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資源開發調研報告多篇

資源開發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西部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狀況調研報告

西部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狀況調研報告

一、西部地區人才現狀

(一)缺乏高層次人才成爲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1、創業環境差劣。幾十年來,西部地區的人們喜歡強調客觀自然環境的差劣,而很少談人才創業環境差劣。而實際上,人才是靠創造一個良好的機制和環境自動集聚起來的。人才着重的是創業環境,西部地區的人才每年往東部跑的多達數十萬人,人才外流現象十分嚴重。

2、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據統計,到1998年底止,西部地區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僅爲全國總量的15.5%。每萬人中中專以上學歷及初級以上職稱人員僅92人,還不到東部發達城市的十分之一:西部農村的現有人才嚴重不足,平均每萬名農業人口中專業技術人員達不到6名。

3、缺乏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主要表現爲:一是高素質人才稀少。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在西部地區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中,研究生以上學歷只有1862人(西部地區平均數),佔總數0.35%;二是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能力差。1998年,從事於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開發的專業技術人員有11448人(西部地區平均數),僅佔全部專業技術人員的1.65%。而東部發達省市這兩項比例分別爲3.21%和4.16%。由於高層次人才稀少,對實施西部地區的科技創新工程極爲不利。

(二)科技人員分配機制平衡有餘,競爭不足。

西部地區不論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工資結構基本一致,工資水平大體持平。由於分配機制毫無競爭性,且實際收入低,極大地挫傷了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令本地人才看了心冷,外地人才望而生畏。

二、解決辦法與建議

(一)更新觀念,樹立以人爲本的觀點。

把科技人才放在“本”的位置上,就必須更新觀念,切實改變重自然資源開發,輕人才資源開發的思想傾向,正確認識人才是開發潛力最大並對其它資源起支配作用的資源,強化人才意識,明確人才是促進西部大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樹立以人爲本的觀點,就是要在西部地區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開發人才爲本,而不是以官爲本。只有以人爲本,才能把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整個社會羨慕知識分子,而不是羨慕大款、羨慕明星。只有打破官本位,堅持以人爲本,提高知識分子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人才外流和返流的問題也就不難解決。

(二)、發展高新技術,吸引高質量人才,培養培訓高新科技人才。

西部人才開發,既要立足於當前,更要放眼未來,突出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和操作性。要吸引科技人才就必須做好以下四項工作:一是抓好科技人才資源地域佈局,要有超前意識和全局觀念,不斷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二是根據西部各省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抓好科技人才資源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的合理佈局;三是的抓好科技人才資源的結構調整,從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調餘補缺,緩解人才需求急中之急;四是抓好科技人才的培養培訓和人才資源配置,重點培養培訓在職人員和造就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提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使用效率。

(三)、挖掘人才價值,激勵人才機制。

要以靈活的機制激勵科技人才。應採取以下五項措施:一是以業績爲上,不論資排輩,大膽起用有突出成績,敢於挑大樑的青年科技人才;二是以競爭爲準則,能上能下,採用競爭型的崗位職能工資制,工資與學歷、資歷基本脫鉤,而與崗位業績、效益緊密聯繫;三是以有功必賞、實施重獎的人才管理理念,使科技人才趨之不回的發揮才幹,讓大西北成爲實現其自身價值的首選之地;四是以真對實學爲主,職稱爲輔,實行“評聘分開”,解決長期以來職稱與工資等待遇掛鉤過緊的問題;五是要樹立讓科技人員先富起來的觀念,以調動廣大專業技術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構築靈活、寬鬆的環境,便利人才的引進和流動。

一是戶籍管理上的靈活寬鬆;二是政府政策上的靈活寬鬆。各級政府在人才資源的開發工作中,一定要做到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需求,面向人才,積極做好政策服務,在政策上提供支持和方便;三是完善人才市場體系,實現市場對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流動上的靈活寬鬆。諸如:

(1)完善、健全與人才市場相配套的政策法規體系;

(2)形成以中心城市爲龍頭的人才信息網絡及人才市場體系;

(3)完善人才交流、信息交流、人才評價、人事仲裁、社會保障等功能;

(4)完善協調機制使人才在公開、平等、競爭條件下,實現合理流動拓展人才需求渠道,規範和優化市場環境;

(5)打破本位觀念,實現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範圍的人才資源共享的新路子。

【第2篇】西部地區科技人員資源開發狀況調研報告

一、西部地區人才現狀

(一)缺乏高層次人才成爲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1、創業環境差劣。幾十年來,西部地區的人們喜歡強調客觀自然環境的差劣,而很少談人才創業環境差劣。而實際上,人才是靠創造一個良好的機制和環境自動集聚起來的。人才着重的是創業環境,西部地區的人才每年往東部跑的多達數十萬人,人才外流現象十分嚴重。

(二)科技人員分配機制平衡有餘,競爭不足。

西部地區不論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工資結構基本一致,工資水平大體持平。由於分配機制毫無競爭性,且實際收入低,極大地挫傷了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令本地人才看了心冷,外地人才望而生畏。

二、解決辦法與建議

(一)更新觀念,樹立以人爲本的觀點。

把科技人才放在“本”的位置上,就必須更新觀念,切實改變重自然資源開發,輕人才資源開發的思想傾向,正確認識人才是開發潛力最大並對其它資源起支配作用的資源,強化人才意識,明確人才是促進西部大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樹立以人爲本的觀點,就是要在西部地區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開發人才爲本,而不是以官爲本。只有以人爲本,才能把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整個社會羨慕知識分子,而不是羨慕大款、羨慕明星。只有打破官本位,堅持以人爲本,提高知識分子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人才外流和返流的問題也就不難解決。

(二)、發展高新技術,吸引高質量人才,培養培訓高新科技人才。

西部人才開發,既要立足於當前,更要放眼未來,突出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和操作性。要吸引科技人才就必須做好以下四項工作:一是抓好科技人才資源地域佈局,要有超前意識和全局觀念,不斷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二是根據西部各省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抓好科技人才資源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合理佈局;三是的抓好科技人才資源的結構調整,從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調餘補缺,緩解人才需求急中之急;四是抓好科技人才的培養培訓和人才資源配置,重點培養培訓在職人員和造就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提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使用效率。

(三)、挖掘人才價值,激勵人才機制。

要以靈活的機制激勵科技人才。應採取以下五項措施:一是以業績爲上,不論資排輩,大膽起用有突出成績,敢於挑大樑的青年科技人才;二是以競爭爲準則,能上能下,採用競爭型的崗位職能工資制,工資與學歷、資歷基本脫鉤,而與崗位業績、效益緊密聯繫;三是以有功必賞、實施重獎的人才管理理念,使科技人才趨之不回的發揮才幹,讓大西北成爲實現其自身價值的首選之地;四是以真對實學爲主,職稱爲輔,實行“評聘分開”,解決長期以來職稱與工資等待遇掛鉤過緊的問題;五是要樹立讓科技人員先富起來的觀念,以調動廣大專業技術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構築靈活、寬鬆的環境,便利人才的引進和流動。

【第3篇】糧油集團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調研報告

職工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目前,我們正處於飛速發展變化的新經濟時代,內外部市場環境已發生鉅變,對於我們國企改制過來的企業,其管理對象已經發生變化,更多的是需要知識型員工、知識型工作,在這情況下,談及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和管理的時候,我們必須把職工培訓作爲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發展的需要

人力資源發展與培訓是企業爲了提高員工在執行某項特定工作或任務時所必要的知識、技能及態度或培養其解決問題之能力所採取的一系列活動。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受過良好訓練並具有豐富經驗的人去運作,以維持企業生存所必要的活動。但是,我們企業是由三個單位的人合併組成。一批人是來自倒閉的合成氨廠,一批人是增用土地進來的,一批人是單位招進的農民合同制工人。其文化知識、技術水平普遍低下。因而,造成新的改革思路無法實行,新的管理理念無法推進,先進的設備無法使用。當企業的迅速發展之時,提升員工的技術層次、知識水平及適應性就變得非常必要。此外,員工培訓的重要性是隨着工作的複雜性而增加的。特別是由於港口競爭激烈,使我們企業必須改變經營方式,實行跨行業經營,這就面臨着生產、服務、工作類型以及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的重新調整,以適應強大的競爭壓力。因此,加強員工的培訓與訓練已成爲我們企業所必須投注的一項活動。

二、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的最終目的

1、幫助員工提高其知識、技能和能力,以不斷適應工作的需要。員工擔任某項業務及職責現在或未來所必要的知識、技能及態度和企業期待的職務水平與員工的實際能力與水平之間往往存在着差距,如何彌補或拉近這其間的差距,就必須依賴於良好的訓練與培訓。

2、調和員工的信念和價值觀,以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念。人們的觀念和價值觀也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在改變,爲使員工能夠接受新的觀念,就須通過培訓爲其灌輸新知識、新觀念,以此來調和或改變其價值觀,以幫助員工改善其工作態度並樹立起正確的職業觀念和價值觀。

3、培訓有利於人力資源配置。最簡單地說,就是將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人與人從性格、氣質、興趣到專業都有着巨大的差別,如果各取所長,對於企業的發展顯見是有利的。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求對企業現有職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4、培訓人力資源是企業崗位的有效填補。企業對員工的培訓,一般可分三種目的。第一,正常補充,這是針對企業原有職工離職、退休等情況所作出的補充。第二,替補缺勤,這一情況與正常補充有相似之處,卻又不同於正常補充,例如,企業原來實行六天工作制,現改爲五天工作制。就必須配備一批覆合型人才。從而,有利於解決,我們港口企業存在忙閒不均的現象。

二、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必須通過培訓

企業在挑選、錄用職工的時候,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採用了考試、測試及其它科學方法,但這些新職工並不是一開始就具備完成規定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也缺乏在企業集體中同心協作的工作態度。因此,企業爲使他們儘快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和應具備的態度而對他們進行教育培訓。同時,企業是在一個不斷變動的經濟技術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企業職工的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就必須與這種不斷變動的外部環境相適應,知識、態度不斷更新,技能不斷提高。所以,職工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三、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的內容

一個企業完整的職工培訓工作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職工知識的培訓。進一步動員和鼓勵職工參加學歷培訓,對幹部和科技人員進行專業技術、計算機、外語等科目的繼續教育,對全體員工,開展普法教育。通過培訓,應該使職工具備完成本職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識,而且還應讓職工瞭解企業經營的基本情況,如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經營方針、規章制度、安全管理等,便於職工參與企業活動,增強職工主人翁精神。

(2)職工技能的培訓。主要是堅持以崗位培訓爲重點,以提高崗位技能和經濟效益爲目的,緊緊圍繞企業生產經營、技術革新開展教育培訓。通過培訓,使職工掌握完成本職工作所必備的技能,如談判技能、操作技能、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等,以此也能夠培養、開發職工的潛能。

(3)職工態度的培訓。職工態度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必須通過培訓,建立起企業與職工之間的相互信任,培養職工對企業的忠誠,培養職工應具備的精神準備和態度,增強企業集體主人翁精神,企業與其所處的環境關係十分密切。特別是企業職工在企業內、外的言行代表着本企業全體,直接影響着企業的形象和聲譽。因此,企業應從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出發,採取多種方法樹立企業的自豪感,產生企業的向心力,教導職工自覺地維護企業的聲譽和利益。

四、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從企業方面來看,企業職工培訓就是要把因職工知識、能力不足、職工態度不積極而產生的影響控制在最小限度。如果企業不對職工進行培訓,不引導職工依靠自學來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就會阻礙企業的發展,所以,我公司今年專門安排時間對員工進行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術的培訓,統一組織考試,對不合格的人員,待崗學習,直至考試合格方可上崗。只有這樣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進行培訓才能提高職工的知識水平、工作能力和職工的能動性。才能達到企業發展的需要。

五、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基本原則

爲使企業培訓工作的有效進行,必須掌握培訓工作的幾項基本原則:(1)經常鼓勵職工積極參加學習和培訓;(2)要預先制訂培訓後期望達到的標準;(3)積極指導職工的培訓和學習;(4)培訓和學習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5)參加培訓者要能從培訓中有收穫、有滿足感;(6)採用適當的培訓方式和方法;(7)培訓方式要多樣化;(8)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培訓對象要採取不同的培訓方法。

總之,現代改制企業中,不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都存在着教育和再教育的問題,常言道,人長到老學不了,只有企業每年對員工不斷地組織學習、培訓,才能使企業人才得以合理配置,企業才能進一步地得以發展壯大,長久不衰。

【第4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情況調研報告模板參考

一、基本情況

_____鄉隸屬魯甸縣,地處魯甸縣北部,距縣城36公里,最遠的塘房村委會離縣城50公里。東與昭陽區蘇家鄉接壤,南與水磨鄉相鄰,西與梭山鄉相鄰,北與新街鄉相鄰。轄四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244 戶,總人口38720人。全鄉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氣溫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鄉實有農村勞工力20397人,外出務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戶1276戶,07年全鄉務工收入4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社會經濟建設的作用。

通過人力資源轉移培訓,鄉黨委、政府利用我鄉人力資源開發契機,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全鄉農民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社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務工人員爲我鄉經濟發展積蓄了資金、技術、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活躍了農村資本市場,爲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的金融作用

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通過郵寄、金融機構匯寄回鄉的據統計約有4000萬元,通過打工經濟的發展和部分資金流入我鄉,使銀行存款額大幅提升,對我鄉郵政和吸收銀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務工人員對我鄉經濟的貢獻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約在120xx元左右。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700餘元。這樣看來,打工經濟已經成爲加快我鄉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我鄉發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我鄉的發展。如_____村的崔文聯在外打工多年當上了老闆,就捐了10萬元給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給家鄉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我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多年來,正是因爲有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我鄉的廣大羣衆,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我鄉外出務工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閒打工”正在成爲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五、農村留守羣體方面

在全鄉四個村,對外出務工家庭進行調查走訪,全鄉農村留守羣體大致有以下三類:一、單獨的留守老人,這種家庭大多是60歲以上的一個或二個老人;二、單獨年幼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齡結構平均在15歲以下;三、老幼留守羣體型,一般表現爲祖孫關係。這類型較前二者有明顯的家庭活潑氣氛。據統計,全鄉中,_____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兒童860人;新樂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兒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兒童2022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兒童640人。根據實際困難,鄉黨委、政府本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在救濟糧、低保等方面對其加以傾斜。

總之,外出務工已成爲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外出務工人員在輸出地積極工作,努力勞動,爲輸出地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通過外出務工大量轉移了我鄉剩餘勞動力,使我鄉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特別是一些新思想新觀念和農業技術引入並運用在種養殖業方面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我鄉經濟的發展,爲我鄉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5篇】我縣林地資源開發調研報告

__省__縣位於__省北部,屬黃泛衝擊平原。自上世紀70年代初引進南方意楊栽植成功以來,__的楊樹栽植面積逐年增加,到目前,__縣森林覆蓋率已達42,擁有意楊成片林60萬畝,木材加工企業1000多家,年加工木材100萬m3。20__年,__縣被中國林學會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意楊之鄉”稱號,20__年9月,中國楊樹節暨首屆中國楊樹產業博覽會在__縣成功舉辦,使“中國意楊之鄉”響徹海內外。

隨着開發利用楊樹林地資源,延伸農民增收鏈條,成爲__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通過充分的調研,提出了科學、合理、可行的林地資源綜合開發思路:60萬畝林地資源中,可開發利用的有45萬畝,其中近期可開發利用的有26萬畝。“十一五”期間,將建設6個產值超1億元的林地資源綜合開發基地,10個特色鮮明、科技含量較高、產值在1億元以上的林地資源綜合開發示範村;扶持500個主營產業突出、年產值超百萬元的林地資源綜合開發示範大戶。林地養殖業產值佔農業產值比重將達5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增長20__元以上,林地資源綜合開發將累計實現綜合產值100億元。

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確保林地資源開發合理有序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在保護好森林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合理開發。大力實施微型林網建設工程、河渠綠化工程、綠色通道工程、高地崗區和沿湖低窪地造林工程、莊臺林改造工程以及四旁植樹工程等綠化造林重點工程,確保每年新植楊樹500萬株,逐步實現“意楊之鄉,生態家園”的目標。在林木採伐過程中堅持林地總面積不減、林木總量不減的原則,確保林業資源動態平衡、逐年遞增。

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大力培育林地優勢特色產業林農複合經營是林、農、牧、副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多種羣、多層次、多效益、高產出的複合生產系統,具有收益高、見效快、投資回收期短的特點。進行林地綜合開發利用要按照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觀光、外向型農業,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建立和培育林地特色產業。在徐淮高速路、泗沭路等綠色通道兩側建設菌菜產業帶,重點發展食用菌,推進我縣食用菌生產上規模、上水平;在六塘河建立水禽養殖產業帶,發展四季鵝、草鵝、優質商品鴨;在黃河故道建設家畜、家禽養殖帶,充分利用林地草場優勢,穩步發展食草型養殖業,發展生態豬、生態雞、生態羊,加快畜牧業的發展速度,提高規模效益;在沿湖鄉鎮建設水產養殖產業帶,開發大面積的灘塗和灘地,利用溝河發展養殖業,使農、林、漁有機結合,形成多產業結構。

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建設林地資源綜合開發載體堅持“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龍頭企業深化改革,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帶動力和輻射力。(1)催生一批勞動密集型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圍繞畜禽、菌菜兩大支柱產業,鼓勵投資者興辦農產品深度加工企業,鼓勵現有企業開發新產品,擴大生產規模。(2)培大一批有科技創新開發能力的成長型龍頭企業。重點扶持和引導省食品集團__養殖場等企業,抓好產、加、銷一體化經營。(3)配套一批產業發展服務流通型農業企業。積極引導飼料加工企業、家畜家禽種苗企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等服務型農業企業瞄準市場發展生產,組織銷售,加強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關係。

開發打造綠色品牌,搶佔林地資源綜合開發制高點充分利用中國“意楊之鄉”的綠色品牌,開發綠色有機產品項目,構建綠色有機產品通道,引導綠色有機產品消費。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商品交易會、產品洽談會,大力宣傳林地綠色產品營養價值,突出其綠色品質和保健功能,擴大產品品牌效應。要從原料到成品,從產品到包裝,從產前、產中、產後進行全程質量控制、監測,樹立良好的林地產品信譽。要大打有機綠色產品品牌戰,提高林地綠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塑造綠色生態旅遊品牌。依託京杭大運河、黃河故道爲主體的自然水系,集地貌、河流、農田、園林、人文景觀爲一體,最終建成以森林資源、生態觀光、娛樂休閒、避暑度假、科學考察、科普教育、歷史研究等爲主題的森林公園,推動生態旅遊與林業生產共同發展。

強化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重點實施林地水系整理工程和節水灌溉工程等。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科技興農服務,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大力推廣農業適用新技術,健全植物病蟲草綜合防治和動物重大疫病防治體系,爲全縣林地資源綜合開發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安全保證。加強信息技術在林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中的應用,引導林地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以及農民協會組成大型、多級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及時爲林地種養大戶、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保證服務質量和服務效果。

【第6篇】煤炭資源開發引起地質環境問題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因資源開發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對當地羣衆的生活、生產以及地方經濟的發展造成很大影響,不但引起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也受到國內多種媒體的關注。根據省、市領導的批示精神,市委辦公室召集有關部門人員,組成專題調研組,於4月29日至5月13日,深入榆陽、神木、府谷、橫山4區縣,進行了爲期半個月的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煤炭開採引發的主要問題

榆林煤炭資源富集,全市石炭一、二疊紀煤田含煤面積與國土面積相當,侏羅紀煤田含煤面積佔總土地面積的56%,煤炭資源預測儲量爲2714億噸,探明儲量爲1470.74億噸。全市現有榆陽、神木、府谷、橫山、子洲、米脂6個產煤區縣。 xx年生產原煤1.269億噸,其中,榆、神、府、橫4區縣生產原煤1.237億噸,佔全市總產量的97.48%。

四區縣xx年煤炭採空塌陷區情況統計表

表一 單位:平方公里、億噸

儲煤面積 生產井 煤炭

產量

(萬噸) 採空區 已塌陷區

面積 佔總

面積% 面積 戶 人口 面積 戶 人口

榆陽 5400 76 21 800 8.2 47 0.55 27 122

神木 4500 59 190 10366 170 56.2 1928 8197

府谷 1359 42 132 xx 110 6.5 89 310

橫山 1838 45 30 335 51.4 10000 1 861 956

合計 373 12366 339.6 64.25 2805 9585

一、環境和社會問題

(一)煤炭資源開發引起地表塌陷

據本次調查統計,到xx年底,全市因煤炭開採形成的採空區面積達339.57平方公里,且以每年1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增加。已塌陷面積64.25平方公里,造成大量的地表設施損毀。據不完全統計,已造成2805戶、9585人受災,已損毀和影響房屋4500多間,損毀水澆地3160多畝、旱地21500多畝、林草地55290多畝。此外,還有道路、工廠、水壩、輸電線路等設施的損壞。

(二)引發地表水及地質水系的破壞

榆林地下水的蘊藏較淺,煤炭開採必然穿過隔水岩層,破壞地下含水層結構,造成區域性地表水泄漏、地下水位下降。據調查,神木縣已有10條河斷流,20多眼泉井榦涸。境內主要河流窟野河全年2/3時間斷流,變成季節河。中雞鎮束雞河村受活雞兔礦影響,3座水庫、18眼水井全部乾枯,當地羣衆被迫到10裏外取水。大柳塔鎮母河溝村、雙溝村受大柳塔煤礦影響,造成水源枯竭,200多畝水地、100畝果園全部棄耕絕收,戶均經濟損失每年約1萬多元。全省最大的內陸湖紅鹼淖近6年水位下降3米,水面由6年前的10.5萬畝縮減到不足7萬畝。全市湖泊由開發前的869個減少到現在的79個。

(三)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

資源開發過程中,礦井建設、道路修建、露天開採、廢棄物堆置、地面沉陷、水位下降等,直接間接造成了大面積地貌和植被的破壞。據市林業局不完全統計,截止xx年全市礦區直接佔用和破壞林地面積已達130平方公里;定、靖的油氣開發破壞地表植被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據環保局資料顯示,榆林水土流失面積3.69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84.7%,年輸入黃河泥沙約2.9億噸。

(四)“三廢”污染影響人居環境

大氣污染,由於煤層氣排空、煤炭加工企業廢氣直接排放、運煤道路揚塵等,造成大氣污染。部分礦區大氣中的sd2、no2、總懸浮顆粒三項污染指標嚴重超標。水體污染,窟野上游烏蘭木倫河穿礦區流過,沿河5家煤礦和1家洗煤廠的廢水、廢渣直接排入該河,導致窟野河下游水質嚴重惡化,進而使黃河水受到污染。廢渣污染,礦石、廢渣等固體廢物中含有酸、鹼、毒及放射性或重金屬成分,經風雨陽光及自然作用後,通過地表水體徑流、大氣飄塵,對周圍的土地、水域和大氣造成污染,其影響遠超堆置場所的地域和空間。

(五)煤炭資源開發引起的民生問題

在本次調查的4個區縣中,榆陽、神木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府谷、橫山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煤炭資源的開發,不但沒有使當地羣衆富裕起來,而且造成了新的貧困羣體。採空區塌陷,使2805戶、9585人受災,眼前的生活困難和長遠的生計問題,成爲礦區不穩定的重要誘因。近年來,礦區羣衆針對神東公司上訪已達100多批、4000多人次,其中有300多人次集體進京、赴省,越級上訪。

二、治理環境和安置受災羣衆的主要做法

(一)各縣的恢復治理和羣衆安置工作

1、規範管理辦法

在國家法律法規沒有具體標準和辦法的情況下,各縣積極探索恢復治理的有效途徑。府谷縣先後出臺了《府谷縣煤炭採空區塌陷恢復治理搬遷補償標準暫行規定》、《關於要求各礦山企業開展植樹造林綠化整治礦山生態環境的通知》、《府谷縣xx年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年度計劃》等文件;神木縣制定了《關於煤炭行業地企糾紛調處工作的意見》,都從規範開採、評估鑑定、補償標準、實施辦法等多方面做出具體的可操作的規定,但只能對市縣管理的地方煤礦起一定作用。

2、多方籌集資金

府谷縣補償費按煤礦的生產或銷售數量提取,縣境內國有、鄉鎮煤礦按銷售數量每噸提取3元,縣境內大型煤電、煤化工等項目的配套煤礦按實際產量每噸提取1元;神木縣對鄉鎮煤礦因煤炭開採造成的耕地起旱、林草枯死、環境污染、水源滲漏的按噸煤2元提取。統一收取,納入專戶管理。但中省企業並不執行地方規費。

此外,還有動員企業捐資和政府投資等辦法。

3、加強環境治理

神木縣結合退耕還林等全縣整體工作,十多年來累計造林360多萬畝,種草180多萬畝,林草覆蓋率較過去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府谷縣要求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xx年以來累計投入綠化資金4643.4萬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上看,並未能遏止環境惡化,環境欠賬越來越多。

4、認真解決礦區受災羣衆生活問題

(1)政府主導,企業出力。府谷縣結合新農村建設“雙百”工程,動員企業捐資1.6億元,對礦區羣衆進行集中搬遷,有效地解決了羣衆的生存、生活、生產問題。據統計,xx年以來,已累計投資20234.8萬元;神木縣地方煤礦xx年用於礦區塌陷治理和搬遷費用40099萬元,使地方煤礦塌陷區受災的羣衆得到了較好的安置;橫山縣按照退耕還林的補償標準和辦法,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問題。

(2)企業主動,積極奉獻。府谷縣保榆煤焦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彪,目前已投資xx多萬元,將塌陷區的新民鎮蘆草畔村整村搬遷,爲80戶村民每戶修建一棟320多平方米的別墅式住宅,並統一供水、供電,配套學校、醫院、戲院、書店等;爲村上興修水地300多畝,發展大棚蔬菜,綠色養殖等;爲村上組建扶持一支施工隊,解決了富餘勞動力就業問題;以井口占地,爲全村每戶農民每年補助4—6萬元,從根本上解決了羣衆的長遠生計。神木縣店塔鎮老張溝煤礦,年產15萬噸,佔有儲量僅1000多萬噸。礦長楊文清,吸收老張溝村的所有農戶在礦上入股,每戶年分紅2—3萬元;吸收所有失地村民在礦上打工,人均年收入7000多元;主動出資40萬元爲村上修了一條水泥路。使全村戶均年收入7萬餘元,家家都有小轎車,生活安定富裕。

(二)省屬煤炭企業的恢復治理和安置工作

陝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榆陽煤礦,在沒有發生塌陷前,提前實施地面搬遷事宜。xx年10月,建成23套新房,每套佔地1畝,二層小樓,三室兩廳二衛,每戶還有一個牲畜圈。

目前,已投入資金1068.42萬元,其中舊房補償9戶、戶均18.43萬元,計165.9萬元;耕地補償40畝,每畝1200元,計48.00萬元;徵地費用59.27畝,每畝7萬元,計414.89萬元;新建住房每戶建築面積200 m2,計439.63萬元。由於各項工作到位,羣衆非常滿意。

其餘省屬企業煤礦沒有發生塌陷,也沒有搬遷。

(三)中央所屬煤炭企業的恢復治理和安置工作

神東公司所屬煤礦8個,均在神木縣境內。xx年生產原煤0.618億噸,佔神木總產量10366萬噸的59.6%;已形成採空塌陷區55.3平方公里,佔神木縣塌陷區的93.5%;涉及人口7792人,佔神木縣塌陷區涉及人口8197人的95.1%。

1、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據神東公司介紹,對塌陷區環境治理方面主要採取地表裂隙回填和植樹種草等方式進行治理。在資金保障上,公司從噸煤成本中提取0.45元環保資金,目前已達每年5000萬元,專門用於環境保護。截至xx年底,公司集中治理投入累計達8.1984億元。礦區開發面積59平方公里,生態治理面積達到153平方公里。

據本次調查,煤田開發以來,神東公司在神木縣境內的造林面積累計不足7平方公里,且主要集中在公司總部及生活區周圍,對遠離城鎮和交通幹線的大面積採空區和塌陷區沒有采取任何治理措施。神東公司原煤售價及企業利潤增長了十幾倍,而支付地方噸煤0.2元的地表塌陷治理補償費,十年沒有改變,相對於恢復治理所需的鉅額資金來說,只是“滴水車薪”。

2、塌陷區羣衆的安置工作

根據神東公司介紹,神東礦區安置工作始於xx年,主要是與羣衆協商,採取貨幣補償的辦法;xx年以後,調整爲統一建房搬遷安置,累計用於塌陷補償資金爲15560萬元,以7792人計人均19970元;截止xx年末,共搬遷26個村民小組820戶約2507人,近一半的搬遷人口得到了有效的移民安置,並先後在神木境內投資800萬元,通過打井和實施引水等方式,解決了部分人的飲水問題。

據本次調查發現:神東公司的安置遠不及地方煤礦,近年來國內各種媒體記者關於“生態災民”的報道,均屬其採空塌陷區。一是安置人數少。已搬遷安置2507人,佔塌陷涉及人口7792人的32.2%,尚有5285人沒有解決。二是補償標準低。神東公司給搬遷戶補償:每戶拆遷費2.65萬元,磚混結構房480元/m2,窯洞補200元/ m2;收取搬遷戶每戶徵地等雜費 1.5萬元,住房均價860元/ m2。除補償款外,入住戶要每人另籌約1.1萬元左右。本是件好事,卻增加了羣衆負擔,入住後的物業費、煤水電費約xx—3000元,不少戶住不起,有的困難戶則根本無錢入住。三是生計無着落。異地搬遷使搬遷戶成了失地農民,沒有經濟來源,兩手空空的農民長遠生計成了最大的問題。記者毛海峯、丁靜的報道:“陝西煤炭塌陷區見聞:誰奪走了我們的家園?”(《經濟參考報》),記者陳鋼的報道:“陝西神木:財政收入、生態災民雙激增”(《各界導報》xx.4.2)、“富財政與窮百姓:西部強縣的艱難民生”(《瞭望新聞週刊》xx.4.9)、“誰爲‘生態災民’的長遠生計埋單”(《新華調查》xx.4.18),記者原二軍的報道“誰動了神木的‘根’?”(《中國環境報》xx.5.6第5版)等等,反映的都是神東公司所屬塌陷區受災羣衆的生活狀況。

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

一、超設計能力開採

由於近年煤炭價格一路上揚,逐利的本能使煤炭企業超設計能力開採成爲普遍現象。神東公司所屬8個煤礦設計生產能力爲1990萬噸/年,xx年實際生產原煤6180萬噸,是設計能力的3.1倍。這種超設計能力的掠奪式開採,其結果:一是使較長時期內顯現的環境問題在短期內疊加,加劇了對地質環境的破壞;二是企業只顧多挖快採,忽視保水採煤、綜合利用、採空區的防護處理等等,使開發中增加了不應有的環境破壞。三是煤礦服務年限縮短,生態難以恢復,《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變成了一紙空文。

二、資源的無償使用

由於市場配製資源的制度尚未形成,企業大都以無償劃撥或不合理的低價獲取資源,其結果一方面是開發者不珍惜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粗放式經營。資源浪費嚴重,環保缺少資金;另一方面是社會收入分配不公,貧富懸殊拉大,社會矛盾凸顯。

三、恢復治理機制缺失

目前,雖有《礦產資源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關於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法律、法規,但只是對人爲造成的地質災害損失範圍和程度作了一些原則性的要求,對賠償方式、補償標準和恢復治理措施並無統一具體的規定,企業生產的環境成本外部化、社會化,“誰破壞、誰治理、誰賠償”的機制無法落到實處,治理經費懸空,生態環境破壞無人埋單。

四、財稅體制不完善

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賴以進行的生態系統,在性質上屬於公共產品。當行政號召和市場機制都無法保證和激勵人們去保護生態環境時,就應當由政府來承擔責任,但由於現行稅制不完善,導致資源開發過程中利益分配機制失衡,財權與事權不相匹配,地方政府根本無力負擔。xx年,全市財政總收入158.6億,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1億元。據有關專家測算,每採一噸煤,就會破壞地表水2.84噸,破壞和消耗與煤炭伴生的礦產資源8噸,破壞生態資源的總價值達66.1元;依此計算,榆林市xx年產煤12366萬噸,僅採煤的環境代價81.74億元,遠大於當年地方財政收入50.1億元。

在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榆林將面臨着改善生態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等多重社會重任,然而,低下的經濟效益,薄弱的資金積累能力卻使地方財政入不敷出,這種負擔過重與可支配財力有限的矛盾,形成了榆林未來經濟發展的兩難選擇,根本無法支付修復、治理環境的鉅額費用。

五、補償安置缺乏依據

目前,對資源開發造成的“生態災民”,沒有一個有法律效力的鑑定辦法、補償標準、具體措施。每當出現災情,只能是企業和羣衆協商,必要時政府居中協調並盡力資助。一般只是解決了羣衆眼前的困難,而長遠的生存和發展則沒有着落,由此形成和積累了許多問題。“誰爲生態災民的長遠生計埋單?”說到底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靠體制機制來回答,否則,問題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六、資源開發難以惠及百姓

由於種種原因,榆林能源資源開發,逐步形成了中、省企業和外來資本爲主體的開發模式。而在轉化項目配套的大型井田中,幾乎全部爲外來資本。在這種開發模式下,利潤企業拿走了,稅費大都上劃或轉移到資源輸入地了,只有環境破壞長留當地。既使資源開發產生的巨大利潤大部分流向市外,又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以及礦區羣衆的脫貧致富。最終是“央企‘吃肉’,地方‘喝湯’”(《市場報》,xx年12月8日第1版,記者王欲鳴、楊一苗、劉文國),也給日漸增多的“生態災民”的搬遷安置,以及解決他們的長遠生計帶來很大困難。

對策與建議

上述問題,是隨着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經濟快速發展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認真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深化改革,逐步完善體制、機制和各項政策。爲此,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一、申請綜合配套改革

榆林在近xx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比如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稅收與稅源嚴重背離的矛盾、經濟增長快與農民增收慢的矛盾、基地建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矛盾等等,在資源型城市中具有明顯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體制機制的改革。爲此,建議省上,抓住國家正在部署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的政策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將榆林列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期通過綜合配套改革,克服體制機制上的障礙,促進能源化工基地及地方經濟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災民”的生存、生活和長遠生計問題。

二、試行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管理辦法

建議省上,參照外省區的做法,儘快研究制定陝西省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管理辦法。1、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應當停止對各類資源的行政劃撥,停止無償或低價出讓資源。國家應儘快制定資源價格體系,爲開發企業配置資源,應“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2、創新制度設計,建立平等的市場準入機制。應深化能源工業市場化改革,由政府做好開發項目的前期工作,用招、拍、掛的方式選擇投資者,爲各類企業參與能源資源開發,創造平等的准入和競爭機制;外來投資的大型資源開發企業,應吸收當地企業以資本入股,保障開發地有一定的投資權。3、制定資源綜合開發的詳細規劃。通過國家規劃、法律和法規的的權威性,解決煤、氣、油、鹽等資源重疊的開發和伴生資源綜合開發的問題,解決超計劃、超設計能力開採和資源浪費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開發礦產資源,必然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結果。關鍵是榆林的資源開發重蹈了“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沒有做到資源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環境並重,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榆林市跨越式發展,最重要的是跨越“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爲此,建議省上:1、組織有關專家,對榆林資源開發所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普查,作出權威的鑑定評估,並研究修復方案。2、建立“誰破壞、誰付費,政府統一治理”的環境補償機制。按照國家環保總局《關於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全國人大或省人大制定礦區沉陷、“三廢”污染等治理補償辦法及細則,建立生態補償標準體系,明確企業環境保護和補償的主體責任,明確補償資金來源、補償渠道、補償方法等,形成地方法規。3、對所有開發企業收取環境治理保證金,防止礦井關閉後所屬採空區出現的塌陷問題。4、所有用於生態環境的經費全部納入“環境保護治理基金”專戶,由政府統一治理。

四、均衡利益分配機制,提高地方自我發展能力,解決“生態災民”的長遠生計問題

建議省上爭取國家在以下四個方面調整完善財稅體制:1、按照稅收與稅源相一致原則,改變納稅地點。在資源地從事開發的企業,應在稅源地納稅,以解決稅收與稅源背離的問題,防止不合理的稅收轉移,提高市縣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能力。2、調整原煤、原油、天然氣資源稅收政策。將計徵依據由從量計徵改爲從量從價合併計徵。從量,要依據企業消耗的資源量而不是銷量。從價,要依據市場價而不是調撥價或內部結算算價。達到合理徵稅,保護資源的目的。在計徵依據未改之前,調整榆林資源稅稅額,原煤調整爲5元/噸,原油調整爲30元/噸,天然氣調整爲15元/噸。以此調節級差收益,增加地方財政收入。3、充分發揮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的作用,對總部設在西部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而總部不在西部、僅在西部設立分支機構的企業不實行優惠,以此加快西部發展,縮小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4、完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一是適當提高地方分享比例。將增值額和所得稅在中央與地方之間按60%和40%進行分成,達到既保證中央又兼顧地方的目的。二是建議中央對資源輸出地加大專項轉移支付的力度,增強地方統籌經濟、自我發展的能力。三是建立資源輸入地對輸出地的補償機制。

五、制定解決礦區羣衆生產生活問題的暫行規定

目前,對煤礦塌陷區羣衆的搬遷安置沒有相應的政策依據,隨意性很大。農民是弱勢羣體,很難保障自身權益。政府又無法採取行政措施,只能居中調停。若是中央企業,根本不執行省及省以下政府規費,即便是屬於行政屬地管理的事項,市縣政府也不能有效行使職能。因此,建議省上研究制定完善安置礦區受災羣衆生存生活生產問題的暫行規定,並通過省人大形成地方法規。着重解決好以下問題:一是確定損害鑑定標準;二是確定補償標準,並細化到土地、樹木、房舍、棚圈、水井等等;三是明確安置搬遷辦法。屬於搬遷的農戶,新建房應該等面積置換;對已有損毀房屋又不能及時搬遷的,則應在遷居前補償房租、生活費(中能煤礦每戶每月補償900元)等等;四是對異地搬遷的農戶,要考慮他們長遠的生產生活問題。對井田範圍內的農民,以土地入股企業,解決他們失地後的經濟來源問題;可用開發收入設立基金,定期向失地農戶發放補貼。借鑑國外的“社會分紅”理論,將政府投資從資源和土地中獲得的利潤,拿出一部分作爲“社會分紅”分給失地農民;可由煤炭企業創造條件,力爭爲失地農戶提供一個就業崗位;對無勞動能力的,企業要參照農村“低保”、“五保”等方式,爲他們的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以解決他們的長遠生計問題。

【第7篇】擂茶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調研報告

茶文化正了名。但還遠不夠,必須要讓國內外遊客認同,併產生消費慾望。所以要充分藉助現代立體媒體工具(尤其是互聯網)和旅遊營銷活動(文娛、體育、會展、學術)等,加強推介宣傳,樹立品牌形象。

開發_____擂茶文化旅遊產品時,一定要注重對擂茶文化內在精神的發掘,讓遊客充分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體驗到文化旅遊的愉悅,性情受到陶冶,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爲了淡化商業性表演成分,可考慮重點扶植臨近_____景區,擂茶文化氛圍濃、民風淳樸、民居古樸、村落整潔的自然村作爲_____原生態擂茶文化保護和旅遊開放示範村。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實行規範生產,確保食品安全。

避免政績扶植、短期突擊等浮躁的短視行爲,切實把握擂茶文化的優勢與特色,找準與周邊區域及相似行業的定位座標,透徹分析_____擂茶文化旅遊產品的核心市場(_____本地-湘中長株潭-湘西張吉懷)、基礎市場(宜昌-武漢-滬寧杭-粵港澳)、機會市場(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客源市場條件,明確_____擂茶文化旅遊發展的長遠目標,有的放矢的確定各階段目標。其次,由於旅遊業與社會各界關聯性極強,所以旅遊部門應與其他相關部門工作協同,實現大_____區域擂茶文化旅遊管理的最優化和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管理體制創新,規範引導社區、企業、個人參與擂茶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使其服務社會、造福於百姓。

【第8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情況調研報告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情況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_____鄉隸屬魯甸縣,地處魯甸縣北部,距縣城36公里,最遠的塘房村委會離縣城50公里。東與昭陽區蘇家鄉接壤,南與水磨鄉相鄰,西與梭山鄉相鄰,北與新街鄉相鄰。轄四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244 戶,總人口38720人。全鄉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氣溫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鄉實有農村勞工力20397人,外出務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戶1276戶,07年全鄉務工收入4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社會經濟建設的作用。

通過人力資源轉移培訓,鄉黨委、政府利用我鄉人力資源開發契機,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全鄉農民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社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務工人員爲我鄉經濟發展積蓄了資金、技術、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活躍了農村資本市場,爲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的金融作用

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通過郵寄、金融機構匯寄回鄉的據統計約有4000萬元,通過打工經濟的發展和部分資金流入我鄉,使銀行存款額大幅提升,對我鄉郵政和吸收銀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務工人員對我鄉經濟的貢獻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約在120xx元左右。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700餘元。這樣看來,打工經濟已經成爲加快我鄉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我鄉發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我鄉的發展。如_____村的崔文聯在外打工多年當上了老闆,就捐了10萬元給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給家鄉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我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多年來,正是因爲有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我鄉的廣大羣衆,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

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我鄉外出務工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閒打工”正在成爲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五、農村留守羣體方面

在全鄉四個村,對外出務工家庭進行調查走訪,全鄉農村留守羣體大致有以下三類:

一、單獨的留守老人,這種家庭大多是60歲以上的一個或二個老人;

二、單獨年幼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齡結構平均在15歲以下;

三、老幼留守羣體型,一般表現爲祖孫關係。這類型較前二者有明顯的家庭活潑氣氛。據統計,全鄉中,_____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兒童860人;新樂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兒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兒童2022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兒童640人。根據實際困難,鄉黨委、政府本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在救濟糧、低保等方面對其加以傾斜。

總之,外出務工已成爲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外出務工人員在輸出地積極工作,努力勞動,爲輸出地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通過外出務工大量轉移了我鄉剩餘勞動力,使我鄉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特別是一些新思想新觀念和農業技術引入並運用在種養殖業方面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我鄉經濟的發展,爲我鄉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9篇】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調研報告

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生物產業將成爲繼信息產業之後世界經濟中又一個新的主導產業。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發展生物資源產業,建設綠色經濟強縣始終是_____縣委、縣人民政府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目標。xx期間,_____縣委、縣政府把以燈盞花、除蟲菊爲主的生物資源產業列爲全縣重點培植的五大產業之一。確定了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優勢資源爲基礎,以科技爲動力,以企業爲主導,以產業化發展爲手段,圍繞立足、引進、改造、提升的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工作思路,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重點開發燈盞花、除蟲菊、草烏、半夏、魔芋、苦蕎等產業和產品,着力培育三七、萬壽菊、早實核桃、優質枇杷等後續產業,逐步形成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羣,計劃全縣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速度年均達到30%以上。xx年,_____縣生物資源產業開發爲農民實現創收10980萬元,比上年增4027.4萬元,增長36.6%,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在縣域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出來。

今年是實施xx規劃的重要一年,爲深入瞭解掌握全縣各鄉鎮和企業目前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現狀,提高發展質量,加快發展速度,推進全縣生物資源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爲縣委、縣人民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根據省、州、縣各級關於發展生物資源產業的指導思想,近來,_____縣創新辦精心組織,由縣創新辦主任帶隊,率各科室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從4月1日至4月15日曆時15天,深入各鄉鎮和生物資源產業開發企業,採取聽彙報、實地察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近幾年來各鄉鎮和企業培植的主要產業是什麼,採取何種發展措施,目前的發展規模,取得何成效,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今後產業培植的發展方向和計劃等幾方面,認真對全縣各鄉鎮和企業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進行廣泛深入調研,調研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現有產業規模及分佈

(一)生物藥業

1、燈盞花產業:現有種植面積4500畝,其中:中樞鎮2400畝、舞街鎮1000畝、舊城鎮1000畝、金馬鎮100畝。

xx年,紅河千山公司在上述鄉鎮發展種植燈盞花7184畝次,生產燈盞花素12.5噸,實現銷售收入3440萬元,農民實現創收2650萬元。xx年,紅河千山公司計劃完成10000畝次種植任務。

2、除蟲菊產業:現有種植面積3385畝,其中:白水鎮xx畝、中樞鎮1360畝、舊城鎮25畝。xx年,紅河森菊公司計劃完成10000至xx0畝種植任務。xx年,紅河森菊公司計劃完成50000畝種植任務。

3、萬壽菊產業:現落實種植面積5500畝,其中:永寧鄉4000畝、白水鎮1500畝。xx年,全縣計劃完成6500畝種植任務。

4、三七產業:現有種植面積5600畝,其中:向陽鄉3300畝、三塘鄉2300畝。該產業因生長週期長,投機成本大,技術要求高,土壤氣候條件要求特殊,大都屬招商引資引進文山客商開發項目,由_____縣農戶自行種植的有130畝。

5、草烏產業:現有種植面積1187.5畝,其中:三塘鄉1087.5畝、向陽、白水各50畝。

6、半夏產業:現有種植面積170畝,其中:向陽50畝,三塘、舊城各45畝,白水鎮30畝。

7、鐵皮石斛和重樓產業:鐵皮石斛和重樓兩項新興藥材產業開始在舊城鎮引進試驗試種,其中:鐵皮石斛2畝、重樓3畝,適應性和經濟效益及發展前景有待觀察。

8、杜仲產業:全縣現種植杜仲33000畝,分佈在全縣各鄉鎮。

(二)綠色食品

1、水果產業:現有種植面積100970畝,其中:優質梨67000畝,遍佈全縣各鄉鎮,主要分佈在白水、中樞;優質桃18000畝,主要分佈在白水、中樞、舊城;楊梅3500畝,主要分佈在白水、舊城;柿子3000畝,遍佈全縣各鄉鎮,主要分佈在白水、中樞、舊城、金馬、永寧;葡萄800畝,主要分佈在舞街、中樞、永寧;柑橘1600畝,主要分佈在永寧、三塘、向陽;棗子500畝,主要分佈在中樞;人蔘果300畝,主要分佈在舞街、中樞、金馬

首頁;李子1200畝,遍佈全縣各鄉鎮,主要分佈在白水、舞街、中樞;大杏子1100畝,主要分佈在白水、舞街、中樞;黃果2790畝,主要分佈在永寧;雪蓮果850畝,分佈在中樞、白水;枇杷250畝,分佈在中樞、白水;櫻桃80畝,分佈在舞街。另有少量零星蘋果種植,全縣現有水果在15種以上。

2、蔬菜產業:現有種植面積45300畝,分佈在全縣各鄉鎮,其中:中樞鎮26000畝次、舊城鎮8000畝次、舞街鎮4000畝、向陽鄉2700畝、三塘鄉2050畝、永寧鄉1500畝、金馬鎮1050畝。主要有白菜、番茄、黃瓜、南瓜、茄子、青椒、青刀豆、甘藍、白花、青花、萵筍、蔥、蒜等10多個品種。

xx年,_____阿廬旅遊食品有限公司和紅河潤高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經營蕎系列食品,實現銷售收入xx多萬元。_____鑫晟魔芋有限公司生產經營魔芋系列食品,實現銷售收入210萬元。

4、油料產業:現有油菜種植面積54000畝,遍佈全縣各鄉鎮,主要分佈在中樞、舞街、三塘、向陽。

5、乾果產業:現有種植面積4400畝,其中:早實核桃4000畝,金馬3000畝、向陽1000畝;板栗400畝,主要在舊城鎮。

(三)生物化工

以紅河森菊公司爲代表的生物化工企業xx年生產加工除蟲菊1056噸,其中:生產除蟲菊原油和乳油120噸,可溼性粉劑10噸,水乳劑20噸,花粉和花渣粉906噸,實現銷售收入2190萬元,產品銷往澳大利亞、瑞士、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地,目前,市場前景廣闊,產品供不應求,企業逐步走出困境,重獲生機。

(四)花卉產業

花卉產業在我縣尚屬新興產業,現有種植面積30畝,以鮮切花爲主,主要分佈在中樞。舊城鎮也在積極探索中。

其它特色產業,目前還有在金馬種植的甜龍竹120畝,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待觀察。

二、發展生物資源產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通過調研,我們看出,近幾年來,_____各鄉鎮和龍頭企業在產業培植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強領導,提供行政保障

各鄉鎮大力加強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均成立由鄉鎮長爲組長,由鄉鎮農科、林業部門工作人員協同抓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小組。舊城鎮還專門成立鎮生物資源產業開發辦,專門抓生物資源產業工作。全縣初步形成了主要領導督促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工作人員共同抓的格局,爲生物資源產業開發提供有力的行政保障。

(二)注重培訓,提高科技素質

農民科技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產業的成敗,各鄉充分利用廣播、科教片、簡報、信息、講座等狠抓新產業科技培訓,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科技培訓費,培訓上萬人次。三塘鄉聘請本鄉吉灣村中草藥種植能手張雲紅爲鄉土教師,每年定期給廣大羣衆授課,用當地的人和當地的致富事例影響帶動當地的羣衆,讓廣大幹部羣衆深刻認識到,致富要科技,致富要創新,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立足優勢,全面開拓創新

爲更好地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各鄉鎮舉措多、做法新。舞街鎮立足當地水果、蔬菜優勢,在鎮內組建幾支營銷隊伍,成立水果、蔬菜營銷協會,健全產銷網絡體系,爲廣大農戶開拓市場銷路;向陽、三塘鄉立足當地適宜種植三七的自然氣候優勢,鼓勵當地羣衆在參與文山客商管理三七的同時,學會自種三七130餘畝,提高資源產值;向陽鄉在發展乾果產業中,爲縮短產業見效週期,立足全鄉現有老核桃樹進行嫁接,品種改良,使老樹發新枝;白水鎮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優勢,積極做好生物食品加工廠的建設規劃。

(四)因地制宜,體現區域特色

在產業規劃佈局上,各鄉鎮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擇優佈局,充分發揮當地自然資源氣候優勢,宜菜則菜,宜藥則藥,宜果則果,特色效益明顯。中樞、舞街、舊城不僅是全縣的蔬菜、水果生產大鎮,同時又是全縣的燈盞花種植基地;白水鎮既是全省有名的高源梨之鄉,又是全縣除蟲菊白花盛開的地方;三塘、向陽不僅是全縣洋芋、蕎子的主要生產基地,迅速發展的三七產業使文山三七名不副實;永寧鄉的萬壽菊、生薑、小米辣倍受客商青睞。各鄉鎮在體現區域特色,鞏固傳統產業的同時,都在不斷開拓創新,探索培植新產業。

(五)參觀考察,ѧϰ借鑑經驗

典型引路,示範帶動。爲拓展視野,學習借鑑各地在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各鄉鎮黨委、政府經常組織廣大鄉村幹部和科技示範戶到縣內其他鄉鎮或到縣外通海、宜良等地參觀考察,通過參觀考察學習,進一步找準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明確發展目標,堅定發展信心,樹立品牌意識。

(六)政策扶持,增強發展後勁

爲培植髮展壯大新產業,各鄉鎮通過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及其它項目,從水、路、示範基地建設等方面大力夯實產業基礎設施。同時,另出臺一些扶持政策推動新產業發展。三塘鄉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從xx年開始,只要羣衆種植草烏、半夏,政府就按每畝200元的標準兌現種苗補助費,去年全鄉種植草烏500餘畝,政府兌現補助資金10多萬元,大大調動了羣衆發展中草藥的積極性,種植面積每年翻一番;舞街、中樞、舊城、三塘、向陽等鄉鎮黨委、政府多年來對種植蔬菜的農戶都在種子、農膜、農藥上給以相應的補助。

三、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調研我們也看出全縣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從特色產業的培植來看,小而雜,好像什麼都有點,什麼都不多,即使是經多年培植的燈盞花、除蟲菊、草烏、半夏等特色產業現有規模仍然小,沒有得到深層開發,特色效益不明顯。部分新產業缺乏市場前景分析,盲目上項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現象還存在,打擊了羣衆的積極性。

二是初具規模的蔬菜、水果等傳統主導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生產經營粗放,產業鏈短,產品價格低,農民增產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資源,小產值的狀況。

三是生物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大,企業信譽度低,羣衆抗風險能力弱,某些農產品既使是訂單生產,企業也常出現打白條或單方擅自違約,政府與企業,企業與羣衆打官司的現象時有發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產業一下走入低谷。

四是羣衆科技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對新產業的培植常持等待觀望思想,發展緩慢。產品質量不高,科技支撐不夠,缺乏市場競爭力。

四、發展生物資源產業的主要對策、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領導,科學佈局

建議各級黨委委政府要全面加強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在上新項目之前切實做到六要:一要看好市場前景,二要反覆論證,三要抓緊上項目,四要注重規模化發展,五要立足長遠,六要實施品牌戰略。遠謀劃,高起點,科學佈局,推動可持續發展。要協調各方力量全力支持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真正把生物資源產業列爲全縣的重點產業來發展。

(二)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要全面加大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的投入力度,採取政府投資、項目帶動等,着力改善生產區的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加強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在縣級財政預算中要安排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專項資金,扶持技術研發、良種引進及開發、龍頭企業、原料基地建設、產品精深加工、市場開拓、創立品牌等。

(三)加強培訓,建設兩支隊伍

要加強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隊伍的培訓,建設兩支隊伍,既要通過培訓建設一支專業技術強,能夠指導生產的隊伍,又要建設一支能夠研究市場,隨時掌握市場行情,會經營的隊伍。

(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破地方經營壟斷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引進資金、技術、實力較雄厚的現代企業集團參與開發_____生物資源產業,強強聯手,跨區域合作。切實採取有效措施,打破地方經營壟斷,全面排除阻礙當地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壯大的各種干擾因素。

(五)加強科技創新,打造公共品牌

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生物資源產業開發技術創新體系,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加大科技開發創新力度,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豐富產品結構內涵,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全力打造_____生物資源產業品牌。避免某些產業出現起步發展在縣內,壯大在縣外,牆內開花,牆外紅的現象。

(六)開發保護並重並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保護是爲了開發,開發就要保護,必須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指導思想。目前,_____縣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不夠,一些生物種羣數量大幅度減少,有的已面臨枯竭。保護好珍貴的生物資源是生物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基礎,對一些珍貴的物種資源,在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行保護的同時,大力推廣人工馴化種植,加大資源保有量。

(七)堅持市場導向,政府推動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使企業、農民真正成爲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政府對新興產業的主導推動作用,在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方面營造有利於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爲生物產業的發展建立良好的支撐平臺。繼續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生物資源產業,實行訂單生產,確保產銷對接,避免盲目上項目和擴大生產規模,給政府、企業和農民造成損失。

【第10篇】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效益狀況調研報告

一、水土資源開發基本情況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少科學規劃,缺少懂技術的專業人才。

我局雖然土地資源開發種植工作起步較早,但由於缺少科學規劃,缺少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造成了樹木種植品種單一,成活率不高,個別單位不考慮土壤環境因素,不科學選種,盲目種植,出現了年年種樹不見樹的現象。

2、管理不到位,承包收入低。 三、提高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效益的必要性

1、對提高堤防工程面貌和發展水利風景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利用堤防資源,實行高效、規範的開發利用,結合水利風景區建設,在靠近縣城、市區的地段,種植觀賞性樹木、植物等,利用寬棄土地育苗、種植速效經濟林和其他高效經濟作物,形成千裏堤防千里林具有水利特色的生態自然景觀。對改善堤防工程面貌及推動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將成爲我局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的可行性

1、以點帶面,提高分成比例

2、水利工程養護經費提供一定的啓動資金

目前堤防工程養護經費中包含的“行道林養護費”和“護堤林及防浪林管理費”,可以用來投資堤防土地種植和種植後的樹木管理,這樣每年約有350萬元的資金可以利用,爲自我開發利用提高土地資源的效益提供一定的基礎資金。

3、豐富的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按照局系統現有4.1萬畝土地資源計算,我局職工人均擁有土地34畝,據瞭解,沿河農村人多地少,隨着產業政策的不斷調整,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發展的理念已被人們清醒地認識,在此大好環境下,我局若能將所轄土地資源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種植業的市場前景是可喜的,我局豐富的土地資源必將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土裏刨金”的發展種植業,完全可以實現生態效益、工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是。

4、其他流域土地利用效益,提供了可借鑑依據

根據對黃河流域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考察,該流域土地資源豐富,一河務局90公里堤防有近1萬畝土地資源,全部那 按每畝每年400元承包給農戶,承包期限爲三年,抱額都採取提前一次性交納的方式,黃河大堤上綠樹成陰,形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其土地資源利用效益是目前我局的幾十倍。其他流域如弟資源利用效益,爲我局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的可行性提供了學習和借見的經驗。

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方式及措施

1、總體思路: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應以市場爲導向,以科技創新爲動力,以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爲重點,向規模要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創新管理模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建立系統、完善的市場和科學規範的管理體制。

2、作好調研,科學規劃

科學規劃是加強水土資源開發和管理的有效途徑,局系統水土資源地域不同,土質不同,環境不同,開發種植、管理的方式也應不同。局應組織有關部門對系統內土地資源進行聯合調研,進一步摸清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規模、經營運做模式、投資效益及發展前景等 ,對系統內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科學規劃,統一管理,提高土地資源的綜合效益。

3、局出臺水土資源開發指導性的相關政策,明確職責,確保水土資源開發、管理的連續性,,制定出統一規範的經營管理模式,並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技術上給予指導,使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科學合理有序開展。

4、協調好管理養護與堤防種植相互之間的關係,尋找既能促進提防種植業的發展又不違反工程管理要求的有效途徑。

5、每個河務局根據所轄內地域、資源等具體情況,制定一個內容完整、條款清晰、責任明確、具有法律效應的合同示範文本。

6、建立承包合同覈查年審制度,保證合同的完整性和樹木實有數,對已過期的合同限定簽定新的規範合同。對違反合同規定;合同期限過長;不履行合同;不規範、不合理的合同,找出依據,重新簽定合同。

【第11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情況調研報告模板參考範文

一、基本情況

**鄉隸屬魯甸縣,地處魯甸縣北部,距縣城36公里,最遠的塘房村委會離縣城50公里。東與昭陽區蘇家鄉接壤,南與水磨鄉相鄰,西與梭山鄉相鄰,北與新街鄉相鄰。轄四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244 戶,總人口38720人。全鄉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氣溫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鄉實有農村勞工力20397人,外出務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戶1276戶,07年全鄉務工收入4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社會經濟建設的作用。

通過人力資源轉移培訓,鄉黨委、政府利用我鄉人力資源開發契機,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全鄉農民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社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務工人員爲我鄉經濟發展積蓄了資金、技術、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活躍了農村資本市場,爲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的金融作用

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通過郵寄、金融機構匯寄回鄉的據統計約有4000萬元,通過打工經濟的發展和部分資金流入我鄉,使銀行存款額大幅提升,對我鄉郵政和吸收銀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務工人員對我鄉經濟的貢獻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約在120xx元左右。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700餘元。這樣看來,打工經濟已經成爲加快我鄉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我鄉發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我鄉的發展。如**村的崔文聯在外打工多年當上了老闆,就捐了10萬元給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給家鄉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我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多年來,正是因爲有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我鄉的廣大羣衆,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我鄉外出務工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閒打工”正在成爲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五、農村留守羣體方面

在全鄉四個村,對外出務工家庭進行調查走訪,全鄉農村留守羣體大致有以下三類:一、單獨的留守老人,這種家庭大多是60歲以上的一個或二個老人;二、單獨年幼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齡結構平均在15歲以下;三、老幼留守羣體型,一般表現爲祖孫關係。這類型較前二者有明顯的家庭活潑氣氛。據統計,全鄉中,**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兒童860人;新樂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兒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兒童2020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兒童640人。根據實際困難,鄉黨委、政府本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在救濟糧、低保等方面對其加以傾斜。

總之,外出務工已成爲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外出務工人員在輸出地積極工作,努力勞動,爲輸出地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通過外出務工大量轉移了我鄉剩餘勞動力,使我鄉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特別是一些新思想新觀念和農業技術引入並運用在種養殖業方面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我鄉經濟的發展,爲我鄉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12篇】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效益狀況調研報告範文

一、水土資源開發基本情況

局系統現在有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共4.14萬畝(不包括灘地),其中棄土:1.3萬畝;戧臺:1.34萬畝;護堤地:1.49萬畝。目前這些土地資源均已開發,開發主要以種植速生楊樹爲主,兼種了部分柳樹、香椿、蘋果、梨等樹種。種植初期,爲提高堤防綠化覆蓋率和樹木的成活率,局屬各單位在綠化經費少、種植任務重的情況下,種植工作,採取了承包種植經營管理的方式。承包按畝或延米承包來進行覈定,收益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由承包戶投資樹苗,日常管理也由承包戶負責,單位按每年每畝地30—50元與每延米0.5—2元,收取承包費,樹木成材後,全部歸承包戶。二是樹苗由我方投資,日常管理由承包戶負責,樹木成材後按20—40%分成。三是樹苗費、日常管理費均由我方投資,承包戶僅負責看護,單位按70%—80%的比例收取承包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少科學規劃,缺少懂技術的專業人才。

我局雖然土地資源開發種植工作起步較早,但由於缺少科學規劃,缺少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造成了樹木種植品種單一,成活率不高,個別單位不考慮土壤環境因素,不科學選種,盲目種植,出現了年年種樹不見樹的現象。

2、管理不到位,承包收入低。

管理不到位,承包收入低,是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據統計近幾年的平均收入不足100萬元。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承包比例的制定,缺乏市場調研,市場調價的空間予留不足,承包基數低。二是合同不規範,缺乏嚴肅性,雖然承包基數較低,卻也難以兌現。三是承包期長,據統計,在局屬各單位的承包合同中,承包期15—25年的佔45%;xx年期的合同佔38%;有的合同已簽到了2020年,個別的還是無限期合同。四是土地狹長,分散承包,散戶多,收費難。,

三、提高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效益的必要性

1、對提高堤防工程面貌和發展水利風景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利用堤防資源,實行高效、規範的開發利用,結合水利風景區建設,在靠近縣城、市區的地段,種植觀賞性樹木、植物等,利用寬棄土地育苗、種植速效經濟林和其他高效經濟作物,形成千裏堤防千里林具有水利特色的生態自然景觀。對改善堤防工程面貌及推動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將成爲我局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我局可利用土地上已種植的樹木有300多萬棵,成材期的經濟價值按樹幹直徑20釐米,高1.5米計算,現價每方800元,每顆樹頭400斤,按0.2元/斤計,每棵樹木的價值爲150元,300萬棵樹木總價值4.5億元,若我局按樹木的30%分成,xx年生長週期每年可以收取1350萬元承包費。若單位自己投苗,按50%分成、xx年生長週期計算,每年可以收取2250萬元承包費。由此可見,土地資源若能合理開發利用,必將成爲我局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將是我局長期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

四、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的可行性

1、以點帶面,提高分成比例

鹽山河務局xx—xx年,利用自有資金,在戧臺、護堤地約678畝的土地上,自己投資種植了93000棵樹,採取日常管理由承包戶負責,管理經費由局投資,承包戶只負責看護,樹木成材後,按照7:3的比例共同分成。按成活率95%計算,再扣除10%的丟失、毀壞,剩餘79515棵樹,xx年後成材,按每棵售價100元計,總收入795萬元,70%分成可獲利556萬元,每年每畝地可收益82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湯陰局自己建立的育苗基地,既減少了樹苗投資,又提高了種植樹木品種的科技含量。德州局由承包戶投資種植的部分棄土,承包分成比例最高達到6:4的`有3000畝。邯鄲河務局今年由局事業中心負責重新制定了《堤防綠化管理辦法》、《堤防樹木種植租賃合同》,新合同在規範種植、種植標準等方面責任明確、條理清晰,更具有法律效應,對所轄範圍內對有樹無合同、有合同無樹等問題全部進行清理,重新簽定,並分類進行統計,完成認爲後寫出分析報告。這些好的方法和措施,對實現水土資源效益最大化,起到了好好的促進作用。

2、水利工程養護經費提供一定的啓動資金

目前堤防工程養護經費中包含的“行道林養護費”和“護堤林及防浪林管理費”,可以用來投資堤防土地種植和種植後的樹木管理,這樣每年約有350萬元的資金可以利用,爲自我開發利用提高土地資源的效益提供一定的基礎資金。

3、豐富的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按照局系統現有4.1萬畝土地資源計算,我局職工人均擁有土地34畝,據瞭解,沿河農村人多地少,隨着產業政策的不斷調整,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發展的理念已被人們清醒地認識,在此大好環境下,我局若能將所轄土地資源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種植業的市場前景是可喜的,我局豐富的土地資源必將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土裏刨金”的發展種植業,完全可以實現生態效益、工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是。

4、其他流域土地利用效益,提供了可借鑑依據

根據對黃河流域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考察,該流域土地資源豐富,一河務局90公里堤防有近1萬畝土地資源,全部按每畝每年400元承包給農戶,承包期限爲三年,抱額都採取提前一次性交納的方式,黃河大堤上綠樹成陰,形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其土地資源利用效益是目前我局的幾十倍。其他流域如弟資源利用效益,爲我局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的可行性提供了學習和借見的經驗。

五、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方式及措施

1、總體思路: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應以市場爲導向,以科技創新爲動力,以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爲重點,向規模要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創新管理模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建立系統、完善的市場和科學規範的管理體制。

2、作好調研,科學規劃

科學規劃是加強水土資源開發和管理的有效途徑,局系統水土資源地域不同,土質不同,環境不同,開發種植、管理的方式也應不同。局應組織有關部門對系統內土地資源進行聯合調研,進一步摸清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規模、經營運做模式、投資效益及發展前景等,對系統內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科學規劃,統一管理,提高土地資源的綜合效益。

3、局出臺水土資源開發指導性的相關政策,明確職責,確保水土資源開發、管理的連續性,,制定出統一規範的經營管理模式,並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技術上給予指導,使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科學合理有序開展。

4、協調好管理養護與堤防種植相互之間的關係,尋找既能促進提防種植業的發展又不違反工程管理要求的有效途徑。

5、每個河務局根據所轄內地域、資源等具體情況,制定一個內容完整、條款清晰、責任明確、具有法律效應的合同示範文本。

6、建立承包合同覈查年審制度,保證合同的完整性和樹木實有數,對已過期的合同限定簽定新的規範合同。對違反合同規定;合同期限過長;不履行合同;不規範、不合理的合同,找出依據,重新簽定合同。

標籤:多篇 調研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