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動民族文化旅遊調研情況報告

根據政協涼山彝族自治州委員會辦公室轉發的《關於開展“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動民族文化旅遊”調研的函》通知要求,爲積極打造美姑民族特色村寨,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旅遊不斷髮展建言獻策。2018年5月9日,美姑縣政協組織規建、文廣、民宗和畢摩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門,通過實地考察、聽取彙報、座談走訪等形式,就“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動民族文化旅遊”這個課題深入龍窩、樹窩和依果覺等鄉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動民族文化旅遊調研情況報告

一、我縣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情況

美姑地處大涼山腹心地,幅員面積2573平方公里,轄36個鄉鎮292個行政村,總人口26萬,其中彝族佔98.6 %,農村人口100%爲彝族,是個典型的彝族聚居縣。縣境內溝壑縱橫,峯巒疊嶂,自然風光迷人,旅遊文化資源得天獨厚,彝族文化底蘊深厚,彝族美食別具一格,享有“畢摩文化之鄉”、“美女之鄉”、“摔跤之鄉”、“熊貓之鄉”、“瑪瑙之鄉”之美譽。

自2009年國家民委與財政部聯合下達文件,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以來,美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成立了專門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規劃,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統籌協調指揮建設。通過開展彝家新寨、美麗鄉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進一步改善了全縣民292個行政村的基礎設施條件,村寨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羣衆收入大幅度增長,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顯現。2013年9月,我縣依果覺鄉古拖和四季吉兩個村分別入選四川省第一批傳統村落名單和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聯合公佈的中國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成績顯著。

(一)科學規劃,整合資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與保護。美姑縣委、縣政府始終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突出特色、分步實施”的總體要求,結合“彝家新寨”“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建設,整合資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與保護工作。爲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護髮建設民族特色村寨,推動民族文化旅遊不斷髮展,深入全縣292個行政村開展傳統村落摸底調查,摸清傳統村落的傳統建築、數量、類別、保存狀態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情況。對傳統村落進行資源評審,按照“一村一檔”要求,建立依果鄉古拖和四季吉村、龍窩鄉洛木幹村、樹窩鄉大彎村、拖木鄉木破洛村、蘇洛鄉爾格達村、極楚村等傳統村落檔案冊,分析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環境與發展條件的優劣勢,明確村落髮展定位及發展途徑,科學劃定核心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2010年,組織申報省級和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2013年9月,古拖和四季吉兩個村分別入選四川省第一批傳統村落名單和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聯合公佈的中國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又申報了爾格達、木破洛和依楚三個村,並啓動瓦侯千戶彝寨、破洛村、格達村、極楚村和阿居曲村等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

(二)加大彝族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幾年來,我縣整合各類資金投入村寨建設,有效改善了各村寨的公路、通訊、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落後狀況。已建成的古拖、四季吉等民族特色村寨通電、通水、通路率都達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等都有了村小,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村寨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也不斷促進了鄉村旅遊發展。

(三)不斷培育民族文化旅遊產業。美姑充分利用“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農業資源和獨特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村寨民族文化旅遊產業,積極引導開發鄉村旅遊。目前,在古拖、四季吉和阿居曲等一些傳統村落建起了優質高山苦蕎、良種馬鈴薯種植基地,美姑山羊、崖鷹雞養殖基地,還有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爲當地農民羣衆增加了收入。還根據各個村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特色,按照“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紮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利用和傳承工作,也通過舉辦彝歷年、尼姆.約沙茨、阿依莫格等各種民俗活動,不斷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村民參與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資金短缺。通過調研我們瞭解到,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與進步,外來文化的不斷沖走,彝族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逐漸被改變,村民們也非常向往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不喜歡傳統落後的居住條件和方式,不喜歡住簡陋的瓦板房,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建設積極性都不高,具有彝族特色的傳統村落正在逐漸消失。通過這次調研,2013年依果覺鄉四季吉村原有100戶,現只有78戶,短短几年內已拆了30多戶,古拖200多戶拆了70多戶,樹窩鄉大彎村四組,以前全是彝族傳統建築,現只有十幾戶。

(二)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部分傳統村落和傳統彝族建築遭到破壞。隨着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因重視度不夠或規劃建設等原因,有部分傳統建築風貌遭到破壞,原有的彝族傳統建築瓦板房,逐漸被磚瓦房所代替,原來的木材、石材逐漸被塑料、鋼板等現代材料代替,原有的純樸、寧靜、有序的傳統村落和鄉村氛圍逐漸消失。

(三)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過程中,特色不夠明顯。在彝家新寨建設、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新建的村寨雖然基礎設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潔,清一色的民居都是新式建築,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但就其建築風格和文化特徵來說,只體現了“新”,沒有體現出“特”,彝族文化氣息不濃,彝族符號和彝族元素使用較少,甚至沒有,直觀上沒有一點彝族村寨的印象。

四、意見和建議

(一)科學規劃,合理保護。特色村寨建設是打造全域旅遊的重要內容,也是打造全域旅遊的重要抓手,必須舉全縣之力,整體規劃佈局、綜合統籌管理,實現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因地制宜對特色民族村寨進行準確定位,根據我們彝族自身特色,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科學制訂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規劃,要進一步與全域旅遊,特別是生態旅遊融合發展,嚴格按照規劃進行保護與開發。在建設過程中既要尊重羣衆意願,體現保護和發展結合,又要規劃引領、分類指導,發揮典型示範的作用,着力建設具有彝族特色的村寨。

(二)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結合發展規劃,統籌改善特色村寨生產生活條件,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特別是供水、供電、網絡覆蓋、連戶路硬化、停車場、特色民宿、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要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同時,要積極開展村寨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村寨污水、垃圾集中處理,建立健全村寨設施管護、環境保潔、村莊綠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旅遊服務功能,提升旅遊接待能力。

(三)加大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要把特色村寨建設與彝族文化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與民族文化旅遊經濟開發等結合起來,以特色村寨建設爲平臺,以美麗鄉村建設和旅遊產業發展項目爲載體,統籌安排,積極推進,共同努力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特色村寨建設資金投入較大,多想辦法,多方面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在整合資源和資金上下功夫,切實爲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提供資金保障。

(四)不斷挖掘民族傳統文化,進一步提升特色村寨品味。在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中,要把文化發展放在優先突出的位置,深入挖掘民族優秀的文化資源,提升文化軟實力,將保護、搶救、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納入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總體規劃,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注重培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建立和實施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補助政策。在如何將民族文化轉化爲文化生產力方面下功夫研究。針對彝族村寨特色不明顯等問題,進一步研究發掘、收集整理彝族文化和彝族特色建築符號,爲彝族村寨文化保護及維修裝飾提供科學依據與文化藝術素材元素,指導彝族特色村寨建設。

(五)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爲契機,持續推進特色民族村寨建設。加快民族特色村鎮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改圈、改廚、改廁、改電工程,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實施一批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項目,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統籌利用閒置土地、現有房屋及設施等,建設一批文化長廊、民俗展演廣場、摔跤館、賽馬場等民族傳統文化體育設施,爲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搭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