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關注青少年生命教育

關注青少年生命教育

關注青少年生命教育
關注青少年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成爲指向人的終極關懷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質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

從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認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爲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讓青少年認識生命和珍惜生命成爲這一活動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啓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

一、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隨着部分青少年物質追求的迷失、社會道德的衰落、身心發展的齟齬、有限歲月的虛度,加之自殺行爲得不償失頻繁發生,推行青少年生命教育變得刻不容緩:

1、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提升整體素質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是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質量決定着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大力開展生命教育,有利於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激發他們樹立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奮發成才的志向;有利於將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意志融鑄在青少年的精神中,培養他們勇敢、自信、堅強的品格;有利於提高廣大青少年的國際競爭意識,增強他們在國際化開放性環境中的應對能力。

2、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會環境發展變化的迫切要求。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爲廣大青少年獲取信息、開闊視野、培養技能提供了寬廣的平臺。但隨之而來的消極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爲習慣,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的負面影響,導致部分青少年道德觀念模糊與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園傷害、意外事故等威脅青少年人身安全的各種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養青少年形成科學的生命觀,進而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3、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社會環境的紛繁複雜,使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期明顯提前,極易產生生理、心理和道德發展的不平衡現象。長期以來,由於生理髮展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時指導,對無法預料且時有發生的隱性傷害往往難於應對,導致一些青少年產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爲失控等現象。因此,需要積極引導青少年科學理解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的意義。

4、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現代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使家庭教育面臨着新的挑戰,家庭教育還存在和青少年成長需要不相適應的方面,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瞭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忽視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與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對孩子或者期望值過高,或者漠不關心,或者過分包攬,或者放任自流,加劇了部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出現,如厭學、離家出走、自殺等,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導家庭開展科學、正確的生命教育。

5、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現代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學校現有課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內容比較單一,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針對性、指導性尚不明確;對青少年生存能力的培養,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導;部分教師受傳統觀念影響,對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發展的理解和指導存在觀念上的誤區;對校內外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缺乏系統有機的整合。因此,應加快教育改革,從生理、心理和倫理等方面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生命教育,引導青少年善待生命,幫助青少年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

主要有四個目標:讓青少年體會生命的無常,珍惜自己,關懷別人;讓青少年闡揚生命的光輝,樂於助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讓青少年瞭解生命的意義,感恩惜福,愛護大自然;讓青少年珍惜生命的價值,樂觀進取,正確人生觀。

從生命教育的實踐歷程來看,它首先是從人們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的這一殘酷現實開始的,是作爲預防青少年自殺的權宜之計被提出來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僅僅是生物的軀體,自然的生命僅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質載體,真正讓人和動物區別開的是人類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們在考察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內涵時就要從多個層次入手,不但要輸入“珍愛生命”基礎觀念,還要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這是人的生命形態和特徵的本質要求。

三、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手段

(一)從生命教育缺失面着手

2009年3月底,上海殯葬行業舉辦了首次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應聘的大青少年絡繹不絕,418個殯葬崗位吸引了5000名大青少年到現場諮詢,並收到簡歷3220份,其中龍華殯儀館不到1小時就收到百多份簡歷,反響大大超出主辦方預期。問這些青少年爲什麼來應聘,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今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就業形勢嚴峻,想先找個地方安頓下來,再慢慢尋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還有很多求職者強調,這一行業福利待遇好,比較穩定。很少有人真正認識到殯葬業的社會意義而真正有意投身這項工作,這些小小的招聘細節就折射出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

這不禁讓人懷疑,這些應屆大學生是否做好了從業的心理準備?以目前普通大學生的觀念、心理承受力而言,他們從事殯葬業工作無疑會面臨巨大挑戰。這其實提出了一個有關生命教育的課題。當前中國社會,生命教育普遍缺失。談到“死亡”,一般人仍然無法坦然面對,覺得“不吉利”,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避諱這一話題,更堅決地將其拒之於兒童教育之外,生怕對兒童心理產生陰影。然而,只有從死亡出發,才能正確理解生命、安頓生命,才能表達生命教育最明確的內涵。

很多藝術作品是以死亡爲主題的,我們完全可以把生命教育與藝術欣賞、審美教育、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比如西方宗教音樂中的彌撒曲、安魂曲等,都很美妙動人。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日本影片《入殮師》提升了對於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就像片中所說的,“逝去的,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是走向下一個旅程”。入殮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是在逝者將進入最後居所之前,爲他們整理妝容的人,是“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她)永恆美麗”的人。影片中的入殮師,面對逝者的遺體,用極盡溫情又富於條理的手法,爲安靜地躺在榻榻米上的“熟睡者”,擦拭身體,更衣,化妝,還原逝者生前讓人熟悉的容貌。那種認真、關切,感動着在一旁註視的家人,也深深打動了我們。它消解了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促使我們思考生命逝去的意義,提醒我們:人生的最後一次旅程,不僅對於逝者,而且對逝者身邊的所有人都是一次生命的感悟。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成爲入殮師親身體驗過一切之後,才真正對生命有所感悟。

二)用校園教育普及

近年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生命教育也被引入中國小校園並逐漸在社會普及。生命教育的內涵就是關注人的生命,關注生命存在的價值,包括理解生命、保護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認識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死亡教育”作爲生命教育最明確的內涵,在不少國家是一門課程,相比之下,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學者、教育界人士和民間團體,早已開始重視生命教育,甚至把“死亡教育”作爲一門課程。美國是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其“死亡教育”在上世紀年代興起。最初是在大學中開設相關課程,後來逐漸由大學擴展到中國小,由學校進入社會。目前,已成立了多種相關的學術機構,各種普及性書籍、期刊、音像製品也大量發行。美國兒童教育工作者認爲,實際上,週歲的幼童大多已接觸到“死亡”這個詞,他們可能會在跟小夥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並對其感到既神祕又恐懼。對於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一般會直截了當、簡單明瞭地回答,儘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案。此外,他們也較少借用神話或宗教中諸如天堂、地獄之類的說法來對死亡進行解釋——因爲如果孩子長大後不相信這些,那就會更加無所適從。美國的一些國小還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由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業從業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擔當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且讓他們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爲孤兒的淒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場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除了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荷蘭等許多國家的大中國小也都開設了“死亡教育”課,並進行了相應的研究,通過參觀殯儀館、爲臨終病人送祝福等活動,讓青少年直面死亡,消除對死亡的可怕印象。這些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三)借專題教育昇華

青少年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禁毒和預防愛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專題教育形式,開展靈活、有效、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要從青少年的興趣、經驗、社會熱點問題或歷史問題出發,結合青少年的特點,力求將相關內容整合起來,形成校本課程。要注意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進行人與自然、人與家庭的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貴、生活的意義以及自我保護等內容。

還可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專題教育。清明時節,人們習慣上要焚香祭奠,掃墓踏青,向先人表示尊敬,對逝去的生命表達深切而綿綿不斷的思念。出於遵從社會習俗、弘揚傳統文化等原因,清明節已被設爲國家法定假日。但除了發掘這一習俗的傳統文化內涵之外,清明節也應該成爲我們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時機:利用祭掃的習俗,可以自然而然地提示人們關注“生死”這一人生根本問題,並由此提升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

(四)拓寬教育陣地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密切的配合,共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是實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陣地。圍繞青少年身邊問題,讓青少年通過行動研究來解決,提高其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級各類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設施開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動,拓展青少年的生活技能訓練和體驗。在自然博物館、大自然和農村勞動中,讓青少年感受自然生態保護和休閒對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過對與人生老病死有關場所的瞭解,引導青少年理解生與死的意義,珍愛生活,關心他人;通過情景模擬、角色體驗、實地訓練、志願服務等形式,培養青少年在遇到突發災難時的人道主義救助精神。在瞭解青少年需要的基礎上,組織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動,使青少年在場景式生命教育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價值。

因而,我們在生命教育中提倡分享與體驗式的教學,使生命教育觸及靈魂,由此才能生髮出生命關懷和生命智慧。我們應積極從倫理學、哲學等方面展開對死亡的研究,努力消除普通人對死亡的種種恐懼及錯覺,給他們以指導和幫助。此外還可成立一些民間機構,使人們可以相互傾訴、安慰,進而尋求生活的價值,學習照顧臨終病人及家屬,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等。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青少年工作是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更是一個社會、乃至國家平安發展的重要基石,關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匹夫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