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我國傳統文化論文【多篇】

我國傳統文化論文【多篇】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學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到傳統文化,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中國所獨有的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國小生語文

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還讓學生學習相應的民族文化知識。國小階段是學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較關鍵的時期,在這階段傳授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習的知識,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識字過程中學習傳統文化

讓學生學習相應的漢字,在識字過程中進行文化滲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國小語文學習階段,學生要學習比較多的生字,在課文量上也比較多,關於傳統文化知識的閱讀內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些內容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瞭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是知識的承載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模仿者,爲此,教師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質,在教學中要注重文字的書寫,只要教師能夠書寫比較好的文字,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夠認識到文字的美感。由於很多學生的文字書寫方式和教師的差不多,爲此,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書寫的美觀、大方,讓學生感受到書寫的魅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書寫中,不僅能夠學習到相應的書寫知識,還能夠在書寫中感受傳統文化,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學習詩文時感受傳統文化

古詩詞的學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傳統文化,對學生在寫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講解詩文時可以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視角來給學生講解相應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誦讀也是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誦讀可以讓學生積累很多的相關知識。李白“摧眉折腰事權貴”,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孔子認識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終生憂勞不悔;“憂道不憂貧”,屈原憂國不復興,君不明察,憂“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杜甫也始終憂勞不輟,寫出了驚警後世的“三吏三別”,目的是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面臨“賊氛方熾”的混亂社會,痛感“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民族向前的動力,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築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以此在詩文的學習中更好地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課本內容中感受傳統文化

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課本內容都是按照一些古典書籍進行學習的,然後再經過現代作家的改編成爲教材。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中感受傳統文化。例如《開天闢地》主要是講解萬事萬物的由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又如在《司馬光砸缸》中主要講述的是七歲的孩子就已經有了成年人的思維,當別的孩子在玩時,他卻在讀書。當有個孩子玩耍掉進水缸裏時,別的孩子都比較緊張,只有司馬光想到用石頭救出落水的孩子。這個故事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從這個故事的學習中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還能夠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四、結語

新課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地能夠促進學生髮展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在教學中,可以將識字內容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在講解詩文時可以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視角來給學生講解相應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另外,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學習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二

悠悠中華五千年,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然而,我們大部分的國中生對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卻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嚴重不足,在弘揚傳統美德上也不盡如人意,對傳承下來的社會公德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他們以自我爲中心,沒有集體觀念,只會指責別人,不會反省自己,只會索取,不講奉獻,道德意識薄弱,理想、前途觀念淡薄。這些現象揭示出當代中學生缺乏傳統文化積澱,只能迅速的消化當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託。正所謂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文以載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樹德務滋中化民俗,在潤物無聲中春風化人。因此,面對這種現狀,語文作爲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爲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肩負起改變這一現狀的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夯築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拓展傳統文化的寬度

在新型的課堂中,師生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質性的改變,學生的思想被進一步解放,質疑生問的方向更廣,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如何調節教學方式,讓教師遊刃有餘地駕馭新的課堂。而教學方法有效與否就取決於師生雙方的人文素養的高低,而人文素養的提高則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

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以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如何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呢?筆者認爲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學習古典文化,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學史有一定的瞭解,對其中的經典文化著作如四書五經瞭如指掌。從而在讀書史中構建自己的成長史。其次,語文老師要通過開設一些專題課程,增加傳統文化學習篇目,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有利於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數千年所負載的精神價值的理性認同,培育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再次,教師每教授一篇傳統文章,必須先鑽研教材,援疑質理,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後深情投入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舉手投足間感受到真正的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感染。

二、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一)設文化課堂情境。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着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着深厚的文化積澱,閃耀着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因此,作爲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藥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爲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

(二)挖傳統文化內涵。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瞭解詩人的生平事蹟,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瞭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爲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爲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品傳統文化意蘊。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着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作個性化地解讀和品味。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現代教育家們也都提倡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我覺得所謂的語文味,最主要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生髮出來的人文色彩。

(四)建傳統文化平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語文教材出現的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爲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必須爲學生創設一個研究傳統文化的平臺,以求加厚學生們的文化底蘊,拓展學生們的文化視野。爲此,我充分運用語文綜合活動,滲透傳統文化意識。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語文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三

中國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積澱後形成的一顆璀璨明珠。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分析,將傳統元素提取並應用於現代設計當中,不僅能夠將傳統文化發揚並傳承,而且對其也是有效的保護。本文通過對現代玩具中傳統元素設計理念方式的實例研究,旨在對玩具設計師以及其他領域的相關設計者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

隨着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風潮,“復古文化”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並愈演愈熱。那麼,在這樣一個良好的背景下,如何在現代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以此推動產業的發展並弘揚中國傳統特色與風格,成爲了研究的重點。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關係

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中出現了很多經典的藝術形象,按照表現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爲平面藝術和立體藝術兩大類。對於現代設計來說,在設計過程中完全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很多元素進行再創造,例如我們可以將傳統紋樣的造型進行提煉並塑造,然後將其運用到裝飾設計上,以表達出設計的文化內涵。

產品的設計理念是設計的核心與靈魂,是產品實現“存在”的基礎。現代的產品承載的不再只是單單的功能和形態,它更是成爲了設計理念的載體。下面僅以產品設計中的玩具設計爲例,進行4種融合傳統文化的設計理念的分析:

(1)表現傳統元素的設計理念。

玩具的形象感,是它本身給予人最直接的感受,或英姿颯爽,或憨態可掬。這些形象一直被賦予着特定的象徵代表意義,將它們進行玩具化的設計,設計出的產品能夠更被消費者所接受,產品也可以使其產生形象背後的聯想。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的設計是典型的代表。五個形象中有四個都是來源於中式的動物形象:熊貓,燕子,羚羊,鯉魚。福娃貝貝的設計靈感源自傳統年畫,魚紋紋理,水波紋理,寓意着繁華景勝;福娃晶晶自然是大熊貓的形象,而它頭上的配飾形象取自於傳統瓷器的蓮花形態,寓意着歡樂;福娃迎迎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藏羚羊,寓意着健康;最後的妮妮的設計靈感是傳統的雨燕,寓意着幸運。

(2)材料選用的設計理念。

材料的選擇運用是現代玩具設計環節中需要十分重視一項,對於材料的選擇及其運用,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中國傳統材料元素包括竹材、木材、陶土、絲綢等,其實我們小時候在街邊經常看見有竹編手藝人,用竹子在進行各種動物,植物形象的編織,這便是傳統材料在玩具中最原始最基礎的體現。所以在人們的心裏,傳統材料大多和傳統手工藝聯繫在一起,但現在有了高科技的生產水平,再結合傳統的文化底蘊,工業產品也和老式的手工藝品一樣精緻和富有情趣了。

現在在北京三里屯商業中心裏,矗立着很多中國設計師和德國阿迪達斯公司合作的玩具人偶雕像,這些雕像無一不時尚可愛,充滿現代流行的元素,但是他們的材料全部是用中國傳統瓷器燒製的,這樣的玩具設計,就是把傳統元素和現代玩具最完美的結合。

(3)融入歷史故事的設計理念。

在漫長的歷史積澱中,形成了許多的傳說、故事,以這些文化資源爲素材將其與玩具設計相結合,能夠使兒童在遊戲中對傳統文化耳濡目染,起到學習的作業。同時對傳統文化也有起到了傳承作用。

風靡桌面遊戲界的一款名爲“三國殺”的桌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以三國的歷史爲文化背景,將其融入進桌面遊戲,以一種全新的模式向玩家展現了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三國人物形象和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三國故事。“三國殺”中每一位遊戲角色的技能都能在他的生平事蹟或性格特點中找到設計原型。很多遊戲玩家本身並不瞭解三國知識,但卻從遊戲中獲知了諸如“刮目相看”、“草船借箭”等典故。

(4)體現思想的設計理念。

其實,傳統文化不一定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思想,也是一種文化,中國文明中有很多深藏其中的文化,藝術及哲學內涵,例如那些著名的古代哲學思想。所以,傳統文化元素並不能僅只是簡單的複製挪用到現代玩具設計當中,而是應該在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煉概括出其中的精髓,然後通過現代設計方法給予它全新的內涵。

七巧板、九連環、華容道、魯班鎖是智力玩具中的典型代表。啓迪開發智慧是玩具功能重要的一項,而智力玩具中包含的“以退爲進”、“此消彼長”等哲學思想,而這些思想通過人們對玩具的把玩,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對人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結語

本文從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關係入手,歸納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玩具設計的融合運用,總結出了能夠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玩具設計的四種設計方式理念。

玩具作爲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藝術所共有的普遍特徵,同時還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內涵。玩具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積極的意義。將玩具作爲傳統文化的載體,目的是爲了使孩子從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並在其中耳濡目染,從根源上進行文化的傳承發揚,也是爲了創造具有傳統特色的現代玩具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四

悠悠中華五千年,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然而,我們大部分的國中生對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卻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嚴重不足,在弘揚傳統美德上也不盡如人意,對傳承下來的社會公德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他們以自我爲中心,沒有集體觀念,只會指責別人,不會反省自己,只會索取,不講奉獻,道德意識薄弱,理想、前途觀念淡薄。這些現象揭示出當代中學生缺乏傳統文化積澱,只能迅速的消化當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託。正所謂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文以載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樹德務滋中化民俗,在潤物無聲中春風化人。因此,面對這種現狀,語文作爲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爲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肩負起改變這一現狀的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夯築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拓展傳統文化的寬度

在新型的課堂中,師生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質性的改變,學生的思想被進一步解放,質疑生問的方向更廣,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如何調節教學方式,讓教師遊刃有餘地駕馭新的課堂。而教學方法有效與否就取決於師生雙方的人文素養的高低,而人文素養的提高則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

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以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如何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呢?筆者認爲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學習古典文化,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學史有一定的瞭解,對其中的經典文化著作如四書五經瞭如指掌。從而在讀書史中構建自己的成長史。其次,語文老師要通過開設一些專題課程,增加傳統文化學習篇目,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有利於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數千年所負載的精神價值的理性認同,培育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再次,教師每教授一篇傳統文章,必須先鑽研教材,援疑質理,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後深情投入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舉手投足間感受到真正的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感染。

二、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一)設文化課堂情境。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着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着深厚的文化積澱,閃耀着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因此,作爲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藥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爲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

(二)挖傳統文化內涵。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瞭解詩人的生平事蹟,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瞭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爲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爲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品傳統文化意蘊。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着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作個性化地解讀和品味。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現代教育家們也都提倡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我覺得所謂的語文味,最主要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生髮出來的人文色彩。

(四)建傳統文化平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語文教材出現的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爲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必須爲學生創設一個研究傳統文化的平臺,以求加厚學生們的文化底蘊,拓展學生們的文化視野。爲此,我充分運用語文綜合活動,滲透傳統文化意識。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語文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五

【摘 要】: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通過不斷地演變發展形成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其精湛的技術、養生理論等文化內涵對當代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研究和發揮其優越性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目標。

【關鍵詞】:淺析;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1、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概述

飲食文化受自然、經濟、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響不斷髮展。遠古時期人類以生食爲主,隨之發展爲熟食;烹飪技術由燎烤發展爲蒸、煮、煎、炸等;飲食選材和菜系也不斷豐富;飲食觀也由“吃 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飲食風味也由閉塞的單一民族和地區融匯到如今的豐富多彩的飲食口味。

飲食文化包括三點:第一是食物的選材和加工。選材受季節、節日風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響;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調技術,通過刀法可將食物分爲條、片、丁、沫、絲等,其給人的視覺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調方法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第二是就人類而言,飲食文化包括少數民族、宗教和社會各階層飲食文化。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習慣和代表性的飲食菜系;社會各階層的飲食文化由物質基礎決定,包括宮廷、士大夫飲食文化和百姓飲食文化等,各階層在進餐時很講究禮儀,也就形成了飲食禮儀文化。第三層次是與飲食有關的文學文化,包括歷朝歷代許多關於飲食介紹和文人對飲食的歌頌讚美的文學作品。

2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優越性

2.1 傳統膳食結構可傳承性

《素問·臟器法時論》: “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最早關於膳食結構的記載,也是幾千年來的擇食原則。傳統的膳食結構以穀物爲主食,肉類、水果和蔬菜爲輔食,堅持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告訴我們穀類乃人類維持機體運動的基礎物質。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始終堅持平衡膳食觀,合理搭配飲食。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中國傳統膳食結構纔是最科學的膳食結構,《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報告了美國康乃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6年的合作研究結果: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民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這與中國傳統膳食結構密切相關,可見傳統膳食結構的可傳承性。傳統膳食結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需矢志不移地堅持弘揚其優越性。

2.2 獨特的烹調技藝 注重色香味

我國的烹調技藝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素以選料講究、製作精湛、品種多樣著稱於世,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烹調技藝的精湛在於即使是同一種原材料,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國傳統的烹飪、調味技法堪稱一絕,“烹”是指烹飪原料熟製成菜餚的操作過程,方式多種多樣,其製作過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魚,火候不到則生,過火則老。而“調”則指原輔料的搭配和調味料的使用。通過調製,使菜餚美味可口、色澤誘人,《呂氏春秋·本味篇》雲:“調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鹹。其先後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調味料所需數量和加入的先後順序都有講究 。可見,中國傳統烹飪技藝之細膩無與倫比。

2.3 醫食同源的食療觀

“醫食同源”,即“藥食同源”。指用中醫理論知識和飲食文化相結合,使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食物來調理身體、預防和治療疾病。《黃帝內經·太素》:“空腹食之爲食物,患者食之爲藥物”,《靈樞·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慄、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等”。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藥方》中提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由此可知,“醫食同源”並“寓醫於食”的食療觀歷史悠久,可分爲三個層次:一是“食養論”,即注重飲食膳食平衡,使之有利於身體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二是“食療方”,即以食爲藥,以日常食物的一種或數種作爲藥用,以治療疾病。三是“藥膳”,以藥配食,取一味或數味藥物入膳。中國的食療藥膳文化在歷朝歷代的總結思考下不斷完善。關於醫食同源和食療的書籍數不勝數,醫食同源思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應當積極研究醫食同源理論,傳承其精華,真正達到飲食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2.4 食忌思想

“食忌”即 “忌口”,也就是我們在吃的時候應該吃什麼,怎麼吃…… “苟全其身,須知切忌者矣”旨在告訴我們飲食禁忌的重要性。其包括配伍、季節、時辰、體質、數量等方面的禁忌。配伍禁忌如:黃瓜與花生同吃易腹瀉;羊肉與西瓜同食會中毒等。 季節禁忌即春天不宜吃辛辣發散的食物,夏季應忌食肥甘厚膩,少食生冷之品,秋季應忌食性燥和大補之品,冬季不宜食油炸生冷之品,時辰忌如:“早上人吃薑,晚上姜吃人。”“早喝鹽水如蔘湯,晚喝鹽水如砒霜。” 體質忌即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爲:偏陽質、偏陰質、陰陽平和質, 體質偏陽者應忌溫熱、辛辣助火之品;體質偏陰即陽虛型體質者,應忌食寒涼生冷傷陰之品等。數量忌即飲食有節制,不可過量,忌過飽。若不掌握一定的飲食禁忌知識、合理選擇食物,則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食忌思想是歷代人們經驗和理論的總結,不容忽視,掌握食忌思想可使我們飲食生活更加科學、安全。

2.5 五彩繽紛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優越性的體現,其豐富多彩的飲食種類爲傳統飲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由農業、地理位置、食材決定。中國地大物博,各具特色的農業爲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長期定居在大草原的畜牧業民族如蒙古族、哈薩克族、藏族等以肉類、奶製品爲主;居住在南方的民族如苗族、回族、白族、傣族等民族從事農業,其主食多爲大米、小麥、青稞等,代表特色如竹筒飯,菠蘿飯,五色飯等;少量三江平原的少數民族如赫哲族、鄂溫克族、基諾族等以狩獵和漁業爲主,其主食多爲野生肉類、植物、魚類,代表特色如殺生魚、蝌蚪拌臭菜、松鼠幹湯等[5]。此外,少數民族多嗜茶、酒,我國少數民族多居住的邊疆高寒地區,喝酒可以防寒,因此大多嗜酒,我國是“酒文化之邦”,少數民族更有“無酒不成席”之說,各個少數民族以酒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酒種類更是形態各異,有青稞酒、檳榔酒、藤酒等;茶也是少數民族必備的飲品,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人們在食用各少數民族飲食的同時便能回味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融合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更具特色。

2.6 獨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菜系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區域表現,菜系的形成和發展是我國地理環境、氣候、食材、嗜好的真實寫照。菜系由宋代“南鹹北甜”到明代“京蘇廣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再到清末的八大菜(浙、閩、湘、徽、魯、蘇、粵、川菜)。地理環境對飲食選擇很有講究,蜀湘一帶溼氣較重、選擇辣食能祛溼,故辣味菜是湘、川菜的特色;食材更是決定菜系的重要因素,臨近江海湖地帶則擅做海鮮、以鮮香聞名,如湘、魯、粵、閩菜系,相反,山地徽菜以烹製山珍野味著稱,蘇菜發源地由於菜種豐富所以一大特點便是四季有別;嗜好是決定菜系的又一重大因素,湘菜追求原汁原味, 香、嫩、清、脆是其特色;徽菜更愛燒、燉、蒸,注重火候,善於保持原汁原味;蘇菜選料嚴謹,愛好和注重制湯,保持原汁,追求鮮香酥嫩,重刀工、火候;粵菜技法、配料多樣,追求鮮嫩爽滑濃;川菜重調味,以“麻、辣、酸、香”爲主味,由此可知,菜系是各區域歷史飲食文化的沉澱,賦予了傳統飲食文化的多彩和豐富內涵。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發展中精華不斷被人們所傳承和豐富,作爲新一代華夏子孫,我們應當積極去了解傳統飲食文化,並將其運用於我們的生活,嘗試不斷探索創新以豐富其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六

傳統文化是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一代代的積澱,是文化的“活靈魂”。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來說,它所屬的文化傳統都具有生命的意義。“文化”就是“生命”,“傳統”就是“我們”。分別言之,“傳”乃是通過給出文化基因而在時間上實現延續(複製和再現)而實現的文化整合,“統”則是通過提供文化原型而在空間上的涵攝(識別和選擇)而實現的文化整合。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宏富,是一個多面體,是連接過去的現在和奔向未來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來自儒、釋、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長生不死,重養生;儒家重修身,講修齊治平,其思想對於提升道德水準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調適心理、培養人生智慧方面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資源。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對於提升當下人們的人文素養多有助益,特別是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說是東方文明的源頭之一,它不僅在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今天仍發揮着作用。

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在評論孔子的時候說:孔子的最大貢獻是對人的發現。孔子以後的儒家主要是進一步回答“什麼是人”,“怎麼做人”和“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是人呢?西方比較注重理性,對人的定義是:有理性的動物。中國儒家比較重視仁義道德,所以對人的界定是:“人異於禽獸者幾稀”(人和動物的差別不大),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仁義禮智“四端”。怎麼做人呢?首先是自身怎麼做的問題,要做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有人格的人,堂堂正正的人;其次,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成爲對家庭、社會、國家有用的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至於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也就是如何處理好個人與民族、國家的關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其“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及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至今仍鞭策人們勤奮上進。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別對應於真、善、美,“天人合一”即求真,“知行合一”即致善,“情景合一”即審美。不同民族都是追求真、善、美的,這沒有什麼不同,但不同的是每個民族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實現真、善、美的追求。中國就是通過這三個“合一”來追求真、善、美的。《易傳》上有兩句衆所周知的話,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很恰當、很凝鍊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傳統所蘊含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的關係和內在結構。它既是個體人格特徵,同時又是整個傳統文化的特徵。自強不息表達的是剛健進取的品格,厚德載物則體現著寬容敦厚的品格。

從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對檔案工作者職業素養的塑造與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檔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貯存、延續、傳播者,也是文化的選擇、吸收、加工者,檔案工作者既經過了社會文化發展的傳遞歷程,又經受了文化傳遞歷程中的心理淨化。因此,從服務與文化的功能來分析檔案工作者與文化的關係,可以這樣講,檔案工作者保存、傳遞了文化,文化又孕育了檔案工作者。檔案工作者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滲透後,能夠積極促成一種振作而不是倦怠的精神狀態,促成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甘於寂寞、勤於奉獻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在檔案工作者職業行爲中體現得既充分又微妙,既體現出中國檔案工作者的共同心理,又不爲別種民族、社會不同的文化所具有,並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相對穩定併爲其成員所共同遵循的價值體系、行爲準則和思想作風。

我們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礎上看到檔案工作者所特有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心理與性格;在中國文化背景中看到檔案工作者少說多做、低調實幹行爲形成的歷史因素,也可以恰當地解釋檔案工作者所特有的高志功低物慾的思維方式;對於檔案工作者的服務實踐過程來講,中國傳統文化既可以在新形勢下弘揚民族的優良傳統,幫助檔案工作者認識分析一些行爲中的陋習與弊端,以便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並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調節,還可以進一步塑造當代檔案工作者的完美人格,塑造當代檔案工作者“道德、表率與和諧”和“敬業、責任與擔當”的良好職業素養。這種職業素養,是檔案工作者繼續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激勵檔案工作者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爲國家檔案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七

一、工業產品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涵義

陰陽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歷來所尊崇的思想,因爲這不僅是儒家與道家所接受與贊同的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與淵源的體現,其中包容性與和諧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展現,其中包容性的衍生就體現爲多樣性。將“和”的思想融入進工業產品設計中,就能體現出工業產品功能的統一性與造型的多樣化,並使人、社會及自然的和諧統一充分展現出來。而工業產品設計的平衡、對比、對稱及統一等都是爲了將視覺方面的和諧體現出來;工業產品中色彩的運用則是體現出色彩的和諧性;工業產品造型中幾何化形態以及線條比例的處理則能體現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徵。

二、工業產品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關係

1、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工業產品設計的基礎

文化是通過各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和發展而成的,它不僅承載着一個民族的精華,而且它也能決定一個民族的命運前途。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工業產品設計的靈魂,但凡是優秀的產品設計,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包含在其中。作品設計不光是物化一件產品的形態、一幅廣告,而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爲基礎,將一種新的文化與新的生活方式生動的體現出來。

2、工業產品設計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載體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要想不斷的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下去,就需要各種各樣的載體,其中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工業產品設計就是一種重要的,且不容忽視的載體。工業產品設計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統一體,它不僅體現了文化精神,也將地域、時代、民族等文化特色與文化的面貌反映了出來。工業產品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就是爲了促進文化的進步與發展,讓我們將歷史的文化現象在這樣一條“發展”線索下連綴成一個體系,且這個體系能夠有效的將聯繫與發展體現出來。

三、工業產品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實例分析

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促使其精神追求也不斷的發生變化,從而使我國設計界也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工業產品設計的影響,其中也有許多設計成功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工業產品,比如:

1、北京奧運會的“祥雲”火炬

曾經在設計北京奧運會的“祥雲”火炬時,總共經歷了北京奧組委的三次篩選,最後在全球的388個競標方案中成功脫穎而出,併成爲工業產品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的一個非常好的實例。在08年這次的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中,不僅火炬整體的設計元素採用的都是“祥雲”這樣一個傳統紋樣,同時還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書卷的造型來設計火炬的形態,將火炬設計成爲了一個“捲起來”的形態。其中,此火炬中,書卷代表了中華文明,祥雲代表了祝福,有機的將兩種設計元素進行結合,產生了一個同時飽含本土化與全球化特徵且優秀的現代工業設計產品。除此之外,奧運火炬的包裝中也體現出了濃郁的中國韻味,其包裝是一個木質的盒子,中國傳統的木箱是其形態設計元素的來源,外加兩個金屬的搭扣,顯得古樸而又厚重,用金黃的絲綢作爲盒內的軟裝飾,不但對火炬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又體現出了皇家的高貴。這樣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工業產品設計,不但中國人自己看了喜歡,而且全世界的設計師也都認可這項設計,且這樣的設計也將北京奧運會的喜悅與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給了全球人民。

2、聯想的奧運“祥雲”筆記本

在以前,不管是國內的筆記本,還是國內的筆記本,外觀都是黑色面板、方盒造型的。但是這款由聯想推出的奧運“祥雲”筆記本,整個產品都是利用傳統的貴族金黃色雲紋作爲點綴,並運用承載千年中國印象的漆紅作爲其整體色彩,是想將吉祥的語意傳達給人們。而且這也是一個現代工業產品設計中成功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標誌性作品,在此現代產品中結合了傳統的色彩及紋樣符號,改進了傳統的筆記本造型,成功的讓奧運“祥雲”筆記本成爲了奧運的一個藝術品及珍藏品。

3、中秋月餅的包裝

在我國,中秋節是一個傳統節日,是親人們團聚的時候,且是中國人乃至世界華人心中最爲重要的節日之一,爲了增添節日的氣氛,月餅就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近年來,月餅的包裝不僅越發的精美,而且種類也是日益增加,但是不管月餅的價格如何,包裝效果如何。月餅的包裝始終都是將藍色、黃色或是紅色作爲包裝的主色調,其中藍色表示夜色,黃色表示月亮的顏色,而紅色自古以來在中國表示的就是喜慶的顏色。除了包裝的顏色之外,通常也會有幾句古人的詩詞印在月餅包裝上,對節日的氣氛進行進一步的渲染,也體現出節日的重要性與傳承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進工業產品設計中,能將我國傳統的文化精神與民族氣質有效的體現出來,雖然我國工業產品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今後的產品設計中,要不斷的探索併發掘其中的文化精髓,更好的將我國的文化特色體現在工業產品設計中。

標籤:多篇 論文 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