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多篇

發展現狀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一、鄉鎮衛生院基本情況

我區是一個擁有 萬農村人口的大區,農村衛生工作的好壞,事關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近些年來,我區農村衛生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網基本形成,農村衛生基礎設置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功能有所增強,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的服務能力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到20xx年底,全區共有鄉鎮衛生院 個,共有各類衛生人員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人,擁有病牀張,這些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爲提高我區農民健康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着我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農村衛生人員不足和醫療設備嚴重缺乏的問題日益突出,全區 所鄉鎮衛生院現有人員編制 名,實有人員 人,空編個,按照“十一五”發展規劃和人口增長情況,以及農村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增長的需要,按照衛生部《醫療機構配置標準》和區域衛生規劃的標準,我區鄉鎮衛生院還缺編 個,空編缺編情況十分嚴重,已影響到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尤其是自 年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試點以來,就醫農民增多,鄉鎮衛生院就診人數成倍增加,使農村衛生人員不足和醫療設備嚴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已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看病就醫的需要,成爲制約我區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情況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結合我區實際,通過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試點進展順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試點縣的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民的醫療經濟負擔有所減輕,“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現象有所緩解,初步探索了新形式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新路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爲一種互助共濟制度,不僅爲農牧民減輕因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提供着重要的服務保障。

自20xx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我區試點至今,我們在認真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目前,經過積極爭取,我區又有5個縣列入國家試點。

我區有萬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達 %。參合農民個人繳費 萬元,各級政府補助 萬元;參合農民門診就診 餘萬人次,累計支出 萬元,其中補償 萬元;住院 人次,累計支出 萬元,其中補償 萬元,平均補償率爲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實施過程中顯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確實讓農民受益,成爲真正關心農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三、鄉鎮衛生院建設情況b

自2000以來,國家和自治區爲改善我區農村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滿足農民羣衆的基本醫療保健需求,構建符合區情、運轉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安排社會發展投資資金和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對我區的 個鄉鎮衛生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總規模平方米,總投資 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 萬元,地方配套 萬元。

【第2篇】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以下提供調研報告給大家參考!

“郡縣治,天下安”。內蒙古自治區**市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是全國唯一的達斡爾族自治旗,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少數民族地區。作爲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莫旗農業比重大、農村人口多,是**市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內蒙古自治區和**市兩級黨委、政府堅持“以農牧民爲本”,重點扶持欠發達農牧區,積極發揮政策的主導性,充分調動旗市的主動性,突出優勢產業,明確特色定位,採取各項有效措施,推動以莫旗爲代表的農牧業旗縣向多元型、創新型、特色型的發展目標邁進,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一、堅持政策主導,爲欠發達地區實現科學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欠發達地區要擺脫落後的局面,不能僅僅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必須充分發揮上級政策的主導性,利用好國家優惠政策、爭取國家投入和外部援助,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同時,結合國家產業佈局和地區發展規劃,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傾斜力度,優化區域經濟佈局,通過一系列重大建設項目安排和合理積極的轉移支付,逐步縮小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xx年啓動“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累計投資1.37億元,改造危草房5482棟。xx年組織18個廳局單位對莫旗進行重點幫扶,實施了一批農牧林水、教育衛生和城鄉基礎設施項目。xx年已落實幫扶資金5734萬元。同時,積極發展民族經濟,實施標準化養殖小區、草原圍欄、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項目和“千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等扶貧工作,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條件不斷改善,發展信心進一步增強。**市堅持統籌制定區域發展規劃,努力爲莫旗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把嶺西煤炭資源向莫旗遠程配置,xx年重點實施2×2.5萬千瓦背壓機組熱電聯產項目,加快推進2×30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報批立項,積極做好華潤風能20萬千瓦風電項目的前期工作。構建立體交通網絡。組織申報阿—莫鐵路項目,圍繞尼爾基湖建立水上航線。調整**支線機場建設規劃,將莫旗納入規劃範圍,積極爭取立項實施。xx年,加大公路建設力度,累計完成總投資2.7億元,修路573公里。xx年,積極爭取尼爾基至騰克公路項目、111線至李屯大橋公路工程、111線那吉屯至尼爾基鎮升級一級公路項目,力爭早日立項開工。

二、堅持發揮優勢,爲欠發達地區實現科學發展培育內在源泉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受資源、技術、市場、人才等制約,欠發達地區不能照搬沿海地區工業化發展模式,也不能在低水平、低層次上承接產業轉移,更不能全面開花,四面出擊。必須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優勢、發揮特色,圍繞重點領域、核心產業,引入先進技術和工藝,努力培育區域品牌,使優勢產業在地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莫旗()擁有**面積最大的耕地資源和最豐富的水資源,長期以來,這兩個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卻沒有實現優化配置。今後一個時期,**將支持莫旗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整合優勢生產要素資源,切實改變“種植業靠天吃飯、過境水浪費流失”的不利局面。

(一)依託豐富的耕地資源,做好“土地”文章

莫旗擁有耕地面積669萬畝,人均20畝,是全國人均1.4畝的14倍。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必須作好“土地”這篇大文章。一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集中各級農業開發、以工代賑、水利基金、扶貧等各渠道的農田水利項目,整合資金,統一使用,連片實施,整體推進,切實改變水利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二是抓好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進一步穩定豆、薯、米等傳統糧食作物,鞏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地位。大力發展菇娘、黃煙、中草藥等特色經濟作物,積極引進新型節水、抗旱品種。三是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走農牧結合型發展道路。繼續保持“南乳北肉”的發展格局,加快種畜改良步伐,優化畜種結構,大力推行舍飼半舍飼養殖方式。四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成立精幹高效的工作部門,積極探索推進大戶經營、股份制經營、合作社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模式,促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二)依託豐富的水資源,做好“水”文章

莫旗擁有大小河流56條,地表水資源總量144億立方米,佔**市水資源總量的60%,水能蘊藏量達66.6萬千瓦。其中,尼爾基湖總庫容86億立方米,水面面積近510平方公里,是莫旗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一是加快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戰略性轉變,適應水資源分佈特點,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調整農牧林結構,積極發展節水型農牧林業。依託豐富的地表水資源,大力發展北部山區節水農業、節水灌溉。重點抓好下游30萬畝灌區工程審查立項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二是依託尼爾基湖豐富的水資源,積極發展多

元生態循環經濟,大力發展湖區漁業經濟和民俗生態旅遊。進一步完善規劃、包裝項目,爭取資金支持。積極發展湖區漁業經濟,科學制定《尼爾基湖漁業發展規劃》,防控源頭污染,加強漁業管理,完善服務體系,成立專業化公司,建設漁業生產設施,適度發展湖中網箱養殖,打造綠色有機品牌,推進漁業產業化、集團化發展。三是依託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引入大型旅遊

集團,着力構建民族民俗遊、綠色生態遊、環湖水上游、休閒度假遊、冰雪達鄉遊的大旅遊格局,建好中國達斡爾民族園,打造國內知名民俗生態旅遊勝地。努力爭取額爾和那日鬆蒙古部落景區二期開發項目落地建設,繼續全面打造騰克霍日裏綽羅達斡爾部落景區。積極做好大型旅遊活動。全面籌劃湖區野外冬釣活動,爭取在xx年舉辦中國首屆野外“冬釣節”。四是進一步保護現有林地資源,規劃建設綠化隔離帶和生態保護帶。大力推進湖區上游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着力構建湖區源頭優美和諧的生態屏障。

三、堅持實事求是,科學發展的工作重心要向農畜產品加工業轉變

農業是莫旗的優勢主導產業。依託豐富的土地資源和農畜產品資源,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農畜產品加工業體系。18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9家農畜產品加工企業,佔企業總數的50%。一是堅持以內源型增長爲主,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爲核心的特色工業。大力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力做好大豆加工、畜禽加工及中藥飲片等產業。繼續支持華潤雪花、草原清江、蒙鵝工貿、富達藥業、京達米業等企業,打出品牌、做大規模。二是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推進集羣化發展。發揮大豆資源優勢,加快鑫豆都等企業的重組整合步伐。圍繞華潤雪花公司,積極引進麥芽廠,培育大麥種植基地,努力破解“有基地無企業、有企業無基地”的矛盾。

四、堅持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的產業格局要向多元型、外向型轉變

產業結構單一、相對封閉保守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緩慢的重要制()約因素。欠發達地區要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在強化地域分工、明確區域定位的基礎上,突出地區民族特色,發揮多元文化優勢,將欠發達地區的低成本優勢和發達地區的資本、技術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區域聯動和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莫旗距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僅170公里,位於哈大齊2小時經濟圈以內,是**對接黑龍江省的東大門。xx年招商引資37個項目,其中來自東三省25個項目,佔全部項目的67%,資金佔41%,資金額爲39836萬元。**市積極支持莫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加強跨行政區域的產業合作,積極融入哈大齊工業走廊,整合生產要素,加強產業協作,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的新格局。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抓好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同時,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緊密結合哈大齊工業走廊農牧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現代中藥業等重點產業,主動對接、聯合協作、共創品牌,建設生態型綠色產業開發基地,實現“借船出海”。繼續支持大慶隆赫達集團番茄醬項目,落實原料基地建設。圍繞糧食、石材、肉類等優勢產品,積極引進商貿物流企業,主動對接黑龍江省鄰近縣市,建立商貿聯繫、打造合作平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民族之鄉”、“歌舞之鄉”的傳統優勢,大力發展以旅遊爲先導的第三產業。依託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努力提升斡包節和昆米勒文化藝術節、民族風達鄉情等文化旅遊活動的知名度。努力擴大“曲棍球之鄉”在全國的影響力,積極承辦曲棍球、水上、冰上等體育賽事。

五、堅持夯實基礎,把提高全民素質放在實現科學發展的優先位置

提高全民綜合素質,增強勞動力就業能力,是促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根本途徑。**市全力支持莫旗實施“科教興旗”戰略,實施“全民素質提升行動”,確保教育優先發展,重點發展民族教育,鞏固“兩基”達標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圍繞農、工、旅、貿多元產業格局,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人才儲備。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推廣農業科技大集等好經驗、好做法。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選聘大中專畢業生和科技特派員,推進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提升農牧民素質,整合城鄉黨建、農牧、科技、教育、就業等各類資源,實施專業化、訂單式培訓。牽頭組建“**百萬農民創業先導團”,增強創業意識,傳授創業經驗,提升創業水平,強化技能培訓,增強致富能力。進一步提升黨員幹部素質,在發達地區建立培訓基地,提高理論修養,拓寬工作視野,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爲帶領羣衆增收致富的戰鬥堡壘。

【第3篇】低碳經濟發展現狀調研報告範文

在年召開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總理以負責任的大國身份,向世界莊嚴承諾,到2022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2年下降40%-45%。這一承諾,意味着我國從此進入了低碳時代。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爲基礎的一種綠色經濟模式,低碳經濟涉及的行業和領域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在技術方面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多個行業,其實質是通過低碳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新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以最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最大的經濟產出,保護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生態和氣候環境,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臨近尾聲、“十二五”啓動在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的要求,把建設成爲更加繁榮、更加美麗、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必須緊緊抓住當前宏觀形勢給優化產業、調整結構、加速發展所帶來的有利時機,以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爲切入點,探索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使全市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高,綜合競爭能力顯著增強,產業和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和城市形象。

一、轉變發展方式,推進低碳經濟,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推進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爲本。堅持以人爲本,必然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人類作爲自然界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追求。市是能源輸入型城市,能源需求嚴重依賴外部,能源結構主要包括:原煤、洗精煤、焦炭、天然氣和電力等。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市各項資源開發項目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陸續開工,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在能源需求總量增長的同時,出現了能源自給率逐年下降的趨勢。年全社會綜合能源消費量1300萬噸標準煤,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爲3.58噸/萬元;污染物排放強度工業廢水20.44噸/萬元低於全國平均值,cod 0.0066噸/萬元是全國平均值的0.92倍,,so2 0.0357噸/萬元是全國平均值的1.28倍和煙塵0.0114噸/萬元是全國平均值的0.95倍。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緩解經濟發展的資源約束矛盾、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而且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推進低碳經濟是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加快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中心的迫切要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重視民生,發展特色產業、推進城市建設,結合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的創建活動,廣泛發動,精心組織,對城市環境進行了大規模集中整治活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和檔次明顯提升,經濟社會事業有了較大發展。先後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優秀旅遊城市”等一系列榮譽。年,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率達到95.13%,工業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82.43%,醫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率93.7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2.3%。年,11個國控、省控監測斷面中8個達標,小峽口出境水質由過去的重度污染改善爲輕度污染,水質得到較大改善。截止9月30日,市空氣優良率爲90.5%,較上年同期上升6.1個百分點。其中:

今年6、7、8、9月連續4個月空氣優良率達到100%。

爲了進一步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年,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自加壓力,啓動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和創建環保模範城市,作爲今後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低碳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生態破壞,減輕環境污染,改變市民消費模式,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升城市生態文明的水平。

(三)推進低碳經濟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低碳經濟作爲一種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是相對於傳統的、以主要依靠燃燒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資源爲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爲特徵的高碳經濟發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經濟主張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發展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資源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建立一種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爲基礎的經濟發展新模式。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市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着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挑戰。當前我市的經濟建設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處於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時並進的階段,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節能減排的形勢嚴峻。如果我們不推進低碳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會出現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容納、社會難以承受、發展難以爲繼的窘迫局面。發展低碳經濟、培育綠色產業已成爲搶佔新一輪發展制高點的根本途徑。低碳經濟作爲一次產業革命,對經濟的發展必然是開創性的,蘊藏着巨大的商業機遇。目前,我市正在積極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打造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進一步提升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龍頭作用,這就要求必須抓住這輪發展機遇,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中贏得更大的主動,發展低碳經濟將是我市“十二五”期發展的重點。

二、我市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從我市市情看,實現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將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發展低碳經濟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一是低碳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尚未完全形成。由於低碳經濟發展尚處於初期階段,廣大市民對低碳經濟還比較陌生,阻礙低碳理念的推廣;我市一些企業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初步進入到低碳經濟領域,但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意義及前景認識不足。這說明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還需要社會方方面面協同推進,共同努力。

二是能源消費結構難以在短期內迅速得以改變。當前,我市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工業化的持續推進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以及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都會對以煤、電、天然氣等爲代表的能源產品產生巨大的需求。此外,從能源消費結構看,以煤炭爲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未來的發展中仍將維持較高的比重,從而進一步拉高co2的排放強度,我市在解決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所面臨的形勢將十分嚴峻。

三是歷史形成的產業結構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有效地調整和改變。是全省的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社會各界和人民羣衆的要求和期望很高,環境監管壓力大。三川一河的河谷地理位置,生態環境脆弱、空氣稀薄,環境容量小。同時,加快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大力培育支撐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繼續推進“工業強市”,城市環境容量和生態環境壓力增大。近年來,我市產業結構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整和改善,但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仍較爲突出。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冶煉、建材、鋁業的發展,而具有低能耗特徵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後,比重偏低。

四是市承擔着全省68%的二氧化硫和44%的化學需氧量削減量。總量控制與污染減排工作後勁不足,完成“”總量控制與污染減排指標任務艱鉅。同時,“十二五”污染減排將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兩項約束性指標,污染減排壓力進一步加大。

五是建築工地、道路、裸露地面揚塵等產生的二次污染和居民燃煤、機動車、餐飲油煙造成大氣污染呈現複合型污染特徵,尤其是冬季逆溫靜風天氣帶來的影響最爲明顯。市機動車汽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日益嚴重。城鄉周邊地區燃煤面源污染十分突出。

六是隨着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居住人口增加,由於城市建設歷史欠賬,現有污水管網覆蓋率低,不能做到全收集。同時,近年來城市郊區茶園餐飲業的發展造成的污水直排現象日益嚴重,對湟水河(段)水質影響較大,對湟水河水質影響較大,水環境治理形勢嚴峻。

三、轉變發展方式推進低碳經濟的對策建議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戰略性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立足我市實際,把推行低碳經濟模式與促進資源節約型城市轉型有機結合起來,多措並舉,共同推進。

一、以政策爲引導,建立推進低碳經濟的機制。在落實國家各項政策法規的基礎上,以節能減排爲核心,制定一系列優先發展循環經濟利用的政策,如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建立環境資源有償使用的市場調節機制,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綠色信貸、環境保險等環境經濟政策。制定和實行低碳財政稅收融資等優惠政策。加大財稅對淘汰落後產能、節能技術改造和節能環保產品推廣的支持。

二、以優化產業結構爲重點,發展低碳產業。一是採取嚴格措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生產服務業、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進一步提升現代服務業的總量。三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先發展高技術、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兩高兩低”產業;推動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向產業鏈高端集聚;用高新技術改造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降低gdp的碳強度。四是切實淘汰落後產能,加大重點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升級改造工程,徹底淘汰工藝落後、污染嚴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

三、以節能減排爲抓手,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着力抓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做好冶煉、焦化、水泥等重點耗能行業的餘熱餘壓綜合利用。確保鋼鐵、石化、電力等行業煙氣脫硫工程穩定運行。加快污水處理廠和城市排水管網建設,加大湟水河(段)排污口綜合整治力度,不斷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切實落實好工程、結構、管理三大減排措施,強化節能減排的管理、監督和執法體系,構建節能減排工作的長效機制。突出節能減排指標的剛性約束力,建立問責制度,加強對節能減排工作進展情況的考覈和責任追究,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四、以發展循環經濟爲龍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按照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利用模式,抓好資源綜合利用,大力推廣清潔生產。積極探索融生態產業鏈、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爲一體的低碳經濟園區,合理規劃經濟開發區各園區企業結構,將原料生產企業和初級產品、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生產企業有機組合、相對集聚,推進物流和能源流動轉換,拓展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空間。建立社會廢棄資源的回收體系,採取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建設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進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和廢舊資源的多回收利用與再製造,少填埋少焚燒,解決城市固體廢物污染問題。

五、以新能源和可再生

能源開發利用爲方向,構建低碳能源供應體系。加大開發利用我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術進步不斷降低利用成本,逐步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爲未來能源需求的重要補充。重視低碳交通的發展,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和行人和諧的道路體系;發展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加大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壓力,提高機動車燃氣普及率;做好機動車環保標誌管理,爲機動車環保準入、環保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在解決春、秋兩季秸稈焚燒環境污染的同時,引導和鼓勵農村居民發展沼氣,解決好農村能源問題。

六、以低碳環保理念規劃和建設城市,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範,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佈局和生態環保規劃。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市綠化率,增加碳匯,爲推動低碳重建提供環境承載。全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大力推動綠色交通、建築節能等,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最低的生態成本、最小的資源代價科學規劃、科學發展。同時,繼續加大生態林建設,提高綠化覆蓋率,增加碳匯林面積,改善生態環境。

七、以宣傳教育爲手段,倡導低碳經濟下新的社會生活方式。,利用電視、報紙、影像等各種媒介,宣傳普及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的知識,使廣大公衆全面瞭解低碳經濟發展的好處,增強節能減排和低碳消費的先進理念,自覺改變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出行方式。通過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總結推廣現代生活中的低碳生活方式與措施,點滴匯流、最大限度減少碳的排放。爲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4篇】2022關於大學生村官發展現狀的調研報告

20**年7月,省委安排的首批大學生到宿豫經濟薄弱村任職;同年9月,xx區公開招聘16名大學生到新農村示範村任職。兩批大學生在我區農村擔任“村官”都已一年左右。一年來,他們在農村工作如何?收穫如何?對農村貢獻如何?農村對他們的評價如何?……帶着這一系列問題,xx區人事局成立的《大學生村官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研究》調研小組一行先後到達我區6個鄉鎮、18個經濟薄弱村和相關部門,以集體座談、面對面訪談、電話訪談、問卷調查、實地查看等方式,對大學生村官的在農村的工作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瞭解。經過深入調研,仔細分析,認真總結,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我區大學生村官工作的發展過程

我區大學生村官工作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一)部署階段

xx年5月,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蘇辦發[xx]22號)通知,轉發了省委組織部、省人事廳等部門《關於選拔千名大學生到經濟薄弱村任職的實施意見》,從此拉開我省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的帷幕。

同年6月,省機構編制委員會下發《關於下達經濟薄弱村任職大學生專項事業編制的通知》(蘇編[xx]20號),根據經濟薄弱村的數量,對蘇北23個省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縣(市、區)總共下達了964名大學生村官編制,其中分配我區41名。

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通過個人報名、組織推薦、資格審查、面試、考察、體檢、錄用和培訓等程序,到7月初,省委組織部公開招聘964名大學生工作全面完成。7月14日,全省千名大學生到村任職出征儀式在南京隆重舉行,省委書記李源潮到場送行,並作重要講話。

(二)安排階段

7月17日,41名大學生到達宿豫,區委、區政府舉行招待宴會、聯歡晚會。7月18日,大學生們參觀了我區重點工業企業和城市基礎建設重點項目。18日晚召開座談會,區主要領導出席並講話。19日,來自15個鄉鎮的黨政主要領導親自將大學生接回鄉鎮,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十個一”要求,爲他們提供了周到的生活安排,即:每人安排一間宿舍、一張牀、一牀被子、一頂蚊帳、一輛自行車、一臺電風扇、一臺電視機、一套桌椅、一套生活日用品、一套工作必需品。工資按照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工資標準核發,直接轉正定級,薪級工資高定一級,同時辦理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8月初,各鄉鎮陸續下發了大學生的任職文件。

爲進一步壯大大學生村官隊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xx區委、區政府提出,要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實現我區村村有大學生的工作目標。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區於xx年9月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首批16名大學生村官,分別被安排到我區16個新農村示範村任職。與省委下派的41名經濟薄弱村大學生村官一起,構成了一支活躍在我區農村第一線的大學生“村官”隊伍,成爲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三)實踐階段

省委安排的41名經濟薄弱村大學生村官和宿豫自主招聘的16名新農村示範村大學生村官,分別從xx年8月份和10月份開始了在宿豫農村的工作實踐生涯。

二、基本現狀

省委安排到我區經濟薄弱村任職的41名大學生,有1人已被聘用到其他行業(上級增補人員尚未到位),目前繼續任職的40人中,男29人,女11人,宿豫籍22人,宿城籍5人,外籍13人, 5人被任命爲村支部副書記,35人被任命爲村委會主任助理。

我區自主招聘安排到新農村示範村任職的16名大學生,目前全部在崗。其中男10人,女6人,宿豫籍11人,宿城籍4人,外籍1人,4人被任命爲村支部書記,12人被任命爲村委會主任助理。

三、大學生村官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作用

安排大學生到農村工作是我國重視農村工作、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膽嘗試和有效手段。大學生村官作爲農村新生事物,對新農村建設的許多方面都帶來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爲:

1、有利於提高農村基層幹部隊伍整體素質

由於農村工作瑣碎繁雜,棘手問題較多,加之待遇偏低,許多人不願從事農村基層管理工作。近年來,大批中青年農民紛紛外出務工,更使村級幹部隊伍建設面臨困境。文化層次低,年齡老化,工作能力有限、工作方式簡單、工作積極性不高等老大難問題一直伴隨着這支隊伍建設,急需爲農村基層幹部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激發活力。大學生村官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這一點。無論從文化層次、知識水平和年齡結構,還是從社會責任感、工作責任心等方面看,大學生村官相對於目前農村村級幹部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優越性。他們的到來不僅改變了這支隊伍的結構,還帶來了新的事業觀念、新的知識技術、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現實使原村幹部們切身感受到什麼叫“後生可畏”,他們固有的思想觀念、工作方式都受到衝擊,工作熱情得到激發。從一定意義上講,大學生村官使農村村級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2、有利於更新農村傳統思想觀念

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求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學治理的要求來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農村基層幹部是農民的領路人,是新農村各項事業的組織管理者,也是農村各種複雜矛盾的協調和解決者。這就要求農村基層幹部在處理農村事務的過程中要有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而當前農村工作遇到的首要問題是大多數農村基層幹部隊伍整體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觀念相對落後、法制意識薄弱等制約因素,由此導致他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受到一定侷限,工作方式也拘泥於原有的經驗基礎,很難有大的改觀與突破。儘管大學生村官在能力、經驗和方法等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但他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較高,思想觀念先進,法制民主科學意識較強,思路活躍,思維敏捷,視野寬闊,給農村帶來很多新鮮的東西,引起農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進,有利於農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質、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學意識的更新。如擔任來龍鎮陵園村主任助理的單楷就任以來提出“三個倡導”,一是倡導文明道德的社會風尚,二是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倡導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在該村農民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有利於促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大學生村官都是通過一定程序選拔出來的,是大學生中佼佼者,整體素質較高,對黨依法、民主和科學執政的理解更深刻,對國家政策、方針和措施的認識更多。對於農民權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們往往有敏銳的察覺,也常常能站在農民的立場上仗義執言。市開發區三棵樹鄉楊樓村的大學生村官戈新化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們沒有思想負擔,不因循守舊,具有較強的民主法律意識,他們可以不用考慮過多的自身利益,沒有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阻礙,能夠自覺的按照有關國家法律依法辦事,能夠充分聽取廣大村民意見。在他們的影響帶動下,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都明顯提高,原先的村組幹部,包括鄉鎮幹部在實際工作中都更多地考慮羣衆利益,逐漸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從而促進農村基層工作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學化,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4、有利於傳播農業先進知識技術

大學生有學識、有見地,他們的到來,爲農村帶來了新氣象、新觀念。尤其是對於許多畢業於農業院校或專業的大學生來說,農業技術和發展思路更是他們的優勢領域,他們在農村工作期間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專業特長,把一些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理念帶到農村,造福農民。畢業於南京林業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現任蔡集鎮牛角村支部副書記的王海翠,在該村創辦了全市第一家村級農業信息諮詢室,及時爲村民提供法律法規、農業政策、農技知識等方面的信息。現任皁河鎮街東居委會支部副書記的王秀莉,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專業上的特長使她在農村的工作更顯得遊刃有餘。她一方面充分發揮所學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努力學習農業新科技,積極推動該村農業品種的改良,合作承包池塘,帶頭搞規模養殖,帶動本村規模種養殖的發展。

四、存在問題

勿庸置疑,大學生村官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作用是積極的,選派大學生到農村工作的做法是受到農村各方面廣泛歡迎和充分肯定的,但在實際工作中也還存在一些不可迴避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思想上的“紮根”問題

大學生選擇到農村擔任“村官”的原因較多,有相當一部分是出於就業的考慮。調查顯示,許多大學生認爲擔任“村官”是在就業壓力下的無奈選擇,對農村懷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業的僅佔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基層工作,是由於上級黨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優惠承諾,這些大學生表示在擔任一段時間“村官”後,會通過考公務員、考研、提拔等途徑,儘管脫離農村基層。可以看出,到農村擔任“村官”,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就業壓力和優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選擇。針對這種情況,如何教育引導大家在思想上紮下根來,集中精力、發揮聰明才智,在新農村建設中真正有所作爲,是今後工作中需要着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2、工作上的“深入”問題

調查發現,進村第一年的大學生多數面臨工作難以“深入”問題,如感到專業不對口、人際關係難處理、村裏人缺乏認同感、生活不習慣、工作無從下手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農村人際關係複雜、利益糾葛較多,農村工作瑣碎繁雜,新來者很難在短期內被農村社會所接納。二是大學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如大多數“村官”經歷單純,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因此,如何讓大學生“村官”儘快瞭解農村,融入農村,與羣衆“打成一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重要問題。

3、能力上的“提高”問題

建設新農村,人才是關鍵。但大學生作爲農村建設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礙着他們知識優勢的發揮,主要體現在:一是缺乏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夠的人際溝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從目前大學生“村官”構成來看,大部分剛剛離開學校,社會工作經驗不足或缺乏。四是自我激勵能力有待提高,農村環境複雜,工作繁瑣,面對困難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如何彌補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識結構,將其儘快轉化爲實際工作能力,都需要通過培訓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決。

四、對策與建議

一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選派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爲我區農村幹部隊伍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就目前發現的一些現實問題,我們覺得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

1、要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組織管理體系

管理部門要着眼於新農村建設大局,不斷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於管理僵化。一要建立科學的選拔機制,堅持大學生自覺自願原則,在保證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確保把有志向、有熱情、有潛力的大學生選拔出來。二要加強大學生“村官”的培訓和管理,配備優秀的管理幹部,通過教育培訓,切實提高大學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監督、考覈、獎懲機制,健全完善科學的考覈體系,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及時給予獎勵,對工作業績較差、工作能力不勝任、村民不認可的大學生“村官”,經嚴格考察確認後,予以辭退。四要設計好大學生“村官”任期屆滿後的分流導向機制,確保各項優惠政策充分落實,保證長期穩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熱愛農村、有能力的大學生紮根建設新農村。

2、大學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熱愛農民、熱愛農村事業,真正做到了解新農村建設情況,掌握“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紮根農村,把農村作爲自己建功立業的舞臺。二要有吃苦耐勞、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在磨鍊自己的同時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三要提高處理具體複雜問題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實踐中學習工作技巧,積累工作經驗,鍛鍊和提高組織管理、人際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書本知識和實踐工作相結合,推動農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

3、要爲大學生“村官”的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環境

首先,新聞媒體應對大學生“村官”給予更多、更加廣泛的關注,通過大力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讓大家瞭解、支持這項工作,引導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去,服務農村建設。其次,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及有關方面要積極參與,共同努力,創建城鄉共建、城市反哺農村的有效機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資等方面的數據庫、設立大學生工作“村官”創業基金、舉辦新農村建設論壇等等,實現資金、信息、技術的順暢流通,爲大學生“村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建功立業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對大學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爲大學生“村官”創造條件,爲他們提供更多的交流、學習和展示平臺,幫助推廣經驗,解決問題,解疑釋惑,推動大學生“村官”制度進一步完善。

【第5篇】鄉村遊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我縣鄉村旅遊起步較晚,尚處在初期階段,發展中問題較多,後勁欠足,普遍呈現出“起步容易,提升艱難”之態勢。隨着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旅遊者對鄉村旅遊品種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和體驗的差異性要求的提高,鄉村旅遊逐漸進入轉型期,需因時而變,提質升級。縣鎮域鄉村旅遊作爲鄉村旅遊業的基本架構,其發展現狀如何,怎樣進行引導、規範,促進其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值得認真深入的思考。對此,我對鎮鄉村旅遊進行了實地調研並提出相關措施加以推進鄉村遊發展。

一、鎮鄉村旅遊資源的特色

鎮位於縣南部,地處、、三角地帶,是打造20公里綠色生態文化長廊的重要區域。就鄉村旅遊而言,鎮旅遊資源豐富,有廣泛普遍性和發展前瞻性。

這裏有最大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溶洞,洞深400米,洞室面積1800平米,溶洞自然天成,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層層重疊,洞內通道撲朔迷離,使人彷彿置身迷宮之中,洞內鐘乳石縱橫交錯,晶瑩剔透,造型逼真。龍潭河羣山環抱,藤林茂盛,鬱鬱蔥蔥,還有湖北罕見的蝴蝶生態景觀,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還有三道河、金家灣、百里荒、百寶寨一批風光俏麗的自然景區。

二、鎮鄉村旅遊的市場需求分析

旅遊看市場,市場促旅遊。鎮鄉村旅遊受、鄉村遊發展帶動,在起步相對較早,經驗豐富,周邊市場需求看好,發展前景廣闊。1.從出行線路看,由遠程逐漸向近郊轉變。鎮是的近郊鎮。隨着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經濟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已不滿足縣城的生活,環境純自然,食品純天然,鄉村意象濃,反倒成了誘人之亮點,更渴望到郊外去休閒度假。目前擺在鎮人面前的不再是擔心本土資源不足,而是擔心鄉村意象濃不濃,能否推出真正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2.從遊人需求看,由單一逐漸向多樣擴展。以往縣城居民郊遊受條件限制,大都出遊單一,早出晚歸,過夜者甚少,現在則呈現多樣化、差異化。對此,鎮鄉村旅遊產品較爲豐富,山有風景,水有靈氣,食有佳餚,住有條件,購有特產,玩有體驗,遊人不虛此行,來時興至勃勃,返時滿載而歸,大有美不勝收之感。一些遊人初來乍到,感到品種多,體驗深,心舒暢。3.從地理位置看,由劣勢逐漸向優勢轉化。鎮雖作爲近郊鎮,但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發展鄉村旅遊其劣勢是顯而易見,但其又處在、、交會點,周邊景點多,這又是其優勢所在。近幾年遠當一級公路的貫通,交通的便利拉動了外來企業的進駐,從而帶動了鎮鄉村旅遊發展,遊在周邊,吃住玩在鄉村的格局正在形成,鎮逐漸成爲具有區域特點的客源集散地。4.從經營主體看,由被動逐漸向主動轉變。鄉村旅遊僅有客源市場需求,而缺乏主體市場渴求,發展不易,壯大更難。鎮過去略顯不足,政府缺乏前瞻性,農戶缺乏主動性。隨着鄉村旅遊發展,人逐漸意識到,放着金娃娃卻羨慕別人的泥娃娃。資源認知的眼界開闊了,由過去被牽着認路逐漸轉爲自己主動找路。沿着村到木瓜鋪的沿線公路旁自發地搞起了農家飯莊,並迅速產生擴散效應。

三、鎮鄉村旅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面對如火如荼的鄉村旅遊發展形勢,鎮同樣面臨着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一是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提供了機遇。隨着“xx”新農村建設主題的唱響及“xx中國鄉村遊”的啓動,鄉村旅遊發展必然隨之提升。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規劃,打造20公里綠色生態文化長廊,鎮將建成南部旅遊業發展區。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鄉村旅遊的重點培育,爲鎮鄉村旅遊發展無疑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二是鎮自身旅遊經濟的發展,贏得了機遇。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工業強區,旅遊富民”戰略,鎮順風揚帆,借勢借力,明確提出打造旅遊大鎮。現已着手對太清洞的改制拍賣,進一步招商引資,深度開發太清洞的旅遊資源,對金家灣旅遊資源進行旅遊規劃,將極大地帶動全鎮旅遊業。鎮內有花林最大的溶洞——太清洞,已是重要的旅遊風景區。

(二)挑戰一是產業羣體挑戰。城郊鄉村旅遊業發展迅速,雷同的旅遊資源讓鎮優勢難顯。緊鄰縣城的農家樂鄉村遊集聚區發展迅速。發展農家樂和果品採摘的鄉鎮較多,有條件的在加快上馬,沒有條件的在積極努力。如何有效抗擊周邊現有同類產品和後進產品的競爭,在衆多從事旅遊業鄉鎮中脫穎而出,是鎮面對的羣體競爭威脅。二是後勁不足挑戰。目前,鎮鄉村旅遊提升艱難,主要是資金不足造成的後勁不足,存在潛在甚至是現實的威脅。其資源主體溶洞年久缺乏保護,洞內鐘乳石顏色退卻的現狀令人堪憂,已沒有昔日的神采。面對如此狀況,縣委縣政府已採取措施,積極招商引資,重振舊日溶洞之氣勢。

四、鎮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鎮鄉村旅遊發展前景雖然看好,但由於相關理論研究、規劃和政策指導滯後,存在很多不規範、不健全、待改善的問題,影響了旅遊地形象,制約了鄉村旅遊的發展。一是缺乏規劃意識。目前鎮許多鄉村旅遊產品、項目的開發建設沒有制定具體規劃,即使指導全鎮鄉村旅遊發展的總體規劃迄今也還沒有組織編制。由於缺乏規範的指導,現在全鎮的鄉村旅遊總體上還處於自發性發展階段,個別地方甚至處於無序發展的狀態,旅遊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導致產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軟硬設施不配套,檔次低,使旅遊資源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管理相對滯後。鄉村旅遊的管理還不完善,有關部門缺乏應有的權威。政府對鄉村旅遊的管理只是將其納入廣義概念的景區景點管理範疇,在對鄉村旅遊的經營管理和引導上隸屬於多個部門,多頭齊管,不利於鄉村旅遊的健康發展;鄉村旅遊的經營管理內部,由於經營者基本上是由農民自己經營管理,企業內部缺乏強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的即使有了一定的管理辦法,由於種種原因,也沒能很好地貫徹執行。三是文化含量不夠。多數鄉村旅遊產品往往只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同時,所推出的鄉村旅遊服務項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飲的低層次服務上,而對於那些有很強參與性、知識性、娛樂性的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資源的挖掘還顯得十分不夠,致使鄉村旅遊的遊覽方式主要還是觀光旅遊,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的旅遊產品缺乏。四是服務水平較低。雖然鎮村民具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旅遊服務質量一定有保障。面對成批的旅遊者,僅有熱情好客之心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較高水平的接待服務技能。但由於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未能跟上,鎮鄉村旅遊的整體服務水平還較低,有待儘快提高。五是開發意識不強。由於本地風俗習慣的原因,鎮多數地方的村民市場經濟意識較低,旅遊自主開發意識不強,表現在鄉村旅遊開發中的“等、靠、要”思想,即等政府來發動,靠政府拿錢來,要政府解決旅遊開發中出現的所有問題。農民鄉村旅遊的自主開發意識不提高,必將影響鎮鄉村旅遊開發建設的整體速度。五、當前縣鎮域鄉村旅遊發展的基本策略透過鎮鄉村旅遊發展現狀,不難得出,當前鄉村旅遊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思維前瞻,着眼問題尋找策略,這樣纔能有效進入重組、變化和提升階段,纔不會使這一嶄新品牌流於“新瓶裝舊酒”的誤區。

1.消除瓶頸,政府主導。突出表現在農民素質與現代化旅遊服務要求的斷裂;落後的基礎設施和交通環境與旅遊發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莊與市場的斷裂,農民很難直接走向市場等等,對此政府應起主導作用,建立長效管理體制和便捷協調的旅遊機制,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或條例,對鄉村旅遊的規劃審批、經營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範和監督,引導其逐步走向行業協會自律管理。政府主導,要着重強化旅遊管理部門地位,賦予其更大職權,如重要景點和重大旅遊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審查權;鄉村旅遊飯店的審批權;鄉村旅遊景點(線路)的審批權;旅遊價格審批權,牽頭組織開展旅遊市場監查權等等,切實改變以往旅遊管理部門職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該管的不管,該管的一定管好。

2.長遠規劃,科學策劃。一定程度上講,近幾年鄉村旅遊發展迅速,很多是農民自己幹出來的,農民的勤勞加上市場的機遇造就了許多鄉村旅遊點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學的規劃逐步成爲鄉村旅遊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缺乏規劃和低水平規劃容易走向“盲目性+積極性=破壞性”。對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視發揮具有全新知識結構、充滿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優秀人才參與。二要整合區域鄉村旅遊資源,避免景點形式上的單一,內容上的雷同。突出重點,擇優選擇一些條件好、有潛力的鄉鎮、村,高層面的統一規劃,科學策劃,切實做到“先規劃,後開發,不規劃,不開發”,以此來保證鄉村旅遊資源的有序開發,合理利用,長遠發展。

3.文化灌注,挖掘內涵。旅遊的實質是精神體驗和文化消費。鄉村旅遊只有包容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纔能有效增強吸引力與競爭力。挖掘鄉村文化內涵,重要的是結合鄉村旅遊特點,開發鄉村特色旅遊項目。根據鄉村旅遊活動對象“古、始、真、土”特點,在一些具有典型文化特徵的古村落,開展古村落觀光遊。利用鄉村旅遊主體行爲參與性特點,在鄉村農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開闢生態型農業觀光園,讓遊客參與農作勞動,體驗農事之趣,如杭州龍井村在採茶季節推出的“作一天茶農”,深受中外遊客歡迎。針對鄉村旅遊文化層次高品位性特點,挖掘鄉村民俗文化意象,開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動。鎮疾呼“花鼓戲”迴歸,當屬此類。

4.注重宣傳,擴大影響。相對於目前旅遊風景區大規模的宣傳促銷,鄉村旅遊還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僅僅靠“回頭客”及口碑傳播,影響小,見效慢。首先,要突出鄉村意象。鄉村意象在鄉村旅遊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標誌性建築所起作用一樣,具有導向性。如江南“水鄉之冠”的周莊、“小橋流水人家”的同裏,以及鎮未來的“第一溶洞”的龍洞,便屬此類。其次,要敢於揭開“羞羞答答的面紗”走出去。根據景區發育的不同階段,在對市場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廣泛採取和記者交朋友、和新聞媒體聯誼、和旅行社聯合、和周邊景區聯手策劃組織活動等手段提高景區知名度,進一步擴大客源。

5.一村一格,樹立品牌。鄉村旅遊最大的危險就是“千村一面”,所以鄉村旅遊發展應重視品牌效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努力使景區動靜相宜、高遠輔成、橫側不同、常遊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體現差異,突出特色,大到整體定位,小到吃、住。接待設施不足、服務質量不高,是目前鄉村旅遊普遍存在的問題。服務要做到到“四淨一熱”,“四淨”即飯菜乾淨、被褥乾淨、住所幹淨、院子乾淨;“一熱”即無論什麼時候,對遊客都像親人一樣熱情接待。這種看上去不是特色的特色,令城裏居民感動不已,來了就想住,走了還想來。

6.加強培養,集聚人才。鄉村旅遊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其中的關鍵,要處理好藉助“外腦”與培養自身人才的關係。鄉村旅遊在發展之初,特別是在進行鄉村旅遊規劃的時候,非常需要旅遊專業人才的“外腦”,以引導鄉村旅遊走上正軌。對於日常的經營管理人才,有條件的可以自己培養,也可以從外面引進。但是一般的服務人員和導遊人員最好立足自己培養,這樣有助於增強服務的特色,同時還能爲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不斷提升農民辦旅遊的能力。一是對農民從業人員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二是對農民進行旅遊相關基礎知識的培訓;三是對農民進行服務技能培訓;四是對農民開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訓。

7.保護第一,永續發展。目前鄉村旅遊處於上升勢頭,受利益驅動的影響,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例如一些早期開發的村莊,由於開發水平低,缺乏經驗和有效的管理,隨着遊客的涌入迅速人工化和過度商業化,甚至流於庸俗化。失去了鄉村的真實與質樸,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從而迅速走向衰敗,旅遊這棵“搖錢樹”爲村民帶來的好景不長,反而給村莊帶來了難以彌補的破壞。所以鄉村旅遊開發必須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在土地利用上,儘可能不改變現狀,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多重立體利用。因爲任何一種資源的開發都會對原資源造成變化或者是破壞。“變”是必然的,“不變”是相對的,關鍵是要努力探索在發展中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的路子。

8.廣開渠道,加大投入。目前鎮鄉村旅遊景點建設小打小鬧,開發缺乏大手筆,以至於豐富的資源優勢還不能完全轉化爲產業優勢。要使鄉村旅遊資源的優勢得到完全的釋放,必須要探索建立旅遊開發的新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投資體制網絡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對鄉村旅遊的投入。一是加強政府的導向性投入。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財政資金作爲鄉村旅遊開發建設的專項資金。二是進一步開放市場,加大利用內外資力度。積極吸引外商和國內大集團、大企業、上市公司投資開發經營鄉村旅遊景點,開辦鄉村旅遊服務項目,推動鄉村旅遊開發上規模、上檔次。三是充分調動和鼓勵當地社會力量興辦鄉村旅遊。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鼓勵和吸引當地民間資本投資開發鄉村旅遊項目,鼓勵、准許當地農民以土地、房屋、資金或勞務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對鄉村旅遊的投入。

【第6篇】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縣農業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州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結構調整爲主線,以扶貧開發爲重點,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實現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xx,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農業生產現狀及特點

(一)地理位置、氣候、人口耕地狀況。xx族自治縣位於xx中部,xx州東北部,以xx族發祥地和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通道而聞名,濾布是全國唯一的xx族爲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境內山巒起伏,形如駝峯龜背。最高海拔2664米,最低海拔1735米,年均降雨量350毫米,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全縣現轄xx個鄉鎮,xx個行政村,1893個合作社,總面積xx平方公里,其中山旱地xx萬畝,佔86.96%,川塬地xx萬畝,佔13.04%,全縣農村戶口xx萬戶,農村人口xx人。

(二)農業生產情況。主要種植農作物是小麥、馬鈴薯、玉米、穀子、蠶豆、豌豆等。經濟作物是油菜、胡麻、當歸等。

全年共完成春播xx萬畝。其中糧食作物xx萬畝(夏糧5.3萬畝,其中小麥5萬畝;夏雜0.3萬畝;秋糧29.7萬畝,其中玉米6萬畝;洋芋23.5萬畝,秋雜0.2萬畝);經濟作物1萬畝(油菜0.3萬畝,藥材0.5萬畝,其他0.2萬畝);其他作物0.5萬畝。糧食作物夏秋糧播比例達到1:5.6,其中洋芋23.5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4.4%,成爲我縣山區最主要的支柱產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基礎較爲薄弱,全縣山旱地多,土壤肥力差,有效灌溉面積少,抗禦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低。全縣梯田面積xx萬畝,川水地xx萬畝,5°以上坡地10.32萬畝,其中5--15°坡地4.25萬畝,15°以上6.07萬畝。

2、農村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辦公設備不齊全,市場經濟信息不靈,鄉農技站既無辦公場地,又無試驗示範經費。嚴重製約和影響着對農民及時諮詢服務和各項新的技術措施落到千家萬戶。

3、農業投入不夠,試驗示範經費不足,直接影響着農作物新品種的更新換代和新的增產措施在大田中示範推廣。

4、縣馬鈴薯良種繁育中心規模小,投資少。繁殖原種、一級種的速度慢,不能確保爲全縣大面積推廣脫毒馬鈴薯良種。截至目前全縣已推廣脫毒馬鈴薯面積xx萬畝左右,達到xx萬畝洋芋面積,應加大投資,加快繁育進程。

三、採取的主要措施及建議

1、要提高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壓濾機濾布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是國計民生的大事,各級政府必須從思想上加深對“無糧不穩”、“無糧則亂”的認識,真正把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工作放在的重要位置來抓。在全縣範圍內營造重視農業,支持農業生產,特別是解決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的良好氛圍。真正爲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一是要科學規劃,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增強抗禦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加大對土地資源的投入,增施肥料,提高土地肥力;三是發展水利、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加強對現有水利設施維修與管理,真正發揮水資源在農業生產中的命脈作用。

2、要有計劃、有步驟,逐步建立健全農村服務體系建設,在加強對現有技術人員的培訓的同時,千方百計想法解決農業專業人員缺乏的現狀。充實和加強基層鄉站技術人員隊伍,逐步完善鄉站辦公場所。今年計劃在唐汪鎮建立一個鄉農技站的同時,及時向上級業務部門申報鄉站建設項目,爭取省州的支持。

3、要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引導農民走科技興農的道路,要把農業科學試驗、品種引進示範推廣、病蟲害調查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增強農業後勁,儘快使先進技術、優質品種在xx的土地上生存開花。

4、加大對支柱產業馬鈴薯良繁的資金投入,儘早實現洋芋脫毒化。一是加強對組培室擴大和管理,提高脫毒苗的生產效率,爲繁育原原種提供優質脫毒苗;二是擴大原種和一級種薯繁育速度,增加面積,擴大範圍,加強管理,提高制種產量,爲儘快實現洋芋脫毒化對良種的需要量;三是從外地調運優質馬鈴薯種籽是實現良種化的重要途徑;四是引進新的增產潛力大的馬鈴薯品種,進行示範觀察,選擇出適應我縣種植的品種,推廣應用到大田生產中,爲品種的更新換代打好基礎。

5、要加強旱作農業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的組織領導和資金配套工作。力爭做到組織到位、技術到位、落實到位,全面完成省上下達的50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示範推廣任務,安排好各項試驗、示範內容落實工作。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全面完成任務。

【第7篇】道路運輸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道路運輸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_____縣位於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東經98。41`—99。02`,北緯26。28`—27。32`地處怒江州中部,東與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交界,南與怒江州府六庫所在地瀘水縣相連,西與緬甸接壤,北與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相鄰,怒江從北向南貫穿全縣,境內地勢以山區和峽谷爲主。_____縣人口約10萬,其中農業人口9萬人,是典型的農業縣,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等原因,經濟發展非常緩慢,人民生活十分貧困,地方財政收入於20xx年才突破1000萬元,現地方自己率僅爲6%,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50%以上,按國家標準,已經散失生存條件,是一個集邊疆、山區、民族“三位一體”的全國26個特困縣之一。縣域內現有省道107公里(四級),鄉村道路391.2公里,受全縣地理環境和經濟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_____縣的道路運輸業具有顯著的地方性特徵,發展很滯後。

一、基本概況:

(一)、道路運輸業發展概況

道路運輸業是_____縣經濟基礎產業之一,在縣內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着先行官作用。特別是自國家通達工程實施以來,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道路運輸系統上級管理部門和運輸企業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開拓創新、艱苦奮鬥,使_____縣的道路運輸業逐步發展壯大,全行業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道路運輸業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基礎作用日益突出,將爲_____縣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爲_____的交通事業的騰飛奠定了重要的基礎。_____縣現有客運經營業戶3戶,客運站點兩處具體從人員數見附表

1、附表,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8篇】紡織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一、全市紡織工業發展現狀及運行特點

紡織工業是的傳統產業,也是的4大支柱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紡織業(含服裝工業、下同)已成爲擁有最初的化纖原料織造到最終的後整理和服裝加工等門類齊全的產業羣體,其內容已涵蓋化纖、織造、針織、脫漂、服裝五個重要的紡織領域。

截至年,全市擁有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29家,佔全市規模工業總數的18.1%,單位個數居市縣市區之首,主導產品有棉紗、藥紗坯布、醫用紗布片、服裝、滌綸短纖維、防護口罩等若干個品種,全市紡織行業已涉及紡紗(6家)、醫用紗布(5家)、棉布(12家)、化纖(2家)、服裝(3家)等6大門類,現有紡紗能力30萬錠(其中:朝陽紡織5萬錠、凱達紡織5萬錠,中冠紡織11萬錠),資產總額91408萬元,從業人員7099人,佔市屬規模工業從業人員數的30%。年底,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6697萬元,其中:奧美、朝陽公司分別突破億元大關;實現利稅總額13000萬元,入庫稅收3000萬元以上。主導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年產混支紗3萬噸,藥紗坯布2.75億米,醫用紗布片7033萬包,各類服裝500萬件,滌綸短纖維3500噸,防護口罩6000萬片。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技改上檔升級,紡織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織造行業擁有各類織機1500臺,其中:噴氣織機80臺,劍桿織機110臺;擁有各類細紗機480臺套(按420錠1臺車計算),位居國內領先水平。擁有中高檔縫紉機700臺套。

(一)產業鏈條比較完整。紡織業已成爲擁有從最初化纖原料織造到最終的後整理和服裝加工門類齊全的產業羣體。依託豐富的棉花資源進行紡紗→織造→脫漂→製造。朝陽紡織、中冠紡織、森達紡織、金格紡織等4家主要棉紡織企業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萬噸,紡紗後鏈接到下游衛材行業,衛材行業全年耗用棉紗1.4萬噸,以此生產製造醫用藥紗布、帆布,然後鏈接到服裝企業生產服裝。

(二)塊狀特色比較鮮明。城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醫用衛生材料爲主導,江南產棉大鎮百里洲鎮以棉紡織業爲主,仙女經貿區以服裝製造業爲主,尤其是開發區工業園特色鮮明,已形成織造、摺疊、脫漂一條龍生產體系。

(三)紡織行業外向度較高。近幾年,我市堅持“工業立市、開放活市”發展戰略,積極吸引外資,努力擴大出口,外向型經濟尤其是紡織產業對全市拉動作用不斷增強,年全市紡織服裝類產品出口2849萬美元,紡織服裝業成爲我市四大出口創匯支柱產業之一。

從我市紡織工業發展現狀看,影響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偏小,缺乏帶動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二是技術裝備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產品檔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創新和市場應變能力不強。

二、準確把握紡織工業發展趨勢,合理定位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

隨着社會進步和紡織後配額時代的來臨,紡織工業的發展受消費需求變化、國際競爭和科技進步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總體來看,目前國際國內紡織業總的發展趨勢表現爲四點:項目注重高起點,產品注重高品質,技術注重快創新,產業注重大集羣。我市紡織工業的發展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找準自己的定位,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和重點。

(一)我市紡織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未來五年,我市紡織工業要以市場爲導向,以科技進步爲動力,以培養優勢企業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爲目的,堅持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集約經營,突出發展“專、精、特、新”產品及本地優勢產業,努力爭創名牌,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市紡織工業。

(二)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紡織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0億元以上,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以上,實現利稅5億元以上,出口8000萬美元以上。紡織企業主要生產設備和工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高新技術產品產量佔總產量的40%以上,新創省級知名品牌5個以上。年銷售收入過10000萬元的紡織企業發展到15-20家。紡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總產值/全部職工平均人數)達到25萬元以上。

(三)我市紡織行業的發展重點

1、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

紡織工業要追蹤國際新技術的發展,繼續淘汰落後設備和工藝,圍繞品種、質量、效益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棉紡織:加快更新改造落後的紡錠生產能力,淘汰有梭織機,提高清鋼聯機組、精梳機、自動絡筒機、電子清紗器、無梭織機等新型技術裝備的比重,使60%左右的紡紗設備在室國際20世紀90年代先進水平,精梳紗比重達到30%以上,無結頭紗、細支紗的比重達到50%以上。

化纖及化纖原料:根據市場需求,通過對現有優勢企業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術創新機制,擴大生產規模,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採用最先進的技術改造現有裝置,調整產品結構,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針對市場需求,適時擴大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搞好上下游產業鏈的結合,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積極開發產業用紡織品,使之成爲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發展醫療衛生保健材料、環保材料、防護材料、包裝材料、汽車內飾材料等。

印染後整理:印染後整理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最終產品的色彩、手感、風格,要繼續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在引進必要的工藝技術軟件的同時,積極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技術。同時,要切實解決印染的環保問題,要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劑,制訂較爲合理的印染工藝,重點提高化學類(如重金屬殘留、含氯酚、氣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紡織品生態檢測項目的合格率。

服裝:優化服裝加工能力,搞好服裝研究設計、流行趨勢與生產加工的結合,搞好生產與營銷的結合,積極推行品牌戰略,提高原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中的份額,注重開發品牌服裝、童裝、中老年服裝和特種服裝,研製開發生態、保健服裝,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的服裝,使服裝生產適應國內市場多層次消費需求和擴大出口。

2、推進組織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模式,形成整合優勢

繼續支持優勢企業、出口骨幹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按經濟規模組織生產,提高生產集中度,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加強產品開發與設計、市場營銷與服務兩個重要環節的建設,提高企業快速反應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跨國投資辦廠和推行國際化營銷。

通過聯合、兼併等資產重組方式,支持化纖企業,建成跨地區、跨行業的集團,向下遊整合發展,引導化纖面料開發較好、並有一定市場的佔有率的紡織企業向上遊整合發展,提高生產集中水平、技術先進和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化纖及化纖原料基地。鼓勵優勢企業在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環節上集中精力發展,而對那些不專長,不便於集中管理的環節進行外包,形成一個優秀企業與多個外圍企業甚至個體生產這個共生體,共同打造我市紡織行業的核心競爭優勢。通過調整,形成2~3家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業主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中小紡織企業的發展重點是通過調整與重組,向開發型、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與大企業的配套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3、培育核心競爭力

面對“後配額時代”,紡織行業要想求得長遠穩定的發展,必然轉變一味追求擴大產能的發展方式,積極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提高產品質量,二是增強創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提高產品質量:要從更新設備、應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加強管理、提高技術工種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勞動熟練程度、注重產品的綠色環保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紡織品的質量,創優質品牌,以較高的產品品質在市場上站住腳跟,謀求發展。

增強創新能力:一是要加強產學研結合,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企業自己的技術研發中心;二是中小紡織企業要藉助大企業的設計研發能力,加強與大企業的聯合與配套協作;三是要注重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的設計能力,逐步發展企業自主知識產權。

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市場瞬息萬變,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是紡織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市場信息中心,廣泛收集國際國內政策、行業發展、市場變化、原材料生產與價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據市場變化,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更好地抓住發展機遇,迴避風險。

4、推進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是推動工業化的重要手段。傳統產業在加快改造、升級過程中,必須加快推進信息化,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要用信息技術帶動紡織工業調整、發展和產業升級,把信息技術滲透到紡織生產全過程。行業信息化基礎建設要從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改造紡織企業傳統生產、經營和基礎管理模式入手,推廣應用生產集散控制系統(dcs)、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系統(cad/cam)、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以及市場快速反應系統(qr)等。建立企業內部信息網絡,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市場反應能力,提高整體競爭能力,爲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跳躍式發展創造條件。

5、加快項目建設

根據國際國內紡織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內在生存、發展要求,我市紡織企業在今後3-5年要重點加快醫用衛材和印染項目建設,拉長延伸紡織產業鏈,填補“印染鏈”的空白,增強企業發展後勁。

三、加快紡織行業發展的幾點政策思考

(一)加快紡織工業園區建設

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業主開發”的原則,通過高標準規劃、培植地方紡織產業集羣,進行上下游資源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開發區紡織工業園,使我市紡織產業適當集中連片,發揮聚集效應;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謀劃、建設一批重大發展項目。要把發展紡織產業集羣作爲發展我市紡織工業的重要平臺,在發展環境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優化服務環境

一是抓重點行業、重點產品和重點企業,進一步整治發展環境,爲紡織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競爭環境,爲其發展提供更廣泛的服務。二是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支持重點企業上市或“借殼”上市。三是着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引進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擴大利用國內外資金,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形成投資多元化格局。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綜合運用計劃、財政、金融等手段,對棉紡生產能力繼續實行總量控制,防止重複建設。

(三)推進配套服務體系建設

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建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通過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中小企業法律服務體系、中小企業信息網、中小企業培訓體系、中小企業創業輔導體系等五大體系對紡織行業進行扶持和引導,促進紡織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第9篇】開發區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形勢分析調研報告

一、__開發區產業發展現狀

__開發區是我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自成立以來,始終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構築外向型經濟新格局的總體要求,堅持“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招商思想,找準主導產業定位,突出產業招商,在十幾年間迅速發展壯大。

目前,__開發區已經形成以電子信息產業爲龍頭,汽車配套、生物醫藥爲主體的產業羣體。截至“十五”期末,__開發區已經引進電子信息類企業達__家,此類企業投資累計達到__億美元,佔到開發區引資總額的72,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條,代表企業有_/:請記住我站域名/_、__等,形成了芯片製造封裝、電子元器件、手機配套、消費類電子產品等四大行業,成爲__市投資規模最大、資金密度和技術含量最高、產業鏈最完備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汽車配套產業投資累計達到__億美元,代表企業有__、__等,是目前__市最主要的汽車配套產業基地之一;生物醫藥產業投資達到__億美元,代表企業有__、__等,成爲我區新興的支柱產業。

二、__開發區發展面臨的形勢

未來幾年,對__開發區發展來說,既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又存在着嚴峻的挑戰。

從國內外大環境看,國際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爲開發區更快更好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環境。在國際資本轉移上,以信息產業爲代表、以跨國公司爲主導的新一輪產業轉移浪潮正在蓬勃興起,微電子產業和汽車製造業成爲轉移的主流,並呈現出製造、研發和服務一體化轉移的態勢。中國加入wto後,經濟穩定增長趨勢將更加鞏固,正在逐步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和發展潮流中,開發區作爲《中國入世議定書》中規定的特殊經濟區,在我國的整體開放格局中將繼續存在併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開發區的發展也面臨着一些新的制約因素和問題,主要是產業鏈條還不盡完善,尤其主導產業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投資環境還待進一步改善,尤其是軟環境方面,在服務意識、社會治安等方面還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國家對土地、信貸等採取宏觀調控導致土地資源短缺和資金到位減緩,開發區二、三產業發展還不平衡,這些問題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對我區產業招商和發展會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三、__開發區產業發展建議

未來幾年,面對國際國內招商引資新形勢,__開發區應緊緊抓住歷史性發展機遇,加快推進__開發區的發展,要在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打造國際一流工業園區的同時,充分發揮軟硬件投資環境俱佳和主導產業集聚等優勢,繼續實施產業招商、載體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措施,凸現__開發區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

1、加強主導產業宣傳力度,突出產業招商

緊扣產業發展的主線,積極對接國際資本向中國轉移的新動向,緊緊把握世界經濟新一輪結構調整和世界五百強等外資企業在我國尋求第二市場的機遇,在新一輪招商引資競爭中搶佔先機。進一步圍繞電子信息、汽車配套、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以產業爲紐帶,以配套促集聚,做好產業鏈的延伸和重點產業技術水平升級,形成電子爲主體、汽車配套、生物醫藥等爲代表的高科技產業鏈的重要產業基地。鎖定具體的招商區域,集中力量強化對美國、韓國、臺灣電子信息產業,日本的汽車配套、生物醫藥業加大力度招商引資,努力打造比較完備的產業集羣。

2、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環境是形象,是財富。完善的投資環境是吸引外資企業投資的基礎條件。__開發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逐步打造中央商務區(cbd),大力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提升開發區的檔次和水平;加強配套商務服務區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工業園區物業管理,同時加強工業園區的治安管理,有效防止盜竊等案件的發生。

各政府部門應提高行政綜合服務功能,延伸服務內容,誠信服務外商,經常深入企業,積極主動爲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提高政府效能,提高服務水平。對主導產業大項目、成立項目服務小組,開展全程式服務,真正做到公開、公正、便民、高效;加強涉外人員的法律、法規教育和相關業務培訓,提高服務質量;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執法監督機制,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健康發展。

3、發揮“以商引商、以情招商”的示範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已開業的和已落戶的老企業對選址準備投資的企業本身就是一種示範。要把積聚的產業、企業看作招商工作的優秀資源,一方面大力宣傳我區業已形成的產業優勢和已投資企業的經營業績,以此示範,消除外商的戒備心理,增強信任度;另一方面通過對入區企業的優質服務,讓企業以現身說法的形式驗證本企業的成功典範,說服新客商。採取“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的示範方式招商,是發揮產業鏈作用,提高招商成效的一大捷徑。

【第10篇】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調研報告範文

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作爲世界上農業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我國脆弱的農業,亟須農業保險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證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從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了一些農業保險業務。1982年到1992年農業保險業務呈上升趨勢,到1992年當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8。62億元。但保費快速上升的同時是居高不下的賠付率,1991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爲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減弱以後,過高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不得不調整農險結構,對一些風險大、虧損多的農險業務進行戰略性收縮,而其他保險公司則是退出農業保險的經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香港上市後,由於經濟效益的原因,不再經營大部分的農險業務。

自以來,專業農險公司開始浮出水面,9個省區市的農業保險試點也已經全面鋪開。,保監會頒佈了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意見,提出農業保險發展的五種模式:一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二是在經營農業險基礎較好的上海、黑龍江等地區,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三是設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四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兜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五是繼續引進像法國安盟保險等具有農業保險經營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

二、我國農業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仍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現行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不適應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業保險的發展面臨資源短缺、技術薄弱、人才匱乏等問題。另外,傳統風險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必然形成對農業保險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明顯不足。主要原因在於: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窄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產生較低的預期收益,因而不願意付出保險成本;我國的農業保險主要以商業形式經營,國家支持和補貼較少,相對農民收入而言,保險費率較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

【第11篇】中小企業發展現狀的調研報告範文

黃石市是一個以工業爲主導的城市,工業經濟佔黃石的半壁江山。近幾年來,黃石工業發展態勢良好,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隨着金融危機的加劇,黃石工業經濟正面臨新的考驗和挑戰,特別是中小工業企業所受到的衝擊非常明顯,黃石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98.4%,加上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的經濟總量佔全市工業的51.2%。認真分析當前的工業經濟形勢,採取積極措施應對挑戰,是確保今年工業經濟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的當務之急。

一、黃石中小企業基本概況及在經濟發展中所處的地位

據最新普查數據顯示,截止20__年末,全市工業企業法人單位有3772家。按大中小型工業規模分類,達到大型工業企業標準的爲湖北新冶鋼、大冶有色總公司、東貝集團、湖北美爾雅集團、勁牌酒業公司、華新水泥集團公司、黃石供電公司和大冶陳貴礦業集團公司共8家,黃石擁有中小工業企業達3764家。涵蓋了冶金、建材、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紡織服裝、電子信息、能源等7大產業,是黃石市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工業規模分類,20__年末,進入規模以上的中小工業達482家,20__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12.39億元,佔全市規模工業的47.6%,其中: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80家,稅收過千萬元的企業有26家。20__年規模以下企業328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62.5億元。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黃石市工業經濟從20__年四季度起,呈現下行走勢,但全市中小企業運行的基本面較好。主要表現在:

1、中小企業生產和銷售增勢平穩。雖然20__年四季度全市規模以上中小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同期只增長6.3%,銷售收入只增長3.4%。但20__年全市規模以上中小企業仍完成工業增加值123億元,同比增長16%,實現銷售收入400.46億元,同比增長27.9%,上交稅收15.14億元,同比增長8.92%。

主要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原煤產量140萬噸,增長6%;鐵礦石(原礦)產量286萬噸,增長6%;服裝1080萬套,增長31%;水泥1268萬噸,增長14%;鋼、成品鋼材、磁卡與上年基本持平。

中小民營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09.08億元,增長33.09%,比全市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平均水平高4.5個百分點,絕對值佔全市規模中小企業的74.95%。以萬達金卡、振華化工、鴻峻鋁業、新成鋼鐵等一大批民營企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2、企業綜合治理能力逐步增強。黃石市中小企業經過近幾年來的改制,企業整體素質逐步提升,綜合能力逐漸增強。主要表現在:一是法人治理結構更加合理。湖北鍛壓機牀等一批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範公司管理,企業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二是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逐年提高。黃石建材節能設備總廠等企業的產品不但在國內俏銷,而且遠銷歐美、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三是企業產品逐步趨向多元化、系列化,抗風險能力大爲增強。黃石市中小企業的產品由傳統的鋼材、水泥、機械、服裝等有限領域,逐步拓展到新型材料、化學管材管件、精密模具、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800多個品種、近20__多個系列,產品結構優化,組合互補效應已經形成,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已經實現質的跨躍;四是企業信譽普遍較好,盈利能力大爲改觀。據調查儘管當前市場形勢比較嚴峻,黃石市仍有70%以上的中小企業能夠盈利。

3、企業成長步伐明顯加快。20__年初,黃石市共有規模以上中小企業407家。到20__年底,新增規模中小工業企業100家,其中引進項目投產新增40家,“小進規”新增60家。據第二次全市經濟普查清查最終結果顯示,全市法人工業企業達到3772家,其中具備了規模以上工業標準的達604家,比目前在統的規模以上單位還多89家,這爲20__年工業企業“小進規”提供了保障。預計20__年全市新增的規上工業將增加銷售收入50多億元、工業增加值15億元,將拉動全市工業增長5個左右的百分點。

4、產業集羣快速擴張。目前已形成了塗鍍板材、生物醫藥、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鋼鐵深加工、銅及鋁製品深加工和裝備製造業等八大中小企業產業集羣,聚集了500多家中小企業。20__年,塗鍍板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非金屬礦加工等五大成長型產業集羣完成增加值55.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2%和30.1%。

二、金融危機形勢下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

儘管20__年黃石市中小企業總體上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但從第三季度開始,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逐步顯現,使黃石市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不斷增加。突出表現在:

1、企業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受金融危機影響,20__年黃石工業經濟效益大幅下降,利潤總額、利稅總額分別比上年下降7.8%和1.0%。20__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126家,全部是中小企業,佔全部中小企業的比重爲26.1%,主要集中在電解鋁、鋼鐵、有色、紡織服裝、電力等傳統行業和主導行業。特別是電力生產等行業出現了全行業虧損,帶動全市虧損企業急劇增加,虧損額快速增長,黃石市中小企業全年虧損總額爲5.44億元,比20__年增加3.37億元,增加虧損1.63倍。從虧損額看,排在全市前三名的分別是:電力、儀器儀表製造和通訊設備製造。導致企業效益下滑、虧損面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工業企業生產的三大要素成本呈剛性上升,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成本、人員工資、交通運輸等費用支出不斷攀升,生產要素成本上漲的速度遠遠超過企業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節能降耗等手段降低的成本消耗。

一是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升幅度大。從調查瞭解的情況來看,自20__年以來,基礎性原材料

及能源價格不斷上漲,20__年1-9月份,黃石市企業的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基本上處於直線上升態勢,20__年12月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指數爲111.82,到20__年9月達到123.09。儘管20__年4季度價格指數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運行。

二是工業品出廠價與購進價“倒掛”加劇。20__年,原材料購進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均持續上揚,但出廠價格指數漲幅明顯落後於購進價格指數,價格倒掛使企業盈利空間被不斷壓縮。20__年1-12月份,黃石工業企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漲幅比工業品出廠價格高7.59個百分點。分月看:除1月份兩者基本持平外,2-12月份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漲幅均高於出廠價格1-13個百分點。明顯呈逐步擴大的趨勢,由於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與出廠價格的“倒掛”加劇,直接使部分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

三是企業用工成本不斷攀升。近年來黃石企業勞動用工一直處於相對緊缺狀態,尤其是一線操作工缺口較大,招工困難,主要是工資待遇過低。20__年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黃石中小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揚,據初步統計,20__年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勞動力報酬增長18.1%。目前黃石中小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和社保覆蓋率還不是很高,若按法律要求全覆蓋,企業用工成本將大幅增加。企業還反映員工管理難度增加,許多工人不願籤合同,不願意交養老保險。

2、企業資金供應非常緊張。這次危機由大中型企業正在向中小企業擴散。企業資金面緊張,流動資金缺口增大,70%以上的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同時,由於現行貸款利率偏高,使中小企業財務成本平均提高兩成。據測算,危機造成20__年黃石市中小企業利潤同比減少近一成。同時,貨款回收困難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20__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應收賬款高達35.5億元,佔企業流動資金的14.6%。近年來,黃石市中小企業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但由於融資瓶頸難以突破,致使中小企業的規模效應遲遲不能顯現。據調查,黃石中小企業中,“有產品、有市場、有效益”的“三有”企業佔60%以上,其中80%以上的企業反映資金不足。全市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缺口超過10億元。

20__年黃石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僅爲91.84,處於不景氣區間。企業流動資金景氣指數爲62.81,處在近5年來的最低點;企業融資景氣指數爲74.53,處於極不景氣區間。企業生產經營資金趨緊主要是金融緊縮措施的累積效應影響。一是小企業現金流緊張。由於資金緊張局面持續,銀行中小企業年融資綜合費率達12%以上,部分企業短期民間“過橋借貸”月利率高達4-6分。二是成長型中小企業很難獲得中長期貸款。銀行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團、大企業。三是貸款審批時間長,企業融資很難迅速及時到位。成功申請一筆貸款往往需要三個多月的時間。四是貸款成本增大,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較大壓力。目前,銀行貸款實行浮動利率,近幾年銀行普遍實行的是利率上浮30%。融資困難已經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20__年,全市規模以上中小企業營業費用爲22.9億元,比上年增加78.77%。而企業利潤總額只有14.61億元,比上年減少3.55億元,減少19.55%。

三、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的建議

黃石中小企業出現的這些困難,是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陣痛”,也是轉型升級所帶來的“倒逼”壓力。因此必須化被動爲主動,把此輪危機作爲推動轉型發展的機遇,練好內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轉變。針對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1、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增強企業發展信心。儘管政府加大財政支持不能解決中小企業的所有問題,但可以體現政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決心,有利於增強中小企業發展信心。政府應依法運用財政扶持手段,確保財政對中小企業投入逐年增加。同時要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充分運用稅收優惠、緩徵等方式對中小企業進行間接扶持。要出臺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相關政策。加快中小企業間的資源合理配置,減少重複投資和資源浪費。政府主管部門要爲企業提供信息、科技、市場、資金、法律等配套服務,讓生產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儘快做大做強。

2、推進融資方式創新,緩解企業資金困難。金融部門要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建立新的信譽評價標準和風險評估標準,降低企業資本金、資產總額、銷售收入等“規模”項目對企業評級的影響,爲有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獲得貸款創造條件。在貸款管理方式上,完善信貸資金的授權授信制度,適當下放貸款審查、發放權力,加快構建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同時引導商業擔保機構適當降低對中小企業貸款擔保費用,簡化操作程序。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的融資合作,加強銀企溝通。推動金融機構與擔保機構建立互利合作、風險分擔機制。

3、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企業應變能力。金融危機必然會促進各行各業的優勝劣汰,危機給企業和行業創造了產品與技術更新換代的機會,提高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必將促使新的產品和企業的誕生。企業主管部門要積極引導企業探尋發展出路。一是加強資金管理,健全財務制度,樹立守信用、重履約的良好形象和信譽。二是及時調整戰略決策。勞動密集型企業應進行結構調整或轉型,要改善營銷模式,利用電子商務開展產品銷售與市場開拓,開源節流,提高效率。合理調配內部各種資源,節能降耗。三是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加強對現有員工素質和技能培訓,努力創建企業文化和營造工作氛圍,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留住人才。

4、增強爲企業服務意識,改善企業發展環境。目前黃石市企業服務體系發展還不是很完善,由此帶來的融資難、信息不暢、人才匱乏等困難,嚴重製約了黃石市中小企業的發展。一是成立中小企業投資創業發展服務中心,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對那些有技術懂管理,有產品研發項目或專利技術,有強烈的創業意識的人,給

予風險投資支持。二是加快中介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和高校間的合作、交流與創新。組織各行業協會成立中小企業互保基金會,共同應對資金缺口問題。

5、發展產業集羣,形成聚合效應。應該看到,黃石市民營經濟外向度較低,相對發達地區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較小,支撐廣大中小企業發展的基礎還比較穩固,這爲黃石市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實施“彎道超越”戰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們要在危機中尋找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源動力”,政府部門要建立部門幫扶中小企業責任制,重點扶持發展紡織服裝、電子信息、非金屬礦加工、鋼鐵深加工及裝備製造業等五大中小企業產業集羣,同時,進一步明確產業集羣重點發展方向,切實做好產業發展規劃。一是實施行業管理。由協會牽頭按行業組建企業聯合體,加強產業集羣配套產品的協作性,實現信息、原材料、技術、資金、市場、人才、社會服務等資源的共享。建立起產業集羣內部的資金鍊,把集羣內部閒散的資金集中起來合理使用。二是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產品知名度。在五大產業集羣內部加快培育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爲骨幹,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加科技投入,創造區域品牌,擴大品牌效應,拓展更廣闊的市場,提高企業和產品抗風險的能力。

【第12篇】物流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物流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近年來,_____區把物流業作爲“四大支柱產業”(化工、造紙、釀酒、物流)來發展,取得了不凡的業績,爲進一步加快發展_____現代物流業,對於“1234”發展戰略的實施,增加財政稅收,增加爲工業服務的功能。爲此,該如何圍繞瀘州市“四個四”發展戰略,加快發展_____現代物流業,使物流業成爲_____經濟增長的一股強勁活力和亮點,筆者就此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_____區物流業發展現狀

目前,_____區有屬地物流企業97家,其中,企業物流企業1家,區級物流企業73家,鎮級物流企業23家,佔地面積267畝,倉儲面積11.14萬平方米,從業人員2050人,車輛1009輛,船9艘,總噸位1.54萬噸,自開票納稅企業11家,代開票納稅企業26家。20xx年實現貨物運輸量20xx萬噸,入庫稅金5800萬元,同比增加1900萬

二、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必要性

1、現代物流發展背景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企業生產資料的獲取與產品營銷範圍日趨擴大,社會生產、物資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並將繼續發生深刻的變革。與此相適應,被普遍認爲企業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外的“第三利潤源”的現代物流業正在世界範圍內廣泛興起。

2、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必須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

歷史和現實經驗證明,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是欠發達地區實現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前,外資西進、東資西移的趨勢明顯。我區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弱,主動地、大規模地承接產業轉移,是全方位開放合作的最重要突破口。而順利承接產業轉移,必然要求健全完善的物流設施和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務,以低成本專業化的流通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

3、打造川滇黔渝結合部商貿中心,必須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

區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徵,就是具有強大的集聚能力和輻射效應。按照市委“四個四”發展戰略,要打造川滇黔渝結合部商貿中心,就必須在提升物流、商流、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等多種要素的聚集能力方面狠下功夫。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無疑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途徑。

4、有效發揮和利用產業優勢,必須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

實施工業強區戰略,要有效發揮和利用我區工業產業優勢。我區有酒類、造紙、化工、建材等相對優勢的產業,但多年來這些產業優勢還沒有完全轉化爲經濟優勢。原因之一就是現代物流業滯後的制約,物不能盡其利,貨不能暢其流,影響了各種優勢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工業產品成本偏高,配套能力弱,產業鏈的形成困難等。因此,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強生產配套能力建設,延長產業鏈,才能鞏固和優化現有優勢,使諸多優勢所蘊含的生產力發揮出來,才能把諸多優勢產業轉化爲經濟優勢、轉化爲現實生產力。

三、_____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優勢

1、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20xx年,區委、區政府提出全區“1234”發展戰路,把物流作爲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併成立了物流業領導組,放開了物流業市場準入條件,制定了物流業實施意見,給予了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扶持,創造了物流業發展的軟環境,使我區物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物流稅源佔到整個稅源的25%。

2、優越的區位、交通優勢。區位和交通是一個區域物流中心所必備的基礎。_____地處川南要衝,扼川、滇、黔、渝四省交通之咽喉,距瀘州市中心12公里、距瀘州藍田飛機場8公里、距瀘州集裝箱港20公里。現形成了公路、鐵路、長江航道聯運的立體化交通運輸網絡。

公路運輸快速便捷。321國道縱貫全境,是四川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有隆納高速公路,即將開工建設_____至重慶的川渝高速公路、_____至貴州的川黔高速公路在_____形成東西、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十字交*。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區縣交通規劃中唯一擁有兩條高速公路地區。

鐵路運輸潛力無限。正在建設中的隆黃鐵路,北接成渝鐵路隆昌站,南接貴昆鐵路黃桶站,經_____區橫穿四川敘永、古藺,貴州織金、納雍、大方、黔西、畢節、安順等煤炭資源富集區,所經地區煤炭探明可開採儲量高達470億噸。

水路運輸通江達海。我區擁有長江航道20.85公里,沿江建成港口10個,已規劃的港口作業區6個,現有碼頭泊位30個,其中千噸級以上泊位16個,年吞吐量達700萬噸。已建成的瀘天化化工貨運港、安達碼頭和正在建設的石龍巖碼頭、永利碼頭、川渝碼頭等共同構成了我區豐富的岸線資源。常年通航能力1000噸、豐水期達8000噸以上,晝夜通航,可直達上海。在當今全球油價飆升的情況下,水路運輸的性價比優勢凸現。

3、與日俱增的物流量。物流業發展與相關產業發展休慼相關。伴隨着我區化工、造紙、釀酒、建材業的發展壯大,物流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_____是西部化工 城的核心園區,有瀘天化、火炬化工、天一科技等一批大型化工企業,化工產品進出量巨大。20xx年,瀘天化化工產品年進出量達300萬噸,以_____爲中心區的化工產品的年交易量達1500萬噸。隨着瀘天化煤制氣等化工業項目落戶_____,_____將成爲西南重要的化工物資集散地。至20xx年,_____的化工產品交易量將突破20xx萬噸。_____造紙業通過引進河南銀鴿紙業進行技改擴能,到2022年,將生產紙25萬噸,需用竹片100萬噸,煤炭60萬噸,化工原料8萬噸。全區造紙業年進出貨量可達300萬噸。釀酒產業發展形勢良好,產業配套齊全。目前,全區有生產、銷售、包材、酒類物流等涉酒企業46家,至20xx年釀酒業約需糧食15萬噸,6.5萬噸酒精,可生產白酒8萬千升,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建材需求日趨旺盛,20xx年全區建材貨運量將達100萬噸左右。

同時,由於_____得天獨厚的交通節點優勢,已成爲煤炭資源的重要集散地。20xx年通過_____境內中轉的煤炭達195萬噸,約佔全市比重的40%。隨着古敘煤田的開發,滇煤、黔煤向長江中下游火電廠的輸送,煤炭流量將呈激增態勢,預計到2022年,通過_____集散的煤炭將達1000萬噸。

4、大型物流企業的引領。經過不斷的發展與提升,一批具有現代物流雛形的企業正茁壯成長,它們對整個行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如我區引進的四川宏圖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第三方物流業務,集整體物流方案優化設計、公路運輸、火車發運、倉儲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化管理於一體的現代物流企業。其先進的經營模式,可以爲我區其他商貿物流企業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借鑑作用。

四、構建物流業快速發展幾點建議

1、加快建設完善市場發展基礎。打造以云溪大橋和永寧大橋爲核心的1個商貿圈。加快發展護國、大渡和白節3個區域性商貿中心。加快建設和培育打古、龍車、合面等邊貿市場。加快培育和建設依託瀘天化港口、石龍巖港口爲核心的化工產品交易市場。依託一區兩帶,形成以城區商圈爲中心,以大渡口、護國、白節、龍車爲外圍的點,以納大路、321國道、納白路,納龍路爲線的點、線、面相結合的扇型商貿物流體系。

2、構建農村物流配送體系。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企業及其農家店網絡爲骨幹,以鄉鎮集貿市場爲節點,形成化肥、農藥、種子、農機具等農資和農村居民生活資料下鄉、各種種植、養殖農產品進城的通暢物流渠道,並通過“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信息化平臺,構建服務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的信息網絡。通過努力,力爭使“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鄉鎮覆蓋率達到100%,行政村覆蓋率達到50%以上,成爲支撐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強大物流配送體系。

3、規劃建設物流園區,打造物流業發展平臺。堅持“以園區發展帶動物流業發展,以物流業發展促進園區發展”的思路,全力抓好機場口浙江產業園建設,把浙江產業園作爲融入瀘州主城區的“聯接點”,大力招商引資,對接產業轉移,打造以輕工業、物流專業市場爲主的工業新區,加快融入瀘州;化工園區東區圍繞瀘天化本部,集中向二級路發展,打造化工園區核心區,主陣地。化工園區西區集中發展瀘天化關聯配套產業;港口工業園區西區集中發展工業,東區集中發展酒業,努力搞好港口工業園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園區內的青利、安達、川渝和華明、巴蜀液、八仙液重點項目的推進工作。在火車站和川渝、川黔兩條高速路交匯接口處,規化建設一個佔地600畝的綜合型現代物流園區,集倉儲、運輸、電子商務爲一體,實現鐵、公、水聯運,拉動_____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創新園區開發模式,多渠道籌集園區建設資金,加快園區建設進度,逐漸從“政府主導型建園”向“業主主導型建園”、“企業主導型建園”等多模式發展,加快產業聚集帶動物流業發展。

4、利用長江黃金岸線,大力發展臨港物流業。長江流經區境內長20.85千米,按照市上將我區港口規化爲永利作業區、香爐石作業區、石龍巖作業區、酒精廠作業區、河東作業區、大溪口作業區六大作業區的發展機遇,加快石龍巖深水港口建設,把它建成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及配套產業區,通過加快臨港物流業的發展,把_____建設爲瀘州乃至川南地區,涵蓋古敘和滇、黔的化工、煤炭、礦產、木材等商品的集散地和中轉基地。

5、強化信息技術和服務支撐。信息是物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物流業發展的現代化。要大力推進物流業發展的信息平臺建設,積極尋求投資方,在確保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投資與長期運營基本平衡的基礎上,按照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公司,啓動建設物流供需信息查詢、網上在線跟蹤爲主要內容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力爭通過物流信息平臺,在商貿企業、工業企業、物流企業之間搭建橋樑,及時收集貨源信息,反饋到物流企業,合理地調配和使用車輛及其它資源,切實解決我區物流企業貨源單

一、空車率高的問題。

6、加強物流人才培養與引進。沒有一流的物流人才,難以建設一流的物流企業、打造一流的物流平臺。目前我區的主要物流企業都從原來的倉儲企業或運輸企業演變而來,缺乏專業的現代物流管理人才,因此,要協同各物流企業制訂人力培養規劃,通過採取長期培養與短期培訓相結合、正規教育和在職培訓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方面培養方針,努力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以適應傳統物流企業轉型現代物流企業的迫切需要。

7、營造物流業寬鬆發展軟環境。物流業的發展初期,離不開政府必要的鼓勵和支持。根據我區物流業發展需要,一是強化政府導向政策。引導鼓勵物流企業實行“強強聯合”,改變分割、零散、重複的傳統經營模式,組建大型物流集團公司,同時,加緊研究制定規範產業發展的管理辦法,爲物流產業發展提供競爭公平、運作規範、服務優良的外部環境。二是強化物流用地政策。對物流企業的新增用地,實行地價優惠,制訂具體辦法,對各種規費實行優惠。三是鼓勵建立物流行業協會。鼓勵發展社會物流中介專業隊伍,組建區物流行業協會。在政府引導下,由行業協會制訂行業管理規範,實行行業自律,自覺維護行業合法權益;通過行業協會協助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行業監管和服務,爲政府提供促進行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四是對物流業的執法部門要實行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特別是運輸型、倉儲型和綜合服務型物流企業的合理用地、用電、用水,各有關部門、單位應予以優先安排。物價部門應積極爭取扶持優惠政策,促進物流企業的快速發展。對本區內龍頭企業和持有綠卡的企業要享受有關政策的扶持,創造企業發展的好環境。

8、實施財政扶持政策和獎勵機制。對達到年營業收入5000萬元以上納稅500萬元以上的綜合性物流企業、年營業收入2500萬元以上納稅300萬元以上運輸型物流企業、年營業收入1500萬元以上納稅200萬元以上的倉儲型物流企業,對其新增銀行貸款部分給予貼息補助。凡在_____區內新辦物流企業,當年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納稅達到100萬元以上的,享受相關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其銀行貸款給予貼息補助。鼓勵物流項目投資、引資者,凡重大物流項目落戶我區的區內外企業家和各界人士,享受新引進招商引資企業優惠政策。對新引進區內的物流企業,當年納稅50萬元以上,給予引資者個人獎勵。

9、成立物流業發展領導小組。應由區發改局牽頭,成員單位經商局、交通局、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國土資源局、銀行、財政局、規劃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在物流發展過程中,高效發揮其協調管理作用,促進和推動物流業的發展。設立物流辦公室,負責物流業發展的日常事務管理工作。各單位具體分工如下:發改委負責整體協調;經商局負責協調服務;規劃局會同國土資源局從規劃、用地上嚴格審查把關,嚴禁擅自改變土地規劃用途;交通局負責落實運輸道路規劃;工商局協助交通局進行對物流企業的管理;國稅局、地稅局負責對物流企業的稅收指導服務;銀行和財政局對物流中心建設及運營過程進行資金支持並監督資金使用情。

【第13篇】鄉鎮經濟果林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爲了進一步提升我鎮農業效益和特色經濟果林質量及發展水平,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擬2022年下半年起實施經濟果林五年行動。

一、現狀條件分析

_____鎮現有經濟果林情況表

2、配套條件。近二年通過我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已經大有改觀,爲本項目建設建設創造了一定的有利條件。

3、市場需求。一方面上海人口多,又是國際性大都市,消費市場大,近年來黃桃供不應求,加上我們旅遊鎮有着豐富的旅遊市場,地理條件屬於江、浙、滬三角地帶,高速公路、國道、航道交通發達,西鄰姚莊黃桃基地,只要聯手發展,共創品牌,整合特色經濟果林資源優勢,一定能推動農業及農業旅遊經濟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姚莊黃桃基地對外號稱2萬畝,據瞭解,實種面積僅4700畝,目前市場正處於發展階段,優勢明顯,但達到一萬畝左右時,預計將會飽和,發展空間不大,因此,我鎮要新發展黃桃,一般以5000畝爲宜。

二、指導思想

根據黨委政府指示精神,進一步提升我鎮農業效益和以黃桃爲主的經濟果林建設質量和發展水平,突出“挖潛力、建基地、抓龍頭、興果林”這一重點,利用整合現有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創區域特色。通過引進建設,兼顧更新,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培育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以經濟果林以黃桃爲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水平,提高農民收入。實現我鎮農業和農產品特色的可持續發展。

三、行動目標

選擇團新、菖梧、新新、新義、五星村作爲產業帶,同時兼顧老果林改造,鼓勵全鎮農戶種植,拓展以錦繡黃桃爲主的經濟果林面積,實施我鎮經濟果林五年行動。

1、新建錦繡黃桃生產基地5000畝。

2、更新拓展經濟果林面積2200畝。

3、保留經濟果林面積1800畝。

五年合計達到經濟果林面積9000畝。

四、實施步驟、運作方式和經濟測算

1、經濟果林五年計劃及經濟測算,見下表

_____鎮經濟果林五年計劃

經濟測算表

2、運作方式。本實施方案實行政府統一規劃,成立專業農民合作社,規模經營、規範運作,各建設點的投資商及農戶統一加盟實施,前期發展以外來示範戶示範帶動以吸引鼓勵本地農戶種植爲主。

五、風險分析

我鎮經濟果林發展項目,由於規模大、週期長,一旦實施,風險也不可避免,主要是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資金風險。

六、行動原則

必須從實際出發,突出發展以黃桃爲重點,兼顧果林改造更新和拓展,一定要統一規劃,分階段設施,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願,科技支撐,創新機制,典型引路,整體推進。

七、保障措施

1、建立有效工作機制。成立_____鎮五年經濟果林項目領導小組,鎮農技中心作爲牽頭單位,相關的各部門按照行動統一部署,明確工作職責,整合項目資源,合理推進,形成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分解任務目標,落實各項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項目管理班子。

3、建立資金保障機制,積極爭取市區對經濟果林建設項目的資金支持,加強協調,整合資源,加大資金投入,

的領頭羊

4、建立項目監督評估機制,明確職責,層層落實,強化五年經濟果林行動實施過程中的全程監督和檢查,對組織管理和種植農戶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對部分優質產品優價託底收購。

【第14篇】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發展現狀的調研報告

土地是農業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村土地的經營權從所有權中分離出來,曾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但隨之也產生了一些矛盾與問題,近年來顯得尤爲突出。隨着農村改革發展的快速推進,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市場爲導向,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鼓勵土地合理流轉,是整合農業生產要素、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經營的現實選擇,將有力推動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進程。

一、我縣土地流轉基本概況。

我縣有農業人口31.87萬人,勞動力16.73萬個,耕地總資源58.45萬畝,二輪延包時,全縣農戶共承包土地48.66萬畝。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2月12月底,全縣登記流轉土地面積4180畝,涉及農戶1452戶。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全縣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如下特點:

(一)流轉方式多樣化。

從全縣土地流轉情況來看,轉包、轉讓、出租、入股等多種流轉方式並存。

一是轉包(含代耕滿一年的),大部分外出務工家庭採取了這種方式。即原承包戶將承包地全部或部分轉包給轉入戶,轉包條件和利益關係雙方達成口頭協議,也不經過發包方,只是一年一定一結算。具體數據暫時無法統計。這種流轉期限的不固定性,容易造成轉入方的短期行爲,對土地進行掠奪式經營。

二是租賃,採取這種流轉方式全縣共登記1983畝。如李家河鄉青龍嘴村、幹壩村,高羅鄉九間店村、埃山村470戶農民將736畝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給楚天林木公司建立貢水白柚基地;曉關鄉茶葉加工大戶龍維民等人在中村壩村租用土地,建立優質茶葉基地200畝。農戶每年可從中獲得350——500元/畝的租金收入。採用這種流轉方式,讓轉出方收入比較穩定,但未考慮到價格因素給收益所帶來的影響。

三是入股,登記面積1919畝。如李家河鄉酉源蔬菜專業合作社吸收青龍嘴村100戶農戶400多畝土地入股,建立蔬菜基地,僅種植大頭菜一項,農戶每畝可獲得800元純利。這種流轉方式,將農民與企業(合作社)聯成利益共同體,農民受益較大,但其收益受企業(合作社)的經營狀況影響較大,農民對此持觀望態度。

四是轉讓,登記面積274畝。如萬寨鄉移民通過轉讓從當地農戶手中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從而擁有穩定的生活來源,當地農戶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時,已經有比較穩定的非農收入,通過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後,又得到了經濟補償用於擴大二三產業。通過轉讓,解決部分土地二輪延包後移民搬遷無土地耕種的問題,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經營模式多元化。

我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總體雖然較小,但蘊育出了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一些農業規模經營模式:

一是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全縣共有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社54個,其中種植業專業合作社49個。如李家河鄉二虎寨村精品柑桔白柚專業合作社,流轉500多畝土地用於規模經營。

二是農業公司化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圍繞建立農產品原料基地,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如楚林白柚公司流轉土地736畝建立白柚基地,科星有限公司流轉270畝發展苗圃基地。

三是專業大戶經營模式。全縣種植面積在50畝以上的經營大戶50多戶,流轉面積達4000多畝(流轉面積末完全登記)。如李家河鄉燕子溪村農民朱道,流轉土地80畝,用於種植柑桔。

(三)發展效果明顯化。

近年來,隨着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幾十、幾百畝集中成片流轉呈上升趨勢。農村土地合理流轉,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業主把土地主要用於發展果園、蔬菜、藥材和農產品深加工原材料生產基地,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起到了示範作用。如李家河鄉二虎寨村村民譚紹榮,2002租賃土地340畝建立白柚基地,今春遭受冰凍災害後仍然採摘白柚兩萬多個,進入豐產期後,年均可採摘白柚20萬個,收入可達30多萬元;種植大戶黃禹福,在椿木營鄉租賃土地120畝種植蔬菜,除去租地費用人工工資等成本,每畝獲純利1500元,帶動周邊農戶200多戶,發展蔬菜2800多畝。目前,在大戶示範、基地帶動下,全縣已發展菸葉72990畝,茶葉 78390畝、水果 95130 畝,藥材53280畝,農業產業化已初顯規模。

二、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不到位,思想觀念亟待轉變。

一方面,部分幹部存在怕麻煩的思想,不願意引導農民進行土地合理流轉,對土地合理流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許多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係模糊不清,對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瞭解不多,擔心因流轉而失去承包權和收益,寧可粗放經營,也不願輕易流轉。

2、流轉機制不完善,流轉信息不暢通。

缺乏中介服務組織和土地流轉平臺,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時有效溝通,轉出方找不到轉入方,種植大戶和產業業主難以集中成片流轉。

3、盲目注重當前利益,隨意改變流轉土地農業用途。

有的借土地流轉之名隨意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基本農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有的流轉耕地未能落實相應的復耕措施,掠奪式經營方式仍然存在。

4、缺乏相應的資金政策配套,土地流轉需求動力不足。

農業生產投資量大,農作物生產週期長,見效慢,當前農業規模經營缺乏相應的資金、政策配套,難以調動生產大戶進行規模經營的積極性,阻礙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步伐。

5、轉移勞動力就業不穩定,影響了農村土地流轉進程。

目前,土地對農民兼有生產和社會保障雙重功能,當農民非農就業能力低時,種地仍然是農民謀生的首選之計。即使進行流轉,期限也比較短,導致有的轉入方採取短期經營行爲,耕作、施肥、投入等不合理,難以形成適度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經營。

三、鼓勵土地合理流轉,發展我縣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建議。

(一)搞好宣傳發動,統一思想認識。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煙、茶、畜、果、藥、菜”六大產業的發展,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正確引導,破除基層幹部“怕找麻煩”的顧慮;加強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引導羣衆轉變“自給自足”的生產理念,樹立“規模經營、共同發展”的思想;加強土地流轉典型事例的宣傳,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建立服務體系,規範流轉行爲。

推進土地流轉,發展土地適度規模,應建立“政府搭建平臺,業主選準項目,中介搞好服務,農民共同發展”的土地流轉體系。

1、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

堅持以產業爲依託,以業主爲主體,發展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搭建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做好土地流轉政策諮詢、信息發佈、供求登記、土地評估等服務工作,爲土地流轉提供全程服務。

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

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在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一方面,引進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社會資本到我縣投資經營,另一方面,培育本地懂技術、有管理經營能力的種植能手承包經營。如對連片成塊進行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農用地,建議將其優先列入土地整理、基本農田建設等項目中去,對經營業主按其經營規模的大小給予一定的獎勵扶持等,提高其規模經營的積極性,從而推行土地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

3、建立健全監督管理體系。

首先要規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確保流轉雙方利益得到有效保護,不形成遺留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在現有流轉合同的基礎上,建議將土地流轉費用以實物爲參照物進行折價,可以避免因物價上漲或下跌而導致流轉雙方利益受損的現象出現;明確土地流轉後到期還地於民時,歸還的方式、面積等,解決土地流轉整理後原有土地四至界限被打亂而無法復原的問題。其次加強土地流轉後用途的監管。相關部門要做好協調配合,對流轉後擅自改變農用地用途的,要堅決予以打擊,保護耕地資源。三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檔案,努力做好檔案信息管理的完整、真實。

4、建立健全調解仲裁體系。

流轉主體、方式、期限的多樣性,決定了土地流轉矛盾糾紛範圍具有廣泛性、糾紛主體具有多樣性、糾紛的性質具有多元性、糾紛的原因具有複雜性的特點,要求必須有一支業務素質較高的仲裁人員,構建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地糾紛仲裁機制,以期爲化解全縣農地流轉糾紛提供新的路徑。

5、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沒有土地,農民就缺失安全感,而要讓農民解除後顧之憂的基礎就是社會保障。對自願進城的要在就業方面提供扶持,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對遷居城鎮,並放棄了承包地、宅基地的農民,低收入家庭應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在戶籍制度上應消除城鄉差別,讓農民進城後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至少能保證農民進城的基本生活。

(三)發展合作組織,促進規模經營。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一是催生新型市場主體,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規模經營。

二是農民可以通過土地入股參與分紅得到收益,並讓轉出土地的農民成爲新生產業主體的農業工人,獲得土地收益與工資雙重收入。

三是可解決其外出務工時家中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

(四)推進城鎮建設,促進勞力轉移。

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使已轉移勞力擁有穩定的非農收入來源,從而實現農村土地合理流轉,推進全縣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通過“陽光工程”等項目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轉移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強農村勞動力就業層次,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帶動農村土地流轉,實現“人走在先,流轉在後”的目標。

【第15篇】社區服務業發展現狀與對策調研報告

根據市政府*府辦明__號文件精神,我局組成工作組就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採取聽彙報、實地考察、個別詢問、座談討論等方法開展調研活動,對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情況有了較好了解。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服務業的概念及主要內容

社區服務業是指在政府的倡導、扶持和推動下,以滿足社區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爲宗旨,以基層街道(鎮)、社區爲依託,各類社會主體共同興辦的,具有公益性、地緣性、福利經營性的多元化服務。加快社區服務業發展,對於加強基層政權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對於完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正和社會和諧;對於提高居民羣衆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區服務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個特殊領域。政府機構、社區組織、企事業單位、民間團體和社區居民都可以成爲社區服務業的投資主體和興辦主體,它是各種社會力量共同開發、服務的領域。社區服務的對象包括社區內的弱勢羣體、普通居民羣衆、駐區單位等各類社區成員;服務內容涉及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社區就業、便民商業、物業管理、文化教育衛生、家政服務、餐飲、修理等許多行業;具有上門入戶服務、設點集中服務,無償服務、低償服務、有償經營服務等多種服務形式。

二、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發展現狀

1、社區自治機制得到體現。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規範社區各項民主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居民會議制度、社區建設理事會制度、民主監督制度、居務公開制度,切實保證居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各社區組織了社區志願者服務隊伍,培育和發展服務性社區社會組織,較好地實現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機制。

2、社區服務設施得到改善。爲改變城市社區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市委、市政府分別在__年和__年開展了兩輪社區共建創建活動,其中第二輪共建創建活動還在進行當中。通過政府、社會、幫扶(駐區)單位、社區自身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社區尤其是城鎮社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很大改觀,尤其是長期困擾社區服務發展的辦公和服務用房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尤其是中心城區的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平均都達到了300平米以上,都配備了電腦、電視、電話等辦公設施。

3、社區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區、街道、社區三級社區服務網絡。如吉州區已有一棟面積達96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中心由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社區居民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網組成。中心開辦了35項業務,形成了爲民服務四大體系:以法律服務爲主的社區法律服務體系,以勞動監察爲主的社會弱勢羣體保護體系,以低保、社保、醫保爲主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以社區便民利民爲主的生活服務、就業服務體系。全區各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街道各部門全部進入中心開展服務。社區全部建立了社區服務站,開展社區困難羣體救助、再就業服務、家政服務、計劃生育和環境衛生服務、文化服務等。全區各社區“一站四室”(服務站、辦公室、警務室、活動室、醫療室)都相應齊全。通過三級服務中心(站)的建設,區、街、居三級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全區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以疾病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服務爲主要內容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基本實現小病不出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

4、社區服務內容不斷豐富。社區服務已由原來由政府舉辦的針對特殊和困難羣體的福利服務和就業服務發展到由政府、企業、集體、民間組織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覆蓋全體社區居民的系列服務。服務內容包括以救助、勞動保障、就業、安全、計生、衛生、文化、環保、教育、體育等爲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和以養老、托幼、家政、助殘、幫困、小型商業服務爲主要內容的非公益性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僅__年,全市613家托幼機構提供托幼服務55600多人次,370多家家政服務機構提供家政服務78520多人次,240多家中介和代辦機構提供服務31000多人次。

5、服務機構出現專業化和品牌化。__區引進和培育了“萬衆和”,“精誠”等企業化的社區服務機構。“萬衆和”集社區家庭服務、社區就業服務、社區信息網絡技術服務、社區教育服務、社區物業管理服務、社區智能安防服務、社區終端物流配送、社區文化傳播於一體,開發服務項目200多個,創立了“社會化運作、網絡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社區服務模式,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2834個,年產值突破1200萬元,中央、省、市領導和媒體多次視察和報道。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市的社區服務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1、社區服務設施不夠完善。雖然近幾年通過共駐共建等方式加大了社區建設力度,大部分社區包括辦公、服務用房以及其它基礎設施條件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但還有部分社區缺辦公、服務用房(有的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面積不足100平方米)、辦公和服務條件落後的面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爲社區羣衆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手段還比較弱。

2、對社區服務業的認識不夠。目前社會各界對社區服務業的界定不夠明晰,社區居民在單位制逐漸解體,政企分開、政社分開的市場化取向改革的今天,羣體歸屬感仍在單位,社區意識不強,對社區服務的認識模糊,參與程度不高,整體活力不強。企業辦社會,單位辦社會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人們對社區服務業存在擇業觀念上的偏見。目前仍舊有不少人認爲從事服務業社會地位低、勞動強度大、收入少等,造成社區服務業許多崗位閒置無人幹,而下崗人員又紛紛找活幹的局面,或者在一個崗位上不能長久堅持下去,既阻礙了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又影響了就業面的擴大。相關部門對社區服務業的政策扶持不夠有力,使社區服務業的開拓和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難以向更高層次發展。

3、社區服務業的產業化程度不高。缺乏資金投入和龍頭企業的帶動引導。我市的社區服務業佈局零散,服務面窄,層次低、規模小、經濟效益差,難以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局面。社區服務區域發展不夠平衡,社區服務的產業化程度還有待提高。

4、社區服務隊伍素質良莠不齊。我市從事經營性社區服務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專業社會工作者和管理人員嚴重缺乏,一般都是無其它就業選擇的人員,甚至是失業人員加入到服務隊伍的行列,文化科技素質普遍不高,沒有接受過比較系統的社區服務工作的專業訓練,服務技能和開拓市場的能力有限,不能及時地採集信息和有效地配置資源,已成爲制約社區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社區服務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以社區爲載體發展便民服務、家政、保健、休閒、娛樂的社區服務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顯出來。社區服務業將成爲服務業中重要組成部分。既可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發揮“社會服務”功能,又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揮“社會保障”功能。

下一步我市的社區服務業要以滿足社區居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爲社區服務業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凡屬福利性服務項目,以政府主導、公共財政保障爲主;凡屬經營性項目,以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創辦爲主,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堅持社區服務社會化,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衆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從各地區、各社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既注重整體推進社區服務業,又突出解決薄弱環節和重點問題;既要體現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攬。區分社區服務業的不同類別和居民的需求狀況,給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一)對策

1、加強社區公益性服務。

①進一步健全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服務。積極構建覆蓋社區各類弱勢羣體和優撫對象的新型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優撫的工作體系和服務體系。完善市、區(縣、市)、街道(鎮)和社區四個層次的幫扶救助和勞動保障服務體系,做到工作有隊伍,經費有保障,辦公有場所,服務有制度。完善動態管理機制,形成科學規範的社會救助制度。完善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確保優撫對象生活水平不低於當地平均生活水平。

②進一步健全社區爲老服務。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醫療保健、體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務爲主要內容的老年服務體系,基本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爲、老有所樂的目標。加快老年養老設施建設。城區規劃建設一批老人公寓(託老所)。積極探索推進居家養老模式。加強社區老年醫療保健工作。開展老年健康諮詢、老年保健、老年護理和臨終關懷等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老年康復病房(區)。開展社區老年人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市民學校、社區學校等載體的作用,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進一步完善老年活動設施。

③進一步健全社區就業服務。構建組織健全、設施完善、程序規範、服務到位的就業幫扶和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體系。健全街道、社區管理服務組織,發揮基層黨組織、退休人員自管組織、志願者隊伍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使企業退休人員及特殊困難人羣社會保障服務更加優化,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發展社區公益性就業組織和非正規就業組織,鼓勵失業人員和殘疾人自主創業興辦社區就業實體。大力開發與社區居民生活相關的社區環境綠化、衛生清潔、安全保衛、設施維護、停車管理等服務崗位,開發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後勤社會化服務崗位,廣泛吸納低保、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就業,積極援助有困難的婦女就業。增強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提高失業人員的再就業能力,提高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參加技能培訓的比例。

④進一步發展社區治安法律服務。健全以公安機關爲骨幹,以羣防羣治力量爲依託,以社區和轄區單位防範工作爲基礎的社區治安防範體系。要健全社區警務、人民調解、信訪處理等制度。要建立公安牽頭,有關部門相互配合,轄區單位支持,社區居民參與的羣防羣治隊伍。深入開展 “平安社區”建設。爲社區居民提供法律諮詢和維權服務,爲困難人羣提供法律援助。積極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健全組織,明確職責,完善措施,規範運作。

⑤進一步發展社區文體科教服務。健全街道、社區文體科普骨幹隊伍,加強基層社區羣衆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團隊和科普宣傳隊建設,舉辦社區鄰居節、文化藝術節、體育健身節和科普活動周,組織開展文藝演出和電影進社區“雙百場”等爲居民喜聞樂見的科教、文體、法律、衛生進社區的各項活動,並形成制度。發展社區教育。建立市民學校,開展經常性的教育活動,創建“學習型”社區,構建終生教育體系。加強社區文體科普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企事業單位文體科普設施向社區開放,加強服務設施管理。

⑥進一步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主體、社區衛生服務站爲基礎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網絡,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積極開展以疾病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爲主要內容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實施“健康知識進社區”和“醫療專家進社區”工程。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技術、設備准入、管理和監督制度,形成較爲完備的社區衛生服務政策體系。

2、加強社區非公益性服務。

積極把與市場化商業聯繫緊密、營利性、適宜產業化的社區服務項目,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企業與事業分開的原則,實行企業化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逐步減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資。

①促進社區便民利民服務業發展。新建居住區要按住宅面積的一定比例,設置以經營糧油、副食品、小百貨等生活日用品爲主的綜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綜合便民商業服務點。通過直營、特許或連鎖等方式,大力推進社區便民、便利連鎖網絡建設,不斷改善老居>;:請記住我站域名/<住區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增強商業網點服務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發展社區醫藥、保健、洗染維修、代理服務等新興服務網點,努力培育和發展一批連鎖化、品牌化、規範化的社區服務企業。鼓勵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等各種力量共同興辦社區養老、助殘服務事業,積極探索政府鼓勵、社會創辦、自主運作的福利服務社會化新路子。積極推動放心早點店、放心肉專賣店、放心食品專櫃覆蓋全市社區。鼓勵有條件的商業服務企業在社區服務站設點,開展“四上門”(送貨上門、送餐上門、修理上門、回收廢舊物品上門)服務,發展網上購物、網上服務,促進社區商業服務網絡化、規範化、產業化。

②促進社區家政服務業發展。鼓勵發展家庭保潔、烹飪、保姆、老年人護理等多種類型的社區家政服務,重點扶持一批規模較大的社區家政服務公司。整合各級社區服務中心,建立覆蓋市內各社區的家政服務信息網絡系統。加強培訓,提升家政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技能,大力提高社區家政服務人員的持證上崗率。

③促進社區物業管理服務業發展。新建住宅區全部實施物業管理,積極探索和推進舊小區物業管理。建立業主與物業企業雙向選擇的機制,鼓勵上規模、上檔次的物業管理企業進小區實施物業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專業化管理水平。物業管理專業人員的持證上崗率達到100%。

(二)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把社區服務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完善市、區、街道(鎮)、社區四級社區服務組織領導體系。健全市社區服務工作協調機制,及時研究、協調加快社區服務業發展的重大事宜。各城區、街道(鎮)也要建立相應的制度,理順本轄區內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各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職,爲社區服務提供指導和保障。

2、完善政策制度。各區、縣(市)要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分別制定本地區社區服務業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市各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本行業的具體實施計劃,在就業崗位開發、困難救助、醫療保健服務、社區服務中心管理、社區呼叫信息化服務、證書管理、中介服務機構培育、資金籌集等方面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及制度,並認真組織實施,確保社區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

3、加快社區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和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社區建設工作有關文件精神,切實落實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的問題。新建小區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住宅區建設規劃。新建住宅區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要納入建築設計規劃,必須與小區開發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鼓勵企事業單位以及有條件的機關後勤服務設施面向社區居民開放。

4、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爲加快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市、區政府要在立項審批、資金扶持、設施保障和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市、區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作爲社區服務業專項發展資金,對公益性的服務項目予以保障;對福利經營性的服務項目給予一定的支持;對社區服務業中純經營性的、社會效益和市場前景良好,但初期運作困難的項目,可採用貼息或一次性補助等辦法給予扶持。對符合有關條件的服務項目,要給予相應的稅收減免。同時,採取項目管理的辦法,鼓勵企事業單位和民間組織開辦社區服務項目,興辦社區服務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社區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爲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5、加快社區服務業機構和隊伍建設。積極發展社區民間組織,建立政府對社區公益性民間組織的評估和資助機制,促進社區民間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調動社區非營利組織提供社區服務的積極性。鼓勵發展並規範管理社區民間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培訓,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服務能力。加強社區服務業從業人員崗位職業培訓,提高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

6、大力發展社區志願服務。建立健全市、區、街道(鎮)、社區四級社區志願服務隊伍。規範社區志願者組織管理,將其納入社會組織管理範疇,實行註冊、登記和管理。積極支持社區志願服務組織開展社區志願服務活動,重點抓好社會救助、助殘、優撫、就業、爲老、文體等服務項目,摸索建立“時間銀行”、“服務儲蓄”等社區志願服務激勵機制和制度,採取委託制的辦法,將一部分社區公益性服務項目委託社區志願服務組織管理、承擔,不斷開拓社區志願服務新領域,積極發揮他們在社區福利服務中的骨幹作用

7、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整合各級社區服務中心,實現社區服務信息資源的整合、交換和共享,使居民通過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關便利服務。積極向市民和社區工作者提供信息技術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培訓,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強對全市社區信息化推進的考覈和引導。

通過5年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城鎮建設、產業結構相適應,多種經濟並存、管理效益優良、社會互助經常、羣衆參與踊躍、服務手段先進、覆蓋範圍廣泛和服務門類齊全的社區服務業網絡,努力實現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的社區服務業發展新局面。

標籤:多篇 調研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