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中外歷史體系總結歸納

高中中外歷史體系總結歸納

高中歷史知識點涵蓋內容廣,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中歷史重要階段及其時代特徵:中外歷史階段特徵,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中外歷史體系總結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春秋戰國(前5~3世紀):社會大變革

政治:諸侯爭霸戰爭,政局動盪。

經濟:生產力發展,鐵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及小農經濟興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思想文化繁榮:百家爭鳴。

中外聯繫:春秋戰國時期,正值古代希臘、羅馬奴隸制繁榮時代。古典文化倡導的“人文思想”,爲14~16世紀“文藝復興”的興起提供了最爲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發展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經濟:小農經濟。

文化:獨尊儒術,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礎。

三、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標誌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宋元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完善。

經濟:農耕經濟全面繁榮,商業經濟發展,海上和陸路的對外交往空前繁榮。

文化:隋唐文藝的繁榮;宋代知識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階層隊伍擴大都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四、明清(1368~1840年)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

政治: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增設軍機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空前加強。

經濟:農耕經濟繼續發展,經濟總量仍然處於世界前列;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並緩慢發展,但自然經濟仍佔統治地位。

對外:閉關鎖國。

思想文化:傳統文化佔統治地位;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思想產生。

中外聯繫:這一時期,歐美國家處於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階段。中西對比,中國已明顯落後於西方。

五、鴉片戰爭至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1840~1894年)是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時期,中國在屈辱中逐漸向近代化邁進。

政治:兩次鴉片戰爭中國主權遭到破壞,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軍民不斷反抗外國侵略(太平天國運動)。

經濟: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近代企業興起,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中國開始向近代化邁進。

思想:向西方學習逐漸成爲主流思想。

六、從甲午中日戰爭到五四運動(1894~1919年)資產階級發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在政治、經濟、文化的舞臺上都異常活躍。

經濟:實業救國;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黃金時期)。

政治:提出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等救國方案,開始探索在中國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思想:維新思想、三民主義、民主科學。

七、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年)

政治:中共黨領導中國人民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務。國共兩黨的關係影響了中國的政局。

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在國民政府統治初期有較快發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遭到摧殘。

思想:孫中山新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爲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

八、過渡時期(1949--1956)

政治:民主政治和法制的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經濟: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土地改革;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基本確立。

思想文化:“雙百”方針的提出。

外交: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九、社會主義曲折建設時期(1956--1976)(“八大”、八字方針、三面紅旗、--)

政治:①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確探索②1958年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③“左”的錯誤不斷髮展,發動了“----”,民主和法制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經濟: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經濟體制向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②三年經濟困難、“八字方針”的提出

③“--”對國民經濟嚴重干擾和破壞。

思想文化:“雙百”方針遭到破壞;盛行“階級鬥爭”文藝,高等教育遭到破壞。

外交:①中蘇關係惡化,②外交的新突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係緩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十、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底~今)

政治:十一屆三中全會,完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基層民主;實施“依法治國”方略

經濟:(78)農村、(84)城市改革,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人們生產積極性。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21世初)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思想文化: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外交:全方位的多邊外交,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等的變化翻天覆地

十一、近代西方文明的興起——從新航路開闢到工業革命前(15~18世紀)是資本主義的興起階段,資產階級開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政治:在英、美、法等建立資產階級起代議制民主政治,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爲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經濟:新航路開闢、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思想:近代科技出現,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啓蒙運動(高舉人文主義大旗,批判封建思想)

十二、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從工業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800~1918年)是資本主義的工業革命時期,人類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政治上: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繼續在歐洲大陸發展,社會主義運動興起,都大大推動了人類的民主化進程。

經濟上: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將人類歷史推進到“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

文化藝術領域:科學技術成爲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文學藝術出現了新的成就。

十三、20世紀社會現代化模式的探索——社會主義的建立和資本主義的調整

20世紀上半期(1917~1945年)是世界現代史的第一個階段,兩種社會制度並存是這一時期典型的特點。

政治上:十月革命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爲人類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標誌着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經濟上:蘇俄(聯)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誤;面對1929~1933年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模式進行了調整,開始實行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政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產生。

文化上:現代主義藝術興起,突出表現了在生產力高度發達背景下人類的精神空虛和迷茫,着力描述人類非理性的一面。

科學上:以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爲主要內容的現代科技誕生,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十四、二戰後世界的發展演變——兩種社會制度的共存與競爭

二戰後至今(1945年~至今)是兩種社會制度共同發展與相互競爭的時期,世界局勢發生了劇烈的變革。

政治上:從兩極格局向多極化過渡,美蘇兩極爲爭奪世界霸權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給世界和平與安寧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經濟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形成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文化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