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環境科學論文(多篇)

環境科學論文(多篇)

環境科學論文 篇一

要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加強教師學術修養,提升指導學生的能力[3]。第一,適當減少每位教師指導學生的數量,以免因教師精力有限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第二,鼓勵現有青年教師通過進修、讀博等方式提高自身學術水平;同時青年教師也應積極參加教學研討,學習兄弟院校畢業論文工作的先進經驗;第三,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在專業素養與創新潛能方面的培養,爲本科生提供基本的研究條件,並儘可能爲其創造良好的實驗條件;特別是,指導教師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影響學生,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讓學生感到學術的尊嚴,對學術保持敬重的心態;培養學生良好的治學品性,誠實做事,杜絕抄襲現象。

2、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的方法

畢業論文選題一個好的論文題目是完成高質量論文的要素之一,指導教師要根據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科學地選擇畢業論文題目。根據相關學科研究動向,結合自己課題及實驗室條件,選擇難易適中的課題。選題要力爭與生產實踐相聯繫,使課題具有科研價值和現實意義。具體說來,選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進行。

(1)緊扣專業特點自主擬題

畢業論文需要大量專業知識的積累,也能充分體現學生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用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次綜合素質的練兵,因此,指導教師在選題時要緊扣專業特點,既要注意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化,也要注意新知識、新技術的應用,力求使課題設計合理可操作性強,同時所選題目具有研究意義,易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如,在我院環境科學專業畢業論文命題中,“校園水源的監測與評價”、“校園植物鉛、鎘污染現狀調查與評價”、“陝北地區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等選題,讓學生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本區域環境污染狀況的瞭解並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很具有現實意義,也容易調動學生的研究興趣。

(2)結合指導教師科研項目進行選題

在畢業論文選題中指導教師可以將所承擔省、市、校級科研項目分解爲若干子課題,作爲學生的畢業論文題目,可以組織課題小組,這樣項目總體研究全面,各子課題的研究也較爲獨立,課題小組學生之間既相互聯繫又有各有重點。例如,我院指導教師的“AM真菌-植物聯合修復陝北原油污染土壤研究”爲陝西省科技廳項目,研究內容很多,指導教師將此課題分爲不同的子課題,學生承擔其中一項子課題作爲自己的畢業論文題目,如“陝北檸條根圍AM真菌分離及保藏”、“陝北石油污染土壤中重金屬銅、鋅污染分析”、“沙打旺和刺槐對石油污染的耐受力調查研究”等子課題,學生憑着科研的興趣和愛好積極地參與,實踐證明,此類論文完成質量良好,均入選校級、院級優秀畢業論文集,後期經過指導修改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了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另外,凡是參與此類論文的考研學生均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主要是學生從第七學期初就已經進入課題組,延長了論文的寫作時間,學習考研並未受到影響,併爲日後的研究生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爲了更好的推廣以科研項目作爲畢業論文選題,指導教師自身需提高科研學術水平,積極申報科研項目,並在院系網絡平臺設立指導教師信息專欄,供學生查閱,以便學生提前介入畢業論文研究,有充足的時間作保障。作爲指導教師要注意把握各子課題的相對獨立性,論文研究內容深度和難度要適中,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

(3)結合本科生創新實踐進行選題

目前各高校都在積極推廣大學生創新實踐環節[4],如STITP(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計劃)、數學建模、開放實驗等各種形式。學生經過專業課程學習,已初步具備所需專業理論知識,可以開始創新實踐研究,如將創新內容延伸到畢業論文環節中,可以有計劃、系統地完成研究和分析,也是創新實踐的延續和深入。從我院環境科學專業學生STITP立項完成情況看,凡作爲畢業論文題目的均結題,畢業論文質量也較好,均在不同期刊上公開;相比沒有作爲的畢業論文的立項課題,由於項目計劃安排及學生自身的原因均沒能按時結題。因此,指導教師如果將指導的STITP項目轉變爲本課題組學生的畢業論文,因爲研究時限較長,研究內容系統、深入,一般來說,論文質量較高。

(4)加強校企合作,在生產實踐中選題

鼓勵學生到企業開展畢業論文實踐活動,首先要加強教師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安排環境專業教師到設計院等相關部門接受工程師培訓,不但提高了教師自身科研水平,同時也能夠聯繫實際提出生產實踐中的課題。指導教師可由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承擔,可以參與到企業治污工藝改進等課題的研究。此外,對於因簽約單位要求實習等原因不能在校內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在選題時一般以綜述性的論文形式完成,但由於本科學生較難把握,此類論文質量普遍偏低。要解決這一問題,除嚴格要求、減少綜述性的文章數量外,還應與學生簽約單位加強聯繫,根據企業生產需求,協助學生選擇畢業論文題目,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聯合指導學生,探索以企業爲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一套規範的畢業論文管理模式。

畢業論文實驗環節學生選題後,指導教師應該先組織學生閱讀相關研究資料,使學生儘快瞭解課題的概況,然後重點介紹一些環境類檢索期刊,讓學生自己獨立查閱和理解資料,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並按要求在文獻調研後,寫出課題綜述,並開始設計實驗方案,提出課題的初步研究目標、路徑和方法,包括實驗材料、試劑、儀器設備等。然後師生一起討論實驗方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改和完善,可行後再進入實驗階段,完成實驗目標。由於實驗室同時要承擔低年級本科專業課程實驗教學,易發生相互衝突。因此,必須要加強實驗室管理工作,協調好兩者之間關係,合理利用現有實驗室資源。第一、要求學生必須遵守實驗室相關管理規定,在學生進入實驗室之前,指導教師應組織學生講解相關實驗室守則及制度,提出實驗工作的具體要求,注意事項,並介紹儀器設備的功能特點和試劑存放的位置和方法,要求學生要有勤儉節約精神,愛惜各種儀器設備,學會保養維護方法,儘量減少儀器的故障和損耗。同時要求同學維護實驗室清潔並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第二、畢業論文實驗環節有別於專業課程實驗教學,學生科研實驗相對獨立性較強,這就要求制定畢業論文實驗管理辦法來規範學生行爲,建立實驗儀器、藥劑領取及使用的指導教師責任制,指導教師和學生除了遵守原有的實驗室規章外,還應嚴格規範實驗室作息時間等方面管理,既杜絕浪費、損壞,又要保障畢業論文實驗的正常進行,同時還不能妨礙專業課程實驗教學的開展,教學、實驗室管理部門要加強溝通,共同研究制定新方法新規定,規範實驗室管理。第三、指導教師應全程指導並參與實驗,及時瞭解學生工作進展和困難,及時總結、發現問題,以現場指導、例會等形式督促學生認真研究,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實驗方案,以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3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

學生在經歷查閱資料、方案討論與確定、實驗室試驗、實驗總結、數據分析等環節之後,就進入做後的撰寫論文和答辯階段。對於多數學生來說,撰寫畢業論文有一定難度,指導教師需精心指導,耐心修改,提高學生畢業論文撰寫和答辯的能力。在此期間,指導教師要向學生講解科研論文的寫作方法,以科研論爲範本,讓學生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格式、方法和技巧。指導步驟一般是:擬寫提綱,定提綱,寫初稿,反覆修改,最後定稿。畢業論文的修改一般要經歷5、6次以上,才能最終定稿,每次教師都要指出學生論文的錯誤及問題所在,並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這些步驟都是必不可少的。作爲指導教師要切實把好關,嚴格按照步驟來指導論文。

環境科學論文 篇二

環境與藝術設計的出現首先要依附於建築物設計,其次是在建築物周邊的空間進行規劃和設計,以達到美的效果。建築物作爲環境的主體,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所以環境藝術設計和建築設計基礎是密不可分的。新中國成立後,隨着改革開放的號召,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對生活審美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國的環境藝術設計的有了很大的發展。隨着我國建築體系的不斷成熟,環境藝術設計逐漸被分成兩大派,一派是例如古代的壁畫等傢俱裝飾紋樣以及室內空間規劃,統稱爲室內設計,另一派是圍繞着建築物周圍的空間進行規劃,從而達到建築物的藝術效果。這兩派統稱爲環境藝術設計。

二、環境藝術設計多學科交叉特性的發展現狀和必要性

1、發展現狀

環境藝術設計類學科,是根據我國國情和社會環境的客觀需求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在我國的發展根基並不穩定,面對社會的需求,我國高校對社會發展定位的不準確,使我國缺少大量的環境藝術類學科的人才。畢業生理論知識的不繫統,使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供大於求,與社會市場的需求脫節。畢業生的藝術素養與能力參差不齊,距離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還有很大距離。從發展的進程上看,我國藝術設計的教育是從美術教育,機械設計等延伸而成,基礎薄弱。當時正值我國經濟發展的飛速時期,各高校一直忙於擴大規模,沒有對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整合,有些理論完全就是照搬照抄,沒有一套系統的,理論化的環境藝術類學科的知識體系。由於理論知識的缺失,導致各高校對藝術類學科的定位不準確,使我國環境藝術教育發展較緩慢。根據國情的發展,在當時大勢所趨下,當時學生都面臨着升學難,就業難的情況下,爲了順應國家的綜合國力發展,各個高校普遍對學生進行統招,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很多成績不好的學生因此走了捷徑;在高校中,教師對學科認識不準確,專業性不強,有很多高校都是大班授課,致使很多人沒有真正學到東西。在當下隨着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在這一方面所要要的人才供大於求,正是要求各高校對環境藝術類學科準確定位發展的關鍵。

2、必要性

就本身高校教育來說,各高校都沒有準確定位環境藝術類學科的發展前景以及市場需求,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人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的需求。而對環境藝術類學科定位的不準確,使得大量人才容易走到學習的誤區,有悖於市場的發展。造成環境科學類人才培養的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學科本質認識的不徹底。高校因順應時展的潮流,培養精英化人才。教育發展定位應適應社會發展,順從大衆教育方向。在充分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應加以創新,從空間、色彩、生活等方面在進行創造。由於環境藝術類學科範圍涉及較廣,導致許多院校對其的概念認識定位不準確。隨着科學進步的不斷髮展,環境藝術類學科的理論知識的不斷增加和擴充,逐漸融合到新興的景觀設計,空間規劃設計,城市設計等。在這不斷髮展的過程中,逐漸被人們接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環境藝術類學科卻是能改變生活環境,提升生活質量的最根本方式。

三、環境藝術設計的多學科交叉特性的內涵

信息全球化時代,人們研究對象的方法趨於多元化。單從字面上來說,“環境藝術設計”環境是前提條件,而“環境”一詞又頗爲廣泛,環境分爲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生長而成的寬泛環境,人爲環境是指某些空間設計,經過人爲的後期設計而形成的環境。一些寬泛的詞也可以統指環境,比如生態,物質,文化等等。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立足於藝術設計的學科,是一門集藝術、科學、文化的綜合性發展學科。所謂多學科交叉可以用新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眼光去研究問題,從而得到新的發現,使交叉學科得以蓬勃發展,是各個學科的文化知識得以融會貫通。“環境藝術設計”融合了多種學科,是環境藝術和環境設計的總稱,包含了美學、建築學,物理學,人體工程學,園林學,工藝美術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各學科相互交叉構成了內容豐富的黃精藝術設計。多學科交叉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創新出新內容,針對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特性,還需要經過更多的實踐發展來尋求方案。對學科的交叉性研究,轉換新的思想,實踐探索出一條跨學科的新的理論體系,以滿足社會多方面,多層次的社會需求。這對高校提高人才素質和質量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突破。也對各個學科之間相互聯繫,資源相互整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環境藝術設計的多學科交叉特性的未來發展趨勢

環境藝術設計在我國一直立足於實踐的發展,隨着科技的進步,人們對環境藝術設計也有了理解,從以前的爲設計而設計的發展趨勢已經演變成美化、舒適的人們所要求的環境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已經成爲以“人”爲主體的研究方向,人已經變成環境的協調者。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認識加強,使環境藝術設計知識更加融合,理論知識更加趨於系統化。順應國情的發展,發展可持續世界發展觀,我們應積極引導人們走向可持續發展生活方式的設計,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人爲環境是對當今社會發展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五、結語

環境科學論文 篇三

環境科學論文3500字(一):淺談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展開研究,先闡述了GIS的概念和功能,然後重點論述了GIS技術在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等方面的具體應用,旨在將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給予環境科學強有力的支撐和保證,爲環境科學領域提供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應用

在科學技術不斷髮展的強大推動下,地理信息系統發揮着不可比擬的作用和優勢,其應用價值極其顯著,尤其對環境科學領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藉助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對於環境科學發展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現階段,人們對環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環境科學不斷髮展過程中,投入了較多新型技術,其中,地理信息系統不容忽視,已經得到了社會上的高度認可和關注。

1GIS的相關概述分析

1.1概念

對於地理信息系統來說,作爲計算機系統之一,可以促進空間數據的採集、儲存以及查詢檢索等順利進行,有助於對海量地理數據予以分析和處理,已經成爲一大通用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的關鍵就在於地理空間數據庫,基於計算機軟硬件環境,採集和儲存整個空間相關數據,所以已經成爲不可或缺的技術系統。

1.2功能

對其功能進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數據處理工程中,GIS的作用顯著

數據的採集和輸入,也就是在數據處理系統中,實現系統外部原始數據向系統內部的順利傳輸,並將這些數據從外部格式實現向內部格式的順利轉換,爲系統處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數據編輯,首先,對於圖形編輯來說,主要涵蓋、圖形編輯、圖形修飾等功能,其次,對於屬性編輯來說,主要是指與數據庫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修改和刪除等。第三,數據存儲和管理,對於數據存儲來說,要求在計算機內部或外部存儲介質上,記錄好數據,其存儲方式與數據文件的結構之間的關係是緊密聯繫、密不可分的,關鍵要加強記錄的邏輯順序的構建,屬性數據,在關係數據庫管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第四,空間查詢和分析,其中,對於數據查詢和檢索來說,主要是指從數據文件和數據庫中,對所需數據予以查找或選取。藉助GIS技術,可以對所定區域的各種現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環境監測,與信息的採集和處理有着密切的聯繫,而環境信息與空間位置的關聯性極其明顯,所以在環境監測中,地理信息系統得到了廣泛應用。藉助該項技術的應用,可以爲各種環境信息的獲取和存儲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並確保環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爲環境監測的開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和數據處理功能顯著,要加強GIS的功能模塊的應用[1],與選定的環境監測模型結合在一起,有效處理多源環境信息,將環境演變的動態規律挖掘出來,動態化監測環境,並直觀展示出環境的變化情況和規律等,將其製作程圖片。

2.1在大氣環境動態監測方面

在城市工業化不斷髮展過程中,城市工業企業數量越來越多,在城市空氣中,充斥着較多的有毒有害物質,諸多國家和地區都對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視。對大氣環境的特點進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間尺度較大,人類生存的大氣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氣在自然環境中的流動性較高,所以GIS技術,在大氣環境動態監測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以此來將監測和分析功能發揮出來。加強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氣污染隱患的企業和位置信息等,並加強地理信息數據庫的構建。通過對GIS空間分析和數據顯示功能的發揮,可以爲污染物在大氣中濃度分佈圖的獲取提供便利性,從而對污染物的空間分佈和超標情況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資源環境監測方面

在工農業發展中,水資源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但是水源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化,而且複合型污染特點比較明顯,對於飲用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針對水資源環境,必須要注重監測和管理的實施。對水資源環境的特點進行分析,具有龐大的空間信息量,GIS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間信息這一方面。在水資源環境監測中,加強GIS的應用,可以將水質監測數據和空間數據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升上來,爲管理人員有效查詢和修改各種空間信息創造有利條件[2]。GIS的空間分析和圖標分析功能顯著,可以更好地製作空間和檢測數據的專題圖,確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訂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員藉助GIS技術,合理設計地下水監測網絡,有效監測和分析所選研究區域的場地,不斷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廢物的有效性,及時將潛在污染源挖掘出來,更好地保護水源井,並且作用於填埋場選址這一方面。

3GIS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

對於環境影響評價來說,主要是指系統化分析和預測擬議中的建設項目實施後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程度。環境影響評價,旨在對在規劃和決策會考慮環境因素予以積極引導,確保人類活動具有較高的環境相容性。現階段,環境影響評價的諸多環境問題,可以藉助成熟模型來進行描述,但是這些環境模型空間數據的難度性較高,尤其在操作和顯示方面,而且空間特性較爲顯著。藉助GIS技術,可以集中整合數據和地圖,加強拓撲關係的構建,爲空間分析和查詢各類專題圖創造有利條件,並將環境質量和污染狀況直觀展示出來。

3.1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面

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環境信息數據庫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對相關環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區域自然與社會經濟、區域環境質量等。環境信息數據量比較龐大,而且與空間位置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在環境評價的各種模型中,要對GIS集成與場地相關的各種數據予以應用,給予綜合化分析和模擬強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環境質量現狀。GIS的數據管理和跟蹤能力較爲強化,可以對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和工程建設單位予以協助檢查,引導單位自身將自身的職責履行到位,並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的事後驗證工作落實下去。

3.2在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方面

對於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來說,主要是指加強科學技術的原理和方法的應用,將該區域環境中與發展過程相關的人類活動、自然作用的規律予以反映。藉助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旨在協調發展區域內的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等,確保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的要求相互統一。在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中,GIS的應用,可以對地理區域複雜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並對區域環境影響因素的變化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3]。此外,疊置地理對象的功能不容忽視,將同一區域不同時段的多個環境影響因素與特徵疊加整合在一起,對區域環境質量演變和其他因素的相關關係予以合理化分析,從而更好地預測區域的環境質量。區域的污染源數據關聯於各種環境預測模型,加強模型預測法的應用,可以爲預測區域的環境質量創造有利條件。

3.3累積環境影響評價

對於累積環境影響評價來說,主要是指針對累積環境變化的過程,應進行系統分析和評估,也就是分析和調查,對影響源和過程的累積,並解釋各個影響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累積,對以往、現在的人類活動的累積影響進行預測,當然也包括對社會發展的反饋效應。結合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具有統一的潛在發展行爲的方向和內容等,應予以合理化選擇。累積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將環境影響評價的時空分析範圍予以拓展化,並將環境變化的時空放大作用發揮出來,所以對評價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GIS技術,在編輯和加工長時段區域數據的能力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對環境影響在時空的累積特徵進行有效識別,所以可以廣泛應用於累積環境影響評價。

4GIS在環境規劃中的應用

對於環境規劃來說,主要是指調查和監測一個區域的環境現狀,由於經濟發展可能造成的環境變化進行預測,並基於生態學原理,要對工業部門結構和生產佈局等予以調整,作爲戰略性部署之一,實現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建設目標。在環境規劃中,GIS的應用,有助於集中整合GIS空間分析技術、空間圖形庫,促進環境數據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併爲預測和污染控制規劃方面的處理提供幫助,確保環境規劃決策的過程,具有高度的直觀性和有效性。

5結束語

綜上所述,GIS的空間數據和非空間的屬性數據管理優勢顯著,而且具有較高的空間分析能力,GIS可以有效編輯多種空間數據,並藉助對各種專題圖和統計圖的分層輸出,可以滿足資源節約化需求,避免浪費更多的人力和財力等,同時所獲取的精準度較高。在GIS技術發展中,將會大大完善環境領域中的應用範圍,促進我國環境科學領域的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趙一蕊(2003-),女,上海七寶德懷特高級中學在讀,研究方向: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畢業論文範文模板(二):淺談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展開研究,先闡述了GIS的概念和功能,然後重點論述了GIS技術在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等方面的具體應用,旨在將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給予環境科學強有力的支撐和保證,爲環境科學領域提供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應用

在科學技術不斷髮展的強大推動下,地理信息系統發揮着不可比擬的作用和優勢,其應用價值極其顯著,尤其對環境科學領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藉助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對於環境科學發展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現階段,人們對環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環境科學不斷髮展過程中,投入了較多新型技術,其中,地理信息系統不容忽視,已經得到了社會上的高度認可和關注。

1GIS的相關概述分析

1.1概念

對於地理信息系統來說,作爲計算機系統之一,可以促進空間數據的採集、儲存以及查詢檢索等順利進行,有助於對海量地理數據予以分析和處理,已經成爲一大通用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的關鍵就在於地理空間數據庫,基於計算機軟硬件環境,採集和儲存整個空間相關數據,所以已經成爲不可或缺的技術系統。

1.2功能

對其功能進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數據處理工程中,GIS的作用顯著

數據的採集和輸入,也就是在數據處理系統中,實現系統外部原始數據向系統內部的順利傳輸,並將這些數據從外部格式實現向內部格式的順利轉換,爲系統處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數據編輯,首先,對於圖形編輯來說,主要涵蓋、圖形編輯、圖形修飾等功能,其次,對於屬性編輯來說,主要是指與數據庫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修改和刪除等。第三,數據存儲和管理,對於數據存儲來說,要求在計算機內部或外部存儲介質上,記錄好數據,其存儲方式與數據文件的結構之間的關係是緊密聯繫、密不可分的,關鍵要加強記錄的邏輯順序的構建,屬性數據,在關係數據庫管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第四,空間查詢和分析,其中,對於數據查詢和檢索來說,主要是指從數據文件和數據庫中,對所需數據予以查找或選取。藉助GIS技術,可以對所定區域的各種現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環境監測,與信息的採集和處理有着密切的聯繫,而環境信息與空間位置的關聯性極其明顯,所以在環境監測中,地理信息系統得到了廣泛應用。藉助該項技術的應用,可以爲各種環境信息的獲取和存儲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並確保環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爲環境監測的開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和數據處理功能顯著,要加強GIS的功能模塊的應用[1],與選定的環境監測模型結合在一起,有效處理多源環境信息,將環境演變的動態規律挖掘出來,動態化監測環境,並直觀展示出環境的變化情況和規律等,將其製作程圖片。

2.1在大氣環境動態監測方面

在城市工業化不斷髮展過程中,城市工業企業數量越來越多,在城市空氣中,充斥着較多的有毒有害物質,諸多國家和地區都對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視。對大氣環境的特點進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間尺度較大,人類生存的大氣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氣在自然環境中的流動性較高,所以GIS技術,在大氣環境動態監測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以此來將監測和分析功能發揮出來。加強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氣污染隱患的企業和位置信息等,並加強地理信息數據庫的構建。通過對GIS空間分析和數據顯示功能的發揮,可以爲污染物在大氣中濃度分佈圖的獲取提供便利性,從而對污染物的空間分佈和超標情況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資源環境監測方面

在工農業發展中,水資源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但是水源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化,而且複合型污染特點比較明顯,對於飲用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針對水資源環境,必須要注重監測和管理的實施。對水資源環境的特點進行分析,具有龐大的空間信息量,GIS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間信息這一方面。在水資源環境監測中,加強GIS的應用,可以將水質監測數據和空間數據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升上來,爲管理人員有效查詢和修改各種空間信息創造有利條件[2]。GIS的空間分析和圖標分析功能顯著,可以更好地製作空間和檢測數據的專題圖,確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訂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員藉助GIS技術,合理設計地下水監測網絡,有效監測和分析所選研究區域的場地,不斷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廢物的有效性,及時將潛在污染源挖掘出來,更好地保護水源井,並且作用於填埋場選址這一方面。

3GIS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

對於環境影響評價來說,主要是指系統化分析和預測擬議中的建設項目實施後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程度。環境影響評價,旨在對在規劃和決策會考慮環境因素予以積極引導,確保人類活動具有較高的環境相容性。現階段,環境影響評價的諸多環境問題,可以藉助成熟模型來進行描述,但是這些環境模型空間數據的難度性較高,尤其在操作和顯示方面,而且空間特性較爲顯著。藉助GIS技術,可以集中整合數據和地圖,加強拓撲關係的構建,爲空間分析和查詢各類專題圖創造有利條件,並將環境質量和污染狀況直觀展示出來。

3.1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面

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環境信息數據庫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對相關環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區域自然與社會經濟、區域環境質量等。環境信息數據量比較龐大,而且與空間位置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在環境評價的各種模型中,要對GIS集成與場地相關的各種數據予以應用,給予綜合化分析和模擬強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環境質量現狀。GIS的數據管理和跟蹤能力較爲強化,可以對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和工程建設單位予以協助檢查,引導單位自身將自身的職責履行到位,並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的事後驗證工作落實下去。

3.2在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方面

對於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來說,主要是指加強科學技術的原理和方法的應用,將該區域環境中與發展過程相關的人類活動、自然作用的規律予以反映。藉助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旨在協調發展區域內的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等,確保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的要求相互統一。在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中,GIS的應用,可以對地理區域複雜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並對區域環境影響因素的變化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3]。此外,疊置地理對象的功能不容忽視,將同一區域不同時段的多個環境影響因素與特徵疊加整合在一起,對區域環境質量演變和其他因素的相關關係予以合理化分析,從而更好地預測區域的環境質量。區域的污染源數據關聯於各種環境預測模型,加強模型預測法的應用,可以爲預測區域的環境質量創造有利條件。

3.3累積環境影響評價

對於累積環境影響評價來說,主要是指針對累積環境變化的過程,應進行系統分析和評估,也就是分析和調查,對影響源和過程的累積,並解釋各個影響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累積,對以往、現在的人類活動的累積影響進行預測,當然也包括對社會發展的反饋效應。結合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果具有統一的潛在發展行爲的方向和內容等,應予以合理化選擇。累積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將環境影響評價的時空分析範圍予以拓展化,並將環境變化的時空放大作用發揮出來,所以對評價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GIS技術,在編輯和加工長時段區域數據的能力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對環境影響在時空的累積特徵進行有效識別,所以可以廣泛應用於累積環境影響評價。

4GIS在環境規劃中的應用

對於環境規劃來說,主要是指調查和監測一個區域的環境現狀,由於經濟發展可能造成的環境變化進行預測,並基於生態學原理,要對工業部門結構和生產佈局等予以調整,作爲戰略性部署之一,實現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建設目標。在環境規劃中,GIS的應用,有助於集中整合GIS空間分析技術、空間圖形庫,促進環境數據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併爲預測和污染控制規劃方面的處理提供幫助,確保環境規劃決策的過程,具有高度的直觀性和有效性。

5結束語

環境科學論文 篇四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制度淮河污染治理政策分析

科學發展觀的特性

科學發展觀是一種執政理念,是執政黨治理國家的理念、原則、方向等根本性思路。

執政者治理國家,都要分爲“政道”和“治道”兩個層面。我國近代哲學家牟宗三先生將“政道”定義爲政權體制的基本原理,把“治道”定義爲政府基本職能之運作。因此,“政道”是關於社會國家生活的基本原理法則,是如中國古儒所說的天、道、理;“治道”則是關於管理社會國家生活的基本方法手段,是如中國古儒所說的法、術、勢。政道是治道之本根、靈魂,治道是政道的具象與實施。

科學發展觀屬於“政道”層面,是關於我國發展的基本觀念和原則,對國家發展將起到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發展觀強調執政者(或曰決策者)的作用,是對各級決策者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要求建立公共權威,建設法治社會。一個缺少權威、有法不依的社會,人心渙散、各自爲之,顯然無法進行有效的協調和平衡,當然也就談不上科學發展。而公共權威除了來自法律的授權外,必須依靠信用的建立。人大和政府等權力系統必須重視和建立自己的信用,言必行,行必果,這是使社會接受協調和平衡管理所需要的基礎條件。

科學發展觀強調人的權利和責任,要求社會積極參與實踐科學發展觀。

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體人民和社會方方面面都瞭解科學發展觀、掌握科學發展觀、實踐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才能成爲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才能真正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個特點表明,科學發展觀不是少數人的事業,而是全社會的事業。社會參與的基點是人的權利和責任,即人人都有發展的權利,也有按照科學發展觀來行動的責任。這是與前面所強調的決策者所發揮的作用相輔相成的。公共權威與個人權利,構成了科學發展觀的穩定結構。

科學發展觀要求採取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科學態度。

與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相對立的態度是長官意志、爲所欲爲,這與科學發展觀毫無共同之處。實事求是總的來講不難做到,但在與成績、榮譽、面子等因素相關聯的時候,要做到實事求是就需要更大的勇氣。有時候,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不佳,若承認現實,就難免使面子受損,此時就容易不顧事實,誇大自己。科學發展觀要求客觀、冷靜地面對存在的缺陷,承認失敗,改弦易轍,而不是勉強辯護。

科學發展觀要求制度支撐和制度創新。

科學發展觀作爲一種理念,需要各種具體的制度和政策來支撐和實行。而科學發展觀相對於過去的發展觀而言是一種進步和創新,因此,用來支撐科學發展觀的制度和政策也應該有所創新。在這裏,政策創新首先要強調繼承,不割斷歷史,不全盤否定,而是在已有的基礎上前進。同時,政策創新又要求批判,對原有的政策體系進行分析,對問題勇於面對和否定。

淮河污染治理的政策分析

客觀評價淮河污染狀況

———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總工程師認爲,“淮河污染反彈”的說法並不準確,淮河實際上從未達到過“2000年底變清”的水質標準。他指出,2000年3月安徽省環保局在環境公報中說:淮河流域支流有機污染嚴重,有75%的目標斷面水質爲五類或劣五類。而在一個月後,這一數字上升到了85%,已經超過了1999年1月1日“零點行動”前淮河流域五類水面約80%的比例。這一嚴重的排污反彈現象表明,2000年年底水體基本變清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目標無法實現。

———河南省環保局一位副局長認爲河南治理淮河10年成效是顯著的。1996~2003年,河南省淮河流域GDP由2046億元增長至3849億元,增長88%,人口由5500萬增至5700萬,生活污水排放量由3.2億噸增加到7.8億噸,而全流域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卻由1996年的77.8萬噸降至2003年的18.47萬噸,削減率76.2%,主要河流COD平均濃度由955mg/L下降爲48mg/L,降幅達95%。可以說河南基本實現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雙贏”。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淮河的治理是最先起步的污染嚴重地區的流域綜合治理,力度之大,社會參與之廣,難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所取得的成效也是相當脆弱的。淮河的現狀雖不盡如人意,但是如果沒有這10年不懈的努力,就很難想象淮河現在是什麼樣子。

淮河污染表明“市場失效”和“政府失效”同時存在

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到,淮河污染是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淮河對污染物的容納和淨化能力是一種資源。把這種資源用於經濟發展,也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因爲加快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首要內容。從這個角度講,淮河流域各地方政府和企業'''');">企業在發展經濟上的努力是應該肯定的。有時候人們把污染歸罪於發展,埋怨發展,這就走到了另一端。

但是,淮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在環境上存在兩個重大的問題:一是從總量上講,經濟發展過度地使用了環境容量,造成了環境與經濟的嚴重失調,這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協調兼顧的要求。二是從結構上看,淮河流域經濟發展沒有惠及廣大人民羣衆,而是讓少數人從犧牲環境的代價中獲得了好處,這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爲本的要求。這兩種結果在環境經濟學上稱爲“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它是市場機制難以自動避免的,稱爲市場失效。

面對市場失效的局面,國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大規模治理淮河污染,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各地關閉了一大批“十五小”企業,對工業污染進行達標控制,投入數百億資金進行污水處理廠建設,加強環境監督,工作是非常艱苦的,在較短的時期內就見到了效果。但即使採取了這些行動,淮河流域的污染仍然出現了現在的狀況。從報道的信息看,地方政府在它所應承擔的兩個重要職責(投資和監督)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一是政府承諾或規劃的污水處理廠投資不落實,二是地方政府對違法排污企業採取放任態度。

根據基層調研所瞭解的情況,確實存在着一種現象,即關閉的是不存在的企業,達標也是未達標。這是一種政府失效。政府失效反映出我們過去採取的單純依託地方政府來治理流域污染的思路受到了挑戰。市場失效和政府失效使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需要政策創新。

反思“淮河模式”

從1994年開始的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具有比較明顯的特色,後來被稱爲“淮河模式”,它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在沒有改變地區經濟競爭格局的情況下,要求地方承擔治理污染的責任,採取統一、強硬的命令方式從上至下進行貫徹,地方只能服從。二是在沒有改變原有的稅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沒有核算企業'''');">企業獨立承擔污染治理成本可能性的情況下,要求企業承擔污染治理成本,企業只能被動地接受。三是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實施各種治理計劃,而作爲污染受害者的公衆並沒有多少實際的、過硬的法定權利可以使用,除了申訴、抱怨,難以監督,更難以索賠,也難以得到補償。四是採取集中動員方式,要求在某一特定時刻實現目標,重視輿論造勢,力圖通過儘快取得成效來鼓舞社會。上述這些特點反映了“淮河模式”總體上是一種以行政命令方式加以貫徹的單邊主義做法。

由於淮河污染出現了反覆,現在對淮河模式也應進行反思,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淮河污染治理中,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不是良性互動關係。地方雖然服從,但有其自身利益考慮。越到基層,政府越與當地企業的利益相一致。地方上繳的國稅,其中包含了一部分地方所付出的環境代價,但治理污染的全部成本都放在企業身上。企業對此有看法,但又無處可表達,所以把大量排污視爲有理。

第二,現行體制是鼓勵地方經濟競爭的,這就迫使地方採取激烈的經濟發展政策。古語云:“上無疑令,則衆不二聽”,這種既要求地方進行經濟競爭,又要求對環境質量負責,就具有“疑令”性質,地方只能有所取捨。

第三,淮河模式沒有使環境權利人格化。爲什麼淮河流經的四省之間不能通過他們之間的相互協作和相互制衡來實現淮河污染控制?這是因爲淮河作爲一種容納和淨化污染物的資源,一直缺乏清晰的權利界定,上游、下游都把淮河當作可以自由使用的“開放資源”而任意排放,從而出現“開放資源悲劇”。

淮河污染治理的關鍵環節是重建政府信用

十年治理淮河出現的反彈和失效,最不利的後果是政府信用受到嚴重損害。在淮河污染治理上,誰是可信賴的人?這已經不僅是個污染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