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公共管理開題報告多篇

公共管理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公共管理碩士生的開題報告

一、論文名稱、課題來源、選題依據

論文名稱: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 從而爲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 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着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 爲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爲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 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 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 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爲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爲: y=l∕[1+a?exp(-b·t)] )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爲: y=l·exp(-b·t))皆屬於生長曲線, 其預測值y爲技術性能指標, t爲時間自變量, l、a、b皆爲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於生長曲線預測法, 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 主要適用於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係數據和其他信息, 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係模型, 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爲, 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 這樣, 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導前-滯後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爲信息來源, 通過系統的調查、徵詢專家的意見, 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 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 其中, 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 避免了其缺點, 被認爲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爲縱向數據,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 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 並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 對於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爲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 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儘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 但由於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迴歸預測式, 而所得到的迴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 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 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 往往帶有主觀性,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爲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爲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 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進一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爲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這種情況下, 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 以其並行分佈、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爲基於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 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 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 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 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 經隱含層處理後傳入輸出層, 其輸出值y即爲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 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 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 儘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 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 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後較爲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第2篇】最新公共管理論文開題報告

公共管理論文開題報告如何寫呢?公共管理不僅爲社會提供高效優質服務,而且更應當強調社會公平。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最新公共管理論文開題報告,歡迎閱讀!

最新公共管理論文開題報告201一:

論文題目:我國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模式研究

開題報告

目 錄

一、選題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寫作提綱

六、本文研究進展

七、目前已經閱讀的文獻

一、選題背景

當前,世界各國的老齡化現象已經成爲全球的一個普遍的趨勢,老年人養老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也是發展中國家中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國家。截止底,我國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1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5.5%,其中65週歲以上人口爲1.38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0.1%。預計,我國60週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我國老齡化的的程度正在日益加重。與加快的老齡化速度相比,我國養老服務供給卻相對滯後。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養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解決好老有所養的困境日益緊迫地擺在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面前,居家養老服務問題更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焦點問題。儘管我國已經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但是從養老方式來看,家庭養老仍是我國最爲傳統的養老模式。家庭中的每位子女仍然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爲老人提供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服務,也就是說子女是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但是,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246變成了 241,即現在的每個中年家庭要贍養四個老人,養老負擔正在逐漸加重。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已經或即將步入老年,而且這些家庭中的一種特殊家庭一失獨家庭的老人,從生理和心理上更需要政府和社會的關懷。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完善服務型政府的功能,提出了以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爲、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爲目標的健康老齡化戰略。

但是,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是政府做爲公共服務的單一供給者,由於制度和體制方面的制約和其有限的能力,其服務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那麼,如何解決民衆日益增長的基本需求與政府不能完全滿足這種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不斷開拓視野、開放眼界,積極實現公共服務的社會化。政府在購買養老服務方面,需要充分整合社會資源,爲老年人提供豐富、優質規範的居家養老服務,找到適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模式。

政府購買養老服務,主要涉及的是社會組織,這些社會組織因其自身優勢,在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優勢也越來越明顯。政府購買養老服務也就是充分協調了政府和社會組織間的合作關係。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要求政府與各類社會組織開展合作,根據不同種類的公衆需求,以需求爲導向,鼓勵各種社會組織和公衆參與到政府社會事務管理的過程中來,從而形成以政府爲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新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實現養老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供給方式的多樣化。

政府購買養老服務作爲社會織參與到政府社會事務管理中來的一種理念與方式,逐漸在我國全國範圍推廣實踐。,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政府提出了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任務措施。9月30日國務院發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到,在中國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力度,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體系和供給體系。隨着經濟體制改革和公共服務需求日趨多樣化和精細化,中國各地政府幵始探索如何實現角色轉換,從提供公共服務成爲公共資源協調者。

10月,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35號),明確提出了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爲破解養老難題、拓展消費需求、穩定經濟增長髮揮了重要作用。,財政部等四部門下發《關於做好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快推進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通知明確,到,我國將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度,推動建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可以看出,政府已經把養老服務放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實際上,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早已在我國國內多地興起,只是一直沒有明確的的定義,而且沒有像當前這樣被重視。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面,各國的學者都己做了較多的研究,但是,公共服務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政府購買的類別也涉及到醫療、就業、社會工作、體育等諸多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將政府購買的範圍縮小到社會組織提供養老服務這一層面。當前,國內有關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還很少,有關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研究更少,本文力求通過這一研究,爲這一方面的理論發展作出自己獨特的觀點。

我國近幾年來,社會組織的發展非常迅速,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也是越來越大,地位也是越來越高,人們對非營利組織也是非常關注,學者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也是越來越深刻。但是社會組織在我國的發展和西方發達國家比起來還是非常滯後的,在我國非營利組織的地位一般都是處在從屬的地位,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務的機會非常少,或許也正是我國在養老方面的種種不足,才正好使得社會組織在這個領域最爲活躍,各個養老服務的項目都有比較有影響的非營利參與其中。探討非營利組織和政府在養老服務的項目中的合作,爲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研究非營利組織在中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現實意義來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自然規律,也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傳統的依靠家庭照顧爲主進行養老的形式很難維持,而當今我國更是有越來越多的獨居、失空巢老人、失獨老人等更多類型的老人需要政府來提供服務。而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這一新型的提供養老服務的方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緩解了社會的養老壓力,而且促進了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爲社會組織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雖然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在我國許多地方已經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與完善。本文的切入點是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不同模式,以北京市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爲例,瞭解目前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模式的現狀,分析研究購買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對於完善我國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政策,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都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論文通過對不同購買模式購買過程與結果的分析與研究,爲完善政府在該領域的購買活動而獻計獻策,爲我國政府購買養老模式的研究和改進都有重要意義。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福利多元主義理論,也稱混合福利經濟理論,它是20世紀年80代在福利國家危機的背景下以及對福利國家的批判中產生的新興的理論範式。福利多元主義主張福利來源的多元化,既不完全依賴於市場也不完全依賴於政府,強調政府不再是社會福利事業唯一的供給者,其他社會主體也應作爲提供者參與到社會福利事業中來,它企圖衝破國家和市場的絕對主義藩窩,尋求福利國家未來發展的最佳路徑。

該理論的代表人羅斯在《相同的目標、不同的角色一國家多福利多元組合的貢獻》一文中詳細闡述了福利多元主義的內涵,之後很多學者又對這一理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福利多元主義的主要觀點是:強調福利的提供主體多元,社會福利的提供主體可以是政府、營利機構、非政府組織,也可以是家庭與社區等,並強調各提供主體的相互配合和功能互補。

社會福利服務的提供者與接收者在提供福利服務的過程中對於福利的責任感和認同感都得到了加強,同時提高了福利主體的參與性和福利的可持續性。福利多元主義還強調分權和參與,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福利提供者,要求減少政府在社會福利直接供給的角色。認爲政府要通過降低福利供給領域的進入門攬,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多元福利的規劃和提供,甚至福利消費者也可以和福利提供者共同參與決策,提高福利的供給數量和供給效率。

福利多元主義理論對於我國當前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推進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它的理論模式是平衡衆多福利提供者的力量,避免國家和政府的過度供給而使福利接受者產生福利依賴。這就迫切要求我國政府及社會組織採取福利多元化主義策略,由國家、市場、社區、家庭、民間非營利組織共同承擔福利責任。在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探索實踐中,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通常以社區福利服務的方式出現。

政府購買養老服務主要是以社區爲依託,大力支持鼓勵民間非營利性組織、志願者和市場參與居家養老基礎的福利提供,有利於拓寬養老的資源渠道,提高公民參與的積極性,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因此,社會組織提供的養老服務功能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所以,我國在現階段制定多元供給主體的社會福利政策時,落腳點應該直接放到社會組織上。福利多元主義爲改善我國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參與主體、運作流程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文在界定了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相關概念與其理論基礎之後,以北京市個別區縣和街道的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爲個案,提出政府購買服務的三種模式及其特點,並對居家養老這一領域的形式性購買和委託性購買兩種模式進行分析,在肯定其所取得的成效時,也指出了這兩種模式中尚待改進的地方。而契約化購買模式做爲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理想化模式,也是我國政府最想達到的目標,目前在我國政府購買養老服務中完全實現。所以,本文最後提出了實現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最優模式的策略選擇,即如何實現政府購買的契約化,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與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併爲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不斷地滿足公衆的基本需求。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簡單表示爲:

五、寫作提綱

致謝 5-6

摘要 6-7

abstract 7

目錄 8-

1 引言 11-16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3

1.1.1 研究背景 11-1,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3篇】公共管理專業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的作用是闡述論文選題依據,以及講述初步構思的實驗思路,方便導師對論文研究進行指導。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公共管理專業開題報告,和大家一起分享。

論文題目:x市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研究

一、選題的依據

(1、選題所屬研究領域;2、選題的應用價值;3、國內外相關研究概況及發展趨勢)

(一)課題所屬研究領域

1、論文選題屬於公共管理領域,具體研究範圍是x市農村社會穩定問題。

2、論文中的概念界定:

所謂農村社會穩定問題,是指鄉鎮和涉農街道區域內的社會穩定問題。

(二)課題的應用價值

農村社會穩定問題是當前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關係到國家發展大局,就是所謂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村的社會穩定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也是國家管理和社會管理難度最大的一項任務。特別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後,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出現,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加快,我國農村的社會矛盾呈現複雜化和尖銳化的特徵,政治體制改革滯後,農村社會穩定出現了新變化、新情況,加之全國各地政策、管理模式、風俗習慣、羣衆素質基礎等各不相同,社會穩定問題也有其差異性,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已成爲當前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看清現象,剖析案例,查找原因,研究對策是實實在在做好農村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

(三)國內外研究概況發展趨勢

1、國內研究概況及發展趨勢

農村社會穩定問題一直是國家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是專家和學者研究的一個重要社會和政府管理問題,特別是近十年來,由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後性,由於城鄉二元經濟構的形成,由於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由於農村資源的爭奪,由於農村民主進程的推進,給農村社會穩定帶來了新問題,農村穩定問題成爲各級政府研究的重點問題,專家學者也發表了很多關於農村穩定方面問題的學術研究報告,主要研究包括兩方面內容:

一是農村地區不穩定因素的主要表現及原因。表現在體制機制問題、基層組織建設問題、羣衆自身素質問題、社會管理問題等;二是解決農村地區社會穩定問題的主要對策和建議,要在教育、普法、信息、政策、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2、國外研究概況及發展趨勢

在發達國家維護社會穩定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有技術性的方面,也有體制性的方面。他們的社會矛盾大多集中在某一特殊問題,直接由基層引起的社會問題較少,針對社會的突出矛盾,集中研究和採取對策。由於政治制度、經濟體制的不同,從經濟上、貧富差距的解決上來看,社會保障是影響到社會穩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通過建立相對健全制度來緩解社會壓力。

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參差不齊,社會問題也各有不同,總體上還是在保證政權穩定的同時,處理國內引發的各類社會矛盾。

二、研究內容和方法:

(1、選題的學術思想、特色和預期達到的成果和水平;2、研究內容要解決的實際問題;3、技術路線和技術措施;進度計劃)

(一)選題的學術思想、特色和預期達到的成果和水平

1、農村社會穩定問題是擺在市鄉兩級政府面前最棘手、最普遍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分析社會穩定因素,有解決矛盾普遍性方法和針對性方法。

2、本論文的特點是針對性、可行性和應用性。一是論文針對x市農村的社會穩定問題進行分析,具體對x市農村社會穩定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索,並針對x市社會穩定問題提出對策。二是論文可行性是在通過最具x市代表性的l鎮社會穩定問題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剖析和總的基礎提出來,具有現實可行性。三是論文中既有社會穩定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又對當期和今後一段時期社會穩定形勢做了分析,在此基礎提出的對策具有實際應用性。

3、本論文從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入手,列出社會不穩定因素,合具體鄉鎮特點,分析原因,找準對策,爲進一步引起各級政府對農村社會穩定工作的重視,爲今後x市政府和維穩部門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二)研究內容及解決的問題

1、論文主要研究農村社會穩定問題,包括農村社會穩定的意義,不穩定因素及分析原因,解決方法,確保社會穩定。

2、論文目錄

(三)技術路線和技術措施

1、技術路線

2、技術措施

(1)文獻法:對國內外相關文章進行蒐集、閱讀、整理、分析。

(2)座談法:訪談相關街道、鄉鎮、部分村的書記,就農村穩定、工作進行討論、交流。

(3)調查法:查找相關維穩及政府組成部門在穩定工作中的文件和做法。

(四)進度計劃

20xx.6-20xx.9論文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

20xx.9-20xx.11問卷設計、發放、收集整理、數據分析

20xx.11-20xx.1完成論文前三章,論文中期檢查

20xx.1-20xx.4完成論文初稿

20xx.4-20xx.5修改論文初稿,論文預答辯

20xx.5-20xx.6論文審查、修改,論文答辯

三、開題條件(根據專業學位情況填寫)

(一)學術條件

本人1995年參加工作以來十五年在鄉鎮、街道工作,做過一般辦事員、副職領導和主要領導,幾乎每天都從事農村維穩工作,瞭解、思考、探討、決策過農村穩定工作。參加了大連理工大學mpa學習,已讀完該專業的全部課程,掌握了一系列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知識,具備了一定的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導師h教授從事公共管理和哲學教學和研究並經常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在h教授的指導下,使我具備了撰寫論文的學術條件。

(二)設備條件

課題具備研究所需要的計算機、網絡設備、打印設備等硬件條件。

(三)經費概算和落實情況

研究所需費用已落實。

四、文獻綜述和調研報告(要求3000字以上,可另附頁)

參考文獻

(1)張小平楊伍保.淺析羣體糾紛對農村社會穩定的影響及對策[j].理論導報,,(3)

(2)於風偉商同傑.和諧社會下的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

(3)杜旭宇.農地徵用時農村社會穩定的負面影響及其治理對策[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1)

(4)杜勝利.正確處理農村利益分化與農村社會穩定的相關性[j].經濟研究參考,,(36)

(5)田法成.改進農村幹部思想工作作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j].現代農業,,(7)

(6)黃建固.加強農村土地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j].現代鄉鎮,,(6)

(7)王春光:《警惕我國貧富差距的代際傳承和固定化問題》,《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第9期

(8)吳忠民:《中國社會主要羣體弱勢化趨向問題研究》,《東嶽論叢》第2期

(9)周永坤:《信訪潮與中國糾紛解決機制的路徑選擇》,《暨南大學學報》第1期

(10)[美]亨廷頓著:《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聯書店,1998。

(1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8,380,105,277,284,313,313.

(12)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3)王振耀:《中國農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版

(14)劉秉泉:《分配製度改革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羣言》,2003年第9期

(15)秦興洪,廖樹芳,武巖:《近50年來中國農民收入變動的特徵》,《學術研究》,2003年第11期

(16)馬凱:《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求是》第8期

(17)農村稅費改革研究課題組:《取消農業稅,改徵增值稅》,《宏觀經濟研究》,2003年第7期

【第4篇】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

有關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二十世紀興起的普通教育管理理論是學前教育管理最根本的思想來源。它經歷了古典管理理論、人際關係理論和行爲科學這三個階段。1主要強調由制度化管理逐步演變成用整體、協調的觀念看待組織與人的關係,爲學前教育管理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研究方法。兒童教育學理論是學前教育管理的根本依據,它詳細說明了學前教育管理的具體表表現形式。比如,幼兒園教材編寫的方法、幼兒園課程常用的教學方法以及幼兒園課程設置的模式都是直接來源於兒童教育學。而兒童管理思想則是學前教育管理的重要參考,往往運用在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制定兒童階段性發展目標,實踐管理兒童之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兒童管理思想的指導下,學前教育的理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由兒童被動接受教育轉變成尊重兒童爲主體的教育模式;由重視課堂教學轉變成重視遊戲和兒童自發活動;由強調智育開發轉變成關注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等具體表現。

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較大的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使得學前教育情況比較複雜,所以在政策的開發和制定上不能盲目的一刀切,必須分地區、分類別、分情況進行詳細的梳理,制定有針對性、操作性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因此,在研究中主要採用了案例調查法、文獻研究法等。

文獻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着作,對研究對象的表面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系統的整理,找出研究對象的本質規律,從而探索解決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1通過這種方法能夠了解學前教育政策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得到比較詳實的資料,便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案例調查法是最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多指個體。它主要運用座談、問卷、收集資料等方法,結合分析法,歸納總結出研究對象客觀、完整的資料。

【第5篇】公共管理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本

一、論文題目

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功能和角色分析

二 、論題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

微博是“微博客”( (microblog)的簡稱,是web2.0時代興起的一類開放的互聯網社交網絡,最初原型是國外網站twitter,。微博是一個個人化的網絡信息獲取和傳播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手機以及一些不斷開發的客戶端組件,發佈140字左右的文字信息並能分享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多媒體信息的一種新型傳播形式。從新浪微博內測版開始,在不到兩年時間的時間裏微博已經擁有5億的註冊用戶。它的使用的簡便性順應了當代快節奏的生活,它的信息傳播的快速性也使得它成爲多數人獲取最新新聞資訊的第一工具。尤其是近兩年,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讓其它媒體不能望其項背。在諸如山西疫苗導致注射兒童的致死致殘事件、西南大旱、地溝油事件、青海玉樹地震這些典型的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微博不僅成爲網民的重要工具,更成爲大衆媒體傳播信息、整合資源的一個很好的網絡平臺。

研究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功能和角色從理論上可以更加深入瞭解微博的傳播效應、手段以及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的各個階段所起的作用,也可以加強微博在後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號召力和信服力。同時,可以發現微博傳播的一些弊端,可以對它進行改進。在自然災害、社會公共事件頻繁發生的今天,瞭解微博傳播的特點、侷限性都能更好地使相關部門採取緊急措施,把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在多媒體融合的今天,網絡能夠彌補傳統媒體傳播速度的有限性。微博的發展很好地說明了當互聯網跟大衆傳媒以及普通網民結合互動時,網絡就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間接地促進了大衆媒體的發展。

三、論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關於國外微博研究狀況

關於微博,最早要追溯到國外的twitter,國內要推嘰歪、做啥。微博的早期原型是以獨立的社交網站出現的,直到新浪首度內測微博,這是首個門戶網站獨自推出的社交網站,之後騰訊、搜狐、網易也相繼開通了自己的微博。門戶網站藉助自己廣泛的閱讀羣體和他們龐大的新聞資訊,使得微博不再只是一個社交網站,它更成爲人們獲取首要資訊的地方,微博從此開始了它的新聞之路。

twitter作爲微博的鼻祖,最先也沒有受到很大的關注。這裏一個很重要的契機就是奧巴馬大選。twitter在奧巴馬的大選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的短時間內迅速積累了15萬粉絲。這使得研究領域自然而然從分析twitter在奧巴馬當選中所起的作用,延伸到twitter在政治宣傳中的作用。另一個研究重點就是對微博營銷的研究。美國社會媒體記者謝爾·以色列在在《微博力》中列舉了很多企業利用twitter進行公共和營銷的過程。

國外的論文研究方面,大多都是實證研究。okazaki makoto等撰寫的《semantic twitter: analyzing tweets for real-time event notification》研究了twitter在日本的實時傳播現象,以地震爲例,發現通過twitter上的信息傳播能夠預測地震。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發現國外對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微博的商業模式以及它在政治傳播中的影響。,對微博參與突發公共事件的研究比較少。同時,由於國內社交網站情況不一樣,也導致了微博的研究重點不一樣。國外社交網站瀏覽量和註冊量最多的facebook,twitter在國外的信息量不如facebook,這種客觀條件也導致了學者對twitter的研究多致力於實證研究,尤其是涉及企業的公共和營銷方面。在國內,微博遠遠超過了facebook的中國版人人網,微博的廣泛影響力使得微博的功能遠遠超過了人人網。同時微博不是一個獨立的網站,它背後的門戶支持使得它能夠在新聞上佔據很大的優勢。

微博在國內的研究

學界對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新社交模式,新信息傳播模式以及新的商業模式的探討中。中國傳媒大學楊曉茹的論文《傳播學視域中的微博研究》中認爲:微博傳播過程中的信道不再是線性的,而是非線性的。與此同時,傳播仍然有層級之分。在信息爆炸中,能夠獲得足夠關注的博主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處於信源的上端,第二是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第三是能夠引起巨大的共鳴。福建師範大學劉麗娟的在,微博雖“微”足值道爾----微博特性淺析》,重慶工商大學殷俊、孟育耀的《微博的傳播特性與發展趨勢》都指出了一些微博在傳播上的特性。多部電影通過微博營銷獲得了很好的票房,這使得微博成爲企業營銷的新場所。暨南大學吳敏的《基於微博的媒體營銷研究》一文,把微博作爲一種商業信息傳播平臺,對其營銷模式進行研究。

綜合國內外研究,可以看出,對微博的研究多集中在傳播學上的理論延伸以及微博的商業應用。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4.1、分析微博的傳播功能。微博的主要功能就是關注、轉發、評論。其中轉發是加快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微博的多媒體、多平臺使得微博信息的發佈多元化,對於突發性新聞的發佈帶來了優勢。論文中會詳細地呈現微博這些功能。

4.2、呈現微博參與的突發公共事件。微博近幾年的發展跟突發事件緊密聯繫,很多突發事件的最原始報道都來源於微博,這不僅增強了微博的新聞功能,而且也促使更多人關注微博,用微博來發布信息。論文中會用詳細案例來展現微博在突發事件發生的開始、過程、結束中的作用。

4.3、突發公共事件的類型及發生特點。突發公共事件總的來說有自然災害、衛生類突發事件、社會公共事件,這些的共同點都是發生時間不確定,危害比較嚴重,持續時間比較長。詳細分析突發公共事件的這些特點有助於更好地應對。

4.4、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及傳播優勢。論文中會從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過程來分析微博的階段性角色,在每個階段中結合突發事件的傳播過程分析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5、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利弊。微博作爲一個社交性網站,它雖然有很多好處,但是也不能避免互聯網的一些弊端。其中互聯網的開放性是微博弊端的一個重要原因。

6、微博時代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傳播特性。這個主要分析突發公共事件的傳播特點。

五、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分析法、綜合分析法等進行研究。

文獻分析法主要指蒐集、鑑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科學認識的方法。

綜合分析法是指運用各種統計綜合指標來反映和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一般特徵和數量關係的研究方法。

常使用的綜合分析法有綜合指標法、時間數列分析法、統計指數法、因素分析法、相關分析等。

綜合運用這些研究方法能夠更詳細地對論題進行研究分析。

六、參考文獻

王瑩莉 張 敏. 國內微博研究現狀綜述. 圖書館學研究.

陳豔霞. 微博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功能和角色淺析.重慶大學.

[3] 趙士林著:5突發事件與媒體報道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3月

[4] 施懌.微博在危機事件中的傳播特點和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爲例.華中科技大學..5

[5] 劉麗芳.微博客的傳播特徵與傳播效果研究. [d]浙江大學.6

[6] 劉丹.突發公共事件中媒體的角色定位. [d]東華大學..1

【第6篇】公共管理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模板

論文題目:對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思考

一、選題意義

(一)理論意義

在現代社會中,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其根本的目的是爲了保證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全國9億農民共同享有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我國當前的社會中,建立和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不僅是爲了體現每一個公民的生存權和平等權,也是爲了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所必須。

(二)現實意義

我國城鄉存在巨大的差異性,無論從人身保障機制還是從待遇上城鄉的二元化結構阻礙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在這種情況下,本課題的研究有着現實意義,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將消除二元結構,儘可能縮小城鄉之間社會保障的差異,對於推進我國的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社會的公平有重要的意義。

二、論文綜述

(一)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

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和諧社會視野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它包括城市社會養老保障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兩個方面。中國的城市社會養老保障不斷得到完善,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一直在徘徊中前進。對於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來說,如果以1951年中國政務院頒佈的《勞動保險條例》爲標誌,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已經比城鎮滯後50年。隨着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農業合作社的形成,以農村社區經濟爲基礎上的社會保障應運而生,即人民公社和農業生產隊體制下的“五保戶”供養、養老金等社區保障與家庭共同負擔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功能,這種養老保障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下,老齡人口日益增加、家庭規模日益縮小,大量棄老、虐老現象日益嚴重,使得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探索階段(1986-1990)1986年民政部及有關各部委召開全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工作座談會,正式提出在經濟發達地區發展社會養老,但未獲成功。二是試點階段(199-1992)1991年國務院決定在一批有條件的地區開展並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基本方案》。三是制度化階段(1993-1995)1993年國務院批准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機構,各種規章制度與操作方案陸續出臺。四是分類推進階段(1995一至今)1995年10月召開的全國農村社會養老工作會議,明確了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穩妥的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並分類指導規範管理。但根據國發[1999]4號文件進入清理整頓至今。

(二)國外研究綜述

西方國家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相對與城市職工社會養老制度的建立要晚一些,由於自然、歷史、經濟和社會情景各不相同,各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很大的差別,即使有些國家和地區大的方面相近,但其具體的做法和管理方式也不一樣,有些國家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剛剛起步,一些落後的國家甚至尚未觸及,而某些國家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歷史比較長,在其發展過程中經過了不斷的調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了符合他們本國實際比較完備的制度。比如:德國農民的法定養老金支付、法國的“農業社會互助金”、日本農民的年金制度。

(三)國內研究綜述

在國內,針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爲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資金問題、管理問題、立法問題等等。針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發展中的問題,我們還應逐步地健全和完善這種制度。國內針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主要觀點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與退》作者:何文炯主要觀點:“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就全國而言,應當有進有退:發達地區應積極推進,欠發達地區應暫緩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昨天!今天!明天》作者:張德元主要觀點:“農村社會養老保障不能停頓,應積極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籌集機制改革的若干對策》作者:陽義南主要觀點:“針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措施”。《農村社會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難點和對策研究》王中南主要觀點:“廣大農村缺乏基本社會保障,應儘快建立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以上文章都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問題做了詳細的論述。

(四)本人對以上綜述的評價

從以上綜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變化的需要,對於促進社會穩定,縮小城鄉差距,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有着重要的作用,應該積極切實的推行。在推行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照抄照搬國外的成功經驗,應根據本國的具體國情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在國內,由於地區發展極不平衡,人們對社會保險的需求和繳費能力也有不同,因而應針對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也應制定不同的方案,建立適合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養老體系。

三、論文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本篇論文以社會保障原理爲理論指導,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通過對大量資料書籍的閱讀以及蒐集一些官方數據,主要運用文獻法、資料法,總結出自己的觀點。研究內容包括: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基本現狀,建立同社會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勢在必行,國家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探索,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對策思路四部分內容。

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本人學識有限,有可能理論方面的研究視野比較窄,供查閱的數據不夠充分使得研究起來有點困難。

五、預期的結果

形成本科畢業論文。

六、論文提綱

(一)前言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日(7.3742億)佔全國總人口(13.1448億)的561%,其中農村60歲以上老人有1.4901億人,在73742億農村人口中佔22%以上,65歲以上老人有l.0419億,佔農村人口的14.1%。“在這種嚴峻的現實面前,老有所養問題一直是廣大農民的願望,長期以來農村養老一直循以傳統養老的形式,使得農村多數老人得到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這種傳統的養老形式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這就使得建立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成爲了社會的必然。所以,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對於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二)提綱

1.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基本現狀

2.建立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勢在必行

(1)中國農村面臨着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

(2)單靠家庭養老已難以爲繼

(3)土地養老舉步爲艱

3.國家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探索

4.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對策思路

(1)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2)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立法進程

(3)合理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的來源

(4)建立適合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養老體系

七、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一)20xx年11月確定論文題目,收集相關資料。

(二)20xx年12月——20xx年3月論文形成提綱,並形成初稿。

(三)20xx年4月初稿第一次被指導教師審閱、批正,並修正形成一稿。

(四)20xx年4月一稿再次審閱,修改,形成二稿。

(五)20xx年5月八年級稿再次審閱,修改最終確稿。

(六)20xx年5月16日論文打印完稿,上交系內審覈。

八、參考文獻

王克強.上海市農民從土地保障向社會保險過渡條件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

遲福林.中國改革的下一步[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第7篇】公共管理碩士生的開題報告

一、論文名稱、課題來源、選題依據

論文名稱: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 從而爲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 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着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 爲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爲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 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 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 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爲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爲: y=l∕[1+a?exp(-b·t)] )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爲: y=l·exp(-b·t))皆屬於生長曲線, 其預測值y爲技術性能指標, t爲時間自變量, l、a、b皆爲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於生長曲線預測法, 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 主要適用於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係數據和其他信息, 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係模型, 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爲, 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 這樣, 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導前-滯後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爲信息來源, 通過系統的調查、徵詢專家的意見, 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 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 其中, 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 避免了其缺點, 被認爲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爲縱向數據,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 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 並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 對於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爲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 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儘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 但由於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迴歸預測式, 而所得到的迴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 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 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 往往帶有主觀性,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爲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爲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 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進一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爲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 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1) 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 (2) 經濟效果; (3) 社會效果; (4) 風險性, 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後, 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 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其中存在着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 同時, 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複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於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 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 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 均處於研究之中, 我們認爲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 (2) 建立一種適應於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 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 以其並行分佈、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爲基於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 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 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 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 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 經隱含層處理後傳入輸出層, 其輸出值y即爲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 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 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 儘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 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 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後較爲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據文獻查閱, 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 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於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 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週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 以神經網絡爲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 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 (1) 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 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 (2) 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 有利於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 (1) 提供一種基於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 有利於提高預測的正確性; (2)提供一種基於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 有利於提高評估的科學性; (3) 爲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目標: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爲基礎研究基於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並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 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 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研究內容: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範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 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 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 並研究其量化和規範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 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 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 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 以bp神經網絡爲基礎, 構建基於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 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 構建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 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 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爲背景, 對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創新點:

1、建立一套基於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 一種是採用傳統的指標體系, 另一種是採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 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 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適合於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 此爲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並行分佈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能較好地處理基於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 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爲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 並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繫, 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 探討其量化和規範化的方法, 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 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係。

3、採用先簡單後複雜的研究方法。對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 先從某一行業出發, 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 然後, 逐步擴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複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 進行實證研究, 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 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 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 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係, 同時, 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 所以,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 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 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xx.07-xx.09:完成論文開題。

xx.09-xx.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範化。

xx.11-xx.01: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xx.01-xx.03: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xx.03-xx.04: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xx.04-xx.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主要參考文獻:

[01] 傅家驥、仝允桓等. 技術創新學.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

[02] 吳貴生. 技術創新管理.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xx

[03] 柳卸林.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

[04] 趙志、陳邦設等. 產品創新過程管理模式的基本問題研究. 管理科學學報. xx/2.

[05] 王亞民、朱榮林. 風險投資項目ecv評估指標與決策模型研究. 風險投資. xx/6

[06] 趙中奇、王浣塵、潘德惠. 隨機控制的極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控制與決策. xx/6

[07] 夏清泉、凌婕. 風險投資理論和政策研究. 國際商務研究. xx/5

[08] 陳勁、龔焱等. 技術創新信息源新探. 中國軟科學. xx/1. pp86-88

[09] 嚴太華、張龍. 風險投資評估決策方法初探. 經濟問題. xx/1

[10] 蘇永江、李湛. 風險投資決策問題的系統分析. 學術研究. xx/4

<11>孫冰. 企業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國管理科學. xx/4

[12] 諸克軍、楊久西、匡益軍. 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綜合評價.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xx/4

[13] 楊力. 基幹bp 神經網絡的城市房屋租賃估價系統設計. 中國管理科學. xx/4

【第8篇】公共管理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例

課題名稱: 統籌城鄉背景下鄉鎮治理機制改革研究

一、課題意義

理論意義:當前我國仍正處在經濟的轉型期,經濟結構的調整勢必會引起社會諸多方面結構的調整。我國鄉鎮正在發生新的變革,鄉鎮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着很多新的矛盾和問題,也面臨着很多新的挑戰,傳統的鄉鎮治理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鄉鎮發展的需要。所以,中央明確提出了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自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鄉鎮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的目標;明確提出了堅持不懈推進鄉鎮改革和制度創新,調整不適應鄉鎮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保障農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益,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的原則;明確提出了健全鄉鎮民主管理制度的任務。鄉鎮治理是國家治理的一部分,國家在各個時期的目標任務不同,鄉鎮治理的模式選擇就不同。新中國60年鄉鎮治理實踐,“人民公社”和“鄉政村治”兩大主題基本是各領風騷三十年。在轉型期的中國對社會關係全面調整,管理制度全面改進,治理模式全面轉變的大背景下,原有的“鄉鎮村治”模式已難以適應改革的需要,這就需要大力的推進鄉村治理模式的嬗變。本課題在研究傳統鄉鎮治理模式困境,反思其成因的基礎上,在統籌城鄉的背景下,結合地方政府改革理論、新公共管理思想、公共政策等理論,關注統籌城鄉背景下的鄉鎮治理研究路徑,對治理主體的權力關係、職能體系、運行模式進行系統化的理論思考。

實踐意義: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毋庸置疑,鄉村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石,而建立怎樣的鄉鎮治理模式,直接關係到新農村建設,關係到鄉村社會的穩定發展,進而關係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改革開放以後,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傳統的鄉鎮治理模式已不適應發展的需要。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更加註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鄉鎮作爲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在農村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着基礎性作用。因此,在統籌城鄉背景下對鄉村治理機制改革的研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實踐意義。

二、文獻綜述

目前,我國關於鄉鎮體制改革的研究主要涉及其發展現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革路徑的分析等方面:

1. 發展現狀研究

伴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鄉鎮治理體制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建國初期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特點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黨政不分”和“全能主義”。改革開放以後,鄉鎮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爲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此開始了“鄉政村治”的基層治理模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管理體制顯然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隨着經濟的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鄉鎮治理制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以後,我國全面免徵農業稅,進入後農業稅時代。

2.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我國的鄉鎮治理模式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實施,但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時和興在《我國鄉鎮治理髮展面臨的制度困難》中認爲我國鄉鎮治理研究結構面臨的困境是多重的。從邏輯上看,鄉鎮治理受到地方政權組織固有困境的制約;從歷史傳統看,鄉鎮治理受到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困境的制約;從治理模式變遷看,鄉鎮治理受到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發展困境的制約;從制度演進來看,鄉鎮治理受到路徑依賴困境的制約;從治理環境狀況看,鄉鎮治理受到二元結構困境的制約。金太軍在《鄉鎮機構改革挑戰與對策》中認爲:我國現行的鄉鎮行政體制和機構對於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現行的鄉鎮政府職能和機構設置與當前的農村發展的政治、經濟形勢不相適應的矛盾已日益突出。鄉鎮機構龐大,人員臃腫;鄉鎮黨政合一,權力高度集中;鄉鎮基層黨政分設;政府職能轉變滯後;鄉鎮政府條塊分割、職能不全;上述問題使鄉鎮負擔深重;農民負擔沉重,幹羣矛盾趨於尖銳;工作效率低下。黃輝祥在《壓力型體制下鄉鎮治理的特點及負面影響》中認爲:壓力型體制下,鄉鎮治理的特點主要表現爲“目標責任”管理、“選擇性激勵”氾濫、“正式權力的非正式運用”以及“政績工程”與“造假”等。這些做法“虛化”了政權,制約了村民自治的成長,並可能引起治理危機。因此,必須加以解決。王海峯在《後農業稅時代的鄉鎮治理模式》中認爲:全面免徵農業稅加劇了鄉鎮政府的財政危機;當前的鄉鎮政府管理體制難以適應鄉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縣鄉村三級行政管理體制的不合理也要求鄉鎮政府進行改革。

3.改革路經研究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鄉鎮治理機制的改革主要來自於四個方面的突破:一是加強農民的參與意識;二是鄉鎮治理的制度約束與村民民主權利的協調機制;三是鄉鎮治理組織之間的協調機制;四是鄉鎮治理的內驅動力機制及其協調研究機制。在鄉鎮,鄉鎮居民既是鄉鎮治理的主體,又是鄉鎮治理的客體,鄉鎮成員既有權利對鄉鎮建設與管理提出要求,又要爲鄉鎮的建設與管理儘自己的義務。楊雪冬、陳雪蓮和劉鐸在《構建與公共參與擴大相適應的鄉鎮治理機制》中認爲:我國目前的鄉鎮治理改革,是的30多年改革開放和城鄉統籌背景下展開的。目前鄉鎮治理改革要完成兩個主要任務:一是要在新形勢下把國家的管理繼續有效地延伸到農村社會的基層,實現農村社會的有效治理;二是要使廣大的農民真正參與到鄉鎮治理過程中,提高鄉鎮公共事務的民主治理水平,增強鄉鎮社區的凝聚力。目前的改革重點是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有效地動員現有制度主體並吸納新的參與力量,構建農民與政權有效互動的多元機制。王海峯在《後農業稅時代的鄉鎮治理模式》中認爲:鄉鎮改革的新模式應爲鄉鎮治理。鄉鎮治理是指在村民自治的基礎上,由鄉鎮政府組織、村民自治組織、民營企業組織以及其他民間組織共同參與基層公共事務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鄉鎮治理意味着鄉鎮政府組織不是的治理主體;治理中的權力由單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統治轉向上下互動、彼此合作、相互協商的多元關係,形成了基層社會多元化的社會網絡組織,從事基層公共事務的共同治理。鄉鎮治理有助於發展基層民主政治,提高地方公民自主管理能力,促進基層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徐方正和周慶行在《新型鄉鎮治理機制的研究》中認爲: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逐步確立和政治機制改革的深入開展,當前的鄉鎮治理模式日益暴露出諸多問題。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治理模式,新型的鄉鎮治理機制包括辦事處或鄉鎮公所模式(縣派)、鄉鎮自治模式(鄉治)和改良式鄉鎮模式(鄉政)三種模式,三種模式是一個整體,他們是並存的關係,但是展望鄉鎮治理的未來,鄉鎮自治模式應該是另外兩種模式的發展目標。

4. . 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筆者認爲各位學者所提的觀點基本能覆蓋我國鄉鎮治理制度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但劉蓓蓓、吳平著的《統籌城鄉背景下的鄉村治理模式研究》中對成都部分鄉鎮的治理制度研究中的“鄉鎮自治”新模式對我國鄉鎮治理機制改革具有更好的借鑑意義。

筆者個人認爲每一種鄉鎮治理機制都存在一定的缺點,要對我國鄉鎮治理機制進行改革,必須先弄清我國鄉鎮治理機制目前存在的問題,在借鑑其他鄉鎮治理模式的同時,應該根據各個鄉鎮的“鄉情”,充分考慮其特殊性和客觀性,從可持續發展層面提出可操作性的對策,促進我國鄉鎮治理機制的改革。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一)統籌城鄉背景下鄉鎮治理機制概述

1、相關概念界定

(1)統籌城鄉

(2)鄉鎮

(3)鄉鎮治理

(4)鄉鎮治理機制

2、統籌城鄉背景下加強鄉鎮治理機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1)提高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

(2)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措施

(3)發揮主導作用建設新農村的基本保證

(4)維護農村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

(二)我國鄉鎮治理機制的歷史沿革

1、鄉紳治鄉

2、“鄉鎮自治”

3、人民公社時期

4、鄉政村治時期

5、後農業稅時期

(三)統籌城鄉背景下我國鄉鎮治理機制的現狀分析

1、統籌城鄉背景下我國鄉鎮治理機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績

(1)鄉鎮規模和佈局趨於合理

(2)政府職能逐步實現轉變

(3)行政效能有效提升

(4)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2、統籌城鄉背景下我國鄉鎮治理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緩慢,鄉鎮政府權責不對稱,條塊分割

(2)鄉鎮機構設置未因地制宜,機構設置不合理,貌合神離

(3)鄉鎮實際供養人員多,人員結構不合理

(4)鄉鎮政府越位侵權,村兩委行政化,“自治”不足

(5)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

3、統籌城鄉背景下我國鄉鎮治理機制存在主要問題的原因分析

(1)源於財政壓力下的單向的推動力

(2)改革環境影響改革進程

(3)“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觸及體制問題

(4)“村民自治”本身“自主性”不足

(四)統籌城鄉背景下進一步完善鄉鎮治理機制改革的對策思考

1、推進鄉鎮改革,重構鄉鎮權力結構

(1)明確方向,轉變鄉鎮職能

(2)因地制宜,深化鄉鎮改革

(3)建立機制,增強內部動力

2、建立新型鄉鎮組織體系

3、建設公共服務體系

4、推進村民自治,完善鄉鎮對村的指導

本課題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

文獻研究法主要指蒐集、鑑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科學認識的方法。文獻研究法具有內容濃縮化、集中化和系統化的特點,可以節省同行科技工作者閱讀專業文獻資料的時間和精力,幫助他們迅速地瞭解到有關專題的歷史、進展、存在問題,做好科研定向工作。

對比分析法,也稱比較分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標系將客觀事物加以比較,以達到認識失誤的本質和規律並做出正確的評價。對比分析法通常是把兩個互相聯繫的指標數據進行比較。

四、課題研究進度安排

20xx年:

20xx年11月下旬:編制選題報批表

20xx年12月初:下達任務書

20xx年12月中旬——1月初:查閱參考文獻和資料,完成開題報告

20xx年:

20xx年1月上旬:參加開題會,並通過開題報告

20xx年2月下旬——5月中旬:進行課題寫作,完成論文初稿、修訂稿和定稿;完成誠信書

20xx年5月下旬:準備答辯報告(含陳述課件),參加答辯會,通過論文答辯

20xx年6月初:整理和完善論文相關檔案材料並上交

五、參考文獻:

史衛民,鄉鎮改革:鄉鎮選舉、體制創新與鄉鎮治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3.

張翠,城鄉統籌背景下的中國鄉村治理與變遷—基於中外城鄉發展的比較與借鑑。.5.

[3] 卿成,創新鄉村治理機制 深化鄉鎮改革。.1.

[4] 馬斌,鄉鎮改革重在鄉鎮功能的重構。.1.

[5] 郝敬江,關於創新鄉鎮民主治理機制的思考。.5.

[6] 王海峯,後農業稅時代的鄉鎮治理模式。.1.

[7] 張良,論鄉鎮治理體制的變遷與改革-基於國家政權建設的視角。.1.

[8] 褚風娟,農民政治參與積極性與鄉鎮治理機制完善的關係研究。.3.

[9] 劉蓓蓓,吳平,統籌城鄉背景下的鄉村治理模式研究-基於成都市30個鄉鎮45個村的調查。.4.

[10] 劉慶芳,任政,統籌城鄉發展理念下城鄉居民公正發展思考。.6.[11] 曾遠英,我國農村治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8.

[12] 時和興,我國鄉鎮治理髮展面臨的制度困境。.1.

[13] 李正華,新時期鄉村治理的嬗變路徑及經驗。.11.

[14] 劉友凡,改革公益性服務體制推進和諧新農村建設..8.

[15] 黃輝祥,壓力型體制下鄉鎮治理的特點及負面影響。.6.

[16] 陳利勇,20世紀以來中國鄉鎮體制的變革與啓示。.7.

[17] 張良,從“吸取式整合”到“服務式整合”:鄉鎮體制治理的轉型與建構——基於國家建設的視角。.2.

【第9篇】公共管理mpa碩士開題報告

一、論文名稱、課題來源、選題依據

論文名稱: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 從而爲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 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着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 爲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爲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 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 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 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爲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爲: y=l∕[1+a?exp(-b·t)] )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爲: y=l·exp(-b·t))皆屬於生長曲線, 其預測值y爲技術性能指標, t爲時間自變量, l、a、b皆爲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於生長曲線預測法, 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 主要適用於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係數據和其他信息, 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係模型, 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爲, 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 這樣, 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導前-滯後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爲信息來源, 通過系統的調查、徵詢專家的意見, 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 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 其中, 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 避免了其缺點, 被認爲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爲縱向數據,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 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 並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 對於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爲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 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儘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 但由於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迴歸預測式, 而所得到的迴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 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 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 往往帶有主觀性,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爲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爲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 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進一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爲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 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1) 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 (2) 經濟效果; (3) 社會效果; (4) 風險性, 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後, 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 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其中存在着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 同時, 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複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於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 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 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 均處於研究之中, 我們認爲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 (2) 建立一種適應於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 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 以其並行分佈、

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爲基於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 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 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 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 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 經隱含層處理後傳入輸出層, 其輸出值y即爲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 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 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 儘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 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 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後較爲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 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 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於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 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週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 以神經網絡爲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 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 (1) 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 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 (2) 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 有利於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 (1) 提供一種基於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 有利於提高預測的正確性; (2)提供一種基於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 有利於提高評估的科學性; (3) 爲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目標: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爲基礎研究基於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並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 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 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研究內容: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範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 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 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 並研究其量化和規範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 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 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 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 以bp神經網絡爲基礎, 構建基於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 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 構建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 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 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爲背景, 對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創新點:

1、建立一套基於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 一種是採用傳統的指標體系, 另一種是採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 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 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適合於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 此爲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並行分佈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能較好地處理基於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 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爲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 並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繫, 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 探討其量化和規範化的方法, 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 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係。

3、採用先簡單後複雜的研究方法。對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 先從某一行業出發, 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 然後, 逐步擴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複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 進行實證研究, 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 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 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 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係, 同時, 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 所以,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 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 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07-.09:完成論文開題。

.09-.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範化。

.11-.01: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01-.03: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03-.04:基於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04-.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主要參考文獻:

[01] 傅家驥、仝允桓等. 技術創新學.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

[02] 吳貴生. 技術創新管理.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

[04] 趙志、陳邦設等. 產品創新過程管理模式的基本問題研究. 管理科學學報. 2000/2.

[05] 王亞民、朱榮林. 風險投資項目ecv評估指標與決策模型研究. 風險投資. /6

[06] 趙中奇、王浣塵、潘德惠. 隨機控制的極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控制與決策. /6

[07] 夏清泉、凌婕. 風險投資理論和政策研究. 國際商務研究. /5

[08] 陳勁、龔焱等. 技術創新信息源新探. 中國軟科學. 2001/1. pp86-88

[09] 嚴太華、張龍. 風險投資評估決策方法初探. 經濟問題. /1

[10] 蘇永江、李湛. 風險投資決策問題的系統分析. 學術研究. 2001/4

[11] 孫冰. 企業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國管理科學. /4

[12] 諸克軍、楊久西、匡益軍. 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綜合評價.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4

[13] 楊力. 基幹bp 神經網絡的城市房屋租賃估價系統設計. 中國管理科學. /4

【第10篇】公共管理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一、選題形式和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一)選題形式

專題研究論文/調研報告/案例研究(三者選其一)

(二)選題目的

本文將在大量閱讀文獻的基礎之上,選取伊春地區國有林權改革爲研究對象,運用產權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通過對大量的數據分析,對於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對職工在改革前後收入結構,生活水平,固定資產等方面的變化,以量化的方法對改革的有效性進行客觀的評價。

2.認真的分析林權改革對林業生產的影響,包括林木砍伐,造林情況,及土地狀況的變化是否合理,併爲以後的深入改革提供方向。

3.對政府的政策實施進行分析,並對改革的目標,內容,範圍,方式,任務等進行重新回顧,對政策的制定提出演進行科學性的要求。

4.在森林資源領域真正建立起“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實現生態的和諧,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企業、職工的互贏互利。

(三)選題的意義

1.理論意義

本文研究的理論意義如下:

(1)在我國國有林業這個特定的領域,研究現代產權理論體系的新發展以及林業產權改革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從而豐富現代產權理論。

(2)嘗試性地探索在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框架下實現林業的生態安全、經濟發展和林區職工緻富有效結合的新模式,從而豐富和發展林業產權理論、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

(3)積極探索國有林業資源如何實現保值與增值、改革與發展,從而豐富國有資產改革理論。

(4)嘗試從林權制度改革的層面推動國有林區作爲資源型地區實現經濟的轉型和轉軌,從而豐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理論。

(5)積極的對政府的政策制定過程、實施過程以及事後評估提出建議,並提出了規範性和程序性及監督性到位的建議 ,從而豐富了公共政策分析理論。

2.實踐意義

總結我國國有林權改革的經驗,對伊春市林權改革進行重點研究,並結合國外的成功經驗,運用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對這次改革的成果與不足進行分析,明確了改革要依法進行,嚴厲打擊改革中的尋租問題,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落實責任;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逐步擴大四有林的比重,並對其提供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對中國的國有林權改革發展戰略進行創新,有利於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林權改革政策。

二、選題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及個人的新見解

(一)國外研究綜述

(此部分主要介紹:此類研究目前在國內外形成了哪些成果?包括著作、文章等,這些成果各自提出了什麼觀點?以及還存在哪些研究欠缺?而“欠缺部分”正是你所撰寫論文將要完成的重點部分。)

1.國外產權理論

1960年10月,科斯在美國《法學與經濟學》雜誌上發表了《社會成本問題》。這表明產權經濟理論已從一種思想或觀點,發展爲一門新的經濟學科—產權經濟學。

西方產權理論的主要觀點:

(1)科斯的觀點:產權主要指財產的使用權,即實際營運和操作的財產權利。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況下,人們在怎樣的產權組織制度下交易,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有重要影響。

(2)德姆塞茨的觀點:德姆塞茨說:“所謂產權,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損的權利。”產權不僅是通常理解的是主體對物的所有權,它還包括一系列與物或勞務相關的權利。支配資源重新配置的根本原則是產權所有制,一是產權公共所有制,二是產權私人所有制;三是產權國家所有制。

(3)阿坎納和張五常的觀點:阿坎納把產權定義爲資源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資源或產品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愈多愈高,價格也就愈高。

張五常認爲產權界定的具體形式選擇(公有或私有),決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進而決定了整個社會經濟乃至政治的運行機理。而且產權界定過程中也產生交易成本,這樣他將狹義的交易成本概念推廣到廣義的制度成本概念。

(4)布坎南的觀點:最初的財產權是一種自然的分配。對各自財產權的認可被國家以法規形式加以確定,形成社會產權制度;產權制度的建立,有利於激勵達成交換協議; 經濟學的任務是研究產權制度和規則的變化,即探索從交易中確保相互受益的規則變化。對無效率的規則制度就要審查修改,尋找的產權結構。

2.國外林業產權研究

國外林業產權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對森林資源所有制的研究及評價上。所有制是要解決森林資源產權的主體問題,回答誰將擁有對森林資源的實際控制能力。討論所有制問題的目的在於研究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利弊,尋求的制度安排。各國對所有制形式的劃分一般可分爲以下三種形式:私人產權、國家產權、共同產權、。

西方學者總體上對私人產權持肯定和鼓勵的態度。根據完全競爭理論,私人產權是社會福利化的必要和充分條件。由於生產要素的私人所有,所有者不受任何干擾和限制,他可以任意處置其資產,受利益機制驅動,所有者總是將資源用於、最有價值的用途,從而對社會利益做出貢獻。但也有個別人對林業這個特定領域的私人產權安排的效率產生異議。bromley 專門撰文指出,在私人產權形式下,存在着能否保障足夠的公共物品和無價格產品供應問題;此外,林業投資的長期性對私人投資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私人在造林、護林方面的積極性不足,存在利用過度和投資不足傾向。

專家們對共同產權制度也褒貶不一。共同產權悲劇理論、鄉村林地謬誤理論認爲,集體勞動有着致命的缺陷,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績效衡量,在共同產權安排下的成員有偷閒、搭便車的傾向。同時,在這種產權形式下的森林不可避免地會退化,會遭到破壞。解決的辦法是向私人產權形式轉移。但贊成共同產權安排的學者認爲,共同產權可將資源作爲一個整體來經營,以消除爲數衆多的個人經營戰略帶來的不利影響;可形成集體力量與外界對抗,排除團體以外他人的干擾等等。

總之,西方產權理論對森林資源的國有化和集中統一控制多持懷疑和批評態度。普遍認爲,作爲國家代理機構的政府部門並不受利潤化激勵機制驅動,計劃並不根據收益狀況來制定,因而不會追求從資源中創造價值,往往忽略資源發展的投資機會;大量的森林資源國有化常常超出政府實施有效管理的能力,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現實中並不存在一種能盡善盡美地解決所有問題的產權制度安排,那種認爲只有某種產權制度是最理想狀態的看法正在被拋棄。peter 認爲,現實只能是包括一切產權形式的共存或混合狀態。

目前,各國實行森林資源多種所有制,而且林權穩定,私有林所佔比重大都在50%以上。德國規定,國家建設佔用私有林,從國有林劃給林份質量相近的同等面積的國有林,或作價補償。日本爲鼓勵私人造林,其造林、育林費用由國家補助70%,地方政府補助20%,森林法明確規定法律保障法定的私有林木所有權不受侵犯。其他國家也都對類似情況有相同或相似的規定。

隨着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日益認識到所有權的穩定與轉換是影響森林資源有效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內在因素。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主要林業國家開始重新考慮改革森林所有權政策。andy white等對佔世界森林總面積93%的主要林業國家的森林所有權進行了回顧後指出: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森林的管理和保護是與權屬安全和獲取森林經濟潛力的收益權緊密相連的,政府今後將逐步把經營公有林的責任和權利下放給當地社區。

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的《世界森林狀況()》對森林公共管理的權利下放問題進行了專門闡述。截止到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有成效的努力已經加強了當地的參與,提高了當地分享森林收入的比例,從而促使更好地提供森林產品與服務以及提高森林的可持續性。然而,也帶來了一些風險與新的問題:(1)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責任心以及機構能力不足可能導致濫用職權;(2)財政資源的緊迫需求可能加快毀林的速度;(3)外部性成本可能落在某個特定區域或社區羣體上,而不是落在作爲整體的社會上;(4)新法律可能阻礙資源管理的習慣做法和當地模式;(5)決策可能沒有有效地傳達到地方層面;(6)有些羣體特別是弱勢羣體的利益可能沒有得到充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