂本身所表現的藝術感染效果。

精神與經濟的互補性支持是絲絃鑼鼓發展的重要因素。現有的絲絃鑼鼓隊伍中,稱得上職業藝人的數量不多。目前數以千計的人從事絲絃鑼鼓,都是以農爲主。他們在從業中,經濟來源與分配方式還是一種原始的民間運作方法。誰聯繫業務,就由誰根據當場鑼鼓“紅包”的多少進行支配,它是靠“紅包”這一微薄的經濟收入來維繫着絲絃鑼鼓班子自身的艱難地發展。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千百種影視文化娛樂節目充斥着基層羣衆文化生活,對於絲絃鑼鼓這一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娛樂形式,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人們的對絲絃鑼鼓文化的價值取向單一地側重於祭事,而在助興鬧喜方面更多地是選擇現代文藝團體來演繹。由於絲絃鑼鼓活動時間越來越少,空間越來越緊縮,其展演傳承功能逐步萎縮。由於完整的絲絃鑼鼓配器較爲複雜,需要配備的器樂人員多,在協調性搭配、時間上統一、區域間協同、設備器材運輸等方面有很多不便之處,導致一場真正的土家族交響樂難以完美演出。同時考慮到邀請演出單位或個人的演出成本的承受能力與自身社會效益的匹配度,受衆選擇絲絃鑼鼓隊伍的規模與標準逐步走向簡單化。而且,在絲絃鑼鼓的樂器配備方面,除了銅器(鑼、鈸)外,其它演奏樂器大都是自制,而且很不規範,導致演奏效果也就越來越差了。不得不指出的是,隨着絲絃鑼鼓在廣大人民羣衆婚喪嫁娶重要節慶演出場次的銳減,加上臨時拼湊的演出隊伍訓練時間短,每場絲絃鑼鼓的演出質量受到很大影響,倉促上演的藝人也只能把各自的師傅教的東西進行簡單的複製拉響奏完,談不上通過演出來創新與發展絲絃鑼鼓。

綜上所述,建始絲絃鑼鼓這一土家族民間傳統文化正面臨着重重危機:

一是村級絲絃鑼鼓隊伍的配器、組合趨向簡單化,演繹水平無法提升;

二是部分精湛的絲絃鑼鼓演奏、打擊技法面臨失傳危機,後繼乏人;

三是絲絃鑼鼓藝人操業之路越來越窄,家庭經濟壓力導致無法專注提升與發展絲絃鑼鼓演奏打擊技法,藝人們無法靜下心來潛心傳承發揚絲絃鑼鼓文化,創新與發展更是一句空話。資深的藝術家們對絲絃鑼鼓文化的振興逐漸新失去了信心;

四是信息時代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影視文化狂潮般的涌入,對絲絃鑼鼓這一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青睞程度也逐步淡化。

三、原因分析

(一)文化起源。建始絲絃鑼鼓被譽爲“土家人的交響樂”,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5年8月,建始縣絲絃鑼鼓的發源地長樑鄉被命名爲恩施州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點保護項目“絲絃鑼鼓”。建始絲絃鑼鼓又叫北鄉絲絃或長樑絲絃,在長樑一帶形成流傳200餘年,它是建始縣最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之一。絲絃鑼鼓以打擊樂、絃樂、吹奏樂混合吹打擊奏,廣泛運用於民間紅白喜事。建始絲絃鑼鼓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幹牌子”從“薅草鑼鼓”裏單獨分離出來,與民間音調溶合形成“耍鑼鼓”;第二個階段是曲牌體戲曲音樂流入建始被本地鑼鼓吸收,形成了新的“鼓吹樂”形式;第三階段是板腔體的戲劇音樂的流入,與上述“鼓吹樂”融合並在演奏中加入了笙、竹笛、月琴、胡琴等絲竹樂器,逐步形成現在所稱的“絲絃鑼鼓”。建始絲絃鑼鼓從1953年起,就在省、州、縣各級文藝匯演中登臺亮相。據不完全統計,參加各類慶典、民間藝術展演、藝術節演出、民間吹打樂比賽、文藝調、匯演等活動演出共500多場次,它固定的模式與靈活的演出形象日趨成熟,它的音樂形式被業內人士和專家稱之爲“土家交響曲”。

(二)發展現狀。據調查,“建始絲絃鑼鼓”班隊,遍及建始縣全境,全縣境內有班隊100多個,職業的、半職業和非職業藝人近2千人,每年演出約在3500場左右(全縣班隊演出總和)。僅長樑鎮就有班隊65個,職業的半職業和非職業藝人計1256人。這個調查統計的數字是驚人,世界上任何一個樂團不可能有如此龐大的隊伍,所演出的場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演出團體不可能達到的,按平均每場收入以400元計算,這個龐大的演出團體年收入可達140萬元,在一個貧困地區,這又是一個驚人的數字。2018年6月8日,建始絲絃鑼鼓傳承基地在長樑鎮旋龍村正式掛牌成立,該村擁有衆多的絲絃鑼鼓班子,從業人員達到100多人。2018年7月,省文化廳長雷文潔來該村調研民族民間文化工作與藝人們親切交談、合影留念。旋龍村絲絃鑼鼓表演隊多次登上中央、省、州、縣舞臺,展示出其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魅力。

(三)傳承意義。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發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實現少數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涵;傳承發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鏈接民族歷史、現實和未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傳承發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切實增強“四個意識”、牢固樹立“四個自信”,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基層文化振興的重要舉措。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文件精神,發揚傳承作爲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被譽爲“土家人的交響樂”的建始絲絃鑼鼓文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我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民族工作者義不容辭而且使命光榮的重要工作。雖然建始絲絃鑼鼓文化面臨以上四個方面的困難乃至今後會遭遇更多的困難和問題,我們作爲恩施州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工作者務必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搶抓鄉村振興的千載難逢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省民宗部門的大力支持,緊緊圍繞傳承發揚好建始絲絃鑼鼓文化工作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實,堅持以絲絃鑼鼓隊伍建設爲核心,以建設培訓基地學校爲首要,以建立健全培訓體系爲重點,以資金扶持爲有效保障,全方位整合資源打造建始絲絃鑼鼓這一民族民間器樂音樂品牌,讓其深根於建始大地並枝繁葉茂,以少數民族文化發揚傳承振興助力建始縣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四、措施建議

(一)建設內容建議

1、建議項目名稱:建始縣長樑鎮旋龍村“絲絃鑼鼓”傳承基地學校;項目實施單位建議:建始縣民宗局、長樑鎮人民政府;

2、建設內容建議:

(1)絲絃鑼鼓專用展演排練廳建設(含電教室、教職工辦公用房、教學桌凳和演排練廳木椅等);

(2)購置教學設備(含投影電視、電腦、數碼相機、攝像機及印製絲絃鑼鼓專用教材);

(3)定製經營絲絃鑼鼓器樂(與供應商家簽訂打擊響器、絃樂及其它樂器供貨協議,按全縣需求配送);

(4)添制演出服裝;

(5)培訓期間辦公用品及水電費用;

(二)運行機制建議

1、建立定期教研教改制度。縣民宗局會同縣文旅局負責外聘民樂方面的專家盡心研討,對教材進行完善,對教學進行專題輔導,對特色民族文化品味及品牌效應進行提煉提升。

2、建立定期培訓演出制度。縣民宗局牽頭,會同縣文旅局、各鄉鎮人民政府制定年度培訓計劃,定期開設基礎班、提高班、研討班等三類培訓班,制定教學教輔計劃並規範檔案管理;每年舉行一次全縣範圍的絲絃鑼鼓大賽或彙報演出賽事。

3、建立公司化運營模式。由建始縣長樑鎮旋龍村委會牽頭組建或利用縣內民族文化企業組建絲絃鑼鼓少數民族文化傳媒公司,以絲絃鑼鼓文化傳承基地學校爲載體,組織開展培訓和賽事籌辦,按相關程序規定經營教材、樂器、服裝及組織演出,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的財務管理,縣民宗局視公司運行狀況積極爭取省、州民宗部門予以適當支持。

4、制定學員考覈獎補政策。縣民宗局會同有關單位,對參加培訓班的學員,經培訓結業考試考覈合格,按照一定標準,據實予以獎補。

(三)項目資金意見

1、一次性投入項目:

(1)絲絃鑼鼓專用展演排練廳建設,初步估算50萬元;

(2)購置教學設備,初步估算10萬元;

2、週期性經營項目:

(1)定製經營絲絃鑼鼓器樂,初步估算15萬元;

(2)添制演出服裝,初步估算8萬元;

3、每年需支出項目:

(1)培訓期間辦公用品及水電費用,初步估算10萬元;

(2)學員培訓獎補費用,按每年10支隊伍150人每次培訓15天,每人次每天培訓費用130元以及往返路費50元計算,初步估算需30萬元。

鑑於週期性經營項目在絲絃鑼鼓少數民族文化傳媒公司正式運行後可以通過經營獲取效益來作爲企業維持運轉的有效補充,該項資金需求暫按50%測算(既11.5萬元),以上所有項目初步估算共計111.5萬元。

(四)社會效益分析

1、傳承少數民族地區優秀歷史音樂文化,打造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品牌,提升地域民族民間文化底蘊與參與度、知名度。

2、用優秀民間音樂文化藝術作品,豐富多彩活動,培養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勵人、親和民衆,促進社會公民公德意識的增強,大力推動建設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腐朽低俗文化,倡導科學文明,克服愚味落後。

3、傳承、推介少數民族地區優秀歷史文化,宏揚中化民族美德,讓民衆穩住根脈,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打造自我,築牢中華民族一家親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寫中華民族文明史。

4、利用羣衆文化聚集性與娛樂性的本能,佔領基層羣衆文化生活時空與陣地,解決羣衆文化生活單調與精神產品缺乏,抵制腐朽文化的的侵入,做到淨化社會,促進村寨文明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