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環保論文多篇

環保論文多篇

環保論文 篇一

水是生命之源,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但目前現狀卻是水資源越來越缺乏,水的質量越來越惡化,節約用水成爲全球各國面臨的共同話題。恐怕一般人不會意識到地處溼潤珠三角的番禺區也是個水資源短缺的地區。事實是,番禺區每年人均用水400升,高出全國平均值180升,番禺區人均用水量居全國之最,且降水量減少、水質惡化,水資源危機四伏。有政協委員上書疾呼:創建節水型社會刻不容緩。

缺水是世界性危機,中國淡水資源人均佔有量更是不足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屬水資源缺乏國家。番禺區地處多雨的珠江區,年均降雨量達一千八百毫米,在人們心目中是水量豐富的區域。但實際上,番禺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只有一千四百立方米,僅爲全國人均值的一半左右、世界人均值的一成五,用水量卻是全國之最。番禺區是水資源短缺的城區之一!

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量減少、水環境污染加劇、海洋鹹潮侵襲等引起的水質惡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用水需求增加,番禺區水資源供求矛盾日趨緊張,潛在的水資源危機,在二00五年底和今年初番禺地區就出現了特大咸潮現象,每到晚上8點至上午8點,打開水龍頭,已是滴水不漏,水源短缺已向我們發出明確警告。

有政協委員在提案中引用“如果無視水問題,那麼人類看到的最後一滴水,或許就是自己的眼淚!”這句話強調番禺區節水的重要。番禺人由於生活習慣、節水意識、水價偏低等原因,用水還處於較爲粗放的階段,節水的空間相當大。如果番禺區每人每天能在現有用水量的基礎上節水一成至一成五,一年可節水1440萬立方米,一年可節約一千萬元。相當於西部地區幾個貧困縣的財政收入!

有專家指出,就目前到處存在的浪費情況來說,運用現有的技術和方法,農業需水量減少一成至五成、工業減少四至九成、城市減少三成,都不會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質量。

節約用水,迫在眉睫。節約用水,必須從我從起,從幼兒園、國小開始教育。在日本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早已化作從我做起的實際行動。

日本的廁所很注意節約用水,有很多地方沖洗廁所用的都是再生水,大多是工廠廢水循環利用。再生水不能像自來水那樣直接飲用,但用來沖洗廁所和洗手不成問題。日本的水龍頭大多有伸手即出水的自動感應裝置,而且不少水龍頭像淋浴噴頭那樣通過許多細孔噴水,既可滿足洗手用水,又不浪費。

在家庭生活中,日本人很注意節水。日本電視臺曾播放過節水的節目,如洗完菜後要注意先關水龍頭,然後再把菜放好,而不是先把菜放好再來關水龍頭;做油炸食物後鍋裏沾滿了油,洗起來很費水,要先用紙把油擦淨後再用水洗,這樣既可以節約用水,又可以減少對水源的污染。同時,吸了油的紙作爲可燃垃圾,燃燒時可增加回收的熱量。總之,日本人節水注意從點滴做起。

作爲廣州市番禺區的省級學校——市橋中心國小的師生,對“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的教育更是責無旁貸。據調查,我們學校一個月用水2200噸,一年用水達26400噸,平均每人用水15噸,我們真的要用這麼多水嗎?據我們的觀察:很多水是浪費的,因爲我們的師生都沒有在校住宿,我們的用水主要是洗餐具、洗手、沖廁所、澆花、游泳。那我們的水去了哪裏?主要是同學們浪費了,據我們調查,有些同學洗手就開水龍頭兩到三分鐘,按每分鐘流量10升計算,洗一次手就用了30升的水,我們全校有近二千的師生,每人每天洗5次手,就要用30噸水,多麼浪費啦,還有洗餐具呢、沖廁所、澆花呢!哪怎樣教育學生節約用水呢?我們認爲:

1、我們要結合課堂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知道水資源的緊缺和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培養孩子們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從小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使孩子知道,一個人節約一點沒什麼,但13億人節約則能產生巨大的功效。而且,中華民族素有勤勞、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保持這些品質,不僅可以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素質,也能在國際上提高中華民族的國際形象。

2、在用水的地方貼上宣傳畫,例如“水是生命之源,請節約每一滴水”、“請您關好水龍頭”等等。

3、適度擰開水龍頭,避免造成流量過大的浪費現象,隨時隨地關緊水龍頭,不要讓清水流失。

4、一水可以多用,洗手、洗菜、洗餐具的水、洗衣服的水,可以留着澆花、擦地、沖廁所。

5、洗澡時採用省水的淋浴,即衝即用,擦肥皂、刷牙、洗碗筷時,要關上水龍頭。

6、發現水龍頭有滴漏現象時,用水盆接住滴漏的水,然後請大人及時維修。

7、發現有人浪費水,應及時阻止。

8、在學校建立一個節約用水的教育基地,例如,把師生用於洗菜、洗手、洗餐具的水進行再循環使用,用來澆花、沖廁所。把節約的水費用來資助貧困學生上學。這樣會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一位獻身環保的作家寫道:“水是那樣普通,普通到讓人須臾不可離開,而又隨時可以忘卻,人只是在餓的時候想到吃飯,渴的時候想到喝水,而對於糧食和水本身,可以說人人未關心過。”同學,能不能關心一下身邊那普通的水,萬一有一天你打開水龍頭,卻沒見到水流出的時候,你會怎麼想?同學們,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節約用水,珍惜生命,共創美好的未來吧!

參考文獻:1、節約用水標語

2、中國地質信息網

3、中國經濟網

環境環境保護論文 篇二

我國水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地區分佈不均目前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佔有量僅爲世界平均值的1/4,約爲日本的1/2,美國1/4,俄羅斯的1/12。我國水資源總量爲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爲補給,扣除兩者重複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複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爲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爲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爲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爲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爲極度缺水。我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北方許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廠停產或限產,損失的年產值達1200億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陸續出現水荒。

面對“滴水貴如油”的水資源,而人類對它的浪費和污染卻是令人痛心的:據統計,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達到4000億立方米,使5.5萬億立方米水體受到污染,佔全世界徑流總量的14%以上。我國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沱江等已檢測出數百種有機物或被報道已經受到嚴重的有機物污染,在被檢測出的有機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過了地面水質標準,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變有機污染物。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在水源保護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是,由於各種條件的制約,全國水源污染仍呈發展趨勢,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近50%的重點城鎮水源水質不符合飲用水源的水質標準。在我國水的浪費現象還極其嚴重,我國農業灌溉大多采用漫灌的形式,農業用水僅有效利用30-40%。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不加處理任意排放,使許多水體受到污染,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局面。因此,合理開發水資源,節約用水量和防治水污染,應當成爲我國水環境保護工作長期的工作方針。

2造成我國水資源破壞和水污染的原因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如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的排放,固體垃圾的肆意排放等,但最終歸結爲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因地質的溶解作用,降水對大氣的淋洗、對地面的沖刷,挾帶各種污染物流入水體而形成;另一類是人爲污染是比較嚴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爲工業廢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農業迴流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及其它污染等方面。

2.1工業廢水污染水在工業上主要是用於洗滌產品、冷卻設備、產生蒸氣、輸送廢物和作爲生產原料以有稀釋等方面,幾乎沒有一種工業能夠離開水。而且工業的用水量非常大,要佔人類整個用水量的80%左右,據統計,生產一噸鋼需水量30多噸:一噸石油化工產品、一噸紙或一千度電需水200至500多噸、而製造一噸人造纖維則需水1000噸以上。這麼大量的工業用水,相應也有大量的廢水產生,工業廢水排放量約佔總廢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2.2城市污水污染隨着工業的發展又帶來了城市化,大量人口和工業高度集中於一些很小的地區,人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生活污水,據統計每人每天約有數百升左右,污濁負荷量爲幾十克BOD。這些污水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氨基酸、動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滌劑等物質外,還含有細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這種污水會消耗接受水體的溶解氧,也會產生泡沫妨礙空氣中的氧氣溶於水中,使水發臭變質。

2.3農業迴流水污染農業上最大用水是灌溉,其中60-90%蒸發損失,其餘10-40%滲入地下或從地表流走。由於耕種、噴灑農藥、施肥等工作,使這種灌溉迴流水中含有較高嘗試的礦物質、富養肥料的有毒農藥,也會使水體污染。這些物質化學穩定性極高,在自然界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全分解爲無害物質,成爲環境是長期存在的污染物質,又易溶解於脂肪,能在動物和人體脂肪組織中積累起來千萬危害,同時它難溶於水,藉助水的流動而遷移到其它地方,使得許多沒有使用過農藥的地區,也受到了農藥的危害。

2.4固體廢物污染及其它污染農業廢物、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的數量和種類都非常多,如果轉入水中,也會污染水質,這類污染情況相當複雜。有機物質經水中微生物分解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各種有毒物質使水體具有毒性,從工廠排出的廢氣,如二氧化硫,一旦隨雨水轉入水中,就變成亞硫酸,它又同水中的氧作用,從而產生具有更大危險性的物質。垃圾場的垃圾雨淋和雪化後可能溶於水,或發生化學作用產生有毒物質,最後漏出場外,流入地勢低的城市,或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3針對原因採取的對策

針對上述原因造成的水污染嚴峻形勢,我國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水環境保護、保障飲水安全。

3.1減少耗水量: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複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3.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爲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拜謝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着工業佈局、城市佈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永治理結合起來。

3.3產業結構調整:水體的自然淨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佈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爲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並、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乾旱、半乾旱地區要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範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將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

4結論

世界上的淡水供給是有限的,農業、工業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斷提高導致了有限的淡水資源的分配競爭。爲了避免水危機,許多國家必須保護水資源,對供水和需水進行管理,減少污染和降低不斷增長的人口對環境的影響。治理水污染環境的課題已經被列入世界環保組織的工作日程。在我國水源污染已經是普遍存在,有機物正在悄悄地污染着我們的周圍環境以至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這方面現已成爲一項急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環境保護法。

[2]水污染控制教程。

[3]中國環境報

保護環境論文 篇三

人是自然環境的產物,自然環境又養育着人類。人類與環境就像魚和水的關係,須臾也不能分離。但是,目前全球範圍內的自然怎麼樣呢?由於人口的激增和人爲引起氣候異常、土地沙化、物種**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人類爲了生存,大力發展工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又反過來影響人口素質和人類的健康。因此,環境對於人類至關重要,人人都要珍惜環境,愛護環境,做到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那麼,怎樣做到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呢?

首先,我們應該提高認識,遵守社會公德和具備良好品德。保護環境是一種公德,即公共道德,是在不同的社會**並存的時候,整個人類都應具有的行爲規範。在地球環境日立益惡化的今天,愛護地球的環境,是地球上每一個人的責任,每個人都應該具有這種公德。有的人爲了自己的私利而破壞環境,就不具備這種公德。同時,保持環境是****兩個文明建設的組成部份。保護環境既是物質文明的內容,又是精神文明的內容。沒有一定的物質基儲一定的投資,保護環境就是一句空話。但是,如果人們精神不文明,再多的投資,再好的設備,也搞不好環境保護。我們每個公民都有了這種認識,都具備的美德,就會以自覺得愛護樹木,草地和野生動物等,就會與不愛護環境的行爲作**,從而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氣。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就是要把保護環境時刻記在心上。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幾乎每時每刻、各行各業、全國各地都在發生。只要我們每個人立足本身,時刻想到環境保護,就會從大局出發,自覺地保護環境,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就是要隨時隨地爲保護環境儘自己努力。保護環境不僅在工作崗位上能作出貢獻,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樣能作出貢獻。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減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減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飯盒,不使用紙巾而使用手絹,不隨便丟使用過的電池,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使用錄音機、電視機、樂器時音量不過大,不爲了自己一時的方便或樂趣而踐踏草地、採摘花木,不隨便丟棄垃圾,不貪圖享受和趕時髦而去吃野生動物……如果人人都注意保護環境,從我做起,我們的生活環境就會有很大改善。世界上一些發達的資本**國家,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環境公害的困擾,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才使環境有了較大的改觀,人們已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作爲具有傳統美德的**民族的成員,應該是資本**社會的人民能做到的,我們****社會的人民也能做到,而且比他們做得更好。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還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具有一種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對那些隨意污染和環境的行爲敢於作間爭,敢於制止。例如,有一位外國人初到瑞士,人生地不熟。他有一次停車在街道旁,一位婦女走過來,嚴肅地對他說,要麼把車開走,要麼把“火”熄滅。他問,爲什麼?那位婦女說,停車不熄火,豈不污染空氣?這位婦女的行爲就體現出一種熱愛和保護自己生存環境的美德和責任感。

只有我們每個人都能真正做到“保護環境,從我做起”,才能遏制目前環境日益惡化的趨勢,我們的生存環境纔會有較大的改觀。對於一個來說是這樣,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這樣。

保護環境=保護地球=保護自己!

爲了保護人類的搖籃——地球,讓我們都從我做起吧!

環境環境保護論文 篇四

關鍵詞:道教戒律尊重生命保護環境

土地沙漠化、海洋泛赤潮、水資源枯竭及水污染、南極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地球變暖、酸雨的面積不斷擴大、沙塵暴步步緊逼、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洪澇災害、乾旱災難、大氣污染、人炸、生態失衡、……,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對自己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憂心忡忡、惴惴不安,每天各種各樣的有關環境方面災難性的消息報道令人類惶惶不可終日,大有坐在即將噴涌爆發的火山頂上等待一蹴而滅的恐懼、驚愕。有關環保方面的話題及行動,成爲人類的世紀話題之一:

科學家認爲,未來人類生存最大的挑戰是生態環境。今天的地球在生態方面已經超負荷了。在新的世紀裏,人類必須更有效地運用水源、能源、土地和原料等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是關係到全世界人民幸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國政府的責任。

我們的祖先在生存鬥爭中十分注意改善環境與保護環境。“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女媧補天”就屬於以神話傳說形式流傳下來的這一類活動。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保護環境者當數黃帝,據《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卷一:黃帝“時搏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第三》告訴了我們“網開三面”的故事:尚湯還在作諸侯的時候,一天,“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這是古代君侯保護鳥類的最早記載。據載,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逸周書·大聚解》)。周文王臨終之前囑咐武王要加強山林川澤的管理,保護生物,因爲國家治亂興亡都要仰仗生態的好壞。他說:“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是以魚鱉歸其淵,鳥獸歸其林,孤寡辛苦,鹹賴其生。”(《逸周書·文傳解》)顯然古人已經懂得在向自然界索取資源時,一定要有節制,要注意時令,要按一定的季節進行捕魚、獵獸的生產活動。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頒佈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令。周景王二十一年,鑑於國庫吃緊,國家打算鑄金幣。卿士單穆公表示反對,認爲單靠鑄錢幣的辦法並不能解決國庫虧空的問題,因爲鑄錢所需金屬原料要靠挖掘山林而得。而破壞山林是使不得的:“若夫山林匱竭,林麓散亡,藪澤肆既,民力彫盡,田疇荒蕪,資用乏匱,君子將險哀之不暇,而何易樂之有焉?”單穆公講的很明白:如果山林資源枯竭,沒有虞衡的管理,水泊不出產,人民無力生產,田地荒蕪,物資匱乏,君長只有忙於應付危險局面,哪有安樂可喜呢?這是針對統治者而言的,中心思想是把保護山林川澤和國計民生聯繫在一起了。《國語·伯陽父論地震》曰:“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伯陽父認爲水土通氣,土地潤澤,人才可以利用它來種植穀物。水土不通氣,土地死爛成了臭泥,不能種植穀物,缺乏財用,國家也就滅亡了。

儒家有“天有好生之德”思想。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這裏所謂的天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人、天、地、萬物與自然都是一體的,保持和諧相通,《中庸》曰:“萬物並齊而不相害,道並齊而不相悖”。“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爲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禮記·郊特牲》雲:“陰陽合而萬物得。”這種“並齊”、“合”表達着“天行有常,不爲桀存,不爲紂亡”(《荀子·天論》)的客觀規律,表明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應有節度。因而孔子反對濫用資源:“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孔子站在道德倫理的高度要求人們愛護自然界,他說:“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經》)曾子發揮孔子的這一思想:“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禮記·祭儀》)。亞聖孟子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建議粱惠王讓老百姓:“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粱惠王章句上》)“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盡心章句上》)雖然這是一項經濟主張,但其中包含保護環境的思想。他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粱惠王章句上》)這裏,孟子告誡統治者,“仁民愛物”,重物節物,纔可能維繫人類的持續發展。可見,孟子主張發展經濟是和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相提並論的。《詩經·周頌·時邁》有“懷柔百神,及河喬嶽”的說法,即對百神、河川和大山都要善待。

道教在保護環境方面所制定傳授的戒律,也可供我們在保護環境方面作借鑑。

第一:愛惜、尊重一切動物的生命是道教思想主旨之一。道教戒律中,始終把“戒殺生”作爲主要大戒。因爲道教認爲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由於悟性有早、遲之分,所以修道階次有快、慢之別。

六朝時的道經《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中的“十戒“第一戒便是:不殺,當念衆生。劉宋道士陸修靜在其《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把”守仁不殺,憫濟羣生,慈愛廣散,潤及一切”作爲“十戒”的第二戒。其所撰《受持八戒齋文》,更以“不得殺生以自活”作爲八戒清齋的第一戒。《初真十戒》第二戒: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說十戒》第二戒:不得殺生屠害,割截物命。除此而外,《洞神經》中“五戒”之第一戒說:目不貪五色,誓止殺,學長生。《無上祕要》卷四十九說:勿殺傷含氣。《靈寶仙公請問經》中“太上十戒”之第七戒說:不得殺生祠祀六天鬼神。《升玄內教經》卷九所述“升玄九戒”之第四戒說:手不得殺害衆生,跂行蠕動含血之屬,皆不得殺。《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的第四戒規定:不得殺傷一切物命;第九十五戒規定:不得冬天發掘地中蜇藏蟲物;第九十七戒規定: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第九十八戒規定:不得籠罩鳥獸。《中極戒》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不得熱水潑地致傷蟲蟻。《老君說百病》有:探巢破卵是一病。刳胎剖形是一病。不但自己不殺生,即是別人殺生爲了自己,自己也有責任不食,《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第一百七十二戒:若人爲己殺鳥獸魚等,皆不得食。第一百七十三皆:若見殺禽畜命者,不得食。

第二:愛惜、尊重植物的生命。道教認爲植物和人一樣具有生命靈性,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它也能夠修煉成仙。如傳說中的花仙、樹仙、桃仙等,在古代人們將桃木、葦草、荊棘、艾草、薰衣草等植物賦予神祕的力量,認爲它們可以辟邪驅瘟,故掛在門窗、牆角。後來對植物的崇拜進一步加深,便出現了掌管農作物的神――社神、稷神、神農氏。其實將植物奉爲神的現象很多,如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有古樹、神樹、神草,所以在道教戒律中對植物亦加以保護。道教最早的經典《太平經》專門對禁止燒山林作了理論闡述:

天上急禁絕火燒山林叢木之鄉,何也?願聞之。然,山者,太陽也,土地之鋼,是其君也。布根之類,木是其長也,亦是君也,是其陽也。火亦五行之君長也,亦是其陽也。三君三陽,相逢反相衰。是故天上令急禁絕燒山叢木,木不燒則陰中。陰者稱母,故倚下也。《太極真人說二十四門戒經》中的“二十四門戒”第十八戒規定:人不能無故採摘花果,毀壞園林,否則就會下地域,受吞鐵丸之苦。《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的第十四條要求:不得燒野田草;第十八條要求:不得妄伐樹木;第十九條要求:不得妄摘草花。《妙林經二十七戒》中也有“不得燒野山林”的規定。《中極洞真智慧觀身大戒經》中第六十一條說:不得無故砍伐樹木;第六十七條說:不得以火燒田野山林。:

環境環境保護論文 篇五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勢不可擋。我國進入經濟轉型時期以來,由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三產服務業逐漸集聚城市中心區,過快過量的城市改造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城市中心區的環境整治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加以研究。

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整治一直貫穿城市建設發展的整個歷程。從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城市公共空間經歷了從萌芽、發展到高潮的過程。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隨着經濟與社會條件的變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產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環境問題,許多西方國家針對不同的環境問題開始進行探索。從維也納拆除城牆形成環繞城市中心的林陰大道,到英國將皇家公園向社會開放,興建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城市公園;從美國的城市美化運動和城市公園系統的建成,到巴黎改建採取一系列環境更新措施:建設林陰道,規劃城市公園綠地系統,改善道路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英國在19世紀末還曾在城市規劃中提出Amenity的概念,將其作爲促進環境更新的政策措施之一,其中包括衛生的改善、環境的美觀舒適、對歷史環境的保護,以及爲滿足人類精神上的需要,提供享受豐富多彩生活的機會等內容。並在Amenity的思想指導下,實行城市綜合改善地區方法,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律保障環境的舒適性。西方發達國家二戰後經濟高速發展,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的趨勢,主要表現爲新城建設和郊區化,城市中心區的居住人口和產業逐步轉移到郊區,導致了舊城中心區的衰敗。爲了復興中心區,振興經濟,各國通過城市歷史保護、創造以步行街爲代表的人性公共空間,發展三產旅遊和社區環境更新這些整治措施,掀起了新一輪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整治的高潮。

二戰後西方國家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隨着經濟由高速發展到速度趨緩的變化,都經歷了由大規模城市改造轉向注重歷史文化傳統、小規模的城市中心區復興,採取逐步的環境整治措施,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變化,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經驗,這些對我國當前的城市改造具有非常積極的借鑑意義。

一部分國家環境整治實踐

1英國經濟發展與內城整治實踐。由於戰後經濟的飛速發展,英國的城市規劃偏重於新城建設,造成英國20世紀50~60年代許多舊城的逐漸衰落。隨着70年代經濟“滯脹”局面的出現,英國對運行機制進行了較大調節,採取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在舊城中心區發展辦公和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增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增長。在城市建設上從強調數量與速度的新城擴張建設,轉向注重內涵、強調環境質量的整修維護,規劃的主要內容由新城建設轉向內城改造。

2美國的經濟政策與城市環境設計的興起。美國從戰後到70年代期間經濟高速發展,普遍進行城市更新,1949年制定了《國家住宅法》,扶植貧窮地區,重建道路和市政設施,由於改造的規模較大,造成原有居住社區荒廢,城市中心區開始衰落。從70年代開始,隨着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地方政府在提高環境質量中的作用變得重要起來,城市開發重點由郊區轉向城市中心區,城市環境設計和城市設計被明確提出並得到迅速發展。許多城市提出環境質量和特色問題,通過公共空間系統建設、濱水區開發、城市歷史保護和步行區化等一些公共項目建設,提高了城市的整體環境質量,結合歷史性建築保護和利用開發旅遊資源,促進了經濟發展和市場繁榮。

3聯邦德國的小規模環境整治政策與實踐。德國的城市建設經過50年代的重建,60年代隨着經濟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占主導地位,城市規劃注重城市發展的技術化,集約的土地規劃以提高建築容積率、完善城市道路系統和美化視覺環境爲導向。70年代由於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衰退,產業結構發生變革,第三產業比例加大,城市規劃政策從大面積推平頭式的舊區改造轉爲針對具體建築的保護與整治,小步驟、謹慎的環境整治措施越來越受到重視。到70年代中期,維護和整修歷史性街區、古舊建築物受到重視,建設重點轉向內城的復興和居住區的改善,通過環境整治完善城市空間環境,保留自然形成的城市結構,強化“土地混合使用區”的概念,使市中心重新充滿活力。

4法國的內城修復計劃。法國在二戰後也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再開發運動和新城政策,從1958年起實施城區中老舊住房的更新和城鎮結構的現代化,建設與傳統城區形態相異的高層建築羣小區,造成與歷史形態的不協調、住宅功能衰退和房價暴漲等問題。60年代末至70年代,隨着經濟和就業人口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增加和製造業人口減少,歷史保護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受到重視,法國的歷史環境保護政策開始實施,與以往徹底更新市區的改造計劃不同,在修復建築物與改善它們周圍環境的同時,使現存的城市結構保持不變。

5日本的城市創造運動和小規模整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了許多城市問題。70年代受席捲世界的石油危機影響,政府修改了《城市規劃法》,控制城市開發規模,制止城市盲目地向農村延伸。通過城市中心區規劃、綠化、水、城市歷史保護區、步行空間等途徑尋找契機,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整治。70年代以來,以橫濱爲首的許多城市制定了關於景觀形成與歷史環境保護政策,進行城市公共散步道、城市廣場、步行商業街等環境整治,如橫濱的《地區建設協定》和《市區環境設計制度》,成爲推動環境整治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國外城市中心區環境整治方法與措施

一些歐美國家圍繞60~70年代出現的城市中心區衰敗現象採取環境整治方法,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將建設重點轉移到內城建設中,提出復興城市中心區的目標並逐步付諸實施,採取了一系列環境整治方法和措施。

1歷史建築的保護與城市歷史文化保護

歷史文物建築保護。大部分城市中心都存在大量有吸引力的優秀古建築,歷史保護作爲復興中心區的策略,在許多城市得以採用。人們重新認識到歷史建築的價值,採取城市保護性更新活動,確定文物建築保護等級,維修歷史文物建築。同時有節制地進行城市骨架和街道網絡的改造,使大多數新建築在尺度和形式上尋求與原有建築的協調,達到視覺上的連續性。結合步行區建設保護歷史建築,維護原有的商業服務設施和舊建築傳統風格外貌,進行內部更新,滿足現代使用要求。這種做法既維修、保護了歷史建築,又增加了中心地區的吸引力。

舊建築的改造利用。爲了保護城市歷史文化,許多國家採取鼓勵措施支持改造、利用老建築,將銀行改成飯館,國小校作爲技術辦公室,老別墅改成文化中心,棄置的監獄變成酒吧,甚至賦予無用的煤氣站以新的內容,將其變成高質量的旅店。例如假日購物廣場在70年代開始興起並迅速普及,大多是通過改造中心區火車站、貨倉或工業建築等已被廢棄的歷史性建築物而形成,起到了復興中心區的作用。

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城市中心區的復興是建立在對歷史城市的整體保護的基礎之上的,國外尤其是歐洲許多古城的新區開發建設,爲了減少對舊城的破壞,普遍採取與舊城脫離的發展政策。在舊城建設上除了注重對舊建築的單體保護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對歷史街道、廣場等城市空間和城市結構肌理的保護,劃定歷史保護區,對城市歷史進行整體環境保護。從70年代起,英、美、日等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歷史保護區的政策性法規。

2對人的活動空間的重視

復興城市中心區的一個重要措施是積極營造以人爲中心的環境和空間,以人性化的街道景觀增加城市中心區公共空間的魅力,提高城市中心區的吸引力和活力。

設置步行街區。二次大戰後,由於城市中心區逐漸轉變爲金融業、零售業和其他服務業的商業區,私人小汽車大大增加,因而那些缺少足夠路網的中心區變得異常擁擠。規劃者逐漸認識到需要創造以人爲中心的高質量步行空間,提高步行街的質量和舒適性,步行街區的建設成爲70年代初期環境整治的主要內容。例如德國哥廷根市和慕尼黑市通過環境整治將舊街道改造成步行區,禁止汽車通行,作爲公共交通工具的電車由地鐵代替。曾經一度爲汽車交通所破壞的歐洲老城傳統的城市生活空間——城市的“客廳”重新得到恢復,真正成爲親切宜人、充滿活力的城市心臟。70年代日本橫濱、神戶等城市,在城市中心區沿河流建設了一系列公共散步道,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美國大城市的環境整治主要以中心區的步行街區的改造和再建爲主,其中200多個城市都已經把中心區的主要街道改造成步行街,大部分都建於60~70年代。步行街普遍提高了中心區開放空間的環境質量,增強了其舒適性。

提供公共活動空間。規劃者重新認識到公共空間的作用和吸引力,在環境整治中爲人們提供步行街、露天廣場、有頂街道、中庭等一系列公共空間,希望重新振興城市公共空間,聚集人流,增強城市活力。他們重視建築與人的相互聯繫和步行空間的連續性,轉變沿街建築底層的功能,對社會和街道開放,營造環境舒適的公共活動場所,爲社會交往和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同時藉助公共空間吸引足夠的客流,獲得商業效益。

整治綠色開放空間。通過整治綠化和水等開放空間,設置多樣的休息、綠化和美化設施,創造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美國開始於20世紀初的城市美化運動對其城市環境與景觀建設一直產生着深刻的影響,開闢林陰大道和建設城市公園,形成城市的“肺”,一直作爲良好的傳統繼承下來,以致後來的城市結合中心區開闢了許多小公園、小廣場,根據人的心理行爲特點,創造休息、交往的宜人空間。例如美國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把改善環境同吸引外資結合起來,將城市的公園綠地的規劃建設作爲振興經濟、吸引外資的重點戰略性綜合規劃,成爲全美生活環境最美的城市之一。從70年代初日本城市規劃開始制定加強改善地區環境的戰略,通過形成綠色的開放空間等途徑進行環境整治,實現公共空間的美化,注重景觀塑造。

創造城市濱水景觀。許多城市選擇濱水區作爲環境整治的重點,建設濱水散步道等公共空間;改造海軍、造船業廢棄的碼頭,開發假日購物廣場等商業娛樂設施;或者結合飯店、公寓、療養院和歷史資源,創造娛樂、休閒的公共空間,利用水濱的舒適性吸引更多的人光顧。許多美國城市都已經發展了中心區水濱公園,通過加強城市水體與附近建築的聯繫,在水濱設計有吸引力的公共場地,將水濱作爲公共開放空間,創造宜人的休閒、娛樂、消費空間。日本進行的“河川和綠色自然環境”調查,通過“水和綠色的城市建設”的整治政策,對城市資源中的水環境加以保護和利用。

基礎設施改建。城市交通問題,特別是公共交通的改善是城市中心區復興的契機和關鍵,是改善空間環境的基礎保障。西方國家在整治中利用城市地下鐵道和市郊快速列車的建設,緩解道路緊張狀況和停車場的壓力,同時結合城市公共汽車、有軌電車,組成覆蓋全城的高效快速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中心區的可接近度,大大緩和了城市中心的交通矛盾,爲老城中心區的步行商業街改造建設創造了條件。

3商業與旅遊開發

復興零售商業。許多歐洲城市從60~70年代起,結合具有良好環境設計和設施完善的購物中心建設,對舊有街道型商業街進行步行化的環境整治,形成集購物、休閒、娛樂、辦公於一體的中心商業區,通過提供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復興城市中心區。商業建築與公共空間結合使用,形成城市空間中最有活力的地方,環境整治使中心區的商業得到很大發展,促進了環境更新和旅遊發展。具體的整治措施中常常通過增加沿街的商業用房,創造街道的生活氣氛,積極引導舊建築的改建,將不適用的辦公樓改造爲旅館、商業和娛樂等三產服務業設施或住宅,改變了舊城缺乏城市活力的景象。

調整功能、發展三產。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西方城市出現“後工業化”趨勢,大量工業製造業外遷至城市邊緣和郊區,以金融、商業、服務業爲代表的第三產業佔據城市經濟主導地位和城市中心區。整治中將已經廢棄的工業運輸碼頭、工廠拆除或者重新開發成新的用途,改造成博物館、展覽館、商業綜合體等,被賦予新的功能加以再利用。例如在芝加哥,曾是貨運中心的海軍碼頭戰後隨着功能衰退進入閒置狀態,70年代末開始進行再開發,引入貿易展示等功能,以後逐步整治爲由水晶宮、節日大廳、公園和家庭館組成的多功能公共設施,聚集了娛樂、購物、休閒、餐飲、展示等功能,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

發展旅遊業。環境整治的一個重要措施是通過塑造城市景觀和特色環境,發掘旅遊資源,保護歷史性建築和充分利用舊建築,建立區域性休閒旅遊中心,通過發展旅遊復興中心區的活力。許多城市將市中心的著名建築劃定爲歷史建築加以保護,把舊建築改造爲博物館、娛樂中心和商場等,發揮其實用價值和歷史藝術價值。

舉辦博覽會。利用城市中心區的集會中心、競技場和體育場等大型活動設施,吸引大量的參觀者和遊客,創造更多的利潤,同時通過舉辦博覽會實施城市整治,更新基礎設施,擴大城市旅遊。80年代初期日本掀起地方博覽會熱潮,並以此爲契機積極進行城市環境整治。柏林也曾經通過1911年、1931年、1957年、1985年和1987年五次建築博覽會,實施城市更新計劃,利用博覽會機會成功地進行舊城整治。美國也通過增加集會、會議和商業展銷會,促進城市中心區的復興與經濟繁榮,據統計,全美國用於建造主要集會展覽中心的用地已從1970年的62.25萬m2增到1990年的167.23萬m2。在中心區建設大型活動設施能達到三個目的:第一,集會和體育活動可以促進參加者在附近的飯店、餐館和旅遊場所消費,使晚上與週末的中心區街道變得更有生氣;第二,特別活動設施往往會促進新建築的頻繁建設;第三,特別活動設施建設在一個衰落的地區,往往能夠促進該地區的發展。

4居住區與社區改善

城市中心區失去活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中心區居民的減少。戰後隨着郊區化的出現,城市中心區人口外遷,造成內城衰敗。爲了增強城市活力,許多城市採取積極的整治措施進行城市中心區的社區改善。西德戰後採取新的保護性整治政策,住宅發展轉向加強對中心區舊建築的改造利用,城市規劃設計重新轉向19世紀城市規劃中注重空間構圖,實現城市景觀目標。美國在社區改善中,通常由政府出資改建低層、多層單元式住宅,使居民歸屬感增強,有助於促成良好的鄰里關係、改善社區環境和恢復城市中心區活力。

三環境整治設計理論

城市設計理論的興起與迅速發展對環境整治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爲城市中心區復興與舊城改造的指導思想。工業革命給城市生活和環境空間帶來巨大變化,造成許多城市問題的產生,使城市環境缺乏傳統的宜人空間和人情味,城市中心區環境的惡化引起人們對城市建設普遍的質疑和反思。從70年代起,人們改變了以柯布西耶和《雅典》爲代表所倡導的城市集中主義理論與功能分區思想,重新認識到傳統的街道生活與街道美學的價值,倡導城市中心功能與空間的多樣性;強調傳統的城市空間的有機秩序和街道步行體驗,重視人的精神和心理感受;努力改變城市中心區消極、非人性空間環境,復興中心區活力。許多理論家迴歸歷史城市空間的理論探討,從視覺途徑和知覺途徑、心理體驗、城市意象等方面進行探討,尋找失落的城市積極空間,對城市環境整治設計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1注重對歷史城市空間的研究與借鑑,強調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理論。通過探究歐洲歷史城鎮形態與空間的有機性規律,注重從傳統的城市空間中吸取精華,倡導在環境整治中注重歷史文化上的可持續發展,運用沿街豐富的城市空間要素和歷史傳統符號,採取靈活自由的設計重新塑造城市街道和廣場等城市空間。

2強調以人爲中心的人文主義迴歸和對人性空間的重視。人文主義的城市設計思潮從具體的生活體驗和人對城市的實際感受出發,研究人的行爲心理、知覺經驗和城市環境之間的聯繫,強調以人爲中心,以宜人的尺度構築城市空間,強調鄰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批判現代主義刻板的功能分區和大尺度非人性的空間創造。

人文主義思想倡導以“人”爲中心,注重歷史與文化的城市設計思想和借鑑傳統城市空間創造的規律,其重要的人文意義和多方位的設計方法受到充分的認識和研究,爲環境整治提供了豐富的設計理論,極大地影響了70年代後歐美城市的復興和環境整治實踐。這些城市設計理論的研究成爲環境整治實踐的理論基礎,指導了環境整治的具體實踐。

保護環境論文 篇六

隨着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們爲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破壞環境,一片片樹林變成了一塊塊荒地,一畝畝糧田變成了一座座高樓大廈,一條條湖泊變成了一個個旱洞。再這樣下去,我們將永遠也聽不到小鳥歡快的歌聲,看不到小動物玩耍的身影。代替它們的是砍伐樹木的聲音,還有小動物悲慘的哭聲。這些難道是你想聽到的嗎?

不,不是的,我們應該保護環境。我作爲一個跨世紀的少先隊員,應該爲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我認爲可以從下列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從我做起。我人小,別人不環保,我管不了,可是我應該能夠管住自己。這叫做嚴於律己,潔身自好。比如不用一次性筷,不用塑料快餐盒等。我想,如果每個人都做到了這一點,那環保問題也就解決了。第二:從小事做起。我們幹不了大事,那就做小事吧。例如看到地上的果皮紙屑,就主動把它們撿起來扔進垃圾箱,這只是舉手之勞,既會得到別人的稱讚,又能給地球母親減少負擔,何樂而不爲呢?第三:從現在做起。只具有環保思想,這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付注行動。早一天保護環境,就早一天**地球母親的負擔。俗話說得好: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等到真的聽不到鳥叫聲的時候,我們再來講環保恐怕就晚了!

讓我們攜起手來保護環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早日還地球一片碧水、藍天和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