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觀論文【多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觀論文【多篇】

美學論文 篇一

摘 要:“美學是感性認識的科學”,是研究現實美的規律及其表現和人對美的欣賞與創造的科學。作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學教育能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及審美趣味。從對醫學美學教育的必要性,醫學美學與其他美學的相同和不同的特點以及醫學審美的層次性等方面對醫學美學教育進行了探討,提出醫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給學生加強美學的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醫學人才。

關鍵詞:醫學;美學;教育

“美學是感性認識的科學”,是研究現實美的規律及其表現和人對美的欣賞與創造的科學。作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學教育又稱美感教育,能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及審美趣味。醫學領域中素質教育的失落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當今一個不追求精神活動的創造性及其歷史深度的全球化時代,現實社會總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甚至全民焦慮,但人們內心深處對美的追求和渴望越發深刻和強烈。因此,加強醫學生的美育教育,對於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醫學美學教育的必要性

希波克拉底說:“醫學的藝術乃是一切藝術中最爲卓越的藝術,醫學是美的職業”。作爲積極、主動、自由的審美主體,醫學生應具有探求醫學知識、追求醫學真理、勇於開拓的實踐本領。因此,通過美學教育引導醫學從業者積極探索醫學美的原因和規律,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並在醫療實踐中掌握醫學美,發展和創造醫學美,從而從醫療實踐中獲得審美的“愉悅感”,是醫學從業者的迫切需要。

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無論在疾病的機理還是對健康的概念,都正在向更深的層次進行探索。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的生命質量層次正向着高層次的滿足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過渡。醫學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這種發展變化要求醫學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必須重視自身的美學修養,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情趣,以達到內在美和外在美相統一的美學要求。

二、醫學美學的特點

醫學美跟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一樣,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審美形態。醫學美是在探索自然美的過程中,藉助想象力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美的高級形式。通過個體與普遍的結合、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強調審美的意蘊及含蓄之美,它不是外在的、表層的,而是內在的、深奧的、憑理智纔可領會的美。

雖然醫學美學來源於自然美和藝術美,但其又有不同於二者的本質特徵。醫學研究人,人又研究醫學。因此,醫學美學的根基是“生命之美”。作爲醫學審美主體的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生命之美”,學會感知生命,接受其他生命的存在並心存敬畏。因此我們在醫學實踐中,必須以保證人的生命作爲最基本的處理方式,在此過程中,甚至可以犧牲其他的美。並教育病人,擁有正確的審美態度,笑對人生,正確地面對疾病、死亡、恐懼、絕望等等一切的威脅。

三、醫學審美感受具有層次性

美感是人類所獨有的高級意識,是指審美主體在接觸到審美客體時所產生的一種感動。這種感動會喚起人們的情感、回憶,激發起活躍的想象和理解,並進入審美客體所引領的某種境界,進而產生一種賞心悅目和悅情悅意的精神愉悅。

人的審美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審美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並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完善。因此,每個人的審美觀既有一般社會性,又有個別性;既受時代、民族、階級的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制約,也受到社會文化氛圍、政治哲學和道德觀念、宗教信仰及年齡、教育、心理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由此而產生的審美感受亦分爲不同層次。

審美感受是指審美主體面對客體對象,通過一定的心理過程,進行審美體驗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和心理感受狀態。和其他審美過程一樣,醫學審美亦呈現逐層遞進的流動的深化過程。與主體審美心理過程階段性相聯繫,醫學審美感受分爲三個層次,即感官層次、心意層次和精神人格層次。

感官層次是指審美主體通過以視覺和聽覺爲主的全部感官在審美過程中所體驗到的愉快感受。這種審美體驗屬於初級的直覺性的審美片段範疇,以生理快樂與心情舒暢的交融爲基本特徵,通過審美主體和客體的直接交流,使審美主體在瞬間感受到對象的外在美和形式美,同時得到感官的滿足並喚起心理的喜悅。雖然實際上融合着一定理性與社會因素,但這一層次的審美感覺仍然是感性的、直覺的,其產生離不開生理的慾望的需要。這也就決定了這一層次的感受的短暫性和變異性。

心意層次是指通過審美物體或事件的感性形象,領悟到審美價值中深刻的意蘊而產生的喜悅狀態。這是基於對形式美的初級反應而昇華了的較高的審美層次,超越了生理快感階段,淨化爲相對純然的精神愉悅體驗。與感官層次不同,在此過程中,由於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動加強,使得美感享受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淡忘。

精神人格的審美感受是美感的最高層次,是指審美主體經由知覺、想象、理解和情感等心理的交互作用,通過審美愉悅喚起奮發向上的意志和精神,激起追求道德超越與完善的動力。與上面兩個層次不同,精神人格的審美感受具有在倫理道德上追求超越、感性時空追求永恆、精神世界裏追求自由等特質。它體現了審美主體大徹大悟的情懷,體現了從有限到無限的自我超越意識或精神境界,以及審美主體和客體的高度和諧統一。

上述三種層次有別於審美體驗,在審美活動的不斷循環中,通過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和審美想象等心理機制的相互作用,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大多數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醫護工作人員都維持在感官層次的審美感受。由於這一層次以知覺判斷爲主要途徑,基本上是易變而不持久。因此如果不能及時提高自己的審美感受,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喪失了最初的新穎性和新奇感,很容易感到乏味和厭倦,從而喪失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基於上述理論,我們醫學教育的工作者,應該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給學生加強美學的教育。具體表現爲:

(1)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態度,培養自我審美意識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的同時,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修養。

(2)運用審美實踐,強化審美感受力、審美想象力和審美理解力。創造良好完美的素質及完整的人體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3)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微笑面對挫折。

(4)教會醫學生掌握和運用醫學審美的技巧和方法,並能在將來的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再創造的能力。

(5)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注意儀表美和儀態美。教會學生與病人的溝通技巧,注意語言的禮貌性、措辭的修飾性、語言的生動性、語言的針對性及語言的專業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心理美。

參考文獻:

[1]劉向莉。美學教育的積極心理學醫用價值探析[J]。醫學與哲學,2013,33(8A):35-37.

[2]諶宏鳴,張彤。從科學美到醫學美[J]。醫學教育探索,2008,7(12):1310-1312.

[3]李異凡,謝天,張陽德。淺談醫學美學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意義[J]。中國現代醫學,2010,20(15):2379-2383.

[4]劉韻清。論加強醫學生美育的積極作用[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75(1):44.

[5]王衛平。關於高等醫學院校實施醫學審美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4(3):26-27.

[6]管霞,管劍龍。淺談醫學美學教育[J]。臨牀醫學工程,2010,17(1):132-133.

美學論文 篇二

一、技術的介入,使得人類的藝術長河中誕生除了新的藝術門類——攝影、電影、電視、數字藝術。

世界上的第一部電影———盧米埃爾兄弟的《工廠大門》,依賴於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對電影機器、裝置的研製,隨着電影技術發展成熟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電影成爲一種把握表現客觀世界的藝術形態,被稱爲第七藝術,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後隨着電視機的普及,電視也被稱爲第八藝術。而信息社會催生的新媒體藝術,《亞太藝術》編輯蘇珊阿里特認爲,主要特徵是先進的技術包括電腦、互聯網、視頻在藝術作品中的使用,創造出的虛擬藝術、視像藝術及多媒體互動裝置和行爲。新媒體藝術不再是與傳統意義上的繪畫、雕塑相似的品類,而是採用多種科技手段進行的藝術探索實踐的總稱。[2]它們都有一個明顯特徵,即技術化藝術。技術促使了藝術的發展與產生,藝術家也勇於駕馭新技術,將創造性融入社會的變革中。因此我們可以稱,這種由科學原理、技術手段、藝術規律所創造的,與傳統藝術一脈相承的攝影、電影、電視、數字藝術等現代藝術爲技術藝術。

(一)這些藝術種類,之所以爲藝術,是因爲它們爲我們帶來了心靈的感動、人生境界的提升。

韋伯斯特大學辭典中對美是這樣定義的:“一個人或一種事物具有的品質或品質的綜合,它愉悅感官或使思想精神得到愉快的滿足。”我們認爲電影中存在着美,電視藝術存在着美,各種現代藝術中存在着美,爲什麼不能認爲技術中存在着美,而且值得作爲一門學科來研究?技術中的確存在着美,首先是來自科學技術自身的美,體現爲秩序和簡潔。很早科學家們就懂得科學中蘊含的奇妙的美,1542年出版的哥白尼《天體運行論》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在哺育人的才智的多種多樣的科學藝術中,我認爲首先應該用全副精力來研究那些與最美的事物有關的東西。”[3]法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彭加勒認爲,科學研究的成果———科學理論,其中也有美,那叫做“理性美”,一種“深奧的美”。[4]

(二)其次是技術藝術製造的美。

從1968年的電影《200l:太空漫遊》中對數字技術的初試牛刀,人類的影像藝術便越加奇幻和多元,2010年的《阿凡達》,則把數字電影推向了另一個高峯。原來電影表現不了的題材變成了可能,也使得電影不再以照相爲本性,而代之以合成性或者生成性,一種新的電影美學——“虛擬”美學——也隨之誕生。[5]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張藝謀玩轉了數字技術爲我們帶來一場立體視覺表演的盛宴,上海世博會的各國場館,無不是運用最新技術的體現,而中國館裏“復活”的清明上河圖,更是用技術爲傳統藝術帶來了復興。

(三)第三是技術多元的美。

技術美其實是大工業生產工業設計的產物,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迫使產品在功能和外觀上予以革新擴大銷路,也刺激了技術朝着更高的審美水平發展,爲了生活實用,產品的設計外部形態越來越美,功能越來越人性化。這也讓作爲實現技術藝術的裝置本身,具有工藝美。從希臘神廟到扎哈?哈迪德如夢似幻的流線型建築設計,建築最能說明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材料與技術構成了建築,而建築本身又具有比例、均衡、穩定、韻律等形式美。許多工業產品如當下年輕人中最流行的喬布斯的“蘋果”,更是技術與產品簡潔美的完美體現。

因此,我們對所有由科學原理、技術手段、藝術規律所創造的現代技術藝術中體現的藝術規範和審美價值的研究,就成爲技術美學。技術美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融。技術美學曾有一些別名“工業美學”、“生產美學”、“勞動美學”等,今天我們提到技術美學,國內外學術界其實一直仍然沒有完全統一的看法,一種觀點將技術美學完全等同於現代設計理論;一種認爲現代設計本質規律的哲學概括是技術美學的主要構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內容。[6]當然現代設計的確是一種技術美學,尤其作爲現代工業設計奠基的包豪斯學校成立後,強調藝術與機械製造相結合,設計師要爲大多數人設計製造實用美觀的物品。包豪斯創始人格羅庇烏斯在其《藝術家與技術家在何處相會》一文中揭示了關於建築和工業設計的一條真理:“藝術的作品永遠同時又是一個技術上的成功。”以技術藝術中抽象出的美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應當認同後者,不應當將技術美學侷限於狹義的工業設計,而是“研究一切技術領域中有關美的問題”。[7]

二、從這一點來說,技術美學的美學形態應當主要是指“介入的技術美”——即有此技術纔有此藝術。

當然在技術的歷史發展中,應當包含另外兩種,一是自然技術美,萬事萬物的客觀存在具有審美價值,獨具慧眼的發現美,這種審美選擇形成了自然技術美;二是融合技術美,如傳統藝術中隱而不現的技術,如樂器與繪畫工具,這一時期的技術完全是爲藝術而藝術。就現代來說,介入的技術美才是技術美學的主要美學形態,《考工記》有云,“材有美,工有巧。”技術本身就具有美;而機器的批量生產,尤其是現代設計理念的實現後,技術裝置本身也具有一種工業美,這一點在人們使用的各種電子設備中有最直接的體現;而由技術創造出的美,如電影藝術、電視藝術的美,是技術美學的內在覈心。

三、由此可以總結技術美學的特徵。

一是重物質,沒有技術的物質基礎,沒有技術裝置,就沒有現代藝術,新的物質不斷創造造就新的藝術不斷產生,盧米埃爾兄弟依賴於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對電影機器、裝置的研製,纔有了電影。

二是守理性,無論如何技術藝術仍然是以技術爲基礎,由技術的理性思維與藝術的感性思維融合,以真求美。

三是求應用,具有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屬性,這一點在建築與工業設計中結合完美。

四是想象力,技術發展開掘了藝術想象力,並使之得以實現,數字技術使得我們在電影中創造出了大型災難場面、太空、怪獸,《阿凡達》是這種想象力的集中展現。

五是虛構性,技術藝術爲我們帶來了一種亦真亦幻的虛擬美,《侏羅紀公園》、《駭客帝國》、《盜夢空間》等影片中,製造了一種比真實還要真實的虛擬美。它讓手工創造的藝術變爲機器批量製造的藝術,藝術複製取代了藝術唯一,創作主體由個體變爲羣體,藝術創作變爲羣體制作,電影與電視藝術作品的呈現即是如此,一臺晚會、一部《蝙蝠俠》,都是羣體協同製作的產物;而技術藝術所能夠產生的虛擬美,讓藝術作品由對現實的觀照轉變爲對模擬空間的肆意想象,外星人、神話傳說、外層空間、神祕原子世界等,人們一次次製造出視覺奇觀,觀衆一次次被震驚,這時藝術作品的展示價值取代了膜拜價值,成爲一種視覺驚奇的狂歡,造就了一種全新的審美文化。

無論如何,真善美一直是人類的三大追求,而美又是最高層次的,在技術藝術中,技術的根本目的還是爲美服務,技術促進藝術審美的創造,新的審美趣味又促進新技術的發展。技術美學是聯結冰冷的技術世界與詩意的人性世界之間的一條溫馨紐帶。[8]它讓我們更好地詩意地理解世界,詩意地改造世界,詩意地棲居,我想這就是技術美學的意蘊與價值所在。

美學論文 篇三

森林文化,一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課題,它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和豐富內涵的體系,影響並推動着經濟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作爲建立新塑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關係的重要載體,它幾乎涵蓋了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而園林——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佈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當然與森林踱步了干係。它以堆山、疊石、理水作爲主要手段,儘量做到有情有景,山因水活,水隨山轉,廊引人隨,步移景異,使遊人的視覺跌宕多變,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近年來,隨着科技和工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

“人道我居城市裏,我疑身在萬山中。”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園林其濃厚的文化積澱和獨特的東方神韻,散發出回味悠長的醇香與歷經彌久的魅力。它旨在爲人們創造一個迴歸自然的氛圍與自我放鬆的意境。無論是靈秀的江南園林,還是厚重的北方園林,都彰顯着獨特魅力,它們莊重而不失活潑,凝重而不失靈巧。

明代園藝家計成在《園冶》一書中,對開設園林提出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精闢之語,道出了中國古代園林崇尚自然,又不拘泥於自然的思想精髓。它既是造園者歷來遵循的原則,又是觀賞者長期形成的審美共識。從某種意義講,太自然中的山林泉石以及描寫山林之美的詩詞書畫,影響並決定了中國園林的風格與流派。正是由於人們對大自然、大森林的留戀與嚮往,才能從一鹽清水、幾塊碎石、二三樹樁的方寸之間產生置身於名山大川、古術叢林的快感;才能從山水、林木、花草、亭閣,錯落有致的組合之中,感受到迴歸自然、擁抱森林的樂趣。從古到今,無論哪種園林的經典之作,都十分講究突出一個“景”字,其手段不外乎借景、聚景、障景、引景和對景等幾種。其中首推借景藝術,即在有限的造園空間,因地制宜,借景人園。借景的手法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和應時而借之分。遠借多以園外的自然山水爲主,陶淵明足不出園而“悠然見南山”,白居易草堂身在山中而得匡廬雄奇清秀,北京頤和園依仗着西山秀色之美,無錫寄暢園則以惠山爲背景襯托,如此等等,皆爲遠借而得之效果而最有趣的要數應時而借,它隨季節變換、晝夜交替,見鄰花而知春,聞桂香而醉秋,夏聽蛙鳴,冬賞山雪;晴有鳥語,雨聞荷聲,展見竹曦,暮響梵鍾。雖一園或缺,卻儘可借而得之。不論哪種造園手段或手法,其目的始終如一,這就是追求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的協調和諧,達到“以人爲本,天人合一”的境界。

植物,這個源於森林的園林中最基本的造景元素,作爲有生命的活物質,在景觀表現上有很強的自然規律性和“靜中有動”的時空變化特點。園林植物則更是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以它們優美的形態,絢麗的色彩,自然的聲響,沁人的芳香在園林中獨立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景觀。無論是孤植、叢植,還是羣植,亦或是用於花壇,都別有一番韻味。

當植物受到風、雨外力時,它的枝葉、花香也隨之搖擺和飄散。這種自然動態與自然氣候給人以統一的同步感受。唐代詩人賀知章在《綠柳》一詩中所寫:“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栽去,二月春風似剪刀”,形象地描繪出春風拂柳如剪刀栽出條條綠絲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駢的詩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風與植物散發的芳香融於同一空間的自然美的感受。蘇軾在《冬景》一詩所描述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則一語道出了園林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所形成的“春花、夏葉、秋實、冬枝”的四季景象。這種隨自然規律而“動”的景色變換使園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從而使人們有一種迴歸自然,迴歸森林的愜意與快感。

“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山石水體作爲自然式園林的骨架,還須有植物、建築和道路的裝點陪襯,纔會有“羣山鬱蒼、羣木薈蔚、空亭翼然、吐納雲氣”的景象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園林植物覆蓋山體不僅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環境質量,還如同華麗的服裝使山

體呈現出層林疊翠,“山花紅紫樹高低”的山地植物景觀。同時,豐富的空間層次將山上的建築和道路掩映在綠蔭之中,如同畫家繪石點綠,頓增美感。

就中國古典園林而論,它雖然源於自然對象的摹寫,但也無疑滲透了古人對人生世俗圖景的種種構想,或虛安,或清幽,或俗豔,這在客觀上起到了深化造舊手法的作用,並大大豐富了景觀的內涵及外在表現力,並導致了中同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於自然, “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爲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從而使森林的美學特徵在此運用得恰如其道。

近年來,隨着人們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森林,作爲園林的始祖,我們更應順應潮流,從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進一步認識和研究森林,重新認識和協調園林與森林的關係。雖然中國園林有着悠久的歷史,但森林美學的理論和實踐在中國大陸可以說纔剛剛起步。怎樣更好的將園林建設與森林文化結合起來,在當代有着重要的意義。

美學論文 篇四

[論文關鍵詞]暴力;電影;動漫;社會道德

[論文摘要]暴力是人類的本能,也是人類在文學藝術中樂意且擅長表現的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由表現暴力而發展上升爲一種暴力美學。文章通過對動漫電影中暴力美學的形成與存在的緣由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述,揭示了動漫電影中暴力美學的實質,以及如何客觀地去對待暴力美學的方式方法。

《STEAMBOY(蒸氣男孩)》,《CowboyBebop》,《DN》,《罪惡之城》等這幾年上映的動漫電影,只要其單純可愛的動畫角色被加入暴力成分的動漫作品或是被貼上了暴力美學的標籤,就令現代青年人趨之若鶩,就連一些新推出的網絡遊戲產品,也爭先恐後以“暴力美學”作爲賣點。動漫、暴力成爲這些新媒介虜獲大批觀衆,尤其是青少年觀衆的原因。

一、何謂暴力美學

暴力美學(Violenceesthetics)是指發掘、誇飾強力美學中強力審美形式的一個美學分支,它側重強力視聽的審美趣味和形式探索,由於過分強調強力視聽審美形式,強調強力對人或非正義一方的安全及利益有害的“破壞性”展示,從而忽視或弱化了美學核心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暴力美學包括自然界、社會和藝術領域的暴力美學。

人有不同的審美需求,包括對力量的追求,人的力量可以作爲審美對象被納入到藝術中。但如果將這種追求誇大到不合適的地步,對強力百般推崇,就會產生通常意義的暴力作品。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種表現形態,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審美價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例如,有時人的力量可以通過正義和邪惡的鬥爭展示出來,在其展示過程中,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劃分是清楚的,給人比較純粹的美學上的感受。

暴力美學有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主要指電影中的對暴力的形式主義趣味。與暴力美學相關的一類作品有共同特徵,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東西變成純粹的形式感。它主要發掘槍戰、武打動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場面的形式感,並將這種形式美感發揚到炫目的程度。電影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從來不是暴力美學的關注熱點。至於動漫作品中對暴力內容的表現,它在心理學上的根本機制與電影的表現有共同之處,即都根植於人內心的慾望,那就是人類天性中的一對矛盾但是緊密相伴隨的心理情結:對死亡的恐懼和攻擊的本能。

暴力美學其美學思想和技法的遠祖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的愛森斯坦。愛森斯坦1923年石式左翼文藝戰線》上提出’“雜耍蒙太奇”(近年被準確地譯作。’吸弓}力蒙太奇”)的理念。他把電影視爲表達主題思想和階級觀點的手段,他認爲電影只具有”宣傳、鼓動”的作用,是表達作者思想和階級觀點傳聲筒。

暴力美學恰恰是對愛森斯坦的雜耍蒙太奇原意的一種背離和異化。暴力美學摒棄電影表面的社會評判和道德勸戒,以浪漫化、詩意的武打、動作的極度誇張走向徹底的形式主義。暴力美學表面上弱化或者摒棄了社會勸戒或道德審判,但事實上是把美學選擇和道德判斷還給觀衆,電影似乎已經不再具備教化觀衆的責任,而只是僅僅提供一種純粹的審美判斷。它所面對的社會環境必須是:具備商業倫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觀衆,後現代社會,高度法制化社會,有自由競爭的文化空間,有自由的文化產品選擇權。

二、暴力美學電影的形成

暴力美學電影是一種起源於美國,在日本和中國香港發展成熟的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其特徵表現爲:創作者往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爲無特定意義的遊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爲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電影界在暴力美學上表現出了新的特色,許多位導演尤其擅長使用“暴力”創作電影。美國導演奧立佛,斯通粼天生殺人狂》中,將暴力作爲一種尋求社會道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也許導演的觀點是略爲偏激的,在他們的意識中,使用暴力是不需要理由的,暴力本身就是一種隨心所欲的遊戲。如果說斯通還在用暴力達到批判社會的目的的話,昆汀·塔蘭蒂諾的《低俗小說》,則顛覆暴力本身,使其徹底喪失了自身的意義。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任何一種藝術類型和流派的形成,有其自身內因。電影作爲一種藝術形式,同樣會遵循自身的規律往前走,不一定非要與社會環境、社會心理等有太大的關係。當社會容忍的空間越大的時候,暴力美學的展示可能會更多。 其實,所有社會都有對暴力文化的需求,暴力美學的產生與人的心理欲求最爲相關。從精神分析角度來說,由於爭取生存空間等需求,人在本能上有一定的攻擊傾向,可是,由於人在社會化、成年化過程中需要儘可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納,需要達成與社會的協調相處,人內在的攻擊性傾向會被壓抑、鬱結,但又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宣泄的閘門,否則會對人格的堤壩產生破壞性影響,危及自身和社會。電影娛樂文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就是宣泄,而暴力文化的展示可能起到這一作用,使人們通過視聽行爲進行宣泄,這使暴力電影文化的展示有了存在的必要性,這也是它一直存在的根本原因。

三、動漫電影中暴力美學被推崇的緣由

弗洛伊德認爲人的本質,有着一種所謂“雙重”的特性:“人類有建設和破壞的雙重快感”。這裏我們看到即使有雙重標準,但最終都統一到“快感”二字,無論是尋求一種“以暴治暴”的具有“道德觀念”的暴力體驗,還是純粹的追求一種感官刺激的所謂“無道德觀”的暴力體驗,人們最終都是尋求一種視覺刺激。

弗洛伊德還認爲人類的一切行爲的原始動力都來源於人類—性意識的衝動。日本動漫裏面充斥的暴力與色情正好是對這最好的診釋,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暴力美學就是一種性意識的扭曲宣泄。存在於人類意識中“性”的醜與美,矛盾的在暴力美學中平衡,而在這方面日本人顯得尤爲突出,有着其深刻的歷史和民族、文化方面的原因。

現代青少年由於心理上的不成熟和對家庭的依賴性,使其中的一部分人下意識地拒絕長大,寧願沉醉於白日夢般的幻想中,患上“彼得·潘綜合症”。但是,這個年齡又是一個崇尚“英雄”的年齡,且對於“性”的概念正在藉藉懂懂地形成,暴力成了這個年齡的一個特徵。這個年齡段的人又是看着漫畫書長大的,經過多年的浸染,動漫美學趣味已經真正的滲透到了生活的每一個毛孔,成爲一種司空見慣的日常狀態。另外,由於動漫世界明顯地區別於真實世界,他們在接受模式上可以更大限度地擴張刺激的離間感,可以由卡通人物主導瘋狂的暴力行爲,同時不必承擔某種糟糕的確定後果,這隱含着對世界及宇宙間事物意義和關係的一種根本易變性的寬容。由動漫衍生出的動漫電影自然很容易被他們接受與推崇。

四、必須正確看待動漫電影中的。力美學

暴力文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人的內在的攻擊性慾望沒有真正釋放出來,新的刺激反而加重人企圖釋放的慾望。所以,一方面暴力文化對人能夠產生疏導宣泄的作用,另一方面還需要對暴力內容進行更多的社會化改造和道德規範,以將宣泄控制在一定尺度內,特別要注意保護未成年人,使他們遠離暴力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畢竟,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對文化的需求不同,判斷能力、學習能力也不同,就像大人和孩子生病用藥不同一樣。社會要有保護未成年人的機制。

正確看待暴力美學,離不開道德評判,應該正視現實,考慮青少年與成人在辨別能力上的區別。對青少年這樣處於弱勢的羣體來說,暴力作品的負面大於正面。不能否認,過去我們的社會過於強調文化產品的教育功能,比較忽視其娛樂、宣泄功能。

今天的社會,無論人的力量大小,每個人都有生存發展的權利,應該享有法制的保障,動漫電影作品應弘揚這種平等的意識,而非強者統治會的觀念。暴力現象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使我們不可能得以規避。在動漫簡單明瞭、想象無限的空間裏或許可以用暴力來解決一切,但不能生硬的在現實中搬演。作爲受衆,青少年必須學會在現實裏生存,理性的分別出現實世界與動漫世界中各項法則的區別。因爲當這種衝突發生時,被傷害的只能是青少年自己。

五、論語

現代娛樂文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就是宣泄,而暴力文化的展示可能起到這一作用。拋開暴力的表象,或者說是避開血腥的暴力形式,引導觀衆看向作品深處蘊藏着的深刻意義,留給大家反思的空間,從而促進心智上的進一步成長,現代動漫電影絕不是簡單評價就可以倉促下定論的東西。作爲後工業時代文化的產物,必然烙上反叛與反思的痕跡。

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觀論文 篇五

我們講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首先要弄清中國美學歷史發展的特點,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的哲學家同時又是美學家,在他們的作品中蘊含了大量的美學思想。中國其他的傳統藝術例如,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築等,不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而且各門傳統藝術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融合。各種藝術門類既有自身的美學特性,又在審美方面有許多相通之處。在美學的理論形式之外,從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的大量工藝產品中,也蘊含着豐富的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縱觀歷史的長河,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不斷的傳承與發展,大量的文學家和美學家不斷在這一領域進行專研和探究,逐漸形成了一種獨色的、博大的中國美學的脈絡。

中國的傳統美學思維更看中的是所謂的整體意識,其具體表現在就是合和的美學觀。中國文化中美學觀是建立在中國哲學觀念的整體意識上的。以和爲美,是在要求我們在評價或審美的同時要具有整體意識。在古人的美學觀中強調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這正是中國美學的整體觀。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對和合觀念的提出也正是是從孔子那裏延續下來的。由此我們不能看出,和合觀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學觀念源頭。孔子提倡的美學觀念,主要是要強調道德內容要包含到藝術中去,凸顯善與美的高度一致。

從整個傳統文化體系上來分析,儒家的美學觀念在中國美學觀念中都是影響深遠和地位顯赫的。不論是古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家還是現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家,在處理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間的關係的問題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張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反對在二者之間進行不恰當的偏重。以此爲鑑,從儒家的美學思想的文質統一的觀點,從而建立了自己對藝術的審美趣味和行爲標準。

翻開歷史的篇章,追求社會和諧的理念源遠流長,它是以深厚的和合文化爲基礎而發展起來的。首先從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即他認爲,萬事萬物都蘊含着陰陽兩面,這兩個面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作用形成和。他認爲這是天地萬物生存的基本,也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本源。孔子的《論語?學而》中提到,禮之用,和爲貴。他把和合作爲爲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行爲準則。相比較中國古代審美觀念,綜上,中國文化的美學意蘊與和合文化有着一種特殊的親緣關係和智慧的關聯。這種文化的傳承是中國文化的至高境界。

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學觀,是古人對待自然與精神關係之間所認爲的最基本的思想,它包含的內涵是:人是屬於自然界的,人必須得服從自然之規律,人性就是天道,人的道德準則需要與自然的變化規律一致,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人與天的和諧統一。對於古代先哲來說,他們認同的是自然、歷史、人生、思維這一系列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源起和演變的過程這一思想始終貫穿着,它橫向貫穿於古代的科學、哲學和藝術發展中。其二,和合觀念的普遍運用,時刻彰顯了中國美學的智慧之力,在處理審美範疇的問題時,始終把握住對應性、和諧性、辯證性、相融性。

縱觀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學體系,得出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特徵如下:強調真、善、美的統一;情與理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有限與無限的統一;認知與直覺的統一。在這種文化的審美下,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既是這個民族的真性情,也是上至中國文化下至中國人的優良傳統。

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庸之道是在儒家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被當做一種人生追求的終極境界。中庸最早出現在《論語》之中。出自孔子的《論語?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如孔子的五美之說,出自孔子的《論語?堯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其核心思想講的就是中庸之道。那麼中庸我們如何來理解呢?宋儒理學裏是這樣說的,不偏不倚謂之中,恆常不易爲之庸。這正是儒家文化所強調的這種中庸之道,這種理想境界的追求無不滲透中國人的人格境界和行爲準則之中。中庸即把兩個極端統一起來,採取適度的中間立場,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堅守中正,不偏不倚,不溫不火,過猶不及,這纔是中庸之道的真諦。

綜上,中國曆代的文人士大夫、美學家、哲學家們一直都是在沿用於的和合觀念的爲創作的準則,即將天、地、人、藝術、道德看成一種生機盎然的、富有活力的有機整體。無一例外的表現在了藝術創作和作品欣賞,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和合觀、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因此,從這層面上來講,中國古代的內斂、內涵、氣場、和諧觀等審美主張,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美學觀的要求和自覺表現,與西方審美觀念中的張揚、個性化、唯美主義、跳躍思維、片斷性思維等等相比較,中國文化中特有美學觀,更關注於全局性和整體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觀論文 篇六

摘要: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傳統,體現着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層內涵。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現在的文明成果是我國曆朝歷代的人民羣衆在發展中凝聚出來的智慧和精神的結晶。設計是在現有科學技術和社會人類學知識的基礎上,滿足需要、創新生活和改變生活,而非產品或金錢。設計具有人文精神,具有對美的認識追求和傳承創造,這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滋養,如俗語說:“根深才能葉茂”,我國的設計美學只有深深紮根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面汲取養分,才能長出茂盛的枝葉,中國傳統文化與設計美學的關係正如太陽與花草樹木。

關鍵詞:傳統文化;設計美學;時代特色;發展融合

1設計美學的概述

1.1設計美學的概念

當人類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間、物質等條件的富餘自然生出對生活需求的要求,當人類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精神生活出現空缺急,由此產生對美的需求,學習研究創造美學的體系應運而生,即設計美學。設計是發現美,創造美,它將社會、生活、經濟、文化、歷史、現代科技、現代審美等種種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創造新的藝術作品,滿足人類對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設計使人類更加完整和豐富。

1.2設計美學的產生

人生存於世界,首先滿足生理層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層面的需要。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空餘的時間與精力去追求精神層面的需要。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人類已經不再困頓於基本的衣食住行範圍中,人類的思想緊跟着時代的發展變遷,取得跨時代的進步,對事物的要求不僅僅侷限在單純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類從古至今追求的永恆主題,喜愛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於此,設計美學應運而生。嚴格來說,設計美學究竟從何時產生,人類又是從何時對設計美學概念產生意識,我們並沒能準確地對此查找追究,筆者認爲,人類對美所有的追求遠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時間要早,也許在人類有意識之初,便對事物之美存在潛在的意識覺醒。

1.3設計美學的種類

設計美學包含了很多種類,建築設計美學、服裝設計美學,環境設計美學、視覺傳達美學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甚至腦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與其相關,遵循着形式美的法則將其轉化成物態,供鑑賞交流。如建築設計,在遠古時期,始於人類的動物性,人類的祖先會尋找洞穴居住,這也是各類野生動物的生存方式,爲遮風擋雨、躲避猛獸天敵的襲擊。人類發展至今,隨着科技進步、思維開拓,人類對於居住地有了更深層次的需求。服裝設計中,遠古時期的人類由赤身裸體到以樹葉蔽體,現代社會則產生了專門以研究服裝之美的獨立體系。環境設計美學在當今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體系,人類由有地可居到對生存環境的美學研究,整個發展過程都離不開人類對於美的嚮往這一內在根源,它是推動着這一切發展的根本動力。

2中國傳統文化的概述

2.1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容體系龐大。何爲文化,籠統來講,文化是一種包容性和綜合性極強的產物,它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人類發展至今,所經歷的民族歷史、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爲傳統,著名藝術家張授一先生對傳統的解釋,認爲:“‘傳’即傳佈和流傳,‘統’即一脈相承的系統。”傳統就是我們對我國前人的歷史、思想、文化、行爲方式的傳承。

2.2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

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傳統國度,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博大精深再恰當不過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整個中華民族,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是極爲重要的至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都包含其中,現代的人民應當從中學習,結合新的文化知識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經典的文化經得起時間漫漫長河的洗禮,不會因人類的向前發展而黯淡無光,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時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輝。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如同生命的火種,一代一代相繼傳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龐大的多民族,中華文化也是多民族傳統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中華民國解》中所稱的:“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爲一文化之族名。”

3設計美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設計與文化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縱觀歷史,每個時代的設計審美都與該時代的文化傳統相聯繫。經典的藝術作品體現所處時代整體的文化、歷史、思想和審美。任何一件藝術作品,皆能從中探其根源。例如,在考古學中,判斷未記載有朝代信息的出土文物,由於器物的造型及材質變化有着一定的歷史規律和發展順序,通過對統計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變化順序,就可以推導出它們之間相對的年代關係。在母系社會,當時的文化環境是以母性的生殖崇拜爲背景,所以衆人皆以女性的結實粗壯爲美。而在古代唐朝,從皇宮貴族到民間百姓,皆以胖爲美,究其緣由,也與其文化背景關係甚密,唐朝國運繁榮昌盛,文化文明開放,統治者與人民百姓充滿自信,對於不同的事物兼併包容。每個時代的設計美學都與該時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由於設計美學本身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徵,也就承擔着如文化一般的傳承使命與時代印記,對設計的審美追求從未能離開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時代環境。綜上所述,文化是設計美學的土壤,美學在文化中汲取精華,吸收養分,發展壯大。追求設計的美學是人類自身的行爲,人類生活在特定的時代背景條件下,言行與思維毫無疑問帶有這個時代文化的烙印。

4結語

設計美學源於生活,凝聚的作用力反作用於生活,填補了人類的精神空白,秉承以人爲本的設計原則,是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設計的美學紮根於中國的文化土壤,更加豐富了整個的文化體系,並反哺文化土壤。設計美學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輔相成,設計的美學思想依賴於人類生存的地域文化與傳承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作爲設計美學思想的肥沃土地,自身也在經受時代的考驗,優勝劣汰,傳承至今的文化將成爲人類日後學習和研究的營養源泉。古人云,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得此傳承,離不開前人的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觀論文 篇七

論文摘要:現代廣告是現代藝術的一個分支,可是卻有着自己鮮明的特點,廣告傳達信息鼓動宣傳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

論文關鍵字:現代廣告 設計 傳統 中國美學

廣告作爲一種文化現象,被譽爲“第八種文化”,廣告因爲具有明顯的大衆性,商業性和民族性,因此與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密不可分。廣告只有服從、融匯、折射民族文化,根植於民族文化,運用本民族最爲貼切而生動的元素,穿透人類共通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打開深藏在人的潛意識背後的“民族記憶”和“種族記憶”,才能被消費羣體接受,才能最終達到溝通的目的。縱觀廣告業發展的百年曆史長卷,廣告學理論的發展脈絡,我們不難發現,從產品的特點定位(USP理論)到品牌形象定位(CI理論)再到受衆心理定位直至文化心理溝通,這條主線清楚地反映出在廣告訴求重點的轉移過程中,廣告的文化含量在逐步增加,文化品位的地位日益變得舉足輕重。如今的廣告早已不再是從前那種叫賣或是告知,而是包含着更爲豐富內涵,具有着更多社會功能的社會公器,一則優秀的,打動人心的廣告一定包含有某種文化精髓的因素。

在現代設計當中,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將中國傳統美學的元素融入到其設計作品中,中國風的設計在國際上越來越收受到歡迎和追捧。中國傳統美學廣博深湛,有周易的極簡之美,委婉的模糊之美,老莊的天然之美,種種美的觀點如何附加在現代的設計當中,以表現絕美的中式情懷,而不是單純的仿古,拜古或是元素的簡單堆砌,這對於研究中國現代廣告如何形成自我特色,立足國際有着重要意義。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審美追求越來越多的在現代廣告設計中出現和運用,在中國設計者的作品中,時時流露出傳統的美學觀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風的廣告設計在讓世界耳目一新的同時也給中國人帶來了深深地宗族認同感和家國溫暖。

在現代廣告設計方面,尤其要注意既要尊重民族藝術的獨特性,體現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又要反映現代人的內在精神追求。藝術始終要講內在的延續,在招貼藝術的設計中,我們也要“尋根”,尋找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爲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維優勢和獨特風采。

中唐以後,中國美學的藝術觀念的顯着變化,根本原因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哲學觀念的影響。從總體趨向上可以看中國審美觀念的變化和形成:追求空靈淡遠的境界,重視古拙蒼茫的氣象,推崇冷意荒寒的意味;易寧靜精澄代替楚莽闊大,易平和幽深代替激昂韜利,易淡逸素樸代替絢麗堂皇,正如理論上對境界的重視,強調妙悟而貶斥技巧等。這些思想和因素都可以在現代廣告設計中有所觀照。

現代廣告是現代藝術的一個分支,可是卻有着自己鮮明的特點,廣告傳達信息鼓動宣傳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於任何一件單純的藝術作品,講求的是在細細審視中的獨特品味,他所要求的時效性讓它必須一目瞭然,簡潔明快。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簡約是終極的複雜,最簡約的設計往往給人以強烈的印象,簡潔實用的設計風格已經在中國未然興起。縱觀現代成功的廣告往往是構圖概括集中,形象簡練誇張,用強烈鮮明的色彩突出醒目地表達所要宣傳的主題,賦予畫面更廣泛的含義並使人們在有限的畫面中能聯想到更廣闊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義。現代的廣告設計越來越走向的是一種簡約,大氣的表現方式,任何藝術,都不能說明一切,特別是像廣告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在有限的時空條件下,能使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那就需要做到“以少勝多”“一以當十”。

中國傳統藝術,突破了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創造了不少規範化的程式,這些師法自然,來源於生活但又經過千錘百煉,概括而又多變的“程式”是一種經過高度提煉的美的精華,是積澱了內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爲如此,它才具有無窮的生命力。“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藝術技巧的標誌,特別是廣告藝術,它只能從生活的某一側面而不是從一切側面來再現現實。選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誇張(強調形象的特徵)、經營位置(構圖)、表現(選項用恰當的技法),而這一切,不僅是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均衡和內在的節律,講究形神兼備,講究概括與變形的運用和表現,也恰恰是我國廣告設計者構思時的主要手段。以靜凸現動,以餘白凸現主題,是靳先生海報創作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大量的餘白使觀者產生一種沉靜空靈之感,以凸顯主題之凝重強烈,使之產生出一種對比與和諧。同時,靳先生“用墨以嗇”而使主題“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獲得奪目之感。

現代廣告設計中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式設計美學還包括十分廣大的部分,東方生活所蘊含包容的設計元素是博大的,絕不僅僅是現今流行的京劇臉譜、大紅燈籠,旗袍……中國式的設計美學遠沒有拿出一些元素那麼簡單。就像日本的設計是理性、細膩的,德國的設計是穩重而精緻的,美國的則大氣而開放的,這和各個國家的國情不無關係。挖掘中國文化中的精髓,並順應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時尚審美設計潮流,建立起適合創造和維護這種形象而進行設計的體制和環境,包括建立傳統文化專門研究與推廣機構,提高傳統文化在大衆文化的導向地位等等,纔是中國平面設計作品中國式設計美學形成的關鍵。

美學論文 篇八

美學論文 篇20

一、當代西方藝術美學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

(一)當代西方藝術美學的特點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改變了世界。因此當代的藝術家必然要創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或者藝術形式來表現自己所認識的新世界。而現代的哲學觀念直接影響當代美術創造;當代美術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沿着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進行的。

那麼我們瞭解了西方藝術美學就必須瞭解當代西方藝術美學的特點。“當代藝術”是西方20世紀以來的占主導地位的藝術形態。隨着西方社會進入現代時期之後,就出現了和古典藝術以及近代藝術不同樣式的現代藝術。現代藝術的突出特徵是在藝術形式上改變了以古典寫實的路線,代替的是體現藝術家張揚個性的觀念和形式的藝術語言。無論是何種藝術形式,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現代社會變化給人們帶來的社會心理特徵。它們在內容上往往反映了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並且在藝術形式上體現了當代藝術精神。

(二)西方當代藝術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發展進程上保持着先進性,所以西方的“當代藝術”對世界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但是這並不代表着其他國家在藝術上要臨摹於西方。當我們縱觀近代以來中國美術的歷程,不難看出其實它也是一個不斷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在學習的同時我們也在理性地借鑑西方現代藝術理念,中國需要吸收和借鑑西方當代藝術的成果,但還是要將它與中國傳統的因素融合,用以創新的中國式的當代藝術。

二、當代西方繪畫與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理論

(一)傳統的文人畫理論

國畫中包含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文人畫。這個概念從唐代王維生開創,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到明代的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文人畫作爲中國繪畫的一種傳統形式,即是在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繪畫。畫面在筆墨意境中都表現了“胸中有逸氣”“自由、反叛”“張揚個性”等特點。雖然傳統的人文畫藝術思想內容的表達非常機械化,而且把富於細節變化的事物形象簡化抽象使之單一,但是這畢竟是傳統思想的體現形式,具有中華傳統韻味。

(二)西方當代藝術影響下文人畫的轉變和發展

傳統的文人畫包含了文人的閒情逸致、高古風格,以及內心的寫照,因此在唐宋時期文人畫對形體的要求還是相對比較準確如王維、蘇軾、米芾、趙孟頻、唐寅等,但如文徵明、石濤、鄭板橋、尤其是八大山人和齊白石等等這些明清後的文人畫家們,他們的風格則是向着張揚個性個的方向發展,畫面“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再來看現代的文人畫,由徐悲鴻開始,西方的藝術思想逐漸進入中國,開始了中西方藝術美學結合的新藝術體系。很多藝術家都對其進行過探索和研究。當代的文人畫的表現形式已經由藝術家們分解成最基本的畫面元素,從而不再由物象的真實感來打動觀衆,而是通過色塊、明暗、幾何形狀等畫面因素的各種排列組合的方式來營造藝術氛圍,通過畫面元素來製造出“節奏”感傳遞作者的意象。這種和觀衆溝通情感的方式和傳統文人畫是相同的。但是表現手法確實大相徑庭。用藝術的語言來表現現實物象,在傳統的文人畫中通過筆墨表現的非常到位,而當代文人畫作畫的形式逐步被一些材料,技法,甚至抽象語言所代替,取而代之的是新表現主義下的文人畫。

三、當代水墨文人畫發展的方向

在文化方面解放思想和當代西方的繪畫理論基本一致。隨着西方藝術美學影響在中國的逐漸深入,傳統中單一的寫實爲特徵和呆板的規範性藝術標準,已經和當代思想格格不入,這種機械落後的審美準則必將在多元文化影響下的當代藝術格局中消亡。當代藝術性的一個重要指向是“自由”。當代西方思潮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中國文人畫傳統的東西——強調出個人內心文人情趣的藝術思想。精神閒適的審美觀點已經不適合現代人生活的節奏。所謂的藝術突破、創新焦慮成爲現代繪畫的重要精神特徵。而傳統的那種“胸中有逸氣”被今天的藝術家的“反叛和爭取自由”來取而代之。“反叛和爭取自由”都是另含有目的的虛張聲勢的吶喊,與中國傳統文人畫家的“自由、反叛”的精神都是悖反的,當代文人畫的藝術創作不可避免地就帶有功利主義的東西,甚至是爲了來迎合市場。所以在當代繪畫中文人畫的衰落就是必然的。我們不禁爲文人畫的衰落而悲哀,悲哀傳統形式的沒落。也許正是這種悲哀將會轉變成讓我們進行更多的實踐和探索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