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社會熱點論文精品多篇

社會熱點論文精品多篇

社會熱點論文 篇一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第一步:以中國學術文獻數據庫CNKI爲檢索平臺,檢索公式如下:主題=“對非傳播/中非傳播/非洲傳播/中非媒體”;文獻類型爲“學術期/輯刊+博碩+成果”;檢索時間“2019年9月1日”。檢索結果爲347條文獻記錄。第二步:對檢索出的文獻進行人工篩選,摒棄無摘要、與主題無關以及重複的文獻之後,得到有效文獻90篇。(二)研究方法藉助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軟件CiteSpaceV,對文獻進行計量分析、聚類分析和圖譜展示,得出基本發現;在細節上,通過內容分析,對基本發現開展進一步挖掘。兩種方法的整合,涉及知識內容、生產主體各要素及他們之間關係的研究,對有關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核心作者分佈、成果產出機構分佈、研究主題、熱點關鍵詞及其歷史性演進深入分析,呈現和解釋該領域研究的現狀,並對其研究趨勢做出預測。

二、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論文產出分佈情況

(一)論文產出演進截至2019年9月1日本研究收集數據當天,共有90篇公開發表文獻研究了“中國對非傳播”問題。根據論文產出量和研究主題,可將其發展歷程分爲三個階段(圖1):第一階段(2004-2011)爲零星產出期,8年發表11篇,年均1.4篇。2004年1月,《武術科學》上發表的《影響中國武術在非洲傳播的主要因素》,掀開了國內關於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序幕。2005年、2006年和2009年均無產出。這一階段多爲宏觀性的初探研究,包括中國對非傳播現狀、媒體對塑造中非關係的作用等。第二階段(2012-2016)爲快速增長期,5年發表50篇,年均10篇。這一階段開始注重微觀性的案例和調查研究,涉及傳播策略、媒體合作、媒體本土化、中國對非傳播問題等。這一階段中,2012年出現第一次研究熱潮(8篇),2016年達到峯值(14篇)。中非合作論壇的召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非關係提升爲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等重要事件激發了這一階段的研究。第三階段(2017-2019)爲冷靜沉澱期。經歷上一階段的研究熱潮之後,該領域發表的論文從2017年開始有所下降,這一階段同樣注重案例和實證研究,同時開始關注語言和文化傳播這類話題。(二)論文產出機構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論文產出機構相對集中,基本可以分爲三類:第一類是科研高校(46%),主要包括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師範大學;其中,中國傳媒大學產出最多(22篇),且集中於該校的傳播研究院和國家創新傳播研究中心兩個機構。第二類是新聞傳媒從業機構(12%),包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4篇,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5篇,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篇,反映出這些機構在開展中國對非傳播業務上較爲重視。第三類是其他機構(42%)。(三)核心作者90篇論文涉及88位作者,有12位核心作者發表2篇以上,其餘作者均1篇。進一步分析發現,發表量最多的龍小農自2011年在《現代傳播》上發表其第一篇相關論文《超越“非洲範式”:重構中國對非外交傳播戰略》以來,基本每兩年都會有產出,且均爲第一作者,對該領域進行了持續性關注和研究。吳雋然、羅雪、朱振明均爲中國傳媒大學的青年學者;李新烽、吳傳華、賀文萍三位作者在中非問題研究上保持了持續關注;倪建平的三篇文章中有兩篇下載量位列前二,成爲2007年和2008年的熱文;閆成勝的三篇文章從廣播電視視角分析了中國對非傳播問題;李法寶主要討論了國產電視劇在非洲的傳播;楊夢蝶聚焦於中國豪薩語對非廣播的問題;李玉潔和李新烽合作2篇,關注的是中非媒體合作問題。(四)主要期刊主要期刊是一個學科或領域知識生產和流動的重要平臺。90篇論文共涉及51種期刊。其中發文量最多的《對外傳播》自2008年刊發《中國在非洲的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一文開始,基本每年都有相關論文刊發,成爲對該研究領域持續性關注最高的期刊。

三、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熱點與前沿

(一)研究熱點分析。主題和關鍵詞體現出文章的研究核心和主要內容,對其進行歷時性分析可以反映出該領域熱點和演進。在前述基礎設置上,選擇“Term(主題詞)”和“Keyword(關鍵詞)”,運行CiteSpaceV,利用軟件提供的生成描述功能獲得關鍵詞頻次和中心性列表,去除兩個基礎詞“非洲”和“中國”,得出頻次排名前50%的關鍵詞數據(表1)。1.研究熱點演進。從歷時性角度看,不同年度的研究熱點各有側重。2012年,“中非關係”“中非合作”“阿非利加人”“非洲人”“媒體”是研究熱詞;2013年,“中央電視臺”“分臺”成爲主要切入點;2014年,研究焦點以“媒體影響力”爲主;2015年,學者重點圍繞“一帶一路”開展對非傳播的“策略研究”;2016年,“環境適應性”和“影視劇”成爲關注熱點;2017年,形成以“文化傳播”爲中心的研究網絡;2018年,“語言文化”引發更多關注,相關文章均具有較高下載量。從中非視角的偏向度上看,也可將研究熱點分爲三類:一是偏向中國視角的中國對非傳播模式、本土化傳播、中國文化在非傳播等;二是偏向非洲視角的非洲華文媒體、非洲媒體涉華報道、非洲媒體對中非關係影響等;三是偏向溝通視角的中非媒體合作、媒體交流等。結合歷時分析發現,研究熱點顯示出“關注中國對非傳播的中國視角——關注非洲媒體的非洲視角——尋找中非互動的溝通視角”這一演進軌跡。2.研究熱點中心性。高頻關鍵詞反映出一定階段內某一學術領域的研究熱點,而中心性反映出該熱點的重要性。表1顯示,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關鍵詞中心性最高的是“文化傳播”,緊接是“一帶一路”“中非關係”“中非合作”“媒體”。值對外傳播2020.03理論平臺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得注意的是,“文化傳播”雖頻次不高,但中心性很高,說明“文化傳播”作爲隱性關鍵詞,對學者的研究思路和內容架構產生較大影響。兼具高頻次和高中心性的“中非關係”“一帶一路”“中非合作”“媒體”,是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向度。另外,“阿非利加人”“非洲人”“對非傳播”雖頻次較高,但中心性非常低,說明其在研究中影響分量低,屬於基礎詞彙。3.研究熱點聚類。結合關鍵詞的中心性圖譜,對其進一步聚類分析,同時對相關文獻內容分析,可將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主題分爲五大板塊:第一板塊:以“文化傳播”爲中心的聚點網絡,內容涉及漢語教學、孔子學院、武術、影視劇譯製等。倪建平提出傳播和諧文化有助於提升中國在非形象和調整中國對非政策。①陳宇鵬、龍吟分別探究了對非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優化策略。②③沈御風以“一帶一路”的非洲支點肯尼亞爲例,做了中國文化的精準化傳播調研。④第二板塊:以“一帶一路”爲中心的聚點網絡,內容涉及話語翻譯、本土化策略等。吳雋然站在中非文化差異角度,認爲要建立具有全球視野的傳播機制、重視跨文化傳播、增強中國對非傳播話語創新能力。⑤第三板塊:以“中非關係”爲中心的聚點網絡,內容涉及媒體作用、傳播現狀與問題、媒體交流與合作等。李安山提出,媒體在中非關係中既非魔鬼、亦非天使,在重視負面報道的同時也不能反映過度。⑥張夢穎從西方、非洲和中國媒體的對比視角分析中非關係報道的現狀和問題,對中非媒體交流與合作提出建議。⑦周玉淵發現,非洲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道內容趨於一致,集中在民主價值觀、社會責任、貿易和投資領域。⑧第四板塊:以“中非合作”爲中心的聚點網絡,內容涉及輿論環境、中非合作論壇、媒體合作等。吳傳華髮現,中國在尼日利亞的輿論環境折射出中國在整個非洲的輿論環境偏向積極,但同時面臨越來越多的雜音和外界干擾。⑨劉瀅、周瑜發現,非洲的新聞市場需求大、地區差異大,而我國媒體對非洲傳播市場的瞭解程度有限,亟需加強合作與交流。⑩第五板塊:以“媒體”爲中心的聚點網絡,內容涉及非洲新聞市場、本土化、媒體合作等。羅雪認爲,本土化發展成爲中國媒體進入非洲後的“必經之路”,建議遵循“競合策略”,將內部運營策略和環境適應策略相結合。11蔣生元提出,在傳播內容上要增加有關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小文章”。12可以看出,以上五個研究板塊有差異也有交叉。此外,分析關鍵詞中心性的聚類值可發現,Q=0.4536>0.3,聚類輪廓明顯;而S=0.4458<0.5,聚類特徵不夠明顯,說明該知識域的研究深度有待提高(CiteSpaceV的Q值用於衡量網絡模塊化,S值用於衡量網絡同質性,一般Q>0.3意味聚類輪廓顯著,S>0.5意味聚類特徵顯著)。(二)關鍵文獻分析。1.高被引文獻。文獻被引情況可以量化出參考文獻的質量和學術影響力,從而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關鍵文獻。分析發現,共有59篇論文被引,其中21篇被引1次,9篇被引2次,8篇被引3次,5篇被引4次,16篇被引5次及以上,單篇最高被引24次。表2爲高被引文獻(5次及以上)列表。從年份來看,被引量最高的出現在2012年(2篇共被引25次),2014年(4篇共被引25次),2015年(3篇共被引29次),而這幾年正處於論文產出演進的快速增長期,和產出量及研究熱度有一定相關性。被引量最高的是2004年劉同爲的《影響中國武術在非洲傳播的主要因素》,這與該文是該研究領域的第一篇相關論文有很大關係。2008年,倪建平的《中國在非洲的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下載量和被引量雙高,產生了較強的學術影響力。進一步分析發現,高被引文獻關注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化藝術(中國武術、漢語、孔子學院)、非洲媒體(非洲媒體與中非關係、輿論環境)和傳播策略(媒體本土化、媒體合作交流、影視劇譯製)。2.關鍵節點文獻在CiteSpace生成的文獻共被引網絡中,關鍵節點文獻指的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聚類節點的文獻。這些文獻的中介中心性係數較高,在知識流動網絡中很關鍵,扮演節點和橋樑作用。在前述基礎設置上,“NordTypes”選擇“citedreferences”,運行CiteSpaceV軟件,發現未能形成文獻共被引網絡圖譜。這說明,受到發文量較少等因素影響,文獻彼此互引率較低,該知識領域研究人員的學術聯繫較少,尚未形成廣泛的學術共識。

四、結論與思考

本文呈現了2004年至2019年間,國內有關中國對非傳播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及其演進脈絡,包括產出機構、核心作者、主要期刊、研究熱點、關鍵文獻等,發現研究熱點呈現“中國視角——非洲視角——溝通視角”的演進軌跡,說明中國對非傳播的實踐與科研開始注重雙向的溝通與對話,而非單向的自話自說。在“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機遇下,中非合作正向全面和縱深邁進。

社會熱點問題論文 篇二

一、命題動向

研究浙江省六年來的大學聯考文綜試卷,我們不難發現,政治試題越來越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出現了以社會生活爲載體、以社會熱點問題爲主線、以主幹知識爲重點,從學生的生活實際或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當中進行選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設置問題,考查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特點。社會熱點問題一般是指在社會中引起廣泛關注、參與討論、激起民衆情緒,引發強烈反響的問題,通俗點說就是被很多人熟知且討論的問題。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考查,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和國家的關係,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下面,筆者試以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浙江大學聯考文綜卷中的社會熱點考查情況爲例作些說明。

2010年大學聯考社會熱點考查情況

2012年大學聯考社會熱點考查情況

2014年大學聯考社會熱點考查情況

分析6年來浙江大學聯考政治試題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考查,筆者發現有以下特點。

(1)從呈現方式來看,考題中的熱點問題以文字、圖、表和漫畫等多種形式呈現。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能夠更好地考查考生從不同的情景形式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如,2010年第41題材料一中的熱點問題我省前幾年城鄉居民收入情況就以圖和表的形式加以呈現的。

又如,2012年第30題描述的我國近年出現的熱點問題――“高房價”問題則以漫畫形式展現:右邊的漫畫(選自《人民論壇》總第354期)可以表明

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社會意識有現金與落後之分

③價值判斷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價值判斷源自不同的認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從選材角度看,大學聯考命題過程中廣泛選取熱點,但並非漫天撒網,會有所側重。從內容上看,熱點選材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但以政治、經濟、科技爲主。從空間上看,試題偏重於對國內熱點問題的考查,對國際熱點考查相對較少。當然,這並不是說,國際熱點就不要關注。對國際熱點問題的考查,一般會突出考查中國在國際問題上的主張、中國與大國關係(如美國、歐洲、俄羅斯和日本等)、地緣政治(周邊形勢)、中國參與的國際組織及其他對國際關係和世界局勢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2014年大學聯考文綜卷中社會熱點的選材領域、熱點地域考查情況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2014年大學聯考社會熱點的選材領域、熱點地域情況

從地域上看,近年大學聯考熱點考查更加突出了地域特色,關注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2010年大學聯考第41題中的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統籌城鄉發展問題,2011年大學聯考第41題中的民營企業出現的“用工荒”問題,2014年大學聯考第40題中的“五水共治”問題等都屬於我省近年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議題。這類試題既體現了我省作爲大學聯考自主命題省份的特點,又爲考生營造了一種親切的地域文化氛圍,反映了考查內容的時效性和時代感,有利於引導考生關注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增強考生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另外,考查的熱點問題,從時間上看,以近期爲主、遠期爲輔;從性質上看,大多較爲中性,沒有太多爭議,不涉及敏感問題。

(3)從設問角度看,熱點問題的考查主要圍繞“是什麼”、“爲什麼”和“怎麼辦”等,採用多角度的考查方式主要是爲了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諸方面的能力。下面結合2013年的考題舉例說明(見下表)。

(4)從考查方式看,考題中的熱點問題有直接考查和間接考查兩種類型,但以直接考查爲主。直接考查,即對於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直接命題,題乾材料和備選項都圍繞某個熱點主題設計,直接以熱點問題本身作爲試題的載體,考查考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如,(2012年大學聯考文綜第32題)黃巖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菲律賓政府無視歷史事實,再製造事端,企圖侵佔黃巖島。對此,中國政府作出了強烈反應。上述事實表明

①國家利益是國際關係得決定性因素 ②領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③利益對立是國家衝突的根源 ④干涉別國內政是非正義的、錯誤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間接考查,對於熱點的考查不易察覺,命題人常常會藉助其它形式的素材切入考點,熱點以“隱藏”的方式介入,考查旨在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考查考生對熱點的瞭解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如,(2014年大學聯考文綜第28題)漫畫《統一武器》(作者:張吉亮)諷刺了

①形式主義,工作只重形式不管內容

②平均主義,追求無差別的利益分配

③本位主義,只顧本單位不顧大局和整體

④,作決策漠視人民的意願和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這道試題的考查,折射了命題人對前一時期國家開展的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關注。

(5)從命題立意看,熱點問題的考查堅持知識考查、能力考查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考查的有機統一。從6年的考查情況來看,考熱點不是考熱點本身,而是通過熱點問題創設新情景,考查政治基礎知識尤其是主幹知識。同時,注重以熱點問題爲背景或藉助或突出熱點問題,去分析、解決熱點背景中反映出的現實問題,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並要求考生結合自身的思想和行爲實際,通過解題的過程體驗,進行價值判斷並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將學科基礎知識內化爲自身健康成長的素質構成,學會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2013年大學聯考文綜卷選擇題考查情況見下表。

二、備考策略

(一)夯實基礎 構建體系

新教材、新大學聯考,不是不要基礎知識,也不是不要知識體系。考查熱點問題,也不是不要學科知識。因此,我們在進行大學聯考熱點問題的複習時,千萬不能脫離基礎知識去搞熱點,必須認真學習課本知識,夯實基礎,因爲再新穎別緻的題目也需要靠掌握基礎知識來解決。

抓夯實基礎、構建體系的工作,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認真研究《考試說明》規定的文綜考試的考覈目標、要求與範圍,對相關的基礎知識、主幹知識(包括概念、原理和觀點)的內涵要清楚,要掌握相關知識的來龍去脈,明確知識的適用範圍、適用條件。對重點知識的理解一定要準確,切忌似是而非,一知半解。二是要解決好知識的系統性問題,依據知識的內在聯繫,構建知識網絡,樹立學科知識體系。我們在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可以提高對知識的掌握效率,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爲分析和解答實際問題、熱點問題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三是要抓好重點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以問題爲中心理順知識體系。要把握好知識的內在聯繫,學會多角度地運用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在運用中掌握知識。同時考生要能根據熱點情景,遷移、重組這些基礎知識,把握好學科知識的體系和學科精神。

(二)關注熱點 強化運用

圍繞重大時政和社會熱點問題,創設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提出新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和說明,這是近年大學聯考思想政治學科命題的一貫原則,也是落實理論聯繫實際,體現試題時代性、現實性和教育性的要求。這啓示我們在進行熱點複習時,要科學選取熱點,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切忌鬍子眉毛一把抓,這樣從複習的時間上來看不切實際,從複習的效率上來看,也是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具體來說,在熱點複習中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以主幹知識爲標準選擇學習內容。要選擇符合高中生實際、與教材主幹知識有密切聯繫的社會熱點作爲學習和探究的對象,以熱點的主要事實和基本觀點爲線索,調動和運用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分析。比如,下列涉及2015年大學聯考的重大熱點問題我們必須關注:全面深化改革破冰,利好新政紛紛面世(戶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司法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爲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等);反腐肅貪重典治亂,打虎拍蠅成就巨大;深入貫徹八項規定,黨風政風持續好轉;外交工作風風火火,親誠惠容感動世界等。同時,不能只關注國際、國家的發展問題,還要關注近年來本地政府的重大決策、關心當地發展、本地的重大成就、本地羣衆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等,由於這些事情與考生的現實生活聯繫密切,因而也是考生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比如,以互聯網爲核心的信息經濟將成爲浙江經濟的新引擎、新優勢;大力發展以電子商務爲載體的網絡零售,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圍繞七大產業,包括文化創意和絲綢、黃酒、中藥、茶葉的歷史經典產業,率先打造特色小鎮;擴大民營銀行試點,深化金融改革;實施“4+1”行動,即四個“三年行動計劃”和一個“三年到位政策”;繼續推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百姓關注的重點工程。我們不僅要關注本年度與教材知識結合緊密的社會熱點,更應關注那些長效的,有關我們生存環境、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持續性熱點。如,民生問題、生態環境、經濟結構調整和國家等都是多年的熱點,在大學聯考中是“常考點”,只是在每年的大學聯考中切入的角度有所變化。二是理解爲主,記憶爲輔。對以上大多數熱點問題我們並不需要去死記硬背,而應該儘量擴大考生閱讀面,瞭解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瞭解重大政策或熱點事件的背景,並注重運用學科知識對其進行理性思考,強調學以致用,以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當然,對熱點的剖析也不是越深越好,要以教材的理論爲限度,抓住精要內容。三是適當識記一些時政術語。從大學聯考的評分要求來看,一份好的非選擇題答案組織也有適當地使用時政語言、展現政治學科價值的要求,所以,對於較重要的新的時政術語,我們應該着力記住。比如,2015年熱點複習要了解諸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時政術語。

(三)培養能力 關注方法

社會熱點論文 篇三

【關鍵詞】 會計學;共詞分析;知識圖譜;研究熱點

會計是經濟的組成部分,會計學科在社會科學領域佔據着重要的位置。隨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會計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回顧過去,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會計棄舊揚新、逐步發展和變革的30年,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的近5年,我國會計的發展更是迅速。那麼會計學現在的研究現狀如何,研究熱點有哪些,未來有潛力的研究方向是什麼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學者。有關會計研究的文獻迅速增長,給廣大研究人員從浩瀚的研究論文中把握會計學的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等問題帶來了挑戰,而科學知識圖譜方法可以作爲研究人員應對這一挑戰的有效工具。本文將基於詞頻分析和共詞分析法,藉助科學知識圖譜技術對我國會計學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指出我國會計學主流學術領域和研究熱點。

一、數據來源與方法

(一)數據採集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源於

在知識羣2中,環境會計、利益相關者、會計國際化等高頻詞聚集在一起,表明知識羣2的中心是會計政策和形式的選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需要不同的會計信息內容和表現形式。爲了與國際接軌,需要會計國際化;爲了表現公司的環境責任,需要研究環境會計;爲了減緩委託人和人的衝突,需要財務會計信息……因爲存在衆多的利益相關者,爲了較少交易成本,又需要監管層確定會計政策和形式來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這個知識羣中,有2個研究熱點:(1)會計國際化。由於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採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已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爲的相互溝通、協調、規範和統一。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趨勢是研究的熱點。(2)環境會計。也稱綠色會計,其最早是作爲社會責任會計的一部分出現的。隨着環境的問題日益嚴重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環境會計成爲我國會計研究的熱點。

在知識羣3中,管理會計、會計信息質量、註冊會計師、審計質量、會計盈餘等高頻關鍵詞聚集在一起,表明知識羣3 的中心是會計信息質量。盈餘管理、會計穩健性和會計盈餘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會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公司內部治理狀況(公司治理)和外部監督(會計師事務所)也是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的重要因素。這一知識羣中的研究熱點有3個:(1)管理會計。以企業現在和未來的資金運動爲對象,以提高經濟效益爲目的,爲企業內部管理提供經營管理決策的科學依據爲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對成本控制問題是研究的熱點。(2)會計盈餘。會計盈餘和現金流量直接的矛盾一直是現在財務會計理論爭論的焦點,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的會計盈餘問題和新會計準則對盈餘管理空間的遏制作用等問題都是研究的熱點。(3)註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加強我國註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控制是研究的熱點。

三、結論

從對關鍵詞的詞頻分析可以看出,會計學研究裏最常出現的關鍵詞是會計準則,其次是與會計信息質量有關的內容。從共詞知識圖譜可以看出,會計學論文主要集中在三個知識羣,第一個知識羣的研究熱點都是圍繞着新會計準則,第二個知識羣是以會計政策和形式的選擇爲中心,第三個知識羣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熱點研究。會計準則給予了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會計政策的選擇影響了信息質量。所以第二個知識羣是第一個知識羣和第三個知識羣的連接和過度。

上述研究大致勾勒出我國會計學論文的研究熱點,揭示出知識羣的內部結構。我們可以發現,會計學研究裏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問題,從信息的披露到信息的形式和質量,由於信息的複雜性和無窮性,未來仍然可以做出更深層次的研究;其次,會計的研究緊緊圍繞會計實踐,這從圍繞準則的研究可以看出,有理由推測以後的會計研究仍然會遵循這一原則;最後,對前沿的課題諸如環境會計、人力資源會計所做的研究仍不全面,這意味着未來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當然由於cssci並未能全面蒐集我國會計學的論文,以及與國外會計學論文的研究熱點相比,我國會計學的熱點是否緊跟前沿,都是今後仍需研究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陳超美。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3).

[2] 劉則淵,王賢文,陳超美。科學知識圖譜方法及其在科技情報中的應用[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9(10).

[3] 李長玲,翟雪梅。我國情報學碩士學位論文的共詞聚類分析[j].情報科學,2008.

[4] 張勤,馬費成。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探討——以共詞分析爲方法[j].情報學報,2008(1).

社會熱點論文 篇四

[關鍵詞] 電子商務 研究熱點 被引分析

電子商務作爲一門快速發展的學科,吸引着包括信息工程、軟件工程、工商管理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和實踐者的關注,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電子商務進行討論,發表了大量的論著。爲了進一步把握國內電子商務的研究重點和發展方向,本文將對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熱點研究問題進行了文獻計量學分析,爲未來電子商務研究方向的確定提供依據。

文獻計量學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徵爲研究對象,採用統計學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佈結構、數量關係、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並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結構、特徵和規律的一門學科。研究熱點可以從作者、關鍵詞、主題、被引頻次等方面進行分析。

在作者統計方面,可以從作者地區分佈、作者系統分佈、活躍作者羣及論文分佈、篇均作者數、論文作者增變量幾個方面來統計作者的研究情況,也可以從核心作者統計、合作情況、機構分佈等方面來分析作者情況。

論文的學科歸屬由其主題和關鍵詞來決定,同一篇論文可以歸屬到數個領域,可以根據中國文獻分類號對文獻的主題進行分類,同時運用詞頻分析法對文章的分類號集合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分析某一學科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如果從關鍵詞角度進行研究熱點分析,可以將論文的關鍵詞提取出來,並將其一一分離,再將一些含義雷同而文字不同的關鍵詞進行統一替換,一般採取詞頻統計的方法,根據關鍵詞的詞頻分佈情況來確定研究熱點。

文獻的被引頻次說明了論文學術價值的高低,要從單篇文獻被引用情況、被引頻次的作者分佈以及被引頻次的機構分佈來分析文獻的被引情況,從而分析文獻的學術價值以及作者及其研究機構科研水平的高低,或者從高頻被引文獻、引文年齡分析、高頻被引作者、高頻被引期刊等方面來分析文獻的被引情況。

本文綜合上述方面的優點對電子商務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文獻計量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的數據來源於1999年~2006年的“中國引文數據庫”,以“電子商務”作爲搜索關鍵詞搜索文獻,確定被引篇數最多的12種期刊。這12種期刊分別是《商場現代化》、《商業研究》、《商業時代》、《江蘇商論》、《經濟師》、《情報雜誌》、《情報科學》、《計算機工程》、《計算機工程與應用》、《企業經濟》、《計算機應用與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選取其中被引次數超過1次的(含1次)的文獻,用EXCEL軟件建立文獻計量數據庫。設置期刊名稱、論文題目、作者、作者機構、發表時間、被引次數、主題分類、關鍵字等10個字段。

二、文章概況及分佈

1.作者信息統計

對文獻計量數據庫中的1070篇論文進行統計,共有作者署名1898人次,涉及作者1620名,其中第一作者949名。在這些第一作者中,最多的一位有10篇,發表3篇以上的有21位。98%左右的作者在3篇以下。

對每門學科,都有一個較多,影響較大的作者集合,這就是所謂的活躍作者羣。活躍作者羣中的作者也稱爲核心作者,他們是一門學科的中堅力量。根據普賴斯理論,核心作者中最少的論文數N與最多的論文數有如下關係:

(1)

所以根據式(1)可以算得:

(2)

因此,多於或等於3篇的作者可以稱爲1999年~2006年中電子商務文獻的核心作者,共有21位作者。

2.作者機構信息統計

對第一作者所隸屬的單位進行統計,總共有384個單位,大部分是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機構,最多的是華中科技大學,爲37篇。5篇以上的單位有56家,他們大都是高等院校。大部分單位只發表1篇文獻。具體的機構分佈統計見表6。

3.時間分佈統計

由於論文庫的建立,我們以關鍵詞以及被引次數作爲篩選標準,而並非時間,所以我們對論文庫中時間的分佈做了如下統計:

由於我們論文庫的來源是“中國引文數據庫”,而很多近期的論文並 未被引用,所以論文庫中的論文主要集中於2001年~2006年,而且在這5年中,論文數基本爲均勻分佈的,2005年和2002年的論文數較多一些。

三、關鍵詞統計

1.關鍵詞的確定和篩選

論文庫中原始的關鍵詞共3803個次,平均每篇論文有關鍵詞3.55個。論文庫中共有1459種關鍵詞。由於不同論文中的表述不同,造成了許多相同意思的關鍵詞用不同的方式表述,例如“因特網”一次就有“Internet”、“英特網”、“萬維網”、“國際互聯網”等多種表述方式。所以在進行關鍵詞統計之前,我們對論文庫中的關鍵詞進行了篩選和整理。

首先,去除“電子商務”這個關鍵詞。由於“電子商務”是本文建立文獻計量數據庫的篩選標準之一,在關鍵詞的統計中已經失去了統計意義。其次,對同義的關鍵詞進行了合併,對不同表達的關鍵詞進行替換,統一關鍵詞的表述。同時,將意思相近的關鍵詞歸爲一類。最後,爲便於統計分析和熱點總結,刪除詞頻僅爲1次的關鍵詞。

替換後的論文庫總共有193種關鍵詞,相比較原始的關鍵詞種類大大減少,分佈也更加集中,更加有利於統計。

2.關鍵詞的年度分佈統計

爲了便於對論文熱點以及熱點變化的統計,我們對個年度的關鍵詞詞頻進行的統計,來確定各年的高頻關鍵詞,從而確定各年的研究熱點。

由表3中可以看出,1999年~2006年,電子商務論文的高頻關鍵詞主要有“信息”、“物流”、“營銷”、“網絡”、“安全”、“支付”等。“信息”、“物流”在9年中都保持着較高的頻次,這說明在這9年中,基於信息和物流方向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這也成爲各學者研究的焦點。2004年之前,營銷也是電子商務的研究焦點,而2004年之後,關於信用和支付的研究論文逐漸增多。

四、研究熱點的年分佈及變化

“研究熱點”反映了某一個時間段內學術界對一些特定問題或領域的關注程度,對於與理論研究來說,這一關注程度可以用該領域內發表文章的情況來反映。因此,我們對電子商務論文庫中的論文進行了熱點統計,來總結1999年~2006年各年的研究熱點。

1.論文的研究焦點歸屬

我們將論文的研究焦點進行分類,將所有的論文研究焦點分爲電子商務相關技術,電子商務中的經濟管理問題,電子商務的應用,電子商務的經濟、社會、技術政策環境等4個方面,而每一方面細分爲範圍較小的研究問題,如表3所示。

2.研究熱點的確定及年度分佈

根據表4的分類,確定每篇論文的研究焦點,然後再對各年度各類研究焦點的論文數進行統計。由於各年度的論文總篇數有較大的變化,所以我們將研究熱度的衡量標準定爲各類論文數佔當年論文數的百分比,通過對其比例的排序,來確定當年電子商務的研究熱點。

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1999年~2006年,在電子商務的應用方面,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供應鏈管理、傳統行業的業務流程電子化重組兩個方面;在電子商務技術方面,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數據庫、安全技術、電子支付上;在電子商務中的經濟管理問題方面,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的現狀研究與發展預測、信任與風險研究以及市場營銷上;在電子商務環境方面,研究熱點主要是電子商務的政策與法規,其中主要是關於稅收方面的研究。

在熱點的年度分佈以及隨時間變化方面,我們發現安全技術、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的現狀研究與發展預測等研究熱點一直保持着較高的熱度,在8年中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市場營銷在2000年之前得到得到了較高的關注,而之後傳統行業的業務流程電子化重組得到並保持了較高的熱度。爲了探索個主要研究熱點的熱度變化趨勢,我們對安全技術、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的現狀研究與發展預測等熱點的熱度進行單獨研究。

由圖中可以看出,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一直處於較高的熱度,並且熱度一比較平穩的素的逐漸增加;電子商務的現狀與發展前景的研究熱度逐漸下降;數據庫的研究熱度也趨於平穩。其餘幾個研究熱點的變化劇烈且沒有線性規律。

3.熱點研究結論

從關鍵詞以及研究熱點的統計中可以看出,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是電子商務應用的研究熱點,從1999年~2006年都保持這較高的研究熱度;電子支付與安全、數據庫也成爲電子商務技術研究的熱點,而包括XML、數據挖掘、WEB等方面的信息技術的研究也保持着相當高的研究熱度,這也說明了電子商務的研究有很大部分是關於電子商務中所應用的信息技術;在電子商務的環境方面,有關電子商務的政策與法規也是研究的熱點之一,其中對稅收政策的研究稱爲熱中之熱,這也說明了電子商務這種新型的商務模式也帶來了諸如稅收方面的一些政策改變;對於電子商務的現狀與發展前景的研究也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五、論文被引頻次分析

被引用情況是評價學術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因爲的目的就是被利用。我們將論文庫中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提取出來進行統計。統計結果顯示,在1070篇論文的被引總次數爲5161次,平均每篇文獻被引4.82次。

1.單篇被引情況分析

論文庫中被引次數最多的一篇達148次,被引用30次以上(含30次)的有15篇,被引用10次以上的論文有126篇(見表5)。

2.被引頻次的作者分佈

在論文庫中的1070篇論文的949位第一作者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第一作者有156次,被引用30次以上(含30次)的作者有23位,被引用10次以上的作者有131位,被引用2次以上的第一作者達660位,佔全部第一作者的69.45%。

3.被引頻次的機構分佈

爲了比較個科研單位在電子商務學科的研究成果,我們將個科研單位的論文的發表數與被引用次數進行了聯合統計,結果見表6。

由表6中可以看出,總被引頻次前十位的科研單位均爲高等院校,其中華中科技大學的被引頻次最高,達410次,而北京大學的篇均被引率最高,高達27次/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三所高校位居被引頻次的前十位,也說明了武漢在電子商務的研究方面在全國處於中心地位。

發表文獻的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率指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論文的學術價值的高低以及發文單位的科研水平。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各大重點高等院校的科研實力還是有較高的水平,它們對電子商務學科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綜合評價與結論

通過對近年來發表的重要電子商務論文的文獻計量學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1.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供應鏈管理、傳統行業的業務流程電子化重組、數據庫、安全技術、電子支付、電子商務的現狀研究與發展預測上;關於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的研究所佔比重較大;電子商務的現狀與發展前景的研究熱度逐漸下降。

2.有69.45%的第一作者所發表的論文被引用2次以上,這表明了電子商務學科研究成果非常集中。

3.被引用頻次最高的10個科研機構均爲我國重點高等院校,這表明了這些重點高等院校在電子商務的研究上取得了較好成果,對電子商務學科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馬費成 張 勤: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熱點――基於詞頻統計分析。情報學報,2006,4

[2]林良夫 金佩華:中國農村經濟研究基礎文獻統計分析。中國農村經濟, 2001, 10

[3]“21世紀中國管理學發展研究”課題組。《經濟管理・新管理》的文獻計量分析:2001~2004.經濟管理・新管理,2005,9

[4]佘叢國 席酉民: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比較分析。科學學研究,2002,8

[5]呂海萍 喬建生:對核心期刊《自動化學報》論文作者的研究。自動化學報,1998,11

[6]李桂貞:國內知識組織研究文獻計量分析。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8

[7]張玲玲 房 勇:管理科學與工程熱點研究領域的文獻計量分析。管理學報,2005,7

[8]李文蘭 楊祖國:情報學研究主題分佈的文獻計量學分析。情報科學,2005,3

[9]朱永興 Hervé Huang:《茶葉科學》載文、關鍵詞及被引率統計分析。茶葉科學,2006.16(3):225~231

社會熱點論文 篇五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方法

知識圖譜(KnowledgeGraph/Vault)又稱爲科學知識圖譜,在圖書情報界稱爲知識領域可視化或知識領域映射地圖,是顯示知識發展進程與結構關係的一系列各種不同的圖形,用可視化技術描述知識資源及其載體,挖掘、分析、構建、繪製和顯示知識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知識圖譜作爲一種文獻計量學工具,能用圖形化的方式形象地表示人們不易理解的信息,使人們在快速獲取知識及其邏輯關係的同時,把握關鍵的知識點。知識圖譜在國外的研究較爲深入,涵蓋圖書館學、情報學、哲學、知識工程、知識管理等領域。但在國內科技期刊研究領域尚未涉及。

1.2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源來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2000年至2017年的數據,採用專業檢索,檢索式爲:SU=‘醫學期刊’and(SU=‘辦刊’ORSU=‘影響’ORSU=‘信息’ORSU=‘標準’ORSU=‘文獻計量’ORSU=‘編輯’ORSU=‘網站’ORSU=‘編委’ORSU=‘作者’ORSU=‘國際’ORSU=‘規範’ORSU=‘影響因子’ORSU=‘作者’ORSU=‘被引頻次’),後期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知識地圖的展示。1.3研究範疇從總體情況、時間分佈、研究熱點、發表載體及期刊分佈、基金論文情況和高頻作者及機構分析6個維度可視化探究醫學科技期刊領域的研究熱點。

2結果

2.1總體情況

檢索結果顯示,2000年至2017年,有關醫學期刊研究的論文共計6857篇,CiteSpace軟件抽取出作者12432個,關鍵詞34471個。

2.2時間分佈

對某一學科領域的時間分佈趨勢進行分析,可從某一程度上說明該學科領域的研究熱度[1]。2000年至2017年,有關醫學期刊研究的時間分佈圖見圖1。總體研究論文的趨勢呈上升趨勢,2015年最多,高達885篇,2016年、2017年略有減少,分別爲806篇和758篇。

2.3研究熱點

對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分析,有助於瞭解該學科領域的研究趨勢和前沿方向[2]。本研究通過統計關鍵詞出現的次數分析當前醫學科技期刊研究的熱點。根據醫學科技期刊研究關鍵詞來看,研究頻次最高的關鍵詞爲醫學期刊(629次),編輯(169次),Meta分析(148次),系統評價(101次),文獻計量學(93次)等。圖2爲醫學科技期刊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又稱爲共現分析,能反映出研究熱點間的相關性,經過聚類分析顯示,醫學科技期刊研究熱點分爲3大類。

2.4發表載體及期刊分佈

對某一學科領域的發表載體和期刊分佈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可推測出該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的建設情況和文獻的總體質量[3]。新世紀以來,從醫學科技期刊相關研究的發表載體分佈情況來看,有關醫學期刊研究的載體以期刊論文爲主,這與期刊論文量大面廣、時效性較好有關[4]。期刊分佈情況見圖3。從發表期刊分佈情況來看,分佈相對比較均衡,期刊類型主要爲:編輯出版類(如編輯學報等)、醫藥衛生總論類(中國醫學論壇報、中國臨牀新醫學、中國醫藥導報等)及醫學信息學類(醫學信息、現代生物醫學進展、醫學信息學雜誌等)。

2.5基金論文情況

基金論文是指某論文受到各級各類基金資助的情況,往往可代表論文的質量和某一領域的新趨勢和制高點[5]。基金論文分佈見圖4。經統計,基金論文爲126篇,佔所有的1.84%,資助項目普遍質量較高,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7項(佔29.37%),其他也多爲省部級及以上的項目資助。

2.6高頻作者及機構分析

對某一學科領域的作者數量和機構分佈進行分析,有助於瞭解該學科領域研究者整體水平[6]。2000年至2017年,醫學科技期刊研究論文作者分佈情況見表1、表2。數據顯示,作者分佈呈現金字塔型,高產作者爲相關領域的領軍人才,佔0.73%,作者機構大多分佈在期刊社和設有醫學專業的大學學報。

3討論

3.1知識圖譜分析

在知識圖譜的定義上,有學者從功能角度闡釋,認爲知識圖譜能可視化地描述人類隨時間擁有的知識資源及其載體,繪製、挖掘、分析和顯示科學技術知識及其之間的相互聯繫,在組織內創造知識共享的環境以促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合作和深入。也有人從理論和方法層面,將其定義爲把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科學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與科學計量學引文分析、共現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結合,用可視化的圖譜形象地揭示科學發展進程和結構關係的一種研究方法,屬於科學計量學的研究範疇[7]。知識圖譜所描繪的對象主要包括[8]:(1)從事科學技術活動和作爲知識載體的人,包括科學家、技術專家、項目組、實踐團體或某一知識領域共同體;(2)顯性或編碼化的知識,如論文、專利、所學課程、數據庫等;(3)過程或方法,包括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或方法、組織的業務流程,以及相關的知識投入等。知識圖譜主要源於三大領域[9]:(1)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數據、信息、知識與知識域可視化研究;(2)圖書情報領域的引文分析可視化、知識地圖和知識網絡等研究;(3)複雜網絡系統和社會網絡分析的研究。

3.2研究結果分析

通過知識圖譜分析,得到以下結論:(1)2000年至2017年,關於醫學期刊的研究總體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相關論文的數量上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質量上也越來越高。(2)有關醫學科技期刊研究載體仍以期刊爲主,期刊類型比較分散,既有編輯出版類的期刊,又有醫學類的期刊和大學學報,說明研究的平臺相對較多。(3)從作者羣體來看,該研究領域的作者較多,領軍人才呈現金字塔型分佈,比例較小;從作者工作崗位上看,從事醫學期刊領域研究的多爲醫學期刊編輯,而作者機構則顯示研究者多爲核心醫學期刊雜誌社從業者,說明醫學期刊平臺越高,影響力越大,對研究亦越重視。(4)從基金論文比例看,整體受資助的研究還較少,但資助項目多爲高水平的部級或省部級項目,從某種程度上保證了研究的質量。(5)從研究熱點的可視化結果可以看出,醫學期刊領域研究的熱點主要在編輯、Meta分析、系統評價、文獻計量學及中醫藥等,體現了醫學研究和期刊研究的雙重性。通過對共現網絡的聚類分析,發現醫學期刊研究領域主要分佈於三個方面:一是期刊研究領域的編輯(如水平提升、規範化、從業心理、審稿等)和文獻計量學(如影響因子、被引用頻次、辦刊指標等);二是醫學研究領域的系統評價、薈萃分析等;三是隨着近年來中醫藥的地位不斷提升,中醫藥方面的期刊研究也逐漸呈現熱點。(6)值得關注的是,醫學期刊領域研究並沒有近年來期刊研究中的新媒體、微博、雲傳媒等熱詞,說明醫學科技期刊的信息化、網絡化和新媒體化相比於其他領域期刊,走在了後面。

社會熱點論文 篇六

[關鍵詞]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

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民生”問題逐漸成爲我國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和“民生”問題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也隨之突顯出來。社會保障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對於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必需掌握紮實的、與時俱進的社會保障知識。然而,在當前的社會保障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嚴重滯後於社保政策的變動、教師知識更新過慢、忽視實踐教學及實踐教學資源受限等問題。爲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學的教學效果,本文從調整教學模式、關注學科熱點、以“應用”爲嚮導促進實踐教學等方面入手進行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1社會保障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而言,今後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社會保障相關的。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大都把社會保障學設置爲專業基礎課程,只有部分院校把社會保障學列入專業選修課程。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政策性都極強的學科。第一,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各種規章制度十分複雜,世界各國,乃至中國的各個地市的具體規定都不同。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障的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相關的理念和制度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教師自身並沒有緊跟時代和政策的發展,及時吸收這些新信息、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照搬課本,造成課堂的教學內容嚴重滯後於時代的發展。第二,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很多時候停留在口號中,理論灌輸仍是目前很多應用型院校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師照本宣科講解社會保障的理論和制度,很容易讓學生覺得課程枯燥無味,使學生無法對社保政策產生興趣和感性認識,教學效果不佳,從而造成畢業生在工作中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基於應用導向和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合理安排課程內容,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社保知識的感性認識,並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社會保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能力。第三,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實踐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比如,學生很難有機會到社保經辦機構去實地體驗。除了設置有社會保障專業的院校以外,很少有學校爲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配備社會保障的仿真模擬軟件。

2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目標的確立

第一,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社會保障的實踐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筆者在社會保障課程教學過程中,感到目前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是沒有“民生”意識。學生因受自身閱歷的限制,認爲社保和自己關係不大,不關心“民生”問題和社保熱點,對課程內容自然缺乏興趣。因此,實踐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幫助學生樹立爲社會大衆服務的意識及社會責任感。第二,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本,是一項綜合性服務事業。社會保障事業需要理論和實踐能力同時具備的綜合性人才。在培養學生“民生”意識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應用型本科培養的不是背誦理論制度的人,而是要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會實際操作的應用型人才。第三,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更新週期不斷加快的當代社會,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取決於人才的質量。而人才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與人才創新能力緊密相關。因此,社會保障學的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髮現我國社會保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新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現實社會保障問題的分析和處理過程中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社會保障學教學改革實施過程

基於社會保障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及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筆者在所在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教學的改革實踐。

3.1課堂實踐教學的實施

3.1.1社保新聞熱點的解讀

社會保障的教材分爲理論部分和實務部分。學期的第一週是教師理論講解周。從第二週開始,根據課程內容,採取“以社會熱點爲中心,讀新聞評新聞”的課程教學模式。在課程上,首先對學生分組,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將56名學生分爲8個小組。然後把老年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就業保障、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相關內容依次分配給各個小組。要求學生在課前對課本進行預習,並根據各自承擔的專題內容分工收集相關社保新聞和熱點問題。每堂課的第一項任務是各小組面向全體同學解讀社保相關新聞。在解讀社保新聞過程中,各組還需要聯繫教材相關內容製作PPT,並在課堂上進行簡要講解和案例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做啓發性的指導。學生通過新聞的收集和解讀、課程內容的講解、回答教師和同學提問的環節,學會主動學習,增強基本理論的實際運用能力。通過社保新聞解讀環節,促使學生主動去了解民生,關心民生,增強對社保的敏感性,培養學生對社會保障這門課的興趣及社會責任感。此外,各小組對專題進行新聞收集和討論的過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和交流能力。

3.1.2課程論文的寫作

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政策性和動態性並存的學科。近年來,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都在改革和發展中。我國的社保制度發展尤爲迅速,過程中也存在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這些變革和問題在教材中是無法及時體現出來的,因爲社保教材只能給學生呈現社會保障的整體框架。社會保障課程的實踐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各組學生獨立完成社保相關專題的課程論文寫作。前一階段的課程講解及新聞解讀,爲論文的材料準備奠定了基礎,各小組的論文既是對課本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社會現狀的深入總結。在實踐中,8個小組所研究的論文分別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研究——以馬鞍山市爲例》《企業職工對延遲退休的意願研究——以馬鞍山市某國有企業爲例》《城鎮單獨家庭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於馬鞍山市的分析》《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福利體系的思考——以安徽省××村爲例》《職業教育與“農二代”社會流動》《關於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研究》《馬鞍山市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險意識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人口老齡化及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這些課程論文包含了近年兩會熱點及社會所關注的主要“民生”問題,比如:人口老齡化和養老問題、延遲退休、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留守兒童福利、醫療保險改革等。教學改革的意義是着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社會現狀的能力。課程論文是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通過論文的寫作,學生在不斷的認識和實踐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教改最大的受益者。以第一組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研究》爲例,學生將兩會熱點與馬鞍山市的現狀相結合,從馬鞍山市社保局、民政局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馬鞍山目前養老產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馬鞍山市未來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解決方案。

3.2課外實踐教學的實施

除了課堂內的實踐教學,教師還要積極將課程內容融入各種社會團體活動之中,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社會保障知識競賽、社會保障技能競賽、校園志願公益活動,等等。例如,本校2010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就以“養老服務產業—老年送餐”項目與“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項目參加“挑戰杯”比賽,並取得良好的成績。另外,在課程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參觀訪問等,豐富和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例如,第五組的課題,學生爲了完成課程論文,深入留守兒童學校和家庭,以調查訪問和開座談會的形式,收集了馬鞍山留守兒童福利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形成了高質量的論文。另外,實踐教學還可採用其他多種形式,比如請馬鞍山社保局的相關工作的人員走進課堂,給學生們介紹最新的社保政策;聯繫相關社保機構,使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到社保流程當中去,使學生接觸到社保制度的實際運行過程,掌握最新的社保制度和技能,培養學生處理社保現實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成爲創新型實踐型的應用人才。

4結語

以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爲主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民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課堂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調查、文獻檢索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吸取新信息和新知識並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引導學生去閱讀、觀察、討論和思考,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社保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就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