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經典常談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5W

經典常談讀後感(精品多篇)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 篇一

一接觸到“經典”一詞,我所存儲的文字就有了捉襟見肘之感。好像我所知道的文字都與經典隔着一段距離,也可能是因爲“經典”“文藝”在我心裏是高大上的存在。經典之與我,就是高山上的雪蓮,只可遙望,不可輕嗅。我遇上經典,就是下里巴人遇上了陽春白雪。《周易》、《尚書》、《說文解字》、《史記》等等這些古文經典,我一直認爲它們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屬於看不懂系列。最近我接觸了朱自清先生著的《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這本書,終於改變了一點我對“經典”的看法。

提到朱自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他的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一直入選語文教科書。他的文章素樸縝密,語言洗煉,極富真情實感。他是公認的“美文大師”,讀他的文章,有一種欣賞美的感受。所以每次看到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文章都會沉下心去讀。這次的《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也是一樣。隨着百家講壇和中國詩詞大會的的熱播,國學熱也一度興起,越來越多人的開始重視國學文化的研讀。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國人終於不再悶着頭往前衝,而是可以回頭看看我們自己的經典文學了。但是,對於這些國學經典,我們可以聽文學大家去講,對別人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也是心嚮往之,卻不願靜下心來手持素捲去閱讀。我想,這還是與我們不知如何去閱讀晦澀難懂的古文有關,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自清先生在序中也指出,有很多人爲了啓發一般人親近經典的興趣,做了大量功課,諸如把經典文學直譯成本站,把人吸引到經典的大道上去。他認爲《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就是引領讀者航到經典海里的一艘船。

《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共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經典常談,有十三個章節。在這一部分作者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經典一一解讀剖析,寫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經典常談》。在第一個章節,作者從倉頡造字開始,我國文字的演變梳理了一遍。

所有國學經典的流傳都離不開文字這個媒介,作者從《說文解字》開始,更體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戰國策》《史記》《漢書》,還有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都被作者一一解讀,並對它們的歷史過程進行了追溯。這就爲讀者理清了時間點,以讀者易於接受的方式剖析解讀,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本書的第二部分是文藝十六講,共有十六個章節。在這一部分,作者從什麼是文學講述,對於文學一詞,一直處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階段,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作者還在這一部分引用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胡適之先生的說法,文學就是達意達得好,表情表得秒。當然這一說法,在當時並沒有取得所有人的認可。

作者還從古文欣賞談到教本與寫作,爲提高寫作能力做了註解,讓讀者領悟“如何注意每個詞的意義,每一句的安排和音節,每一段的長短和銜接處。”在《詩與幽默》一章中,我看到了詩裏的幽默,不是所有的詩都是含蓄優雅的,也有一些詩是詼諧的,讀來讓人會心一笑。感受詩裏的幽默,也不泛是件趣事。《文藝十六講》,短短十六講,篇篇都經典,你會發現控制文藝是一種愉快,也是一種本領。

讀了《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使我明白,經典文學也是充滿趣味的。願每個人都暢遊經典,與文藝爲伴。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 篇二

朱自清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十三經”等着作。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爲流傳,最爲經典的著作。在朱自清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自清不但對每一本着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並且在對某些着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說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說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在《尚書》中,朱自清對幾千年來關於《尚書》的真僞也做了自己的考證,確定伏生的《尚書》爲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爲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國時人託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的態度也恰

恰可以爲一些剛接觸這些着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着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爲客觀、更爲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着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爲“經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着“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衆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着許多新生文化,以至於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爲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 篇三

《經典常談 文藝十六講》選取的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關經典古文叢書介紹和文藝雜談的一些短篇。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出版過多部散文集、詩集和雜文集。自幼繼承父輩的家學淵源,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在動盪時期,又寫就了不少雜文,鍼砭時事。他不僅是是中國近代的散文家、詩人,也是一位以筆爲武器的民主戰士。 他也研究古典文學,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作爲一名普通讀者,我對他最熟悉的作品還是散文,例如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背影》《荷塘月色》片段,他的文字清麗雋永,善於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情感真摯而樸實自然,意蘊悠長,令人回味不止。朱自清喜愛古典詩詞,對古典詩詞非常熟悉。他寫散文時能信手拈來使詩詞的意境與散文的意境融爲一體在散文中創造詩情畫意的境界。在《詩的語言》一篇中,他就提出“普通人多以爲詩是特別的東西,詩人也是特別的人。於是總是覺得詩是難懂的,對它採取乾脆不理的態度,這實在是詩的一種損失。其實,詩不過是一種語言,精粹的語言。”這段話結開了我一直以爲對詩的誤解,總以爲詩相比較小說、散文等其他文體,是難以理解的,因此總是敬而遠之。但朱自清認爲詩與文並無明顯的分界,“散文中有時有詩。詩中有時也有散文。”同理,文學中的美亦無定論,不僅詩要美,文也要美,都因時代而定。他的散文就體現了詩詞之美,既有韻律之美,也蘊含了豐富的情感。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有力支持和參與者,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是個新時代,新時代帶來了新文化,產生了不同於士大夫階層的知識階級。在《論雅俗共賞》中,追溯了雅俗共賞的淵源,以前的文學欣賞和創作主要是文人雅客的事情,但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後,門第垮臺打破了社會等級的固化,“士”和“民”之間的流通多了起來,宋代印刷術的'發達,士人和學校的增多,都促使文化的普及高於以前的朝代。語錄、傳奇的流傳大概起於民間,使得古文和詩都逐漸走上雅俗共賞之路,傳統文化的變遷貼近了普羅大衆。到了近代,這種改變愈加明顯,本站的提倡,以前不上士大夫檯面的詞曲和小說戲劇都有了正經地位,歐化的新藝術等,都涌入了幾千年文化的古國。對此我們的態度是,不僅要雅俗共賞,更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關於學習瞭解文學的方法,在《論百讀不厭》裏略有涉及。他提出“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瞭解和體會。”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建議時至今日,仍極有價值。在這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文化也有了速食快餐的傾向,微信、網絡裏的碎片化信息瓦解了人們閱讀長篇文學作品的耐心,各種平臺的領讀人帶着大家分段分篇提綱要領般地閱讀書籍,閱讀與文學鑑賞成爲一門交易,只要能夠快速得到其中的知識即可,不再求精求實,不再花費大段時間一點點自我領悟。個人覺得有些遺憾。因爲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經歷了時間和不同閱讀者的錘鍊,需要花費時間沉靜下來慢慢閱讀,逐字領會。在序言裏,朱自清還提到了經典訓練的必要性,“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自近代本站逐漸興起後,對於古典文化的側重就減少了,雖然現在開始提倡讀詩詞,重溫經典,但一般大衆對於古典書籍的瞭解寥寥。在經典常談中,朱自清對於《說文解字》、《周易》、《四書》、《春秋》等古典作品進行了講解,追本溯源他們的歷史和經典意義,文章深入淺出,考據行文嚴謹,易於理解。無論是成人,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可以按圖索驥,通過文章裏的介紹,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經典,進行深入的閱讀。正如他所說,希望讀者把本書當作一隻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

讀書筆記400字經典解讀 篇四

今天我看了朱自清的散文《春》,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在我們沒看到的東西也看見了,在我們覺得不起眼的,他卻在他的筆下寫得那麼栩栩如生。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着我們上前去。”

是呀,春天就像這娃娃,、小姑娘、青年。連了三個比喻。謳歌春天,漸次排比,氣勢迭起,嘎然有力地歸結全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每個人的身心。

這篇《春》細緻的刻畫出了春的人、植物、春風、春雨。讓讀者到受到了一個美麗的春,春意盎然的春,生機勃勃的春……

文章共有五個“特寫鏡頭”。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春天的風,春天的雨,以及春天裏的人,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意的春景圖。

作者筆下的這幅春景圖,不是畫家臨摹的寫實的畫,而是作家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感召和啓迪下,由自己的心靈認認真真的繪製的一幅描寫春天的藝術圖畫。

春天繁榮嫩葉、和風流水、生機勃勃,讓我們一起感受春天吧!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五

最近我讀了朱自清先生撰寫的《經典常談》一書,朱先生離開我們已有60多年了,他作爲我國現代作家以及他的優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這本書,就覺得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那種嚼飯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對其追懷不已,併爲其只有50歲的生命而惋惜。

《經典常談》這本書寫於1942年,朱自清先生用淺明而切實的文字、於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煩地介紹了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經典作品,因此,七十多年來廣爲流傳,成爲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啓蒙經典。全書見解精闢,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是一般讀者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

看這本《經典常談》就像是花故事一樣,它突破了時間的限制,雖然它成熟的時間很早,但是單從思想和內容上來看,是看不出平代感的。朱自清告訴我們,書還是要看的,關鍵是要看好書,不要看雜書,這些看過會有質的'改變的作品是千萬不能被忍略的。如果你覺得那些古老的著作看起來枯燥難懂,沒關係,就算你毫無古文基礎依然可以看這本書,它會領你上道。只要我們瞭解了國學的重要,並且無丫把即將被丟掉的東西撿起來,我們下雅書來會更美好,這種美好是由內而外的,這也體現了我們中國文化的博犬精深。書中介紹了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入手,還有介紹,有方法,差的只是努力的人。我相信,爲了使自己更完美,使國家更富強,中國人是不會放棄經典國學的,祖國的來來也正等着我們去創造。

經典讀書筆記 篇六

大多數人都有一顆文藝青年的心,喜歡看些文學作品,這是愛好。但是一旦走上職業道路,就發現這些書似乎沒什麼價值,對自己的專業根本沒什麼幫助。加上讀了幾本專業的暢銷書籍,越發覺得花在這些書上面的時間很不值。

這就是一種很普遍的內行人和外行人的現象,讀了書的`人越覺得知識不足,越喜歡讀書;沒咋讀書的人,就越遠離書本,越覺得讀書沒用。

但是現實就是,機會偏向高知識羣體。

最近很多人問我讀文學作品到底有沒有用?畢竟自己專業又不是從事相關行業,再費時間去讀小說,似乎毫無價值。

我的觀點是:如果你不從文,讀文學經典對職業確實幫助不大,但是讀這些書是有用的。特別是成年以後,就更應該有選擇的讀書,不能再憑着自己愛好,一心只讀小說。

我的建議是以讀專業書籍爲主,輔以文學讀物,儘量廣泛閱讀。

但是讀文學經典是任何讀書的起點。

那麼,在互聯網時代爲什麼要讀經典?

讀經典是掌握其他知識的基礎,會逐漸提升理解力。

對於讀書量很大的人,這一點應該深有體會。而一個常年不接觸書本的人,一開始拿着一本書幾乎是茫然的,讀起來很慢,逐字逐句的摳讀。更別說一開始接觸專業的學科圖書,那幾乎是看不下去。大多時候,人們把專業書本說無聊,其實不是無聊,只是因爲理解力不夠,所以就看不下去。而不斷的,系統的讀經典就是慢慢提升理解能力的過程。我自己是深有感觸,讀的越多,記憶力越強,理解能力越強。當再上手專業學科的專業文本時,讀起來也是比較輕鬆的。所以問爲什麼還要讀經典?這是一個提升理解能力的過程,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牛逼,真的。

經典文學可以教你如何做人,拔高情商。

經典文學的意義就在於其在特定時期的歷史價值,和永恆的文學價值。而什麼是文學價值,其實就是人性的價值。例如,當你讀文革時期的傷痕文學、反思小說,以及後期的尋根小說等等,會從這些經典作品中窺見歷史背景下,人性的原形。有些作者寫的很赤裸,用一些事實來衝擊你的心靈,這就是文學價值。相信我,這可比一部電影要有衝擊力的多。而當閱讀這些經典作品時,就是在煉化心靈,拔高情商,在爲人做事上更懂得分寸。這是閱讀經典的好處之二。

熟悉一段歷史。

國史大師呂思勉說:歷史的意義不在於什麼“以史爲鏡,可知興替”。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特定歷史下研究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以及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導致大人物的必然出現。說白了歷史可以看到社會進化,這纔是歷史的真正意義。而看經典文學作品就可以看到那個特定時期的歷史。例如讀建國初期的小說,就可以看到哪個時期的農村,那個時期人們的生活,明白那個時期人們爲什麼像打雞血一樣信賴領導人。而對於現在我們的價值就是,無形的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同時更會站在大環境去思考問題,要知道這很重要。

提升文字功底,審美能力。

相信這個意義不用多說,讀經典文學的核心效益之一就是能提升文字功底。在當今這個一切以文字交流的時代,文字顯得比任何時期更重要。微信,QQ等社交軟件就是建立在文字交流的基礎上。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從語言爲主變成了文字爲主,擁有一套好的文字功底,跟你想接觸的任何人交流,都事半功倍。如果你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作,那麼文字功底就更加重要了。而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手法,會無形影響讀者的審美感知,讀了越多,越會知道什麼東西是美的,越會發現一些美的細節。

慢慢成爲一個文化人。

如果你看過些社會學,應該知道社會階層。人們普遍把哪一類人歸爲上層階級呢?不只是金錢,地位,還要衡量的就是文化程度。隨着人們收入的增高,就會越來越重視文化程度,暴發戶和土包子這個詞的貶義就是調侃的沒文化。所以很多富人,明明很有錢卻仍然不滿意,他們不滿意的是什麼呢?就是周圍圈子的其他人對他們的另類看法。而普通人有文化是怎樣一種體驗?應該不用我多說,你的周圍圈子一定有,他們是意見領袖,是決策者,是可以正兒八經吹牛逼的人,是被人尊重的一類人。

這就是爲什麼要讀經典。你會覺得沒用嗎?我不這麼看。