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語言藝術論文(精品多篇)

語言藝術論文(精品多篇)

語言藝術論文 篇一

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人們通過語言表達所思所想,語言促進了人際傳播中的交流與理解。播音主持專業作爲新聞傳播學下面的分支學科,更是在語言藝術方面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播音主持人不能不迎接播音主持表達、語言藝術風格展現等新挑戰,以下筆者將談談播音員、主持人如何展現語言藝術魅力。

1.聲音魅力的展現

據筆者所知,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都會進行發聲訓練,力圖儘可能地展現最好的聲音魅力。其中包括髮音標準、正確的呼吸、優雅的坐姿或站姿等。發音標準是最基本的專業素質,也是聲音富有魅力的一個前提條件;播音員、主持人一般要求用丹田呼吸,處理好呼吸的節奏是控制語音語調的基礎;俗話說:“坐如鐘,站如鬆”,主持人的坐姿和站姿體現了其內在的氣質,同時也能消除一定的緊張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把各種不同的語境帶入播音主持中,使受衆產生情感共鳴。這是屬於語言藝術魅力的外在表達形式。

2.強化語言文化功底,擴展知識面

語言的內在藝術魅力主要是指語言內容豐富、富有感染力和創造力。這裏就離不開平日裏的積累。播音員、主持人作爲一名文藝工作者,應該有紮實的語言文字功底,言語組織多變創新,這裏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培訓煉成。另外,因爲播音主持是個特殊的職業,經常需要應付很多突發狀況,特別是一些對專業要求較高的節目,更需要主持人在工作之餘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不僅對節目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且能適當地給出點評,更能與細分後的受衆有更多的共鳴和對話。

3.口語化、親和力創造個性魅力

隨着受衆的欣賞水平的提高,對播音員、主持人也有了“個性化”的期待,縱觀現在活躍在媒體特別是電視行業的主持人中,個性鮮明是形成廣大受衆喜愛的主要原因。要做到主持風格獨具一格,口語化的表達是重要要素。比如央視評論員白巖鬆,他讀書涉獵極廣,但主持時往往語言簡練樸實,評論簡潔中肯,他用受衆能接受的口語化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就是語言個性魅力的體現。除此之外還包括娛樂節目主持人何炅,多年來他塑造的形象讓受衆感到非常親切,這離不開其幽默、風趣、機智的口語化語言表達方式,看他的節目處處可感受到生活氣息,拉近了主持人與受衆的距離。

4.情感和語言藝術融會貫通

播音員、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若能與受衆形成情感交流,通過語言藝術感染受衆、感動受衆將助推節目的成功。電視節目主持人趙忠祥老師曾經說道:“節目主持人應該與觀衆站在一起,想他們之所想。”這話沒錯,節目主持人應該通過感情與受衆緊密結合在一起,用真誠的語言拉近與受衆的距離,同時也可充分展現自身語言藝術魅力。特別是一些情感類節目,更是需要主持人情感的表達,讓受衆的思緒跟着節目進行,對節目內容產生共鳴,最後對節目形成依賴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裏提到的情感與語言藝術的融會貫通,並不是指胡亂煽情,而是建立在傳播真實情感的基礎上的。

二、結語

語言藝術論文 篇二

一、教師應用語言藝術的重要性

教師的教學語言充分顯現出教師所具有的綜合素質,對於教師而言,合理應用教學語言,能夠較好地體現出教師的教學能力。由於課堂教學當中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藉助於語言來進行,且學生必須在充分領會教師的教學語言之後,方可真正理解教師所講授的教學內容。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教學當中缺乏教師優美的教學語言,不能順利開展課堂教學。藉助於師生之間的語言表述與交流溝通,可有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與任務。倘若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能夠清晰準確、形象具體地進行語言表述,學生自然會專心聽講,可較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聚精會神地專注於學習,有益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並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教師所具有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能夠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優美的教學語言,不但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心情愉悅,還能夠促進學生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以教學語言來指引學生的學習思路,讓學生學會應用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獲得思維鍛鍊,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教師應科學合理地應用語言藝術

導語作爲開啓一堂課的初始語言,能夠起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指引到既定方向的作用,能夠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充滿興趣。因此,教師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精心創設符合實際的教學導語,並充分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如果教師可將這些教學因素完美結合,那麼其所創設的教學導語,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輕鬆愉悅地進入良好的教學情境當中。經常性使用的教學導語有鼓勵式、談話式、懸念式等,這些教學導語可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充滿求知慾,並自然而然地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習。另外,由於教學形勢會因爲各種不可提前預知的情況而產生新的變化。因此,教師應按照所產生新的變化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應變性地對教學語言進行調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面對突況的應變能力以及靈活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當中合理應用教學應變語。教師還應具備認真細緻觀察的能力,善於應用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客觀全面考慮問題的能力,尋找出問題的關鍵點,並以簡明扼要的語言來剖析問題,讓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順利推進教學活動的有序展開。爲了達到此教學目的,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態度和藹可親,所提出的問題應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善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練習,讓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地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習。

三、教師語言藝術所具有的特點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培養未來社會建設的綜合性人才。教師的所有教學活動都體現教育的明確目標,而教學語言是教師實現教育職責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時刻謹記自己肩負的重任,必須言傳身教地做好學生的楷模。教師語言應具有的教育性是指:語言應文明健康,具有正能量,切忌有不文明、低俗語言出現。有部分教師在教學當中,爲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有意說一些內容低俗的不雅語言;有部分教師會與學生說起一些與教師身份不相符合的語言,這種與教師職業道德相背離的言論,會對學生造成不利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語言的教育性特徵要求教師要以身作則,爲人師表,在教學與生活當中所應用的語言,應能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師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必須時刻謹記自己言行應符合教師的身份。

語言藝術範文 篇三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爲主、舞蹈爲輔的表演形式。它的特點是歌舞結合密切,歌詞比較樸實、通俗易懂,歌詞的語言音調和音樂曲調結合緊密。它的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只是爲了烘托氣氛。這種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爲多。

2、說、唱、舞

這種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來越普及。表演者一邊舞蹈一邊用快速多變的節奏和抑揚高低的音調配合着音樂喊說出較長的語言段落,然後再以邊唱邊跳的形式把同一語言段落表演出來。

用詞大多表述簡單、具體的事物或直接表達情緒和感覺。重要的歌詞常處理爲重音,並常以切分音的節奏出現。歌詞一般不用抽象、費解的文字,儘量選用易於快速理解的語言。

音樂一般根據語言本身的節奏和音調進行誇張和強調,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節奏組合搭配。

有時語言的選用並不是爲了它的內涵,而是爲了其動聽的節奏效果。如“咱們那個老百姓,今個兒真高興”。演員用切分音的節奏和着音樂說出,其結果不僅給聽覺增加了新穎的成分,也爲內容的強調增加了份量。

這種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員自己演唱,是一種很有潛力的表演形式。

3、號子加吆喝

勞動號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較爲多見,效果很好。它可以讓觀衆迅速理解舞蹈表現的內容,明確舞蹈動作的表現意義,通過號子聲還可以告訴觀衆關於舞蹈表現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號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動作,烘托氣氛,把情緒推向高潮。除了號子外,短短几個字的吆喝聲對舞蹈表現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聲“過年了!”可以馬上把你帶入春節的環境和氣氛當中。一聲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讓觀衆知道這是哪個民族,是山區還是草原,是塞北還是江南;也可以告訴你是什麼節日,或是什麼樣的場面。這種聲音對烘托某些特別氣氛十分有效,頗引人入勝。

除以上所說的創作和表演形式外,還有一些尚待開發的新的創作方法。

二、語言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

1、歌編舞

以歌編舞,舞盡曲意。歌編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風格和歌詞的意境爲基礎創編的舞蹈。語言在這裏是以歌詞的形式出現。歌詞加上音樂的翅膀,使歌聲在所有樂聲中最富於表情和魅力。用歌聲作爲舞蹈的伴奏最爲自然、和諧。所以,用歌曲編舞這種形式極爲多見,是羣衆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當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詞這個語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羣衆喜聞樂見的歌曲,往往成爲舞蹈創編者選擇的對象。有的直接選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變;有的選擇歌曲的一個片斷,有的則重新創作一首或一個歌曲片斷。

歌編舞的幾種創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編舞

選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變,以歌曲的旋律、歌詞和風格爲依據來編舞。過去,人們常常選用《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等傳統歌曲創編舞蹈。改革開放以來,《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鄉親》、《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國娃》等一批優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對象。

選用完整歌曲編舞是比較常見的創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羣衆歌曲較多,選擇範圍大;二是這些歌曲的旋律優美,適合舞蹈;三是音樂磁帶比較容易獲得,創編者不用爲了請人創作或錄音花錢費力;四是流行的羣衆歌曲大家都比較熟悉,用這樣的歌曲作爲舞蹈音樂有助於觀衆對舞蹈作品內容的理解和產生共鳴。

這種創作形式比較適合基層羣衆性的舞蹈創作。但採用完整歌曲編舞,在創作的自由和發揮上有一定的限制,因爲創編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詞的內容和音樂的節奏特點來構思和設計舞蹈動作。

(2)用改編歌曲編舞

以某首歌曲爲基礎,根據舞蹈表現的需要,重新組織和改編歌曲。

用改編歌曲創編舞蹈。編舞者可以根據舞蹈內容和表現的需要改變或重新創作新的音樂部分,使舞蹈音樂既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又有一定的新鮮感,同時還給舞蹈創編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創作空間。

不過,改編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樣容易獲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錄音師的一系列創作活動才能最終獲得滿意的結果。

(3)選用歌曲片斷

根據舞蹈內容表現的需要,從某首歌曲當中節選一個段落,安插於舞蹈音樂之中,起到烘托氣氛、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個歌曲片斷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高潮或結束之處,一般作爲主題歌出現。人們可以通過歌曲片斷的歌詞來聯想舞蹈表現的內容和情感,加深對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斷的突然出現還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把觀衆的情緒推向高潮。

歌曲片斷也可以放在舞蹈的開始部分,通過歌詞把觀衆帶入特定的環境和意境之中,起到點綴和烘托的作用。

戴愛蓮在六十年代創作的《荷花舞》,就選用了歌曲片斷,歌詞的內容加深了人們對舞蹈作品的理解,人聲的伴唱更是富於情感,把人們帶入美的境界。

(4)創作歌曲片斷

根據舞蹈內容表現的需要,創作獨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斷,安插於舞蹈的某個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現效果。

舞蹈《飛奪瀘定橋》在表現紅軍戰士冒着烈火衝向敵人,舞蹈到達高潮的時候,只用舞蹈已無能爲力,這時,採用了歌聲來代替真實生活中的口號和吶喊聲。當橋頭火起,紅軍戰士突然靜下來構成一幅持戈待發的畫面時,響起了高昂的人聲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擋不了我們前進!衝上去!衝上去!衝上去!衝上去!把敵人消滅光!”雄壯的歌聲表達了紅軍戰士的決心。在這裏,歌聲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詠之。用舞蹈難以表現的東西,可以藉助語言來表達。

三、語言參與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說

利用解說詞介紹背景,貫穿劇情。語言在這裏的功能是提供時間、地點、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藝術長於抒情,拙於敘事,所以解說詞中不要有評論感情的內容,把感情的表現留給舞蹈去發揮。有些敘事性的特定內容或環境,舞蹈難以說清,可以交給語言去表達。爲了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的特點及其表現力,凡是動作性強的內容應一律留給舞蹈來完成。解說詞不必細說事情是怎樣做的,或人們是怎樣想的,只需介紹一下地點、人物和身份就足夠了。

利用解說詞還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把情緒推向高潮,或製造一種激動的氣氛。所以,解說不僅可以安排在開始,也可以用在結尾,或高潮部分。

使用解說詞一定要幫助觀衆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說要簡明,不能壓倒舞蹈本身,或過分地凌駕於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誦

由單人或男女兩人有節奏地吟誦詩文,烘托氣氛,表達感情。可以根據舞蹈內容選擇或創作一節詩文,語言要易於理解,富有韻律感。要保證觀衆能夠聽清、聽懂。朗誦的配樂音量要弱或不配樂。

3、加對話

表演者利用對話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紹人物關係和情緒,幫助觀衆瞭解舞蹈內容。這種形式在國外的舞蹈創作中已有嘗試,在國內還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這其中蘊藏着豐富的寶藏有待於我們去發現和挖掘。

4、插科打渾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橫生的語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語言音調,配上相應的舞蹈動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結合給觀衆帶來輕鬆愉快的美感。這種形式可用在羣衆性的舞蹈表演中。

語言和舞蹈的結合方式還遠不只這些,有許多新的結合方式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和開發。我們在運用二者的結合時,必須充分了解和正確區分語言藝術與舞蹈藝術的異同,既要發揮各自的特長,又要使二者有機地結合,相得益彰。

語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異就是時間拍節的不同。語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觀衆腦子裏,而且嚴謹精確。而要求舞蹈演員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這些概念和內涵傳達給觀衆卻是不可能的。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語言的易懂性,避開艱澀難懂的語言而尋求一些較爲舒緩簡單的詞句;刪掉某些詞句或段落,改變語法結構,只保留最關鍵的詞句,這樣才易於觀衆理解。二是要仔細選擇最有特色的語言,以體現其易懂性。無論是說還是唱,傳進耳朵的聲音要清晰可辨,標準是讓聽衆毫不費力。編導不要受充滿想象力的優美詩篇的誘惑,把它們引入舞蹈藝術之中,以爲越多的想象力便會產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們可以從書本中隨意地反覆吟誦,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過程中,當觀衆要想在嘈雜的音樂聲中抓住這些轉瞬即逝的詞句時,他們多半會茫然若失。所以,語言必須簡煉,刪去模糊的隱喻,力避華而不實。

有些適合語言表達的內容,單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讓語言得到盡情發揮。

語言藝術論文 篇四

(一)規範地使用教學語言。有的教師在授課中往往不注意規範的使用語言,只有在有聽課活動時才用普通話授課,平時上課多用方言,而且在授課的過程中還會夾雜很多口頭用語。在這種語言氛圍下,有的學生會跟着起鬨,有的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影響課堂教學效率。

因此,教師必須要使用規範的授課語言。在授課過程中和學生的交流中都要使用普通話,教師要精確的用普通話傳遞課堂內容,用生動幽默的語言表達情感,同時,要注重語言的美感,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語言美的環境。如在講《白楊樹》的時候,就要在教同學們的朗讀的過程中對文章的每一句話都進行標準的示範閱讀,運用普通話進行講解,同時,可以讓學生分組用普通話朗讀,讓小組成員相互監督,找到彼此的錯誤或者發音不標準的地方,並加以改正。

(二)老師講課時運用的語言一定要有依據,避免虛浮的誇誇其談。也就是說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言盡於實,不能空發議論,不能偏離文章的主題,進行不必要的渲染。不能給學生一種語言的虛浮感,要在語言優美的同時給學生一種真實感,感覺到語言的真正藝術,領悟到語言的真諦。

例如,在講解《爲人民服務》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書本和實際的內容對爲人民服務的做法和一些相關的內容進行解讀,要讓學生明白“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不能言過其實,讓學生反感,要讓學生真實的體會到文章的內容,一定要注意語言藝術在課堂中的有效應用。在課程講解結束後,還可以舉行討論會,討論的內容圍繞着在當前這個講究利益的經濟社會,是否還應該堅持爲人民服務的思想。通過這個討論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觀念,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並在討論和交流過程中學會如何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體會到語言學習的重要性。

(三)在授課時運用具有豐富感情的語言,從而增強語言藝術性的運用。在授課過程中要加強語言的感情,語言的感情是語言藝術的一種,把有感情的語言融入到課堂之中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對國小語文教學中對語言藝術的運用。例如,在對《少年閏土》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運用豐富優美的語言對閏土進行詳盡的介紹,因爲閏土是一個小英雄的形象,把這樣的一個角色用藝術的語言進行描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想要去深入的瞭解閏土這個人物形象,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和閱讀的興趣,使語言藝術很好的融入到課堂之中。

二、結束語

語言藝術論文 篇五

而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注重知識點的灌輸和習題的指導,往往忽略了語文教學中語言的精心組織和優化設計。語文課堂因此變得沉悶死板,更出現了許多影響教學效果的現象,如長篇大論、繁冗拖沓、陳詞濫調、照本宣科等。這說明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師生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的效率。作爲中學語文老師,我們要熟練運用藝術語言,捕捉最佳的教學時機,以達到完美的教育學生的目的。筆者認爲主要應注意以下藝術技巧:

一 言之有物

教師講課應有意識地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每學期的第一堂課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學習興趣的絕好時機。在這堂課上,我會充分利用生活中與“語文”相關的有趣的例子,來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2008年新學期的課堂上,我帶學生重溫了奧運開幕式上那一幕幕精彩的片段,在氣勢磅礴的倒計時中我們熟悉的漢字“五四三二一”;文藝演出中專門設置的“文字”板塊,通過書簡、活字印刷等表現形式,揭開漢字以往的傳播過程;在各國代表團入場儀式上,各代表團的入場先後由其漢字筆畫來確定,這也是奧運會歷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這些都讓我們爲方塊的漢字感到驕傲而自豪,也吸引着學生爲更好地使用、研究語言文字而努力!

爲了讓學生少寫、不寫錯別字,我給學生講述了發生在我國現代戰爭史上的一件真實的事情。1930年5月,與馮玉祥、閻錫山大戰中原,雙方共投入100多萬兵力,馮玉祥、閻錫山爲了更好地聯合討蔣,曾商定雙方軍隊在河南北部的沁陽會師,以集中兵力一舉殲滅駐守在河南的蔣軍。但是,馮玉祥的一名參謀在擬定作戰命令時,把“沁陽”寫成了“泌陽”,碰巧河南南部有個泌陽,該地與沁陽卻相距千里。這樣一來,就使馮軍誤入泌陽,從而貽誤了圍殲蔣軍的有利戰機,讓蔣軍獲得了主動權,只因隨手多寫一撇,導致了馮閻聯軍的戰敗,進而影響了當時中國的政治形勢。通過真實的事件,使學生認識到寫錯別字的危害。

二 言之有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於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絃。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枯燥爲風趣。在教學張潔的《我的四季》時,我用“人”字寫法有何寓意導入,讓學生討論應該怎樣做,纔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有志氣的人,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引發了他們對人生的思考。又如,處理課堂上的一些偶發事件,嚴厲的批評或許有效,但會影響課堂氛圍,如果運用幽默的處理方式,既制止了事態的發展,又活躍了課堂氛圍。有位語文老師板書時聽見有學生用筆敲打桌子,他沒有回頭,只是很輕鬆地說了一句“老師的字寫得有節奏吧?都有人伴奏了”。學生都笑了,敲擊聲也停止了。這位老師仍沒有回頭,只是又很輕鬆地說了句“嗯,這就叫‘戛然而止’,非常感謝這位同學用行動將其詮釋給大家”。就這樣,這位老師既含蓄地批評了違紀同學,還不失時機地教了一個成語。

三 言之有情

語言藝術論文 篇六

摘要:本文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中語言變革的作用與地位進行了闡述,並對困境下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雙重構建進行了分析,最後結合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現狀,對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影響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語言變革;中國現代文學;形式;影響

1前言

隨着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語言變革也越來越深入,對於現代文學形式的影響十分重大。正是這種語言變革,爲我國文學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2語言變革對於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的作用

2.1文學語言發展的豐富性

根據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不難看出不同時代下文學發展的特點與秉性各有不同,將不同的社會現實程度呈現了出來。然而都將文學語言的豐富性體現了突出,不管是表達手法,還是寫作手法,都具有不同的語言形式。上市期初期,我國語言形式特點逐漸趨於口語化發展,在“五四”運動之後,文學表達開始向本站形式轉變,文學性質的準確性得到突出,這將語言形式的豐富性充分體現出來。相較於模糊的傳統文學語言表達形式,文學語言更多的是是突出意義層次的鮮明性、象徵性以及功能性,而這些特點也將文學語言向豐富性轉變的性質表現出來。自“五四”運動一來,爲了應對沉重的民族與社會危機,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與哲學家投身於西方民主制度建設,希望通過外來思潮的引入,喚醒民族覺醒,顯然這對文學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2.2人物語言的地方性

在不同的地域,文學的發展將語言地方性特點表現出來。在時代變遷的背景下,不管是語言內容,還是文學中的地域文化、地方思想以及風土人情,都表現出了不同地方區域特色的劃分,這也將每個文學作品的個性與本真性凸現出來。文學家需要通過文學語言進行創作,文學語言是展現作品的基本載體。自“五四”運動一來,標準普通話成爲了現代文學的主要形式,而文學中人物語言的“地方性”特徵也體現出來。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其整體特徵主要是基於普通話得到表現的,然而在描寫地域特色與人情風俗的人物肢體語言時對地方語言的依賴性依然很強,如此基於地方性語言的口語化特點,將文學作品中需要表現的情感與人物刻畫特徵充分表現出來,對於強化作品中心思想表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

3困境下中國現代語言文學形式的雙重構建

3.1民族背景下現代文學發展的適應

上世紀中期,我國現代文學家認爲現代文學語言的概念具有雙重性,不僅有經過加工的書面語言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同時在藝術層面上,也與文藝作品語言有關。基於這種理解,在民族發展歷史中,現代文學的適應性充分表現出來,二者之間的聯繫非常密切。基於民族情感的背景下,現代文學發展將國家大義與民族之情包含其中,不管是“美學”“文學”還是“語言學”它們都是基於民族共同語得以形成的,更是雙重結構的相互作用體現在中國現代歷史發展與文學書寫中。

3.2民族背景下現代文學發展的偏離

隨着民族的發展,在叛離思想的衝擊之下,現代文化的演變逐漸發生文學變革的偏離。根據文學語言的發展規律,民族共同語與文學發展之間會有同一性相背離的發展方向的產生。不可否認,這些都是源自於語言變革,然而相較於積極的、與大環境發展相適應的思想浪潮,這顯然會對社會發展與更替帶來不利的影響。隨着時代的進步,與時展相適應,就必然存在相背離的部分,二者之間有着緊密聯繫,在共同作用之下,時展才能夠得到推動。

4語言變革對現代文學形式的影響

4.1強化現代文學的人文主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文化的起點,自五四運動之後,在西方先進的影響之下,人們開始追求人文主義,並倡導寫作語言由本站替代文言文,語言變革就由此產生。隨着語言變革不斷深入,現代文學也得得到一定的發展,開始強調彰顯人的情感與個性,並倡導將個性化發展融入到文學人物塑造中。

4.2推動現代文學趨於唯物主義形式發展

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中國現代文學的語言變革逐漸由唯心主義發展到唯物主義形式,相較於同代的哲學家,人們開始倡導時展推動思想發展的觀念。與此同時,在西方思潮不斷衝擊之下,不可否認傳統文化依然在現代文學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然而突破傳統,努力轉變被人們所推崇,對於文學創作而言,新穎、雜感的手法得到運用,從側面上也批判並揭露了現實主義。

4.3突出現代文學手法的多樣化發展

語言變革的影響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無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協作形式的多樣性與多變性特點愈發突出。總體而言,在不斷加工與改進的過程中,現代文學手法逐漸構建出了與中國獨有現代文學特點相適應的體系,在語言形式的轉變上,基於特殊的方法對現代普通話語言形式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根據現代文學整體框架,我們不難看出文學手法趨於多樣化,小說在現代文學形式發展中逐漸佔據了重要地位,此外散文、語言、傳記、詩歌、語言、論述文等形式的文學手法也開始涌現出來,這無疑是現代文學發展的一股澎湃浪潮。總而言之,現代文學的發展起源於語言變革,而現代文學的進步也使語言變革進程得到進一步推進。

5結語

總而言之,在人類歷代思想藝術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文學一直都是佔據着重要的地位。隨着“五四”運動的爆發,語言變革不斷深入,對於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發展無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化進程由此得到進一步推動。

參考文獻:

語言藝術論文 篇七

[關鍵詞]國小語文 課堂教學 語言藝術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所以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知識和道德修養,還應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課堂教學用語。

1課堂語言的規範性

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使用規範的普通話傳遞信息,表達感情,使學生體會到漢語的優美、動聽、富有表現力,從而學習普通話。在日常教學中,還有部分教師使用夾雜着方言的語言教學,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話教學。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對語音把握不準,無法欣賞到文學作品的意蘊等不良後果,這勢必會降低課堂的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讀音準確無誤,沒有語病和口頭禪。語言的規範是使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主要保障,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尤其是應當注意課堂語言的純潔性,力求達到清晰、簡潔、嚴謹,避免不規範的語言出現,爲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2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

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富有幽默感,就能夠爲學生提供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充分發揮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利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此外,如果教師在作業批改中,也採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則不僅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且能夠使學生容易接受。例如,批改學生作業時,我發現有些學生喜歡用“的”,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批註:不該用“的”的時候,你總是用,該用“的”的時候偏偏不用,最後總結說,“的”用得太多,並且有時運用得不很恰當,希望以後要準確、恰當地用“的”。當學生看到教師的批註時,不僅沒有思想壓力,而且樂意改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採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進行語文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3達意達情的準確性

準確性,或稱之爲科學性。這是教學語言的基本特徵,也是語文教學最重要和最起碼的要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教師自己的表達不準確,則必然不能表達出蘊含於課文中的情感,有時甚至會引起歧義,造成學生理解的失誤或產生新的疑點。因此,無論是分析課文,還是評講作文,無論是概括主題,還是歸納技巧,都應該一語中的,切中肯綮,讓學生豁然開朗,恰如撥開迷霧見日月。而要做到這點,語文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乎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尤其是課堂上的口語和書面語,更應仔細推敲,哪怕是一個停頓,一個標點,也不可馬馬虎虎,科學術語往往因一字之差而面目全非,對事物的表達,也往往因一個關鍵詞語的使用不當或疏漏而導致錯誤的結論。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要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精煉。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睛,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4教學語言力求抑揚頓挫,富有音樂的美感

所謂抑揚頓挫,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調要高低錯落、語速適中、快慢得體、語感優美、富有節奏。那種平淡的滔滔不絕,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尤其是在朗讀一些優美的散文和詩詞時,更講究語言的節奏感,要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字正腔圓、繪聲繪色、聲情並茂的讀出感情,讀出境界,讀出境界之外、味外之音。這樣的教學語言,使學生聽起來興趣盎然,很快走進課文的意境當中,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

5形象性

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不僅要做到規範,富有變化,而且還要形象化。講到最典型人物、最生動事例和最感人情節時,應當繪聲繪色、精心刻畫,讓學生如臨界其境,不僅如見其人,而且如聞其聲。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就能把抽象化爲具體,將深奧內容講得淺顯,將枯燥講得風趣。魯迅在講課,就用農民討媳婦不需要杏臉柳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是應當要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姑娘。這一生動形象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說明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理論問題。

6肢體語言不可忽視

肢體語言,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教態,課堂動作等等。上課過程中的眼神,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對受教育者來說,“心有靈犀一點通”,既使該學生受到了教育,又不影響別的學生的學習進程。當教師流露出悲傷的眼神,或者學生取得進步那歡快的眼神,都會讓學生有深深的觸動。上課時的摸一摸頭,拍拍肩膀,拉拉手,對於國小的學生來說,這些細膩的動作不但傳達出老師對他的信任,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