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鄉鎮禁毒工作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鄉鎮禁毒工作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鄉鎮工作調研報告 篇一

本年度報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由某某縣農業局編制。本報告包括基本情況,具體推進情況,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情況,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及減免情況,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政府信息公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情況,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等八部分。本報告中所列數據的統計期限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止。本年度報告在網站和某某縣政府信息公開查詢點全文公開。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請與某某縣農業局聯繫。現將某某縣農業局2021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21年,我局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深入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貫徹落實市、縣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和有關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業中心工作。突出現代農業產業建設、農業項目建設、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等政務公開重點,運用科學管理理念,採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工作力度,加快電子政府信息公開建設步伐,提升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水平,並取得了一定成績。

二、工作推進情況

(一)強化組織領導。

爲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結合電子政務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長爲領導、相關股室負責人蔘與的電子政務與信息公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局辦公室爲機關電子政務及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負責工作機構,其它相關股室協助工作。

(二)強化制度建設。

爲認真做好信息保密工作的前提下,進一步充實完善了政務信息發佈公開制度,確保了公開與保密兩不誤。

(三)強化信息審查。

我局信息發佈工作由局辦公室負責,信息來源由局機關各股室、鄉鎮農技站提供,重點反映農業新特色、新思維、新發展,信息審覈實行層層審覈,嚴格把關。審覈完成後,信息交由局辦公室專人發佈到政府信息公開平臺。

(四)強化學習培訓。

組織幹部職工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縣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以及保密工作制度。全局幹部職工通過學習討論,提高了對政府信息公開的認識,增強了上網信息保密審查意識。同時,開展保密知識宣傳活動,增強幹部職工保密意識,營造“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講保密的良好氛圍。

三、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情況

(一)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渠道。

一是通過縣人民政府公衆信息網和某某縣農業信息網發佈工作動態、政府事項信息等內容;

二是利用電視、廣播、報刊、政務公開欄等媒體平臺對我局機構職能、總結計劃、農業工作信息等進行全方位宣傳和公開;

三是做好便民諮詢工作。

(二)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數量。

2021年,我局主動向社會公開信息共17556條,其中發送農作物良種、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農產品供求等手機短信17439條,報道農業動態信息105篇,發佈農作物病蟲情報12條。

四、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情況

2021年,我局未發生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的信息。

五、政府信息公開收費及減免情況

2021年,我局未發生政府信息公開收費及減免情況。

六、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2021年,我局未發生因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情況

(一)存在問題。

我局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離上級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政府信息公開形式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官方網站急需改版升級;

二是信息公開渠道還需進一步拓寬;

三是政務公開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改進措施

1、進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一是圍繞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農民職業培育等農業重點項目建設,着重對支農資金投入情況、民生工程實施情況、建設項目進度情況及時收集報送,涉及投資規模、運作程序、責任主體、工程進度、實施效果等信息都要及時向社會公衆公開;

二是圍繞行政效能建設。對機關行政效能建設進展情況進行梳理總結,及時向社會公衆公開;

三是圍繞服務爲民,穩定大局。妥善處置各類農業突發事件,特別是權威信息和敏感信息,要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全面客觀介紹事件進程及工作措施。

2、進一步做好政務信息報送工作。

一是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正面宣傳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突出宣傳在糧食安全、特色農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化改革創新等方面的舉措、成效和典型事例;

二是深入基層獲取第一手資料。圍繞“三農”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到基層,認真調查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

三是注重政務信息時效性。進一步加快信息撰寫、審查、發佈速度,對重大事件宣傳報道不滯後。

3、提升農業信息化服務。結合農業重點工作,建設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加大對農業技術信息化應用的宣傳和指導,確保信息及時準確傳遞到千家萬戶。

八、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 篇二

多年以來,鄉鎮財政在管理基層財政、組織地方稅收方面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隨着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鄉鎮財政的職能作用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鄉鎮財政職能的發揮,直接影響着上級財政政策的落實。爲進一步規範鄉鎮財政職能,加強鄉鎮財政隊伍建設,提高鄉鎮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我縣財政部門對鄉鎮財政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具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縣鄉鎮財政職能基本狀況

目前,我縣各鄉鎮財政所承擔的工作大致相同,主要是承擔鄉鎮一般預算資金的收支管理,部門綜合預算管理,非稅收入的徵管,國有(集體)資產管理,財政補貼資金髮放與信息化管理,執行財政監督,參與農村綜合改革,協助稅收徵管等。

(一)做好財政收支預算,保障黨委政府工作正常運轉。編制財政預算,保障鄉鎮政府運轉是鄉鎮財政所的基本職能。我縣鄉鎮財政所根據上級財政“要健全鄉鎮財政預算制度,堅持量入爲出、收支平衡”的原則,力求科學合理地編制鄉鎮年度財政收支預算,切實保障鄉鎮黨政機構行政和社會管理等基本運轉的支出需要,努力適應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嚴格按照財政預算制度和編制程序按時編制年度財政收支預算,預算方案通過後,鎮基本支出定員定額管理,嚴格控制預算追加,切實增強預算的約束力。

(二)做好涉農補貼工作,認真落實惠農政策。各鄉鎮財所通過涉農財政補貼信息管理系統,對各自轄區內的農戶建立了詳細的信息庫,內容包括:每戶人口數,主要勞動力,種植土地面積等情況以及收入狀況等。與鎮多辦、畜牧站、農機站等部門對涉農補貼對象的小麥種植面積補貼、良種補貼、養殖母豬補貼和購買大型農用機械補貼申報的情況,認真做好認定、審覈和公示等工作,確保符合條件的補貼對象全部納入政策保障範圍內,最後通過“一卡通”把補貼款發放到補貼對象本人手中。

(三)參與專項資金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各鄉鎮財政所積極參與專項資金的監督管理,對於列入鄉鎮財政預算的專項資金,建立了全項目庫管理制度,加強項目論證、立項、申報、實施等各環節的監督;對未列入鄉鎮財政預算的專項資金,包括農林水專項、農業綜合開發、環境保護、土地開發整理等也加強監督管理。根據專項資金項目申報進度情況,經過覈實後,給專項資金項目撥付資金,既嚴防截留、挪用、擠佔專項資金的行爲發生,又對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跟蹤監督管理,確保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四)加強財務監督,健全鄉村理財機制。各鄉鎮財政所嚴格執行黨委政府制定的《財務管理制度》,對鄉鎮行政事業單位加強財務管理,實行統一財務開支範圍和標準,嚴格規範財務收支行爲,並按月公開,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對鎮直各部門使用的房屋認真做好建造日期及使用年限的登記建檔,對購買的車輛、空調和辦公用品的購買日期、品牌、金額、使用年限分別一一登記造冊,制定臺帳,做到資產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統一,防止資產流失。聯合鎮“雙代管”辦公室對村級重大事項進行審批,限定報刊費,禁止招待費,以便更好地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使村級組織正常運轉。

(五)搞好隊伍建設,提高鄉鎮財政管理水平。各鄉鎮財政人員除積極參加縣財政部門組織的培訓外,還參加各鎮黨委定期組織的學習國家方針政策的活動,除此之外各鄉鎮財所人員每週再抽出2-4小時集中或分散學習法規政策或業務知識,以增強財所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使每個人員的財政管理水平都有突飛猛進的提高。

二、我縣鄉鎮財政所幹部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混亂的現象依然存在。農業稅取消後,鄉鎮財政所的主要職能是什麼?鄉鎮機構改革後財政所到底會不會撤消?如不撤,鄉鎮財所的工作在哪裏?該如何工作?這種認識上存在的盲點和誤區,對鄉鎮財政幹部隊伍的穩定和工作開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部分財政所存在管理鬆散、人心不穩,工作消極等現象。

2、工作紀律不夠嚴格。在日常工作中,紀律意識較差,不能嚴格遵守按時上下班制度,遲到早退現象嚴重,部分幹部職工平時掛着上班的牌,做的卻是自已的生意,有的長期曠工在外做生意,工作散漫。

3、個別領導敷衍了事。個別鄉鎮財政所領導在工作上不抓緊,不督促所內幹部職工按期完成工作,聽之任之;對紀律檢查隱瞞、包庇不上班幹部職工:檢查到缺勤人員時,以外出辦事爲由搪塞檢查組。彙報工作時總是客觀原因多於主觀原因,沒有深入分析主觀因素。

4、幹部隊伍素質較低。全縣的12個鄉鎮財政所本科學歷的僅有4人,佔鄉鎮幹部職工總人數的5%;有大專以上學歷的30人佔31%;中專學歷的36人,佔38%;高中以上21人,佔22%;國中的6人,佔7%。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鄉鎮財政隊伍總體文化水平還很低,業務水平不高。

5、年齡結構上不夠合理。全縣財政所年齡在35歲以下的年青幹部職工爲42%,不到總數的一半,35歲至45歲的爲19%,45歲以上的佔41%。老齡化不斷髮展的趨勢,幹部隊伍難以在新的環境下打開新的局面。

6、雙重管理模式對鄉鎮財所形成制約。目前,我縣鄉鎮財政所管理隸屬鄉鎮政府,業務由縣財局指導,這種雙重領導模式讓鄉鎮財政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改善鄉鎮財所幹部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1、統一思想,穩定人心。採取多種形式,向廣大幹部職工闡明鄉鎮財政所在新時期中的任務、職能和作用,務必保證鄉鎮財政所有足夠的人員編制,加大對鄉鎮財政的宣傳力度,使社會各方面瞭解鄉鎮財政所的作用和地位,爲鄉鎮財政所幹部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制訂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紀律的考勤工作。針對目前鄉鎮財政所工作的主要特點,制訂好外勤和內勤兩種便於考勤的制度,落實好考勤人員,嚴格考勤制度,明確人員去向,嚴肅請假和病假的審批程序,將考勤與津貼、評優、年度獎勵等直接掛鉤,縣財政要加強對鄉鎮財政所的指導抽查力度。

3、制訂獎勵約束機制,切實推行首問任責任制和行政效能機制。要認真研究新時期下鄉鎮財政所幹部職工工作的獎勵機制,對完成好任務和完不成任務的在獎勵、評優上要適當拉開距離,不搞平均主義。要細化考覈的各項要求,要在財政所內建立起適用的首問責任制和行政效能機制,提高財政所的工作效率,完善工作程序,規範工作管理,強化監督,進一步明確每一位幹部職工的工作職責,以便用的統一的標準來考覈每一位職工的工作業績,獎罰分明、平等相待幹部職工。

4、調整充實領導班子。對鄉鎮財政所領導進行民主評議,按德、能、勤、績進行考覈,凡考覈合格者繼續留用,不合格者及時更換。在考覈中,要儘量提撥年輕且有潛力的年輕幹部。

5、建立學習的制度化。首先鼓勵幹部職工接受學歷再教育,其次對非財經專業畢業的年輕幹部職工進行1至2年的脫產學習,再次是加強對鄉鎮財政所幹部的培訓工作。培訓要分批,分層次,分年齡段等方式有針對性地輪訓,要建立起自學與集中學習相結合的考覈制度,用制度督促人,用考試檢查人、用成績評價人來作爲提撥人才和年度考覈的依據。獎勵專業職稱考試通過者等。

6、加強對鄉鎮財政所的領導。縣財政部門領導要分別掛點鄉鎮財政所,除對財政所業務指導外,還要對幹部職工的紀律、生活等負責,將財政所幹部職工的一榮一損與直接與掛點領導相關。

鄉鎮工作調研報告 篇三

“農業,國之根基”。農業一直是國家社會經濟建設的主線。近幾年,隨着國家在農業建設方面惠農、利農政策的不斷推出,各項先進生產技術的不斷應用,農業發展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糧食連年增長”、“農民持續增收”,廣大農民的生活穩步提高,新農村建設卓有成效。一切的變化,再次證明發展現代農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的必然,同時也對我們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農業發展現狀。

基本情況:我鎮行政區域面積 87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8 公頃。其中,水田 835公頃,旱地4976公頃。全鎮共有 2個村(居)委,共53個自然屯30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數 2248戶5 524人。xx年全鎮農民人均村收入6283元。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

(一)耕地、淡水、生物資源相對缺少。

xx鎮地理位置屬於經典的喀斯特地貌,多山岩石山脈,平原土地較少。土地保水能力較差,土壤肥力不夠。

(二)農業基礎薄弱。

xx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相對較落後一些,導致整個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

(三)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不夠強。

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農民的思想根深蒂固,不願接受外來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導致農業效益居低不下,給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

(一)道路暢通,交通方便。

本鎮轄區內國道324縱貫南北,縣道3 6橫穿東西,並且在浪灣村內有着高速路出口,整個鎮轄區的路組合成一個交通便利的路網結構,爲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

(二)地理位置優厚。

距離縣城30公里,離xx市62公里。剛好處在兩者之間一個很好的物流、人流交匯處,便於各種信息技術的傳播,形成較大的輻射面。

(三)xx金穗農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爲現代農業的龍頭企業,起到很好的帶頭引領作用 。

據統計,xx金穗農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香蕉基地面積從xx年的 2 50畝擴展到xx年的3.6萬畝,同比增長 96.3%。公司年支付土地流轉金7830萬元,發放農民工工資683萬元,累計培訓農民工258場,創造農民工勞動就業0萬人次以上,輻射帶動周邊香蕉種植面積0萬畝。

(四)政策的支持。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國家鼓勵積極探索新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實踐。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迫切需求,是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的必然要求,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四、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農業現代化宣傳,爲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行動先導。

要充分認識現代農業與能源化工兩個同等重要,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我鎮以金穗公司發展的現代農業帶領定江村定點屯村民集體致富的先進事蹟,走進各村屯進行宣傳,充分體現出發展現代農業的惠民、富民、強民的作用。通過宣傳能讓更多的村民瞭解到現代農業是當前新時期發展農業的必然途徑,提高羣衆的思想認識,以更高、更好的熱情發展現代農業。

(二)進一步加強基礎建設和創新開發機制,爲發展現代農業增活力。

我鎮的香蕉種植和甘蔗種植是整個鎮經濟收入的一塊“大蛋糕”,但是每年都受到來自颱風的影響,每次颱風過後都給村民帶來很大的損失。由此可見,我鎮農業抗災能力弱,不斷改善農業的基礎設施條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需要。我鎮在各村屯興修水利工程,便利於民的耕種灌溉;積極發展農戶建沼氣池,將生產中的秸稈、稻草等進行沼氣發酵,提高農作物的綜合利用水平,採用沼氣等農村新能源,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推薦以香蕉、甘蔗爲主的經濟作物生產的現代化。同時,鼓勵農民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和新型農產品加工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希”。

創新開發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變的情況 下,建立土地流轉機制。結合我鎮實際情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有序”的原則,根據縣委縣鎮府的指示,加強對我鎮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引導和管理,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今年,我鎮圓滿完成縣委縣政府的土地流轉任務,促進村民增收。

(三)進一步提升產業化和品牌化,爲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力支持。

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爲重點,把我鎮的香蕉生產做出自己的地方特色。一是選擇我鎮金穗公司爲龍頭企業,實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戶的作用。二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引導和規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三是加快批發市場建設,完善信息服務網絡,逐步形成批發市場爲中心、各專業市場爲骨幹的農村品市場體系。

發展現代農業,還應堅持品牌化生產。我鎮金穗公司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和“龍頭企業+農戶+基地”模式,按照土地流轉政策將土地經營權從農民手中租賃過來,公司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技術規程、同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包裝銷售的方式實行土地連片開發,規模化生產。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的榮譽稱號,“品”是“綠水江”牌香蕉,形成自己特色的品牌。不斷引導合作社和農民羣衆使用農業現代化科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 篇四

鄉鎮是我國政府管理“五級結構”的最末端機構承擔着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責。有道是“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足見鄉鎮管理的複雜性和重要性。鄉鎮管理是以鄉鎮政府爲核心的鄉鎮組織依法管理鄉鎮範圍內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重點在鄉鎮,工作着力點也在鄉鎮。鄉鎮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水平,直接關係着一個縣區、一個市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

一、鄉鎮設置現狀

統一設黨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紀檢委(監察室)和團委、婦聯。一般鄉鎮內設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企業辦、計生辦等等,同時鄉鎮設置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計生服務所、勞保所、國土所、財政所,和文化站、林業站、農業站等,這些就是傳

統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現行鄉鎮管理體制的特徵與弊端

鄉鎮管理屬於基層管理的範疇,其特點主要表現爲:

(一)綜合性

鄉鎮管理的綜合性特點主要表現在:

第一,管理對象和內容十分龐雜。每一個鄉鎮都設有黨、政、武、企、羣衆團體等機構,領導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工作。

第二,從管理方法的運用上看,鄉鎮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把各項工作加以綜合,採取綜合性的具體措施和辦法,才能把各項工作推動起來,從而收到明顯的效果。

第三,從管理職能上看,由於鄉鎮工作的直接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綜合協調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鄉鎮黨、政、經各部門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幫助,才能使鄉鎮管理朝着預期的目標發展。

(二)實踐性

鄉鎮處於我國政權系統的最基礎一級,鄉鎮管理處於廣大農村第一線。承擔着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職責,具體地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使之具體化,把方針、政策、法律、規和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因此,鄉鎮管理必須直接面對鄉鎮各個部門或行業,必須從實際出發,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三)羣衆性

鄉鎮作爲農村基層行政區域單位,實質是鄉鎮管理機關代表人民羣衆管理鄉鎮各項事務。要以廣大農民和城鎮民的願望和要求爲基本出發點,一切從羣衆出發,一切爲了羣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質是爲人民服務。鄉鎮管理不但切實反映和維護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正當利益,同時也體現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願望和

要求。

綜上所述,在現行體制下,鄉鎮政權的運作和管理特徵集中體現爲:

一是執行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上級黨政機關的指令和要求都要通過鄉鎮來貫徹執行,並具體落實到農民羣衆中去。

二是綜合性。

鄉鎮全面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

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

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組織外,它沒有下屬行政組織,基本上是直接同農民羣衆打交道。

四是非完整性。不象縣以上領導機關那樣功能完備、機構齊全。

鄉鎮管理體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能轉換不到位。一是管理職能越位。管了許多本應由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管的事。二是服務功能錯位。上級將名目繁多的指標分解下達給鄉鎮,並簽訂目標考覈責任狀,有些指標採取“一票否決制”,與鄉鎮主要負責人政績“掛鉤”。鄉鎮領導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實各項指標上,沒有足夠精力爲農民服務。三是社會職能缺位。尤其是免徵農業稅後,由於財力制約,大部分鄉鎮只能維持工作運轉,無力承擔公共設施建設,影響了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整體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鄉鎮政府的職權爲七項。但在實際工作中,前鄉鎮承擔的工作內容十分龐雜,可概括爲八大類近50項,鄉鎮工作事無鉅細,包羅萬象,面廣、量大、事雜,將有些應由社會承擔的職能納入鄉鎮管理範圍,將有些應由農民做的事情由幹部來做,成爲“全能政府”、“無限責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 位的情況較嚴重,有些應該做的工作沒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該做的工作卻疲於奔命。

(二)站所設置不合理。站所的設置大而全,而且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色彩。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鄉鎮不論人口多少,規模大小,站所設置千篇一律,這種狀況增加了財政開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劃由上級主管部門垂管,又受鄉鎮屬地管理,鄉鎮和部門之間缺乏有機配合與協作,形不成人才、資金、設施、技術的優勢互補。同時還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即管理型的幹部多,服務型的幹部少;“萬精油”式的幹部多,掌握專業技能的幹部少;生產型的幹部多,經營型的幹部少,制約着鄉鎮功能的有效發揮。

(三)人權事權脫節。突出表現爲責權分離,管用脫節。設在鄉鎮的站所、中心,有的職稱評定在縣以上部門,年度考覈卻在鄉鎮。不少站所駐在鄉鎮,人財物卻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見的管不着,管

得着的看不見”。由於鄉鎮和站所主管部門權責重疊交叉,鄉鎮責大權小或有責無權,縣直部門權大責小或有權無責。《憲法》規定,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一級政權,但《行政處罰法》等法規沒有賦予鄉鎮政府執法資格疑似鄉鎮在法律規定方面職權殘缺,存在着“責任大、權力小”和“任務多、要素少”的現象。如禁止農用車載客、安全生產、農村環保等,鄉鎮沒有執法管理權,但工作還得幹,只有“違法行政”。由於職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單一的教育和說服,而現在利益多元化的狀況下這種手段是越來越不被認可,很多情況下是無效管理。

在對經濟發展的協調中,最常見的是作爲爲企業發展徵地的主體嵌入,讓羣衆理解爲的負面行動,阻力前所未有,《物權法》出臺更加劇了企業徵地發展與羣衆利益的對立,單有的說服已經完全喪失了功能並且容易讓鄉鎮政府捲入具體行爲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質疑,甚至捲入法律糾紛旋渦,難於在對經濟的發展支持與老百姓的利益維護中有所作爲,陷入幹部無能、政府無用的信譽危機。

(四)政事、政企不分。財權、物權爲在縣區業務部門,事權留在鄉鎮,存在着“見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見不到人”和“有責任的沒法管,有權管的沒責任”的現象,造成鄉鎮職能虛化,責任增大,自主權縮小。一些站所上劃後,大都承擔着本行業的行政管理職能,肢解了鄉鎮政府的行政職權,難以發揮應有的行政效能。同時,鄉鎮政府往往包辦了企業、事業單位的事;黨委政府也很難把黨務和政務分開。條塊分割,權責分離,鄉鎮政府很難統籌、協調,不能有效地配置管理要素,進而充分履行職能。另外,有法律地位但沒有執法權。

(五)鄉鎮債務多,負擔較沉重。鄉鎮財政實際上是轉移支付財政,自身沒有財政能力,收錢無門,掙錢無路,要錢無緣,要想幹事、幹成事、不出事,實在苦惱。由於債務較多,負擔較沉重,償還難度大,不同程度地影響到鄉鎮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時,鄉鎮償還能力有限,主要依靠縣區財政加大轉移支付額度。並且爲了發展和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舊債尚未還清,又累欠新債,有的鄉鎮不得已向社會集資,向農村信用合作社借貸。花錢去路多,收錢來路少,鄉鎮領導窮於應對,甚至無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務活動和事業發展。

上述問題的存在,不能歸咎於哪級組織、哪個領導,其成因是複雜的。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五大,經過20年的農村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農村管理體制、管理對象、管理任務、管理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既有現實的原因,又有歷史的原因;既有社會條件的原因,又有自然條件的原因;既有體制機制的原因又有資金等管理要素匱乏的原因;既有鄉鎮自身工作的原因,又有上級組織的原因。這也是目前需要認真思考並逐步進行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大量涌現,鄉鎮管理必須創造性地回答和解決農村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現實矛盾和問題。

鄉鎮調研報告 篇五

文化事業是一個國家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是民族精神的根源與傳承,是人類歷史變遷,社會發展的見證,泱泱中華大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億華夏兒女,其中農村人口占80%,農村文化發展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農村文化的涵蓋面廣,意義重大,其中傳統文化、鄉村文化、通俗文化屬於原生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是現代文化的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引導深化農村改革,構築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也是以人爲本,關注三農問題的具體凸現,當前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是否適應新形勢發展和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僅以××鄉爲例,窺一葉而知秋。

一、我鄉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鄉民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間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圍鼓清唱;方崗村的玩蚌精、蓮響舞;大魏村、塘陳村的舞龍燈;××村的拉犟驢;小羅村的路竹馬;廟王村、魏店村的舞獅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蓮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鄉各村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每年組織多次文藝節目匯演,在當地羣衆中具有很好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二、存在問題及成因

人才斷層,青黃不接,農村文化創作與表演人員基本上是50歲以上,傳人難尋,現代年青人大多侷限與打工經濟或創業成家,對農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藝品種面臨失傳滅絕。

三、農村文化力不強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的農村,由於文化公共設施陳舊老化,文化事業發展滯後,文化教育陣地嚴重匱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減弱,科技文化推動力滯後,文化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娛樂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廣播少、書報少、文體活動少、出門旅遊少,加之各種腐朽思想的負面影響,致使農村人們的道德滑波、世風變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在一部分人的心目的,“政治是空的,理想是遠的,道德是虛的,唯有金錢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錢和享樂外再沒有什麼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實惠,不講理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歪曲,爲人民服務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貧乏和文化市場不健康,倫理道德觀念蛻變。農村社會環境受到污染,許多格調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書刊、音像製品充斥農村文化市場,惡化了農村社會精神環境。部分農民的社會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意識淡漠,榮辱觀、是非觀混亂,國家和集體觀念淡化,道德滑波;三是文化項目難引進。近幾年中央出臺了不少扶持農村發展網的好政策,並且有大量專項資金扶持農村文化建設,諸於我縣農村文化體制、設施、人才、陣地等方面的問題,好機會經常擦肩而過;四是宗教活動頻繁,封建迷信擡頭,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

四、振興我縣農村文化的對策

鄉鎮文化是農村文化活動的載體和組織者,直接影響農村文化建設。怎樣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主要從農村文化站建設着手,我建議:

1、深化認識,營造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環境。羣衆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盛況,發展和繁榮羣衆文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縣鄉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羣衆文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重視羣衆文化事業的發展,經常對羣衆文化工作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各鄉鎮應將文化工作納入雙方明建設目標管理範疇,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要花錢寧可不要的現象,使農村文化走出“無事幹、無人管、無所作爲”的誤區。

2、強化改革,建立農村文化良好的運行機制。機構改革是必然趨勢,文化站無疑必須面對現實,迎接挑戰。但無論怎麼改,從事人民羣衆文化生活的機構不能撤,也不該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須抓住機遇,理順體制,開避出一塊屬於自身的天地,使之成爲農民羣衆文化生活的嚮往之所,也只有這樣,纔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確文化站是最基層的文化事業單位,要將文化站的人、權、事、物徹底下放,成爲鄉鎮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門;明確縣文化局的主管職能,把握好進人關、用人關、培訓關,應嘗試將一批業務精,敬業精神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文化專幹納入國家公務員範疇,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與其他幹部一視同仁,將文化事業納入“以錢養事”機制,建設良好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投入機制,把發展先進文化與改造落後文化統一,與提高羣衆文化素質統一,與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統一。同時,可發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相關部門職能互補的優勢,組成綜合的鄉鎮羣衆文化娛樂機構,增加其實力和發展後勁。

3、增加投入,加大對文化中心配套建設的投入。陣地是舞臺,是文化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各鄉鎮黨委、政府應該保證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辦公條件,必須將現有的文化市場,陣地和設備劃最文化站統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借調和挪作他用,同時,隨着經濟的發展,鄉鎮財政應逐年增加對羣衆文化工作的投入,應將文化活動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步鞏固和添置文化娛樂設施和設備,比如建好一個文化站,一個廣播站,一個圖書室,一個農科教中心,一個文體活動中心等等。文化站要藉助站力發展文化產業,確立羣衆文化羣衆辦的思路,動員多方力量參與羣衆文化建設,保住好開展羣衆文化的基本陣地。

4、提高素質,優化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在我縣鄉鎮文化專幹隊伍中,整體素質偏低是導致專職不專,陣地丟失,文化活動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黨委、政府要重視文化專幹隊伍,確立“生存靠政府、發展靠自己”的思路,文化專幹基本工資應實行全額撥款,獎金福利由自身發展文化產業補足,以確保農村文化站業務骨幹的穩定和自身“責任田”的耕種。同時,各級文化業網務部門要加強對文化專幹的教育和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使他們成爲羣衆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羣衆文化活動輔導上的行家,逐步擺脫掛靠在政府,長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使之成爲鄉鎮政府領導下的豐富羣衆精神文化的新生兒;再次,文化站應轉變觀念,憑藉自身所擁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經濟政策等優勢,積極開發文化產業,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彌補文化經費不足,壯大自身實力。

與時俱進,當前的文化站必須直面現實,走出原地停滯怪圈,變“等、靠、要”的依賴性爲發展纔是硬道理的自覺性,變“求穩旁徨”的被動性爲“無功就是過”的主動性,在國家羣衆文化政策的指導下,迎接挑戰,走進屬於自己的天地,繁榮我鄉農村文化。

鄉鎮調研報告 篇六

最近,我會抽調專門力量組成調查組,對全市7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的工會工作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關於鄉鎮街道工會自身建設情況

1、機構狀況。

目前,全市7個鄉鎮4個街道全部建立了工會聯合會。基層工會組織312個,形成了鄉鎮(街道)工會聯合會、工會委員會,10人以下企業工會分會掛靠村居聯合工會的三級管理網絡。

2、隊伍狀況。

全市11個鄉鎮(街道)工會,按同級黨政副職配備了工會主席。共有專、兼職工會工作人員24人。全市範圍內以各鄉鎮(街道)爲依託,聘用社會化工會工作者79人。

3、會員狀況。全市鄉鎮(街道)共有職工6.3萬人,其中農民工2.03萬人。

(二)關於鄉鎮街道工會工作情況

近幾年來,鄉鎮(街道)工會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抓工會組建。全面推進黨建帶工建工作,僅去年,共組建基層工會86個(涵蓋法人單位及10人以下),發展會員5000多人,發展農民工會員1716人。二是抓規範建設。以創“六好鄉鎮(街道)工會”爲契機,實行邊建會、邊規範,對各鄉鎮(街道)基層工會的標牌、制度等內容,全部統一規範,上牆公示,廣泛開展了工會的規範化建設。三是抓職工維權。一方面,狠抓勞動合同和工資集體協商的簽訂工作。接受問卷調查的9個鄉鎮街道工會,有5.1萬名職工與用工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涵蓋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簽訂率達85%。另一方面,積極進行侵權個案的職工權益維護工作,20xx—20xx年,12個鄉鎮街道工會共進行個案維權162起。四是抓項目幫扶。近年來,共向1612名困難職工送慰問金43.7萬元,大米20多萬斤,油2萬多桶,被服3萬多件。五是抓就業創業。各個鄉鎮根據職工需要,結合本區域實際,大力整合資源,開展了靈活多樣的就業創業活動。幾年來,共舉辦招聘會47場次,招聘就業人員16000多人,開辦培訓班278場次,培訓就業職工7000多人,職工素質大大提升。並且大部分鄉鎮(街道)都建立了培訓中心和招聘中心(站、點)。

(三)關於鄉鎮街道工會工作經費情況

從調查數據顯示:4個街道工會平均每年經費2萬多元,7個鄉鎮工會平均每年經費8000—1萬元。鄉鎮(街道)工會經費的來源主要上級工會下撥經費,同級行政撥款,經費自籌等三部分。工會經費的使用主要有四個部分:

一是宣傳教育活動開支;

二是各種文藝活動開支;

三是困難職工幫扶救助;

四是正常辦公開支。

創新意識不夠。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工會工作的地位逐步提高,作用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企業產業工人中80、90後成爲主體,他們思想活躍,但目前鄉鎮(街道)工會主席兼職多,有些工會主席能力不能適應社會多元化的工會工作要求,在工作中舉措不多,創新工作能力不夠。

工會經費不足。目前,鄉鎮街道工會經費的主要來源是上級工會下撥經費,同級行政投入較少,經費來源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開展各種活動很困難,影響了工會工作的正常開展。

進一步健全素質培訓機制。繼續深化素質培訓教育制度,一方面爲鄉鎮(街道)工會幹部和工會社會化工作者提供提升素質能力的平臺,有計劃的進行培訓;另一方面,形成職工就業能力的崗位培訓機制,讓更多的職工參與進來。

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經費是制約鄉鎮(街道)工會工作重要的瓶頸問題,希望上級工會採取以獎代投等形式,加大對鄉鎮(街道)工會的扶持力度。

鄉鎮調研報告 篇七

一、工作現狀

1、組織機構完善。我縣共有19個鄉鎮,所屬鄉鎮企業184個全部成立了聯合工會,在組建工會的同時成立了19個鄉鎮經審組織,組建率達100%。工會換屆選舉時,經審會與同級工會委員會同時考察、同時報批、同時選舉產生。鄉鎮工會經審會主任均由同級工會副主席擔任。經審委員中多數由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兼任,經審委員工作變動時,按有關規定及時替補合適的人選。

2、各項制度健全。對本次調研,大多數鄉鎮工會十分重視,有些還召開專題會議,聽取經審工作情況彙報,研究經審會提出的有關問題,幫助經審會及時解決一些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和問題,爲經審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圍。各鄉鎮經審會以經審工作規範化建設爲抓手,不斷強化經審工作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了《鄉鎮工會經審委員會工作制度》用制度來規範經審工作、規範審計程序、規範審計人員執業行爲。

3、審查審計監督工作成效明顯。根據上級工會關於審計規範化要求,各鄉鎮經審會將實務審計作爲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一是堅持開展各種專項審計活動。強化事前、事中、事後監督。凡工會內部重大經濟活動,經審會都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共同把關。二是堅持開展同級工會經費預決算審計。各鄉鎮經審會堅持開展了對本級工會經費使用情況預、決算審計。對每年本級工會經費收、管、用情況,認真進行審計,並將審計結果在同級工會全委會上予以通報,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並督促限期搞好整改。三是堅持開展工會經費撥繳情況審驗證試點。根據上級工會的要求,我縣各級工會在開展審驗證制度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全面推行審驗證制度。四是堅持開展工會經費計撥情況專項審計。爲充分發揮以審促撥、以審促收的重要作用,我縣19個鄉鎮經審會堅持開展工會經費計撥情況專項審計。自查率達100%。有效促進行政足額劃撥工會經費。五是堅持開展工會經審幹部業務培訓。爲全面擔升我縣經審幹部業務水平,縣總每年組織開展一、二次經審業務培訓,各鄉鎮工會都會積極選派人員參加學習,有效提升經審業務水平。

二、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從調查的情況看,各鄉鎮工會經審工作雖然組織較爲健全,但由於鄉鎮本級工會經費全都由財政劃撥,財政劃多少是多少,因此工作開展情況很少,沒有履行好經費審查監督的職能。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

1、對經審工作的認識不足。部分鄉鎮工會沒有把經審工作列入到工會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沒有認識到經審工作在工會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爲可做可不做,財政劃撥本級多少工會經費,就用多少。

2、經審委員缺乏經審和財務方面的專業知識。特別是經審會主任,大部分是兼任,平時工作較忙,不知道工會經審應開展哪些工作、如何開展,造成經審組織未能履行好審查監督職能,未能對所屬基層工會經審組織進行指導和服務,使經審組織形同虛設。

3、鄉鎮企業工會建賬率低。大部分鄉鎮企業工會基本未建賬,使經審會無賬可查,基層工會經費實行定額上交,造成經審工作的有些意見和建議無法整改落實,降低了審查監督的作用。

4、縣級工會對鄉鎮工會經審工作的業務檢查指導力度不夠。

三、工作措施

解決這些問題,下一步要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1、強化領導,夯實基礎。鄉鎮工會應進一步加強對工會經審工作的領導,定期召開會議,聽取經審工作情況彙報,尊重和支持經審會依法開展各項審查審計監督活動,幫助經審會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經費落實、辦公設備等方面,爲經審會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工作條件,支持和指導經審會夯實基礎、完善制度,積極主動地開展各項審查審計監督活動,充分發揮經審會在工會經費收管用等方面的重要監督作用。

2、加強對經審幹部業務知識的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指導會、經驗交流會等多種形式加強對鄉鎮工會經審幹部的業務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鄉鎮工會經審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使他們能熟練掌握和運用審計及相關知識與技能,同時把經審幹部培養成敢於監督、善於監督的專業人才。

3、加強經審工作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對鄉鎮工會經審工作的考覈制度和規範化建設制度。應把經審會履行審查監督的職能作爲考覈的重點,同時,要建立健全鄉鎮工會經審工作規範化建設的標準,

並加強指導與服務。各鄉鎮工會經審會要對照標準找差距,使鄉鎮工會的經審工作逐步規範。

4、加強工會財務與工會經審的聯繫和溝通。針對鄉鎮所屬企業工會建賬率低的情況,可以通過經審會的審查,把鄉鎮企業工會未建賬的情況作爲審計的源頭,通過經審會的審計要求鄉企工會整改落實,把賬建立起來,使經審會有賬可查。鄉鎮工會在加強本級工會財務規範化建設的同時,特別是要加強對有一定規模以上的鄉鎮企業工會財務規範化建設,對難以規範的方面,要加強與經審會的聯繫與溝通,通過經審會的審查,由工會財務和經審共同來督促其整改落實

鄉鎮發展調研報告 篇八

茶葉是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爲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進茶葉向良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我們對茶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鄉境內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鄉位於盈江縣西北部,屬地帶。鄉境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勢起伏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壩子爲主,平均海拔1760米。國土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面積138235畝。鄉是盈江縣茶葉的重要產地,現全鄉已建立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已積累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已實現傳統生產工藝向現代生產工藝轉變,已創制出“山”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授予州政府接待專用茶葉稱號。末,全鄉茶葉初制所7個,精製茶廠1個,茶葉精製生產線2條,精製生產能力3萬公斤,茶葉科技隊伍15人。茶葉面積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產量、產值、茶農收入比“十五”末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鄉山區、半山區、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產業。

鄉茶葉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茶葉遍及全鄉所有村組,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61%。茶葉發展村社中30%的。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茶葉。

三、鄉茶葉產業發展已出現良好態勢。

全鄉規模連片茶園10776畝,規模經營面積100畝以上的有1家。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漸增強。有機茶無性系良種無公害茶生產基地步伐加快,全鄉已建立3652畝無性系良種茶葉基地,新植茶園352畝,新植1400畝,新植2350畝,新植1426畝。

四、鄉茶葉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以來,鄉茶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發展中仍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茶葉作爲產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認識不足,個別村社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單產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檔次、規模、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全省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質量提升緩慢。

五、“十一五”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及工作重點。

針對當前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十一五”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佈局,發展良種,增加投入,主攻單產,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園管理體制,培植龍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例,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茶葉產業發展道路。目標任務是:“十一五”末全鄉茶園面積10000畝,投產9000畝,總產90萬公斤。茶葉平均單產100公斤,工農業產值720萬元以上,茶農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

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類;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個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3個茶葉品牌。四大類茶是:鞏固提升綠茶,發展突破普洱茶,恢復發展紅茶,適當增加茉莉花茶。茶園通過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採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0.9萬畝(新植0.35萬畝)。重點扶持“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整合10個茶葉初制加工所;建立機修機採示範樣板3個,輻射面積0.3萬畝。第二步是通過對龍頭企業逐漸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葉品牌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形式,採取重組或合併,對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力爭在全鄉建成1個大的茶葉龍頭企業,1個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並依託國內外市場,以充分發揮茶葉市場競爭力和凸現較強經濟優勢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葉產業發展的兩條關鍵措施。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

一是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佈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則對茶葉繼續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良種化種植。

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鄉茶園多數發展於六七十年代,現基礎差,產量低。要通過強化茶園水利基礎設施,改植換種等手段,全面對中低產茶園實施改造提升,提高單產水平。

三是全力抓好優質茶園基地建設。“十一五”全鄉要力爭建成優質茶園基地1.2萬畝,發展綠色、有機茶園1萬畝。

四是對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實施改造。鄉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7個,“十一五”力爭改造5個,使改造後的茶葉初制所能力達到每個2萬公斤以上。

五是努力推進鄉精製茶葉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對其實施重點支持,促進其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生產加工水平。“十一五”全鄉重點扶持發展2條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萬公斤以上。

六是對茶葉企業實施改制改組。按照市場導向原則,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及改制改組,全力培植起全鄉茶葉龍頭企業。

七是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以市場爲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生產,又要切實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

2、打造“山”品牌,擴大茶葉市場影響力。

一是整合茶葉品牌。對茶葉現有品牌進行認真篩選,繼續打造具有特色與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假冒僞劣產品生產,切實加大茶葉品牌的保護工作。

二是強化茶葉市場營銷,建立茶葉市場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專櫃,舉辦各類茶營銷活動,發展茶葉訂單、促進茶葉銷售。通過開展古茶樹資源保護、茶文化挖掘與發展旅遊業結合,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鄉鎮調研報告 篇九

各鄉鎮人大主席團在縣人大常委會的指導下,在鄉鎮黨委的領導下,緊緊圍繞經濟建設、社會和諧主題,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有所探索,有所規範、有所作爲,有所進取,有所形象,認真履行職責,做了大量工作:

(一)切實加強領導,鄉鎮人大工作得到保證

鄉鎮黨委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是鄉鎮人大開展工作、發揮作用的根本保證。

1、機構健全、領導重視。全縣共有七個建制鄉鎮。高亭、東沙、岱西、岱東、長塗鎮人大主席由黨委書記兼任,設專職副主席和聯絡員各一名;衢山鎮、秀山鄉設專職主席、副主席、聯絡員各一名。今年四位鄉鎮人大聯絡員調配了大學生公務員,二位聯絡員兼任政府辦副主任。這樣的配備,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各鄉鎮黨委對人大工作總體來說比較重視,每年都聽取人大工作的彙報,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職能,幫助人大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書記辦公會、黨委會、鎮長辦公會等重要會議,都請人大專職主席、副主席列席。

2、鄉鎮黨委研究人大工作。鄉鎮黨委要將人大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大多鄉鎮黨委每年都有幾次聽取或專題研究鄉鎮人大工作。人大主席團會議每年召開2—4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涉及有關重大問題時能及時向黨委報告,需要黨委統籌協調的,也得到了黨委的支持,基本能保證人大工作的順利開展。

3、經費得到保障、辦公條件不斷改善。鄉鎮人大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鄉鎮人大代表活動經費一般採用報帳制。目前,鄉鎮人大專職主席、副主席都配備了專用電腦,爲日常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有的鄉鎮按照“目標同一,工作同向,獎懲一致”原則建立了黨委領導下的書記、人大主席、鄉(鎮)長分工負責制,各項工作協調發展。

(二)監督與服務並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我縣經濟比較落後,xx年全縣生產總值才27億元,縣級財政收入1億元。自從縣委號召跨越式發展和“四個岱山”建設以來,各鄉鎮人大把招商引資、統籌協調、維護穩定、創建和諧、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爲人大工作的大事來抓,努力尋求人大工作與經濟建設的最佳契合點。

一是各鄉鎮人大對政府工作實行監督的基本做法:

1、召開主席團會議,適時聽取和審議政府有關工作情況的彙報。重點對政府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實事工程、民生問題等重要事項處於人大的監督之下,促進了政府有序、高效運作。

2、督促政府抓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落實工作,建立會議辦理、現場辦理、評估辦理等制度,大多鄉鎮採用答覆時面商和辦結前面商的“二次面商程序”,使代表建議滿意率和辦理解決率逐年提高。

3、組織各種層次的視察活動。突出重點工程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生態綠化、轉產轉業、生產安全、農貿市場等方面開展視察。選擇羣衆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組織代表開展調查研究,提高對政府辦事效率、政務公開、承諾服務的監督有針對性。如岱西鎮人大把鹽業享受柴油價補貼問題以建議形式,通過代表提交到省人代會和全國人代會上;還把鹽業鹽民生產問題的調查報告送到省人大、省政府和省鹽業局後,引起省裏對鹽區生產建設的重視、達到原鹽價格提高的效果。

二是各鄉鎮人大爲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主要體現:

1、切實履行職責,審議、決定鄉鎮改革和經濟建設的重大事項,保障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順利進行。擴大知政知情渠道,積極採取“政府實事工程,大家提、大家議”的活動,並組織人大代表深入調查研究,聽取羣衆意見、爲地方發展進言獻策。

2、服務中心工作,始終與黨委同心同調。主動推進政府工作,做好維穩工作:如衢山鎮人大在鼠浪湖島整體搬遷中做了大量工作;長塗鎮人大在金海灣大型工程建設中,負責徵地拆遷工作;秀山鄉人大在常石集團和惠生集團落戶中負責民生協調工作;高亭、東沙、岱西鎮人大做好工業園區徵地工作等。

3、鼓勵人大代表招商引資起作用、幫困扶貧獻愛心、經濟發展作貢獻。據近二年初步統計:各級人大代表在縣鄉兩級招商引資工作中受表彰達20多名;有80%以上各級人大代表建立幫困結對戶;在全縣重點骨幹企業老總中人大代表佔50%以上;在“創業創新”評選全縣十大人物中人大代表佔6名;在縣第三屆專業撥尖技術人才和優秀實用人才榜上人大代表佔10名。

4、協助企業轉型升級。各鄉鎮人大經常組織企業代表到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型企業學習考察,僅去年長塗鎮組織代表到上海、南通等地和企業考察;衢山鎮組織代表到舟山的金塘、六橫船舶企業考察,東沙鎮組織代表到寧波北侖港物流企業考察等,爲本地企業代表借鑑創業創新經驗提供平臺。可以說,這幾年引進全縣港口企業落戶和省市縣重點工程建設,各鄉鎮人大及其代表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到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84.2億元,財政總收入7.5億元。

(三)民主法制意識加強,依法治縣治鄉工作逐步推進鄉鎮人大在民主法制建設和依法治縣治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突出法制宣傳教育。督促鄉鎮政府加強對《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義務教育法》、《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衛生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養老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促進普法工作的落實。

2、着力推進依法行政。以建設法治政府爲目標,督促政府部門效能建設和政務公開,提高公務人員素質。各鄉鎮人大多次牽頭舉辦《生產安全法》、《行政許可法》、《公司法》、《合同法》、《婚姻法》、《物權法》等法律講座,並開展對執法部門督查。

3、有效開展執法檢查。近年來鄉鎮人大着力對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漁業生產安全、教育衛生、農民負擔、職工維權等方面要求有關部門述職、組織代表評議,如去年衢山鎮人大對設立不久的交通、建設、漁業分局提出了14條整改意見、各分局有了壓力,就產生動力,促使工作有很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