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幼兒生態文明論文【新版多篇】

幼兒生態文明論文【新版多篇】

生態文明論文 篇一

論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

“生態文明”這個理念的提出,是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之後的第五個文明,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標誌着我國進入了科學發展的實質階段,必將極大地推動我國現代化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新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建設的最新發展。

關鍵字:生態文明 建設 科學發展觀

生態文明就是人與自然和諧,是把自然與文明結合起來。它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積極推動、逐步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當前之所以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隻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越來越凸顯,石油、鐵礦石等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另一方面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由此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此外,要意識到,資源環境問題的出現,背後有體制政策、發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認識、自然觀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價值還不被承認。

一、生態文明的現實意義

生態文明是改造生態環境的積極成果的總和,它表現爲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們生態方面的意識、政治決策、法律法規、生態倫理、文學藝術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經濟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永續發展。生態文明關係到人類繁衍生息的根本問題,是和諧社會與文明建設的支撐點,關係到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隨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的能力和範圍不斷擴大,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的危害。人與自然的矛盾進一步加劇,自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環境污染加重,自然災害加劇,資源短缺,生態失衡。生態危機已經極爲嚴重,已經影響到了人類生存、社會發展進步和國家興盛。面對來自大自然的報復,生態文明是必須做出的理智選擇。正是這種清醒,推動着人類文明進行着一場深刻的變革,人們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上當今社會發展主旋律的位置,成爲全球性的時代潮流。它預示着人類進人一個新的文明時代—生態文明時代。

二、生態文明與其他幾大文明的關係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共同構成文明系統整體,協調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是一個完整而全面的文明體系。生態文明是“五個文明”系統中的前提。生態文明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發展提供生態基礎、環境條件和豐富資源。首先,生態文明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基礎。人來自於自然,決定了人首先是自然的一份子,人類的生存發展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自然生態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態的破壞、失衡,不僅會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發展,而且還可能會徹底毀滅人類。因此,愛護自然,與熱愛人類具有了同一性,只有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生態平衡,才能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基礎。其次,生態文明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發展提供優美的環境條件。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造環境。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如何建設優美的環境,也是人類發展的必要因素。環境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因此,只有通過生態建設,營造優美的自然社會環境,才能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發展提供優美的環境條件。

最後,生態文明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發展提供豐富自然資源。人類的生存發展,是人與自然交換物質能量的互動過程,是從自然去獲得其所必需的各種資源的過程,自然資源的貧富,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類生存發展的狀態,因此,只有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保障生態環境,才能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發展提供豐富自然資源。

三、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的關係

現代可持續發展思想,主要源於人們對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熱切關注。今天,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和諧社會的構建,更加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的保證。生態問題與構建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地連在一起。科學發展觀以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態文明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爲進一步構建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指明瞭道路:

1、構建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爲本,強調發展的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科學發展觀將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視作發展的基本要素,並通過發展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平衡。也就是說,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生態良好目標、維護和改善人的生存發展條件,這是從根本上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

2、構建生態文明是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是現代社會文明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迄今爲止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階段。強調在產業發展、經濟增長、消費模式改變的進程中,盡最大可能積極主動地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階段,如果不盡可能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就極有可能造成資源日益短缺,環境難以爲繼,社會難以承受,發展難以持續的嚴重後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也就難以實現。

總結

生態文明作爲人類文明的基礎,延續了人類社會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歷史血脈,承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成果,貫穿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對於維護生態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 因此,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論文 篇二

環境與生態文明

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生態文明,是以生態意識強、生態產業發達、生態環境良好爲主要內容的文明形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實踐,將有力地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將以全新的形式,迎來國際中國社會的綠色希望。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我們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戰略路徑,建設體現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改造生態環境的積極成果的總和,它表現爲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們生態方面的意識、政治決策、法律法規、生態倫理、文學藝術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經濟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永續發展。生態文明關係到人類繁衍生息的根本問題,是和諧社會與文明建設的支撐點,關係到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隨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的能力和範圍不斷擴大,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的危害。人與自然的矛盾進一步加劇,自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環境污染加重,自然災害加劇,資源短缺,生態失衡。生態危機已經極爲嚴重,已經影響到了人類生存、社會發展進步和國家興盛。面對來自大自然的報復,生態文明是必須做出的理智選擇。正是這種清醒,推動着人類文明進行着一場深刻的變革,人們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上當今社會發展主旋律的位置,成爲全球性的時代潮流。它預示着人類進人一個新的文明時代—生態文明時代。

人類生活於自然之中,先天地同自然有一種親近感。人類也是大自然的成員之一,無法離開生態系統而單獨存在。自然有其運作的規律,人類決不可把自己置於生態系統之外,甚至凌駕於生態系統之上。自然是人類的朋友,應和諧相處,彼此共融,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促進人類文明的不斷提高。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人類在對待自然時,由於缺乏明確的道德價值導向、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爲規範,產生了一些思想上的不道德行爲,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現今社會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愈演愈烈,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受到了嚴重威脅。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急需提上日程,這是當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應該關注的重大問題。生態文明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有利於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有利於地球生態系統穩定的生態消費方式以及公正合理的生態制度等。只有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整個社會才能永續、和諧發展下去

生態文明作爲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爲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爲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爲着眼點,在開放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致力於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以有效地解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需求同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供給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立足點是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其核心問題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又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和體現。

1、加強教育和學習,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

人與自然的關係, 是一種平等和諧的統一關係。我們必須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吸取教訓,把促進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證未來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實踐表明,過去那種“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 是不負責的行爲, 將會爲子孫後代帶來慘痛的代價。

2、通過立法約束人們的行爲,保障生態建設的有序落實

制度缺失和體制機制不合理是導致中國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完善環境政策法規、制度,能夠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硬約束條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決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爲,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3、支持文化創新,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要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森林文化、溼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等生態文化, 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政績觀、消費觀, 並使之廣泛滲透到社會、經濟、科技、法律、政治以及倫理等領域, 爲經濟社會的生態化發展提供智力與精神支持。

4、樹立正確消費觀,節能減排

人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杜絕浪費。這要求人類摒棄過度揮霍性消費的享樂主義,而主動以實用節約爲原則進行適度消費,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間的物質交換,使得生產消費的消耗最小。資源的使用和環境的破壞都基於人類的慾望,因此以節儉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爲目標的適度消費必定能夠大幅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二、家鄉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

重慶市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中央賦予重慶加快建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現代製造業基地以及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等定位,要求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發揮重慶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作用,增強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支撐”。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重慶的重要歷史使命,對我市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市情和發展階段看,重慶區域城鄉差距大,“雙欠”特徵明顯,加快發展的任務很重。發展是第一要務,但發展必須是協調的、可持續的、包容的發展,不能發展速度上去了、經濟總量增加了,卻破壞了生態環境,必須堅持全市跨越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從區位和自然條件看,重慶地處長江上游,生態環境較爲脆弱,生態重要性十分突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重慶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更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全局。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保護母親河的必然要求。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線,三峽庫區是國家重要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確保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安全和保護好長江母親河,是重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三峽庫區屬喀斯特地貌,土層淺薄、留不住水,是全國地質災害最密集、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之一,地質災害隱患點多,水土流失面積大,石漠化、消落區治理等問題也比較突出。如果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不能保護好、治理好,我們就無法向全市人民交代,無法向黨中央和全國人民交代,無法向歷史交代。必須深刻認識到,保護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就是保護重慶發展的根本,就是守護中華民族未來。我們一定要切實肩負起這個重大責任,爲子孫後代留下“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承擔應盡的義務,作出應有的貢獻。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破除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實現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良好生態環境是持續發展的基礎。依靠能源資源高投入高消耗、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的發展方式,不僅得不償失而且不可持續。我市正處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節點,經濟總量還不大,產業結構層次偏低,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創新驅動能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仍然存在。面對生態環境負荷日益加重的趨勢,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堅定不移地轉方式、調結構,不斷提升發展質量,促進全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努力走出一條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滿足全市人民最基本生存發展需求、順應羣衆熱切期盼的善治德政。人民羣衆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保護好生態環境,是黨委、政府的應盡之責。目前,我市還存在不少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比如,飲用水安全、農產品安全、污水垃圾處理、霧霾污染、噪聲污染等。這些問題與人民羣衆生活息息相關,是重大民生問題。如果人民羣衆喝不上乾淨水,呼吸不上新鮮空氣,吃不上放心食物,我們就是失職。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們一定要下大力氣解決好突出環境問題,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成果造福於民、取信於民。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歷史性任務。直轄以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堅持不懈地抓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我們相繼實施清潔能源工程、藍天行動等環保行動,對重鋼等200多家企業實施環保搬遷,淘汰一大批小火電、小水泥等“五小”企業,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實施長江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新增森林面積26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2%以上;建成一大批城鄉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大幅提高;加強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保護了生態脆弱區環境,促進了生態修復。這爲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們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也不斷髮展和深化。針對新形勢新要求,市委提出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這是着眼全局和長遠、基於系統和整體考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爲推動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確定了目標和原則、方向和路徑,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質的飛躍。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敢於擔當、積極作爲,努力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實效 。

作爲一名大學生,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環境保護意識的局面下,我們要努力學習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提倡從我做起,倡導綠色消費,倡導低碳生活。同時也要形成節約消費光榮、揮霍浪費可恥的良好社會風尚。在學校我們要懂得生態文明建設大局下個人的責任與義務,投身社會,我們更要爲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熱情與力量。

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是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夢想,而這不是靠某個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們全民參與的,只有我們大家一起行動,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藍天白雲不再是夢想。爲了實現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建設,讓我們一起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幼兒生態文明論文 篇三

1、結合遊戲,豐富幼兒生態文明知識

豐富生態文明知識,是保護生態文明的先決條件。假如缺乏必要的科學常識,即使對生命、對自然有着無限的熱愛,卻仍可能以愛爲名義做出傷害生命、破壞自然的事情。比如,將淡水龜放生到海洋導致其腎衰竭死亡;將食肉的巴西龜放生到湖泊引起生態失衡;給野生動物餵食導致其覓食能力下降;等等。成人尚且如此,幼兒的生態文明知識自然更加匱乏。普及基本的生態文明知識,對於幼兒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十分重要。簡單地講授並不利於知識的記憶和鞏固,而結合遊戲,寓教於樂,則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遊戲範例:判斷什麼是噪音,什麼是廢氣、毒氣。目標:使幼兒明白嘈雜的、尖銳的聲音令人不舒服,就是噪音;刺鼻、嗆人、使人難受的氣體是廢氣、毒氣。準備: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設備,室外停車場,少量垃圾焚燒。玩法簡介:通過多媒體播放各種高分貝的汽車喇叭聲、器械打擊聲、吵鬧聲等聲響,或者讓幼兒自己製造噪音,與柔和的音樂、詩朗誦、日常平和的對話等進行對比;在室外讓幼兒短時間感受汽車尾氣、垃圾焚燒散發的氣味、嗆人的香水味等令人不適的味道。教師無需給幼兒灌輸“分貝”、“一氧化碳”等概念,只需把環保的和破壞環境的事物進行對比,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區分哪些是令人舒服的、哪些是令人不舒服的事物。在遊戲中,幼兒瞭解了綠色食品、白色污染、光污染等成人都有可能忽略的知識,爲他們好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初步的認識基礎。

2.通過遊戲,養成幼兒生態文明行爲習慣

幼兒生態文明行爲習慣的養成需要同一行爲的多次重複,但機械地重複會讓幼兒厭煩,而通過有趣的遊戲,幼兒則會玩得不厭其煩,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遊戲範例:舊物換新裝。目標:培養舊物利用的意識,減少資源浪費。準備:收集廢舊紙盒、牙膏盒、酸奶杯、易拉罐等。玩法簡介:教師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把用過的紙盒、奶粉罐等物品改裝成玩具收納盒、小板凳、保齡球等各種用品或玩具。幼兒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真切感受到這些隨意丟棄會導致環境髒亂不堪的物品經過合理利用,可以變廢爲寶,從而初步形成垃圾分類回收的意識。這種在體驗中主動形成的意識,其內化程度和穩固程度遠勝於教師的言傳教育。遊戲範例:垃圾分類。目標:知道垃圾分類可方便循環再造,學會正確投放垃圾。準備:廢品處理場圖片一幅,若干分別貼有“金屬類”、“紙品類”、“塑料類”的舊紙箱,各式廢舊物品;事先教會幼兒區分金屬、紙品和塑料。玩法簡介:遊戲開始,幼兒提着裝有各種廢棄品的塑料桶從起點向前跑,連續跨過場地中的障礙物後,跑到廢品處理場前,把桶內的物品分類放到不同的紙箱內,按原路跑回起點,依次到最後,分類又準確又迅速的一組獲勝。將上述遊戲設置爲幼兒可以反覆進行的常態化遊戲,並對幼兒遊戲過程中的進步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好的垃圾分類習慣進行激勵,可使幼兒充分認識到該行爲的正確性並加速習慣的養成。

3、基於遊戲,實現親子共同成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幼兒的行爲很大程度上是對成人行爲的模仿。幼兒生態文明教育離不開家長的示範作用。“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最能使幼兒在家庭生活中體驗快樂,感受親情。因此,將生態文明教育融於遊戲,家長對待生命和自然的態度可以爲孩子樹立榜樣,而幼兒也可以督促家長自省,實現親子的共同成長。遊戲範例:小樹苗快長大。目標:知道植物生長要靠陽光和水,培養愛護花草樹木的生態意識。準備:小樹苗頭飾若干,太陽、水珠單個圖片若干。玩法簡介:幼兒拿着太陽、水珠圖片站在起點線上,家長戴着樹苗頭飾蹲在終點線上。遊戲開始,幼兒說完“我是水珠和太陽,能幫樹苗快快長”之後向前跑,到達終點後把手中的卡片舉在樹苗的上方,家長馬上站立表示樹苗長大了,快者爲勝。勝者可認養園內一棵樹苗並在上面懸掛幼兒的姓名卡,由親子共同保護和照料樹苗成長。

生態文明論文 篇四

注重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爲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

“生態文明”這個理念的提出,是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之後的第五個文明,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標誌着我國進入了科學發展的實質階段,必將極大地推動我國現代化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新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建設的最新發展。

十八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以人爲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集中論述,並系統性提出了今後五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與十七大報告相比,十八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強調統籌各種生態文明的實現形式的共同推進。第二,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第三,強調採用市場手段實現生態文明。

十八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還提出新的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次報告中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爲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佈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認識的深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

我們爲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工業時代的國民生產總值呈指數增長的同時,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攫取、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呈現加速和全球化趨勢。全球性的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的凸顯,表明人類已經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當前我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然資源日趨短缺、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和生態系統持續惡化。

資源短缺問題日趨突出。由於經濟發展迅猛,我國所面臨的資源短缺壓力越來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國人口衆多,而資源又相對匱乏,從而導致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就更少。其次,我國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第三,我國資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礦產已經不能自給,需要大量進口。

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舉世矚目,但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面臨的環境壓力也極爲沉重,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物及有害化學品污染以及環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現,遠遠超出環境承載力。

生態系統持續惡化。現在我國的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四大自然生命系統,大氣生態系統、水源生態系統和能源礦產生態系統三大自然環境系統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我們的生活中,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現象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水危機、沙漠化、氣候異常、土壤酸鹼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生態文明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人類自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在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資源危機、生態災難、環境危機,以致發展不能持續,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類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積極推動、逐步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以生態文明取代工業文明成爲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這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克服危機的明智之舉。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對於維護生態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應從世情、國情出發,以轉變發展觀念,培養環保意識,建立生態環保體制、機制,發展環保、綠色技術和開展國際合作等爲基本途徑。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我們必須抓住歷史機遇,採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思想上,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主要是: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爲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爲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要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的意識,將環境保護作爲新階段推進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行動上,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發展環保技術和綠色技術,與國際共同應對環境挑戰。應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抓緊擬訂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價格、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經濟政策體系,採取總體制度一次性設計、分步實施到位的辦法,使鼓勵發展的政策與鼓勵環保的政策有機融合;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重化工業的佈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應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保護環境。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羣衆,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齊心協力保護環境。除了國家加大宣傳力度,制定相關的措施與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作爲普通公民我認爲肯應該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作爲一名大學生,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環境保護意識的局面下,我們要努力學習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提倡從我做起,倡導綠色消費,倡導低碳生活。同時也要形成節約消費光榮、揮霍浪費可恥的良好社會風尚。在學校我們要懂得生態文明建設大局下個人的責任與義務,投身社會,我們更要爲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熱情與力量。

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是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夢想,而這不是靠某個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們全民參與的,只有我們大家一起行動,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藍天白雲不再是夢想。爲了實現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建設,讓我們一起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態文明論文 篇五

形勢與政策 論文

目: 建設生態文明 院 (部): 建築城規學院 專

業: 建築學 班

級: 建築112 姓

名: 李霄漢 學

號: 2011051166 指導教師: 李霄漢

完成日期: 2013年11月26日

一、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爲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徵着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進步狀態。

我們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建立在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上,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爲本原則,同時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生態中心主義。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製造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極端生態中心主義卻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動。生態文明則認爲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十分密切。

二、生態文明核心內容

生態文明是指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和諧統

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爲出發點,以人與自然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爲落腳點,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和人的全面發展爲目標。

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從“人統治自然”過渡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這就要求人們在思想意識上實現三大轉變: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從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爲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從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轉變。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堅持以人爲本,要落腳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模式,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與協調。

三、生態文明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佔有率在世界各國中處於低位;同時,我國的資源和人口分佈呈逆相關,許多資源分佈在人口稀疏、環境惡劣且難以開發的中西部地區,而人口集中的東部地區資源卻較爲稀缺,人均可利用資源相對匱乏。這些現實的情況,決定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不能走資源消耗型之路,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可忽視生態環境保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付出了過度消耗資源和深度環境污染的代價。據個人收集的資料顯示,我國每創造一美元的產值,能耗是美國的4.3倍、德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後一段比較長的時期內,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發展全局,強調在發展中要堅持以人爲本,科學地處理地區間、城鄉間、經濟與社會間、人與自然間、國外與國內間的關係。

就個人觀點,科學發展觀也是一種按生態系統規律引導發展的生態文明發展觀,要貫徹好科學發展觀,首先要大力倡導生態文明教育,使全體公民以生態價值指導和評價自己的行爲;其次,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鑄造綠色科技體系,實現科技的生態價值取向;再次,要把綠色科技引入經濟,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發展綠色科技,是引導生態意識進入生產系統,從而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兩難問題的橋樑,也是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要發展綠色科技,就要正確認識理解綠色科技。

第一,綠色科技要求各門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科學技術活動均要符合生態化的方向。生態價值觀是從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觀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動中恪守這一信念。也就是說,在發展農業、牧業、冶金、建築、化工、交通、製造等行業的科學技術時,既要看到其經濟價值,又要看到其生態效果,竭力排除有經濟價值卻無生態學意義的科技成果在各行業中的濫用。 第二,綠色科技是爲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而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是有益於保護和合理應用生態資源的科學技術。綠色科技可劃分爲兩大類:一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態環境的因素已經存在,發展這類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減少其危害,如治沙技術、防治病蟲害技術、污水處理技術、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醫療技術等;二是充分利用資源和優化生態環境的技術,如稀有資源替代技術、多功能技術、高效節能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研製開發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小流域生態治理技術等。 第三,生物科技已成爲綠色科技的主體。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爲基礎的醫學、製藥、農業等高科技;傳統生物科技,如圍繞農、林、牧業及其產品的育種、種植、保護、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術。生物科技作爲綠色科技的主體,已成爲21世紀科技的重點學科並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爲基礎的農業、環保、材料、能源和製藥業等領域也受到我國學術界許多學者的關注。由此可見,發展綠色科技,建立綠色產業體系,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經濟社會規律作用使然。 概括地來說,生態文明的意義即通過科學發展觀、綠色科技等一些發展模式和手段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使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與經濟相融的目的。

四、感想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它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將總結過去5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實踐。回顧過去,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就是在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這其實是中國走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又一體現。

我們爲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我們國家在大力發展經濟,經濟的增長能夠提高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經濟發展的同時,又將會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回顧發展歷程,中國的總體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頻發的污染事件影響着人民的生活。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問題上本身壓力就大於歐美髮達國家。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是建設和諧社會理念在生態與經濟發展方面的昇華,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對全球生態問題高度負責的精神。

對個體而言,對我們普通百姓來說,政府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目的是讓人民羣衆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活得更舒適、更幸福。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是需要我們羣衆的共同努力,也只有鼓勵廣大人民羣衆的積極參與才能實現。

作爲一名大學生,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環境保護意識的局面下,我們要努力學習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提倡從我做起,倡導綠色消費,倡導低碳生活。同時也要形成節約消費光榮、揮霍浪費可恥的良好社會風尚。在身學校,我們要懂得生態文明建設大局下個人的責任與義務;投身社會,我們更要爲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熱情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