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化學生活論文通用多篇

化學生活論文通用多篇

學生活論文 篇一

1.1生活化教學概念的界定

關於“生活化教學”的有關解釋是:“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數學是源於生活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存在着數學思想。讓學生處於一定的生活背景下學習數學,所得到的知識才是牢固的、靈活的,才能使學生更加地喜歡數學,學好教學,數學能力、數學意識得到更大的發展。”

1.2生活實例運用於教學數學教育

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見解,教學方式也各有特點,教出來的學生在處理問題時也會有不同的表現。而這一切主要取決於教師的語言水平。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課堂教學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語言藝術,就會顯得枯燥乏味。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熱情,教師講課時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根據其興趣點和認知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學語言上多下功夫,儘量使課堂內容生動有趣。如在“路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到學校距離是3km,我可以選什麼樣的交通方式到學校?”學生們競相發言“,騎自行車或電動車、開車、步行”;“那麼哪種方式最快哪一種最慢”?“開車最快,步行最慢”,“原因是各種交通方式速度不同,所用的時間纔不同”。因爲知識程度較低,學生不知道正比或反比的概念,教師生活化的事例讓學生在充分感知了“路程”的益處之後,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出行旅遊選擇的交通方式”,在活躍的氣氛中深刻領悟了知識的內涵,同時也深切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休慼相關。

2開發“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知識數學化”

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創設“數學———生活———數學”的教學範式。提煉形成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方法。一項心理學研究顯示: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學習內容。鑑於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高度關注學生的興趣點,結合現實生活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爲學生創設一個接近現實生活的情境,逐步引導其自主探索,獨立解決問題,就能夠使學生充分領會生活中處處有哲學。比如,教師可以把學生植樹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植樹,讓大家數一下路邊成行10棵樹之間的幾個間隔,也可以伸出五指數一下幾個間隔”:“9個,4個”;“大家總結出n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10-9=1,5-4=1”學生討論。“n-1”,教師告訴大家,讓學生髮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着的數學規律;讓學生基於情境自編題目,然後獨立列式解題。從現實生活中取材,轉而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現實問題,避免了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相互脫節,同時訓練了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

3將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數學教學

化學生活論文 篇二

關鍵詞:國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研究探討

一、生活化的課程導入

第一,科學有效的課程導入,對整個物理教學過程能夠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的關鍵,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比如,在講解關於汽化方面的相關知識時,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從游泳池中出來時會有什麼感覺,給予學生一定時間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各抒己見,然後教師再逐步地向學生講解其感覺的產生是由於汽化帶走了熱量,併爲學生進一步滲透汽化的相關原理與現象等內容,這樣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探究中,學生學習掌握相關知識也會更加容易。第二,對於一些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係數較大,而利用一些生活現象無法呈現的物理概念,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完成講解,並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繫。比如,在講解光的直線傳播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和視頻有機結合在一起,爲學生播放關於日食、月食的視頻內容,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大部分時間我們都看不到月亮的整個部分,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發表意見,在學生髮言過程中教師再逐步地向學生滲透光的直線傳播的相關知識,進而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生活化的教學過程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好物理知識,如學生在學習有關力學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摩擦生熱的知識,這樣學生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這一內容了。同時在學生學習物態變化時,由於學生的物理知識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面對汽化、液化以及固化等概念時很容易出現混淆的現象。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觀察身邊常見的物態變化現象,如從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在包裝袋上會有固體粉末出現,而撕開包裝,則會出現氣體等。

三、物理作業的生活化

由於國中生正處於思維發展比較活躍的階段,因此教師在佈置物理作業的過程中,就可以在結合教學要求的基礎上,爲學生設計出一些實踐性較強的作業,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己動手實踐來分析與解決問題,並通過相互探討來得出最終的結論。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讓學生自行組成學習小組,深入到生活中去進行調查,並針對結果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四、生活化的教學評價

國中物理教學不僅要對學生傳授新穎豐富的物理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準確、靈活地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一是應時刻關注學生的課堂與課下表現。比如,雖然有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愛搞小動作,但是這類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往往都比較強;尤其是在學習電路部分的物理知識時,這就需要教師對這些學生多加留心,對於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多給予一些分數,進而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信心。二是要多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生活爲導向。比如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對自身所在小區的居民用電情況進行相關調查,並做出相應的統計表。

生活化的物理教學強調重視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有機結合,通過講解實際生活現象來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全面激發,有助於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物理知識與生活經驗,從而提高物理素養與綜合學習能力,有助於教師提高國中物理教學質量。

作者:竇紅平單位: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中學

參考文獻:

[1]李強。國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認識與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2,(12):164-166.

化學生活論文 篇三

關鍵詞:宣傳主題佈景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數學學習資源大量的存在於學生的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大幹世界中蘊涵着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人們離不開數學,因而數學在現實世界中也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繫,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以下途徑可以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使教學內容生活化

1.發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學習資料:在新教材的編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學生閱讀的短文,即“讀一讀”欄目。我們在教學時,經常組織學生認真學習,並要求學生髮表學習心得,上臺演講等。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把握數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係,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了解我國在數學上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發掘實際生活中的學習材料:包括關注校園生活中的數學資源,留心社會生活中的數學資源,瞭解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校園、家庭、社會環境都是學生生活的場所,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收集利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應該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二、使教學過程生活化

1.導入的生活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我們在導入時注意從生活實例引出數學問題,引起學習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例如: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新課導人中,我設計了以下情景:“如圖,A、B兩鎮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學,經費已有着落,但學校選址上有爭議,爲了交通方便,決定建在公路旁,A鎮人希望建在C處,B鎮人希望建在D處,同學們請你們給予調解一下,應建在何處,到兩鎮距離都是一樣的?”同學們聽後躍躍欲試,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體方案。教師因勢利導地說,我們只要學好線段垂直平分線的知識,就可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做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題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難盡善盡美地符合所有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教學時,我們經常結合自己的教學狀況,對教材中一些學生不熟悉的、不感興趣的內容及其情節和數據做適當的調整、改編,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來取代。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我將例題變成一道聯繫班級實際的應用題:“在HfJ~JJ舉行的七年級拔河比賽中,規定每隊勝一場得二分,負一場得一分,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場比賽中得到4O分,那麼我們班的勝負場數應分別是多少?”由於學生親身體驗了拔河比賽的全過程,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增強,很快就投入到討論問題的氛圍中。

3.練習的生活化:“學以致用”明確地說明了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學”與“用”之間的橋樑,把練習生活化。在講述函數內容時,我編寫了以下練習:霸州二中計劃購置一批某型號電腦,市場價每臺5800元,現有甲、乙兩電腦商家競標,甲商家報出的優惠條件是購買1O臺以上,從第l1臺開始每臺按7O計價;乙商家報出的優惠條件是每臺均按85計價,兩家的品牌、質量、售後服務均相同,假如你是該校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你選擇哪家?請說明理由。通過此題的練習,讓學生了解如何提高經營和消費的決策能力,加深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

三、課外應用的生活化

數學應用於實際,纔會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開設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發展數學。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後,讓學生分組到操場上測量旗杆的高度。學習了統計圖表以後,讓學生三四人一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時刻的車流量,然後製成一張統計表。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意識到數學知識真正爲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2.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讓學生設計並剪制勻稱美觀的軸對稱及中心對稱圖案,適當地用在黑板報、宣傳欄上,用在主題班會的佈景上,或運用軸對稱及中心對稱知識設計建築物造型、家居飾物,改變自己房間的局部佈局等。

3.寫數學小論文和日記:如在學了多邊形的知識後,讓學生寫一寫《生活中的瓷磚》,學了一次函數後,讓學生寫一寫《我們身邊的課桌椅》等。數學論文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提高了數學應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數學日記寫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感受與得失,反映學習過程中的喜悅與困惑,便於師生間更好的交流。

化學生活論文 篇四

關鍵詞:國小;德育;生活化;方法;內容

傳統的國小德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只重視德育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國小生對德育內容的內化過程。讓德育工作內容服務於國小生的實際生活,使知識轉變成爲行爲,才標誌着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真正的德育工作要尊重學生,而不是將正確的觀點強加在學生生活。倡導生活化的德育教育理念,還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改革與創新。

一、加強國小德育教育方式的生活化改革

要促進國小德育的生活化改革,就要傳統的德育教育形式,讓國小生在開放的環境中成長。成功的教育,需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讓學生積極去想。要解放學生的眼睛,讓學生看他們想看的事物。解放學生的手腳,讓他們盡情去做、去體會。將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給學生自由,才能促進學生髮展。與傳統的講解式德育教育活動相比,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更有教育意義與生活意義。從生活中的核心問題出發,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德育教育成爲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橋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教師對國小生的生活進行了解,發現國小生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比如,在一次家長會中,有家長反映孩子在家總是與大人頂嘴,做不到尊敬長輩,家庭教育的收效甚微。這時,教師就可以從孝順父母這一點出發,設計一個“不與父母拌嘴的一天”或者“孝順父母的一天”。鼓勵國小生在家庭生活中多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和諧與父母共處,多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德育教育落實在生活中,能夠讓國小生自己去體驗德育內容的正確性,而不是在教師的灌輸下死記硬背一些正確的道德標準。生活化的德育教育形式,有利於德育教學效果的優化。

二、加強國小德育教育內容的生活化改革

將現實生活視爲國小德育工作的資料庫,從生活中提取有利於德育教育活動實施的資源,能夠讓德育教育滿足國小生的生活所需與成長所需。首先,教師要從國小生的生活中發現道德榜樣。在過去的德育教育中,教師會從思想品德課本中尋找一些道德榜樣,或者利用雷鋒、這樣經典人物。這樣人物離國小生的實際生活太遠,不利於榜樣作用的發揮。從國小生的生活中發現榜樣,並引入課堂,能夠促進德育內容的生活化。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內搶着幹髒活、累活的學生作爲事例,樹立勞動榜樣,讓德育內容更加活靈活現,使學生找到更加具體的學習目標。其次,教師要積極創設生活化德育教育情境。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給學生一定的表演任務,促進生活小事件在生活中的再現。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上公交車不刷卡的情境,讓一人表演司機,四人表演乘客,其中一人沒有刷公交卡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自由發揮,給大家演一齣戲,讓學生對這件事情進行評論。這樣的情境能夠將誠信問題突顯出來,促進國小生快速理解,也讓師生互動更加自然。

三、加強國小德育教育作用的生活化改革

生活,是國小生體驗的重要來源,更是檢驗國小生學習成果的平臺。在國小德育生活化發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國小生留心自己身邊的生活現象,有意識地去體會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在發現美好事物的同時,建立相對應的道德觀念。利有生活體驗落實德育教育,會讓國小生在體驗中逐漸構建起屬於自己的道德體系,明確個人道德標準。比如在講解愛護自然這個主題時,教師在課堂中反覆強調,也不如在生活中讓國小生體驗一次。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組織學生到學校內或者附近的公園去觀察植物,讓國小生說一說自己看到了植物的哪些美。連着欣賞與讚美兩到三個星期,促進國小生建立欣賞自然、喜愛自然的感情,再讓學生了解一些破壞自然的事件。用情感上的反差,引導國小生選擇愛護自然這一正確的道德觀念,使國小德育教育能夠提升國小生的生活品質,促進國小生健康成長。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即教育,這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觀點,也是生活化教育理念的來源。讓德育教育成爲規範國小生日常行爲的一種手段,促進德育教育內容成爲學生生活的準則,才能促進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改革德育教育方法與內容,讓德育教育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才能讓國小德育更有價值。

作者:黃金雙 單位:四平市北體育街國小

參考文獻:

[1]李冬英。淺談國小德育生活化的實施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8:37-39+66

[2]夏永勝,袁新志。國小德育生活化途徑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1:38-39+41

化學生活論文 篇五

【關鍵詞】活動設計 文化歷史理論 學生文化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4-0045-02

一、問題提出

學生文化作爲學生校園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價值觀、思維習慣、行爲方式及個人素質的形成和塑造起着重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生活動的設計上下功夫,可以使學生從中汲取各種精神營養。

現有文獻中從維果茨基文化歷史觀點看學生文化建設的研究不多,本文嘗試運用文化歷史觀點分析學生文化建設,以合理的學生活動設計促進學生文化建設。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理論分析學生活動設計。美國學者艾爾。巴比說,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多數社會研究都會探討某個議題”[1]。本文經過分析後認爲學生活動設計是學生活動成敗的重要環節。

三、主要概念

(一)學生文化

學生文化是指學生羣體享有共同的價值觀、思維習慣、行爲方式等,其核心是共同的價值觀[2]。

(二)維果茨基文化歷史觀點

維果茨基“心理髮展的文化歷史理論”認爲,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受社會規律的制約,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髮展以及社會交互作用對認知發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學生活動設計

爲引導學生羣體形成普遍共識的積極的價值觀、思維習慣和行爲而進行的詳盡、系統規劃

四、學生活動的設計

有研究表明,學生文化建設的特點是多層次性,多系列性,多側面性和多形態性[2]。據此,本文主要論述以下四個類型的學生活動設計:即儀式活動、美化校園活動、社團活動、校外活動。

(一)儀式活動

本文中的儀式活動是指學校常規的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活動。儀式活動能夠讓學生在莊嚴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對美好人生的嚮往。

根據學生文化建設的多層次性,以理想信念、價值觀的精神層次爲核心設計學生活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3]。隨着社會的巨大變革和社會物質的豐富,人們的思想也經歷了劇烈的衝擊和變化,人們看待社會問題從教條單一向靈活多元發展。人們從活生生的現實中看到了科技和教育的巨大力量,越來越重視教育,對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開始關注,使得我國的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國學者劉旭東認爲“教育是以如何促進人類成長、個體發展和生命意義的建構爲依歸的”[4]。這要求教育者要善用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引導學生學會從衆多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善惡,從紛繁複雜的思想中分出好壞。

對於儀式活動的開展,各學校在形式上要通過共同點來體現儀式活動的嚴肅性,同時還要突出自己的特點。要突出學校的文化特色,學生活動設計就要詳細,從儀式中各項活動起訖時間的流程安排到場地物品的式樣擺放規劃,再到參加人員的着裝與行爲規範都應考慮到,力求達到儀式應有的最好的效果。

(二)美化校園活動

這裏說的美化校園活動,是指在學校的支持下,以自願爲前提,讓學生們自己製作裝飾品美化校園。

依據學生文化建設的多系列性,設計學生活動時應包含學生行爲和思考等多個維度。研究表明“學校文化影響和制約着學校羣體成員並代代相傳”。[5]因此,設計好美化校園活動便尤爲重要。

美化校園活動能夠很好的展示學生的才華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在學生作品被用於校園美化後,會不斷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對作品的評價,從而豐富學生的想法,增加與同學和老師的交往,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並且因爲自己的參與而喜愛校園。

美化校園活動有助於展示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思想動態。維果茨基十分明確地提出:“一切教育的藝術則應該歸結爲引導和調節這一活動”[6]。因此學校應發揮引導和調節作用,設計一個積極的思想核心做導向,將其體現在整體的美化佈局方案中,做到自由發揮卻不散漫無序,張揚個性而不凌亂嘈雜,讓每個學生漫步在校園中都能感受到處處都在散發自己喜愛的氣息,在快樂愉悅中受到學校文化的薰陶和教育。

(三)社團活動

本文所說的社團活動是指擁有鮮明觀點和風格的學術派別活動。學生的學派活動可以是現有各學派的傳承和發揚,也可以是學生自發組織的針對某一問題的某一方面的觀點和態度進行討論的學術活動。

根據學生文化建設的多側面性,進行學生社團活動設計時要重視傳統文化和學術素養的建設。鼓勵學生用文章的形式開展論辯,使學生增強文化主體性,同時也能夠使文化更有效地發揮其育人的功能[7]。

設計社團活動,要注意用各學派的不同觀點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具有遠大理想、愛國熱情和世界眼光的新人[8]。

(四)校外活動

本文所說的校外活動是體現愛國精神的掃墓踏青活動和體現中華民族互幫互助精神的社區公益活動。

依據學生文化建設的多形態性,設計學生校外活動應採取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

設計適合學生的校外活動可以驅動學生與社會環境對話。校外活動可以豐富並補充學生的生活,對培養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學生了解國家歷史,瞭解社會現狀,瞭解自己的由來,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符合社會現實的動態的發展觀念,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積極的生命體驗。

設計學生課外活動還要關注師生交往。校外活動給教師提供瞭解學生的機會,瞭解整個社會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以便從更寬廣的角度和深度去研究和教育自己的學生,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果[9]。

根據以上分析表明文中提到的四類學生活動基本涵蓋了學生文化建設的要素,幫助我們在設計學生活動時考慮的更周全更詳細,促進學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艾爾。巴比。邱澤奇譯。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

[2] 課題組。學校文化建設: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J].教育研究。2004(12)

[3] 陸有銓。躁動的百年[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 劉旭東。教育學的困惑與生機[J].教育研究。2005(11)

[5]張冬梅。 人文社會科學專家談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J].教育研究。1996(5)

[6] 高文。維果茨基心理髮展理論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影響―維果茨基思想研究之三[J]外國教育資料。1999.5

[7] 劉謙。學校育人過程中文化自覺性的培養[J].教育研究。2011(3)

化學與生活論文 篇六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爲使研究結果能夠反映客觀事實,選取2000-2010年化學教育、化學教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以及教育類(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有關化學學習心理研究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

1.2樣本資料來源以中國知網(CNKI)論文數據庫爲檢索庫,採用高級檢索,參考陳錄生主編的《新編心理學》關於心理現象的分類部分內容,分別以“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注意”、“情感”、“意志”、“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能力”、“氣質”、“性格”和“自我意識”,以及結合化學學習心理,增加“自我效能感”、“價值”、“遷移”、“心理”、“問題解決”、“技能”和“科學素養”等爲檢索項“題名”的檢索詞,並且“題名”檢索詞“化學”,“來源”檢索項檢索詞分別是“化學教育”、“化學教學”和“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匹配:“模糊”,時間爲2000-2010年,結合手工檢索,檢索到相關論文;教育類(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相關論文是以“化學”爲檢索項“題名”的檢索詞,以2000、2004、2008年版的北大中文教育類核心期刊爲“來源”檢索項的檢索詞匹配,並結合手工檢索,檢索到相關論文,剔除有關大學聯考試題心理考查分析的論文後得到樣本。

2論文統計研究結果與分析

2.1論文數量的統計分析通過對樣本統計,檢索到2000年到2010年11年間在3種化學學科教育期刊以及教育類核心期刊中關於化學學習心理研究的相關文獻共560篇,從近11年4類期刊研究論文數量看,化學教育133篇,化學教學120篇,中化教參181篇,教育核心期刊126篇,分別佔樣本總數的23.75%、21.43%、32.32%和22.50%,數量分佈比較平均,沒有太大的偏差。從總體看,各類期刊對化學學習心理研究的論文相對論文總量而言,數量較少。2000-2010年間,化學學習心理研究各類論文在3種化學學科教育類期刊及教育類核心期刊的數量隨年代分佈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各年篇數在30~65間變化,年均發文數量爲51篇,其中2001、2004和2005年發文數量最高,2006年發文數量最少,略呈下降趨勢,但總體較平穩。一些起伏變化可能與當年的教育形勢和相關政策有關,例如:2006年有關化學學習心理論文的發文數量比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2005年正值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首次實行1年後,更多的教育研究工作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了新課改上。伴隨新課改的有序進行,化學學習心理的發文數量又慢慢恢復增長,2007年49篇,2008年55篇,2009年47篇,2010年發文數量爲50篇,呈上升趨勢。

2.2論文內容統計及分析

2.2.1論文內容統計樣本文獻分爲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問題的解決與創造性、學習策略、品德的形成和能力的形成六類內容,通過對論文統計處理,得到各類研究論文的數量和百分比分佈圖,如圖1。圖1各類研究論文的數量和百分比由圖1可知各類論文研究數量有較大差別,其中研究內容最多的是能力形成和問題解決與創造性,分別是165篇和144篇,分別佔論文總數的29.46%和25.71%,兩類共佔論文總量的55.17%。其次是學習策略、品德的形成及技能的學習,分別是87、69、66篇,分別佔論文總數的15.54%、12.32%和11.79%,研究最少的是知識的學習,只有29篇,佔總數的5.18%。

2.2.2研究內容分析樣本論文數量最多的是有關能力的形成,研究主要內容有創新能力、實驗能力、學習能力、自學能力等能力培養及相關問題研究。能力在科學素質結構中位於最高層次,它既是知識與技能的條件,又是科學素質發展的目標與方向。化學學習能力是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化學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化學學習活動的效果。科學素養教育的重點是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的培養成爲化學教育教學研究永恆的主題,因此,化學能力的研究緊跟時代需求。籲誠銘等把職業能力作爲一項化學學習的能力提出,認爲學校培養的人才應該符合社會要求,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提出在教學中應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全程化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應儘早讓學生接觸到本職工作[3]。這種觀點比較少見,受教育者職業能力的培養,切合經濟發展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這也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職業能力作爲社會發展對受教育者的新要求,應該納入化學學習能力的範疇。問題的解決與創造性方面發文數量較多,包括創造性、有序性、發散性和形象思維的培養及心理機制,提出問題以及問題解決的過程、心理、策略與訓練等內容。學科問題解決是教育心理學中問題解決研究的重要領域,問題解決屬學習的較高層次,著名教育家波利亞(Polya)把“解題”作爲培養學生數學才能、教會其思考的一種手段和途徑,同時學生問題解決水平也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4]。化學學習策略方面,研究論文數量處在中間,化學學習策略主要指化學學習中的認知策略,或化學學習基本活動的組織方式,構建學習策略是問題解決能力的一種形式。此類文獻內容主要包括化學課堂心理、注意策略、記憶編碼、元認知能力培養策略等。如肖小明等認爲有的教師爲了完成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程序,往往無視或輕視學生的心理需要,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求知心理;適當引導,調整學生的焦慮心理;改變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利用“最近發展區”,維持學生的探究心理;設計教學空白,激發學生的創造心理[5]。學習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根據學習情境的特點與變化選擇合適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習效率,對教育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應加大這方面的研究力度。技能的學習及品德形成的研究論文並不多,不及能力形成和問題解決的研究論文數量的一半。在化學技能的學習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學生化學實驗操作技能、利用思維導圖學習化學的技能和心智技能,對化學計算技能的研究也有一些。對品德形成的研究涉及較廣,而且隨着新課改的進行,有關研究呈上升趨勢。一些研究以社會事實爲基礎,通過社會事件,對品德形成進行討論,如馮興洲的“透過三聚氰胺事件談化學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就是在社會事件中分析如何落實化學課程標準中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求[6];部分論文分析新課改後化學課程模塊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等課程,從科學素養的角度對課程內容設置、教學設計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培養學生的技能及品德。知識的學習方面發文數量最少,只有29篇,佔總量的5.18%。化學知識的學習具體包括化學概念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知識的學習、知識的分類、理解、學習與遷移以及化學語言的掌握等,最多的是化學概念的學習和知識的遷移。知識的學習是化學學習的基礎,因此知識的學習心理研究對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很重要。學習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隨着心理學、腦科學、計算機科學的迅速發展,使認知主義的研究取代了行爲主義的研究而成爲學習心理學的主導研究範式。從國際文獻中可看出學習心理的研究主要是基於認知心理學,而且多是實證研究。學習心理是研究學生學習的規律,這就意味着可從不同類型的學習心理問題進行研究,如化學知識的學習(化學概念與原理、化學知識的表徵、化學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學習遷移等)、化學學習影響因素(元認知、思維類型、認知風格、行爲方式、性別差異、學習動機等)、化學學科問題解決、化學課程教材設計、化學學習過程等方面的研究[7],不必從普通教育心理學理論演繹到化學學科學習心理,而是從不同的化學學習類型進行實證研究,歸納出化學學習心理理論。

2.3論文作者的統計分析

2.3.1論文作者單位分析樣本文獻作者單位(部分論文作者分屬不同單位的重複計算)共有630個,來自普通中學和高等院校的文章最多,分別是330和259篇,佔總量的52.38%和41.11%;教研機構有39篇,佔總作者數的6.19%,相對較少;其他單位(包括一些培訓中心、報社等)發文數量爲2篇,佔總數的0.32%,非常少。這說明,高校師生和一線中學教師始終是化學學習心理研究的主力軍,化學學習心理的理論豐富了一線教師的實踐研究,同時一線教師的工作實踐給廣大教育研究者提供方向與平臺,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化學學習心理研究發展。

2.3.2論文作者所屬地區分佈分析通過對所屬地區的統計分析可知,論文作者遍及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其中排名前5的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山東5個地區發文總數爲358篇,佔總量的50.7%,是化學學習心理研究的核心地區。相對於核心地區,青海、內蒙古、雲南、海南等地區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同時還有一些地區近11年沒有化學學習心理。這主要與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有關,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教育設施、教師隊伍建設、教育研究等較重視,在化學學習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就更深入,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後,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對教育研究也不夠,相應的化學學習心理的研究就較少。

2.3.3論文作者合作情況分析由表2可知,樣本文獻總數爲560篇,其中389篇是單獨完成,171篇爲合作完成,其中25篇由高校師生與中學教師合作完成,2篇由地市教研員與高校師生合作完成,4篇由地市教研員與中學教師合作完成,1篇由高校師生、中學教員和地市教研員共同完成,隨着合作人數的增加,論文數量逐漸減少。合作率爲30.53%,雖然該比例較小,但也說明高校師生、教育研究部門和中學教師的合作研究正在加強。這其中有13篇文章是跨省合作完成,其中1篇3省合作。這表明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研究者之間的距離不再成爲障礙。跨地區的合作研究可以增加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消除地域、經濟發展狀況、風俗習慣等差距對研究結果的影響,是一種很好的研究方法。應大力倡導中學教師、教研員、高校專家合作研究,鼓勵不同地區的教育研究者合作研究,讓各個崗位、各個地區的教育研究者相互合作、交流學習、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同時保證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普遍適用性,共同爲教育研究發展做貢獻。

3研究結論與建議

3.1研究結論(1)就研究地域而言,研究的地區較廣,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進行了化學學習心理研究,且一部分地區在這一領域的發文數量較大,爲當地的化學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導。(2)研究對象和內容涉及較廣,研究對象包括中學生、大學生、高師化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心理,研究的具體內容包括學習、實驗、解題、問題解決、考試、競賽以及課堂教學中學生心理、心理障礙及應用認知規律組織化學學習與教學的研究,此外,還有一些關於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研究內容緊跟教育發展形勢,關注熱點問題,引領化學學習心理研究向前發展。(3)從研究者來看,論文研究作者分佈在我國各個地區的多種單位,作者與作者間的合作也比較普遍,跨單位甚至跨地區的合作也逐漸發展起來,這些都給化學學習心理研究注入了活力,理論研究者與實踐工作者的合作交流、不同地區教育工作者的合作與交流,都大大加速了研究成果的產生、實施、反饋、改善和推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