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統計學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統計學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統計學論文 篇一

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用統計專業的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存在口徑窄、單一化、理論型、知識陳舊等不足,從而導致培養的統計人才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爲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科技和高等教育的發展,xxx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於20xx年3月22日將作爲二級學科統計學提升爲“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1]。新的專業目錄分類將分散在各個學科下面的統計學集中起來,將統計學作爲一級學科,而數理統計、社會經濟統計、生物衛生統計、金融統計、應用統計等作爲二級學科進行建設[2]。此改革之後,各高校紛紛開設和發展統計專業,許多地方性二本院校也捲入了這股浪潮之中。

據我們對近兩年的應用統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調查結果看,統計專業的應用主要面向中大型城市的中大型企業,當地區域和地方企業對統計專業人才需求甚少,或者說當地區域和地方企業對統計人才的運用僅僅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也就說統計人員在當地區域經濟或地方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上的作用未發揮出來,然而中大型企業對統計人才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又達不到,繼而形成了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一旦學校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必將影響學生的就業情況,從而影響學校的招生和發展[3]。

那麼,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既突出應用又着眼點區域經濟或地方經濟的建設和發展,繼而實現地方院校和中心城市重點高校的錯位發展,保證人才的出口和入口,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本文結合現階段地方本科院校統計專業的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應用統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

一、地方高校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不足。

(一)口徑窄。

主要指培養的學生就業口徑窄,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的還是機關事業單位,但近幾年,隨着統計的發展,統計學的應用已不再單一地面向機關事業單位,來自企業的統計專業人才需求呈現上升趨勢,一些新型行業部門給統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空間。尤其,隨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統計專業人才越來越多地被需求和重視。我們急需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二)單一化。

指課程設置單一和考覈方式單一。課程設置單一主要指專業拓展課程方向單一。統計是一門工具,服務於各行各業,統計的應用必定要求瞭解一定領域的知識背景。現有的課程考覈方式基本上是不管什麼課程統一閉卷考核,導致學生考前一個個死記硬背,把統計學當成純文科來學。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考前壓力,而且根本實現不了課程教學目標。

(三)理論型。

由於地方本科院校現有的統計師資隊伍和實驗室條件限制,人才培養依然是注重理論,忽略實踐。一來,由於地理位置因素,地方高校師資隊伍本就比不上中心城市的高校,教師多缺乏實踐技能,又由於地方高校經費緊張,教師的進一步進修和提高受到限制。二來,地方高校的經費緊張必然導致實踐教學條件的匱乏。基於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難免會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

(四)知識陳舊。

近幾年隨着統計專業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時代和數據科學的到來,市場對統計專業知識的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於地方高校統計專業教師結構老化,學習和進修受到一定限制,統計專業教師的知識更新大多未能趕上市場的需求。

二、人才培養方案改進措施。

(一)明確培養目標。

只有明確了培養目標,教育實踐活動才能走上正軌、穩步向前;只有明確了培養目標,才能正確指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只有明確了培養目標,學生的就業纔有保障。

社會需求決定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向,繼而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也是專業設置的基礎。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統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應以“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爲指導方針培養統計學人才。所培養的學生務必符合市場的需要,既要在某一方面具有寬厚的應用理論知識,又能掌握各種統計分析軟件的操作技術,成爲一個“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保證學生的就業。

(二)根據市場需求完善課程設置。

統計學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它應用服務於各行各業。我們的課程設置應把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能作爲首要目標,以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爲最終導向。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養統計學專業人才時,可根據市場需求和統計專業的職業方向劃分專業方向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職業規劃選擇專業方向課程,即專業拓展課的設置應該多元化。如設置不同的專業方向拓展課程:金融統計方向、社會統計方向、商務統計方向、管理統計方向等。金融統計方向可設置會計學、國民經濟覈算原理、貨幣銀行學、保險理論與務實等課程,社會統計方向可設置統計案例分析、描述性統計等課程。

(三)構建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4]。

應用統計學作爲應用型專業,實踐教學務必作爲人才培養的重點建設。人才培養改革的方向務必向實踐教學傾斜,深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對接、校內實踐教學與校外專業實踐協同、課程實踐教學與課外團學活動聯動。按照崗位能力要求,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形成實踐項目,確立實踐課程,建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增強實踐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環節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範性。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推進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精減驗證性實踐,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踐,開發工學結合的項目實踐。最終形成“四年滿打算,四年不間斷”梯度式逐漸提升的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從基礎實踐到提升實踐再到關聯課程綜合實踐,從實驗室的實驗教學到社會調查再到校企合作的專業見習和專業實習。另外,我們應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周開展各種學科競賽、專業資格培訓、創新創業訓練、職場招聘模擬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技能和就業技能。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學科發展的決定因素,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因素。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於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在引進人才方面本就具有一定劣勢,因此更應該重視和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學校在待遇和福利上應該給予政策以吸引高層次人才;對在職人員提供更多的學習、培訓、進修機會,並給予相應的經費補貼;鼓勵青年教師繼續深造,讀碩、讀博、學着訪問;鼓勵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鍊,既能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校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接軌,又能幫助教師形成科研項目,實現生產、科研與教學一體化;引進企業中的優秀統計工作人員爲兼職教師或是請他們做講座。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主動更新知識和觀念,由理論型教師向實踐型教師轉化,改變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注重互動教學、案例教學。

統計課程論文 篇二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統計學;課程建設

一、引言

GoogleMapReduce和GoogleFileSystem(GFS)宣稱,大數據不僅僅可以用來描述海量的數據,還包含了處理數據的速度[1]。大數據時代指涵蓋多學科領域的巨量數據資源通過互聯網、雲計算等現代網絡工具實現數據存儲、價值提煉、智能處理和反饋的信息時代。在大數據時代,統計學獲得更加快捷的發展[2-4]。在2013年,我國統計類本科專業經歷了一次較大的調整,目前的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還處於探索階段。美國統計學會頒佈的指導性教學綱要對推進我國統計類本科專業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鑑意義[5]。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統計學本科教學面臨諸多挑戰,統計學專業的課程建設亟須與時俱進,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本文擬從校本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設計、師資建設等幾個方面探討統計學的課程建設模式,以期拋磚引玉,促進統計學課程建設再上新臺階。

二、我國統計學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2013年以來,我國統計學本科專業主要指數理統計學、應用統計學和經濟統計學。目前,儘管各高校統計學課程建設亮點頻出,特色各異,但整體而言,困境不少,後繼乏力。突出表現在課程建設觀念、課程內容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以此探討普通高校統計學課程建設的措施與方向,以期投礫引珠。

(一)課程建設理念落後

當前我國高校統計學課程建設觀念一度傾向於技術化和實用化,這種傾向過於關注課程建設的知識本位而忽略了人本位。因爲統計學課程建設根源於人,又用之於人,“爲人”是根本。由於受應試教育和長期以來實行的教材統編模式的影響,學校、教師和學生都過分依賴和迷信統編的教材,身陷陳舊的課程觀念包圍圈而不能自拔。表現在:一是對統計學課程建設開發的認識不到位,二是統計學課程建設開發能力有限。這種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與學科建設的願景之間存在強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將嚴重製約課程建設的發展。如何儘快改變這種現狀,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二)課程內容建設缺乏動態規劃管理

一方面,相同專業開設的統計學課程基本沒有體現出學校的差異性,沒有特色可言;另一方面,相同專業的全體學生基本都選擇相同的課程,沒有體現出學生的個性差異,動態管理幾乎成爲“笑話”。與此同時,大而全的課程體系,容易導致總課時量加大,這既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致使學生自學與選學時間大量縮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發揮。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容易受挫,勢必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果課程設置一味追求專業化,這容易導致課程結構封閉性較強,而開放性較差,學生由於無法領略統計學課程的前沿風貌而成爲“井底之蛙”,夜郎自大,這自然會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動態管理形同虛設。如今統計學的教學內容並沒有緊跟時代腳步,多數教學內容還停留在側重統計理論與統計方法的傳授上,很少涉及大數據時代的統計思想或統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有關大數據的教學內容少之又少。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嚴峻現實是,由於受課時所困,統計學教學主流模式依然是以課堂理論教學爲主,即使實踐如市場調查等,學生也沒有真正融入社會的實踐中,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目前的統計學課程教學內容已不能滿足從事非結構型和半結構型的大數據研究,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毋庸置疑,統計學的教學內容有待更新與深化。

(三)教材建設亟待開發校本課程

隨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統計學課程的教材建設刻不容緩,特別是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漸成爲新課改的重中之重,立體化教材建設的需要顯得尤爲迫切。現今的統計學教材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需要,只有與時俱進,主動開發校本課程,積極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挑戰,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四)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1.課程團隊建設力量薄弱

這種現象在地方院校尤爲明顯。由於統計學課程多、課時少,這導致教師疲於教學而疏於教學研究和學術研究,教學效果難以提高,教學團隊建設幾乎不能落地。

2.教師隊伍質量亟待提高

當下,高校教師隊伍的質量問題,不能單純看學歷與職稱的高低,更要關注其實際教學能力、教學藝術以及教學效果層面上的問題。同時,由於知識結構的侷限,大部分教師比較缺乏有關大數據技術的理論與技能,知識容易出現斷層。統計學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已引起各高校的共鳴。

3.師資隊伍結構需要優化

首先,科研隊伍結構需要優化,既要扶持學術帶頭人,又要培育學術生力軍;其次,年齡比例不匹配,年齡扎堆現象比較普遍,不利於教師梯隊建設。同時,有些高校統計學專業教師性別比例失衡,致使一些工作難以展開。

(五)教學管理機制建設不完善

目前,統計學教學管理機制尚不健全,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學科課程建設的效度,具體表現爲以下幾方面。一是院系兩級管理體制不夠完備。一般是院級教學管理機制相對比較健全,但系級管理職責和機制卻很難落實到位,尤其是被動應付的管理狀態比較突出,管理的主動性不足。二是教學管理制度執行不力。從制度的執行結果來看,獎勵制度一般能夠執行順利,但懲罰制度的執行卻大打折扣。這種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虛設,教學工作的嚴肅性和規範性沒有得到體現。三是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目前課堂教學評價往往以學生、各種督導爲主要評價主體,卻忽略了教師的自我評價作用。這是因爲實際上教學活動比較複雜,它是教師、學生、教材及其他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混合體,其中存在不少難以量化的元素,如師生間的相互影響、情感、價值觀等。

三、統計學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探索與思考

統計學課程建設要以構建“主幹課程+特色課程+實踐課程”的創新課程體系爲依託,對於不同的課程類型,課程建設方案在某些方面也相應有所不同。

(一)更新理念更新理念,開發校本教材,搶佔課程建設的制高點

“爲人”的統計學課程建設首先應尊重並維護人本位,滿足人的精神需求,體現人的主體性。其次,統計學課程建設的實施應遵循人的發展需求,其目標在於培養人的主體性人格和充分彰顯自由精神。我們所呼籲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正是新時代統計學課程建設理念的精神追求。校本教材編寫是統計學課程建設的重要一環。好的教材是長期教學實踐的結晶,理應隨着時代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髮展。首先,統計學作爲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校本教材開發應着重強調與校本實際(師資力量、學生素質、辦學條件等)及其應用緊密結合。其次,還要通過引入案例,增加教材的趣味性。生動有趣的案例往往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寓教於樂,讓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掌握比較複雜的統計學理論與方法。最後,通過引入計算機、大數據等相關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儘可能利用現代化統計手段實現數據蒐集、整理、分析與處理統計資料,特別是藉助大數據統計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總之,統計類校本教材的開發,應以統計思想爲主線,以實際案例爲依託,以介紹統計方法應用爲目的,突出教材的科學實用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擁有結合實際的教材,輕鬆學習統計學。此外,還可以選擇一些優秀的統計學外文教材進行雙語教學,開闊學生的國際化交流的知識視野與合作意識。可以進一步開發並完善網絡教材,開展課程設計的系列講座、電子教案與多媒體課件並舉,催生較爲完善的立體教材,以助推統計學課程建設,發揮效益。

(二)課堂教學是課程建設的主體與靈魂

1.不同的課程對應不同的教學設計

對於統計類主幹課程,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具有寬厚的理論基礎,相應地,教學設計應側重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而對於核心課程則應注重統計應軟件的實踐操作。比如,在統計學等課程中講到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和迴歸分析,推薦使用R或SAS等統計軟件完成實踐模擬。以問題驅動式、探究式等方法針對前沿特色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蒐集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對於實踐課程,宜採用案例式教學方式,通過教師課堂上的合理引導,進行案例討論、多媒體演示,以此完成教學任務。

2.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

統計學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現場參觀考察、市場調查與抽樣以及專業見習等內容。其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二是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的實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可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項目進行從問卷調查設計到完成調查報告的全過程的演練,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培育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在課程教學實踐中以“問題—學習—訓練—實踐”的4環節能力訓練模式進行教學,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藉助學生感興趣的實踐課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讓學生適應社會,並與就業接軌,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和課程建設水平。

3.教學研究是課堂教學的一面旗幟

以教促研,以研興教。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樂於參加統計調查實踐活動,通過數據收集、處理與分析,使其將“學中幹”和“幹中學”相結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激勵教師通過積極參與課程教學改革、課題立項、撰寫教學教改研究論文等方式促進課程建設。

(三)課程評價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課程評價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是課程質量的檢查手段

任何課程最終都離不開考覈評價,統計學課程的考覈評價應該多元化。一方面,既要考查學生對統計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考覈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還要考查學生在參與統計實踐中的組織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特別要關注對學生統計職業道德的培養,比如從關心數據質量、科學選擇統計方法、客觀呈現分析結論的良好習慣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還需要對教師的教學水準、態度與能力進行評價,以及對第三方課程質量的評價等。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是課程建設的有效防線。

(四)師資隊伍建設是課程建設的基礎

師資隊伍建設彰顯課程建設的效度。大數據時代對統計學專業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促使統計學專業教師與時俱進:既要有良好的統計理論水平,又要有大數據的理論與技術素養,而且還需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結構,構建全方位、多學科交叉的立體專業課程體系。爲此,應根據統計學課程建設的需求和教師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抓好教師團隊建設,逐步造就一支年齡、性別、職稱、學歷層次等結構比較合理,教學、科研和實踐能力強、高水準的師資梯隊。這是統計學課程建設、學科建設的關鍵和保證。爲了使課程建設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大力扶持中青年師資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這對促進統計學課程建設大有裨益。

(五)優化教學管理機制建設是課程建設的保障

統計課程論文 篇三

通識教育,亦稱之爲文雅教育、博雅教育、共同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是與專業教育相對應,溝通現代與傳統文明,彌合不同專業和領域差異,培育共同語言、達成共識,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社會精英而非僅僅技術精英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按照赫欽斯的觀點,“只有這種通識教育才能溝通不同系科不同專業的人,從而建立大學所有師生的共同文化語言。而更重要的是,只有這種通識教育才能溝通現代與傳統,使文明不致斷裂……”,“大學應該是人類文明歷代積累的文化精華的儲存所,並通過現代通識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首先能夠吸取和掌握這一共同文明財產,從而,才能成爲一個‘有教養的人(aneducatedperson)……”。不可否認,美國的通識教育理念對我國高等院校的通識教育改革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國很多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正是以美國的一些名校如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或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爲藍本。事實上,中美兩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史上都經過了傳統文化與經典教育的斷裂時期,在修復教育斷層方面,因爲中美兩國的教育環境不同,通識教育在兩國的發展歷程有着較大的差異,這也決定了盲目照搬美國名校的通識教育課程,用於指導我國高等院校的通識教育,只能是學其皮毛,東施效顰。

19世紀末之前的美國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照搬了英國模式,非常重視以希臘文和拉丁文學習爲主的西方古典人文教育,像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高校的入學考試都要考希臘文和拉丁文,其高等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具有高度傳統文化修養的統治精英。1870年以後,以霍普金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建立爲起點,美國逐步構建起了現代大學制度的框架,並確立了與社會的現代轉型和經濟的高度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理念。自此,美國高等教育所效仿的“英國大學模式”被“德國大學模式”所取代,傳統的以古典文化的學習爲主的人文經典教育的影響式微,以專注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研究”爲取向的專業性教育開始大行其道,很多大學在這一時期陸續取消了對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入學考試要求。可以說,到19世紀末期的時候,美國的傳統教育體制已基本瓦解。但是,美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並沒有沿着“研究”取向的專業性教育道路一直走下去,即便在1870年到1940年期間推崇自然科學和專業教育的觀點最甚囂塵上的日子裏,美國還是有很多老牌的文理學院堅守住了古典人文教育的傳統,沒有加入建設研究型大學的行列。此外,如上所述,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按現代教育制度要求建立的一些研究型大學也對拋棄傳統的以古典文化學習爲主的通識教育行爲進行了反思,並最終在芝加哥大學發動了一場轟動全美的教育大辯論,1945年,哈佛紅皮書的發表則最終確定了美國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

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參照了英國和德國的大學教育模式,並最終形成了適合美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需求的通識教育理念。建國後,我國各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則基本都效仿前蘇聯模式,高等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其特點就是,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展對各方面專業人才的需求,確定了大學教育主要以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尤其是理工科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念,把“育人”和“制器”混爲一談。有學者把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總結爲“九重九輕”,即“重專業,輕基礎;重科技,輕人文;重做事,輕做人;重技能,輕素質;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灌輸,輕參與;重平坦安排,輕自主除障”。其中最主要的弊端就是過早地分專業、過窄的專業內涵、過“專”的技能訓練而形成的過度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當時高校的文化課基本被意識形態很強的政治課所取代,“又紅又專”成爲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理念,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通識教育理念黯晦消沉。十年,讓國家的一切包括高等教育都陷入混亂之中,注重人文素養的通識教育理念更是無從談起。20世紀70年代末期,結束後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與教學基本還是按計劃經濟時期的模式推行,“路徑依賴”的特徵較爲明顯。80年代早期伴隨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高等院校也開始逐步推行教學改革。早期的教學改革關注點主要在於彌補過於狹窄的專業教育的不足,拓寬基礎知識學習的範圍,實施學分制,逐步開設選修課,允許學生一定範圍內自由選課等等,如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都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之後,紛紛實行學分制,開設選修課。到80年代末期的時候,這些早期實施教學改革的高校已經建立起了一定規模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學生自由選課的範圍也大大拓寬。1995年10月,全國高等院校第一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討會的召開,則把文化素質教育,也就是通識教育的理念在全國高等院校推廣開來。

1999年以後,伴隨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高等醫學院校紛紛增設了很多非醫學專業。有學者作過統計,在1999年的時候,全國97所普通高等醫學院校中,64%的院校僅僅開設醫學門類一個學科的本科專業,開設4個以上學科的院校僅佔總數的3%;而到2009年的時候,全國102所醫學院校中,有74%的院校開設本科專業涉及到4-7個學科。以我們所在的醫學院爲例,截止2012年底,學校已設置21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學、理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工學、文學7大學科門類。儘管高等醫學院校專業設置趨向全面,但其專業發展其實是不均衡的,傳統的醫學類專業仍是高等醫學院校發展的主體,這一點與普通綜合性高校是有區別的。再以我們所在的醫學院爲例,全校8個山東省“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實驗室)中,有7個是醫學類的,另外1個是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儘管屬於管理學分支,但卻與醫學專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就是說,高等醫學院校專業設置方面,仍然是以醫學類專業爲主,專業性教育特徵明顯,學校教學理念和教學資源配置仍圍繞醫學類專業教育來實施,其他非醫學專業,尤其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類課程在不少醫學院校仍屬“邊緣學科”。另據統計,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爲政治理論課、外語、計算機、數理化、軍事體育類課程。這類課程所佔的比重很大,約佔全部通識教育總學分的70%以上;人文社科類課程佔總課程量的比例小,絕大多數爲10%以下,最高僅爲13%。甚至有些院校開設醫學類課程作爲全校通識教育課,如有的醫學院校開設《臨牀醫學概論》等課程作爲全校所有專業的必選課程,其他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狀況也大體如此。關於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一些具體數據及其比較,囿於篇幅,此處只做簡要概述,而不再進行單個案例剖析。

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的問題

在詳細探討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方面的一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回答這樣幾個問題:通識教育要實現怎樣的教育目標?實施通識教育是否會降低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水準?國內不少高校所借鑑的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何在?第一個問題,在通識教育的定義中實際上已經內含了答案。通識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科學素養,能夠傳承傳統與現代文明,與不同領域進行對話的“全人”,而非僅僅培養缺乏人文關懷和精神的技術精英。第二個問題,對醫學院校而言,佔全校學生絕大多數的醫學類學生的專業課程設置較多,除去一些必修類的公共課程,如兩課和外語佔用了部分學習時間,有限的學習時間還要除去在醫院見習和實習的時間,在課程較多,學習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是否會影響專業學習呢?就美國高等教育的現狀來說,該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僅以美國大學本科通識教育實施最好的芝加哥大學爲例,其對本科生通識教育的強調,並沒有削弱其研究性大學的地位,事實上,芝加哥大學是歷來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高校,而且尤其以出各種學派而聞名於世,而哈佛大學的狀況也是如此。對我國高等院校的醫學類學生而言,他們往往面臨着更大的考研和就業壓力,他們的前途往往依靠考試分數的終結性評價而非通過考察其學習成長過程的形成性評價來決定,因而,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一定要適合當前高等醫學院校教育和學生學習的特點,否則,真的會適得其反,影響學生的專業學習。第三個問題,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在於共同學習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經典著作,使不同專業的人才都有相同的文化和文明背景。看到了美國成功通識教育的精髓,並不意味着可以對其進行簡單移植,美國通識教育實施的背景因素必須加以考慮,如其教育植根於西方傳統文化的深處,高中文理不分科,大學前兩年不分科,通識教育課程爲核心必修課等等。我國的通識教育發展之路,恰恰缺乏類似傳統、經驗及適合改革的各種因素的支持。總的來說,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可以歸納爲如下幾個方面:

(一)通識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通識教育理念陳舊

從1995年開始實施文化素質教育以來,一些綜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作爲教育部批准的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紛紛開設通識教育課程,供學生們在一定範圍內自由選課。不少理工科院校包括醫學院校也開始設置選修課,力求提供一定範圍之內的課程,供學生們選擇學習。然而,關於實施通識教育的目標及重要性,不少醫學院校自上而下普遍認識不足。首先體現爲教育行政部門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不足。我國的素質教育也就是通識教育,從開始之初,就是作爲專業教育的一種補充而設計的,並沒有成爲一種獨立的教育教學模式,更遠遠達不到美國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其次,學校領導對通識教育重視不足,醫學院校的主要領導多數有着醫學類專業的教育背景,對自身教育經歷的認同往往讓他們更偏重自然科學和研究型、專業性教育,輕視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教育;再次,是教師和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不足,在傳統文化和文明被割裂,實用主義滿天飛的今天,“找份好工作”、“多賺錢”遠比“道德高尚”要更有誘惑力,於是,不少教師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只是爲了完成工作量,而不少學生選修通識教育課只是爲了多混幾個學分而已。通識教育的認識不足,直接導致了通識教育的理念陳舊。很多醫學院校將通識教育定位於設置大量的選修概論課,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輔助,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專業教育課程或建設綜合性大學的花邊點綴或錦上添花之舉,離“百年大計,教育爲本”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去甚遠。

(二)盲目模仿國外通識教育模式,忽視不同教育環境差異

很多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參照或效仿美國一些名校的通識教育課程設計而來的,並未深刻比較中美兩國不同的教育環境差異。如上所述,我國通識教育的推行缺乏教育界的共識、面臨傳統文化的斷層和長期專業教育的路徑依賴等諸多問題。共識問題主要是上文所述的對通識教育目標和重要性認識不足,通識教育理念陳舊,很多教育工作者不是爲了落實教育的理念而施教,而僅僅把教學作爲一種滿足最低層次基本生活需求的職業選擇,在我國當前高校行政化相當普遍的情況下,很多學者“學而優則仕”,忙於政治家和管理者角色的扮演,而忽略教育家角色的定位與追求。美國與我國都經歷過傳統文化學習的斷層問題,但美國很快就意識到並對這一缺陷進行了彌補,我國則缺乏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和修復,以至於培育“全人”和“通才”的通識教育理念被培養“技術精英”的專業教育理念所置換,專業教育的路徑依賴一直延續到今天,並繼續阻礙着通識教育的順利推行,僅就這一點而言,與美國通識教育理念的實施是大相徑庭的。此外,21世紀初開始的高校擴招,也衝擊了對通識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對教學資源尚不充足的很多高校來說,能把擴招後的學生安置下來並順利保證畢業就很不錯了,哪裏還有精力顧及本科教學的通識教育問題,擴招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就業壓力明顯增大,爲了保證學生畢業季的高就業率,按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強化專業教育,則成爲很多醫學院校的不二選擇。中美教育環境之間存在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如果不比較兩國之間的環境,簡單套用美國高校通識教育模式,只能是按圖索驥,東施效顰。比如佔醫學院校主體的臨牀醫學專業學生,在面臨我國很多基層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普遍學歷不高,專業水平較低這一不爭事實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對其進行專業理論和實習教育,提高其專業水平,進而提高我國醫療機構總體醫療水平,不但是過去,在今後一段時間之內,應該還是高等醫學教育的主要目標。

(三)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存在誤區,通識教育效果並不明顯

通識教育理念的落實主要依靠課程設置及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來實現,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通識教育實施的關鍵環節。由於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計及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存在明顯的誤區,影響了通識教育的效果。首先,很多醫學院校將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等同於設置一定數量的概論課來讓學生選修,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涵,未能領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理念和精髓;其次,指定的通識教育課程如政治理論課、外語、計算機、數理化、軍事體育等的學習,佔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尤其是外語,爲了期末考試,考四六級,考研,學生專業課學習之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英語,英語學習的效果並未見什麼大的成效,但中文的學習卻被大大忽略了,作爲中國的高等教育,這肯定是說不過去的。再就是這些指定的通識教育課程往往缺乏人文素養的內涵,學生隨學隨忘的特徵明顯,難以在其心中形成永久性沉澱;再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隨意性較大,既缺乏課程設計的長久規劃,也缺乏推動通識教育理念落實的組織機構,這也是影響通識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理念與思路

鑑於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誤區及教育效果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更新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理念和思路。

(一)重視通識教育,更新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涉及到高等醫學院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尤其是醫學生具備怎樣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因而,重視通識教育是更新課程設置理念的前提。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通識教育,要明確通識教育不是專業教育的補充或輔助,而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獨立的教育模式,要逐步轉變高等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不合理的現象,把通識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新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去;對醫學院校而言,要按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通識教育課程計劃重新審視本校的課程設置體系,逐步破除只重視專業教育的狹隘教育觀念,對於很多具備醫學類專業背景的高校領導而言,其觀念的轉變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適,然而,“上行下效,捷於影響”,自上而下通識教育理念的轉變對一線教師和學生觀念的轉變肯定會起到很大的示範效應。反之,如果醫學院校領導不重視通識教育的落實,那麼一線教師和學生也必然會受其影響。其次,要明確通識教育課程不是選修課,而是核心課,不是概論課,不是對學生的泛泛而談,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也並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選取承載人文素養和傳統經典文明的課程進行學習,宜精不宜粗,力求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與學互動,啓發學生的思維,觸動學生的心靈,構建不同專業學生的共同教育背景。再次,對學生綜合水平的考覈應從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變,終結性評價關注學習的結果,常因“一考定終身”而被大衆所質疑,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習的過程,尤其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思維、人文素養和發展潛能等。相比而言,形成性評價更符合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如果在學生期末考試或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採用形成性評價的話,那將會大大淡化專業教育的色彩,進而推動通識教育理念的落實。

(二)理性思考通識教育模式,因地制宜推行通識教育

按上述分析,當前很多高校包括醫學院校效仿的美國通識教育模式,無論是哈佛模式,還是哥倫比亞模式,它們的根都在西方古典文明深處,正如美國的政治文明無法複製一樣,中美教育環境的差異也決定了美國的通識教育模式不能完全被複制到中國高等醫學院校中來。對其中的精髓要理性思考和接受,並根據中國教育環境的特點實施高等醫學院校的通識教育。可以直接借鑑的方面包括:要在高等醫學院校中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作爲推行通識教育的最高權力機構,享有設計、審查和批准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權力;通識教育課程既然設計爲所有專業的核心課程,而且通識教育肩負着培育“完人”的重任,那麼這些課程的開設就不是很隨便的事情,不能像現在的選修課設置一樣,隨便一個老師都可以開課傳授,要學習美國大學中只有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教授才能擔任通識教育課程授課人的教育傳統;還要學習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授課方式,小班授課,鼓勵學生思考,參與式教學,博士作爲教授的助教參與通識教育授課全過程,並代代相傳下去。需要結合中國教育環境理性思考的方面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大學本科生前兩年實施通識教育,不分科,淡化專業教育色彩,這一點的實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尤其考慮到高等醫學院校的培養目標,實施激進改革謀求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再就是美國大學商法學院中設置的專業性很強的一些專業,往往都實行“後本科職業教育”,在我國當前就業壓力較大,政府大力推行職業教育的背景下,先讀完本科,再選擇職業這樣的通識教育理念是不會進入政府政策議程的。因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改革,無論效仿西方哪所高校的通識教育模式,其落腳點一定要回到中國現實的教育環境中來。

(三)科學設計通識教育課程,提升通識教育實施效果

要科學設計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首先需要搞清楚高等醫學院校與普通高校的區別在哪裏。如上述,儘管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很多高等醫學院校設置了不少非醫學專業,學校專業門類趨向齊全,但醫學及相關專業仍是高等醫學院校的主體。以我們所在的醫學院爲例,2012年面向全國計劃招收本科生3810名,非醫學專業計劃招收本科生爲960名,佔計劃招收本科生總數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而臨牀醫學及醫學相關專業本科生計劃招收名額佔總招生計劃的比例超過了四分之三。因而,從表面來看的話,高等醫學院校與普通高校的區別在於專業間的非均衡發展,醫學及相關專業仍是高等醫學院校的重心;而其實質方面的差別則在於以醫學及相關專業爲主的高等醫學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不同的。高等醫學院校仍以培養具備醫療衛生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爲其主要的教育目標,專業性教育特色明顯要強於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鑑於此,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計既要體現所有專業間的同一性,又要體現醫學專業通識教育課程的特殊性。

統計課程論文 篇四

首先,統計案例素材來自於石油院校的各院系的真實課題。整個解題過程涉及到大量的專業背景,完整的教學過程可以有效地將統計教學培養和專業教學培養結合起來,對於學生將來就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其次,案例分析是進行案例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以學生爲主體對案例進行辨析並得出自己結論的一種創造性教學活動。以石油爲背景的案例教學過程,不僅可以作爲多元統計分析課程的教學主體,還可以作爲各專業學生實習實訓的課題,同時也可以爲畢業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最後,任何一個統計問題都需要論證和檢驗,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對於所選擇的案例,結果都是客觀存在的,這就促使學生思考自己所做的結論是否具有可行性。

如果學生所得到的結論比預期的結果要好,就可以適當考慮統計模型的可行性及與原始結論的差異性。3案例教學分類依照案例性質可分爲解題型、分析型。解題型是指爲了使學生正確理解統計原則和具體方法而採用的教學案例,其特點是通過實例性習題、例題進行具體的計算,簡單地體現出多元統計學中的原則、定義、原理和方法。分析型案例是指由教師提供背景和材料,並具有明確針對性地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研究問題存在的狀況、條件以及問題的發展演變趨勢,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依照案例內容多少可分爲專題型和綜合型。專題型是針對某一特定問題或問題的某個方面的案例,也稱專門型案例。綜合型案例是對統計全局性關鍵性的問題進行全面研究或分析,涉及範圍廣泛,知識點含量多。綜合型案例的特點是具有全面性、綜合性和系統性。

2案例式教學法三個步驟

2.1提出問題。案例教學當中的案例必須具備真實性、可操作性、知識體現性這三個要素。真實的案例可以激發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開闊學生的眼界,同時爲將來處理實際問題做好有效的前期鋪墊。可操作性是指案例應該有合適的解決辦法,結果不能含糊,整個過程儘量思路清晰。知識體現性是充分考慮到我們的目的是教學,因此選擇案例時候需要挑選能充分體現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及知識點的案例。

2.2解決問題。整個過程的主體是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對於陌生的問題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解題方案,作爲教師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去講解,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總結利弊,再借助統計軟件向學生演示,講解問題的整個過程。講解的同時注重理論的滲透和方法的總結。

2.3實驗操作。通過案例的演示,明確具體要求,由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考慮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充分發表白己的意見,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講評,並介紹在其他問題中的實際應用,以利於學生知識的昇華。

3結論

統計學論文 篇五

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學科不同專業學生都應該掌握的一門重要的工具課,是許多高等院校生物學、農學、醫學等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它是現代生物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課程,也是生物學等工作者必備的基礎,同時該課程又是其他專業課程的重要基礎。因此該課程在生物學、農學、林學、醫學、食品、環保等專業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統計學需以生物材料進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數量較大,很難也沒有必要全部參加試驗,必須通過科學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試驗個體進行試驗,以獲得相關的數據,實現由樣本推斷總體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統計學與試驗設計緊密聯繫,主要講授數據資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論的基礎上對統計結果做出科學的推斷,從而幫助我們認識研究對象的現象和本質[13]。因此,生物統計學已成爲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備的基礎,也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以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代大學生系統的能力培養和全面的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二、生物統計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物統計學教材方面。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知識載體,也是教學最基本的工具,它不僅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而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資料,選擇適合教師和學生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能夠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而且還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4,15]。目前,國內所出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種類較多,各大高校由於教師和學生的情況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選擇和使用也不一樣。儘管如此,目前國內所出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主要包括兩大類。第一大類完全是傳統生物統計學的知識和內容,不涉及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這一大類教材包含兩小類,一類主要側重理論教學,過分強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理論講授,注重公式的推導而忽視了實際應用例題的講解。這類教材忽略了對大學生統計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類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較多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該類教材雖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導,但更側重於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結合,清楚介紹每一個統計原理理論後,再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和鞏固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類教材比較適合現在生物科學等本科專業的使用。但這類生物統計學教材由於不涉及統計軟件的內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未涉及一些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那麼即使學生完全掌握了相關的統計原理和方法,學生在複雜的試驗設計及龐大的數據面前可能也會束手無策,即使會計算,在複雜及龐大的數據計算中也可能會算錯,因此可能會得出相反的結論。第二大類統計教材完全是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如Excel軟件、SAS統計軟件、SPSS統計軟件、DPS統計軟件、R統計軟件等的介紹和使用。生物科學、技術等飛速發展的今天,這類統計軟件發揮了很大的優勢,給科技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這類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統計過程的運算和統計,沒有統計原理的介紹,因此對沒有相關統計學知識或統計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或老師來說,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驟計算出相應的結果,但也不知道具體的含義,也不知道怎麼分析。因此這類教材不適合大學本科生的教學。另外,這兩大類教材要麼只注重數理統計方法的講授,要麼只重視統計軟件的使用,而忽視了統計學中的數理統計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確的試驗設計以及所獲數據資料準確的基礎上才能發揮正確的作用,這是這兩大類生物統計學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處。因此,目前市場上還未見有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結合,試驗設計與統計原理相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原理相結合的較爲完善的生物統計學教材。筆者認爲這類生物統計學教材是當前生物科學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生物工程專業、農學專業、醫學專業、食品專業等本科專業較爲適合的教材。

2.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方面。①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開課時間上的不一致性。國內許多高等學校生物科學等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都把高等數學課程作爲一門必修的基礎課,學生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系統獲得函數、極限、連續、導數、微積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礎知識,它爲後續課程的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必不可少的數學基礎知識及常用的數學方法。而且,通過各個知識點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具有較爲熟練的基本運算能力和自學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數學課程是學習生物統計學的關鍵,生物統計學中的許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數學中相應的知識作爲基礎。②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教學上的脫節性。高等數學課程作爲生物科學本科專業一門必修的基礎課,各高校均認識到它在生物科學本科專業中的重要性。但長期以來,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均作爲兩名獨立的課程開設,一般情況下,高等數學課程由數學專業教師講授,由於數學專業的教師沒有生物學專業的相關知識,不清楚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知識體系,只注重數學知識的推導、講授。因此所講授的知識內容之間通常存在許多不銜之處,形成了不利於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的知識的斷層。同樣,這也是生物統計學中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難懂、難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統計學教師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學生需要一滴水,教師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統計學的教學,相對於其他課程而言,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數學知識,較爲淵博的統計學知識,還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淵博的統計學知識,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統計學相關原理、理論、統計分析方法等。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將生物統計學相關原理、理論、統計分析方法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很好地進行案例教學。4.考試製度方面。考試製度在高等教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試是教學質量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它既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反映,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考試製度是否合理

,決定着教學質量的好壞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調動[16]。但是現階段我國許多高校的考試製度較爲死板,缺乏合理性和靈活性。如在學期期末考試中規定一定數量的題型,當然,這種考試製度對於規範考試是必須的,但是應該根據具體課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論。就生物統計學課程而言,如果規定一定數量的考試題型(比如四種題型),那麼教師只能根據考試規定勉爲其難考慮四種題型。比如說名詞解釋、填空、問答、計算這四種題型。很明顯,這種考試方式只是較爲死板的考試,不能真證體現生物統計學課程的本質,不能很好考察學生對生物統計學原理的掌握及運用。

三、生物統計學教學策略

針對目前生物統計學存在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統計學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生物統計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出如下建議。

1.選擇合適的教材並優化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最基本的工具,選擇適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能夠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並能提高教學質量。針對目前市場上的不同種類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試驗設計與統計原理相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原理相結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進行教學較爲合適。據筆者過去的教學實踐,該課程授課內容不宜過多和過深,授課內容過多學生精力會分散,分不清重點,而過深則影響學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應根據學生實際優化教學內容,堅持以試驗研究實例爲線索,以科學的試驗研究方法爲主線,理論原理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從試驗研究的選題和設計、試驗方案的制定和實施、試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到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最後做出科學的推斷等,儘可能把抽象的統計學概念和原理轉變爲具體的實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課程內容[7]。很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統計學課程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2.處理好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的關係。高等數學作爲生物科學本科專業的基礎課,是學習生物統計學的關鍵。一方面,高等數學一般在第一學年開設,因此生物統計學安排在第二學年開設爲宜,這樣能避免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課程開設在時間上形成的斷層,有利於學生對生物統計學的學習。另一方面,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不應分別讓不同專業的教師講授,而均應由生物學專業教師講授,因爲生物學專業的教師清楚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知識體系,在講授高等數學時,能夠根據生物統計學的相關原理和內容,優化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有側重點進行知識的講授。從而能避免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教學在知識上的脫節性,也有利於學生對生物統計學的學習。

3.提高自身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學。生物統計學教材大多理論性強,內容枯燥,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感。照本宣科的傳統授課方法,更會使學生失去興趣,對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現代教學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教師知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18]。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對生物統計學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實踐。另外,教師還應不斷加強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產實踐案例貫穿到教學中,以自身科研實例輔助教學,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統計學思維以及對統計學的實際應用能力。

4.加強試驗設計的教學和實踐。試驗設計又稱爲實驗設計,它以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爲理論基礎,科學地、經濟地設計研究方案的一項技術。一個良好的試驗設計,可以用最少的實驗次數,得到足夠的實驗數據,從而能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6]。由於生物統計學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且涉及大量的數學公式、抽象的概念和複雜的內容。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的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學生對生物統計學原理、知識的理解和綜合運用,強化學生綜合試驗設計的鍛鍊及其應用。提高學生利用統計原理、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統計學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該有淵博的統計學知識及其豐富的科研經歷,另一方面,應讓學生走出教室,加強實踐,使學生不但能夠掌握統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決一些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真正達到生物統計學教學的目的。

統計學論文 篇六

第1篇:教學干預在健康醫學飲食中的應用

目前,國內有不少學者做過關於如何利用飲食與運動聯合方式干預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的研究,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大多是短期效應。據調查,大學生飲食和運動方面的現狀堪憂。這是影響他們健康的直接或潛在危險行爲因素。爲促進大學生養成“合理飲食+適度運動”的行爲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工作效率,筆者對湖北工程學院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課教學干預,並觀其干預效應,爲學校及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提供借鑑。

1對象與方法

對象以湖北工程學院從未接受過運動營養、飲食健康方面知識專門教育的120名學生爲研究對象,其中選修健康教育課的60名學生作爲教學實驗組,另隨機抽取未選修本門課的60名學生爲對照組。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級、生源及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分佈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表明兩組均衡可比。

方法

干預內容從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對教學實驗班進行爲期4個月,每週2學時,合計32學時的教學實驗。具體教學內容與進度如下:健康概論(第1周),維持生命過程的營養素(第2周),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第3~4周),飲食、運動與肥胖(第5~7周),飲食、運動與癌症(第9~11周),飲食、運動與美容(第12周),大學生健康的運動與飲食護理(第13~16周)。採用的教學方式爲多媒體教學,以教師講解爲主,討論、社會實踐和視頻教學相結合。除正常的課堂教學之外,還帶領學生參觀學校食堂及學校周邊路邊攤、餐館、茶吧及超市等,讓他們親自觀看、感受、體會,瞭解食品安全與衛生常識,警惕食物中毒;此外,還就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及運動行爲開展討論,指導並幫助糾錯。

問卷調查法筆者在參照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關於青年危險行爲調查問卷(YouthRiskBe-haviorSurveyQuestionnaire,YRBSQ)及中國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爲監測(20xx)6部分內容基礎上,結合湖北工程學院大學生飲食、運動行爲特點自行設計“大學生飲食與運動行爲狀況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健康飲食行爲、非健康飲食行爲、減肥相關行爲、上體育課與課外體育鍛煉行爲、運動損傷與急救處理行爲。超重或肥胖的衡量依據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判斷標準:BMI<爲體重過低;矣BMI<24kg/m2爲正常;24kg/m2矣BMI<28kg/m2爲超重;BMI28kg/m2爲肥胖7。在編制問卷的過程中,爲確保問卷內容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先後諮詢、走訪本專業的有關專家6位,經反覆修改與完善,得到專家的認可後修訂成稿。問卷的信度採用重測信度法,計算相關係數r值爲,可信度較高。教學干預前後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兩次問卷調查:(1)干預前共發放問卷120份(實驗組與對照組各6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2)干預後,用同一問卷對所有調查對象進行第二次調查,以瞭解課程結束之後的6個月即20xx年1一6月大學生的飲食與運動行爲狀況。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有效率達100%。

統計學分析運用統計軟件爲數據進行分析,所用統計方法主要爲描述統計和/檢驗。

2結果

干預前後大學生飲食行爲改變情況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健康飲食行爲與非健康飲食行爲報告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後實驗組大學生健康飲食行爲報告率均有所提高,特別是飲食有規律、經常吃早餐、吃蔬菜爲250g/d、吃新鮮水果1個/d、吃豆類1~2次/周和喝牛奶1~2杯/d均提高比較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干預後,兩組間上述行爲報告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干預後,實驗組大學生經常和天天食用油炸食品、方便麪、可樂等汽水、甜點的大學生比例(,,,)均低於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後實驗組大學生非健康飲食行爲率均有所下降,特別是吃油炸食品由干預前的降到,喝可樂等汽水由干預前的降到,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干預前後大學生減肥相關行爲比較,干預後,實驗組大學生超重或肥胖的人數由干預前的36人()降到24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P<);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從減肥行爲來看,通過運動減肥的實驗組大學生,從干預前的提高到干預後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干預後的實驗組報告率()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干預前後大學生上體育課與課外體育鍛煉行爲比較干預後,實驗組大學生經常上體育課與課外體育鍛煉的人數較干預前明顯增加(P<);實驗組經常上體育課、有規律地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爲3次/周、課外鍛鍊時間爲30min/次的報告率均高於對照組大學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干預前後大學生運動損傷與急救處理行爲比較。干預後,實驗組大學生運動損傷人數較干預前均稍有下降,其中,肌肉挫傷由干預前的降到干預後的,干預後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在運動損傷的急救處理方面,實驗組大學生自己應急處理的人數由干預前的提高到干預後的;找隊醫或校醫的人數由干預前的降至干預後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干預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上述方面的報告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3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干預後實驗組大學生健康飲食行爲較干預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飲食有規律報告率從干預前的提高到,與對照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張雪瑩等08的研究以及潘子儒等63的干預試驗結果較爲接近。說明健康教育課教學對大學生養成健康飲食行爲習慣切實有效。

早餐作爲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應占全天食物總攝入量的30%。經常不吃早餐容易發生低血糖,影響學習效率,還會增加患消化道疾病和膽結石等疾病的風險。本次干預試驗結果表明,通過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懂得吃早餐的重要性,經常吃早餐的報告率明顯增多,高於廣西、青海、北京、湖北、湖南等地大學生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干預後大學生吃油炸食品、喝可樂等汽水之類的非健康飲食行爲報告率明顯下降,不良飲食行爲得到改善。說明經過相關課程的學習,實驗組大學生已意識到油炸類、汽水可樂類等垃圾食品對健康的危害。

合理飲食營養和體育鍛煉是維持和促進健康的重要條件。以科學合理的飲食營養爲物質基礎,以體育鍛煉爲手段,用鍛鍊的消耗過程換取鍛鍊後的超量恢復過程,不僅可以提高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增強體質,還可保持體內能量的攝排平衡,控制體重。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大學生通過健康教育課的學習,通過運動輔以控制高能飲食減肥的人數明顯增多,高於國內同類文獻報道結果。此外,依靠節食、催吐和吃減肥藥(茶)等非健康減肥方法減肥的人數干預後有所減少。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干預後,實驗組大學生經常上體育課和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多,整體情況明顯優於對照組,特別是鍛鍊次數與鍛鍊持續時間都高於國內同類文獻報道。表明健康教育課教學對大學生運動行爲的干預效果非常明顯。

適度強度的運動有益於大學生身心健康。運動過度容易造成損傷,因此,運動的防護及損傷的處理極爲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運動損傷主要是—些輕度的肌肉拉傷、關節韌帶扭傷和運動勞損。通過健康教育課中運動損傷的預防、損傷急救處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干預後實驗組大學生自己應急處理運動損傷的能力明顯提升。所以,儘管大學生運動次數較干預前增多,但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沒有增大。

已有干預研究證實,健康教育對促進學生飲食與運動行爲的改變切實有效te一22。本研究認爲,均衡營養、平衡膳食,養成健康飲食和適度運動的行爲習慣不但是高校健康教育的目的,而且是每一個大學生必須躬行踐行的事。本研究的課程教學內容及視頻教學、技能示範與社會實踐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對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與運動行爲習慣效果顯着,因而值得高校加以推廣。

第2篇:健康飲食醫學在高脂血症患者中的飲食干預

血脂異常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和脂肪肝等多種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及飲食環境的改變,使得高脂血症發病率急劇攀升,給患者的身體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對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飲食治療是高脂血症綜合治療的基礎,單純使用藥物治療,如不調整飲食結構,仍不能有效控制高血脂。爲促進高脂血症患者合理飲食,麗水市幹部保健服務中心對318例健康體檢確診爲高脂血症患者進行家庭健康飲食干預,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對象入組標準:本市機關幹部,行常規年度健康體檢,符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高脂血症診斷標準2,排除合併心腦血管併發症,嚴重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臟病等患者。20xx年1月至12月,符合入組標準318例,其中男178例、女140例;年齡34?70歲;甘油三酯(TG)(士)mmol/L,總膽固醇(TTC)(±)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士)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mmol/L。

家庭健康飲食干預方法

建立健康檔案由保健護士專人負責建立健康檔案,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文化程度、診斷;建檔時飲食狀況、血脂水平、有無其他併發症;患者對疾病認識水平、目前家庭支持情況。

認知及行爲測評自行設計健康飲食知識及行爲評估表,內容包括高脂血症疾病認知、合理膳食知識、重視飲食調理、自控能力、家庭支持情況等。

制定營養處方執行低熱量、低膽固醇、低飽和脂肪酸食譜方案。總熱量控制:每人每天所需熱量(kcal)=標準體重(kg)X(30?35)。成年男性標準體重=身高(cm)—(kg)、女性標準體重=身高(cm)—(kg)—。三餐熱量比例爲3:4:3,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素供能比例分別爲50%?60%、15%?20%、25%?30%。根據每例患者高血脂危險因素評估結果及飲食習慣,與患者、家屬共同制定每曰三餐的食譜。

隨訪與督導分別在患者體檢後1周、1月、3月、6月、12月進行電話隨訪或上門走訪。隨訪內容包括健康飲食知識掌握情況、飲食食譜執行情況、自控能力、家庭支持情況等,同時對存在的問題加以健康宣教,根據患者情況調整營養處方,督導患者執行營養處方。

效果評價方法由專職保健護士在干預前及干預1年後負責對患者作健康飲食知識及行爲評估、高血脂危險因素評估。干預1年後複查血脂水平。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輸入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經正態性檢驗,若服從正態分佈進行配對f檢驗,P<爲差異有顯着的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前後318例患者健康飲食認知及行爲評估。

干預前後318例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3討論

做好高脂血症患者飲食干預的意義長期血脂增高的直接後果是脂質尤其是膽固醇侵入大血管壁,沉積、聚集,促使動脈內膜平滑肌細胞和纖維細胞增生,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又是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礎。及時有效的調脂治療可以顯着降低此類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與病死率。飲食治療是高脂血症綜合治療的基礎,無論哪一型高脂血症,飲食治療是首要的基本治療措施。飲食治療的目的是降低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量,控制總熱量,從而降低血清TG水平,保持均衡營養。

家庭健康飲食干預的優勢

降低患者血脂水平由於高脂血症就醫時間相對較短,治療大多在家進行,故患者的自我飲食控制對該病的預後及防止併發症的發生密切相關。實施家庭健康飲食干預,爲患者建立健康檔案,保健護士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或上門走訪,有利於發現病情,早期干預,普及健康知識,維護患者健康;根據患者高血脂危險因素及飲食習慣制定個體化營養處方,可取得患者合作,最終達到控制飲食、降低血脂的目的。本文資料顯示,家庭健康飲食干預後,患者TG、TC、LDL—C較干預前下降、HDL—C升高。

糾正患者錯誤認知和信念合理的飲食是治療高血脂的有效和必要的措施,即使服用降脂藥,也應以飲食治療爲基礎,否則藥物的療效也將被無節制的飲食所降低。患者的態度和信念與飲食治療效果密切相關。干預前的健康飲食知識及行爲測評,有助於干預者瞭解患者對飲食治療的認知,清楚影響患者遵醫囑飲食的因素,提出針對性干預措施,幫助患者認清遵醫囑飲食可能獲得的益處,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本文資料顯示,家庭健康飲食干預對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改變效果顯着,同時也避免了長期藥物治療所帶來的不良反應,與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的成人治療專家組m(ATPE)20xx年對目前和未來血脂異常的干預即治療性生活方式的改變仍爲臨牀干預的基本措施6相一致。

提升家庭支持度重視家庭成員在促進患者飲食治療依從性的重要作用。在健康飲食教育中邀請患者家屬及親友參加,讓家屬明白遵醫囑飲食對控制疾病發展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克服依從性差的懈怠情緒,請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飲食方案的制定,取得家庭的支持,使患者堅持遵醫囑飲食,從而達到治療的最佳狀態。本文資料顯示,干預後患者的家庭支持率顯着增高,這樣既加深了親人之間的感情,又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

統計學論文 篇七

醫學統計學常用三種類型的資料: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等級資料。計量資料是指通過度量衡的方法,測量每一個觀察單位的某項研究指標的量的大小等一系列數據資料,如身高(cm)、體重(kg)、血壓(mmHg)等。計數資料是指將全體觀測單位按某種性質或特徵分組,然後再分別清點各組觀察單位的個數。如性別、血型、職業等。等級資料是介於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間的一種資料,通過半定量的方法測量得到。如臨牀療效、癌症分期等。醫學論文中常用的統計學方法有計量資料用t檢驗、方差分析,計數資料常用卡方檢驗、確切概率法等,等級資料常用秩和檢驗、Ridit分析等。當然,有些資料可以相互轉換,數量變量可以轉換成等級資料,等級資料可以轉換成計量資料。那麼醫學論文中統計學方法使用情況如何呢?王倩等人研究了五種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論著中十年來統計學的應用狀況,結果表明,1995年發表的論著較1985年有顯著進步,文章中統計分析的使用率從40%上升到60%,使用了更多較複雜的統計分析方法;t檢驗和聯列表分析均爲最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最近幾年調查顯示,近5年國內不同醫學核心期刊的統計學使用情況中,t檢驗佔25.9%、方差分析佔10%、卡方檢驗佔21%、Fisher概率佔1.1%、秩和檢驗佔2.1%、Ridit分析佔1.1%。滕洪鬆等對山東省醫學院校學報論著中統計學方法應用狀況調查發現,常用的方法是t檢驗、χ2檢驗、相關分析和方差分析。許小幸等對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臨牀兒科雜誌》共發表的776篇論著統計學使用情況調查發現,方法中提到統計學分析者佔73%~85%,實際使用者佔87%~90%,兩種方法的使用比和多因素分析的使用比在2008~2009年有所上升。而賴娟等人對國內有較高水平兩種中華臨牀醫學雜誌(《中華心血管雜誌》《中華消化雜誌》)2005—2006年發表的643篇論著中統計學方法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學方法的使用率爲86.5%,正確率爲82.7%,t檢驗和列聯表分析爲常見的統計學方法。認爲統計分析方法的使用率和正確率均有明顯提高,方法更加多元化,但統計學方法的未用、誤用現象仍然存在。

二、常見的統計學錯誤類型

統計學是衡量統計研究設計是否嚴謹、資料收集和表達是否正確、統計分析方法選用是否合理、計算和結果解釋是否準確的方法。正確應用醫學統計學方法是保證論文科學性的主要環節。然而很多調查顯示作者正確使用統計學的狀況並不樂觀,很多作者(特別是臨牀一線的作者)對統計學知識瞭解不夠,不能正確使用統計學方法,導致論文中統計學的錯誤較多。有些是科研設計錯誤;有些是統計方法描述不清,結論欠科學,或統計檢驗方法應用不正確;還有些則是統計表圖不規範。王倩等人調查顯示,最常見的問題是文章中僅有P值而所用統計方法不明、用t檢驗代替方差分析進行多組間的比較。滕洪鬆等的調查也表明,較常見的統計問題有:只寫P值而未註明所用統計學方法,用t檢驗代替方差分析進行多組均數間的比較,等級資料比較用χ2檢驗等。沈進等人對8種醫學期刊544篇論著的統計學應用情況進行分析,發現136篇論著中有明顯的統計學錯誤,錯誤率爲25.00%。主要錯誤類型及構成依次爲:資料處理方法不當佔61.76%,圖表錯誤佔14.71%,未作統計學處理佔8.82%,率、比混淆佔8.82%,其他錯誤佔5.88%。章新生等辨析醫學稿件中常見統計學方法誤用情況包括兩大類,χ2檢驗的常見誤用類型有誤用χ2檢驗替代秩和檢驗、誤用χ2檢驗替代四格表確切概率法、誤用χ2檢驗替代配對χ2檢驗、誤用χ2檢驗處理相關性分析;而t檢驗的常見誤用類型有誤用兩兩t檢驗替代方差分析和q檢驗、誤用t檢驗替代配對t檢驗,作者認爲誤用χ2檢驗主要是未結合實際情況和統計分析的目的來正確選用統計學方法;誤用t檢驗主要是未充分理解研究資料是否滿足參數檢驗的條件,以及不能正確判斷計量資料所對應的實驗設計類型。因此,作爲科研工作者,應加強學習和掌握最基本統計學分析方法的概念和經典統計學方法的使用要求。另外,有學者對比中文、外文醫學期刊論文各388篇在統計學方法使用上的差異,在10種統計學應用錯誤中,缺檢驗統計量、缺P值或P值不精確、配對t檢驗未給出差值的均數和標準差及生存分析未報告中位生存期,這4種錯誤中文論文的出錯率顯著高於外文文獻。

三、統計學方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