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社會熱點論文範例(新版多篇)

社會熱點論文範例(新版多篇)

社會熱點話題 篇一

一、高校思政教育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片面解讀

思政教育屬於高校管理中的行政體系,與黨建工作掛鉤,所以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控制較強。在主客觀思想環境的干擾下,高校對思政教育的內容設定、活動設計、日常管理等方面表現出統治性,片面地選擇正面、積極的社會話題來弘揚社會和諧統一的觀念。

殊不知,這種強制性、圍堵式的教育會嚴重束縛學生的思想,使他們不能辯證地解釋社會話題、探討熱點問題。一味地美化優質信息,摒棄負面社會現象,會失去社會熱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實踐價值和啓發作用,致使學生生活在“假象社會裏”,在理解思政教育內涵、融合思想理念的過程中陷入被動,思政教育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機。

二、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合理應用

1.社會熱點問題蘊含的價值和作用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思政教育的方向與社會熱點高度吻合,由社會熱點問題也能反映出思政觀念。社會熱點不僅能高度概括社會思政觀念的改變趨勢,更能充分說明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問題。正因爲高校學生對社會的瞭解不足,所以更需要將高校思政教育引入社會熱點話題,進行陳述、說明,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熱點問題,明辨是非。

2.引入社會熱點問題的現實意義

雖然社會話題不能高度概括世界觀、人生觀,但是它能把具體的思想、觀念落實到每個公民能夠觸及的事件上,利用事件的說明能力和傳播能力,來闡述社會在特定時間內的狀態。由此可見,社會熱點能夠有效填補高校思政教育高起點、高落點的弊端,糾正教育學術內容的錯誤觀念。同時,在瞭解社會熱點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重新闡釋問題。這種實踐思考與理論知識相互結合的教育模式,能提高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培養學生的鑑別力,用積極“入世”的態度去探討社會熱點問題。

3.提高社會熱點問題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參與度

(1)設置專屬機構

學校可以設置專屬機構,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從網絡、家庭、學校中尋找值得探討的議題,並根據議題內容創建相關的實踐活動。同時,學校還要有組織、有計劃地落實思想動態測驗活動,以社會熱點問題爲中心,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

(2)改進“兩課”教學模式

教師可以把重要的理論內容進行再翻譯,結合實踐活動、主題探討、問題探究等活動,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把創意活動作爲思政教育的主流內容,不斷挖掘活動更深層次的教育意義,如社區服務、義務獻血、環境保護、獻愛心等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社會充滿了“正能量”。

社會熱點論文 篇二

1.從國家方針政策中捕捉信息

在我國,學術期刊除了具有學術性之外還具有政治屬性:其一是要把控好輿論關,期刊所刊發的文章一定要與一段時期內國家的方針政策相吻合;其二,由於學術期刊的學術性,編輯在組稿時要重點關注能夠解決我國目前發展中客觀問題的文章。所以,這也意味着我國學術期刊的信息捕捉活動也具有政治屬性,不可能超脫於政治活動之外。簡而言之,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影響着學術期刊的政治動向和工作重點,學術期刊以國家的方針政策作爲基準點捕捉信息,不僅可以保證學術期刊的政治性,而且能確保期刊中所刊登的內容是國家發展所需要的。由於國家的方針政策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不可能會朝令夕改,所以這也保證了學術期刊今後工作的持續性和可操作性。在融媒體語境下,編輯們獲得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快捷便利,可通過收看網絡直播、關注政務公衆號、政務微博等渠道獲得方針政策的關鍵內容,而且可以通過電視、紙媒等傳統渠道獲得信息。例如,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創辦的我國首個“一帶一路”研究性刊物《絲綢之路研究》,所刊登的文章都是關於“一帶一路”研究的最新也很具分量的成果。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爲《絲綢之路研究》注入了巨大活力,同時《絲綢之路研究》也對我國“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正是基於國家政策策劃選題,《絲綢之路研究》雜誌贏得了大量的優質作者和稿源,爲其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從社會熱點新聞中捕捉信息

社會熱點新聞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渠道報道,一般與日常生活、國家建設、社會治理密切相關,具有影響面廣、時效性強等特點。在融媒體語境下,社會熱點新聞具有很強的現實和指導意義:或反映社會價值取向,引導社會行爲規範;或反映國家發展規劃、指引各項工作進行;或反映某段時期內的社會矛盾,引發反思促使社會進步。簡而言之,社會熱點新聞所反映的都是在社會發展中與民衆切身利益相關、亟待解決的問題。學術期刊通過捕捉社會熱點信息,並深入探究熱點新聞背後所蘊含的動因和涵義,據此來進行選題策劃,有以下優勢:首先,捕捉熱點新聞可以使雜誌緊跟時代潮流,以便於學術期刊更好地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客觀問題;其次,捕捉熱點新聞還能使學術期刊時刻站在時展的前沿,保證學術期刊內容的前沿性和熱點性,藉此來提升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再次,捕捉熱點新聞能夠將客觀問題學術化,使客觀問題與學術研究相互融合,更好地實現學術期刊的社會功能。例如,1998年創刊的《中國扶貧》雜誌,一直致力於追蹤扶貧熱點問題,立足扶貧開發、傳遞致富信息。特別是2014年我國提出“精準扶貧”戰略以來,更是刊登了許多關於精準扶貧的工作經驗,爲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另外,近年來,《貴州社會科學》雜誌也準確抓住了我國扶貧工作的熱點,刊登了許多關於扶貧工作的理論文章,其中還特別設立了“反貧困研究”欄目,爲我國的脫貧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

3.從國家重大立項中捕捉信息

學術期刊的本質屬性決定其必須以傳播前沿學術信息、跟蹤報道最新研究成果並發表對社會發展有益的研究成果爲己任。而從國家重大立項中捕捉選題能夠完美契合學術期刊的本質屬性。首先,我國重大立項的負責人一般都是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在學術上具有很深的造詣,而且其發表的研究成果一般代表了相關領域的發展動向和前沿;其次,重大項目立項之前已經經過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輪番論證,其先進性、科學性、前沿性毋庸置疑。所以,學術期刊通過捕捉重點項目信息來進行選題策劃,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現實意義。而且,圍繞重大項目進行選題策劃,還能夠提升稿件來源的寬度和深度。首先,學術期刊可以向項目負責人進行約稿,項目負責人所撰寫的稿件一般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能夠很好地提升學術期刊的內容深度;其次,可以向參加項目的成員進行約稿,他們在項目立項之後肯定會圍繞這一項目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且肯定會有研究成果出現,而且由項目成員撰寫的稿件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在學術期刊發表之後能夠被多次引用和轉載,這也有利於提升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在當前融媒體語境下,我國重大項目一經立項便會通過電視、報紙、政府網站、政務公衆號等渠道向民衆告知。學術期刊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知重大項目的立項信息,並以此爲依據進行組稿。例如,2018年8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公佈了10項創新研究羣體延續資助項目,這其中包括機電液系統基礎研究、新型微電子集成器件的基礎研究、航空航天用超高溫複合材料製備與服役的物理化學過程等,而且,這些項目的起止時間是從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整整三年時間。如果相關領域的學術期刊據此來進行相關的選題策劃,不僅可以在長時間內獲得優質的稿件,而且可以緊貼研究前沿,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4.從學術會議中捕捉信息

學術會議一般聚集了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研究團隊,除此之外學術會議還涵蓋了該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和焦點問題,具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學術期刊編輯可以通過專家學者的學術彙報,迅速地瞭解該領域的發展狀態、存在的問題、未來的發展方向等信息,並據此提煉出選題策劃方案。另外,學術會議豐富的學術資源爲期刊的選題策劃提供了可能:首先,與會者一般會攜帶未經發表的研究成果參加會議,並就存在的問題和其他與會者共同交流討論,最後這些未經發表的研究成果在修改完善之後必定會進行發表,這就爲學術期刊提供了潛在的優質稿源;其次,學術會議尤其是高級別的學術會議一般聚集了國內頂尖的研究人員和團隊,他們在會議上的發言一般代表了該領域的發展方向,未來必定會產生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也爲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劃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當前融媒體語境下,有關學術會議信息的獲取渠道衆多,可通過公衆號、網站、報刊等渠道獲取會議信息。例如,“AEIC學術會議網”中就刊載了一些學術會議信息,在官網首頁有檢索欄供用戶對會議進行篩選:首先是會議門類,分爲理工科會議與人文社科會議;其次是時間,分爲最近一週、最近一月、最近三月等。學術期刊編輯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在網站內進行檢索,通過參加會議、聽取會議發言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以此來進行選題策劃。

5.從論文數據庫中捕捉信息

當前是一個信息爆發式增長的時代,巨量的信息經由各種渠道進行傳播,我們時刻被各種信息包圍着,在爲學術期刊信息捕捉提供良好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甄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是期刊編輯在融媒體時代必不可少的能力。隨着論文數據庫的問世,學術期刊編輯通過數據庫進行精細化檢索以獲取信息成爲可能。編輯通過論文數據庫的檢索功能,除了可以快速瞭解學術消息、前沿動態、發展方向等信息,還可以獲取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以及該領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爲學術期刊未來的選題策劃提供精準信息。我國目前應用較爲廣泛的論文數據庫有知網、萬方、龍源期刊網、維普等,這些論文數據庫已成爲學術期刊選題策劃龐大的資源。以知網爲例,作爲我國老牌論文數據庫,目前其日更新文獻量達5萬篇,並且對其中的文獻做了詳細的歸類整理,憑藉其強大精準的搜索功能,編輯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檢索到許多不同來源的文獻信息,而且通過“分組瀏覽”功能可以詳細甄別出所需要的文獻。另外,知網還提供各種專題知識庫及期刊評價、論文評價等功能,這些都爲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劃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

社會熱點話題 篇三

關鍵詞:《對話》欄目 話題 發展之道

央視《對話》欄目自開播以來一直保持着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作爲一檔財經類節目,《對話》的受衆羣一直在不斷地擴大,既保持了原有的節目定位,又同時兼顧了節目內容的多元化。目前大部分研究和關注點在於影響《對話》節目發展的外部條件上,甚少有研究者從節目自身內容的微觀層面關注《對話》,而內容是一檔欄目定位確立之後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正所謂“內容爲王”。因此,內容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本文旨在運用內容分析法,通過對《對話》欄目2005年到2011年6年間的節目選題的統計研究分析,從中發現特點及規律,從而揭示其經久不衰的發展之道理,總結《對話》的成功經驗,爲其他同類節目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對《對話》欄目的選題構成分析

1、樣本選取說明

本文采取了概率抽樣的方法,對《對話》節目從2005年到2011年這幾年間的節目進行了抽樣。2005年,對於《對話》欄目來說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從2005年開始,《對話》成功實現了兩個零的突破,真正進入穩步發展階段。因此,從這一年起進行研究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本文具體運用了等距抽樣的方法,每隔一週抽取一個單位的樣本,一共是抽取了161個樣本。在抽取的161個樣本中,其選題大致包括了四大類。它們分別是民生類、財經類、實體經濟類以及文化產業類。筆者對161個選題進行了梳理分類,見下表:

通過以上圖表可以看出:《對話》節目的一大變化就是在節目話題上的變化。橫向分析,可以發現以下這樣的規律。

首先,民生類話題從2006年開始驟增。並一直保持增長的態勢。因爲在2006年的時候,國家加強了對民生事物的管理,尤其在民生安全方面。特別指出的是,2006年這一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國家在抓民生安全方面的巨大進步,突發的安全性事故比2005年有大幅度下降。因此,《對話》適時地把注意力轉向了民生類話題。

其次,財經類話題在經歷了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之後在2008年達到了頂峯,隨之開始有所下降。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把財經類的各種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2008年之後,財經類話題在節目中有所下降,但較之前幾年相比還是呈現較高的趨勢的。隨着金融危機的影響力逐漸退去,財經類話題的數量在節目中也逐漸下降。

第三,實體經濟類話題從2005年較高數量逐年下降,直到2008年以後,基本保持平穩的狀況。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當年國家的經濟政策關係密切。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爲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鬍曉煉分析認爲:2005年匯改以來總體上對實體經濟發揮了積極影響,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對話》在2005年這一年同樣抓住了當時的熱點話題,在涉及實體經濟的內容上做足了功夫。2008年以後的大幅度下降與當時的經濟危機同樣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繫,一時間,所有行業發展都不景氣。在那個時期,《對話》更多的是把關注點放到了金融危機話題上,對於實體經濟的關注自然就減少了。

最後,關於文化產業的話題從最初的零關注到2006年的異軍突起同樣說明問題。2006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這一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一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更爲中國文化產業明確了中長期的基本發展戰略。從2006年開始,從全國到地方,各級政府的文化產業相關主管部門在文化產業投融資方面作出了令人矚目的、實質性的工作,成爲當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熱點現象,動漫產業風光無限,各地文博會大放異彩。隨着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化產業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對話》欄目正是因爲看到了這一點變化,及時調整節目內容,讓有關文化產業的內容在節目裏同樣大放異彩。

首先,財經類話題和實體經濟類話題在節目總數量中佔絕對優勢。這與《對話》節目的定位有關。作爲一檔財經類節目,與經濟問題相關的話題自然要佔上風。其次,民生類話題在《對話》節目中正在呈現增長的趨勢。這與節目的受衆定位有關。《對話》節目的定位是致力於爲新聞人物、企業精英、政府官員、經濟專家和投資者提供一個交流和對話的平臺。但這樣的定位未免有些不接地氣,沒有普通百姓關注的焦點,《對話》正是因爲看到了這點,深知要想獲得更多受衆的青睞,就必須在受衆定位上有所調整。依然以高端精英人士爲主,但必須同時兼顧普通百姓的利益。因此,《對話》節目在民生類話題上頗下功夫。最後,文化產業類話題在節目總數量中所佔比例相對較低。因爲《對話》節目是財經類節目,必然主打財經類話題。但同時,節目的發展需要受衆的認可,在節目內容上就需要兼顧受衆感興趣的話題。最重要的是,文化在人民生活中逐漸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話》也是看到了這一點,纔會在節目內容上不斷調整,讓文化相關的話題出現在節目中,並且始終保持着一個相對穩定的比例。這樣既不喧賓奪主,又能滿足受衆需求,一舉兩得。

二、《對話》欄目的選題特點

通過以上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對話》欄目的節目內容在選題方面呈現以下特點:

1、話題的選擇均爲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

2005年,“看病貴和看病難”排在了百姓最關注的十大民生話題的第二位。《對話》在此背景下立即請到了主嘉賓――衛生部部長高強做了一期關於看病難的節目。2008年,既是中國經濟遭遇金融危機重創的一年,又適逢中國舉辦2008年奧運會。《對話》緊跟兩大社會熱點,既有《中原商機》、《我關注的戰略經濟對話》、《黃金是財富的避風港嗎》這類解讀經濟現象的節目出現,又有《火炬傳遞什麼》這類解讀奧運文化的節目出現。還有與張藝謀等藝術家的對話,從他們身上了解奧運背後的故事。也是從那一年開始,許多藝術家、文學作者開始登上《對話》的舞臺。比如金庸、韓寒、王家衛都曾出現在《對話》節目中。在2009年兩會期間,《對話》又將中心轉移到了當時兩會最熱議的農民工問題,立即推出了《春天的約會:關注農民工》兩會特輯節目。

2、話題的選擇都是與受衆緊密相關的社會以及經濟問題

隨着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與自己生存息息相關的信息成爲大家關注的焦點。受衆在關注這些環境變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通過這些信息獲知更多的有關外部社會的情況,由此來不斷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以更好地適應環境。因此,在《對話》節目的話題選擇上,對於社保、醫療、就業等與受衆緊密相關又十分敏感的條目實現了零的突破。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生學雜費這一政策的實施,把教育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對話》隨即請到了教育部部長賙濟,與他共同解讀我們國家的教育制度;當養老問題懸而未決的時候,《對話》請到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與他一起對話中國的社保制度。

三、《對話》節目成功之路的啓示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對話》節目的成功歸根結底在於節目內容的選擇,尤其體現在話題選擇上。對於同類節目而言,有以下幾點啓示:

1、選題具有貼近性

《對話》始終作爲一檔高端經濟類談話節目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屹立不倒,對於節目而言就已經形成了一種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無疑來自於節目內容的選擇上,《對話》始終沒有偏離它的節目定位,始終能夠將最新銳的熱點話題提出來,並且提供最獨到的見解。在利用各方資源整合這些熱點話題的同時,也在給受衆不斷提供新的思考空間,帶領受衆從更高角度、更高層次看待這些問題。在提供經濟信息和企業信息的同時,不僅滿足了“高端”讀者的需求,《對話》還結合自身特色、劃分了受衆羣體,同樣選擇了提供貼合普通受衆需求的話題,使受衆可以通過這個“公衆論壇”參與公衆生活、表達社會情緒。這樣一檔具有指向標性質的節目,無論是在受衆心中、還是在同類節目的競爭中甚至是在整個社會中都具有一定影響力。

2、注重節目的實用性、建設性和前瞻性

從《對話》節目所提供的選題特點來看,一方面是提供當時的熱點話題,另一方面是提供與受衆息息相關的社會及經濟問題。通過這些特點,可以反映出《對話》在節目的功能設置上有自己的特色,它注重節目的實用性,除此之外,《對話》同樣注重節目的建設性,它總能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觀點和解釋帶給受衆新的思考。同時,《對話》具有的前瞻性,它總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並且做出預測性分析。

3、依託經濟熱點製作符合目標受衆需求的節目內容

《對話》自開播以來就深受讀者的信賴,其節目內容一直受到讀者的認可。緊追經濟熱點話題,適時調整節目內容,根據所反映的側重點的不同來滿足各類目標受衆的需求。

《對話》秉承着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這一理念,真正的進步是永不停步的追求,將節目定位於開放、創新和前沿,從以上種種分析中可以看出,《對話》確實做到了。

社會熱點話題 篇四

突出“中心”抓“重點”

宣傳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新聞工作的中心任務,《科技日報》責無旁貸。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正是《科技日報》的定位和重任。在今年的《科技日報》“兩會”報道中,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展開,運用頭條消息、通欄標題、配發提要、大幅圖片、整版連版等形式,集中版面優勢,努力在第一時間推出重頭新聞和熱點報道。版面編排集消息、言論、特寫、圖片於一體,形成鮮明的報道主題和視覺效果,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去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如何把自主創新落到實處?是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和廣大讀者關心的熱點,爲此《科技日報》作了詳細的策劃,在一版重要位置開闢了《如何把創新落到實處》專欄,集中報道了“科研中的浮躁,不注重從小做起”;“創新經費不足,國家的鼓勵政策不夠”;“高端的創新人才缺失”;“對技術創新成果缺少發現機制和培育機制”等熱點問題。這一組報道,融入科學發展觀這個中心,重點十分突出。每篇抓住一個熱點,從兩會代表、委員的話題入手,採取紀實、白描、講故事、對話等多種寫作手法,文章有事例有分析,有現場描寫,話題層層深入,觀點鮮明深刻,讀後給人啓迪。如《科技日報》3月5日在一版“如何把創新落到實處”專欄中的《創新,不妨靜下心來從“小”做起》一文,由“說起企業自主創新……是沒有人肯靜下心來去研究那枚小小的螺釘”引出話題,最終道出小天鵝總經理柴新建代表的觀點心聲:國家應該通過輿論導向,給那些做基礎工作的、搞小改小革的人足夠的鼓勵,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是創新的參與者、實踐者。

精心策劃出“亮點”

科技熱點新聞報道離不開及時捕捉,更離不開精心策劃,有無策劃,策劃好壞,報道的效果差別很大。“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成爲今年報道的熱點。兩會召開前,《科技日報》在深入調研和徵求大量的有關部門和單位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以“會內會外共話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兩會代表委員關注資源節約型社會”爲兩條報道主線,連續10天出版兩會特刊,抓住20個熱點話題,推出20組熱點報道。

在“會內會外共話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組專題報道中,《科技日報》抓了“自主創新環境不夠好,科技資源分散,管理部門工作不到位等問題,政府如何推進科技管理創新和職能轉變?”,“科學家的技術與成果轉化兩張皮問題”;“困擾我國風險投資的問題”等10個熱點問題報道。

《科技日報》“兩會”特刊針對20個熱點話題,從3月4日開始,分別在5、8版用整版篇幅並配發圖片,分兩個專題刊登系列報道,內容以兩會代表委員“觀點訪談”爲主打稿件,開設了“創新行動”、“國外經驗”、“政策法規”等欄目,報道直面自主創新中存在的問題、直擊耗能大戶,請專家深入分析、破解難題,宣傳先進典型、運用典型示範,介紹國外成功案例,多角度、多側面展開深入報道。最後又以整版篇幅作了綜合性回放和話題精選報道,增強了廣度、深度和貼近性、可讀性,使熱點真正“熱”了起來。受到廣大讀者和有關部門的表揚和充分肯定。

熱點報道彰顯“特點”

做好科技熱點新聞報道以增強《科技日報》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牛鼻子。把握正確科技輿論導向,增強新聞責任意識,熱點報道彰顯“特點”,做亮標題圖片,追求版式和諧與創新,打造有時代特徵和鮮明特色的風格,是《科技日報》今年“兩會”熱點報道的突出特點。

結合《科技日報》“兩會”熱點報道取得的成果來看,熱點報道能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揭示其本質,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有可讀性和知識性,讓人思考,引人入勝,娓娓道來,給人以啓示,這樣的熱點報道必定能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對熱點新聞事件報道要有平民化視角,是報道成功的保障。從宏觀角度看,民生話題成爲“兩會”報道的首要選題。《科技日報》作爲以科技報道爲主的報紙來說,始終以宣傳黨和國家的科技工作政策爲己任,以“科技爲源,以讀者爲本”,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介紹實用技術信息爲主要內容,在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實用技術、破除封建迷信、弘揚科學精神方面,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農”是兩會的熱點。破解“三農”問題,最終要靠科技和提高農民素質。《科技日報》從這個熱點中抓科技話題。如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新農村的重點,農村科技進村入戶咋這麼難,綠色農業、解決信息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等問題。

人才和教育問題是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社會熱點。3月10日這一天的報道,《科技日報》3版集中談了教育問題,刊發了《我國教育支出並不比國際水平低》、《四位人大代表熱議中國教育》一組文章;而8版以《人才,就這樣給折騰“廢”了》、《最大的浪費是人才!》、《山西來京渴求萬餘人才》爲一組,將話題聚焦在了人才問題上,提出了諸如“人才評估過於頻繁且主觀化,導致許多科研工作者疲於應付各類考覈,而無心或者說無力科研”、“大學生求職難〈WWW.〉與企業人才荒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矛盾之一和應該關注的焦點之一”等許多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