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調研報告

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調研報告1

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調研報告

崇陽縣是農業部規劃長江流域以南茶葉種植適宜區,爲鄂南幕阜山名優綠茶和邊銷茶主產區,是幕阜山片區扶貧開發和茶業發展重點縣。崇陽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百億茶產業的戰略號召,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發展,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崇陽茶葉產業已成爲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一、產業發展現狀

1、實力明顯增強。2018年底全縣茶園總面積8.1萬畝,新建茶葉基地0.762萬畝,比2017年擴大10.3%,其中採摘面積4.29萬畝(其中新增1.7萬畝高產新茶園,較上年增長31.3%),較上年擴大19%;茶葉產量4595噸,較上年增產10.5%;茶葉總產值18663.7萬元,比上年增長7.5%。

 2、基地佈局日趨科學。近幾年,全縣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順利實施,促進了茶葉產業邁向佈局區域化、基地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發展之路,一大批茶葉大鄉鎮和大基地逐步形成。全縣茶園面積5000畝以上的大鄉鎮有石城、青山、白霓、沙坪、肖嶺等5個鄉鎮;500畝以上的大基地有41個。形成了以肖嶺至路口106國道沿線鄉鎮爲核心的傳統綠茶主產區;以青山、銅鐘爲核心的特色茶主產區;以天城產業園區爲核心的青米磚茶主產區的良性發展格局。基地建設蓬勃發展。

3、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近幾年來,我縣茶葉產業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目前,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2家,茶葉種植企業和茶葉深加工企業各一家。茶葉專業合作社18個,茶葉協會一家。提高了產業化組織程度,推進產業化經營水平。

4、品牌建設有新突破。崇陽縣積極參與全國性的茶事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崇陽茶葉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特別是“崇陽白茶”越來越受消費者追捧,已成爲崇陽茶產業一張亮麗名片。2015年青港白茶專業合作社“雋水源”白茶和一盅春茶業科技“一盅春”紅茶獲得“咸寧市十大名茶”,力沃茶業科技生產的青磚茶、崇陽綠谷茶葉種養專業合作社生產的“丫吉”白茶獲得“咸寧市名茶優質獎”。雋水源青港白茶被省工商局評爲“湖北省著名商標”,力沃茶業科技被省質監局評爲“湖北省名牌產品”。2015年赤壁國際茶葉大會,“一盅春”茶產品被指定爲大會唯一用茶,並獲得金獎。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結構單一,良種化比例低。全縣良種茶園面不足10%,茶樹老化、品種退化現象嚴重,低產、低質、低效茶園面積大。由於我省良種選育起步較晚,基礎較差,沒有良種投入政策,發展步伐相對緩慢,目前無性系良種茶園僅佔總面積的27%,遠低於全國46.3%的平均水平,成爲制約我縣茶產業提檔升級、影響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問題。

二是管理粗放,深加工程度低。大部分茶場機械設備陳舊,加工名優茶比重小,對茶產品僅進行初加工,效益較低,影響單位效益和職工收入,反過來又影響到茶園投入不足,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茶葉發展停滯不前。

三是品牌不亮,競爭力不強。雖然“一盅春”、“崇陽白茶”在縣、市有一定知名度,但在省級層面我縣縣的茶產品還未打開市場,銷往外省的幾乎沒有。

四是規模偏小,龍頭輻射較差。全縣小茶場居多,但真正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不多,現有的兩家龍頭企業規模偏小,機制不活,實力不強,特別缺乏大龍頭、大企業、大老闆,導致茶葉產業整體規模較小。  

三、發展對策
  (一)調整優化生產佈局,加強優勢茶區建設

一是以一0六國道沿線的五鎮一鄉名優綠茶6萬畝,茶葉主推品種:鄂茶一號、楮葉齊、中茶108等。二是以青山鎮、銅鐘鄉爲中心的高效特色茶區3萬畝,茶葉主推品種:安吉白茶、黃茶等。3、以金塘鎮、港口鄉、高梘鄉爲中心的高山雲霧綠茶1萬畝,茶葉主推品種:鄂茶一號、中茶108等。三是通過調整和優化區域佈局,推動全縣茶葉經濟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轉變,茶葉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茶葉產品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力爭經過5年的努力,把我縣三大優勢茶葉板塊建設成名特優茶、無公害茶和有機茶生產示範基地。
  (二)利用科技創新,加強標準茶園建設
  按照農業農村部茶葉標準園創建方案的要求,重點強化以下四項工作:一是加強園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強茶園栽培管理和加工廠配套,加強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相關質量技術標準,加強質量規範管理,重點建設青山、石城、白霓、肖嶺4個標準化生產示範鄉鎮和10個500畝標準化示範茶園。二是加快良種引繁推廣步伐。要堅持發展新茶園必須是無性系良種的科學發展觀,重點在三大優勢茶區興建一批國家級、省級茶樹良種繁育基地,搞好苗圃、母本園和示範園配套建設,大力引進和培育適合本縣發展的名特優新品種:鄂茶一號、楮葉齊、中茶108、安吉白茶、黃茶等,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佔比達80%以上,新發展標準化良種園0.3萬畝。三是啓動0.5萬畝中低產茶園改造工程。突出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和效益,把茶園低改納入到全縣低丘崗地和低產林改造兩大項目範疇之中。通過改造提升,建設高效茶園1萬畝,畝產值4000元以上。四是大力示範推廣茶樹機修、機採、茶園機耕技術,強化科技培訓。提高實用新技術的入戶率、到園率和到位率。 

(三)抓管理建品牌,提高產品競爭能力

一是強化茶葉質量認證。全縣所有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在工商管理部門註冊登記率達到100%,加工企業100%堅持生產許可證制度,企業產品100%通過QS認證。產地和產品100%實行無公害管理,60%有綠色食品認證,規模以上茶企通過有機茶認證。二是推廣品牌戰略營銷計劃。挖掘豐富品牌文化內涵,抓好品牌營銷策劃與宣傳,支持茶葉龍頭企業開展產銷農超對接活動,採取多樣化方式宣傳推介“七崇葉”茶葉公共品牌, 支持“七崇葉”茶品牌商標申報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鼓勵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規模經營、做大做強。組建銷售網絡,大力扶持各種合作組織,在全國大城市開設連銷店專賣店,在電商渠道開展茶葉銷售,建立茶葉批發市場,做到線上線下互動,出口創匯與國內銷售並進,在品牌內涵建設上注意增加年輕時尚的元素,對產品進行創新、豐富和完善產品線,挖掘整理弘揚崇陽茶文化,堅持走“特色+規模+品牌”的路子,爭取用3-5年的時間,舉全縣之力將“七崇葉”“雋水”品牌打造一個省內乃至國際有影響力的茶葉公共品牌。

(四)培植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
  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創新發展理念,完善機制體制,努力構建新型的現代茶業加工體系。一是科學規劃佈局。實行“三個一批”:在茶葉集中優勢產區新建一批高標準加工廠,改造提升一批初制加工茶廠,淘汰一批作坊式小廠。二是加大現代化、清潔化、自動化茶葉加工、茶飲料和茶食品生產線的引進和創新力度。大力推行全程現代化機械化加工,用工業化的理念、食品級的加工管理、現代化的機械裝備武裝茶葉加工廠,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勞動效率,加快淘汰傳統落後的加工設備和工藝。三是培植重點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1-2家產值過億元茶葉龍頭企業,5-10家帶動能力強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儘快做強做大。同時,大力提倡企業自主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鼓勵支持採用租賃、兼併、聯合等辦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促進茶產業升級換代。

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調研報告2

受縣人大常委會茶產業發展調研組的委託,現將對全縣茶產業發展調研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2017年工作要點,並經主任會議研究,決定成立調研組開展普安縣茶產業發展專題調研,其目的是進一步掌握國內外及普安茶產業發展現狀,學習借鑑先進地區、重點企業和重點品牌建設情況以及各地促進茶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先進經驗,正確分析我縣茶產業發展的優勢和不足,及時調整政策措施,助推全縣茶產業發展,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縣內外調研情況

本次調研活動由縣人大常委會統一組織領導,3月6日至25日,分別到江西坡、地瓜、羅漢、青山等鄉鎮茶區走訪茶農、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企業,瞭解茶葉種植、品種選擇、茶園面積、日常管護、綠色防控、茶青產量、茶青價格、茶地收益、茶葉加工、生產條件、商標註冊、品牌創建、市場銷售、發展意願及訴求等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與鄉鎮領導幹部座談,瞭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以及今後的打算、茶產業決策部署以及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存在困難和問題等。3月26日至4月1日,分別到杭州龍井茶核心產區調研茶園管護、茶青採摘、茶農收益、茶葉加工、茶旅一體化發展等情況;到杭州茶葉交易市場調研龍井茶精加工、包裝、銷售和地理標誌品牌保護情況;到上海大地園藝種苗基地調研組培育苗技術情況,目前國內組培育苗技術成熟,組培育苗可大批量出苗,但要建組培育苗植物工廠、室內練苗和室外練苗基地,投入很大,成本高;到武夷山調研巖茶、紅茶茶園、大紅袍古茶樹保護、茶旅一體化發展情況;到正山堂、素心蘭公司座談了解紅茶發展歷史、加工工藝、品牌建設、市場銷售等情況;到武夷山市星村鎮調研高山生態有機茶園管護、茶青收購、茶山效益、茶葉品種種植等情況;到貴陽與貴州省茶科所專家座談,聽取專家對“普安紅”品牌打造、保護、運用、發展、宣傳和推廣的工作思路、目標、計劃、措施、政策等情況及四球古茶樹保護與開發的意見和建議。

二、縣內外調研體會

經開展縣內外茶產業發展專題調研,體會到我縣在茶園管護、茶青採摘、生產加工、包裝、銷售、宣傳等方面與浙江、福建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茶園管護方面。在龍井茶核心區、梅家塢茶區,有旅遊作支撐,加之茶農家家戶戶都在加工茶葉,茶園的效益高,因此,茶農對茶園的管理規範,每年都對茶園進行修剪、施有機肥、用對茶葉無公害農藥。而我縣,由於茶青價格低,會加工茶葉的茶農少,茶青收益基本集中在明前茶,因此,整體效益低,導致部分茶農不修剪茶園、不按標準施用有機肥、亂用農藥,導致部分茶園存在殘留,甚至出現失管現象。龍井茶市場較大,我縣龍井茶幹茶和茶園都有增效空間,可適當發展一部分,保“黔茶第一春”之牌。二是生產加工方面。浙江、福建均有龍頭企業引領及精緻小作坊加工,有一家一戶的茶農,也有茶葉大戶或有一定生產規模的專業合作社,組織形式多樣,茶農主要是自產自銷,也有專業合作社+農戶,主要是茶園由農戶自行管理,若干家茶農的茶園連片形成茶區,在茶區建立加工廠負責加工,加工廠按一定標準收購鮮葉加工生產,負責銷售,還有公司+基地,茶園還是茶農的,公司與茶農簽訂合作協議,制定統一標準,統一要求,提供統一服務。而我縣茶葉一直沿襲着傳統的生產方式,不進行茶葉加工工藝改進,處於自給自足狀態,對茶農帶動不強。茶農自身會生產加工的比較少,有小作坊,但環境較差,加工工藝比較落後,並且銷售價格受到普安收購茶葉的客商限制。三是茶青採摘收購方面。浙江、福建生產加工企業多數採取聘用有素質臨時工按天點工,要求採茶工人按標準採摘,每天能採摘3—5斤標準茶青,保證了茶葉加工的外形及品質。而我縣基本是按斤計價,採茶工人爲圖數量,不按標準採摘,大大影響了茶葉加工的外形及品質。四是包裝銷售方面。西湖龍井茶,政府要求按照防僞標識、地理證明標誌商標使用的有關規定,統一印製標識標籤、設計包裝物,符合西湖龍井茶“樹真、揚真、宣真”要求的項目,一次性給予15—20萬元的補助,有專門的茶葉交易市場集中銷售,有茶葉體驗館。在武夷山市茶葉商鋪較多,大部分以經營本地茶爲主。而我縣包裝凌亂,無統一包裝,並且標識不規範,無專門的茶葉交易市場。五是宣傳推廣方面。杭州在宣傳西湖龍井茶產業、弘揚西湖龍井茶文化、推動西湖龍井茶旅遊、促進西湖龍井茶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幫助茶農增收致富,爲西湖龍井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茶品牌項目擴大交流、開拓市場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項目,經立項後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近年來,我縣在茶園種植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但見效不明顯,在茶園管護、項目開發等方面投入不夠。與正山堂合作“普安紅”,也做了很多的宣傳推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綠茶方面,沒有龍頭引領宣傳推廣也做得比較少。

三、國內外茶業發展情況

(一)世界茶業市場發展情況。

1、 世界茶葉產地分佈情況。世界茶葉生產主要分佈在亞洲和非洲,茶葉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近97%,其中,亞洲佔8l%,非洲佔15.6%。亞洲茶葉產地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斯里蘭卡和印度尼西亞等國,上述四國茶葉產量佔亞洲總產量的81%;非洲茶葉產地分佈在肯尼亞、馬拉維、烏干達、坦桑尼亞和津巴布韋等國,上述五國茶葉產量佔非洲茶葉產量的91%。

2、世界茶葉生產銷售情況。世界茶葉產量自2001年以來保持了不斷上升的趨勢,由2001年的305.8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528.5萬噸,增長了72.83%,但是與2014年的519.5萬噸相比,2015年的產量僅增長了1.73%,這主要由於部分國家茶葉種植回報率較低而棄茶改種其它作物。在各主要產茶國中,2015年中國的茶葉產量爲227.8萬噸,佔世界茶葉總產量的43.11%,仍居世界第一位;第二位是印度,產量爲119.1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2.54%;第三位是肯尼亞,產量爲39.9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7.55%;第四位是斯里蘭卡,佔世界總產量的6.21%。在世界前十位產茶大國中,增幅最大的是土耳其和中國,2015年土耳其茶葉產量從2014年的23萬噸增長到25.8萬噸,增加了12.17%,中國茶葉產量227.8萬噸比2014年的209.6萬噸增長了8.68%;而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茶葉產量均比上年減少,尤其是肯尼亞,由於氣候變化,乾旱、洪水和冰雹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比2014年的44.5萬噸減少了10.34%。

3、世界茶葉價格波動情況。茶葉綜合價格在過去十年一直保持穩定,直到2014年由於CTC紅碎茶價格下降導致全球茶葉綜合價格大幅度下降,而傳統茶價格堅挺,最終2014年全球茶葉綜合價格比上一年降低了2.45%,2015年茶葉綜合價格較上一年略有提高,但幅度不大。

4、世界茶葉消費情況。隨着國內外學者對茶與健康研究的不斷推進,以及各國對茶葉保健功能的推廣與宣傳,全球茶葉消費量呈上升趨勢,由2006年的357.3萬噸增加到了2015年的494.4萬噸,增長了38.37%。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茶葉消費國,大部分茶葉在國內市場消費。2015年中國茶葉消費總量爲182.2萬噸,居世界第一位,佔世界茶葉消費總量的36.85%。其次是印度,其茶葉消費量爲94.7萬噸,中國和印度的消費量合佔世界總消費量的56%。其他茶葉主產國肯尼亞和斯里蘭卡的茶葉大部分供出口,本國茶葉消費非常低,2015年分別爲3.3萬噸和2.8萬噸。從人均消費情況來看,全球茶葉生產大國中國、印度、肯尼亞的人均消費量都很低,2012-2014年人均消費茶葉分別爲1.14公斤、0.74公斤和0.65公斤,印度尼西亞則更低,僅爲0.34公斤。就我國國內茶葉銷售情況來看,傳統銷售模式相對穩定的同時電子商務規模快速增長,目前64.4%的茶葉企業開展了茶葉電子商務,20.5%茶企計劃開展。2013年天貓平臺茶葉企業開設店鋪數量14.2萬家,活躍店鋪數爲5萬多家;2014年則相應增長到了17.1萬家及7.4萬家,分別同比增長21%和44%;2015年雙十一單天茶葉類賣家數量爲33.8萬家,同比增長94.4%。隨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茶葉移動電商交易佔比穩步提升。調研數據顯示,已開展了電子商務的茶企中有91.5%的企業涉足移動端業務,而計劃開展電子商務的茶企中有93.3%的企業傾向於選擇移動端。

5、世界茶葉市場對產品新的要求與發展趨勢。一是衛生質量將是茶葉產品的最基本要求,茶葉衛生質量的三大障礙:農藥殘留、重金屬、有害細菌,已日益凸現。有機茶、低農殘無公害茶是茶葉的發展方向,並以每年5-10%增長速度遞增。二是茶葉的消費需求和格局由傳統的泡飲方式向優質、新型、方便和保健的方式轉變。綠茶市場在不斷擴大,銷量呈不斷上升趨勢。茶類結構趨向多元化。如加香茶和果味茶在歐洲市場深受歡迎,烏龍茶在日本有良好的市場,普洱茶在香港和東南亞市場銷路看好,白茶在美國市場前景越來越看好,藥茶在美國和歐洲市場仍呈上升趨勢。茶飲料在日本、我國、臺灣省和美國(冰茶)一度迅速增長。在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增長也較快,並呈持續上升趨勢。隨着醫學界對茶多酚保健效應的深入研究和進一步的證實,茶葉有效提取物的開發利用將會步入醫學和食品領域,尤其是在美、英、日、中等研究較多的國家,其他還有茶皁素等內含物的提取和應用,都給茶葉的綜合利用帶來廣闊的前景。對於未來10年的國際茶葉市場走勢,全球紅茶產量將保持年均1.9%的增幅,到2021年達到328萬噸,價格將維持在每公斤2.75美元,略低於目前的價格水平。

(二)國內茶業發展情況

全國有18個省、市、自治區生產茶葉,涉茶人員約8000萬人。茶葉產業已成爲主產區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出口創匯的優勢農業產業,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就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全國茶葉總產量與農業產值繼續保持增長,種植面積增速減緩趨於合理,消費人羣年輕化程度提高且人口占比明顯增加,金融資本持續投入力度不減,出口量價額受匯率影響出現齊升。但受宏觀經濟環境與政策面影響,消費總量增速趨緩、低於產量增幅,市場存量增多、有待消化,價格保持平穩、增幅繼續放緩,傳統渠道亟需轉型升級,企業經營壓力明顯增大,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趨勢明顯。

1、生產保持平穩。面積增速繼續放緩。2016年全國18個產茶省(區)茶園面積比上年增加近100萬畝,總面積接近4400萬畝,增幅控制在2.6%以內,比上年低近2個百分點。開採茶園面積3637萬畝,增加250萬畝。產量保持穩定增加。全國幹毛茶產量約爲243萬噸,比上年增加16萬噸,增幅7%,比上年低約2個百分點。其中,中西部各省繼續增產增收,貴州增產4.9萬噸、四川增產3.2萬噸、雲南增產1.5萬噸、湖南增產1.2萬噸。農業產值持續提高。全國幹毛茶總產值達到1680億元,比上年增加160億元,增幅10.5%,較之上年繼續回落2.1個百分點。貴州、四川的幹毛茶產值分別增加45億元、33億元,陝西、河南和湖北均增10多億元。名優茶增幅減緩。名優茶產量107萬噸,增幅8.1%,比上年回調2個百分點;大宗茶產量136萬噸,增幅爲6.3%,比上年回調1.7個百分點。名優茶產值1170億元,增12.5%,增幅較上年明顯減緩;大宗茶產值510億元,增幅6.2%,較上年有所增加。名優茶與大宗茶產量佔比分別爲44%和56%,與上年變化不大;產值佔比分別爲69.6%和30.4%,上升和下降1.3%。六大茶類繼續增產。紅茶、黑茶、白茶均增產10%以上,黃茶增產70%以上。茶類結構優化,比例更加均衡,綠茶、烏龍茶佔總產量的比重持續下調,分別達到63%、11%,紅茶、黑茶、白茶、黃茶佔比上升。提質增效明顯。茶園結構優化,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比例達58.6%,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有機茶園面積比例7.2%,提高1個百分點。茶園平均畝產量55.8公斤、提高2公斤,畝產值3900多元、比上年增加270多元。另據2016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全年茶葉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99.4%,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2、銷售量額緩增。

內銷市場。2016年,受政策規定與市場低迷等因素影響,高檔茶價格平穩、銷量略減,中低檔茶的價格差距進一步縮小,價格略升、銷量增加,成爲消費主流產品;全國成品茶價格保持穩定,內銷總量約爲182萬噸,銷售均價110元/公斤左右,較上年提高約4%。隨着年輕消費者的增加與細分化要求的增強,茶行業聚焦“多樣化”發展,在開拓便捷化、年輕化等新路徑的同時,深挖品種、產地、風格、工藝等多種元素,催生多款新品,如“山頭茶”、“小青柑”等。受“互聯網+”影響,茶業電商、微商業務量繼續增長,但增速變緩;傳統零售門店、批發市場繼續受到衝擊,但出現復甦跡象;茶館、茶樓等傳統服務業的消費仍有待提振;茶旅結合成爲拉動茶葉消費的新賣點;融“互聯網+”精神與個性定製於一體的現代營銷模式逐漸顯現優勢。值得關注的情況。一是內銷被動存量仍在加大,釋能不容小覷,據調查估計目前全國茶葉庫存量接近80萬噸,“去庫存”任務緊迫;二是消費市場亟需加快培育,政策面與宏觀環境持續影響市場,新舊消費理念尚需調和;三是產品結構有待繼續優化,以消費者爲中心的創新產品、定製產品有待豐富;四是“線上線下”整合步伐急待提速,“互聯網+茶葉”與實體經濟相融合尚無成功經驗;五是WTO漸進中國茶業,進口茶葉增速不減,部分外資已佈局中國茶產業。

外銷市場。2016年我國茶葉出口總量32.9萬噸,同比增長1.2%;出口金額14.8億美元,同比增長7.5%;出口均價4.49美元/公斤,同比增長21.7%。紅茶增勢喜人,綠茶和烏龍茶保持平穩,花茶和普洱茶呈下降態勢,我國茶葉出口至130個國家和地區。中西部地區成本優勢明顯,出口潛力大,東部沿海地區出口茶產業正逐漸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3、2017年茶葉產銷形勢預判。生產。全國茶葉總產量有望繼續增加,預計2017年全國幹毛茶總產量應在250-255萬噸之間,幹毛茶總產值有望突破1800億元。消費。消費人羣有望繼續增長;農村消費開始發力,城市消化力仍不足;產品按價格區間分佈呈橄欖形,中檔價格產品量價齊增;預計2017年茶葉內銷量在186萬噸左右,全國茶葉均價保持在120元/公斤。出口。預計隨着人民幣的進一步走低,2017年中國茶葉出口量提升至34萬噸左右,出口金額在16億美元左右。投資。更多的茶葉企業將進入新三板市場;茶金融類交易平臺面臨考驗;更多資本將致力於渠道建設;傳統渠道型企業、產品型企業、“互聯網+”類垂直平臺的投資將出現一定風險。科技。茶葉涉及一二三產業,科技可應用面廣泛。預計2017年機器人、VR、互聯網新技術等將大量應用於茶業,養管制等茶葉專項技術與現代高科技亟需對接融合、突破創新。

4、國家對茶產業發展扶持政策。2016年11月,農業部制定下發《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以發展新理念爲統領,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快建設一批標準化的茶葉生產基地,培育一批國際化的茶葉集團,創響一批有全球競爭力的茶葉品牌。《意見》指出,儘管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產茶國,但茶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當前,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脫貧攻堅加快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加快實施,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茶產業發展迎來難得的機遇。要順勢而爲、乘勢而上,聚焦重點、突破難點,做強茶產業,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助力農業轉型升級,大力弘揚中國茶文化,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意見》明確提出了“一穩定、兩翻番、三提高”的發展目標。一穩定,即穩定茶園面積。劃定優勢區、發展最宜區,到2020年茶園面積穩定在4200萬畝左右。兩翻番,即實現茶葉總產值和出口額翻番。三提高,即提高茶葉質量效益、提高茶產業競爭力、提高茶產業持續發展能力。到2020年,培育5個銷售額超50億元的茶葉集團、20個銷售額超20億元的茶葉集團,通過10多年的努力,培育1-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的超大茶葉集團。

(三)省內茶產業發展情況

1、茶園建設情況。以規模化和集中度爲核心,推進茶園向主產縣、核心鄉鎮、專業村打造產業帶與產業走廊。全省30萬畝以上縣5個、20萬—30萬畝縣5個、10萬—20萬畝縣22個;萬畝以上鄉鎮237個,5000畝至1萬畝鄉鎮177個;萬畝以上村78個,5000畝至1萬畝村292個。以銅仁、遵義等爲主的武陵山區成爲中國綠茶新的“金三角”。新建茶園大力推廣無性系,全省無性系茶園面積比重90.5%,高於全國平均40個白分點。全省茶農137萬戶;茶葉專業合作社1424個,覆蓋茶園面積278.5萬畝佔全省茶園面積的40.4%;15畝以上茶葉家庭農場4.86萬戶;企業茶園292.4萬畝,農戶茶園403.6萬畝,截至2016年底,全省茶園面積696萬畝。

2、茶葉產銷情況。全省現有註冊茶葉加工企業及合作社3760家(企業2336家,合作社1424家),加工點2872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9家、省級龍頭企業136家、市級龍頭企業316家;註冊登記商標1246個,獲對外貿易經營資格企業196家。全省現有茶葉初加工企業2345家,精加工企業264家,深加工企業16家,清潔化、自動化生產1524條。通過QS認證企業480家,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120家。2016年產量28.4萬噸,產值299.8億元,綜合產值502.2億元。綠茶產量排名全國第二位,在宏觀經濟下行、全國茶葉市場普遍不景氣的大背景下,2016年全省茶葉產量、銷量均實現20%以上的增長。夏秋茶產量17.2萬噸,佔全年總產量的60.4%,綠茶產量排名全國第二位。夏秋茶下樹率較高的遵義爲60%以上,銅仁市爲50%,較差的畢節爲40%。產品由單一綠茶向多種茶類並存發展,並開發出袋泡茶、冷泡茶、超微茶粉、茶枕、茶食品、茶飲料、茶多酚、荼籽油等多種茶葉精加工和深加工產品,產業鏈逐漸延伸。

3、發展目標。到“十三五”期末,全省建成茶園面積700萬田以上,其中投產茶園600萬畝,形成加工企業5000家以上,茶葉年產量40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超過1000億元,農民人均茶葉收人達到2000元。打造4個以上全國知名品牌,培育10個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把貴州省建成中國高品質綠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的重要生產基地,重要的出口大宗綠茶的原料基地;建成在規模、品質、品牌上引領全國的茶葉強省。

(四)縣內茶產業發展情況

1、茶園規模發展情況。目前,全縣標準投產茶園面積5萬畝左右,涉及23個村7022戶26954人,其中:涉茶貧困戶共2354戶,9766人,佔涉茶農戶總數的36.23%,茶產業扶貧效益明顯,在茶葉種植區域農民人均純收入80%都來自茶產業。已通過有機認證企業1家,茶園面積0.25萬畝(宏鑫公司);通過無公害茶園認證企業(合作社)爲12家,面積達3.369萬畝。主要種植茶葉品種有云南大葉、福鼎大白、龍井43、烏牛早、安吉白茶、古茶、黔湄601。

2、茶葉加工企業情況。普安縣以清潔化、標準化和規範化爲發展方向,切實加快推進茶葉加工進程。全縣現有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小作坊共75家,其中:公司13家,合作社27家,小作坊35家。獲得省州茶葉加工龍頭企業9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州級龍頭企業7家。取得QS認證企業6家,有註冊商標的14家,共註冊商標14個,生產綠茶主要有“龍井”、“針茶”、“毛峯”、“碧螺春”等,紅茶主要是“普安紅”品牌系列(紅條茶和紅碎茶)。

3、2016年茶葉產銷情況。2016年,茶青年產量達26325噸,其中:春茶茶青產量8775噸,平均售價41元/公斤,一芽三葉及以上(大宗茶)的茶青爲967.5噸,佔茶青總量的44.1%,平均售價爲1.5元/公斤;夏秋茶茶青產量17550噸,平均畝產2000-3000斤,茶青價格在0.7元/斤左右,主要用來製作大宗綠茶和紅碎茶、紅條茶,成品價格爲:大宗綠茶7-8元/斤,紅碎茶6-7元/斤,紅條茶8-8.5元/斤。幹茶年產量達5850噸,實現綜合產值11903萬元,其中:春茶幹茶產量1950噸,平均售價290元/公斤,綜合產值5800萬元;夏秋茶幹茶產量3900噸,夏秋茶綜合產值6103萬元。2016年大宗茶主要銷往廣西橫縣、河南等地,年交易量4600噸左右,佔年產幹茶產量的78.6%;春季名優茶主要銷往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福建、廣西及省內,部分還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年交易量達1050噸左右。佔年產幹茶產量的53.8%;我縣成品茶葉流通主要以小門市現貨交易方式爲主,包括專賣店、茶莊、茶館、商場專櫃、賣場、超市等,典型的自產自銷,年銷售量200噸左右。

4、2017年春茶價格及銷售情況。2017年從1月31開始採摘春茶(烏牛早),隨後龍井43、福雲6號、雲南大葉、黔湄601等相繼開採。截止2017年4月16日,茶葉幹茶產量達62萬斤,其中茗優茶20萬斤,大宗茶42萬斤,加工成品茶有普安紅、扁型茶、翠芽、碧螺春等。茗優茶茶青價格一芽一、二葉(含獨芽)平均價格35元/斤,最高達150元/斤;大宗茶茶青價格一芽二、三葉(含機採)平均價格3元/斤。茗優茶成品茶價格一芽一、二葉(含獨芽)平均價格180元/斤,最高的600元/斤,大宗茶成品茶價格平均價格20元/斤。目前,總產值達4440萬元,其中:茗優茶3600萬元,大宗茶840萬元。隨着普安茶葉產品質量提升和知名度的提高,2017年普安春茶價格較上年有所上漲,產品主銷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江蘇、廣西及本省銷售。全縣加工廠、合作社、手工坊等80家左右、人均工資3500元/月,採茶人數1萬人左右,採茶薪酬3000元/月。

三、相關建議

根據調研情況,綜合分析國內外茶產業發展行情,結合普安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一)理清發展思路:全力宣傳“普安紅”,把“普安紅”打造全國中大葉種紅茶標杆品牌;與四球古茶爲原料,打造“千年普安紅”高端品牌;與正山堂合作,打造“正山堂普安紅”高端中大葉種紅茶品牌;提高綠茶加工質量,提升綠茶效益;嚴格綠色防控,打造綠色生態茶園;嚴格規範採摘,提質增效;謀劃茶葉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創新、持續發展;通過品牌引領,提高普安茶知名度、美譽度,推動普安茶產業發展。

(二)策劃定位高端品牌。品牌定位成功與否是決定茶產業發展成敗的關鍵,普安茶從70年代發展至今,沒有在全省、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致使全縣茶產業發展舉步艱難。嚴格來說,市場上並沒有所謂的好品牌與壞品牌之分,只有強勢品牌和弱勢品牌之別,茶行業也是如此。近10年以來,中國茶行業的發展速度遠遠快過以往,茶業品牌化的步伐越走越快,很多人提出,未來的3-5年,將是中國茶業市場的洗牌期,如果不抓住機遇跟上時代的步伐,衆多弱勢品牌將不得不淪爲強勢品牌的供貨商或加工廠。越來越多的茶企都意識到了打造品牌的重要性,市場上的茶業品牌也如同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涌現。強勢品牌雖然不是一蹴而就,其塑造過程卻並非無章可循,概括起來無外乎以下幾點:定位是基礎、產品是關鍵、團隊是核心、服務是根本、策略是方向。做好了以上幾個方面,也就具備了打造一個強勢品牌的基礎。在對一個品牌進行準確定位時,我們需要秉承以下幾個原則:一是站得穩,有根基。品牌定位必須結合企業的現實情況,需要有與之匹配的產品質量和廣泛的消費需求作爲根基;二是展得開,能延展。品牌定位必須擁有足夠的發散點和支撐點,爲多角度、跨領域的品牌運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三是易接受,利傳播。品牌定位或品牌觀點必須要易於受衆認知、理解和接受,才能夠得到有效快速地傳播。

普安茶品牌定位要從競爭的角度出發,在目標市場目標客戶羣體的心目中,找到一個獨一無二、富有價值的位置,不能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在茶產業發展上不能賠了本賺吆喝,只挖井卻看不見水源。紅茶方面一是利用好我縣有全球唯一四球古茶資源的優勢,定位“普安千年紅”品牌,這將是世界獨一無二,也富有開發價值;“普安紅”藉助正山堂龍頭企業,品牌定位爲“中大葉種紅茶代表品牌”,與其他紅茶品牌具有一定的區別,從而體現出“普安紅”的獨特性。二是指定專人負責申請註冊“普安紅”“普安千年紅”商標,避免以後商標出現濫用情況。綠茶方面,我縣還缺乏龍頭企業引領,在產品開發與品牌打造方面還須下大力研究,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就只有主打龍井,根據市場需求兼做毛峯、翠芽等。其他小葉種紅茶可根據市場需求做其他品牌原料(如福建功夫);

(三)管好茶園選好品種。全縣多數茶園的管理處於粗放生產的狀態,往往是能採多少就採多少,沒有從施肥、修剪、改良土壤和綠色防控上入手來提高產量,處於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產經營狀態。從茶葉產量與產值分析看,平均每畝產茶葉68公斤,平均每公斤單價僅有20.35元,畝產值1384元。由於茶葉品牌知名度低,市場利潤空間小,價格低迷原因,出現了大面積的茶園拋荒和無人管理等現象,大部分茶園一年只採春茶一季,有的茶園只採不養,有的低產園沒有得到及時改造,嚴重製約了茶農種植積極性,進而嚴重影響了全縣茶產業的發展。因此,我縣茶園擴建並不是追求“量”的過程,而是力求“質”的改變,在擴建茶園的同時,要從提高茶葉質量入手,提高茶園管護力度,畢竟只有質量提高了,纔會有更多的消費者捧場,茶青才能買更好的價格。在茶葉種植品種上應結合各品種的土壤、溫度、光照、酸鹼性等生長習性,因地制宜,突出優勢,種植紅茶以雲抗10號、黔茶601、紫茶和古茶爲主;綠茶以龍井43、烏牛早爲主,根據市場需求兼顧福鼎大白品種。

(四)提升製作工藝。製茶工藝的精製程度決定茶葉的品質,目前,我縣茶葉加工均處於粗加工水平,沒有精製加工廠,導致沒有上檔次的產品,因此,我縣紅茶工藝建議以金駿眉工藝爲基礎,結合普安茶特點,創新出具有普安地方特色的加工工藝,做出具有普安地方特色的紅茶產品,紅茶、綠茶都要做精製加工。在江西坡工業園區建紅茶粗、精加工廠,建綠茶精加工廠,支持小廠改造廠房、設備等提升工藝。

(五)嚴抓綠色防控。綠色發展,是做大做強茶產業的前提條件。一是根據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要求農業部門推動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工作,促進茶產業提檔升級,開展標準化生產示範,推進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行業組織主動作爲,承擔政府交辦的行業管理和推廣品牌工作,組織龍頭企業,配合地方政府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共同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做大做強茶產業。二是2015年我國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的出臺,茶葉質量安全工作將長期處於高壓態勢。各產茶區政府應加快實施茶業標準化戰略,健全標準體系,強化品牌保護,引導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認證,深入開展農藥殘留超標治理,嚴厲打擊違禁行爲;行業組織應配合食藥監與農業部門共同建立健全互聯共享的茶業追溯監管綜合服務體系與平臺。三是正山堂同意採取幫扶1至2個貧困村的方式,收購該村夏秋茶500噸左右茶青做紅條茶出口,前提是茶葉抽檢須達歐標;宏鑫公司的紅碎茶出口和富洪公司的出口茶都需達歐標。因此,我縣一定要抓好綠色防控工作,加強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定期或不定期對種植大戶、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企業的茶青、茶葉成品進行抽樣檢測,保證茶葉“從茶樹到茶杯”的安全,促使普安茶葉達到“無公害、綠色、有機、歐標”。若茶葉達歐標,則夏秋茶不愁賣,可做紅碎茶、紅條茶、綠片、黑茶出口。

(六)注重茶旅開發。茶旅一體化是茶業與旅遊業及相關配套服務業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是圍繞茶主題、依託茶資源,以茶基地爲載體,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旅遊體驗爲核心內容,形成茶旅經濟鏈,最終實現“茶業在旅遊體驗中增值,旅遊通過茶產業添彩”的一體化發展目標。實施茶旅一體化發展是豐富旅遊新業態,助推旅遊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途徑,也是帶動茶區人民全面小康的有效手段。以“茶葉+旅遊”的思維創新茶旅遊產品是有效推進我縣茶旅一體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廠變體驗館、茶源變科普園”的茶旅一體化發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發展格局。一是在茶源谷景區,以本縣獨有品種爲引領,引進世界所有品種規範種植建百茶科普園,以爭取全國乃至世界級茶葉專家到我縣進行考察研究。二是建涵蓋6大類茶精緻小型加工廠,並建相應體驗館,讓茶葉愛好者只有到普安才能同時瞭解6大類茶的加工工藝,並品茗6大類茶的獨特性。三是在茶區以國際自行車賽道爲載體配套建精品農家樂、高端民宿、康體設施等, 按5A級標準打造景區。

(七)保護古茶資源。當前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四球古茶樹品種開發利用的潛在價值,有人已經在開始炒作,並有盜採古茶樹枝條進行培育情況發生。因此,我們應加強四球野生古茶樹保護、研究分析、選育擴繁建新園等工作,做好古茶樹生存環境、現狀、保護和開發利用,對古茶樹保護採取原生態掛牌培土、修建柵欄、建設古茶樹無性繁育苗圃試驗基地、建設新建古茶二代試種基地建設等。

(八)搞好推廣銷售。我縣茶葉生產的歷史悠久,品質較好,但銷售不暢,賤價拋售嚴重。主要原因在於市場營銷的觀念和手段落後。一方面缺乏對普安茶葉品質、歷史和茶文化的系統宣傳。普安茶品質好,究竟好在哪裏,業界知之甚少,普通消費者瞭解更少。普安縣只能做外地茶商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企業只側重於茶葉初級產品的銷售,基本上沒有健全的銷售網絡,坐等外地茶商上門採購,沒有或少有自己的銷售人員。企業普遍缺乏現代市場營銷理念,缺乏專業的營銷人才和專門的市場開拓之策,新的營銷手段如建立企業網站、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僅有極少的企業採用過。因此,我縣在推廣銷售方面急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茶葉集中交易市場,以壯大規模,便於物流配送,實現資源共享等。二是規範普安紅標準、包裝和宣傳口徑等。三是預算資金請專家挖掘、整理普安茶文化,把歷史、民族和茶文化融合,讓茶產業發展更具有生命力。四是擴寬銷售渠道,目前,茶葉的銷售渠道主要有3種模式,即以團購、批發爲主,兼顧零售終端消費者的專賣店,如今,品牌電商化與電商品牌化已成融合趨勢,茶產業同樣如此,茶葉銷售要走電子商務平臺來彌補時間、空間的限制。五是實施茶知識進學校、進單位、進酒店、進講堂行動,推廣茶知識,營造茶氛圍。六是在縣城、鄉鎮綠化帶種植茶樹替代其他綠化樹種,讓外來人員進入普安,首先接觸的就是茶葉,以加深印象。

(九)加強人才培養。我縣目前除江西坡鎮成立了茶葉站有茶葉專業人才外,其餘的鄉(鎮、街道)均沒有茶葉機構和茶葉專業人才。導致技術斷層,平時茶葉栽培、病蟲害防治、加工技術無人指導。大部分茶農在茶加工技術上只會簡單的工藝流程,對名茶、茶葉精加工技術沒有嚴格按技術規程進行操作,產品質量難以提高。在產品創新能力上,茶葉加工技術落後,新產品開發、設備更新沒有跟上,茶葉多爲初級產品,產品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導致產品附加值低。因此,在全縣茶產業發展上要加強人才的培養:一是加強與省茶科所深度合作,爭取得到技術上的支持。二是向省和國家有關部門申報建茶學院,培養專科以上人才。三是開設培訓班,邀請相關的技術人員對茶農、小作坊等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以提高管理、加工等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