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思想道德修養論文【精品多篇】

思想道德修養論文【精品多篇】

思想道德修養論文 篇一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祕書職業的需求日趨增長,對祕書的思想道德修養的要求也日趨提高。然而當前的祕書素質卻參差不齊,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不能與時俱進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道德因素對一個人的事業成敗起着決定性作用,祕書只有提高職業道德修養,纔是做好祕書工作的根本。

一、加強祕書職業道德修養的必要性

祕書工作是直接爲領導服務的工作。要向領導及時不斷地提供信息,提供資料,爲領導決策創造條件;要爲領導瞭解情況,掌握工作進程服務;要爲領導想問題,出謀劃策,提出建議;要爲領導節省時間,讓領導用很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多的信息。祕書工作歸納起來,主要應抓好兩個方面即“七個字”,進行“四種幫助”,發揮“三個作用”。“七個字”就是:一方面,對文電的收、發、轉、抄等事務性的工作;另一方面,對事情的管(理)、擬(稿)、調(研)建設性工作。“四種幫助”就是:幫助領導瞭解情況、發現問題、拿出主意、處理問題。“三個作用”就是:起到參謀、助手、顧問作用。在完成上述任務時,要站得高、看得遠,立足領導角度考慮問題,順應歷史潮流,循序漸進,積極穩妥,有效展開。首先,祕書職業道德是祕書工作自身特點的內在要求。祕書工作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殊職業,自身存在着多方面的特點。特別是機要性,這對祕書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祕書是領導近身工作人員,最瞭解領導的活動,故能掌握一個機關的核心機密。所以,祕書工作是機要工作,要求祕書要有很強的保密觀念。其次,加強祕書的職業道德修養是由祕書工作的發展趨勢決定的。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時代社會的進步發展,對祕書的職業道德要求也更加嚴格和具體。祕書工作已經不再是單向、簡單地體會領導意圖就可以了,而迫切要求祕書自身具有較高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因此,祕書要想在複雜的環境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必須要加強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以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和發展。

二、提高祕書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

提高祕書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可以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良好的習慣、學習先進、自我激勵等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事業觀。祕書工作是領導機關的中樞神經、聯繫紐帶和溝通橋樑,是各級領導部門不可缺少的工作。每一位祕書工作者,都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牢固樹立“三服務”的思想和愛崗敬業的事業觀。必須堅持學習,不斷充電提高,特別要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通過不懈地學習,全面提高素質,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迅速提高“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寫作水平”,切實增強“學習觀察能力、政策運用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管理服務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開拓創新能力、自管自控能力”,從而達到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

(二)講政治,提高思想性。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要考慮的是解決原則問題,然後解決具體問題。堅持解放思想,祕書工作要隨着形勢任務的發展和需求,與時俱進地轉變思想認識,更新觀念,增強活力,以應對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保證工作始終沿着正確和健康的軌道運行。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自己的頭腦,用科學發展觀統攬自己的工作,切實提高工作中的思想政策水平,在起草文電、辦理事情、解決問題時,都力求體現黨的方針政策。堅持加強思想品德、組織紀律和實事求是作風方面的修養,尊敬領導,尊重同事,尊重他人,尊重事實,做到素質強,形象好,作風硬。

(三)認真負責,嚴格要求。把認真負責落實到位。做工作要有幹勁、鑽勁、韌勁,百折不撓,不怕困難;辦事情,敢於動腦,善於動腦。認真負責要體現在辦事情的徹底上。每辦一件事情,都有頭有尾,有交代、有檢查、有結果,做到收到文電必處理,發出文電詢收到,呈送請示催批發,傳達佈置查結果,領導交辦有迴音,出現問題要報告,件件事情有着落。嚴格要求,就是有成績不自滿,有問題不放過,對自己好的方面要發揚,不足的就克服。對下面,有好的就表揚、鼓勵,不足的督促改進,錯誤的批評,並幫助糾正。綜上所述,構建社會主義祕書職業道德體系這棟大廈,亟須國家、社會、祕書人員各方的共同努力,當然要提高祕書的職業道德素養,也絕非短期所能奏效的,必須羣策羣力,集思廣益,共同持之以恆地爲之添磚加瓦。

思想道德修養論文 篇二

摘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十分重要的課程。一方面,它既具有高校一般課程所具有的普遍特徵;但由於其課程的特殊性質,又具有獨特的規律。準確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規律,是做好本門課程教學的根本。根據教學的目的,緊扣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是認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規律的重要路徑之一。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規律;實效性

1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規律的要求

1.1把握規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

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大家越來越普遍地認識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抓住事物的本質,是任何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任何違背客觀規律,依據人的主觀思維而盲目進行的行爲註定要失敗,甚至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只要我們抓住了它的根本規律,按照其內在的本質聯繫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教學效果就會不斷提高;反之,如果我們背離了其教學規律,其教學效果就會非常差,甚至適得其反,起到負面效果。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工作也一樣,也必須按照其自自身的客觀規律進行。

1.2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有其特殊的規律

根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人在不同的階段,接收知識的方式方法,認識事物的方式和方法,存在差異。比如三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會有自己獨特的識別事物區別的方式。孩子小的時候,對成年人的話,具有極大的信任度。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他們會不斷地對別人的觀點或看法提出質疑,並試圖自己去進行探尋或考察事物的真實規律。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時代不一樣,其成長與發展的規律也會發生變化。大家都普遍感受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大學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和今天的大學生,他們在許多方面存在着較大差異。特別是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這種年代間的顯著差異,已經從以前以五十年、二十年、十年的區分區間,發展到了今天的五年、二年甚至一年。這些孩子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和社會時代背景下的學生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的特殊性。

1.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具備特殊的教學規律

在高等學校,通常開設三類主要的課程,一類是屬於事實判斷類的課程,講授的是事物的規律,求真是其主要目的;一類是屬於價值判斷的課程,講授的是事物的價值,求善是其主要目的;還有一類是屬於藝術判斷的課程,講授的是事物的美感,求美是其主要目的。由於三類課程的目的不一樣,因此決定了他們所具備的不同的教學規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則兼而具備上述三類課程的特徵,也就是它既要求學生求真,又要求學生求善,還要學生追求美。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必定具備特殊的規律,我們只有認真地對它進行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這種特殊的規律。

2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特殊規律的正確途徑

2.1教學目的是把握教學規律的前提

教學目的,是對所有教學工作的方向性的規定。如果離開了教學目的,談論教學工作的規律,就可能南轅北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中,不但同專業性的課程相比,有其特殊的目的,就是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其他課程相比,它也有其特殊的使命。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號)中,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目的是這樣表述的:“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它包含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社會主義法律觀念和解決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三個教學目的,就規定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不是單獨傳授知識的教育、也不是傳授單方面知識的教育,而是多方面的既包含知識的傳授也包括道德的修養與法制的實踐;是綜合的既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還包括了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解決的教育。

2.2教學內容是把握教學規律的關鍵

根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目的,我們不難發現,其教學內容必定是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對於思想道德教育來說,既包括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如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和價值觀教育;還包括了道德教育的內容。雖然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許多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聯繫,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規律。我們現在對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基本上都採用了相當的方式和方法,其效果在一定程度受肯定會受到影響。比如道德教育,就必須依據個體道德意識的發生機制來進行,這就是它的教學規律的重要依據;思想教育就必須依據思想產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來進行。對於法制教育,也有其獨特的規律,就必須按照法律思維、法律方式來進行。法律思維和道德思維之間,各有其特殊性,教育方式又必然存在着各自的特殊規律。進一步說,道德教育的方式,對於法律教育來說,不一定適用;法律教育的方式,對於道德教育來說,也不一定適用。對於解決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實際問題,其教學內容的涉及面更廣、內容更多,規律更復雜。我們僅從兩個主要的方面來分析,如成長規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長規律教育就必須按照人的成長成才的規律性進行,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人生設計,選擇恰當的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確定可靠的措施和解決不同的困難。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按照人的心理髮展和變化的特殊規律進行。通過這一段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其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綜合性,不但涉及的學科領域衆多,其內容也十分廣泛,因此,對其教學規律性的把握,必須緊緊抓住其相關內容的特殊性,試圖超越這些內容尋求至上的教學規律,不但是十分困難的,也是沒有多大實際價值的。在現階段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工作中,是否存在整本教材和各章各節,都基本按照相同的方式方法、相同的教學規律在進行,是我們應該隨時反思的重要問題。

2.3學生實際是把握教學規律的基礎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着各自不同的實際。在前面的論述中,已經提及,同一學生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學生的同一階段,不同學生的不同環境和時代,都有許許多的不一樣。我們可以進一步舉例來說明這個道理。對於同樣處於現代環境下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在對待《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態度上、學習需求上和努力的程度上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一樣。有的學生會認爲它是指引自己發展的十分重要的課程,有的學生會認爲它只是考試必須通過的課程,還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會把它當作一門真正的課程。要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規律,就必須認真地研究學生所處的實際,並根據這種實際去尋求實現教學要求的方式和方法。

綜上所述,由於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特殊規律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特殊規律,要求我們必須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特殊教學規律。只有緊緊圍繞教學目的、緊緊根據教學內容、緊緊抓住學生實際,並將這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抓住《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規律,從而更好地做好課程的教學規律,真正體現教學的實效性。

思想道德修養論文 篇三

[摘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根據課程要求,必須結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索與課堂內容相適應的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課內(堂)辯論就是具有可行性和實效性的實踐教學模式之一。科學地選取辯題、設置辯論程序和進行總結陳詞是課內(堂)辯論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課內(堂)辯論

作爲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化爲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標準,外化爲學生的行爲方式和處事原則。然而,東西方各種價值觀念的大量涌入,使得“基礎”課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作爲大學生必修公共課程之一,“基礎”課卻普遍不被學生重視。如何增強“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促進理論與實際的聯繫,是“基礎”課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有關思想政治理論的所有課程“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因而,實踐教學成爲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然要求。

一、“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職院校的實踐性對“基礎”課提出了特殊的內涵,即不能只滿足於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識,更要關注如何讓同學們體驗“做人”與“處事”的方式,要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爲內心的觀念和信仰,轉化爲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基礎”課的教學一般採用傳統授課方式,教學形式單一枯燥,教學內容陳舊乏味;而且,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思想政治類課程內容從國小一直延續到高等教育,如果無法改變高職階段“基礎”課的傳統授課方式,學生們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倦甚至牴觸情緒。因此,假如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容易理解卻較易發生觀念衝突的問題,教師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機整合,通過實踐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基礎”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主動探究和摸索,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與實際的聯繫,從而更加突出重點難點,使得講解層次更加清晰透徹,則更易取得“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良好效果,加強“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若干調查結果的統計也顯示,相對於傳統的“一言堂”的授課方式而言,包括高職學生在內的大學生們,顯然更樂於接受“實踐教學”。“基礎”課的實踐教學,包括課內(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由於經費緊張、師資缺乏、安全隱患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各高職院校的課外實踐教學往往面臨實際困難,難以保證教學效果和師生人身安全。相對而言,課內(堂)實踐教學在目前更具有可行性和實效性。課內(堂)實踐教學主要是通過調動學生參與實踐而進行體驗,從而提升理論境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雙向交流方式,例如影像觀摩、小組討論、課堂辯論、情境模擬等。調查顯示,在日常教學中除了影像資料和情景表演,同學們最喜歡的課內(堂)實踐教學方式就是辯論。

二、“基礎”課課內(堂)辯論的實踐探索

筆者認爲,作爲實踐教學的一種方式,課內(堂)辯論的重點不是結果而在於過程,“辯”即認識和掌握真理,“論”即詮釋和捍衛觀點[2],最後達到“真理越辯越明”的目的。在正反面論點交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拓展自己的理論視野,聯繫實際,增強自己的思辨能力,提高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釐清衝突與困惑的價值理念,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鍛鍊了協作精神,深刻地領會人類的社會屬性,可謂是一舉多得。在多次探索課內(堂)辯論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爲,爲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內(堂)辯論必須要進行精心組織。首先是選取辯題。一是辯題一般需來自於教學重點和難點部分,尤其是學生觀念衝突和困惑的部分,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進行對比判斷。二是選擇學生較爲關注的熱點話題,使得學生有興趣深入探究。三是根據高職學生特點,選擇難度適宜的辯題,莫測高深的辯題容易冷場並引發消極情緒,適得其反。例如,經過數次實踐,筆者認爲在第一章第三節安排“當代大學生是否需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這類主旋律辯題,能夠引導學生科學地實現理想信念;在第五章中安排關於愛情或者婚姻的辯題,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其次,確定辯論程序。有自主權纔有參與熱情。以學生爲主體,由學生負責組織辯論會,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由學生負責並確定正反方辯手人選(通常是各4名);爲辯論雙方各配備一名記錄員,負責辯論過程中主要內容的記錄,並在課後進行整理作爲資料交給任課教師。還需要由學生選舉一名主持人,負責串聯整個辯論程序和隨機應變地調動現場氛圍。辯論程序必須確保環環相扣,嚴謹而完整,負責人和主持人需要進行細緻地溝通,同時與任課教師商定,最終確定合理的步驟。在筆者的幾十次課內(堂)辯論實踐中,有一個關鍵的步驟,就是必須設定作爲“觀衆”的其他同學進行自由發言的環節,允許有疑慮的同學提出問題,給予全班同學能夠同時參與的資格。這樣才能在鼓勵少數人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儘可能地調動其他同學的積極性。這個環節收穫了很好的課堂效果,有的觀衆比辯手發言還要精彩。同時,在若干課內(堂)實踐中,同學們都能展現出很強的合作能力,使得辯論過程高潮迭出。

三、“基礎”課課內(堂)辯論的問題及對策

當然,課內(堂)辯論作爲一種實踐教學活動,也有其侷限和不足,場地、人員、資料等都是有限的。由於學生閱歷所限,對一些觀點的認知和辯論的方式也會有偏差。但是恰恰是因爲這些問題的存在,才彰顯出課內(堂)辯論的意義,凸顯出辯論之後教師總結陳詞的全局性導向作用,因而,教師的總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每次辯論,任課教師要比講授一堂課付出更多的精力。教師需要全神貫注地理解同學們每一句辯論的內容,標記下需要進行分析的知識點,結合同學們的辯論予以講解,這更需要教師超羣的總結分析和臨場應變能力。例如有的同學會當場提出質疑,也會出現沒有任何反應的冷場,個別同學心不在焉,還有可能出現新的論點和偶爾的跑題甚至情緒失控,以及一些淺薄觀點的擾亂使辯論深度大打折扣等等。因此,教師必須具有控制現場的能力和擔當的精神。針對課堂效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筆者進行了總結,並提出一些對策:首先,辯題的選擇需多樣化。雖然主要由學生決定,但爲了避免漫無目的形式主義,可以由教師規定範圍或者設立多個命題,由學生討論和表決選取其中一個命題或事件進行辯論。其次,辯論前,可由組織者帶領大家進行小組討論,把握論點方向和內容,列出大綱,呈交任課教師進行審閱,進行事前指導,避免出現觀點重複甚至抄襲、準備不充分等情況。第三,辯論中,爲了更好地控制現場,除去主持人,可以再設立一個專門調和現場情緒的禮儀員,提醒大家“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意義,做好有序辯論的調控工作。第四,爲了避免因爲勝負而產生不必要的爭端,可以設立學生評委會。由學生擔任,並在賽前約定規則和強調公平,贏得同學們的信服。在辯論賽中配合默契的辯手團隊,在期末考覈的“平時成績”一欄予以適當加分,讓同學們充分體驗團隊合作精神。最後,加強教師指導,在賽前賽中貫穿重點難點的內容,使辯論緊扣主題,結合教材內容。賽後的點評一定要與現場辯論相結合,不能簡單走過場,不能照本宣科且過於政治化,這樣不僅達不到效果,反而會造成學生的牴觸情緒,打擊同學們的參與熱情。如果點評得當,將會遠遠好於課堂講授的效果,使同學們在主動參與的同時真正學以致用,深入理解並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教師應昇華主題,引導學生知行統一,把道德要求和法律規範內化於心中,外化於行爲,提高社會角色的適應性,真心實意地得出符合我國實際的正確思想觀念。

思修論文 篇四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課堂教學實效性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而在課堂中體現人文關懷則是取得“基礎”課教學良好實效的途徑之一。本文對教學中加強人文關懷的必要性和“基礎”課教師需具備的素質作了簡要分析論述,並着重闡述了對如何實現人文關懷,要實現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必須尊重“人”,要善於挖掘教學內容的人文精神,還需依靠課堂內外的結合。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人文關懷實現

人文關懷是指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爲對人的尊嚴、人格、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的主體、地位、需求、生存狀態、生活條件以及保障的關注等,是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這對廣大從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的教師來說,意義尤爲深遠。“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爲本”,以人爲本的理念貫徹到“基礎”課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教學的人文關懷。

一、注重“基礎”課教學人文關懷的必要性分析

注重人文關懷是由“基礎”課的課程性質和地位決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爲一門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教育爲主線,指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課程,是高等學校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基礎”課的最終目標是育人,即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注重“基礎”教學的人文關懷是其內在要求。

在許多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的努力下,圍繞賙濟部長提出的把“基礎”課打造成一門學生真心喜愛並能夠終生受益、畢生難忘的精品課程、優質課程的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在“基礎”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及其後果也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基礎”課教學中以灌輸爲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過於理想化的教學內容常讓學生覺得遙不可及,學生普遍認爲這門課不是上綱上線就是假、大、空,遠離生活,缺乏人情味。從而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出現“恥於崇高”,“遠離先進”的逆反心理,造成“基礎”課教學效果的無力感。

二、“基礎”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教師需具備的幾個條件

“基礎”課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課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現實性、針對性都很強。這就要求“基礎”課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收到教學實效。

1.教師理論素養的提高。作爲一門特殊的課程,“基礎”課有自己特定的範疇、內容、方法等,“基礎”課教師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纔有可能做到“深入淺出、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否則艱澀的理論宣讀只能讓學生敬而遠之。

2.教師人文素養的充實。“基礎”課是建立在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史學、法學、美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之上的綜合性學科。它要求“基礎”課教師必須具備較深厚的相關學科知識,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纔可能有厚實的教學內容。如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豐富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可汲取爲優秀的教學資源,“基礎”課教師必須具有相應的人文素養纔可能完成創造性轉化。當然人文素養不僅是課堂所需,同時也是教師完善自身人格的重要途徑。

3.教師人格魅力的塑造。馮契先生提出“化理論爲德性”的理念。理論轉化爲德性的重要條件是“基礎”課教師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這對於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每個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都要把努力掌握“基礎”教材的知識同踐行其中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提高和增強修養上下功夫。凡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應當首先做到,要求學生遵守的,自己首先應當更加自覺地遵守。否則,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嘴上一套,行爲一套”的心理排斥。

三、“基礎”課教學人文關懷的實現

(一)“基礎”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首要的是“人”的尊重。

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思想首先表現爲對人的需要、個性的尊重和重視。馬克思認爲,人的需要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質”。因此,關心人,首要任務就是要尊重和滿足人的基本需要。課堂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就是要改變以往德育課片面強調政治功利性,忽視人的現實需求、情感需求的不足。

第一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不能將學生看成是容納知識的“容器”,而要將學生看成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個體,建立新型的“人與人”的平等的師生關係,這是耳熟能詳的教學理念。此理念對“基礎”課而言獨具深意。對人格、權利的尊重能喚起受教育者的尊嚴意識、價值意識、權利意識,彰顯人的潛能和思想,這也是人文關懷的內涵所在。

教學過程中,教師問題意識的凸顯,是師生平等關係的重要表現。“基礎”課教師要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解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必須凸顯問題意識,多采用探討而不是灌輸的方式。

第二是要尊重個性差異。伴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對學生衝擊結果越來越明顯。加上學生個體經歷的不一致,學生對“基礎”課內容的理解不可能整齊劃一。老師要想方設法瞭解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並尊重這些差異,在課堂上要創設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得以發揮,個性得到發展。如在進行課堂探究時將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有效分組,讓他們既發揮特長,又取長補短,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個性。

第三是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情感的需要是人文關懷的來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情感的付出與受教者情感需要的對立統一,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正如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實踐也證明,教師與受教者之間的情感越是融洽,心理溝通越多,教學的效果就越好。這就要求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情感的投入,包括課堂中感情的豐富,課外對學生學習、生活的關心等,還需要有“察言觀色”的本領,注意學生情感體驗的變化。在“以理服人”的同時,“以情動人”。

(二)“基礎”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有賴於人文精神的被挖掘、被發現。

第一,充分挖掘所“基礎”課教學內容所特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精神因素。如教材第二章愛國主義教育,深入挖掘,可以衍生出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忠貞愛國的獻身精神及關心民生、爲民請命等人文精神,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選擇適當的問題,以問題爲中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人本對話,挖掘教材人文因素,培養學生認識自我、關愛他人、關心環境、關心社會的人性精神和人道主義。

第二是在師生的交互行爲中體現人文關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方面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大膽質疑,發表意見,團結協作,共同提高。在學習提高過程中實現學生與人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品質,培養學生的人性精神。

第三是引導學生自我解剖、反省。新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反映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大多能從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教師要善於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因素,引導學生對照自我、解剖自我,讓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產生震撼,善待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

(三)“基礎”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依靠課堂內外的結合、知行的統一。

前人說過:“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育薰陶也。”加強思想道德和法律修養是知、情、意、行辯證統一的過程,只有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和親身實踐,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把知與行結合起來,把學習與踐履結合起來,把學習規範和遵守規範結合起來,使知識轉化爲內在素質,這樣才能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基礎”課的教學不僅侷限在課堂中,更多的內容在課堂外。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大學生爲主體的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是理論聯繫實際、爲社會服務的好形式,是學校聯繫社會的一條紐帶,是引導學生走與人民羣衆結合、與實踐結合的健康成長道路的有效途徑。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研、社區服務、社會服務、勤工儉學、技術服務、智力扶貧等實踐活動,爲學生提供一個形成良好道德觀念的機會,使學生在表現自身道德風貌的過程中受到外部的評價,在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過程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諦和價值,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質。“基礎”課教師要以各種形式參與到學生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融入社會中,對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悉心指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理解真正意義的“社會人”,才能實現育人的目標。

思修論文 篇五

一、討論教學法

課堂討論以全班或小組爲單位,討論結束後推選若干代表發言、交流,教師結合同學們的發言作出提高性點評和啓發性總結,以達到幫助同學們提高思想覺悟和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例如“請同學們討論,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爲什麼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你認爲做一名忠誠的愛國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請同學們聯繫自身的實際,談一談大學生如何用實際行動維護法律權威?”等等。

二、專題講座教學法

適時開辦講座,對社會焦點或者有必要深刻剖析探討的問題開展專題輔導與教學。例如邀請出自本校的成功校友舉辦主題爲“怎樣的人生追求才有價值”的講座,並與同學們開展互動,交流心得。通過專題講座,進一步引導同學們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珍惜大學生活,刻苦鑽研,勤於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強實現人生價值的本領,走與人民羣衆、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在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以上教學方法,在思政課教學中較爲普遍,最終是爲了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當然,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開拓創新是發展進步的不竭源泉,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需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三、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融入藝術教育的建議和舉措

民族樂器葫蘆絲演奏時音質優美、動聽,略帶鼻音,猶如抖動絲綢般飄逸、輕柔,有“東方薩克斯”的美譽,是民族民間音樂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引導同學們深刻認識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指導大學生自覺繼承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弘揚中國精神,用實際行動做一名忠誠的愛國者。在講授“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同學們明確愛國主義的含義,還要引導同學們明確愛國就要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愛祖國的燦爛文化;愛自己的國家。教學中,教師可用葫蘆絲爲同學們演奏名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並向同學們介紹美麗富饒的德宏、西雙版納以及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勤勞、勇敢的傣族人民……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僅能深刻地理解與把握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同時其文化藝術素養也會得到提高。

教材第三章第二節“創造有價值的人生”教學目的是引導同學們深刻認識,人生的意義需要從人生價值的角度進行審視和評價,指導同學們找到對生活意義的正確答案,自覺向着選定的目標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在講授“人生價值的標準與評價”這一主題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同學們正確把握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辯證關係的基礎上,可用葫蘆絲爲同學們演奏名曲《軍港之夜》,並向同學們介紹歌曲《軍港之夜》的歌詞大意,解析海軍戰士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懷,引導同學們深刻理解勞動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作出的貢獻,是社會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普遍標準。激勵同學們把個人的奮鬥志向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自覺把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和集體的“大我”之中,樹立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自身成才而發憤學習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維護和實現國家與人民利益的過程中創造個人的輝煌人生。

教材第七章第三節“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主要教學目的是引導同學們深刻認識從戀愛到締結婚姻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經歷的階段。大學生正值青春韶華,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遵守相關的道德與法律規範,處理好複雜的感情和人際關係,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成才。在講授“愛情真諦”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用葫蘆絲爲同學們演奏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創作的《婚誓》,並向同學們介紹歌曲《婚誓》的歌詞大意,解析真心相愛的戀人間的真摯感情,在此基礎上指導同學們深刻認識愛情的科學含義,把握戀愛中的道德規範,處理好戀愛與學習、戀愛與關心集體、戀愛與關愛他人和社會的關係,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總而言之,教學是一門藝術。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做好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工作,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努力做到寓教於樂,讓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成長提高,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更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思想道德修養論文 篇六

一、“基礎”課實踐教學的現狀

目前各高校有部分教師在探索如何進行“基礎”課實踐教學,其中不乏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但是,“基礎”課實踐教學環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直接影響到了“基礎”課的實效性。

(一)實踐教學內容沒有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目前除一部分實踐教學活動外,大部分實踐教學活動如旁聽法院庭審、外出參觀,由於經費有限,往往派部分代表參加,這樣導致很多學生對實踐教學活動漠不關心,更不用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實踐教學內容陳舊

“基礎”課的實踐教學類型無外乎模擬法庭、旁聽法庭庭審、社會調查、做校園文明環境的踐行者、以及外出參觀等,形式陳舊,真正能深入學生內心、引起學生共鳴的形式較少。

(三)實踐教學的考覈評價體系缺乏科學性

實踐教學常常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活動總結的內容與字數作爲標準來評定學生實踐教學的成績,忽視了過程評價,導致有些學生弄虛作假,這樣的考覈體系,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

(四)實踐教學課時分配缺乏規範性

“基礎”課的實踐教學的課時分配,沒有科學、明確的指導標準。實踐教學的課時由每個學校自行決定,有的學校實踐教學的課時佔理論課的一半,有的學校實踐教學的課時很少。同時有的學校實踐教學的課時進入了課表;有的學校實踐教學的課時沒有進課表,不能保證實踐教學開展的效果。

(五)“基礎”課師資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由於教師數量相對不足,教師教學任務普遍繁重,以至於很少有教師去研究如何開展形式多樣而又有實際效果的實踐教學;另一方面,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嚴重不夠,部分教師對實踐教學抱着拿教分的態度,思想上不重視,部分教師對實踐教學的指導缺少經驗。

二、“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形式探索

由於“基礎”課教學內容與生活和現實息息相關,因此設計和開展“基礎”課實踐教學的最有效途徑,就是把大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實際情況和教師的特長,可以採用感受型、體驗型、踐行型實踐教學模式,儘可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使實踐教學變成學生喜歡和終身受益的項目。

(一)感受型實踐教學

感受型實踐性教學是讓學生在與社會接觸中獲得感受,主要的活動形式爲參觀訪問。參觀訪問作爲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如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時,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歷史紀念館,引導大學生學習革命先輩的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有助於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在進行弘揚中國精神教育時,通過開展“重走長征路”的活動,培養大學生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爲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危害國家安全案件的庭審,幫助學生認清當前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和挑戰,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組織這種類型的實踐教學,首先要認真規劃,明確活動的主旨和注意事項。活動結束後,要及時交流總結,撰寫觀後感和心得體會。

(二)體驗型實踐教學

體驗型實踐教學是讓學生在參與生活中獲得直接經驗,以培養能力爲導向,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結合“基礎”課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開展以社會調查、模擬法庭、參觀“芷江受降紀念坊”等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實踐教育。通過對體驗實踐的感悟,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養。如計算大學四年的學習成本,引導學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時刻不忘父母的培養和國家的期望,發奮學習。同時讓大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到實踐中去學習,在實踐中受教育。如拍攝“感動人心”微視頻,以展示生活中向善、向上的一面,弘揚真、善、美,激發學生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情。拍攝“發人深省”微視頻,主要展示生活中不文明、不雅觀的一面,以批評髒、亂、差爲主,警示人們主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針對學生思想、道德、法律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如結合有關章節的教學內容,安排學生參加“大學生誠信狀況”“校園文明狀況”“大學生法律意識”“大學生擇業觀”“道德素質”等問題的問卷調查,調研活動要引導學生深入社會、瞭解社會,有助於學生開闊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踐行型實踐教學

踐行型實踐教學主要是指大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積極參與志願者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把道德法律知識內化爲道德法律行爲。這是目前“基礎”課實踐教學最應該提倡的教學方式。因爲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提高,是知、情、意、行相結合過程。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的教學,只有通過個人的自身實踐,才能內化爲德性、外化爲自覺的行動。踐行型實踐教學主要是引導大學生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必須立足現在,着眼長遠,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做到“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如開展“信守諾言”活動,要求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努力方向或針對自己的缺點,在全班做出1~2項公開承諾,並要求承諾有一定難度。通過活動,引導大學生從信守諾言做起,培養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使大學生明白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三、增強“基礎”課實踐教學質量的措施

實踐教學有助於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和法律素養。因此,“基礎”課教師必須認真實研究踐教學,設計合理高效的實踐教學模式,以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筆者認爲,增強“基礎”課實踐教學質量的措施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要有制度與經費的保障

開展“基礎”課實踐教學的關鍵是領導重視和人們觀念的改變。目前“基礎”課實踐教學表面上很熱鬧,每個學校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實際上卻很寂寞,效果非常一般,究其原因,領導不夠重視。爲了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建立由主管教學的副校長負責,學校各部門分工合作的管理機制。“基礎”課實踐教學首先得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每個學期初承擔該門課程的所有老師共同討論,確定實踐教學的內容、要求;其次,實踐教學的成績應該進入學生的成績系統,以便學生查詢,引起學生的重視,而不是做完就萬事大吉,做與不做沒有本質的區別。爲了保證“基礎”課實踐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必須有實踐教學的專項經費,做到專款專用,不允許截留和挪做他用,以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同時學校還要創造條件多給“基礎”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接觸社會的機會,將教師參加和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爲教師社會實踐的內容,給予一定的報酬,並在職稱評定上予以傾斜。

(二)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

評價體系是否科學,直接關係到實踐教學能否順利開展以及實踐教學的效果,因此建立科學、系統、操作性強調評價體系,是“基礎”課實踐教學的重中之重。

1、實踐教學考覈評價應遵循的原則爲了扭轉教師和學生重理論知識教學、輕實踐教學的觀念,使“基礎”課實踐教學達到預期效果,有必要對“基礎”課實踐教學進行考覈。實踐教學應堅持以下四個原則:一是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按照學生提交的實踐教學材料評定實踐教學的成績,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允許出現雙重標準;二是重過程性原則,提高實踐教學材料中所反映的過程材料的分數,絕對不允許抄襲,否則做零分處理;三是教學相長原則,實踐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基礎”課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書本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統一,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四是實效性原則,爲了避免實踐教學流於形式,把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表現與學生的平時成績掛鉤,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達到實踐教學應達到的效果。

2、建立多元化、立體化的考覈評價機制因爲大學不同於中學,任課老師同學生互動聯繫不夠密切,因此應該建立以任課教師爲主,以班主任、輔導員、班幹部爲輔,各系黨支部審覈的“三位一體”的多元化、立體化的“基礎”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同時實踐教學評價標準應該量化,如拍攝微視頻,微視頻作品50%、撰寫微評論30%、作品展示20%,既能體現“基礎”課實踐教學注重過程和結果相統一,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同時實現實踐教學的教學目的———幫助大學生如何做一個大寫的、堂堂正正的、認認真真的人。

思修論文 篇七

一、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於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也爲大學生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鮮活內容。總的來說,不論是國家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爲大學生確立了基本的道德價值導向和基本道德行爲準則。大學生可以緊緊圍繞這24字的總體要求,不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明辨是非,決斷選擇,在學習和生活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學習者、宣傳倡導者和行爲體現者。

(二)有利於高校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以及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新任務的諸多挑戰,不論是從國家、社會,還是個人層面,都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素質和能力要求。從大學生主體來看,“德”是人才素質的靈魂。要想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大學生,必須首先加強道德素質的培養。要想成爲一名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素養。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使命。

(三)有利於改善當代大學生道德失範的狀況,淨化社會環境。當前,從整體來看,大學生道德狀況的主流是好的,呈現出積極、健康的發展態勢。但是,在全球化與市場化的今天,大學生道德狀況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判斷和選擇上出現問題。比如:不能正確把握義利關係,責任意識淡薄,艱苦奮鬥思想淡化,缺少奉獻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不講誠信、不講文明、不懂禮貌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面對以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能夠讓他們明德修身,正確地處理好國家、集體、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關係,不斷增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和綜合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偉大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優良的道德傳統,這些道德傳統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的豐富源泉。[1]當代大學生還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應該針對這一特定羣體進行本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使他們能夠從道德傳統中汲取到有益於自身成長和發展的豐富養料,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爲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社會公共道德教育。對大學生的社會公共道德教育主要體現在遵守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基本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使他們能夠成爲具有較高公德素養的社會公民。特別要注重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使他們能夠在社會公共生活中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在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和諧融洽的社會風尚。

(三)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是對各行各業從業者提出的具有職業特徵的基本道德要求,職業道德要求主要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服務羣衆、辦事公道和奉獻社會。尤其要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大學生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誠信品德。

(四)家庭美德教育。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領域中應當遵守的道德規範。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男女平等、鄰里團結等。

(五)網絡道德教育。當前,大學生在網絡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網絡道德意識薄弱,網絡自律能力弱化,誠實觀念淡薄,責任意識淡化,網絡言行隨意放縱等”,[2]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大力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網絡道德規範主要包括: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健康地進行網絡交往,養成網絡自律精神等,讓大學生在虛擬的世界中也能很好地遵守相應的道德準則和規範,自覺地做到不逾矩。

三、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徑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道德教育,不斷充實道德教育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導航儀。當代大學生能否擔當起爲國家崛起而奮鬥的責任,踐行和實現社會價值的訴求,取決於當代大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從學生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培養以及“三觀”的教育入手,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面臨的不同問題、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輔導,不斷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加大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力度,不斷完善社會實踐的方式與內容。社會實踐是進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恩格斯在評價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人物時說過:“他們的特徵是他們幾乎全部都處在時代運動中,在實際鬥爭中生活着和活動着。”[3]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應該加大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力度,不斷完善社會實踐的內容,創新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踐環節設計,通過組織多種形式、內容的道德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

(三)加強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要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教育。比如:通過學習討論、名人報告、專題講座、個別談話等方式,用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和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來感染和教育大學生,從而幫助其獲取適合自身發展的精神食糧,引導其在思想、觀念、知識、技能等方面與時代接軌,與社會同步,不斷充實其精神空間。

(四)佔領新媒體主陣地,實現道德教育手段多樣化。“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使得傳統的大學生德育手段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爲了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品質,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調動一切資源,使道德教育豐富多彩。”[4]在充分利用好課堂、廣播、電視等傳統教育方式的前提下,要迅速佔領新媒體這一重要陣地,利用微信、QQ、微博等載體來充實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

(五)充分發揮“兩課”教師的道德示範作用。教師是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學生了解社會、洞察人生首先都是從向教師學習開始。因此,廣大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兩課”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僅要成爲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航者和傳授者,而且要成爲學生學習做人、做事的引路人和示範者,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以良好的影響,增強道德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大學思修道德論文2700字範文:《試談大學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的必要性》 篇八

摘 要:隨着社會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作爲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對我們每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在學業方面,要不斷加強學習,在思想方面,思想道德修養也是大學生爲人處世的基本要素。現如今,不良的社會風氣危及校園,導致衆多學子迷失方向,糾正這一不良現象任重道遠。學校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做一個對社會發展有用之才應負有重要的職責。

關鍵詞:思想道德;社會風氣;公民道德規範

《易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人們經常談論的一句話,也是作爲清華大學校訓的重要話語。它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運動剛勁有力,相對於此,君子的爲人處世,也應該像天一樣,不斷求得進步,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該增強美德,海納百川,容載萬物。這句古話教會了人們要怎樣做人,要有怎樣的修爲。因此,“厚德載物”便成爲我國文化的精髓要義。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知識給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技巧與本能,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據調查:我國國民年人均閱讀書本爲4.5本,韓國年人均爲11本,法國年人均爲20本,日本年人均爲40本,以色列年人均爲64本。猶太人將讀書看作是“甜如蜜”的事情,每一個小孩出生後不久,他的母親就會讓他們在《聖經》中感受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多讀書,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它可以培養我們的智力,讓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面對問題時,能不斷克服困難;而且對一個人塑造良好的性格、培養完整的人格素質、道德修養將產生深遠影響。

一、德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應先從“德”開始。

首先,我們做人要正直、光明磊落。這要求我們對一些“不思進取,自由散漫”的行爲予以堅決摒棄,雖然這類人也能生存,但沒有夢想,就失去了人生方向。其次,做人要重視“仁德”。儒家學說以“仁政”爲治國理政思想,這是儒家學派的最高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學派的最低層次理想,從這可以看出,言談舉止符合規矩道德規範是仁德的一種體現,仁不是先天存在,而是後天“修身養性”的結果。最後,做人一定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吾日三省吾身,從自身不斷檢驗修養品行,做人重視全面發展。我們經常提及“白富美”這一詞,對其最新解釋爲:“潔身自好爲白,經濟獨立爲富,內外兼修爲美。”那麼,內心完善和外在優秀這就是對自我提升的最好的詮釋。

二、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大學時期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關鍵,也是建立健全人格的關鍵節點。

在如今的大學校園裏,道德敗壞的問題層出不窮,比如:考試作弊;評獎學金投機取巧;看見摔倒老人不攙扶;看見司機碾過小孩身體不予施救,等等。這些事例在我們身邊經常在上演,我們也在拷問着自己的良心,拷問着社會的道德底線。

歸根結底,由於現在的孩子基本是獨生子女,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資源很豐富,父母不願意讓子女受苦,從小被家人嬌慣,導致整天無所事事,對父母辛苦賺來的錢任意揮霍。現在,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普遍是讓他們上很多興趣班,彈鋼琴、唱歌、跳舞等,抱着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態,最終忽視了對孩子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校園道德缺失尤爲嚴重,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惡意製造貧困證明評定助學金,等等。

建設和諧的校園,首先要從人格道德開始,建立誠信檔案,處理好學校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其次,校園的安定依靠道德的約束力。誠信是社會進步的基石,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道德規範只有深入民心,才能構建社會和諧的基礎。當然,父母應該爲孩子樹立良好的做人的榜樣,對其做人進行全面的教育,培養健康心態,身心共同發展的孩子纔是社會教育的宗旨。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通過理論和實踐,認真體會思想道德修養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我們內心會有正確的價值取向,積極主動地自我教育,正確評價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克服不足,不斷反省自我。

三、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方法

第一,加強課堂中思想道德修養的教育工作。在學校理論課的學習中,應把思想品德教育擺在第一位,從最基礎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深入展開,讓思想修養深入每一位學生心中。在實踐學習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結合社會中的實例,比如“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甘孜州菊美多吉等這些正面例子,給予學生人生觀的正確引導。而如藥家鑫案件和復旦大學投毒案,則折射了道德思想缺失的事例,也必須從負面的例子來教育學生。

第二,重視校園課餘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牆上設立道德教育專欄,用每週的海報對學生思想素質進行滲透,教導他們公民基本的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學校經常開設學術講座,與著名大師進行互動,不僅對自身道德素質有全方位的提高,而且從中體會道德修養在未來成長成才中的重要性。

第三,樂於見賢思齊。見賢思齊的意思是看見賢人,我們要向他看齊;如果看不見賢人,我們要檢查自身。我們做事要按照道德規範的標準,善於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多爲他人着想。

第四,在生活中鍛鍊自我。道德修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把道德教育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同學朋友中互相勉勵,互相監督,促使共同進步。

四、大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意義

第一,努力提升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對於建設和諧社會甚是重要。“美麗中國――五位一體”發展,社會進程也關乎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政治方面,要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經濟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保證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文化方面,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生態文明方面,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建設城市溼地保護區等;社會建設方面, 要多考慮民生工程,加強市政建設,爲百姓和諧安定的生活不斷努力。

第二,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精神文明建設中鍛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校園舉辦的活動中,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不斷教會他們處理好人際關係,讓學生從優秀傳統觀念中學到社會公德意識的重要性。作爲新時期的大學生,努力學習,磨鍊自己的意志,成爲德才兼備的大學生纔是我們教育最終的歸宿點。

五、結語

作爲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我們究竟要做什麼樣的人?成爲什麼樣的人才?我們的理想應該切合社會發展,符合我們自己實際需求,應該明確我們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胸懷大志。不斷提升自身道德素質修養,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夏偉東。道德的歷史與現實[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陳小平。面對道德衝突[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3]焦國成。公民道德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方鳳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多媒體教學設計的探索[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4,(4):78-81.

思想道德修養論文 篇九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法律教育部分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方式。在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進行講述的過程,往往以教師單方面的授課爲主要方式,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加之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不深,思想上不夠重視,經常有逃課或不認真聽講的情況發生,課堂效率較低,學生們往往都是在老師的灌輸下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而不是自己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2)課程設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在2006年課程改革之前是分開的兩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但是在兩門課程合二爲一之後,由於將“思想道德修養”的內容排在“法律基礎”之前,教師在授課的過程往往習慣於把教學重點放在教材的前半部分“思想道德修養”上,而忽視了有關法律知識的教學,教師的不重視就導致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的忽視,甚至是無視。除此之外,教材中有關“法律基礎”部分的知識編寫不夠精確、概念含糊不清,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再者,整本教材通篇採用文字形式進行編寫,理論概念性較強,知識分佈過於緊密,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疲勞感。

二、改善法律教育部分存在的問題的措施

1、教材改革

(1)保障教材編寫的嚴肅性。

(2)增強法律部分教材的趣味性。

(3)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平衡性。

2、教學改革

(1)完善我國大學生法律素養教學的機制。根據我國目前法律教育發展現狀,建立起一個從國小開始至國中、高中、大學的完善而銜接有效地法律教學體系,從小就開始培養學生一種法律意識,真正地體會到法律學習的重要性,自覺地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2)提高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對授課老師進行培訓。加強大學生法律素養教學的重中之重就是授課者的法律素養。目前,高校中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師可能會出現知識斷層的現象,由於他們往往自身並不是法律專業出身,對於我國法律制度、法律變革也不甚瞭解,因此,高校就需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隨時更新他們的法律知識體系。

(3)活躍課堂氣氛,改革授課方式。傳統的法律授課方式往往以老師講、學生聽爲主,難以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考,課堂效率較低。因此,授課老師應當在法律素養的課堂中充當引導者而不是決策者的形象,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