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環境問題論文通用多篇

環境問題論文通用多篇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論文 篇一

1、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取得迅猛的發展,但是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後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比如霧霾、酸雨、土地沙漠化、洪災等等。這些環境問題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有所減緩,而且給人們的生活也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在這個講究效益與生態文明的時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讓更多人意識到治理環境的重要性。

2、問題的提出

在意識到改善環境問題的若干措施中,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加強植樹造林,擴大森林覆蓋面積。因爲對植樹造林能夠有效地避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過多形成溫室效應,也避免了硫等化合物在大氣中形成酸雨沉降腐蝕和破壞地表生態環境,還能夠爲多水地區緩解洪水災害,爲缺水地區加固地表結構防止沙化,所以說,植樹造林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加強植樹造林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人人都要保護環境才能夠避免污染進一步給人類帶來困擾,使林業經營以最小的成本提高最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促進林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3、我國環境污染現狀分析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環境污染帶來的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因爲現代化的工業比如說像化工廠之類的污染性物質,還有通過大量交通設施排放的尾氣等危害物質升到高空中,和雨雪等接觸而形成的一種腐蝕性物質。降落的酸雨大量的腐蝕金屬材料,也會造成土壤、水流等酸化的後果,並且對植物有很大的危害。

3.2環境污染帶來的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主要就是由於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導致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氣溫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僅在美國之下位居第二,雖然說大量的工業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這也反過來證明了我國的發展是以危害環境爲代價的,這種危害性的發展模式是必不可取的。

3.3環境污染帶來的土地沙漠化

我國人均耕地數量少,與此同時,由於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治理環境的重要性,進行大規模的、無節制的開採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現象更加嚴重。根據相關數據表明,平均每天在我國的國土範圍內就有500多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長此以往下去,我國實際可用的耕地數量更會大大的降低,這樣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無法想象的損失。

4、植樹造林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應用

植樹造林工作在我國部分地區已經在有效地開展,它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調節大氣中碳的含量

衆所周知,樹木在有光照的情況下會產生光合作用,樹木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減少溫室效應的危害。另外,工業生產過程中燃料的使用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要從根本上解決二氧化碳帶來的危害,就應該種植更多的樹木,我國現有的林業種植面積遠不能滿足環境治理的需求,仍然要進一步加大種植面積,這也將是一個長期的種植過程。同時,大規模的推廣植樹造林還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提供一些原材料。首先,木材可以代替一些工業燃料,有效地降低了空氣中有害物質的種類和含量;其次,利用木材製作一些工具,既可以減少金屬材料的應用,還能夠控制控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2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現在,我國針對沙地的治理方法是採用人工灌木固沙林,通過灌木更好的固定土壤。而林業相對於灌木對土壤的固定能力更強,而樹木的落葉又可以滋潤土地,爲土地提供營養,而且形成的這種地面結構,可以有效地對水分進行吸收和排放,減少洪水帶來的危害。因此,從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看,大規模的推廣植樹造林對於改善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4.3改善大氣中酸性物質的含量

酸雨對於環境的危害非常大,它主要是由於大氣污染造成的,酸雨不僅會腐蝕一些金屬材質,還會對樹木造成危害,嚴重的可以導致樹木的死亡。有關部門對於各種樹木的淨化作用曾做過專門的研究,發現不同樹種對於酸雨的淨化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說:杉樹類樹種對於酸雨的抗擊能力比較差,而一些山茶樹對於酸雨的抗擊能力卻非常強。針對這種情況,相關部門可以在酸雨頻發的地方多種植一些山茶樹,這樣既能夠抵抗酸雨帶來的危害,還能夠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減少酸雨的發生。

4.4樹木可以過濾空氣中的塵埃

由於樹木枝繁葉茂,能夠有效地減小風速,這樣大氣中的大顆粒的灰塵就會落到地上。同時,植物的葉表面比較粗燥,而且多生有茸毛,有的還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質,這些都能吸附、滯留空氣中的一部分粉塵,從而使大氣得到淨化,比如:草地吸附粉塵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大七十倍,而森林吸附能力比裸露地面強七十五倍。目前,可以有效吸附空氣中灰塵的樹木有樺木、銀白楊以及法國梧桐等等,相關部門可以在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地方大量種植一些吸附灰塵能力較強的樹木。通過樹木吸附灰塵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淨化我們的環境,這也是大規模推廣植樹造林的因素之一。

5、結束語

加快植樹造林對發展經濟和改善生態環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認清形勢,不斷創植樹造林的管理與經營方法,使植樹造林工作與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相適應。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論文 篇二

[摘要]生態環境爲人們生存和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加強林業建設有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林業的建設和發展非常重要。本文從分析影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因素入手,研究如何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以期能爲林業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森林資源

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人們越來越關注和重視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滿足,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也日益增強。從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到我國推出植樹造林的政策,環境保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我國依然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採取科學的措施保護林業和生態環境。

1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環境保護方面都還有很大的差距[1]。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度大,導致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嚴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資源的匱乏是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

1.1對生態環境保護不重視

調查顯示,與西方國家相比,現階段我國森林面積的人均佔有量在世界範圍內僅達到了世界人均森林面積佔有量的20%左右,而且人均森林儲存量僅是世界人均森林儲存量的10%,這表明我國的人均森林面積較少,林業資源匱乏。但相關人員並沒有掌握這一情況,不重視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制約着我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

1.2相關政策不健全

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投資力度不夠,未採取積極措施獎勵積極參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人員,也未採取強硬的措施處罰破壞環境的人員,導致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政策不健全,生態環境投資不到位,我國並未足夠地重視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難以有效開展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使林業生態環境破壞行爲一直屢禁不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必須增強民衆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意識,各級政府都應出具有實施力度的政策和策略真正地對林業進行保護。

1.3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不到位

儘管我國在草原植被保護、土地荒漠化防治,以及水土流失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問題仍然十分嚴峻。究其原因,是因爲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不到位。因此,在看到顯著成績的同時,還應加快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進程,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由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加強監督,一旦發現不認真執行任務的人,應採取措施嚴厲地懲罰。

2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策略

2.1樹立科學的觀念

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災減災和美化環境等都是森林的功能[2]。作爲生態系統的核心和主體,森林的覆蓋層厚,佔地空間大,具有其他動植物都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如果沒有森林,人類將無法生存。因此,人類應樹立長遠的發展觀念,從全局考慮,完善局部,改善林業的生態環境,保護好森林資源。

2.2完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

全球氣候的變暖,溫室效應的不斷加劇,使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應該如何保護林業,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已經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從目前林業生態環境中出現的問題來看,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還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因此,爲讓人們的保護意識得到加強,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應積極落實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不斷完善林業生態保護工作機制。火山爆發、地陷、地裂、颱風暴雨等自然現象的發生都是由地球及相應的自然力作用導致的。而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的發生,很多是由於人類的各種活動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魚類及微生物大量死亡則是由於污水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海洋;工廠的排氣、排煙影響了大氣層及氣溫,從而引發酸雨。這些人類活動都會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產、生活。爲此,人類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而置環境保護於不顧,應總結經驗教訓以使下一代擁有美麗、乾淨、純淨的生態環境[3]。

2.3多方面合作

我國針葉林大量增加,而天然林日益削減,原因就在於人們對天然林的認識和了解不足,誤以爲天然林是自然生長物因此不需要計價,從而肆意砍伐天然林,且砍後用火清雜煉山,種上杉木等。目前,礦山開發、露天礦的開採混亂,徵佔林地現象嚴重,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這種不良現象和錯誤行爲必須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各部門應通力合作,避免毀壞林地。無論是開發還是建設,都必須以生態環境保護爲中心,對於不按照要求執行任務的,必須採取相應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

2.4轉變經營機制

產業型和事業型是現代林業的兩大類。產業型林業又被稱爲“商業林業”,適用於產生經濟效益,主要是爲社會提供林產品;而事業型林業被稱爲“公益林業”,主要用於產生生態效益。當前,保護和發展林業的社會力量不多,資金投入也較少,導致林業發展出現了資產、資金和資源不足的問題,阻礙了天然林的保護。爲此,應充分利用政府出臺的政策優勢,通過政府的財政投入,加強林業保護與環境建設工作。各級政府應進行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預算,引入先進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林業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5實施“科技興林”戰略

所謂“科技興林”策略,就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科技資源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4]。節水和抗旱造林技術、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鳥類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技術、林木良種豐產栽培技術等技術應得到相關部門的推廣和應用。要想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林業,各級部門應採用先進的實用技術,並將其轉化爲現實的生產力,開展封山育林,促進天然林的迅速發展。同時,利用技術改造現有大量的針葉樹低產林及老頭林,對單一的林分結構進行改造,強度或適度間伐,以促進林業的更好發展。

3結語

林業的建設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緊密相關,因此,應加強對林業的建設和保護來維持生態平衡,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人們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和執行力度。不能片面地爲了經濟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得不償失的錯誤認識和短視的行爲,不值得借鑑。人們應採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促進林業發展,讓林業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與保護工作相互協調,在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儘可能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加強對林業的建設,健全林業建設保障制度,合理利用林業資源,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經濟更好、更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瑞林。環境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蔡守秋。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法制建設[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

[3]雍文詩。林業建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6.

[4]雲南大學生物系。植物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論文 篇三

摘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會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環境保護成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及影響,並提出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建設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

1農村經濟發展中所引發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1原始生態環境的破壞。

主要包括農村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所產生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中,毀林開荒、耕地佔用、過渡放牧等現象時有發生。據統計我國年均土壤流失50億噸,土壤侵蝕45.2億噸,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達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總面積達172.12萬平方公里。分別佔我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27.3%和17.9%。

1.2農業生產中造成的環境污染。

在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等化學物品的使用在促進農產品增收的同時,也對農村土壤和水體都造成了極大地污染。農藥殘留不僅破壞土壤中的微生物組成,經過滲透作用還會污染地下水,經過雨水沖刷也極易污染地表水,流入江河湖海,最終危害人類自身。

1.3農村日常生活造成的環境污染。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多,日常消耗大。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垃圾種類增多,數量加大。而當前農村垃圾的分類、集中處理能力弱,垃圾肆意堆放、隨處可見,嚴重污染了農村環境,可降解垃圾的分解也滋生了很多病菌。

1.4農村工業造成的環境污染。

近年來由於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城市對於鄉村的拉動作用,農村中引入了大量的工業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大部分都是具有嚴重污染性或是自然資源導向型工業,由於其產業性質及生產方式的不合理,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壞。

2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於農村經濟發展的反作用

2.1農業產業生產水平受到制約。

首先,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得農作物生長的基本載體逐漸喪失,會導致農產品產量的下降。其次,農業及工業生產中造成土壤、水體的污染,使得農作物的質量降低。此外,在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地區推行新型綠色農業需要更大的成本,不利於適應當前市場需求。

2.2資源開發的機會減少。

政府對農業的粗獷式經營管理,使得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現象嚴重;城市工業的進駐也佔據大量耕地,不斷加大對農村林業資源、礦產資源的開採,這都直接導致了農村自然資源的加速消耗,使水土流失現象的加重。

2.3居民健康水平下降。

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農村經濟主力-農民的健康水平,農村生活區的空氣、水體污染,容易引發各種突發性和慢性病。近年來,農村傳染病不斷髮生,地方病和寄生蟲病肆意橫行。不僅使農村家庭的醫療負擔加重,生活質量、身體素質也會下降,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3.1缺乏環保意識。

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農民一般只在乎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堅持使用化學藥品,造成大量的化學藥品浪費、亂丟亂棄的現象,污染了水土,危害人類健康。在居住場所內,隨意堆放垃圾,嚴重污染了水體、大氣。

3.2生態環保機制不健全。

我國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完善的環保體系,嚴重製約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政府官員之間的“權、責、利”的不統一,環境執法管理體制分機構、多部門、多層次,執法力度弱。地方上實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式,重視經濟成果,環境保護機制缺乏合理有效的監督管理,環境污染日益加劇。

3.3片面追求經濟發展。

以犧牲生態環境而取得經濟利益,是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最直接的經濟原因。政府、農民和企業都是生態環境破壞的參與者。政府在發展規劃中引入污染、耗能企業,對生態環境問題不加重視;農民只重視最終的經濟收益,缺乏環保意識;工業企業一昧地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爲企業追求的目標,缺乏環保責任心。

4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建設途徑

4.1提高環保意識。

首先,改變政府的觀念,依據可持續發展原則引導地方產業發展。具體可以對地方官員的業績考覈嚴格實行“綠色GDP”法,使其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大農村基礎環保設施投入,加強環保宣傳。其次,提升他們的生態素養。加強對農民的農業技能培訓,加強街道衛生文明建設。

4.2加大立法、執法力度,加強環境監管。

加快建立並實施各種環保法律,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爲進行嚴肅處理,使農村的經濟活動在環境保護法律的規範下有序進行。藉助科學手段對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進行嚴格詳盡的測評,對污染物、污染程度做仔細分析,適時採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對污染物進行治理。

4.3合理規劃產業佈局,加強污染治理。

合理調整農村工業的區位佈局,使其與村鎮建設相適應。積極引導鄉鎮企業形成集聚效應,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並形成產業鏈,對污染進行集中處理。當地政府要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引進綠色環保產業,對於高耗能的、有污染的企業提高准入條件,排放未達標的企業一律不準進入和關閉整頓。

4.4推動科技,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爲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當前農村地區在發展中要適當引入新型環保科技,促進節約型生態產業的構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力鼓勵新品種、新科技的研發,加大對高產優質種苗的種植。促進土地制度的改革,鼓勵集中經營、規模化生產,發展綠色循環農業,促進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呂軍,尹偉鋒,侯俊東。兩型社會建設試點區農村生態環境變遷規律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10).

[2]施思。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

[3]李紅梅。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武漢大學,2011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論文 篇四

摘要:草原的環境自然優美,是一個令人心向神往的地方。但是隨着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在這種背景下,逐漸出現了草原退化和生態環境失衡的情況,雖然人類社會的經濟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是由於對草原的過渡破壞和環境的破壞,如果不將這種情況進行調節和改善,那麼人類將面臨着自然環境越來越多的報復,最終只能自食其果。因此現階段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加強對其的保護尤爲重要。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就將針對草原畜牧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展開研究,希望對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更大幫助。

關鍵詞:生態環境的論文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人們一直在對實現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方式進行研究和分析,這項工作卻始終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在進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將環境作爲代價。但是爲了解決這種,就需要我們在進行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特別是草原環境對我們經濟建設和發展所產生的重要意義和積極影響,通過採用更爲有效的策略對問題進行合理解決,最終更好的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給人們更舒適的生活和發展環境[1]。因此,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就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

1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重要性

草原作爲一種環境的天然屏障和保護傘,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我國經濟和畜牧業的發展,同時草原的存在還將有效預防或減少自然災害出現的可能性,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和幫助。因此處於這種特殊的意義和作用下,怎樣更好的將草原建設工作進行開展,做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就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將草原生態環境進行良好保護,才能更好的對我國草原畜牧業發展提供有效幫助,從而對我國廣大人民羣衆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同時,由於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對發達,因此其對土壤有着極強的穩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葉子能將風雨對土壤的侵蝕進行阻擋。而土壤中的動物和微生物由於頻繁活動,因此土壤會由於其運動而變得疏鬆,對於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減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2]。但是如果在長期的人類發展過程中,這種有序的生態系統結構遭到破壞,就將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的威脅,最終將產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環境問題,對人類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由此可見,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

2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對策

2.1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提升認識

理念是行動的先知環節,同時也對行動有着明顯的主導作用。因此,要想將草原生態環境工作進行有效開展,首先需要對宣傳工作進行加強,通過這種方式加強人們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充分了解這項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後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加強對草原生態保護工作的宣傳,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增強這項工作對人們生活的積極作用和影響。以此更好的激發羣衆投入這項工作,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相關措施的應用,從而加強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系統的健全和提升。

2.2進一步加強對草原建設的資金投入和建設投入

在對草原建設的投入進行加大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當前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做到因地制宜,採用分類指導的方式,對出現退化的草場進行改良和治理,對人工草場進行大力興建,通過這種方式對生產條件和環境進行改進和完善。此外,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將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更改,通過科學的生產方式,加強對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3]。牲畜的飼養必須按照相關的國家規定或是地區規定,適當的運用增草或是減畜的方式,儘可能實現草原和牲畜共同發展的目的。

3結語

綜上所述,對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當前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這項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發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間能實現的。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引起重視,充分做到自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儘可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這種方式更好的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希望通過上文的研究,對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能做到更合理的解決,最終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還給人們更舒適的生活和發展環境,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良好幫助。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論文 篇五

今天,生態環境的惡劣是全球高速經濟發展的結果,自由經濟制度促使各國瘋狂掠奪自然資源和嚴重污染環境爲代價來獲取其高額利潤創造財富的活動破壞了生態平衡,已造成全球物種急速減少消亡的趨勢,爲阻止生態環境繼續惡化蔓延,爲保護生態平衡和資源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提出“以新計劃經濟拯救生態環境設想”的論調。

1.“新計劃經濟”的概述

“新計劃經濟”是在我國60、70年代已經經歷過的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提出的,是一種全新的個人理念設想,有區別於我國60、70年代的計劃經濟的。

原則上“新計劃經濟” 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取締不必要的物品生產(塑料袋一類的),減少對衣、食、住、行、用的產品總數量的生產,但這些產品的品種、科技含量、價格、經濟增長速度等等均由市場來決定。未來的經濟絕對不應該是以數量取勝的,應該是以質量和科技立足的。

假設我們已經進入了“新計劃經濟”時代,那麼我們的資源消耗速度將會慢下來,我們不在那麼過分追求手機、電腦的更換速度,不在快速的換衣、換車、換房,我們的精力將會轉向其他方面,比如向農業、軍事、教育、醫療、計算機、軟件、硬件、機械、智能、宇宙等尖端科技、高端領域進發。

“新計劃經濟”的宗旨是:能創造但不輕易製造。

這樣我們既能保持在強敵環飼的列國有立足之地,也能在各國角逐中有一抗之力,打消了放緩步伐進人“新計劃經濟” 時代的種種顧慮,可以相對放心的以“新計劃經濟”拯救生態環境的歷程邁進。

2.“新計劃經濟”拯救生態環境的步棸

2.1國家指令性干預

國家以保護整體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爲目地指令性干預市場,通過限制部分產品總數量,規定其標準、質量、投資方向、競爭等政策矯正如今的經濟運行模式,以克服市場缺陷,促進經濟環保健康發展。

(1)健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

(2)細化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使觸犯生態環境法的企業、集體和個人有法量刑。

(3)法律規劃生態環保監測機構的執法力度,不作爲者依法追究其法律刑事責任。

(4)國家指令性計劃生產衣、食、住、行、用的產品總數,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減少資源原材料的總體消耗,全民進人節儉型生活模式。

(5)取締製造塑料袋和一次性碗筷、牙刷等用品,取締不必要的產業鏈。

(6)禁止市場投放過度包裝的商品,應把包裝規定在方便物品運輸就行。

(7)禁止企業過快的向市場投放新型的手機、電腦、衣物、飾品,特別是以塑料、銅、鐵、鋁等材料製成的裝飾品。

(8)精細化回收垃圾廢棄物,實行建築等其它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開治理制度。

(9)致力探索廢棄垃圾再利用,再還原原材料技術。

(10)政府不以房地產和過多開發礦產資源爲經濟增長點,官員不以破壞生態環境而創造的財富爲任期內的政績,國家更不該以此爲考覈標準,節省土地、礦產資源。

(11)禁止人爲巨資打造各種觀光旅遊景觀,違反規定者依法追究法律刑事責任。

(12)有計劃的開採國內現有資源,有計劃的進行伐木、養殖、捕撈、採摘、獵殺。

(13)對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資源分階段、量化高效重複利用,並進行定期質檢,對污染源進行治理消滅,對造成污染的企業和個人依法追究法律刑事責任。

(14)充分利用我國地理環境,按我國原有動植物種類和生長區域特性培育繁殖生態環境循環圈,逐步養成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2.2企業承擔

企業是生態環境破壞的直接參與者和實施者,阻止生態環境惡化的進程,保護生態環境的任務也理應由企業來主動承擔。

(1)企業一切活動理應考慮環保法實行。

(2)企業應樹立節能、環保、高效、可循環使用的發展理念。

(3)企業應積極組織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

(4)企業應積極參與國家的環保項目開發。

(5)企業應主動放緩短期財富指標,以發展兼顧生態環保爲己任,生產製造節能、高效、環保、可循環利用型產品。

(6)企業應在產品創造和製造期初就想好產品廢舊了怎麼回收處理,做在實處。

(7)企業要積極自助開創、探索節能、環保、高效、可循環利用的新產業新鏈條模式。

(8)企業要致力於環保產品的上市和售後服務問題。對自己的產品負責,要質量穩健

(9)企業要以生產實用耐用型產品爲己任。

2.3規範民衆行爲

民衆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者和承受着,爲了自身的生存環境和健康更應該積極生態保護環境,始終把節約、節能、保護環境,做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把這種生存理念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1)民衆要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不亂砍亂伐,隨意捕撈、浪費自然資源。

(2)社會、企業、學校要主動承擔教化、灌輸節能環保理念和健康環保的消費觀念。

(3)從孃胎開始灌輸節能環保理念。

(4)從小樹立孩子健康環保的消費觀念。

(5)從小開始培養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

(6)從小教育孩子垃圾分類投放。

(7)從小帶孩子一起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活動。

(8)全民進人無紙化辦公。

3.結語

嘗試通過“新計劃經濟”發展模式的方法,探索發現一條可以節約資源,阻止破壞,又不影響國家可持續發展進程的道路,藉助國法、企業、民衆的共同力量,建立完善的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健康消費生活模式,真正起到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論文 篇六

1當前我國水資源現存問題

1.1水資源嚴重匱乏

目前我國水資源總量約佔全球水資源的60%,屬於全球水資源第四大國。然而我國人口接近14億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使得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率僅排在世界上124位,並被聯合國列入全球十個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不僅如此,嚴重的水資源匱乏與逐步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就連長三角以及珠三角等具有豐富水資源的區域也開始出現各類水資源問題,水資源匱乏的情況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2水資源污染嚴重

目前導致水資源污染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①隨意排放生活污水;

②工業生產污水排放嚴重,且監管力度不足;

③農藥以及農業生產化肥的污染。

加上有關部門對治理水資源污染的意識普遍不高,且相關配套設施都不齊全,使得大部分被污染的水資源沒有經過專業的處理就排導水系當中,使得水資源受到污染,加重了水資源緊張的局勢。

1.3水資源浪費嚴重

雖然我國人民的環保意識以及節約用水的意識得到了逐步提高,但是仍沒有在全民範圍內得到重視,仍經常可以見到水資源浪費的情況,無論是在生活用水、農田灌溉或是工業生產過程中,水資源浪費的情況仍屢見不鮮,使得水資源緊張的局勢逐步惡化,一方面大量浪費了水資源,一方面還大量消耗了我國經濟與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資源。

1.4水資源分佈不均

我國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且具有較爲發達的山系,這就使得我國南方具有較爲豐富的水資源,且降水量較多,尤其是在夏季,南方降水量是北方的3倍以上。整體而言,我國東部地區降水量是西部地區的4倍之多,從而導致我國水資源分佈不均勻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影響着我國社會的發展。

2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2.1加大法律約束力

第一,將環境影響評價的範圍擴大,將開發大型水資源可能會對流域早上的安全風險考慮在內,從而合理協調與控制開發水資源的規模與數量,並獎勵其相應的法律責任追究制度。第二,加大檢測與調查流域資源的力度,且做好相應的跟蹤工作,給水資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並將制度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第三,建立起完善的利用資源與生態保護協調體制,有效統一利用資源與生態保護二者間的關係,避免在今後的協調與溝通中出現矛盾或衝突,或是出現比這更嚴重的情況。

2.2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一個被尊重製度

不單單是因爲其是制度,具有一定的約束力,而且還在於其將社會福利也充分考慮在內,這樣才能將一個制度的正當性與活力充分展現出來。因此,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因爲要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策略而使得某些地方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受限時,則應當合理的給予該地域適當的補償。其爲了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保證生態環境不受破壞而導致其自身經濟收益降低,對其爲了保護生態環境而做出的犧牲,並鼓勵更多的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爲,對其進行適當的補償是無可厚非,物超所值的。反之,對於破壞生態環境的水利工程,一律對其進行嚴懲,酌情徵收期生態保護費,並從中提取部分資金來維護與修護生態環境。除此之外,還可以採用合同的方式,將受益人定爲當地居民,並經過多方協商來讓雙方達成一致,並且機制受到法律保護,從而保證這些規定得以順利實施與落實。

2.3合理利用與開發水資源

首先,在開發與利用水資源時,務必要堅持生態保護的原則,將流域與區域的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全面的考慮,並對其用水總量進行嚴格把控。此外,對於河道內外的用水應做到合理安排,且在確保地下水系統以及溼地基礎用水需求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地下水資源的開發,以確保水資源不受到破壞。其次,應對各流域、地區的水資源情況、生態環境情況、供水現狀以及今後供水的需求進行全面考慮,合理處理用水關係,杜絕水資源的浪費。與此同時,還需對區域的用水總量指標進行科學確定,做好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再者,應對不同地區水資源及其用水情況進行全面考慮,做到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將各個地區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以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

總而言之,在水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我國要對節約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予以充分重視,正視當前我國水資源現存問題,並採取針對性的生態環境保護策略,以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呂遊。我國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生態補償機制[J].法制與社會,2016(3).

[2]李洪新。探究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水資源開發與利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7).

[3]李秋卓。優化水資源管理模式切實保護生態環境[J].吉林農業,2015(18).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論文 篇七

摘要:隨着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問題逐漸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從產業結構、公衆參與、環境管理、隊伍建設、環境規劃、環境投資等方面對當前環境保護中面臨的問題及採取的對策進行研究。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經濟發展在給人們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享受時,也給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近幾年來,通過環境保護與治理,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區環境質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環境保護依然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環保工作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環境保護 問題 對策

一、當前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環境保護是一個不斷髮展,不斷前進的過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既矛盾又協調統一,是相互發展的整體。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整體處於工業化中後期,環保工作的形勢依然嚴峻,將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1、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中面臨的產業結構非常不合理。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提供的經濟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的GDP中三次產業構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國家的三次產業構成平均爲24.8%、25.1%、50.2%。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少於中國的只有少數幾個國家。中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對資源的粗放利用,導致原材料和能源資源的消耗巨大,生態環境透支十分嚴重。2003年中國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分別約爲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創造的GDP僅相當於世界總量的4%。 可以說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增長付出過高的環境代價,是大氣、水資源等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衆環保參與度不高。公衆是推動環境保護事業向前發展的社會基本力量 ,沒有公衆層面的廣泛參與,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發布的《2005年中國公衆環保民生指數》報告顯示:以百分制爲刻度的中國環保民生指數爲68.05分。這份報告數據顯示,只有16%的公衆知道,“12369”這個全國統一的環境問題免費舉報熱線電話,其中只有9.2%的打過電話;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從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訪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環保權利;公衆參與環保的行爲以個人空間淺層次參與爲主。 調查數據說明公衆環保關注度很高,但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還不強,國家在法律層面上保障公衆參與環境保護力度還不夠,政府在擴展公衆參與環境與發展方面的活動也有待加強。

3、環境管理偏重於末端治理。在環境管理實踐中,人們往往習慣於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視發展循環經濟,結果不能從源頭上減少原料的消耗,中間環節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終減少資源廢物的排放,實現總量控制目標。根據循環經濟理論,我們知道“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實際上是“先污染後治理”,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採取措施治理污染,結果治理的技術難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難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

4、環保體制與隊伍建設不夠完善。在管理體制上,根據規定我國地方環保由各級政府負責,基層環保的人事權和財務權都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環保總局對各地環保部門只有業務上的指導關係。這樣常常使基層環保部門在地方經濟與環境保護髮生利益衝突時,處於尷尬、被動的局面。在環保隊伍建設上,基層環保人員數量及業務素質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缺乏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在經濟發達地區,基層環保管轄範圍不斷擴大,但在行政村還未設立專門的環保機構,配備環保專管員,使得基層環保直接監管污染企業顯得力不從心。

5、環境規劃落實不到位。環境規劃落實不到位在經濟發展中時有出現。環境規劃是環境管理的中心,通過規劃可以把各部門、各行業、各區域的環境管理有機的聯繫起來,全面落實環境目標和決定。實踐證明:全面規劃、合理佈局是防治與減輕環境問題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經濟的根本性措施。但現實中環境規劃未得到與經濟、城建規劃同等地位。城鎮經濟發展中暴露出工業佈局分散、分佈不合理的問題,也不利於實施環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環境監管的難度和成本。

6、環保投融資體系未建立。環境投入是改善環境質量的物質基礎,沒有一定量的投入,環境規劃和環境目標就無法實現。20世紀80年代前,中國對污染控制基本上沒有投入,對環境基礎設施的投資也非常有限。從80年代起中國環境投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儘管如此,由於前期投入較少,中國污染治理投資存在大量的歷史欠帳,中國積累的環境問題難以通過當期環保投資解決。在投資主體方面,長期以政府作爲環境投資主體的局面,已不適合經濟發展的要求。此外,許多資料顯示,由於環境決策的不科學、環境規劃的不合理、環境管理的不到位,我國現有環保資金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

二、加強環境保護的對策分析

1972年,在斯德歌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開啓了世界各國共同保護環境的征程。在3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人們逐步認識到要實施源頭預防、全過程控制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要採取各種措施,堅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1、加快產業結構優化。不同產業的污染強度不同,帶來環境後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經濟規模下,第二產業污染物排放強度最大,第三產業最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如果產業結構能成功地實現由資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和清潔產業轉換,污染物的總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穩定下降。所以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爲更好地降低污染物總量,就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內部優化;大力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和發展生態工業,形成產業互補生態鏈。大量事實證明,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資源、能源轉化爲產品,減少排污,將會從根本上控制和解決環境污染。

2、提高公衆參與環保的積極性。首先要加大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要讓公衆瞭解自身的環境保護知情權、參與權、檢舉權和監督權,以便充分行使這些權利。其次要提高環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強環境信息的發佈及時公開政府和企業的環境行爲,這是公衆瞭解和監督環保工作的必要條件。如江陰市從2002年開始實行的企業環境行爲信息公開化制度;張家港市的鄉鎮政府環境行爲信息公開化制度。通過環境信息公開化,讓企業、政府及有關部門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此外,要注重發揮環保社團和民間組織的作用,積極發揮他們宣傳環保、實施環保的職能。

3、嚴格執行環境管理制度。環境管理是一項複雜的工作,不能顧此失彼。在運用環境管理手段時,不能只偏重於傳統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更應該將其與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綜合使用,充分發揮各種手段的優勢,以達到最佳環境管理效果。 要認真學習落實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重點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環保目標考覈和責任追究制度等環保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以促進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的優化。

4、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從目前來看,環保系統以地方政府領導爲主雙重領導體制,在短期內不會改變。爲此我們必須注重環保隊伍自身建設,重點加強環保業務和技能培訓,增強拒腐防變能力,提高戰鬥力。在新形勢下,原有的環境監管體制已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創新一種全新高效的環境監管體制。要細化環保職能,充分發揮監管與服務職責,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環保監督管理體系和管理網絡,探索在經濟發達地區的村、重點企業中建立環保辦公室,配備環保專職人員。

5、推進農村“三集中”。針對鄉鎮面源污染問題,可通過開展農村“三集中”工程,即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居住向集鎮(社區)集中,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爲此,要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通過環境綜合整治,爲羣衆提供一個清潔優美的環境。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要按照“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要求,以“三集中”爲工作目標,完善配套基礎設施,美化城鎮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尤其是環境規劃,要從本質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形成佈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態良好的農村新面貌。

6、建立環保投融資體系。環保投資的增長對促進環境治理、改善環境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按照傳統的以政府爲投資主體的模式,很難滿足新時期環保工作的需要,應該轉變思路,在政府、企業、公衆之間重新劃分環境保護事權,建立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要爲多個投資主體的融資創造良好的環境。二是要放開市場,敞開城門。向外資、內資、團體、個人全方位開放,讓公益事業大家來辦。三是要鼓勵競爭。讓多種經濟成分,多個市場主體進入市場,提高環保資金的使用效率。最終形成以政府投資爲引導,市場籌資爲手段,羣衆投資爲主體的多元投資機制。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論文 篇八

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伴隨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雖然城鎮化建設是我國一大發展戰略,但是生態環境保護同等重要,通過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保護對策進行研究,可以更加科學的制定城鎮化發展戰略,也可以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本文簡要分析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我國經濟的發展及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對城鎮化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環境問題伴隨出現,有日趨嚴峻的矛盾存在於城鎮化建設及當地生態承載力之間;國家在相關會議中明確指出,需要充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遵循綠色、循環及低碳發展理念。要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對城市產業結構科學優化,轉變生產方式,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1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特點

1.1 加速轉向減速

通常情況下,城鎮化快速推進、加速及減速時期內城鎮化率分別爲30-70%、30-50%、50-70%區間;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我國工業化程度的提升,推動了城鎮化建設的加快,有着越來越高的城市集羣程度,屬於快速推進階段;到了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了50%,在之後的發展中,城鎮化建設速度將會逐漸減慢;在未來幾年內,我國城鎮化依然會有年均0.8-1.0百分點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20年,將會達到60%左右區間。因爲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有着差異化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東部及東北將會逐漸減速,而中西部則依然保持加速狀態。

1.2 速度型轉向質量型

目前,我國城鎮化建設有着較快的發展速度,但是卻沒有較高的質量,沒有有效協調城鎮化建設速度與質量之間的關係。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城鎮化建設,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現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鎮化,另一個方面則是農村地區實現城鎮化。我國再城鎮化建設中,沒有及時改善與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甚至還有兩頭倒的問題出現,平時居住於簡陋的棚子裏,幹活之後居住於新建樓房中;而在農村地區的城鎮化實施中,則對人口數量的城鎮化過分強調。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雖然我國城鎮化的推進速度依然較快,但是重點需要放在城鎮化質量的提高方面。因此,就需要同等重視城鎮化建設速度及建設質量,同步發展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及農業現代化,逐步實現城鄉共享融合和一體化,將新型的城鄉關係給構建起來。

1.3 不完全城鎮化轉向完全城鎮化

農民進城之後,在短時期內依然具有較低的市民化程度,因此,不完全性是我國城鎮化的一大特點。只有對農民市民化程度進行提升,方可以由不完全城鎮化轉變爲完全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的實現,除了表明一部分社會階層開始過渡爲另一部分社會階層,不單單只是從農業戶口轉變爲非農業戶口,還能夠集中體現一個地區社會進步狀態;也可以將其稱之爲就地城鎮化,就是向農村輸入城市或現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教育方式等,有比較深刻的經濟原理及社會機理蘊藏其中,要將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經濟及現代文明權益賦予給農民,將城鄉居民經濟利益的不平等性給有機消除掉;通過農民市民化的實現,可以對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文化價值觀、生活習慣以及政治參與意識等諸多方面進行統一,將他們之間存在的心理隔閡給消除掉,城市的各種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實施中,保證農民能夠積極的參與進來。

2 城鎮化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2.1 耕地危機

衆所周知,我國有着十分遼闊的地域面積,在世界農業人口中,我國農業人口可以佔據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但是我國只有有限的耕地資源,沒有足夠的後備資源,我國人均耕地資源佔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之間還存在着較大的差距。在我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這個問題更加嚴重,擠佔、污染以及浪費了大量的耕地資源,出現了短缺問題;主要原因就在於城鎮化建設中,農村人口涌入城鎮化,城鎮規模越來越大,開始將開發區、新區等建設於城鎮周圍,佔用了大量的城鎮邊緣區土地,浪費了耕地資源;雖然將諸多的開發區和新區給建設起來,但是沒有相應的經濟發展速度,無法獲得相應資金,導致土地佔而不用的問題比較嚴重。隨處可見的爛尾工程、工業區等,都體現了土地資源遭到浪費。還有就是在城鎮化發展中,鄉鎮企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是當地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對其產生了限制作用,沒有先進的技術設施及足夠的資金,沒有科學處理三廢,在較大程度上污染到了周圍的土地資源及生態環境。同時,因爲在短時期內改變農業生產方式,過度開發耕地資源,盲目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品,土地結構也遭到了破壞。

2.2 水體環境

改革開放之後,工業程度日趨提高,同時,諸多方面的壓力限制到生產發展,開始濫用農藥,在較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總量及質量;向水庫及河流中隨意的排入城鎮建設過程中的各個領域污染物,包括生活、生產、交通運輸等諸多方面,水資源的質量急劇下降。還有一些城市,沒有處理陸源污染物,就向江河湖海中直接排放,對水源造成了嚴重污染。根據相關部門發佈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富營養化問題出現於全國超過75%的湖泊當中,有90%城市的水域出現了嚴重污染問題,南方城市有一半以上的缺水問題是水污染造成的。相關部門調查了我國諸多城市的地下水,發現大部分都遭到了污染,甚至屬於重度污染狀態。在水體污染的基礎上,水資源短缺及分佈不均衡也是重要一個方面,城鎮化建設中,人口數量越來越多,排放了更多的生活和工業污水,有更多的用水量,將污水排入江湖之後,如果不能淨化,生態系統的循環性就會遭到破壞,污染水體,導致生態平衡問題的出現。我國人均水資源在世界中處於較低的水平,城鎮因爲有着更大的用水量和較多的浪費污染問題存在,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嚴峻。

2.3 大氣污染

煤煙型是我國城鎮主要的空氣污染,二氧化硫和煙塵是主要污染物,小城鎮就具有十分嚴重的大氣污染,甚至我國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是鄉鎮企業的煙塵與粉塵;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機動車輛數量不斷增多,加劇了機動車尾氣污染,增加了大氣污染範圍和程度。特別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有大量的廢氣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產生於日常生活生產中,除了大氣污染之外,局部小氣候甚至還會遭到改變;根據調查發現,近些年來,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處於不斷降低的狀態,各地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霧霾問題。

2.4 固體廢棄物污染

在固體廢棄物方面,主要來源爲工業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城鎮化的推進,城鎮人口越來越多,有更高的生活水平,那麼就出現了更多的生活垃圾。因爲小城鎮沒有較大的規模,就會高度集中人口,制約到城鎮生態環境,出現生活污染;而鄉鎮企業發展及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則會有諸多的醫療衛生垃圾、生活垃圾及商業垃圾產生,小城鎮沒有因爲足夠的資金,無法無害化處理垃圾,只能夠採取堆積、掩埋或者焚燒的處理方式,這樣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水、大氣、土地等資源遭到污染,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會遭到降低。

3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

3.1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清晰的認識到,城鎮化的實施,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作,要結合城鎮化發展規律來推進,人爲造城是不可取的,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城鄉統籌和一體化,構建生態宜居和和諧發展的城鎮,同步推進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及農業現代化。要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對新型城鎮規劃科學開展,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給嚴格遵循下去,子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充分重視發展循環經濟,新型城鎮的建設,需要將發展循環節約型社會作爲一個重點;城鎮規劃的編制,要積極遵循循環經濟理念,深入研究循環節約型社會的發展與構建,編制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制定的循環經濟推進計劃需要與城鎮實際情況所符合,對工作目標與工作重點進行明確,以便能夠跨越發展城鎮循環經濟。

3.2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現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諸多問題暴露出來,那麼就需要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完善,對經濟發展方式積極轉變。國家在相關會議中也明確指出,需要結合現階段國內外經濟新形勢,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及效益。要充分重視市場作用,遵循市場規律,將政府的調控作用發揮出來。在政府方面,對行政審批進行減少,避免過多的干預到經濟活動,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作爲政府工作的重點;要對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將現代產業體系給快速構建起來;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提升,對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深度融合信息化與工業化;將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做大做強,對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對環保產業積極扶持。同時,要對消費潛力深入挖掘,促使對外開放水平獲得不斷提高。將消費、出口以及投資的聯動作用給發揮出來,充分發揮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將創新驅動戰略給切實推進實施下去,促使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強化和提升。只有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了,國民經濟素質方可以得到提升,國際競爭力及抗擊風險能力方可以得到強化。要將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給儘快構建起來,將企業的主體作用及市場導向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積極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3.3 構建生態環境制度體系

要想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需要積極變革社會經濟制度,從人類生存要素轉化爲生產要素,促使其生態環境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得到實現。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將新的制度框架給構建起來,在管理生態環境時,將其作爲一種生產要素來進行,並且在市場運行機制中加入進來,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等大力構建;對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監管進行強化,要將農村環境質量狀況評價工作積極貫徹實施於城市化進程中,對城市化對區域環境質量的影響及時掌握,並且向公衆公佈。深入監測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環境質量;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對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和修訂,以便能依法開展工作,部分行業具有較高的耗能和污染,那麼就需要將更加嚴格的產業准入標準給制定出來,完善相關效能行業的節能設計標準等。依據我國制定的大範圍政策體系,將國內外循環經濟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給積極借鑑過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制度與政策體系,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逐步將循環經濟發展的考覈指標體系給構建和完善起來,以便能夠對本地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有機量化,在循環經濟發展評估系統構建時,可以着重考慮萬元GDP佔地、萬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及萬元GDP能耗等方面的內容。

3.4 增強公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城鎮生態環境系統的主體爲人,其設計、建設及管理着城鎮生態環境;人的各項行爲會直接支配到城鎮功能;研究發現,現階段諸多城鎮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主要就在於人沒有較強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因此,在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公衆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要將循環經濟宣傳及教育工作給深入開展下去,豐富宣傳類型和組織形式;將當地的廣播影視及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廣泛宣傳,讓公衆認識到資源節約及循環經濟的作用,對制定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大力宣傳,對錶現優良的個人或團體大力弘揚,對可恥的資源浪費行爲進行曝光,以便促使社會各界能夠正確認識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可以將一些專家給聘請過來,定期經常的培訓領導幹部的理論知識,促使其生態意識得到強化和提高。

4 結語

綜上所述,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必經的一個階段,因爲諸多因素的制約和作用,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出現,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不利於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這種情況,需要結合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特點,採取一系列的措施策略,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多方面着手,如增強公衆環境保護意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制度體系等,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來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論文 篇九

摘要:水利水電工程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工程,不僅是衡量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關係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本文將主要探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對策。

關鍵詞:水利水電;生態環境;影響及對策

一、水利工程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通常不直接產生污染問題,屬非污染生態項目,其影響的對象主要爲區域生態環境。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區域一般可分爲庫區、大壩施工區、壩下游區。庫區的環境影響主要源於水庫淹沒和移民安置、水庫水文情勢的變化,受影響最大和最爲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樣性、水質、水溫、環境地質、景觀、人羣健康、土壤侵蝕、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等因子,受影響的性質多數爲不利影響;壩下游區的環境影響主要源於大壩調蓄引起的水文情勢變化,受影響的主要是水文、河勢、水溫、水質、水生生物、溼地資源、入海河口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因子,影響的性質有利有弊,影響的時間一般是長期的,影響的範圍因區域的特點不同各異,有時可延伸至河口區。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過採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減小。水利水電工程環境管理是避免或減小工程不利環境影響的有效方式,而環境監測則可爲工程的環境管理提供依據。因此,制訂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是工程規劃和設計的重要內容,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和初步設計階段的環境保護初步設計中均需要詳細地擬訂並列出有關內容。

二、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影響的具體問題分析

2.1因水庫淹沒,庫區移民安置中毀林開荒將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當及生活環境改變,移民生活不安定會產生一些社會問題。在我國人多、耕地少的條件下,應儘量減少水庫的淹沒損失,對庫區內盡在高水位時才被淹沒的土地適當採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庫蓄水後,有可能引起庫岸崩坍,誘發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勢變化對壩下與河口水體生態環境產生潛在影響。岸坡浸水後,巖體的抗剪強度降低,在水庫水位降落時,有可能因喪失穩定而坍滑。將給工程的正常施工和運行帶來極爲不利的後果。

2.3水庫蓄水後,會引起庫周圍地下水位擡高,導致土地鹽鹼化等。

2.4水庫蓄水後,因水流變緩,水體稀釋擴散能力降低,水體中污染物濃度增加,庫尾與一些庫灣易發生富營養化。

2.5一些水庫蓄水後,水溫結構發生變化,可能出現分層,對下游農作物產生危害。

2.6水庫淹沒會影響陸生生物的生活環境;修壩對水生生物特別是洄游性魚類將產生直接影響。

三、減小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對策

3.1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在某地區進行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在規劃或其他活動之前,對其活動可能造成的周圍地區環境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並提出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對策,以及制定相應方案。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實現經濟建設、水利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不但要進行經濟評價,而且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地分析開發建設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並提出防治措施。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爲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合理選址提供依據,防止由於佈局不合理給環境帶來難以消除的損害。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前,首先要進行環境狀況調查,對當地的氣候環境、水文、水質、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進行調查。其次就是根據調查的結果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對擬建水利工程建設可能對當地的環境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並預測造成影響的程度。最後對擬建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對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就是通過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從整體上評價擬建工程的各要素和過程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改變及改變程度,爲比較選擇方案提供依據。

3.2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水利建設工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我們要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水利建設工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設計階段,我們應本着和諧發展的理念,爲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創造條件,同時爲魚類產卵提供條件以及爲鳥類和水禽提供棲息地和避難所。在工程的建設階段,應優先考慮採用環保的技術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設時,要採用有利於植物生長、動物成長的環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階段,應建立水利工程環境影響監測和反饋機制,及時進行環境跟蹤評價,發現有明顯不良影響的,應及時採取改進措施,把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儘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爲防止和緩解水利工程建設對該區域的經濟及生態平衡的破壞,應儘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由於水利工程的建設對該區域的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而且依靠當地自身的能力很難使生態得到平衡,經濟得到發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建設方面,應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損害,誰補償”的原則,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及補償的範圍。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應在水利工程建設資金中提留一部分資金,用於對當地的生態進行補償,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的生態平衡。可以說構建生態補償機制,還原生態以價值,不僅是緩解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而且也有利於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

四、總結

水利工程的生態影響問題,實質上是人與自然關係在水利上的具體體現。從水利實際看,任何一項水利工程基本質都應該是生態工程,水利工程在改變自然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生態爲代價,保護生態是水利工作的應有之義。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認識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