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策略開題報告多篇

策略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分析

要落實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教學是關鍵。教學的有效性決定着新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它對課程改革的成敗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期以來,我校一直非常重視教學改革工作,在“十五”期間,我們重點進行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中的教學改革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新的課程理念正在深入地影響着廣大教師,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爲也正悄然發生着變化。如:絕大多數教師能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基礎性發展目標確定學科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能做到平等對話、相互尊重、彼此評判、共享知識,

尤其是學生學習方式逐步向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轉變。

(一)問題的提出

通過新課程實驗六年的探索使我們認識到: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中非常關鍵的一環,教學改革的成功不應該只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內容的革新,教學形式的變化,而應該主要體現爲教學的實際效果。然而通過調查和觀察,我們卻發由於教學策略不當,新課程教學無效和低效仍然存在,其表現和成因主要有:

1、三維目標的割裂。有些教師雖然知道要落實三維目標和基礎性發展目標,但在教學時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不能正確把握三維目標之間的關係,在浮華中迷失了方向:遊離於知識與技能之外的過程與方法,爲活動而活動;貼標籤式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空洞無力;過於關注知識的授受和技能的訓練。諸如此類情況導致課堂教學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弱化,而新課程新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並未完全在絕大多數學生身上建立起來。

2、教學內容缺乏整合。“教教材”的現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師缺乏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不能將靜態的教材與動態的學生學習過程相整合,教學實踐中,仍然習慣於統一的課程體制,過分拘泥於教科書,難以脫離“以本爲本”的現象;學科與學科之間、年級與年級之間教材內容出現交叉、重複,國小與中學之間出現脫節,強調學科本位,學校普遍沒有進行跨學科跨年級的課程整合。

3、教學層次低下。一是在促進學習方面,不能很好地組織教學過程和選擇使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材料。如“自主”學習缺乏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合作”學習缺乏深層次的交流和碰撞,“探究學習”形式化和機械化,課堂一放開就“收不攏”;預設過度,生成過多;教學中不能有效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不會恰當地根據情境的變化靈活地使用各種教學資源。二是在促進發展方面,缺乏針對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高層次教學,教學滯後於學生的發展水平和學習潛力,有的甚至花很長時間解決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沒有被激活。

4、對學習方式缺乏整合。表現爲:一是不能合理安排學習方式;二是不能整合各學習方式的優勢,實現新型學習方式與接受式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三是不能很好地處理點與面、有序與有效、教學活動與學生髮展之間的關係。

5、部分學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低下。學生思維惰性化,沒有養成良好的深層次的思維習慣,依賴他人,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差。

6、教學評價華而不實,缺乏操作性強的利於師生髮展的評價方法。升學考試注重的是知識性的分數線,而人才綜合素質的評價較模糊。綜合上述問題,我們覺得探索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勢在必行。

(二)國內外研究述評

有效教學的理念起源於上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尤其是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爲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國內外有識之士普遍認爲,教學不僅僅是藝術,更是科學;以課堂教學爲中心的有效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量、過程變量和結果變量等。近五十年國外研究者圍繞教學策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理論研究來看,大都是從大而全的角度來闡述教師教學策略的結構及輪廓;從實證研究來看,主要是對特定教學活動、教學環節中教學策略的研究,影響教師教學策略選擇和運用影響因素的研究,有關教學策略使用效果的研究,特定學生羣體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論水平上,忽視了教學策略在教學一線的實際應用研究,或者多偏重於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策略研究,忽視學生的學習,只從教師的角度看待教學策略。而歷史表明,有效教學策略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一直隨着教學價值觀、教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教學研究的範式變化而不斷擴展、變化。

(三)研究的意義價值

1、進一步發展我校課題的研究成果,目標直指教學的核心問題——教學行動策略的有效性,有利於豐富和發展現有的有效教學策略理論。

2、本課題研究有助於實現各學科課程目標和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率與效益,減輕學生負擔,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的發展;

3、本課題是當前我省中國小課題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能有效解決當前新課程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全面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也是提高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從而提升我校教育整體水平和辦學品位,有利於推動新課程實驗向更縱深方向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本課題主要研究人員教學素質良好,研究經驗豐富,組成結構合理。其中有教育碩士12名,45位高級教師,學校現有省、市、區各級各類學科帶頭人、課改標兵10餘人,年齡結構也比較均衡。

本課題的主要參與者在教學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學校管理與教育教學實踐經驗豐富,專業研究人員的專長涵蓋新課程的所有學科領域,在各學科教學研究和教育理論、課程開發、教育評價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理論積澱。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充分。

組織保障:該課題由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統一管理,長春市第七十八中學負責組織實施。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領導班子、骨幹教師組成的《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課題研究工作小組。

制度保障:建立課題相關的培訓、研討、激勵制度,提高課題研究人員的理論修養,既分工又協作,保證各項階段和最終成果的完成。

經費保障:在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課題經費資助的同時,校內還將自籌一定的課題經費,保證課題順利進行。

二、課題的概念界定

“有效”,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爲。“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教學設施的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

教學的有效性包含有三重含義:

1、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相當吻合;

2、有效率:是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即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有效教學行動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程序、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

“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是指教師運用新課程理念在實施新課程中爲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使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策略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爲方式。

從發展的角度看,我們現在研究的有效教學應該包括無效變有效和低效變高效兩個層次。

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爲程序,進行發展性教學評價等等。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

1、建構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的策略框架,形成新課程各學科有效課堂教學的分析框架和策略體系。

2、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學會並自覺地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學習效果和效率明顯提升,學習負擔得以減輕,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基礎性發展目標等方面達到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各科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奠定終身發展的基礎。

3、教師教學的效率與效益得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普遍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得以提升,成爲新課程的有效執行者和積極建設者。產生一批優秀的教師隊伍,提高我鄉教育教學的質量和辦學整體水平。

(二)研究內容

根據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情況,本課題主要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國中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地理、生物、體育、美術、音樂、信息、綜合實踐活動等進行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的研究。

1、診斷並分析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的措施。

2、開展教師教的策略研究。

(1)開展有效教學的準備策略研究。包括確定教學目標;準備教學材料;開發教學資源;選擇教學行爲與管理行爲;設計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方案的編寫方法等。

(2)開展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包含探討各學科有效教學方式,研究課程整合的方法,核心內容的教學策略,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重建課堂教學中教學互動的師生關係,對教材內容進行校本化實施,靈活處理教學環節,促進學生參與課堂,進行課堂學習活動的指導策略,探討課堂提問的策略,如何既關注全體又關注個體差異,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應用等。

(3)開展有效教學的評價研究。包括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等。

活動的評價,探討評價的內容、方法和評價結果的運用,構建各學科有效教學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

3、開展學生學的策略研究。

(1)深入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研究,促進自主、合作、探究與接受式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形成探究、合作、傾聽等良好的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2)探討學生課堂學習中適用的途徑、方法、技巧、調控方式等學習策略,使學生認識學習的規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輕鬆愉快地進行學習。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該課題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現代教學理論爲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又反作用於實踐。認識過程的基本規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只有具備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踐是認識過程質的'飛躍。掌握了科學的學習策略,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從而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從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出發,我們認識到人的發展實際上是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自由發展的統一,是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人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全面發展的人同時也是具有個性和主體性的個人。因而有效教學策略應遵循學生認識的基本規律,體現個體的主體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爲知識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三)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加德納認爲,每個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關係智力、音樂節奏智力倆、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種智力,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教師應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背景、興趣愛好、學習強項等,從而確定最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同時教師在教學及評價時應善於看到學生的智能優勢,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智力。

(四)現代教學論的研究強調教學的生活性、教學的發展性以及教學的生命意義。

現代教學論把教學看作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實踐活動。其最基本的活動方式是探究,而不是接受。把教學看作是以理解爲基礎的體驗生活和建構生活的過程,教學是學生生活的主要時空。教學目標的確定、師生關係的建構、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的設計,都與學生髮展具有內在聯繫。教學成爲學生以理解、體驗、感悟爲基礎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動。把教學看作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的時空內,圍繞一定的主題所進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動,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

(一)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教師作爲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狀態下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現場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論或強加的結構來限制研究者,從事實本身尋找其意義。通過行動研究法不斷髮現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

2、調查法:主要調查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態度、策略與效果,掌握教學活動的基本狀況,以不斷調整教學與管理行爲,在實驗的開始、進行和結題時,均進行單項或綜合的抽樣調查,調查對象包括教師、學生。

3、觀察法:觀察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課堂教學質量監控,從而獲取相關信息,促進和改進教學策略。

4、個案研究法:選取典型課例、典型實驗對象進行研究。對收集到的各種個案進行細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斷進一步提出建議。

5、經驗總結法:教師通過學習、實驗、總結教學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形成本學科的教學策略和模式,撰寫論文。

6、文獻法:學習有效教學的理論,以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實踐;

跟蹤當前教育發展趨勢,瞭解我國當前教育現狀,吸納成功的經驗,爲我所用。

(二)研究步驟及主要工作

1、實驗準備階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

主要工作:

(1)制定《實驗方案》、《選擇課題》。

(2)確實實驗學科以及負責人。

(3)召開課題開題報告會,組織開題,培訓實驗課題成員。

2、實驗實施階段:(2009年10月—2011年12月)

3、主要工作有:

(1)全面實施課題研究。

(2)價實驗效益,總結階段性研究成果。

(3)寫階段性實驗報告。

4、實驗總結階段(2011年12月—2012年7月)

六、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1、授課語言有效性研究

2、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時效性研究

3、有效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研究

4、課堂導入技能有效性研究

5、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研究

6、課堂學法指導的有效性研究

7、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研究

8、教師集體備課模式的研究

9、課堂教學提問策略研究

10、課前有效預習策略的研究

11、有效的集體備課模式的研究

12、課堂教學小結的有效性研究

13、教師的個人備課策略研究

14、小組合作學習時效性策略研究

15、習題設計有效性研究

【第2篇】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選題背景與價值

2l世紀,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爲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尤其是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它以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極大優化了整個教學過程,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使得多媒體教學、網絡資源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成爲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絕大多數教師已經初步認識到:1、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2、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3、超文本功能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4、多媒體計算機可作爲認知工具實現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在安徽省寧國市農村國小,隨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入全面應用階段,在教育教學中,通過網絡技術、網絡資源、農遠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的有效整合,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成可能。我校自20xx年以來,以農遠資源的應用爲選題,先後申報了寧國市級課題《農遠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宣城市《合理利用農遠資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均已結題。

但隨着農村國小農遠資源配置的提高和不斷更新,學校的佈局調整,優秀教師的流動等諸多原因,實施並提升資源應用的效益仍爲一項重要任務。尤其在農遠資源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和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多數青年教師對於多媒體教學的實質性效益理解還不透徹,學術界的理論研究成果也沒有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進一步有效推廣,教師在農遠資源應用及多媒體的應用上大多還處於淺層次,未能真正將農遠資源及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在資源應用於學與教的策略與方法上值得積極探索與提高,有效把握課改方向,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20xx年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出臺,即將實施的《語文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無一例外的把信息技術這一手段的運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譬如 “…… 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 “爲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 “……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 ”“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爲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資源爲英語教學提供了多種媒體手段,多種類型的平臺和多方位的空間”。“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 “ 積極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的平臺,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說,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將是我校進行這一課題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論依據。

本課題的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 現化信息技術”主要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主要指計算機網絡環境及現代遠程教學環境。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主要指在網絡環境下,運用現代教育思想的理論,研究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的理論、方法和策略的案例研究,開發使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資源。

“學與教”方式是指採用多種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而形成的能夠促進教學和學習的各種方式的總稱,也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方法和形式,即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積極應對現代課堂轉型。

二、研究內容及預設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內容是農村學校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通過研究,力求使課題組成員在所教學科中將先進信息資源,科學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學資源,通過案例教學研究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並進一步在更大範圍內推進教師把握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學與教”的策略和方法的應用,努力提高農村學校的課堂教學效率,共享現代教學資源。重點是如何將“學與教”方式有效的應用在日常教學中,取得預期目標,從而實現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教學更爲有效的使用範式及運用技能,並有效地促成農村教師專業技能與教學素養的協調發展。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依託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網、農村中國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優秀課例、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資源網、農村遠程接收ip資源中的學科教學的內容,主要通過對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實踐應用研究,對學與教的策略與方式進行理論建構和實踐摸索,具體表現:

1. 有效促進教師的備課方式。探討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的備課方式,使之農遠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服務於課堂,服務於學生。

2.通過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形成對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策略和方法有效性的正確觀念和認識,引導學生有效地在虛擬環境下探究學習,真正使網絡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現代課堂的轉型。

3.強化農遠資源應用的策略性,注重多媒體課件實效性,避免目前多媒體教學注重外表,忽視實質的問題,解決預設與生成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並使學生在視頻、音頻資料、課件作用下,刺激多種感官參與,達到學與教效果最大化,並努力提高教師多媒體課件鑑別使用能力及製作水平。

4.從信息技術的網絡教育資源的利用上與現今的學科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探索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應用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策略與方法。幫助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建構知識,引導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本課題既是對我校原有課題研究成果的一次深化,目的仍是爲解決我鎮青年教師適應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時又爲廣大農村學校農遠資源應用提供有效的經驗借鑑。因此本課題研究涉及本校16名青年教師。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科學、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的課堂教學應用研究。

課題組通過校本研修,採取以教師自主研修爲主結合中心教研組教師團隊合作爲輔的方式實現課題的目標。通過學習相關的資源,觀看培訓課程和課例,同時學校利用校本研修針對教師的共性問題組織專題培訓、交流研討,組織參加學科競賽和課題研究的實踐探索。確保教師教育理論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科學研究能力、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 、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與方法

本課題研究樹立“以現代教育理念爲指導,以相關標準(課程標準和教育技術標準)爲依據,以教學設計爲核心,以信息技術爲支撐,以改善評價方法爲契機,以促進教師應用技術成爲日常教學行爲爲目的”的理念。以教師的自主研修爲主、團隊合作爲輔,突出團隊協作。分析存在問題和了解教師需求,按照課題統一部署,自主、多元地開展實驗研究。

本課題研究主要方法爲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教育敘事、班級試點研究。

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研究,瞭解課題研究的現狀。主要用於確定研究目標,選擇研究內容,以此調整教師校本研修實施計劃。

行動研究法:指課題研究參與人員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進行的有系統的研究。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在行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文獻研究法:課題組通過文獻檢索、專家諮詢等途徑,獲取國內相關課題的資料信息,瞭解研究現狀,調整研究措施,充實研究內容。

經驗總結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態下,依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的一種普遍採用的有效方法。

教育敘事就是“講教育故事”:要求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場所裏發生的教育、教學問題,然後將自己怎樣遇到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教學過程“敘述”出來。

班級試點研究:在學校內開闢試點班級,配備簡易多媒體,與普通班級進行實驗對比,提煉試點研究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操作要點

本課題是中溪中心國小“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課題。課題實施全面納入學校教科研常規管理,其教科研活動經課題組提出,由教科室納入學校教研工作計劃,保證課題組活動的常態化落實。

五、課題研究預期進展與成果表現形式

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組織準備階段(20xx.5~20xx.3)檢索國內、外最新資料、文獻;蒐集、整理遠教資源中的資料。加強理論學習和組織培訓,統一觀點,統一認識,爲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思想和組織準備。具體內容有:1、成立課題組;2、自主申報參與課題研究;3.填寫課題申請·評審書;4、撰寫課題實驗方案;5、課題的開題。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3~20xx.12)對課題研究的內容進行細化、分工,使具體的研究目標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得以內化、落實。具體內容有:1、開展農遠課件製作和農遠資源應用培訓。2、集中組織教師觀看信息技術與國小學科有效整合典型課例、新課程國小學科使用教學策略,聘請專家講座,開展交流討論。3、各教師結合本年級的教學實際自主選擇相關的內容,進行應用實踐探索,開展課題研究。4、撰寫教學設計與案例、教育敘事、教學論文。5、撰寫課題研究中期報告及階段性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論證階段:(20xx.1~20xx.12)由課題主持人主持對研究結果在全校範圍內進行實踐論證,並總結上報形成結論並推廣。具體內容有:1.資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2.撰寫課題研究總結和課題研究報告;3.申請結題。

【第3篇】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論班級管理策略

一、選題目的和意義

1.目的:

傳統意義上的班級管理通常是以班主任爲班級管理主體,班主任具有絕對的說一不二的主導權,班級的健康運行與否及成長命運與班主任休慼相關。隨着科學發展的新潮流,創新時代席捲而來,“人本教育”、“個性發展”、“合作學習”等班級管理理念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應時而生,它們真正具體到班主任班級管理中,各種問題凸顯,發人深省。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領導與被領導的上下級關係並沒有消退,甚而愈演愈烈。強化對於班主任班級管理策略的提升,能夠有效的改善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衝突現象,同時也能營造一種和諧的管理關係。

2.意義:

本文通過對班級管理策略進行探究,試圖探索分析新時期班主任班級管理策略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改善措施,豐富和發展了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人爲本,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爲本”的現代教育班級管理策略的班主任班級管理理論。因此,本課題的探究在奠定理論基石的同時,對於促進“以生爲本”的全面實施及班級管理策略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及現實意義。概括性的來說,通過對於班級管理的策略的探討,能夠有利於學生全面化發展、有利於班主任專業化發展、有利於學校和諧化發展。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擬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徑

三、論文提綱

試論班級管理策略

四、摘要

1·相關概念

1.1班主任

1.2班級管理

2班級管理特徵及基本任務

2.1班級管理的特徵

2.2班級管理的基本任務

3班級管理現狀問題

3.1集權化管理

3.2缺乏人格魅力

3.3缺少心理輔導

3.4忽視賞識

4班級管理優化建議

4.1科學角色定位

4.2強化責任意識

4.3強化人文關懷

4.4注重心理溝通

4.5促進激勵認同

五、總結

六、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主要參考文獻

齊學紅主編.班級管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7.

鍾啓泉.班級管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8.

[3]魏國良.學校班級教育概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3.

[4]林冬桂,張東,黃玉華.班級教育管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6.

[5]唐勁鬆.點擊中美課堂一中美教學模式操作性比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2.

[6]易紅郡著.英國教育的文化闡釋[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0.

[7]郭毅主編.班級管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