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蔬菜調研報告多篇

蔬菜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蔬菜瓜果流通情況調研報告

一、果蔬供應和價格情況

二、蔬菜、瓜果流通環節收費情況

根據調查,市果蔬的流通通常要經過4-5個環節,其發生的費用,由批發和零售兩部分組成。批發環節費用主要包括田頭到市場的運輸費、攤位費、人工費及批發利潤等;零售環節費用主要包括運輸費、攤位費、銷售損耗、人工費及零售利潤等。

(一)攤位費。從調查數據看,市攤位費佔蔬菜最終售價的比重不高,對蔬菜最終售價的影響相對有限。其中:

1、零售市場攤位費對零售價格影響不大。如官塘菜市蔬菜攤位費爲350元/月,每攤日均銷售青菜50公斤,平均到每公斤青菜約0.24元,佔最終售價的10%左右;飛鳳菜市蔬菜攤位費爲130-450元/月,每攤日均銷售青菜150公斤,平均到每公斤青菜約0.03-0.1元,佔最終零售價格的4%左右;淡村菜市水果攤位費爲1000元/月,每攤日均銷售水果50公斤,平均到每公斤蘋果爲0.66元,佔最終零售價的7%左右。

工資

(六)零售利潤並不高。從我們調查瞭解的情況看,蔬菜零售商的利潤基本維持在每公斤0.4-0.6元,按每日銷售100公斤蔬菜測算,日銷售利潤爲50元,月收入約爲1500元,基本與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

三、流通環節費用對價格影響的分析

(一)流通環節費用對蔬菜最終售價的影響較大。從田頭到餐桌,批發和零售環節層層加價對果蔬最終售價的影響程度較大,從調查的四個品種來看,基本上均超過市場收購價,在最終零售價中所佔的比重超過50%,特別是蘋果,由於非正常損耗較大,使得流通費用佔最終零售價的72%。

(二)零售環節費用佔蔬菜最終售價的比重高於批發環節。調查結果顯示,芥菜、大白菜、蘋果流通環節分別佔蔬菜最終售價的其中,零售環節分別佔73%、50%、75.3%,批發環節分別佔27%、50%,24.7%,零售環節所佔比重明顯高於批發環節。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認爲:蔬菜瓜果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必須經歷多個環節。油價上調、勞動力上漲等因素使流通費用提高,一定程度上弱化產地菜價下跌向終端市場傳導的幅度。

四、存在的問題

(一)流通環節過多。蔬菜經銷環節多,每經過一個環節,都要根據不同情況增加相應的費用,層層加價,導致菜價偏高。

從我們瞭解的情況看,蔬菜瓜果從田間地頭到餐桌要經過“種植戶-產地商販-銷地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等多個環節,而每一道流通環節均要加價0.2-0.4元/500克左右,因此很容易出現零售價格高、地頭收購價格低如大白菜產地0.4元,零售市場卻賣到了1.5元的局面。

“中國的流通環節成本在農產品方面體現得比較高,是國外的2~3倍。”

【第2篇】蔬菜產業調研工作報告

蔬菜產業調研工作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蔬菜產業調研工作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爲進一步掌握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理清發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產業調研組,從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後到太和、香龍、碼頭、小沔等14個鎮街和加工企業進行了調研。

一、合川蔬菜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

蔬菜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場需求量大、週期短、見效快、比較效益高,市場前景廣,是許多地方農民致富首選的短、平、快項目之一,但並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宜發展蔬菜,其生產需要有一定的資源條件:其一,因爲蔬菜對水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證;其二,因爲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鮮,需要有較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其三,不同蔬菜對土壤的適應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較高,需要較好的土壤肥料條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種類多,技術性強,投入也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術條件,其中包括種植者對蔬菜先進技術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從產業化角度來講,還必須要的龍頭企業爲依託和一定的特色優勢產品爲基礎。對照蔬菜業發展的五個必要條件,我市蔬菜產業發化展具有較好的資源基礎:

1.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合川市是重慶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個縣級農業大市,幅員面積2356平方公里,現有耕地8萬公頃,總人口152萬,其中農業人口120萬。合川對重慶、成都等大城市和廣大農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帶具有承上啓下的強勁輻射作用,有較強的接納能力,是城鄉交換和貨物週轉的軸心。

2.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於四川盆地東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襄渝鐵路、國道212線橫穿境內,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鐵路,大大縮短了合川與周邊大中城市的距離,加之鄉鎮公路形成網絡,蔬菜產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這爲蔬菜產品的輸出創造了有利條件。便捷的交通,開明開放的環境,使合川具有強勁的中心輻射功能和多維接納能力。

3.自然氣候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合川屬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境內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間,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1316小時,年均氣溫18.1℃,≥10℃的有效積溫5903℃,無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適合多種蔬菜的生長,有發展蔬菜生產的良好自然氣候條件,產地生態環境較好,產地尚處於自然狀態,生存環境幾十年無變化,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也不會有大的變化,產地無污染,能達到綠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豐富的水利資源條件:土壤多以沙溪廟組母質發育而成,土質肥沃,熱量豐富;加之三江匯流,76條溪河交錯其間,有成片的江河衝擊壩地6萬多畝沙壤土,非常適合蔬菜種植。且水源豐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礎設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45萬畝。

5.可靠的技術和人才支撐:西南農業大學的專家爲我市蔬菜發展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選址,對發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學合理的建議;我市與重慶市農科所、西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6.良好的種植技術基礎和較大的生產規模:合川是歷史上有名的農業大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23萬餘畝,年產蔬菜46萬噸,是重慶市的重要蔬菜基地縣之一,有相當的生產技術和種植規模,其中合川絲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蘿蔔、藠頭、大頭菜、胡蘿蔔、榨菜、萵筍等瓜菜類和根莖菜類極具特色優勢。近幾年來,合川市組織專門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產業的'力度,我們在蔬菜產業化發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較多的經驗

二、合川蔬菜產業發化展的市場基礎

從總體上來看,人們的消費理念大多遵循從溫飽型-營養型-保健型-環保型的發展規律,目前正行成一股“綠色消費”、“綠色需求”的熱潮,以“綠色食品”爲對象的蔬菜業醞釀着巨大的商機,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各國將在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基礎上以低關稅或零關稅進入農產品貿易,迫使各國將按照比較利益原則進行資源配置,進而引起全球產業佈局重新調整,蔬菜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一些工業化國家由於土地資源價格、勞動力成本等機會成本上千而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市場,而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勞動力價值也相對較低,因此我國的蔬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隨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業生產正由解決溫飽、滿足量的需要向在保證總量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和效益上轉變,蔬菜作爲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多糖、有機酸和芳香類物質的特殊商品,對維持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增進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人們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謂“一是三餐不吃飯可以,不吃菜不行”;特別是隨着我國城市化水平提高,蔬菜的商品需求量進一步增加,蔬菜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第3篇】蔬菜產業的調研報告

導語: 從全鎮的龍頭企業看,基本上都是龍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走出了一條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生產路子,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是共同的,可以說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小編精心準備了蔬菜產業 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xx鎮及蔬菜加工產業基本情況

xx鎮位於xx市東北部19公里處,面積112。62平方公里,轄56個行政村,1。4萬戶,人口4。34萬。耕地面積9。6萬畝。近幾年來,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立足本鎮產業優勢,不斷培強農業龍頭,大力推進農業三化進程,全鎮瓜、菜、果面積達到5萬多畝。

我鎮共有蔬菜加工企業2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家。主導產業爲蔬菜冷藏加工,年產量20萬噸,規模以上企業主導產業年產量3。5萬噸。企業年銷售收入2100萬元,規模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12000萬元。企業安置就業人員4500人,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700人。年出口創匯1800萬美元,規模以上企業年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產品主要出口國家爲日本、韓國、德國。

二、近年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狀況、特點及措施

1、近幾年來,隨着**鎮農業產業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也勢如破竹,2001年出現了三家農業龍頭企業同日開工奠基的大好局面,短短几年的時間,就使我鎮的農業龍頭企業由2000年的2家合資企業發展到今天的22家,這些可喜的變化,都是由我鎮的產業特點帶來的。我們**鎮現有10萬畝耕地,其中瓜菜面積就達4。5萬畝,如此之大的產業規模,爲龍頭企業的加工出口提供了豐富的貨源,我們**鎮的蔬菜不僅是貨源豐富,而且品質優良,其中不少品種已經獲得了綠色認證。可以說,我們**鎮的蔬菜生產帶起了龍頭企業的加速發展,同時龍頭企業的發展又促進了我鎮的蔬菜生產。從我鎮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情況看具有以下幾年特點:

1、一個地方的產業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規模,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才能產生規模效益,只有具備一定的規模才能招來相應的客商,辦起相關的企業。

2、我鎮的龍頭企業都是衝着我鎮的蔬菜產業而來的。

3、隨着蔬菜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規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張,龍頭企業的發展與產業化規模的發展息息相關。

2、龍頭、基地、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完善情況

因爲在我們鎮企業與農戶搞的是訂單生產,就是說無論是企業需要什麼樣的生產原料,在生產之前都是先與農戶簽訂生產合同,併爲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銷售一條龍服務。如:盛源食品公司、富連京食品公司、泰華食品公司等在我鎮都是規模較大的農業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生產所用的種子都是從國外原裝進口的,爲了使當地農民掌握其種植技術,他們在向農戶放種之前後,再跟蹤農戶到田間指導,直至農戶徹底掌握其生產技術爲止。其中泰華食品有限公司爲了達到推廣示範的目的,建起了120畝土地的泰華綠色農場,從國外進口的品種在農場試種成功之後再向農戶推廣,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通過龍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共帶起我鎮27個蔬菜生產專業村,2000多農戶加入到企業的生產中來。不僅如此,這些龍頭企業的興起,也吸收了我鎮剩餘勞動力就業,安康農產品有限公司,常年從事蒜米生產,加工蒜米是一種比較費工的活,老少皆宜,單是爲該企業從事蒜米加工的人員就有近千人,爲他們增收開闢了新的門路,單是從事加工生產,全鎮平均每年就要從龍頭企業掙得加工費500多萬元。

3、從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爲吸引更多的外資,建起更多的龍頭企業,我們**鎮以黨委、政府文件的形式下發了《關於招商引資和加快經濟發展的有關規定》。落戶我鎮的所有龍頭企業的有關手續都是由鎮裏派專車專人幫助辦理的,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只要企業落戶我鎮一切手續我們辦的承諾。對於稅收、土地等方面除了國家政策規定必須繳納的,其餘的鎮裏一概不收,嚴禁以各種形式到企業揩油。在金融方面,有的企業在發展中遇到了資金不足的困難,我們知道後,鎮黨委、政府及時出面幫助協商貸款,以解燃眉之急,爲了切實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們率先實行了向企業派駐聯絡員制度,及時瞭解他們的困難,及時向黨委、政府彙報。如韓國獨資企業韓昌(xx)食品有限公司,由於韓國老闆初來水土不服,又不能語言交流,我們及時爲他配備了空調、飲水機等設施,使他深受感動,企業追加投資150萬美元。

三、龍頭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1、目前龍頭企業的發展遇到的最大困難和問題就是資金不足。由於資金不足,許多龍頭企業吃不飽,往往是出口合同已經簽訂,也有充足的貨源,但就是資金不足不能立即組織好貨源,往往要耽誤出口時間,受到外方的懲罰。資金不足還限制了企業的發展規模,由於資金不足,許多龍頭企業該上的項目不敢上,資金不足也限制了企業的創匯能力。

2、社會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氛圍不濃,合力不強。主要是產業部門對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缺乏應有的目標定位,辦法不靈,路子不多,服務不夠,傳統農業的慣性仍然在起作用。社會各方大部分也是認爲農業投入大、產出小、效益低,在農業領域研究的少、涉足的少。

3、部分龍頭企業機制僵化,步履維艱。大部分沒有建立完善的企業制度,企業的管理機制、營銷機制比較鬆散。牪糠至頭企業資源配置匱乏,缺乏生產資金,缺乏生產基地,缺乏生產技術人員,生產要素的配置極端不平衡,導致對產業的拉動力極其低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顯得力不從心,後勁不足。

4、部分龍頭企業市場狹窄,鏈條脆弱。龍頭企業是將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連接的載體,但多數龍頭企業注重基地建設,發展生產的手段多,開拓市場的方法少。可以說,各企業的銷售市場都不寬泛,與市場對接的手段滯後,渠道單一,效益不高。

四、對蔬菜加工產業的建議

一是要創新龍頭企業的發展機制。要引進借鑑發達地區在發展龍頭企業中成功的經營機制,通過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適合自身的利益分配機制、管理機制、營銷機制,完善企業各項制度革新,帶動產業迅速發展。要大力發展公司制農業,用現代企業管理手段和運行機制,解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生產發展中深層次問題,整合各類生產要素,調動各個層次積極性,揚起龍頭企業巨首,真正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從產權利益上形成共同體,對現有龍頭企業進行清產覈資和資產評估,對個別政企合一的公司要進行清理整頓,同時,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組建相應的龍頭公司。

二是要加大市場開拓力度。要把拓展農產品市場,盤活農產品流通作爲增加企業效益,推動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通過多種渠道,全方位拓展產品銷售市場。着重發揮民間力量,建立鄉、村農產品流通協會,鼓勵發展各產業專業營銷公司和民間中介組織,培養農產品銷售經紀人和營銷大戶,做到鄉鎮有營銷公司,村有營銷專班,組有營銷大戶,戶有營銷能人,形成全方位的營銷網絡。

【第4篇】村蔬菜發展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靈寶市吉家灣村積極探索土地有序流轉新機制,讓種田能手有用武之地,讓土地發揮最大效益,全村1100多口人,有1000多個蔬菜大棚平均每人擁有一個蔬菜大棚,年人均收入近萬元,被譽爲“豫西蔬菜第一村”。

一吉家灣村蔬菜發展歷史

以前吉家灣村貧窮落後,村民大多靠扁擔打工維生(和重慶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稱爲“扁擔村”。改革開放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吉家灣村實行“塊塊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給耕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1987年,吉家灣村3組村民崔鐵牛和該組8戶羣衆自發通過“推磨轉圈”互換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當年收入xx多元。羣衆自發互換土地、發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經驗,讓村幹部受到很大的啓發。之後,村組幹部積極動員並組織協調羣衆進行土地互換髮展蔬菜產業。

到九十年代之後隨着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村民開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吉家灣村的蔬菜種植面積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於是,有條件的村民開始租種鄰村的空閒土地,到xx年以後就有了大面積的從鄰村進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舉文,他到臨近鄉鎮租種了一百多畝地,建了二十七八個溫室大棚,年收入達20多萬元。

吉家灣村通過土地流轉,即:租賃、轉包、合夥經營土地,發展無公害蔬菜,目前全村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戶高達90%以上,成功申請註冊了“吉家灣牌無公害蔬菜”商標,蔬菜畝產值在1.5萬元以上的戶達到60%以上,其產品銷往國內5個省(市)30多個大中城市。

二、吉家灣村蔬菜發展戰略

吉家灣村現任村支書崔鴻賓自xx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羣衆科技意識和科技素養爲根本,強力實施“科技興菜,科技興村”戰略。和村兩委帶領全村羣衆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提高科技水平,優化品種結構,使吉家灣村成爲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被命名爲河南省“全省首批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三門峽蔬菜生產第一村”。

在蔬菜生產中,該村始終把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管理水平作爲第一要務來抓,每年組織羣衆到全國最先進的蔬菜產區學習、取經。同時,經常邀請大專院校、科研部門專家進行培訓指導,擔任顧問,爲該村培養了一大批土專家和農藝師。

村裏原有的蔬菜大棚由於採光率低,溫度不宜控制,產品質量差,效益低。村支書帶領羣衆多次到外地學習新技術並結合自己豐富的經驗,獨創了“7315”型節能高效大棚建設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寬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爲高效日光溫室,改建設法被專家總結後在各蔬菜產區推廣。目前,該村的農民夜校已由過去的單純培訓向研討爲主轉移。

此外,該村還成立了蔬菜協會,組織技術人員定期研討,攻克技術難題;聘請省市知名專家教授到村授課,把培訓班辦到了大棚裏,現場示範,實地指導;利用廣播、板報、宣傳欄及時發佈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使羣衆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水平明顯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農民技師55名,其中高級技師3名,中級技師52名,實現了家家都有技術員,一些技術骨幹還被邀請到外地外省授課。國家在鄭州舉辦西紅柿管理學習班時,該村高級農藝師樊節增被請上講臺。

三、吉家灣村蔬菜品種及技術

吉家灣村大力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着力優化蔬菜品種、技術結構,先後引進太空一號、八號西紅柿,法國冬玉一號、二號、三號、四號西葫蘆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餘個新特優品種。

一些科研部門主動聯繫,將吉家灣村作爲新品種試驗基地。在吉家灣村,一般的品種很難找到,羣衆通過報紙、雜誌、信息網,發現新品種就及時引進,大膽實驗,由於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種連專家學者都稱沒見過或沒聽說過。同時,吉家灣村積極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着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使吉家灣村成了優質蔬菜品種、技術、信息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圍鄉鎮及外省羣衆前來參觀學習。村支書用1000元購進xx課美12ps4094西葫蘆新品種當年純收入2萬多元,當羣衆從中央7臺“每日農經”節目看到介紹西葫蘆栽培新技術時都說,這都是他們3年前就已採用過的技術。

四、遠程教育造福吉家灣村

每天清晨,村支書崔鴻賓都會早早來到村遠程教育活動室把門打開,因爲每天都有很多羣衆到這裏查詢蔬菜價格和上市量。

吉家灣村作爲靈寶市首批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村,第一個接通了遠程教育網站。2月份,外地市場西紅柿批發價爲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購時卻人爲壓價,價格懸殊達0.8元,村兩委及時從遠程教育網絡查詢到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價格後,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購價,增加了菜農收入,羣衆一下子認識到遠程教育網絡的重要作用。有了網絡,蔬菜銷售就可以由過去的買主定價轉變爲菜農定價。從此以後,吉家灣羣衆每天勞動之餘,都要聚在一起,收看遠程教育網絡上的農業實用技術,上網查詢資料,發佈蔬菜產品信息,遠程教育讓他們着了迷。

同時,大王鎮鎮政府建立了鎮科技信息服務大廳,在這裏羣衆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農經信息、觀看農業知識錄像。

五、吉家灣村蔬菜發展特點

1、過年照樣忙農活

春節期間扔下地幹活。如今這種現象在大王鎮一些農村已很常見,但在幾年前卻只能在蔬菜名村——吉家灣才能看到。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對於吉家灣村的村民來說,雖然過得並不輕鬆,但卻很充實。初四的一場大雪,讓吉家灣村的村民從下午4點多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從事蔬菜種植就是這樣,遇到颳風下雪就得特別費事。”村支書崔鴻賓說,下雪時如果不及時蓋上草簾子,氣溫下降就容易凍壞蔬菜,所以無論如何也要及時下地。

吉家灣村的菜農們每天早晚都需要下一次地,給蔬菜大棚上草簾、去草簾,遇到惡劣天氣,他們更辛苦。“累是累了點,但是蔬菜讓我們增加了收入,日子過得也越來越好,所以我們也樂意在冬天裏甚至春節裏也忙活着。”村民崔師傅說。

“雖然累卻也樂意”這是很多菜農的心聲。如今在大王真的很多村莊,沒一案清晨和傍晚,高高的站在蔬菜大棚上忙活的菜農們,成爲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聊天不忘話增收

三五人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瑣碎家常,而是新年裏如何增收,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裏取得更好的收成。時下,這已經成爲靈寶市大王鎮吉家灣村農民在春節裏聊天的一種新風尚。

過去親朋好友坐在一起聊天,都是拉拉瑣碎家常,議議奇聞軼事之類的。如今就不一樣了,種植什麼最見效益、如何提高蔬菜管理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成了農民閒暇聊天時議論最多的話題。很多菜農在與別人的交流中嚐到了甜頭,所以他們希望利用春節這個機會向別人學習經驗和知識,<蓮山課 件 >;以期來年菜種得更好,收入增得更多。而我們也從村民聊天內容的變化可以看出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進步。

3、足不出戶把菜賣

面對日益擴大的蔬菜種植面積,存量爲積極幫助羣衆搞好銷售和服務,先後籌措資金3萬餘元,建設了一個高標準蔬菜市場,同時鼓勵農民企業家投資建設蔬菜加工廠、蔬菜批發市場,有效減輕了農民以前賣菜難的問題。

4、蔬菜上市“挑”時間

吉家灣村的菜農現在種植蔬菜越來越講究,市場需要什麼,什麼效益好,就種什麼。已經成爲吉家灣村蔬菜種植的的一條新路。村民每年都會記下當年的菜價一邊來年作參考,通常,菜農們都會根據往年的菜價與時間做對比來進行新一年的蔬菜生產,同時按照產期倒算進行育苗、定植,使其可以按照菜農自己的預期上市。

六、總結

吉家灣村的蔬菜種植模式其實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大王鎮黨委書記這樣說:“發展現代農業,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必須以市場爲導向,靠科技作支撐,走產業化、信息化、標準化的路子。”

【第5篇】關於蔬菜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設施蔬菜產業現已成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目前沙坡頭區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4.56萬畝,佔全市20.83萬畝的70%,佔全區84.5萬畝的17.2%。建成了以番茄、茄子、黃瓜、西瓜等特色品種爲主的日光溫室示範基地66個,小拱棚瓜菜示範基地6個,建成沙漠日光溫室1200座、0.2萬畝。設施蔬菜總產量達到65萬噸,產值達到9億元,農民人均來自設施蔬菜的收入達2204元,佔沙坡頭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8.4%,主產區設施蔬菜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設施蔬菜不僅成爲農民投資回收最快、效益最爲明顯的支柱產業,而且解決了3.6萬餘人的就業,有效帶動了流通、運輸、信息服務等行業的快速發展。

日光溫室以冬春一大茬,秋冬茬接早春茬,秋茬接冬春茬三種栽培模式爲主,面積分別佔30%、40%和30%;小拱棚以冬春茬韭菜和早春茬西瓜兩種栽培模式爲主。品種佈局上,番茄佔50%,茄子佔10%,辣椒佔15%,黃瓜佔5%,瓜類佔10%,設施園藝及其它佔10%,產品的外銷量佔90%以上。制訂推廣了12項提質增效措施,平衡施肥、無土育苗、小氣候調控、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co2氣肥、反光幕、新型覆蓋材料、陰陽棚及熱風爐等技術開始示範使用。

二、存在問題

1、流通體系不夠健全。一是沒有大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蔬菜交易在園區內直接進行,相互壓價時有發生。二是缺乏流通銷售龍頭企業,現有的流通企業經濟實力、帶動能力、抗風險能力較弱,缺乏對市場調節和操控的有效手段。

2、科技力量不足,技術服務滯後。現有市、鎮(鄉)兩級農業科技人員50多人,不僅斷檔老化、總量嚴重不足,而且大部分專業不對口,真正的內行更不多,指導千家萬戶和幾萬座大棚的生產,不僅力不從心,碰到技術難題更是束手無策。由於技術服務跟不上,造成地區間、農戶間的生產水平很不平衡,相當一部分日光溫室的產量和效益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

3、標準化監控機制不完善,品牌保護意識不強。超市等生產流通環節的監測不夠嚴格,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產品的價位優勢得不到體現;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時有發生,病蟲害重治輕防、以化學防治爲主的現象比較普遍,食品安全生產的意識亟待提高。在銷售上雖然一再強調統一包裝,但部分運銷企業爲節省成本而使用其他廢舊包裝箱的現象仍有發生;在蔬菜暢銷時,部分農戶對產品不分類,以次充好,對“沙坡頭”蔬菜品牌造成不利影響。

4、種苗生產銷售管理有待加強。個別種苗公司引進的蔬菜新品種不按程序嚴格進行試驗示範就批量生產銷售,造成部分品種穩定性差,品性下降;有的種苗公司有銷售過期苗,病苗的現象;有的種苗公司技術力量薄弱,售後服務不及時。

5、基礎設施不夠配套,部分園區生產條件較差。一是老灌區設施蔬菜園區現有電路普遍爲單相電,無法滿足捲簾機三相用電需求,影響了農民投資安裝使用捲簾機的積極性。二是沙漠農業園區大棚保溫性能差,冬季棚內平均溫度比老灌區低2—3℃,外界溫度零下14℃時,棚內溫度普遍不到10℃,不能滿足蔬菜正常生長的溫度需求,遇到極端低溫天氣,就會造成嚴重凍害;同時,風沙危害較重。

三、幾點建議

1、加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一是採取招商引資、項目扶持、股份合作等方式,內引外聯,儘早建設集蔬菜展銷、檢測、收購、保鮮、加工、交易、外銷爲一體的功能齊全、設備先進、輻射面廣的國家級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形成一個高效、暢通、可調控的現代化農產品物流中心,發揮其在資源配置、產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佈、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沙坡頭蔬菜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組織有關部門儘快研究蔬菜龍頭企業的發展問題,整合有關農業發展項目資金,集中財力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扶持現有的蔬菜流通公司和專業合作社、協會、農民經紀人,通過聯合、重組,形成流通集團或大型龍頭企業,爲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走龍頭帶產業、產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

2、多策並舉,強化技術服務。一是加強農業技術隊伍建設,適當增加市鎮(鄉)農技服務中心人員編制,面向區內外聘用一批具有蔬菜生產特長的專業技術人員;同時,加強現有技術人員的再教育,促其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服務能力。二是加強對農民的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技術操作水平和市場經濟觀念,真正把廣大農民羣衆培養成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三是充分發揮種苗公司技術力量的作用,通過銷售種苗,爲農民提供全程技術報務。四是加大聘用山東農民技術員的力度,充分發揮當地“土專家”、“種植能手”的作用,爲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着的典型。

3、強化監控,狠抓標準化生產和品牌保護。 一是把好蔬菜生產環節關,堅決堵住農藥殘留。繼續完善無公害蔬菜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範,強化無公害蔬菜知識的宣傳,開展無公害知識培訓,教育引導農民認真汲取青島毒韭菜、海南毒豇豆的教訓,積極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大力推廣殺蟲燈、遮陽網、防蟲網、生物農藥等無公害控制性設施,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從源頭上保證蔬菜的質量。二是健全完善監測體系。現有的產地(田頭)市場要建立健全檢測機構,配備一定的人員和設備,對進入市場的蔬菜要加強檢測,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場,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要對農民種植的蔬菜實行動態管理,不定期地進行抽檢,積極探索建立產品質量追溯制度。三是繼續實施統一品牌、分級包裝、統一標識和對包裝箱進行適當補助的措施, 加大我市蔬菜品牌的宣傳力度,努力把“沙坡頭”蔬菜打造成寧夏、中國的名牌農產品。

4、狠抓種苗質量和供應管理。嚴格程序,規範品種引進。所有種苗公司引進的新品種必須按照有關法規嚴格進行試驗、示範,經有關部門評審鑑定,登記備案後方可推廣。加大對種苗市場的監督管理,堅決打擊向農戶銷售過期苗和弱病苗的現象。建立獎懲機制,提升服務水平。對種苗質量高,技術服務好的企業,應給予相關項目優先申報及政策扶持;對育苗設施落後、技術力量薄弱、無抵禦市場風險能力的種苗公司應限期整改或勸其退出種苗市場。

5、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努力改善生產條件。一是多方籌措資金,加快園區供電線路改造,爲提質增效提供基本保證。二是加強沙漠園區科研攻關,通過增設保溫裙、防寒溝、雙膜覆蓋,增溫火牆(爐)等,千方百計提高大棚保溫性能;加快造林綠化,草、灌、喬和草方格相結合,在園區外圍和主幹路兩側建設防護林帶,減少風沙侵襲。

【第6篇】關於鄉鎮蔬菜發展的個人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靈寶市吉家灣村積極探索土地有序流轉新機制,讓種田能手有用武之地,讓土地發揮最大效益,全村1100多口人,有1000多個蔬菜大棚平均每人擁有一個蔬菜大棚,年人均收入近萬元,被譽爲“豫西蔬菜第一村”。

一吉家灣村蔬菜發展歷史以前吉家灣村貧窮落後,村民大多靠扁擔打工維生(和重慶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稱爲“扁擔村”。改革開放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吉家灣村實行“塊塊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給耕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1987年,吉家灣村3組村民崔鐵牛和該組8戶羣衆自發通過“推磨轉圈”互換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當年收入xx多元。羣衆自發互換土地、發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經驗,讓村幹部受到很大的啓發。之後,村組幹部積極動員並組織協調羣衆進行土地互換髮展蔬菜產業。

到九十年代之後隨着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村民開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吉家灣村的蔬菜種植面積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於是,有條件的村民開始租種鄰村的空閒土地,到xx年以後就有了大面積的從鄰村進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舉文,他到臨近鄉鎮租種了一百多畝地,建了二十七八個溫室大棚,年收入達20多萬元。

吉家灣村通過土地流轉,即:租賃、轉包、合夥經營土地,發展無公害蔬菜,目前全村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戶高達90%以上,成功申請註冊了“吉家灣牌無公害蔬菜”商標,蔬菜畝產值在1.5萬元以上的戶達到60%以上,其產品銷往國內5個省(市)30多個大中城市。

二、吉家灣村蔬菜發展戰略吉家灣村現任村支書崔鴻賓自xx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羣衆科技意識和科技素養爲根本,強力實施“科技興菜,科技興村”戰略。和村兩委帶領全村羣衆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提高科技水平,優化品種結構,使吉家灣村成爲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被命名爲河南省“全省首批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三門峽蔬菜生產第一村”。

在蔬菜生產中,該村始終把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管理水平作爲第一要務來抓,每年組織羣衆到全國最先進的蔬菜產區學習、取經。同時,經常邀請大專院校、科研部門專家進行培訓指導,擔任顧問,爲該村培養了一大批土專家和農藝師。

村裏原有的蔬菜大棚由於採光率低,溫度不宜控制,產品質量差,效益低。村支書帶領羣衆多次到外地學習新技術並結合自己豐富的經驗,獨創了“7315”型節能高效大棚建設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寬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爲高效日光溫室,改建設法被專家總結後在各蔬菜產區推廣。目前,該村的農民夜校已由過去的單純培訓向研討爲主轉移。

此外,該村還成立了蔬菜協會,組織技術人員定期研討,攻克技術難題;聘請省市知名專家教授到村授課,把培訓班辦到了大棚裏,現場示範,實地指導;利用廣播、板報、宣傳欄及時發佈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使羣衆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水平明顯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農民技師55名,其中高級技師3名,中級技師52名,實現了家家都有技術員,一些技術骨幹還被邀請到外地外省授課。國家在鄭州舉辦西紅柿管理學習班時,該村高級農藝師樊節增被請上講臺。

三、吉家灣村蔬菜品種及技術吉家灣村大力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着力優化蔬菜品種、技術結構,先後引進太空一號、八號西紅柿,法國冬玉一號、二號、三號、四號西葫蘆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餘個新特優品種。

一些科研部門主動聯繫,將吉家灣村作爲新品種試驗基地。在吉家灣村,一般的品種很難找到,羣衆通過報紙、雜誌、信息網,發現新品種就及時引進,大膽實驗,由於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種連專家學者都稱沒見過或沒聽說過。同時,吉家灣村積極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着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使吉家灣村成了優質蔬菜品種、技術、信息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圍鄉鎮及外省羣衆前來參觀學習。村支書用1000元購進xx課美12ps4094西葫蘆新品種當年純收入2萬多元,當羣衆從中央7臺“每日農經”節目看到介紹西葫蘆栽培新技術時都說,這都是他們3年前就已採用過的技術。

四、遠程教育造福吉家灣村每天清晨,村支書崔鴻賓都會早早來到村遠程教育活動室把門打開,因爲每天都有很多羣衆到這裏查詢蔬菜價格和上市量。

吉家灣村作爲靈寶市首批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村,第一個接通了遠程教育網站。2月份,外地市場西紅柿批發價爲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購時卻人爲壓價,價格懸殊達0.8元,村兩委及時從遠程教育網絡查詢到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價格後,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購價,增加了菜農收入,羣衆一下子認識到遠程教育網絡的重要作用。有了網絡,蔬菜銷售就可以由過去的買主定價轉變爲菜農定價。從此以後,吉家灣羣衆每天勞動之餘,都要聚在一起,收看遠程教育網絡上的農業實用技術,上網查詢資料,發佈蔬菜產品信息,遠程教育讓他們着了迷。

同時,大王鎮鎮政府建立了鎮科技信息服務大廳,在這裏羣衆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農經信息、觀看農業知識錄像。

五、吉家灣村蔬菜發展特點1、過年照樣忙農活

春節期間扔下地幹活。如今這種現象在大王鎮一些農村已很常見,但在幾年前卻只能在蔬菜名村——吉家灣才能看到。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對於吉家灣村的村民來說,雖然過得並不輕鬆,但卻很充實。初四的一場大雪,讓吉家灣村的村民從下午4點多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從事蔬菜種植就是這樣,遇到颳風下雪就得特別費事。”村支書崔鴻賓說,下雪時如果不及時蓋上草簾子,氣溫下降就容易凍壞蔬菜,所以無論如何也要及時下地。

吉家灣村的菜農們每天早晚都需要下一次地,給蔬菜大棚上草簾、去草簾,遇到惡劣天氣,他們更辛苦。“累是累了點,但是蔬菜讓我們增加了收入,日子過得也越來越好,所以我們也樂意在冬天裏甚至春節裏也忙活着。”村民崔師傅說。

“雖然累卻也樂意”這是很多菜農的心聲。如今在大王真的很多村莊,沒一案清晨和傍晚,高高的站在蔬菜大棚上忙活的菜農們,成爲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聊天不忘話增收

三五人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瑣碎家常,而是新年裏如何增收,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裏取得更好的收成。時下,這已經成爲靈寶市大王鎮吉家灣村農民在春節裏聊天的一種新風尚。

過去親朋好友坐在一起聊天,都是拉拉瑣碎家常,議議奇聞軼事之類的。如今就不一樣了,種植什麼最見效益、如何提高蔬菜管理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成了農民閒暇聊天時議論最多的話題。很多菜農在與別人的交流中嚐到了甜頭,所以他們希望利用春節這個機會向別人學習經驗和知識,以期來年菜種得更好,收入增得更多。而我們也從村民聊天內容的變化可以看出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進步。

3、足不出戶把菜賣

面對日益擴大的蔬菜種植面積,存量爲積極幫助羣衆搞好銷售和服務,先後籌措資金3萬餘元,建設了一個高標準蔬菜市場,同時鼓勵農民企業家投資建設蔬菜加工廠、蔬菜批發市場,有效減輕了農民以前賣菜難的問題。

4、蔬菜上市“挑”時間

吉家灣村的菜農現在種植蔬菜越來越講究,市場需要什麼,什麼效益好,就種什麼。已經成爲吉家灣村蔬菜種植的的一條新路。村民每年都會記下當年的菜價一邊來年作參考,通常,菜農們都會根據往年的菜價與時間做對比來進行新一年的蔬菜生產,同時按照產期倒算進行育苗、定植,使其可以按照菜農自己的預期上市。

六、總結吉家灣村的蔬菜種植模式其實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大王鎮黨委書記這樣說:“發展現代農業,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必須以市場爲導向,靠科技作支撐,走產業化、信息化、標準化的路子。”

【第7篇】有機蔬菜細分產品市場調研報告

一、行業現狀

目前國內有機蔬菜市場的現狀及特點:

1.購買有機蔬菜的消費者組成

購買有機蔬菜的消費者中教師、科研人員企事業單位幹部、國家公務員和私企職員佔了86%,證明文化水平的高低與對有機食品的認同呈正比關係。

2.對“有機”、“綠色”、“無公害”三種安全食品的區別的瞭解很瞭解和不太瞭解的各佔五分之一左右,而比較瞭解和基本瞭解的各佔約三分 之一。說明盲目購買有機蔬菜的消費者很少,這與一年前報道的在北京和上海的有機蔬菜市場調研中大部分購買者都不太瞭解,甚至根本不瞭解的結果相比,已經有了極爲明顯的進步。當然,必須強調的是,即使在這些認爲自己很瞭解和比較瞭解三種安全食品區別的消費者中,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並不能真正說出三者的區別來。他們最通常的回答是:有機食品不使用農藥和化肥,對於有機食品關於轉基因、轉換期、緩衝帶、輪作、跟蹤體系、加工、儲存、運輸、認證、銷售證等等方面的知識幾乎還是空白。

3.購買有機蔬菜的頻率

只要消費者有需求,價格能接受,產品信得過,有機蔬菜是很容易形成一個固定的消費人羣的。

4.對品種的選擇和對品種多樣性的需求

雖然幾乎所有的消費者都只關心價格和需要,並沒有對某些品種提出特別的要求,但對品種的多樣性方面則要求比較高。他們的心理是,凡是普通菜場上供應的蔬菜品種,有機蔬菜也應該有,這樣的反應應該說是有機蔬菜市場發展初期的特定情況。

二 發展趨勢

根據調查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和建議

1.在國內有機食品市場發展的初期,採取專賣店的形式銷售有機食品是一種正確的選擇。這樣做可以減少銷售的中間環節,降低有機食品的成本,提高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興趣和購買力。

2.有機食品的專賣店應當首先開設在知識層次和消費層次相對較高的居民區,這樣做有利於對有機食品的宣傳,也有利於吸引消費者。但有機食品不是“貴族食品”,收入水平比較低的消費者也對有機食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要有機食品發展到一定程度,價格漸趨合理,有機食品專賣店就可以逐漸向其他居民區擴展,吸引和服務更多的消費者。

3.目前對有機食品的宣傳力度相當弱,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是在看到專賣店或看到貨架上的有機產品後才知道有這樣安全的食品。而且多數人並不瞭解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區別。因此有機食品的從業者應當努力做好廣告和宣傳工作,各級政府也應當投入更多的注意力,積極鼓勵和支持有機食品的發展,爲有機食品的生產、加工和貿易者提供各種優惠政策。

4.從消費者對有機蔬菜品種的需求上看,消費者普遍反映品種不夠,因此,有機食品的生產者和貿易者應當儘量擴大他們的生產和貿易品種,以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要求的消費者的需求。

5.各類有機食品專賣店(包括有機食品的其他類型的銷售單位)都應當配備具有一定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知識,可以向顧客解釋和宣傳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營業員和經理。有機食品作爲一種新生事物,很多消費者需要在瞭解了產品的特點和功能後纔會購買。

6.多數消費者表示,有機蔬菜的口感明顯比常規蔬菜好,這對有機蔬菜的生產者和貿易者來說是一種很積極的鼓勵因素,建議有機農業的專家就此現象展開研究,找-全球品牌網-出口感變好的理論基礎,使有機蔬菜的生產更具目的性,從而生產出更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的有機蔬菜來。而且有機蔬菜口感的改善,對其他有機食品也有借鑑意義,只要掌握了原理,積極實踐,其他有機食品也同樣應該能夠比常規食品的口感好。

7.獲得適當的利潤應該只是從事有機食品事業的目的之一,而不是唯一。有機食品的生產者,尤其是貿易者一定要處理好生產、消費與價格的關係,從消費者的實際結構和消費者的消費水平考慮,結合生產和運行成本,合理定價。還要對有機食品價格在本地區的長期發展趨勢和最終定位有正確的估計和充分的思想準備,才能確保有機食品市場持久、穩定和健康地發展。達到經營者和消費者“雙贏”的效果。

8.在國民經濟不斷向上發展,國內對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形勢下,有機食品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安全食品,只要生產者、加工者、貿易者、消費者、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積極支持,以有機蔬菜爲先鋒食品的有機食品事業必定能夠快速、穩健地發展。

【第8篇】蔬菜市場調研報告範文

一、菜市場總體情況

除縣城的4個菜市場外,我縣其餘的菜市場全部分佈在各鄉鎮,我們統稱爲農村市場,這些農村市場中規模較大的有型市場有洋溪、槎溪、水車、孟公、白溪、圳上等6箇中心市場,他們的營業面積在到5000平方米之間,攤位個數在100到300之間;都是每天營業的日日場。除此之外,其餘的農村市場都是4至5天才趕場營業一次的墟場,並且一般都是沒有固定地點的馬路市場,每逢趕場日便人流擁擠,交通阻塞,髒、亂、差現象相當嚴重。

二、菜市場管理體制

我縣80來個菜市場當中,屬國有所有制的只有城區的城南、永興兩個城區市場以及26個農村墟場,其餘的都是一些私人股份市場或村辦市場。國有所有制市場由縣市場服務中心管理,按理說縣市場服務中心應是管理全縣市場的公益事業單位,但當初卻定性爲自收自支、自負盈虧,實行企業化管理的單位,這種體制對市場建設與管理工作帶來諸多不便,一是由於市場服務中心是事業單位性質,到銀行貸不到一分錢,而無法搞市場建設;二是市場服務中心實行企業化管理而沒納入財政執行收支兩條線,財政無任何撥款,但稅費卻五花八六,負擔重,職工工資毫無保障;三是由於市場服務中心只有服務職責,沒有管理職能,導致平時的收費工作和市場規範管理工作難度很大,就連自己管轄市場的周邊冒市也無法規範整頓,而更何況對其餘市場進行規範管理。因此,目前市場服務中心只能在自己管轄市場內履行服務職責,無法進行市場的規範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市場的監管力度也不到位,至於那些私人股份市場與村辦市場,則在管理體制上沒有統一模式,各作其主,隨心所欲,從而導致我縣農貿市場的管理體制混亂不堪。

三、攤位租金收取情況

我縣城區各菜市場對攤位租金的收取一般是採取年收的方式,就是先定好攤位的年租金,然後由經營戶一次性交清,而在農村市場,由於收費難度更大,加之都是墟場,因此也採取月收或季收的方式收取攤位租金。從收取的數目來看,由於受單位體制的限制,縣市場服務中心對攤位租金的收取一般很難按政策及物價局覈定的收費標準足額收取到位,農村市場更是廖廖無幾。

四、菜市場經營的財務情況分析

五、縣政府在加強市場建設和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投入

近幾年來,縣委、政府在加強對農貿市場建設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別是去年我縣開展創建省級衛生縣城文明城市以來,對農貿市場的建設管理更加重視。

1、加強馬路市場的整頓。

馬路市場是我縣普遍存在的一大現象,90%的農村市場都是馬路市場,五里一市、十里一場,各個鄉鎮都有。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歷史根源造成的,這些市場一般都是解放前選址開業的,人們在這裏經營購物已有幾十上百年的歷史習慣。馬路市場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這些市場很多都選在省道、國道兩邊經營,每逢趕場日便人山人海,菜擔子、流動車輛、地攤到處都是,加上吆喝聲、叫喊聲,雜七雜八,交通嚴重受阻,市場的髒、亂、差特別嚴重,過往人羣與當地羣衆都怨聲載道。這些馬路市場嚴重損害了我縣的城市品位,曾經在人大、政協兩會上許多委員代表紛紛提出整頓馬路市場的建議提案。近幾年,引起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縣政府每年組織交通、工商、商務、公安、城管、公路、建設、規劃等職能部門,對全縣馬路市場進行專門整治,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歷史習慣根深蒂固和市場建設的硬件設施難以跟上,我縣馬路市場仍然存在還是難以根除。

2、加強市場投入。

自我縣開展創建省級衛生文明城市以來,縣政府對農貿市場的建設投入加大了力度,近兩年,先後對永興市場和城南市場的農改超改造工程投入220餘萬元。經過改造後的永興與城南兩市場,從下水溝到地面、從牆面到頂面都裝修一新,市場攤位都是標準化淨菜市場攤位,活禽區與水產區都是相對獨立的銷售區域,市場設置了監控中心、信息發佈中心及農藥殘留檢驗檢測用房,整個市場的硬件設施完全符合標準化淨菜市場的要求,場內佈局規範合理,商品擺放整齊美觀,完全改變了改造前那種亂拉亂扯、亂堆亂放、亂吐亂丟的現象。可以說,通過政府投資改造後的永興與城南兩市場是一個完全實行全封閉式管理的農貿市場,既整潔美觀、方便適用,又顯檔次品位,是我縣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加強對市場的規範管理。

在這次雙創工作中,縣政府將縣市場服務中心列入創建單位,要求對全縣農貿市場進行規範管理,並且針對市場的佈局、商品的擺放、衛生保潔、健康教育、經營秩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對各項工作進行了細化。按理說這確實是有利於各農貿市場的規範管理,但由於實施主體是縣市場服務中心,而市場服務中心受自身體制的制約,沒有職能去管理其餘的私辦市場,所以只能在自管市場中按照縣政府的要求和標準去規範管理市場,其餘的私辦市場卻仍然我行我素。爲此,目前縣政府正在研究準備成立新化縣市場管理辦公室,加強對全縣各類市場的規範管理。

六、我縣在創新農產品零售方式方面所做的工作

自從對城南、永興兩市場進行標準化改造後,我們將農產品的價格行情在信息發佈屏上予以宣傳,同時對市場的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的檢測,以便消費者明白市場行情,買得稱心、吃得放心。此外,農戶和商家實行農超對接,直接從菜農基地進菜,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這些舉措都大大也加快推動了農產品的營銷。

七、對進一步加強菜市場建設、完善農產品零售網絡的建議

1、儘快成立全縣市場的專門管理機構,賦予其管理職能。以便規範管理各類市場,搞好我縣菜籃子工程,提高我縣城市品位。

2、進一步加大對農貿市場的建設與投入力度。目前我縣縣城僅4個農貿市場,這對於20多萬縣城人口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梅苑開發區僅一個市場。因此,請政府行政劃撥土地,加大市場建設力度,方便羣衆購物,搞活農產品流通,美化我縣市容市貌,保障雙創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第9篇】蔬菜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導語:要培育蔬菜產業龍頭企業。一是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要儘快組織有關部門研究蔬菜龍頭企業的發展問題,出臺支持蔬菜加工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小編精心準備了蔬菜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爲加快我市蔬菜產業化步伐,最近,我們專門深入到**街、新洲、白衣等鄉鎮街道進行調研,並就如何推進蔬菜產業化建設進行了認真思考。

一、發展的優勢

1。有優越的自然條件。我市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性溼潤氣候,四季分明,乾溼明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般冬季氣溫低於10℃,夏季高於22℃,春秋兩季多在10℃—22℃之間,非常適合蔬菜的種植與生長。同時,我市原爲一隅洪荒之地,西納九澧之水,東連八百里洞庭,千古沉河堆積成洲,土壤十分肥沃,是種植蔬菜的最佳壤土。

2。有成熟的種植技術。我市陽由垸歷年來有種植蔬菜的傳統,早在六十年代,就是聞名全省的蔬菜種植基地,當地的農民大多是種植蔬菜的行家裏手。近幾年,在發展傳統蔬菜的基礎上,還大面積種植了反季節蔬菜。出產的蔬菜以其色美、鮮嫩、質優、產量高、品種多等特點聞名於湘鄂,產品不僅供應本市城區,還遠銷全國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種植藠果歷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種植技術。

3。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從本市市場需求來看,我市50%以上的市場都存在蔬菜缺口,需外調40%以上的蔬菜才能滿足需求,僅我市一中食堂每年就從澧縣購菜7。5萬公斤以上,特別是一些早春蔬菜和反季節蔬菜大部分需從外地調入。從國際市場需求來看,世界年人均蔬菜佔有量102公斤,日消費量爲0。28公斤,遠未達到世界營養學會推薦的日人均0。35─0。50公斤的水平。特別是目前人們消費理念大多遵循從溫飽型─營養型─保健型─環保型的發展規律,正形成一股“綠色消費”的熱潮。 “綠色食品”的主要對象蔬菜蘊涵着巨大商機,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各國農產品將以低關稅或零關稅貿易,迫使各國將按比較利益進行資源配置,進而引起全球產業佈局重新調整。蔬菜產業作爲勞動密集型產業,一些工業化國家因土地資源價格、勞動力等機會成本而不得不放棄部分市場,而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勞動力價值較低,因此,我國蔬菜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我市水陸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離金羅火車站僅30公里,水運直通洞庭湖和長江,便於蔬菜的外運外銷。

4。有可觀的經濟效益。種植蔬菜與稻穀比,有極爲可觀的經濟效益。從兩者的成本覈算來看,稻穀每畝的生產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畝稻穀淨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穀的近9倍;如果反季節種植,則會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如我市澧陽社區菜農宋進宜,一年種蔬菜3畝,年收入就有1萬多元。種植蔬菜的高經濟效益,已成爲農村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

二、取得的成績

1。蔬菜面積不斷擴大,特色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今年,全市種植蔬菜5萬多畝,佔全市農作物的9%,佔經濟作物的16%,成爲僅次於水稻、油菜的第三大農作物。今年蔬菜總產量預計可達1。5億公斤,總產值將超過2億元, 將佔農業總產值的15%左右,與20xx年相比,面積增加了一倍,總產量將擴大一倍,產值將增加1。3倍。在總量增長的同時,蔬菜上市品種日益豐富,目前我市蔬菜已有55大類,1000多個品種,初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生產基地。如白衣的藠頭、新洲的辣椒、**街的蘿蔔等已聲名遠揚,成爲我市蔬菜產業的知名品牌。

2。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品種體系逐漸優化。當前,蔬菜設施栽培、無公害病蟲防治、配方施肥、食用菌液體栽培、破季蔬菜栽培等7項新技術廣泛應用於生產實踐;瓜果蔬菜嫁接、組織無土培育、野生蔬菜立體栽培等新技術示範成功。從20xx年起,先後引進、推廣了春帥絲瓜、以色列硬果蕃茄、蜜本南瓜等蔬菜品種40多個;50%以上的蔬菜品種實現了升級換代,蔬菜良種普及率達80%以上,品種體系逐漸優化。同時,我市現已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5000畝,通過驗收的達到了20xx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逐步發展壯大,不僅提高了蔬菜產品的檔次,而且增強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3。蔬菜加工初具規模,出口創匯初現端倪。近年來,我們通過探索蔬菜產業發展新途徑,大力發展蔬菜加工項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進發展了綠康食品、大瀝環球食品、豐蓮食品、金宏菜業、金達食品、藍籌食品、平和食品、廣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業,年消化鮮菜6萬噸,年加工產品1。1萬噸,出口產品0。4萬噸,出口創匯達100萬美元。

4。營銷體系建設加快,中介組織穩步發展。隨着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銷售渠道不斷拓展,以零售市場、產地批發市場、集散點爲一體的蔬菜市場網絡逐步形成。現有蔬菜專業合作社2個,吸納團體和個人會員1071多個,培養營銷大戶10多戶,年交易量達2萬噸,年成交額5000萬元左右。今年,全市從事蔬菜營銷的達120多人,外銷蔬菜0。5萬多噸,蔬菜營銷隊伍和中介組織在蔬菜銷售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1。部分幹部觀念落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幹部羣衆不斷拓寬發展思路,善於把握市場機遇,着力建基地、抓生產、拓市場、促銷售,使蔬菜產業逐年穩步發展。但有的同志、特別是部分幹部對發展蔬菜產業缺乏足夠認識,思想保守,觀念陳舊,認爲發展蔬菜產業是農民自己的事,政府缺乏應有的引導和服務,導致蔬菜產業發展不快,曾一度爲湘西北最大的蔬菜生產、批發集散地的光環隨之消失。

2。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一方面,蔬菜生產主要靠農戶自身投入,基地到主公路的交通條件落後,田間便道路況更差,菜農無力投入改造,“天晴一把刀,下雨亂糟糟”成爲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另一方面,排灌設施差,受天氣影響變化大,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蔬菜生產基本處於粗放經營狀態,直接影響到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3。企業加工環節滯後。近年來,我市蔬菜加工企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產量直線上升。但因加工企業技術落後,加工檔次低,精、深加工極少;企業規模小,加工產品單一,加工鏈條不長;加工龍頭企業少,加工率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導致出售的多爲時鮮產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產效益不高。

4。市場集約化程度低。一方面,我市蔬菜生產仍以單家獨戶生產經營爲主,缺乏必要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檢測,各家各戶的蔬菜產品直接進入市場,難以保證市場上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難以創名牌產品。另一方面,菜農賣菜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使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不易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四、幾點建議

1。要切實重視蔬菜產業發展。一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當前,關鍵的是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思想意識,清除因循守舊、停滯不前等思想障礙,把發展蔬菜產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政府要成立發展蔬菜產業的專門工作機構,把重點生產基地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要大力宣傳蔬菜產業發展中的好典型、好經驗,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發展合力,切實推動蔬菜產業化。二是搶抓機遇,因勢利導。發展蔬菜產業,關係到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原則。既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又要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既不能在市場商機面前猶豫不決,喪失機遇,也不能在一些必要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一哄而上。要咬定青山不放鬆,把發展蔬菜產業的工作堅持不懈地抓下去,真正形成蔬菜產業化。

2。要加大蔬菜基地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資金投入。要抓住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加大投入的時機,加大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力度,加大對蔬菜基地水利、交通等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要大力提倡蔬菜生產企業和個人投資興建基礎設施,並對水利等設施實行有償使用,調動全社會投資興建基礎設施的積極性。二是加大幫扶力度。財政、科技等相關單位要從促進蔬菜產業發展角度,對生產大戶、新品種應用、科技推廣給予一定資金扶持。金融部門對積極從事蔬菜生產、加工、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低息或貼息貸款,放寬抵押貸款條件,支持蔬菜產業的發展。保險機構要根據國家對農業的產業保險政策,做好保險工作,解除農民發展蔬菜產業的後顧之憂,促進蔬菜產業發展。

3。對龍頭企業在項目的申報、融資等方面優先考慮。對於國家和市裏支持的政策性資金,要向龍頭企業傾斜。要大力搞好招商引資,創辦更多蔬菜加工企業。二是建立完善利益機制。按照“公司+農戶”的方式,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要指導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委託生產、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密切與農戶的經濟聯繫,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4。要提高蔬菜產品質量檔次。 一是大力推廣新品種。認真抓好種苗和良種選育,大力推廣先進技術。注重培養科技骨幹,積極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搞好協作,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和蔬菜發展動態,積極進行蔬菜新品種的研究和試驗推廣工作,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着力建設好1萬畝根莖菜、1萬畝菌類蔬菜、1萬畝多年生蔬菜三大特色基地,下大力氣培育一批名優蔬菜品種,使我市的蔬菜種植由特色產品向優質產品、相對集中向區域化轉變。二是大力引進新技術。在鞏固現有大棚、拱棚、地膜覆蓋等技術的同時,着力發展溫室栽培、無土栽培等技術。大力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產新技術、新材料、新農藥、新肥料,提升蔬菜產量、質量和檔次。三是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要在蔬菜生產環節堵住農藥殘留。向農民推薦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推廣殺蟲燈、遮陽網、防蟲網、生物肥料等無公害控制性設施,從源頭上保證蔬菜的質量。要建立完善監測體系。蔬菜市場要建立檢測檢驗機構,配備一定的人員和必要的檢驗設備,對進入市場的蔬菜加強檢測,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場,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要對農民種植的蔬菜實行動態管理,不定期進行抽查。繼續完善無公害蔬菜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範。進一步強化對無公害蔬菜知識的宣傳,組織技術人員對農民開展無公害知識培訓教育。加大蔬菜產品註冊商標、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認定工作力度。

5。要完善蔬菜產業服務體系。一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要指導建立蔬菜行業協會、蔬菜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爲與外地銷售網絡接軌的專業組織,在信息諮詢、規範經營、協調價格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要充分發揮強村、強企、能人的作用,創辦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工商部門要及時審批頒發營業執照,在收費上給予適當的照顧;稅務部門對新辦的中介組織要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要選拔一批頭腦靈活、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農民擔當蔬菜銷售經紀人,對他們進行市場營銷知識培訓,指導他們制定有效的銷售策略,逐步建立起由農民組成的銷售網絡。二是加強信息體系建設。充分利用蔬菜營銷協會,設立蔬菜信息中心,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預測、信息發佈工作,及時反饋國內主要產地的生產狀況和主要蔬菜批發市場的品種、數量、價格,以及國外市場的需求信息,逐步實現與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聯網。各蔬菜基地要在產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建立信息發佈點。通過建立比較完整的信息網絡,使蔬菜生產、經營、加工、銷售等各環節能夠做到有效銜接。三是加快市場建設步伐。建設一個集蔬菜展銷、檢驗檢疫、儲存配送和信息發佈中心爲一體的蔬菜綜合批發市場。同時,進一步配套和完善各地農貿市場,逐步形成一個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爲中心,以產地交易市場爲基礎,以農民產銷組織爲補充的現代物流體系,進一步促進我市蔬菜產業發展壯大。

【第10篇】蔬菜產業調研報告

導語: 廣東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中國南部蔬菜生產較發達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蔬菜產業在價值規律驅動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迅猛發展,在新一輪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蔬菜產業已成爲種植業的主導產業。蔬菜生產的作用已從過去解決城鄉居民“菜籃子”向解決農民“錢袋子”轉變,併成爲當前農民增加種植業經濟收益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廣東區域資源優勢,加強政策、資金、技術扶持。

蔬菜產業調研報告

設施蔬菜產業現已成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目前沙坡頭區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4.56萬畝,佔全市20.83萬畝的70%,佔全區84.5萬畝的17.2%。建成了以番茄、茄子、黃瓜、西瓜等特色品種爲主的日光溫室示範基地66個,小拱棚瓜菜示範基地6個,建成沙漠日光溫室1200座、0.2萬畝。設施蔬菜總產量達到65萬噸,產值達到9億元,農民人均來自設施蔬菜的收入達2204元,佔沙坡頭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8.4%,主產區設施蔬菜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設施蔬菜不僅成爲農民投資回收最快、效益最爲明顯的支柱產業,而且解決了3.6萬餘人的就業,有效帶動了流通、運輸、信息服務等行業的快速發展。

日光溫室以冬春一大茬,秋冬茬接早春茬,秋茬接冬春茬三種栽培模式爲主,面積分別佔30%、40%和30%;小拱棚以冬春茬韭菜和早春茬西瓜兩種栽培模式爲主。品種佈局上,番茄佔50%,茄子佔10%,辣椒佔15%,黃瓜佔5%,瓜類佔10%,設施園藝及其它佔10%,產品的外銷量佔90%以上。制訂推廣了12項提質增效措施,平衡施肥、無土育苗、小氣候調控、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co2氣肥、反光幕、新型覆蓋材料、陰陽棚及熱風爐等技術開始示範使用。

存在問題

1、流通體系不夠健全。一是沒有大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蔬菜交易在園區內直接進行,相互壓價時有發生。二是缺乏流通銷售龍頭企業,現有的流通企業經濟實力、帶動能力、抗風險能力較弱,缺乏對市場調節和操控的有效手段。

2、科技力量不足,技術服務滯後。現有市、鎮(鄉)兩級農業科技人員50多人,不僅斷檔老化、總量嚴重不足,而且大部分專業不對口,真正的內行更不多,指導千家萬戶和幾萬座大棚的生產,不僅力不從心,碰到技術難題更是束手無策。由於技術服務跟不上,造成地區間、農戶間的生產水平很不平衡,相當一部分日光溫室的產量和效益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

3、標準化監控機制不完善,品牌保護意識不強。超市等生產流通環節的監測不夠嚴格,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產品的價位優勢得不到體現;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時有發生,病蟲害重治輕防、以化學防治爲主的現象比較普遍,食品安全生產的意識亟待提高。在銷售上雖然一再強調統一包裝,但部分運銷企業爲節省成本而使用其他廢舊包裝箱的現象仍有發生;在蔬菜暢銷時,部分農戶對產品不分類,以次充好,對“沙坡頭”蔬菜品牌造成不利影響。

4、種苗生產銷售管理有待加強。個別種苗公司引進的蔬菜新品種不按程序嚴格進行試驗示範就批量生產銷售,造成部分品種穩定性差,品性下降;有的種苗公司有銷售過期苗,病苗的現象;有的種苗公司技術力量薄弱,售後服務不及時。

5、基礎設施不夠配套,部分園區生產條件較差。一是老灌區設施蔬菜園區現有電路普遍爲單相電,無法滿足捲簾機三相用電需求,影響了農民投資安裝使用捲簾機的積極性。二是沙漠農業園區大棚保溫性能差,冬季棚內平均溫度比老灌區低2—3℃,外界溫度零下14℃時,棚內溫度普遍不到10℃,不能滿足蔬菜正常生長的溫度需求,遇到極端低溫天氣,就會造成嚴重凍害;同時,風沙危害較重。

幾點建議

1、加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一是採取招商引資、項目扶持、股份合作等方式,內引外聯,儘早建設集蔬菜展銷、檢測、收購、保鮮、加工、交易、外銷爲一體的功能齊全、設備先進、輻射面廣的國家級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形成一個高效、暢通、可調控的現代化農產品物流中心,發揮其在資源配置、產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佈、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沙坡頭蔬菜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組織有關部門儘快研究蔬菜龍頭企業的發展問題,整合有關農業發展項目資金,集中財力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扶持現有的蔬菜流通公司和專業合作社、協會、農民經紀人,通過聯合、重組,形成流通集團或大型龍頭企業,爲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走龍頭帶產業、產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

2、多策並舉,強化技術服務。一是加強農業技術隊伍建設,適當增加市鎮(鄉)農技服務中心人員編制,面向區內外聘用一批具有蔬菜生產特長的專業技術人員;同時,加強現有技術人員的再教育,促其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服務能力。二是加強對農民的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技術操作水平和市場經濟觀念,真正把廣大農民羣衆培養成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三是充分發揮種苗公司技術力量的作用,通過銷售種苗,爲農民提供全程技術報務。四是加大聘用山東農民技術員的力度,充分發揮當地“土專家”、“種植能手”的作用,爲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着的典型。

3、強化監控,狠抓標準化生產和品牌保護。 一是把好蔬菜生產環節關,堅決堵住農藥殘留。繼續完善無公害蔬菜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範,強化無公害蔬菜知識的宣傳,開展無公害知識培訓,教育引導農民認真汲取青島毒韭菜、海南毒豇豆的教訓,積極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大力推廣殺蟲燈、遮陽網、防蟲網、生物農藥等無公害控制性設施,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從源頭上保證蔬菜的質量。二是健全完善監測體系。現有的產地(田頭)市場要建立健全檢測機構,配備一定的人員和設備,對進入市場的蔬菜要加強檢測,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場,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要對農民種植的蔬菜實行動態管理,不定期地進行抽檢,積極探索建立產品質量追溯制度。三是繼續實施統一品牌、分級包裝、統一標識和對包裝箱進行適當補助的措施, 加大我市蔬菜品牌的宣傳力度,努力把“沙坡頭”蔬菜打造成寧夏、中國的名牌農產品。

4、狠抓種苗質量和供應管理。嚴格程序,規範品種引進。所有種苗公司引進的新品種必須按照有關法規嚴格進行試驗、示範,經有關部門評審鑑定,登記備案後方可推廣。加大對種苗市場的監督管理,堅決打擊向農戶銷售過期苗和弱病苗的現象。建立獎懲機制,提升服務水平。對種苗質量高,技術服務好的企業,應給予相關項目優先申報及政策扶持;對育苗設施落後、技術力量薄弱、無抵禦市場風險能力的種苗公司應限期整改或勸其退出種苗市場。

5、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努力改善生產條件。一是多方籌措資金,加快園區供電線路改造,爲提質增效提供基本保證。二是加強沙漠園區科研攻關,通過增設保溫裙、防寒溝、雙膜覆蓋,增溫火牆(爐)等,千方百計提高大棚保溫性能;加快造林綠化,草、灌、喬和草方格相結合,在園區外圍和主幹路兩側建設防護林帶,減少風沙侵襲。

2022年廣東省蔬菜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種植面積達130.7萬hm2,種植效益也較往年有較大提高,生產區域佈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總產量佔全省的38%,但仍存在價格波動大、技術人員緊缺、基地不穩定等問題.從蔬菜生產、區域分佈、進出口、市場供給、價格動態等方面,對廣東省2022年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做出具體分析,並建議在制定優勢區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加強蔬菜產業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構建蔬菜安全監管體系,加強科技研發實力,完善蔬菜技術支持體系,加強加工流通體系建設,提高產業化生產水平,促進廣東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11篇】合川市蔬菜產業調研工作報告

爲進一步掌握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理清發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產業調研組,從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後到太和、香龍、碼頭、小沔等14個鎮街和加工企業進行了調研。

一、合川蔬菜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

蔬菜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場需求量大、週期短、見效快、比較效益高,市場前景廣,是許多地方農民致富首選的短、平、快項目之一,但並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宜發展蔬菜,其生產需要有一定的資源條件:其一,因爲蔬菜對水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證;其二,因爲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鮮,需要有較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其三,不同蔬菜對土壤的適應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較高,需要較好的土壤肥料條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種類多,技術性強,投入也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術條件,其中包括種植者對蔬菜先進技術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從產業化角度來講,還必須要的龍頭企業爲依託和一定的特色優勢產品爲基礎。對照蔬菜業發展的五個必要條件,我市蔬菜產業發化展具有較好的資源基礎:

1.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合川市是重慶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個縣級農業大市,幅員面積2356平方公里,現有耕地8萬公頃,總人口152萬,其中農業人口120萬。合川對重慶、成都等大城市和廣大農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帶具有承上啓下的強勁輻射作用,有較強的接納能力,是城鄉交換和貨物週轉的軸心。

2.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於四川盆地東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襄渝鐵路、國道212線橫穿境內,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鐵路,大大縮短了合川與周邊大中城市的距離,加之鄉鎮公路形成網絡,蔬菜產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這爲蔬菜產品的輸出創造了有利條件。便捷的交通,開明開放的環境,使合川具有強勁的中心輻射功能和多維接納能力。

3.自然氣候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合川屬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境內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間,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1316小時,年均氣溫18.1℃,≥10℃的有效積溫5903℃,無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適合多種蔬菜的生長,有發展蔬菜生產的良好自然氣候條件,產地生態環境較好,產地尚處於自然狀態,生存環境幾十年無變化,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也不會有大的變化,產地無污染,能達到綠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豐富的水利資源條件:土壤多以沙溪廟組母質發育而成,土質肥沃,熱量豐富;加之三江匯流,76條溪河交錯其間,有成片的江河衝擊壩地6萬多畝沙壤土,非常適合蔬菜種植。且水源豐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礎設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45萬畝。

5.可靠的技術和人才支撐:西南農業大學的專家爲我市蔬菜發展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選址,對發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學合理的建議;我市與重慶市農科所、西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6.良好的種植技術基礎和較大的生產規模:合川是歷史上有名的農業大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23萬餘畝,年產蔬菜46萬噸,是重慶市的重要蔬菜基地縣之一,有相當的生產技術和種植規模,其中合川絲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蘿蔔、藠頭、大頭菜、胡蘿蔔、榨菜、萵筍等瓜菜類和根莖菜類極具特色優勢。近幾年來,合川市組織專門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產業的力度,我們在蔬菜產業化發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較多的經驗

二、合川蔬菜產業發化展的市場基礎

從總體上來看,人們的消費理念大多遵循從溫飽型-營養型-保健型-環保型的發展規律,目前正行成一股“綠色消費”、“綠色需求”的熱潮,以“綠色食品”爲對象的蔬菜業醞釀着巨大的商機,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各國將在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基礎上以低關稅或零關稅進入農產品貿易,迫使各國將按照比較利益原則進行資源配置,進而引起全球產業佈局重新調整,蔬菜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一些工業化國家由於土地資源價格、勞動力成本等機會成本上千而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市場,而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勞動力價值也相對較低,因此我國的蔬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隨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業生產正由解決溫飽、滿足量的需要向在保證總量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和效益上轉變,蔬菜作爲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多糖、有機酸和芳香類物質的特殊商品,對維持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增進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人們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謂“一是三餐不吃飯可以,不吃菜不行”;特別是隨着我國城市化水平提高,蔬菜的商品需求量進一步增加,蔬菜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第12篇】關於我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的調研報告

爲了解掌握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情況,近期,市委辦組織文祕人員赴農委蔬菜辦及大村、長虹、賽力等蔬菜基地進行了調研,並組織部分蔬菜生產農業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了意見和建議,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爲加快推進我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有效緩解我市蔬菜供應不足現狀,切實解決羣衆“買菜貴”的難題,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蔬菜配套專項獎扶資金從xx年的50萬元提高到今年的100萬元,並計劃三年新增各類保障性蔬菜基地3000畝,其中今年新增保障性蔬菜基地1000畝,改造老基地200畝。從調研情況看,今年以來我市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呈現出三個明顯特徵:一是推進速度較快。全年1200畝任務已落實到相關鄉鎮街道,新建基地全部完成了土地流轉,明確了投資主體,部分基地建設已完成大半。二是建設標準較高。全市1200畝基地,設施蔬菜基地佔一半,其中複式二代棚佔比達10%以上,河瀝、西津、竹峯部分基地建設了現代化智能育種、育秧大棚。三是推進合力較強。初步形成了由市“菜籃子”辦牽頭,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爲投資主體,相關鄉鎮街道和村積極配合的推進合力。

二、存在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市蔬菜基地發展在生產、流通、保障等環節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投入大。以設施大棚爲例,新建1畝標準化普通鋼架跨度棚(含農膜)需要1.5萬元,複式二代棚需要4萬元,而建設擁有自動化噴淋、溫控及物聯網監控系統的現代化智能蔬菜大棚則需要幾十萬元。一個基地以100畝的規模來計算,就需一次性投資幾百萬元。加上農用物資化肥、農膜、農藥逐年漲價,若再購買機械,興建水利、道路、冷庫等配套設施,則需要更大的投入,對於一般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來說難以承受。

二是用工難。蔬菜種植是勞動密集型和精耕細作型產業,用工是關鍵。目前我市農村多爲年老體弱者留守,青壯年基本在外務工,可用勞動力較少。留守勞動力工資雖較低但因文化層次不高,技術難掌握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一般青壯勞力工資高達80—100元每天,遇農忙時節價格更高,甚至出現無人可請的局面。同時,懂技術、有經驗的農技人員嚴重匱乏,導致在品種佈局、茬口安排、育苗育種、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都存在問題。

三是用地難。蔬菜規模化種植用地難,一方面,我市屬典型山區縣市,田地面積較少,適宜蔬菜生產的連片土地更少,且蔬菜種植最怕水患,而我市連片耕地基本都在沿河地帶;另一方面,由於蔬菜種植投入較大,回報需時長,龍頭企業和大戶希望土地流轉時間長,但部分農民惜地思想較重,不願長時間流轉。此外,各蔬菜基地建設中,除種植區外,保鮮庫、曬場、農機具庫房等附屬設施需建設用地指標難獲取情況普遍存在,亟待解決。

四是銷售難。我市蔬菜市場建設滯後,無一處蔬菜專業批發市場,市區大華、中心市場、河瀝橋東、橋西農貿市場攤位資源緊張,費用較高,且均未設立保障性蔬菜基地直供攤位。目前蔬菜基地蔬菜銷售主要有兩種:一是菜販子上門收購,二是大華市場外夜市批發(必須於每日6:30前撤出,否則只有賤賣)。據瞭解,我市蔬菜基地蔬菜流通環節大體爲:菜農——批發商——二次批發商——菜販(零售商)等三到四個環節,銷售難不僅挫傷了菜農生產積極性,也推高了市場蔬菜價格。

五是風險大。蔬菜種植受季節、天氣影響較大,抗災能力弱,尤其是大風、大雪、冰雹等惡劣天氣和水患影響更大,露地蔬菜更甚,而與之對應的,農業保險對蔬菜種植目前仍然缺位,菜農收益難以保障。與此同時,各基地由於缺乏有效對接和統籌安排,蔬菜種植的品種、時間茬口往往重合,蔬菜生產經常出現區域性、結構性和季節性過剩,導致“菜賤傷農”。

三、對策建議

“菜籃子”工程事關民生,羣衆關注,鑑於我市基地面積缺口較大、建設任務較重、時間週期較長,建議市委、市政府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重點抓好三個方面:一是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各相關職能單位和鄉鎮街道參加的領導組,統籌抓好 “籃菜子”規劃佈局、協調推進、項目整合等;二是制定“菜籃子”建設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菜籃子”基地建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科技服務、政策保險等各個環節的獎補政策,引導“菜籃子”有序健康發展;三是加強目標考覈,形成任務明確、責任到位、合力推進的良好格局。具體建議如下:

1、關於基地建設獎補。目前,我市對新增集中連片100畝的露地蔬菜,獎勵500元(民生400元+產業化100元),對新增集中連片100畝的鋼架大棚基地(含複式二代棚和智能化大棚),獎勵3000-4000元。露地蔬菜和普通鋼架大棚獎勵標準較周邊不低,但考慮我市耕地現狀和政策的引導作用,建議不提獎勵標準,適當降低門檻,集中連片100畝降爲50畝,對複式二代棚和智能化大棚,獎勵標準適當提高到5000元和10000元,並設單戶上限封頂。

2、關於資金扶持。①加強項目整合,將連片蔬菜基地建設與美好鄉村建設有機結合,積極整合涉農尤其是小流域治理、高標準農田治理等項目資金,加強對連片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②加大融資支持,建立蔬菜基地建設貸款擔保和貼息機制,引導銀行創新金融產品,支持蔬菜基地建設。

3、關於用地支持。①借鑑銅陵做法,按每畝給予鄉(鎮、街道)村500元工作經費,調動鄉村積極性,促進土地有序流轉。②積極探索蔬菜基地建設與農村土地復墾耕作層復耕項目相結合,實現復耕土地高效利用、蔬菜連片發展與增加農民收入多贏。③調劑解決蔬菜基地保鮮庫、曬場、農機具庫房等附屬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問題。

4、關於用工問題。①加強宣傳、引導、培訓,鼓勵農民就近轉移爲農業產業工人。②借鑑我市企業用工相關扶持政策,在外來“務農工”子女入學、戶口、住房等方面給予配套,支持龍頭企業和能人大戶對外引進農業產業工人。

5、關於生產指導。①編制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堅持因地制宜,實施“一村一品”,實現錯位發展。②由“菜籃子”辦牽頭成立蔬菜產業行業協會,統籌協調指導全市蔬菜生產,加強產銷動態監測與預警分析,適時發佈價格和供求信息,科學引導生產經營活動。③加強蔬菜科技隊伍建設,完善市、鄉和基地村三級蔬菜技術服務體系,建立蔬菜生產技術人員與基地的對接幫扶制度,提高蔬菜服務能力及指導到位率。

6、關於銷售流通。①加快農貿市場建設,儘快規劃建設一座大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加快標準化農貿市場新建改造步伐,在農貿市場設置基地直銷區域、直銷攤位。②鼓勵蔬菜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在城區建立配送中心和社區直銷店,對在城區建店的,給予一次性獎勵或房租補貼。③鼓勵蔬菜龍頭企業、能人大戶面向寧國城區市場,借鑑和縣做法,對年銷售市區生鮮蔬菜達一定規模的,給予一次性獎勵。

7、關於蔬菜保險。建議將蔬菜保險納入政策性保險大範疇統籌考慮,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與相關保險公司協調開展蔬菜生產農業保險試點,降低蔬菜生產風險。

【第13篇】城市蔬菜產銷調研報告範文

今年初,我市多數地方先後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其中全市蔬菜累計產量僅888.8萬噸,比上年微降0.2%。今年各地爲彌補災害損失紛紛加強蔬菜生產措施,擴大蔬菜生產規模,全市蔬菜生產實現了較大增長。據統計,全市蔬菜累計產量達到945.2萬噸,比上年增長6.4%,其中,一小時經濟圈爲624.1萬噸,渝東北地區爲235.5萬噸,渝東南地區爲85.6萬噸。蔬菜累計播種面積達649.4萬畝,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7%。全社會蔬菜銷售收入76.3億元,全年實現蔬菜產值120.2億元。綜觀今年,全年蔬菜產銷特點是:種植規模穩定增長,單產水平有所提高,區域特徵比較明顯;品種結構優化,優質菜得到較快發展,品質不斷提高;銷售形勢看好,商品蔬菜外銷量增加,市場價格持續上揚。

一、全年蔬菜產銷形勢良好

(一)蔬菜面積平穩增加,產量較快增長,區域特徵明顯

調查資料顯示,今年我市蔬菜累計播種面積達649.4萬畝,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7%;由於乾旱的影響,蔬菜單產有所下降,在較低基數的基礎上,今年蔬菜單產較上年增長了2.5%,受面積單產雙增長的影響,全市蔬菜產量實現增長6.4%的較大增幅。

分區域看,特徵比較明顯。一是今年一小時經濟圈仍是我市蔬菜的主要生產地區,其產量佔全市的66.0%,而且同比增幅達6.5%,發展速度也高於其他兩個地區。渝東南地區總量仍然最小,其發展速度與渝東北地區基本相當。二是全市種植蔬菜的39個區縣中,近郊如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等傳統的蔬菜生產基地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產量普遍嚴重下降生產呈萎縮趨勢,綦江、大足、潼南、武隆、黔江、涪陵等區縣蔬菜生產則較快增長,我市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佈局正在向主城周邊或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轉移。如潼南的“中國西部綠色菜都”項目,大足的冬菜、調味品產業,武隆的高山綠色蔬菜基地等正在逐步形成。

【第14篇】合川市蔬菜產業調研報告

合川市蔬菜產業調研報告

爲進一步掌握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理清發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產業調研組,從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後到太和、香龍、碼頭、小沔等14個鎮街和加工企業進行了調研。

合川蔬菜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

蔬菜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場需求量大、週期短、見效快、比較效益高,市場前景廣,是許多地方農民致富首選的短、平、快項目之一,但並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宜發展蔬菜,其生產需要有一定的資源條件:其一,因爲蔬菜對水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證;其二,因爲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鮮,需要有較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其三,不同蔬菜對土壤的適應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較高,需要較好的土壤肥料條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種類多,技術性強,投入也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術條件,其中包括種植者對蔬菜先進技術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從產業化角度來講,還必須要的龍頭企業爲依託和一定的特色優勢產品爲基礎。對照蔬菜業發展的五個必要條件,我市蔬菜產業發化展具有較好的資源基礎:

1.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合川市是重慶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個縣級農業大市,幅員面積2356平方公里,現有耕地8萬公頃,總人口152萬,其中農業人口120萬。合川對重慶、成都等大城市和廣大農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帶具有承上啓下的強勁輻射作用,有較強的接納能力,是城鄉交換和貨物週轉的軸心。

2.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於四川盆地東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襄渝鐵路、國道212線橫穿境內,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鐵路,大大縮短了合川與周邊大中城市的距離,加之鄉鎮公路形成網絡,蔬菜產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這爲蔬菜產品的輸出創造了有利條件。便捷的交通,開明開放的環境,使合川具有強勁的中心輻射功能和多維接納能力。

3.自然氣候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合川屬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境內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間,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1316小時,年均氣溫18.1℃,≥10℃的有效積溫5903℃,無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適合多種蔬菜的生長,有發展蔬菜生產的良好自然氣候條件,產地生態環境較好,產地尚處於自然狀態,生存環境幾十年無變化,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也不會有大的變化,產地無污染,能達到綠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豐富的水利資源條件:土壤多以沙溪廟組母質發育而成,土質肥沃,熱量豐富;加之三江匯流,76條溪河交錯其間,有成片的江河衝擊壩地6萬多畝沙壤土,非常適合蔬菜種植。且水源豐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礎設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45萬畝。

5.可靠的技術和人才支撐:西南農業大學的專家爲我市蔬菜發展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選址,對發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學合理的建議;我市與重慶市農科所、西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6.良好的種植技術基礎和較大的生產規模:合川是歷史上有名的農業大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23萬餘畝,年產蔬菜46萬噸,是重慶市的重要蔬菜基地縣之一,有相當的生產技術和種植規模,其中合川絲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蘿蔔、藠頭、大頭菜、胡蘿蔔、榨菜、萵筍等瓜菜類和根莖菜類極具特色優勢。近幾年來,合川市組織專門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產業的力度,我們在蔬菜產業化發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較多的經驗。

【第15篇】對我市蔬菜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對我市蔬菜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發展蔬菜產業大有可爲

爲加快我市蔬菜產業化步伐,最近,我們專門深入到_____街、新洲、白衣等鄉鎮街道進行調研,並就如何推進蔬菜產業化建設進行了認真思考。

一、發展的優勢

1.有優越的自然條件。我市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性溼潤氣候,四季分明,乾溼明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般冬季氣溫低於10℃,夏季高於22℃,春秋兩季多在10℃—22℃之間,非常適合蔬菜的種植與生長。同時,我市原爲一隅洪荒之地,西納九澧之水,東連八百里洞庭,千古沉河堆積成洲,土壤十分肥沃,是種植蔬菜的最佳壤土。

2.有成熟的種植技術。我市陽由垸歷年來有種植蔬菜的傳統,早在六十年代,就是聞名全省的蔬菜種植基地,當地的農民大多是種植蔬菜的行家裏手。近幾年,在發展傳統蔬菜的基礎上,還大面積種植了反季節蔬菜。出產的蔬菜以其色美、鮮嫩、質優、產量高、品種多等特點聞名於湘鄂,產品不僅供應本市城區,還遠銷全國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種植藠果歷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種植技術。

3.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從本市市場需求來看,我市50%以上的市場都存在蔬菜缺口,需外調40%以上的蔬菜才能滿足需求,僅我市一中食堂每年就從澧縣購菜7.5萬公斤以上,特別是一些早春蔬菜和反季節蔬菜大部分需從外地調入。從國際市場需求來看,世界年人均蔬菜佔有量102公斤,日消費量爲0.28公斤,遠未達到世界營養學會推薦的日人均0.35─0.50公斤的水平。特別是目前人們消費理念大多遵循從溫飽型─營養型─保健型─環保型的發展規律,正形成一股“綠色消費”的熱潮。 “綠色食品”的主要對象蔬菜蘊涵着巨大商機,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各國農產品將以低關稅或零關稅貿易,迫使各國將按比較利益進行資源配置,進而引起全球產業佈局重新調整。蔬菜產業作爲勞動密集型產業,一些工業化國家因土地資源價格、勞動力等機會成本而不得不放棄部分市場,而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勞動力價值較低,因此,我國蔬菜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我市水陸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離金羅火車站僅30公里,水運直通洞庭湖和長江,便於蔬菜的外運外銷。

4.有可觀的經濟效益。種植蔬菜與稻穀比,有極爲可觀的經濟效益。從兩者的成本覈算來看,稻穀每畝的生產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畝稻穀淨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穀的近9倍;如果反季節種植,則會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如我市澧陽社區菜農宋進宜,一年種蔬菜3畝,年收入就有1萬多元。種植蔬菜的高經濟效益,已成爲農村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

二、取得的成績

1.蔬菜面積不斷擴大,特色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今年,全市種植蔬菜5萬多畝,佔全市農作物的9%,佔經濟作物的16%,成爲僅次於水稻、油菜的第三大農作物。今年蔬菜總產量預計可達1.5億公斤,總產值將超過2億元, 將佔農業總產值的15%左右,與20xx年相比,面積增加了一倍,總產量將擴大一倍,產值將增加1.3倍。在總量增長的同時,蔬菜上市品種日益豐富,目前我市蔬菜已有55大類,1000多個品種,初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生產基地。如白衣的藠頭、新洲的辣椒、_____街的蘿蔔等已聲名遠揚,成爲我市蔬菜產業的知名品牌。

2.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品種體系逐漸優化。當前,蔬菜設施栽培、無公害病蟲防治、配方施肥、食用菌液體栽培、破季蔬菜栽培等7項新技術廣泛應用於生產實踐;瓜果蔬菜嫁接、組織無土培育、野生蔬菜立體栽培等新技術示範成功。從20xx年起,先後引進、推廣了春帥絲瓜、以色列硬果蕃茄、蜜本南瓜等蔬菜品種40多個;50%以上的蔬菜品種實現了升級換代,蔬菜良種普及率達80%以上,品種體系逐漸優化。同時,我市現已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5000畝,通過驗收的達到了20xx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逐步發展壯大,不僅提高了蔬菜產品的檔次,而且增強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3.蔬菜加工初具規模,出口創匯初現端倪。近年來,我們通過探索蔬菜產業發展新途徑,大力發展蔬菜加工項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進發展了綠康食品、大瀝環球食品、豐蓮食品、金宏菜業、金達食品、藍籌食品、平和食品、廣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業,年消化鮮菜6萬噸,年加工產品1.1萬噸,出口產品0.4萬噸,出口創匯達100萬美元。

4.營銷體系建設加快,中介組織穩步發展。隨着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銷售渠道不斷拓展,以零售市場、產地批發市場、集散點爲一體的蔬菜市場網絡逐步形成。現有蔬菜專業合作社2個,吸納團體和個人會員1071多個,培養營銷大戶10多戶,年交易量達2萬噸,年成交額5000萬元左右。今年,全市從事蔬菜營銷的達120多人,外銷蔬菜0.5萬多噸,蔬菜營銷隊伍和中介組織在蔬菜銷售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1.部分 幹部觀念落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幹部羣衆不斷拓寬發展思路,善於把握市場機遇,着力建基地、抓生產、拓市場、促銷售,使蔬菜產業逐年穩步發展。但有的同志、特別是部分幹部對發展蔬菜產業缺乏足夠認識,思想保守,觀念陳舊,認爲發展蔬菜產業是農民自己的事,政府缺乏應有的引導和服務,導致蔬菜產業發展不快,曾一度爲湘西北最大的蔬菜生產、批發集散地的光環隨之消失。

2.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一方面,蔬菜生產主要靠農戶自身投入,基地到主公路的交通條件落後,田間便道路況更差,菜農無力投入改造,“天晴一把刀,下雨亂糟糟”成爲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另一方面,排灌設施差,受天氣影響變化大,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蔬菜生產基本處於粗放經營狀態,直接影響到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3.企業加工環節滯後。近年來,我市蔬菜加工企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產量直線上升。但因加工企業技術落後,加工檔次低,精、深加工極少;企業規模小,加工產品單一,加工鏈條不長;加工龍頭企業少,加工率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導致出售的多爲時鮮產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產效益不高。

4.市場集約化程度低。一方面,我市蔬菜生產仍以單家獨戶生產經營爲主,缺乏必要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檢測,各家各戶的蔬菜產品直接進入市場,難以保證市場上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難以創名牌產品。另一方面,菜農賣菜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使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不易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四、幾點建議

1.要切實重視蔬菜產業發展。一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當前,關鍵的是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思想意識,清除因循守舊、停滯不前等思想障礙,把發展蔬菜產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政府要成立發展蔬菜產業的專門工作機構,把重點生產基地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要大力宣傳蔬菜產業發展中的好典型、好經驗,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發展合力,切實推動蔬菜產業化。二是搶抓機遇,因勢利導。發展蔬菜產業,關係到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原則。既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又要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既不能在市場商機面前猶豫不決,喪失機遇,也不能在一些必要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一哄而上。要咬定青山不放鬆,把發展蔬菜產業的工作堅持不懈地抓下去,真正形成蔬菜產業化。

2.要加大蔬菜基地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資金投入。要抓住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加大投入的時機,加大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力度,加大對蔬菜基地水利、交通等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要大力提倡蔬菜生產企業和個人投資興建基礎設施,並對水利等設施實行有償使用,調動全社會投資興建基礎設施的積極性。二是加大幫扶力度。財政、科技等相關單位要從促進蔬菜產業發展角度,對生產大戶、新品種應用、科技推廣給予一定資金扶持。金融部門對積極從事蔬菜生產、加工、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低息或貼息貸款,放寬抵押貸款條件,支持蔬菜產業的發展。保險機構要根據國家對農業的產業保險政策,做好保險工作,解除農民發展蔬菜產業的後顧之憂,促進蔬菜產業發展。

3.要培育蔬菜產業龍頭企業。一是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要儘快組織有關部門研究蔬菜龍頭企業的發展問題,出臺支持蔬菜加工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對龍頭企業在項目的申報、融資等方面優先考慮。對於國家和市裏支持的政策性資金,要向龍頭企業傾斜。要大力搞好招商引資,創辦更多蔬菜加工企業。二是建立完善利益機制。按照“公司+農戶”的方式,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要指導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委託生產、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密切與農戶的經濟聯繫,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4.要提高蔬菜產品質量檔次。 一是大力推廣新品種。認真抓好種苗和良種選育,大力推廣先進技術。注重培養科技骨幹,積極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搞好協作,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和蔬菜發展動態,積極進行蔬菜新品種的研究和試驗推廣工作,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着力建設好1萬畝根莖菜、1萬畝菌類蔬菜、1萬畝多年生蔬菜三大特色基地,下大力氣培育一批名優蔬菜品種,使我市的蔬菜種植由特色產品向優質產品、相對集中向區域化轉變。二是大力引進新技術。在鞏固現有大棚、拱棚、地膜覆蓋等技術的同時,着力發展溫室栽培、無土栽培等技術。大力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產新技術、新材料、新農藥、新肥料,提升蔬菜產量、質量和檔次。三是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要在蔬菜生產環節堵住農藥殘留。向農民推薦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推廣殺蟲燈、遮陽網、防蟲網、生物肥料等無公害控制性設施,從源頭上保證蔬菜的質量。要建立完善監測體系。蔬菜市場要建立檢測檢驗機構,配備一定的人員和必要的檢驗設備,對進入市場的蔬菜加強檢測,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場,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要對農民種植的蔬菜實行動態管理,不定期進行抽查。繼續完善無公害蔬菜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範。進一步強化對無公害蔬菜知識的宣傳,組織技術人員對農民開展無公害知識培訓教育。加大蔬菜產品註冊商標、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認定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