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暑期中學生研學活動參與思考

暑期中學生研學活動參與思考

暑期中學生研學活動參與思考
暑期中學生研學活動參與思考

【內容摘要】 通過暑期親身參與中學生研學活動,近距離接觸中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各種表現以及活動的完成,對中學生是一種鍛鍊和提高,同時也讓中學生一次自我的展示和團隊的合作體驗。研學活動對中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意義重大。研學活動能增加學生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對中國小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

【關鍵詞】 暑期研學 活動參與  研學思考

一、活動參與

研學活動是由各中國小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經馬鞍山市教育局批准,紅星中學組織高一年級學生於2016年8月15日至18日四天到“中國六朝古都南京”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學生自願參與,學生參觀考察非遺文化和著名景點、開展國防教育和團隊協作、拓展體能訓練等活動,在參觀、實踐、互動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安全教育,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密切與自然和傳統文化的聯繫,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具體由安徽省研學旅行服務有限公司組織實施。研學旅行中心爲每一位學生購買安全保險,實行全封閉式管理,配備專人對學生的吃、住、行、學進行統一管理,制定並落實《學生研學旅行活動安全管理辦法》和《學生研學旅行活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保證研學旅行工作正常開展。

2017年8月15日至8月18日,馬鞍山市紅星中學高一年級部分新生在老師帶領下赴南京開展暑期研學旅行活動。8月15日早上8點,安徽省研學旅行服務有限公司安排大巴車早早停在了學校門口,45位高一新生在家長的目送下,排隊上車。隨車的還有4位帶隊老師。同學們很興奮,但也爲同學間不熟悉擔心。在大巴行駛的途中,大家進行自我介紹,相互之間有了一點了解,完成了活動的破冰之旅,同時爲完成研學目標達成共識。

      大巴達到南京已經中午,同學們被安排在東南大學的食堂就餐,排隊領取,一人一份,也許是餓了,同學們很快就吃完,沒有一點浪費。隨後同學們在導遊的帶領下參觀了東南大學校園,同學們被大學的人文與自然環境吸引,特別有種高大尚的感覺,在圖書館前同學們合影留戀,在深入瞭解東南大學後,有些同學竊竊私語,勵志今後要來這所學校讀書。

      參觀完東南大學後,同學們又驅車前往雨花臺。天氣雖然很熱,但同學們沒有怨言,服從帶隊老師的安排,在烈士紀念碑前同學們聆聽導遊老師的講解,瞭解雨花臺的歷史及設計的內涵,永不熄滅的烈火象徵革命的勝利。雨花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紀念聖地,是革命烈士殉難處,在這裏遇難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羣衆達10萬之多。如今雨花臺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爲依託,以紅色旅遊爲主體,融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爲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景名勝區。

      離開雨花臺,同學們又來到安徽省研學旅行服務有限公司南京總部基地------大金山莊國防園,同學們將在這裏開展拓展訓練。這裏的教官非常嚴格,來到軍營,同學們剛下車就被軍事化了,排隊,齊步走,不許說話,統一行動。同學們進入宿舍剛安頓下來後,立刻被集合的哨聲喚起,教官給同學們整軍列,提出了生活、學習全方位的要求,交唱了軍歌,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就餐活動前都先唱這首軍歌。教官還細緻地示範內務整理,被子疊置的方方正正對孩子來說是首次,同學們既驚喜又擔心。晚上,教官帶領同學們來到露天放映廳觀看了愛國主義教育故事片。

  第二天,叫早,晨練、早餐,隨後參觀國防園,上午體驗激光打靶、霹靂炮、血戰臺兒莊項目,下午觀看了7D電影,進行了趣味運動會,傍晚的時候同學還體驗了皮划艇項目。返回基地雖然晚了,但同學們還要軍歌拉練,相互交流。這一天滿滿當當,同學們累並快樂着,同學們從開始的不熟悉到能夠進行較好團隊合作,提升很快。乘着同學們拓展訓練的時間,帶隊老師發現了基地有溧水高中的高一新生軍訓會操表演,在觀看之後,感受到了學生的訓練有素,團結一致,精神狀態極好。據瞭解這700多學生全部吃住在國防園,開展爲期8天軍事化訓練和管理。南京附近很多學校都來國防園軍訓,很多企業也來國防園開展拓展訓練。這裏的訓練效果之好,這對孩子們的成長將有積極的意義。

      第三天,叫早,晨練、早餐,上午進行了災難逃生、急救拓展訓練。在室外進行高空緩降、煙霧逃生訓練,隨後參觀消防館,講解並實踐心臟復甦、三角包紮法等急救方法。中餐是讓同學們自己包餃子。雖然同學們不熟練,包的餃子不美觀,但完全不影響食慾,一鍋餃子煮熟了,端上桌,同學們迅速將其消滅,這頓午餐很享受很難忘。下午同學們還進行真人CS體驗。當晚的篝火晚會把在國防園拓展活動推向了高潮。師生共同聯歡,合作單位縣新華書店姚大鐘經理爲活動點燃了篝火,同學們圍繞篝火,手拉手,伴着歡快節奏的樂曲,跳起了圓圈舞,同學身心愉悅,積極表現,節目一個又一個,掌聲、笑聲、歡呼聲此起彼伏,打破了國防園的嚴肅與寧靜,教官們說孩子們學習並享受其中就是國防園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第四天一大早,依舊進行叫早,晨練、早餐。接下來便是整理行李,同學們要返程了,這時,同學們已經喜歡上幾日來一直陪伴的教官和生活指導老師,喜歡上了國防園的生活。沒有了來時的擔心,不捨的情感卻涌上心頭,在教官的軍禮目送下,同學們將回到南京市區開展其它的研學活動。當天,同學們遊覽了南京名勝景點中山陵,參觀了南京博物院、科技館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同學們感受古都的歷史文化,近代革命的血雨腥風,現代發達的城市科技。研學活動雖然時間不長,但帶給同學們的是綜合素質的提升,研學活動很務實,很有意義,每個同學都收穫很多。

二、研學由來

2013年2月2日《國民休閒旅遊綱要》中明確提出:“在放假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國小放春假或秋假”,並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國小生研學旅行”,“鼓勵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寓教於遊的課外實踐活動,健全學校旅遊責任保險制度”。

2014年8月21日《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明確了“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國小生日常教育範疇。其中第九條是這樣說的: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按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將研學旅行、夏令營、冬令營等作爲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國小生日常德育、美育、體育教育範疇,增進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按照教育爲本、安全第一的原則,建立國小階段以鄉土鄉情研學爲主、國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研學爲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研學爲主的研學旅行體系。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管理,規範中國小生集體出國旅行。支持各地依託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工礦企業、科研機構,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體系。鼓勵對研學旅行給予價格優惠。

教育部2014年7月14日發佈《中國小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該“指南”對舉辦者安排活動的教學主題、內容安排、合作機構選擇、合同訂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訓、安全保障等內容提出指導意見,特別在操作性方面,規範了帶隊教師人數、教學內容佔比、協議規定事項、行前培訓等具體內容,爲整個行業活動劃定了基本標準和規則。由此可見:教育必須走出校園。

如何邁出校園,對於基層學校來說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結合學校的工作實際和當前的現狀,我以爲以下幾個問題必須面對。1、時間保證。2、安全保障。3、經費來源4、行程規劃。5、效果評價。

實際上,研學旅行在城市中國小中並不算新興活動。2012年以來,教育部先後在安徽、江蘇、陝西、上海、河北、江西、重慶、新疆等8個省(區、市)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工作,不少地區的中國小在有條件的前提下,組織自願參加的學生或學生家庭開展研學或夏令營活動。但在《意見》出臺前,研學旅行或研學夏令營長期以來由於存在風險較大、保障措施缺乏的隱患,學校開展此類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意見》出臺後,研學旅行成爲中國小校必選動作,旅行社等社會力量也相繼涌入。

三、對研學的思考

1、 守護好安全這根生命線 

    安全保障問題是學校組織研學旅行“邁不開腿兒”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學生人數衆多且時間跨度較長的情況下,戶外活動中學生安全問題成了校長的“緊箍咒”。 有些學校還組織了海外團隊去英美等國友好校開展研學活動。不管是近距離國內研學還是遠距離國外研學,安全問題一直是校長高峯繃在腦中的一根弦。因此,爲了保證安全,研學之前要 做好整套方案和預案,委託有旅行資質的公司簽訂協議。學校領導帶隊,全體班主任、科任教師參加,通過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做到有備無患。安全保障需要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管理,做好行動流程,預控每個安全細節。研學旅行設計主題和路線時,要考慮學生的身體特點;活動設計時,要與家長、旅行社反覆論證各種安全問題,並向上級申報安全預案;出行前,要加強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安全意識教育;推進過程中,大家互相提醒,多加關注;活動結束後,要把活動中安全事件記錄下來,加強總結反思,爲以後出行積累經驗。

2、走出去豐富人生閱歷 

幫助中國小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着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國小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開展研學旅行,有利於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於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於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遊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爲習慣。隨着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從物質層面的追求演變爲精神層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經濟發展讓我們國民素養有些跟不上,沒有契約精神、團隊精神,沒有責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賞,文明欠缺等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而“研學旅行”的開展和實施讓學生從從小彌補了這些缺陷。中國小生在集體旅行的過程中,既能培養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同時對“美”的欣賞能力也不斷提高。我們的教育目的在中國小一直都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學校教育發展比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體育、美育等都有欠缺,尤其是在農村及應試教育重災區,而“研學旅行”這樣一個項目卻能直接實現這幾方面的發展,一舉多得。  短期來看,“研學旅行”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實踐意義和公益性。長期看,學生能從社會、大自然中汲取自身發展的力量,同時鍛鍊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處理問題能力、還培養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和對“美”的欣賞能力,從而不斷提高下一代國民素養。好的教育就是無痕跡的教育,“研學旅行”就是這樣,希望在中國小能廣泛開展。

3、研學旅行對於中國小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首先,讓孩子走出校園,爲學校教育打開一扇大門,讓社會承擔起孩子成長應該承擔的那部分責任。

其次,在活動中不斷地培養和鍛鍊孩子的組織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

第三,研學旅行可以“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很顯然,不走出校園,以上所謂的這些能力的培養僅靠困在校園裏面的課堂教學是根本實現不了的。走出校園,接觸社會,讓教育迴歸鮮活的生活本應該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而研學旅行毫無疑問是實現這樣目標的方式之一。

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書本知識走向社會和生活的最佳途徑。諸多教育大家及教育工作者對此予以肯定和論述:

古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陸游名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毛澤東說:“現在這種教育制度, 我很懷疑。從國小到大學, 一共十六七年, 20 多年看不見稻、粱、菽、麥、黍、稷, 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 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 看不見商品是怎樣交換的, 身體也搞壞了, 真是害死人。”

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在給中學生做演講報告時曾經說過:“孩子們,校外的生活很精彩!要多走出校園,別做書呆子,要用新思維、新想法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研學活動就是學校開展的一項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教育活動,應作爲學校最爲重要的第二課堂,完善研學旅行工作機制,有針對性的策劃活動,以研學旅行活動爲載體,結合學生的實際、課程的需要,輻射到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藝等學科,與課程改革嫁接,開發利用地域資源,生存資源,文化內涵資源,學校開設研學旅行課程,從形式、內容、管理模式及評價方式建立完整的體系,促使研學旅行活動與課程建構進行有機結合,研學旅行活動才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長遠有效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