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精選24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4篇《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相關的範文。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精選24篇)

篇1: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構成

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爲主體、道家和佛家思想爲兩翼的文化思想體系。

在孔子、孟子確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觀後,儒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貫穿了中國從先秦到“五四運動”以來幾千年的歷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其基本思想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國古代兒童入學,首先要讀“四書”,即儒家哲學最重要的讀物——《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完美的補充,儒、道、佛三家和諧共存,構建了中國人自己的精神家園。所以說把握住這三家文化的內涵,就把握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而有利於更好地理解其對和諧社會的思考和貢獻。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觀——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儒家理論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認爲這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其主要內容簡單說就是是仁和義。仁義的觀念是儒家思想最爲強調的觀點,以前人們說某某人是僞君子,罵他“假仁假義”,就是說仁義觀。其實儒家仁義觀是一種高尚的個人道德情操觀,他要求人們做事情必須符合道德標準。如果是出於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爲也是“不義”的行爲,用一個爲孔子和後來儒家學者所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爲利”。“義”與“利”之間的辯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熱門話題。

其次,儒家理論強調家庭的和睦與社會的和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被儒家經典理論提倡的一個和諧社會的基本次序。“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直接影響社會的平安、和諧。儒家思想強調依靠道德的規範作用來實現家庭和諧,通過提煉、宣揚相應的倫理規範來調適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從而構成了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觀及和諧繁榮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諧觀——人與自然的和諧

道家文化與儒家思想簡單地說是一種對立統一。儒家強調人的社會責任,但是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約略相當於西方思想中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儒道兩家文化既相互對立,同時又相互補充,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認爲只有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界萬物在不斷變化,萬物變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規律是“物極必反”,這種思想來自道家的祖師——老子。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向極端方向發展,這些性質一定會使它轉向自身的反面,這構成一條自然規律。所以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掌握“度”這個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

那麼,怎樣衡量事物變化發展的“度”·事實上,沒有人能劃出適合一切事物、一切情況的絕對界限,必須依據客觀不斷變化。例如過去人們認爲海南不能發展工業,而現在,我們提倡“生態立省”和“一省兩地”戰略,就是考慮到海南保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的必要性和發展工業的優勢等現實情況,合理把握事物發展的“度”,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佛家文化的平等和諧觀——內心自我的和諧

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歷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傳入中國以後已經與中國的思想相結合,推動着中國的哲學思想不斷髮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文化——禪宗,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影響深遠。

佛家文化的和諧理念首先是關於心境之間的和諧,也就是在人的認識層面構建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和諧。佛教的平等和諧觀教人擺脫苦難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種新的認識體系,從自我的心理上尋求突破。在這種新的認識體系的指導下,既體悟到世間一切的虛幻性,又認識到世間一切存在的價值以及它們之間的圓融與和諧,從而在實現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圓融和諧的基礎上,完成精神的終極超越。

綜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場上提出了其對和諧社會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華。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黃子孫的職責所在。我們將倍加努力,堅持科學發展觀,科學地繼承和發展和諧理念,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而奮鬥。

篇2: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中國的許多傳統文化都蘊含在繪畫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諧、內斂。這些傳統文化都可以在繪畫上得以充分的體現。中國的傳統則是講究平和的,如放風箏、太極等,講究的是自我完善的過程,是一種內在的修行。中國傳統文化在繪畫中表現出來,是一種神韻,不是某種色彩可以詮釋的。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與藝術產生直接關係的是莊子的思想與禪宗思想,這在中國畫及中國其他很多藝術形式中常見。在中國傳統文化歷史上,莊子以其深邃的哲學思想爲基礎,給人們展現出一個全新的精神世界領域,他的思想包含着辯證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大道無爲”,以天人合一、清靜無爲爲宗旨,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莊子的人生觀是最爲通達,束縛最少,同時也是最爲接近藝術理想狀態的人生境界。中國藝術中的“氣韻生動”恰恰體現了莊子“通天下一氣耳”中所說的氣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是中國藝術在各方面展現的“道”無所不在的藝術境界與精神世界。中國的繪畫藝術是一個氣韻貫通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音樂式的流動起伏和舞蹈式的迴旋變化的節奏。氣因道而實現了人與萬物聚則有形有相,分則虛無飄渺。於是“知白守黑”、“虛實相生”便成爲中國繪畫藝術創作的辯證法則。在中國畫的表現意境中“無畫處皆成妙境”、“萬物與我爲一”的精神意境,無不充滿了道家“道法自然”哲學思想。“老莊”學說認爲,人類最高的智慧不在於站在客觀事物之上去加以分別思考,只有消除物我對恃,天人合一,纔會昭示出世界的本來面目。這便有了中國畫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深邃藝術追求。

“老莊”的哲學思想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精神支柱。“老莊”的宇宙觀是混沌而神祕的,是難以琢磨的,是意像的。將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象和文化價值取向融入繪畫創作中,會使它成爲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儒、釋、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三大精神支柱。它們共同的美學意義在於審美式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這種影響正可以詮釋哲學與藝術間的相互滲透,歸根到底在於它們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對人生意義的詮釋。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儒家、佛家、道家三種不同的宗教形式都是在中庸的思想基礎上,開始其對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的探求。這種自身精神世界的探求過程出現在藝術表現形式中,從而淡化了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種自然藝術體現方式,一種內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種收束心性的自我修養方式,一種恬淡清幽的審美情趣和空靈澄澈的藝術境界。隨着佛學在中國廣泛傳播及其在思想領域獲得的勝利,衆多藝術家更加強調作者本身的主觀作用,強調藝術作品內在的精神意境。在這種藝術追求思想的薰陶啓發下,唐代“意境說”隨着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而步入高峯。“意境說”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思想,它是中國藝術和哲學在高度成熟基礎上的產物,它是在不斷地吸中國傳統儒、釋、道家各種哲學思想砂斷給予藝術大量營養的情況下實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成爲中國繪畫藝術最重要的理論基石。

中國藝術中的意境,其最高層次是禪境。“禪”,是在中國人學習了大乘佛法教義後,通過自身努力與實踐所認知的。禪既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二者合一,才能直達生命的本源。當其體現在藝術境界中,飛躍的生命與靜穆的觀照構成了藝術的兩元,這也構成“禪”的心靈狀態。用佛教的語言能夠詳實的描繪出中國繪畫意境的哲理意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境說的產生和發展,使主張“意”派的“文人畫”迅猛的發展起來,在宋元時期,成爲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主流。經過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感染,中國繪畫藝術哲學的有了一個極大的轉變――即由繁變簡,反璞歸真,從而更加強調作品的空靈意境。由具體事物的寫實變爲抽象的哲學意境的展現。老莊主張“五色令盲”,“無色而色始全”的色彩觀成爲文人畫家們對中國繪畫的最好的表達,黑色成了斑斕色彩之後的平淡。追求墨色高度表現力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唐代王維把李思訓的金碧山水技法改變爲水墨畫技法開始,水墨技法的地位得到的提升。在精神層面上是爲達意的需要。中國山水畫以水墨爲重要核心,這正是在以“老莊”、“禪”的哲學思想爲內在基礎,以自然的審美觀念把作者的深層藝術哲學思想通過作品得以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美學思想展示出審美活動的另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深層意境。

作爲一種文化,在中國流傳,其對繪畫藝術影響的更大一面,是它的哲學、藝術和審美。正如有位學者所概括的那樣:“中國哲學的趨向和頂峯不是宗教,而是美學。中國哲學思想的形成不是從認識到宗教,而是由它們到審美,達到審美式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當然,畫家要創造出來好的繪畫作品,更要有好的技藝與適當的媒介完美的結合,才能準確地在作品中表達內心的情感。

篇3: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新世紀隨着高等教育發展的多元化,師德水平建設越來越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和提升。當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佈中,針對加強師德建設提出:“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新時期,構建和諧師德勢在必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理念來規範和引導當代廣大教師學爲人師、行爲示範,是促進當前師德建設的有機載體。

一、當前師德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1)主流引導思想與現實環境差異的錯位。

結合當前諸多高等院校實際情況來看,傳統的“謙虛謹慎、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等價值座標柔性有餘、剛性不足,並不被所有老師所重視。思想宣傳中的“蠟燭觀”、“安貧樂教”和“義利觀”,某種程度上超越了當前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難以作爲教師道德評價的指導思想和普遍標準。

(2)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和個體素養的錯位。

《三字經》雲:“教不嚴,師之惰”。由於高校教師的個性特點和認知特點的差異,他們對於道德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從個人素質的結構看,高學歷並不一定等於高素質,因爲文化代溝差異和個人經歷不同,帶來思想上的共識性偏差,對師德的理解也會出現失衡。所以從長遠來看,高校師德的建設既是高校發展中的基礎性問題,又是一個長效機制問題。

(3)師德評價指標體系與實際操作的錯位。長期以來各高校都很難對師德進行量化考評,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在課堂教學評價以外,社會對他的師德評價往往受到教師個人行爲的影響,而不是依照合理的評價指標來評判,因此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對師德體系監控帶來了弱化。

二、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對高校師德建設的意義

(1)有利於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學價值取向。

隨着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思潮的多元化,作爲師德的要素,教師的教學價值取向將對學生人格、各種能力的培成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儒家經典《大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人羣之一,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起着積極的導向作用。教師所表現出來的良好思想道德是學生思想行爲的指向標。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那樣,教師成爲學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不在於他時時刻刻都在講大道理,而在於他對人的態度———對學生、對未來公民的態度。

(2)有利於高校教師追求高尚的和諧師德境界。

從“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體悟師生關係的平等性;從“善利萬物而不爭”中感悟師德的無私性;從“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中,洞悉師德的曠達性。和諧師德境界之無私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借用老子講水性,這裏以水的性格比喻師德,因爲水有兩大善性:善利萬物———就是奉獻精神;處下不爭,是指奉獻精神之上的一種更高境界———無私,這正是師德的生動寫照。

(3)有利於規範高校師德制度性建設。古人云,“國之制度典禮,實皆爲道德而政”,“國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由此來看,道德和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在學校,師德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它不能僅僅依靠輿論宣傳和教師的自我修養,一定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予以保障。而制度建設應當體現目標的指向性和理論的引導性。作爲一種比較系統、完整的價值觀(當然前提是符合當代精神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對於落實以人爲本的教育原則、建設長效的師德教育機制、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等具有普遍的規範和引導價值。

三、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對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思考

(1)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應成爲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師的師德培養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在堅持尊重差異、提高能力的同時,加強“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爲主要內容的師德建設,以教師自身的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格來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學生。

(2)創新機制,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教育和引導教師自覺履行法律規定的職責和義務。把師德培養作爲與日常教學研究和教研活動相結合、相匹配的長期素養教育和品性教育。

(3)師德建設與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大學這泓深潭要澄碧如鏡,藏珍蘊寶,就必須堅持“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大計,教師爲本;教師大計,師德爲本”的理念,不斷加強師德建設,努力構建和諧師德境界,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篇4: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還讓學生學習相應的民族文化知識。國小階段是學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較關鍵的時期,在這階段傳授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習的知識,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識字過程中學習傳統文化

讓學生學習相應的漢字,在識字過程中進行文化滲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國小語文學習階段,學生要學習比較多的生字,在課文量上也比較多,關於傳統文化知識的閱讀內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些內容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瞭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是知識的承載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模仿者,爲此,教師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質,在教學中要注重文字的書寫,只要教師能夠書寫比較好的文字,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夠認識到文字的美感。由於很多學生的文字書寫方式和教師的差不多,爲此,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書寫的美觀、大方,讓學生感受到書寫的魅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書寫中,不僅能夠學習到相應的書寫知識,還能夠在書寫中感受傳統文化,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學習詩文時感受傳統文化

古詩詞的學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傳統文化,對學生在寫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講解詩文時可以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視角來給學生講解相應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誦讀也是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誦讀可以讓學生積累很多的相關知識。李白“摧眉折腰事權貴”,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孔子認識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終生憂勞不悔;“憂道不憂貧”,屈原憂國不復興,君不明察,憂“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杜甫也始終憂勞不輟,寫出了驚警後世的“三吏三別”,目的是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面臨“賊氛方熾”的混亂社會,痛感“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民族向前的動力,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築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以此在詩文的學習中更好地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課本內容中感受傳統文化

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課本內容都是按照一些古典書籍進行學習的,然後再經過現代作家的改編成爲教材。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中感受傳統文化。例如《開天闢地》主要是講解萬事萬物的由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又如在《司馬光砸缸》中主要講述的是七歲的孩子就已經有了成年人的思維,當別的孩子在玩時,他卻在讀書。當有個孩子玩耍掉進水缸裏時,別的孩子都比較緊張,只有司馬光想到用石頭救出落水的孩子。這個故事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從這個故事的學習中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還能夠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四、結語

新課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地能夠促進學生髮展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在教學中,可以將識字內容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在講解詩文時可以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視角來給學生講解相應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另外,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學習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篇5: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一、在教師隊伍中提倡再學習的必要性

現在一些教師從教後在具有壓力的工作環境中,已無心繼續學習以充實自己的學識,更談不上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再加上本身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難以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代表了強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須加強教師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再學習。

現在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癡迷於中國的京劇、武術、書畫、皮影、剪紙等文化藝術。一個偉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古人云“技進乎道”,對於教師來說,技就是教學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師的教學必須以文化爲基礎。教師學習傳統文化迫在眉睫,只有這樣,其才能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

二、在教學過程中讓傳統文化藝術與教材相結合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體現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築中我們看到故宮的佈局嚴謹、左右對稱、色彩絢麗、莊嚴神聖、前朝後寢等,處處體現了天子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過體量、佈局、空間、色彩等體現了自然、等級、內外有別、尊卑有序等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比。

而西方人在建築中更多體現的是人定勝天,征服自然,具體表現有修剪得非常整齊、壯觀的樹木苗圃以及高聳入雲的尖頂等,嚴謹的計算和度量也體現出他們嚴謹的思維與科學觀念。這就是東西方人的思維差異。教師在關於建築的課堂上向學生講解這些內容,既讓學生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築中的體現及其對建築的影響,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寬教材的知識面。

三、教材與本土文化相結合

教育部規定中國小每週必須上一堂書法課,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中國書法作爲中國特有的藝術,亦是我國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師在美術課堂上要重視對書法的教學。

一是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瞭解五千年的漢字文化,並通過解釋一些漢字的淵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二是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臨摹經典範本,由此學生在學習書法時既瞭解了文字的根源,又學習了文字與文化的結合,可謂一舉兩得;三是不能忽視教師的現場示範,教師講得再多、再精彩,對於學生而言不如現場具體示範效果顯著,最主要的是現場示範更直接,往往許多難以口頭講明白的知識點現場一演示學生就悟到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示範的好處,千萬不能省掉。

總而言之,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發展到何種程度,最終還是要回到根源上來。現在,有的人不願拿筆,不談文化只談名利,沉迷於手機、網絡,看到這樣的情景,教育者有必要及時作出應有的反思與行動。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着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以勇攀高峯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樑,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筆者希望大家共同守護中華傳統文化。

篇6: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一、大學生面臨的文化信仰缺失

我們生活在一個紛繁複雜的年代,很多大學生片面的追求非主流文化,不去關注中國傳統的內涵,導致了文化信仰的缺失,不利於大學生的成長。

(一)認識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很多大學生看來,當今的教育體制與社會不能很好的接軌,大學學習的結果是用一麻袋錢換來一麻袋舊書,這是一種文化價值信仰的扭曲。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要有遠大的抱負,而在一些大學生看來,實用纔是真理,纔是真正的價值,其他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文化信仰離自己太遙遠。顯然,很多大學生並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並沒有從本質上認識自我,沒能意識到自己作爲國家的希望,應該爲國家做一些作爲合格大學生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典型認識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二)戰勝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面對挫折是一個人成長的潤滑劑,只有經歷了挫折才能讓我們學會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去不斷的戰勝自我,超越自我。一些大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最先想到自己的父母,而不會去自己主動想辦法,具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畢竟父母不能永遠都成爲大學生戰勝挫折的萬能法寶。從大學生的心理規律特點來看,一些人存在思想的瓶頸,往往會把自我限定在一個特定的圈子裏,面對挫折發生時,表現出極度的不自信,不能實現自我突破,在骨子裏缺少一分戰勝自我的信念和文化力量。

(三)尊重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交往過程中,作爲高素質的大學生,應該更多的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學會體諒他人的缺點,努力去發現對方身上存在的優點,用自尊來主導自身的行爲方式,堅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虛禮讓觀念。然而,一些大學生在交往中過分斤斤計較,沒有一種大度的心態,對於人際交往方面,不是偏激就是自由散漫,處理問題的方式上總是先考慮個人問題,不能把尊嚴擺在突出的位置,使大學生在尊重自我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弱點。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青春力量

面對大學生存在的傳統文化信仰缺失現狀,應該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領悟上下功夫,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提升自我,通過領悟傳統文化集聚青春力量。

(一)志存高遠,用文化的價值信念認識自我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我們,遠大的志向是我們成功的保障和價值導向。當代大學生應該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志存高遠,厚積薄發,充分認識自我的價值所在,在自己確定的'目標上執着付出。中國傳統文化教會了我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作爲當代大學生,學習的目的在於能夠把未來的事業做好,即做事,而把事業做好的關鍵在於學會如何做人,只有能夠客觀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志向遠大,滲透的就是對自我客觀認識的信息,也體現出高尚的文化價值信念。在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於我們做了什麼,關鍵在於是否有一種精神和價值信念在指引着我們不斷向前,當我們都不缺乏一種年輕人應有的幹勁的時候,價值信念的力量應該是更爲強大的,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着很多這方面的元素。

(二)自強不息,用文化的剛毅品質戰勝自我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表達的是一種進取境界,大學生如何才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如何能夠客觀的面對挫折,需要的就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品格,努力戰勝自我。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在所難免,關鍵是如何在困境中練就剛毅的文化品質,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來戰勝自我,用自強不息的精神撥開前進道路上的荊棘。在困難面前,應該表現出一種自信、自強、自立,也就是自強不息的精神,面對優越的物質文化條件,我們不能無視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精神的缺失,我們需要不斷去審視自我,發現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弱點,去戰勝它,只有通過不懈的奮鬥,我們才能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當地平線上第一縷陽光升起的那一刻,我們才能面對自我欣然的笑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經意間我們就能發現剛毅的符號,這應該成爲我們大學生成長的標籤。

(三)文明禮讓,用文化的道德準繩尊重自我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傳統文化講求禮。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能否做到文明禮讓,是人綜合素質的鮮明體現。作爲高素質的大學生來說,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更應該用傳統文化中的禮來要求自我,坐公交車也好,出入公共場合也罷,不能用我們強壯的身體來戰勝那份作爲合格大學生所應該擁有的道德底線,學會尊重自我,把自我的形象上升到羣體形象的高度,做到團結友善,文明禮讓,用文化的道德準繩尊重自我。大學生習慣被作爲高素質青年的代名詞,當社會上的人們賦予了我們這種高標準的評價後,我們要無愧於這種評價,尊重是相互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奉獻我們的愛心,做出我們的風範,體現我們的道德水準,在尊重自我的同時,才能贏得更多人的尊重,同時,我們這個社會也就會更加文明,我們才能成爲這座城市、這個國家文明的標尺。

篇7: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一、工業產品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涵義

陰陽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歷來所尊崇的思想,因爲這不僅是儒家與道家所接受與贊同的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與淵源的體現,其中包容性與和諧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展現,其中包容性的衍生就體現爲多樣性。將“和”的思想融入進工業產品設計中,就能體現出工業產品功能的統一性與造型的多樣化,並使人、社會及自然的和諧統一充分展現出來。而工業產品設計的平衡、對比、對稱及統一等都是爲了將視覺方面的和諧體現出來;工業產品中色彩的運用則是體現出色彩的和諧性;工業產品造型中幾何化形態以及線條比例的處理則能體現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徵。

二、工業產品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關係

1、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工業產品設計的基礎

文化是通過各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和發展而成的,它不僅承載着一個民族的精華,而且它也能決定一個民族的命運前途。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工業產品設計的靈魂,但凡是優秀的產品設計,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包含在其中。作品設計不光是物化一件產品的形態、一幅廣告,而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爲基礎,將一種新的文化與新的生活方式生動的體現出來。

2、工業產品設計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載體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要想不斷的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下去,就需要各種各樣的載體,其中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工業產品設計就是一種重要的,且不容忽視的載體。工業產品設計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統一體,它不僅體現了文化精神,也將地域、時代、民族等文化特色與文化的面貌反映了出來。工業產品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就是爲了促進文化的進步與發展,讓我們將歷史的文化現象在這樣一條“發展”線索下連綴成一個體系,且這個體系能夠有效的將聯繫與發展體現出來。

三、工業產品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實例分析

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促使其精神追求也不斷的發生變化,從而使我國設計界也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工業產品設計的影響,其中也有許多設計成功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工業產品,比如:

1、北京奧運會的“祥雲”火炬

曾經在設計北京奧運會的“祥雲”火炬時,總共經歷了北京奧組委的三次篩選,最後在全球的388個競標方案中成功脫穎而出,併成爲工業產品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的一個非常好的實例。在08年這次的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中,不僅火炬整體的設計元素採用的都是“祥雲”這樣一個傳統紋樣,同時還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書卷的造型來設計火炬的形態,將火炬設計成爲了一個“捲起來”的形態。其中,此火炬中,書卷代表了中華文明,祥雲代表了祝福,有機的將兩種設計元素進行結合,產生了一個同時飽含本土化與全球化特徵且優秀的現代工業設計產品。除此之外,奧運火炬的包裝中也體現出了濃郁的中國韻味,其包裝是一個木質的盒子,中國傳統的木箱是其形態設計元素的來源,外加兩個金屬的搭扣,顯得古樸而又厚重,用金黃的絲綢作爲盒內的軟裝飾,不但對火炬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又體現出了皇家的高貴。這樣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工業產品設計,不但中國人自己看了喜歡,而且全世界的設計師也都認可這項設計,且這樣的設計也將北京奧運會的喜悅與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給了全球人民。

2、聯想的奧運“祥雲”筆記本

在以前,不管是國內的筆記本,還是國內的筆記本,外觀都是黑色面板、方盒造型的。但是這款由聯想推出的奧運“祥雲”筆記本,整個產品都是利用傳統的貴族金黃色雲紋作爲點綴,並運用承載千年中國印象的漆紅作爲其整體色彩,是想將吉祥的語意傳達給人們。而且這也是一個現代工業產品設計中成功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標誌性作品,在此現代產品中結合了傳統的色彩及紋樣符號,改進了傳統的筆記本造型,成功的讓奧運“祥雲”筆記本成爲了奧運的一個藝術品及珍藏品。

3、中秋月餅的包裝

在我國,中秋節是一個傳統節日,是親人們團聚的時候,且是中國人乃至世界華人心中最爲重要的節日之一,爲了增添節日的氣氛,月餅就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近年來,月餅的包裝不僅越發的精美,而且種類也是日益增加,但是不管月餅的價格如何,包裝效果如何。月餅的包裝始終都是將藍色、黃色或是紅色作爲包裝的主色調,其中藍色表示夜色,黃色表示月亮的顏色,而紅色自古以來在中國表示的就是喜慶的顏色。除了包裝的顏色之外,通常也會有幾句古人的詩詞印在月餅包裝上,對節日的氣氛進行進一步的渲染,也體現出節日的重要性與傳承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進工業產品設計中,能將我國傳統的文化精神與民族氣質有效的體現出來,雖然我國工業產品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今後的產品設計中,要不斷的探索併發掘其中的文化精髓,更好的將我國的文化特色體現在工業產品設計中。

篇8: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概述

中國歷史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澱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如水墨畫、陶藝、京劇臉譜、皮影藝術、壁畫藝術、剪紙藝術等,絢麗而豐富的表現元素和表現形式爲中國動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造型設計素材。綜觀我國優秀的動畫作品,無一不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如,動畫片《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設計借鑑了中國傳統藝術,如京劇、年畫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2016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小門神》,從動畫人物造型設計上看,是根據中國傳統民間傳說設計的,使“門神”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觀衆的喜愛;從動畫故事上講,是對門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國民間關於門神的傳說。這就使影片對於中老年觀衆而言是對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的溫馨回憶,對於青少年觀衆而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正因如此,這部影片反響熱烈。近年來,動畫業界重新研究將古老的皮影藝術應用於動畫創作,把傳統的水墨畫與三維技術相結合製作動畫片,等等,都賦予了動畫造型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體現,一方面是在動畫造型設計上借鑑和引用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中國文化精神內核的傳承與發揚。根據現代動畫造型審美特徵,運用現代動畫造型設計手段對傳統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夠爲我們所借鑑的造型設計元素進行進一步的提煉、改造和運用,既能夠將其以新的、現代的方式進行傳承,又能夠使我國動畫的造型富有民族韻味,從整體上提升動畫作品的美感和藝術感染力。動畫創作的前期工作是動畫造型設計,主要是設計動畫角色的造型,從角色的形體與色彩兩個方面進行整體塑造。在造型設計中,設計者應注重對傳統文化元素形與色的借鑑和提煉,把握傳統文化精神內核,賦予作品個性鮮明的藝術神韻。1.中國式“形”之傳神藝術審美表達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積澱了儒家、道家等多家學派的思想,將其體現在我國的動畫造型設計中,能夠使我國的動畫作品從思想上具有獨特的東方魅力。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以形表意,這與西方遵照現實、追求形象逼真的創作原則不同,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創作出來的動畫形象的藝術風格也必然有所不同。西方繪畫講求透視關係和逼真寫實;中國繪畫中對人物的表現遵從“肩擔兩頭,立七坐五盤三半”之說,對人物面部有“三庭五眼”的劃分,臉型則可用八個漢字概括,即“國、目、田、甲、由、申、用、風”,生動又形象,更加註重以形寫神。如《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動畫形象設計,爲了突出孫悟空的機靈聰慧,造型設計者有意識地將孫悟空的形象進行了誇張的變形,並藉助中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人物形象和動作設計,在孫悟空的面部中心用心形的紅色色塊將其鼻子、嘴巴和眼睛統一起來,加之設計出長腿細腰、虎皮短裝,將孫悟空的機靈表現得淋漓盡致。2.中國式“色”之傳神藝術審美表達在動畫造型設計中,色彩對於表現動畫角色的個性特徵和傳情達意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色彩的使用上,東西方也有各自的藝術追求和藝術原則,西方藝術家講求對色彩和光線的嚴格把握,任何微妙的光線變化都不容忽視,對逼真性、寫實性有着近乎苛刻的重視;而中國傳統藝術更加重視韻味的主觀表達,如中國傳統水墨畫,畫家可以不考慮光色等方面,更加註重以筆墨塑造形象,通過墨的濃淡乾溼、線條的起承轉合、筆觸的輕重等抒發情感。如,《小蝌蚪找媽媽》就利用了傳統水墨畫元素,將遊動的小蝌蚪表現得淋漓盡致。

結語

我國動畫只有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探索,才能在世界動畫舞臺上大放異彩,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運用更是大勢所趨。我國的動畫造型設計者只有充分、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並將其體現在動畫造型設計中,才能夠以更加形象和直觀的方式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並引領中國動畫的發展。

篇9: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1以辯證的思維去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兩重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一切東西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好的一面應當吸收,而壞的一面則應拋棄。但是由於每件事物,每個人,每種理論都有這種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每件事物,每個人,每種理論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壞的。傳統文化本身具有精華與糟粕兩重性的特點,我們需要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有利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

(2)中國傳統文化既然是一種傳統,它就必須要隨着時代的變化而實現現代化,否則,它就不能得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根據傳統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部分,能夠更好地發展,並儘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來彌補傳統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發展得更加完善。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存在兩重性,致使中國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既有豐富發展,又有消解異化。所以,我們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既肯定又否定,以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也需要不斷創新與發展。只有在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中,才能促進自身的完善,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創新與發展,成爲適合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2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中國經濟的不斷髮展,中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着中華文化的崛起。這種崛起,也必然要求讓我們中國特色的文化給多樣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文化的崛起,不僅僅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並吸收和借鑑其他一切文化的優秀成果,以構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3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隨着以知識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中,思想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各國逐漸認識到,在和平發展的年代,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無形的爭鬥中,思想、意識形態,起着決定性作用。西方打算用和平演變,也就是用他們的文化、價值觀、思想、意識形態,通過文化滲透,去取得資本主義世界的勝利。特別是在當今文化產業興起,這種文化滲透,通過文化產品以及各種媒體,潛移默化的把西方的價值觀、意識形態滲入中國,而給中國當代文化建設帶來嚴重挑戰。這要求我們,在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應學習借鑑西方文化,批判吸收西方馬克思主義乃至西方馬克思學的一些積極成果,但不能全盤吸收,盲目借鑑,我們要不斷增強抵禦西方思想滲透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衆化。

4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意義

4.1有利於豐富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特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來的寶貴財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國傳統文化爲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豐富的民族性語言和豐富的思想寶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吸收和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實事求是思想、和諧思想、民本思想等。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體現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特徵,開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4.2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的發展

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中華民族爲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標而奮鬥拼搏。價值觀的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互動關係促進了中華民族價值觀的建設和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繼承與發展,也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點的中國化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互動的成果,在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維繫社會健康協調運轉的精神紐帶、推動社會不斷髮展的精神動力、指引社會前進方向的精神旗幟。我們必須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基礎上,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篇10: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悠悠中華五千年,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然而,我們大部分的國中生對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卻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嚴重不足,在弘揚傳統美德上也不盡如人意,對傳承下來的社會公德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他們以自我爲中心,沒有集體觀念,只會指責別人,不會反省自己,只會索取,不講奉獻,道德意識薄弱,理想、前途觀念淡薄。這些現象揭示出當代中學生缺乏傳統文化積澱,只能迅速的消化當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託。正所謂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文以載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樹德務滋中化民俗,在潤物無聲中春風化人。因此,面對這種現狀,語文作爲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爲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肩負起改變這一現狀的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夯築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拓展傳統文化的寬度

在新型的課堂中,師生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質性的改變,學生的思想被進一步解放,質疑生問的方向更廣,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如何調節教學方式,讓教師遊刃有餘地駕馭新的課堂。而教學方法有效與否就取決於師生雙方的人文素養的高低,而人文素養的提高則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

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以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如何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呢?筆者認爲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學習古典文化,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學史有一定的瞭解,對其中的經典文化著作如四書五經瞭如指掌。從而在讀書史中構建自己的成長史。其次,語文老師要通過開設一些專題課程,增加傳統文化學習篇目,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有利於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數千年所負載的精神價值的理性認同,培育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再次,教師每教授一篇傳統文章,必須先鑽研教材,援疑質理,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後深情投入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舉手投足間感受到真正的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感染。

二、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一)設文化課堂情境。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着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着深厚的文化積澱,閃耀着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因此,作爲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藥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爲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

(二)挖傳統文化內涵。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瞭解詩人的生平事蹟,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瞭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爲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爲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品傳統文化意蘊。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着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作個性化地解讀和品味。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現代教育家們也都提倡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我覺得所謂的語文味,最主要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生髮出來的人文色彩。

(四)建傳統文化平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語文教材出現的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爲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必須爲學生創設一個研究傳統文化的平臺,以求加厚學生們的文化底蘊,拓展學生們的文化視野。爲此,我充分運用語文綜合活動,滲透傳統文化意識。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語文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

篇11: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1現代廣告設計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其中包含藝術哲學、宗教信仰以及文學文化等,這些組成因素之間相互滲透、缺一不可,在本質上特別注重和諧統一。例如:道家文化主要表現爲淡泊飄逸、古樸天真,儒家文化主要表現爲崇高肅穆、尊奉天命以及莊嚴典雅。從整體上來看,不同文化在藝術形式上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美。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藝術文化,這種藝術文化對於現代廣告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代廣告設計的發展呈現逐漸加快的趨勢,具有十分明顯的商業性質。廣告設計作品在初期傳播的時候,就已經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性元素;現代廣告設計作爲一種藝術文化,必須具備相應的審美觀點與文化特性,因此,廣告設計作品若是想要獲取大衆的一致認可,就需要與傳統民族文化審美觀點相符。傳統文化在廣告設計作品中主要闡述的是精神意識與主觀思想,廣告設計作品需要面向的是社會羣體,是經濟效益的一個具體體現。現代廣告設計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相應的思想文化,還能夠將傳統文化展現出來。所以,傳統文化對於現代廣告設計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現代廣告設計過程中必須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現代廣告設計的合理性。

2現代廣告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分析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象徵,也是一個民族的立足之本。現代社會文化中,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在人們的現代生活與精神生活中構架了一個橋樑,中國傳統文化具備的藝術魅力,增強了現代廣告設計對於時代信息的傳達。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澱,在現代社會中依然佔據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對於當代中國文化仍舊有着一定的影響。從某個方面上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在人們的生活意識文化中已經有所滲透,對於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均有一定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自身獨特的方式傳承着,因此現代廣告設計不可能脫離傳統文化而獨立存在。

中國一共有56個民族,不同民族有着自身獨特的風情與特色,文化呈現多元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民族特性,從石器時代開始追溯,由彩陶紋樣→兩漢石畫像→壁畫,這些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放至今日,仍然是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因此,現代廣告設計人員應當充分重視這些古老文化元素的合理運用,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廣告設計中具備的作用能夠進一步得到發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標準,特別重視天人合一、神氣合一,同時也重視現實道德規範與生活慾望的有機結合。這些傳統美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我國廣告設計。

2.1現代廣告設計中中國畫筆墨藝術特點的應用

中國畫筆墨特別重視神韻,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之一,賦予繪畫作品事物生命。現代廣告設計在發展過程中,水墨藝術特點逐漸增多,正處於一個國際化的發展趨勢。筆墨繪畫藝術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展,是現代廣告設計追求藝術性的主要體現,廣告設計作品中對於中國畫筆墨的應用,能夠給大衆在視覺上產生巨大的衝擊力,達到的藝術效果十分精湛。例如:我國著名運動品牌李寧的一個廣告設計作品中,通過中國畫筆墨中的頓筆與挑筆的形式效果,與廣告主角的中華武術動作有機結合在一起,展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幾乎無與倫比。

2.2中國書法在現代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是歷經幾千年沉澱下來的一種漢字文化,也是世界古老文字歷史中唯一一個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從漢字符號自身具備的特點來看,漢字符號有具有獨特的性質。中國書法特別重視線條美,線條美主要體現在書法的氣勢力量與形體姿態上,不同書法中蘊藏着不同的情感意境,這就是中國書法藝術。我國很多優秀的廣告設計作品中均應用了書法,有效借鑑了書法中的藝術魅力,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微,五個大字“舞動的北京”的設計完全結合了書法與藝術。中國書法具備的文化藝術魅力對於中國現代廣告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現代廣告設計中對於中國書法的應用,充分展現了現代文化氣質內涵,使廣告設計作品進一步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

3結語

現階段,我國廣告設計藝術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中華傳統文化是現代廣告設計藝術的重要支撐。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廣告設計的源泉,是廣告設計創意產生的重要來源,大多數廣告設計方案均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借鑑的相關內容,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廣告設計中的滲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現代廣告設計應當重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確保廣告設計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協調統一,在現代廣告設計理念中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篇12: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摘要: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經過不斷的發展及沉澱,逐漸形成了極具影響力的傳統文化。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下,環境藝術設計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逐步應用到了現代環境藝術的設計之中。創造出了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造型形態。

本文對中國傳統文化因素進行了概述,並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內涵和其對傳統文化因素的應用現狀進行了分析,進而爲加強其合理高效的運用給出了一定建議策略,以期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元素;環境藝術;設計;運用

社會科技及經濟的飛速發展,提高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加大了人們對於精神層面得以滿足的需求。

當前,我國不斷的涌現出大量具有傳統文化元素及特色的當代環境藝術設計品,並深受廣大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印證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市場經濟作用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如何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引入及應用,滿足市場,服務社會,甚至造福全人類,就成了當下環境藝術設計人員不得不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1]。

1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概述

1.1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概述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主要就是指以風土人情、文化符號、風俗習慣等爲代表的,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形象及特徵的元素[3]。

例如,書法、瓷器、中國結、刺繡、甲骨文、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等,極其豐富多樣。

1.2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在原本“室內設計”的基礎上改進的,一門綜合性極強的新興學科。

主要是依據環境而產生並存在,強調形態自然天成、色彩搭配合理、材質肌理追求美觀大方,並且能夠高度體現出藝術與環境的融合[4]。

因此,它涉及非常廣泛,包括室內設計、室內裝飾、室內外設計、景觀小品(綠化、道路、場景雕塑等)、景觀園林、城市規劃及建築裝飾、裝潢等等。

2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應用現狀

2.1富有傳統文化元素的現存作品較少,且損壞嚴重

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變更,中國當前能夠得以保存下來的傳統民居建築,大多是在交通條件較差且經濟欠發達的鄉村地區。

例如,侗族鼓樓、福建的土樓、客家圍龍屋、徽派的西遞、宏村等等[5]。

但是,由於這些地方的人們認識水平有限,沒能對這些珍貴的文化作品進行有利的保護,使得這些富有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遭到了自然及人爲等方面的嚴重破壞。

2.2受西方文化因素及設計理念衝擊嚴重

受經濟全球化不斷增強的影響,國內外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日益增強。

我國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以及人們的審美等思想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因素及設計理念的嚴重影響,這給國內傳統文化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方面的應用,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挑戰。

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使得西方設計因素及審美理念在我國的環境藝術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及體現。

例如,城市建設中的摩天大樓,城市規劃中的中心公園、街道等等,都是西方設計理念在中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體現。

2.3應用流於形式,沒有探索並表現出真正的文化底蘊

中國傳統文化因素之所以流傳千年,就是因爲其是極具民族特色的精神產物。

但是當代一些環境藝術設計,只是在生搬硬套,並沒能真正的領悟到其中蘊含的重要文化底蘊,也就未能很好的將其體現出來。

例如,城市的景觀及建築是可以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民俗民風及文化的,但是一些環境藝術設計師並沒有真正意識並理解出中國傳統文化美的內涵,設計出的作品嚴重缺乏地域風情及名族特色,設計質量不佳,很難完成對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繼承與發展。

3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古代建築及園林藝術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成爲了世界建築寶庫中一顆稀有的璀璨明珠。

屹立在中國各地的古建築宮殿、寺廟、佛塔、民居及園林藝術,都散發着獨特的藝術氣息,爲全世界人們帶來了完美的視覺審美享受。

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應以此爲靈感源泉,運用恰到好處的方法,在環境藝術設計上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加以應用,形成足以大方光彩、立足於全世界的現代環境藝術作品。

3.1對重要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保護或仿製

首先,基於當前尚存傳統文化因素載體受到破壞的情況,相關部門應該加大保護力度,使得經歷千年風雨的傳統文化作品,能夠得以繼續流傳。

其次,運用新的載體,將傳統文化因素中的某些具體視覺形態,滲透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進而創造出新的富有當代文化氣息、情感、志趣及思想的某種視覺形態。

例如,沙發現在是大部分家庭都會佈置的傢俱之一,但是也有很多人開始逐漸聽取室內裝飾設計師的建議,將沙發換成了極具民族特色設計的實木沙發椅。

並配套對其他傢俱進行中國紅這一顏色的選擇。

經濟條件更好一些的人,直接選擇中國人很喜愛並看重的紅木傢俱,這些都屬於將傳統文化因素以新的載體形式出現的作品。

3.2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發展性的完善

傳統文化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過了不斷的發展完善。

當代環境藝術設計者,也可以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轉化、提取精華及抽象的再構方式,運用當代的審美方式及設計理念,對其進行完善性的發掘及重釋。

例如,上海建立的經貿大廈,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設計師在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了提取、轉化、處理後,把傳統的“塔型”結構,從當時力學及美學的角度,運用到了經貿大樓的設計建築中,使得整個建築物的比例與中國傳統塔型的美學比例完全吻合。

傳統建築的意象之美,被完美的構造和設計到了新興的摩天大樓裏。

3.3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創新性的傳承

環境藝術設計,在很大程度上要擔負起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因此,設計者要應用傳統文化元素,對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性及傳承性進行體現,並進行一定的創新。

例如,蘇州博物館的新館建設,就很好的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了創新性繼承。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及建築,是分別由貝氏建築事務所及建築大師貝聿銘完成的。

它是在對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及遺產內涵的深刻理解上,運用現代園林藝術設計理念,並非常巧妙的結合了現代建築材料特點,最終形成的現代化博物館[6]。

完美的外部特徵設計,與整個蘇州古城建築相得益彰,現代化的內部構景形態,讓人賞心悅目。

是極具典型的創新性文化傳承設計作品。

4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從眼前來看,是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理念的創新性融合。

從長遠來看,這也是一種全新造福人類的文化傳承方式。

因此,設計者在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借鑑及運用的過程中,要深刻思考其精神內涵,並以最合理的,最能體現其文化底蘊的方式設計表達出來。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既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又要以簡約的形式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完美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設計出來的環境藝術作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沖.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包裝世界,2014(4):104-105.

[2]陳妍.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學,2016,7(15):133-134.

[3]謝勇.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才智,2015(23):288.

[4]唐夢婷,曾英.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策略[J].西江月,2013(1):237.

[5]趙瑩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2):80,82.

[6]範君.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17):70-71.

作者:邱潔 單位:贛州市贛縣區城鄉規劃建設局

篇13: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經過五千年的積澱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許多傳統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忘記,中國傳統文化面臨什麼壓力及我們應採取什麼對策?

[關鍵詞]:全球化 中國傳統文化 中醫藥學 結合

1. 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屬於人的理想化。

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思想文化三個層次的內容,是涵蓋所有人類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觀;狹義的文化專指思想文化。文化有傳承,教化,凝聚,調控的功能。也許很抽象,我舉個例子:當一個古老的東西被大家接受而流傳使用下來,就可以說這個東西是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如四大發明、朝廷禮儀、古代結婚禮儀、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極、氣功等等;我們學的中醫也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它是祖先遺傳下來的,讓人們去傳承的中國古代精髓文化。

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詞最早提於1960年,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在其《傳播探索》一書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當時並未被認同,1985年R·羅伯遜和F·勒謝爾明確提出“全球化”這一詞,引起人們廣泛注意,之後又有許許多多的學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經濟全球化會讓遠距離之間的國家越來越相互依賴,跨國境的物資,人員資金與信息流量越來越大,全球成爲一個統一的大市場。而資源將全球範圍內實現現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則是由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雖然在許多地方你可以買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錢),也可以買到一些“Made in China”,這當然給許多人帶來方便,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人力資源發生革命性變化,各種樣式層出不窮,給企業,消費者帶來方便。但經濟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貧窮的國家受損害,富國與窮國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中醫藥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中醫講究順應自然,它以自然界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來觀察人體,講究運氣,集自然之精華來保持身體健康,這是世界所獨有的,更體現了人文精神與人來自於自然的那種規則特別是中醫養生更體現了那種天人合一;中藥是那種取之於自然用之於人的藥,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國傳用了幾千年的治病藥物,這個更是中國古人才能發明創造的東西;太極,講究天人一體,以柔克剛,那種奇妙的武術效果與養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擬的;氣功,通過運氣,導引等的運動達到一種全身氣機暢達有治病,消除疲勞的效果;鍼灸,則是通過針刺穴位來治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連先進儀器都無法測顯現出形態的穴位,被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所發現,並付諸於實踐,治癒了成千上萬個病人,達到不可比擬的神奇效果(據說外國人正是通過它來了解中醫的),也是令我們所驕傲的。身爲中醫學院中西醫臨牀專業的學生,我們首先的認真努力地學習中醫,並將它發揚光大,再將西醫作爲工具,讓我們更好爲中醫服務,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向我們學習中醫,就像我們學院的那麼多的留學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能讓老祖宗的東西被全球化給沖洗滌了。

4.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的壓力

既然我們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首先就得學習,國家教育體制值得我們深思。曾有這麼個例子,1979年6月,中國派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後寫了一份長達三萬字的報告,結論是美國初級教育病入膏肓,可以寓言,在過20年,中國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和超過這個超級大國,同年美國也派了一個考察團來中國,他們看了北京、上海、西安幾所學校後,也寫了報告,結論是中國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任何一個國家同年級學生比較都是最好的,可以預測,20年後,中國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將把美國遠遠甩在後面。25年過去了,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養4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97位知識型億萬富翁,而中國還沒有哪一所學校培養出一名這樣的人才,所以兩份預言都錯了。

究其原因,令人深思,中國的教育制度中大部分學生上學都是爲了應試,他們不是考試,便是做題,我也是被大學聯考這場風暴所洗禮了一遍的人,對其感受很深,培養的都是隻會學無文化創造力的人,各種先進的科學思想、文化都能背的滾瓜爛熟、運用自如,但是自己創造的就相當少了,幾乎沒有。

有的東西也不乏創造,如時下最流行的《超級女聲》、《陽光夥伴》,但其中《超級女聲》是模仿美國好萊塢選秀活動《美國偶像》、《陽光夥伴》則是模仿日本的裹腿跑,當這些節目一火,衆多的電臺都爭相模仿,令人髮指。難怪許多人抱怨爲什麼現在的電視越來越難看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太少,冠軍沒有了傳統中國女性的柔美,而更像一個野性的男孩子,更讓人想不通。

網絡技術的發展更體現了全球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在網上用搜索引擎一搜,便可鏈接到世界任意一個角落,網絡世界精彩繽紛,誘惑力也十分大,黃色信息蔓延,各種各樣似乎是好處的利益引你上鉤,沒有多少人能夠潛下心來靜靜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他們不知道要傳承一種文化是要靠心靈傳遞而不是網上傳遞,我始終堅信“心誠則靈”。

還有中國人缺乏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像許多古蹟,文化街、鎮都瀕臨滅絕,現在的商業樓幾千元每平方米,如果靠這個賺錢則將會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目,許多人不惜一切,妄想毀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如北京的“衚衕”、“長城”、“故宮”等都遭到國人的踐踏。

還有很多,如京劇、崑曲等越來越無人問津,取而代之則是搖滾R&B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5、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策

當然我並不否認國人學習,學習是必要的,如果對該事物根本不瞭解,就不能說創造了,所以要將功底打紮實,考覈不一定靠考試、作題,現在有許多給中國小生“研究性課題”與大學生“社會實踐”都是很好的例子。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可以創新,可以說雙管齊下。

當然前文提到的諾貝爾獎是不知多少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獎,搞了許久的外國科技研究若無法突破的話,我們可以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突破也許不失爲一條好路。

曾看過一份調查大概是關於爲何人們越來越不願研究中國文化,提到了一點說研究中國文化累且特別低。我覺得研究什麼工作不累啊,待遇低我們可以建議國家多撥一些資金獎勵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而像日本、韓國等學習我們的東西現在不知道發展多麼快。

形如如今吵得火熱的中國“三國、水滸、西遊”被日本公司搶注成爲商標,而國內的動漫業無動於衷時,令人感到寒心啊!當我們的孩子被別人撫養長大以後,還談什麼傳承文化,發揚光大??!!後來國內幾家公司提出申述之後,讓我們欣許得到一些安慰。

“衚衕”、“長城”等建築具有世界意義的東西,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更要將其保護起來這時就應學習外國那些保護古建築的方法,依照這樣,當然需要資金,但是泱泱中華大國不會被這點小事所難倒。

網絡技術我們也可以利用,我們可以弄一箇中國傳統文化的網站(多國語言版),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更熟悉自我。

電視節目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再創新,更會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國的藝術要從娃娃抓起,愛好自己的文化,而不會讓他成爲賺錢的工具,當街上的搖滾、R&B換成了優美的美聲音樂,那是多麼美妙的事情!

北京2008奧運會外國人不想看我們如何RAP而是看更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啊!

[結論]: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確面臨了一些困難與障礙,他絲毫阻礙不了傳統文化前進的腳步,但中國傳統文化被外來文化衝擊的同時不能一味地排擠它們,而是相互結合,共同發展,也許前面的路是曲折的、艱難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我、他,我們全體中國人共同努力,一定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致謝]:感謝楊具容老師悉心教導,讓我進入中國傳統文化這個高深莫測的領域。

[作者簡介]:劉昆 江西中醫學院05中西醫臨牀2班學生 學號:

[參考文獻]:

《新話題作文分類手冊》 薛金星主編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1世紀大學生論文寫作要議》 林晨主編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賈成詳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篇14: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摘 要】: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通過不斷地演變發展形成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其精湛的技術、養生理論等文化內涵對當代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研究和發揮其優越性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目標。

【關鍵詞】:淺析;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1、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概述

飲食文化受自然、經濟、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響不斷髮展。遠古時期人類以生食爲主,隨之發展爲熟食;烹飪技術由燎烤發展爲蒸、煮、煎、炸等;飲食選材和菜系也不斷豐富;飲食觀也由“吃 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飲食風味也由閉塞的單一民族和地區融匯到如今的豐富多彩的飲食口味。

飲食文化包括三點:第一是食物的選材和加工。選材受季節、節日風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響;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調技術,通過刀法可將食物分爲條、片、丁、沫、絲等,其給人的視覺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調方法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第二是就人類而言,飲食文化包括少數民族、宗教和社會各階層飲食文化。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習慣和代表性的飲食菜系;社會各階層的飲食文化由物質基礎決定,包括宮廷、士大夫飲食文化和百姓飲食文化等,各階層在進餐時很講究禮儀,也就形成了飲食禮儀文化。第三層次是與飲食有關的文學文化,包括歷朝歷代許多關於飲食介紹和文人對飲食的歌頌讚美的文學作品。

2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優越性

2.1 傳統膳食結構可傳承性

《素問·臟器法時論》: “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最早關於膳食結構的記載,也是幾千年來的擇食原則。傳統的膳食結構以穀物爲主食,肉類、水果和蔬菜爲輔食,堅持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告訴我們穀類乃人類維持機體運動的基礎物質。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始終堅持平衡膳食觀,合理搭配飲食。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中國傳統膳食結構纔是最科學的膳食結構,《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報告了美國康乃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6年的合作研究結果: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民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這與中國傳統膳食結構密切相關,可見傳統膳食結構的可傳承性。傳統膳食結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需矢志不移地堅持弘揚其優越性。

2.2 獨特的烹調技藝 注重色香味

我國的烹調技藝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素以選料講究、製作精湛、品種多樣著稱於世,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烹調技藝的精湛在於即使是同一種原材料,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國傳統的烹飪、調味技法堪稱一絕,“烹”是指烹飪原料熟製成菜餚的操作過程,方式多種多樣,其製作過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魚,火候不到則生,過火則老。而“調”則指原輔料的搭配和調味料的使用。通過調製,使菜餚美味可口、色澤誘人,《呂氏春秋·本味篇》雲:“調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鹹。其先後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調味料所需數量和加入的先後順序都有講究 。可見,中國傳統烹飪技藝之細膩無與倫比。

2.3 醫食同源的食療觀

“醫食同源”,即“藥食同源”。指用中醫理論知識和飲食文化相結合,使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食物來調理身體、預防和治療疾病。《黃帝內經·太素》:“空腹食之爲食物,患者食之爲藥物”,《靈樞·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慄、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等”。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藥方》中提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由此可知,“醫食同源”並“寓醫於食”的食療觀歷史悠久,可分爲三個層次:一是“食養論”,即注重飲食膳食平衡,使之有利於身體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二是“食療方”,即以食爲藥,以日常食物的一種或數種作爲藥用,以治療疾病。三是“藥膳”,以藥配食,取一味或數味藥物入膳。中國的食療藥膳文化在歷朝歷代的總結思考下不斷完善。關於醫食同源和食療的書籍數不勝數,醫食同源思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應當積極研究醫食同源理論,傳承其精華,真正達到飲食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2.4 食忌思想

“食忌”即 “忌口”,也就是我們在吃的時候應該吃什麼,怎麼吃…… “苟全其身,須知切忌者矣”旨在告訴我們飲食禁忌的重要性。其包括配伍、季節、時辰、體質、數量等方面的禁忌。配伍禁忌如:黃瓜與花生同吃易腹瀉;羊肉與西瓜同食會中毒等。 季節禁忌即春天不宜吃辛辣發散的食物,夏季應忌食肥甘厚膩,少食生冷之品,秋季應忌食性燥和大補之品,冬季不宜食油炸生冷之品,時辰忌如:“早上人吃薑,晚上姜吃人。”“早喝鹽水如蔘湯,晚喝鹽水如砒霜。” 體質忌即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爲:偏陽質、偏陰質、陰陽平和質, 體質偏陽者應忌溫熱、辛辣助火之品;體質偏陰即陽虛型體質者,應忌食寒涼生冷傷陰之品等。數量忌即飲食有節制,不可過量,忌過飽。若不掌握一定的飲食禁忌知識、合理選擇食物,則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食忌思想是歷代人們經驗和理論的總結,不容忽視,掌握食忌思想可使我們飲食生活更加科學、安全。

2.5 五彩繽紛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優越性的體現,其豐富多彩的飲食種類爲傳統飲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由農業、地理位置、食材決定。中國地大物博,各具特色的農業爲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長期定居在大草原的畜牧業民族如蒙古族、哈薩克族、藏族等以肉類、奶製品爲主;居住在南方的民族如苗族、回族、白族、傣族等民族從事農業,其主食多爲大米、小麥、青稞等,代表特色如竹筒飯,菠蘿飯,五色飯等;少量三江平原的少數民族如赫哲族、鄂溫克族、基諾族等以狩獵和漁業爲主,其主食多爲野生肉類、植物、魚類,代表特色如殺生魚、蝌蚪拌臭菜、松鼠幹湯等[5]。此外,少數民族多嗜茶、酒,我國少數民族多居住的邊疆高寒地區,喝酒可以防寒,因此大多嗜酒,我國是“酒文化之邦”,少數民族更有“無酒不成席”之說,各個少數民族以酒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酒種類更是形態各異,有青稞酒、檳榔酒、藤酒等;茶也是少數民族必備的飲品,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人們在食用各少數民族飲食的同時便能回味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融合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更具特色。

2.6 獨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菜系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區域表現,菜系的形成和發展是我國地理環境、氣候、食材、嗜好的真實寫照。菜系由宋代“南鹹北甜”到明代“京蘇廣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再到清末的八大菜(浙、閩、湘、徽、魯、蘇、粵、川菜)。地理環境對飲食選擇很有講究,蜀湘一帶溼氣較重、選擇辣食能祛溼,故辣味菜是湘、川菜的特色;食材更是決定菜系的重要因素,臨近江海湖地帶則擅做海鮮、以鮮香聞名,如湘、魯、粵、閩菜系,相反,山地徽菜以烹製山珍野味著稱,蘇菜發源地由於菜種豐富所以一大特點便是四季有別;嗜好是決定菜系的又一重大因素,湘菜追求原汁原味, 香、嫩、清、脆是其特色;徽菜更愛燒、燉、蒸,注重火候,善於保持原汁原味;蘇菜選料嚴謹,愛好和注重制湯,保持原汁,追求鮮香酥嫩,重刀工、火候;粵菜技法、配料多樣,追求鮮嫩爽滑濃;川菜重調味,以“麻、辣、酸、香”爲主味,由此可知,菜系是各區域歷史飲食文化的沉澱,賦予了傳統飲食文化的多彩和豐富內涵。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發展中精華不斷被人們所傳承和豐富,作爲新一代華夏子孫,我們應當積極去了解傳統飲食文化,並將其運用於我們的生活,嘗試不斷探索創新以豐富其內涵。

篇15: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國家,且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正成爲了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更好地發展旅遊產業,提升旅遊產業的管理水平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有着輝煌燦爛的文化。

如果將傳統文化與旅遊管理相結合,以此來提升旅遊管理水平和質量,就可以有效促進我國旅遊管理的進步,進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產業。

二、旅遊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概述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發展史的悠久古國,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無數的旅遊資源。

我國的旅遊資源蘊含着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也讓我國的旅遊資源頗具中國特色,受到了我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

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通過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增添了極大的人文色彩。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加強對旅遊業的管理,在管理中不斷髮揚我國傳統文化,使旅遊業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指引下不斷進步是我國旅遊業管理的重要思路,也是當前形勢的必然要求。

三、傳統文化影響下旅遊管理模式的選擇分析

想要在傳統文化影響下提升旅遊管理水平,就需要緊隨時代發展,將市場作爲引導,然後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爲輔導。

隨着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旅遊業管理需要更加健全、完善,要努力提升旅遊產業的規模,不斷提升旅遊企業的整體素質,提升旅遊企業的管理水平。

重視旅遊企業融資與資本經營並加大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管理等。

與此同時,更應該重視政府的作用,將政府作爲對付市場失靈時重要的補充手段。

另外,還要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在當前傳統文化影響下的旅遊管理工作中,旅遊行業協會的作用和力量不可小覷。

它可以加強政府與旅遊企業從業者的聯繫與溝通,從旅遊管理者的角度向政府提出具體建議。

同時在旅遊企業之間可起到溝通信息,規範旅遊企業的行爲,使其嚴格地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規,以更加謹慎的態度從事經營行爲,使旅遊行業的行爲統一到最佳狀態。

四、傳統文化影響與旅遊管理理論構建分析

雖然我國的旅遊產業有了快速的發展,旅遊管理理念也在不斷的完善。

但是我們仍然應該看到在旅遊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而如何協調旅遊管理理念和我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努力促進雙方共同發展,已經成爲了旅遊管理工作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具體說來,傳統文化影響與旅遊管理理論構建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考慮:

(一)重視挖掘旅遊資源的精神文化內涵。

旅遊業想要更好地發展,就不能夠僅僅侷限於自然風光,而是應該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的精神文化內涵,提升其內在的美,從而使旅遊業能夠向高層次的形式進一步發展。

在旅遊管理過程中,應該重視對那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旅遊項目的開發管理,對旅遊資源中蘊含的文化特質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建立起能夠更好地滿足遊客需要的旅遊文化。

然後讓員工將旅遊資源中的傳統文化牢記於心,這樣就讓員工擁有了一種責任感,認識到旅遊資源的重要性,從而就更加認真地管理旅遊資源,開展更爲高效的旅遊管理工作。

(二)以“以人爲本”的理念來提升旅遊管理工作水平。

我國傳統文化講究“以人爲本”,正因爲如此,在對旅遊管理進行完善時應該充分利用“以人爲本”的理念。

“以人爲本”的理念將“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從“人”出發來管理和完善旅遊管理工作。

比如旅遊管理中可以採用“參與式管理”的模式,讓旅遊企業的每一名員工都能夠參與到管理工作中來,使每一名員工都擁有主人公意識,能夠真正貢獻自己的力量,爲旅遊管理工作做好提供支持。

(三)重視將“以和爲貴”的理念融入到旅遊管理工作中。

旅遊管理工作需要旅遊企業各個部門共同的努力,是一個綜合性非常強的管理過程。

對於旅遊產業來說,其要管理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娛樂項目、餐飲、住宿以及購物、安全等。

可以說,這些環節只要有一個地方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旅遊管理工作的開展。

因此,只有將每一個環節都做好,才能爲遊客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爲貴”的理念能夠有效提升旅遊管理的質量。

“以和爲貴”的思想能夠讓管理者重視互相間的合作,能夠增強員工之間的凝聚力,從而可以讓整個旅遊管理工作更加協調,讓所有的員工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去,從而讓整個管理工作更加和諧、更加高效,從整體上達到了“無爲”的狀態。

五、結語

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旅遊管理借鑑的理念,如果將這些理念有效應用到旅遊管理工作,就可以讓工作變得更加高效。

相關部門應該更加高效、充分地挖掘旅遊資源中具有的傳統文化內涵,充分利用傳統文化來規劃和進一步完善旅遊管理工作,使旅遊產業更具文化內涵,進而全面促進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讓我國旅遊產業更具民族特色,同時也能有效完成我國傳統文化與旅遊管理理念的融合。

篇16: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而設計師並沒有死板地去照搬古代陶的圖象紋樣,而是採用了極具現代感的幾何圖案還有現代的編排形式,無形中將傳統的“陶藝”溶入到了現代室內設計當中來。

著名的人民大會堂澳門廳由王煒鈺設計,他將我國古代園林設計中經常用到的蓮池美玉,亭臺園榭,翠竹楊柳,奇山怪石,傳統形式的藻井式天花,統統巧妙的安放在現代化的室內,它既有中國古代園林中南方的秀麗、俊美,又有北方園林的莊重、華貴。

設計中大量運用了傳統元素,並且將其巧妙地應用在現代的室內設計當中,堪稱古今結合的典範。

又比如現在涌現出的衆多仿明清室內設計風格的茶樓和餐廳,以及遍及北京城的各種古玩店等等。

這些說明傳統文化中的外形在現代室內設計中被廣泛應用,現代室內設計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傳統文化賦予現代室內設計更深的內涵,使其具有更加強烈的藝術氣息。

一、傳統文化對現代室內設計意念的影響

現代室內設計講究以人爲本,敬重自然的力量,並且在整體的佈局和空間分割上強調“氣”的流通,通暢,經驗豐富的設計者還會把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應用其中,並且風水理論已經開始在西方建築和設計中得到重視,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給與現代室內設計包括其他設計理念上的巨大影響。

中國現代室內設計在空間分割上任然沿用着古人留下的方式方法,比如屏風、博古架、衣帽架、飛罩、魚缸、帷幕等極有傳統特色的分割器具還是被大量應用。

人與環境的和諧與統一在室內設計中從未被忽略,也在無形中印證了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關係。

環保理念已經成爲室內設計所應遵循的又一準則,現代室內設計在材料的選用上恪守可以重複利用,能夠降解,以及污染小等有益於環境的原則,提倡利用自然無污染清潔材料,比如陽光、風、地熱等。

現代室內設計發展迅速,裝飾材料,設備設施,傢俱家電的更新換代很快,設計者應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合理設計空間,堅持環保材料至上,始終把握好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觀點,動態和可持續的發展觀,即要求室內設計者既考慮發展有更新可變的一面,又考慮到發展在能源、環境、土地、生態等方面的可持續性。

這些現代設計的理念無不是從傳統文化而來。

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他認爲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萬物必須遵循道的規律,否則就會遭到懲罰。

而佛家創立的因果報應和六道輪迴學說,也就是教育人們要遵循客觀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規律。

所以人必須保護自然,保護環境,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這與當今的室內設計理念不謀而合,從中看出現代室內設計受其影響多麼深遠!

二、傳統文化對現代室內設計“由繁入簡”的啓示

設計學是一個十分寬泛的學科範疇,包括裝潢設計,裝飾設計,景觀設計,工業造型設計,服裝設計等等。

設計學中有一句話叫做“添一筆容易,減一筆難”,其中的含義是指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設計也包括繪畫書法,都秉承“從簡不從繁”的創作準則。

崇尚運用最少的設計語言或者設計元素,來表達最豐富最精彩的意境,就像是服裝設計並不是以服飾上的裝飾物的多少來判斷優劣;平面海報的成功與否也不會由線條、圖形或者色彩的數量來決定;同樣室內設計講究空間分割合理,空氣流通順暢,反對過多堆砌,過分裝修。

“從簡不從繁”的創作準則絕不是對細節表現的完全拋棄,相反它是對細節的高度概括和統一,甚至達到了“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的地步,對細節的要求驚人地苛刻。

其中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此處無聲勝有聲”以及“惜字如金”,早在幾千年前《道德經》中就有說明:“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可見”由繁入簡”受到了中國傳統老話“冗繁削盡留空瘦”的影響。

社會在不斷進步,文化科技更是發展迅速,室內設計也在不斷的發生着變化,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始終存在於其中,無論室內設計的未來將如何發展,傳統文化將永遠相伴,也必將發揮其強大支撐和源泉作用,爲室內設計的發展提供原動力。

我相信,傳統文化對室內設計的影響會始終存在,並且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冬江.中國近現代室內設計史.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9.

[2]朱景美.在室內設計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網文,2009,3.

[3]劉旭.圖解室內設計分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1.

[4]田浩.傳統文化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以成都地區餐廳空間室內設計爲例.四川大學碩士論文,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年.

[5]劉霏霏.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0.

篇17: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爲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爲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麼,靈魂在哪裏?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爲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並不是我一人這麼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爲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裏?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裏?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爲《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說(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裏不管了),這一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麼,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麼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爲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裏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裏面說,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裏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說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但我依舊認爲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爲什麼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爲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麼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爲什麼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菇涼提的問題,爲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說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爲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爲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麼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爲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篇18: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1.培育文化產業主體

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文化產業比較落後,這與我國的文化大國、經濟大國的形象不符,導致這種現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在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國沒有一批在國際上競爭力強、發展迅速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我國應鼓勵個文化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引導企業走國際化發展路線,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注重文化產業的營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應爲一些中小型文化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發展環境,鼓勵他們多元化發展,豐富文化產業的形式,建立一個“大企業提高行業標準,小企業百家爭鳴”的產業主體,讓小企業的發展有方向,在管理上、經營上能從大企業借鑑經驗,讓大企業的發展有活力,學習小企業的靈活性、高效,繼而形成一個通過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有分工、有合作的文化產業行業,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其中在三次產業間融合發展中,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兩者的融合,促進了設備製造業的迅速發展。另外還有軟件開發業和信息服務業之間的融合,旅遊業和現代農業之間的融合等等,多種融合方式的發展均促進了兩種產業發展。那麼在未來我國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必須要和其他產業模式相結合,以能夠形成和目前被動文化消費取向相符合的新的文化產業動態結構。基於媒體業爲準入代理的核心文化產業貿易,已經成爲我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的主導產品,文化產業的主導型產品所佔有的國際市場份額,也必定成爲對我國文化產業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制約性因素。

2.鼓勵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當期,在世界文化產業格局中,我國地位非常尷尬,傳統的文化強國、文化輸出口在美、韓、日的文化產品的衝擊下變的束手無力。我國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還較少,這也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在建國初期,由於我國絕大部分的人還沒解決溫飽問題,我們發展的中心是經濟,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不夠投入也不夠,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應注重文化產業的投入,不單能促進文化產業額發展,還能創造更多的文化產業,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政府應允許並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個人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必要的情況下可進行政策傾斜,減低文化企業融資的難度。此外,資本在文化產業市場的自由流通,還能加速文化產業的成熟,企業爲了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一定會提高管理水平、財務透明度,這樣將進一步釋放企業的發展潛能,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應避免文化產業的投資過熱,政府應加以引導,利用市場機制調節資金的流入,注重產業的佈局和結構的構建,避免盲目建設、重複建設,避免惡性競爭,最終形成一個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互爲補充、共同發展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闊文化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3.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隨着以計算機爲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的經濟神話,這是傳統經濟模式無法涵蓋和歸納的。在一片繁榮的數字經濟、網絡經濟中,出現了數字文化和網絡文化,使得文化產業的形態更加的多樣,是中國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契機。在信息化時代,動漫、數字出版、新媒體、文化創意、3D技術、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興起,文化和科技進一步融合,科技的進步支撐着網絡遊戲、動漫、網絡文學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數字化生產的效率、網絡化傳播的速度是傳統文化產業無法現象。無論是在文化產品生產中還是傳播中,我們都應加強先進技術、高新技術的應用,儘快擺脫傳統文化產業“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水平,加快文化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全球化佈局。數字電視、數碼電影以及電子出版、數字娛樂等先進文化產業羣目前已經形成主流,傳統文化產業在市場文化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也會逐漸降低,從而提高數字化產業的市場佔有率。目前各種“數字標準”市場競爭逐漸經歷,誰擁有市場數字標準,誰也就有可能會擁有我國數字文化產業。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硬件競爭已經逐漸轉向更能夠決定生存以及發展命運的芯片及標準之爭。因此在未來競爭環境下一定要加強文化產業和文化電子商務的發展。此外,還應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保護小的文化科技企業的創新成功,鼓勵原創保護原創,注重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借鑑,加強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形成一種有創意、創造、創新的文化產品研發氛圍,創建一個由創作、生產、傳播、改進等一條龍文化產業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擴大我國文化產品的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和影響力。

4.結語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受到計劃體制的影響,我國的文化產業事業處於半停滯狀態,發展緩慢,遠遠落後全球整體的文化產業進程。長時間的意識形態鬥爭,加速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消亡,在世界格局中分量越來越輕。我國作爲一個傳統的文化大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注重文化產業的建設,只有這樣纔有可能恢復我國的文化大國地位,進一步提升世界影響力。

篇19: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文化現實影響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淵源,而且時現代中國社會乃至借界的發展產生着重要的影響。分別從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構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礎,是提升中國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是建設現代文明的基本條件,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等五個方面研究了對現實社會的積極影響,並就傳統文化中“羊官貴長”的權威主義對現代社會民主、“人治傳統”對現代法治、“重農抑商”時現代商品經濟、因循守舊對現代革新創造精神等四個方面的負面影響進行了論述。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爲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行爲準則、風俗習慣,具有強大的遺傳性,滲透在每一位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着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爲方式和思維方式,爲建設今天中國的新文化提供了歷史的基礎和客觀依據,它對現實社會產生着深刻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社會的積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蘊涵着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在當今國際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和諧國家,實現民族復興乃至實現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層面的具體標誌,是矗立於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一些名副其實的不朽之作,世代相傳,百讀不厭,而且其智慧之火將永不會熄滅,照耀着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珍惜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尊嚴,搶救保護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樹立尊重傳統文化的理念,不僅要自覺從書本上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還要懂得中華傳統民俗、習慣,既要懂得民族的現實,又要更多地瞭解民族的歷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實質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說到底,只有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只有不斷強化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華民族的資源得到更爲充分和有效的發揮與利用,才能使中華民族在地球村中發出更爲響亮的聲音,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傳統文化是構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礎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多與王朝政治或社會理想相關聯。一部陳舊老書,一部古代文學經典,披散着歷史的灰塵,脫落於現代社會,特別是易中天、于丹等當代大家以古人聖賢道理爲原料,深人淺出地將中國歷史文化與現實社會及其生活緊密結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並給大衆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個鮮活的實際問題以啓示,而且能與實際生活中爲人處事的經驗總結相驗證,也能給受過創傷者的心靈以撫慰,提升着人們的思想道德品位,開闊着人們的眼界與胸懷,在診譯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中發揮了構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三)傳統文化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

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並作爲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而繁榮興盛中華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國軟實力爲根本途徑。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和“血脈”,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歷經世代傳承,形成符合時代特點的中華文化,成爲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時代特徵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適應,與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行爲相聯繫,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轉換,已成爲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升綜合國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四)傳統文化是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條件

縱觀中國古代以孔孟爲代表的儒家文化,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都形成了一整套人們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所必須格守的準則,影響着世世代代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爲儀表,並對中華民族的人格追求產生過重大影響,特別是儒家的修身理論在中國思想文化史、教育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造就中華禮儀之幫、文明古國美譽的重要條件。儒家文化中的“學而知之”、“自強不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張,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着古往今來進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奮勇前進。也正是胸懷天下、自強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國人民奮發有爲、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推動了社會的不斷髮展,而且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現代社會文明的今天,其現實意義仍不可忽視,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豐富現代德育理論,弘揚優秀傳統,不斷推陳出新,實現中國的持續昌盛。在日益興旺發達的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爲實現和平掘起、發達文明提供支撐的基本條件。

(五)傳統文化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復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在內的歐洲“文藝復興”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完成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與兼容性,對外來文化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推動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合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助推器”。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貴和”、“持中”,看重和諧,堅持中道,是與以奧林匹克精神爲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脈相承的,北宋時期的學者張載概括的“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絕學,爲萬事開太平”的中國文化精神,成爲建立和諧國家、和諧世界的思想源泉。當今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爲特色,遍及全球不少國家的中國孔子學院的興起,必將增強、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感染力,並對實現世界大融合,推動全球各國的友好交往與和平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社會的消極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轉變的艱難歷程中,特別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撞擊中,中國文化既顯示了其優秀的品質和豐富的內涵,同時也暴露了其種種缺陷與弊端。雖然經過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系列巨大的歷史變遷,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已經瓦解,新的文化體系已初具規模,但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傳統價值觀的衝突並沒有得到完善的解決。這一方面表現在對傳統文化中積極健康、充滿活力的因素繼承發揚得很不夠,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其中消極陳腐、不利於現代化的東西批判得還不徹底,這些都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着消極影響。

(一)“尊官貴長”的傳統對現代民主精神的負面影響

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由家長制帶來的尊官貴長觀念阻礙了民主意識、民主風氣的形成,是束縛現代人走向民主生活方式的巨大障礙,也是封建專制主義權威傳統的表現之一。比如商鞍“貴長而尊官”、韓非“以吏爲師”等都是這種權威性的反映,它積澱在傳統價值觀中,便是普遍的“尊官敬長”或“長官意志”。誰一旦當了官或做了什麼長,便在社會上受到尊敬,而不問其政績如何。在這種觀念的束縛下,往往把“民主”當作“長官”的恩賜,自已不敢爭取。這種觀念與社會主義民主精神相對立。至今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個別鄉村幹部的長官意志和霸道作風嚴重地影響着幹羣關係,甚至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需要對傳統文化予以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造。

(二)人治傳統對現代法制精神的負面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深厚的人治傳統,《中庸》中的“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便是比較典型的人治觀念。這種觀念認爲,政治好壞完全取決於爲政之人本身品格和道德的好壞,因此不論爲政者還是平民百姓,都把希望寄託在聖君賢相、清官廉吏的身上,很少從制度上、法制上考慮爲政的根據與方法。這種不重法制而重人治的傳統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形成一種牢固的價值觀念,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執法不嚴,甚至以情代法的現象都是傳統人治觀念的反映。顯然,如果不改變這種傳統價值觀念,即使有種種立法,建立起法制制度,也難以真正實行。

(三)重農抑商對現代商品經濟的負面影響

重農抑商作爲一種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在漫長的農業社會演進過程中,與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相結合,具有了普遍的道德意義,“爲仁不富,爲富不仁”,“工商衆則國貧”等思想主張影響深遠。而現代社會是以工業文明爲特徵的商品經濟,促使傳統的維繫人際關係的價值系統失去了效用。在以商品經濟和市場發展爲特徵的工業化社會中,求利與競爭是促進社會,特別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因此“重農抑商”的傳統價值觀勢必成爲發展商品經濟和現代化的障礙,必須從中國人的思想深處放棄。全、社會的法律政策與法律保障安全。

市場誠信與安全問題是網上零售發展的關鍵。由“機會主義”行爲所帶來的違約現象在電子商務市場很難克服。這一方面是因爲網上交易者身份的虛擬性,另一方面因爲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因此,如何保證電子合同的設計、實施、監督等環節的有效性,保證合同的徹底履行,已經成爲網上零售市場的新課題。對此問題的解決,一方面要藉助於客戶身份認證、信譽度的披露、違約的懲罰等系統的設計與完善,另一方面要藉助於諸如電子商務合同法等電子商務法律條款的建立與健全。

解決上述網上誠信、安全環境建設需要政府的投人與關注,僅靠企業的自律行爲遠遠不夠。政府應更多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待新產業的發展,普及新的消費理念,培育新消費模式,加大相關政府管理部門的監管力度,扶持合法的支付系統,最終營造一個良好的網上交易環境。

篇20: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作爲中國人引以爲榮的一樣珍寶,曾一直不被人們所質疑但是自從中國走上近代後,在外來文化入侵之後,我們便開始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修改。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已有數千年曆史,其構成在每一階段都會有新的內容添加,便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複雜性。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擁有很大的優越之處。“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鳥獸不可與同居,吾非斯人之徒與誰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塵莫及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發展,是任何保守力量都無法阻擋的。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十一封建社會文明爲背景的。回顧歷史,西方文化嚴格來說實在文藝復興之時才逐漸形成的,是以資本主義爲背景的。一個是封建社會色彩濃厚的文化,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化,這就註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後性。

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經驗性的事物,而作爲一種經驗性的事物,就有着不可避免的時空侷限性,這也正是文化力量的侷限性所在。這種侷限性使得文化在時間的延續上和空間的傳播上總是不斷面臨新的挑戰,表現爲諸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差異,此文化與彼文化之間的差異等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同一空間下的文化在時間上的矛盾差異,這造成同一個民族、國家或地區內部發生文化上的爭論。

此文化與彼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同一時間下的文化在空間上的矛盾差異,這造成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之間發生文化上的衝突。因爲文化是一種感性的事物,所以它在本質上就是非理性的。我認爲文化這種東西不應該去相互競爭,而是應該相互學習融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想文化的大融合也應該是一種整體趨勢。

舉例來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中醫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中醫具有十分明顯的中華文化的民族特徵和歷史特徵。相對於西醫,中醫更多地在形態上表現爲是一種知識的自然積累,而缺少西醫的理性特徵和科學方法特徵。這正是中醫的中國文化特性所在,也是中醫的不足之處。這一特點決定了中醫必須進一步從文化形態上升到文明形態,這樣才能具有更大更強的生命力,才能溶入到現代科學文明中去。中醫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內容的正確與否的問題,或者說不是屬於什麼僞科學的性質問題,而是在形態上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或者說是屬於科學方法論的性質。有趣的是,不僅中醫,而且整個中華傳統文化,都天生具有某種強烈的感性特徵。這首先表現在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漢字語言上。

衆所周知,漢字是一種典型的象形文字,雖然也是一種符號,但漢字漢語與其它拼音文字語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帶有很強的感性色彩。比如說,漢字的象形特徵、漢字的聲調特徵,就使得漢語在運用時有着很強的感性特點,這種感性特點在中國古典詩詞這一文學藝術形式上表現得最爲突出。人們之所以喜歡中國的古典詩詞,是因爲只有在中國古典詩詞這種獨特的中國文學藝術形式裏,才能體會到那種繪聲繪色、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感。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性特徵還體現在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起源的《易經》中。

衆所周知,《易經》所具有的`思想和思想方式也有着很強的形象思維的特點。《易經》所追求的是言象合一、意象合一的精神狀態。瞭解和讀懂《易經》中闡述的思想,需要憑藉和發揮漢字語言的獨特的形象和意象思維特點,也就是要由言及象、再由象及意。《易經》中的這種言、象、意三位一體的特點,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使得他們在整體上被賦予鮮明的中華文化傳統的烙印。如同中醫所面臨的問題一樣,中國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問題,也不是是否需要擯棄的問題,而是如何使之進一步現代化的問題,是如何與科學理性思維方式相融合的問題。孔子有一句名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人明白,既然我不喜歡別人不尊重自己,那麼別人也肯定是希望我尊重他。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充滿了這種體恤他人、寬以待人的博大胸懷。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這樣勸諫秦始皇:“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細流,故能就其深。”這種對人對事的態度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的體現,也是中國古代哲人所具有的大智慧的生動體現。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調客觀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與西方傳統文化所擁有的科學和寬容的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符合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思想進步。因此,我們根本不必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一種失望乃至鄙視甚至徹底擯棄的悲觀態度。震驚世界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趙承熙槍擊案,讓世人對美國人所表現出來那種冷靜、客觀和寬容的精神十分難忘,而美國文化中的這種吸引人之處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原來就具有的寶貴之處。

文化是人類社會對自身文化進行反省反思後形成的一種自覺意識,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遍性。任何傳統文化,都有着其自身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歷史理由,但也有着進一步按照科學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現代文明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它,並引入科學和理性的方法來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大趨勢,並更好地爲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的進步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貢獻。

篇21: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摘要: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小康社會的構建與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均需要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持與引導”。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十八大”後的多次重要講話突出了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基於此,本文針對從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國夢的精神力量一題展開了較爲深入的研究,同時結合國傳統文化與國夢之間的關係總結出了可行性較高的路徑措施,其包括進一步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相互融合以及充分汲取由優秀傳統文化所傳遞出來的正能量等等,以期望能夠對國夢的順利實現帶來一些具有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優秀文化;傳統文化;國夢;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公開講話上強調,國夢的實現需要得到優秀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支持,進一步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實現國夢的主要精神力量。華民族經歷了五千餘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在這個過程當形成了連綿不斷且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爲國家的治理與社會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儒家所推崇的是民本仁政的安邦理念、法家所倡導的是獎罰分明的治國方針、道家所主張的是取法自然的人生信條、墨家所宣揚的則是兼愛交利的人生情懷......這些不同理念但卻相同目標的各家文化匯聚成了推動國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強大力量,在無形當形成了富有強大生命力與凝聚力的華民族。如今,小康社會的全面構建與依法治國的進一步落實,均離不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支持,爲了能夠更加順利的實現偉大復興的國夢,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傳承優秀文化、開闢嶄新未來”。

一、國夢的歷史軌跡與本質

(一)追尋國夢的歷史軌跡

回顧一下我國的近代歷史,這與國夢的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關聯性。事實上,國夢本身與國的近代史發展非常相似,都經歷過了“輝煌——衰落——復興”的曲折歷程。在1840年,戰爭的爆發將國百姓陷入到了水深火熱的境地之,國社會淪爲了半封建的狀態。隨後,千千萬萬個愛國人士自發的組成了一支支“圓夢團隊”,開始爲人民解放奉獻自己的汗水和熱血。例如由李鴻章和曾國藩領軍的改良運動、以義和團爲代表的革命戰爭、由梁啓超發起的變法運動等等,這些頑強無畏的奮起抗爭雖然爲民族解放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但是卻均以慘淡的失敗所收場。在歷經了較長時間的磨礪以後,華民族在國共產黨的帶領之下,終於成功踏上了富強、民主的發展之路。

在新國正式成立以後,嶄新的歷史起點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國家的繁榮與社會的發展均離不開經濟建設的支撐,因此在改革開放決策的實施下,華民族真正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光輝大道。

(二)國夢的本質概述

在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的博物館展覽活動時提出:“實現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次年的3月17日,習近平在第十二屆人大會議閉幕式上表示:“實現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夢。”不難看出,國夢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國家的富強與民族的興旺,同時還揭示了國夢的真正目的是實現國人民的“幸福夢”。

二、傳統文化與國夢的關係

(一)傳統文化是國夢的精神所在

衆所周知的是,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是經過了數千年的歷史發展與沉澱後才逐漸形成的智慧結晶。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擁有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還蘊含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海量胸懷,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是華夏兒女的重要精神支撐,並且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奉獻出了不容小覷的力量。

(二)國夢賦予了傳統文化以嶄新的時代特徵與內涵

單單從文化價值的角度來分析,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夢是數代國人的共同願望,在其蘊含着華兒女的利益觀念與精神氣質。因此,在國夢所具備的組成要素幾乎都深深的烙印着傳統文化思想和精神價值。例如,現代和諧社會的構建與我國傳統文化所提出的“致和”思想幾乎是如出一轍;和諧社會發展理念同傳統文化的“貴和尚”同樣是不謀而合;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與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還是相互相通的。

由此可見,當前社會的很多理念都是從優秀傳統文化所汲取過來的,其不僅有利於國夢的順利實現,而是還兼具着鮮明的時代特點。可以絲毫不誇張的說,國夢的實現對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讓我國曆史悠久且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可。

三、從傳統文化汲取實現國夢精神力量的路徑分析

(一)進一步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國夢的順利實現離不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與影響力,正是因爲我國的傳統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沉澱,才讓國民族可以在國際的文化舞臺都具有着強大的自信心。當代的青年羣體是國家進步與社會發展過程非常寶貴的人力資源,他們所代表的就是國家的希望與民族的未來,因此如果不能夠進一步加深青年羣體對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那麼就無法將華民族所獨有的文化自信順利的傳承下去,進而對國夢的實現帶來一定的阻力。事實上,在國夢的實現過程,由傳統文化所積累得來的文化自信所代表的即爲我國寶貴的文化資源,我們需要着重認識到蘊藏在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前景與發展優勢,在進一步實施國夢的基礎之上,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同時還要將我國曆代的優秀文化資源與文化代表展開更加詳細的講述,其包括來自於儒家的積極思想、來自於道家的淡定優雅、來自於唐詩宋詞的文學藝術等等,在潛移默化的過程當夯實當代青年羣體對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信心。

(二)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相互融合

通過上文的內容可知,國夢的實現是歷代華夏兒女所共有的夙願和理想。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實現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國人的夙願,體現了華民族和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在鴉片戰爭爆發以後,我國的近代歷史就一直處於“救亡圖存”的狀態,數千萬華夏兒女都在發自內心的吶喊着“振興華”的口號,並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抗爭與奮起活動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歷經了一段漫長的戰爭年代後,各路力量的碰撞與整合促使了華民族不得不去尋求出另外一條更加適合的復興之路,並且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正確指導下,國共產黨成爲了華民族的又一道明亮曙光。自從國共產黨正式進入到我國的政治領域以來,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就落在了黨組織的肩上,在國共產黨的引領之下,在封建社會受盡欺凌的國人民開始奮勇向上,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浴血奮戰後組建了新國,讓國正式成爲了衆多世界民族的一員。毋庸置疑的是,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之路是坎坷無比且荊棘滿布的,但是國共產黨卻仍然堅守着國家的“富強夢”、民族的“復興夢”、人民的“幸福夢”而去不斷的努力和奮鬥。在改革開放後的三十餘年,經過了國共產黨的積極探索與大膽實踐,偉大復興的國夢已經正式踏入了順利實現的征程,並且呈現出了令人欣喜的光明前景。基於此,國夢的實現必須要建立在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基礎之上,要對我國各個階層百姓的實際情況與利益實現展開更爲深入的體察,爭取早日實現國家夢、民族夢以及人民夢之間的融合和統一。

國夢的實現已經與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的關聯到了一起,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實現雖然是在經歷了嚴峻考驗後的近代歷史背景下被提出的,但是其仍然具有着非常大的感染力與號召力,這主要是由於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優秀傳統文化所形成的。

首先,擁有着數千年發展歷程的華文明讓國人產生了強烈的自豪感與不可比擬的文化自信,這些都是國夢順利實現的巨大精神動力;其次,在國夢蘊含着令人動容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是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所在。在我國的近代史出現過很多感人肺腑的愛國事蹟,那些令人尊敬的革命先輩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匯聚成了精忠報國的精神信仰,並且在歷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滋養下演變成了華文化寶庫最最耀眼的明珠;再次,在諸多的國夢過程要素都烙印着華優秀傳統文化所特有的精氣神。國夢的實現需要有頑強不息且敢於拼搏的精神力量作爲支持,同時還要具備能夠凸顯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念來進行引導,進而將國家夢想、社會夢想以及個人夢想更加緊密的關聯到一起。在這個過程當,國夢所倡導的和諧發展與合作共贏理念均能夠在華優秀傳統文化找到相對應的力量支持,爲此,國夢的實現爲的是讓我國曆代的民族夙願得以早日完成,並且在這個過程當將我國五千餘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更爲長遠的傳承下去。

(三)充分汲取由優秀傳統文化所傳遞出來的正能量

偉大國夢的實現需要得到豐富實踐經驗的支持,關鍵之處在於,國共產黨與各個階層的人民羣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的發揮出自身的能力來不斷的增強國家所具備的物質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繼而在這個過程當來進一步提高國人民的幸福指數。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國家,創造13億人口的幸福美好生活絕非易事。國在發展道路上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實現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夢,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由此可見,如若想要讓國夢得以更加順利的實現,就需要國共產黨與人民羣衆來衆志成城,努力去攻克一個又一個困難,將所有能夠調動起來的積極因素都融入到實現偉大復興國夢的歷程當,儘可能的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正能量發揮出來。

國夢的順利實現同時還需要得到寶貴傳統文化資源的支持。一直以來,我國的黨組織都將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當成了自己的一項首要任務,並且在這個過程不斷的向傳統文化內容注入新鮮的血液與時代內涵。在經過了我國曆代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努力以後,國夢的實現已經與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非常密切的關聯性,其包括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自強不息”的開拓意識、“民爲貴、君爲輕”的以人爲本理念、“爲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質等等,不難發現,國夢的實現儼然已經將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與此同時,國共產黨以及人民羣衆所具備的思想覺悟與文化自信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在無形當加快了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發展之間的融合速度,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正式成爲了偉大復興國夢實現的力量源泉,繼而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背景下的根基得到更進一步的夯實與鞏固。

四、結束語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需要更加清晰的認識到,如果想要在新時期的背景下更加順利的達到實現國夢的任務要求,亟待解決的另外一項問題即爲調整傳統文化資源內部的落後與不足之處。在日後的工作勢必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與困擾,但是需要堅信的一點是,國夢的實現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還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間,我們應當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現狀來對傳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展開更進一步的梳理和調整,積極的貫徹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方法論,將優秀的文化引進來、將落後的文化剔除出去,從真正意義上去實現古爲今用,讓我國經過了數千年曆史沉澱後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爲國夢的實現提供更多的力量源泉。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更進一步的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理念緊密的融合到一起,要確保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能夠完全的符合現代文明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之上去不斷的推陳出新,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保留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濃郁的時代精神。最後,我們需要去更加的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所面臨的資源流失困境,應當採用更加通俗易懂且新鮮有趣的方式來詮釋和傳播傳統文化,讓這些富有內涵且發人深省的優秀文化能夠在國人的心不斷的生根發芽,繼而去將傳統文化與國家的政策制度、輿論引導、教育體系、民間傳承以及產業開發等領域融洽的關聯到一起。

總而言之,我們要在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汲取充足的養分,從而爲國夢的順利實現輸送源源不絕的強大力量。

篇22: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區有着多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它凝聚着中華民族的情感、生命意識、審美情趣和信仰等一些特殊的文化,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和窗口。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指傳統意義上的農曆新年,俗稱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爲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爲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爲新年,一般認爲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結束。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春節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爲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

夏商時代產生的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月首,同時以冬至點迴歸運動的週期爲年,並設閏月調整陰月陽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時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歲末年初要進行舊一年豐收的慶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禱,於是產生一系列祭神、祭祖、慶祝、祈禱等活動。

“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於歲首(一年開始)時間的確定(換言之,月序的排列)還與天文曆法有關,傳說夏在寅月(今農曆正月),商在丑月(今農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農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農曆十月),到西漢才又恢復夏正,定寅月(今農曆正月)爲歲首,一直沿用至今。

二、春節的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驚慌失色,狼狽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噼裏啪啦”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走親訪友。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三、春節的習俗

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迎接和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些活動有感恩祈福、閤家團聚、除舊佈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一)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二)祭祖

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春節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

(三)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朝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的習俗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最早記載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

(五)爆竹

“爆竹聲聲辭舊歲”說的就是過春節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六)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爲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這些傳統的習俗在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節日生活,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四、春節的食俗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中國人歷來很講究吃,到了節慶那就更注重了,春節時的食物就更要精心準備了,而且豐富多樣、寓意很多。比如: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爲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爲著名。蒸年糕,年糕因爲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夜飯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齊聚一堂,早早地就開始忙活準備年夜飯,到了晚上,端上豐盛的美味佳餚,大家相聚一起守歲酣飲,送舊迎新。

中國傳統節日沉澱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它蘊含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內涵和魅力並承載着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

篇23: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摘要:中國文化彰顯中國特色,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中國古典藝術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發展的基底。在中專美術教學中學習和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不僅是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途徑,亦是實現中專美術特色化教學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在基於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藝術;美術教學;融合;運用

發展以“中國元素”爲核心的創新型美術教育是我國中專美術教育實現自身創新及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優秀文化藝術燦若星辰,並隨着我國曆史的不斷髮展,其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滲透,是發展“中國元素”創新型美術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傳承、發揚和與時俱進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立及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各種西方藝術文化思潮不斷衝擊着我國民衆的價值觀以及文化觀,以中專生爲代表的青年主體正處於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很容易受到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因此,在對其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更需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育的融合,在與時俱進中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基於此,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實踐意義,具體表現如下:

(一)對學生獨特美術風格形成的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水墨畫、木版畫等不僅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佔據着獨特的地位。美術教學不僅是繪畫理論、繪畫技能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美術精神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學,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合進中專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更好的解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領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魅力,更能引導其在美術基礎理論和繪畫技能知識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中國美、創造中國美,並深入體會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

(二)對現代文化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作用

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既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爲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現代化風格的文化藝術,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則需要吸收現代文化藝術中的一些精華因素以保持與時俱進。

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華,增添美術教學亮點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具有音樂、美術等多種形式,但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作爲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有着其獨特的藝術精華。我國古人在藝術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反應在文化藝術中即爲意境表現,如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中的“鬆”意味着堅韌不拔、“梅”意味着品節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美術教學“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彰顯中國特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藝術的深厚積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既包含有古人的藝術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許多與生活、風俗習慣等有關的文化藝術,如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中國結、剪紙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文化。因此,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入中專美術教學過程時,既要注重與美術本身相關的知識教學,亦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延伸,將美術教學與實踐就業緊密聯繫在一起,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合中國結欣賞及編織、剪紙以及插花等實踐性藝術教學方式,即通過開展美術手工課,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內涵,以更好的將“中國元素”融入自身美術學習中。

(三)欣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拓展美術教學空間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中表現。因此,在中專美術教學過程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時,要通過多媒體展示、藝術博物館實地考察等形式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如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傳統寫意畫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筆畫中勾勒出的細膩線條、建築藝術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斷豐富美術教學的藝術表現形式,拓展美術教學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從多層次、多領域以及多樣化的藝術表現空間內豐富自身美術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爲中華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具有明顯的民族審美特徵,將其適當的運用在中專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有利於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揚,亦有利於幫助學生在美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爲往後的美術創作及就業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暢.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J].大衆文藝,2015,07:253

[2]吳旭.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4,14:140

篇24: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傳承

論文提要:對於幾千年來維繫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着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筆者認爲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採用不同的媒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爲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文革,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爲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人們思想的解放,冷靜的反思;隨着中國國力的強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爲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衆所矚目的風景線。由政府到學界,由國內到國外,國學熱不斷升溫。如,在《百家講壇》閻崇年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羣講史記、于丹講論語;《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政府舉辦了“俄羅斯‘中國年’”、“德國‘中國年’”,在各個國家開設孔子學堂,等等。這一冷一熱帶給我們很多思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筆者簡要地探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並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唯一標誌。對於幾千年來維繫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着我們先民追之不捨、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於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於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1935年《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應進行本位文化建設。指出對肇始於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機,“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擡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爲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爲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後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2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羣的恆久信仰、行爲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

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裏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爲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着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爲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爲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儘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爲鑑。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蹟、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爲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爲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爲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人權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爲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並且走出國門,成爲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爲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6年9月國務院發佈《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國小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國小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爲,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爲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於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繫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衆、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面向社會大衆,重新喚起社會大衆瞭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衆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爲一種潮流。斯賓格勒的“文化有機論”與季羨林的“21世紀是東方文化世紀論”,以及不少學者認同的“太平洋世紀論”都認爲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將成爲世界主流或內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揚棄了落後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後,將在中國、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中國“禮義仁智信”的做人原則,教化爲本、以德爲先的政治策略,飽含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孕育中國悠久歷史的名山大川,將成爲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蘊藏着豐富價值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範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